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 高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97
长时间以来,高中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文化成绩,往往忽略了他们体育方面的锻炼,而这样的忽略导致许多高中学生的体能水平根本不达标,如果没有良好、健康的身体,又怎么能好好学习呢?有句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面对繁杂的学习任务自然也能轻松完成。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对于学校来说,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于学生来说,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同样的道理,对于当下来说,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那么对社会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而如果一个人在身体健康方面存在缺陷,那么对于工作、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方面出现了状况,那么他的工作方面也会出现一些状况,因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那么想要好好地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同样,如果一个高中生没有良好的身体素养,那么在学习上就可能会力不从心,比如说,在课堂上容易走神,容易打瞌睡等等,这些情况很有可能是由于身体情况不好,支撑不住造成的。还有,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我们可能会发现学生在三千米赛跑时,可能会有人晕倒或是脱水的情况发生,其实,这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学生平时锻炼太少且生活不规律造成的。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高中体育教学的必要性。首先,最明显的一个效果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会因为上体育课而得到提高,体育课对于高中阶段来说,一般是一周有一节课,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这节课很好地锻炼学生,那么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会因为这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变得更加好,上课也会精神满满,精力充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就是刚刚提到的,身体素质会带动学习素质的提高,因为有了良好的身体就会精神比较充沛,注意力比较集中,上课不容易走神,这对于学习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最后一个原因,我认为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重要意义就是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疏散学生们暂时的紧张情绪以及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和友爱。因为体育活动毕竟是一个户外的活动,这种户外活动对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在体育课的时间中学生们可以彼此进行交流和锻炼,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一)课前活动要做好
有的高中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安排他们跑圈等,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么,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先进行围着操场跑圈,因为通过跑步学生可以锻炼身体,这只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学生可以通过几分钟里的跑步判断出适不适合上今天的体育课,可以检测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不适合上体育课,那就在一边歇着或者去上自习,如果适合上今天的体育课,那就要好好地上体育课,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除了跑步之外,还有比较有趣的实用的课前活动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广播体操。广播体操往往是一连串的动作,动作之间有连贯性,而且可以借机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和肢体协调性。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在学生跑完步之后,带领他们做一套广播体操,这套广播体操可以是之前教学之中教过的,也可以是从来没有教过的,带领学生熟悉一下广播体操的步骤和动作,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让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从而让自己的情绪愉快。
其实,就我举的这个例子来说,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课前活动,认识到自己是可以上体育课的,只要做好准备活动之后就可以大胆地进行接下来的活动了,这也是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和准备。
(二)课堂活动要丰富
有的教师可能会存在一些疑问,就是高中生年纪已经比较大了,比较独立了,也接近成人的年纪了,还需要对他们进行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取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吗?其实,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不论学生的年龄有多大,他们依旧是学生,是学生就有可能会对上课产生一些枯燥无聊的情绪,而这些枯燥无聊的情绪是非常不利于他们进行体育课上的学习的。所以,无论学生的年纪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为他们尽量地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于高中体育课的兴趣。
我认为这里的课堂活动丰富,并不仅仅是指课堂上教学的内容要丰富,而且是要有一些能够充分带动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小活动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教学生练习打羽毛球的时候,我们不光只教他们打羽毛球,而且还可以通过做一些小游戏来丰富这节课。因为如果只是打羽毛球,学生们肯定容易觉得比较疲倦,是比较累的,但是,比如说通过“贴膏药”这样的游戏,哪怕是比较幼稚一点的像“老鹰捉小鸡”也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体育世界的庞大,也可以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三)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其实,高中体育课的时间还是比较少的,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是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堂上锻炼比较积极,那么,这也是比较失败的,一个比较好的成功的体育教师应该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的活动的,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做到适当的鼓励和引导。