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廊创意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长廊创意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长廊创意设计

篇1

由云南师范大学宜茗茶艺茶道社和普洱茶王(集团)公司主办的本次活动,是茶席创意设计的大展示,参赛者一人一张茶桌连成的长达数十米的“茶席长廊”,吸引了师生们纷纷驻足观看欣赏,而选手们也兴奋地向看客们讲解茶席的创意思路和想表达的寓意。师大老师、茶社负责人和来自茶王公司的嘉宾则充当评委,通过仔细观摩作品并与选手充分交流,最终决出参赛作品的名次。此次活动是传统茶文化走进高校的一次尝试,活动的参与度让人欣喜,真正体现了不分年级、院系、性别,都在积极参与,共同分享传统文化的盛宴。

作品《童趣》:以儿童的角度来审视茶的乐趣,对茶席进行布局。茶席上,茶盒子、面包、泥人、布娃娃、铅笔等等,我们小时候的最爱都出现在这个茶席上,或许你觉得杂乱无章,但最终你的眼睛会被这种行为艺术所吸引。

作品《莲花》:历来都用来明志,展现一个人的理想、追求的。在一幅爱莲说的书法作品上摆放一个茶盘,盖碗、品茗杯、茶漏、茶海等等和两朵淡雅莲花相呼应,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生追求完美体现出来。

作品《花茶》:万物皆有生命,感悟人生四季,如这一片片静美的树叶,秋天落下后在茶台上又寻到春天。

篇2

艺尚小镇2015年6月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名单,是杭州市唯一发展时尚文化产业的特色小镇。小镇围绕“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叠加;“宜居、宜业、宜文、宜游”,“四宜”兼具,主攻时尚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小镇未来将是一个“既有产业基础,又不乏文化气质,还有较高颜值的生活圈”。

漫步在全长1700米的时尚文化街区,大片的草地绿树和花海十分养眼。临平新城管委会副主任陈联宏指着河岸边的鱼形护栏说:“这些热带鱼也承载着小镇的愿景――让更多的人才‘游’进小镇,让更高端的时尚产品‘游’向世界。”目前,承载时尚复合功能的文化街区,已引进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师平台和工作室十多家,例如意大利米兰华夏集团与浙江功量集团将联合打造VDS众创空间,观想中国集团将成立时尚创意设计中心,还有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张义超的合集置和生活馆等。

在艺尚小镇的历史街区,白墙黛瓦、庭院修竹、小桥流水……29幢颇具特色的“江南民居”底部铺上青砖、外部增设披檐、回纹窗框,庭边植上绿萝、紫藤。新修的长廊为周边居民提供喝茶、看戏的开放空间。改造后的29幢房屋⒊晌555电商园的二期,为时尚营销开辟渠道口。

小镇骨子里渗透着时尚的基因。南宋时期,杭州就以丝绸文化影响着全世界的时尚发展,从那以后,杭州的时尚脉搏持续跳动,从未停止。如今,杭派女装在全国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而杭州品牌女装80%的产量来自余杭。

艺尚小镇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日渐成为杭州、浙江乃至全国时尚产业的重要窗口。如今,艺尚小镇也想让世界记住“艺尚”这个名字。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小镇目前已有意大利VDS、张义超生活馆等多家设计师平台签订入驻协议,设计师群落日渐成型。

“这里是设计师创业的天堂。”签约入驻的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张义超说了她的第一感觉。丰富的产业资源、便利的交通、较低的办公综合成本和优厚的扶持政策等,提供给她亟需的资源,用她的话说,就像鱼儿得了水,小镇给了她遨游的天地,“我需要的资源、平台和空间,这里都有。所以,我们来了!”

世界上有非常多的优秀设计师,需要一个核心的力量去聚拢,艺尚小镇恰恰担当了这个引领者的角色。

目前,“中法青年时尚设计人才交流计划”基地成功落户艺尚中心项目。40余家国内知名品牌已签订协议入驻。未来的艺尚小镇,将是驱动时尚产业、弘扬人文价值,让设计师们“聚集灵活思想、人性回归”的高地。

加拿大杰出设计师Rozemerie Cuevas于1986年创立JACQd―IBCONOIR品牌,同时担任首席设计师。几年前,她将品牌带到了中国并落户余杭,Rozemerie Cuevas将搬入镇内属于她的设计工作室。

时尚教育培训是艺尚小镇的主要功能之一。2015年以来,随着法国时尚学院、中法时尚合作委员会、中国服装协会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纷纷入驻,艺尚教育产业蓬勃发展,大批时尚人才集聚,艺尚小镇俨然成了时尚人才的“大本营”。

“小镇将有一座中国时尚教育学院,现在筹备工作已经启动。”陈联宏笑着道出了小镇的开放合作和国际梦想,“小镇将与美国纽约大学时尚学院、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和意大利马兰欧尼学院三大国际知名时尚学院深度合作。”2016年,即将开展的国内优秀服装设计毕业生选拔活动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部分优秀年轻人还将被输送到英国参与在伦敦举行的“大学生时装周”活动。

篇3

一、荆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目前,荆门市文化业态门类较为齐全,全市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100余家,从业人员近4000人,形成了群艺数码、厚东国际等龙头企业。文化演艺、印刷发行、出版物销售、体育表演、健身休闲、文体培训成为全市文化产业的支柱。

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明显突破。县市区文化产业发展各具特色。沙洋以办好油菜花旅游节为抓手,扩建中国油菜博物馆,建设中国双低油菜科技研发中心,将油菜赏花经济与油菜科技文化紧密结合。屈家岭管理区围绕构建中国农谷核心区的硬支撑,启动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和“东方陶都”打造工作,并与台湾星云大师达成共同重建普云禅寺佛光文化园的协议。钟祥围绕“长寿”理念,着力将文化创意设计元素引进生活消费品制造业,形成一批以油料、果蔬、粮食、食用菌和野生葛根精深加工等为主的长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京山着重打造具有全国闻名的网球文化品牌,被中国网球协会授予“中国网球特色城市”,“打网球到京山,享受运动激情”成为京山体育休闲的一张名片。

(二)发展优势与劣势

1.优势

(1)文化资源丰富

荆门中心城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钟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门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包山楚墓、郭店一号楚墓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这里处于楚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旅游线的节点上,拥有众多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风景区:屈家岭文化遗址、楚国古墓群、元佑宫、文风塔、明显陵、漳河风景区、大洪山风景区、大口国家森林公园等。

(2)多元文化融合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从上海、北京、青岛等地调来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投入开发,带来荆门本土文化与外地文化的第一次交融;1983年荆门升为省辖市,荆州、天门、仙桃等地大批干部调入,带来新一轮地域文化交融;1996年京山县、钟祥市划入,2001年五三农场交由荆门市属地管理并设立屈家岭管理区,这些地方虽然地域邻近,但各地文化仍有其特色,如京山的网球文化和绿林文化,钟祥的长寿文化与明文化,屈家岭的农耕文化等。包容的地域文化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人文色彩,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3)区位地理优势

荆门位于湖北中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与宜昌、荆州和襄阳等城市间交通便利,随着襄阳―荆门―宜昌的高铁、襄阳―荆门―荆州高铁项目的加速推进,荆门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蒙华铁路、枣潜高速、漳河通用机场等项目的上马,显著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有利于吸引周边城市的潜在消费人群,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2.劣势

(1)管理模式落后,投资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文化管理模式落后,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文化体制改革有待加快推进。由于体制机制不活,导致投资模式单一,文化产业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民间投资很少。

(2)城镇化水平不高,文化消费低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约是农村居民的7倍。从荆门市情况看,无论是文化消费的支出水平,还是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14年,荆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到53%,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28%,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统计调查表明,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群,文化消费水平明显高于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的人群。荆门市辖区每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数明显低于武汉市,也低于周边荆州、宜昌、襄阳等市。由于荆门市城镇化水平偏低和受高等教育人品比例偏低,使得荆门市文化消费总量规模偏小。荆门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发展迅速,但总量偏低,依旧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偏低,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3)文化品牌不明确,对外吸引力不够

相比于襄阳的“三国文化”、宜昌的“水电文化”、十堰的“道教文化”、随州的“炎帝文化”,荆门的文化定位一直比较混乱,在老莱子文化、楚文化、农谷文化、书院文化、象山文化之间犹豫不决,缺乏文化发展的统一旗帜。

(4)文化企业组织化不高

荆门文化产业一直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始终不能提升到较高产业层次和较大规模。荆门日报传媒集团、荆门广电传媒集团虽然发展较快,但离做大做强还任重道远。在民营企业中,除群艺数码有一定规模外,其他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很低。文化产业园区尚处于规划阶段,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重点发展领域

基于荆门现有文化产业水平及其文化发展优势,现将荆门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文化创意

1.通航文化创意

联合中航工业定期举办以“爱飞客・爱生活”为主题的飞行大会,以此为契机将中航工业在通用飞机制造、通航运营、通航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与漳河山水自然优势深度融合,传播通航文化,展示飞行生活,全力打造“爱飞客”品牌形象。

打造通用航空文化创意传播平台。建设航空博物馆、航空科技体验馆、室外游乐场和激活水世界项目;组建爱飞客俱乐部,内设专属机坪、机库等设施;组建专业特技飞行表演队,训练、表演、宣传爱飞客品牌;组建通用飞机设计协会,举办全国通用飞机设计和自制飞行器表演大赛;提供新机订购、二手飞机交易、贷款融资服务;举办国际性通航专业发展论坛及民间爱好者交流论坛。

