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保值增值率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保值增值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保值增值率

篇1

第一条为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真实反映企业国有资本运营状况,规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工作,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资本,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对于国有独资企业,其国有资本是指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对于国有控股及参股企业,其国有资本是指该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国家应当享有的份额。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经审计的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在全面分析评判影响经营期内国有资本增减变动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进行核实确认的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中央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核实确认工作。

各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监管职责范围内的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核实确认工作。

第六条企业应当在如实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核实经营期内国有资本增减变化的各项主客观因素,真实、客观地反映国有资本运营结果,促进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经营目标,并为企业财务监管与绩效评价、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企业工效挂钩核定等出资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第二章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计算

第七条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主要通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反映,并设置相应修正指标和参考指标,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增减因素,以全面、公正、客观地评判经营期内企业国有资本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

第八条本办法所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经营期内扣除客观增减因素后的期末国有资本与期初国有资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影响后的期末国有资本÷期初国有资本)×100%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分为年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任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第九条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修正指标为不良资产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不良资产比率=(期末不良资产÷期末资产总额)×100%

本办法所称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帐,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

第十条因经营期内不良资产额增加造成企业不良资产比率上升,应当在核算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时进行扣减修正。

(一)暂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经营期内企业不良资产比率上升,其增加额在核算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时进行直接扣减。计算公式为:

修正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影响因素的期末国有资本-不良资产增加额)÷期初国有资本×100%

不良资产增加额=期末不良资产-期初不良资产

(二)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经营期内对有问题资产未按财务会计制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应当在核算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时进行扣除修正。其计算公式为:

修正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影响因素的期末国有资本-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额)÷期初国有资本×100%

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额=各类有问题资产×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

(三)国有控股企业修正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应当按股权份额进行核算。

第十一条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参考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

(一)净资产收益率:指企业经营期内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平均净资产=(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2

(二)利润增长率:指企业经营期内利润增长额与上期利润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增长率=(利润增长额÷上期利润总额)×100%

其中:利润增长额=本期利润总额-上期利润总额

(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企业经营期内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四)资产负债率:指本经营期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第十二条本办法所称客观增加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国家、国有单位直接或追加投资:是指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机构)或企业、事业单位投资设立子企业、对子企业追加投入而增加国有资本;

(二)无偿划入:是指按国家有关规定将其他企业的国有资产全部或部分划入而增加国有资本;

(三)资产评估:是指因改制、上市等原因按国家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而增加国有资本;

(四)清产核资:是指按规定进行清产核资后,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核准而增加国有资本;

(五)产权界定:是指按规定进行产权界定而增加国有资本;

(六)资本(股票)溢价:是指企业整体或以主要资产溢价发行股票或配股而增加国有资本;

(七)税收返还:是指按国家税收政策返还规定而增加国有资本;

(八)会计调整和减值准备转回:是指经营期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发生重大变更、企业减值准备转回、企业会计差错调整等导致企业经营成果发生重大变动而增加国有资本;

(九)其他客观增加因素:是指除上述情形外,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规定认定而增加企业国有资本的因素,如接受捐赠、债权转股权等。

第十三条本办法所称客观减少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专项批准核销:是指按国家清产核资等有关政策,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核销而减少国有资本;

(二)无偿划出:是指按有关规定将本企业的国有资产全部或部分划入其他企业而减少国有资本;

(三)资产评估:是指因改制、上市等原因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而减少国有资本;

(四)产权界定:是指因产权界定而减少国有资本;

(五)消化以前年度潜亏和挂帐:是指经核准经营期消化以前年度潜亏挂帐而减少国有资本;

(六)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是指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而减少国有资本;

(七)企业按规定上缴红利:是指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制度规定分配给投资者红利而减少企业国有资本;

(八)资本(股票)折价:是指企业整体或以主要资产折价发行股票或配股而减少国有资本;

(九)其他客观减少因素:是指除上述情形外,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规定认定而减少企业国有资本的因素。

第十四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计算以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为依据。企业所有境内外全资子企业、控股子企业,以及各类独立核算分支机构、事业单位和基建项目等应当按规定全部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按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决算管理规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经营期内影响企业国有资本变化的客观增减因素,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中披露或出具必要鉴证证明。

第十六条企业本期期初国有资本口径应当与上期期末口径衔接一致。企业对期初国有资本进行口径调整应当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并对调整情况作出必要说明。本期期初国有资本口径调整范围具体包括:

(一)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追溯调整;

(二)经营期内子企业划转口径调整;

(三)企业财务决算合并范围变化口径调整;

(四)其他影响企业期初国有资本的有关调整。

第十七条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需要,企业保值增值结果按照会计年度、企业负责人任期分别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以任职期间年度企业财务决算数据为依据。

第三章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的确认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经营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和相关材料随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一并报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送材料应当包括:

(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表》及其电子文档;

(二)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分析说明,具体内容包括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完成情况、客观增减因素、期初数据口径、与上期确认结果的对比分析、相关参考指标大幅波动或异常变动的分析说明以及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三)客观增减因素证明材料。

第十九条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客观增减因素的证明材料除年度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外,还应当包括:

(一)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

(二)有关专项鉴证证明;

(三)企业的有关入账凭证;

(四)其他证明材料。

第二十条企业上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材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各项指标真实、客观,填报口径符合规定;

(二)电子文档符合统一要求;

(三)各项客观增减因素的材料真实、完整,并分类说明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对企业上报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承办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其审计的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材料及出具的相关鉴证证明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根据出资人财务监督工作需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中央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5号)及其他有关规定,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及保值增值材料进行核查,并对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进行核实确认。

第二十三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核实确认工作,应当根据核批后的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数据,剔除影响国有资本变动的客观增减因素,并在对企业不良资产变动因素分析核实的基础上,认定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实际状况,即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第二十四条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国有资本实现增值;

(二)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国有资本为保值;

(三)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小于100%,国有资本为减值。

第二十五条企业国有资本存在下列特殊情形的,不核算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但应当根据经营期国有资本变动状况分别作出增值或减值的判定。

(一)经调整后企业国有资本期初为正值、期末为负值,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完成情况判定为减值;

(二)经调整后企业国有资本期初为负值、期末为正值,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完成情况判定为增值。

第二十六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以经核实确认的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实际完成指标与全国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行业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优秀、良好、中等、较低、较差”五个档次,评判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相应水平。

中央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未达到全国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率平均水平的,无论其在行业中所处水平,不予评判“优秀”档次。

第二十七条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水平确认为“较差”档次:

(一)存在重大财务问题、年度财务决算严重失实的;

(二)年度财务决算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

(三)持续资不抵债的。

持续资不抵债企业,在经营期间弥补国有资本亏损的,可确认其国有资本减亏率。

第二十八条经营期内没有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企业,其负责人延期绩效年薪按《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号)及其他有关规定扣减。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经营期内没有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资。

第二十九条企业在对外提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时,应当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核实确认的结果为依据。

第三十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指标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每年全国国有资本总体运营态势,以全国国有企业年度财务决算信息为基础,按行业分类统一测算并公布。

