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电算化的课程

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高职;翻转课堂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应用型的高级财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希望对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率有所裨益。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先创建教学视频等资源在网络平台,学生先自主学习“线上课程”,接着教师与学生回归到“线下课堂”,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讲授与协作交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这一过程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三、翻转课堂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可行性分析

1.教学条件分析。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教师备课,准备教学视频到搭建在线学习平台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平台的支持。首先教师要具有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熟练各种网络视频编制的方法以及后期处理与维护网络资源的能力,另外学校要提供相应的网络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室、大量计算机以及电子录像设备等。2.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当代大学生是与信息化技术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接受能力很强,但由于普遍存在精神集中力低、知识结构分散的特点,对于学习的态度很是不积极,缺乏自律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学习过程完全是对教师在电算化软件中的无错化操作进行机械性模仿,中途面对意外情况首先想到的是请求教师的帮助,而不是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致使学生对电算化软件的操作知识只限于表面,难以举一反三地深入下去,缺乏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学生已经具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接受能力,需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养成深入解决电算化软件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而授课教师们也在与时俱进地培养自身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此外,各类高职学院也初步具备了信息化教学的各类软硬件设施。所以,在当代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二)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

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行“翻转课堂”教学,实际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具体的实施步骤可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教师要制作会计电算化各模块知识点的软件操作视频及课件,完成录屏及后期剪辑后在课程网络平台;接下来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观看相关的课程资源,自行学习指定的知识,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自动记录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自测的结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提供了数据和依据;下一步在“线下课堂”,由教师组织课堂活动,这一期间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过程。教师通过提前考查学生自学情况,为学生重新设计任务,突出解决滞留的问题,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强化,最后再进行总结师生互评反馈。

(三)创新的教学方式与待解决的问题

1.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操作视频以短片为主,每段视频一般控制在7至15分钟,力求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范围,每个视频都以单个知识点为单位,比如系统初始化中录入部门档案、日常业务处理中填制记账凭证、期末在报表管理模块制作资产负债表等,也可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录屏答疑,比如:怎样解除单据锁定、怎样处理记账后出现的凭证错误等。“翻转课堂”这种近似碎片式视频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按需学习,也增强了网络翻转学习的灵活性。2.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的课堂容量有了大幅的提升,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掌握更深更广的专业知识。3.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由以往的主导者与传授者转换为当前的引导者,教师负责课前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制作,在课堂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状况作出合理的教学内容扩展;而学生从以往的知识体系被动接受者转换为真正的“主角”构建者,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4.改变了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考核结果是评价教学模式实施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传统的考核方式只是注重最终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实行“平时过程性考核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平时过程性考核”中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会经过反复测验,直到学生在电算化软件中作出正确的操作为止,才能通过最后的考核。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制作大量的教学资源并保证及时更新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师在“线上”和“线下”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对于课件视频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此外,学生课下学习课程资源的效果较难得到保证,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真实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此模式目前存在的中心问题。

四、结语

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晓留,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2):137-141.

[2]王海生,王珠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J]遵义师学院学报,2014,16(03):120-123.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2009年4月12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提出力争在5-10年左右,力争使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于提升学生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培养满足社会信息化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就业市场了解到,多数企业对应届中、高职毕业生会计信息处理水平持质疑态度。有用人单位反应招聘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虽然已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相关岗位负责人要求其在财务软件中填制有关发票等单据信息时,存在无从下手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实现“职业岗位‘零距离’、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值得思考。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原理,重点掌握一两种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能分析所接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判断软件质量的优劣;要求学生能应用电子表格软件等进行一些财务分析工作。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娴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课时有限,实践基础薄弱

《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上机练习时间有限。大多高校受课时限制只讲授财务链部分内容,课时安排在50-70之间,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2:1,导致实践上机课时偏少,学生操作技能难于提升;另外,学生大多没有电脑,计算机操作水平薄弱,只能通过每周3-4个课时的实验上机进行练习,大多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滞后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而上机锻炼机会偏少,前后业务间的连续性、衔接性亦不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

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公共机房或会计专业实验室内进行,教师结合教材边讲解理论边操作演示,教材中一般设置不同的情景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练习。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较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大多学生只是生搬硬套,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师教学方法大多选用讲授法、案例演示法,每节课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新鲜感不足、兴趣度不高,教学效果难于保证。大学课程教学应专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能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亟需开拓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教学内容有限,不够丰富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可分为财务链、供应链两大部分,财务链主要包括总账、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管理系统、UFO报表系统等内容,供应链部分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系统等模块。受课时限制,高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通常只选用市场上使用较多的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演示版,然后选取软件配套教材,模拟一个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主要以财务链为主,即以总账系统为核心,兼顾固定资产、薪资、UFO报表等模块,而对比较重要又较难掌握的供应链不做要求,对于软件中的财务分析、决策系统更无法顾及。此外,教学中只选用单一财务软件,学生对其他会计软件适应能力较差。

4.课程考核方式重期末、轻平时,考核方法单一

大多高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即以期末的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虽然部分高校购买了教考系统亦可以进行上机考试,但仍然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体现不足。即便高校采取平时成绩(一般占比30%)与最后测评成绩(一般占比70%)相结合,也只是参考平时出勤率与作业成绩,对于学生平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操作水平考核体现有限。

