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应当将态度和情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小学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将是今后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工作的重心。总的来说,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大,所以,其改革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来说较为肤浅,许多人认为我们学不学音乐无关紧要,一个人的音乐素质好,与他自身的天赋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小学里,音乐课作为一门副课,许多时候待遇比体育课还要差,往往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许多教师认为音乐也不用参加升学考试,有时候它还被其他科目给占据。
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学到的音乐知识十分有限,教学效率严重低下。另外,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较为传统,灌输给学生的多数是理论知识,往往会忽视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情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扼杀了学生去发现音乐之美的创造力,使学生觉得音乐课可有可无,学习的兴趣也不大。
二、小学音乐教师改革的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水壶,而学生是需要水的水杯,教师的责任就是将一个个空杯给灌满。介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于音乐这门较为活泼生动的课程而言,难以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因此,要改革音乐教学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里不合适的教学观念,试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不同的音乐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学生对这一门课是否有兴趣,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教学时可以尝试着营造一种和谐、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边玩边学,对小学音乐这门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此外,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以表扬,鼓励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要气馁等。教师还可以在课下布置作业,让学生参加一些音乐文化活动,了解与音乐文化相关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音乐课。
3.拓展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内容仅为课本上的一些知识,老师教授给学生的音乐知识多是课本上的知识,局限性较强,再加上学生的教材有一些会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教师讲课多喜欢照本宣科,因此,课堂上毫无生气,十分沉闷,学生学起来也没有动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气息浓厚、生动活泼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制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不能仅仅将音乐课上成一堂只是教学生唱歌的课,而是应该让学生增长知识,例如,在教授学生音符、五线谱时,可以让学生去听一听二胡、钢琴、吉他等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时所产生的效果差异。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多了,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4.进行实践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知识都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教学与实践将结合,对于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平时,学校里可多举行一些歌唱、乐器比赛,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学生取得了多么优秀的名次,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极大的提高。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人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去摸索,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学有所得,改革也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一、民族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概述
民族院校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从本质上便区别于综合类院校与艺术类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民间院校是我国为培养民族性人才的专业平台,同时也是我国为加强民族文化的特殊窗口。在各大院校的强势冲击下,民族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其一,现今民族院校缺乏民族风格特点无论在情绪、状态上并无明显区分,教学处于“大一统”状态;其二,民族院校中的舞蹈教学承担着我们民族文化的肢体延伸,正因如此民族院校的舞蹈教学也就成为了“行走的民俗文化”,教师对于舞蹈风格性的把握、对于专业文化的探究、对于教学效率的掌控将直接影响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间接影响我国民族人才的发展趋势;其三,民族院校不同于综合类院校,近几年大刮“创新”之风,动作变得越来越花哨但是忽略了技能与内在的培养,对于民族院校而言真正的“创新”应是着眼于当下,回归至“文化”,找到一切的“始”才可发现“终”。针对于民族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而言,上述三点冲击大的程度阻碍了课程教学的进展,也抹杀了民族院校的大量风格特点,笔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国民族院校中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的改革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如若再不行动将会造成难以预先的结果。
二、立足于根性文化的民舞教学改革构想
(一)从文化视角窥探民族院校的民舞教学
文化提取于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日升日落的轮回中在沧桑日月的演变后,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人类历史文明演进的一种特性映射,同时民族民间舞也成为了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社会现实存在物。民族院校在民舞教学这一领域应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程式,将这样一种形态语言逐步走向山村、寨落,感受舞蹈艺术中的“非艺术”部分。这边是民族院校应落到实处的舞蹈文化“扬弃”,在本次“雷山锦鸡舞”的舞台呈现过程中笔者切实地感受到地区差异所带来的风格差距,这是无需介入其他任何因素渗透,但是能做到寻根源之深,观体肤之貌的,在纷繁多变的民舞之林中,牢牢抓紧民族舞蹈的文化特征是民族院校在民舞教学改革的重大且唯一的立足突破口。
(二)民族院校应承担“继承”与“传播”的责任
在前文中笔者强调民族院校的设立目的与其特有功能,细化至民族民间舞后“传承”就成为了其不可回避的责任。文化的根源、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发展三者和谐统一,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整体局面,文化的根源为继承提供原动力,继承为发展站住脚跟,而发展又为前两者不断地开拓出新局面。民族院校的民舞教学正是通过这样的传播整合,继承沉淀,增值变迁来体现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作为一所民族院校应在舞蹈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民俗风土、历史背景、该民族所处社会形态、当地资源建设、意识行为、社会科学等文化行为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针对性教学。对于民族民间舞的“继承”似乎不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是“传播”却是我们一直忽略的。民间艺人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难道我们只是依靠继承?只是让民间的东西收归到学院当中?笔者粗略的认为我们应该广而告之地传播民族民间舞蹈,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民间舞、喜爱民族民间舞、剖析民族民间舞,从而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变,从而去体验民族文化发展脉络。
(三)更新民族院校教师的舞蹈教学观念
篇3
【关键词】养禽学;实践;教学改革
养禽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现代化养禽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门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实践教学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1],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畜牧兽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培养出现代畜牧兽医专业复合型人才,就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服务。