第四章罚则

第三十一条企业报送的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相关材料内容不完整、各项客观因素证据不充分或数据差错较大,造成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确认结果不真实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重新编报,并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二条企业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以及故意漏报、瞒报等情况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三十三条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关材料的审计工作中参与作假,提供虚假证明,造成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严重不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禁止所出资企业聘请其承担相关审计业务,并通报或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十四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核实确认过程中,造成重大工作过失或者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依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工作规范。

篇2

【关键词】 营运能力; 盈利能力; 销售收入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并维持企业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盈利能力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标准,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简介

本文以某煤矿企业为例,该矿属大型国有煤炭重工业行业,由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年的矿井、入洗270万吨/年的洗煤厂组成。目前企业总资产9.35亿元,在册职工2 875人;矿井井田面积3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4 285.4万吨,可采储量13 452.8万吨。

该企业主要以煤炭开采和深加工为主,兼营与煤炭相关的副业,以自主开采加工为主,产品由公司统一销售管理,市场广阔,出口日本、韩国,国内销往宝钢、首钢等各大钢铁行业及电厂港口。

二、企业经营情况

(一)2010年财务决算说明

1.原煤产量:计划100万吨,实际106.83万吨,比计划增加6.83万吨,完成计划106.83%,比上年同期106.39万吨增加0.44万吨,增产0.41%。

2.精煤产量:计划95万吨,实际116.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73万吨,增幅6.7%。

3.利润:累计计划1 767.38万元,实际4 079.22万元,实际比计划增加盈利2 311.84万元。

(二)2011年财务决算说明

1.原煤产量:计划150万吨,实际151.67万吨,比计划增加1.67万吨,完成计划的101.11%,比上年同期106.83万吨增加844.84万吨,增产41.97%。

2.精煤产量:计划117万吨,实际131.32万吨,比计划增加14.32万吨,完成计划的112.24%,比上年同期116.7万吨增加14.62万吨,增产12.53%。

3.利润:累计计划20 232万元,实际16 881万元,实际比计划少完成37 113万元。

三、分析

(一)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分析,也称资金周转评价,指的是分析比较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借以判断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营运能力指明方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可揭示企业资金周转的情况,揭示企业资源配置的情况,促进企业改善资源配置。以下结合该煤矿报表计算(2010年度和2011年度对比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又称收账比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量的应收账款资金循环周转的次数或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天数,是衡量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本期销货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本期销货收入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2010年: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2 763 433.75+13 031 532.30)/2≈12 897 483.03

应收账款周转率=369 690 075.33/12 897 483.03

≈28.66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0*12 897 483.03/369 690 075.33≈12(天)

2011年: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3 763 433.75+14 031 532.30)/2≈13 897 483.03

应收账款周转率=469 690 075.33/13 897 483.03

≈33.80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0*13 897 483.03/469 690 075.33≈10(天)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考核应收账款周转变现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短,呈上升趋势,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效率高,变现能力强,企业收账速度较快,坏账出现几率小。可以看出该煤矿对市场前景预期较为乐观。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一定数量的存货所占资金循环周转次数或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存货周转率反映的是存货资金与它周转所完成的销货成本之间的比率,这是一组衡量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和存货是否过量的重要指标,是分析企业流动资产效率的又一依据。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本期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平均余额/本期销货成本

式中:存货平均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2010年:

存货平均余额=(142 388 927.00+143 404 797.99)/2≈142 896 862.50

存货周转率=338 194 152.07/142 896 862.50≈2.37

存货周转天数

=360*142 896 862.50/338 194 152.07≈152(天)

2011年:

存货平均余额=(145 388 927.00+146 404 797.99)/2≈145 896 862.5

存货周转率

=341 194 152.07/145 896 862.5≈2.34

存货周转天数

=360*145 896 862.5/341 194 152.07≈153(天)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存货周转率适用于衡量企业对存货的营运能力和管理效率的财务对比。企业一般情况下,周转的速度快、周转天数短,说明企业的销售效率高。就该煤矿以上两年数据对比,皆呈上升趋势,这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不能说明企业各环节的存货营运能力和管理效率。因此,经营者有必要按经营环节具体分析。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财务期间内一定数量的流动资产价值(即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或完成一次周转所需要的天数,反映的是企业全部流动资产价值(即全部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

流动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额一般有两种计算方式:一是按产品的本期销货收入计算;二是按销售产品的成本费用计算。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第一种方式计算。

考核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还可以采用完成一次周转所需的天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0*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本期销货收入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2010年: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365 979 812.82+257 675 100.59)/2

≈311 827 456.705

流动资产周转率

=369 690 075.33/311 827 456.705≈1.49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

=360*311 827 456.705/369 690 075.33≈303(天)

2011年: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368 979 812.82+260 675 100.59)/2

≈314 827 456.71

流动资产周转率

=469 690 075.33/314 827 456.71≈1.49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

=360*314 827 456.71/469 690 075.33≈241(天)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综合营运效率和变现能力的财务比率。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是一个逆指标,周转天数越短,说明流动资产利率越高。由此可以看出,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流动资产利率高。但流动资产周转率速度缓慢,根源在于存货占用资金庞大、信用政策过严,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企业必须调整其信用政策,加强存货管理。

4.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一定财务期间内,企业全部资产所占资金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它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与它周转所完成的销售收入的比例关系。由此看出综合性指标的衡量要考虑经营性比率的影响。

总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总资产周转天数=360*总资产平均总额/本期销售收入

式中:资产平均余额来自于资产负债表年初数和年末数的平均数。

2010年:

总资产平均余额

=(938 344 627.49+851 353 009.10)/2

≈894 848 818.30

总资产周转率

=369 690 075.33/894 848 818.30≈0.41

总资产周转天数

=360*894 848 818.30/369 690 075.33≈871(天)

2011年:

总资产平均余额=(941 344 627.49+854 353 009.10)/2≈897 848 818.3

总资产周转率

=469 690 075.33/897 848 818.3≈0.52

总资产周转天数

=360*897 848 818.3/469 690 075.33≈688(天)

总资产周转率是用于衡量企业资产综合营运效率和变现能力的财务比率。总资源共享资产周转次数越多,或周转天数越短(总周转期越短),说明企业全部资金的周转速度快,进而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强。由此可见,该煤矿2011年比上年总资产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运用的效率好,取得的销售收入多,营运能力加强了。

5.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完整性和安全性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间所有者权益总额

2010年:

资本保值增值率

=647 665 053.02/604 285 468.06≈1.07

2011年:

资本保值增值率

=667 665 053.02/614 285 468.06≈1.09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用于衡量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一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为资本增值率大于1,为资金增值。该煤矿2011年和2010年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均大于1,并且称上升趋势,可以说明本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良好。

通过对该煤矿2010年和2011年营运能力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能够正确判断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及企业的资产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获利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因而盈利能力评价是企业财务评价的核心内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三个方面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1.营业利润率

该指标的意义在于从营业收益的角度说明企业营业业务的获利水平。

营业利润率=(本期营业利润/本期营业收入)*100%

2010年:

营业利润率=(88 556 693.73459 790 280.68)*100%≈19%

2011年:

营业利润率=(98 556 693.73/469 790 280.68)*100%≈21%

因为营业利润率比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获利水平越高,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3%。可见该企业目前来看营业利润呈增长趋势,并揭示出营业收入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程度,体现营销部门的工作业绩和企业营业的综合获利水平。

