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材范文
时间:2023-04-09 12: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编写的旧教材,往往会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接受知识,所以往往会有逻辑性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等特点如果这节课没学好,以后课程就很难学好了,同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让学生很难系统的进行学习,这样的课本就只能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记忆、魔鬼训练等方式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在艰难的基本掌握了知识之后,在数学期末考试的时候却会有不合格的情况则大大的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出发,切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学以致用”是对学习目的最直接的阐释,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予以分析,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或者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将教室里大家的座位按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标记,能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大家的坐标分别是什么,以此来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度。
二、在根据新教材进行授课的同时,也要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
俗话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如此,教材只是给了一个大概的框架,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具体怎么教学、怎么授课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进度予以指导,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
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新教材实例多、实图多,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初中时期的学生在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等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发育还不完善,还需要一定的案例、图例予以配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也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新教材课后的“读一读”环节,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教材还有许多可利用的优点,让我们一起慢慢去发现并加以应用吧!然而,正如索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既然太阳上了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因此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而取其“精”去其“糠”就更能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更好地让教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篇2
初中数学教材例题功能教材也被称之为课本,它是以教学大纲作为系统来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疏通和整理的过程,教学用书往往集中体现的是教材中的重难点。以初中数学教材为例,通常我们将数学教材划分为学习主题、知识结构以及基本线索三个方面,教材在辅助教学目标实现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意义。作为联系习题于教科书之间的重要桥梁,例题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科书的风格趋向以及整体水平,这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而言意义重大。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教材例题功能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在教材例题应用方面的挖掘深度还有待提高,这是当前初中数学教材例题应用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功能
作为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这一基本活动形式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多年教学实践后,关于数学教材例题的探讨也形成了多样化的理解。在解题方法方面,乔治・波利亚将其视为题意理清、计划拟定、计划实施及回顾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中通常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对应的解答,并以此为基础得到相关结论。从功能角度分析,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初中数学教材例题展开理解:
第一,结构方面。从例题结构方面分析,通常例题的呈现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一种集合,其中知识的价值在于思考,更在于具体方法的掌握,无论是例题讲解还是示范都是数学解题技能的重要传播过程,其最终目的旨在从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转化。因此,结构功能是初中数学教材例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二,功能方面。从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主要功能分析,其中涉及到教育功能、示范功能、知识功能以及发展功能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在实际例题教学过程中将系统化的知识转化为必要的能力与技巧,在对思路进行整合和解题方法形成的过程中规范解题格式,从思想和行为的双重角度端正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动学生发现解题的乐趣。在数学教材例题当中,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将得到体现。
第三,教学形式方面。从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教学形式角度分析,无论是概念的熟悉、错误认知的纠正还是知识的巩固都需要通过对应的例题来得到体现,在促进知识外延的过程中完善习题讲解和操作过程,区别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分别,把握不同知识的本质。从方法与解题技巧方面分析,例题模式的形成也不可缺少必要的经验作为指导,这也是数学例题存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初中阶段数学教材例题功能的变相呈现。
二、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使用
1.例题安排应当与学生学习情况相对应
对于初中阶段数学教材例题教学而言,例题的安排应当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吻合,无论是例题的选配还是设计都应当形成对应的目标导向,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在对例题进行选配和安排时,通常最常用的方法表现为“增”“删”和“调”,在这一过程中使得例题的重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例题的“增”,主要是从学生认知缺陷角度出发,针对某一教学重难点进行必要的知识点补充;例题的“删”,也是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对内容进行必要的删除;例题的“调”,是需要从学生实际水平来对例题的呈现顺序进行调整,通过例题次序的变换来达到最佳的例题教学目的。
2.完善对例题的拆分
