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目视化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目视化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目视化管理方案

篇1

关键词:传感器;实验室的管理;5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随着师范类专业学生需求量的不断减少,各个师范类学院纷纷转型为综合应用类高等院校。由于传统的师范类院校招生规模小,配套的实验室少,且所招学生素质高,因此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是很有条理的。但学校办学转型以后,各类应用型专业增多,学生人数翻了好几倍,相应的实验室的规模、器材都增加了许多,这给实验室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实验室管理不只局限于实验资产的管理,还更应该思考实验室如何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引入5S管理方法对传感器实验室管理所起到的作用做一些探讨。

一、5S管理方法的起源

5S起源于日本的一种现场管理方法,首先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5S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合理的工作环境,并通过工作环境的整治,达到改善和提升管理的功效。5S包括五个项目即整理(Ser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因为这五个日文词汇的罗马拼音的首字母均为“S”,故称为5S。

5S管理的具体内容:

1、整理:将工作场所的物品分为有用和无用的,清除无用的物品,在岗位上只放置有用物品。

2、整顿:把必要的东西留下来,依照规定的位置整齐摆放,加以标识。

3、清扫: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使破旧复原如新,并保持干净亮丽。

4、清洁:维持整理、整顿、清扫所取得的成果,继续保持场所及设备等的整洁,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创造舒适的工作条件。目的:为了让钱“3S”的成果保持下去,树立加强“5S”的信心。

5、素养:要求工作人员建立自律和养成从事5S工作的习惯,使5S的要求成为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为。

二、5S管理方法在传感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本校传感器实验器材采用的是浙江天煌公司的THSRZ-2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装置(配USB数据采集卡),实验台主要由试验台部分、三源板部分、处理(模块)电路部分和数据采集通讯部分组成,共有传感器17种,可以进行30多种类型实验。由于处理电路部分和传感器种类比较多,给实验教学管理来了困难。因此传感器实验室推行5S管理方法的目的:一是通过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二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职业习惯。三是提高实验室管理综合应用效率,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和质量。下列即为传感器实验室实施5S要领及规范内容:

1、整理

(1)实施要领:①对传感器实验准备室全面检查;②制定各类传感器[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③不要传感器的清除;④给每个实验台、处理电路部分和传感器都编上相应的编号,以便统计实验台、处理电路部分和各类传感器损坏的频度,方便维修及传感器的日常补充用量。

(2)规范内容:①不再使用传感器的实验讲义及相关文件资料、工具废弃处理;②不常使用的传感器文件放置于文件柜中,常使用传感器的文件资料放置就近位置;正在使用传感器的相关文件资料分未处理、正处理、已处理三类放置;③各类实验元件或耗材、办公用品等分类摆放整齐;

2、整顿

(1)实施要领:①落实前一步骤整理工作;②需要的与实验相关的物品明确放置场所;③摆放整齐、有条不紊;④实验室中各种标示清楚。

(2)规范内容:①传感器实验中各类实验物品要有规划,定位放置和标识;②传感器各类文件资料要放入相应文件夹,做好编号、定位摆齐;③电脑线和其他电线要用绑带扎起,不零乱;④传感器处理电路部分在抽屉内摆放整齐有序,不杂乱;⑤私人物品放置于规定位置。

3、清扫

(1)实施要领:①建立清扫制度和责任区;②每个地方清洗干净;③检查水电气使用安全,杜绝危险事故发生。

(2)规范内容:①将地面、墙、天花板、门窗、桌椅等打扫干净,破损处及时报修;②实验台、办公桌、方凳擦洗干净;③实验教学相关的记录放置于文件夹内;④实验室通风,光线充足,无异味。

4、清洁

(1)实施要领:①落实前3S工作;②制订目视管理的基准;③带动传感器实验相关人员重视5S活动,加强执行力度。

(2)规范内容:①每天上下班各花10分钟做好5S工作;②每天随时自我检查,互相检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③对不符合的情况及时纠正;④保持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

5、素养

(1)实施要领:①制订和遵守传感器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②推行目视化管理;③实施5S教育、宣导。

(2)规范内容:①衣着整洁得体,仪容整齐大方;②言谈举止文明有礼,对师生热情大方,工作精神饱满;③爱护公共财产,自觉遵守传感器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④有团队精神,互相帮助,积极参加5S活动;⑤严禁公物私用,做到资源共享;⑥在办公室、实验室不吸烟,严禁随意放置易燃易爆物品;⑦在工作场所内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和私语,坐立端正;⑧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三、传感器实验室5S实施效果

传感器实验通过实施5S管理方案后,实验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实验室卫生环境良好,实验设备损坏能够得到及时的维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更加坚定了贯彻5S管理理念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物流实验室;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gistics laboratory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curriculum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rough logistics experiment, you can meet 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and enhance learning. By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combin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imulation and actual operation combine to form a melt scenario teach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learning, training role as one of the teaching system, effective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learning easier and more enjoyable, memorable purposes.

