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工艺美术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唐代工艺美术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echnology "from the Angle of the design to observe and study of China's long the development of handicraft industry activitie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dustrial design professional study the problem in; For both design major area of study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enrich students' professional study of idea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process art history,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1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介绍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是美术设计专业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课程学习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了解不同时期工艺的造型、色彩、装饰以及审美思想特征;笔者在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艺术生)的特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在此谈些体会和见解。
从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主要教学结构看,除了田本的主要优点得到发扬之外,还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这一局限突出表现在过于关注上层社会的用品和艺术品,忽视一般的日用器皿、工具和用具,这显然与工艺美术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息息相关。正如上文所说,我们理解的工艺美术是“应实际生活之需要,于各种器物上施以美术之技巧或装饰者”,那么,在古代只有上层社会才有财力物力把“美术技巧或装饰”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下层社会所需要的日用器皿、工具和用具大都朴素实用,它们的设计生产状况必然受到冷遇。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却遭遇矛盾和困惑。因为随着设计教育的“开放”,西方新的教育理念强烈地冲击着工艺美术教育的领地,使“工艺美术学”这一原本就是外来的概念变得与时代难以合拍,结果是学科名称被替换。
2《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现状
对这门课程,普遍的教学方法是先在课堂上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大体发展脉络,再重点讲授各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强调辨认各个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纹样与器物造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各种艺术风格,分析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教学,可以实现以下课程教学目标:第一,让学生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及各种工艺美术的类型、造型、装饰和艺术特点。第二,认识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与工艺美术的关系,把握各时期工艺美术的审美格调、美学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第三,理解各历史阶段工艺美术的时代风貌及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发。第四,要求同学们能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对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及现象深入研究,做出自己的评价,并与现代设计实践相结合。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通常是以老师为主体讲授,模式相对固定,这种类似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方面的原因,老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仅是被动听,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也不会去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听过之后很难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学”方面的原因,学生普遍不重视理论课,认为学习理论课没有实际用途,只要掌握了专业技能就能成为好的设计师,没有认识到优秀设计作品的产生不仅要依靠表面形式,更是源于它的内涵—设计师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可能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手工艺,没有设计。其实,站在设计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漫长的手工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优秀设计作品。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
3《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3.1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课堂气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营造一种有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课堂气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能够很好地营造这样的课堂气氛,把声音、图像、文字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时,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诱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且由于多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一跃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可以播放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内容有关的影视剧,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唐代的艺术特征时,我们可以播放电视剧《大唐盛世》片段。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包容和自信,从而理解那时的艺术特征是丰满圆润,是那样的华丽高贵。再给学生播放图片。比如书法、器物、石刻、壁域、服装等,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分析进而加以说明,让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地讨论,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实践证明,在多媒体创设的逼真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加强与相应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论联系
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中要讲授各个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品的造型、装饰、色彩等特征。无论是对工艺美术作品的造型、装饰结构的处理,还是对材质、工艺的运用,其实质都可以归纳为是对作品形式的改变。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品上有普突出的表现。虽然受我国古代“重道轻器”的思想影响,古代设计理论的构建没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但这些理论思想在我们的器物上是有着完美表现的。
例如,当讲到秦汉时期画像石画像砖的时候,介绍其中一幅弋射收获画像砖,画面上水中游鱼与空中飞鸟的构图很自然地跟同学们就提到了现代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的木刻Sky And Water(天与水I),从而展开了关于从契合到渐变的讨论,学生反应也很热烈,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论
总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是关系学生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提高的课程,在设计观念和教育观念变化较大的时期,这门课教改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刘伟生.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探析[M].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04):102-104.
[2]程娥.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3]尚刚.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唐朝;造型艺术;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4-01
关于美的探讨,历代美学家都把艺术当作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艺术美无论在审美价值、审美现象还是审美活动方面更值得人们去探讨,去思考。所谓艺术美是存在于一切作品中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它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艺术美存在形态多种多样,不同门类的艺术,各种门类中的不同体裁、样式,拥有不同的审美特性,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而造型艺术作为诸多艺术形态之一,是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造型艺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演进,从简单的上古岩画逐渐地丰富和发展,衍变成了由现代绘画、雕塑、摄影和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共同组成的一个庞大的艺术家族。这种艺术形象在塑造出众多形象深刻的作品,丰富人类精神世界外,也给世界历史、社会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从人类发展史来看,造型艺术是最为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而在中国,这种艺术现象亦自古有之。唐朝,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各种艺术魁宝自也层出不穷。它其独特的造型艺术魅力在今天仍然深深吸引着我们去追寻,去探索,去回味。