2.咨询培训

利用现有文化体育师资、场地设施,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体育艺术培训体系,推动市体育艺术学校提档升级,大力推动文体培训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体育艺术人才。支持开展音乐、美术、书法以及健身运动、体育竞技培训,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培训质量。加大对“象山之星”文化艺术培训基地的扶持力度,引入高端教育培训品牌,增加培训机构网点,力争将“象山之星”打造成全省知名的文化艺术培训品牌。

3.广告设计

大力发展动漫、广告、设计等产业,充分发挥园区对创意设计企业的培育、集聚、示范和推动作用,为创意设计企业搭建优质服务平台,支持文化创意企业落户。

(二)运动休闲

1.体育竞技

依托中国(京山)网球节及中国(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休闲体育产业博览会、产业高峰论坛,打造网球赛事活动品牌;建设网球文化产业园,加快各类体育运动器材、健身器材和体育装备的生产、加工,提高体育商业街的经营档次和规模;建设京山县网球学校,打造网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中国(京山)网球展览馆,培育以京山为核心的网球特色区域展会市场,扩大、提升“中国网球之乡”的知名度、影响力。

依托钟祥市体育中心,大力开展羽毛球、篮球、游泳、室内器械健身、体育用品销售和体育中介等项目,将其打造成全市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策划全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全市中小学生足球赛、羽毛球、网球、篮球邀请赛等系列大型精品赛事,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2.体育服务

以新的群艺产业园为龙头,与荆楚文化创意产业园、生态运动公园场馆中心、李宁工业园打通连接,建成荆门中心城区休闲文化体育产业长廊。引进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依托李宁产业园,打造以足球产业链为特色的体育产业全产业链,重点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平台等领域,着力推进高新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改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为社会利用体育场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3.休闲养生

打造长寿文化名片,放大钟祥“世界长寿之乡”的辐射效应,举办长寿文化旅游节。采用BOO模式打造长寿养生产业城,重建和改建兴王府、龙山报恩寺、莫愁湖、镜月湖等景区,增大养生旅游空间。建设长寿旅游休闲中心和长寿之乡度假村,开辟长寿之乡纪念品市场,提升长寿之乡的吸引力,形成集旅游观光、食品生产养老疗养全方位服务的特色产业城。

将健康长寿食品研发与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的生产有机结合,带动农业发展上新台阶。以宏发公司“钟绿”品牌为依托,抓好绿色稻米品牌的开发;以中粮公司“荆楚花”品牌为依托,抓好优质食用油品牌开发;以兴利公司“兴利”品牌为依托,抓好食用菌品牌开发;以新美香公司“朝日田园”品牌为依托,抓好蔬菜品牌开发;以“长寿之乡”品牌为依托,抓好长寿休闲食品开发。完善中华葛文化风情园,建好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文化旅游

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和消费。发掘荆门文化元素,突出文化特色,强化文化旅游品牌意识,发展差异化文化旅游。充分挖掘文化遗产内涵,包装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在有效保护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传统文化遗产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农耕文化旅游。以屈家岭管理区、沙洋县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旅游。以办好油菜花旅游节为抓手,精心打造一批赏心悦目、彰显文化、参与性强的“风情园”景点和景观带。

历史文化旅游。充分发掘楚文化、道家文化、书院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各种历史专题游。

山水文化旅游。利用各县市区秀美山川特别是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公园等,吸引国内外游客。

红色文化旅游。重点打造东宝区、钟祥市、京山县的红色景区,开发北山红色旅游、大洪山红色旅游。

(四)其他文化

1.印刷出版业

建设“印刷示范企业”,加快培育优势印刷企业。推动绿色发展,力争“十三五”末全市建成1-2家绿色印刷企业。推动传统印刷复制企业采用数字与网络技术,更新生产流程和设备,发展2-5家大型数字印刷企业。完善印刷产业园建设,形成以东宝印刷产业园为重点的出版物印刷企业群、以荆门高新区为重点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群。“十三五”末2家印刷企业年产值达到1亿元,4家印刷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全市印刷企业年产值达8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以荆门新华书店为龙头,全面推进出版物发行,全市出版物销售额年递增10%。

2.演艺娱乐业

支持健康的大众化演艺娱乐活动,优化演艺娱乐业结构,提升演艺娱乐项目的文化品位和科技水平,引导演艺娱乐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超市化方向发展。建立演艺产品创作生产补贴机制,促进花鼓戏、梁山调等地方性演出产品的生产。积极开发具有荆门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业态。以文化休闲为核心,整合体育休闲及其他城市休闲资源,培育区域性休闲娱乐中心,促进休闲娱乐企业的空间集聚,营造休闲娱乐氛围,延伸休闲娱乐产业链。

篇4

背景

(一)统一部署:文化创意产业要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形成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十二五”期间江苏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共同担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任。“十二五”期间在实施江苏省“三大计划”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是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耦合文化、促进精益、提升附加值等产业功能[1]。积聚优化整合各产业现有的处于分散、未专业化和资本化的科技、人才、品牌、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等产业价值链高端要素资源[2]。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是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积聚、优化,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形成互动效应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特点。

(二)生态模式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的特色化之路江苏省内文化产业板块的梯度差异比较明显,[3]单就文化创意而言只有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几个项目在全国叫得响。与苏南相比,淮安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苏北市、县均一样处于待开发阶段,亟待突破创新。在淮安周边区域中,山东地市一级的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初现端倪,市场品牌认可度节节攀升,其中潍坊风筝、临沂手工艺,还有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等特色体验旅游占有一席之地。依托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要素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创新的生态模式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的特色化之路,要注意发展乡村休闲、农业生态、商务观光、创意娱乐等形态。

(三)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于文化创意与旅游、生态资源的创意开发、创意设计、手工艺之间的关联、组织等进行系统研究,破解创意的制约因素,确立发展模式。第二,加快特色资源梳理,在本地文化规划中确立具有关联性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好的文化创意与生态产业嫁接的形态,形成核心明确、支撑众多、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创意品牌。

文化创意与生态产业要素融合的主要内

首先,做好创意资源评估,掌握空间分异布局。其次,进行区域内外SWOT竞争分析,反复论证文创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确立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和基本形态。再次,按照“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思路,遵循“越界—扩散—渗透—联动”规律,因地制宜重点加强文化、旅游与生态、农业、民俗手工艺等产业要素的融合、联动。落实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资产评估和商业开发模式,将之作为城市文化创意(网游动漫、影视演艺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植融入生态环境要素的特色农庄、现代手工艺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主推一批在文化产业分类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品牌在既有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域、文化产业园的基础上遴选特色文化区。最后,以生态文化创意园、特色文化产业园等大项目建设带动文化行业企业的集约化发展,形成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构筑不同特色、相互补充、错位经营的产业格局。

(一)生态文化资源的活化和开发组织对传统文化物质资源、非物质文化资产的甄别,开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活化、开发,将其作为进一步挖掘、发展的重点,特别是以农耕文化为依托的民间艺术、手工艺和非物质遗产的民俗、节庆资源等[4]。开展民俗节庆品牌与民间手工艺产品的升级、开发工作,积极申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名录,整合各方面资源,打造生态节庆品牌、文化产业扶持项目和创新项目。

(二)构造生态与文化创意的融合模式生态经济与文化创意互动发展的重点之一是乡村创意体验,其市场对接点就是乡村休闲、旅游。推进乡村旅游内涵建设,制定标准化方案,形成因地制宜的乡村旅游个性化发展,思考创意农业模式以及向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演进发展。以创意旅游、创意设计为纽带,带动农业、生态、文化服务企业按照工业化标准要素,完善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将区域比较优势的内容重新定位、包装设计,对农村手工艺、民俗文化进行商品化与重点品牌打造[5],以创意生态产业为抓手,带动生态农庄休闲体验、会展商贸、娱乐观光购物等的发展,使更多的经济社会要素获得文化产业化形式和高附加值。(三)民间艺术的创意、创新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是深受都市人喜爱的诗意田园。乡村文化需要文化产业的现代性重构,对乡村文化的生产空间进行反思,对于其文化意象进行重新设计、构建;从而在再生产与消费的制度性重构中建立起符合现代产业标准、规范和现代生活需求的的价值体系。探索区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资源的可持续性传承以及优化配置、利用,要秉持与城市文化创意合作开发的原则,创作现代性的产品。

(三)高科技支撑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软件园、创业园、科技孵化中心等信息服务、软件外包产业具有与文化创意的天然耦合性,应用创意文化、文化科技,融合生态资源要素,打造产业品牌,有效方式驱动、带动区域内居民文化消费。

(四)政府主导、协调,搭建平台,实现城市—农村互动的发展格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涵盖行政审批、创意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技术服务、金融和孵化、中介、推介等),制定配套措施从资金、税收等方面扶持;鼓励民间兴办文化企业,引进外资发展本地手工艺产业;重点资助重大产业项目,设立专项基金,完善文化产业贷款担保机制,引导专业投资、担保向创意企业倾斜。利用文化周、文化日、节庆活动等带动城市消费者到乡村消费。

淮安的生态—文化创意模式:“河、湖联动外延开发”