一、《养禽学》的内容和意义
养禽学是在本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公共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和生物化学)和专业基础课(如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生理学、家畜遗传学)后开设的。养禽学是主要研究家禽的外貌、育种、生物学特性、人工孵化、饲养管理、卫生与防疫及产品质量控制的一门科学,是一门以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养禽业的发展动态,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家禽基本生产原理的基础上,熟悉家禽养殖基本理论和技能。[2]
二、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指的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通过实验实践等实际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外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强调“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切实理解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的良性循环。
三、《养禽学》实践教学改革
《养禽学》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课,其实践教学必须严格遵守贯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培养畜牧兽医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有力措施和必要保证。[3]
1、优化课程实验设计,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
对养禽学实验进行优化组合,养禽学实验共有20个课时,因此要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和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综合性实验。如在家禽人工孵化综合性实验中[4],对于鸡来说孵化期为21天,所以需要实验和实习相结合才能保证本实验的连续顺利进行,同时在实验之前,除了讲授种蛋的收集、保存和消毒等知识外,还需要讲解孵化器的结构、操作方法及孵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孵化所需的温度、湿度、通风及翻蛋等操作的必要性,以便让学生做好本实验所使用的设备、用具和记录表格等准备工作。经过学生的准备实验到动手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孵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死亡高峰,其原因是什么,照蛋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头照和二照,以及每次照蛋的时间选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就需要查阅资料,寻找办法,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相应的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思考能力、设计能力、 动手能力和解决能力。
2、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操作
养禽学实验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为禽蛋方面,如蛋的构造和品质鉴定、蛋的清洗、消毒;一部分为禽蛋的孵化,如孵化器的构造、操作方法,孵化期间的操作;另一部分为家禽方面,如雏禽的雌雄鉴别、母禽产蛋性能的外貌和生理特征鉴定、 家禽的体尺测量、家禽人工授精操作、家禽的屠宰、屠宰率的测定以及家禽的饲养管理等。这些内容单凭课堂讲解,学生有时很难真正掌握,所以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实践,可以在校内开辟养鸡实践场所,让学生了解肉鸡的孵化、出壳、雌雄鉴别、名阶段的饲料配制,饲养管理等。让每个学都参与其中,加强期实验操作能力,具体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学生轮流参加日常的喂料、喂水、清粪、沮度记载和观察等技能操作。[5]通过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了学习效果。
3、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为满足教、学、研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校内外实验实习教学基地,努力加强与企业、肉鸡场、蛋鸡场、兽药厂等的联合,为学生提供实验技能培养与锻炼、提供感知的基地,鼓励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让有志从事动物科学研究的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中去,[6]学习其科学合理的圈舍设计、先进的养禽设备、孵化设备以及配料设备。通过实习基地的实验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职业素质。
4、通过参与教师科研、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可初步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吸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这样实验与科研任务结合起来,使学生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通过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勤奋努力,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科学态度,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总结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鸡的饲养管理过程中,我们结合了部分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了鸡的散养配套体系,如温度控制、湿度处理、光照管理、疾病免疫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又如对鸡场的污染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使学生认识到鸡场粪污处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合理设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组织课堂讨论和评比
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强化的是得分功能,如主要以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报告)为主,其弊端主要在于学生的实验报告有时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实验技能掌握程度,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完全客观的评价,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合理的实验评价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多元化评价,学校也在进行《天津农学院本科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办法》的探索,我们可以多维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评价依据,对实验内容以知识、技能全面评价,方法以笔试、口试、操作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7]如可采用组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习空气,如讨论肉用仔鸡的饲料配方,可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行设计,然后进行对比讨论总结,对每一小组的设计进行评比,最后得出结论,还可在实验实习结束时,安排课程论文的写作,来锻炼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8]
四、《养禽学》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养禽学》实践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9]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家禽生产的最新技术进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养禽生产与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群英,黄勤妮,董克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9):1-3.
[2] 赵小玲,朱庆,杜晓慧,等.改革《养禽学》课程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9): 79-80.
[3] 杜晓惠,赵小玲,王继文,等.提高《养禽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总结[J].中国家禽,2011,33(11):54-55.
[4] 何丹林,罗庆斌,刘德武,等.家禽人工孵化综合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0,8:300-301.
[5] 姜润深,丁淑荃,陈兴勇,等.《禽生产学》教学效果调查及教学改进探讨[J].中国家禽,2010,32(3):58-59.
[6] 孙志良,刘进辉,易金娥,等.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4(增刊):113-114.
[7] 赵聘,赵云焕.《家禽生产技术》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5):74-75.