Key words: logistics laboratory; practical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1 物流实验室建设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中的紧迫性

1.1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教学过程,使老师更好地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者,对知识进行再加工,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融合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学生思想活跃的个性,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和封闭性,进行更广泛深入的教学方法探讨。

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可以配合学生课堂学习,提升学习效果。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传统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模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套融情景式教学、互动教学、自主学习、角色实训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达到学习轻松快乐、记忆深刻的目的。

1.2 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思路

充实物流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课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使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思路。

1.3 满足实践环节教学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是适应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和不断变化的企业物流管理工作需要而建设的。其目的直接指向未来工作中需要的技能,通过模拟物流管理活动,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系统的知识,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素质与习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序化、系统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1.4 教学创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室是创新的孵化器。通过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分析企业外部市场和竞争环境,企业内、外部物流活动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活动,从而体会物流管理工作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之间关系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价值,探究总结企业物流管理的规律,掌握建设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创新性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创新的同时,激发学生创新。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不再是容器,而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堂教学由听讲模式,变成教师为学生设计情境和组织、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允许多元思维并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的学习内容从单纯来自教师、来自课内转变为既来自教师与课内,也来自其他学生与课外;学习环境中可以涵盖音乐、色彩、动感以及视觉效果,学习环境能让参与者敞开心扉、相互信任、忠实反映自己;学生不但能够更进一步认识自己,也可借此与他人建立更有意义、彼此支持的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学习,并将之内化为一种习惯,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而落实到工作和生活中。在这种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性格特点的差异使实训课程显得异彩纷呈,学生个性能力的不同深深渗透到物流管理过程中。此外,学生们还感悟到做人的道理以及个性特点与角色胜任的关联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企业实战,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模拟物流管理运作,学生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企业实际。这些都为教学以及学生创新活动奠定了基础。

2 物流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实训设备的布置要对通道、转弯处、人员密度大的地方的人身安全给予充分考虑。如工业级巷道式全自动堆垛机,采用双立柱地面支撑式,运行在地面轨道上,后轮驱动,前后轮有水平导向轮,上部有水平尼龙导向夹轮夹在天轨上,防止堆垛机倾翻,天轨和地轨固定,轨道两端配安全缓冲装置,可有效防止意外情况(如地震)发生时对师生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2.2 经济性原则

物流实训室系统及设备的性价比较高,采用的设备要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如出库辊道输送线、自动分拣线充分考虑到节能减排,在负荷30公斤时不空转,能有效节约能源。

2.3 实用性原则

物流实训室应具有实战性、可操作性,贴近现实,实用效果好。如采用静音的出库辊道输送线、自动分拣线,运行时没有噪音,有利于教学、环保要求。真实性: 需提供类似真实的物理环境中的工业级设备,如堆垛机、输送链、RFID射频标签管理系统、电子标签、条码设备等,做到真正模拟企业现场。

2.4 可扩展、模块化原则

设备配置要合理,结构要有开放性、兼容性和模块化及可扩展性。所提供的物理环境设备应是模块化的,其底层控制软件也应是开放的,为整个系统升级和扩展提供充分的余地,其本身的网络化结构可十分方便与其它管理软件相联接。同时这种柔性的实训环境也为引入更多种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软技术以及为科研等创造良好的实训平台。

2.5 柔性设计原则

由于实训室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整个实训系统是柔性的,非常便于扩展和提升。在需要时可增加机器人用于分拣、堆垛和搬运,也可增添简易视觉系统用于物料形状、颜色等识别。还可增加LED或液晶显示屏的看板,实现目视管理等。

3 预计达到目标

实验室不仅能满足校内学生实验、实训和实习的基本需要,还能够兼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兼顾教师的科学研究需要。此外,还可以服务于社会,为其他院校、社会企业等机构提供物流服务或物流培训的服务。各主体系统之间根据设施设备的技术要求,通过有线或无线等方式互联互通,并能以局域网等方式传递数据(各主体之间还应能够采用EDI的方式传递数据)。实训中心各软硬件系统既能够单独运行,满足完成单项实训项目的需要,也能根据实训教学要求进行灵活组合,满足综合实训教学需要;既能满足物流专业实训教学需要,也能满足非物流管理各相关专业实训教学需要。能够提供充足的用于系统运行的业务案例(包括单据、业务活动及流程等),并确保与实际业务联系紧密。

实验室不仅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需要,还能同时兼顾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贸易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多个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需要。实现多专业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可向商贸类专业的学生提供模拟和仿真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向周边高校的工商管理类、经贸类、物流类、电子商务类、连锁经营类等专业的学生开放实训基地资源,进行实训教学。

4 建设当中的注意事项

4.1 硬件软件沙盘相配合

实验室中硬件如RFID、电子标签等配套的都有相关软件;且以“未来超市”为主题的教学模式也要涵盖很多的软件部分,需要注意硬件、软件和沙盘很好的相互配合,才能为学生实训奠定好的基础。

4.2 要有相关的实训配套教材

要有针对于实训的教材,使师生在实训中能更好地进行互动,掌握实训节奏,实训前可以提前进行预习,使实训取得更好的结果。

4.3 建设3D实训室可以节省资金投入

具不完全调查,一些院校的物流实验室的造价高达千万,这不是任何一个院校都可以做到的,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设为3D实验室,利用3D技术,使很多造价高的硬件部分通过3D幕布展现出来,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物流方案解决能力。

5 总 结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是属于管理类专业,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高等院校在物流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将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训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而做为物流专业学生实训载体的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好,可以使学生实训取得好的结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是社会所认可的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晓丽,等. 基于课程体系的物流实验室建设与应用[J]. 价值工程,2011(2):230-232.