5.教师综合素质不足,实践技能有待提升

会计电算化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会计学、管理学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已成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骨干课程。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要想将本门课程上好,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具备娴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技能、精通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综合素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然而,真正接受过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当前高校大多数任课教师大部分非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毕业后直接从教,财会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难于兼备,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增加实验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校可以根据日常教学安排、实验室使用情况,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增加30-50课时,总课时可安排在120个左右,可将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1:2,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掌握财务软件常用模块操作技能。鉴于本门课程技能性要求较高,分散教学不利于业务操作的连续性,课时安排上可进行四节连排并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可先安排单项任务训练,然后进行综合实训,再加以介绍Excel表格以及其他财务软件的简单应用,根据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取多种实训资源,力争完成中小型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涉及到的各个模块的内容,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后期亦可增加财务分析、管理决策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亦可促进高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

2.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促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高校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应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亦可以使师生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极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时间。教师可以上传各种形式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案例练习、初级电算化习题等,可以以PPT、音频、视频、微课录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浏览,也可以进行下载便于随时学习。此外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在会计电算化日常经济业务处理中安排4-6个学生一组,分别担任制单员、审核员、出纳员、记账员等角色,分工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可进行角色互换,进一步巩固练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分配小组任务,针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分组截图制作PPT,对理论知识及软件操作进行讲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室适当对学生进行开放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其他课程的教学亦需利用实验室来开展。有关领导应进一步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作,将校内计算机实验室与网络机房有机融合,使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与招生规模的扩张协调发展,并将实验室适当向学生进行开发,切实保证《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有序进行。为营造良好的仿真会计工作环境,可依照企业实际财务部门设置来规划实验室建设,配备财务工作所需工具,如原始单据、记账凭证等,实际操作时,可在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重视过程性考核,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的大多考试已实行无纸化,例如省级技能大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在实验室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已成为大势所趋,学生可以直接在该系统平台进行专项练习、模拟考试,由软件供应方提供技术支持、及时更新,在练习模式下学生可进行单题评分,考试模式下学生交卷后系统自动判分传送到服务器,方便教师及时查阅考试成绩。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多次考试,使讲练考融合,充分发挥无纸化测评系统的优势,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

5.引进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提高师资综合素|

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会计电算化师资问题,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高校可聘请会计财务软件专业技术人员为会计任课教师举办专题讲座,特别是有关财务软件日常的数据库维护、“营改增”下财务软件新变化、新功能;高校亦可鼓励相关教师到会计财务软件公司或者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会计实务经验,优化会计电算化教学。当然作为教师个人,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结构,时刻了解会计电算化发展新动向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总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立足高校发展现状,迎合时展潮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切实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此,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余瑰.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手段之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6(3):365.

[2]张家胜,程苗.基于过程性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教改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4):251-252.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创新;“四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43-03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这门课程既有特定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规范的技术操作要求和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严谨厚实的电算化基础理论知识、规范的技术要求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是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及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将这一目标贯彻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的适时选择与创新至关重要。本文拟从研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教学要求入手,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实践操作性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ERP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这门课程的教学涉及到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起着前后承接的重要作用,是理论结合实践程度较高的重要课程。其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会计电算化》必须以会计学、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作为前导课程,同时又要紧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ERP等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前后承接作用。它被确定为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多个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体系中的专业必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需要涉及的知识面也要求宽广。

2.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教学要求较高。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除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条款外,还要求遵循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会计准则、信息技术管理等相关规范,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这些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办法构筑成会计电算化最严密的理论体系,使得《会计电算化》课程在理论讲解上要求体系严密、在技术操作上要求严谨规范。相应地,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专业理论娴熟,业务操作精准、综合素养优秀等较高的要求。

3.实践操作性强,教学资源要求相对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旨在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这种复合型后备人才应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经验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必须较好地结合实验、实训环节。通过实验、实训加深对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理论、规范、准则的掌握与变通。这种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资源上也比单纯理论教学要求更加完善。除了要求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场所、设施、软硬件等,还要求具有与工作环境对接的模拟场景、顶岗实训的校企合作基地等。

4.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新信息,新业务不断涌现。以“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求与时俱进、速度更新,以全面适应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首当其冲的缺陷是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培养能力定位层面过高或者过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因而缺乏针对性,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度差,进而影响到该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失去了导向和依据。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方式,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传授变成纯粹的“灌与输”。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本位,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主观能动作用。教与学逐步演变成《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对立端。教师日渐失去教学热情,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3.轻理论讲授,片面追求实践操作,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差。随着中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呼声四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也出现“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趋向。《会计电算化》应有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正确实践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准绳,片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轻视对指导操作的理论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积累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不知变通,实务独立操作能力差,不能较早地独当一面。

4.教学资源不充分,技能培养渐成空。教学资源不充分,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实践条件欠缺上,不具备实训所需的软、硬件;另一方面是教学实践的教材不尽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这两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取向偏离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影响到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素养的形成,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应用能力不规范,实践操作水平低。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日渐成空。

5.课程考核主体单一,方式机械,评价指标单一,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目前,对该门课程考核的实施主体仅锁定在院方,主体单一;且多采用笔试考试,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学生掌握能力的指标就是试卷的一纸分数,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不匹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通常被理解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管理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良好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计算机操作和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技能、职业道德高尚的复合型人才”。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就要承担起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终身自我学习的技能,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又要重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关国家关于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执业中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职业道德等的教育也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则要求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本文拟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以教学模式五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手段、评价)为主要内容,构建“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要求。该模式主体内容如下:

