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识字教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识字教学的定义

篇1

[关键词]以学定教 差异互补 数学化 自主建构 反比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30

教学思考: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安排四个小内容,即“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通过学习“变化的量”,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互相依赖的变量,学会并积累用多种表征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与经验;通过学习“正比例”“画一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既会用多种方式描述正比例的特征,又会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到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积累探究变量变化规律的经验。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同时,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是研究两个学习层次的素材,第一个学习层次的素材是探究长方形周长与两边的关系、长方形面积与两边的关系,研究目的是在研究正比例的基础上把研究内容聚焦在变化方向相反的数量关系上,使学生体会到变化方向相反的量的变化规律也有不同之处;第二个学习层次的素材是汽车的路程一定,探究速度与时间的数量关系,研究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乘积一定的两个量的变化关系。活动二则比较抽象,即概括反比例的意义。从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来看,本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成学习目标。基于此,我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以下的设计与实践。

教学实践:

一、回顾引新

1.回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你对正比例有哪些认识?请举例说明。(生答略)

师生归纳:正比例的两个量相关联,两个量中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且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师:由正比例,你能推想到可能还有――(反比例)

2.揭题

师:是的,数学上就有反比例。

3.议目标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反比例。

生2:我想知道反比例与正比例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反比例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生3:反比例有什么用?

……

师:大家想研究的问题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解决下面的三个问题:什么是反比例?反比例与正比例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怎样学习反比例?

……

二、探究新知

1.讨论学习策略

师:我们是怎样研究正比例的?

交流中揭示:研究分析生活中变化的量,从中找到变量的变化规律。

2.学习反比例

(1)填一填、想一想,初步感知反比例关系。

(学生读题后独立填表)

师:想一想每个表中数据的意义,再研究每个表中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生4:两个表中的x表示长方形一条边的长度,y表示它的邻边的长度,都是一条边变化,另一条边也随着变化。

生5:两个表中的x表示长方形一条边的长度,y表示它的邻边的长度,都是一条边增加,另一条边随着减少。

生6:两个表中的x表示长方形一条边的长度,y表示它的邻边的长度,都是一条边增加,另一条边随着减少;表1中一条边扩大的倍数和另一条边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而表2不是。

生7:两个表中的x表示长方形一条边的长度,y表示它的邻边的长度,都是一条边增加,另一条边随着减少。表1中两条邻边的乘积都是24,也就是面积是不变的;表2中两条邻边的和都是12,也就是长与宽的和是不变的。

师生交流后总结:两个表中一条边和它的邻边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表1中x和y的乘积是一定的,表2中x与y的和是一定的。

(2)研究问题中的数量,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分析和发现)

学生交流后归纳:表中的速度与时间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减少,变化方向相反,且两个量的乘积(即路程)是一定的。

(3)比较异同,抽象共同属性。

师:这三个表,每个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生8:相同点是两个量都是一个增加,一个减少,也就是变化方向相反;不同点是表1和表3中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而表2中两个量的乘积不一定。

师生交流后归纳: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减少,也就是变化方向相反;不同的是,一个是和不变,一个是积不变。

师生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像表1和表3中这样的两种量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4)追问中理解:表1中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吗?表3中的两个量呢?为什么?

(5)反思总结: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学生交流后归纳:两个量是有关系的变量,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且它们的乘积相等。

三、练习巩固(略)

四、总结梳理

师(引导学生对照课始目标自我总结后):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

……

课后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建构反比例意义的知识结构过程中,通过回顾引新等环节,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法,如探究长方形周长与两边的关系和长方形面积与两边的关系及路程和速度、时间的关系等,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思考与互动中,通过感知、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并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课中学生的认知是主动的,思维是积极的,体会是深刻的,交流是广泛的。学生在这样的数学学习中,不仅获得了反比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篇2

关键词: 教师角色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读写译”教程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处于进一步深入阶段。在外语教学领域,近年来并存着两种趋势:一方面,学习者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地位则在不断下降(Basanta,1996:263)。然而,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定位和功能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的执行者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媒介,教师的角色定位将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作用和定位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2004年教育部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这种教学目标的变化带来了大学英语教学对视听说的足够重视,也使许多学校视听说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和读写译分离开来。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双重变革下,大学英语读写译课堂的教师角色定位便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理论与读写译教师角色定位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是西方教育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引入外语教学界的。(Henry,H.1981)在《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一书中,Henry指出自主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Little(1991)认为,学习者的自主性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虽然目前为止这些学者对其范围和意义的界定说法不一,但笔者认为,这些定义的基本点相同,那就是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能力,并且与其它能力一样,是随着语言的学习进程而获取的。

自主学习的理论是以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该理论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协调者。(王林海,2007)但是,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师不同的是,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课堂上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师很难扮演或者成功扮演以上这些角色。

二、影响读写译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因素

1.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制约。

多年来,四、六级考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甚至被称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虽然教育部分别从2007年1月和2007年6月开始已经全面实施了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新题型的实施更加注重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但是大学四、六级改革对教学方法的影响不是很大。教学的重点依旧放在一些孤立的语言知识点和题型各个部分的应试教学上,并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贾艳萍,2006)而读写译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得不沿袭传统的“grammar-translation”教学方法,继续扮演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

2.学习者的需求。

学习者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教师角色的定位。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仍然有不少学生期待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这一方面还是归结于学生对四、六级的高度重视。一次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调查报告显示,占调查总人数的43.99%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以及认为教师应该“针对四、六级考试进行辅导,帮助学生通过相应级别的考试”(杨惠媛,2007)。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长期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仍习惯于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涉及到语言知识点,那么自己就会觉得无所适从,似乎什么也没有学到。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既然已经开设了“视听说”课程,“读写译”课堂教学就应该始终围绕语言知识点展开,而其它任何形式的课堂活动都是多余的。