那么什么叫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呢?比如说,要下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学生们在课下的时候把这节课学过的羽毛球进行多多地练习,可以在自己的大课间或者是午饭之后的休息时间,拿出一点点时间来锻炼身体顺便愉悦身心。其实,我觉得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最大的就是体现在自己的一点一滴的高中体育教学当中,如果一个高中体育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当中感受到满足感和快乐感,能够充分地感染和带动学生,那么这对于一个高中体育教师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篇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方式方面,我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要做好任何一件工作,都必须讲究方法。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与教师双方的一些探索: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如自主学习法: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发展学习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还有合作学习法: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个人责任,并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有效地解决组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小组共同的目标。同时,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要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的教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应认真考虑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注重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要关注学生多种体育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改变过于重视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法,通过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方面目标,以充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相互补充,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共同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总之,教师不要束缚于某些教法,而要加强对高中体育教法的研究,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灵活运用,用最优化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篇3
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名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
1.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拼搏奋斗精神,健全学生身心的发展等。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
2.教师言行中的教育时机
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良好习惯。
3.组织教学中的教育时机
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
4.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
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5.教师尊重关怀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4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篮球意识 培养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意识逐渐形成。而篮球比赛是一项集体对抗性质的竞技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而且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篮球意识。因此培育大学生篮球意识,对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一、篮球意识的作用
具有篮球意识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就能以正确的潜在意识支配自己合理行动,决断应变时机,自觉主动并创造性地根据已经变化或预测可能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与决策行动。表现出高度意识化的主观行动触动性作用和对篮球技术、战术与谋略运用的放大性作用,达到在激烈复杂的比赛对抗下始终把握全局的主动性。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某一时刻意识到的攻守对抗情况不是笼统的,而是依据比赛分层次、分轻重缓急和有选择的。一般情况下,运动员首先意识到当时攻守对抗态势,在纷杂的情况中重点意识到与自身行动意向最为密切的信息,进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为朝向攻守的个人动作做出正确的定向。篮球意识不但是对比赛对抗现实情景的主动反应,而且可预见攻守态势的下一个发展和某种可能。通过对攻守态势发展和可能的预测,来决定采取的个人战术进行,进而实现对技。战术的主动调节。
二、篮球意识的含义及形成规律
意识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人的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篮球意识从广义上说,是运动员对篮球的比赛规律的理解和认识。NBA原尼克斯队主教练纳帕特?赖利说:“一个运动员只是为自己获得球才会移动,他绝不是一名真正的运动员。如果他同时又会为同伴创造机会,使全队受益,才算懂得篮球运动的正真奥秘。”因此,可以把篮球意识定义为:运动员通过专项理论学习和反复实践,根据场上情况,通过感觉、观察、思维、判断支配自己,采取合理行动的心理过程的总和。篮球意识可按队员的临场表现,分为:传、接球、投篮、突破、跑动掩护、防快攻、协同配合防守、抢篮板球等意识。
心理学指出,人的意识是在改造客观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篮球意识也是在长期的科学地、系统地训练与多次激烈对抗比赛的战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运动员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结晶,并随着篮球运动员篮球技能的形成过程而产生,也随着篮球技术、战术的发展而提高。实践是篮球意识的源泉。篮球意识的形成,是从感觉阶段的概念、判断到推理阶段的决断过程。
三、篮球意识的培养方法