1.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本文借鉴“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刺激―反应”要素,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即针对课程特征,为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供特定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学习反应,从而系统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文提出了适用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四基教学模式。

基于理论,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首先要立足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等。它是指导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践,规范实践的基本和具体政策面。

基于项目,即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把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分解成功能独立且完善的功能模块,同时,把教学内容相应设计成一个个特定的课题项目。将功能模块与对应课题项目相结合,从项目入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逐步渗透到整个课程的系统学习。

基于平台,明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某种财务软件。它是整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系统学习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要以会计信息系统平台为面,比如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面,延伸到掌握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管理。

基于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导向,实践则是理论的载体,两者相倚而生。《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无论基于项目还是基于平台,实践操作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既是检验理论知识掌握与否的手段,也是运用会计电算化知识解决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管理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对这四个基于的实施,既要有计划、分阶段,也要恰当融合、适时跟进。

2.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定位不足,否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教学目标究竟定位在那一个层面?以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需求意愿为导向,根据上述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本文提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结合课程特征和教学要求,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分解为可操作性强、具体化的能力目标。这些具体化的能力目标包括: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两到三种财务软件七八个功能模块的运用、掌握ERP的运用与管理、通过相关认证资格考试、参加一至两项信息管理类职业技能大赛等。

3.教学程序要合理安排,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升华理论,理实一体。教学中,针对四个基于,以模块和平台为载体,要做到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即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的教学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起点,实践跟进,共同作用于模块与平台的教学。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为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合理安排学时充分讲解,并借助于对项目与平台的教学,设计一些案例项目,引入符合这一理论体系的相关实训、实践。理论为指导实践的规则、不断完善实践,实践的开展又进一步强化对理论的掌握与应用。两者相倚而生,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程序。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手段讲科学、有策略,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为发挥“四基”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科学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项目趋动,即以项目为教学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项目协作、讨论、实践、解决存在于既定课题项目的实际问题。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体教学规划,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条件,遵循一定原则,制定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能力目标的实施项目;其次根据选定的实施项目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创设仿真于工作场景的教学情境;再次就是要有策略、有技巧地组织实施项目教学,转变教师本位为项目中心;最后是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该手段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5.课程考核体系多元有效。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出多元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实践专家共同参与。二是考核方法多元化,实施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如认证考试)相结合。三是考核标准多元化,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等。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与建议

我校与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能够满足于教学要求,彰显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应该看到,在该模式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做好教学总体规划、具体能力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实训场景及资源设计、实践基地筛选建设、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总结等具体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是一门操作性与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专业人才。现代企业会计管理要求会计人员掌握ERP会计信息系统,掌握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方式、管理方式。所以,基于ERP系统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可以进一步改善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培养实践型综合人才,实现中职学校教育宗旨。

一、ERP下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会计电算化系统实现了从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的全过程自动化,ERP系统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主流。ERP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资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等内容,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于一体。在ERP系统下,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的简单操作,更要与其他模块相互结合,融入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方能发挥财务资源管理的作用,体现出ERP系统的优越性。中职学校开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技能,以便未来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已经落伍,亟待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唯有这样才能适应ERP系统要求,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极为重要,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吸收成功经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活动。

二、ERP下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在ERP系统广泛应用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懂得ERP系统操作、会计电算化等技能的实践型人才。为此,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要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出发,明确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强调会计电算化操作训练。对于教学来说,只要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更科学的指导教学实践,顺利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目标主要包括技能、知识、素质三个方面。其中,技能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的技能,能独立自主完成会计核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操作;知识目标是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知识,包括概念、意义、基本操作、基本流程等内容。如,ERP系统操作程序;素质目标是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沟通、协调、创新、发展、合作等能力。

(二)围绕目标设置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规范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围绕目标、结合社会需求,重新统筹安排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重构课程体系时,将ERP系统融入其中,设立会计电算化实训类、计算机类、会计类等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的内容各有侧重点,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会计电算化实训类课程内容以沙盘模拟、项目模拟、ERP系统实训等为主,用于训练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类课程以训练计算机、数据库、互联网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的应用能力;会计类课程主要包括财务、成本、管理会计等课程内容,培育学生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以上课程设计构建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训的课程体系,规范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内容,使实训课程模块化。

(三)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ERP系统下,为增强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效果,应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踊跃参与实训课程,形成良好的ERP系统操作能力和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具体教学时,结合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创新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构建不同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如,采用沙盘模拟、项目实训、模拟实训、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逆向思维等教学方法,构建不同形式的实训课堂。通过多样的实训活动为学生搭建对各种各样的实训平台,增加实训课程的新鲜感,降低实训内容的枯燥感,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训,更好的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如,以用友T3软件为例,基于计算机平台搭建课程实训平台,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模拟训练,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除了改革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外,还要创新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效果,以便不断的优化调整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考核多为终结性考核,手段主要为考试,难免有失偏颇。对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既注重结果考核也强调过程考核,从片面的终结性考核向多种形式考核转变,实现对实训课程教学的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实训能力提升。

(四)适当增加实训课比例,加大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很强,应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适当增加实训课比例,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切实掌握ERP系统和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训基础设施和设备,满足实训教学的基本需求。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有固定场地、计算机、沙盘等基础设施。采用沙盘模拟、单模实训、项目模拟等实训方式,多渠道的阶梯性开展实训课程。如,模拟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搭建ERP系统模拟训练的平台,确保学生在校内锻炼会计电算化能力。校外实训上要加校企合作力度,借助企业力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容、流程,并真正的参与工作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通过建设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训基地,构架内外一体化实训体系,使学生在校内学到的技能得以在校外磨砺,切实增强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为了提高实训课程教学效果、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首选,学校赢引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其次,教师自身要有自主学习能力,自觉接触先进的会计技术和软件,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具体的专业课程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建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能力,进而增强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ERP下会计电算化核算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活动可以优化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效果,培养素质与能力兼备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应围绕教学实际情况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切实优化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庭锋.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31(12):112-113.