例题的呈现,基本是以整体出现,这就如同一整的机器一般,在若干小零件的共同作用下辅助机器的运转。教师在面对例题讲解时,若是仅仅是按照大纲要求来对例题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思考空间可想而知,因此针对例题的拆分操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例题的拆分除了需要对学生情况有所了解并且熟悉教材内容之外,还需要将不同的知识进行相互补充,明确知识的呈现是否是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的,针对一些较为生疏的知识应当对其中的重难点进行仔细划分,完善教师的教案设计,这对于例题使用而言,有着积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
3.突出例题中的方法指导
学会观察和思考是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程实施提出的重要要求,如何完善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在于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同时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形成方面也有重要指导作用。例题教学过程中,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在于正确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传播,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对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突出例题方法指导的针对性和个性化特征。比如,初中数学例题教学中的不规则图形面积讲解中,可借助数学思想转化的方式,将其中的不规则图形面积转变为对规则图形面积的处理,这就是所谓的割补法教学。除此之外,在数形结合例题教学中,数学思想的转换也可从方法指导中得以体现,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给学生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夯实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初中数学教材例题讲解时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所在,这对于学生数学知识及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与干预作用。借助数学教学思想的转化,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便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吸收,这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过程。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教学应当随着课堂教学重心的转移而有所改变,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通力配合。从教学实践不难分析,数学例题教学的实施,需要从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培养的双重角度出发,切实突出智力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多样性和多类型角度对例题教学进行分析,这是素质教育实施首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材研究;教材拓展;知识优化
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有机会去用,很快就忘掉了。然而,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又普遍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质疑思维的缺乏,数学活动经验的欠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数学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尊重教材,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然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挖掘和优化,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才能不断的提高学习成绩。
一、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普及
人类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所以数学也是不例外的。数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形成极大的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案例1:拓展课《初中“数与代数”知识的构建》教学设计片段:
(一)开门见山,回顾知识
1.我们学习的哪些内容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
正整数(小学时的整数),自然数,正分数(小学时的分数),正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2.把我们提到的这些知识整理一下,你会做怎样的分类?
“数”的有关内容和“代数”的有关内容。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都是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那么它们之间必然存在联系!
(二)数系扩充,核心运算
3.梳理我们学过的数,你会如何来建立数系图?
我们用扩充的方法来建立数系图的。
4.“数”学习的核心是什么?扩充过程中有没有改变?
核心: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运算和运算律依然适用。
(三)数式相通,内涵归纳
5.“数”不够可以扩充,为什么还要学习式?怎么学习的?
数是表示具体的,特定的,而式子是表示抽象的,一般的。所以代数式学习的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四)返璞归真,思维继续
代数史介绍:古希腊学者丢番图开始用希腊字母表示数和一些运算,成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先驱。这之后又经历了1200年,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才有意识地、系统地用字母表示数,因此,他被尊称为“现代代数学之父”。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讲解一些数学的发展史以及对数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1]和历史事件。了解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以故事的形式出现,都会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进而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会是数学课堂的气氛不再枯燥,而是增添了一份乐趣。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原则
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对于教材的应用范围的拓宽要具有一定的目的限制,虽然是一种拓宽和发散的形式,但是也不能完全的脱离教材,脱离教学的任务。否则的话会导致课堂的教育失去原有的价值,走向错误的区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案例2:拓展课《探究“边边角”》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流程:
(一)思起于疑:
问题:在SABC和SA1B1C1中,A1B1=AB,要使SA1B1C1 ≌SABC,则应补上条件___。
小明补上条件:A1C1=AC,∠B1=∠B。你认为可以吗?若不可以,请举出反例
展示:八年级上册课文P39思考(内容和图片)
质疑1: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有可能全等吗?
(二)提出问题:
思考:在SABC和SA1B1C1中,A1B1=AB,A1C1=AC,∠B1 =∠B。则SABC与SA1B1C1有可能全等?
回顾:当“边边角”中相等的角为直角时,两三角形全等。“HL”是“边边角”的一种特殊情形。
(三)合作探究:
当“边边角”中相等的角为钝角或锐角时,两三角形会全等?
在小组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得出如下结论:
当“边边角”中相等的角为钝角时,两三角形全等;当“边边角”中相等的角为锐角时,两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再次质疑:当相等的角为锐角时,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有可能全等吗?