2.总资产报酬率

该指标的意义说明企业每占用或运用百元资产所能获取的利润,用于从投入和占用方面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2010年:

总资产报酬率=(90 294 922.64/894 848 818.30)*100%≈10%

2011年:

总资产报酬率=(98 294 922.64/897 848 818.30)*100%≈11%

因为总资产报酬率比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获利能力愈强,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1%,目前来看呈增长趋势,该企业的获利能力逐年增强。以息税前利润和总资产比较,能够充分体现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从而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及时获利。

3.净资产报酬率

该比率用于从净收益的角度说明企业净资产的获利水平。

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净资产平均余额)*100%

2010年:

净资产报酬率=(90 258 493.73/894 848 818.30)*100%≈10%

2011年:

净资产报酬率=(98 258 493.73/897 848 818.30)*100%≈11%

因为净资产报酬率比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获利水平愈高,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1%,目前来看呈增长趋势。相对于其他获利水平指标更能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计算企业在某项资产中投资1元所形成的销售收入,并将计算结果加以比较分析,以提示企业在配置各种经济资源过程中的效率状况。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企业营运能力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效率高,变现能力强,企业收账速度较快,坏账出现几率小。存货周转率适用于衡量企业对存货的营运能力和管理效率的财务对比,存货周转率就该煤矿以上两年数据对比,皆呈上升趋势,这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流动资产周转率中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流动资产利率高,但流动资产周转率速度缓慢。总资产周转率中该煤矿2011年比上年总资产周转率高,取得的销售收入多,营运能力加强。资本保值增值率中该煤矿2010年和2011年的资产保值增值率是均大于1,并且称上升趋势,说明本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目前良好。

盈利能力中营业利润率,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3%,可见该企业目前来看营业利润呈增长趋势,体现营销部门的工作业绩和企业营业的综合获利水平。总资产报酬率,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1%,目前来看呈增长趋势,能够充分体现该企业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从而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及时获利能力。净资产报酬率,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1%,目前来看呈增长趋势,该指标对于其他获利水平指标更能综合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

(二)建议

培育和完善企业营运能力体系的对策: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二是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三是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四是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五是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总之,通过对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的分析评价,能够正确判断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及企业资产使用效率,从而提高该煤矿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魏明海.论有效的财务分析模式[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5).

[2] 刘新华.企业财务分析的缺陷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1(8).

[3] 王庆成.财务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1.

[4] 于福生.小企业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1.

[5] 欧阳清.成本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0.

[6] 杨忠莲.高级财务会计[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8:176.

[7] 乐艳芬.战略成本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5.

篇3

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30亿元,是国内首批保险资产专业管理机构,其业务涵盖固定收益类投资、权益类投资、项目投资及国际业务,受托管理的总资产超过1.5万亿元。2010年7月,由澳中同学联谊会(ACAA)发起举办的“2010年澳中杰出校友奖”在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颁发,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FO,澳洲资深注册会计师王一佳女士凭着在金融领域的长期工作经历和表现,荣获2010年“澳中年度金融业杰出校友奖”。在此背景下,《首席财务官》对王一佳女士进行了专访,以探寻领先的金融资产管理之道。

风险与收益均衡

在保险业的资产管理中,投资风险与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最受关注的。作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旗下的主要盈利单位,2004年至2009年间,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超过17.06亿元,投资收益率连续六年超越行业平均水平和市场基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连续六年超过110%。

投资风险是为获得不确定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在王一佳看来,投资风险和资产保值增值之间是一对矛盾,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风险与收益具有对称性。但不同地区的选择、不同类型资产的选择、比重的差异都会影响最终的投资风险、投资绩效以及资产能否保值增值。“金融市场千变万化,有效管理好投资风险并取得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投资的目标所在,解决投资风险和保值增值之间问题的核心手段就是资产配置。”

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其委托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保险资金,主要为资本金和保费收入。根据保险资金的特殊性,特别是寿险资金,看重的是投资的长期稳定收益。既要做好资产负债的匹配,又要兼顾好投资风险与资产保值增值。王一佳认为,要通过多元化投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管理等手段,有效平衡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王一佳还特别强调,对于保险资金投资而言有三点需要注意:首先,阶段性收益率不是越高越好,而应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在投资过程中不断再平衡,完成收益目标,不断地取得复式收益,实现长期收益最大化,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做久;其次,实现收益不等于资产保值增值,会计制度是有会计期间的,一般以一个年度为周期,实现收益是指当年实现的收益部分,不包括浮动盈亏变动所产生的资产价值变动额,这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从这个概念来说,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实现收益是不一致的;第三,保险资金运用应更加关注长期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资金的性质首先是安全,安全的体现是长期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在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拓宽以后,保值增值的意义将远远大于当期收益,同时新的会计准则将明确综合收益计入利润表,作为单独披露项,并淡化差价收入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应该早做准备,提前布局。

大平台有大作为

2004年,在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伊始,王一佳即被任命为公司副总裁,经历了公司最困难的初创期和成长期,相继分管公司前、中、后台各个领域的工作,而财务工作一直是分管工作的重点,同时应监管机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兼任公司CFO一职。王一佳坦言,作为分管投资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将财务和投资业务有机融合。

“我是一个喜欢迎接挑战的人,挑战越大,动力越大,善于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也一直保持着开明的思维和包容乐观的心态,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王一佳很庆幸能在资产管理公司这样一个大平台工作,有一个精干的经营班子共事和支持,一支敬业的年轻团队,使得各项业务在第一时间抢抓市场,赢得了先机。

由于视野非常开阔,王一佳一直把价值创造作为财务部门的主要驱动力,包括:组织管理公司首批获得开展境外投资业务,并率先在行业设立在港资产管理子公司,2006年,所管理的境外资产从初期成本100亿元市值迅速上升为170亿元,并成功参与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境外公开发行和增发等项目,有力支持了国有企业的境外上市融资的开展;成为行业内首家QFII境外机构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提升了中国人寿的国际形象、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率先在保险行业提出搭建起“以引进为主、自主开发为辅”的思路,搭建起投资业务一体化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IT架构;作为首批获得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投资管理人资格之一的开拓者,积极探索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模式的创新,凭借中国人寿的优势,公司第三方受托社会机构业务迅速发展,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业务覆盖铁道、电网、金融、烟草、煤炭等国家支柱行业。