[2] 王成林. 依托学科建设促进物流实验室服务水平提升[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9):28-30.

[3] 陈琍,鲁建厦. 物流实验室建设之思考[J]. 物流技术,2011(17):120-121.

篇3

关键字:人才培养方案;机场电工;课程体系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bout Airport Electrician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Ding Yixin Wang Ruiping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about airport electrician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andards,take CAAC for example,included analyzing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 and task、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goals、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urse system.

Keys: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irport Electrician Course System

针对我国机场建设的飞速发展现状,保障机场正常运行工作正面临各种挑战,助航灯光系统作为航空器进近目视系统是保障机场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飞机在进近和着陆过程的安全与助航灯光系统密切相关。助航灯光系统的保障运行工作由机场电工中的助航灯光电工来完成。针对助航灯光电工岗位,制定了基于职业标准的机场电工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专业岗位任务调查与分析

1.机场电工岗位职责

机场电工在机场跑道助航灯光设备运行维护过程中的主要职责:

(1)制定助航灯光设备维护计划(日维护、周维护、月维护、年维护和不定期维护);

(2)助航灯光系统设备维护和检修,包括:监控系统操作、灯具维护、灯具角度校准、标记牌维护、低压配电设备操作、恒流调光器操作、发电机组操作、精密进近航道指示器检修、顺序闪光灯检修、电缆及隔离变压器检修、灯光回路故障检修、不间断电源操作和检查等。

2.岗位需求分析

据中国民航调查显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新建、扩建机场147座,相应的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的维护岗位的需求量预计为4千个。同时每年又有一定数量的人员流失,都需要大量补充从事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运行保障工作岗位的人员。

对机场电工岗位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发现缺乏足够的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是最大的问题。有必要针对我国的机场开设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运行维护专业,该专业将定位在为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运行维护一线岗位培养中、低层的技能型技术人才,满足现代化机场运行保障的需求。该专业将培养具有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维护管理、机场配电设备维护管理、常用电气设备检修等专业技术知识,并具有相当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服务于机场生产一线的高技能技术人才。

3.行业标准

机场跑道助航灯光设备运行维护过程中,机场电工需要了解的行业标准:

(1)企业规章制度

(2)《民用机场助航灯光系统运行维护规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

(4)《民用机场飞行^技术标准》(MH5001-2013)

4.知识能力与职业素质

机场电工需要具备的知识包含:电工电路知识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PLC技术,单片机,发电机组的相关知识,监控系统的相关知识,低压配电设备的相关知识,恒流调光器的相关知识,助航灯具和标记牌的相关知识,精密进近航道指示器的相关知识,顺序闪光灯的相关知识,电缆及隔离变压器的相关知识,灯光回路的相关知识。

能力与职业素质包含: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常用软件,会使用相关仪表与工具进行测试,理解设备维护手册内容,能执行维护手册的例行维护项目,能熟练地操作和使用系统维护软件,能进行故障定位,能较熟练地阅读英文技术文档,分析问题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较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良好的组织纪律安排性,服从企业的工作安排,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

2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机场电工技术专业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仅限男生),学制三年,主要面向机场目视助航灯光系统服务行业,主要职责是保证助航灯光系统设施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和日常的检查维护任务,能够从事机场助航灯光电工的工作。

3 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方案开发思路

对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在行动领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形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方案。

2.职业标准

机场助航灯光电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

3.课程体系构建

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分析机场电工技术服务行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针对跑道助航灯光系统设备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解构学科体系,建立“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专业技术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形成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此外,课程体系中还加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增设创新活动课、社会调查实践等,增加岗位拓展选修课,组织学术讲座和报告等,增强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依托课余时间,同时还将其融入其它课程的教学进行培养。

课程体系包含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实训课程,见表1。

4 实践教学环境构建

1.校内实训基地及设备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资源丰富,电子类大小实验室有8个,见表2。

2.校外实习基地

在校外,有专门的机场模拟跑道供实践教学用,见表3。

3.实践教学组织安排

第一至三学期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包含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为职业岗位能力适应性训练。

课堂教学1177 课时,实践教学1372 课时,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数百分比53.8 %。

5 考证要求与学分要求

必考证书: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选考证书:机场助航灯光电工(初级)、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六级)、人社部的电工考证(中级)。

最低毕业学分111.5学分,凡参加全国、广东省各种课程竞赛并获奖的,根据获奖等级的不同,可获取创新教育学分。考证通过可获得额外的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创新教育学分都可计入总学分。

6 结论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机场电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间不长,于2015年9月正式面向全国招生,2015年计划招生人数为50人,实际招收52人,经过开学初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清晰了解专业定位、就业方向等,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2016年计划招生96人,广东计划34人。专业建设受到机场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与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增加助航灯光行业标准的课程开设等。因专业定位清晰,人才培养方案O置合理,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学生和企业对此专业充满信心。

机场电工技术专业处于发展初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在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需要联系机场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的建设内容,促进专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机场助航灯光电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S].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1

[2]机场建设.浅谈我国绿色机场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J].孙施曼.2015年第4期

[3]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浅谈助航灯光的维护工作[J].韩雷.2010年第34期

[4]机场建设.由广州白云机场助航灯光的运行维护看新机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李凯.2001年第1期