唐代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同时各民族接触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样的富庶盛世也必然带来美术的繁荣,这一时期,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均进入成熟的新阶段。可以说,唐代绘画达到了中国古典绘画的最高成就。道释人物画方面,较为出彩是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他以其高度的想象力、娴熟的技巧在宗教美术特别是佛教美术中卓然独立,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曾绘制了大量的寺观壁画,笔法流畅洗练,注重表现运动感、节奏感,风格大气磅礴。所创宗教图像样式“吴家样”也体现了中国佛教美术的成熟面貌,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北宋武宗元乃至明清的宗教画家们都没能超出他的基本特色,而且无论绘画、雕塑还是民间工艺品都深受其艺术风格的影响。
唐代的人物画则走向成熟,初唐阎立本、尉迟乙僧的重彩人物画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吸收外来风格呈现新面貌;盛唐吴道子进一步发展线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简练生动,并初创白描体,是影响后世最深远的画家之一;中唐张萱、周为代表的仕女画,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的《挥扇仕女图》等都是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题材不宽,却也在人物内心情绪方面做出了贡献。这些绘画作品审美价值属性仍然依附于政治的、宗教的和伦理的内容,但作品所表现出的现实色彩和高超的创造能力,又让这些艺术获得了全新的审美内涵。
初盛唐之际,山水画已经脱离人物故事而成独立的画科,到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和笔迹豪放、水墨简淡等不同流派。在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展子虔山水画艺术,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青绿山水画平得到画家是唐代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到了盛唐,山水画则出现了有异于青绿山水的而水墨简淡的王维山水画。
雕塑方面,较为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始建前秦,至唐代开窟造像之风达到鼎盛期。现存隋唐窟三百余个。莫高窟彩塑到了唐代也达到了技巧表现的高峰。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和雕塑,在匠师的创造下,为这些不同类型的形象赋予了个性和生命力。在不同程度上也反映了唐代现实社会面貌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唐代工艺美术成就最为卓著的首推唐三彩,唐三彩俑的出现将陶塑艺术的发展推向顶峰。三彩塑的塑造以其丰富多彩的变化、生动感人的形象成为唐代雕塑艺术及工艺美术中重要的一个类别。
可见,无论是绘画,抑或其他工艺,唐代美术大都是建立在为宫廷宗教服务上的。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汇共同熔铸了唐代美术的辉煌,多数画科及工艺从此开始明确并日臻成熟。唐代绘画作为唐代美术的首要组成,亦是雄健磅礴的盛唐气象的重要部分,也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敦煌学、唐三彩更堪称古代难以复制的经典。唐代因为开放而强盛,因为强盛而更加开放。唐代美术史也因为多向而频繁的对外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以雄浑博大的气度为世界艺术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篇3
[关键词]元代;玻璃莲花托盏;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K8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28-02
3700多年以前,一群穿着红色衣服的水手正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费力地划着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船上装载着他们称为“天然苏打”的晶体矿石。也许是货物太重,正值海水退潮,商船竟搁浅了。无奈之下,水手们只能下船休息,准备埋锅做饭。可是河边满是细沙,竟找不到像样的大石块,有个水手提议用船上的矿石,于是,几块“天然苏打”被搬来了。锅架起来了,熊熊的火光中,飘出了饭菜的香味。第二天,当水手们撤锅准备重新出发时,发现锅底下竟是银光闪闪的一片。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玻璃”的物质,它们在不经意中被发现了。于是,这个发现就如发自源头的河水,由小溪渐渐汇合成大川,奔腾流向东方。
这块玻璃的诞生地,地中海沿岸的广袤土地,在历史上注定是个动荡不安的地方:从最早的腓尼基,到埃及、迦太基,再到古罗马帝国,到蒙古帝国,每个占领这块土地的统治者都觊觎着这里的财富。同时,利用手中的资源换回自己的需要。他们的眼睛看中了东方,看中了丝绸。经过了漫长的沟通与交流,东西方的商业往来迅速增长,而古代玻璃技术也可能成为了这种交流最早的见证。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古代玻璃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在公元前10 世纪左右,中外交流已形成丝绸之路的雏形,即北方欧亚内陆草原,游牧民族进行了来往,中国古代玻璃已参与了这种交往和交流,如玻璃制造技术和钠钙硅酸盐玻璃传至中国新疆地区,但规模和数量很小。西方古代玻璃制造技术在罗马帝国有了新的飞跃,主要是吹制技术得到流行,同时又发展了雕花玻璃、套色玻璃、绞丝玻璃等技术,罗马玻璃技术闻名于世,技术传至波斯帝国,特别在萨珊王朝发展了切割技术和磨花技术,形成了有波斯文化特色的萨珊玻璃,新型的玻璃制造技术通过中亚和南亚向东方传播。
中国自己的玻璃发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战国和两汉时期玻璃器皿从西亚等地传入中国,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对其有不同的称谓。“G琳”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本义为美玉,古人借其称呼似玉的玻璃。“琉璃”最早出现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而璧玉、珊瑚、琉璃成为国之宝。”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明代,有些地区现在还在使用。而今“琉璃”一词多用于建筑琉璃瓦及瓦顶琉璃饰件。“药玉”出现于《穆天子传》中,晋代郭璞的注释为:“今外国人所铸器者亦皆石类也。按此所言,殆今药玉、药琉璃之类。”“药玉”,顾名思义,就像熬药般烧炼出来的像玉一样的玻璃。“玉”,根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代设玉局,为宫廷监制玻璃器的机构,故而玉局制造的玻璃称为玉。“罐子玉”,根据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记载:“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可见是将玻璃称为“罐子玉”。“料”,明清时期北京流行的称谓。大概因为北京不产玻璃,需从外地购买玻璃料,之后再加工成器,因此将玻璃称为“料”,相沿成习,直到今天仍有这种称呼。
中国元代出土的玻璃器皿较少,关于这个时期的情况,上文所说的文献记载中,元代设立的“玉局”是官办玻璃作坊,但是产量很少。甘肃省博物馆保存了一件漳县徐家坪汪氏家族墓出土的元代玻璃莲花托盏,它精美的外形和艳丽的色彩非常吸引参观博物馆的人们的眼球,也备受文博界专家们的关注,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品位和研究价值的文物。
这件玻璃莲花托盏为玻璃莲花盏、托各1件 ,以模铸法成型,高4.8厘米,托高1厘米,口径12.5厘米。其中盏由普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口、腹部为七瓣莲花式,底为假圆足,底心微内凹,以尖锐的莲瓣组成口,整个器型仿佛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托的内圈为八边形,斜内凹,口沿稍扬起作八瓣莲花状;瓣尖亦尖锐,平底,颜色比盏略浅,尖锐的瓣尖成为其造型上区别于后代的一大特点。其器型较大,制作精巧,完整成套,造型华美,色彩艳丽,颜色高贵,是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瑰宝,极为珍贵,为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品。
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玻璃器皿是玉润晶莹的一种象征,所以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珍贵的物品,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它们最终流入高级寺院和贵族手中。这件玻璃莲花托盏可能具有佛教文化特征,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莲花在中国也有深邃的文化渊源。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由此,莲花图案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
篇4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宋代;等分式;执壶;瓜棱;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
一、宋代“等分式”执壶的特征
壶是宋代饮具的重要类别,内装酒或茶,通常作为饮食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器具。具体类别有扁壶、注壶、执壶、葫芦形壶、瓜棱壶、提梁壶等。秉持斟倒是壶类“执”出现的背景原因,习惯上对宋代的注壶和执壶统称为执壶。形制特征为有盖、有执柄、敞口、圈足,有的还配以注碗,用来温酒,注碗是一种与壶配套使用的大碗,在碗中注入热水,后将盛酒的壶放入碗中温热。考量研究宋代的执壶艺术,可以发现经过五代的承上启下,宋代的执壶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变化与发展。宋代执壶同唐代社会时代风尚的影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五代的过渡承接也是密不可分,这一变化历程主要表现在流变细长,执柄变宽。通过排列对比发现一种类别执壶在数量和特征上均较为突出,为腹部装饰为等距离分割状,即壶身腹部的装饰线将壶身腹部纵向或横向进行内勒,呈凹凸起伏状。