3.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在“自主学习”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大部分高校采取计算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直接带来了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时间的缩短。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课平均为3课时/周,其中读写译为2课时/周,视听说为1课时/周。而该校所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译”教材每册书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有A、B、C三篇课文。以一学期18个教学周计算,平均每个单元(三篇课文)用时不到4个课时。教师既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纲要求,又要保证教学输入量,因此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是相当困难的。

4.教师自身的原因。

在组织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时,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井然有序”,教师习惯于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课堂上对知识孜孜不倦地讲解和对学生所犯错误一一纠正,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媒体的使用变成了教师演示知识的“高级黑板”,课堂教学模式“换汤不换药”。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位,使教师不得不采取“注入式”外语教学模式,教师充当知识的传递者(transmitter),学生的学习过程仍然是被动地接受、机械记忆语言事实的过程。当然,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遍应用,更多的教师通过制作精美的幻灯片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学手段的变化只能使课堂中所展示的语言知识点更多,从而使学生盲目地记课堂笔记,没有时间理解和吸收。

三、启示和建议

自主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扮演多种角色,有时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有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时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但是读写译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堂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知识点的讲授。面对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的普及,读写译教师很难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因此,结合自己及同事们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读写译教师也可以发挥以下几点角色的作用。

1.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可以尝试在每一讲前为学生提供该讲的教学大纲。如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各个知识点的讲授安排及对学生的要求,这样使学生事先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任务,该课堂所做的准备会更加充分。教师还可以在课前预先指派任务,让学生在课前依照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自己去搜集相关的信息,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传阅,相互利用。幻灯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可实现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之后,应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批评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教师课堂活动设计者的作用。

由于读写译教程注重对学生读、写、译方面基本功的学习,课堂教学活动应以知识点为导向展开。如果课堂教学活动仍像视听说一样以话题等为主的话,就会使学习者感到茫然。因此,读写译课堂教学活动应围绕知识点展开。在呈现新语言知识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使所要教的内容(话题、语法或词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特别是要通过创设一些“真实性”的活动任务,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和价值。

3.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读写译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教学有系统地介绍学习策略和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学习策略。由于受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策略培训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策略了解甚少,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只是遵循多年来养成的学习习惯。(徐锦芬,2004)教师可以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各种策略恰到好处地融入教材中;也可以从学习策略入手,围绕具体策略涉及课堂活动;还可以把学习策略适当地穿插在课文讲解中,以帮助学生运用策略。这些策略包括阅读策略,写作策略,词汇知识的积累、掌握和词汇能力提高的策略等。

四、结语

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大学英语读写译教程和视听说教程的分离给大学教师课堂角色定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很多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师仍然沿袭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但是很明显,这种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模式。但是,教学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重点的转变。只有通过扮演多重角色,围绕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这一焦点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和课堂活动的组织,并给予学生学习策略上的指导,才能使读写译课程跟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当然,本研究还有一定的主观性。还可以用其他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说可以在对师生对读写译教师期待值的问卷调查的统计客观地分析数据等。

参考文献:

[1]Basanta ment:in the Name of the Teacher.ELT Journal,1996:50.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xfird:Pergamon Press,1981.

[3]Little,D.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Dublin Authentic,1991.

[4]贾艳萍.四级考试改革对医科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6):342-345.

[5]王林海.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角色的转变和现行角色分析.外语电化教学,2007,(4):39-43.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的素质要求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新的时代呼唤教育要快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最基础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加快着改革的步伐。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学生尽快识字的重要性,识字教学被列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识字的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标提出 “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的识字策略。它可以有效地缓解识字与阅读,写作之间的矛盾,把识字和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也可以说,儿童尽早阅读就等于给儿童增加了一双自己获取知识的眼睛。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多年来,识字教学的研究论文、论著不计其数,识字教学法也创造了40余种,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部件识字”、“注音识字”、“趣味识字”……但至今没有一种获得过理想的效果。新课程实验中,教师们常用“趣味识字教学法”,力求做到“寓教于乐”。

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但过于关注趣味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反而造成了识字教学的低效率和假语文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重字形,轻理据,违背汉字构字规律;重字音,轻字义,忽视汉字构字规律;重个体,轻整体,违背汉字系统规律。以上三种违反科学的识字教学,实际上是我们今天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假语文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汉字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太少太少。然而,我们的教研及其导向又是怎么做的呢?就本人而言,在十几年的教学研究与指导中追求与看重的是形式(教育理念、方法、方式)而不是内容(科学知识),是形式决定内容,这完全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研工作如此,不能说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悲哀!鉴于此,建立与实践科学的识字教学就非常紧迫和重要了。

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注重识字环境的创设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不仅是一项新的任务,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识字教学是一个单调乏味的过程。如何高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我认为,要遵循听得懂、读得准、识得真、记得牢这一规律,积极创设识字环境,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字,牢记生字。

(二)注重识字兴趣的培养

第一,运用游戏方式提高学生识字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利用各类小游戏来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强化识字教学。其一是鼓励学生们去猜字谜。学生可根据不同汉字的字形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自行编排谜语。其二是互相做小监督员,在同桌之间互相学习汉字,相互帮助对方订正错字。其三是开展猜字游戏,就是通过猜字谜来帮助学生来认识汉字。