[2]刘珍刚.会计电算化基于ERP环境下的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07):202-204.

[3]赵丽华,王笑艳,李祯.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7,36(12):177-178.

[4]周爱静.ERP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无纸化教学模式研究[J].经贸实践,2017,23(20):336-338.

[5]刘颖,张丽梅.基于ERP环境下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索[J].商业经济》,2011,(13):111-112.

篇5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期末自动转账 思考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学科,以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现在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用友ERP-U8.72财务软件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软件,以企业相关案例进行实验。在近几年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综合性和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些业务的处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其中以自动转账功能的运用最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总结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找出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会计电算化期末自动转账的意义

期末自动转账是财务软件中一项强大的特殊功能。不同于传统手工转账,而是根据会计期末工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优势,将繁琐的期末手工转账转化为信息化自动转账。它的运用更适应现代高节奏的企业财务工作特点,以最简便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财务的要求。

二、会计电算化期末自动转账的流程

会计核算期末结账前,有许多成本、费用需要结转,转账分为外部转账和内部转账。外部转账指将其他子系统(如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存货核算等子系统)生成的凭证转入总账系统中;内部转账是在总账系统内部通过设置凭证模板自动生成的凭证。下面以用友ERP-U872财务软件为例对自动转账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自定义结转

会计月末时,经常需要重复做一些转账业务,比如:结转各种费用、计提折旧、计提借款利息等。自定义转账就是在转账设置时由自己设计一个凭证模板,包括凭证的摘要、借贷方科目、方向及金额计算公式等。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总账―期末―转账定义―自定义结转”命令,进入“自定义转账设置”窗口,在此设置“计提短期借款利息”的转账凭证。设置成功后,选择“期末―转账生成”命令,单击“确定”按钮,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保存后凭证左上角显示“已生成”字样,这是自动转账凭证的标志。

(二)销售成本结转

销售成本结转是月末根据商品销售数量和商品的平均单价计算各类商品销售成本并进行结转。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比较复杂,特别是企业销售多种商品,又必须分别计算各种商品的销售成本时,若采用销售成本结转功能模块,可以准确、快速地实现销售成本的自动转账。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成本结转”命令,进入“销售成本结转设置”窗口,只要选择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三个科目对应的科目编码并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设置,进入“销售成本结转设置”窗口,操作方法与自定义转账生成基本相同,只是转账类型选择“销售成本结转”。

(三)汇兑损益结转

汇兑损益结转用于期末自动计算外币存款、外币现金、外币结算的各项债权债务账户的汇兑损益,并在转账生成中自动生成汇兑损益转账凭证。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期末--转账定义--汇兑损益”命令,进入“汇兑损益结转设置”窗口,系统列出所有具有外币核算的会计科目。输入“汇兑损益入账科目”,并对需要计算汇兑损益的科目进行选择,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操作方法同上,选择转账类型“汇兑损益结转”和外币币种。

(四)期间损益的结转

期间损益结转是月末将所有损益类科目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中,以便计算当期经营成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中,企业期间损益结转业务原理一致,共性较强,因此软件开发商已在系统内部设计好结转规则,用户只需输入“本年利润”科目的编码,系统即可自动定义该凭证模板。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结转”命令,进入“期间损益结转设置”窗口,选择本年利润科目。转账类型应选择“期间损益结转”。

四、期末结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期末自动转账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实验时,由于对转账设置和生成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不够了解和注意,在实践环节经常出现错误,致使上机操作无法正常进行。现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自定义结转公式错误

进行自定义结转定义时,需要设置分录公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公示设置错误”的提示。这是由于公式理解错误、公式设置格式错误导致的。公式设置作为自定义转账设置的关键环节,就算一点小失误,都会造成自动转账生成的凭证与应得到的正确结果大相径庭。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取数函数和不同公示的设置讲解。

(二)销售成本结转无法正常进行

进行销售成本结转设置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集中出现两种错误:一是提示“库存商品科目、商品销售收入科目、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的科目结构不同”,造成设置不成功;二是提示“收入科目贷方余额>库存科目期末数量余额”,造成无法生成转账凭证。出现上述原因在于“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这三个科目的结构不相同及期初余额没有录入库存商品的数量。销售成本结转设置要求科目结构必须相同,即所有明细科目一致且都是数量核算,将三个科目增加明细账时可以使用会计科目维护中的“成批复制”功能,它可以准确、快速地实现上述要求。此外,在数量核算下,期初余额中必须录入库存商品数量及手工录入“确认销售收入”的凭证时必须输入产品的销售数量,才能在月末自动生成销售成本结转凭证。