“等分式”是指壶腹部的一种装饰形式,是将壶腹部进行等大面积区域的分割,在各个被分割的单元区域内,有的加以纹饰,有的则无纹饰。器身等分的主要形式有竖向等分、横向等分、组合式等分三种。1.竖向等分:竖向等分是“等分式”执壶中最为多见的一种,特点是执壶颈部底端至壶腹部底端呈放射线状的线形内勒分割,从而形成壶身规律性的起伏,与瓜的形状最为近似。河南省登封市黑山沟宋代壁画墓西北壁的“对饮图”中绘制长桌上的注碗与执子腹部均为瓜棱形(图1)[1]。江西省铅山县吴氏宋墓出土影青狮纽带碗执壶,六瓣瓜棱腹,温碗呈八瓣莲苞式,集合了圆雕、刻划、贴塑等技法,具有明显的仿金银器遗风(图2)[2]。2.横向等分:横向等分形制特征是执壶腹部有横向凸起或内凹的弦纹,将壶腹部均匀分割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些凸起或内凹的弦纹数量不等。江西省景德镇市出土南宋青白釉莲纹执壶颈部上端有细弦纹三圈(如图3)[3]。3.温碗与执壶组合式:温碗与注壶皆为瓜棱状,另一种为温碗为瓜棱状,注壶腹部无瓜棱。河南省宜阳县出土北宋画像石棺“墓主夫妇饮茶图”中间绘制一长方桌,桌上执壶外配套有等分式瓜棱温碗(如图4)[4]。
宋代等分式执壶中竖向等分执壶的形制实则等同于瓜棱式执壶,总体特征均为塔式盖,直口,长流,执柄从壶颈部至壶腹部的位置也基本相同。并且多在壶盖钮、壶颈部雕有莲瓣纹加以装饰,胎体厚重,釉质细腻而精美。横向等分式注壶的整体形制基本脱离了瓜棱式执壶的范畴,但壶流、壶的执柄的形制及釉色与之并无明显不同。温碗与执壶组合的形式则更突出了等分的概念,轻盈的长流、执柄与圆鼓的壶腹、温碗形成对比,却也浑然一体,往往是划、印、刻、雕等技法综合使用,纹饰布局疏密有致,丰富而生动。
二、宋代“等分式”执壶的解读
“等分式”执壶除了在等分形式上存在差异性外,还存在有无盖钮的差异性。敞口无盖钮的“等分式”执壶通常被作为汲水、注水器具来使用;而带有盖钮的注壶或与温碗组合使用的“等分式”执壶则多用作酒具。“等分式”执壶的发展脉络,包括时代审美文化、工艺技术等社会因素的变化,也有原有造型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附着于器具之上的新文化符号。
1.对金银器造型语义的延续:隋唐时期的陶瓷工匠们能够亲眼目睹许多带有异国文化色彩的表演内容,受到熏染,将许多异国乐舞作为时鲜的装饰题材表现在陶瓷器上,为唐代的陶瓷注壶装饰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许多注壶上的纹饰主题经过隋唐两代的演进和摸索,进入到宋代,外来文化的因素长期存在,并以新的形式融入到中国文化中。(1)隋唐时期装饰艺术的延续性影响:产生影响的源器形主要包括花瓣形器与多曲形器。花瓣形器集中在辽宋出现,继承了唐代后期的风格,同时也存在粟特银器的做法。丝绸之路的域外国家人民,通过中原的商品,认识中国,反之亦然。从金银器来看,唐人的制作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唐代工匠广泛吸收了波斯工艺品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并巧妙地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后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随身携带已经不是这些注壶的功能要求,但唐代注壶在制作上,仍在刻意贴近金属器具特有的单薄感。(2)辽金时期工匠的热衷,延长了金银器风格的存留时间:宋代工匠与少数民族工匠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对西方文化认知度的差异,许多仿制金银器的饮食器具体现更多的是对异族文化的关注和好奇,加之少数民族工匠与宋代制器工匠的生活区域的对流,这一时间段是文化重新组合的模式。从辽金部分遗迹出土的注壶来看,器物造型、装饰风格、制作工艺等方面带有明显的唐代注壶的特征。本民族文化、唐文化、外来文化、汉文化等众多文化因素均对游牧民族的审美观念起到了影响作用。多数饮食器具的形式借鉴模式是多元化,纯粹复制类型饮食器具并不多见。
篇5
关键词:漆器;漆画;工艺;设计元素;审美
漆艺是以一种呈羽状复叶的落叶乔木,即漆树身上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为主要材料,集绘画艺术、装饰艺术、工艺技术为一体的艺术手法。髹漆艺术作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发源早、积淀深、外来影响少的一种工艺,从新时期时代木碗上的朱漆绘涂,到商代漆器上的雕刻花纹、战国时的车马人物奁、汉代的彩绘漆箧及彩绘漆棺上的流云、三国时期的犀皮技法、唐代的变涂技法、明清的漆工艺专著《髹饰录》,漆艺不仅仅停留在工艺器物的阶段,而是成为记录我国古代社会风貌、工艺技术、文化习俗的艺术瑰宝。
1 传统漆器的功能形态与社会属性
漆器与漆画作为漆艺的两大分支,长期以来漆画都是作为一种装饰手段依附于漆器而存在。“漆器”与“漆画”顾名思义,是以漆作为重要材料的器物或绘画作品,我们在品读传统漆器的艺术价值之前,首先要明白,漆器首先是“器”,即一个有着具体用途、具体形态的功能用具或装饰品,然后才牵涉到它由“漆”所引出的造型特征、色彩表现、肌理样式,以及漆(材料)的运用。因此,我们“首先注重的应该是作品的内涵,其次才是作品的外观形式,以使观念进入其所要表达的意境为重,而以纯粹材质雕饰,工艺的变幻为辅”。[1]器物的漆性和功能形态、社会属性的完美统一是衡量漆画好坏的最高标准。如图1所示,这幅名为《花语》的漆画,我们在分析鉴赏它所运用的漆画艺术之前,首先应该感觉得到它所言说的精神内涵:顾云古风的荷花、竹子、古桌、窗棂展现,古朴自然之意。以悠闲古朴的生活情调提醒人们在工作之余也不要忘记适当放松自己,回归自然。
所谓功能形态,即产品的物质性结构,这种结构因一定的功能而生成,是由材料的相互关系而决定的。[2]简而言之就是实用功能与材料结构的相互依托所形成的具体样貌。远古时代漆器产生最初是作为一种生活工具,如碗、盘、壶、勺、耳杯等饮食用具,奁、案、几、箱、枕、尺、梳、篦、魁、笥等日常用品。随着文明的进步与生产水平的提高,漆器除了实用功能也逐渐产生了更多的供享受、奢侈或供祭祀、典礼使用的精美漆器。漆器的社会功能被大大丰富,出现了大至屏、箱、桌、柜,小至碗、罐、盘、盒,制成品或挂、或摆、或居家使用、或观赏收藏,件件精美,无不雅俗共赏。雅俗共赏的审美态度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属性。
2 传统漆器的装饰元素
明黄大成《髹饰录》曾提出“巧法自然、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的设计原理及美学思想。《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为良。”[3]这里的“工巧”指的便是表现技巧与工艺手段。
2.1 线与面的结合
线条作为基本的构图元素之一,它既可以作为抽象的存在展示线条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动感、张力、速度、力度、韧性等因素,也可以借助塑造图案、造型表达情绪。曲线,作为漆器造型中最常见的构成元素,它言说的是由于某种情感、韵律、肌理、造型等的作用所改变轨迹的直线,因此比直线更具有情感上的张力、造型上的可塑性、视觉上的冲击力,可以构成边缘更加丰富的面的形态。
不同于绘画注重点与线的结合,力求塑造三维的立体的视觉空间,漆器由于其材料在描写自然对象的形态与色彩变化上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在进行装饰性绘画中多采用“以形换色”的方法,把三维空间中极富变化的色彩关系与不同角度的光的明暗变化转换为平面空间色块的强烈对比关系。色块的运用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漆料装饰的表现空间与自由度,更加有利于创作者个人情感与想象的发挥。
2.2 色彩
色彩形态是器物的色彩外观,是色相和色度的表现。[4]漆器最初产生是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讲究“朱画其内,墨染其外”,至后来出现了红、黄、蓝、灰、绿、黑、金、银诸色并用的亮丽绚烂,但无论是汉代的黑红对比,两晋以髹朱、黑、酱色为主的简约,还是明清时色彩绚丽、妩媚奢华的矫揉造作,兜兜转转中黑和红的主色调却从未改变。
黑与红代表着漆最本质的性格特征。天然漆本色为棕红色,给人以温暖、亲切、质朴之感。漆黑是黑的极致,黑色给人以庄重、沉稳、大气、浩瀚之感。如图2所示,漆器大多髹朱红漆,外壁照黑漆,在局部处理上常用黑底红漆。红色的风筝鲜明发散,黑色深沉内敛,红与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同时,融合了红、黄、蓝、灰、绿、黑、金、银诸色的五彩漆器更加绚烂,在黑与红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娇艳夺目。
与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手法相类似的是,为了克服入漆的颜料少、色彩张力差的问题,漆器设计中往往采用“主观色彩”的方法,即完全抛开自然界本来的色彩,用主观心中漆的色彩予以替换,并充分利用漆本身的光泽感、肌理感与质感,表达主观上的自然界的感觉。例如图1中,花瓣的颜色显然有失真嫌疑,桌面色彩也饱和度过高,却没有一丝不自然或刻意。图2索性以黑与红为主调,黑天黑地的表达虽然不合客观事实,却与心中干净、大气、光辉的天空重合在一起,主观上更符合观众审美需求。
2.3 材料与肌理
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肌理,如油画的立体与写实感、水墨的晕染朦胧感、工笔的情趣与细腻感。漆器虽然在色彩变换与生动写实上不尽人意,却能利用在研磨上的多变、堆塑的厚薄、罩漆的藏露、肌理的神幻、彩绘的细腻、刻漆的明快、变涂的流动、嵌漆的闪烁、堆漆的古朴、泼漆的自然等手法,使单纯的视觉感受转移到触觉上去,塑造自己独特的肌理感,形成了漆器与漆画不同于其他工艺品独特的个性语言。
例如,利用天然漆半透明特征可以采取罩染的工艺,将半透明本色漆渲染到明度较高的色漆或金属上,使其呈现隐约的含蓄美;利用其硬度,对画面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磨,产生明暗层次的变化感;利用其粘稠度堆塑成浮雕之感,利用凹凸的明暗折射产生立体感;利用其光泽度,产生反射与漫反射的不同质感与触感等等。利用磨、埋、撒贴等方式,对漆、金银 、蛋皮、贝壳等不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产生的不同于视觉纹理,构成了漆器表达的重要语言特征。
2.4 装饰纹饰
漆器的装饰纹饰是指漆器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装饰花纹的总称。根据其表达内容与样态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类是抽象的几何纹饰,即用点、线、面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状纹饰。[5]一般有点纹、直线纹、波折纹、X纹、S纹、B纹、圆圈纹、漩涡纹、菱形纹、方形纹、方格纹、回纹和三角形纹等。[6]
一类是以动植物、超自然的神灵等为图案的纹饰。这类纹饰一类多见于早期原始崇拜,人们对自然界、巫术的信奉;另一类则以动物、图案寄托人们的某种理想与追求。比方说“如意”代表富贵平安、“同心结”代表百年好合、“龙”代表中华民族等。
第三类,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类,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纹饰。这类纹饰有用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为内容的装饰纹样,如梅、兰、菊、竹,往往代表着一种生活情趣或理想追求;或是以人物、事件、场景为内容,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活动场景等,如亭台楼阁、车马出行、狩猎活动、游乐玩耍、人物故事和神话题材等画面内容。
通过装饰艺术,一方面丰富了漆器的表现手法,增加了漆器的美感与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记录了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情世故、精神状态,有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有人说:“情是漆画艺术的激素,形是漆画艺术的个性,材是漆画艺术的特性,变是漆画艺术的灵魂。”[7]现代漆器的发展要对传统漆器设计元素进行批判式继承与发展,才能展现时代赋予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89.
