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的美学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伴随着美学设计发展,一些学者对美学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由于美学评价的主观性及不确定性,使得设计者很难得到客观评价结果,因此研究美学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人工神经网络由于其具有自适应性、并行处理、非线性、容错性和推理能力等美学评价中所需的良好特性,非常适合处理美学评价这类涉及因果关系、数据中可能存在矛盾和错误的不精确知识.
本文以工业缝纫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美学特征的参数化产品外形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形态要素与外形模型特征参数之间关系,运用特征参数表达美学形态要素,实现了产品的参数化外形设计.以100种外形模型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美学评价结果,将模型特征参数与对应美学评价结果作为训练样本,构造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美学评价体系,并给出了基于该系统的产品最佳外形设计模型.
1.基于美学特征的参数化产品外形设计
产品外观主要受其关键形态要素控制,通过形态要素的放大、缩小、变形及组合,可获得不同的外观创意设计效果,形态要素与产品外形特征控制参数存在关联.以工业缝纫机为例,假设其美学形态要素总共有m个,决定其三维外形的主要特征参数有n个,则形态要素与特征参数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映射关系.
1.1形态要素的提取
工业缝纫机芙学形态要素主要集中在形状、表面特征和各部分比例关系等方面.本文以不同品牌的37种工业缝纫机作为样本,从整体与局部对其形态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1) 比例形态要素.如图1所示,基于实验样本研究,总结归纳出工业缝纫机各部分之间关键出例关系如下:a.总长度与总高度之比;b.机头长度与总体长度之比;c.机尾长度与总体长度之比;d,中部主轴高度与总高度之比;e.顶部宽度与底部宽度之比.
2) 机头形态要素.从主视和侧视2个方向研究得到表1所示的机头形态要素.
3) 中部主轴形态要素,中部主轴形态从长度与横截面2个方向研究.研究其截面方向时,假定侧表面为2个垂直平面,则中部主轴横截面主要由其底部特性决定,表2给出了中部主轴形态要素.
4)机尾形态要素.机尾两侧表面形状基本确定了机身侧表面形状,其形态要素主要考虑形状及顶部与底部宽度比例.沿机尾右视图方向对其进行分析,形态要素归纳为表3所示的6种类型.
5)内轮廓曲面形态要素.内轮廓曲面形态从截面和长度2个方向进行研究.截面形态同中部主轴截面形态要素;长度方向形态主要为直角过渡型和抛物线型2种风格,如图2所示.
1.2基于美学特征的参数化产品外形设计
1.2.1外形特征参数与美学形态要素间的关系
基于形态要素分析,将工业缝纫机归纳为表4第1列所示共12个主要形态要素,表中“〇”表示形态要素与特征参数之间存在关联.针对这些形态要素,利用UG软件,基于参数化建模思想,将工业缝纫机的12个美学形态要素与三维参数化模型的特征参数建立联系,完成基于美学形态要素的参数化三维模型的建立.
图3所示为参数化模型关键特征参数作用位置示意图,图中&~巧7含义与表4中相同.模型共有17个关键特征参数控制缝纫机12个美学形态要素,表4所示为缝纫机12个美学形态要素与模型17个关键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某些形态要素是由多个模型特征参数控制的,反之,一个模型特征参数又可能影响多个形态要素.
现以机尾为例说明特征参数如何控制对应的形态要素.机尾右视图轮廊形状由图3所示特征参数Pg.P,及P1()控制,其中,P?)和分别为机尾顶部和底部宽度,改变这2个参数可实现缝纫机机尾顶部与底部的宽度尺寸及二者比例关系变化.Pj机尾右视图轮廓线中两侧曲线的形状控制参数,侧曲线通过构造规律曲线方程实现.两曲线方程分别为
现以机尾为例说明特征参数如何控制对应的形态要素.机尾右视图轮廊形状由图3所示特征参数Pg.P,及P1()控制,其中,P?)和分别为机尾顶部和底部宽度,改变这2个参数可实现缝纫机机尾顶部与底部的宽度尺寸及二者比例关系变化.Pj机尾右视图轮廓线中两侧曲线的形状控制参数,侧曲线通过构造规律曲线方程实现.两曲线方程分别为应用UG草图功能及控制曲线,分别在如图4a所示的基准平面1和基准平面2内构造了2组封闭曲线.平面1内构造的第1组封闭曲线由Linel,Line2,Line3,LawCurve1和控制曲线LawCurve2构成;平面2内构造的第2组封闭曲线由Line4,Line5,LawCurve3及控制曲线LawCurve4构成.
第1组封闭曲线中Line1,Line2和Line3全部在草图中完成,并对其施加尺寸约束和几何约束,尺寸约束如图4b所示.其中,Wup为机尾上表面宽度,H为机尾髙度,为机尾下表面宽度;改变这3个参数,可驱动工业缝纫机主表面发生改变.
几何约束保证封闭曲线各连接关系不变.控制曲线LawCurve1与LawCurve2为外形变化控制规律曲线,其参数方程表达式如式(1),(2)所示,2条控制曲线均以图4中Line1的中点A作为参考点.基准平面2内封闭曲线组构造方法与基准平面1内封闭曲线构造方法类似,本文不再详述.
基于上述工作,以图4a所示基准平面1内的Line1,Line3及控制曲线LawCurve1与LawCurve2组成的封闭曲线作为截面线,利用UG实体造型中的拉伸(Ejanjde〉功能,沿Line5方向拉伸形成实体SolidA;然后再利用自由曲面造型功能中的StudioSurface1乂1,分别选择LawCurve1和LawCurve3形成自由曲面,如图4a所7P;同样,选择LawCurve2和LawCurve4形成另一自由曲面_最后,用这2个自由曲面剪切前面通过拉伸生成的实体SolidA,郎得到工业缝纫机侧表面.
1.2.3外形设计实例
为使工业缝纫机外形模型符合实际,模型对应的17个特征参数必须在一合理范围之内取值.根据对现有各种缝纫机产品尺寸、比例等形态要素的取值进行测量J3纳,本文确定了17个特征参数的扱大值和极小值,并且对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
图5所示为4个缝纫机模型,分别对应4组不同特征参数(主要区别为特征参数尸^尸卜戶⑴值).
2.基于BP网络的工业缝纫机美学评价系统
2.1 调査样本的生成
本文的调查样本数目为100个,通过给定100组不同的工业缝纫机模型特征参数生成.从中随机选择80个模型样本作为BP网络评价系统的学习集,其余20组作为测试集以测量评价系统的泛化误差.
本文将100个调查样本分为和J4类,H类体现在缝纫机模型机头、机身的不同形态;C类体现缝纫机内曲线、机头主视图和机尾主视图的不同形态;B类体现在缝纫机比例形态变化;J类体现缝纫机中部主轴截面、机尾截面的不同形态.
2.2调査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的处理
产品使用者是产品市场要素的关键环节,是创造新产品的主要依据.设计新产品的目的即为使用者、消费者服务,因此选择美学评价指标时,应尽量选用消费者常用评价用语.本文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5个评价指标描述工业缝纫机美学:1)独特的-大众化的;2)协调的-怪异的;3)小巧的-粗大的;4)圆滑的-棱角的;5)满意的-不满意的.每组评价用语评价尺度分5个等级.