(四)探寻根源:
学生交流,教师演示后归纳:当相等的角为锐角时且当AC≥AB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当ACAB时(AC垂直于BC除外),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五)成果分享:
通过本节课学习,明白了“边边角”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反思提升,对边边角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探究,明白了“边边角”是假命题时,举教材中的反例的原因是:有两边一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多数情况下是全等的,只有这一种情形不全等。因此,“边边角”是不能作为判定任意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其次,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具有层次性。我们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应当尽量的遵循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学生数学智能的发展层次。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对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有层次、有重点的解决问题,实现数学教材的拓展和优化。
三、拓展和优化教材知识的实际应用
教师要在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之上,不断汲取生活当中的新知识,新素材,并且善于将这些素材以数学的形式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在初中课堂上比较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函数,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不需要按照传统的一个例题,一道习题的进行讲解,而是可以从学生平常学习的生活入手,比如可以举打车的例子,将打车的过程赋予具体的数值,这样学生既有了学习的兴趣,又有了熟悉的情境,学习起来也就相对容易进行理解和记忆。教材上知识的拓展和优化是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的,一切知识的讲解形式都取决于教师,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知识讲授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教师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之前,应该讲教材的章节以及内容和重点的知识点掌握牢靠,提高知识的储备量。还要对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进行了解,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经验,将骨干的知识体系丰富化。我们应该注重素材背后所体现的标准或者是思想、方法。良好的讲解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的内容,还能够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其次,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所了解,以数学知识为基础,逐渐的添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更好的结合。当然,教师也不能单纯的认为只要结合就能够使同学接受,我们还需要在不断的讲解过程层当中,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是否适应这样的教学形式,从而做出及时的改正和完善。
最后,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不断的丰富和积累自身的知识。我们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拓展和优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当中。所以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加应该不断的汲取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教学的经验,是数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上述讲述的内容进行具体的体现。每一个例子其实都可以有多层次和角度的展现方法,这样才能够举一反三,才能将旧知识与新知识更好的结合。例如:已知AB是O的直径,直线CD交O于E、F,ACCD,BDCD,C、D是垂足。求证:CE=DF。当我们讲解完他的证明方法后,可以对其结论进行延伸。进行更多的疑问设置,比如OM与AC,BD有何关系?若AC=a,CD=b,BD=c,且b2-4ac>0,那么CD,CF与方程x2-bx+ac=0有何关系等等。
四、总结
数学课程的教育并不是完全的按照教材照搬照抄,而是应该对知识进行拓展和优化,找到能够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使数学知识体系能够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实现对课本的充分解读和合理运用。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的挖掘教材当中的价值,将更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不断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辉.初中数学教材的拓展与优化[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8):15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加工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0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正确领悟教材素材中的信息,并找出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素材。本文介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素材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课本服从实际,提倡使用自主探究性素材
新教材的学习内容一般常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但是由于地区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创设问题情境时,教材中的素材不一定适用,所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可选择比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热情的问题作为素材。
如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一次函数”,教材选择了三个素材:摩天轮、钢管有序堆放、汽车刹车,它们分别代表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像法、表达式法、表格法,这些素材的特点是:摩天轮是一种惊险的娱乐活动,它包含了重要的周期思想,可它不是一种平等的城乡都适用的数学素材,况且它的潜在的危机使家长们一般会制止学生体验;钢管有序堆放是一个探究性教学素材,对本节内容的展现速度慢,不利于概念的巩固;刹车问题是关注生命的人性化素材,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数学教材,它具备了很强的德育功能,但不可体验。如果就按教材中的三个素材教学,课堂反应平淡,任你教师激情四射,学生就是不为你“心动”。
事实上,生活中无处不包含函数思想,同学们返校途中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对任何一名同学都是“平等”的数学素材,通过他们自己对这一个过程的描述,既可以直接体验常量变量间的抽象关系,又可以认识到函数三种表示形式的统一性。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授课时对素材作了如下变更:
请你按要求描述你从家到学校的过程中,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1. 用数学语言描述早上你从家到学校的过程;2. 当你骑车的速度为15千米/时时,用表格表示你离家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3. (展示准备好的s-t的图象),对于给定的时间t,你能从图像中找出相应的s吗?4. 你能确定离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式吗?请根据关系式计算当时,相应的s的值。
一个很小的改变,却让课堂“走”的很顺畅:它让学生走进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天空,让数学走近了生活,同时学生在“走”中亲历了现实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的美。
二、合情面对教材,善于开拓约束性学习素材
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是起点,教材是终点,只有把教材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直接体验,才能把起、终点联系起来,使学生从起点走到终点。新的数学教材中有的课题标题生活化后,反而造成了学习素材的约束性.如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它是一节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活动课,课本介绍了“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利用标杆”“利用镜子的反射”三种方法。笔者通过教学比较发现,如果课堂内抛开书本上三个教学素材的约束,学生的思维与测量会呈现多维化的趋势。
1. 三个课本上的案例结束后,用课件展示图片:旗杆的影子不全在水平地面上,而是有一部分在其他建筑物上(如图1所示),边上有个小朋友在边挠头边自言自语,怎么办?