[5]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杨阳.2015.12第27卷第4期

[6]黑龙江教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王宪彬.2016第3期

篇4

借鉴国内外相关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进一流设备,构建以聚乙烯催化剂与工艺工程中试基地为核心的功能齐全的中国石油聚乙烯中试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一流人才,形成一流成果。为解决聚乙烯催化剂、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加速催化剂和工艺等核心技术、成套技术的开发,成立由国内外知名聚烯烃领域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与创新管理机制,形成高效的运行体系。平台建成投用后,紧密结合炼化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努力做好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为生产装置完成“安、稳、长、满、优”生产运行的重要任务提供技术支持。中试装置设计方案:以UCC公司的Unipol工艺技术为基础,通过消化吸收、引进到创新,设计出一套50kg/h气相法全密度聚乙烯中试装置。装置由原料精制与计量系统、催化剂配置与进料系统、气相流化床聚合反应系统、聚合物脱挥系统、在线分析系统、控温水系统、排放系统和公用工程系统组成。装置创新设计了催化剂加料系统,适合不同类型催化剂,特别是高活性催化剂,均能满足催化剂微剂量进料的要求。装置设计时,充分考虑吹扫气气源的选择,满足体系组分稳定和流化状态平稳等目的。在线色谱选择多级别色谱柱并存的设计型式,以适应不同级别浓度测试的需要。装置采用Honeywell公司先进的EPKS控制系统,可完成操作任务及其常规数据采集和集成,实现人机友好对话、安全报警、联锁控制和实时监控等功能。装置配备完善的火灾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报警系统、消防系统,压力容器都配备了完备的安全附件,设备均连接了静电接地,能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达到健康、环保和安全法规的要求。聚乙烯中试装置于2010年1月13日顺利中交,2010年6月18日一次试车成功,2010年9月20日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挂牌运行,成为中国石油第一套聚乙烯中试装置。

2平台管理机制与运行体系

2.1建立适合平台发展的组织机构

在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的领导下,成立了聚乙烯催化剂与工艺工程技术委员会。该技术委员会由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地区公司主管科技的领导及国内本领域资深专家组成,实行主任负责制。委员会每年不定期召开会议,对中试基地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进行指导,其主要作用及职责是:审议中试基地发展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中试基地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审查、建议和指导中试基地重要学术活动;审定中试基地开放课题指南和审议开放课题;评议中试基地的研究成果;评估中试基地科研进展及研究成果。

2.2建立适合平台运行的管理制度

鉴于目前国内外中试装置的管理未形成自身的管理体系,故多参考实验室管理模式。为确保聚乙烯装置安全高效运行,借鉴了炼化装置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并对国内外中试装置管理程序进行解析,根据国内实际情况,构建了具有中试特色的运行管理机制,即“工艺、安全一体化”集成式管理模式。以人机安全为出发点,以风险识别为切入点,以细化操作为关键点,以制度保障为支撑点,将过程、流程的联动体系分解成最小单元的基本元素,将其作为易于掌握的控制点;装置运行、停工和检修流程中的人员、操作、设备、环境等系统的全界面状态快速有效转换。首先采取HAZOP分析[4],深入挖掘潜在的科研风险及安全问题,考虑事故促成条件和已有安全保护设施,针对41个节点进行识别,共识别出181项偏差,内容涵盖气相法聚乙烯中试装置的所有操作工艺,为装置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完善了“西太模式”技术规程和应急预案,开创了“四有工作法”,制定工艺、设备操作卡43项,并将目视化管理首次在中试装置中应用,集成过程管理、工艺管理与安全管理的优势管理模式,形成108项覆盖全装置的目视化管理体系,提升安全保障,提高装置运行效率,减少停工次数,降低故障率,达到全年累计运行5000h的水平,在科研试验与技术创新中安全、长周期、高效运行,为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2.3建立长效合作交流机制

聚乙烯中试基地一直十分重视对外技术合作和交流,与包括四川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及俄罗斯科学院催化研究院等国内外聚烯烃领域知名的研发机构和学者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项目联合开发的基础上做到资源共享。在聚烯烃方面为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分公司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为大庆炼化分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锦西石化分公司开展产品开发和市场服务,同时为大港石化分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新开装置提供高质量服务。与此同时,聚乙烯中试基地在日常工作中着力于创新文化建设,从思想观念入手,提高科研人员的拼搏、创新精神。“以人为本”,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鼓励学术上争鸣,创新中合作,形成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良好创新生态。