通过对50位客户调查获得了上述100个调查样本的调研数据.对于任一调查样本,其调研数据可表示为矩阵%(矩阵V,的列数为美学评价指标数,行数为被访者数目
2.3美学评价网络的构造
2.3.1神经网络的选择
本文选择BP神经网络构造美学评价系统.网络输入向量对应缝纫机外形模型17个特征参数值,期望输出向量对应该模型的5个美学评价指标值学习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
2.3.2BP神经网络层数选择及各层节点确定
工业缝纫机美学评价系统采用3层BP网络结构.输人节点为控制工业缝纫机外形的17个特征参数,输出节点为对应该模型的5个美学评价指标值,故网络输入节点数为17,输出节点数为5.采用实验尝试方法确定隐层节点数为15.隐层采用双曲S型传递函数,输出层采用对数S型传递函数.
2.3.3算法流程
工业缝纫机美学评价系统算法流程如图6所示,
输出向量对应该模型的5个美学评价指标值V=[0[%,处,…,火5]d=l,2,一,80.以80对学习样本(&,17)对网络进行训练.对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应用剩余20组样本作为测试集对其测试,得到误差平方和为0.687263.美学评价指标两相邻判定尺度间的取值相差为1,考虑到美学特性的人为主观因素等影响,该误差是可接受的,从而证明该美学评价体系能够作出合理评价,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本评价程序建立在Matlab软件平台,使得程序易于移植和扩充,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
3.基于美学评价系统的最佳缝纫机外形样例
5个美学评价指标中,满意度指标表明顾客的综合满意程度,其他指标分别侧重于缝纫机美学的不同侧面.本文以满意度最大为目标函数,利用上述神经网络评价系统,获得了满意度值最大的一组工业缝纫机模型特征参数值,如表5所示.该组特征参数在评价指标丨独特性,协调性,小巧性,圆滑性,满意度丨下的评价分值为I_1.4005,1.9339,0.7413,1.1033,1,7291丨.图7给出了对应不同视图方向的三维参数化模型.
篇2
关键词:书法艺术;汉字;美学特征;标志设计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标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作为基本载体的视觉化的设计形式,书法艺术源于中国的汉字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书法一直都处于比较崇高的地位。它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核心部分,伴随着人类文明而逐步发展起来。标志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一门主要的设计门类,同样深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外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表达方法与体现的精神,成为现代标志设计具有时代风格特征的艺术设计语言,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以其越来越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现代标志设计中具有强烈时代风格的语言设计形式。
一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书写的布局、字体的结构、用笔轻缓、用墨浓淡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情感、意蕴的艺术。书法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书法的线条美、造型美、章法美、意蕴美。
(一)线条美
书法美首要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具有一定力度且有不同质感的美的线条上。不同书体,不同流派的风格,其点画特征各具千秋,具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书法家运用不同的笔法和线条,其特色就表现在根据用笔的力度不同来表达的线条的各种美感。圆笔,点画浑圆、厚重、有立体感,是“中锋”行笔的效果。方笔,点画方硬峭利,运用侧锋行笔,来产生书法质感的线条美。涩笔,线条表现边廓粗糙不平,凝重老辣。其质感恣肆苍劲如万年枯藤。点画的生动表达,还体现在线条的墨色上,点画的筋骨血肉,均与墨有关,枯淡的线条显得筋骨强健;湿浓的线条,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书法艺术家凭借点、画、线条鲜明的节奏和态势,来体现书法艺术的律动美和生命意味。
(二)造型美
书法艺术的各种线条美,虽然各种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不能彻底来展现书法艺术的美,只有将这些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线条按照一定的规律章法有机地构筑在一起,才能使书法艺术尽善尽美。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形态的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要遵循形式美法则中多样统一、和谐一致的原则。大书法家孙过庭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提“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辩证法则[1]。就是说,多样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不讲求规则,多样性变化,必须注意遵循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点画呼应等编排规律,给人一种和谐自然、浑然一体的美的享受。
(三)章法美
书法作品不仅要讲究线条美、结体美,还要特别注重书法作品的整体的章法美。章法是指整幅画的布局方法,其中包括点画、结构、字距、行距、题款、印章等要素构成布局和统筹安排。它以汉字为表达形式,根据一定的章法,来表达和增强书法艺术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所以书法艺术中的章法是构成书法美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四)意蕴美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不仅体现在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外在的形式美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意蕴情趣,以及人们内在的精神状态和性格品质,追求书法艺术作品的意蕴美,必须在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抒情达性中得以升华。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象,是人们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解读而给人们带来的一种审美感受,是一种含蓄朦胧,似有若无,可以心契,但不可以言传的玄妙境界。[2]所谓抒情达性,是指书法家所塑造的点画造型,可以显露出书法艺术家的个性气质和情感意趣,表达出书法艺术家的精神品质和情感意志,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在标志中的应用
书法艺术造型上有别于其它字体造型,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其自身的造型形态为现代标志设计提供了特殊的造型手法。书法的审美特征在标志设计中运用的淋漓尽致,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特色,书法艺术的特殊造型与审美意蕴吸引了诸多的设计师借鉴其创作形式与设计方法。对书法美的应用不仅对“形”的美有一定的要求,更要有“意”的度和“势”的韵的把握。本文就从“形”、“意”、“势”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3]
(一)“形”的借鉴
“形”一般指书法艺术所表达汉字的外形与结构。书法艺术比较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和穿插关系,在借鉴形时一般遵循字形结构的对称均齐,变化统一的骨式。对线条的墨象美方面也有一定讲究,有方与圆、曲与直、肥与瘦、黑与白;从对形的结构章法美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空间。书法的结构章法是指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笔划位置、疏密匀称、变换参错、呼应承接,揖让安排等。[4]书法艺术通过用笔的墨象美和结构章法美的表达使得形成的“形”是具有生命力的,不同的表达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文化精神。笔墨的可浓可淡,可枯可润,可方可圆,可直可绕,而形成一种“无声之乐”。如图1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标志,主体图形是书法表达“心”,又像英文字母“V”,是胜利的含义。整个标志形状又是一根彩带迎风飘舞,表达出主人迎接客人时的欢快情景。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目标融入其中。标志以一个书法的“心”字表达,线条既流畅又富有变化,变化中又求统一,整个标志带有厚重的人文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
(二)“意”的延伸
“意”的沿用与延伸。书法艺术不仅具有阅读识别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的欣赏价值,也就是在书法艺术背后蕴藏的更多更深的人类思想,情感,信仰和希望。书写情感的注入使书法艺术变的有血有肉,表情达意,注重意境的传达。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是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一幅有意境的标志,也会体现出设计者对标志的深刻理解与阅读者对其含义的发散联想。如图2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标志,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形象地描绘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踩踏其上,圆月的起笔之处很自然形成龙头形象,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如巨龙腾空而起。整个形象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其中的脚印象征着人类登上月球。标志用写意的手法进行表现,简单的几笔给人遐想的空间,表达出人们对探月向往的意境。
(三)“势”的传承
“势”,本意是指一切事物表现出的力量趋向。书法是人心的外化,书法家常常借书法来表达人与世间万物的运动与活力,进而表情达意。书法艺术中的“势”能传达整个书法艺术的精神。能够表现出来的心境的态势和气氛。我们只有领悟了书法艺术的气韵精华后,再结合标志设计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设计出既有传统特色又不失国际化风格的设计作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奥标志就典型地表达除了书法中“势”的妙用。标志以奥运五环的红、蓝、绿、黄、黑五条形态各异书法线条有机灵活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打太极的动感姿势,简洁的动作线条蕴含着优美、和谐的力量,充满了弧度和曲线带给人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体现出书法的灵魂所在。