一个小组用课本与铅笔拼出类似图2的示意图,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太阳光线AB∥CD,墙面BC平行旗杆AO,且墙面BC垂直旗杆影子OC(如图2所示),即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C=AD。根据影长OC,测出旗杆OD部分的长,再用标杆测出影子BC,则旗杆高OA=BC+OD。
2. 同学们讨论了旗杆的斜面上的测量方案后,课件再展示一个测量小组在雨天遇到的麻烦:这天气,偏下雨,没有阳光怎么测量?
当笔者要求同学们给予帮助时,另一个学习小组马上给出了方案:雨天,路面上的小坑必会有积水(如图3),旗杆的水中会有倒影,测量者通过积水看旗杆的倒影的顶端,分别测得旗杆和观察者到积水点距离a、b,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a/b=m/h且l=m,所以旗杆高度l=ah/b。
3. 临近活动结束,课件抛出“奇思妙想:你能只用一根只有2米长的皮尺测出旗杆的高度吗?”本来这是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但课堂中学生强烈地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得课堂在延续中不自觉地拖堂了,可学生的解决方案马上出来了:旗杆肯定有一条长于旗杆的旗绳如图4,设表示旗杆的高度,先固定好从杆顶到杆底的绳长,并作好标记,记为AD,那么AD=AB再拉着旗绳沿水平面向前走长BC,设旗绳总长是AC,且AC=AD1+D1C,其中AD1=AB=AD,测出BC=m,CD1=n,由勾股定理得AC2=BC2+AB2,所以(AB+n)2=AB2+m2,解之得,旗杆高度AB=m2-n2/2n活动结束,学生兴致犹在,喋喋不休。
三个补充,三次发展,学以致用,体现了学生可贵的开拓精神。可见,在教学中,只要给学生一点空间,他们就会把它放大,这就是实践与创新,这才是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审视学习动机,重视使用情景性欢快素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了数学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数学素材的设计要真切感人,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进入思维活跃的状态。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求代数式的值”是一节比较枯燥的内容,可以设计让全体学生参与的“猜扑克游戏”。课前,让每名学生准备一副扑克牌。上课时,先请学生用手帕把教师的眼睛蒙起来,由教师指令,学生在各自的课桌上的操作:
1. 每人把一部分扑克牌分成数目相等的三堆(设此时每堆扑克牌数为张);
2. 从左边的一堆取出6张放入中间一堆;
3. 再从右边的一堆取出3张放入中间的一堆;
4. 从中间的一堆取出与左边一堆剩余张数相等的扑克牌放入左边一堆。
当全体学生操作完毕,教师立即说:“现在你们每人的中间一堆扑克牌都是15张。”学生很惊讶:“每人的牌数原来并不相等,为什么中间一堆都剩余15张而老师又能脱口而出?”学生心存疑虑,很想让教师再重复一次。于是,教师变更指令:大家先从左边的堆取出10张放入中间的一堆,再从右边的一堆取出8张放入中间的一堆,最后从中间的一堆取出与左边一堆剩余张数相等的扑克牌放入左边一堆。完毕,教师宣布:每人中间的一堆都有28张扑克牌,顿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指令译成数学语言,让学生算出两次中间的一堆剩余的扑克数,分别是x+6+3-(x-6)=15张和x+10+8-(x-10)=28张。学生恍然大悟。
四、辩证看待过程,设计流动性有机素材
许多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把注意力放在调换教材内容或活动设计上。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素材,这是教师在使用教材中应该注意的首要问题。教师在对素材进行调整的时候,首先要对课程标准、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完全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对教学目标能够准备把握。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年级七上)“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有这样一个问题: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挖掘教材资源后进行如下设计:
1. 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1)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2)多边形的边数每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3)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等。
2. 引申:还可如何取点、连线,也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由此又能得到怎样的规律?
