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整体文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整体文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

篇1

关键词: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特征 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世以来,对高校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文化,使在校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意识,以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式,是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以校园为主要活动场所,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基本手段,以学校学生和体育工作者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综合了全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一个广义的概念。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内容等,涵盖了体育在学校的全部内容、形式、价值和特征,是体育文化在校园中最广义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按照文化要素的不同可划分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学校体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它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其主要特点是空间物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比如:场地、器材、服装、图书资料、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等;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中由师生长期创造的一种特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观念、道德风尚、审美观念等。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第一,客观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直观教学文化的积淀,它在社会化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尽管不排除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是客观的,独立的。教育界有共识:体育工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的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而体育活动不开展、群体活动不普及的学校大多是管理无生气,育人不景气校园体育文化也不为人所称道的。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不管你意识与否,它总是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或正、或负、或大、或小的作用。

第二,时代性。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本质的特性,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而不时地演化自己的形态。学校离不开时空环境,时空环境是影响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注意到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制约。因此,与时代同步走和容易受到时代特征的影响,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的全民健身热、在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要达到等级运动员的标准;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体育几乎处于瘫痪状态;80年代学习女排热;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又掀起足球热。每一次活动,都深深地影响学校,时代的体育精神特点感染着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反映着时代的体育风貌。

第三,闭合性。从组织观念看,学校是一个大组织,其内部又由一个个小组织构成,因此,这种组织层次分明、组织单位集中的特点,给校园体育文化带来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在内容上向开放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存在的形态上则相对闭合,从而形成一个个体育“文化圈”。如:系、专业是高等学校下属的基层单位,也是对学生学习、教师工作进行管理的基本单元。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管理实践,不可避免地要使这群组织形成相对闭合的系与专业体育文化圈,南方学校与北方学校、理科大学与文科大学的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体育项目的设置上都有相对的独特性与闭合性,班级、宿舍体育文化圈的形成势在必然。

第四,动态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天生好动,他们不习惯长期静坐和默读。一般而言,校园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静态性的教育形式,长时间的“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往往使多数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所钟情的体育活动既能调剂学习生活,又能获取各种知识和才能。在紧张学习的闲暇,在复习迎考的间隙,由班级或学生组织一场小型的体育比赛,这样既能调节学习生活、和谐心境、陶冶情操,又能使大学生得到积极性的休息。特别是在节假日到来的时候,如果进行以上的活动,就能使宁静的校园一时又“动”了起来。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愉快、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等潜能,使学生在体验体育带来的超越感、集体感、成就感的同时,提高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形式是综合、全面的,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有效措施。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正向强身育人的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从根本上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不同于我们的体育教学过程。它不是以强制性手段来使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而是使学生在一个充满体育文化环境的氛围中,领略体育的魅力,宣传体育知识和技能,感染、激发校园内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领域。”校园体育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对学校体育目的实现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微妙领域。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体育文化教育,并内化为对体育深刻理解,达到对体育认识上的提高,从而牵引行动上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起到绝佳的促进作用。

3.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能推动学校全面发展。高校体育具有教育、社会两重性。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学生,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和要求不断创新。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正是在“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的信念中潜移默化,这种文化特质正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要把体育精神和学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四、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策略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赖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提高认识,加大宣传。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有直接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它所具有的社会学价值,人文教育的功效,健康身体的生物功能,是我们进行体育文化宣传,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基础。针对目前学校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淡薄的现状,应从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功能、特征及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加强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举办体育文化教育活动。

其次,形成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要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根据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客观的要求,广泛深入地进行筛选、渗透、补充融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形成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一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特色,应形成自己学校的体育传统,并在传统的积累中形成本校的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以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为榜样,集合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学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直接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学校因体育竞赛成绩优异而成名,学生因关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而更加亲和体育,并在长期的亲和中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再次,完善校园体育设施建设,为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特有的实践性,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以及整体知识的掌握,都与活动和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和制约着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所以,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励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后,有效整合各项体育工作,构建和谐的体育活动氛围。现行的各项体育工作缺乏整合效应,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与配合,学生面对缺乏实用性的课堂内容很难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体育的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对现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种改变,而是在体育教育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实施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使体育教学真正能够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机制。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最主要的体育活动。

高校校园不断充实、完善的各种俱乐部、协会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衍生物,这些协会、俱乐部进行各自活动(如:技术练习、管理、比赛等)。健全单项体育俱乐部会员制,定期或不定期派相关人员进行讲课、指导、辅导,既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活动能力,又保持了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五、小结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其精神实质和物质景象对学校和学生影响是深远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应以发展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为先导,高校的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高质量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加快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以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为突破点,创造出一种和谐、人文的校园体育环境,使大学体育教师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独特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王 虎、屈春兰:《高校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河西学院学报》,2002.2。

[2]吴 云:《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3]胡春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培养高素质人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篇2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2

一、校园环境景观小品设计概念与分类

校园环境景观小品,主要是指校园室外环境小品,同时也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丰富多样皆有具象形式和抽象形式。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高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特殊社会职能,高校校园的景观小品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必然在其分类以及功能上有着个性化的特点。它不仅能影响环境的形象,通过组织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师生提供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而且能使人们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集使用功能,观赏功能和科教功能于一身,主要有纯景观功能和使用与景观兼具的环境小品。

校园中的大门、亭、廊、花架、桥等,可以称作建筑类景观小品,在校园环境中,既可作为休息、停靠的场所,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环境点缀和装饰性;校园中纯景观装饰类的小品主要是雕塑类小品,通常包含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以及装饰性雕塑。它们依托于校园的文化情境,其本身带有比较明确的文化意图,意义在于通过雕塑引起师生对此主题的共鸣,进而鼓励他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或发扬积极向上的精神;还有部分雕塑小品依附于建筑或者其他类型的小品之上,起到美化主体的补充作用;校园中的座椅、垃圾箱、电话亭、花池等等,称作校园户外家具类景观小品,主要发挥的是其实用功能,户外家具设置提升校园整体环境品质为目的,还可以吸引人流的走向,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休憩与交流场所,创造宜人的校园户外空间环境,随着高校环境规划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类小品在以实用性为主的前提下,也逐渐注重其审美性的提高。高校的应该以。

二、高校校园环境设计特征

高校环境景观小品,是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点的选取、功能分类、造型的设计等等,都要与高校校园环境相符合,校园环境小品的设计必须在充分了解了校园环境特征的前提下,展开设计与布局。

1.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建构

现代大学校园是有机的整体,其景观设计中,多以系统的思维来思考校园景观的整体性,而不是把校园空间割裂成片段。其校园环境从整体总布局到建筑实体及其外部绿化环境。强调绿化的独立性,建筑实体是主体,外部环境是背景与衬托,两者相互统一形成完整的环境系统。

2.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营造

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营造,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教师。环境是课堂的外延,对学生的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开放性、易变性、复杂性、自主性。因而决定了大学校园户外环境的需求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将人文空间的规划思想融入到校园环境设计中,使校园环境更具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

3.开放性的功能分区环境

为了满足校园师生学习和工作的需求,学习的生活区大都规划在靠校园外出的位置,以便社会化管理;同时开发相应的科技园区,并与校内科研区相联系,后勤分区也更加的分散化、外向化、社会化。这些传统的功能分区,都逐渐加强其开放性,将校园环境与城市环境密切联系,使校园环境与城市环境高度结合构成系统。

4.校园环境的文化个性

校园文化与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是密切相关的,校园环境文化体现了校园人的生活方式、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精神风貌等等。校园环境各个构成要素作为媒介和载体,都以各种形式反映,表达着文化品位,通过人的认识与体验活动以隐性形态完成的。校园环境景观小品就是其文化表达的要素之一,既要体现时代科技文化特征又要具备学校的文化品位特点。

三、高校环境景观小品设计原则与方法

1.高校环境景观小品设计原则

(1)环境小品布局少而精:根据人的视力的局限性,观看活动是有选择的行为,决定了我们在特定视觉范围内能看到的和仔细看到部分,以及我们所不能看清楚的部分。一个突出的标志性景观,可能胜过我们对整个场地的注意,因此在高校校园环境小品的平面布局过程中,要寻找和创造视线焦点,形成场地中的主景,使主题更加突出,这在景石、雕塑、亭廊类小品的布局设计中尤为重要。

(2)比例、尺度与环境相协调: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的美感,高校环境小品与高校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尺度、比例需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才能取得均衡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到愉悦。而其中的尺度一般不是指要素真实尺寸的大小,而是指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预想的艺术感。

(3)明确环境小品的主要功能:在高校校园室外场地中,环境小品设计根据景观轴线的需要是环境设计的主题要素,是否满足休憩功能还是增加趣味性等,对确定小品的形式,大小,色彩等十分重要。

