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学科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美术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兴趣;课堂教学氛围;个性化
随着课改的继续深入和发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和丰富。在教学方法上,美术教师更应当改变过去单一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学实践和大胆尝试,让职中美术课堂成为能够张扬学生个性,学生喜欢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所。那么如何优化职中美术课堂教学呢?
一、优化职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可见,要想使学生认真地学习,教师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抓住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美术学科感性、直观的优势,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应用网络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美术教学,增强美术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合理地、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地播放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美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多媒体教学打造了直观、省时、生动、高效的课堂。如在《结构素描》教学中,面对以前最枯燥最难理解、让学生最头疼的透视规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好理解呢?如在上《素描》一课时,因学生太多,过去教师在现场演示,很多学生即使睁大眼睛也看不到。如今,教师可以在课前上网查询各种作画步骤和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使之图声并茂。精彩的图片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巧妙的演示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动手尝试画画。可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的作用之大。
2. 拓展美术教学课程的内容,让美术材料丰富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现代艺术材料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创新下,表现技法和表现材料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教学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教会学生一种技能上。如在《色彩构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技法和不同的材料进行色彩画面的设计和制作,有的同学用即时贴进行剪贴的方法制作,有的同学用各种肌理处理画面,有的同学用布缝的方法制作等,从而设计出各种画面效果,使枯燥的色彩构成课变得生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再如《立体构成》一课中,教师不再是“纸上谈兵”,还可以拓宽到铜丝、可塑泥等材料的制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大大提高了。
二、优化职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堂有利于增进师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培养自信,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怎样创建呢?
1. 用教师语言的艺术感染、引导学生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做课堂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畅所欲言。教师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通过举例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接受知识,提高作画水平。如在《变异构成纹样》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如做操时,每个同学动作都一样,只有中间的一个同学做错了,那个同学就特别突出)。这样,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异纹样,能唤起学生对感知过的事物或场景的联想,并且通过举例,还能让学生知道在画面设计中应用变异纹样能产生非常醒目的效果。这种形式非常多地应用于广告画面的设计,能为以后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变异构成纹样的作品和一些变异纹样在广告中的应用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对变异构成纹样有更深的理解。在这里,教师的教学引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同时也学会了探索与创造,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2. 探究学习,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好美术的信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与其他学科比较来说,美术学科更需要学生去发现美、探究美、创造美,并通过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次尝试、体验、探究、思考、合作。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出现问题或疑问时,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的良好时机,不应该责怪、批评学生,要帮助受挫的学生树立自信,让他们改变错误的不合理的作画方法,并及时地鼓励和引导他们在规定时间内让作品更完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艺术大师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懂得欣赏和借鉴。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可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水平和欲望,赋予画面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在《创意色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知道创意色彩和装饰色彩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个性鲜明的图片,让学生去讨论、交流、研究二者的不同,然后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在评析作业时,教师一定要站在更高、更新、更前卫的角度,充分肯定学生作品中的思维的闪光点,增强学生学好美术的信心,从而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职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个性化教育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美术课堂正是实现个性化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舞台。通过个性化的教育,能更大地增强学生观察、分析、自学、判断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下,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把教师教学生怎么画,变成指导学生怎样把心中想画的东西画出来,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例如在《色彩》一课教学中,教师以《快乐的水果》为题,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有哪些水果可以表现?怎样才能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在学生相互交流并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后,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搭配色彩、如何安排画面、如何表现等。此时,学生已打开了想象的闸门,毫无顾忌地创作着他们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自然就会敢于大胆设想,并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这才是我们美术课堂所追寻的最高目标。
篇2
【关键词】美术教师;学科素养;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91-02
美术教师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提升与其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所以优化与加强美术教师所学课程的内容作用巨大。美术教师自身也要注意锻炼与培养自身的能力,使自己对于美术的认识更加深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自信与优异。
一、提高策略
(一)美术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1.重视美术的创作能力
美术教师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便是学科素质,即美术的创作能力。一般而言,提高美术教师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加深教师对于美术本质的理解与感受。如果美术教师具有很强的创作意识,这不但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促进作用,还可激发学生对于创造活动的热爱,从而使他们热爱美术,具有创造的欲望。所以教师要提高美术创作技能技法的娴熟度,提高创作意识,做到有计划地完成作品等专业素质。