3. 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活动经验,马上得出结论。
4. 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
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种多样,解说词更是各有千秋。
篇5
关键字:初中数学;引言;章头图;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每一章首页都有一段本章的引言,引言反映出本章数学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引言一般有浓厚的生活情景,反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言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息息相关,同时也提出本章所要探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理解章前引言的含义,挖掘章前引言与所学数学知识的联系,发挥引言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引言的内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每一章的引言是全章的起始、序曲,是全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具有先行组织者的重要作用.引言的主要内容包括:借助适当的问题情境(实际的或数学内部的)引入本章内容,使学生了解本章内容的概貌,同时使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研究)方法.“引”就是引发兴趣、引起求知欲、引出知识、引导方法.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每一章的引言是针对学生的,素材的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语言生动活泼.教材的这些引言,对于引发求知欲、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示、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二、引言的呈现形式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每一章的引言一般都与章头图的配合呈现,两者是有机的整体,他们图文并茂、相互映衬,共同发挥其教学中的作用,同时每章的引言又与每章的小结互相呼应,引言中的内容概述、方法引导目的是“了解概貌”,常以具体例子为载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概述与提问,小结中的内容体现本章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目的是“把握本质”.两者在设计上首尾呼应,使本章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一个较完整的结构体系.
三、引言的主要地位和作用
1.帮助学生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就整体而言,引言对该章内容起了很好的导入作用。它向学习者简明扼要并全面地展示了所需学习的主要内容及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它紧密联系学生已学习的知识内容,促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编织成一个环环相连的网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所讲的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应服从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所以,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很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新教材中的章头图和引言恰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比如: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的引言,与其配合呈现的章头图是关于一幅电视塔的图片,引言通过需要对电视塔发射的电池波的传播半径这个二次根式的的化简,引出本章需要学习的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如何将二次根式化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为后面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等,让学生明确本章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并明确本章知识在以后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2.唤起并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每一章的引言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并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点的兴趣和激情,是因为其总是与章头图结合一起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这样的引言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学生对之十分熟悉因而甚感兴趣。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章头图和引言使教育者因势利导,在授课中就地取“材”,借助教材中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振奋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数学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然而提及数学学习,每每令人想到的总是公式、定理、解题,致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严谨无味,繁杂枯燥,毫无情趣。其实不应如此,数学也是一种美学,数学本身充满着魅力“,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普洛克斯拉语)。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每一章的引言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贴近生活,把社会生活中的广为学生熟悉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善于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说明本章内容的现实背景.例如: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以一幅美丽的山村景色作为章前图和引言来引入:在大山脚下有一条乡村公路,公路通往三个村庄,一辆汽车从第一个村子向第三个村子行驶.图上配一个表格,表格上有每个村庄的名字和发车时间,还有用数字、字母表示车到达某一地点时的线段图.从这段引言和章前图可以看出,本章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图中已知信息有时间和某一路程的长;未知的是线段上用字母表示的路程的长.也就是说,要解决这个行程问题,必修采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授业”的同时,还要“传道“”解惑”,传人生之道,解人生之惑。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每一章的引言与章头图多通过生动、典型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画面再现教材内容,其画面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引人入胜,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读史使人明智,有些画面生动形象地追溯数学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了解前辈先贤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数学成就和孜孜以求的艰辛探索,这必将激发青年学生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对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起了极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数学是思辨的科学,有的章头图和引言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即内蕴着事物运动的变化的、矛盾的转化等等辩证法思想,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由此看来,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每一章的引言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与提高有较大的作用.