[8] 朱宇旌,张勇.饲料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6:174-176.
[9] 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
作者简介:
张建斌(1976—),男,山西原平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畜牧学.
篇4
关键词:PBL;护理教学改革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一种以护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从问题着手,护生去探索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动机,教学的主体是护生,老师是指导者,引导护生把握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1-2]。
1我国PBL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在中国,PBL教学方法运用于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方面,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性、健康教育水平和沟通能力均得到提高,PBL教学方法拓宽了护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护生健康教育水平,使护生健康教育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3]。
PBL教学法是一项集过程和结果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其效果的评价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护生的学习过程,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融提高教学质量与医学生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有效途径,是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的有效方法[4]。
作为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法,PBL具有诸多优点,在《社区护理学》中应用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5]。
台湾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中,对PBL教材的编写非常注意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案例编入教材,这样的设计很好的突出了PBL是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在医学临床实习中更有自信,是尽快成为医学专家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现终身学习[6]。
PBL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程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力图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学习主体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实践证明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7]。
PBL教学法在管理类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使教师注重自我提高和修炼,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管理类专业与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思维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综合要求[8]。
通过长期的PBL教学,学生将建立终生学习观[9]。总之,众多文献研究结果显示了PBL教学法的优势,学生和教师也逐渐从中获益,当然我国的PBL教学改革还不够成熟,尚在研究发展阶段。
2国外PBL教学研究现状
在韩国,教师的权威是十分受学生尊重的,在泰国的文化中,教学规则被学生认为像国王一样,在中国也是如此,教师的传统权威形象已是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刚开始接受PBL教学的亚洲学生感到压抑,紧张,不敢挑战教师的权威,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持续数周之后,情况会大有改善,学生在课堂上变得舒服,放松,甚至渴望学习,有很高的学习动机。一项香港,日本,美国,台湾,新加坡的国际工作组的PBL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一致性的成功。由此可见,只要是有利于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学方式,最终都会被不同文化的学生所接受[10]。
3影响PBL教学的相关因素
3.1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1教师跟踪指导在PBL教学初期,很多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太重,认为是教师逼着学生做的作业,这种学习态度是消极的,违背了该教学的初衷,因此指导教师要定期的跟踪指导学生,使得他们渐渐的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
3.1.2教师评价水平精炼到位对于PBL教学,教师备课要准备的更加充分,查阅大量的资料。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包括4个方面:①对知识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②要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是否充分利用了资源,是否善于和其它成员合作;③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④要对学生问题解决后反思的过程进行评价,考察其元认知能力是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师只有对学生精炼到位的评价,才能充分体现PBL教学效果。
3.2学生自身观念因素
3.2.1护生对传统教学法的依赖由于长期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护生主动学习力不够,常常被动地期待讲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客观上也影响了能力学习的积极性[11]。采用PBL教学模式,问题由护生自己解决难以接受产生焦虑。
3.2.2心理压力护生在自学过程中真正进入了学无止境的境界,感觉自己什么也不会,没有安全和满足感,而传统教学能在考试分数上找到成就感。另外一个心理压力来自护生自己不能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自卑心理作怪。PBL给学生带来的困惑是为了上好PBL课堂的45min,学生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学生感到课业负担过重,不能适应。
3.2.3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不足PBL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如果知识储备不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学生也就不能从该教学中获益了。因此,对于理论知识欠缺的学生将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扩充知识面,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面。
4PBL教学改革的优点
4.1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不仅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严重阻碍了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而通过近年来医学教育PBL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逐渐的凸显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因此,从发展的角度讲PBL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4.2培养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每个小组由6~10名学生和1名老师,组长负责全组的协调合作,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科中通过各学科知识点的贯通,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这也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的灵活的素质。总之,PBL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存在巨大的优势。
5教学改革的方式
5.1从LBL教学到PBL教学改革LBL教学法即Lecture-BasedLearning,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此方法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忽视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方法的相继出现,PBL教学法的应用最为热门,并且取得了肯定的效果,该方法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的主要缺点是无法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削弱了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总体理解和把握,优点是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更早地接触临床,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从PBL教学改革到TBL教学改革TBL教学理念是在2002年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等正式提出[在欧美发达国家,TBL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采用,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有94门课程已采用TBL教学模式。在现有体制下,打破学科界限依然困难重重,因此在借鉴PBL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组建学习团队,相互激励,在现有学科基础上进行TBL(Tea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的探索,有一定的可行性。
6小结
国人已经意识到了我国长期使用的教学方法的弊端,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已率先在各大高校中积极开展起来。教无定法,对教学法的研究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对不同授课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灵活选用教学法,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秋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1-43.
[2]耿笑微,刘宇,张岩,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护理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3,1(2):59-61.
[3]郑志惠.PBL教学方法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6,21(1):14-16.
[4]黄素霞,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护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0.