第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识字动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可见,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巩固已学汉字。在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时,要利用实物图片进行字形的匹配,尤其是象形字教学。这使得汉字复杂的笔画结构与生动活泼的表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了联想记忆。在采取多媒体教学时,还可让汉字抽象的定义更为形象化与直观化,以提高记忆的效果。

第三,运用兴趣教学法激发学生识字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呢?由于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而低年级学生对汉字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适应经历。因此,可以将兴趣教学法运用于小学识字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识字不再成为低年级学生的负担。

(1)看图识字法。制作色彩鲜艳的图画,通过画面就能体现出字义。图文并茂的看图识字应用已久,是一种广为流行的识字教学方法。如今,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仍可采用此方法,但还可进行创新,比如出示图片后先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随后再出示生字卡,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能印象深刻,将字与词的第一印象牢牢地印在孩子们的头脑里,从而让学生在直观轻松的氛围中识字,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儿歌识字法。多教孩子们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选取其中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字词来进行认读,以便于孩子们的理解记忆。

此外,还有歌曲识字法和实物识字法等均可以利用于教学中。

(三)注重识字技巧的培养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篇4

【关键词】识字教学;小学语文;多媒体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识字是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常常由于识字量的缺乏,造成学生在遇到课外读物时的语言障碍,进而形成理解障碍,最终又将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下降。另一方面,小学中低年级是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培养的最佳期,但识字量的缺乏,将会使学生错过这一最佳期。语文学科的学习重在阅读,然而阅读的质和量都与识字量的多少密切联系。这就使得我们的识字教学,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1 识字教学的发展过程

60年代初,“集中识字法”和“分散识字法”是具有代表性且影响颇大的识字教学流派,带动了我国小学识字教学改革实验的第一次的出现,至今,仍是活跃于小学识字教学界的重要教学流派。进入80年代,先后出现“注提识字法”(即“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法)和“部件识字法”等。前者的实验发展很快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促进了改革开放后小学识字教学改革实验的第二次全国的形成。进入90年代,字族文识字教学实验成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间,已在几个省市相继试点推开,可以预料,字族文识字教学法,作为后起之秀,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目前,小学识字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依然严重。所谓“高耗低效”现象,即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教学,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抄写,而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仍居高不下。

现实问题促使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去思索、研究,如何把前人的成功经验与自己的研究探索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汉字形、音、义所固有的内在联系,从某一方面突破,挖掘小学生在认识汉字上的潜力,丰富识字法的教学。

2 识字教学方法列举

常见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集中识字法:集中识字法是以汉字构形规律为基础,直接继承了我国“三、百、千”的蒙字识字教育经验,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2.2 分散识字法:分散识字法采用“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特别重点“课文语言环境”这个重要因素,从改革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入手,将识字视为阅读的开始,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这种识字法的优点是:文章看得多,识字量大。

2.3 归类识字教学法:归类识字教材改汉字的个体教学为群体教学,在编排上以归类形式批量识字,以短小韵文和课后作业巩固强化。在教学中要遵循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在识字的过程中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实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的成批识字。

2.4 奇特联想识字法。常用的奇特联想识字法有:(1)图示法。根据汉字的形状,用简笔画画出事物的形状,建立字与图画的联想。(2)故事法。根据字的音、形、义,想出一个故事情节,并作形象描述。(3)演示法。用动作演示来表示字的音、形、义的关系。(4)会意法。通过分析会意字的部件来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记住字音。(5)引伸法。通过引申,理解字形和字义的联系。

2.5 情趣识字法:汉字,是世界上唯一集形、音、义于一体的字理文字,倘能循其规律识字,则会情趣横生, 趣味无穷。(1)同形联系法。用某一偏旁带出一群字,以熟串生,简化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其一是形旁串字,注意变体。其二是声旁串字,把握难点。(2)析字会意法。不少汉字因形会意,可引导学生析字会意,进行联想,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3)字理讨论法。根据汉字的笔画和部件,探讨构字关系。(4)形近比较法。对于形近字,教师应重点提示相似处,比较相异点,以消除知觉定势中的不利因素。其一是排列比较法。其二是特征概括法。(5)字义类推法。其一是形符推义,其二是声符推义,其三是以音挈义。(6)部件描述法。对没有名称的部件,采用通俗的描述法,做到呼其名即知其形与序。可借已经流行的称说引出新的称说。(7)联语应对法。其一是字形会意应对。其二是字义属性应对。

此外,还有“字根识字法”、“汉字标音识字法”、“成群分级识字法”等多种识字法,都曾进行了规模不等的实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识字法都从各自的角度揭示着汉字学习的机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 传统的识字教学辨析

3.1 辨析“先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许多人认为中国儿童少年阅读起步还是汉字挡路,若不加分析,从表面上看,汉字确实音、形不一,很难自学,而且许多字笔画繁多,若学字速度加快,还怕产生错别字。于是让入学儿童先学汉语拼音,验收过关后才教学汉字。其实,大可不必进行这种耗时的训练,因为一个学生拼音文章读得再流利,最后还是转到读汉字文章的。汉语拼音在教学汉字中起“拐棍”作用,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汉字是比较好的方法。

3.2 辨析“先学笔画少、字形简单的汉字”:教学中遵循“先易后难”的教学规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哪些字是容易学的,哪些字是难学的,历来有分歧。有人认为笔画少的、字形简单的字容易学,应先学,因此,许多教材中大多数是先学:人、口、手、上、中、下、大、小、多、少……然后再学字形复杂的字,一般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但实践证明:“天、夫”,“大、太”,“石、右”等字学习时容易混淆,而“魔”、“鼻”、“脚”、“嘴”等字,笔画虽多,却一学就会,且不易混淆,究其原因,复杂的汉字能帮助记忆的特征也多,就像人的脸一样,特征多的人不容易被忘记。