总之,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每一章的引言,它以入口较浅的生活或学生能理解的实例,介绍了本章节要学习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同时从数学角度以与本章内容有关的人为背景,揭示数学应用价值以及其中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是学生学习本章课程的开场白,是本章知识的生长点、核心内容或研究方法,因此章引言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篇6
一、充分利用趣味性材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通俗地讲就是在轻松活泼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具有严密的推理性和逻辑性,如果教学手段陈旧、单一,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感性直观、生动有趣,正好弥补了以前教学上的缺陷。目前,初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已经拓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材阅读材料选择的素材来源于自然、历史、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因而他们会对材料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如在几何教学中,《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让学生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动植物的形体,日常生活、生产中许多的交通工具、大量美观的建筑等,突出轴对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物,更是人们设计各种事物的思想来源之一。结合教材和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而《拼图游戏》则巧妙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法,寓知识、智慧、趣味于一体。《生活离不开圆》更是以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圆形物体说明了许多数学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到既亲切又新鲜。《会徽中的数学》《美丽的镶嵌》和《精彩的分形》,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存在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及其无与伦比的数学美(对称、简洁、和谐),可进一步发展学生对轴对称现象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探索世界的奥秘!这些材料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运用了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均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当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浏览成为一种习惯后,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升华,也给他们今后的学习平添了无限的趣味,魏书生倡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说的大概就是这种境界了。
二、适时插入知识性材料,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训练工具,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教材根据中学生各阶段的思维特点,抓住中学生思维的关键期和成熟期前的有利时机,有计划、有目的地介绍了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阅读材料,以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在学习《圆》时,阅读“圆周率π”,使学生知道我国除祖冲之外还有刘徽,他们对圆周率都有精深的研究,也使学生懂得了“曲”与“直”之间的辩证关系,计算π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引发新的数学概念和思想;《王冠疑案与浮力定律》材料,不但使学生了解了阿基米德破案这一个经典的故事,更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发现源于生活,身边的小事都能成为我们发现新知的载体,只要我们平时认真观察、思考、探索。“勾股定理”不仅是数学的魂宝,而且还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阅读材料《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拓展》,深入浅出的表述了勾股定理与图形面积的关系,这不仅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勾股定理,还引发学生思考勾股定理更多更神秘而有趣的数学(几何关系)问题。材料在探索勾股定理与图形面积关系的时候,明确给出了当图形是正三角形时的证明过程,并提出猜想:是半圆的时候是否也成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动手去证明一番。材料最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研究的“二个月牙面积之和等于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这个悬念,让学生意犹未尽,并会尝试着大胆设想各种图形,对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认真指导实践性材料,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学生的认知过程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发展到理性认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总摆脱不了“注入式”甚至于“满堂灌”的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日久生厌。而教材阅读材料中有部分可实践、能操作的材料,只要能够认真处理,巧妙穿插,对学生的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数学学习能力很有好处。初一阅读材料《初识几何画板》初步介绍了几何画板这款软件,叙述了几何画板的基本元素、功能、特点,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机房去进行操作,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可借助于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技术来绘制表格与图,借助电脑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绘制美丽的图案,探索图形的性质等。到初三教材中有《计算机画二次函数图像》材料,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函数,多年的数学中考压轴题都要用二次函数处理解决,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关键,而静态的二次函数图像不便于揭示二次函数变化规律,《计算机画二次函数图像》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用一节课时间来使用《几何画板》研究二次函数图象,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利用几何画板画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方法:建立直角坐标系,绘制二次函数的图象,马上能看到二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让学生自主尝试,完成一些简单二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再根据二次函数几种通用的表达形式,设置一个简单的程序,只要输入参数a、b、c就可以出现二次函数图象,由学生动手操作并保存上交,老师打开一些同学保存的文件进行讲评批改,鼓励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电脑知识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老师和学生一起运用《几何画板》画动态的二次函数图像,既复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帮助学生从一些烦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又直观、便捷、高效,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引入数学史材料,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材使用;有效性;课堂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参与教材开发。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筛选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编写教案,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制作教具等,对教材继续开发。
一、数学教材使用现状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老师也在根据其要求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课堂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根据教材照本宣科,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老师没有结合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生硬套用教材的编排顺序,从而导致讲课不顺,学生思维跳跃大,难以适应老师的教学。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这些现象表明,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不利于实现新课改的设置目标。
二、提高数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性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有效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顺利组织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我的教学主要坚持以下几点。
1.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讲授,没有在乎过学生的想法,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要想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先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将那种相对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掌握自己的思维,教师只需要在旁边加以协助即可。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一些比较幽默、风趣的教学手段,以便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因此,如何让知识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使枯燥乏味的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推动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有这样的一道题:已知:直线a及点A、点B,其中A、B位于直线的同旁。在直线a上找一点M,使AM+BM最短。
这个难题,在拖动P点的过程中,用形象的演示替代老师生硬的讲解,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当然,除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还经常制作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如,将两根木条中点订在一起,四个端点绕上线,制作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这个模型演示:当对角线从不垂直变为垂直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逐渐过渡到菱形,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