三 结束语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对标志的设计也要以传统元素为基础再融入时代元素进行。现代标志设计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要充分吸收本国传统的艺术思想,并把其融入现代标志的设计理念中,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标志在众多中显出个性,在雷同中彰显风采。既能弘扬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理念与智慧。在当今形式下,书法标志设计必须以崭新的面貌面向世界,才能更好地弘扬东方文化精髓,诠释中国人独特的理念与智慧。
各种艺术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由于差异而互相区别。同时,各种艺术又都有共同点,彼此互相联系和影响。要想使中国的标志在“众多”中凸现“唯一”,在“雷同”中彰显“个性”,将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与文化的标志融入到现代标志设计的血脉是一条必经之路。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既弘扬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展示了中国人博大精深的理念与智慧。作为一名中国的艺术设计工作者,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根,才能更好的吸取众家养料,使作品走向成熟。只有沉潜于中国书法的研究,才能获得一种浸润心田的感觉、一种甚至可以触摸的生命激情,可以找到从来未有过的设计灵感。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书法美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03):154
[2]龙红.中国书法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1):171
[3]孙舜尧,张德姣主编.标志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08):7
篇3
关键词:社区学院;特征;影响
社区学院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如今已经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并显示着勃勃生机。社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美国的高等教育正因为有了社区学院,才显得如此的和谐与合理,社区学院与美国的四年制高校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美国社会的发展,使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世界高教中处于领先位置。
一、社区学院的出现
19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经济突飞猛进,教育也随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体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就是社区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社区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形式,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迅速实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社区学院的前身是大学的初级学院,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的一种沟通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联系的新型学术机构。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从改革大学教育体制的角度,提出把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第一阶段的两年即为初级学院;第二阶段的两年为高级学院。同年,加州大学也对学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初级证书制度。1901年,美国伊利诺伊州成立第一所公立的初级学院,这种学院形式很快在其他州也发展起来。至20世纪20年代末期,还有20余所原先的四年制学院改成两年制的初级学院。与此同时,一些原属于中等教育范畴的师范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也升格成为初级学院。1947年,美国“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提出了“社区学院”这一概念作为公立初级学院的代称。
二、社区学院的特征
1.普及化
普及化是指社区学院对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学院主要位于美国的各个社区,可以说是遍布美国的所有大小城镇,开车顶多半小时以内便能轻易找到一所社区学院。同时,由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实行的是开放式的招生政策,并且学费低廉,每学年的学费一般才5000美元,而公立大学每学年的学费则需10000美元,私立大学的学费更是高达35000美元。使那些远离大城市的普通市民都可以在家门口接受高等教育,促使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50年到1995年,由14.3%增加到81.1%。根据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阶段划分理论,美国现在已经普及高等教育了。从1950年到1981年这段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可谓飞速发展,增加了接近30%,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展更快,从1955~1965年这10年间,美国全国范围内平均每星期就诞生一所新式两年制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区学院的数量和招生人数上。从1950~1978年,一方面美国的社区学院数量从634所增加到1234所,约占美国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40%,另一方面社区学院的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1958年到1980年,社区学院学生占美国大学生比例从11.9%增加到42%,招生人数更是由1945年的30万拓展到1980年的120万。
2.平等性
美国的社区学院为不愿意转入四年制学院的毕业生提供了终结性职业教育,大多数社区学院还提供证书和学位,即在学生完成所选的科目且合格之后,授予副学士学位。这对于研究型的四年制院校来说,社区学院的出现,使高等教育变得更加的丰富多样,使高等教育的结构更加完善,美国既有研究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学术科研水平都在世界大学中处于领导地位,又有实用型的社区学院,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蓝领工人,不断为美国经济科技的发展提供训练有素的合格劳动力大军。
3.多样性
社区学院的出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使高等教育开始朝着多样化发展。到19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从以前的以培养牧师、律师、医师和教师为主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成以培养自然科学人才和社会生产部门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实用型教育。社区学院的出现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20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所组成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还形成了由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四级学位制度,这些都是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三、社区学院的影响
社区学院对美国高等教育以及美国社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特征,并且加速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在社区学院成立前,美国的高等教育深受德国大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的大学是一个研究机构,是一个学者之家,而不是学院,其培养的都是一些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入学人员都是有权势的达官贵人、资产阶级而且人数较少,属于精英教育,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一些乡镇是没有高校的。1950年就读于两年制社区学院和四年制学院的学生人数之比为9:91,但到1975年,这个比例就变成了35:64,学生数量的变化也反应了院校结构的变化,位于底层的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大了,这种变化是适应美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对人才的需求的。可见,社区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对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2.丰富美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完善高等教育职能
大学究竟应该充当高深学问的守护神,还是成为社会服务的“服务站”,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证明这两种职能是能共同存在于一个高教系统内的。美国传统大学的科类专业名称和设置都是模仿英国传统大学模式,科类设置比较狭窄,大都以学术为主,专业口径太小,事实表明这种情况不利于学校根据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的发展。社区学院的出现,秉承了“教育应该是实际和自由的,应该兼顾到服务大众以及个人需要的”办学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设各种类型的课程,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要。
总之,美国社区学院的优势是自身长期发展而有选择性积累继承下来形成的,其主要特点在于课程上的综合性和职能上的多样性,这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并最大限度发挥出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既有利于社区居民得到全方位的、比较充分的、便捷的服务;又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更高、更多的高等教育需求,如,提供转学教育、普通文化补习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文化娱乐服务等多种需要。这些特点和影响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特别值得目前很多处于发展困境中的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38-439.
[2]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157-160.
[3]张旺.世纪之交的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动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3(3):30-34.