[5]高钰琳.社区护理学课程中开展PBL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9-11.
[6]李天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进行教学[J].中国科技信,2009,21:222-223.
[7]赵曙光.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36-138.
[8]金今花.PBL教学法及其在管理类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0,9:158.
[9]李佳宁,杨淑蓉,吴靖川,等.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教学法在临床核医学中的实践[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3,23(4):363.
篇5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案例式教学;DSP
一、引言
《DSP系统开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卷积、相关运算、频谱分析以及滤波器设计等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硬件知识和软件编程基础。该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强、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的课程繁多,每门课程课时有限,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另外,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以工科通识类课程——DSP系统开发为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探索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DSP系统开发课程特点和问题分析
《DSP系统开发》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应用型课程,它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DSP系统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开发平台;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算法(FFT、FIR等);DSP汇编语言、C\C++语言和CCS开发工具。同时要求学生了解DSP器件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熟悉DSP器件的基本原理,总体结构、指令系统和寻址方式,学会DSP汇编语言程序的开发,了解TMS320系列中1至2种芯片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DSP实现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如完成FIR滤波器、FFT算法、实时小系统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感觉硬件结构复杂,寄存器多,理论难度大。笔者从事DSP课程的教学十余年,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倍感电子技术行业的发展之快,软件不断升级,芯片不断完善,性价比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扩大。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学生学习DSP这样一门应用型非常强的课程,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DSP系统开发》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12学时。结合地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分析该课程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以案例式教学为基本单元,以实验室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应用技能。
三、DSP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探索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交流和研讨式分析,以达到利用案例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案例教学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成功地应用在很多学科领域。DSP技术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本文提出采用以下方法实现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探索。1.DSP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组织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过程包括:案例的搜集和整理阶段,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阶段,案例的总结归纳。其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DSP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将一些有趣的DSP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使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知识趣味化。针对本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DSP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了四个典型案例,制作教学课件,具体案例包括:存储器模块(寻址方式),FIR滤波器的DSP实现,FFT算法的DSP实现,任意波形发生器设计。我们对案例教学的整个环节进行总结,包括知识点的归纳、编程语言的使用、芯片内部结构的学习等。2.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实施本节以“案例三:FIR滤波器的DSP实现”为例,进行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该节内容包括以下四个知识点:FIR滤波器的基本理论;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FIR滤波器的MATLAB仿真;FIR滤波器的DSP实现。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讲解环节、自学环节、答疑环节。(1)讲解环节教师对学生讲解准备的典型案例,首先进行知识点的串讲(FIR滤波器的基本理论,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FIR滤波器的MATLAB仿真、FIR滤波器的DSP实现),然后提出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如MATLAB仿真获取的滤波器系数文件如何导入DSP的汇编程序中,最后安排本班同学进行课后学习和分组讨论。其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13级共42人,分为6组进行讨论,要求各组学生认真准备,积极讨论。(2)自学环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疑难知识点进行资料查询、搜索、组内讨论,整理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3)答疑环节学生自学完成后,教师安排课堂时间进行集中讨论,由小组长汇报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其他组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现场辅导。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提炼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整理进行讲解和补充,启发学生思考,以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3.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案例式教学后,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独立考核试验——“FIR滤波器的DSP实验”,具体实验要求:两组完成32阶高低通FIR滤波器的DSP实验,两组32阶带通FIR滤波器的DSP实验,一组32阶带阻FIR滤波器的DSP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阅读和修改程序,正确设置断点、探针,获得最终的实验仿真效果。例如,高通滤波器的仿真效果如下图所示,其中图(a)为输入信号的频谱图,(b)为输入信号经高通滤波后的输出信号频谱图。该实验效果说明进行案例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更加灵活。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需要,研究应用型课程“DSP系统开发”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DSP系统开发课程特点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该课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活动实施,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高校应用转型需求。
参考文献:
[1]洪波,王秀敏,徐明彪,等.基于创新理念的DSP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
[2]张新平,冯晓敏.重思案例教学的知识观、师生观与教学观[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
[3]李晓琴.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
[4]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6
[5]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04
篇6
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领。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平台可以为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流行病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把握MOOC背景下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契合点,通过前期准备、案例剖析、自主探究、学习汇报、教师总结五大步骤来践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流行病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慕课;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流行病学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1]。“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2],而目前新兴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习范围的有效途径[3-4]。MOOC可以为“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1以MOOC为基础,结合案例“翻转”流行病学课堂