(4)注重校园精神和文化内涵:环境小品能够体现当代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色,是很好的文化传承载体,能够起到美化环境,提高环境品位以及“环境育人”的作用。无论是在弘扬校风学风精神,理论宣传方面,还是在展示先进科技,体现学习专业特色等方面,环境小品都能体现出很大的优势。

2.高校环境景观小品设计方法

(1)根据校园环境规模和规划设计:根据不同校园环境的规模和规划设计手法,确定需要布置的环境小品种类。从实际使用功能考虑,在综合性的校园环境中,休息类结合照明的功能性小品是必需的,装饰性类小品,往往根据景观轴线或室外空间组织的需要确定是否布置。

(2)依据校园观赏视线设计:依据观赏视线的流动性分析,将环境小品与周围建筑广场、道路、绿化等空间因素相协调,确定环境小品的尺度,比例。同时注意最佳观赏空间的营造,并确定该小品的主要景观界面及朝向。

(3)从展现校园文化需要设计:从展现校园文化的需要考虑,根据校园历史和学科设置特点(如师范类院校,医学类院校、理工科类院校等),统一构思小品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并对主题性,科教性、纪念性的要素加以意境上的提升。

(4)根据整体环境风格和投资预算设计:根据整体环境的风格和投资预算,确定环境小品的风格,色彩和图案内容,在高校校园内,低造价的环境小品同样能够实现美观、实用效果。用量较多的功能类小品,重点考虑风格协调,坚固耐用,便于管理,物美价廉等因素,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品体系和丰富多样的产品类型,适当体现出地方特色。

四、高校环境景观小品设计的意义

1.实用价值与精神功能的结合

校园环境小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满足人体需要的小品,如凉亭、柱廊、公共卫生间等;满足人们所需信息的小品,如路标、电话亭等;满足点景需要的景观要素,如雕塑、花坛、喷泉等;满足生活必需品的小品,如垃圾箱、路灯、邮筒等。校园环境小品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元素,具有提供空间界定、转换、点景,甚至成校园地标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小品设计与布局,还是校园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是触发学生与教师积极使用户外环境的重要因素。能够成为凝聚能量、释放活力的区域象征,而并不只是局限于“室内家具外移”的意义。校园环境小品的整体性,艺术性,文化性和休闲性等特征,能够与校园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有能体现艺术性和文化性,本身还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针对不同的主题,其造型、色彩、材质亦会不同,从而体现现代高校不同的特点和校园文化背景,并使整个校园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

2.环境小品是校园景观的文化性表达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是一种能够体现大学文化精神和传承历史文脉的符号,这种景观符号具有传递文化信息的能力,而标志性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环境小品,往往是校园环境景观里起到画龙点睛的特殊作用。校园环境景观不仅是校园的物化形态,还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校园历史的见证,同时又是一种隐形的极富吸引力的亚文化系统。理想的校园环境景观,不仅要求有布局合理的建筑,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之匹配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环境小品,将其与建筑、绿化等环境景观元素组合进行造景,使校园的每一处每一景都成为校园精神的载体,是校园景观的文化性表达。利用环境小品增强校园文化内涵可以使人们获得大学校园的意象和对大学的回忆。

篇3

高校环境景观小品,是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点的选取、功能分类、造型的设计等等,都要与高校校园环境相符合,校园环境小品的设计必须在充分了解了校园环境特征的前提下,展开设计与布局。

1.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建构

现代大学校园是有机的整体,其景观设计中,多以系统的思维来思考校园景观的整体性,而不是把校园空间割裂成片段。其校园环境从整体总布局到建筑实体及其外部绿化环境。强调绿化的独立性,建筑实体是主体,外部环境是背景与衬托,两者相互统一形成完整的环境系统。

2.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营造

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营造,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教师。环境是课堂的外延,对学生的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开放性、易变性、复杂性、自主性。因而决定了大学校园户外环境的需求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将人文空间的规划思想融入到校园环境设计中,使校园环境更具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

3.开放性的功能分区环境

为了满足校园师生学习和工作的需求,学习的生活区大都规划在靠校园外出的位置,以便社会化管理;同时开发相应的科技园区,并与校内科研区相联系,后勤分区也更加的分散化、外向化、社会化。这些传统的功能分区,都逐渐加强其开放性,将校园环境与城市环境密切联系,使校园环境与城市环境高度结合构成系统。

4.校园环境的文化个性

校园文化与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是密切相关的,校园环境文化体现了校园人的生活方式、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精神风貌等等。校园环境各个构成要素作为媒介和载体,都以各种形式反映,表达着文化品位,通过人的认识与体验活动以隐性形态完成的。校园环境景观小品就是其文化表达的要素之一,既要体现时代科技文化特征又要具备学校的文化品位特点。

二、高校环境景观小品设计原则与方法

1.高校环境景观小品设计原则

(1)环境小品布局少而精:根据人的视力的局限性,观看活动是有选择的行为,决定了我们在特定视觉范围内能看到的和仔细看到部分,以及我们所不能看清楚的部分。一个突出的标志性景观,可能胜过我们对整个场地的注意,因此在高校校园环境小品的平面布局过程中,要寻找和创造视线焦点,形成场地中的主景,使主题更加突出,这在景石、雕塑、亭廊类小品的布局设计中尤为重要。(2)比例、尺度与环境相协调: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的美感,高校环境小品与高校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尺度、比例需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才能取得均衡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到愉悦。而其中的尺度一般不是指要素真实尺寸的大小,而是指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预想的艺术感。(3)明确环境小品的主要功能:在高校校园室外场地中,环境小品设计根据景观轴线的需要是环境设计的主题要素,是否满足休憩功能还是增加趣味性等,对确定小品的形式,大小,色彩等十分重要。(4)注重校园精神和文化内涵:环境小品能够体现当代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色,是很好的文化传承载体,能够起到美化环境,提高环境品位以及“环境育人”的作用。无论是在弘扬校风学风精神,理论宣传方面,还是在展示先进科技,体现学习专业特色等方面,环境小品都能体现出很大的优势。

2.高校环境景观小品设计方法

(1)根据校园环境规模和规划设计:根据不同校园环境的规模和规划设计手法,确定需要布置的环境小品种类。从实际使用功能考虑,在综合性的校园环境中,休息类结合照明的功能性小品是必需的,装饰性类小品,往往根据景观轴线或室外空间组织的需要确定是否布置。(2)依据校园观赏视线设计:依据观赏视线的流动性分析,将环境小品与周围建筑广场、道路、绿化等空间因素相协调,确定环境小品的尺度,比例。同时注意最佳观赏空间的营造,并确定该小品的主要景观界面及朝向。(3)从展现校园文化需要设计:从展现校园文化的需要考虑,根据校园历史和学科设置特点(如师范类院校,医学类院校、理工科类院校等),统一构思小品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并对主题性,科教性、纪念性的要素加以意境上的提升。(4)根据整体环境风格和投资预算设计:根据整体环境的风格和投资预算,确定环境小品的风格,色彩和图案内容,在高校校园内,低造价的环境小品同样能够实现美观、实用效果。用量较多的功能类小品,重点考虑风格协调,坚固耐用,便于管理,物美价廉等因素,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品体系和丰富多样的产品类型,适当体现出地方特色。

三、高校环境景观小品设计的意义

1.实用价值与精神功能的结合

校园环境小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满足人体需要的小品,如凉亭、柱廊、公共卫生间等;满足人们所需信息的小品,如路标、电话亭等;满足点景需要的景观要素,如雕塑、花坛、喷泉等;满足生活必需品的小品,如垃圾箱、路灯、邮筒等。校园环境小品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元素,具有提供空间界定、转换、点景,甚至成校园地标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小品设计与布局,还是校园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是触发学生与教师积极使用户外环境的重要因素。能够成为凝聚能量、释放活力的区域象征,而并不只是局限于“室内家具外移”的意义。校园环境小品的整体性,艺术性,文化性和休闲性等特征,能够与校园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有能体现艺术性和文化性,本身还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针对不同的主题,其造型、色彩、材质亦会不同,从而体现现代高校不同的特点和校园文化背景,并使整个校园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

2.环境小品是校园景观的文化性表达

篇4

【关键词】佳木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作者:杨涛,刘金萍

佳木斯大学地处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腹地,坐落在北国边城佳木斯市,是由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工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和原佳木斯大学四所院校合并组成,学校占地面积1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设有五个学区和一个高科技园区,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佳木斯大学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和改建,重视校园的和谐统一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大大的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使校园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作用

大学校园景观作为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它承载和积淀了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在进行校园规划、绿化设计以及人文景观的建造时,要把人的发展目标隐含在设计之中,通过外部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赋予物质设施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校园文化主流,存留于学校的各个角落,也融合到学生的生活中,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佳木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2.1功能性