篇4
【关键词】现代美学;构成要素;应用
对我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现代美学中的某些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都应以一定的历史背景为前提,综合考虑美学的民族性影响以及与外来思想相互融入这两方面内容。为此,我们将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状况归纳如下:前半期对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主要是为启蒙思想,而后半期则是为了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
一、美与美学的概念
美是一种能够唤醒人类的心灵和愉快情感的特质,它体现的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美学,是探析人内心这种特定的情感,分析该情感的形成原因、过程及本质等方面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在这里,本文认为应把握住美的几个基本特征:美,实质上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同样,人类的审美活动也是确定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且来源于客观世界。正是由于美的这种客观属性,使得人类在观察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某种特定的审美心理以及某种特定的美学规律、标准。例如,人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观察并掌握了自然物质材料间存在的各种组合方式和期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归纳出了各种不同的形式美法则,这类法则即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结晶,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二、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一)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
1. 形式美
形式美是对美的形态产生的一种抽象知觉,形式因素(如物体的形、色、声等)既表现为物体的实质性内容,同时也隐藏着某些观念内容。人类可通过其视觉感官来接受形式因素,以及它带来的物质刺激,并从中领会审美的愉悦。例如,某个物体根据一定的组合规律,将其形状、色彩等形式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观察该物体的形式美的同时,也能领会其中的某种情感。
2. 立体美
(1)比例。比例,即事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和局部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一个整体通常都是由多个不同的比例关系构成的。线条可以改变物体原有的比例,其具有竖线加高、横线加宽的特点,也就是垂直线能通过改变物体的比例来获得某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2)韵律。韵律听觉艺术主要是运用韵律来获得和谐的效果。尤其是在版面设计中,韵律感一般会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构件,如文字、图片等根据某种规则排列开来,使整个版面布局能达到统一、平衡的效果。
3. 技术美
技术美通常被运用到现代工业产品中,它通过新材料和先进的加工方式,如电镀、拉丝、抛光等,能有效提高整个产品的质感和美感。巧妙的产品结构,实际上是技术与设计灵感的完美融合,如汽车的飞速、稳定等,都能刺激人类的审美认知及内心的愉悦感受,这些都属于技术美的范围。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技术美感的实现需要以技术和工业设计美学的发展为支撑。
4. 意象与意境美
意象、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两大重要概念,也是一对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广泛的美学概念,它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进入现代美学后,美学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它不仅被纳入到了西学的认识领域,同时也激发出了其自身独特的传统美学特性。此外,从整体角度来看,现代美学还要求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间的和谐统一,在遵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创造出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与文化。
(二)现代美学的特征
首先,应用性。从古希腊到19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为哲学为主导,基于抽象的哲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不过哲学家们并不等同于艺术家,他们自身缺乏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哲学家们的理论很难为艺术创作、欣赏提供指导。19世纪以来,美学逐步发展且日益成熟,并同各类艺术创作融合,各领域的美学由此而生。相似地,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初期,美学也开始将眼光放在现实应用方面,很快便形成了设计美学。基于此,现实应用性成为设计美学中最显著的一大特征。
其次,审美性。设计活动是在现实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与其功能性相关的是审美性特征。设计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主要体现为:设计是一种美的“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因此,设计美学中研究的艺术性内容,与视觉美学和造型艺术研究的内容基本相同。从实际应用的层面上分析,设计是将一项计划、设想或方法,运用视觉语言的形式予以呈现。鉴于此,这种视觉语言也拥有艺术化的特征,也能体现出设计美中的某些特征。除符合功能性的基本要求外,审美性也是现代设计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篇5
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的不断深化,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基本概况,缺乏城市独特的人文性美学特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越来越受限于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而美学特征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建设品味,增强城市环境质量,深化城市文化底蕴的必要因素,综合运用美学特征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在经济发展浪潮中体现本城市的文化内涵,彰显宜居性、人文性的城市底蕴。因此,本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千城一面”现象进行剖析,从美学特征入手探讨城市人文性的传承延续,使历史文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并依据美学特征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前瞻性规划设计,力求在城市规划的初期阶段破除“千城一面”发展现象,使各城市能够依托自身文化价值发展为独一无二的特色城市。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千城一面”现象
在全国的城市发展现象中,都经历了破除传统建筑形制并发展现代化工业建筑类型的“千城一面”进化过程,资料表明,在10年前,能够代表或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有5000个,而如今只剩下不到3000个,而这个数量也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而逐渐减少,这一进程的发展不仅是由新阶段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工业化程度加深,行政导向作用的统一化发展以及历史文化断层现象带来的文化缺失,使城市失去个性文化特征,趋同发展。
(一)经济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加速发展。
作为“千城一面”现象最直接的推手,无疑是经济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然导致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市新增建筑数量的多寡是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能力最直接的体现。而新增建筑却未完全依托城市规划的结构形态和的空间布局原则,形成了与城市本身文化特质所不符的现代化高楼大厦,而整体性的城市规划无法完全发挥自身功能而畸形发展,直至被搁置废弃。
(二)行政导向作用促使城市发展统一化。
在城市发展的规划过程中,行政导向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中小城市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大多呈现功能分区式分别发展的状况,从整体和长远发展来看缺失地域文化特色、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与自然环境等状况不相协调等问题。同时,作为行政导向发展下的城市规模,也多以其他大中城市为模板,缺失本地区美学特征及文化内涵。
(三)历史文化断层现象导致城市缺乏个性特征。
城市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现如今的城市概况却缺失了文化传承因素,脱离了地区发展的根源,割裂传统与现代性的关联,盲目拓展城市规模,缺失地域文化特色,使城市缺失发展个性。从历史文化的美学特征来看,各城市均有属于自身的魅力所在,深入挖掘城市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文明的继承和保护,也是提高城市文化品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城市美学特征的人文性体现
(一)城市文化传承性和延续性。
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历史文化风貌和当前的文化追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对传统形制建筑进行拆除改造修缮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不一定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多是将西方城市发展规模和进程强行移植,形成相似度极高的城市发展现状,而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却在城市发展中荡然无存。
为了打破各城市高度相似性的状况,应深入调研并发掘本地区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状况,将城市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地区文化进行推广发扬。
(二)城市建筑美学的构成价值。
在城市空间规划过程中,依托原有自然地理格局,对城市中各因素进行美学布局,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文化内涵,融合民俗美学及现当代设计,传承并发展城市传统的静态美感与时代性动态美感,凸显人文性情怀。
(三)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标志性建筑。