2.美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够教授他人,为了细水长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积极汲取知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与素养,做到终身学习。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着高强度的工作,而这种生活状态使得大部分教师在平时的读书学习中难以静下心来,如果教师不喜欢读书、读书少,会给本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拖后腿”现象,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具有不利影响。因此,美术教师一定要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进行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探索,做到与时俱进,增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美术学科具有人文学科与实验操作两个特点,其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大部分教师自身的经验与体会,而这些经验与体会的独特性、深刻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程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1]。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美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及改革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所以,美术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要在专业上有一定的造诣,能够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研究与探索问题,将最前沿的思想与动态有选择性地介绍给学生[3],让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培养自己独特的视角、思维以及学术眼光。
3.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解析和判断能力
美术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形式是美术鉴赏。在进行鉴赏时,需要鉴赏者利用自身生活经验,掌握有关知识,并对作品视觉上的感知进行想象、体验、分析、判断与感受,达到视觉上审美享受的目的,从而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与欣赏。美术创作的审美可以反映生活,在进行艺术鉴赏时,须通过社会与道德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而二者的统一,则确立了对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包含审美性与价值性的两个原则。价值性的原则是艺术在人类生活中不断创造的价值和生成的意义,其主要包括人类性、社会性等原则,即艺术作品中所蕴含或表现的社会伦理性、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等议题。审美性原则,作为艺术把握世界方式之一的本质属性,它包括情感性、艺术性等方面[4]。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除了具有多元、科学、完善的美术鉴赏素质外,还必须对美术鉴赏包含的流程有正确的了解,并熟悉掌握。在具备了以上素质后,美术教师必须拥有对于艺术的敏锐直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优异的感知及理解能力、运用正确的艺术鉴赏方法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展开具有创造性的评价的能力。
4.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能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应转变自身的认识主动进行学习,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所以,教育观念的改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美术这门学科,我们要根据其自身的特色,把情境教学的方法、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分组研讨的方法带到课堂,使美术课能够上活、上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营造教学情境、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则在培养学生方面失去了实用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境化,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在真实的教材、背景及真实教学场景中的形成与发展。
5.加强对于美术本体发展的关注度
美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取决于美术的形势与内涵。如果想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美术的学科素质,就必须让美术教师加强对于美术本体发展的关注。所以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课程过程中,美术学科的教学论着重于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与教学技能进行训练,而教育学的课程则着重于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情况一定会造成以后美术教师的学习内容局限于美术的学科内容以及传授方式上,造成美术教师视野的狭隘。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了解美术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实际效果,也不能透彻、全面地了解美术学科的内容及背景。
6.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对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次课的教学情况,教师都必须做到反思与总结[5]。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力量的薄弱,要学会借助大家的能力,例如邀请资深教师来听课,并进行点评,还可以开展学生座谈等方式,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心得,整理教学随笔,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7.美术教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高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美术教师,不仅要牢固掌握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并能传授给他人,还要让自己与其他专业联系起来,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发现其他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拓展美术教学。美术教师把其他专业与美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各个学科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避免了课堂的单调,而且还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形式[6]。
(二)为美术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现代教育形式愈来愈细,专业性强,而且更加多元化,面对紧迫的形势,美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更新自己。这不仅需要美术教师自己的努力,还需要有关部门为他们提供一个科学、系统、合理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拥有足够的物资与经济条件。当他们感到压力较大时,有关部门要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此外,还要加强教师职业培训的开展力度,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即使美术教师拥有较为扎实与丰富的专业知识、学科修养和优秀的教学能力,仍需进行长期的在职培训,以养成对精益求精的钻研态度[7]。
二、结论
在现代教育改革进程中,美术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深化,这就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拓展艺术视野,使自己不断进步,从而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
美术教师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进步、发展,需要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创新性和主动性,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具有优秀的美术教学能力,让自己投身于现代化教育教学之中,从而提高今后的美术教学质量。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成长。近几年,随着国际社会在艺术教育方面出现的较多改变,致使以视觉文化作为核心的美术教育改变为了以创造力作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开发具有创意的思维需要以高阶的思维作为其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与教学设计期间应着重关注对学习的情境设计与开放,指导学生发展创意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取更具价值的成长。
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旁征博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其也具有高尚的人格与思想境界,能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协助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具有高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教师有优美的语言、文雅的举止、大方的神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拥有振奋的精神、高昂的情绪,能够积极主动、快乐地进行学习[8]。所以,我们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提高美术教师的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晓蓉.关于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些建议[J].科学中国人,2015,(26):120-120.