(三)汇兑损益结转数据错误

汇兑损益结转的设置需要两个汇率:记账汇率和调整汇率。月初操作时,在“基础档案--财务--外币设置”中设置记账汇率,月末汇率发生变化,在外币设置处设置调整汇率,调整汇率与记账汇率的差额,即可作汇兑损益凭证。有些同学在汇兑结转时没有数据生成,是调整汇率没录入,到“外币设置”中录入即可。

(四)期间损益转账生成的金额错误

损益转账定义设置正确,生成凭证后发现数据与实际不符,期末转账业务的数据大多来源于账簿,在生成期末转账凭证前必须先将其他业务登记入账。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在处理期末转账业务前,必须将其他经济业务审核并记账,相关转账凭证才能生成,否则就会导致取数错误。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将本月填制的所有凭证审核记账,其次生成期间损益结转凭证,这样生成的凭证数据才不会出错。

五、结论

教学过程中期末处理自动转账,可以提高会计系统的工作效率。但在设置和生成过程中不注意数据间的关系和转账生成顺序,会造成凭证无法生成或生成数据错误,影响后续工作顺利进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程序,掌握操作要点,力争全面掌握这一重要功能,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电算化课程 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理论、方法相结合,运用电子计算机及会计应用软件进行会计处理,是一种现代化的会计工作方法。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

    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进行了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尤其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比较先进的情况下,已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要求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利用商品化会计软件演示版或商业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

    1.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技能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

    2.重视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

    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

    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的案例;其次,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社会调查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调查内容由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具体选择。不管是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方面,还是具体操作方面,只要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都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

    3.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开展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实验室,应安装先进的ERP 软件,分别模拟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HR)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日常运转流程,从单纯的财务教学应用拓展到多层次的ERP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效地解决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重视岗前培训,将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②强化实践性的模拟教学,选择或自编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电算化实践教学,高校可联合组织编写实训指导教材。

    二、改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方式

    现阶段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实训操作也是按教师固化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比已远不能适应。近些年,许多高职院校(包括我们学院)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的“项目化教学”就是一种最适合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为提供决策支持的,其人才的需求通过设立会计专业的高校数量便可略见一斑。不仅名牌大学纷纷增设会计学专业,绝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也都设立这一专业。据统计,全国大专院校中有1/10的学生是学会计的,因而,如何培养众多会计学子也就显得十分重要。面对21世纪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尽管几乎所有的会计系、会计学院也都开设了电算化会计、机审计、电算化理财等课程。但如何才能够真正使会计学生不仅具有适应当前工作之需的技术和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潜力,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与

要想能够支持人在信息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人口压力、粮食匾缺、环境污染等各种危机,现代人必须具备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必须围绕上述四种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而审时度势,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的高职高专,其教学目标是否涛声依旧,抑或另有创新?

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理解这一问题。厦门大学会计系曾经于1998年6月至9月在广州、上海、南京、南昌、武汉等19个大、中城市的在校教师、在校学生及会计实务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其中,收回实务界人土问卷137份,实务界有82.5%的人认为,会计本科生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也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门人才,其所建立的扎实基础和所拓宽的知识面主要服务于本科生增强发展后劲,在会计领域工作中干得更为出色。笔者认为,实务界对会计本科生的要求如此,而作为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通才基础上的步才仍然是其目标。然而,高职高专生与本科生差异以及其在校时间较短等原因,使人们在通才与专才的选择上更注重后者,更注重学以致用,故而对其知识结构就必须另有打道。具体而言,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发展后劲。

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而受教育者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新技术,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注重人文社会与技术教育结合培养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高专比较强调其应用性与实践性,因而技术教育可能要考虑多一些。而作为技术教育重头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客观地说,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包括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应用基础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而课时的不足则由不得我们均衡三个方面的学习时间。最近,教育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从小树立科学观念和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其中要求高中生应当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文本处理、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以及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这些内容既包括知识基础知识,同时也涵括一定程度的能力基础。尽管高校与中学的培养目标通异,但由于中学期间已经讲授了计算机文化知识内容,在大学中就可减少对知识基础的讲授时间。而就能力基础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硬件的基本配置、选择购置能力;文字、表格、图形的处理和制作能力;应用Internet进行信息检索、文件下载、收发E-mail和传真的能力;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防治能力等。

如果说能力基础的培养更贴近未来的话,那么,应用基础的教育则更能使学生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殊性,在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应用基础三者的课程与课时的安排上,仍然要遵循基础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侧重于专业课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换句话说,应用基础无论从课时的设计,还是从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应当着眼于应用。但是有两个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一,面对“知识爆炸”和信息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不能包罗万象,如何对信息技术的内容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经济管理类高职高专为例,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实践、大型数据库、计算机安全、经济管理类软件(如ERP和MRPⅡ等)的操作与评析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二,作为领先于社会的大学教育,显然不能讲授与当今社会所流行的软件内容差别较大的、使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因而,所开设课程的内容应当具有动态反映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新知识。尽管计算机软件的日新月异,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层出不穷,但是一个时期总有其主流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应当使学生抓住主流,举一反三。同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新一代软件,而科学合理地安排各有关的计算机内容的讲授,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各种知识。