根据前人的经验以及本人的感受,意识比技术更重要。技术不会,可以学会;但意识不强,则很难改变。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的意识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应把它放在与技、战术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是形成篮球意识的前提,是形成正确篮球意识的条件。有些运动员“意识”不强往往表现在临场情况不明,头脑不清,场上运动盲目,致使本人和全队技、战术的动用受到限制。因此,必须重视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可通过经常观摩训练和比赛,丰富自己的间接经验。
(二)注重间接经验的积累。意识是一种经验的综合反应。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依赖于经验。作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间接经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积累间接经验即是对前人经验的借鉴,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捷径。积累间接经验,应注重教练的理论传授,使理性知识得到升华;阅读前人的经验总结,从中得到启发;系统学习有关专业理论知识。
(三)基本技术训练与篮球意识训练相结合。在基本技术训练中,不是独立地练技术动作,而是贯穿篮球意识的内容,把基本技术训练与培养篮球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助于在练习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加快篮球意识的培养。
(四)战术思维训练。球场上的各种信息进入运动员的大脑后,需要运动员经过自己的思维迅即做出判断。只有判断迅速准确,才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技术、战术动作。因此,要重视战术思维的训练。要求运动员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想练结合。这是激发运动员战术思维的重要训练手段,对形成和提高篮球意识能力有很大帮助。
(五)注重节奏。比赛节奏是一种艺术性的配合默契的集体行为。增强队员的节奏意识,必须使全队思想统一,使反应和行动产生积极影响。在技、战术教学和训练中,应对节奏提出明确的要求。
四、结论
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员全面素质的体现,是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潜在意识。运动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条件,因为这是造就篮球人才的基础。运动员应锻炼过硬的本领,熟练地掌握各种基本技术和战术,并把技术和战术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用联成一体,这样才能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要进行艰苦的训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全面的过程,只有经过科学、刻苦、全面的系统训练,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运动员的篮球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文明.篮球意识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 张硕.培养大学生运动员的篮球意识[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4.
篇5
新课程目标确立的“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已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充分肯定,体育教师也正是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尝试进行体育教学的。然而,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体育教学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繁琐、外界干扰因素多、使教学效果思想不易集中等特点,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对有效教学谈谈看法。
一、更新观念,强化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培养学生人格品质为核心,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我校生源差,学生学习起点低,素质不高。我认为,他们并非智商低,而是缺少情商、信心和成功的体验,那么,要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获得成功体验,就要通过教学观念方法的完善和改变,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从而形成不断追求成功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过程。现今体育教学一直沿用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系统学习”的教学模式,主张“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近年来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改变,体育教学就是要求“成功”的体验不仅仅是要追求成功的“快乐”和“高兴”,更重要的是追求成功的过程,通过不畏艰难险阻,不断战胜挫折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坚强、自信、勇敢以及顽强的拼搏精神。
二、精选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哟晓得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如在选择田径跑的项目时,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宜选择过长的项目,并且不宜让学生进行枯燥、单调的跑,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贴烧饼、”“捕鱼”、“抓小偷”或者“接力比赛”,这样的选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激发运动兴趣
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大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富乐于教。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堂上变的死气沉沉,课堂失去生机,缺乏活力。就像我们所说的 “填鸭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的采用,应注意是否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让课堂重新“活”起来,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师生角色要变换。教学过程应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是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如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可让学生轮流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复习课、练习课、游戏课放手让学生组织。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同时自锻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2、教与学的转换。在教学中“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学生“会学”比教师“会教”更重要。例如,在学习新教材时,让学生先行主动预习新教材,谈谈自身体会,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在学生有所领会的基础上加上技术指导点拨,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巩固提高。