[2] Zhang Y,Li W,Yan T,etal. 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J Hu 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 2015,29(3):387- 390.
[3]邢瑞香.提高美g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4):202-203.
[4]王丽华.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意识[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5]王珊琪.不断提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J].青年时代,2015,(3):126-126.
[6]Izumi S, Muano T, Mori A, et mon carotid artery stiffness,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lipid metabolis m after menopause[J].Life Sci, 2015,78(15):1696-1701.
[7]袁海芸.激发学习兴趣,彰显示范魅力――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师示[J].画刊,2012,(01):34-35.
[8]尚尚.浅谈普通高校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J].理论研究,2015,25(4):51-52.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美术教师;素质;培养
一、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方向,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同时形成了基础美术教育的新理念:(1)培养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掌握基础美术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拓展文化知识和素养;(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理念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形成了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个方面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其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使美术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存在多年并根深蒂固,对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初中美术课在很多学校变成了与学生升学挂钩的“主课”,比如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等。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美术教师本身对美术教学的认识也存在着不足,致使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初中美术教师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不能及时学习和补充新的知识,忽视美术教育课程规律的学习和把握,其自身的教育素质和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师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
1.提高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教学激情
作为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初中美术教师应该提高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自身的教学激情,保持头脑冷静,要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认识到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术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美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办好学生作品展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美术教学、学生的进步、美术教师的社会地位三者之间的良性发展。
2.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做一名美术创造的实践者
深厚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美术教师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是进行美术教育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美术教师要有较全面的专业视野与能力,应打破原来的专业局限,尝试不同的材质,以不同的方法进行美术教学。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来看,宽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掌握较为广泛的文化知识,在时代的大文化背景中认识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在文化情境中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
3.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教学中推广和普及,初中美术教学也逐渐告别了以往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通过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使美术课堂更加生动直观,更多的知识和图片可以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这就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应紧跟科技潮流,不断地学习、掌握更多、更全的多媒体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改革美术课堂教学,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化美术教师的职业魅力
篇4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育教学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69-01
众所周知,新时期初中美术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及操作动手能力,实现学生基本的审美需求。除此之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位美术老师所困惑的。不过我们老师在不断的努力,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美术教学效率之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美术学习,兴趣培养至关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前提。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的美术在现代艺术材料和艺术技术、交流传播媒体、视觉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在表现手法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美术教学和学生,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学生掌握某种绘画技法上。美术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老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拓宽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怎样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资料来源往往局限于书本图片,但那一张张小得可怜的图片使学生即使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楚。如今,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人各种信息,并有机组合,声形并貌。这样,学生无论在课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得清楚,也不会因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演示面过小而对美术失去兴趣。当前美术教学离不开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并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微观的知识宏观化,加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激情,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就只有环境因素了,可见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更要重视环境因素的影响。新时期,为了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创造的心理和环境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会产生更多的师生互动。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生动和教学形式的新颖而感兴趣。整堂课中,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美术课堂的舞台。课堂上老师的话不一定多,但要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老师在主导教学时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得以轻松地展现自我。那么,学生就会把对老师本人的喜欢迁移为对美术学科的热爱。美术学科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践必然会有成功与失败,尝试失败的教学方法,就是事先不必给学生过多指导和框框加以限制,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与失败中自我进步。要对学生的作品多肯定,且形式多样。对学生作品中所蕴含的创新意识,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只有这样,多一些爱心,多一点宽容,才能真正使学生融入课堂,使其真正把自己当成教学的一份子,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获得成功。
3 有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篇5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学;有效性
裴娣娜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初中美术“有效教学”应是遵循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美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初中美术老师怎样做课堂才能“有效”呢?