淮安是历史上与扬州、杭州并称的运河四大都市之一,在2006年左右确立“运河之都”城市定位,十一五时期运河文化产业得到了开拓、发展,形成了市区清江浦里运河、古末口、古清口等四水环绕的水景空间。市区周边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景区等将区域内12个组团有机相连。一直以来,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是淮安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把生态产业作为战略支柱性规划发展产业之一,2010年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构建食品工业、物流、动漫科技等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市的目标,对照国家生态市的5项基本条件和19项考核指标,淮安已有4项基本条件和10项指标达到要求。2011年“建设以淮安蚌埠为双核的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伟大设想又跃然纸上。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认为在推介城市经济发展的生态特色时提出“生态也是生产力”,这一提法正好和“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生产力”精神相得益彰。#p#分页标题#e#

淮安拥有淮河、洪泽湖、白马湖等自然生态资源以及周边高邮湖、宝应湖水域湖泊等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国家粮食的主产区之一,以农产品、特色水产品(盱眙龙虾、洪泽大闸蟹等)及其加工为代表的生态经济产业在当地形成产业链条,这与以农(水)产品加工为特色淮安的淮扬菜以及众多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也为生态产品与文化创意产品耦合研发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淮安的五大战略“构筑大交通、发展大流通、培育大产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方面,培育了盱眙凹土等列入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生态产业,以生态特色景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在“开发大旅游”上主推“文化名城、名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五大品牌,但是生态产业与文化产业特别是和创意产业的结合能力比较弱,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形态与资源潜力、前景不相称。

为此,我们提出淮安生态文化产业的“河湖联动———外延式”开发模式,旨在突破瓶颈制约,以水资源、农特产品、特色生态环境等生态资源为纽带,促进管辖区域内南、北片区的文化资源整合。淮安的南、北地理分布比较狭长,区域内南(盱眙、洪泽、金湖等)、北片区(淮阴、涟水等)处于对峙局面。这就需要在区域资源规划、整合时,解决协调一致的问题。将北片区淮阴区的韩信、漂母品牌、涟水县的人才教育以及它们共有的农业资源整合到全市统一部署安排之下。发挥南片区的白马湖沿岸的金湖前进镇、淮河流域的节点城市盱眙的生态优势以及马坝、朱坝等交通优势,扩大其在区域联动的功能。应以部门横向与纵向的协调运作为整合机制,比如农业局水产部门、农业委员会、文化旅游局、体育局在民间文艺、水乡体育、渔民风俗节庆等项目上加强协作,而区域内的横向区位整合则要以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纵向文化资源为整合内容,以主题、联盟为纽带,统筹安排时段、线路、客流、活动项目和形式,这样就形成了“集聚互补、融合联动、合理定位,错位发展”战略思路。

经过筛选论证、确立创意旅游(民俗、演艺、实景等)、生态创意农业为全局重点,以动漫、台资新高地、区域大物流等为区域重点的发展框架。形成南北交汇的河、湖联动的生态特色板块,包括:一是古城历史文化感受区,以河下等古镇、古街区为重点;二是清河新区文化体验区;三是古运河历史文化展示区,将里运河等河段进行生态整理、遗址展示,打造水上文化长廊。四是洪泽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争取在南北片区的金湖、洪泽和盱眙等多点突破,分设湖区观光、实景演出、温泉休闲等不同功能区。

(一)生态文化创意的多元化应用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采用文化创意与经济社会产业要素的融合模式,构造生态、文化、旅游等耦合的多元化战略应用。2012年起,江苏旅游启动为期3年的“美好江苏欢乐游”活动,淮安22个景区(点)位列其中,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铁山寺、第一山、洪泽湖古堰景区、老子山温泉度假区、金湖水上森林公园等生态群落独树一帜。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国际旅游节、盱眙龙虾节、洪泽湖大闸蟹节、金湖荷花节也成功入选。

1.发展支持型:金湖、淮阴等区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以农耕、民俗、乡土文化等为特色的生态创意农业,要集中民俗演艺歌舞、原生态休闲等资源优势,抓住金湖前锋镇、盱眙盱城镇等节点形成服务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除了淮安生态农业园,因地制宜发展创意农庄,销售稻米、大闸蟹等特色产品、服务。在淮扬菜工业标准制定中融入、突出莲藕、龙虾等当地特色水产,与景区景点、会展博览等形成创意美食之旅。

2.资源复合利用型:洪泽湖渔文化生态创意园淮安的水利、渔业、农业等第二产业资源相对丰富,把文化创意与渔业、商务、生态农业等部类结合的文章做好,可以填补空白。洪泽湖沿岸区域交通便利,客源(宁、沪、苏南小三角)质量高,消费能力强,通过政府主导、外引内联,筹建洪泽湖生态渔文化创意产业园。洪泽县围绕“名湖名城”,依托大湖、古堰、名山等核心资源,打造美丽清纯洪泽湖品牌。规划沿洪三路两侧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开发温泉资源、鱼米之乡“一村一品”工程、特色船坞系列景观工程、古堰历史文化长廊、白马湖休闲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渔文化、水文化、生态养生,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三河闸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景区,建设“温泉养生、寻道访古、生态风光”的老子山度假区。发挥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金湖荷文化等品牌集聚、辐射效应,促进城区的生态观光、体验休闲(淮扬美食)、城区内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特色餐饮娱乐相互支撑、联动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品牌,促进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掼蛋、淮扬美食)与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产业的紧密结合,形成集吃住行食娱购一体的大文化、大旅游、大交通体系。对当地手工艺(渔具、渔鼓等水上产品)、民俗文化(渔歌等)进行商品化与重点品牌打造,加强民俗节庆品牌的内涵建设。探索淮剧、十番锣鼓等区域民艺、民俗以及手工艺、特色淮扬菜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文化创意部门出人才、技术,农村提供知识产权,合作开发,创作符合现代需求的产品。

3.替代融合型:传统文化旅游的集聚发展和升级改造在运河古镇河下以及西游记大舞台、吴承恩纪念馆形成西游记诞生地明清特色旅游景区;周边还集聚纪念馆、故居以及胯下桥、韩信祠、关天培祠、梁红玉祠构成近代名人展示区。在市区清浦区的清江浦里运河沿岸,形成自东向西文庙———慈云寺—都天庙—东西大街历史街区,连接都天庙的周信芳、王瑶卿等名人故居以及河道总督府旧址(清晏园)—童年读书处等众多景点。河下的明清特色区、清江浦的近代名人区等需要集聚发展和升级改造。

4.“原生境”全景开发:“印象洪泽湖”洪泽湖区水体丰美,景观独家,联合沿岸的洪泽等乡镇发展“印象洪泽湖”实景演出。在国家休闲旅游纲要颁布实施之际,顺势而上,打造集休憩、观光、影视展演为一体的全景式旅游文化平台。抓紧洪泽湖、高邮湖等四湖的水文化生态品牌的保护性开发,结合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中演艺类民俗比较丰富的特点,开展水上实景演出等项目。#p#分页标题#e#

(二)建设“淮河生态文化实验示范区”

在原有的洪泽、金湖等节点城镇的基础上,依托淮河生态打造盱眙为中心节点、聚合户外考古、温泉养生、影视体验、休闲美食娱乐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盱眙临近南京,有山有水,有“凹土之都”等美誉,拥有淮河、低山丘陵等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汇集,以东阳为代表地的名人辈出,作家张贤亮出生于盱眙,后创建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华夏西部影视是以沙漠等原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他的经历和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泗州城遗址号称“东方的庞贝古城”,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大云山汉墓群作为江苏省古墓葬类文物代表,2010年位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加上原来的明祖陵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到5处,可称文物大县。省铁山寺林场属于原生态风景,适宜户外自助游,周边正在建成毗邻南京的养生游基地。大王山温泉正在开发之中,凤凰山影视基地和红楼梦大世界的建成将成为周边首屈一指的游览胜地。“洪泽湖—淮河—铁山寺—第一山”特色线路以游船为载体,开发水上游乐、垂钓等度假休闲项目,融入温泉(老子山)、中医疗养等项目,并将洪泽湖、白马湖度假、淮河游览结合起来,构筑“白天观光游乐,中午美食、垂钓、沐浴,晚上演出购物游(城区月光夜游)”的全天候、适合不同群体的产品组合。

(三)承接产业转型发展“生态新城—淮安开

发区—大学城”一线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集聚区名人、名著、名湖等六名战略比较优势要重新定位、包装设计,利用清河新区西游记博物馆、淮扬美食博物馆为代表的城市橱窗式展示,结合生态新城、长荣大剧院的舞台演艺、古淮河生态园形成清河新区的文化特色产业园区。淮安目前已经成为“北有昆山,南有淮安”的台资新高地,浙商、闽商云集,形成了以台资企业富士康为代表的IT科技加工、电子制造企业,以浙商义乌商城为代表的商贸物流业,还有闽商的轻工制造等,这些都是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物质基础。要利用淮安软件园、淮安开发区留创园、清河文创园等创意产业的孵化功能和科技支撑作用,在清浦区大学城附近,依托食品学院、工学院等筹建高教科技文化产业园,主打文化科技创意;在新的淮安市行政中心附近或者清浦区城南,打造动漫、网游的特色基地,加紧掼蛋网游、电子商务等开发。创意产业园将主要选择发展信息服务业(互联网信息和软件服务)、设计服务业(影视、食品加工设计、广告包装等)、教育培训(高层次继续教育),以尽快形成优势产业,从而带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随着“蚌埠———淮安”淮河流域生态走廊的战略构想的提出,一条横跨淮河两岸的生态产业前景已经跃然纸上,这里将吸收安徽省皖江经济带的成功经验,在跨区域合作中把生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篇5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100093;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12)摘要:在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下,消费者对乡村旅游功能凸显为精神与文化的个性化需求,而传统的旅游产品供给多以满足物质的大众型产品,一方面导致了市场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同质旅游产品间竞争异常激烈,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突破解决产品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首要难题。笔者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在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创意设计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创意旅游营销等方面的策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加速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进程,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京郊山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SQSM201312448004)。