如跳高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试跳,并以游戏形式组织学生练习,让学生边“玩”边“学”,自主练习。此时,教师应相机行事,灵活点拨,把学生中的优缺点结合起来,组织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引导他们对正确的动作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环保意识 培养 渗透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加强环境教育也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域,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环境中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体育课内、外活动中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培养道德素质是
很有优势的。
一、利用校园环境熏陶学生
体育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而室外校园环境有育人的功能,洁净美观的大楼、蝶飞蜂鸣的校园花圃、充满诗情画意、弯延曲折的花廊、绿意满盈的运动场,这优美的环境就是一道道多姿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具。但这些教具的组成融入了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人们在调整生态系统过程中的盲目性造成了生态的失衡和人造环境,我们在调控生态环境时也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一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依赖我们对生态环境的积极调控。要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意识:世界是我们的世界,环境是我们的环境,每个人都要关心、爱护我们生存的世界、所居住的环境,消除人与自然的隔阂,使之互相渗透、互相沟通、共同发展。教育学生爱护我们的校园,从不乱丢垃圾开始,爱护树林和学校的基本设施,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创建优美校园的意识。
二、在课堂中培养、渗透
课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要抓住时机,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1. 创设情境、结合游戏、启发诱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如:在准备活动搬动游戏中,可把白色排球堆在一起当作“白色垃圾”,让学生充当“清洁工”,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环境教育;又如在奔跑游戏“穿过小树林”中让学生想象一下没有森林的日子将会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那将是一个满目黄沙、没有生机、风沙肆虐、山洪泛滥的世界,学生的心灵此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环境意识也增强了。
2. 结合教材进行环境教育。
在进行游泳教学时,启发学生: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水都被污染了,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教育学生不要向江河倾倒污水杂物,保护我们的水源,也可以在课中安排一次清除水底垃圾的活动。进行足球教学时,要结合绿色的草坪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的教育。
3. 把传授进论知识与环保教育有机地结合。
如:在向学生讲授跑的原理时,教育学生跑步时正确呼吸,远离噪声音,不要跟随机动车后面跑;介绍健康知识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要吸烟酗酒、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学习运动竞赛各种基本规则时,介绍悉尼、雅典奥运会在环保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并联系北京2008年奥运会所提出的“绿色北京”、“绿色奥运”,恰到好处地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 利用自然环保增变化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春天,遇到风沙天气,提问学生:为什么近几年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沙尘暴天气?夏日、烈日当空时,提问学生:如果有一天臭氧层被完全破坏,我们还能不能这样在操场上锻炼?秋天阴雨连绵时,提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出现下酸雨的现象?冬天里遍地霜白时,提问学生:为什么白霜会化黑水?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并从中受到教育,从心灵深处了解环保的意义。
三、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泛性、自由性、实践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活动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的多样形式,使环境教育更贴近学生,学生会更乐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课外活动的题材广泛、手段多样,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环保意识的渗透,养成维护优美环境的良好习惯。
1. 通过野炊、郊游、爬山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惬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感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 结合运动竞赛和大型活动,教育学生做文明观众,不大声喧哗,不乱扔果皮纸屑等,保护环境的清洁。
3. 结合废物利用。在环保问题中废弃物品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在笔者走访过的学校里,各校体育器材设备都存在不足,我们可以利用废纸,将其粘成纸球,补充排球的不足;可利用废弃的可乐瓶、雪碧瓶等做成简易的保龄球;废轮胎可将其立起当做小山羊用……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肯动手,许多的废物都可以重新被我们利用。要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让学生把这种利用废弃物的环保意识延伸到社会。
4. 结合各种纪念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捡废物卖,将卖得的钱捐给孤寡老人或买给父母一份礼物等,这样既增强了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尊老、爱老、敬老的道德品质。
结语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学生对环保的认识不断提高。我们应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善待生命、善待自然、善待地球、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保护是全球生态变化的客观要求,教育要发挥优势,让学生都拥有积极、健康的环保理念和行动,让我们校园整洁明亮,让我们的社会文明、向上。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浙江教育报社.