一、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三、课堂上要师生形成互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美术;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9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29
初中美术课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对初中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渠道,为促进初中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同和好评,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让初中生养成正确的美术观念,提高对美术的重视程度,促进初中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最终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很多初中美术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误区,造成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困难重重。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初中美术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初中美术教学应用小组合作存在的误区,进而探讨如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
一、初中美术教学应用小组合作存在的误区
(一)不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质量
许多初中美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彻,错误地认为要尽可能多的应用小组合作,以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提升,却并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缺乏质量。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初中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初中美术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有时候具有随意性的特点,根据教师的个人意愿设置,造成初中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一些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节奏过快,初中生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美术教师就已经开始进行总结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启发,从而对美术课堂失去兴趣,给人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
(二)美术教师课堂参与度低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初中美术教师课堂参与度低,完全让初中生在小组中学习,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造成小组合作效率偏低。而且,美术教师给小组布置的任务过于复杂,与初中生的实际水平不相符,初中生的美术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同时,在小组合作中还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小组中只有上等生在忙碌,其他水平的学生大多处于观望的地位;爱发言的学生得到锻炼,不爱发言的学生得不到锻炼。美术教师只关注上等生的成长情况,对于下等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下来就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美术教师如果不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念,那么美术课堂很难具有实效性。
(三)对初中生的小组分工不明确
在一些初中美术课堂上,美术教师对初中生的了解不充分,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没有根据初中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进行合理调配,结果使小组合作效率低,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美术教师没有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造成小组内的初中生能力发展不均衡。初中美术教师过分注重课堂分组效果,而忽视了对小组分工的指导,使美术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很多学习小组没有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换,往往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使小组合作华而不实。同时,美术教师对于小组的评价不科学,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一,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初中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积极引导初中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小组合作发挥作用,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比如在讲向日葵时,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初中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让初中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间的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我把初中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给学生欣赏凡・高的《向日葵》作品,让他们在欣赏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凡・高在用笔、用色等方面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经过讨论可知: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向日葵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凡・高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二)美术教师要坚持指导和评价
在初中生进行小组合作时,美术教师要给予合理的指导和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经常性地参与到初中生的合作学习中,给他们提供帮助,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合作范围。传统的初中美术课堂评价较为单一,教师通常应用“你们小组表现很好”“你们小组不错”等话语进行评价,无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初中生对美术课堂失去兴趣。在学生小组合作结束后,美术教师还要给予初中生合理的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共同提高。比如为了锻炼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我在美术课堂创设了生活化的小组合作情境,并用电子课件展示了几组材质不同的餐具,包括不锈钢、塑料、再生纸、陶等。假设每个小组的初中生是不同公司的采购员,说出自己公司会采购哪种材质的餐具并说出理由。然后,我引导初中生谈一谈购买生活用品时应如何进行选择,告诉初中生设计艺术是为生活创造的艺术,要不断提高对设计艺术的认识。