3.不合适的教学情境应当改编或替换
知识需要融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教学情境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具有营造探索氛围、激发求知欲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的作用。但是,许多教师抱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素材是学生陌生的、不感兴趣的或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的,情境作用就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教材中的情境素材改编或替换成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的素材,这样往往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立方根”的引入:一个球形储气罐的体积是另一个球形储气罐的体积的8倍,那么大的球体的半径是小球体的半径的多少倍?我认为这里有不妥之处。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球体的体积公式,需要老师临时补充。学生接受这个公式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里面还有π的干扰。我认为这个引例有必要改编或替换,不如直接用正方体替代球体,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4.抽象的知识生成需要多作铺垫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以及定义一般较为抽象,学生有时觉得难以理解,容易形成思维障碍。教学中需要多作一些铺垫,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串,预设一些互动环节,一步一步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展示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比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单纯地让学生证明,记忆较枯燥,不妨让学生先画一个三角形,再画出此三角形的中位线,用刻度尺量一量它是否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用平推三角板的方法,验证中位线是否平行于第三边,多数学生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再证明。这样的感性认识可以化解枯燥、抽象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
5.不合理的教学顺序需要大胆调整
一本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上有编者的思考,但是这样的顺序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比如,例题最好遵循由易到难,练习与例题要匹配等。本人反对将所有例题讲完,再让学生完成练习,倡导讲练结合,讲练穿行,这样效果更好。
我曾听过一堂公开课,内容是北师大新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此课照这样的顺序安排,则基本上是学生在探究,老师只需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适当的时候加以启发、点评,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与知识点,从而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突出老师组织、帮助者的角色,而知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习得,能内化到其知识网络中。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材的有效使用性的措施还有很多,这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材的有效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同时,教师也要改进其教学观念和模式,将学生放在主置。上述所讲的内容,只是单纯地对其进行了简要阐述,其具体措施和方法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讨和研究,从而得出更多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教育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熊雪景.试论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兼述初中数学教学新理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任勇.走向卓越:为什么不?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07.
[3]相小波.用好数学新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例谈初中数学教材的有效使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1).
篇8
摘 要:数学知识历经时代的洗礼和众多数学家的丰富与拓展,其不仅只具有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价值与意义,还具有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阅读材料,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培养爱国精神;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材料;价值;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从应试教育转变成了素质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作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依据具体的教学经验,对于“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价值与意义进行简略探究。
一、利用阅读材料,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数学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数学发展史中有着许多傲人的成就,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挖掘其中的有利价值,以优秀数学家的事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感受数学家的伟大以及对中国数学发展的贡献。例如,在“正负数”的教学中,有提到《九章算术》是世界上首次提出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和算筹表示形式,使得中国数学早在西方千年之前,能正确运用正负数解决现实问题。再如,在进行“圆周率”知识的教学中,其中关于祖冲之对于数学界的贡献也做出了简略的描述,刘徽首创了“割圆术”得出了徽率3.14,之后由祖冲之发展其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完善,得出了3.1415926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光辉数学史的同时,对于其中杰出的数学家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形成严谨的数学态度,从而为数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数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众多的伟大数学家都为其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在面对否定与嘲笑时,他们能不屈地展示自己的数学思想、观点,对真理有着一颗执着的心,从而在后世中获取肯定。在初中数学的“阅读材料”中也有很多关于伟大数学家的事例,教师要注重从其中发掘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发展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为学生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性。“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材中讲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西伯斯仅仅因为发现五方形对角线长和边长比不能用分数表示,违背了当时只有整数与分数的论断,最终被残忍杀害,成了为数学真理而现身的数
学家。
通过对历史上槭学真理现身的数学家的事例,能使学生对数学家形成敬仰的态度,被数学家的精神所打动,从而向数学家进行学习,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真理的认知,使其形成追求真理的态度与习惯,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三、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
数学知识中有许多关于美学的问题探究,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教学,能使学生发现美的定律与知识。例如,数学中有关“对称”“分割线”“圆弧”等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的合理组成,使学生感受到整齐、对称的美感。在进行房屋的设计及绘制、剪纸等活动中利用数学中的美感,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美的认知,强化学生美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例如,“阅读材料”中提到的《黄金分割》对于人们的审美感知具有极大的影响,将抽象的美具体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感知,强化学生美的体验与感悟。
四、利用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多是现成的思想观念,缺少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把握知识的整体性,难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数学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完整体,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
性,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化学生的整体意识。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材料中进行整体性的思想渗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整体性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能将其进行有效的贯穿,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整体化、框架化,便于学生的记忆与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总之,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数学;阅读教材;作用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阅读材料也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意义,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这些阅读材料的设计,其目的有两方面:其一是增强教材内容的弹性,使教材更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其二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的内容,激励学生探究新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转化思维方式教育.