2.1.1学习功能

佳木斯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学府,其校园环境要具有辅助学生学习的功能。除了要有赏心悦目的景观视野外,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楼之间还要有尺度适当,有可以休息驻足的庭院,在校园中要有足够的绿地树荫可供阅读背诵,还要有公共的广场庭院空间可供师生讨论交流。良好的景观氛围能启发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的行动。

2.1.2锻炼与休闲交往功能

佳木斯大学培养的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适应竞争激烈的岗位,除了要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健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作为运动场馆的补充,能在课余时间为师生的交流、聚会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

2.1.3交通功能

佳木斯大学师生人数众多,通常达2万人以上,校内交通具有聚散集中的特点,因此在校园整体环境中,大多数园路都要承担分散人流的作用。一般的曲径、幽路不能承担这样的功能,佳木斯大学校园中的园路兼顾师生流量、速度与景观的关系,尽量减少无效路径,提高交通效率,使之既满通的需要,又有助于整体校园景观的形成。

2.2文化性

佳木斯大学是各种知识、文化、人才融合之地,是培养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人文气息还有丰富的人工创造的环境,属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性建筑,同时由于是寄宿制,校园环境对学生意识形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景观设计与建造时,佳木斯大学充分考虑人文性、社会历史性、文化交融性。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多种文化知识的集合,丰厚历史的交织相融,校园景观设计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等都应传递人的信息、文化的气息,校园里都建造学校创立者、学校培养出的学术大师等名人雕像,都是校园文化性的重要展示。

2.3生态性

要创建一流的大学,就必须拥有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优美、自然的校园景观,这样才能保证大学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佳木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与建设充分考虑到生态性原则。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时,将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生态原理的合理运用,突显生态景观的独特作用,并使其功能得到灵活地发挥。

3佳木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内容

3.1校园主出入口景观

校园的正大门,不仅是交通流线的关键位置,还是人们对这所大学的第一印象。它不仅仅指大门建筑、内外广场,还包括建筑内外的机动车回车空间、停车场及周边的整体环境。佳木斯大学把主出入口作为校园整体景观的一个序幕,把它视为校园景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风格、布局上应服从于整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主出入口景观,大门建筑、周围环境、地面的铺装、植物的配置等设计时采用简洁、大方、明快的手法,展现出学校的特色和庄严。

3.2校园中心区景观

校园中心区是整个校园景观中的焦点与,它是学生和教师的主要场所,通常是由图书馆、大礼堂、主要教学楼、行政管理大楼、广场和绿地等围合而成的较大空间。佳木斯大学有五个学区就形成五个校园中心区景观,各具特色,在交通流线和空间的设置时根据各功能空间的不同进行设置,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的物质功能,更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

3.3开敞空间体系景观

佳木斯大学校园,是名符其实的“大园”,其中,建筑外部的开敞空间又占其大部分。开敞空间是体现校园外部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开敞空间并非越大越好,它的宜人性和层次性才最为重要。因此,大面积的校园开敞空间体系分园而治,在开敞空间体系景观中,组合成大、中、小不同层次的开敞空间,每个层次的空间都有自己不同的尺度和空间感。

3.4植物景观系统

植物在佳木斯大学校园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在对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除了建筑以外最能体现校园景观特色的素材。佳木斯大学校园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多样性带来的丰富景观、植物的季相性带来的季节景观、植物的层次感与疏密度带来的不同空间感受。作为景观中活的因素,不同植物的动态变化过程能使校园景观年年有不同、季季有变化、处处有惊喜,依据校园绿化的特点指导植物配置的进行,并采用不同的配置手法和技巧实现景观效果和相应的教育目的。

3.5其他

篇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中国乃至全世界。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网络的社会地位逐渐凸显,校园文化网站建设也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它不仅传递着丰富多彩的视觉信息,也充分体现着独特的校园文化。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元素的内涵、特点和类型,以及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意义,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巧妙地运用到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网站的设计中,旨在彰显大同大学校园文化内涵,贯彻落实大同大学“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表现同大学子对校园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网站建设;中国传统元素;校园文化;界面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承文明与创新知识已成为当代文明的主题主线,在此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网站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而且近年来其社会地位也不断凸显。与此同时,全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日益激烈,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日益开放和繁杂。因此,应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视角梳理和评价高校校园文化,并逐渐建设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网站,传承校园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作为凝结华夏文明精神和彰显中华人民特质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果将其适当地取舍、借用、打乱、组织、重建并运用到校园文化网站的建设中,将会取得全新的视角效果与经验,提供一种全新的触及世人心灵的感性认知,培养中国风格的审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其中网页版式设计对整个网站的设计构造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浏览者与网页信息间的传递载体,例如在版面设计中采用留白的方式营造空灵韵味,在现代的版式设计中有指导意义。在构建中国风的网站时,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不仅会发挥现代科技美与创新美,而且还会体现传统的韵味美,保持着新与旧、古与今、传承与发展的高度契合,能够使网页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之感。大同大学文化校园网站的设计制作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到网站的界面设计中,以期能彰显大同大学校园文化底蕴,并且能在网页中体现大同大学的校园文化精神,体现全体师生对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校园文化网站概述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师生在从事各项课内外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意识形态。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学校领导、师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取向,学校独特的文化特色、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风貌,以此彰显、传播和弘扬学校文化特色。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传递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校园网站就是一个集学习、娱乐与社会活动于一体的虚拟空间,可以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和特色。而高校的校园文化网站不仅体现着各个高校的文化,也集中反映了当代教师与学生的精神风貌,对于文化的丰富、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元素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种类繁多,尤其是吉祥图形符号,如龙凤、麒麟、朱雀、太极、八卦、中国结、书法等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代表并彰显着中国文化神韵。中国元素,是指在中华民族的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与传承的,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东方文化中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具有多样性、广泛性、丰富性的特点。包括丰富多样的有形物质文化元素和无形精神文化元素,如徽派建筑、梅兰竹菊、朱雀、书法、中国结等有形文化元素,思想意识、价值体系、道德观念、民俗等无形精神元素。在网站构建中,时刻运用着“中国特征”,处处体现着中国式的意境和精神,是构建中国特色校园文化网站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元素在文化网站中应用的意义

1.丰富网页的表现手法

中国传统元素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传统元素的挖掘和运用,能够极大地丰富网页创造的表现手法。在网页制作中,不仅要恰当地运用传统元素的表象特征,更要深层次地挖掘这些元素所具有的内涵,与传统哲学思想相呼应,共同激荡出更加出色的创意网站。

2.产生文化亲和力

中国传统元素取材于最贴近人民生活与民族情感的传统文化习俗,包涵了深厚的中华民族情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准确把握与运用,更能够体现国人的心理价值,使网站更具亲和力,增加受众的理解度、接受度,勾起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精神联想,唤起对中国情结的共鸣,促进网站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四、基于中国传统元素的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网站的界面设计分析

在研究中,本论文主要是通过设计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网站界面,结合中国传统元素体现出大同大学的校园文化底蕴。网站的设计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首页”、“书香校园”、“校园风光”、“学子风采”、“校园活动”、“舌尖校园”、“关于我们”和“论坛”,从各个方面介绍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使参观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实质,贯彻落实大同大学“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其中从logo到小图标无不体现着“中国味”,网页以中国风色调为基准,将中国风格和校园文化巧妙融合。

1.翰墨书法演绎校园文化

汉字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符号,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审美趣味。在网页设计中,汉字不仅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呈现着其“形”的特征,还能体现其审美艺术价值。把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形、神、意进行适当的融合,并运用到网页设计中去,有助于体现网站的文化民族特色。在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网站中就运用到了不少汉字书法设计,首先表现在logo的设计中。logo图整体以书法为主要元素,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左图右文的手法将传统印章、龙图腾作为设计元素与楷书汉字艺术相结合。红色印章中是运用毛笔一气呵成中国风的龙图腾,线条优美,若隐若现。配以毛笔书写的楷书文字,说明网站的主要性质———传播校园文化。印章与图腾的艺术形式巧妙组合,能让观者感受到浓烈的民族气息。运用毛笔书写“校园文化”四个字,大面积的浓墨书写文字贯穿着整个logo图,不仅突出主题,而且显得雄伟有神,运用毛笔书法“软”的特点能使简约的线条生成丰富的气韵之美,增强logo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不仅logo中运用汉字书法,网站中的滚图也大量使用汉字书法元素,并巧妙地与大同大学的校训相结合,运用书法形式加以表现,展现大同大学校园文化底蕴。在每一幅滚图中的黄金分割比例位置处书写“厚德、博学、慎思、笃行”这个同大学子熟记于心的校训,采用行书字样书写,突出我校校训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从而体现出我校校园文化源远流长。在“厚德”这幅画中,整体以墨色荷花为背景,给人以空远悠扬的意境,以行书书写的“厚德”二字,对整个空间进行分割,对空白的切割体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随后以楷体小字对“厚德”校训加以解释,行楷两种字体交相辉映,共同呈现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的历史感与厚重感。在“博学”这幅画中,整体背景采用从灰色到白色的渐变手法,灰阶层次的渐变达到空灵之效。行书书写的“博学”二字,从上及下,从左及右,涉及了文字的方向性,文字排列的方向性也会影响视觉效果,在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网站中文字方向主要有平行、垂直两类,而平行、垂直的文字能给人以稳定厚重之感。同样以楷体小字对“博学”校训加以解释,采用古代文字的书写格式,文字方向从右及左的展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风格的继承。在“慎思”这幅画中,字体圆润灵动,校训的行书字样与解释的楷体字样之间采用浓淡墨交替变化,空间中大量留白,以“慎思”二字对留白处进行分割,形成虚实对立之感,体现书法的韵味美。在“笃行”这幅画中匠心独运地使字迹融合了毛笔的意蕴,好似展示了毛笔书写的过程,别有风味。字体设计风格雅致,简洁中不乏品味。本画面中解释文字较其他几个画面较大,这里把解释文字作为填充空白的元素加以运用,不仅能够展示书法的独特魅力,而且也有补充空白之效。网站运用汉字书法让人感受到,当介绍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内容时,适当结合汉字书法,可以增加原有内容的意义与内涵。深入挖掘汉字的造型意趣和文化底蕴,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可以提升网页的文化韵味。