王一佳认为,财务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目标和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财务工作必须坚持依法合规、规范严谨,从财务视角提供有价值的管理信息,准确反映公司经营管理全貌,真正发挥好财务管理参谋的作用,确保公司资产保值增值。并始终把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及受托资产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公司连续六年无违规违纪记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连续六年超越110%。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国际上资产管理行业最先进的DSTi系统,全面实现了财务工作的无纸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拓展性以及估值和核算的灵活性,实现了中后台系统的一体化,资产管理的财务工作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专注成就专业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时期,保险市场亦发展迅速,保险业经历了推进市场化和回归金融这两大历史性变革,保险市场主体也从原来人保独家垄断时期发展到今天的130多家,为保险资产管理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王一佳多年的金融保险职业生涯正好处于这段保险业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王一佳主要从事保险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从基础财务会计做起,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管理、税收检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曾奉命外派香港工作,担任香港中保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工作了六年,主要从事金融融资、按揭、证券投资等业务,这六年也是她从专业财务管理工作转向金融投资业务及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转折点。在经营管理中,严格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规范核算,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学习国际先进银行、保险公司的管理文化和严谨的法律规范性,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了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也为她在后来工作中主动应对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调回北京后,王一佳出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主要负责中国人寿系统内固定资产及证券投资的风险防控,将风险管理系统建设作为重点,研究探索寿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着手建立了公司投资风险管理流程,为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翔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指引。2003年,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股改上市的关键时刻,被任命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财务会计部总经理,参与了股改上市后期工作,在落实相关的财务税收等政策的同时,科学准确适用会计准则及制度,为支持中国人寿股改上市以及今后长期稳健的发展做好大量财务准备,为成功实现两地上市以及财务管理的持续性提供了可靠保障。2003年底中国人寿成功登陆纽交所及港交所后,王一佳把工作重心转到推动中国人寿集团化后的财务管理平台搭建和实施上来。2004年,在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伊始,即被任命为公司副总裁。

在王一佳看来,发达国家的CFO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参与董事决策层和经理执行层,与CEO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以股东价值创造为基础,以业绩管理为核心,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并提供决策支持。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企业忽视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利益过分向经营者和职工倾斜,资本遭受严重侵蚀,资产流失惊人。长此以往,企业将难以为继。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财务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的提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制度空间。推动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实现财务根本职能,保证财务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财务管理分层框架强调不同立场(出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和权责利关系,把企业财务分解开来,这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能否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财务的有效约束,出资者如何通过经营者财务达到其财务目标,以及经营者如何在出资者的财务约束下经营,成为财务改革的关键。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二、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

众所周知,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我们不妨选取公司制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通过多层次的关系,从激励与监督、权责利对等、信息的交流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体系。那么,股东(出资者)如何行使其所有权?如何保证股东目标的实现?在实现股东目标的过程中,董事会将通过何种机制来保证经营者目标不偏离股东目标?如何使得经营者有充分的激励机制来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同时保证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的关键。财力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资者和经营者不能建立两套制度而各行其是,他们必须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以促进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同时实现。或者说,建立一种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型,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的目标,并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

所谓模式的建立,其实质是有关制度的建立,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一套保证出资者与经营者共同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制度,而要建立这套制度,必须首先找到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共同依赖的基石。出资者出资,是为了实现出资增值。经营者之所以能够经营出资者出资,是因为依法事先承诺对出资者的财产责任,即保证出资的保值增值。因此,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统一出资者出资的保值增值,而增值又以保值为基础。所以维护出资者权益,实现出资的保值增值,是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石,是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对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出资者权益通常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或所有权”,即出资者出资所代表的权益。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才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模式,是保证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共同实现的载体;有效地保障出资者权益,是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标志。

三、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本文称之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所谓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财力提供的信息和生成信息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出资者权益维护的基础上,或者说是以出资者权益维护作为整个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主线和指导。其精神实质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受托责任”的法人财产实体,经营者是在为完成出资者所赋予的“受托责任”而工作,这样出资者投入本金的维护、经营过程的风险控制以及通过利润来增长出资者权益,就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即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甚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是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而展开。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注重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来保证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在获得净收益前,其出资者权益必须得到充分的维护和保持,即保全出资者是确定利润的前提。

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从或服务于资本运营目标是出资者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根本任务。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资本运营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与单纯生产型和生产经营型对比,资本运营的基本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而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生产经营管理服从资本收益目标。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本存量管理、资本增量管理、资本配置管理等,供、产、销管理及一般的筹资、投资管理要从属于资本保值增值的资本运营目标。财务管理也应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正是以资本运营目标作为根本任务的。

(二)保全出资者权益是确定收益(利润)的前提。企业经营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收益(利润),财务管理不仅要为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服务,而且必须能够正确地计量收益。要正确地计量收益,必须以保全出资者权益为前提,划清本利的界限。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物价变动、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主观因素以及其他原因,往往使出资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从而导致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甚至陷于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出资者权益得以有效维护,保证收益计量的科学、准确,从而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真正实现。

(三)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该模式有效运转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两权分离往往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等问题,尤其我国现阶段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些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资产经营者以出资者的出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出资者投放资本的目的是谋求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这必须通过资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达成。但事实上,资产经营者很可能损害出资者权益,如将资产据为己有或拱手送人,导致出资者资产流失。或者经营不负责任,导致低效或无效经营,使出资者资产发生损失。为此,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作为保障,从而形成了该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实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是一个拥有法人财产权的经济实体,决定了我国企业要树立市场观念,谨慎经营,努力维护出资者权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目前严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迫使我国企业必须采用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已经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目标必须从单纯的利益最大化走向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的出资者权益将成为制约企业的根本动力,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和是非功过的评价主要由出资者来进行,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将是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增长。我国已经开始推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这就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宏观基础。

其次,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它反映了与企业有利害关系各方共同利益的要求。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生存和发展只能取决于自身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否则只能走向萎缩乃至破产,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强烈要求出资者权益的保全;企业管理当局同样关注出资者权益维护问题,因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规范的委托关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荣誉与应得报酬将维系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这就促使他们重视出资者权益维护,以便确保自身的长远利益;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投资办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扩大所拥有的财富,而其中最为起码的要求则是保证其出资的安全与完整,因而他们是其权益维护的最大支持者;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用,势必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足够的偿债能力源自于企业足够的出资者权益;国家(政府)更要求出资者权益维护,企业全面坚持和贯彻出资者权益维护原则,保证其自身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这样国家将在诸多方面受益,因为企业确保了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自然就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国家中长期发展培植了资源,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五、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构造

(一)树立牢固的资本运营观念,保证资本保值增值的正确考核。借鉴我国国有资资本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进行考核。我国国有资本主要考核指标如下: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如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则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如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则意味着国有资本受到侵蚀。

可以看出,考察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采用期初、期末所有者权益对比的方法,说明考察资本保值增值,重点在于考察出资者权益的增减。因此,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树立这种资本运营观念,强调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保持,进行科学的资本运营,保证资本保值增殖目标的真正实现。

(二)建立科学的收益(利润)观念,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前已指出,出资者权益在会计账册中以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差数来表现。资产负债表借方的资产可以看作“正资产”,贷方负债可以看作“负资产”,即担负的经济义务或责任,出资者权益则以净资产表现。各类企业的出资者,其持有的利益不是资产总额,而是净资产的期末余额。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创立伊始便与收益密切相关。收益,它代表的是某一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的净成果。从会计文献来看,一般都将收益(利润)定义为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但在界定其具体内容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本期营业观,将当期的收入减去为实现这些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即为收益。用公式表示如下:

AI[t2]=R[t2]—C[t]

其中,AI[t2]表示第二期的会计收益;

R[t2]表示第二期的收入;

C[t]表示第二期的费用(成本)。

另一观点是总括收益观,即期末净资产减去期初净资产的差额。公式为:

AI[t2]-NA[t2]—NA[t1]+D[t2]

其中,NA[t2]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NA[t1]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D[t2]表示第二期的资本分配(股利)。