(三)合理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美术课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合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初中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助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初中美术教师必须为每个小组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并且发挥主动作用。在小组中选出组长、副组长、记录员等职位,确保小组合作正常运行。教师还要定期为小组进行人员调换,使每个小组都具有活力和动力。每个初中生都希望得到美术教师的评价和赞美,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会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鼓励,最终使小组成员实现优势互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经过初中美术教师不懈的努力和探究,美术课堂教学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篇7
一、情境式教学
美术欣赏课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用有关的故事、音乐、视频针对美术现象、美术家、美术作品创设情境,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让美术与文字、影像、音乐、语言等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将听觉与视觉融入美术欣赏中,突出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深化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让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这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创作的艰苦,我播放相关音乐及旁白时,还让几位同学来到讲台分别摹仿王式廓的作品《血衣》中举着血衣的妇女的不同姿态,让其他同学观察不同的姿态对比体会不同的人物心理状态。这一情境的创设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改变了以往沉闷的教学,学生也体会到了作者创作《血衣》的辛苦,明白了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的涵义,提高了欣赏效果。
二、比较式教学
比较式教学就是把相关的美术作品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欣赏,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被欣赏的作品。我们只有把表现内容相同处理方式不同的美术作品、同一作者题材相关阶段不同的美术作品、题材相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美术作品、流派不同题材相同的美术作品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比较欣赏,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自美术作品独特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一课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两幅不同构图的《青蛙》,让学生理解作品构图对表现内容(意境)的作用,而在“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这一课中,幻灯片同时出示毕加索的《亲吻婴儿》和珂勒惠支的《面包》以及达?芬奇的《圣母子》和伦勃朗的《浪子归来》这些同是表现亲情的作品,让学生自主赏析体会不同绘画形式、不同构图、不同的人物造型所表达出的不同的作品意蕴,从而完成对作品内容相同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的欣赏感受。比较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不同的优秀美术作品,将平时积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清晰的理性认识层面,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
三、实践性教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都是美术家根据自身时代的审美理想结合各自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精心创作出来的。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通常是民族精神、社会、时代的写照,除了通过外在形式揭示某个特定的主题外,还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在“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一课中,我与学生一起赏析了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和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作业:你用绘画形式怎样来表现《深山藏古寺》的情趣和意境。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幅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离不开作者的生活情趣和高雅品位以及精湛技艺这一涵义。
四、综合性教学
篇8
作者简介:郑宝珍,女,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361003。
在美术教育中,我国素有重视“双基”的传统。早在1923年6月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就梳理与规定了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至1988年、1992年、2000年先后制定与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都明确提出“初中美术课应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要求。关于“双基”,胡知凡教授是这样界定的:所谓美术知识,它是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在长期创作实践、理论探索中所形成的一套美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其中有些属于美术一般原理方面的知识,如美术的定义、美术的起源、美术的性质、美术的功能等;有些属于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如有关美术的作品、风格、流派,以及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方面的知识;有些属于美术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有关色彩、透视、解剖、构图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些属于技法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有关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技法理论等。而所谓美术基本技能,即中小学生在美术创作或鉴赏、评论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练习所形成的一种技术或能力。从大纲的要求到学者的研究,“双基”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走过很长的一段路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之后,却曾一度为大家所避讳,似乎谈了“双基”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就不吻合新课程的精神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又是什么原因促使笔者如今重提“双基”?修订课标之后,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双基”?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缘起——由技能大赛片段教学引发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厦门市于2011年4月和2012年8月,先后举行了厦门市首届和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这两次技能大赛中,均设有片段教学竞赛项目。本人作为学科组的负责人,亲历了初中组的两场片段教学竞赛全过程。在这两次片段教学中,不排除个别教师教学出彩之处,但教师对教材理解与把握不到位、淡化或者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等现象非常普遍。