2.水墨经典阐释校园内涵

水墨画属于中国画的一种,主要以水墨的形式描绘中国的山水人情。以毛笔、纸、绢等绘画媒介,将笔的提按转折、疾徐轻重与墨的虚实强弱、干湿、浓淡相互搭配形成无穷变化,以绘画语言的形式表现中国文化特色之美。在大同大学校园网站中构图背景主要以水墨画为主。例如首页中的滚图设计以水墨山水画为背景,配以浓重笔墨书写出的圆,中间以汉字书法画龙点睛,整体营造出一种空灵之感,有浓浓的文化厚重感,与校园文化的风格交相辉映。其中,背景选择大量留白的水墨画,不仅可以方便其他元素的添加,也可以营造出空灵意境。在网页设计中更是如此,将中国式的艺术审美运用到设计中,让空白在字与图之间自由游走。中间以浓重笔墨书写出的圆,不仅可以体现中国特色,而且极具吸引力,把观者的目光第一时间聚焦在圆中间的内容上,突出主题。去除了外在复杂雕饰的墨白,传达了一种朦胧美感,也表达了一种特殊的张力,在网页中灵活运用墨白,会突出所表达的信息。在设计构思上,水墨元素的作用是平衡网页,水墨画元素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和视觉符号,它所营造的氛围,能呈现出东方人独特的感觉和心境。这幅图片画面中由水墨元素、墨竹、奇石共同组成。其中水墨元素能在水与墨、黑与白之间形成浓淡变化的色彩层次,在用水墨晕染出圆之后,在圆的缺角部分继续晕染出几条锦鲤,通篇水墨画将墨之黑作为主要色调,通过创造黑与白的气氛,将元素以一种非常单纯的方式最直接展示给观者,画面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利用墨之黑色作为设计元素,既简洁有趣又能体现传统美感。不仅如此,水墨还可以与其他元素配合使用,例如以水墨图形勾勒与渲染出水墨鱼缸,锦鲤在勾勒出的墨色鱼缸中游动,营造出含蓄单纯、优美恬静的水墨意境。所以将水墨元素与其他元素配合使用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设计表达上,采用水墨晕染的艺术效果,墨滴在水中舒缓地晕染开来,墨迹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可以想象它变换成连绵的山峦、广阔的大海、飞翔的仙鹤等,最终回归于墨迹本身的形态。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水墨的魅力在于它写实与写意兼具,在黑白的空灵世界中,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将水墨画元素应用于网页设计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水墨画元素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表现手法能融合不同风格设计形式,绘画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网页设计的水墨元素运用能延续现代人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继承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水墨画元素的灵活运用不仅能丰富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传递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还能有效地传递表达主题信息,具有极高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3.传统色彩点亮校园经典

传统色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特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影响下,传统色彩不仅讲究视觉美感,而且重视色彩的象征寓意,例如在中国红色被看做是喜庆色,颜色本身鲜艳明亮,也寓示红红火火、生气勃勃;又如黄色,因其明亮,被看做是阳光和大地的颜色,寓示期望、智慧、文明。不仅如此,黄色还是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色,象征着古代中央。在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网站设计过程中,主要以中国红为基调配以中国黄加以修饰。红、黄色是中国传统吉祥的象征,红色具有强烈的感知性,是血液与生命的颜色,是国际上以中国命名的颜色,即“中国红”。“红配黄”所呈现的是一种积极、热烈的视觉效果,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在网站中首先可以看到logo是红色印章图案,突出中国味,与之配套的导航条、小图标均采用中国红与黄色相搭配。通过对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网站的设计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首先制作网站时,要保持网站色调的一致性,整体性是网站和谐的前提,每个网页、每个区域对色彩的运用,必须把握色调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就像大同大学文化网站制作中整体采用“中国红”为主色调,不论是logo、导航、图标基本采用红色,强调整体协调性。其次,根据传统色彩的特点,灵活运用,把经典的色彩感觉引入到网站中,例如在网站中引入“中国红”、“中国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情调。再次,对中国传统色彩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例如打破常规的色彩组合方式,这样可以搭配新的视觉效果。把徽派建筑、晕染的墨滴与红旗相组合,对以墨色为主的冷色调创新搭配鲜亮的“中国红”,两种颜色形成对比,刺激观者视觉,给人印象深刻。最后,在网站制作中注重现代风格色彩与中国传统色彩的融合,使二者既相互结合又相互区别,体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时代感。在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网站中以传统色彩(中国红、中国黄)为主色调,辅助色选用现代色彩,如有青草绿、宝石蓝、浅杏黄等,使网站既具有历史感又具有时代感。

4.古典图形彰显校园意蕴

中国传统图形具有中国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经过历代传承经久不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丰富多样,既包含了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字、绘画,还包含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印章等。中国传统图形不仅是欣赏审美的体现,更是哲理与深刻寓意的化身,这些图形的作用甚至超越了文字符号,形成了具有深层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在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网站中运用到的传统元素有荷花、梅花、墨竹、奇石、徽派建筑、红旗、锦鲤、笔墨、书籍等。其中,荷花代表圣洁,是佛教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古代名人墨客都以荷花象征自己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荷花在此网站中,彰显校园文化高洁之意,突出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者的高尚品质。梅常常常被看做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梅花也是岁寒三友之一,梅以其凌寒独开的傲雪精神和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之美,被人们所喜爱,象征高洁、坚强,而笔墨、书籍也是中国传统元素的象征,并且体现着网站的主题———推广校园文化。竹,是君子的化身,彰显气节,乃“四君子”之一,代表着坚持、正直、清高,在此运用说明同大学子拥有竹一般的气节。奇石,也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尤以玉石为代表,古代文人骚客以玉指代自己高尚的品格,而且玉不离身。徽派建筑以粉墙黛瓦为表现特征,以砖雕、木雕为装饰特色,成为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国旗上的五星象征中国全体人民对党的拥护爱戴,是中国在世界的标志和象征,彰显我校一直坚持和拥护我党的正确领导,此处体现着我校不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同大学校园文化网站所运用到的传统元素均与传统文化密切联系,荷花、梅花、墨竹、奇石、徽派建筑、红旗、锦鲤、笔墨、书籍,它们不仅说明网站的性质———传承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厚重感,而且说明同大学子拥有像荷花、梅花般高尚的品格———探求真理,不畏严寒。所以在网站中运用传统图形、图案时,要选择与网站主题相贴近的传统元素,不仅如此,更要深度挖掘传统图形深层意蕴,做到形与意、神与态的高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图形为现代网站设计制作提供了血液和灵魂,将其放置于现代网站设计中发挥出无限的正能量。

5.哲学思想弘扬校园精神

适应性和包容性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显著特点。中国传统元素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艺术与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传统元素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思想相存相依,与华夏民族传统人格一脉相承。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是天人合一,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哲学,与网站设计的理念也是一致的,网站设计也是要达到整体的和谐,中国哲学主张世界是多样化的统一,认为以宽广的胸怀、有容乃大的气概,兼收并蓄,使世界达到“和”的理想境界,传统汉字书法艺术与传统图形的最终理想境界都是和谐,但这种协调与均衡并不是简单的线条处理分割,更不是一板一眼的类似数字化的均衡排序,而是通过对各种艺术设计表现手段的运用,达到一种整体上的制衡,即“中”与“和”的平衡。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释并存,而中国元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讲求中庸之道,表现在网站设计上则是整齐、浑厚、中和的风格;道家主张法贵天真,崇尚自然,渗透到网站设计制作中,体现了黑白、虚实、浓淡、刚柔等艺术特点。佛教文化主张讲求禅机、心悟,在网站设计中的留白,在空白处留下无限遐想空间,从有界到无疆。儒、道、释三家哲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传统元素是它们有机的结合,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影响使它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与精髓。

五、结论

通过制作研究中国风校园文化网站,不仅可以发展中国特色,而且可以传承校园文化。让浓厚独特的校园文化以中国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具中国味,更贴近学生心理。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习惯,因此在网站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现代化的特点,更要注重对民族性的发掘,设计出具有国际性、实用性、民族性、文化性的网站。但是,本网站的设计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应拓展传统元素的素材范围、应设计传统元素的动态效果之美等等。因此还需在后期的制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制作现代文化网站时,对传统元素加以适当的改造提炼,能使网站更显历史厚重感,然后再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和审美情趣去发掘传统的精华,找到与时代的契合点,古今互补才能形成中国特有的设计风格。

作者:杜佳慧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2]陶亮.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及运用[J].文艺研究,2012(8):9-25.