保留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并依托该地理标志对周边建筑形制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区域功能,使其促进城市的长期发展,形成完善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在美学角度看,历史建筑能够保留至今,也与现代建筑在形制上形成视觉化对比,彰示历史文化内涵。
三、城市美学的前瞻性规划设计
为了有效避免“千城一面”城市规划建筑现象,在对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中,应考虑区域文化内涵,依托历史文化底蕴对城市做以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形成既保留传统元素的现代性建筑形制,也发挥现代性设计因子潜能的新型城市美学规划。
首先,深入调研历史民俗文化,对民俗等传统文化场所进行保护性修缮,形成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开发出结合自然景观等内容的传统民俗场所,体现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区域化的美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氛围;其次,针对城市核心区域内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形制,遵照美学特征对该建筑类型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出符合本地区特色的新颖城市风貌,丰富城市内涵。
四、结语
总之,在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问题中,结合地域文化美学特征,做出符合区域实际需求、适度彰显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美学规划。有效杜绝“千城一面”城市发展窘况,使城市处在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之中。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结合美学特征所作出的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新发展,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方向。
篇6
关键词:建筑; 美学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兴起一股建筑热。广厦林立,高楼比肩。为了提升我国的建筑水准,首先应从建筑美学设计入手,也就是说,要提升建筑设计的美学品位与美学品格。为此,本文就此发表若干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1 概述
建筑,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通称,即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一词,拉丁文为“Architecture”,意为“巨大的工艺”,这说明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
建筑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别,建筑设计位列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位置。“环境设计包括有室内设计、庭园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国土设计等,它是以整个社会和人类为基础以对空间进行规划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
1.1 环境美学的概念
人们一般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所展开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密切交织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美的标准应该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适宜度,所以环境美学首先应该从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如森林、河流、海洋等以及对生态平衡的保护。
1.2 建筑环境美学的特征
建筑环境美学就其特征来看,第一便是严格遵循建筑科学和环境美学的规律性,力求在一定的经济、建筑科学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处理好实用空间与视觉空间、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实体分割出来的实用空间组合是在空间上和谐连续变化的序列;其次便是建筑环境美学必须沿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在现代建筑群的塑造上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当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还要注重新、旧建筑群的整体协调,使整个城市的建筑,既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又各具特色并展现新时代建筑风格的雄浑气魄。
1 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
要提升建筑设计的美学水准,首先要掌握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而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又以建筑艺术本身的美学特征为依托与载体。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建筑设计的实用性,是整个建筑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建筑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包括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建筑家维特鲁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这一理念至今仍不过时。也就是说,建设设计要做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例如我国古典建筑设计中的飞檐,有“如翼斯飞”之感,但它最初的设计目的并不是美观,而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水的技术问题。又如故宫宫殿大门上的红门金钉,设计的初衷也不是为了装饰,而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上帽以防雨水腐蚀。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式,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与固定环境的和谐关系,例如贝聿铭1968年设计的一座64层办公大楼,其斜方形平面、四个立面全部使用玻璃幕墙,可以把整个城市街景全方位、广角度、动态性地映影出来,并可使室内室外的人互相观望,从而开了“光亮派建筑设计”的先河。
二是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建筑设计的抽象性,表现在它运用象征、隐喻、朦胧等手段,营造出形式美。例如北京天坛设计成圆形,地坛设计成方形,就象征着天圆地方。古希腊建筑用刚劲挺拔的陶立克柱象征雄健的男性,以修长轻盈的爱奥尼亚柱象征温柔的女性。而欧洲许多教堂用十字形平面象征耶稣受难。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建筑设计的形象性,表现在它运用具体形象,表现建筑的形式美。例如美国纽约的TWA候机楼,用壳体组合结构,以四片薄壳展翅的形象造型,表现出“飞翔”的意境。北京奥运会的“鸟巢”,用鸟巢的形象表现“人类共同家园”的思想寓意。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则用帆船、贝壳等多义化形象,表现“意通大海”的思想内涵。
三是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建筑设计的艺术性,不止表现在它的形式美、抽象性、形象诸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音乐性,具有韵律性、节奏性,所以建设称作“凝固的音乐”。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檐部的体积、长短、间距的比例不同,分别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的三种不同风格,这就同音乐中的倾歌、抒情曲、多声部合唱三种形式一样。建筑设计的文化性,表现在建筑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上。有人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都成为人类文化的标志。因此鲍列夫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说:“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古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
2 建筑设计的美学语言
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语言,建筑设计的美学语言,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空间与形体。所有的建筑艺术,都是由建筑物的空间和形体两部分构成的,空间与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而建筑空间是指利用墙壁、门窗、房顶、楼板、柱列等构成大小、开合、纵横、明暗、内外的空间组合。按结构特性分为室内空间、室外空间;按功能特性分为专用空间(私属空间)、共享空间(社会空间);按形态特性分为固定空间、虚拟空间、动态空间。形体又称实体,指建筑物的屋顶、地板、墙壁、门窗、楼顶、柱列等实在部分和物体。形体分为二棱体、正方体、半球体、棱椎体、圆柱体、扇体、不规则形体等。
二是色彩与光影。色彩的运用是构成建筑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建筑色彩设计,应与周围环境与建筑物特色相一致,并从功能、主人性情、审美习惯出发,追求一种色彩意境。如起居屋可取温暖型、卧室可取沉静型、贵宾室可取华贵型等不同色彩。
三是质感与修饰。质感指材料表面的质地特性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感觉反应。质感又分天然质感与人工质感两类,并分为粗、中、细三种形式。修饰包括装修和装饰,又分为构造类、即塑类、浮雕类、壁饰类、小品类五种。建筑之所以称作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修与装饰艺术的参与。
3 建筑设计的美学呈现
建筑设计的美学呈现,包括四大内涵:
一是比例与尺度。比例指物体的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之间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筑物的比例,指它的整体或各部分、各构件本身,或它们之间的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深浅等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率”、模数比例、等差数列、调和数列等。尺度与比例关系密切,尺度指物体的形体与人体、物体各部分之间合适的尺寸关系。
二是均衡与稳定。均衡指建筑物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轻重关系。稳定指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建筑设计要做到均衡与稳定的统一。