如首届技能大赛的片段教学要求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活动二和活动三的内容,进行15分钟的片段教学。其中,活动二内容为:“要求结合课本所选作品,分析与研究讨论问题:1.哪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法有特殊的意蕴?2.哪些作品的文化意义比较明显?”活动三内容为:“要求选择可以对比的东方和西方美术作品,就其审美特征和作品意蕴加以比较,进行阐述和讨论。”从上述活动要求来看,是紧扣本课的主题“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而设置的。然而,参赛的11位选手中,其他十位教师仅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普适性的鉴赏,缺乏对本课主题“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挖掘,美术知识本体把握不到位,泛泛而谈;仅有一位教师做到了结合具体作品赏析,并通过东、西方美术作品比较来引导学生,透过艺术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深入体会其内在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第二届技能大赛的片段教学是以人教版《社区环境美化》为题进行片段教学。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绘制出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或制作模型。2.展示、交流各自的设计模型,并讲述设计的理念、构图。可将比较成熟的设计,主动提供给社区有关方面作为社区规划时的参考、选用。”很明显,本片段教学的重点知识是设计绘制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或制作模型的技能技巧问题。然而,参赛的14位选手,均将对社区环境美化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教学所涉及的必要的技能技巧内容却一带而过。
以上例子折射出教师日常教学的一种行为习惯,即对学科本体知识关注不够,淡化甚至弱化学科专业技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如何有效落实“双基”问题的重新思考。
二、寻根——新课程理念认识及实践误区分析
到底是什么导致今天“双基”落实弱化的局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具体目标”部分提出了六个“改变”,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和“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等。在每个“改变”中,强调的是“过于”部分,而非全部;但一些教师未能真正领会,矫枉过正,导致由课改之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为课改之后的“弱化知识传授”,课改之前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转为课改之后“过于强调学科综合,弱化了学科本位”,课改之前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为课改之后“过于关注生活,弱化了书本知识的挖掘”等现状。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下,2001年版美术教材编写中学科知识与技能弱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如人教版《美术》(2001年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区环境美化》活动二的教材内容(图1、图2),尽管提出“设计制作时可从社区的整体布局、某一功能建筑组群、标志性的建筑、整体绿化布局、局部点缀(如路灯、路标、路牌)等方面来进行设计,并绘制出效果图”和“模型制作建议:通过共同商定,分别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合作完成美化社区环境模型制作。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泥土、石块、庄稼秆材料制作”。但文本仍显空泛,对于社区环境美化如何从规划文案一草图一效果图-模型制作,以及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缺乏知识体系的整体归纳。特别是课本范图的展示只注重讨论设计方案、整体协作、研究改进、观摩交流等综合活动的呈现,缺乏美术学科技能知识的引导,如效果图怎样绘制、模型如何制作等。因此,教材的编写在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作用方面显示出不足。
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再加上教材的编写在实际上弱化了美术学科的本体知识与技能,都给一线教师带来“双基”可以被弱化的错误认识。再者,尽管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但由于一直以来教师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多数教师一时难以改变固有的思维与实践模式,仍习惯于“教”教材,从而导致他们在实践中未能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很难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把握与落实“双基”。
三、反思——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双基”
(一)研读“纲要”,领悟课改指导精神
研读“纲要”,深刻领悟课改指导精神,是有效落实“双基”的重要保障。首先,我们要辩证地理解“纲要”的目标要求。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不是要弱化知识传授,而是改变课改之前过于或单一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变知识传授与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并重。又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不是淡化学科本位,而是结合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保持学科本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地综合,即加强学科综合与加强学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联结。再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不是不要学科知识与书本知识,而是要求结合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由此可见,“纲要”所提出的几个“转变”,传达的是一个守正创新的理念,即在传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2011年8月1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人员培训会议”上,对修订教材的编写提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重视‘双基’的教育传统,并将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基本思想’作为教与学的基本要求,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的要求;而学者张存旺所阐述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渐进,而不是一场革命,它不是要对传统教育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扬弃’,使其不断完善”也恰恰呼应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四维并重,给予我们重要的思想引领。’ (二)研究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材是对课标的理解与呈现,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课改十年,我国在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并正式颁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新修订《美术》教材(以下简称2012年版教材),改变了2001年版教材中弱化“双基”的倾向,再次关注到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如在整套教材的编写上,2012年版教材“以学习领域为编写架构,有效整合了素描、色彩、中国画、装饰画、雕塑、陶艺、版画、动漫、中国民间美术、服装、字体、版式、平面、立体模型、标志、吉祥物、奖杯、海报、请柬、面具、图案、藏书票、社区环境、室内设计、以及美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主要表现手段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材精选“双基”内容,并将不同年龄学生能接受、能理解作为确定“双基”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单元教材的编写上,则是结合单元主题需要,适当穿插美术基本技能的内容。在课与课之间,通过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搭建,不断激发、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新的知识,增强学生美术语言及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而在具体课例的编写上,则是进一步巩固2001年版教材的优良传统——“以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双基”的呈现。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我们的风采》,改变了2001年版教材“简单呈现部分着不同校服的学生图片以及多幅校服设计图片,就提出设计与展示要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为校园添色彩》活动一,如图3)的做法。在教材编写和设计上,“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学生装的界定、不同场合服装的类别、不同色彩服装的心理特征、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基本技能”部分涉及服装设计步骤、不同表现手法的服装设计介绍。在“相关链接”部分,还结合日常需要,提出“学会服装搭配,提升形象指数”的要求(图4至图7)。2012年版教材既关注到了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还关注到了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有效落实了“双基”。
(三)落实双基,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如何在实践应用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创造,精选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双基”,有效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完成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任务。
面对不同的教学,在知识技能的处理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接受水平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2012年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校园生活》第3课《我们的风采》为例,我在下校视导时发现,多数教师在执教该课时都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呈现,过于关注校服相关知识的呈现,忽略了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如何设计校服;因而学生完成的作业基本上停留于原有水平,未能显示在本课学习基础上能力获得提升的过程。
我们知道,知识和道理并不是教师注入学生头脑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著名教育家奥尼舒也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该课教学,教师若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制服式”或“运动式”校服中任一款式,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进行款式的整体造型及细节变化(衣领、袖口、口袋及其他细节装饰)的再创造过程,把教学重点落在本课学习的难点“如何设计”上,这样引导出来的学生作业就有别于之前学生盲目的绘制过程,更富有创造性和设计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款式设计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选择合适的颜色、面料,并进行装饰美化。调整之后的教学设计契合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完成的作品就能够是一幅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提升的作品,这也吻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促进了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四、结语
无独有偶,笔者于2013年暑假在西南大学参与厦门市学科带头入学习期间,学员之间针对“双基”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讨论:个别教师认为,新课程之前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新课程实施之后弱化知识与技能,修订课标再次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由此,他们认为课改是不成功的,因为又回到了原点。
笔者恰恰不这么认为。新课程之前与课标修订之后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新课程实施之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导致课程体系庞杂,加重了学生负担,且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在教学理念上,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新课程实施之后,一方面因过于注重跨学科融合而弱化了学科本位,另一方面因过于注重学生的学而阻碍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本体作用(即知识与技能的引导作用)的发挥;而课标修订之后所谓的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建立在对之前两种“走极端”的反思的基础上的,适当摆正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位置。“新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同时也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从而达到朱慕菊所提出的“四基”新要求。所以,本次课标修订再次强化了“双基”,绝不是回到了课改之前的原点,而是对两种极端的课程观念和教学实践的修正,使美术课程“双基”的落实回归其理想的本位。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知凡对我国中小学美术学科中知识与技能问题的思考[J]黄埔教育·学科教研,2010年12月6日.xkj y.hp e.cn/Disp.AspxID=2 53 25 &ClassID -445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存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内部参考),2011(5).