3.3 辨析“从‘看图识字’开始学汉字”:有些教材在小学生初学汉字时,在所学的字上都配有相应的图,认为学汉字应该从“看图”开始,不让学生产生汉字难学的情绪。汉字是象形文字,为提高学习兴趣,有些字在初学时可以介绍它的演变过程。但是,不要让学生对图产生依赖心理。否则,一旦字和图分开,许多字就不认识了。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具有方块图形的特点,可以说,每个汉字本身就是一幅图,加上汉字组字有一定规律,能促进联想,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因此,大可不必因难学而配以太多的图。

3.4 辨析“先学‘四会’字”:在现行的许多教材中,一开始学汉字就要求“四会”即会读、会理解字义、会写、会用。这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要求小学生会读字后即会默写和运用,那学习的量一定不会很大。但汉字若没有积累到一定数量是不能阅读文章的,因此就会出现学了几年,学生还不能读浅近读物的现象。这无论是从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从学生自身智能发展的需要来看,都是不相适应的。

学习汉字得分散难点,先学“二会”字,只要学生会读会理解字意即可,不急于要求写和用,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一批常用字,可以较早阅读一些浅近的儿童读物,这样既可以提高识字兴趣,又可以拓展知识面,由于反复运用,还可以减小生字回生率。到学“四会”字时,教学的重点就可以放在字形的记忆和书写上,对巩固汉字是很有效的。

从以上几种主要识字方法的列举和对传统的识字教学的辨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每种识字方法都注重提供尽可能多的依托,使学生的联想更宽泛,识记更牢固。像字族文识字法,就是想熔各种识字方法于一炉的尝试。分析这种方法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其前期吸收了分散识字和注音识字的特点,后期大致是集中识字和部件识字的模样。而这些识字法有它的长处。同样各自有它的不足之处。识字法可大致分为集中识字法和分散识字法,首先,集中识字法要求要有500个常用汉字的基础,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儿童不能采用这种方法;而且这种识字法要让学生短时间大面积接触生字,所以学生使用这种识字法会感到乏味,单调,厌烦;同时这种识字法是让学生将音相同,形相似的生字结合起来记忆,更容易使学生记混淆,造成学生写错别字。而分散识字法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生字新词进行自我理解,通常这种“理解”有一定正确率,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也不能排除错误的可能,而往往这种错误终身难忘;同时这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方法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文字积累才能将这种识字法发挥到游刃有余,或者说这是一种终身的识字法,成年人把握得会更好,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能将这种识字法使用到一定限度。而且实践证明,识字教学中要发动起可能多的记忆线索,才能达到较好的实际效果。

此外,小学识字教学中还发现记忆有个时间规律,即:长时记忆的识记,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的。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所以,瞬时或短时记忆的东西常常会很快被遗忘,第一次感知到的材料要马上要记住也会困难。相反,经过多次感知,从陌生到熟悉的材料,一旦提出记忆的任务就会很容易完成,甚至“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刚刚接触到的生字就要求“当堂四会”是不够合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依照“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思路,我尝试提出如下新的识字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识字教学。

4 识字教学的改进方向――运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面对新的时代,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无疑为识字教学的高效率提供了帮助。

4.1 多媒体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识字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的运用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我们仅以课件《小小的船》为例加以分析。

附:《小小的船》课文内容

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4.1.1 教育学基础

(1)CAI课件主要采用声音、图片等导入机制,并同时利用动画效果,集中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注意力。一般而言,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识字教学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进行识字,将影响学生的识字效率及识字效果。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所动的画面,克服了分散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小小的船》的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而传统的黑板板书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2)CAI课件采用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在《小小的船》的课件中,等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个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反复两次)。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

4.1.2 语言学基础

(1)小学汉字教学的重点在于字型的辨析与掌握。汉字的字型可分为三层:一是零件,指组成偏旁部首或独体字的笔画;二是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与独体字;三是结构,汉字的结构既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又指零件和部件组成的顺序。运用CAI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可将汉字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分别演化,亦可将汉字进行零件和部件的顺序演示,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汉字的字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和效率。例如本课生字“蓝”字,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蓝”字的结构比较复杂,因此在学习时最好进行零部件的分割。首先,从屏幕由上而下移入红色“艹”,再各从左右两边分别移入蓝色“リ”和“ ”,最后从下而上移入红色“皿”,组成生字“蓝”。为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蓝”字的间架结构,再次演示,并要求学生指出“蓝”字的哪一部分是蓝色。对于汉字结构的掌握,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熟字学习生字,或进行比较。再以“蓝”字为例,进一步巩固该字,教师可用“篮”字与之比较。课件展示时,两字偏旁“艹”和“”分别用红色显示,并要求是动态“监”字用蓝色显示,用于学生区分比较“蓝”和“篮”。这种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知识的系统化。

(2)在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时,可利用实物图片进行字形匹配,特别是象形字的教学,例如“火”字的教学,在课件上可展示一堆火燃烧的画面。这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与生动鲜明的表象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了联想记忆。在利用图片教学时,可使汉字抽象的定义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来提高记忆的效果和效率。例如本课生字“弯”和“闪”均比较抽象,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可通过图片弯弯的月亮和闪闪的星星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弯”和“闪”的字义。