流行病学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已成为一门方法学,其原理和方法渗透到医学各科,甚至扩展到非医学研究领域。流行病学不仅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骨干学科,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讨论为辅,学生主要依靠课本、实习指导等纸质资料,辅以教师准备的演示文稿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对某些理论较易掌握,但难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种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预防医学专业或者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主动运用流行病学思维指导解决实际问题都比单纯理论学习更加重要。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年来流行病学教学一直重视,且仍需不断完善的一项课题。近年来,MOOC的迅猛发展、案例教学的广泛使用、翻转课堂等方法的兴起为流行病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特定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思考、讨论、评判;学生处于特定的案例情境中,要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判断和决策,无形中提高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7]。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大量优质的案例,MOOC等网络平台为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中的使用提供了丰富素材。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程序的一种颠倒。在教学中,它保留了信息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步骤,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反,它将信息传递过程放在课外,主要借助视频等资料,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在练习、问答、讨论中巩固知识[8]。翻转课堂中课程视频取代了传统讲授,成为内容传递的重要方式,释放出来的课堂时间为学习者探讨、分析案例提供了契机,而课前学习获得的信息又可作为案例理解的知识基础。因而,翻转课堂可作为实施案例教学的一种手段。在一般的翻转课堂中,需要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视频,准备教学材料和探索性问题。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教学视频及材料,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互动点评,教师总结等多种方式,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而在MOOC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师可通过合适的选择,直接在MOOC平台上搜索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视频。在引入了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中,教师以含有问题的案例来代替翻转课堂中教师准备的探索性问题,并将对案例的讨论作为课堂知识内化的主要方式。此外,翻转课堂的实施手段使案例教学案例的来源也更加丰富,实施者可根据对课程视频的搜索和学习,从视频公开课的讲解过程中发现一些合适的案例线索,再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获得多样化的案例。
2把握契合点,实现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握MOOC背景下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契合点是改革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前期准备、案例剖析、自主探究、学习汇报、教师总结五大步骤来践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教师需要准备恰当的教学视频、案例供学生使用。MOOC虽然提供了搜索平台,但需要教师从大量的资源中选择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此外,为了拓展流行病学教学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还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拓展资料。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视频资料的搜索和案例的剖析,为学生制定出合适的学习任务清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资料搜索:教师在MOOC平台上以合适的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得课程视频。目前世界上已出现32个著名的MOOC平台,如Coursera,Udacity,edX和MarginalRevolutionUniversity等;中文MOOC自2012年开始出现至2014年,较知名的MOOC网站包括MOOC学院、学堂在线、ewant育网、ShareCourse、Proera等。以“流行病学”为关键词在上述平台进行搜索可得到大量资源,例如来自北京大学的慕课“流行病学基础”;香港大学全英文授课的慕课“流行病学”;网易公开课:《天津医科大学公开课:流行病学与健康》,明尼苏达州大学公开课《社会流行病学》,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公开课《公共健康的基础科学》等,上述MOOC资源涵盖了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中的重点章节。课程筛选:完成搜索任务后,教师可在适当的时间学习和观看课程视频,并撰写听课笔记,内容包括视频课程中的知识要点、所使用的流行病学案例。从视频课程中选择和教学大纲契合度高、难度适宜、知识点清晰、案例丰富的视频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材料。然后进行案例的选择与确定,即根据记录的案例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再次搜索、筛选以获得更多案例。例如,在《病因与因果推断》章节中大部分视频公开课都涉及到“反应停”事件,那么,就可以认为“反应停”事件是病因与因果推断章节中较为合适、经典的案例,实施者可以尝试以“反应停事件”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从搜索结果中选择合适的案例。应注意,MOOC中大部分的视频只能在者限定的时间内观看、下载,所以视频课程、案例的筛选需要长期逐步积累、多次重复。资料拓展:教师可针对所带学生情况选择补充内容作为拓展资料。可以是章节相关文献或影视资料,如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BBC)的纪录片《五十年的抗争之路》就可以作为《病因与因果推断》章节的拓展资料。也可以是统计学或社会学的课程,如阿姆斯特丹大学公开课《定性研究方法》。提供拓展资料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素材,丰富了流行病学教学内容。
2.2案例剖析及
案例剖析就是指教师对前期准备过程中获得的案例进行分析,根据案例提炼问题的过程。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合适的问题。单纯的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探索性问题要由案例相关的问题来代替,并以该问题为开端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课程视频的起点,更是自主选择拓展资料进行学习的纲要。合适的问题能正确引导学生围绕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讨论,而不至于使讨论内容过于发散,达不到内化知识的目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包含课程视频的任务清单、案例及案例所带问题。网络平台选择较为多样化,可按照学校情况自行选择。不同平台各有利弊,学校的网络课程中心较为正式,干扰信息少但沟通不够及时;日常交流软件如QQ、微信等对较大文件的承载力较弱,但便于及时沟通,可以将二者结合。即将内容于学校课程中心上,同时利用QQ软件进行沟通、答疑。时间最好安排在该章节授课开始前一周,既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又不至于太早而被学生遗忘。任务清单的同时,也可与学生交流课改实施的意义,告知教改实施的流程,明确学生在实施教改中的角色和需要完成的任务。
2.3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学习任务清单进行学习,在课余时间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建议将任务清单内容进行分解,尤其是拓展资料的内容,可以按照难易程度划分等级,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将课程视频和案例作为必选材料进行学习,而拓展资料只需要按照自身情况选择一个部分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制作用于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内容包括:课程视频学习收获、对案例及案例附带的问题的思考和解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教师通过QQ和微信来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对其进行指导或答疑。
2.4学习汇报
引入案例教学后的翻转课堂的知识内化仍旧以学生讨论和教师答疑为主要内容,建议增加学生学习成果汇报环节,在准备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通过观看他人汇报可以反思自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或者空白知识点。课堂上学生首先以小组(根据班级人数安排,一般4人一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形式以演示文稿为主,通过汇报实现资源共享,不同组别之间自主学习内容的补充扩展拓宽了班级内所有同学的学习宽度,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汇报结束后根据案例及其附带的问题自发展开讨论并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观点不同时可辩论,授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并及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2.5教师总结