三是节奏与韵律。节奏指建筑物形式要素有规律的重复。韵律指建筑形式要素以节奏为前提有秩序的变化。
四是多样与统一。多样指建筑要素之间的差异、变化而不是雷同。统一指建筑要素之间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呼应、 衬托、协调关系。
参考文献:
[1]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口腔正畸美学;矫治;颌面部;临床教学;美学教育;美学认知
1口腔正畸美学的理解和认知
口腔正畸美学源于美容牙科学,其评价标准与规律符合美容牙科学一般规律的同时,又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1.1正畸美学的范畴和内涵更加广泛:Sarver把口腔正畸美学归纳为解析面部美学的宏观美学(macroesthetics),涵盖微笑美学理念的微小美学(miniesthetics)和研究牙齿美学要素的微观美学(microesthetics)等三个范畴[6]。可以看出,口腔正畸美学不仅关注牙齿、牙列和牙龈形态的细节,也关注唇齿位置,并且更加关注面下1/3高度、上下颌骨的发育关系,面部正侧面整体形态等面部美学的内容。因此,正畸美学不仅包含牙列美学的概念和内容,还涉及对面部形态特征在动、静态状态下的整体美学评价,以及面部美学评估中黄金比例的应用;此外,面下部比例、鼻面角、颏颈角及许多其他与面部审美相关的比例和角度研究也是面部美学定量评估的重要部分[7]。显然,口腔正畸美学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也更加生动具体。
1.2正畸美学评价指标的相对模糊性:尽管美学概念和美学评价标准相对宽泛,但在涉及牙体修复美学和牙周美学等领域,人们仍然试图用相对确定的数值来衡量和界定美学标准。例如,目前广为流行的前牙美学设计(DigitalSmileDesign,DSD)软件,就把前牙宽度比、前牙高度、前牙色泽、牙龈弧度和高度等描述牙齿细节的数值作为美学标准加以运用并体现在微笑美学设计中。与之相比,颜面美学的定量测量则更多地体现在侧位头影的硬组织分析中,而软组织形态受动态特征影响明显[8],且审美方面受民族、区域、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等主观方面的影响更大,因此涉及颜面美学的评价指标仍然相对模糊。
1.3正畸美学目标的预测性与长期性:正畸矫治除了可以对排列不齐的牙列进行矫治以改善牙齿微观美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上下颌骨的生长潜力,引导或改变颌骨的生长方向,对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和调控。多数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往往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高峰期,具有较强的颌骨生长潜力。对上下颌骨的生长和发育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改善颌面骨、面下1/3甚至整个颌面部的外形特征。因此,这一宏观美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和一定的可预测性。此外,这一正畸美学目标的实现是随着颌骨的生长发育逐步完成的,有着相对的长期性。这也是口腔正畸美学与美学修复的主要差异之一。
1.4更加强调功能与美学的协调稳定:口腔正畸治疗的目标是美观、协调和稳定。因此,口腔正畸美学也更加强调在通过正畸改善功能的同时,实现美学目标的协调和稳定。通过正畸治疗可以逐步实现颅面与颌骨、颌骨与牙列、牙列与牙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稳定,与单纯的牙齿美学相比,口腔正畸美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可调控的范围更大,因而,也更容易实现口腔功能与美观的统一,从而促进二者的协调稳定。
1.5综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以实现正畸美学:正畸治疗可使牙齿在生理性矫治力的作用下,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进行旋转和移动,这为牙齿美学的改善和实现提供了更丰富的实现手段。通过正畸矫治,在牙齿美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牙齿间隙的调整、咬合关系的协调和改善等方式,在一定基础上为牙齿美学的实现提供了更为符合生理并有效的途径。
2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实施
如前所述,口腔正畸美学能在更广泛的颅颌面区域实现功能和美学的统一。指导学生始终把握口腔正畸美学的标准,对于正畸矫治的设计、治疗和矫治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口腔正畸专业课的理论和临床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和深化对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2.1树立发展学的观念,以发展的观点预测正畸美学变化:如前所述,口腔正畸美学目标的确立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预测性,其变化趋势和程度与患者的个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实施中,首先应树立发展学的观念,在掌握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发育特点,进行合理的矫治设计。例如,对于口呼吸习惯引起的前牙深覆盖患者,在治疗设计时即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错牙合形成的机制,由于张口呼吸习惯导致颊肌张力增大,唇肌松驰,引起上牙弓宽度不足,切牙唇向倾斜,继而导致前牙深覆盖。在此基础上,分析上下颌骨、牙弓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生长发育状况、骨性关系等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在矫治过程中充分观察牙弓关系、颌骨关系的变化,让学生充分了解面部生长发育在矫治中的作用。
2.2以功能为中心,实现功能和美学的协调:正畸矫治中,功能的协调是稳定和美观的基础,如果脱离了功能基础,再高要求的美学目标都是不稳定的,都可能随着牙颌功能运动而复发。在指导学生进行诊断设计时,始终强调从功能角度出发,在符合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追求最佳的美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正常牙合标准时,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正常牙合的特征,更应该理解这些特征与功能的关系。同样,在理解和掌握静态下的咬合特征基础上,还应理解在动态的功能运动中牙、牙列牙合关系,在牙合-颌骨-颅面系统整体协调统一的条件下实现牙、牙列乃至颜面部的美学[9]。基于对功能的深入理解,实现功能的美学的协调和统一,这是口腔正畸美学目标实现的前提。
2.3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美学标准的掌握:正畸美学与牙体美学修复相比,涵盖范围更广,但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因此,正畸美学首先也应满足一般审美中的对称均匀、单纯齐一、协调反差、比例匀称、节奏韵律、秩序和谐等常见表现形式[10]。临床治疗中,正畸医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学原理,还应具备丰富的颅面、牙颌解剖结构知识及对容貌美的理解,将美学思想贯彻在整个矫治理念、矫治设计、矫治过程和疗效评价中。对每一位具体的患者结合审美意识、审美要求及具体条件,将性别、个性等要素具体加以体现,维护和再塑面下1/3高度和形态,使治疗后的牙列和面部外形既有良好的功能、美观、稳定,又具有动态美、魅力和个性,把牙颌畸形矫治从单纯的牙齿排列,提高到创造容貌美的新层次。
2.4正畸诊疗训练中美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在制定矫治方案时,应基于美学的矫治设计与医患沟通,相对准确地把握患者的心理预期,充分了解患者对面部美的理解和正畸审美心理状态对矫治结果的期望,制定切合实际的正畸美学目标[11]。还应看到,正畸诊疗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对牙齿、牙合曲线、咬合、颌间关系的逐步改正渐进地实现矫治设计的美学目标。短时间的牙颌变化可能不一定能即刻实现美学目标,甚至由于牙齿的逐步排齐出现暂时性的美学效果变差。因此,在正畸诊疗临床培训中,着重训练学生对治疗过程的预见性以及对最终治疗目标的整体把握,不因一时的牙列形态变化影响诊疗过程中的决策;始终确立和强化美学目标,向美学矫治目标逐步逼进。依据美学评价指标评价每次复诊的美学变化,逐步树立牙颌变化与颜面部美学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现最佳的美学矫治效果提供保证。
2.5计算机辅助美学评估、设计技术的应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口腔美学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12]。随着数字化牙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放射技术、3D摄影及相关软件程序的应用有助于全面分析软硬组织的数据;也使得数字虚拟三维排牙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还应看到计算机技术远未成熟,与传统人体测量学和头影测量的对比研究,存在缺乏大量正常数据库,无公认客观的面部标志点等不足[13]。因此,正畸美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渴求及对新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努力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技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这一新兴技术的热情和兴趣,为将来在正畸临床中不断实践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美学评估、美学设计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篇8
建筑美学内容及特征
1.建筑美学的内容
自从世界上第一栋房屋的建成,建筑美学就开始诞生了,建筑美学是一个主观的认知态度,它的形式是人们一步步的发展最后形成的,建筑美学的构成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筑中体现了的美学知识,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建筑美学如何按照美国从事创作的建筑之美和创造主体,客体,身体的法律关系,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本任务。根据目前的趋势,建筑美学,专注于建筑之美和城乡环境,建筑之美,建筑美山水园林关系的美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2.建筑美学的意义
建筑美学的概念较为宽泛复杂,不是特有的概念。审美品质的升华集中表现为功能性的
提高;有审美形式与建筑类型之间的直接关系;审美角度的出发点也不同。人文与景观的艺术相结合,可以体现出当地的地域和人文风情,像有生命的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能够与之不同地理环境相适应,做出自身的调整。建筑之美在于它的提炼升华,在中国从文化中以借景,对景,框景等视幻的手法相结合表现出风格迥异的建筑。
3.建筑美学的主要特征
在世界的建筑上中国建筑占有一席之地,建筑不失自己的中式传统风格,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主流文化还是汉族的建筑。它的审美功能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审美价值与它的风土民情密切联系,其次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作用、使用价值,最后重视环境的整体意境造型高于单纯的造型美观。
烛台发展