3平台创新设计与技术开发

中试装置的设计生产规模为50kg/h,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聚乙烯中试装置,与生产装置具有良好的拟合性,能较好地反映其真实状况,在控制系统上采用与生产装置一致的DCS控制系统。能够有效解决生产装置产品牌号转换的问题,验证工艺条件及原料的变化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不仅实现关键设备如气相反应器的国产化,而且在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新构想、新思路和新技术,解决了中试规模下单元操作难度大与管线易堵塞的问题、多途径催化剂小剂量进料控制的问题,以及牌号切换过程中切换时间长、过渡料多的问题,这些技术也在后续的科研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另外,该装置既可与工业装置高度匹配,又可满足科研试验多变要求,可进行聚乙烯新产品开发、消化吸收引进牌号及工艺模拟优化、催化剂评价、产品质量稳定与提升等工作。装置设计时,按照2006年当时技术水平,只具备评价钛系催化剂的试验功能,在中试技术创新平台构建过程中,根据项目需要和生产需求,不断完善中试装置功能,目前催化剂的适用类型实现全密度范围内的钛系、铬系和茂金属的全覆盖,开发的典型成套技术已经进行工业应用,共形成了8项专有技术,拓展了装置的科研能力、服务功能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催化剂评价过程中,创新开发了干粉催化剂微量精确进料技术,将原转盘式进料和孔板式计量设计变更成高频旋转式及勺式计量,改善了进料稳定性的同时计量精度提高100倍,解决了干粉催化剂微量稳定进料精确控制的问题,大幅提高了科研效率和技术服务能力。在汽车油箱专用料等铬系催化剂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开发设计了原料精制催化剂深度活化设施,消除温度梯度分布,提高原料精制催化剂活化效率,形成了“流动载气均布升温深度活化技术”,满足了铬系催化剂对原料指标中微量水、氧含量低于1mg/L的要求。同时开发设计了“三位一体”式微量注氧控制技术,实现了微量注氧的控制与精确计量,满足了铬系催化剂的科研试验要求,解决了聚合过程中分子量调节及循环系统器壁结片的问题。在茂金属催化剂评价及其产品开发过程中,开发设计了循环气压缩机轴封的干气密封过滤型式,解决了高细粉含量产品长周期稳定运行问题,设备运行效率提高了65%,形成了“干气密封分级净化技术”;开发设计了反应器内构件分布板和导流环[5],优化了反应流化状态,提高了装置的控制精度、运行稳定性及与工业装置的拟合性;形成了“分布板与导流环的优化设计及流化床稳态控制技术”;开发设计了催化剂加料器的低温储存辅助设施,解决茂金属催化剂低温储存及进料流畅性的难题,形成了“循环低温法分散流动控制技术”。根据生产全密度牌号产品的要求,设计开发了聚合体系吹扫气交替可调供给技术,拓展装置压力操作弹性,稳定装置运行;开发了淤浆催化剂进料系统,具备在线还原工艺要求,根据科研需要,采用一氯二乙基铝(DC)和三正己基铝(T3)调节催化剂活性,拓宽了催化剂评价类型,同时实现了高催化剂活性进料的要求,完善了装置功能,实现了与全密度生产装置的匹配与对接。

4平台应用成效

4.1推进了重点项目研发进程

针对重点项目“气相法HDPE汽车油箱专用树脂技术开发”,利用聚乙烯中试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了7次聚合中间试验,取得有效试验数据32组。掌握氢气浓度、氧气浓度、乙烯分压等关键参数与产品中低聚物含量的关系,在保证产品具有较宽分子量分布的前提下,降低低聚物含量,提升产品质量。解决了气相工艺中催化剂、聚合工艺条件与高密度聚乙烯产品中长支链含量、分子量分布的关系的有效控制问题。经历仅8个月,开发了气相法HDPE汽车油箱专用树脂生产技术,形成生产技术工艺包。针对重点项目“气相聚乙烯干粉催化剂PGE-201研制”,利用聚乙烯中试技术创新平台,先后开展了3次聚合中间试验,取得有效试验数据28组,分析总结中试聚合试验的放大效应反应出的催化剂的活性和产品堆积密度不匹配的性能缺陷,创新性地提出了“载体表面修饰技术”与“给电子体负载技术”相结合,有效解决了活性中心在载体表面分布不均的问题,使活性与产品的堆积密度同时提高,推动了PGE-201研制工业应用进程。两个重点项目形成的技术都填补了中国石油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2加速了自主研发成果转化2012年5月,气相聚乙烯干粉催化剂PGE-201实现在中试装置平稳运行180h,探索了2个牌号产品的聚合工艺条件,为催化剂在工业装置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同年8月,该催化剂在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LLDPE装置上完成了长周期运行和推广应用,活性提高15%,产品堆积密度提高8%,产品优级品提高3%。累计生产产品3.5×104t,创效500万元。2013年7月,采用中试技术创新平台开发的气相法HDPE汽车油箱专用树脂生产技术工艺包,在大庆石化公司气相全密度聚乙烯装置进行了汽车油箱专用树脂DMDA6045的首次工业化试生产。生产过程实现了催化剂在线切换,解决了工艺条件跨度大的难题,降低了运行成本。生产合格品1056t,与对标产品4261AG的性能相当。

4.3提高了技术服务质量

技术服务的范围和深度得到提高,从催化剂标定与评价、工艺模拟优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产品的检验分析与性能表征,有效解决了企业生产技术瓶颈,降低了装置能耗、物耗,提升了中国石油聚烯烃装置技术经济水平。针对引进茂金属聚乙烯产品生产技术过程中出现的细粉含量高、催化剂活性低、分布板易堵塞等问题,未能实现长周期生产,且产品鱼眼多、质量较差,同比进口产品售价较低等系列问题开展了有效的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中试技术创新平台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阶梯升温法”和“氢气进料集成控制技术”,开展了十余次聚合中试试验,取得有效试验数据48组;优化了工艺技术条件,解决了细粉量高和产品鱼眼数多的问题,实现装置长周期平稳运行276h,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依据。2012年3月,大庆石化公司采用中试优化的工艺技术条件,在LLDPE装置上进行了工业生产。装置实现长周期运行,产品质量大幅改善。催化剂活性提高了11%,产品堆积密度提高了9.7%,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装置产能5%,累计产量3009t,创效300万元。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茂金属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4促进了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