篇7
下面我将以“圆形接力”教学设计为案例,浅析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小学体育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活泼、求胜的心理特点以及场等因素,充分利用游戏与竞赛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解传接棒的简单技术和4*100米接力常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在该课中,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跑姿,发展快速奔跑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对当前感兴趣的时尚元素,如“航母style手势”“两人三足”等游戏活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充分利用场地与器材及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一、 教材分析
教学分析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是要求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制定出“教什么”和“”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的操作方案。
例如,“圆形接力跑”中的教材分析是《九年义务教育普通课程标准(1-6年级)》中3-4年级第三章“走、跑与游戏”中的教学内容。它以几个人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分别跑完各自规定距离的集体项目,又是在田径运动中唯一体现集体合作的运动项目。它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有较多的德育思想教育因素。接力跑和快速跑的技术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接力跑有传递接力棒的技术,要求各棒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在快速跑中完成传接棒。所以,接力跑既可以发展速度素质,协调性和培养快速奔跑能力的有效手段,又可以培养密切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齐心协力跑”游戏环节,主要是通过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发展身体灵敏、协调素质,发扬相互配合协作的精神,促进下肢力量的发展,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充分体现活动的即时与潜在的自身价值。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为什么教,明确具体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例如,在“圆形接力跑”中的教学目标分别为:
1.在奔跑游戏中,改进跑的动作,培养跑的正确身体姿势。
2.发展灵敏、反映、协调、力量素质和位移速度能力。
3.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与行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4.培养竞争意识,发挥顽强的拼搏精神,加强同伴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交往。
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教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呈现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
(一)“圆形接力跑”中的教学内容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游戏场地,足球操场圆心位置并将隔离墩摆放好。集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背向阳光或风沙位置成四路纵队站立,由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安排见习生,必须要检查服装、鞋带。这是体育课安全注意事项的重要环节。另外教师着运动装,教态自然、大方。在课的开始前教师应当宣布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示活动中注意安全的事项。
2.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进行准备活动(慢跑:2*200m)和专门性练习(徒手操),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活动。
(二)详细讲解传接棒的动作方法
教师讲解并示范传接棒的动作方法,如下压式传接棒:接棒人的手臂后伸,掌心向上,虎口张开朝后,拇指向内,其余四指并拢向外,传棒人将棒的前端由上向前下压,放入接棒人手中。
讲解结束后,学生持接力棒以纵队形式进行“体验式”原地练习。
(三)学习提高技能
学生成四路纵队在操场圆形位置站立,各队队尾的学生手持接力棒,听到哨声后,立即沿着圆周右侧方向跑出,跑一圈后将接力棒交给本队的第二名学生,然后站到本队队列前面,保持队形,依次完成比赛。
安全注意事项及要求:在跑的过程中注意与同伴的传接棒,在超过其他同学的时候严格按照从右侧超越。比赛中时刻保持本队队形的整齐,这也是最终判定胜负的关键。四队互相监督彼此队形。完成接力后以最先举棒判定胜负。
在第一局进行完毕后,教师针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讲解。然后继续进行游戏(可根据学生运动量进行调整)。
(四)发展身体素质
游戏,“航母style—齐心协力跑”。游戏方法: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合作,每组4-6人,成横队排列,双手搭在同伴的肩上相互连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走、跑练习。这能够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由身体素质稍差的学生做团队“指挥官”以“航母style”手势指挥同组队员参与比赛。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名冲到终点的组,可以以“航母style”的手势进行庆祝,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安全注意事项:同伴之间要从走开始练习,步调做到一致。如果同伴不小心跌倒,要立即停止练习,保护同学避免摔倒。
四、师生总结、评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在操场上做静止性的伸展、拉伸等放松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体疲劳,身心得到适当的放松和恢复。要求动作呼吸自然放松,使身体状态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在放松与恢复之后,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总之,体育教学设计是体现课堂标准精神的主要渠道,体育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立,《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徐世贵,《新课程这样听课评课》,天津教育出版社
3.杨文轩、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
4.《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8
体弱病残的学生由于生理缺陷和机能障碍,直接影响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而且往往产生自卑感和焦虑心情,容易丧失信心,造成负性心理,回避社会现实,减少交往,使他们在身心健康上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对体弱病残的学生进行教育应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体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良好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有助于他们肢体康复,增进体力,增强体质,而且又可以开发智力,提高智力水平,同时也增加了人际交往,扩大生活领域,增加生活乐趣,提高生活勇气,培养意志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全面提高体弱病残疾者素质,也是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标志。所以,中职体育教育不能忽视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体育工作者如何进行呢?