[2] 尹定绑.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377.
[3] 曹卫健.浅谈漆器设计艺术的意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4] 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器工艺,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漆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75183.
[5] 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337.
篇6
关键词:沉香收藏;香道;传统文化复兴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15-02
一张乾隆沉香木满工龙纹架墩式写字台在北京中嘉2008年秋拍中曾拍出297万元,同样是中嘉,一尊清朝沉香木观音在2011年拍出了680万元高价;在2011年嘉德秋拍,一盒清代沉香木以713万元成交,而北京保利2012年6月以2070万拍出了一件乾隆沉香雕仙山楼阁西洋镜座屏……在这几年的资本追逐中,古老的沉香在中华大地上仿佛突然间苏醒过来,再一次演绎了“朽木价比黄金贵”的现代收藏传奇!自古以来,沉香就作为一种珍贵的收藏与清玩,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文人雅士所热衷的对象,但自清末以降,民间沉香收藏与用香的热情一路衰减,直至今天,人们才又一次看到了盛况的复兴,并且蓬勃发展,意犹未尽。在这里,我并不打算讨论诸如沉香的珍稀特性或市场价格趋势之类的话题,而是着重考量在推动沉香收藏热情步步升温的背后,除了“投资”的经济概念之外,沉香或香道作为一种曾经融化在传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的文化介质,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根源?其中又蕴含着何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而在今天,传统香道能否藉此机遇得以重生,并将给新的时代文明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本文将从沉香与中国儒道文化、中医养生、宗教祭祀文化以及工艺美学等所谓香道的四个主要方面之关系,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复兴蹊径。
回顾我国香道历史,首先我们会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传统儒、道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国人用香,肇始于先秦,滋长于两汉,完备于隋唐,而鼎盛于宋元明清。汉以前,人们以汤沐香、礼香为主,自汉到南北朝,道家兴盛,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得以发展,隋唐则由于东西文明之交融,极大丰富了各种行香法式,及至宋元,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士大夫“四般闲事”,各种香书、香谱也在各种“雅集”中频频出现,香道从此与琴棋书画、品酒、茗茶等一起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生活方式,香道成为文人雅士日常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历代的传世诗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仁人君子们透过对香的描写,寄托并抒发了超然独立的人文精神品格。其中以黄庭坚的《香之十德》至为经典:“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其中充分体现出“外儒内道”的士人文化传统观。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总结的“香之十德”,至今仍被日本香道界奉为圭皋。作为香道文化的学习者,日本早已将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成为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品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带走了完整的茶道典仪,而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后来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风俗,逐渐形成了日本的“香道”,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传承到今天, 日本的香道已发展成为以“御家流”与“志野流”为代表的有100多个流派。究其渊源,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发轫于中国,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绚丽多彩的篇章。南宋杰出诗人陈去非也有《焚香》一首:“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呈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就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由是观之,香道之妙用,既可以在静室中闭观默照,又可在雅席间怡情悦性,完全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多少文人墨客,对香道独有钟情,歌之咏之,借物咏怀,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就这样在云烟氤氲中潜移默化,滋养着国人的精神世界。香道的意义也因此远远超越了香本身,它透过香这个载体,追求天人合一、人性完美的思想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如今,改革开放三十载,国运昌盛,但人心不古,物欲横流,世风浮躁,传统文化根基消失殆尽!因此,我们正好借当前的沉香收藏热潮,复兴香道,整理文化,洗涤心灵,使得困顿粗疏的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得以振奋和升华。
另一方面,香作为药用的起源也很早。我国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用植物香料驱疫避秽,中医传统中一直运用植物熏蒸法治疗各种疾病。在防病养生实践上,汉代名医华佗也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
作为一味名贵的中药,沉香在我国最早始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公元502—566年),被列为“上品”。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香料在“芳香治疗”和“芒香养生”方面的应用, 《本草纲目》里记载:“沉香,气味辛,微温,无毒。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风湿皮肤瘙痒,气痢;补脾胃,益气和神。治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后来民间更有沉香煮水泡茶养生等之说。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由于所用原料药物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异的功能,或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 脾镇痛。现代沉香制品越来越丰富,包括线香、盘县、熏香片、香粉、沉香茶、沉香酒等等。日本医学界研发的心脏名药“救心"就是以沉香作为主要原材提炼而成,由于沉香对于心肌梗塞的发作急救有重要的意义,成为心肌梗塞患者必须常备的药物。广州白云山星群制药厂的“通窍救心油”也是以沉香为主要原料之一。可见,沉香的研究在复兴现代中药以及中医养生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此外,香道在祭祀及宗教修行的传统中也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熏香的习惯来源于神仙信仰: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感到神妙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觉得神仙与灵魂都是飘忽不定的、虚无飘渺的(云雾缭绕之处也被人们以为是神仙居住之所),而香点燃后会发出烟雾,于是古人就似乎找到了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把各种要求向神祈祷:“借香烟之功,请神明下界”,寄托一种精神希望。历代的王朝贵族,都有焚香祭祀拜天祭神的习惯,盼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古道: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燃香是为了传递祈愿信息,我国各大寺庙每天都迎来无数的香客,每人都会带上大量的香品,祈求神明保佑。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更是人山人海,人们盼望神佛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大旱之年,焚香祭天求雨;丰收之年,答谢神明;出门前焚香求平安、好运;开业时焚香求发财;出海前,焚香保平安;大夏奠基时,焚香求吉利。可见焚香已成为人们渴望实现某种愿望的精神寄托,也是表明心迹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自古以来,人们生儿育女、延续香火的相法,已成为一种信念,老人死后,后人会燃上三柱香悼念,表达思念之情,代代相传。清明扫墓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但出远门的人们都要回家祭奠,有的侨胞、港澳台胞更是不远千里返乡祭祖,给祖先点上三柱香,以表明自己不忘祖德祖训的心声。在中国,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早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而在宗教仪式中,使用香品的意义则更大,沉香因为“能通三界”,是世界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回教、天主教)共同认同的稀世珍品,都十分重视用香及礼香仪式,而尤其以佛教为盛。在记载佛陀早期活动的《阿含经》里可以看到,从佛陀住世时期开始,僧团中就有使用香的传统。佛教《法华经》卷十九〈法师功德品〉中有详述,说明沉香是佛教中重要的供养之一,在其他各种经文、仪轨和实修中,许多香料的名称时常会被提起。佛教《悲华经》、 《耶婆论经》中,将香详述是净土中常见的殊胜庄严之一。佛经中记载有香的净土,如维摩诘经中的香积国土,华严经中也说华藏世界被重重无数的香水海所围绕…佛家云:沉香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种植时不需喷农药,有驱虫但不会杀生的特性,是最慈悲的树种,也是修行最好的环境。反映出佛法众生平等的圆融智慧。又如在佛教中的“行香”,就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国有关行香的仪轨,开始于公元4世纪释道安(公元312-385)制定的规范。此后,僧人在诵经前烧香、唱诵烧香偈、上香、供养、回向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样式,僧人们用烧香作为施法的特征,而民间也借此用于祈愿活动。
香是净土中常见的庄严,是对美好生命的向往,是使人身心舒畅的世界。通过香与宗教文化的关系解析,我们不难发现沉香在庄严美好的内涵中,有其特殊的时代使命,对于现代人生活环境与生命境界的追求影响深远。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传统工艺美学在香道上的应用。