最后由教师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总结包括四个部分:①教师对讨论过程存在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大家都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误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学生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及困惑,防止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②对每一组的汇报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点评,对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并指出其中可以改进的部分,进一步提升学生汇报、表达的能力;③强调该章节重点内容,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重点不明确的现象;④提出思考问题,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训练流行病学思维。在上述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案例及课程视频、把握章节重点内容、筛选有效信息、拓展学习范围、控制学习时间、表达自我、撰写总结报告进行汇报等过程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关于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的教学形式国内外学者有过诸多论证,但真正落实到一线教学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如教学者对翻转课堂理解的不同,案例多样性导致的选择困难,教学技能的差异或者学习者配合程度的差异,都可能会对二者的有效性发挥产生显著影响。应当看到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都不是完美万能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应理性审慎或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灵活的结合应用。无论是翻转课堂的出现还是MOOC的兴起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更高效的学习和更广泛的传播知识,遭遇困境时应科学地分析切不可将灵活的教学方法用死,应在实践中探寻其最佳契合点并加以利用,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流行病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田恬 张发东 蔡爱杰 戴江红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改革卫生学院流行病与统计学教研室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2]曲海英,王丽萍,孔令玲.案例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917-918.
[3]张春梅.翻转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10):1895.
[4]田志娟,金瑞华,刘春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7):3444-3445.
[5]孔文娜.基于案例教学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174-176,177.
[6]李昕,宋维军,赵阳,等.案例教学在职业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11):1129-1132.
篇7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教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非常重视数学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但忽视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演绎推理的证明,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采用单一传递灌输的教学方式,忽视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改变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成了一个紧迫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们发现,许多重大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改革问题往往都涉及数学课程问题。同时,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上进行综合考虑。
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如何构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就成为高校教师急待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就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了一定尝试和探究。
二、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1.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所谓开放型课堂,是指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度;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等。开放型的课堂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能够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开放式课堂中有讨论式、个人或小组演示式、学生自己陈述观点、学生之间辩论等不同的教学形式。
2.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激趣引题(设置问题情境)―学思质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合作解疑(发现规律)―激励评价(反思修正)―明理实践(解决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的导入新课环节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回味思考,就有了探究的愿望。
(2)指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于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在问题提出之后,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他们克服依赖教师的心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索、主动探求知识,充分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解。
(3)组织小组合作,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合作中成长。
合作探究使学生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关键处的指点或导拨,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在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主动学习的愉快环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交流思想情感,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种学习方式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师生反思、修正、深化,激励学生,正确评价。
在这一阶段教师既要总结前几步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深化知识,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5)由学到用,自主变通,理论实践相结合。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学法。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关注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案例分析
在“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六阶段教学过程来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展示质同形异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愿望。
第三阶段:分析问题,指导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上述问题,教师点拨,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多角度和多样化地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
第四阶段: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第五阶段:反思修正,认识本质。
通过反思,学生能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解决的合理性,从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六阶段:解决问题,迁移学生已有知识,学会应用。
使学生能灵活应用定积分的定义解决问题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过程的第六阶段是合作学习的预期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创造性。自主与合作相结合,便于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述能力,又教育了学生数学思维要严密,合乎逻辑,而且使他们的个性、才能和思维品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实践与反思
1.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习主动性明显好转,一些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增强。
2.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较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课上的参与意识、交流意识、合作意识和钻研意识明显加强。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另外,从教学改革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高等数学教师应该在继承和发扬各种教学模式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李虹霞,邱学文.浅析美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7,(7).