第一作者简介:康杰,女,1977年出生,河北新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通讯作者:杨欣,女,1981年出生,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06,修回日期:2015-03-12。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

Kang Jie1, Yang Xin2(1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3, China;2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1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one was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massmaterial supply and personalized demand of spirit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suppliers; the otherwas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mogeneous tourism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wasconfronting the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ow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to solve product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had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Finally, it put forward strategies lik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ources, creative design of tourismproduc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creative culture theme activities, and creative tourism marketing, etc.,so as to meet the consumers’dem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mot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ultural Creativity; Strategy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以休闲消费达到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假日游的最佳选择。自2006 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年确定为“乡村游”、“和谐城乡游”、“生态旅游”以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增长期。据统计,2013 年中国农家乐的数量有170 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有10.6 万个,全年接待游客将近10 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 多亿元人民币,直接受惠的农民有3000 多万[1]。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消费领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与此同时,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资源的有限与粗放式的开发相矛盾;产品缺乏文化特色,没有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间极高的相似度,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资源配置未优化、重复建设与浪费等现象比较严重[2];尤其在中国迈入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后,创意引领消费,传统的农家乐、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等主打旅游产品与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差异化、体验化、个性化需求相矛盾,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化创意是通过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与文化需求[3]。从众多的文献分析来看,许多学者以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但以文化创意的视角探究较少,更鲜有从创意视角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来解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问题。因此,笔者以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乡村旅游在资源、产品、模式、市场、产业链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异质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并试图解决产品缺乏特色、同质竞争激烈、资源重叠等难题,对加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文化创意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与创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将文化创意理念、思维方式融入到农村的开发生产、生态、生活资源中,创新旅游开发的模式,完善旅游产业链,这势必加速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1.1 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自身需求的行为[4]。文化创意是运用人的创造力,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体现其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并对已开发旅游资源的再整合利用,运用无限的创意突破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约束,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克服了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5],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渠道,在生产、运作、销售等环节融入文化创意,解决了乡村旅游面临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旅游产品单一、无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确保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拥有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乡村习俗、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6]。但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不断的撞击和融合,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已濒临灭亡或是转化、模仿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失去了乡土文化的“土”特色。文化创意是在既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其第一步就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使传统的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赋予了乡村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并结合新时代的理念,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创意产品,如一些濒临破坏的古遗址和亟待维修的古建筑经过文化创意开发成为具有特殊文化旅游的胜地[7],文化创意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实质上就是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

1.3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正转变为文化性、层次性、个性化精神与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依靠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突破常规思维的模式和观念,在一定的载体上,赋予产品精神文化含义,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并通过其强大的融合性,助推乡村旅游业打破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8],创意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成为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9]。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10]。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11],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12]。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13],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14],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15],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3 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16]。

3.1 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17]。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 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18]。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19],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3.2 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20],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21],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22]。

3.3 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23]。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24];“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25]。

3.4 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26],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27]。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28],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3.5 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29]。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30],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31];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32]。

4 结语

乡村旅游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供需矛盾、历史文化资源亟待保护、自然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33],其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而乡村旅游开发是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重要的第一步,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据当地农村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优势,如农林类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这些自然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这类旅游开发容易造成乡村间同质产品的激烈竞争、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产品单一等问题[34]。笔者以文化创意的视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旨在通过创意深层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强调乡村旅游经营中的文化特色和其差异性,并提出运用创意思维、创意设计理念、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创意旅游营销打造旅游产业链,来拓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信息知识时代下,文化创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借鉴依靠融入文化创意取得成功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今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因地宜地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创意,这不仅可以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还把乡村旅游开发中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转移到对“活”的科技与人才方面的利用,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由规模“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35],并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文曦.乡村游火爆年接待近10 亿人次[EB/OL].(2014-10-01)[2015-01-06].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41001,82941.html[2] 李学术,刘楠.论农村创意经济及其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0(2):51-55.

[3] 杜继勇.关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1(4):69-70.

[4] 兰岚.重构传统文化和传播,用文化创意打造文化品牌[N].贵州都市报,2013-05-20(4).

[5] 高丽华.营销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3):127-128.

[6] 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3):105-106.

[7] 刘孝蓉.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219-222.

[8] 马亮,颜亭玉.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404-408.

[9] 方亮.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6):69-70.

[10] 魏敏,马连君,冯永军.农业生态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8(2):250-252.

[11] 蒋敬.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76-1773.

[12] 何艳琳.窦店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院学报,2013(5):28-32.

[13] 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4):55-57.

[14] 陈雯婷,金权杰,程澄,等.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1(2):27-28.

[15] 刘军.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62-65.

[16] 王春林.广西特色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与策略[J].创新,2013,3(7):112-117.

[17] 王灵恩,何露,成升魁,等.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1-687.

[18] 姚海琴.浙江农业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寻-基于国内外成功模式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158-160.

[19] 李学术,刘楠,王奇.论农村创意经济的理论特征[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1-54.

[20] 陈焱霞.创意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1:27-31.

[21] 刘为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56.

[22] 葛继红,王艳.农村文化社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J].科学社会主义,2009(6):31-32.

[23]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1.

[24] 赵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15-16.

[25] 王璠.对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8-13.[26]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

[27] 吴倩,宋维山.艺术与市场整合: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J].河北学刊,2009(29):33-35.

[28] 章继刚.创意农业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8.[29] 刘景枝,单厚军.我省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品牌化策略[N].河北日报,2009-5-26(7).

[30]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2.

[31] 刘军.创意休闲农业的渊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A].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132-139.

[32] 张友臣.发达国家文化品牌培育经验探析[J].东岳论丛.2010,31(12):144-146.

[33] 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5.

篇6

传说它是一座长得像“春茧”的巨型建筑,

传说她是著名钢铁侠“鸟巢”的“表妹”,优雅地卧在深圳湾畔,深情地望着远方,

传说她已被钦点为2011年大运会开幕式场地,

传说夕阳中的它有点小美……

SO

跟随李新旺镜头,去认识即将与世界亿万观众见面的春茧,

通过他的摄影心得,充实你的大运会游览计划,让拍摄不留遗憾!

炎炎酷暑,当你坐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里一边望着海景,吹着海风,一边喝着咖啡观看着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晚会时,你一定感觉这是多么的幸福。这一切都不是梦,只要来到深圳、来到深圳体育中心你就梦想成真。

走近“春茧”

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日本佐藤综合计画共同的创意设计。深圳湾体育中心一体化的设计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通过一个灰白色的巨型网格状钢架构,外形酷似“春茧”,线条柔美的屋顶犹如孕育破茧而出冲向世界的运动健儿的孵化器,构思新颖,造型独特,与“鸟巢”的设计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也素有“北有鸟巢,南有春茧”之说。

2011年,作为大运会比赛场馆之一的深圳湾体育中心成为美丽如画的深圳湾15公里海滨休闲带上镶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也将成为深圳市又一新的标志性建筑。

拍“春茧”

“春茧”的美不只是建筑造形的美,也是光影的美。无论从远到近还是从里到外,“春茧”以其优美的建筑造型与简洁的线条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从摄影的角度说简单就是美。美的线条、美的架构、美的光影、美的造型。

线条之美

要表现“春茧”的外形和以交错相连的线条,我常常是根据线条的走势,角度有远近,用广角镜头的透视变形来追求视觉的冲击,强调画面的戏剧性效果,从而达到夸张的空间“透视失真”带来的的美,或者说一种刚劲有力的美感。可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地记录建筑,也可在光影构图上标新立异、抽象地表现建筑。

拍摄时间最好是利用早晨或傍晚,当太阳的余辉照在金属的网线上时呈现的是金黄色的架骨,其金属质感表现得非常丰富细腻,在蓝色天空的背景下显得更加漂亮。本人拍摄自然风光或建筑风光时喜欢人物点缀出来的效果。要么是建筑风景做前景,要么是建筑风景做背景。以线条为主题,以人物来点缀。

建筑是三维空间的形体,但拍摄者又常常会以二维空间的形状表现,其最典型、最单纯的形状就是轮廓剪影。当建筑处在背光面时,光线从建筑的背面射来,在强光的烘托下,轮廓剪影成了建筑的主要视觉要素,而空间、质感、色彩等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运用视角、光影,把富有表现力的建筑轮廓加以利用和强调,使其能简洁、清晰、鲜明地表现出建筑的视觉形象。我曾有多次利用相机的点侧光,用剪影的方式拍摄出一张建筑工人在编织一张大网,一张连接全世界大学生的友谊之网。

架构之美

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春茧”都给你一个不同的形状。你通过镜头靠近它看远处时,它像一个变形的格子,张力十足。走近场馆中心的广场,有一棵连接整个场馆的“大树”,使人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春茧东边不远处那片生命力极强、充满光与影的鸟类天堂――红树林。