为了呈现“沉香之美”,就不能不提到各式香器的设计、制作与使用了。一般来说,焚香或装填香料用的器皿用具被称为香器或香具。我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在室内使用青铜器皿焚香的记录,当时香器主要是鼎、爵、豆等青铜器,这些香器不仅根据不同的功用巧妙设计,匠心独运,而且它所使用的材料和色彩、造型的变化,与烟气袅袅飘散的意境和香味有机配合,使之兼具了艺术装饰和实用功能。除了常用的香炉,经常用到的还有香囊、香球、香筒、香盒等器具。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有一种以传说中海外仙山为造型的博山炉,最早是皇家使用,后来流行到了民间,其材料多用青铜,以后也用陶瓷、鎏金或银制作。在博山炉焚烧香品时,烟气从炉盖的仙人、流云间飘出,犹如云气缭绕的神山,突出体现了汉晋流行的神仙道家思想。传说汉代长安的工匠能制作九层博山炉,上面珍禽异兽自然能动,活灵活现。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尊古之风盛行,香炉造型也偏好仿制先秦三足鼎、高足杯等礼器,同时,借助日臻完善的烧瓷技术,官、哥、定、汝等各地窑口开始制作大量瓷香炉,炉口宽圆,色彩圆润、造型朴实简洁,自成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需要特别提到的,就是明代宣德皇帝时期制造的一批做工精巧、浑厚古朴的宣德铜炉,至今仍然堪称我国工艺美术设计中的极品。其实,由于明晚期盛行燃烧各种沉香木,民间也制作了大量适合陈香木燃烧的设计精良的铜香炉。在当代,工艺精美的沉香木雕件也收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如工艺美术大师郑尧锦的“沉香雕灵芝如意”在2011年8月上海大众拍卖中就以322万元成交。可见香道的流行,对于我国历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均起到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论语》有云:“虽小道,必有可观焉。”沉香的价值在今天重新被人们认识,虽看似未必能登大雅之堂,且还是借了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方才得以流行于世,然而,综上所议,香之所以能为“道”者,观其史,远溯上古,察其理,则贯通儒释道,在区区的物件中,更承载着中医养生学与传统工艺美学之精髓。这也许能帮助我们因势利导、独辟蹊径,为我们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事业、重塑人文精神品格的过程中,提供不可估量的经验借鉴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林跃然.香品与香器使用大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包装;本国特色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商品的包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往往不是看中了商品才去购买产品的,而是看中了产品的包装后产生了购买欲望。在各种各样的商品中如何使自己的产品在货架上脱颖而出,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包装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包装设计上运用传统元素加以设计是现代包装设计所力行推崇的。在各国的包装设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具有本国特色的包装对传统元素的应用。那么如何运用好中国传统元素,设计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包装,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传统元素作为我们设计的来源,即代表华夏悠久的历史,社会的文明与发展,也是全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在包装上很好的对中国传统元素加以利用和再设计,这无疑是对包装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也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包装设计要想把传统元素的精华融入进去,设计出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包装作品,设计师们必须要对中国传统图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剖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含义,设计思路和手法等,否则就不可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很多事物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缘由,我国传统图案的产生也不例外,也受社会和各种因素影响。
一是图案产生的偶然性。偶然性是自然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源泉,如陶器的产生就是人们发现在编制的或木制的物器上涂上黏土能够耐火而产生的,那么陶器表面的装饰纹样也是在这种类似的情况下产生,并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进一步美化了人类的生活。以原始文化为代表的绳纹和篮纹,是因纹样同绳索或筐篮的纹路相似而得名,它的产生一般是用刻有纹槽的木拍或其他带有纹槽的东西在陶坯的表面滚压或拍打形成的。另外,在用手抹平或拍打陶器时印在陶器上的指纹,或对指纹的联想很可能是同心圆纹、回纹、漩涡纹等纹样产生的缘由。
二是传统图案受社会背景的影响。社会背景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外来文化等方面。政治因素方面:在阶级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礼器都有各种不同的纹饰,在特定的器物类型中,纹饰还表示等级,而在等级中,还表示器物的所属关系。在商代奴隶社会,其典型特点充分的体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上,以青铜器纹样为代表的饕餮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及社会意义。从那些变化无穷,淳朴浑厚的青铜器图案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权力的象征,而且更能看出当时的人们对艺术的高度崇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水平。即是有利于我们研究历史的发展,也是对现代工艺美术和实用美术的重要探讨和发展。他为我们在今天的包装设计中元素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创作源泉。当今的一些现代的包装设计就充分的运用了青铜器其中的装饰纹样,给人一种神秘和尊贵的感觉。经济因素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也必然会得到新的发展和强化。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文化异常活跃,佛教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装饰艺术上表现为造型完美,形象丰满,线条柔和、优美,突出写实与精神的刻化。外来文化的影响方面:佛教艺术题材,本来是印度文化的产物,传入中国后通过艺术加工,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相结合,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壁画艺术和图案艺术。具有民族艺术特色和代表性的莲花纹图案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上就有发现,但佛教传入中国后,来自印度王莲的佛教莲座,按中国传统形象与审美观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艺术风格开始发生变化,瓷器早期的莲花纹花瓣瘦长、花瓣顶端较尖,晚期花瓣肥硕,端尖翘起,有了较固定的形式表现。
我们在现代包装设计上运用传统元素进行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其思想,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符合当代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思想上的共识,使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辅相成,这也是包装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达到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目的。这样才能在现代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在市场上,我们会发现在消费者当中,由于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他们对商品的选择也不同,这就是反应了消费者的心理。因此,一个好的包装设计不仅要吸引消费者,而且要能够传达商品的信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独特精美,突出产品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的包装才是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对于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无不是最好的设计来源。人们对共同的历史文化和文明都有着同样的景仰和崇拜。传统元素的加入会使设计的风格和特色更加突出。而且针对当今社会80、90后的社会消费大军来说,新的思想,新的追求,使这一消费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欣赏眼光――个性、时尚、稀奇古怪、崇尚原生态等。这都进一步说明了在设计当中回归自然,运用传统元素加入现代设计思维进行设计的重要性。让传统变得不传统,让现代变得更实际的新的设计风格。
那么如何运用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突出产品自身的优点和个性,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传统元素的特点、寓意,不同时期的的传统元素的代表特性、寓意和风格。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所要设计的产品的特性,目标消费群的喜好,这样才能使传统元素与相待设计有机的结合,并为其服务。例如对于中国传统的壁画来说,东北的年画多体现民间的风土人情,造型独特,寓意喜庆、富有地方风格。而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则是金碧辉煌,造型各异,色彩丰富。富有民族特色,体现了一种贵族的象征。这两种类型的壁画,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也代表了不同的意蕴。所以当我们在使用这两种元素时就要注意考虑这些因素。前者适合营造地方特色。例如东北的土特产的包装,民间风情小品的包转设计等。这样的设计既具有地方特色又不失传统韵味,既体现了新时代的气息有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亮点。后者适合体现高贵富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包装,地域大,代表性强。如:体现宫廷小吃,国宴佳酿这样的包装设计不仅能够体现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具有收藏性,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是可以看到的等。