中试基地通过合作交流、内部知识共享加强了彼此联系,促进了聚乙烯中试技术创新支持平台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术交流逐步常态化,交流等级不断提高,交流效果明显。中试基地与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分公司聚乙烯中试装置、中国石油兰州中心聚丙烯中试装置、天津霍尼韦尔公司、中国科学院、天津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与交流82次,吸取各方好的试验方法和研究思路,对中试技术创新支持平台加快取得试验研究成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4.5完成了一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聚乙烯中试技术创新平台构建3年来,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8项,70余篇,科研成果获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奖2项、石油化工研究院技术创新奖5项。

4.6形成了一支创新团队

通过中国石油聚乙烯中试技术创新支持平台的构建及高效运行,形成了聚乙烯中试基地研发人员84人(其中,集团公司专家2人、高级工程师19人、工程师33人、助理工程师13人)的创新团队,有博士学历12人、硕士学历32人、本科学历36人,95%以上具有大学本科文凭;高级技师2人,技师2人。主要承担集团公司聚烯烃催化剂研究、新产品专用料的开发及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工作。依托中试装置搭建了聚乙烯中试技术创新科技平台,已开展了11项科研项目研究,其中国家项目1项、股份公司项目10项,支撑了7个项目进行工业应用。完成了Z-N、茂金属、铬系、钛—铬复合4种类型8个催化剂的评价工作,已经开发了汽车油箱专用料等15个牌号中试新产品,创效5000余万元。创新平台的运行,强化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养了聚乙烯新产品研发、工业转化和技术服务三支队伍,提升了聚乙烯新产品成果转化、生产服务、工艺优化和市场推广的四种能力;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形成“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创新环境;加强了技术合作和交流的力度,在新材料开发、基础理论性研究、工艺研究、设备开发等方面与国内外相关研发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在中试装置及仪器设备上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同类装置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人才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国内聚烯烃业务研发水平,为我国聚烯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5结语

篇5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在工作开展中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与挑战。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都是影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全面的了解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就必须要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

二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野外勘察缺乏合理安排

在野外岩土勘察工作中,勘察工作经常会因时间、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临时改变更改方案,勘察设备的增加,致使工程负责者的监管力度不够,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这样就会造成勘察结果的不准确。由于工期进度原因,责任人会忽略或者放松对编录人员的管理,原始资料的质量降低也会造成勘察结果的不真实。同时,测试的勘察数量也是影响勘察结果的重要因素。可见,在野外的勘察工作中,只有对勘察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保证勘察工作的有效完成。

勘察前期缺乏详细资料,准备不充分

要想保证勘察工作的有效进行,勘察单位需要在勘察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很多勘察单位在勘察前为了节约成本,没有对勘察工作进行合理和充分的准备,这样不仅浪费了勘察工作的时间,同时也阻碍了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可见,勘察单位应在确保勘察质量的基础上,收集详细的勘察资料,并积极地开展安全及纲要的交底。同时,勘察人员也应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并结合场地地层情况,适时采用先进的、多样的勘察技术手段,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

部分勘察工作人员专业性差,结果可信度低

岩土工程勘察不但需要在室外进行数据采集,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室内检查和检验。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实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手段也是对勘察最终结果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人员的专业水准以及技术手段都没有达到实验室检查的规定与要求,这便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

技术手段落后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不断普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对其应用也愈见增多。但是,在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我们还需要努力,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计算机相关软件和技术在岩土勘察方面的运用还有待提高,相关软件的开发与运用还需要更加完善和更具针对性。目前,在国内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软件应用情况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功能比较单一、系统化程度低、适用范围相对狭窄、没有实现工程勘察与设计之间的良好沟通等问题,没有实现信息数据综合处理的科学与高效。

勘察报告在编写过程中的不足

在勘察工作结束后编写勘察报告的过程中,由于编写人员对勘察报告缺乏详细的认识,所以导致勘察报告编写中出现很多问题:第一,编写不规范。勘察依据的陈述中,对所执行的勘察规范,不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场地用途和所采用的基础形式,将能搬上去的规程、规范都写上去,采用的规范没有针对性;第二,参数矛盾多。各种测试手段提供的参数矛盾较大,没有进行核对,没有对各种测试所获得的岩土参数与现场目视与手工测试鉴定成果、钻进情况进行相互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供合理的岩土参数;第三,参数不完整。提供的参数没有针对性,混淆岩土的物理参数与工程特性指标,且对各岩土参数具体含义不十分了解;第四,重结论轻建议。在众多勘察报告中往往比较重视结论性的东西,对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够深入,基础或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或应采取的结构措施不提供建议等。

三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勘察技术落后,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相比于传统的勘察技术,先进的勘察技术在保证勘察结果准确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效率。然而,现阶段很多勘察单位仍采没有选用先进的勘察技术,这就给勘察工作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加上部分勘察工作人员缺乏先进的理论学习经验,也阻碍了先进勘察技术的运用与更新。

勘察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当中,勘察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当前,很多勘察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雇佣的勘察工作人员大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就导致在勘察过程中出现数据出错的情况。