一、教材内容要精减或充实
1.普通体育课教材 普通体育课教材是学生全面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巧、技能适用教材。这部分教材对大部分体弱病残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和障碍,甚至不能参与学习。如下肢残疾,学生对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舞蹈等教材要酌情精减。但其生理、心理发育正常,学校体育课要充实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教材酌情精减后的内容。
2.选项体育课教材 选项体育课教材是为了使学生在整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较好的掌握一、二项运动技术,以免将来走向社会能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对体弱病残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精心引导和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像下肢残疾的学生,学校可以充实休闲体育。如象棋、跳棋、麻将等教材。
3.保健体育课教材 是专门为体弱病残学生服务。其目的是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和锻炼方法,进行体育治疗,改善他们健康状况,在教学中充实这类教材。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1.讲授法 体育课基本教材内容,对体弱病残的学生精减技术技能方面的内容,但并不是说“不学习”,应通过讲授基本教材理论知识,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2.自学法 通过学生阅读体育教材课本,体育动作绘图来理解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再通过感官对学习体育教材课本内容,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感知动作、初步建立动作的概念和表象,再为学生提高实际学习材料,一面参观,一面讲解,是学生学习同实际材料学习结合。
3.因材施教 体弱病残的学生在身体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在生活机能上和心理因素方面有明显欠缺,体育教育要根据其学生特点,有针对性施加教育,补偿或矫正其缺陷不足。例如:脊柱畸形多开展惯矫体操,先天性心脏病学生可以多开展休闲体育等来调动发扬长处,补偿不足,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高。
4.运动处方法 对体弱病残的学生进行有明确的目的、有选择、有控制的体格和功能检查,根据各项结果,按照不同的年龄、性别及运动经历等制定出运动处方,对处方的执行作出具体全面的指导。如肺气肿、胸膜炎患者应做专项的全身性呼吸体操、按照处方进行锻炼一段时期后,必须重复接受上述项目的复查,以评定运动效果,及为制定下阶段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三、体育教学手段选择及运用合理化
篇9
体育与健康结合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学校体育如何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过去单纯地追求身体(体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传习变为在新的健康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
一、对中学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心理上的突然“断乳”,出现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平衡,加之学业上的重大压力,都会使心理上缺乏准备的中学生感到局促不安,无所适从。另外性机能的迅速成熟,也会造成这个时期学生心理的不适应,如果这个时期的学生没有受的良好的教育,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并且由于缺乏成人的适当监护,照顾而接受不良性刺激,就会造成心理失常等种种后果。健康教育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走上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2.健康教育是教改的需要。一个健康的人应当是智力发达、情绪稳定,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健康的心理。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我们必须突破封闭、僵化、保守、落后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力、艰苦创业的精神,帮助学生增强搞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学校教育与健康相结合的途径
1.要树立现代体育观。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事实上,从目前学校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状况来看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体育又过于偏重于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情感的培养,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承、相关互依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健康理念,给学校体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它破除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现代体育观是生理、心理与社会三维体育观,它所追求的不仅是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现代健康观与现代体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体育课要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明确和充实了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反映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如何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品质呢?