传统元素在包装上的应用,要适时,适当。要好好分析所运用的元素的历史和发展。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进行再设计,在创造。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包装,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适合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才能将传统元素的力量发挥光彩,才能使传统元素在未来的包装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设计风格,中华民族的传统图案对现代包装设计艺术和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走进各大商店都能看到琳琅满目的产品包装图案精美、耀眼,并有很多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也很好的得到体现和应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包装艺术作品,这给人们增添了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人员,我想我们有责任也完全可以借鉴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借助各种素材的启迪,运用现代设计观念和手法,创作出切合时代需求的作品,为我们的产品增添彩衣,为提升产品的价值,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传统图案.设计》主编:徐欣、于长志、吴佳笠、白雪松 吉林美术出版社《包装设计》主编:吴飞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主编:杭间、何洁、靳埭强 山东画报出版社
1、 关于现代设计中传统意蕴的思考 汪燕翎(作者)
篇8
陶瓷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工匠的心血与智慧,将中国的灿烂文化呈现于世界文明当中。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陶器制作活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以泥土制作,并用火烧制成器,用于贮存食物与水,陶器的出现也被视为我国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开始。中国有几千年的陶器烧制与使用经验,这些制陶技术为以后瓷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约在东汉时期,江浙地区首先将瓷器烧造成功,从此中国就进入了陶与瓷并举的崭新时代。
陶瓷的原料仅仅是泥土,但中国的古人却在这种随处可取、毫不起眼的材料上,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让泥土在火的洗礼下,变成一件件神奇而美丽的物品,不仅满足了中国古人的日常需要,还将中国的绚烂文化永久的保存了下来。
二、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性
(一)装饰性
古代陶瓷雕塑的装饰性特点非常突出,这是工艺美术带来的必然,反映出了我国传承悠久的装饰趣味。与西方艺术作品相比较,我国的宗教陶塑作品带有艺术性比较高的装饰文化,这带有某种神秘的图腾意味,装饰图案的使用让宗教艺术作品显得更加庄严。通过形式上的夸张、变形,并使用线刻纹饰来加强装饰品格,都使得陶瓷雕塑的装饰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绘画性
中国陶瓷雕塑具有比较明显的绘画性,陶塑与绘画之间联系紧密,这一点在原始彩陶艺术中就有所体现。在陶塑上加彩可以提高塑造形态的表现力,在现在的民间陶瓷雕塑中,仍然保持着这种风貌,并且不同地区与民族的陶塑作品之中,都有这种绘画性的体现,例如汉唐的釉彩陶俑、莫高窟的唐塑等,既塑又彩的艺术形式被不断传承,所以在欣赏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性时,可以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
(三)意象性
艺术作品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中国的陶瓷雕塑作品具有较强的意象性,主要是根据生活和精神体验所得到的印象,再加以想象而成,作品的注意力也放在了对物象的“神”的表现中,是一种经过主观加工的艺术形象,这一点与中国的写意绘画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
(四)审美的特殊性
中国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审美特殊性能,这是与中国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地理条件所分不开的。在艺术作品的表现上,朴素与含蓄之美无处不在,理想主义精神也处处彰显。所以中国的古代陶瓷雕塑不像西方雕塑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而是有一种含不尽之意于象外的感觉,给人留有无限的遐想与回味。还有与佛教相关的陶瓷雕塑,自成一体,于作品中融入华夏文化,形成中国式的独特的陶瓷雕塑。
三、不同时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
(一)原始陶瓷的艺术精神
石器时代的陶瓷雕塑较为单一,在新石器时期,彩陶出现了,古人开始尝试用丰富的颜料在陶瓷上进行图案的创作,彩陶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代表。当然,那时候的彩陶无论是造型还是内在精神,都有着雕塑的影子,虽然制作工艺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基本的方法还是与雕塑创作一样,都是让物体发生形变。此时的陶器因为是从实用出发来制作的,所以往往具有一种均衡和对称之美,艺术价值没有破坏其实用性,并且让我们知道,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价值来自其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美与效用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原始陶塑的艺术特征,它真实、质朴、雅拙,可以被称作艺术前的艺术,没有压迫、没有私心,那个时期的原始居民们将自己淳朴的情感融入了陶塑物品,让这时期的作品不仅有着高超的工艺,还具备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二)秦代陶瓷的艺术精神
秦朝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大统一,但同时也终结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统一的意识被强调,独立个性受到扼制。这种高度统一的政治思想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秦俑就是专制制度下典型的陶瓷艺术形象,它形象威武而庞大,彰显了秦国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实力,也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陶塑艺术风格。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到秦时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人们在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当中,增进了对美的认识,陶瓷作品也由粗到精,从简入繁,并开始了艺术上的自由创造。秦俑的塑造技法非常丰富,塑、捏、刻、贴等方法的使用,标志着当时的雕刻技法已日臻成熟,秦代的陶俑在我国陶瓷雕塑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继承了原始社会的制陶技艺,也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这种写实的、强调形神具备的艺术风格,用壮观磅礴的气势反映出了秦朝的强盛,这种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也是那个时代的基本艺术特征。
(三)汉代陶瓷的艺术精神
汉代繁荣强盛,统治者胸怀宽广而自信,文化艺术作品中,也将这种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所表现出来,汉代的陶瓷雕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艺术形象活跃而丰富,尽管看起来很多作品显得有些拙笨,但没有多余的细节与修饰,使这些作品在突显出了宏大的气势和简洁而有力量的整体形象。汉俑与唐俑相比,相对幼稚与粗糙,但它展现出的是从楚文化之中走出的中国本土的狂放的浪漫主义思想,充满了征服之美。汉代的陶瓷雕塑除了汉俑等固态的雕塑形象,还有墙面的绘画。汉代的工匠用阴刻、阳镂的线条在粗糙的墙砖上刻画,用醒目的线条来将天上地下浑然一体的场面描述出来,这种在画像砖上的雕刻与绘画,体现出了汉人自由驰骋的思想意识,也显示出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唐代陶瓷的艺术精神
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美的内容。唐朝人对佛教的崇敬也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所以唐朝的陶塑文化的艺术精神中,都有着对佛教思想的体现。但这与魏晋时期的陶瓷艺术又有所不同,唐朝的陶瓷作品是将艺术与宗教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最典型的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艺术,艳丽而丰富的色彩、高超的表现艺术手法,将佛国世界里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代,三彩釉逐渐形成,这是陶塑艺术的一个历史高峰。三彩陶瓷雕塑用传统的写实手法,不仅赋予了艺术作品以浪漫气质,还将色彩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出来,低温铅釉色彩的斑斓绚丽,使得人们能够从唐代陶塑作品中,看到盛唐的景象。
唐三彩色彩华丽而造型丰满,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与智慧凝聚其中,潇洒而浪漫,并且由于唐朝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唐三彩中不仅体现出中国文化艺术的特征,还将外来艺术的精华也融入进来,正是这种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精神,使得唐三彩中弥漫着盛唐之音。
(五)宋代陶瓷的艺术精神
宋代陶瓷雕塑在技术和艺术水平上都上了一个台阶,陶瓷作品的观赏、艺术价值非常高。宋代的陶瓷强调写实,图案的处理相当精妙。因为在当时的宋代文人中,追求细节和写实上的传神是一种流行,这也影响到当时的审美标准,宋朝瓷塑在这种美学思想下发展出了本时代的特点,清雅端庄、莹润秀丽、追求真实是其艺术特征。
宋代的陶瓷作品各具特色、层出不穷,尤其是这一时期的青瓷、白瓷,类似冰玉,成为了人们的玩赏之物,满足了士大夫们的精神需求。瓷器在图案的处理上,无论是对人物从表情到躯干的细致描绘,还是对衣纹井井有条的处理,都反映出了制作者高超的写实技法。宋代的陶瓷,虽然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其艺术成就也足以让它与其他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共同载入史册。
参考文献:
[1]赖荣伟,德化瓷雕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J],中国陶瓷工业,2010,17(6):51-54.