二、电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重构

10年前,会计学会会计改革组就已经提出:会计电算化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以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程序开发、设计、修改能力为辅。并提出在大学会计专业应设五门课程,即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会计电算化软件包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基础。虽然时过境迁,但以应用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则不容改变。而在课程设置中则要审时度势,根据当前计算机应用的,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电算化会计教学,毕竟不同于上会计人员的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但是,它又不能不考虑社会的需求。或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是首先要明确的。财政部在1994年5月4日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指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因此,高职高专的毕业生首先应当能够熟练操作各种会计软件。并具备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应当说,这一基本技能是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最低要求。

在学会对多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维护的同时,这类学生还应当由表及里,学会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选择与评析。能够根据合规性、可操作性、通用性、可审性以及适用性等标准动态性地判断会计软件的优劣。而所谓动态性判断,也即根据发展前景和会计软件的发展趋势加以评价。

与电子商务并非纸上谈兵,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更需要操作网上的相关软件,才能藉以了解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流程,掌握电子商务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基本原理。同时,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会计信息子系统又与其他各个子系统联系极为密切,抛开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而单独去谈会计软件,就很难理清会计与其他各子系统的数据联系。而要深入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又必须介绍典型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使学生从中熟悉这类软件的功能结构,并且领略管理的新理念。

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慕课 教学模式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慕课改革的意义

慕课是指为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学校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慕课简称为 MOOC,即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慕课以一种新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频繁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受到许多学习者的好评,慕课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开放性、规模大、自主性。借助慕课改革,推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借助慕课改革,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便捷

授课教师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信息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学生只要获得相应权限,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网络上学习课程。慕课将若干知识点简短化、碎片化,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大约播放10分钟,这符合多数学生的学习专注力规律,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在慕课平台里,学生可以观看教学视频、课程讨论、完成并提交作业、互评作业、参加测试等学习活动。

(二)借助慕课改革,能够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依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本课程,而且课程进度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不懂的内容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在观看课程视频过程中,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 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实时交互的平台,体现了信息获取实时、快速的特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借助慕课改革,能够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教师借助于慕课的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支撑,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学生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每个知识点分别回放了几次,在哪里停留,停留时间有多久,自测中回答对了几道题,也知道学生哪方面学习有困难,便于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在课堂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反馈、指导。课堂上教师的时间不再主要用在讲授新课而用在答疑解惑,课堂上学生讨论互动、合作学习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学习质量和探究能力都有可能提高,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四)借助慕课改革,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慕课是网络课程,提供在线学习,它对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的要求不多,而且慕课操作简便,所以一门课程可以允许很多学生同时学习,学生可以较低成本获取知识和信息,同时,减轻教师负担,教师只需要进行教学辅导和教授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众多教学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了教与学的双赢。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既介绍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又讲授常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常用模块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各个模块的上机操作,熟悉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掌握各个模块的上机操作的一般步骤。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基础多元性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复合型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基础知识。会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内容。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知识、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内容。信息科学技术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分析原理等。管理科学包括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可见,本课程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较多,具有基础多元性的特点。

(二)与时俱进性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接轨,会计工作必须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会计电算化课程常在第三学年开设,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到学习会计电算化时,有的已经陈旧过时,会计电算化课程又不能按旧会计准则和旧会计制度处理相关的问题。此外,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会计电算化从发展初期的单项业务处理到能够完成大部分的会计核算业务,再到目前的集成会计信息系统,使得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需要跟上时展步伐,需要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因此,本课程具有与时俱进性。

(三)实践本位性

由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可以在操作会计软件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亲自上机操作,体会诸如岗位责任、操作权限、操作流程等内容,才能更容易地掌握一些相关理论知识。此外,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会计软件使用和计算机操作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上机操作财务软件,才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反复地操作,才能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技能与操作方法。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实践本位性。

三、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工作中,针对本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的教学实践,深入的教学研究,总结出基于慕课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渐进化”教学模式即:“视频放映-网上互动-课堂交流-上机实训-网上测试-考核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一)视频放映

进行慕课教学,首先要放映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相应知识点的微视频。观看视频是学生进行慕课学习的主要手段。慕课课程上线后,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应知识点的微视频以及辅助学习资料,阅读教师设计的学习指导书,根据学习任务单完成课前作业。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慕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都是可以实现的。学生借助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针对自己没有听懂的环节,反复收看某个微视频片断,学生在学完慕课资料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整理出知识点,并发现疑问之处,可以在同学间进行讨论。针对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网上向教师请教,或者将这些带回课堂上和教师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与时俱进性,因此,随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调整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更新,会计电算化课程慕课视频的制作要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二)网上互动

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基础多元性的特点,该课程应该借助慕课平台,提供网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的广泛求知欲。例如:教师可以创建讨论互动区,不限制注册人数,不设学习时间,没有固定学习空间,从而为学生大规模参与学习与互动提供了条件。学生可将有疑问的问题提交到讨论互动区,向教师求教或者提出讨论,主讲教师或相关成员每天要留出一段时间在网上和学生交流,使学生的疑惑和提问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反馈。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群、百度贴吧等与学生互动答疑。答疑的过程不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集体式、开放式的,问题也可以由在线的其他同学代为解答,教师对已解答的问题只进行点评或补充,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就会进一步将学习由课堂上延伸至课堂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学习,利用一切可学习的时间,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课堂交流

课堂教学之前,学生通过观看会计电算化课程理论与基本操作教学内容的慕课视频,进行了该课程有关知识点的预习。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课堂活动的主持人,又是教学项目实施的组织者,应当重点解决学生提出课程预习中没有理解明白的疑问。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被动型教学方式,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主动型教学方式。同时,根据本课程基础多元性、与时俱进性的特点,课堂上应该多补充新内容、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根据本课程实践本位性的特点,课堂上应该突出讲解上机操作的注意事项。让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从静态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动态智能开发的过程,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增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培养起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促进教师不断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四)上机实训