按照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的要求,收益的定义应当采用总括收益观,即收益应被定义成企业净资产的增值,换言之,只有在净资产保值基础上的增值才能被看成是真正的收益。这一定义较之本期营业观下的“以收抵支的差额”或“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货币表现”的说法当然要科学的多,它真正揭示了收益的本质,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是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指明了方向。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坚持总括收益观实乃必要。其实,相比而言,说总括收益观更为科学,还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它能更好地用于金融资产的计量。因此,应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在评估中应以资产的现时成本为计量标准,特别应重视以资抵债后的资产净值,并以此计算当期收益,超过这一程度的利润分配意味着对出资者权益的侵耗,应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

(三)全面贯彻资本保全原则。物价变动是市场经济的伴随现象,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使出资者权益的保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全面贯彻资本保全理论。在该种模式下,出资者权益的保全是确定收益的前提。任何一项权益都有资产相对应,出资者权益用净资产表示,净资产的计量即为出资者权益的计量。构成会计计量模式的因素有三: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计量因素的各种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不同的计量模式,出资者权益的量度和收益的确定都有区别,因而就产生了保全出资者权益的几种观点,主要包括出资者权益的货币资本保全观、出资者权益的稳值货币保全观和出资者权益的实物保全观三种,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都规定了各自的资本保全要求。要正确分析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方法保全出资者权益,防止补偿不足,全面实现资本保全。具体地说,物价变动轻微时期,财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应有所偏重,以便基本解决成本的补偿问题;当物价变动达到一定幅度之后,应该综合采用出资者权益保全措施,以便追求全面的资本维护。

(四)创造条件,促进谨慎性原则充分应用的。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获得净利前必须使其资本得到充分维护,体现在财务运作中,就要求必须在认真遵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同时,全面推行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种种风险,当某一经济事项在会计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并且每一种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理论上和逻辑上的正确性时,通常选择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会计方法,谨慎性原则是会计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结果。1992—1993年的我国会计改革中部分地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开始允许采用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方法来强化资本维护,确为我国会计的一大进步。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程度还偏低,距离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要求和客观需要还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充分应用谨慎性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对有价证券和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进行计价;(2)将快速折旧法和直线折旧法均作为企业选择折旧方法的备选方案,并尽可能缩短折旧年限;(3)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4)递延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尽可能缩短摊销年限;(5)对企业发生的产品维修担保、法律诉讼等或有负债进行揭示;(6)审慎地确定支出补偿内容与额度、合理划分期间费用与制造成本;(7)收入的确认要严格核查其应具备的各项条件或标准。

篇5

摘 要 财务指标虽然反映了企业的相关能力,能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但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时存在的诸多缺陷,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和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本文分析了存货周转率指标没有全面反映其内部结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只反映了有关项目的表面现象、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没有考虑净资产的使用时间、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和可比性原则等八个问题。

关键词 财务指标缺陷 注意问题

财务指标分析反映了企业的相关能力,能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定位企业现状和考核评价企业业绩,但其不是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绝对标准。笔者认为财务评价指标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我们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存货周转率指标没有全面反映其内部结构

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存货是否过量和资产是否具有较强流

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综合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企业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一致。另外,为了改善资产报酬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希望降低存货水平和周转期,有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该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分析中不可忽视因存货水平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一些相关成本,如存货水平低会造成失去顾客信誉、销售机会及生产延后。

值得注意的是,存货水平高、存货周转率低,未必表明资产使用效率低。存货增加可能是经营策略的结果,如对因短缺可能造成未来供应中断而采取的谨慎、预测未来物价上涨的投机行动、满足预计商品需求增加的行动等等。此外,对很多实施存货控制、实现零库存的企业,在对其进行考核时,该比率将失去意义。

二、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只反映了有关项目的表面现象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应收账款的收回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二是当期销售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较悬殊时,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三是不能及时提供应收账款周转率信息。该指标反映某一段时期的周转情况,只有在期末才能根据销售额、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计算出来。

三、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没有考虑净资产的使用时间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公司股东向公司投入资本的报酬率,反映了公司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年末净资产”项目中由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的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二是由于“年末净资产”项目中包括公司年度内增加的净资产,而这部分增加的净资产是在报告年度内逐步取得的,而公司对该部分新增净资产的使用自然是在取得以后,上述计算公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净资产的使用时间,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尽合理。

四、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和可比性原则

销售利润率是盈利能力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虽能揭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获利水平,但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该比率受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财务费用作为筹资成本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须扣除。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结构不同,财务费用水平也会不同,销售利润率就会有差异。同时,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或其他投资形式所取得的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中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没有配比关系。同样,销售利润率指标之间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也没有配比关系。因此,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与可比性原则。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很难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在实际经营中,有些企业的营业外收入甚至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若仍以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销售利润率指标,则不能反映企业收入的全貌,也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

五、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在计算中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该指标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企业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企业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

六、资产负债率指标应和盈利能力指标结合起来运用

资产负债率指标只反映报告日的静态状况,且资产中各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对企业偿债能力有重要影响,流动性较差的项目所占比重越大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差。对企业来说,该比率也并非越小越好,如果该指标较大,说明利用较少的自有资本投资形成了较多的生产经营用资产,不仅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而且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财务杠杆得到更多的投资利润,但资产负债率过大,则企业财务负担重,资金实力不强,财务风险大增;如果该指标过小,则表明企业财务杠杆利用不够。因此,应当将偿债能力指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结合起来,予以平衡考虑分析。

七、速动比率指标没有全面反映速动资产的构成

理论上速动比率是比流动比率更能反映流动负债偿还能力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指标。但是该比率虽然弥补了流动比率的某些不足,却仍没有全面考虑速动资产的构成。速动资产尽管变现能力较强,但它并不等于企业的现时支付能力。当企业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不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时,即使该比率比较理想,也不能保证企业有交强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应与速动资产变现能力等相关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八、流动比率指标计价基础的不同影响了指标反映偿债能力的准确性

篇6

[关键词]:国有资产监管、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审计监督

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⑴ 该条例的公布,标志着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条例》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企业重大事项管理等几个方面规范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该条例也同样适用于对报业的资产监管。

根据《条例》,“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目前,报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手段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漏洞,给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成了可趁之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情况还较为严重:譬如笔者曾参加了对报社原办公司的清理审计工作——报社曾在1992年—1994年全国兴起大办公司热潮时,投资开办了数十个下属公司,但清理审计时却发现,除仅一家公司盈利6万元外,其余全部亏损,且诉讼缠身,净亏损额加上法院扣划损失共计348.28万元;90年代斥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九江新闻大厦被查明施工单位虚报造价,且至今闲置,不仅不能带来任何效益,每年还要支出不菲的人员工资、管理费、养护费等;在审计中,还发现九江新闻培训中心原主任侵吞公款,涉嫌经济犯罪,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从被审计期间看,在1990—2000年仅10年时间,国有资产流失金额便高达数百万元之巨,而审计范围还未全面铺开。凡此种种,令人震惊。(注:引自江西日报社《审计报告》)由此可见,报业资产监管势在必行。如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条例》,搞好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清产核资,搞好国有资产的登记工作