如果你想象力够丰富,拍摄角度更独特,你会拍摄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画面。有一次我在拍摄一群玩耍的小青年时透过镜头看到玻璃幕墙面上倒映出另一张“网”来,非常惊喜。于是我贴近玻璃幕墙面,把镜头沿玻璃向前拍出来一张左右对称的网状框架,片子放在电脑上时,我甚至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光影之美

建筑摄影除拍摄优美的外部造型以外,还要寻找好的背景――光影,如云彩,霞光等。如果天气很好,“春茧”将是一个光影的世界,无论早晚或是中午只要你有时间和精力,你可以带着相机在这逛一整天,一次拍个够。如果你运气够好,早晨透过主场馆的天眼或透过有着“海之门”之称的大门,把脚架立到场馆高处的座位上,可以拍到满天的朝霞。简洁、粗犷也是我在“春茧”建筑摄影中的表现手法。中午,阳光透过透明的玻璃屋顶完全直射进来,在地面上或建筑体上产生浓重的阴影,强化了建筑的立体感。而格子梁交叉处连接形成树状支撑体系,会随着阳光的不同角度在体育中心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光影效果,仿佛树影婆娑,让人有如梦如幻的感觉。只要你把握得到位,透过镜头去捕捉投在地面上那条条光影,你可能会兴奋地发觉,自己拍到的瞬间意境甚至可以和摄影大师的作品媲美了。

造型之美

傍晚在多次捕捉“春茧”框架和玻璃幕墙的光影之后还可以走出“春茧”体育馆在远处拍这个现代化的建筑群。远处外拍的角度有多处选择。首选的也是最方便的是南边的F1深圳湾内湖边上拍夜景,这时的体育馆像孙悟空拿出大闹天宫本来个大变身。它的外形已经不是酷似“春茧”了,而是像一条伏在水面的巨大鲸鱼;其次是在它的东北角滨海大道立交桥上拍晚霞下的春茧。只要运气够好你就可能撞上大运。但这种机会也只有夏天会多一些;最后是当天气相当不错时,体育馆外表面的景观灯全部打开时你如能上到体育馆后边对面的高档住宅区楼上拍摄“夜色春茧”,你将可以把春茧满身金光闪闪破茧的而出春蚕,拍得流光溢彩气度非凡。

游“大运”

喝着咖啡看比赛

春茧最大的另一个创意个人认为是它在茧的一边“切”出了一个通透的剖面,这个剖面上又设计了一个横跨120米的展望天桥,它象一扇超大开放的“落地窗”,人们又叫他“海之门”。穿过100多米宽的一个大跨度的天桥,坐在体育场里就可以看到大海。市民可以坐在那里吹着海风,喝着咖啡,一边看比赛,一边赏海景。真可谓无敌爽快和惬意,这难道不也是享受幸福生活的越级奢赐吗。

节约、节能、环保

春茧的“美”还有另外一种看不到的内在“美”。

深圳湾体育中心框架四周有很多通风口,侧面是没有玻璃的,自然通风效果非常的好,体育馆屋顶采用的是LOW-E玻璃,透光不透热。体育中心在设计上还做到,可将雨水通过数以万计的天沟收集,用于整个体育中心的冷却水、绿化用水等。深圳湾体育馆的外景观灯是节能的LED灯光,内部的照明也都是节能性的灯具,光彩夺目。

体育中心的网球馆、羽毛球场的座椅设计也比较独特,它是四座分别位于四周的可收缩连排座位。按比赛场地要求不同和观众多少是可以把每一侧的座椅收缩或放开。收起来时占地面积只有放开的十分之一,全自动,非常方便快捷。

周边景色

当你离开深圳湾体育中心后,慢步走在绿树成荫,鲜花开满两旁的绿道上。可以以花为前景以春茧体育馆为背景拍这里的花花草草。有喜欢拍人文类题材的也可抓拍在绿道上骑车的,散步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们。向西,几百米外就是南山已经成熟的商业文化中心区。这可是众多行行美女如云,帅哥成林的抓拍场所。向北,跨过滨海大道是一片区高档住宅和深圳最早、最大的高新科技产业园。向东,著名的红树林湿地公园和15公里深圳湾海滨休闲长廊近在咫尺。这里是鸟类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摄影爱好者创作基地。现在这片深圳湾海滨休闲长廊将在今年8月份大运会之前全部完工并向市民开放。向南,它临接已经成功举办多次的深圳湾内湖――世界F1摩托艇比赛场地。这里也是全国自行车喜年华环湖的比赛场地。再往南连接15公里深圳湾海滨休闲长廊的是2007年建成的一桥飞架南北的“深港西部通道大桥”。夜晚找一处高楼,拍摄大桥,它像一条过江的金龙腾飞于海面。

大运会快到了,深圳湾体育中心将依托优越的场馆设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迎接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和八方游客。

它是竞技的运动场,是梦想的摇篮;

它也是激情四射的舞台,友谊交流的平台;

篇7

教室是学校文化的独特旗语

有文化追求的学校,美感教室是其独特的旗语。教室是“几个人”带领“一群人”共同栖居的独特场所。“几个人”,指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师,是教室里的核心管理团队,区别于传统上认为的一个教室只有一个班主任的观点。“一群人”,指这个教室的学生及学生身后的家长,区别于一般认为的教室只有学生。当赋予建筑学意义上的教室以心灵内容时,教室就成了生命体的栖息地。学校里十几间或几十间教室,因栖居的人和人群的不同,因这群人正在经历的生命进程的不同,所以,每间教室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感。现代教室,在书卷气、花草香、艺术味、愉悦感的基础上,追求创造性、独特性和共生性。

创造性 “我的教室我做主!”教室的创意来自教室里的这群人。老师、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室就是最具创意的教室。教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教室的转角可以摆一张沙发,硬质地面上可以铺一块厚地毯或者儿童泡沫垫,上面放几个软垫。在教室里,正襟危坐、认真学习是一种风景,而东倒西歪、随意看书也别有一番乐趣。教室是资源库,除了听讲,还可以自我学习。教室里放置一两台电脑、安装一两个视听耳机,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随时可以闭眼听故事或听音乐,让眼睛和耳朵随时都能得到最好的休憩。教室是展览厅,除了学生作品,还可以展示艺术瑰宝,如定期展示名家名画、书法篆刻作品,也可以组织学生从家中带一些有趣的物品,进行展览和介绍。总之,教室这方天地,既要温情脉脉,熨帖性灵,也要隽永深刻,启智警心。

独特性 因为在教室里生活着的是区别于其他的独特人群,所以,教室也烙上了关于这群人的印记,显示出教室的独特性。教室的独特性,一是体现在教室的风格上。教室内的布置可以古朴典雅型、天真浪漫型、绿色环保型等;教室内墙颜色,可根据师生喜好来更换,给人以不同的心灵感受。二是体现在班级愿景、班级精神、班级图腾、班徽、班歌等班级文化的设置上。班级文化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产生,并由师生通过实践行动来阐释,从而获得丰富和发展。三是表现在学生群体发展过程呈现的鲜明的个性倾向。如:有的班级沉稳内敛,有的班级活泼外向,有的班级擅长运动比赛,有的班级擅长艺术展示,有的班级擅长诗词歌赋。总之,班级的独特性促成了校园的丰富性,促进了多样性人才的产生。这是班级独特性所具有的更深刻的价值意义。

共生性 教室内的共生性产生于教室里的人。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组成了教室里的学习共同体,也是成长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学生,彼此之间形成了学习网络,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帮扶、互相促进。“这个人”因“这群人”而成长,“这群人”因“这个人”而美好,创生了共同的生命故事。关于共生性,其实在陶行知先生的著述里早有论述:“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陶行知的这一思想对当今现代教室的格局、内涵和发展仍起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校园是学校文化的无声之音

一所文化学校,定然融入了历史的积淀,历任管理者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打造,使其显示出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美感。美感校园,从色彩选择、空间架构和景点设置等方面凸显。

校园色彩 歌德说:“色彩是诉诸视觉的基本自然现象,有如其他所有事物一样,它通过析离与对比,通过交融与统一,通过强化与分隔来展现自身,当与这些普遍的自然规律联系起来时,它最容易得到体现,也最容易得到理解。”确实如此,当师生们身处颜色的潮流中,青色的稳重大气,朱红的庄严喜气,白色的清澈明朗,黄色的清新活力,橙色的温暖喜悦,粉红的温柔优雅,紫色的神圣庄重,蓝色的宁静含蓄,绿色的蓬勃生机,都会给大家带来非同一般的心灵感受。可以说,色彩能映射出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这所学校的感观。走向美感的学校,不仅有关于学校色彩的科学含义,还应该对色彩有人文定义。除非是在幼儿园,其他学校的色彩都应该有主色调,否则,会让人有掉进色彩的漩涡般找不到方向。在笔者所在学校,柿红与海蓝是主色调,从科学上讲,这两种色彩是互补色,对比色的跳跃感,形成相呼应的特定结构。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视觉美食。从人文意义上讲,柿红代表丰收,海蓝代表天空与大海,象征着学校师生以大地为柿园之心,以大海般宽阔的情怀、天空般高远的眼界,在江海之滨的绿洲上充满劳绩而诗意栖居。