[3]高桂清.浅谈中国传统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M].大众文艺,2010(24):18-33.

[4]梁景红.网站设计与网页配色实例精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3-145.

[5]郑忘平.网页设计中的色彩运用及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2.

[6]荆婧.试论中国元素在世界电影中的呈现[D].重庆:重庆大学,2011.

[7]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134-156.

篇6

关键词:校园规划;校园景观;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校园景观的塑造以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展示为核心,其实质是场地与人的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叠加。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人,设计从本质上讲并非是校园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固化,而是为校园文化的萌芽、发展、碰撞、延续提供一个适宜的外部空间环境,尤其对于新校园的建设这一观念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外部空间环境应当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能够体现场地本身的特质与文脉,能够激发各类高层次的活动,并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空间利用的独特模式并最终形成校园文化在户外生活的体现。

云浮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景观设计以适应师生行为模式,延续场地记忆为核心展开,通过积极留白为促进云浮中专校园文化在本校园的延续与发展提供适应的外部空间环境。

1设计思路

1.1场所精神的再现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是在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注重构图、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法则的同时, 将对真实生活的关注、体验和思考融入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 营造一种具有某种精神的场所。当园林景观与自然界的山水景观相交融时, 学生能在大学文化活动中, 开启智慧, 抒怀, 创造进取。

1.2延续场地记忆的校园景观

地下场地绝非一个消极物理学概念,即使在设计之前场地也是一个由物质空间、时间与活动构成的镶嵌体,是自然力、人力与想象结合的产物。因此场地本身在地理学、生态学之外亦蕴含了文化上的意义,设计的要义在于满足使用的同时延续场地本身的意义,并为意义的转变提供适宜的途径。

中专教育相对传统学历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我们提倡在校园中适当位置预留空间,以便师生能够以更积极的方式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来。户外家具、小品、装置等以“无主题”的方式在充分研究使用与视线关系的前提下进行设置,不强调主题为学校文化的自然演变留有空间,避免以符号化、口号化的方式对校园文化进行生硬的展示与移植。

1.3 积极留白

景观设计不是对校园文化的简单物化,我们反对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在校园文化与户外空间中形成简单的指代关系,而是借传统山水画的经营之法通过对校园空间的研究和学校教育教学组织的深刻理解为校园文化的生发流出足够的空间。

2景观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两轴”的景观结构。以图书馆为核心,通过南北向的校园主轴形成整个校园空间的骨架,将实训区、教学区、运动区与生活区紧密联系以形成有机整体。同时以师生行为规律为出发点,通过纵贯生活区与教学区的辅轴形成高效的教学-生活轴,丰富空间层次。围绕师生校园生活,打造“礼仪”“学习―生活”“游憩”3条动线,通过对可达性的控制,尺度的变化,边界围合方式的变换营造出不同的校园外部空间氛围以适应校园3大户外活动类型的空间需求,为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背景。

3整体布局

校园景观由三部分组成:

教学实训区:教学实训区由主入口广场、学校前广场、观景林、仁智园、教学楼内庭院等组成,是展示校园风貌的核心区域。

生活区:生活区由水岸、学生结、学生公寓内庭院等组成,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运动区:运动区主要包括运动场地周边的绿化及林下空间,为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供荫蔽以及非正式的休息空间。

4节点设计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景观是通过斑块、廊道和基质表现出来的,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种植。在一个整体的景观系统空间中,斑块是景观的重要部位,而在校园景观空间中,景观的斑块表现为景观的节点。

校园主入口广场校园主入口广场采用开敞式广场布置,结合综合楼造型共同组成学校入口区。主入口广场设置大尺度景观水镜,通过水镜的反射创造多层次景观效果。多运用云浮特产的天然石材,作为景观小品。设计主要格调定格为大气、简洁两旁林荫道种植大樟树,为校园门前构建林荫道,提高人行舒适度。

校园前广场校园前广场为校园中轴线从综合楼到图书馆一段,是学校面积最大的门面广场,主要供学生通行,休憩及为进行全校性大规模集演活动提供场所。校园前广场整体铺装大气、开阔,鉴于对现状地形风貌的理解,广场采用视线通廊的设计理念,运用大樟树种植,提供绿荫同时疏开林下空间,巧借园外风景。

景观小品配合校舍建筑采用现代的手法,通过材质质感对比突出效果,而树池结合坐凳设计,线条简洁明朗,同时结合人体尺度进行设计。整个校前广场作为一个统一的景观整体,提高学校环境景观品位。

校园生态绿轴现状地形周边环境优美,地貌风景良好,尤以水资源为佳,设计中考虑把景观水引入校园内,作为校园生活区绿轴的中心景观,通过与水边绿化、校道、广场、内庭等交织和有机融合,最后连通到校园南门现状的开阔水体,由此构成学校的景观生态绿轴。校园的绿轴很好地柔化了校园硬质景观刚硬的线条,为生活区带来一片绿洲。同时,通过景观空间的划分,使得休憩、交通通行、交流等公共活动都能有各自的空间和环境,互不干扰,而视线上则达到景观空间共享。

仁智园在教学楼中间的轴线地带,设计了供师生交流,课余休憩学习的空间--仁智园。由于现状地势高差,首期教学楼--仁智园--二期教学楼天然形成了三级台地,教学园地成为联系整个教学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中结合教学楼内庭围合空间,以竹子、绿篱、密灌乔木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空间划分。合理地把瞬时人流与聚集人流分开,使得空间互不干扰,而台阶联系了教育园地与教学楼内庭,令横向空间和纵向空间通过教育园地巧妙地延续,如此整个教学区环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风格整体划一。

学生街在学生生活区存在纵横两条学生生活轴线,设计中把这里作为学生日常文化交流的地方,不考虑任何车流通行。

学生街通过高差划分若干个小空间,形成景观秩序,各个小广场都设有树池、坐凳、特色竹园等满足学生进行各种学习、交流、休憩等活动。学生街结合小品进行绿化布置,一方面通过缓坡密植绿化减低学生街对学生公寓的影响,一方面结合“特色竹园”小品结合学生宣传栏,让宣传栏更富新意,而在相对开阔的绿地种植大型常绿遮阴乔木,为学生在此处活动提供一片绿荫环境。

教学楼内庭教学区景观空间以建筑围合的庭院为主,由于楼宇视觉特点,设计中不仅考虑了庭院的交通以及课外交流活动的功能需要,还特别运用平面的抽象图案化处理,达到一种良好的俯视效果,使人自楼上往下望犹如欣赏一幅现代装饰画在草地上增加网格状硬质铺装和联系建筑出入口的斜向道路以满足师生的使用,并且在草地加上60厘米宽的溢水沟上覆以白色鹅卵石以模拟隐垣,同时提高排水的效率使草地在雨季和雨季也能保持干爽。紧贴建筑设置整形的树篱作为建筑与园林的过渡,使园景与建筑更好地融合成为一个教学空间。

学生公寓内庭院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园西南侧,以便利师生生活,提供一个清幽的居住环境为设计宗旨。学生公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学生在学校里的“家”,所以学生公寓内庭院设计以传统院落园林为主要概念,通过明朗的线条围合空间,以植物,树池,坐凳等景观要素划分公共空间与半私密空间,为学生在宿舍区进行学习、休憩、交流等活动提供条件与舒适的环境。 学生公寓同时考虑瞬时大量人流的通行能力,因此在设计中需留出足够的步行空间以满足基本需要。设计上采取直线构图为主,营造轻松活泼的空间氛围,利用植物的栽植减少学生公寓视线上的干扰,结合绿化设置活动场地满足学生的课余活动需求。

5植物配置手法

植物色彩配置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有机结合

注重植物色彩配置,做到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有机结合,装点校园,四季如春,从而使校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各个区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为鲜明。