全面清查、核实国有资产。具体来说,就是对各类国有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递延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等进行全面清查和登记,查清国有资产价值总额;对单位占用的国家资本,包括所有者权益和未分配利润,要进行全面核实,以明晰国有资本金确切数额。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搞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前提。只有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掌握第一手的准确数据,才能为下一步实行规范化管理创造条件。譬如报社每年都举办类似“记者节” 、“读者节” 、“某某论坛”之类的活动,经常收到诸如照相机、摄像机、手提电脑之类的赞助品,价值不菲,而这些赞助品并没有履行严格的登记手续,结果被一些干部当作私人物品使用,甚至离职后都未交回,国有资产化公为私,造成流失。因此必须加强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严格将其登记备案,以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国有资产所有者弄不清基本情况,掌握不了资产的真实状况,要想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不可能的。

二、进行产权界定

因工作需要,国家曾给报社提供了一些房产用于办公、培训与宣传,但其产权并不明确。报社虽然迄今为止仍在使用这些房屋,但房屋产权权属有的手续不齐全,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办理任何手续。而且与房屋产权紧密相联的土地权属亦是模糊不清,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不知是属于行政划拨还是属于出让性质。这就给今后留下了隐患,也使得居心不良的人有空子可钻。因此,当务之急是对其进行产权界定,明确划分包括房产在内的产权归属,从法律上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方。如果手续不全,一定要将该办的各项手续补齐,以杜绝觊觎者的非份之念。

三、严把“评估关”

对拟用于投资、合资、合作的国有资产,应多方考察后,选择资信好的评估机构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有资产评估的有关法规,严把“评估关” ,特别要注意防止“少评” 、“漏评”和“私评”,并严格防范个别人员私自左右评估结果,将国家财产用于人情交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考核体系⑵

基本公式为: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 (期末国有资产总额 / 期初国有资产总额)×100%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于100%为保值,大于100%为增值。

通过建立指标考核体系,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促使经营者花大力气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效益,使国家宝贵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此外,根据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体系,可以实行优胜劣汰机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进行报业资本化、市场化运作,真正将报业做大做强。

五、大力搞好报业内部控制建设,强化会计监督

必须高度重视报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报社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报社内部涉及会计的所有人员,保证报社内部涉及会计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严把“核销关”,对在账面上长期挂账的大额广告费欠款,应按照“少核销,多挂账,慎剥离”的原则慎重处置,按规定从严掌握呆坏账核销标准,符合标准的予以核销,暂不符合标准但确属不良资产的则实事求是地作挂账处理,继续催收,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实行规范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审计制

为监督检查报业国有资产的经营使用情况,审计部门应每年定期对国有资产经营者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者还要进行离任审计。审计侧重点在于审查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国家投资是否达到保值增值?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国家应分得的利润是否及时、足额上交?如果发生亏损,应分析亏损的原因——经营者是否严格履行了其职责?是否存在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现象?经营者应承担哪些责任?审计结束后,提交正式审计报告,反映所存在的问题,敦促整改。如果是离任审计,必须贯彻“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不审计清楚,不得离任就他职,以明晰责任。

七、规范采购体制,大力推行集中采购与招投标管理

物资、设备采购中“回扣”现象由来已久,采购环节中收受回扣和贿赂,损公肥私的现象相当严重,不仅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一些意志薄弱的干部,结果造成一些干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邪路。因此,要规范采购体制,就应大力推行报社集中采购,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提供同质产品的前提下,由价低者当场中标,这样可使一些想搞歪门邪道的人无隙可趁,既为报社降低了采购成本,又保护了干部,使其不致滑向违法违纪的深渊。

八、严格挑选合作伙伴,精心呵护无形资产

报社有着良好的对外公众形象,尤其是党报,在公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这是一项极富价值的无形资产。有些人看中了报社这块“金字招牌”,就利用这一点,以与报社的下属公司合作经营的名义,骗取了报社的信任,然后带着报社下属公司的印章到处签订合同、大肆对外担保,贷款,甚至行骗,然后逃之夭夭,结果报社与其合作不但没有赚到分毫利润,反而背上了沉重债务,惹上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诉讼官司,最后还被法院判令强行划拨款项还债,不但经济上蒙受损失,且损害了报社的形象,。因此一定要严格考察意向合作者的资质与资信,对不诚信的企业,应坚决拒绝与之合作,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九、加强诚信教育

篇7

关键词:财务指标 局限性 管理对策

财务指标指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经过投资者经验的积累,慢慢的形成了完善的体系,统称为财务指标体系。财务报表是由财务工作者参照财务制度、法规,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统计而成,因此难免在统计上出现存在人为的差错,有的财务人员甚至恶意隐瞒,导致财务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存在偏差。

1 财务指标分析结果偏差的原因

1.1 分析者分析能力的局限性

一般情况下,由专业财务工作者综合分析、评价财务报表的相关情况,分析结果自然因人而异。由于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掌握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每一位财务分析人员对报表的认知程度、解读能力、判断能力都各不相同,导致财务分析指标的计算结果也存在差异。理解偏差主要是财务工作人员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所致,因此财务指标分析结果存在差别也是必然的。

1.2 分析者有意操纵财务指标的行为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决定财务报表数据的信息质量。企业从事成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水平和思想觉悟的高低差异,有的人严格自律,但有的人受利益驱使往往会采取非法盈利手段,从某些侧面来分析,有些人之所以非法盈利也与其较差的职业操守有直接的关联。

2 财务指标分析的客观局限性

2.1 偿债能力指标的局限性

2.1.1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即企业在短期债务到期前资产变现来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是评价短期偿债能力的两大指标。由于短期内可以将流动资产变现,通过这两个指标来体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完全符合逻辑惯例。但是应该注意一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切忌完全依据这两项指标的数值来评判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如果只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数值来断言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而忽视经济环境的影响,那么财务分析必将失去其实际意义。

2.1.2 利息保障倍数能够体现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及其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但企业偿还债务本金的能力无法通过该数值反映出来。企业通常以流动资产来支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因此,我们无法通过资产负债率看出企业所拥有的流动资金的数目,因而无法准确评判企业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企业总资产对总负债的偿还能力可以反映在资产负债率上,虽然该指标说明企业有一定资产基础来偿还负债,但是资产基础是否与负债数目相当便不得而知。除此之外,还应该综合分析企业的资产结构及其变现能力,才能客观评判企业是否具有偿还负债的能力。

2.2 营运能力指标的局限性

该指标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计算中,其分母是平均总资产与平均流动资产,也出现了不同资产与不同效能相对应的情况,平均值的计算方式、资产结构的变动,该指标反映企业总资产的实际周转能力的判断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总资产周转率公式中的分子指的是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净额;而分母则是企业所有资产项目之总和。一般认为,应收账款能够快速周转,不易产生坏账的情况,如果在制度相对完善且正常运作的资本市场,当企业资金短缺时,应该立即贴现,否则相反。若要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如何,应该将相关指标系统综合评判,而不宜以单一的指标为基准进行评判。

2.3 收益能力指标的局限性

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分析,财务指标就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及净资产收益率。但是这几项指标的实际应用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每股收益的局限性:企业盈利能力主要通过每股收益的比率指标反映出来。本年度净利润与年末普通股份总数之间的比值就是每股收益。本年度普通股所得的利润通过该指标反映出来。计算时,本年度净利润(分子)属于时期指标,而年末普通股份总数(分母)属于时点指标,二者计算口径有差异。应该注意一点,企业经营风险并不能从每股收益上看出来,但是经营风险往往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每股收益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投资方无法从每股收益指标的数值上看出企业可分配股利的多少。由此可见,投资方要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首先要对与该指标存在必然联系的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做好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而不应以每股收益的具体数值来分析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的全部情况。