[5]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篇9
【关键词】美术课教学探讨
课堂教学不仅要追求活跃的气氛、丰富的信息输出,更要追求高效,只有提高教学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
三、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要教学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
比如,在学习《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这节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一上课,先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做提示和归纳: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应该是实用的,同时又是美观的。日用产品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也使我们在使用时感到舒适和愉快,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是设计者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引导比较促进参与,比较是指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求异比较,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全面。当然,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作品之间有无可比性、比较价值的大与小、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等问题。要作有明确目的的比较,不作牵强附会的比较,教师不应以简单的讲解来取代学生的比较体验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基本了解了美术作品表现性创作的方法的概念,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加以正确的反映。这些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节课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五、有效练习策略
有效教学的显现特征主要是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而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通过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设置的作业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必须难易适度,让学生对课堂作业感兴趣,对学习有意义、有价值,在变化性、多样性的环境中学的更加积极,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六、注重有效地评价
有效地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本节课所要求的和新学习的要点。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可将每次作业成绩及时登记到班级名单上,便于老师及时反馈。
七、注重有效的教学延展
篇10
关键词:初中美术、导课、常规教学
导入是一堂课的初始阶段,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入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一种能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的适宜学习的情境。
一、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针对性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师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去设计这一环节,而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去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特而走入“做秀”的误区。
(二)趣味性导入时有意安排的某些富有情趣的环节十分重要,但选择材料的趣味性一定要健康高雅,既要满足或者能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示范性的审美趣味,”既不片面追求趣味或为趣味而趣味,要坚持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追求品位第一。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实践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美好的境界,走向美好的生活,去创造自己美丽的人生。
(三)启示性导入时的启示性应该建立在良好的适宜学习的氛围基础之上。教师首先要运用适度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慰籍和精神上的鼓舞,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之更加活跃,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由已知到未知,要“温故”才能“知新”。
二、常用的导入方法
由于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一般情况下,直观形象是学科的突出特点,因此,美术课的导入常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一)教具法用优秀作品(可以是印刷品)和实物等做教具,突出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增强观察、思维、分析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再次发现的探究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从框架环节到具体重点,在课的开始就放映一些与主要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相关数据(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状态,然后再教授主题内容,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亮点:美术是一种形象表达的视觉艺术,因此,对于构图、比例、透视、色彩、笔触、肌理等因素的表现方法的直接感受至关重要。要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去认识美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从思想、情感、审美角度去体验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和重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实物或者课件等教具,起到培养学生萌发创作联想,提升探究表现能力的积极作用。
误区:列举的实物或者教具从学科的角度去审视如果不适度,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是“画蛇添足”,或者造成心理和视觉上的悬殊差距,对学生产生“望而却步”的负面影响。
(二)趣味表现法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创设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具有浓厚趣味的可操作性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各种表演展示、创设培养表现能力等最佳的学习情景,以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适度的预热”活动,对讲解本堂课要学习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的注意力等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产生形象思维和探究继续学习的内心需求,因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亮点:以高雅健康的情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经验尽量的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学习的乐趣、探究的乐趣,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误区:趣味引发的思维发散最忌讳偏离主线,步入歧途,所作活动的铺垫切记要贴切,要有主有次,主次分明,不能为趣味而凑热闹,课堂上音乐、舞蹈、诗歌朗诵、甚至相声小品一应俱全,热热闹闹,唯独缺少美术学科语言,这样的趣味表现不是学科之间的融合,而是喧宾夺主,是在用自家的地种别人家的田。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要引导到位,不仅仅要“放的彻底”,还应该能“收的自如”。
(三)问题导入法一般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问的质量非常重要,这些问题既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提示,更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而所提问题的覆盖面,知识的拓展度,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精心的设计
亮点:问题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优化,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演绎情景、发散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大胆的去想象和创作。
误区:提出的问题如果不优化,容易出现“泛问”或“答不出来”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吸引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倦怠心理,消磨主动精神和学习积极性。
(四)综合参与导入法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拓展性是美术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可以拉近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距离,柔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诗歌朗诵、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来营造美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的艺术氛围,运用自己熟悉的绘画表现方式创造性的表现展示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共鸣,藉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信心。
- 上一篇:中医康复医学专业
- 下一篇:乡镇农业农村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