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实验课程为主,具有实践本位性的特点。实验课教学一般是在计算机房进行。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上的实训任务,参照实训教材进行练习。教师应当现场指导实训。在计算机房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根据教学要求分别安排为会计主管、制单会计、出纳、稽核会计、记账会计、报表会计等角色,然后模仿企业的实际情境,引入与会计实践密切相关的案例后,由学生依据自己担任的角色,分别上机填制对应实训业务的相关原始凭证或者记账凭证、账簿资料等原始资料,直至完成各自担任角色的工作任务。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或者与其他学生、教师讨论,来完成工作任务;一轮完成后,可以安排一次测试,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掌握得好,可以进行角色轮换后的训练,否则,推迟进行角色轮换,仍然进行原角色的训练,直到全部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所有岗位的业务操作为止。

(五)网上测试

会计电算化课程网上测试之前,需要先建立本课程的测试题库。测试题库分为进阶测试题库与期末考试题库。设计进阶测试题库,是为了监控学生在慕课学习平台上的注意力,检查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而设立的,在每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进阶测试题,只有进阶测试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才能继续观看后一阶段的视频,这类似于网络游戏的“闯关”设置。期末考试题库包括课程的理论部分试题、实验部分试题。理论部分试题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实验部分试题通常以业务操作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创建某公司的账套、填制相应业务的记账凭证、登记有关账簿等。鉴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基础多元性、与时俱进性的特点,应当广泛搜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有关的试题资料,使测试题库不断得到充实、更新。此外,由于课程还具有实践本位性的特点,还应当根据具体真实的工作案例,创造一些仿真模拟的业务操作题,以充实测试题库。

(六)考核评价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评价应从多角度进行,主要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技能成绩。总成绩实行百分制,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30%,实践技能成绩占10%。期末考试既要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也要测试学生的上机操作技能。期末考试也实行百分制,其中,理论知识部分分数为50―55分,操作技能部分分数为45―50分。平时成绩取决于平时的学习表现,主要从观看视频、课堂参与、上机实训这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学生观看视频的情况可以依据慕课平台的有关记录进行评价,慕课平台记录了学生登录、点击、作业、发帖、讨论的每一次过程和内容;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可以从课堂作业与测试、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学生上机实训的情况可以对实验课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实践技能成绩可以从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情况、参加技能竞赛的情况等进行评价。总之,根据本课程实践本位性的特点,在期末考试成绩与实践技能成绩中应注重对操作技能的评价,同时兼顾本课程基础多元性、与时俱进性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评。J

参考文献:

[1]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呈.“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07).

[2]杨旭辉.“慕课”教学模式下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利用探析――

以苏州大学为例[J].新西部, 2014,(10).

[3]曹卫忠,崔晓雪,周平,杨旭,于淑萍.“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科学与财富,2015,(04).

[4]王艺寰.浅析“慕课”对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 2014,(33).

篇9

一、会计电算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作为一名会计电算化教师,其专业素养的考察点不仅是有会计的专业水平,而且有教师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能力。这两方面的考察会暴露一些会计教师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老教师对计算机知识不太了解,所以,即使其会计专业素养极高也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一些年轻教师则缺少经验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

其次,电教设备不完善。很多学校都存在电教设备不完善以及数量不足的现象,这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对所学知识的锻炼机会,只能“死啃教材”,非常不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最后,实践机会少。理论脱离实践是很多学校、很多专业都存在的问题,这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差,甚至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而导致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

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会计电算化课堂的高效实现,也影响着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分析问题,并结合教材提出的策略,确保实现会计电算化高效课堂。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课堂的策略

问题是改进的方向,通过分析上述问题,我们找到了会计电算化课堂低效的原因,所以,为了确保课程价值实现最大化,提出了下面几种策略。

首先,加强学习。对于会计教师来说,我们要加强学习,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运用计算机的相关功能,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还要加强对新课改下基本理念的学习和贯彻,要认识到学习主体性发挥的价值,认识到学生能力的提高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其次,增加实践机会。学以致用是课程价值的直接体现。对于会计电算化这门学科来说,只有通过实践模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就会,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时,组织学生用模拟系统完成下面的操作练习。

2015年3月份,某厂的经济业务如下:5日,通过银行转款收到A公司归还贷款50000元,票据号为:0001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收款凭证

……

组织学生对上述情境进行自主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总之,作为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师,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方向入手来解决问题,进而在确保实现课程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最终使学生更好地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篇10

我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和大部分中国其他高职院校一样,适度介绍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本着理论够用原则,重点讲解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会计电算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衔接;注重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老师启发学生灵活变通,通过掌握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提高应用其他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该课程的这种教学设计,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

目前,我校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一样,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上做到了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理论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部分内容的讲解采用接受学习模式,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探究学习模式,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进行有机融合。整个教学设计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其中的某些环节由教师通过现场演示或讲解来完成,另外还有一些环节则由学生通过主动讨论或动手实践等自我探究活动来实现。比如说在讲解会计电算化各个模块的操作流程时,教师首先对整个流程的重难点进简单讲解,同时对于操作要点进行演示,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操作要点并参考财务软件中的帮助功能,独立完成对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学习。