净资产收益率的局限性: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主要体现在净资产收益率上。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①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股东权益。②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为确保计算结果精准无误,必须以净资产的加权平均数为基准进行计算,以年初、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作为分母,同分子的当年净利润相比不仅合理可行,而且有助于简化计算流程。

2.4 发展能力重要财务指标的局限性

相较于上述指标而言,营业收入的确认弹性很大,而企业运营成效及其利润分配制度都会影响资本保值增值率。受资本或股本溢价、社会捐赠、资产升值以及投资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增加,这并不代表资本增值,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一项也不包括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

最近几年,业界多以现金流量来评判企业的财务运作情况。此外,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时也要积极推广应用以下指标,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实效性。

总资产报酬率分析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应将资产报酬率指标放在与资产负债率同等重要的位置去看待。资产负债率能够体现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在整个资产结构中,企业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资产的比例大于债权人的资产比例,企业偿债能力和财务运作情况良好。

现金比率分析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要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现金比率、现金对流动资产比率指标系统起来综合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反映出来。具体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过程中,除这两项指标之外,还需系统的考虑现金比率、现金对流动资产比率等指标,以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准度。

考虑新增资本及其增资时间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依据财务部作出的相关规定,将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与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之比设定为资本保值增值率。当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时资本增值。资本保值增值率体现出资本保全的基本原则,有利于财务目标观念的更新,但其实际操作过程仍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缺少本期新增资本,增资时间影响所有者权益的考量。

综上所述,在财务分析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进行综合分和考评,并充分考虑财务指标本身的局限性,从而正确分析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管理能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叶岚.浅谈财务指标分析中存在的缺陷.江苏商论,2009.04.

[2]杨嵘.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缺陷与对策.财会研究,2001.08.

篇8

一、传统沃尔评分法的不足

(一)指标缺乏证明力 所选定的七项指标缺乏证明力在理论上讲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七个指标以及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指标的选择成为诸多学者对此方法应用性的最主要方面。

(二)指标选择不够全面 指标选择的全面本是采用沃尔评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沃尔评分法所选用的七项指标,包括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周转率。沃尔认为这些指标分别能代表着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而在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中,企业的发展能力指标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成长能力指标也是评价一个企业财务状况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整个指标体系应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组成。

(三)评分计算方法不合理 从传统的沃尔评分法的得分计算式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若某一个财务指标相对于所选定的参照标准财务指标是,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如某项财务比率指标实际值提高一倍,该指标最后评分则是标准分的两倍;而财务比率指标实际值缩小一倍,其评分为标准分的一半,这显然不合理。所以在应用沃尔比重评分法评价企业综合财务状况时必须注意由于技术性因素对总评分的影响否则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二、对传统沃尔评分法的改进

沃尔评分法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三种指标体系结合起来,对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能做出较为系统的评价。因此,对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鉴于诸多环境及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指标体系的构成内容,还是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评分标准,都有必要进行改进和完善。笔者试着从以上不足的方面提出对沃尔评分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

(一)对指标不够全面的改进 笔者建议从指标体系中,扩大指标选用范围,这样既能发挥指标的代表性作用,又能兼顾其他指标含义的体现。整个指标体系应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组成。

其一,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应包括流动比率、权益乘数和经营净现金比率三项。流动比率是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常用指标;权益乘数反映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同时反映负债对企业的影响,是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经营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是衡量企业由经营活动获得的现金流量承担全部债务的能力。

其二,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应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周转率,取消原沃尔比重分析法中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因为已经有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指标代表,可以避免指标重复。

其三,获利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应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和净利润现金含量四项,如果是股份制企业,则还应包括每股净收益。销售净利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净收益,均是从数量上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则是从质量上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它反映了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

其四,成长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应包括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这四个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能力。

(二)对评分计算方法不合理的改进 改进后的评分方法,其中标准比率的确定是以本行业平均数为基础的(这可以依据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目标有所不同,有时也可选择行业中的高标准值),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理论修正,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设定评分值的上限(正常值的1.5或2倍)和下限(正常值的一半),以减少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造成不合理的影响。此外,给分时采用“加”和“减”的关系来处理,以克服当某一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具体得分计算可改进为以下方法:

每分比率=(行业最高比率-标准比率)/(最高评分-评分值)

综合得分=评分值+调整分

调整分=(实际比率-标准比率)/每分比率

例如,某公司流动比率数据,笔者设计了3种不同情况如下所示:

按照传统计算方法,第一种情况,当公司流动比率出现奇高,流动比率项目得分=8*(8/2)=32,但高于最高评分,则此比率应得分数最多为16分。

按改进后的方法计算则如下:

每分比率=(10-2)/(16-8)=1

调整分=(8-2)/1=6

综合得分=8+6=14

其他两种情况依次计算可以得出,如表1:

可见,改进后的计算方法遵循稳健原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比率奇高或奇低时给企业综合得分带来的不合理性影响,以免夸大或抵消掉其他指标对企业得分的贡献。

(二)个别指标计算方法的探讨 具体改进如下:

其一,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期初净资产+期末净资产)/2,它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综合性指标。该公式中的净资产多是以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为准,表内的数据对企业财务分析有很重要的因素,但表外因素有时也会从某一方面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我国的股份制企业的利润分配中,主要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形式。现金股利的分配会影响到净资产,但采取股票股利的形式分配,则净资产不受影响。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企业如果采取不同的股利分配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净资产收益率。因此,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中的期末净资产,有必要考虑把股利分配的因素剔除,而使用利润分配前的净资产,即净资产收益率可改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净资产+利润分配前的期末净资产)/2

其二,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速度,它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一般的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账款。对于企业未收回的货款,除在“应收账款”账户反映以外,“应收票据”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且要于不同企业的结算方式有关联,如果某一公司大量采用票据结算方式,再用传统的计算方式来反映未收款项的周转速度就有很大的出入,不能反映企业财务的真实情况。故公式中的分母应包含应收票据的金额,其计算公式应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净额/(平均应收账款+平均应收票据)。

其三,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目前一般的计算公式为:资本保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该指标等于100%为保值,大于100%为增值。企业的资本其实是包括两个部分,即“本钱”和“利钱”,本钱是指包括实收资本(股份制企业的股本)和资本公积,这部分除了少量的其他来源的资本公积外,主要是投资者投入的;利钱是指由企业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带来的利润在企业中的保留和积累,体现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很显然,资本的增加主要是来源于这两部分的增加。但是,依靠“本钱”的增加,只能反映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投入资本的增加,并不能反映出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有时甚至在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时,按传统的计算公式,结果也能大于100%,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期初和期末的所有者权益是在两个不同时点上,按照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原理,是不能直接对比的,缺乏可比性,必须在考虑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基础上,进行对比,方能取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结语

所以,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采用方法时也应考虑到所在行业、经济环境等等企业实际情况,对一些传统的分析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修正和改良,以便更好地对企业自身情况作出更为合理的评价。