空间架构 一位卓越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运用学校的空间,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所谓学校空间,是指学校除去建筑剩余的部分。一般而言,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和明确的界限,其特点表现为空间的模糊性、开放性、透明性和层次性。如果管理者注重校内空间的点、线、面,并从美学和人文双重角度进行设计与处理,校园将因此变得非同凡响。其一,做足“点景”。其特点是景观空间的尺度较小,且主体元素突出,易被学生感知和把握。比如洗砚池、涂画墙、小憩园甚至转角的一把木质秋千等,在学校都可以见缝插针地进行创意设计,发挥其教育功能。其二,安全“线景”。其主要由学校的走道、长廊和台阶等组成。这些线景,或起伏,或曲折,都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体现其线条的流畅感,起到延伸视觉的效果。其三,做靓“面景”。它是指把校园里尺度较大、空间形态较丰富的面状场域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与美化。比如把楼角设计成学生的阅读空间,把面向阳光的走廊设计成养殖空间,使之既有功能性作用,又起到美化的效果。

景点设置 《圣经》里有则故事: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代一块土地,这块土地非常好,到处流淌着奶和蜜。小学校园,就应该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校园里,应该有学生最喜欢去的一两个地方。这些小景点,其作用不容小觑,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地方。水、石、花、雕塑,都可以成就一个精致的景点;如果再赋予其人文意义的名称,会带来不一般的校园品位。在景点设置上,应该遵从儿童的眼光,而不是服从成人的审美。让景点贴近儿童、启迪儿童,而不是远离儿童。因为远离儿童、不能与儿童产生共鸣的景点,再美也只不过是装饰。记得浙江绍兴柯桥小学的校园里有一处“洗砚池”,学生会告诉参观者关于洗砚池的故事,然后自然地拿起飞毽在池边游戏。池边亭子里的石桌面上,刻着各种棋谱,一群孩子围着棋谱叽叽喳喳。这些有意无意的校园情景,能产生美感与文化相融、景人合一的独特效果,这也是校园景观设计者最大的成功。

学校文化的无形之相

美感教室、美感校园,都是从物态角度去说的;校园的美感,还来自校园中生活的人的性灵。性灵,即人的精神意趣。这关乎教育之爱、教育道德、教育品质,它们共同成为文化学校的无形之相。追求美感的文化学校,师生有着特别的美感烙印,表现为形态美感、言语美感和交往美感。

形态美感 师生们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周身弥漫着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量。他们就像春天的树叶,以一种昂扬的姿态迎接各种未知的挑战。一般学校,都会从学校文化出发,为师生挑选四季校服,外在统一的文化符号固然重要,但如果把衣服穿在活力不足、暮气沉沉的人身上,那么,设计再精良、熨烫再挺括、面料再考究的统一服饰,也与挂在枯枝上无异。因此,形态美感,要注重师生内在的精神面貌,朝气、活力、机敏是其外在表现;形态美感,不论高矮胖瘦,但必定热爱生活,或喜运动,或爱艺术,或擅诗词歌赋,内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能赋予人以生动感;形态美感,还包含对师生是否具有精神力量,是否具有传播文明、传播智慧、传播正能量的考量。

言语美感 所有的语言都是思,语言是思维的花朵。言语美感是心灵美感的直接体现。在校园里,言语美感除了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及文明、礼貌、友善,更表现出独特学校文化的积淀。因为,受学校文化熏陶的生命个体,其言语已经带上学校文化的色彩;学校的愿景目标、行动理念、价值体系,都会表现在个体的言谈举止间。此外,学校文化也会转化为言语的形式美感,如言语不急不缓、不骄不躁、不轻不重,或才思敏捷,或香舌吐兰。不管是纯正普通话,还是吴侬软语,抑或乡俗俚语,他们的话语自有春风化雨之功效。

交往美感 师生相互信任、相互依赖,老师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深切关怀学生,学生以崇敬之心感恩于老师,师生之间既亲密无间,又彼此尊重,进退有度,共同构建最宽松的人际氛围。

在学校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让师生都来关注美感,实现美感,才能成就学校最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54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0

篇8

狮岭,素有中国皮具之都的美誉,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西北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四通八达,是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首批中心镇,曾获得“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全国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中国乡镇投资潜力500强”、“改革开放30年乡镇企业发展十佳魅力镇村”、“中国品牌标准示范镇”、“中国轻工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广东省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区域”、“广东省文化之乡”等荣誉。近年来,狮岭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品牌为强力引擎,抓产业,促发展,保增收,惠民生,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目前,全镇有生产性企业6200多家,经营性企业11000多家,从业人员达30多万,年产皮具5亿多只,年产值超过120亿元,产品销往136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占全国皮革皮具3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箱包类产品占全国市场50%以上,占欧洲中低档皮具箱包市场70%。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勇拓国际商品市场

第九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上,中国(广州)皮革皮具产业TBT研究基地正式落户狮岭,对于狮岭皮革皮具产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级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筹建,标志着花都狮岭在皮革制品方面的检测能力已逐步向国家级技术检验水平迈进。狮岭皮具产品将在壁垒预警、质量检测、国际认证检验、验货检验、技术咨询这几大方面有效地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此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拓展国际市场”研讨会和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箱包》标准技术研讨会也在狮岭举行,国家质监总局标准法规中心、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领导,以及国家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代表参加了这两项会议。

以展会带动经济腾飞 以创意引领国际时尚

历经九届的皮革皮具节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下,以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品牌形象为目标,注重实效,突出重点,频现亮点,极大地提高了狮岭品牌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在为期三天的第九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上,首次开设“皮具创意设计作品长廊”展区,展示狮岭极具创意性、超前性和想象性的皮具作品,旨在以造型独特、创意突出、底蕴浓厚的皮具作品引导狮岭皮革皮具企业提高整个皮革皮具行业的设计水平。共有超过3000家国内外企业进场参展,超过100个国内外知名皮具和缝制设备品牌集中亮相,近15.5万名来自国内外的皮革皮具客商和游客洽谈交易,参观人员和成交额均创下历届新高。

就地提升产业 科技引领潮流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狮岭镇党委政府沉着应对,化危机为转机,促转机为生机,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扶持皮革皮具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狮岭党委政府主要从“标准、检测、品牌、技术、人才、资金、市场、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九个方面推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就地提升。2008年6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审批,狮岭皮革皮具产业研究中心设立了全国首家皮革皮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站以培养和选拔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为目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为方向,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机制障碍、发展瓶颈、技术难题展开攻关。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狮岭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落户狮岭。特别是“一基地”、“两城”、“两园”、“两市场”、“两公司”“两中心”等重点项目成为了经济发展新亮点。2008年以来,狮岭镇加快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一是投资35亿元的“广州大功率机车修造基地”项目已得到铁道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二是首期占地2000多亩的鲜切花、鲜切叶国际交易平台―“广州花卉之都”项目已完成了青苗补偿的前期工作;三是投资分别超过50亿元和30亿美元,共占地2663亩的“广州国际名店城”和“广州新巴黎国际商贸城”项目已进入设计调整阶段;四是占地239亩的特色旅游项目“广州冰雪世界旅游城”推进工作顺利;五是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狮岭(全球)皮革五金龙头市场主体工程已完工;六是总投资2.5亿多元人民币,建筑总面积达22.64万平方的南方工业城已投入使用;七是以皮革皮具创意设计和国内织带业集聚区为特色的狮岭纳海皮具饰博园已正式启用;八是致力于打造百亿企业的台湾哥弟服装集团大幅增加在狮岭的投资;九是年纳税超4000万元的长兴(广东)服饰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十是广东省第一家集国家检测、科研开发和科技产业为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广州擎天实业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

通过采取种种措施,狮岭镇在国际需求不足、出口下滑的情况下,皮革皮具产业逆势飘红,实现了皮具出口额30.12%的增长,2009年第一季度皮具出口实现出口额增长17.95%,1―6月份全镇增幅达到32.29%;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新批企业同比增长117.7%。狮岭正在朝着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目标大步迈进。(王文明 王国荣 沈思思 罗桂妹)

皮具产业如何升级

林中坚

眼界决定边界,有眼光才有更大成就。皮革皮具行业以品质、创新、品牌为支撑的新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形成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的皮革皮具经历30年的历练,从以前的家庭作坊到皮革皮具一条街,生产形态上从加工贴牌到目前自创品牌等等,整个发展完成了三级跳,目前正在向产业的优化升级,从集市向集群、数量向质量、贴牌向品牌、制造向创造、实力向魅力作跨越式发展。

从九大方面推进产业快速提升

狮岭作为皮具产品的世界供应商,已成为皮具制造的领先者,并为全球130多个国家数十亿计的大众和企业提供皮具产品和服务。自2001年以来,数十万志存高远的客商走进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的主会场,开拓市场,开创事业,共同打造一年一度的皮具交易盛会。

狮岭作为中国皮具之都,虽为后起之秀,却是后来居上、后劲十足。这里拥有完整产业链、优秀企业家、国家级设计大师、精干的科研力量、专业技术人才,还拥有团结协作的商会协会、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花都狮岭通过在标准、检测、品牌、技术、人才、资金、市场、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九个方面推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就地提升,特别是大力开展质量兴业活动,提高皮革皮具产业的质量水平、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促成了大项目争相落户、专业市场交易繁忙、皮具箱包类产品出口逆势飘红的良好势头,形成了大市场吸引大项目,大项目构筑大产业,大产业牵动大配套的良好格局。