4.2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4.2.1 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在利用课件教学时,一方面我们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采用了色彩、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能跟着教师的教学的思路进行,但另一方面,过多色彩的使用及动画的引入,将反而会影响对同界面上其他事物的注意力。例如在《小小的船》的课件中,在学完所有的生字之后,将在课题画面上出现课文内容,目的在于把生字用于课中,使学生学会运用。但如果这一课画面过于色彩绚丽或过于动态展示,将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内容转向课题画面。因此,在课件制作时,我们应采用较淡的色彩,把其作为背景画面。另外,在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程度。

4.2.2 结合实际,追求实效: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音响媒体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光学媒体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媒体。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各生字不同的重点和难点,来选择合适的媒体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切不可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要注重实效性。要本着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出发。例如在汉字的读音方面,我们可通过多媒体教学,但对于普通话较标准的教师来说,完全可以不依赖多媒体(如朗读示范带)而自身朗读。教师的朗读不仅方便、经济,而且由于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由于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从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培养朗读能力来说,往往比示范带更好。

4.2.3 及时反馈调控:多媒体教学要求及时反馈,以进行调控。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课堂练习时,亦可获得反馈信息,并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节。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有利于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将有利于克服传统识字教学的不足,对于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促进学生识字量的增多,为更好地解决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帮助,为解决我国目前识字教学“高耗低效”现象提供了改革经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将更多地用于我国教学实践中。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我们,乃至于更多的后继者们来不断地探索,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但不管探索和尝试的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这个时代的特色就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汉字教学的历史添上精彩而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儿童识字方法的理论探讨》.《语言文字应用》, 1996年第一期

[2] 《识字教学改革一览‘之一’》.《 人民教育》 ,1997年第一期

[3] 《识字教学改革一览‘之四’》.《 人民教育》 ,1997年第四期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P374

[5] 《“字理识字”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湖南教育》,1998年第五期

篇5

1 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指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它将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同时进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与新的学习内容进行互动中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灵活的教与学形式。学习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团队共同学习,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学习型人才。

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具有灵活性。它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课环境的灵活多样方面。由于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传统赋予了它博大精深的内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要教好语文课,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收集海量的教学素材,经过筛选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达到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目的,也能给学生以美的视觉感受,更能使学生感受语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所选取的环境方面,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教师可自由选择上课地点。二是具有生动性。小学语文课有专门的识字课、口语交际课、阅读课、写作课、综合实践课等。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再由老师点拨总结的学习过程,让这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感觉令人乏味、沉闷的死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得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具有生活性。生活中,学生时刻都在接触语文、学习语文,生活中也处处透露着语文的重要性。学生之间的交流需要语言,优美、充满智慧的语言可以拉近同学间的距离;阅读书籍需要识字量的积累,充实学生的识字库;抒发感情需要确切的文字表达。在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体会生活的辛酸苦辣、世间百态,还能丰富知识,品味语言魅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感悟人生道理。学习语文即学习生活。

2 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

学习型小学语文教学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相比,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合作探讨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记笔记模式截然不同。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了自主能动性。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当,课堂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习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让学生能力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它以自我超越为目标,形成强烈的个人愿景,通过教师反复训练,制定一个共同学习目标,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三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新要求。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通过奇思妙想创造新的观点,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多媒体;识字教学;激发兴趣

在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必须认识常用汉字3000字,其中会写2500字。这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鉴于低年级的课文多是围绕识字教学展开,因此,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感知觉尚处于初步发展水平,对事物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多媒体利用动态交互等优势,从多方面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此,我以《鲜花和星星》一文为例进行分析。

一、动态展示,激趣乐学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鲁迅先生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可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的,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基本在无意识中获得,假如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那么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多媒体集图形、声音、语言等于一体,能展示直观形象的画面,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习的兴趣。如,在《鲜花和星星》的课件中,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文内容画面:第一幅图:蔚蓝的天空下,一位小姑娘在开满花朵的草地上快乐地嬉戏;第二幅图:夜幕降临,天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小星星眨着小眼睛,好像在和大家打招呼。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课文的童声朗读。在这个过程中,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开始探测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电子课文配以动听的童声朗诵,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满、最、颗”等,部分学生主动开始跟着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将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单纯记忆变为形象的记忆。

二、动态教授,化难为易

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普遍不集中,对事物关注的时间非常短暂,加上汉字量多形杂,笔顺上容易出错,老师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或几张幻灯片,单调、抽象地教学生“读字、认字、记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指出:“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这也就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和记忆效果。”由于多媒体能同时展示音形,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听觉器官,动态学习笔画将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展示,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汉字的字形,从而提高记忆效率。例如,本课生字“最”,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最”字的结构比较复杂,学习时最好进行结构分割。首先,从屏幕由上而下移入“日”,然后从左边移入“耳”,最后从右下方移入“又”,从而组成生字“最”;为了让生进一步明确起笔、行笔等过程,再次进行有声书写演示,并用红色显示“耳”的第一笔横,这样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模仿,有利于减少学生心中的畏惧。

三、动态学习,提高认知

由于汉字字义丰富,本身又较为形象,低年级的孩子面对生字时虽然记住了却并不能理解,此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实物演示和字形放在一起进行匹配学习,例如,本课生字“满”,在教学时通过课件展示画面:早晨,露水集聚在向日葵两片对生的叶子上,叶子上积满了露水,水珠顺着叶片留下来。这样就使汉字的字形结构与生动鲜明的表象联系起来,使汉字抽象的定义形象化、具体化,巩固了记忆,提高了认知。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使识字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而且让学生乐于学习,在愉悦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前明.多媒体教学新论[J].时代教育,2008.