1.烛台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烛台是插蜡烛的装置,方便来点燃蜡烛和移动蜡烛。也是佛案上常用的产品。烛台的形状有圆茎叠重的形状,有各种动物组成的形状。烛台的质料有木制的,有铁造的石雕的,更有甚者直接用金子造。烛台起源于欧洲,在10世纪大约上升,在当时的作用就只是单一的摆放蜡烛油脂和照明等作用,因此造型设计极其简单,用料也是金属,包括结构是烛台,手柄和底座。
2.烛台的演变
烛台的发展不是很很快,18世纪以前,烛台都是金属制作的而成比较笨重,后面到出现有插口的烛台,它的变化大都只是在纹理装饰的改变。18世纪40年代,有了电镀这门技术,烛台的成本得到降低,这样才开始方便大批量的生产,开始烛台的造型也变得多了起来。但是由于电的发明烛台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现在主要是它能作为一种装饰性的材料来给我们的生活空间加以点缀。
建筑美学与烛台设计
1.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元素的目的
建筑美学元素是一种主观对建筑的认知态度,包括建筑造型方面的美学,建筑装饰这方面的美学,和建筑文化内涵方面的美学元素。烛台是一种照明的装置,现在主要用在装饰,营造氛围的作用上。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元素的目的有:第一,增加烛台设计美的元素表现;第二,展示建筑的美感,增加烛台的设计内涵; 第三,通过别具一格的建筑美学元素为烛台表达一种特定的生活情趣。
2.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的缘由
建筑美学是一种能够展现人文习俗,时代特征的美学艺术表现,烛台设计又是一种生活产品的设计,现在主要运用在室内的装饰效果中,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能增加我们产品的附加价值。第一:能增加我们烛台设计的艺术表现元素,美学的元素更加丰富。第二:能借助建筑美学元素表现的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
3.解构主义建筑美学与烛台设计
解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哲学学说,以解构主义手法设计出的建筑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清华大学建筑史学家吴焕加教授将其概括为“散乱”、“残缺”、“突变”、“动势”和“奇绝”五点。散乱,是指解构建筑在总体形象上的破碎、零散,在建筑外廓上的参差交错,在建筑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建筑学已有的一切程式和秩序,抛弃古典的建筑轴线和团块组合。残缺,与传统的讲求完整统一的构图方式不同,解构主义建筑往往力避完整、齐全,在许多地方故意作成破损状、缺落状、不了了之状,看后令人谔然,但又耐人寻味。突变,解构建筑中的各种元素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往往没有过渡,也没有预示,表现得很偶然,很突然,看上去生硬牵强,似乎无规律可寻。动势,是指解构建筑常常采用颠倒、倾斜、扭曲、变形等手法,造成建筑物的失稳、滑移、错接、倾覆等动感,使建筑物呈现出某种动态,或有危危然如履薄冰之感。奇绝,解构主义建筑师在设计中常常采用一些超越常理、常规、常法以至常情的概念和手法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极力追求一种出人意料的反常效果。
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人类对建筑美的追求日益显增,对美的渴求也越来越大。建筑美学的元素对烛台设计注入,不仅是在家具用品设计中,智能家具风行的今天,烛台当然不会缺席。为了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更加美好,我们也应该去设计更加出色完美的产品。
篇9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广告设计;影响
尽管广告行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但是其历史久远,早在周朝时期,有人将铭文刻在青铜器之上,被后人挖掘出来,作为我国最早的广告。随后,相继被发现的广告数量众多,作为我国古代的主要广告形式,主要以幌子、声响、实物广告为主。近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广告设计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广告设计,步入商业化领域,商业广告设计层出不穷,进一步丰富了广告市场多元化体系。19世纪末期以后所出现的广告均被视为现代广告,运用了信息、系统、控制等理论知识,以经济市场为导向,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整体战略为主体,以信息化、现代化技术为模式,充分呈现出企业品牌形象力,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艺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广告设计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使得我国现代广告设计美学理念得以充分提高,同时体现出世界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长期以来,受到国内传统文化的深度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东方一颗璀璨明珠,同时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传统美学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历史悠久,其艺术成就颇高,地位十分稳固。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受到国外文化体制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然而,传统美学理念对于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作用依然很大,直接影响到广告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为现代广告设计的制胜法宝。因此,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大对传统美学理念的运用力度,提高传统美学理念的运用水平,最终满足现代广告设计基础需求。
一、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表现形式的影响
对于现代广告表现形式来讲,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作用非常之大。现代广告的核心理念是为了起到一定的宣传和推广作用,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为了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广告设计的核心目标,必须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满足图文并茂、音效齐全、视觉丰富等需求,通过运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来增强现代广告设计的整体美感。所以说,现代广告设计不可过于简单、通俗,而是要在符合实际的前提下,通过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段和方法,突出广告设计的主题思想,给人一种全方位的视觉冲击。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在现代广告设计表现形式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位置,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能够提升广告宣传和推广运用水平,达到创新、创意的目的。从某种层面来讲,传统美学理念深刻影响到现代广告表现形式,完成了局部到全部的重要过程,塑造了典型艺术形象,真正突出了现代广告广而告之的表现形式。
二、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基础布局的影响
中国画作为传统美学理念运用的经典之作,作为世界艺术瑰宝,中国画的存在显得意义十足,中国画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和抽象生动的布局特色,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神清气爽的感觉。传统美学理念的抽象性较为突出,能够通过抽象方法来表达出既定感受,画家并不需要将所需要表达的事物直接表现出来,只是通过抽象手法进行表达。传统美学理念这种鬼斧神工不仅被运用于中国画等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而且被平面广告设计师运用于广告作品创作过程中。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广告基础布局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美学理念,不但能够达到神似的目的,而且能够给人一种浮想联翩的感受,进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齐白石老先生作为中国艺术届的精英和典范,他曾经在绘画过程中指出:绘画的巧妙处于相似与不相似之间,与现代广告的相似、不似遥相呼应,存在密切关联关系。通过神似来表现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现代广告基础布局过程中,利用传统美学理念,给人们一种联想的假设,使得广告整体形象被塑造,为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目前,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基本上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与传统美学理念存在神似的地方。通过对传统美学理念的有效运用,将虚实结合达到了最高造诣水平。研究表明,传统美学理念中的虚实结合被运用于现代广告基础布局过程中,不但体现出传统美学理念的整体效应,而且能够将传统美与现代美有机结合在一起,为现代广告设计优化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三、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影响
现代广告设计的主要是为了达到广而告之和宣传推广的目的。因此,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必须具备多元化、多样性创作手法,呈现出风格不一、形式多样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现代广告设计通过简单明了的设计方法来向人们传达广告主题和核心思想。基于此,现代广告要素处理显得至关重要,而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通过运用传统美学理念,进行现代广告设计要素的科学、有效处理,一方面有利于广告要素质感的提升和比例的合理确定;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整体效率、画面视觉效果等的提升。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使得画面、颜色等要素处理更为自然、协调、饱满。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影响较大,直接关系到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整体成效,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
四、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色彩运用的影响