植物层次配置――乔、灌、草、花有机结合

结合现代的楼群,合理配置植物以烘托。乔木、灌木、花、草,错落有致,使校园清新明快,充满活力和生机,

植物季相配置――常青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有机结合

把常青植物与落叶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以常青植物为主,多采用开花期长,花色艳丽、季相不同的乔木,再配以少数量的落叶植物,达到四季不同景观的效果。常青植物常年的绿色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落叶植物落叶时,让人感到秋冬即将到来,昭示莘莘学子应珍惜大好的时光,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植物效能配置――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有机结合

立体绿化即指立体空间或垂直面上的绿化;平面绿化是指地面上的绿化。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有机结合使学校景观更上档次。

6 结语

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导视系统;视觉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164-01

一、校园导视系统的价值和存在问题

导视系统是一个校园最常用的公共设施,优秀的导视系统的设计不仅起到指引、视觉辨认和宣传等作用,更是校园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

一些知名院校的老校区的导视视觉系统单一陈旧,不能体现校区精神文化的新风貌。正在建设的新校区更多偏重于建筑以及环境规划,往往是在整体校园建设完成之后才考虑设计导视系统,这样不免会产生导视系统只能迁就整体建设规划的设计滞后现象。而对于高等教育品牌化的西方,如牛津大学和海德堡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院校,却早已把导视视觉设计的认知提升到战略地位。

二、校区导视系统设计的特殊性

(一)文化性

校园文化与校区导视系统设计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是师生及到访者活动的主要场所,融合了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通过有特色的校区导视系统设计可以强化学校历史文化的表现和内涵,提升了价值观念上的高度。

(二)美观性

在看惯了水泥建筑、绿色植物后,富有艺术美感的导视系统设计可以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加强师生及访客的深刻印象。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也为校园整体的规范性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功能性

优秀的导视视觉设计,可以迅速、准确的帮助观者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极大的便利校园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三、校区导视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现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导视视觉设计已经成为校园建设中,对校园环境数据进行整理和规划,除掉建筑和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数字化的导视系统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拓宽了人们接收信息的媒介。导视系统也不再单一是提供路径信息,而逐渐成为校园区域内的信息终端。导视系统的设计向数字化发展趋势明显。

(二)交互性的视觉设计

采取了自主学习系统的学校,可以在教学楼增设交互式导视装置,学生通过该系统可以了解提供学习的教室信息,以增加各个教室的使用率,在图书馆区域,增设互动导视装置,学生可以有效地了解图书信息及自习室的使用情况,避免徒劳奔走,节约宝贵时间。

(三)多维度的导视视觉设计

在视觉上或者触觉上,多维度的表现地点位置的视觉设计。如圣乔瓦尼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导视系统,以三维空间的形式通过上方的横幅指示信息点,沿走廊分布,用以指明。禁止事项以摄影照片的形式呈现在地毯,取消了“禁止”一词的使用禁止变成了一种小贴士,而不是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定。

四、校园导视系统的视觉设计表现

(一)设计风格

任何视觉设计都会受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者对其文化有较充分和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到表现,从而经得起推敲。目前我国大多数校区的导视设计风格一味的重复,缺少独特性。在进行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之前,更需要对学校历史和文化进行考察,把校徽、校园训作为设计导视标识形象设计的出发点,在视觉设计阶段形成一定的特有的文化风格。例如医学类学校可以采用后现代主义简洁风格的高效率导视视觉设计。

(二)设计语言

文字能够最准确的传递信息,是导视系统中最常用的设计语言。不同的字体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一样的,相对于校园里较休闲放松的地方可能会偏重使用一些非主流字体,如果是比较正式的严肃的场所,则会偏重用黑体或宋体,或用隶书、篆体,体现了文化底蕴深厚。在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增加双语标示迫在眉睫,而一些特殊的学校也要针对特殊对象进行相应的文字修改。

色彩比文字和图形更具有识别性,在导视设计尤为重要。导视系统设计中对于色彩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偏向文化意识的渗透。一方面,从视觉心理的角度考虑,色彩的应用如何同系统中的其它要素相结合,做到简洁、直观、有效、富有美感。例如在教学楼或研究室多用蓝色作为导视牌,给人冷静、理智之感。

(三)材料选择

导视系统是为传达指定信息而进行设计的。因此,导视牌的选材就应首先考虑视觉表现的优越性。材料是设计艺术的物质基础。材料不仅关系着设计的作品本身的结构和尺寸,也决定了它材质的美感以及装饰的审美效果。不同的的材质会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现代导视系统的材料更加多元丰富。例如,在表现带有传统和古典气息校园环境中,就可多用木、石等材质;若求新潮、前卫,则可采用新材料,如铝塑板、PVC板、玻璃钢、亚克力板、弗龙板、阳光板等。

参考文献:

[1]陈承利.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张建国[J].当代青年研究, 2010(5).

篇8

[关键字]高职

校园

规划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86-2

教育事业是事关国家未来的百年大计,高等职业教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十几年来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的高职院校都经历了校区的新建和扩建。高职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些理念,比如工学结合、订单教育、厂中校、校中厂等等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园规划建设方面也必定会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方面。

校园规划关系到校园建设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还涉及到投资效益、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学校的当前与未来做出的一个全局的、总体的安排,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纲。好的校园规划能协调师生员工与校园环境的关系,适应学校教学任务的需要,为师生创造一个适合工作、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所以,校园规划设计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影响深远,其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

中国的高校规划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先后师承欧美与前苏联,历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重组,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套较为成熟的并不断完善的高校规划设计理论。其中一些理论已广泛被大家所认可,比如"两关三性"的设计理念,"两观"指的是: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 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之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品位和内涵,时代体现建筑的精神与发展。此外还有很多思想在近年来的校园规划中被广泛的运用,比如多样化理论、人文化理论、开放性理论、大学园林思想等等。总体上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是较少被学者们单独提及的,本文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扩建规划方案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些许启示。

1背景及现状分析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国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济宁市。学院占地422.8亩,南北狭长东西较为狭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050米,东西宽约200-320米,总规划用地约28.19公顷,校园可建设用地23.78公顷。南侧为老校区占地约12.99 公顷,地块内较为平坦,建筑面积约10.9万平方米,建筑质量良好。北侧为新校区建设用地,占地约10.79公顷,地块内为空地和水塘坑,北高南低,高差约1-3米,地形较为复杂。

校园现状的优势主要有1、区位显赫--校区紧邻汽车北站和新327国道,交通便捷,校园周边城市景观特色鲜明,环境优美。2、定位清晰--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特色,学术气息浓厚,用地功能布局也比较合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科学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特色鲜明--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校园面貌,凭借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校园特色,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组织校园绿地景观系统的有利因素。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场地--校园南北狭长,用地相对紧凑,校园绿化环境较好,但休读空间的质量和趣味性有待提高,体育活动场地明显不足。2、景观--各单体建筑均质量较高,但校园标志性景观不突出,景观空间序列感不强,沿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宜进一步强化处理。

2规划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整体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的必要手段,在这个前提下,规划方案从回归自然、为师生创造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校园出发,以"校园中的园林、园林中的校园"作为首要理念,密切对接老院区现状,形成"曲水流觞,书香溢园"的优美校园环境。校园规划着重体现以下几点指导思想:

2.1现代化校园。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方案通过各种不同尺度和序列的空间类型,营造出多层次的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2信息化校园。总体采用分级生长模式系统化布局,改善传统的各部分封闭独立的布局,既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符合各局部功能管理相对独立的特点。

2.3生态化校园。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在建筑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采光通风和环保的要求,根据现状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校园环境的生态化。

2.4人文化校园。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规划中体现出灵活多变的格局和较强的轴线对位关系。在延续当地传统建筑与园林文脉的同时,利用新型材料和新式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校区独特的风格形象。

2.5一体化校园。将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以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综合高效地布局各功能分区,集约利用土地,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以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3规划设计构思

方案以中国古代钥匙为平面造型元素,以传统建筑牌坊造型为造景元素,取意"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引喻学院技能型教学特色。规划构思巧妙结合基地形状和南北校区的功能布局,新建校区为圆形的"钥匙柄",通过中间的"钥匙杆"连接南北校区,各教学宿舍楼犹如一组"钥匙齿",富有韵律地排列在南北主干上。北区中间圆形广场放射出两条景观轴线,结合景观门的造型,形成"成功之门"的造型。

采用"一轴一带,两区双核"的规划结构形式,有机串联新旧功能空间形态,形成有机整体的规划布局特点。一轴即统领南北空间的结构主轴线,连接南北两个学校大门、入口广场和各主要空间,沿轴线南北展开富有变化的校园空间序列,形成高低起伏、收放有序的校园主空间。一带为贯穿校园南北的生态绿化带,引入景观水系和绿地,形成校园中心的生态绿化带。两区是新旧两个校园分区,南区主要以改造整治为主,北区则是新规划校区。双核即南北校区形成的空间结构核心,南北两个主教学楼前的入口景观广场--南侧礼仪广场和北侧的金钥匙广场。