篇7

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字典音序查字法,二年级上学期学习字典部首查字法,到三四年级达到“会使用字典、词典”。而“查字典”是学生独立识字的一个好方法,使用字典的习惯与能力是学会独立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语文的一项重要技能。在阅读中查字典或词典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帮助理解字义,有利于增加识字量,扩大阅读面,在阅读中积累。在习作中查字典或词典可以帮助学生咬文嚼字,遣词造句,流畅、恰当地表情达意的同时巩固字形的识记。可以说,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习作水平,应从查字典开始。那么,要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多管齐下,教会查字典

首先,应教会查字典的方法,提高查阅速度。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不会写的用音序查字法,难检字用数笔画查字法。在教学音序查字法时,为了让学生熟记大写字母表,我利用音乐课教学字母歌,利用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在电脑键盘上认识字母,在玩“打地鼠”的游戏中强化字母的识记。学生能熟练地用音序法查字典后,我表演了“绝活”――不看音节表,随手一翻,就能八九不离十地迅速找到要查的字。我告诉学生这就叫熟能生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地练习着,后来大多学生也能做到这样。只有熟练了,提高了查阅速度,才不会因浪费太多时间,而大扫课外阅读的兴致。其次,集中教学,突破查字典的难点。查字典的难点是一字多义的,要据词定义;一字多音的,要据词定音。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在读物中选择典型的字词,进行集中教学,先教会看字典解释条、例词及一些特殊字符,再举一反三,教会定音选义。另外,让学生优化组合,合作学习,在互帮互助中带动全班,个个学会查字典。

二、榜样激励,培养带字典的习惯

很多学生是为了学查字典而查字典,一旦那堂课学过了,会查了,就把字典束之高阁,不再问津。这时,应让学生明确学查字典的目的意义,以榜样激励法,能有效端正他们对待字典的态度。用伟人故事激励学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主席就是一个楷模。他的卫士李银桥同志的手记记载,1944年从延安撤退时,卫士长随一起行军,除了正常工作以外,还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保证两本厚厚的《辞源》的“安全”。每到一个新的驻地,卫士长便把《辞源》放在临时办公桌上。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振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转战南北。而学生让字典陪伴左右更是无可厚非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识字的高峰期最佳时,带本字典随时查阅,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及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高尚的文化精神。

三、提供平台,让学生爱用字典

(一)开展竞赛,提高积极性。叶老说,如果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老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而竞赛状态下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每过一个阶段,利用机会,开展查字典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查得又快又对,即为优胜者。并且记录每次竞赛结果,谁进步了,给予鼓励。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二)交流汇报,培养自主性。为了提高学生识字的自主性,我利用每天早读时,让学生把自己查字典所识的字写于苹果状的生字卡片上,面对同学当小老师,教同学读一读,认一认,组组词,说说句。再把“生字苹果”贴于“生字树”上,一周后,谁懂得写那个生字,就可以把“生字苹果”摘走。一个学期下来,看谁得到的“生字苹果”多,谁就可以被评为“识字大王”。把查字典与识字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的形式,寓学于乐,长期不懈,学生就会收获多多。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是课内学习向课外自学的延伸,是引导多渠道、多方法自主学习生字的实践。

篇8

“字理教学”这一概念,是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在提出“字理析词”这一概念的同时提出来的。因此,“字理教学”可定义为:依据汉字的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以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效率,在字理析词中感悟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更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在“字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讲理,以便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呢?经过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本人认为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依据汉字字源,展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掌握汉字字形,了解字义

依据或借鉴汉字字源是我们“字理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阐发字源,为的是说明汉字的形义联系,表明字的本义,进而理解字词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字形、字义、字音的关系,通过字理分析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掌握字形,了解字义。也就是说,通过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突破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现了颇具规律的造字法。在教学中,教师将物与字,图与字一一展示给学生看。这就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大展示。如:我在教学生识别汉字部件“朿”和“束”时,我就是运用“溯源—对照”法,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很好地识别这两个汉字部件,我用事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源,进而了解汉字的字义。具体做法是:

(1)我先拿出一根长有尖刺的树枝给学生看看,并要求说出它的特点,等学生说出特点后,我又问:很久以前,还没有现代汉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把这些长有刺的树枝表达出来呢?然后出示“朿”的古文字“ ”,告诉学生这个古文字就像一棵树上长着尖尖的刺,这是古人依照这树枝的形体特点描绘出来的,这个古文字后来经过演变,最后变成了今天的“朿”字。这“朿”字中的“ 木 ”像一棵树,“ ”就像树上长着的 刺,尖尖的刺一般都向外长的,所以“ ”不能封口,它们合起来就像一棵树上长有尖尖的刺儿。所以“朿”的本义是:尖利像针的东西。

(2)我再拿出一把用绳子捆绑的小木柴让学生观察。我问:那古人根据这捆绑木柴的形状特点,又描绘出怎样的一个古文字呢?然后出示束的古文字“ ”,告诉学生这古文字就像用绳子把树枝捆绑起来,其中的“ ”像木柴,“ ”像绳子绑成一圈。这个古文字后来经过演变,就变成了今天的“束”字。所以“束”字是象形字,其中“木”像木柴,“口”像绳子,合起来像用一条绳子将木柴捆绑起来,这里的“口”是表示捆绑木柴的绳子,所以“口”要封口。本义是“捆绑”。引申出“约束”、“拘束”、“结束”等。