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组织和设计上,做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小课堂教学上,实施起来却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现在各高职学校大部分教学机房是50-60个机位的机房,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取一个老师在整个班级一起上课,整个教学过程全部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教师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操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操作,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式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各个操作步骤,但大部分情况教师仍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学,造成学生只顾记操作步骤,没时间思考下一步怎么做,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等等,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情况决定了应该使用何种方法。尽管教学方法比较多样,但因本课程是一门既会操作又懂维护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以上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固然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仍显不足,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会计电算化的跨学科复合型决定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要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要有融会贯通的计算机知识。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精通掌握这两门学科的老师少之又少。会计电算化课程也多由从事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承担,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所以无法把会计软件在企业财务预算和决策中的作用讲深、讲透,尤其是涉及软件开发的知识点也只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他们可以很清楚讲解怎么运用,但是会计方面的知识欠缺,致使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会。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师,不仅具有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方面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校和国内大部分其他高职院校一样,复合型的该课程教师稀缺,所以也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

大课堂教学,是指对原有的课堂教学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的一种教学形式。从纵向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具体为:课前尝试探索学习、课中交流互动学习和课后实践应用学习。从横向看,将具体一节课中的课前、课后两环节延伸到课外,使课堂更加丰富和饱满,更具探索实践的时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大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是由课前的尝试探索学习、课中的交流互动学习和课后的实践应用学习三个环节构成的。传统课堂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一般仅停留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大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探究方法、锻炼思维、形成能力、获得经验、体悟思想,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具体指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师生教和学的双主体作用,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活动,配合相应的实践、体验活动,更加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高校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提出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从内涵上是指立足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入手,积极探索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自觉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技能的目标。从具体教和学的方式上,课堂教学由传统单一的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堂讲堂、学堂实践、体验大课堂的模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课内课外结合,课堂教学从学生原来的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转入主动学习、主动接受,从学生独自学习转变成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提出和讨论学习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形式。从评价方式方面,由原来的期末考试单一评价方式改为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受过程结合起来,使评价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化,标准更加富有弹性,通过评价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充满期待,唤起让学生愿意学并且能够学的愿望和积极行为。大课堂环境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就在于学生学习态度及行为的转变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将来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我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大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通常由150个同学一起上课,一个主讲老师和两个辅导老师同时上课,既有老师的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参与,在满足知识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探寻知识的能力,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来指导其言行举止。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

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立足点在课堂,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学则是必要条件,目标是增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增进学生对该类课程的体验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形成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基本技能。离开了课堂教学,离开了学生必要的参与则难以产生发自内心的体验;离开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则难以培养好该课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大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把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教结合起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学和教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培养目标。

我校在2013年末完成了MCPC(现代实战中心实训室)的建设,可同时容纳超过200个学生上机操作学习。MCPC建成后,会计电算化专业就积极建议在MCPC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的探索,以提高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并获得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在2014年3月份开始,顺利地在MCPC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大课堂教学。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课程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师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环境下,经过不断探索,我们主要从课前的尝试探索学习、课中的交流互动学习和课后的实践应用学习三个环节来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

1.进行课前尝试探索学习时,要求教师先给学生确定好方向和目标,即根据知识的认知结构、重难点,形成一节课的要点。要点是知识的生成点和突破点。通过要点,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进行尝试性、探索性的自主学习。

如系统管理,本课的操作技能点主要有建账套、增加操作员、设置操作员权限、启动子模块等,重难点是建账套和设置操作员权限。根据这个单元课程的认知结构和重难点,我们把本单元的要点定为建账套和设置操作员权限,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本和操作,掌握好这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预习后,在掌握了这单元的建账套和操作员权限要点后,同时就带动了学生增加操作员、启动子模块等的学习,达到全面了解该单元的目的。

当然要点也不一定要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发现并确定。通过要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去探索,才不会使探索没有了方向和目标。

2.课中交流互动学习即交流课前尝试探索学习中探索得出的知识方法、思维方式、活动经验。课中的交流互动学习应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如说明与阐述、讨论与辩论、现场操作与演示等。教师在课堂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协作者、指导者,情感的共同发展者。

在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时,一般是三个班的学生同时上课,一个主讲老师,两个辅讲老师,主讲老师负责课程的讲解和操作演示,辅讲老师负责学生的疑难答疑。这种做法可以做到讲授、演示、实训操作指导同一时间进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接上例:学生在课前尝试探索学习后,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这时,课中的交流互动学习就可先请学生交流尝试探索的过程及想法,接着交流汇报是如何做好建账套和设置操作员权限操作的。最后再总结反馈这些问题的特点和操作方法。

3.课后实践应用学习,我们学校通常是布置相关的课后操作练习题目,让学生能灵活掌握和应用课前、课中学到的各种知识技能,做好课后操作练习,加深和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技能。

四、进一步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采取大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点:一是能做到课堂上老师讲解、老师操作演示、学生操作、老师辅导答疑四者同时进行,有力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为了弥补师资水平不足的缺点。我校既熟悉会计专业知识和电算化软件的操作,又有融会贯通的计算机知识的老师只有两个,每学年都需要5-6个老师同时教会计电算化课程,通过大课堂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一起协作,发挥各自的优点;课后也很容易集合在一起商量教学的各种新想法和解决新问题,这样就弥补了师资水平不足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