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色彩设计占据核心重要部分,通过进行色彩内容的详细设计,能够起到修饰和点缀的作用。广告色彩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广告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现代广告设计始终将色彩设计放在核心位置,色彩设计具备一定的主观性,是现代广告设计的基础特征。色彩源自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现代广告设计融入自然、生活,当人们看到阳光、草地、大海,便会与实际生活所关联,联想到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将传统美学理念有效融入到现代广告设计色彩运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对思维活动进行固化,而且能够发掘出潜在的艺术文化色彩魅力,色彩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广告设计的整体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色彩作为现代广告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利于广告设计视觉效果、感染能力、感官冲击力等的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传统美学理念中的主观特性,能够被巧妙的运用于现代广告色彩设计过程中,传统美学中人们对于色彩的感受将会跟随时间、地点等的变化而变化,针对相同色彩,当外界环境条件不同时,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效应显然不同。因此,能够得知,传统美学理念被有效运用于现代广告色彩设计与运用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广告设计的整体性,有利于现代广告色彩的调整和改变,以此来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和突出广告设计主题的目的。总而言之,传统美学理念对于现代广告色彩运用来讲,其意义和作用深远而重大,传统美学理念的有效运用,能够从主客观层面准确设计出与实际相符合的色彩内容,对于现代广告整体设计而言,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瞬间艺术”的影响
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视“瞬间艺术”的塑造。一部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离不开“瞬间艺术”的画龙点睛。通过“瞬间艺术”能够体现出现代广告设计的艺术性和多维化特征,能够给人耳目一新、一目了然的感觉,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特殊印象。“瞬间艺术”的存在,可以为人们留下不可抹去的留恋与回忆,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整体成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现代广告“瞬间艺术”受到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由传统思维理念逐渐转型为现代化理念,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现实艺术特征的完美呈现。从某种层面来讲,现代广告中的“瞬间艺术”仅仅作为其一个分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其他分支,但是能够通过艺术手法来影响其他分支。如此一来,在受到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下,现代广告设计“瞬间艺术”能够通过一个眼神、动态、表情等完成一个动作过程,代表一种常见艺术现象,形成一部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营造一种惬意的艺术氛围,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美学理念对于现代广告设计“瞬间艺术”的影响程度颇深,是现代广告设计“瞬间艺术”完整表现的重要理念,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文内容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系统、全面的了解到现代广告设计的真正目的,并且对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设计的主要影响有了一定认识和掌握。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和作用,我国传统艺术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与西方艺术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突出了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美学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出传统艺术的精髓和经典,通过有效运用于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整体成效的提高,有利于传统美学艺术性的集中彰显。
作者:贾振北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殷韦韦.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J].池州学院学报,200(902)
篇10
关键词:夏商周;青铜兵器;美学分析
1 夏商周青铜兵器文化源起的美学背景
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的过渡阶段。人们已经逐渐掌握冶炼红铜、制作铜器的技术,无论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是齐家文化,均有铜器的遗迹。青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文化从“铜石并用时代”逐渐向“青铜时代”过渡,还意味着人类已逐渐从蒙昧走向文明,以青铜器为载体在新石器时代觉醒的审美意识将在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下的“青铜文化”中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2 青铜兵器对餐具设计的美学分析
设计美学是指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内容作为主要对象,研究设计的美与丑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设计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产品设计要满足人的不单单是物质功能,还要多姿多彩的精神功能,其主要从形式美学、功能美学、材质美学、技术美学四个方面分析。
3 设计展开
3.1 设计定位
兵器是在战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餐具作为饮食礼仪工具之一,是家居生活的必需品,有着人类饮食文化渊源的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餐具具有各自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是特定文化语境和艺术形态的缩影,表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一种状。餐具形态的本质也就是实在的物质性与人的精神性的统一,只有当餐具形态具备的意义及其物质功能与人的审美需求相一致时,其形态的设计才是成功的。在设计餐具的形态时,要注意形态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以更合理的形态结构增强功能的价值。美的形态与良好功能的完美结合是餐具设计主要追求的目标。
因此,选取餐具作为本次设计的产品载体,来表现人与人之间要注重礼节,对和谐进行诠释,突出和谐社会的主题。
夏商周青铜兵器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其给后期铁兵器奠定了基础,同时青铜兵器形式、形态多样,各具特色。本文选取兵器盾、鞭、叉、剑为本次的设计元素,将青铜兵器在现代餐具设计中展现出来,表现和谐的主题。
第一,青铜兵器。夏商周青铜兵器美学内涵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基础,其精髓影响着现代美学观念,为“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即可提取和谐的特色。
第二,色彩。铜兵器主要以青色为主,它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即可提取庄重的特色。
第三,餐具。刀、叉、筷、勺、盘是饮食礼仪文化中必备工具之一,是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即可提取精致的特色。
通过对青铜兵器的调研,对餐具的特性进行分析,其是现代家居生活中必不缺少的物件,也是现代生活品质的象征,即可提取餐具典雅这一特性。
设计的关键词――和谐、庄重、典雅,是本次设计的核心理念。
3.2 产品辅助形分析
本次设计中采用铜兵器盾、鞭、叉、剑的形态特征为本次设计的整体造型,以青铜兵器中兽面纹、龙纹为本次设计的装饰纹样。
3.3 材质分析
结合餐具的特点,当代餐具仍以陶瓷为主,但仍有多种材质出现,如玻璃、不锈钢、木质、竹制等。这些不同的材质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如玻璃餐具的晶莹剔透,竹质、木质的自然纯朴,不锈钢餐具的冷漠却不缺乏科技感等。在盘子的设计上采用陶瓷工艺,在刀、叉、筷、勺的设计上则采用不锈钢与塑料的结合,来体现当代产品富有历史文化的时尚感。
3.4 色彩分析
在当代餐具的设计中,色彩作为设计的一种感性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当代餐具色彩设计的功能性与情感性。色彩的设计应与功能、造型、装饰相统一,注重色彩联想,从而调节味觉,增强人的食欲,改善就餐环境。因此,在盘子的设计上采用青色瓷器,表现整个产品的庄重性,在刀、叉、筷、勺上以不锈钢原色为主,而在工具手握位置,则采用黑、红的稳重对比来表现餐具典雅的特性。
3.5 功能分析
餐具是用于饮食的工具,其在造型上将传统青铜兵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充分结合起来,功能上“以人为核心”,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掌握人体的生理特性(人体手部人机、视觉特性)及操作时的人机尺度。所以,在设计中,将兵器的“形”态和色彩运用在餐具操作时的位置,清晰的操作标牌可以为人们的使用提供方便,如在勺子的设计上,将兵器鞭的鞭节形态运用在勺子操作位置,采用龙纹纹饰布置在手柄展示产品的装饰美;在叉子的设计上,采用兵器“叉”的形态,将两者进行功能美结合;在筷子的设计上,运用兵器“双剑合一”的理念,使产品在“合”与“分”的情况下呈现出两种状态;在盘子的设计上,运用盾的“形”态,它的形态分为圆形和方圆,并具有共同特性,功能上同样存在相同之处,盾是战争中用来防御的工具,牌子用作餐具是盛放食物的,其由形到功能,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刀的设计上,采用兵器青龙偃月刀,两者的功能都能切开物品,具有共性。
3.6 形式分析
餐具在造型上借助盾、鞭、叉、剑的形态特征而造型,在纹饰上,讲究对称均衡特性,使战斗工具作为人与人之间和谐交流、注重礼仪的工具。在整体设计上不仅要注重产品外部形式美,更要准确掌握点、线、面的使用,来贯穿整个设计的尺度与比例、均衡与稳定、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学。在本次餐具设计中,首先造型讲究对称方式,给人在使用中的一种均衡感,运用青、黑、红色彩,瓷器与不锈钢材质突出主体,使餐具产品具有形式美。
3.7 效果图展示
3.8 计说明
通过铜兵器盾、鞭、剑、叉的“形”为本次设计整体造型,筷子借助兵器为辅助形,双刀、叉依次借助盾、青龙偃月刀、叉辅助形,勺子将鞭的形态运用到手握处;在色彩上,采用青龙偃月刀特色,以青色为整体色调,以突出无论是兵器还是餐具都具有的庄重性;在纹样上,采取“青铜时代”标志性兽面纹与龙纹,其中龙纹是权力的象征,运用到餐具中,从而突出餐具不仅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典雅的生活方式。将兵器和餐具有效结合起来,能够突出和谐、注重礼仪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