(3)、提升运用让学生认识带有“朿”旁的字:“刺、棘、枣”和带有“束”旁的字:“赖、懒、剌、速”。

最后我再用字理教学法,对以上这些字进行分别析解,让学生了解意思,并明白它们为什么带有“朿”旁或“束”旁。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区分“朿”和“束”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凡是意义与“朿”有关的字就用不封口的“朿”,如:“刺”。

在“朿”和“束”的字理教学中,我先展示事物让了学生解它们的由来,再分解成两个基本意义的单位,最后了解组合起来所表示的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记忆和发展思维。从而对汉字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有了初步的感知。

汉字的构成一般来说是先有象形,尔后派生出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独体的象形字具有极强的组构功能,依据汉字字源教好象形字,对以后学习的指事字,特别是合体的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十分重要的,将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较好地形成小学生自能识字的能力。

二、动作直观演示,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识字教学,一开始就是单刀直入,教学生拼音、书写、组词,机械模仿。学生读呀,写呀,枯燥无味。而“字理识字”我们就可以通过演示法析字,通过直观教具或动作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1)物示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开始,先不识字,而是出现实物,让学生兴趣一下子上来了,那么注意力就不言而喻了。如:学习“火”字,先让学生观赏熊熊火焰;教“羊”字,先让学生包揽双角冲天的羊头……这些景物学生早已摄入了脑海里,等到课堂中的再现,为其形象的“火”、“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这样深厚的兴趣中识字,我们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2)图示法:用图画将汉字的本义表示出来,解决汉字的溯源问题。如:教“山”字,可以出示一幅连绵起伏的山峰图景来与“山”字作对照,说明“山”的本义;教“飞”字,可以画一只鸟与“飞”字作对照,说明“飞”是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两笔是小鸟展开的翅膀,从而悟出“飞”的本义是:鸟展翅飞翔。图画形象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本义的理解。

(3)演示法:通过动作演示再现情景。如:教会意字“掰”、“瞪”这些动感很强的字,用动作演示进行教学就十分形象,如“瞪”字,教师在台上做做“瞪”动作和表情,学生看了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

三、运用汉字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科学家钱伟长说:“汉字的形态结构是个联想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字理识字”正是抓住了这个联想系统,析解它的造型规律,以达到识字会意的目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十分丰富的,“字理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力贯穿于每个汉字之中,让学生每每有回味,有想象的余地,从中自己分析字形结构。如:教“播”字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描述,因为我们乡村的孩子每年春耕都可以看见农民播种的情景的,所以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农民们用手把谷子撒下田。学生听完了,除了形象地记住了“播”的外形,脑海里还能再现出农民春耕忙碌的情景。如:教“男”字时,在让学生掌握字形是上下结构的同时,还要进行字义解释:古代在田里出力劳动的是男人,所以写作“男”,这样学生面对“男”这个汉字时,就不再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有很多男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美丽的劳动画面。如:教学“沙”字时,可引导学生从河水少想到沙子出现,这就是“沙”字的由来,这类字难以图示和演示,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再现情境。

前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汉字如诗似画,皆因其表意使然,其六书造法巧妙地造出了千万个生动形象,组构有理的汉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学生识字时就会是吟诵“一首优美的诗”,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从而感悟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字理教学”使学生能够牢记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的音、形、义,加速识字的速度。同时,“字理教学”在强化直观,指导学生识字的同时,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分析汉字形与义联系的过程中,又能接受大容量的思维训练;在发掘汉字的历史积淀过程中,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师要倾情尽力而为之!

参考文献

[1]黄亢美《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

[2]古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九州出版社

篇9

(一)探照灯功能的使用

很多教师喜欢使用探照灯功能,是因为它具有隐藏和突出重点的特效。教学时,教师点击探照灯功能键,页面就变成一个圆圈,圆圈的大小、形状可以按需要进行调整,圈里的内容可见,圈外的内容被隐藏,不可见。这样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比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主要的生字词有:虎、均匀、空隙、重叠、根茎、叶柄、蛟龙、痕迹、逐渐、触着墙等。教师首先把这些生词在电子白板上做好、保存。当讲到生词环节时,将课件页面播放到生词页,点击探照灯功能键,再把圆圈的大小调整到只呈现出一个生字词就好,拖动圆环,生字或词一个一个地出现,学生一个一个生字或词地识记,注意力都被集中在这一个点上,生字词之间不发生干扰,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二)汉字笔画功能的使用

要使用汉字笔画功能,首先要点击交互式电子白板下方的“学科”栏,选中“语文”后就会出现汉字笔画图标,点击该图标后就可以在页面上拖出一个对话框,在对话框里输入生字,然后一笔一笔地点击出这个生字的笔顺,确定保存即可。这样,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笔画顺序,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比如,《爬山虎的脚》题目中的“虎”是个生字,教师提前把这个字做成笔顺演示字,出示课题后,点击“虎”字的左下角的功能键,选中显示属性浏览器里的播放功能,“虎”字就一笔一画地按照笔顺写了起来。这时,教师让学生跟着“虎”字的笔顺书空,一边跟着写笔画一边说着笔画名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训练效果。

二、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搭建互动平台,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典型功能就是为教学搭建起互动的平台,满足时刻交流的需要。实践证明,批注和漫游功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一)批注功能

批注功能就相当于用粉笔做标注,以提醒人们注意。批注功能搭建起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比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在白板上出示这个重点段,再让学生使用批注笔进行勾画,如找出“巴、拉、贴”等关键字。通过对勾画结果的分析,教师就能够了解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突破难点就容易多了,同时,在互动活动中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漫游功能