篇9

关键词:交通 国有资产 保值增值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特别是财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国有企业所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规模也不断膨胀。如何加强交通国有资产管理,防止交通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交通国有资产运营效益,确保交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1、交通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交通国有资产包括两块主要内容,一是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二是交通国有企业资产管理。

交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主要包括日常的资金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方面,除日常必须的办公设施和设备管理以外,还包括闲置的办公用房管理,这些主要通过交通资产管理公司,集中统一对外公开招租,收入纳入财政预算。日常维护由资产公司统一操作,经费由资产公司承担。截止2012年12月31日,我局共对161处资产对外进行了公开招租,年租金收入620万元,全部缴入财政专户。

交通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主要包括各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和重大投资、重大固定资产购置和报废处置以及企业闲置资产和设备的盘活等内容。目前我局共有国有或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各类企业20个,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管理性公司,主要包括交通资产管理公司;第二类是为交通建设服务的企业,主要包括交通建设集团,路通监理公司、路通设计院、质量检测中心以及公路和航道养护公司;第三类是交通运输服务企业,主要包括公路客运公司,通联出租公司,交通职校驾校,宏达汽车性能检测中心等。截止2012年末,交通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0.7亿元,负债总额7.2亿元,净资产3.5亿元。

多年来,我局在交通国有资产管理中紧紧围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主线,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在交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目前,交通国有资产效用明显,各资产经营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

1.1、服务功能发挥明显

我局下属的20家企业,共有职工3000多名,2011和2012年合计对上贡献近8千万元,其中上缴流转税4千多万元,企业所得税3千多万元。这些企业分别承担着全市公路、航道施工和养护、旅客运输、车辆技术服务、交通技术人才培养等相关职能,所有企业基本上都是为大交通建设和发展所配套服务的,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各项服务职能的发挥。我市交通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这些企业作用的发挥。

1.2、盈利能力普遍较强

2012年20家企业经营收入达8亿元,净利润4千多万元。除公路宾馆等少数企业经营亏损外,绝大部份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良好,自主发展能力较强。如公路客运有限公司主动适应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开拓新的客运线路,优化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健全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全年实现盈利近2千万元。又如交通驾校,通过狠抓内部管理,树立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全年盈利达700多万元。

1.3、资产管理规范有效

近年来,交通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2012年末与2006年末相比,净资产增加了52120万元,年平均增长25%。成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制订和完善了5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几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资产流失或不按规定出租和处置事件。

2、交通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局始终把交通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全系统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在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日常管理、监督考核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创了一条适合交通实际的资产管理新路子。

2.1、不断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多年来,我局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切实加强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宜兴市交通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宜兴市交通系统采购管理规定》、《宜兴市交通系统国有资产出租暂行办法》、《宜兴市交通国有资产出租操作办法》和《企业经营管理责任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基本构建起了健全的国有资产投资、处置、监管、考核规范,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

2.2、不断强化资产管理责任

我局从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出发,努力构建管理体系,明晰主体责任。一是理顺了投资主体。以宜兴市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交通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主体,全系统所有经营性资产全部划归其所有,改变了以往投资主体散而多的局面,由交通资产管理公司全面承担投资主体责任,履行投资主体监管职责。截止2012年底,交通资产公司投资企业20家,总投资额21.9亿元。二是理清了资产管理责任。初步构建起了由局资产管理委员会、交通资产管理公司、各经营主体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为加强资产管理,局成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局属单位重大设备购置和经营性资产的购置、招租和处置的审核审批和实施过程的监督。资产公司具体组织实施重大设施设备的采购、招租和处置。各单位具体负责管理、使用和维护各种设施设备,并做好各类资产类收入的处置工作。三是强化主体管理责任。由市财政和审计部门对交通整个资产管理进行监督,局资产管理委员会对资产公司的资产管理实施监督,局财务审计和监察相关责任科室,牵头对各单位相关资产管理每年进行检查和考核,局专门制定了经营责任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

2.3、不断规范资产运作流程

一是规范采购行为。我局专门制定了《宜兴市交通系统采购管理规定》。对50万元以下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标,根据“依法采购、公开公正、竞争择优、规范有序、廉洁高效”的原则统一组织实施公开招标,今年以来,共组织实施公开采购招标10起,节约资金25万元。二是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效用角度出发,对非主流资产和部分闲置资产实施公开招租和经营权竞拍。今年以来共组织公开招租26起,组织竞拍1次,全系统对外招租闲置用房计56041.47。候车亭广告位对外招租共85只,其中城区候车亭51只,农村候车亭(宜金线、川善线)34只。取得租金收入130万元,使每一份资产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3、交通国有资产管理下阶段工作打算

交通国有资产管理是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下阶段,我局将立足长效管理,从健全资产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出发,着重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3.1、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全面构建资产管理规范

一是全面落实《宜兴市交通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宜兴市交通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和《宜兴市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见》,强化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二是进一步完善《宜兴市交通运输局采购管理规定》和《宜兴市交通系统国有资产出租管理暂行办法》,细化具体的操作办法;三是健全管理规定,要拟定“交通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办法”、“交通国有资产处置办法”。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交通国有资产的管理行为。

3.2、努力构建国有资产监管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国有资产投资审核机制。明确投资企业、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局资产管理委员会在资产投资中的责任,建立资产投资审批审核流程;二是建立国有资产财务监督审计机制。建立财务报表报送制度和定期审计制度。由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国有企业每年组织一次财务审计;三是建立资产审核制度。由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每年对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一次盘点,对资产使用、出租情况进行一次综合检查;四是建立经营性资产出租、合作报备制度。涉及经营性资产出租或对外合作的,由相关企业向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报备出租合约或合作协议,由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合约或协议履行情况进行督查审核;五是建立资产经营业绩绩效考核。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和折旧与总资产的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纳入企业的年度考核,由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每年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考核。

篇10

[关键词] 多元统计 因子分析 赢利能力

一、引言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通过对多个随机变量观测数据的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揭示这些变量统计规律。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多元数据图表示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多重多元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路径分析、多维标度法等。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许多领域拉开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的帷幕,20多年来在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

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回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各种能力的重中之重。然而要对企业盈利能力作一个彻底的分析和研究,就必须要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多个变量观察数据的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这些变量之间内在的变化规律。

二、企业赢利能力指标的构建

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充分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互为补充的指标群。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即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定性和定量的原则,通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原则。参照该规则,本文优化并创新性地选取了以下指标: 销售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长期资本收益率、成本费用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率、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投资收益率、营业利润增长率、经营现金净流入量结构比率等12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赢利能力,资产赢利能力,所有者投资赢利能力和赢利状况的核心指标,用以计算产生企业效绩评价的初步结果,它们的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销售利润率 =利润总额 /销售净收入×100%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100%

长期资本收益率=收益总额/长期资本平均占用额 ×100%

成本费用收益率=利润总额 /成本费用总额 ×100%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净利润×100%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营业利润/营业净总额×100%

投资收益率=投资净收益/利润总额×100%

营业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100%

经营现金净流入量结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总额×100%

三、因子分析法在企业赢利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实证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去25家各类企业2006年末年报数据为样本,这25家企业涉及工业、商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及服务业,根据上面所选取的12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分析模型,对这些企业进行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