[2]盛群力.个体优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篇8
【论文关键词】改革;激发学习兴趣;创新热情;活动主体
更新课程改革新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搞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根据多年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本人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第一、 激发创新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还可以设计出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如我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活动,“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表格,把他们认为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列出来,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发言踊跃,通过此活动,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责任,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强化了学生要做个道德高尚有责任感的人的体验。
课后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三,“让学生准备五张纸写下自己现在所扮演的五个主要角色,并以四人活动小组为单位,每组创作一条关于责任的格言。全班交流,从中评选出最精彩的三条格言。”学生为完成这道作业,翻阅了很多书籍,收集揣摩了很多格言,创造性地写出了不少好的格言。如“人人为我,更要我为人人。”;“道德是风,责任是帆,风顺帆正好行船。”“给人责任,也就给了信任和真诚;有了责任,也就成就了尊严和使命。”课外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巩固提高了所学知识,促进了学生知行统一。
第二、 营造民主氛围
从某种角度看,传统的课堂教基本上程序式、刻板化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忠于教材。”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教师,不敢怀疑书本,更不敢向权威挑战。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的心理需要。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的想法,教师选择适当的角度予以鼓励性的评价。为此,我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好奇,心理上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地位。我选了“生活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课题,接受上课“预约”的同学,学生课余不亦乐乎地忙着阅读、研究书本内容,找资料、列提纲、寻例证……当学生正式登台授课时,我也并不全是袖手旁观,而要注意正确引导其他同学的配合和课堂气氛。学生授完课后,我又恰当评价,加以鼓励和肯定。学生提供的这些材料是客观存在的,但对教材信息的取舍却因人而异,因而这个取舍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体现了学生学习、创新的因素,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第三、巧设疑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如:在七年级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每单元的预习、学习和复习中都要善于给自己提问: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怎样)?而在八年级下册“正当防卫”知识点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观看案例,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提问,把心中的疑问提向老师或者同学……使得学生在提出问题、参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激情,形成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自主地解决问题。比如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内容时,讲到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观点,同学们普遍对适度消费与现实生活的不一致感到十分困惑,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汽车、住房等商品的按揭是超前消费吗?一步到位的消费不是很好嘛?‘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观点是否正确?青年学生的名牌消费不是促进消费,为扩大内需作贡献吗?”这种尖锐的问题,如果急于讲大道理,学生口服心不服。于是我分小组请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论证,许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归纳进来如下:(1)、适度消费是量入为出,不赶时髦,而不是盲目攀比;(2)、“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观点是正确的,但必须与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相适应;(3)、青年学生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消除各种消费误区,不随波逐流,不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不搞超前消费、崇洋消费。
由此可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真正地学习过程、发现过程、创新过程。
第四、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
篇9
【关键词】环境地学;教学改革
地质环境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地址空间,人类的一切活动均受到地质环境的限制,而人类的活动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质环境的演变,甚至极大地改变地质环境。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与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化过程的环境地质问题、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环境灾害问题、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害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生存条件。因此,深入探讨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演化过程和机理,探索环境地质问题的控制措施,对保护地质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地学作为环境科学与地质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地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矿业高校的环境地学课程与传统的水文地质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自己本身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笔者在多年的环境地学教学过程中,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精编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通过理论教学内容的筛选和优化,突出了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补充了工程案例,确定了课程的知识模块及顺序、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构建了“基础理论模块和专题教学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了“环境地学基础理论—环境地学理论应用—环境地学技能”的知识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环境地学教材书籍较多,大多数教材重点内容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主要环境问题介绍、环境地学研究技术方法等方面,这种内容安排考虑到了教学内容的广度,而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在入学时已经进行了环境科学导论的学习,相关的内容在前期教学过程中已经讲授,因此,根据我校特色以及当前的环境地学热点问题,组织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以及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编写了《环境地质学》教材。新教材借鉴了国外同类教材的内容和资料,突出前沿性、实用性、系统性以及矿业特色。全书内容共分为三编,第一编为基础理论模块,简要介绍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深入理解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地质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环境地学课程学习之中;第二编为应用模块,重点介绍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阐述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固废处置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污染与地面沉降、大型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环境地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第三编为技能模块,介绍环境地质的调查与评价、地质环境区划和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等。
2开展探索多模式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论文写作、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讲授的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讲授过程中,精心制作丰富多彩的电子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授课为主,适当结合板书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使得课程内容由枯燥无味变成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环境地学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针对敏感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检索相关文献和资料,制作汇报材料,课堂上组织大家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授课时,适当地将授课教师承担的科研成果融入本课程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网站的共享资源,构建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并逐步完善网络课件、网络资源、试题库等。
3基础实验与野外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素养
环境地学基础实验与野外实践环节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我校专门建立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科研创新能力的环境地学教学实验室,并编写《环境地学基础实验》讲义。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们掌握环境地学采用与制备样品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此外,地学实验室还结合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实验室中完成力所能及科学研究工作,比如煤矸石及粉煤灰的浸出毒性,徐州市雾霾成分分析、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等,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环境地学野外实践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也是一个增强课程感性认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掌握综合研究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我校在徐州建立的大北汪地质剖面实习基地,徐州矿务集团关闭煤矿实习基地,南水北调清水通道(徐州段)实习基地,也编写了《环境地学野外教学实习》讲义。这些野外教学实习与研究基地建设,对促进环境地学由定性描述的经验学科转向实验与定量分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通过野外实际考察大北望地质剖面,了解岩石的类型和成因、分布、地质构造、化石、采石场的环境问题等,强化了学生对环境地学理论的掌握、增强环境地学调查与研究能力,加深对环境地质问题的感性认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语
环境地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科学,它是环境科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理顺环境地学的知识模块,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建设环境地学网络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网络支持,建立和完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完善环境地学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工作能力,全面提高了环境地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宗祜,袁道先.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地学问题环境地学发展前景[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5,5:60-69.