漫游功能是指把交流的平台扩大到了无限。即通俗地讲,漫游功能就是使电子白板变成了超大的黑板,无论写、画或是导入资源,都不会受到局限,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展示效果。比如,“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这一问题是《爬山虎的脚》的教学难点,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探究学习,而后全班交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白板上画一画脚向上爬的过程。当屏幕不够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漫游功能,扩大页面,这也就相当于扩大了交流的平台,空间上没有了局限,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的全过程。

三、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反馈训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自定义录制功能,可在巩固训练重难点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前文提到《爬山虎的脚》一文中“脚如何往上爬”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屏幕上画图讲解。那么,用一边讲一边画的方式谈理解时,教师可以先点击“自定义录制”键,再让学生在白板上操作,等学生讲解、操作完毕,再点击“完成”键及“播放”键,那么,刚才学生在白板上的画图过程就被录制了下来,可以反复观看、分析,从而巩固了学生对难点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渲染阅读意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读书是贯穿全程的,尤其是带着理解读书的环节,更是体现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在读书环节里喜欢配乐。电子白板的资源导入功能可以满足这项教学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五、结语

篇10

作为语文教师,主要任务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很多知识,而在于教给学生掌握和运用更多的知识。因此,“活”的知识,“活”的学生,主要取决于“活”的教师,“活”的教法。如何做到“活“教呢?

一、导出规律,培养小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活”教字词。

新课程中,识字量的增加,使习惯于传统识字教学的教师手足无措,疲惫不堪,以死记硬背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高投入低效率的传统识字教学,不能及时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制约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要使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必须掌握汉字组合的规律。教学识字,不能割裂音、形、义,机械的去记,去读,否则,既不易懂,也很乏味,所以教师的授课,在于引导学生弄清他们的规律。如作为偏旁的“月”。如单纯的称之为“月字旁”,已失去了组字的原旨,“月”者“肉”也,指出了这个含义,则肝、肺、肠、胃、胸、腹等都有一个“月”旁,说明他们都给肉有关,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还有如“湖”、“海”的三点水为水旁,与水有关,稍一点破,不仅妙趣横生,且又易于掌握汉字的规律,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至于词,如一味的以词解词,背定义,这样的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如第十一册的《少年闰土》中的“郑重”一词,如单纯的以词解词,它的含义则是“严谨慎重态度”。对照课文,学生是否理解呢?答案很明显,学生难于理解。笔者教学这个词时,就让学生议论课文,“这祭祀,说是许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也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忙不过来”、“郑重”的词义就很明白了,这里指场面很“隆重”。这样,不离开语言环境,不脱离课文内容,不背定义,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

二、激起情感波澜,焕发课堂生命活力,“活”讲课文。

随着新课标的一步步完善,那种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火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一个新时代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重情的分析,重内容的所谓思想性,这往往是课文分析中容易犯的毛病,其实,文章是在教师指点下读懂、体味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犹如说书的一样,统统“开拍”出来,或一句普通话,一句土话的读讲。其实作为课文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样,学生就不是听听而已,而要自己去品味,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起了一个让学生“进入课文”、“进入角色”的作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分析“有一颗星星落下来……有一个人快要死了……”这段话时,我问为什么这样写呢?让学生讨论,同学们兴致很高,讨论很热烈。有的说:“第三根火柴灭了,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再由星星写到流星,由流星想到奶奶,想到奶奶的抚爱,想到奶奶把她带走……”另一个学生说:“奶奶的话是迷信的,但读到这里,想到小女孩自己快要死了,而她还不知道,还说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其实,就是她自己呢――她太可怜了。”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再指出,流星的出现是作者巧妙的构思,预示小女孩的不幸就要降临,起渲染文中的悲惨气氛的作用。讲完后,在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部分同学都对小女孩的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寄予深深的同情,从中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激发他们想去这个罪恶的社会。

三、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活”写作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看多了,知识就广,眼界就宽,课外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点点滴滴的知识浪花,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都会使小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学生在涉猎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视野会逐渐开阔,知识会逐渐增多,求知欲望会逐渐强烈,慢慢会成为学习上的有心人,欣赏佳作的水平会不断提高,语文知识将更加丰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也会有较大提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广泛的介绍一些好的书让学生看,让学生从许多文章中吸取精华,而不必要担心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大量的事实证明,那些博览群书的孩子,表现出来的长处,决不单单在作文上,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往往都显露在课堂上,而那些只知道埋头啃老师教的几篇课文的学生往往相形见拙,显得呆板、平庸。高尔基的身世就是一个例子,他如果单凭课堂上学的几篇文章,那恐怕不是大文学家,而是一个只有小学水平的高尔基了。

四、激趣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强力打造高效课堂。

激趣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及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爱的情绪,是人们获取知识、探索真理的动力之一;兴趣是学习热情的加温器,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能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妙;兴趣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所学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学生学习如果没有兴趣,则如同苦役加身;教师教学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则如同把苦役施加于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注重追求导入语的艺术化、悬念化;教学手段的新颖化、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趣味化,从而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积极寻求和经营课堂教学的兴趣点,进而有效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课堂在趣味中焕发无穷的魅力。教必法,但无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一套固定的方式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激趣教学呢?其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不是只局限于课堂导入的激趣,也并不是只能创设激趣情景,激趣的手段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的。激趣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①创设情景激趣法;②巧设悬念激趣法;③评价鼓励激趣法;④多媒体激趣法;⑤游戏竞赛激趣法;⑥动作语言神态激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