勘察环节缺乏规范性

岩土勘察过程中,由于勘察市场缺乏规范性,很多勘察单位都没有严格遵守的规章制度,这将导致勘察市场出现混乱的现象,不利于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甚者只是根据自身仅有的经验对勘察报告进行编写,这不仅影响了勘察工作质量的真实性,同时也助长了勘察人员错误观念的滋长。

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

目前,勘察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挂靠等现象频频发生,对原始资料的检查、野外勘察、土样运输保存和室内试验都不是非常规范,主管部门缺乏有力的监管会使岩土勘察的成果可信度降低。

四 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措施

岩土工程勘察对于工程项目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岩土工程勘察是在工程施工之前进行的,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工程施工的安全。因此,必须要认真对待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

加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性和地域性的结合

由于我国的地质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统一性的勘察标准无法满足所有的地质环境。因此,地域性的地质勘察就显得尤为必要,但这种地域性必须建立在规范化的岩土工程勘察基础之上的。加强地域性和规范性结合会提高岩土勘察的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性。

强化勘察人员专业技能

勘察人员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因素,其专业素养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勘查结果是否准确可靠,想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来提高勘察的质量,就必须提高勘察信息和数据的可信度。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保证相关人员能够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同时不断强化勘察人员的专业技能,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水平,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此外,相关人员还要及时巩固理论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原理和技术,及时学习和应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管力度

混乱的勘察市场势必阻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勘察事业的长期发展。因此,行业主管部门想要勘察市场的有序、良性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勘察行业的准入标准,规范勘察工作的流程,从勘察工作的起步做起,抓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过程管理,以提高勘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终达到岩土工程勘察行业的良性发展目的。

五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和国外同行业相比较,我们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更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与国外同行业之间的差距,加强培训和交流,及时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规范市场,探索制约岩土勘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和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治军.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科技传播,2012,(10).

篇6

1.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1调查方法(1)遥感解译选用2009年5月空间分辨率(2.5m×2.5m)的ALOS遥感影像作为遥感数据源提取土地利用信息。首先利用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对ALOS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必要的影像配准、辐射校正和图象增强处理,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得方法来提取遥感信息,并经过野外检验,遥感解译的判读精度在90%以上。利用ArcGIS9.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处理得到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2)植被样方调查草本植物调查:样方大小为1m×1m,记录各种群丛的高度、盖度、群落组,并称重计算生物量。第1放养区共调查样方13个,第2放养区设置草本样方11个,第3野放区设置草本样方9个。木本植物群落:根据植被类型在第1放羊去内设置乔木样方2个(第2和第3放养区无木本植物群落),竹林样方1个。人工树林样方大小为10m×10m,天然次生林样方大小为20m×20m,根据植被类型采用样方法统计各植被的优势种、高度、郁闭度、胸径、树龄、主要伴生种及生物量。竹林样方5m×5m。水生植物调查:保护区水生植被很少的情况,采用沿水体边缘踏勘的方法进行调研,记录见到的水生植物,具体见表1。(3)水环境质量监测对保护区内水体、保护区来水和出水水质进行监测,主要监测因子包括pH值,COD,DO,BOD5,SS,NH3-N,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石油类、氯化物。

1.2调查结果(1)土地利用类型保护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滩涂湿地、林地、草地等。滩涂湿地面积约为1000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7.97%;其次为草地,面积约为823.2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9.49%;林地次之,约131.6hm2,占保护区面积的6.31%;湖泊面积仅为60.17hm2,占保护区面积的2.89%;河流面积为7.5hm2,占保护区面积的0.36%;道路和建设用地面积约32.2hm2,占保护区实际利用面积的1.55%。(2)植被保护区植被覆盖率为93.77%,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为人工林、狼尾草、白茅、碱蓬、米草、芦苇等。第1放养区是唯一有乔木的放养区,但人工林的结构较单一。第1放养区内狼尾草地面积占43%,广泛分布于人工林和草甸内,是第1放养区的绝对优势种。第2放养区均为草甸,植被类型十分单一,以白茅为单一优势种。第3野放区为滩涂湿地,基本保持了原生状态,从新海堤向外,植被带依次为芦苇带、碱蓬带和米草带。(3)水环境质量保护区内湖体水质较差,10个监测因子中,COD,BOD5,悬浮物、氨氮、总磷、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等7个因子超标,水体呈现出富营养化特征。保护区引水水质略好于湖体水质,但COD、BOD5、悬浮物、总磷、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等6个因子超标。