新建的北区采用半圆形环状路网,大体分为教学综合区、学生生活区、校前广场区、体育运动区、生态绿化区和防护绿化区等六个分区。各区以中间的圆形金钥匙广场为中心,周边环状布置一体化建筑群,形成北侧教学综合区。西侧是文体馆,中间为教学办公楼,东侧为实训楼,南侧为林荫广场和景观水系。通过内侧的形体呼应,三个主体建筑中间形成两个景观大门--智慧之门和成功之门,提取传统建筑牌坊的造型元素,连接三个主体建筑,形成校园内的取景框和视线通廊。东侧的智慧门形成水轴,以水体和绿化广场为主要景观元素,结合金钥匙广场,以运河为主题的水系景观,体现"智者乐水"的思想;西侧成功门形成"文化轴",以绿化和名人雕塑为主要景观元素体现济宁文化特色。

4道路交通系统布局

学校主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南北两条城市道路上,结合开阔的入口广场,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大门。南北校区均形成主环路网,通过中间南北向的主干道连接。校园内建立分级的人行绿化走廊,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人行路线,改变功能单纯的交通空间为内涵丰富的交往空间,营造多功能、多层次的信息互通和情感交流空间。沿校园南北轴线和主要广场绿地上设置完整的步行系统,其它各建筑及环境间均通过小路加以联系,形成完整、高效的校园步行网络。

5空间景观与绿化系统

师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在学校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因此,尽力创造校园建筑内外的公共活动空间以适应人们的行为活动是校园规划建设的关键。规划中在校园主教学生活区融入了优美的绿化景观环境,完善了休闲娱乐空间,为师生的交流提供足够的场合和机缘。

空间及景观设计上,强化了南北入口广场、教学综合区及学生生活区的校园主轴线。在中心轴上设置了一系列重要的空间节点。从南面的校园主入口起,经礼仪广场、主教学楼、杏坛广场、墨池和南区学生生活区,到北区的学生生活区、生活广场、主教学办公楼、金钥匙广场和北大门的迎宾喷泉,到北大门为整个轴线的终点,在这些开合多变的空间节点上布置艺术环境小品和标志性构筑物,体现大学校园的艺术文化形象。

规划水系沿轴线贯穿校园南北两区,展现运河文化,体现灵活的学习思维,以北侧金钥匙广场的运河源和迎宾喷泉为水系源头,形成整个校园北区开合有序的水体景观面。北区结合中心金钥匙广场和两个景观大门,分别形成了两条景观轴线:水轴和文化轴,其中水轴位于东侧的文体馆和教学办公楼之间,结合智慧之门,形成流动的水系,以乐水广场作为水轴的对景,体现"智者乐水"的思想;文化轴位于西侧,在实训楼和教学办公楼之间,结合成功门,布置雕塑,文化墙等,体现济宁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校园文化,以教育广场作为轴线的对景点。

绿化设计上,规划整合各种绿地,充分营造中心生态绿带和水系的自然生态系统,使自然园林和人工绿化有机结合。通过道路、庭院、架空廊道,点线面结合,逐层构筑优美校园环境。

5.1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面"环境)。

采用中国经典园林环境意象,精心叠山理水。水岸曲直相间,水面收放结合,相互映衬,再以小桥、绿化、雕塑来点缀,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形成错落蜿蜒的景致。

5.2建筑群体间的步行道空间和广场空间("线、面"环境)。

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古典建筑群体的轴线处理手法,以层层迭进、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像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5.3建筑单体围合的庭园("点、线"环境)。

建筑、小品及绿化景观相互渗透、穿插,形成柔美流畅、富于自然韵致的古典园林式校园特色,庭园与建筑相互借景。

5.4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点"环境)。

通过天井、中庭、室内绿化等建筑物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力争做到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

1)竖向规划结合现状地形和规划设计,统一考虑土方平衡。除地块中间地形较为低洼外,其他地势较为平整,尽量保证地块内土方自身平衡,在保证最小排水坡度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土方量的平衡。

2)管线综合

规划设计的强电、弱电、给水、雨水、污水、热力、燃气等七种管线均埋地敷设。并考虑远期建设需要,综合规划设计。

高职院校校园的规划应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资源、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结合体。应在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高职校园规划在新时期的特点与规律,使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更加灵活地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应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文化氛围;设计策略

Abstract:Universities are being constructed with the high speed in China. In this period, they faces the difficulties, like the campus culture connotation flaw,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cannot form in the short time.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tang campus, we inquire about the method of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with humanities. We propos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such as:arrangement inheritance, the story memory, the humanities accumulate, natural ecology, personalized facility and so on.

Keywords: university new campus;environment landscape;culture atmosphere;desig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06-05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发展迅速。从征地到拆迁,从规划到单体建筑,从土石方到道路,从市政管网到设施设备,从场地平整到广场绿化,无不体现出建设的速度和能力。两到三年,几十万平方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崭新的校园陆续投入使用运行。作为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新校区建设的参与者,在参观考察国内多所大学新校园以及本校新校区建成之后,反思建设的过程和结果,新校园建设中最大的难题是文化。人文环境的建设是新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1新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的硬质环境和人文的软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内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体育馆、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室内室外的物质空间,它是校园人文环境的物质载体。人文环境是建立在物质环境上的校园历史、校园文化的精神空间,它是校园物质环境的精神依托。两者相互相成,共同构建大学校园环境的个性特色。大学校园环境不仅是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好的大学校园环境能够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师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形成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

但是,高速发展的大学新校园建设带来了大学自身历史性、地域性以及自然环境特色的缺失,流程化的规划方式和批量生产式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使大学的校园环境个性差异减小,校园特色丧失,大学的人文精神无以寄托。在多数大学新校园建设中,文化氛围缺失,文化驱动不足,文化指向迷失。其结果,校园空间冷漠、校园活力下降,学生老师对校园环境失去认同,没有场所的归属感。物质空间环境的优越与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散失带来了大学发展建设的困境。

一个大学是需要很多年才能成长起来的,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是由时间来决定的,是成长的。大学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场所,人文环境的营造是要苦心经营的。大学新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过程。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校园人文环境重要的做成部分,也是一个成长和细化的过程。在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方面,应该做好文化景观规划和环境设计的文化策略研究。

2新校园文化景观规划

新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应当遵从本体文化的深层驱动,以文化内涵指导环境建设。尊重校园环境的生活内涵,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构建具有文化特质的是校园环境是大学发展建设的核心原则与价值基础。

异地新建大学校园,可以按照理想的思路设计建造,充分体现先进的当代教育与设计理念,但是,在原有校园空间的历史脉络容易被割断,学校的人文传统也容易散失。新校园的文化氛围,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形成。当然,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新校园的记忆和故事就是校园的文化,这种文化需要时间。一届两届,十届二十届,十年二十年之后,这种文化就慢慢地积淀下来,当然,在现有的校园环境中,我们要创造学生留下记忆的场所,产生交流和互动的空间,营造发生故事的“老地方”。在新校园文化积淀的过程,应该做好文化景观的规划。

长沙理工大学于2004年元月在距老校区12km的长沙县暮云镇云塘村征地建设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新校区。校区占地138hm2,2005年开工建设,2006年一期投入使用,2008年8月全部搬迁,学生规模达2万人。新校区整体建设本着传承文脉,积淀历史,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指导方针。在营造新校园的文化氛围过程,我们制定了校园的整体文化景观规划(图1)。这是文化积淀的基础,也是个性化人文校园环境构建的前提。文化景观规划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校园的空间格局和原有校园的人文内涵而进行。在校园中轴空间上,从南到北依次设置富有记忆场所的学校大门景点、学校地标、中心专业柱林交流广场、生态自然的人文聚集地――云影湖、以奠基石为中心的学校发展脉络――年轮广场、以学生生活为历史记忆的场所――T台广场和云霞山上的精神高地――九云方鼎等七个核心文化景点。依托原有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校园空间环境中设置引起学生和教职员工回忆和历史记忆的环境场所,通过多个富有场所精神的环境景点,形成校园文化景观轴,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带动整个新校园环境的文化特质提升。

3文化设计策略

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是新校园的视觉景观和人文精神景观。在设计方面,为增加环境景观的文化特质,为校园文化积淀做好准备,我们采用了文脉传承、人文积淀、自然生态、交流交往、名家书法和个性化设施等文化景观设计策略。通过文化景点、校园文化景观轴,以点成线、以线成轴、以轴延伸等方式构建新校园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环境氛围。