(1)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能得到渲泻,沉重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能得到减轻与解脱。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
(3)在课程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享受体育,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4)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或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教育学生怎样面对现实,如何控制情绪,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与应激能力等。
3.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沟通的渠道。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多与学生沟通,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心理压力要及时引导和尽力解决。对一些体育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体育老师也要注重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与班主任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出和异常的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
4.加强对学生身体监测与评价。体育教学中的评价包括课的评价和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以前我们评价一堂课的优劣。追求量化评价,强调所谓的科学性,不论什么样的体育课都要有脉搏曲红规律,用心率来评价课。成绩的考核与评价强调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测试和“百分制”的“四合一”赋值方法,体质的增强就成了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
体育教学转向素质教育,就是确立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以人的合理发展为根本,突出“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健身统一性和“内外合一”“刚柔相济”的健身系统,克服对肌肉力量,筋强骨壮和意志磨练的片面追求,强调对身体健康与健身评价的综合性、科学性,改变单纯因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同时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等,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的角度来全面评价教学的效益。体育学习所取得的效果,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生物改造,而且是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学校健康教育的因素
1.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健康教育。目前学生的健康知识较缺乏,特别是农村中学,很多人既没有树立现代的观念,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精神性和心理性疾病有所上升。
篇10
一 传统评价的弊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由此可见教师的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一名好的老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闪发光"的地方,不仅能准确的传授专业知识,也能科学合理地给与学生评价,鼓舞激励学生发现自己的舞台,让其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基本上以期末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总结性考核,强调的是身体上的运动能力以及体质优良的甄别,忽视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的的功能;评价单一,以皮尺、秒表决定一切,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在这种落后评价思路指导下,无法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也无法全面有效地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成部分师生关系紧张,矛盾恶化;这种不合理的评价,会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锻炼身体积极性,损害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基础,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由此新课程标准在丰富体育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科学地、客观地、有效地给予学生以评价,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新课标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既然是多元化的评价,就不能单一的截取某一种评价方式作为考核、评议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多元化评价也就不可能单单就是考试性质的体质甄别,而是渗透了学习中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等方式的综合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 如何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1.注重即时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首先我们要了解两个概念,及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及时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及时的评价,阶段性评价是指在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在这两种评价方式中,我们要及时评价学生在具体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鼓励与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也要照顾到了某一个阶段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这样不仅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反馈,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具体的方法有:肢体评价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采用肢体动作来及时传达意图,做出鼓励,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生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的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催化剂。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学习过程中比不可少的部分,学生可以在相互学习评价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在相互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当学生将此与学生的自我评价想结合以后,就很容易客观公正的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加以修正,并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
3.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评价太看重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受身高,体重和体能的遗传性影响,学生在运动能力表现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与体能有关的项目,有的学生不用怎么练习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成绩,而有的学生无论怎么练习都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传统评价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单纯按期终考核成绩进行评价,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现在我不仅看重终结性评价,也重视过程性评价,新课标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与进步,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看重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以及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4.关注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建立与达成。
在评价中,我也要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这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表现,进步的幅度、心里健康等等,这些都是定性评价的范畴,简单来说对于一些体育成绩差同学,不要把考试的标准作为唯一的定量指标,我们还应该要看到,这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相对于学习之初是不是进步了,是不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结果,在学习中是不是积极的参与了,对于自己来说是不是养成了良好的运动技能,不单独用定量指标来评价每位同学。这些都是真正关注个体差异,促使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提高。
四 对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1.教师素质问题;
需要一个多元化的评价,就需要一个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教师的这种赏识、激励性的评价,不只针对优秀的学生,也要给予那些自信心不强、运动能力差的后进生,哪怕是他们很小的进步,都应该在精神上、心理上给以安慰和鼓励。
2.对于生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的把握问题
由于教师不可能每一个同学的互评与自我评价都去进行研究,就会出现教师在对于学生评价上的指导缺失,跟踪不到位,很容易出现流于形式,不容易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的反馈引入到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中。这是我们应该多加思考的。
3.个体差异的照顾不到位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个同学的个体差异是有区别的,在运动技能的评价上,很难做到为每一个同学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标准。因此,容易影响一些体育基础差同学的积极性。
4.名目繁多的评价也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
教学评价本来就有多种方式,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出现了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学生评、老师评、家长评,以及"自我评价表"、"小组合作表"、"创新表现表"等名目繁多的评价。这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发现教学的成败得失。但名目繁多的评价必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同时这些评价的可信度也是个问题。这些评价还存在"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容易走形式、走过场",等问题。多元化评价的意义因此也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