2.保护区存在问题与分析

2.1存在问题(1)水面面积较小,水流不畅,部分水体富营养化,不能满足麋鹿的生活、生理需要。麋鹿是一种平原沼泽动物,常喜欢在沼泽水域中休息、采食。尤其在夏秋季节,麋鹿必须寻找有水源、水草丰盛和隐蔽程度大的地方栖息,防暑降温,避免吸血昆虫的叮咬。但保护区内水面面积不足,根据遥感解译,保护区湖泊面积和河流面积合计为67.67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25%。水质现状监测显示,保护区内水体水质较差。此外,保护区水流不畅,夏涝冬旱。涝时,麋鹿无栖息之处,栖息地内的植被亦受到水涝威胁。旱时,水塘面积较小,不能满足麋鹿的生活、生理需要。(2)生境单一化,食物资源不足。保护区内植被经过麋鹿多年的选择性采食,植物群落日显简单,第1放养区草本以狼尾草为绝对优势种,第2放养区白茅为绝对优势种。一方面,夏秋季狼尾草和白茅木质化程度提高,平均高度均可达100~130cm,盖度可达0.7~0.8,逐步不为麋鹿摄食。另一方面,麋鹿喜食草本如金色狗尾草等基本被啃食完,仅残留地面以上3~6cm的高度。麋鹿可食性资源越来越少,麋鹿补饲时间已由建区时的不足3个月增加到目前的接近半年。(3)寄生虫感染,危害麋鹿健康。对麋鹿危害最大的寄生虫是长角血蜱。长角血蜱属于蛛形纲、蜱螨目、硬蜱科、血蜱属的一种,除寄生于麋鹿体表。长角血蜱机械性地损伤宿主的皮肤,造成动物叮咬部位痛痒,使鹿体不安,大量血蜱寄生时,可引起麋鹿的贫血、消瘦,发育不良。更为严重的是,它可以传播一些血液寄生虫和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人、麋鹿的死亡。在第1放养区内,狼尾草草茎、叶子上寄生有大量的长角血蜱,已经成为了危害麋鹿健康的首要因素。(4)巡护设施和科研装备水平较低,宣传教育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基本无创收的功能。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保护区的巡护设施和科研装备水平较低,导致麋保护工作开展十分困难,宣传教育深度也不够。

2.2成因分析(1)麋鹿数量快速增长,每头麋鹿所占栖息地面积逐年减小1986年,保护区仅有麋鹿39头,目前已经达到了1902头,其中野生麋鹿196头。自2005年以来,保护区每年增加的麋鹿数量均在100头以上,而保护区面积并未扩大,这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见图2。到2010年,平均每头麋鹿所占栖息地面积为1.1hm2,而每头麋鹿适宜栖息地面积约2hm2,仅达到了适宜面积的一半左右。实际上,保护区3个放养区内每头麋鹿的占地并不相同,第3放养区平均每头麋鹿占地5.1hm2,而第1、第2放养区围栏内平均每头麋鹿实际占地面积仅约0.6hm2。(2)保护区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新增面积难度大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2667hm2,但由于历史原因及麋鹿圈养的特性,保护区一直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图。第1放养区宣教、旅游、办公用地全部被划入核心区。作为先占地后引进保护物种的保护区,保护区最初面积仅420hm2,经过多年努力,现状实际利用面积约2085hm2,未达到国家环保部公布的面积,未来保护区进一步扩大面积的难度很大。

3.生态修复措施与工程

(1)增加保护区内水体面积,配套排灌系统完善工程,满足麋鹿的生活、生理需求。根据现有水面情况,在第1放养区东区新增水面8.37hm2,第2放养区新增7.83hm2。为增加麋鹿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同时给麋鹿提供一定的食物来源,在饮水池塘种植乔灌木、湿生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水源地开挖产生的土方,堆叠0.5m高土丘至1m高土丘12个,计总面积45.3万m2。在土丘上部等地势较高处栽种一些生长较快,适口性较好、营养丰富、繁殖容易的灌木与小乔木;同时在乔灌木下层,种植多年生的高产草本。根据测算,保护区全年需补水量为49万m3,建设引水泵站、引水沟渠和排水泵站、排水沟渠,保证干旱季节麋鹿生存用水和雨季保护区排涝需要。(2)采食地轮牧,建设饲草基地,适当迁出部分麋鹿。为控制狼尾草的数量,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增加可食植物的生物量、有效地改善围栏内植被状况,每年划出休牧区50hm2,在4年内休牧200hm2的狼尾草群落草地。在休牧区内,收割狼尾草或者打碎还田,耕翻清除狼尾草草根,通过深翻使其冻死,然后在翻耕的土地上种植树木和草本。通过轮牧,改善保护区植被多样性。在第2放养区西部建立220万m2饲料基地,暖性饲草和冷性饲草轮替种植,同时种植本地种和引进种丰富草本的种类。保护区现有麋鹿1902头,已经远远超出了保护区的承载能力,长期近亲繁殖也会引起种群的退化,近期保护区需迁出418头麋鹿。迁出的麋鹿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1,将麋鹿放到野生放养区,进行麋鹿的野化;第2,将麋鹿进行寄养展览,输送到全国各地的动物园或新建保护区;第3,将麋鹿输送到外国进行种群优化,减少近亲繁殖的危险。(3)寄生虫预防和控制。目前保护区采用的主要采用焚烧灭蜱方式控制寄生虫数量。结合现有火烧灭蜱、药物灭蜱等方法,增加吸虫器物理灭蜱的方法,以保护麋鹿的食物安全。(4)管护设施建设。根据巡视的需要,新增砂石巡护道路18.3km。新增第3放养区管护站1座。将铁丝网逐渐更换为不锈钢钢丝网及不锈钢钢柱,总长度约为17.5km。在围网的内侧1m距离,种植一些带刺的树种,如蔷薇、刺槐、松柏等,形成生物围栏带,以减少外部干扰对围栏内麋鹿活动的影响。

4.生态效益评估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分析见表2。由表2显示,工程实施后将产生较为显著的生态效益,有效解决存在的各项问题。

5.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