一、利用阅读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加以探索和研究.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包括“读一读”)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通过问题的逐渐提示,既尊重学生的想法,也可以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按照原有的解题思路进行计算.但通过教学,学生就会产生有必要掌握其中规律的想法.这里,教师再适当地介绍解题思路,使学生豁然开朗.
二、利用阅读材料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阅读材料“赢在哪里”“电脑键盘上的字母为何不按顺序排列”“漫谈收视率”……这种材料是学生体验、感悟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的好机会.类似的阅读材料试图说明,通过数学模型,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三、利用阅读材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维的基础,也是数学学科的精华.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但新教材中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描述并不是很详细,很多数学思想在教材正文没有介绍,而是渗透于各个角落之中,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必须通过教师的v解、提炼、总结、点拨和培养才能形成.
例如,在第三章“整式的加减”的教学中,阅读材料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条流水线上有依次排列的10台机床在工作,我们要设置一个零件供应站P,使这10台机床到供应站P的距离总和最小,这个零件供应站P应该设在何处才是最佳位置呢?”
在这里,我们先把问题“退”到简单的情形,先把2台机床时的情况作简单分析,再考虑3台,4台,…,n台的情况,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化繁为简,从而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动手实践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我们不仅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更要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阅读材料《七巧板》,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该内容兴趣极高,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很多学生学习后,不仅能制作好“七巧板”,还能摸索出一些不同于教材的七巧板图案,做得精美绝伦.这部分阅读材料成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很好素材.
再如,阅读材料《剪正五角星》,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题材非常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提高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五、利用阅读材料加强人文教育
《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该把数学知识、人文知识融合为一体,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1.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介绍一些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很多阅读材料恰好可以承担这份责任.这些题材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内容之中,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2.学习国外优秀数学文化知识.目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现代数学教师,有必要了解和学习国外一些优秀数学文化知识并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也能接触到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
篇10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教材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书本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一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数学。新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情景导入,从典型的例子引入。每节课内容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它创设了同学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情境。质疑你们如何在电影院找到电影票上所指定的位置?此时学生纷纷地说出自己的办法,一种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另一种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种问题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不管是成绩好还是不好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充分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顺势引出了坐标系的概念,结合实际情景讲解在电影票上的8排12号与12排8号中8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12号简记作(8,12),那么12排8号如何表示呢?(9,11)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情景引入,学生学起来显得轻松容易,不容易混淆。教师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即可,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了学生。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情景,注重与生活实际联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学生学起来有兴趣也乐于接受,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恐惧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都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教材对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根据这个宗旨,把学生引进探索与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这一节时,新教材设计了“想一想”情境,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组织学生思考后讨论,少数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其理由是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时,夹在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多数同学反驳,理由是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即车轮间的距离是不变的,如果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经过同学们的辨论台,教师作适当点拨,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那些少数的学生豁然开朗。教师组织学生学生合作交流,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举出多种多样的实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化难为易”
新教材中的实例较多、实物图形也较多。数学教学中的实例和图形可以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大大的降低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而传统的教材由于理论性较强,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的疑问,新教材解决了这些问题,举出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们九年级下册有这样一节内容,《船有触礁的危险吗?》,编者的目的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去求解路线或物高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本身难度大而且枯燥无味,学生一般没有多少兴趣,但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存在并且需要用这样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很感兴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图片,把学生的感官调动起来了,产生了探究的欲望,问题很快解决。不需要教师用语言把知识“形象化”了让学生去想象理解,这样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而学生获得的却多了。
四、注重对知识的延伸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我们还发现新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读一读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对本节知识的延伸。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些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