形成以品质、创新、品牌为支撑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眼界决定边界,有眼光才有更大成就。发展环境呼唤品质制胜时代,皮革皮具行业以品质、创新、品牌为支撑的新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形成,要想在危机中谋求科学发展,在竞争中开拓发展空间,就必须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在这产业升级中,以前是市场化、专业化、商业化做得较多,今后将在标准化和艺术化方面进一步加强,目前已成立了中国(广州)皮革皮具产业TBT研究基地和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这更有利于皮革皮具产业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质量精,狮岭兴。今年10月召开的第九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以“品质狮岭 品行天下”为主题,也就是品质创新,将品牌作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围绕这个核心,今后要走六条路:一是集群发展之路,抢抓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二是差异化发展之路,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三是技术创新之路,鼓励企业多搞技术开发;四是质量检测之路,通过TBT和标准检测中心,加强对技术壁垒的突破,加强对质量的检验,提高国际竞争力;五是走品牌带动之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六是走资本运作之路,鼓励和支持品牌企业上市、融资。

向中国皮具商贸名都迈进

目前,狮岭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具备了市场交易、生产加工、信息物流、研发创新、市场服务五个功能。全力打造六个基地:原辅材料集散地、生产加工基地、品牌工业基地、信息物流基地、质量检测基地、研发创新基地。其中要重点打造研发创新基地,现已建成皮具研发所、博士后工作站、设计一条街、皮革皮具图书馆,以后将引进一些高等院校,加强合作,打造人才高地。借助这六个基地,并致力与城市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努力把狮岭打造成为“产业集群、品牌汇聚、人才集聚、宜商宜居”的中国皮具商贸名都。(作者为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区长)

皮具之都应对金融危机之道

全泰源

强化专业市场建设管理,必须做到 “保障民生”和“促进发展”并驾齐驱。

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巨大冲击,我国亦不例外。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心镇的狮岭镇,虽然形成了特色产业,但是如何妥善应对金融危机,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大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中心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是“中国皮具之都”狮岭镇的未来使命。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破发展瓶颈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就地提升狮岭皮革皮具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建设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狮岭龙头产业皮革皮具产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就地提升狮岭皮革皮具产业。实施名牌带动、以质取胜、科技创新、创意提升升级战略,从“标准、检测、品牌、技术、人才、资金、市场、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九个方面加快推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就地提升。狮岭镇党委政府立足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行九大措施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一是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参与皮革皮具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积极推进企业联盟标准制定;二是加快国家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筹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皮具之都的地位;三是积极推行品牌建设;四是加快引进和培养狮岭皮革皮具专业人才;五是发挥资本运作优势,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六是深化与河北白沟、浙江平湖两大皮具产地的战略合作;七是建立镇领导与企业联系制度;八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国内外销售市场;九是继续做好“三无”企业的专项整治。

构筑狮岭现代服务业。围绕支柱产业――皮革皮具产业的发展提升,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一批对狮岭发展有突破意义的上规模、高水平、有特色的重点项目,带动整个狮岭的又快又好发展。目前,狮岭已规划、待建、在建广州国际名店城、广州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广州花卉之都、广州冰雪世界等省市重点项目,现代服务业的美好发展前景已显现。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加快皮革皮具产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狮岭皮革皮具产业研究中心等高科技单位的发展,打造服务产业、服务狮岭的公共技术平台;培育壮大以皮革皮具产业为核心的创意产业,为皮革皮具产业注入创新的理念和创意的动力,加快产业的升级;大力发展以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品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实现产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

优势产业是中心镇建设的经济支撑,是实现中心镇科学发展的核心优势。皮革皮具产业是狮岭的优势,必须着眼于产业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型,走特色产业强镇之路。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逐步形成产业化、城镇化互促共进良性循环的局面。

巩固和强化产业优势,集中力量从质量检测、品牌建设、人才建设、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加强合作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发挥全国首家皮革皮具产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作用,为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的支撑,赢取产业突围而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发展,主动为中小企业发展树信心、谋出路,同时坚持扶优扶强,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共同发展。

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的发展,狮岭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定位为基点,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努力打造宜商宜居的人文生活环境。近年来,狮岭加强了大酒店、大医院、大学校、大市场、大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主动为以狮岭镇政府为中心的30分钟生活圈提供配套服务。按照“明日卫星城”的规划要求,形成了中有皮革皮具产业提升基地,东有皮具成品市场,南有花都中央商务区,西有铁道部集装箱基地,北有配套完善的高尚住宅区的科学发展布局。

保障民生和促进发展并驾齐驱

市场与城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的发育和壮大,有利于区域之间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诸多因素的流通,狮岭目前专业市场的兴旺发展已持续不断地为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硬”环境。因此,专业市场建设管理工作显得至为重要。

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秦州区作为天水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近年来,坚持把旅游产业放在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着力打造“羲皇故里”、“秦州古韵”、“]上江南”三大品牌和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政策为背景,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平台,西北乃至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三大基地”,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促进了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秦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秦州区人文历史文化十分丰富: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集中地、中华文明发掘地、中华石窟艺术的聚集地。概括起来即: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五大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古韵文化,多元化兼备的淳朴民风民俗文化等,与天水市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发展旅游业宝贵的优势资源。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突出的地域特色,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为秦州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天丝毯、宾乐地毯、飞天雕漆、景晟轩漆艺、吴氏女红荷包、赵氏泥人、“略普”竹雕、“熊氏古琴”、“诗圣萍踪”写生、《伏羲庙》砖雕等旅游商品誉满省内外。同时,秦州区通过在高速公路过境段制固定宣传橱窗、依托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载体,举办“走进名城看天水,秦州人游秦州”等旅游节庆活动,制作大型文艺歌舞剧,大力宣传秦州文化胜景和旅游风光,有力提升了秦州区旅游文化产业对外知名度。

目前,秦州区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处,2A级旅游景区3处;星级宾馆饭店16家,旅行社及其门市24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户近60户等文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均位居天水市各县区第一位。

二、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便捷的中心城区位置,广泛的文化旅游群众基础,造就了秦州区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优势。但是,影响文化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问题依然艰巨。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一是交通设施条件相对滞后。宝兰客专正在建设中,天(水)平(凉)高速公路还在做前期工作;“陇海铁路”预留客票少;天水机场由于导航设备陈旧、跑道强度不够,大型客机无法降落;市内交通公路密度小,路况较差;景点间的旅游专线公路不畅,道路等级低,通达深度不够。二是旅游服务配套不足,接待能力较差。现有的16家星级宾馆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旺季黄金周游客入住需求,尤其是天宝高速公路开通后,随着游客日益增加,接待能力显得严重不足。部分旅游景区及城区的公厕、垃圾箱等服务设施数量少、档次低,旅游标识不齐全、不规范。旅行社小乱散问题突出,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层次低。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全市现有的5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占11%,500万元以下的占70%。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旅游商品制作粗糙,旅游商品的地域化、特色化、系列化水平低,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具有天水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没有较大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和旅游纪念品市场,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3.文化资源开发散乱,旅游形象不鲜明。一是景区规划执行不够。许多景区都编制了发展规划,但受资金及拆迁问题的制约,规划实施不到位,甚至随意变更,使景区发展难以上规模。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文化品位有待提升。秦州区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规模不大、设施落后,普遍存在有点无景的问题。景点多以观光为主,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游客参与的互动性游玩娱乐项目少。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市场人气不旺。三是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农家乐在秦州区旅游产业中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起步晚、规模小、分布散,目前全市星级以上的农家乐仅有34家,其他规模较小的时开时停,普遍存在盲目经营、缺乏农家特色、卫生条件和服务较差,农家化程度低。

4.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主动发展意识。秦州区旅游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够成熟,在已开放的36处旅游景点中,属文化部门管理的有14家,属建设部门管理的有6家,属林业部门管理的有9家,属宗教、农业、卫生等部门管理的有7家。各景区多头管理造成景区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管理难到位,协调难见效,导致旅游服务不到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损害了游客利益。

5.各类旅游人才短缺,智力支持不足。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业人才匮乏、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滞后的问题日趋凸显。现有的几千名旅游从业人员中,导游、讲解员数量少,文化层次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5%。宾馆饭店服务人员行业培训力度不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6.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由于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宣传、基础设施改善、旅游人才培训和旅游产品营销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之宣传促销方式单一,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不够,力量分散,整体形象塑造不够。县区之间、景区之间缺乏品牌共创、联手宣传促销意识,品牌效应不突出。

三、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路

秦州区如何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大关中经济圈发展文化旅游资源政策优势;如何利用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做强做大“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政策优势;如何利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丝路重镇、丝路节点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政策优势,紧紧围绕“丝路文化长廊建设、打造文化旅游高地”发展思路,突出“三大品牌”,打造“三大基地”,经过近七个月的调研,提出以下思路对策:

1.打造“文化旅游高地”。要充分挖掘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古民居文化、苏惠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宗教资源,做好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章。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好总体规划和规划监管,明确“路线图”和“施工表”。其次要依托文化谋划项目、建设景点,以景点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再次要健全完善景区景点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旅游、宗教各尽其职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组建秦州区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整合文化、旅游、建设、宗教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明清建筑文化产业园―胡氏民居、贾家公馆、后街清真寺、三星巷片区等,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园―玉泉观、南郭寺、天福圣境、太阳山及李子森林公园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文化园―藉河生态湿地公园、秦州印象,将秦州区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旅游圣地,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以中华始祖文化产业园建设开发为依托,打造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以伏羲庙、玉泉观为中心的北山区寻根祭祖文化旅游线路;以南郭寺、邓宝珊将军纪念馆、李广墓公园为中心的休闲娱乐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旅游线路;以木门道、天水关、祁山堡、太阳山森林公园、李子园森林公园为中心的农家乐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以南北宅子、张氏民居、何家大院、赵家祠堂等古民居中心的古城区文化旅游线路。以这四条精品线路为旅游支柱,以西关古城区抢救性保护与复兴项目为依托,对西关片区内的育生巷、务农巷、飞将巷、士言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挖掘改造,在古巷道口制作古色古香、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牌饰、标志牌和简介,建设天水明清古民居文化旅游专线;以开发南北二山、太阳山、李子园、齐寿山等景区为依托,建立农家乐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休闲专线;以诸葛军垒、木门道、天水关开发建设为依托,建设三国古战场风情文化旅游专线;以佛公桥、杨家寺西田寺景观为依托,建设先秦文化农家乐旅游专线。

3.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精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水雕漆、天水丝毯为主体,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依托,通过传承发展、培育整合、挖掘提升、打造包装,创新开发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编排创作一批适合走进景区景点的具有秦州地域特色的歌舞、文艺节目,积极开展说、唱、写、画文艺活动,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产业的升级。依托伏羲文化、三国文化、先秦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五大文化,开发笔记本、旅游手绘地图、便签、台历、挂历、扑克牌等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创造,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扩大秦州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打造宣传品牌栏目。以秦州电视节目上传至天水市城域网为契机,发挥辖区内文化传媒单位多的优势,通过精心策划包装、创意设计,全方位、立体式、多视角进行宣传,形成秦州地域特色广播影视传媒品牌谀俊

5.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依托辖区内大中专院校和文化单位,有选择性地引进文化创意、动漫产业经营运作、网络媒体监管、重大活动策划包装、文化资本运营等层次高、理念新、懂经营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机制和人才保障。

6.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大众化文化经营,培育文艺演出、图书、音像、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等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制定出秦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应的政策措施,走社会办产业,科技兴产业,品牌立产业的路子。围绕伏羲文化等历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做文章,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新兴边缘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工作室制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84-03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内涵发展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教学形式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各教学单元连接不紧密,缺乏沟通与融合;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途径仅限于虚拟课题,实训室建设项目设置单一;师资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意策略空泛;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艺术类专业教学特点和创作规律,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社会项目、科技竞赛等融为一体,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工作室进行特色教学,面对市场开放,由指导教师带领工作室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从而将教室延伸到图书馆、网络乃至企业车间,扩大了教学活动的范围,缩小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学生有更多的自支配学习时间,不再被动地接受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可通过探索、分析和归纳,培养自身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安排的灵活性

灵活性的教学安排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工作室指导教师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学校尽量减少指令性的课程,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支配权,工作室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向外延伸。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侧重于培养实践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理论课重点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并设置具有模拟仿真和实战项目等课程,将工作室项目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训课根据行业与市场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内容,进行分析、设计、讲解、讨论和制作等。指导教师根据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并将最新技术和信息融入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过程保持活力。

(四)教学方法的鲜明性

工作室制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法、方案讨论法、模拟仿真法、现场教学法和项目实战法等,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开放式、案例式和模块式教学手段。开放式教学将工作室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案例式教学通过指导教师讲解和分析案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再通过给定的新案例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操作水平;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划分为若干模块,有针对性地围绕专题进行教学。通过引进校内外项目,针对项目组织专题讨论,遵循“头脑风暴”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并通过讨论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教学角色的多样性

通过示范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即将基础知识和动态实训相结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室中的学生可作为设计师或公司员工参与设计制作过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效率意识,培养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工作室的指导教师还以虚拟企业设计师、公司负责人和创意总监的身份介入项目课程,参与管理与指导学生。

(六)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具体、明确的学习方向,有利于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加顺利地沟通与交流。工作室中的师生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双方的专业技术能力。

(七)训赛结合的创新性

训是在工作室项目任务驱动下进行的职业能力训练,赛是具有竞技性质的真实项目训练或参与各种科技竞赛,训赛结合是基于真实项目或国际、国家、省、市、学校举办的各种作品展和科技竞赛。依托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推进、小组合作的运行机制,在工作室教师的指导下组成团队,开展专项训练,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八)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提交的作业,而作为成果的作业,其构思草稿、灵感出处、材料来源、制作手法等,教师很难看到全过程。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应以整个过程为依据,教师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拓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设计思维的过程化和实践操作的过程化,教学课程项目来源于社会,对作品的评价将结合社会因素进行,评价更加客观。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系通过对省内外高校、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结合艺术与设计系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自2009年初筹建工作室,到目前为止有环境艺术工作室、动漫工作室、漆画工作室、油画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和家具设计工作室等。

(一)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以理论基础知识适度、应用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宽和素质高为原则,构建艺术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培养有知识、会创新、精技能和懂经营的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确定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质修养和创业精神。

(二)创新工作室制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在教学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和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编制,课程项目来自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项目、教师自拟的研究课题和企业项目。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技能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组建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理论课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按“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通过课堂训练、项目实践和工作室实训3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与实践教学横向互相渗透,纵向交替进行,逐步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三)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师资具备合理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全面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高超的授课能力,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师德风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聘请行家、企业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担任工作室指导教师,解决师资紧缺问题;对现有教师进行选拔,重点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教学改革及工作室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加强同类院校教师的互动交流,优势互补,打造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工作室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工作室建设初期,艺术与设计系为相关工作室提供了教学、实训场地和办公等基本运作条件和适当的经费支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由学校提供场地、设施设备,企业提供师资、技术和项目,通过校企分工协作,进行教学和管理。与社会劳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黑龙江省漆画创作基地设在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五)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包括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总体指导,教务处负责工作室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作,艺术与设计系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对工作室项目教学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监督机构包括教学督导室和教学信息员,由具有丰富教学和设计经验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督导小组,检查工作室项目教学执行情况;邀请学校领导、教务处、督导组等专家参加汇报会、作品展等,定期分析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如教学团队建设制度、教学评价标准、教师激励机制等,确保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行,充分调动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章可循。

(3)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强化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检查、学生作品评定、教学质量测评和技能人才评定、作品质量分析、职业资格鉴定、毕业生跟踪反馈等,教学过程结束时进行全面评价与反馈,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4)构建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动态监控反馈机制。将教师社会服务项目情况、工作室中学生作品得到企业录用情况、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等,作为指导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分析和教学质量评价。

(六)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

建立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进行总体规划与论证,制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通过教师申报组建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跟艺术与设计系签订任务书。工作室应至少有一家合作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工作室可聘请企业专家、企业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工作室教学与管理。工作室教学实行双向选择,在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前,向学生公布工作室的专业方向和教学课题项目。

(七)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

工作室负责专业研究方向、组织教学、组织课题实施和对外合作等;工作室负责人负责工作室日常教学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实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负责项目开展、校企合作等。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对项目课程教学管理、绩效评估和奖惩等进行细化,完善、修订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对工作室进行年度考核,考核优秀的工作室,将给予一定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责令其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工作室,则取消该工作室。

(八)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分析

艺术与设计系为工作室建设创造了宽松的条件,为工作室发展逐步提供教学和创作的空间,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等,工作室负责人带领各自团队正常开展工作。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作作品、企业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提供了平台。几年来,艺术与设计系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作品,基本上来自上述工作室。

漆画工作室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支由师生共同组建的创作团队,其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等,获奖40余项,多幅获奖漆画作品被省级美术馆或国家美术馆收藏。

环境艺术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参与社会工程设计5项,承接家装设计方案8项,以及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改造工程项目和校园壁画墙设计与创作项目学生参加2012年中国环境艺术学年奖大赛,获“室内设计最佳创意奖”组优秀奖,是“室内设计最佳创意奖”组黑龙江省唯一获奖作品。

动漫工作室参加第四届国际设计美术大奖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参加2012年第四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获三等奖;参加第2-5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大赛,共获奖90余项。

油画工作室在校庆期间创作的油画作品《雨后》、《拉瓦姆岛风景》,为学校增添了文化艺术气息。

为庆祝黑龙江工程学院60周年校庆,漆画工作室、环境艺术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装饰浮雕工作室在学校艺术长廊进行艺术作品展,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突显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环境艺术工作室、油画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设计和绘制的校园涂鸦墙,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艺术与设计系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优化与完善,其效果逐渐显现出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协调、不完善的环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艺术与设计系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工作室师生共同努力,会逐渐完善。一个开放的工作室教学环境会给学校整体艺术氛围提供良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不仅是系部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结束语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室和车间、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界限,拉近了导师与学生、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室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工作室指导教师之间、工作室指导教师与校内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是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对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需要反复研究,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原平.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

[2]俞伟忠.浅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3]戚培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1.

[4]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5):176-178.

[5]孙晓男.“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6):65-67.

[6]佘莉,龙以标.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1(7):111-113.

[7]伍建平.构建数码时代高职插画专业项目工作室制实践型课程体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S2):136-139.

[8]廖建军等.设计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09(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