[2]林鸿福,德化陶瓷艺术特色的历史考察[J],中国市场,2011,(26):176-177.
[3]王凯,刘海英,中国古代陶瓷雕塑的美学特征[J],中国陶瓷,2005,41(6):61-63.
篇9
论文摘要:居室内最主要的器物是家具,人们起居饮食都离不开它们。家具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媒介,它通过形式和尺度在室内空间和个人之间形成一种尺度,在我们的工作和活动中将室内变得适宜于人的生活,居住。室内空间也会因家具,而变得舒适、美观。
家具,从几千年前的原始状态,到今天绚丽多彩的现代家具,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新,无论是制作材料、造型设计、结构、色泽,还是风格特色都在不断变化。
家具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功能。造型、材料、色彩甚至舒适度等等,构成了家具的个性特点。
总之,家具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它必须符合使用者对其功能、结构和审美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国的现代家具艺术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呈现“百花齐放”的面貌。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的家具艺术,要汲取国外好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永远传颂“传统、时代、个性”的三大主题。
居室内最主要的器物是家具,人们起居饮食都离不开它们。家具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媒介,它通过形式和尺度在室内空间和个人之间形成一种尺度,在我们的工作和活动中将室内变得适宜于人的生活,居住。室内空间也会因家具,而变得舒适、美观。
1 家具的历史演变
家具,从几千年前的原始状态,到今天绚丽多彩的现代家具,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新,无论是制作材料、造型设计、结构、色泽,还是风格特色都在不断变化。
早在殷商以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家具了。某些铜器,就是原始形态的家具,例如周代的铜禁,是一种承受祭品的金属家具,造型优美,样式简洁。战国时代,出现了施绘彩漆的木器家具。汉代,木器家具流行,并且形成了古朴优美的风格。到唐代,由于国家兴旺,经济繁荣,家具的造型更加讲究,出现了豪华的倾向。宋代是高型家具广泛普及的时代,家具种类繁多,风格趋于复古。明代家具是中国人创造的文化瑰宝,是集前人之大成,是历代家具发展的高峰。明式家具,造型大方,线条简练流畅,色泽柔润,纹理美丽,工艺精密,风格典雅。结构科学,卯榫坚固牢实,简练的雕刻、线脚和金属配件的使用更使得其具有很高的时代艺术品位。明式家具一直延续到清代,与清式家具并存。清式家具在造型上没有更多的考究,但使用了更多的装饰手法,诸如雕刻工艺、漆工艺、镶嵌工艺等,追求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富丽效果,以致晚清时期的清式家具流于繁琐、细碎。
到了现代,由于人们生活的习惯、节奏、观念、价值有所变化。家具,也出现了一个大变化——传统与现代化的碰撞、琢磨、调和、融汇。当前流行的家具,造型轻巧精致、色调和谐明亮,实现了造型、装饰、功能、选材、工艺的紧密统一,具有“简洁、朴素、自然、精湛、舒适”的风格。
2 现代家具的四大特性
家具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功能。当这种功能达到最大值时,它的外在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造型、材料、色彩甚至舒适度等等,构成了家具的个性特点。
现代社会,影响家具选择的首要因素已转换为视觉效果,将外在元素加以整合、而创新的任务是由设计来完成的。
1) 现代家具的造型美
造型,是关乎到家具设计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优美的造型,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舒适感。
一个成功的造型设计,首先要遵循美学中的对比关系:粗与细的对比、圆与方的对比、曲与直的对比。由于这些对比关系,使家具在造型创造上显得和谐、明快大方、极富现代感且韵律十足。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设计的要求,不仅满足在舒适感上,而更注重于审美。人们更欣赏,更需要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家具产品。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造型上,从根本概念出发,考虑人们的未来,考虑人们生活的发展趋势,从而设计出超越当前现有水平,创造出人们新生活方式所需求的家具产品来。并且,要根据消费者对家具的功能需求,而萌发出来的原始构思和冲动形成的产品创意,然后再落实到具体设计去。
例如一件获中国青年设计师大奖赛的家具作品,就创作了一种全新的椅子家具的形态。椅子采用“不倒翁”的原理,材料是成形胶合板,整个座椅分为座面、托盘、支撑座三部分,使用同心空心球型,其中托盘和支撑座是在球面上切出圆形截面,座面则在球面上切出一个椭圆面,从任意角度看,都表现出一个蚕蛹的造型。人坐在椅上,可以任意方向转动,随意的放松。这种原创家具突破了现有椅子的形态和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 现代家具的材质美
家具设计的造型所以能够给观赏者以美感,也是基于它的材质。我们知道,任何家具的造型都是通过材料去创造形态的,没有合适的材料,那独特的造型则难以实现,就家具而言,其实是依附于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并通过工艺技术去体现出来。
家具材料有二类:一为自然材料(如木、竹、藤等),二为人工材料(如塑料、玻璃、金属等)。材料的不同,使得家具在加工技术上,带给人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受不同,由于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人工处理令其表面质感更为张扬:使光滑的材料有流畅之美,粗糙的材料有古朴之貌,柔软的材料有肌肤之感……这些材质的处理还能使家具产生重轻感、软硬感、明暗感、冷暖感,因此我们可以说,家具材料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强化家具的艺术效果,而且也是体现家具品质的重要标志。
家具设计强调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有机结合,例如金属与玻璃等人工的精细材料,与粗木、藤条、竹条等自然的粗重材料的相互搭配,玻璃等金属通过机加工体现出人工材料的精确、规整,竹、木、藤等自然材料则表现出人的手工痕迹,传递出一种人性化的东西,所以说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相结合的家具设计,反映出巧妙的借用对比和材料的搭配,将粗犷与细腻、精确与粗放,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体现一种质感的对比,通过不同材料的视觉反差,让观赏者品味到不同材料的各自细节,以及呈现出家具设计的材质之美。
3) 现代家具的色彩美
色彩,是一种富于象征性的元素符号,它本身虽没有感情,但一旦与人们的生活发生联系,便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工具。在家具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可体现出居住环境的设计风格,反映出居住者的职业特征、审美趣味和文化素养。
家具设计师不仅要运用形态与质感来表现家具设计的风格,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色彩来表达设计的情调,他们习惯于从丰富多彩的自然色彩中,去提炼、概括,并根据所设计的内容,用色彩语言组成一定的色彩关系,并且利用色彩的适当布局,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传递出一种情感,从而达到吸引和感染消费者的目的。
家具设计的色彩,有时强调其整洁性,这是由于人们对家具的选择除了要求其舒适感之外,还要求它的易于清洁,许多家具都使用象征清洁卫生的浅色系列。在西方家具设计中,如北欧简约风格的家具设计,其色泽素雅、静穆,多追求一种单纯、宁静之美,这种风格的设计,主要是依赖于家具功能的选择、材料的配置以及色彩的搭配。
家具设计的色彩还必须考虑各种不同环境下的功能特性,以及不同人群对不同色彩的喜好。消费者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家具色彩喜好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差异、气候环境以及特定时期的流行色,常常体现出不同人种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家具设计师只有深刻把握住色彩的特性,才能有助于家具设计的色彩运用。
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色彩反映着时代精神,包含着人们的情绪因素,体现着文化的潮流。所以,大凡在色彩上能够跳出传统框架,注入鲜明个性的家具产品,往往是市场上受欢迎的宠儿。因为,成功的家具都非常注意对色彩的研究,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层出不穷的各类油漆、面板等装饰材料,为家具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色彩空间.