[2]冯启言,严家平.环境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
学校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本质是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有效过程。高校体育是培养现代合格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完整的个性、机敏的应变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在终身体育教育中,高校体育是最后一个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高校体育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及归纳演绎等方法,对近年新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进行总结,提出相关措施,以期为新疆高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实践进程提供参考。
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与方法落后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沿用着前苏联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重技术轻理论,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偏重于竞技体育,而忽视了体育文化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影响以及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沿袭“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没有选择权和自。教师按同一教学模式去衡量和评价个体存在差异的学生,过分地强调统一性和规律性,忽视了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因而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甚至逃避体育课,久而久之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
高校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是按照旧《纲要》要求来设置的,主要由普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大一是普修课,主要以提高身体素质、普及运动技术为主,多以教学班为单位分派教师上课。二年级以选修课为主,可以按照个人意愿选课。三、四年级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选修课,大部分学校不开设体育课。就内容设置来看,大学阶段还是沿用了中小学开设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一定的弊端,结果是体育内在性质没有很好地挖掘,至今也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体育学科知识,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体育需求,造成了一种怪现象的出现,就是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3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教学的目标即教学的目的、宗旨和趋向。其主要突出的是教学的育人目标。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多是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遵循常规体育教学的思路,有序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尽管教学考虑到个体的兴趣,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学形式的变换,而在于教学的目标不确定,让学生掌握和提高现有的运动技巧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运动技术,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教学的中心环节与现实脱离,忽视最基本的运动目标,忽略了健身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教学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晰的表现。
4教师缺乏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
教师是一切改革措施和方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体育教学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改革的成败。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与时俱进,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学习相关法规、文件,共同讨论和交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学术观点,以便做到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确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只注重阶段效益,经历了从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全面教育、能力教育、竞技教育、快乐教育之后,直到本世纪九十年代,终身体育思想才逐渐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因为起步较晚,又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一纲要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给各级各类学校留出了较大的研究和讨论空间,同时也为在全国各类学校实施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终身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高校体育随着社会的变化正确地定位,主要方向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宗旨。在高校终身体育理念做指导的定位,进一步确立了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措施、方向和发展思路。终身体育理念对体育的地位、角色及功能作用的确认,对高校体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所以高校体育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充实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教育部1990年制订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于2002年7月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制订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依据以上要求,教师在选用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识规律,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确定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健康性与知识性、继承性与时代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目的性与趣味性的关系,力求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校本特色的教材体系。体育课程建设应以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者结合体为重点,广泛开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课程内容。体育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其整体性、连贯性,从长远角度考虑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使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运动方法训练相结合。体育课程必须强调其实用性,使得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走出校门仍具有运动意识,积极参与健身运动。
3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为培养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并获得心理和感情上的满足,即体现“多功能”的特点。让每一位大学生能找到自己参与运动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运动项目,这是使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最好前提。提倡“人人参与、人人争优”,正面引导学生,使得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贴近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效果。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体育运动负荷,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掌握健身的技能方法,以及使学生学会“自主、自练、自评”的方法,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体育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出发,对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了新的要求。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描述性的、弹性的居多,硬性指标较少,这为我们的体育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4加大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待教学改革持不同的态度,同时在接受的程度和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重视体育教师的全员培训和进修学习,要把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师这个群体能在较短时间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在现有条件下,要尽可能多地投入经费,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教师必须克服自身缺点,积极主动去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积极优化教学理念和师生关系。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研讨活动,可有力地促进教师重学习、重反思、重实践、重研讨的教研风气的形成,还可以让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和新教师进行辅导,教学“一帮一”,互相观摩,共同研讨教学。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观摩课和说课比赛交流经验等活动,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改革正在新疆高校全面开展,体育教学目标除应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以及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重视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执行力度,利用高校现有体育设施,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适当增加符合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扩展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领域,并适当开设一些适合运动水平偏低学生的项目,以多样化的内容与组织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使每一位在校大学生掌握2到3项运动技术。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引进人才资源,自学、培训一起抓,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使教师熟悉教学业务,培养适合时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注重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坚.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曲宗湖,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2):6.
[3]赵升,范凯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评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3):61.
[4]张红坚,等.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9(3):65.
[5]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6]赫冀成.教学科研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7]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
[8]李飞.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5(1) .
- 上一篇: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