4) 现代家具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
家具可不是只要好看、奇特就行,还要使用起来舒适方便。现代家具的设计特别强调与人体工程学相结合。人体工程学重视“以人为本”,讲求一切为人服务,是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考虑其他因素。
家具产品本身是为人使用的,所以,家具设计中的尺度,造型、色彩及其布置方式都必须符合人体生理、心理尺度及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规律,以便达到安全、实用、方便、舒适、美观之目的。人体工程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就是特别强调家具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并对此进行科学的实验和计测,在进行大量分析的基础上为家具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把人的工作、学习、休息等生活行为分解成各种姿势模型,以此为研究家具设计,根据人的立位、坐位和卧位的基准点来规范家具的基本尺度及家具间的相互关系。
家具的造型设计、材料的选用及搭配、装饰纹样、色彩图案等就要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心理需要。如老年人房间的家具造型端庄、典雅、色彩深沉;青年人房间的家具造型简洁、轻盈、色彩明快;小孩房间的家具色彩跳跃、造型小巧圆润等。材质的软硬、色彩的冷暖、装饰的繁简等都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心理反应,所以,现代家具设计因人而异,更讲究个性化。
因此,良好的家具设计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节约时间,使人身体健康,心情愉悦,而良好的家具设计得益于正确地使用人体工程学原理。
3 现代家具的风格——中国味
当代,世界是一个 “多元化”的格局。家具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前沿部分,正以多姿多彩的风格,向世界展示着自己迷人的魅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诞生了适应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新的设计。这种设计是理性、精确、冷漠的,并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发展中,其单调和不近人情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其单一的手法成为了设计师的束缚。于是,现代主义走向没落,后现代主义兴起。后现代重新向着传统回归,从传统中提炼符号语言,然后将其打散、重构,以幽默的态度形成新的形式。
正如黑格尔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度民族化,高度的情感化,将成为未来设计的一大趋势。中国社会现在也正处于一个后现代的时期,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问题上,许多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光是中国的设计师,就连国外的设计大师都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
国外的一些设计师在接触到中国传统的艺术与设计时,也能从中汲取灵感,设计出一些很有中国味的家具。这些家具往往大受欢迎,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目前,中国的家具设计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与借鉴一些外国的设计经验,对形成中国风格的现代家具很有意义。
1949年,汉斯维格纳完成了“中国椅”的设计。这把椅子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椅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件经典之作将中国明式圈椅简化到“多一分嫌重,稍一分嫌轻”的完美境地。这把椅子适用于多种场合,在国内外均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维格纳的“中国椅”在造型与空间的关系上,对明式圈椅基本上未作改动。选材上以天然木材为主,以木材自身的纹理作为椅子的主要装饰。整体上给人以朴素、典雅、自然、空灵的感受,符合明式家具的基本艺术特征。维格纳对明式圈椅的改造主要表现于装饰的精简——素雅。独板靠背上的局部精雕被完全舍弃了,表现出现代工业产品的简约性。在座面上增设椅垫,增加柔软度和透气性,令使用更加舒适。椅腿造型上粗下细,气势上不如明式圈椅庄严混厚,但增加了轻松活泼的趣味,表达出现代生活的气息。
但我们应看到,异域飘来的“中国味”,不论它有多“中国”,也不会成为未来中国家具的主流。因为这些设计是异域时空的产物,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设计体系下的产物。比如维格纳的“中国椅”,很明显是斯堪的那维亚风格。如果将每种风格的设计比喻成一张网的话,那么,这种设计是其他网上的网结点,只是在外貌上有点像我们这个网罢了。中国需要的是一张属于自己的大网,而不是别人网上的节点。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我国现代的家具设计师们,在接受“多元化”的,各种设计风格的同时,也不忘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家具艺术。
从明式家具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的“形象、空间和时间的模糊”来设计现代家具,让家具从形式中透出中国特有的“神和势”。
近期,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家具设计艺术展,“中国味”强烈地冲击着参观者的视线。师生们设计制作的一床一桌,一柜一架,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而且体现着现代审美精神。如这件名叫“圈床”的新颖设计,借鉴了明清的架子床,打破原有床的四方形构造,以围合形式把休息、休闲、阅读等功能结合在一起。这件作品实现了与现代造型、现代材料相结合,使欣赏价值与使用价值融为一体。
旅英学者李亦文先生,将中国艺术哲学提炼为三个方面:朴素之美,实用之道和文质彬彬。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努力把握材料、形态、色质与工艺之间的合理关系,突出表现材料自身的特征。并且,以中国传统形式为元素,从中抽取符号,加以变形,以“后现代”的手法重组,结合在作品中。这样,装饰符号的反复运用加强了家具的整体感,对其功能性的增加使家具呈现出与传统的差异。
“中国味”的家具,造型更趋简洁,使用更加舒适。它是从中国五千年家具文化的沉淀中生发而来,带有中华民族不灭的印记。它不是对中国文化要素的简单拼凑,而是从作品的意境里表达出中国特有的内涵,并面向现代人的生活——简约、舒适和灵活。
总之,家具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它必须符合使用者对其功能、结构和审美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国的现代家具艺术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呈现“百花齐放”的面貌。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的家具艺术,要汲取国外好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永远传颂“传统、时代、个性”的三大主题。
主要参考书目:
1 M 世界现代设计史
新世纪出版社
1995年
王受之 著
2 M 中国工艺美术史
知识出版社
1985年
自秉 著
3 M 中国装饰文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展望之 著
4 M 美术技法大全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0年
陈小清 著
5 M 色彩应用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0年
孔新苗 著
6 M 现代与后现代
中国美术出版社
- 上一篇:小型农庄经营策划方案
- 下一篇: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及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5唐代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