3.1文脉传承策略

大学新校园,文化需要积淀。环境景观设计,应该从学校原有校区的历史文脉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将原有学校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校园环境中充分体现。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环境景观设计,依托原有校区的历史文脉,设计了富有场所记忆的学校新大门、学校历史发展和理工精神的九云方鼎、学校历史记载的年轮广场和由学校校徽演变而成的特色路灯。通过这些环境景点和个性化设施来强化校园环境的历史文脉。

记忆大门学校大门是学校与城市连接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两个空间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大门因其位置的特殊性和良好的标识作用,是构建场所的重要记忆空间。云塘校区南大门、东大门皆是依据原有校园的大门的形态和历史人文内涵进行设计(图2老校门)。大门形态简洁,场所记忆性强,增加了新校园的历史人文感(图3新校门)。

九云方鼎位于校区北端,云霞山顶,是整个校区中轴线的末端。作为山顶标志,起着高屋建瓴和在城市空间中界定场所的作用。云塘校区地形曲折通幽,九个山脚平缓伸向中心腹地,呈“九龙戏珠”状。山川形胜,巧夺天工。为尊重校园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特在云霞山顶筑“九云台”,台上立鼎,其名曰“九云方鼎”。鼎高19.56m,喻意学校之肇始和的未来之腾飞。鼎的造型既有“一言九鼎”理工学子诚信为人之意,也有“桥墩”坚固且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同时,方鼎也暗喻着四校合并共同打造理工大学美好未来。九云方鼎建成投入使用至今,深受学生喜爱,这里既是校园最好的观景平台,也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休闲的重要场所。(图4,5,6,7)

年轮广场 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不应局限在基本形式的表述上,而应该带有文化或地域的印迹。

长沙理工大学年轮广场环境景观设计构思,以2005年11月28日云塘校区建设工程奠基石为中心,结合自然坡地环境,用900x600x350mm本地丁字湾麻石,沿中心展开,每块石头记载学校一年中的一件或两件大事,寓意学校发展的历史,一年一个烙印。2006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备受学生喜欢。早晨学生在这里晨读、学习英语,课间是休息交流的场所,晚上学生三五成群在这里活动,也是学生社团重要的室外活动空间(图8,9)。

理工路灯 作为校园的市政设施,在晚上照亮校园,在白天也是重要的文化设施。景观设计中在保障电气照明的功能基础上,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路灯与学校校徽结合,学校环境特色突出,收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图10,11)。

3.2自然生态策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建立在清新自然的山水环境之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就是对人类本身的尊重。人是自然的部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是最好最高层次的人文环境。云塘校区规划建设,是尊重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校园东北角、北端和南端,皆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和植被,通过对原有植被的梳理和整治,在依循校园整体文化规划的基础上,赋予自然山体以诗意的名称:云霞山、梅岭,将自然环境特色与人文环境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师生乐于停留的场所。

云影湖是云塘校区的空间中心,也是校园的人文核心。云影湖在保留原有自然水塘的基础上,经过自然生态的设计,形成东西走向的宽阔水面。依据原有地形高差设置三级水面,湖水清澈、充满活力。湖体驳岸设计遵循自然生态法则,驳岸与沿湖道路留有5至10m的绿化生态带,给植物、水体和生物留有足够的栖息空间,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生态链。通过调研,师生最满意的新校园场所,云影湖排在第一位。这里安全舒适,宁静清新;这里天光云影,晴岚荡漾;这里尺度宜人、有清和感和身份感;这里是师生最有环境归属感的地方。云影湖将成为长沙理工大学自然和文化的中心福地,也将变成学校的代名词(图12,13)。

3.3交流交往策略

世界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这样描述学校:“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学校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欲求的一部分。” 这段话表达了大学的几个要素:一、大学是为了留住“高人”而产生的;二、交流是大学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的事情,大学的空间是为了各种不同规模的交流而存在的。大学的空间为交流而存在。大学新校园建筑室内,我们应该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空间,同样,在校园的室外环境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科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场所和平台。

专业柱林广场位于云塘校区南向中心广场,南北长280m,东西宽140m,除去两厢道路宽度,广场空间有280m×90m,在这样一个空间尺度中做环境设计,重点是把握整体的空间关系,运用现方景观设计手法组织好空间的划分,流线的组织,功能的定位,同时,整个广场必须设置一个主题。设计构思中我们将学校52个专业以12个7.5m高的文化柱围合成一个中心。赋予广场以文化意义,体现学校独特的文化个性。作为专业学习,学科之间交流和影响是构建学校学风校风的重要手段,专业柱林广场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中心绿化广场的主题内涵,在环境文化属性方面,构建了同学之间、学科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营造校园生动的文化氛围(图14,15)。

3.4故事记忆策略

东南大学建筑系王建国教授对校园环境这样认为:许多年后,毕业了的学生回来寻找什么?就是寻找充满了记忆的场所,大学校园在规划中要留出可以创造的空间,成长的空间。学生在大学期间发生的故事的地方是重要的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云塘校区学生T台广场就是这种思路的尝试。

学生T台广场位于综合教学楼和综合实验楼之间,间距为70m。原设计为联通两栋楼的天桥,在实施过程我们提出设置学生为主体的景观性广场,提供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场所,让学生在校园留下回忆,留下故事。投入使用之后,效果非常好,甚至,有些功能在设计时根本没有想象出来,这样的场所很受学生欢迎,它在积淀校园的文化(图16,17,18,19)。

理工外语角采用天然的鹅卵散落在“云影湖”东向自然坡地,每块卵石上刻有英、法、德、日等国日常单词,让学生在游玩时学习外语,感受学习的乐趣。外语角中心设置“眼睛”抽象雕塑,隐喻名言“放眼看世界”,体现景观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手法上体现自然的精神和现代的功能属性(图20)。遗憾的是该景观没有实施。

3.5名家书法与文化名称策略

在校园建筑名称方面,校方聘请文学教授取了很好的励志和文雅的名称,如行健轩、弘毅轩、至诚轩、汀香园、甘怡园等。在环境景观设计上,我们建议邀请名家书写名称,再将名家书法刻在景观石上,这样,文化名称、名家书法和自然景观石,再配上特色的植物,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校园环境增加了许多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学校的人文艺术特色,提升了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图21,22)。

在大学发展建设过程,人文环境的建设与学科建设和科研同等重要。新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和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文化策略仅仅是人文环境建设的前凑,大学新校园的文化内涵是随着时间而成长的。自然生态人文的校园环境才是学生和教职员工所需要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注:文中图片来源为本人现场拍摄和设计草图及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万里,张伶伶.大学校园发展中的文化困境. 新建筑, 2009.05.

[2]欧阳国辉著.建筑钢笔速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06.

[3]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华.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 建筑师,2004.02.

篇10

关键词:校园雕塑 文化知识 环境

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这个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年代,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一座城市形象的标志和新景观。它是体现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然和人文的景观,彰显出这座城市里人们的文化品味。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渗透着浓郁的精神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具有教育和娱乐两种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的造就,可以对师生员工起到暗示性教育和陶治情操的作用,而校园雕塑正是传导时代文化和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大众审美观念的代表,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让所有在校园这个环境中的人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园林环境,更能感受到高层次的雕塑艺术带来的文化冲击。

1.建设校园环境,需要整体性的规划

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在策划、设计、施工等单位和相关团体,普遍存在着单打独斗、断章取义、粗制滥造的现象,特别是对校园的“文化、个性、系统”的理解和把握上,“各自为政”,如:搞建筑规划的注重了外观和质量,却忽视了它们的实用性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搞园林景观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是多了,却少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学校个性化差异的定位;搞标识雕塑的,只凸显了个体的精致与特色,却又忽略了与整个校园环境的协调性和系统的整体性等等。校园文化的建设从策划、设计到施工,如果不采用一种整体的、专业的规划方式,将校园内各种要素整合起来,则会显得多、杂、浅、乱,充满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大削弱了其功能和作用。

2.校园雕塑要有艺术个性

要有艺术个性化特点,要反映出不同环境的不同艺术作品。人们希望在不同的环境空间看到不同形态、不同风格、富有个性的环境雕塑。当师生们行走在它的周围时,就能从环境雕塑中得到新的感受和体验,得到新的快乐和审美愉悦。

3.校园雕塑要以文化知识为核心

校园是以知识分子和求学学生为主体,文化层次普遍较高的地方,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校园雕塑《书》(图1)正是以书为对象,进行创作构建的。书代表知识和文化,是校园建设的核心。人类历史中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都是由当代人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再把它们传继给下一代的,而教育活动则是其最重要的传播形式。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就是文化传承的需要的产物,是知识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校园又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通过雕塑《书》的艺术形象语言,来宣传教育学生,传导文化,崇尚知识,走现代化的教育强国之路。先进文化知识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将雕塑《书》建在校园别是图书馆内外是非常合适的,它能将高雅的雕塑艺术与现代图书馆建筑相融合,在外形上统一呼应。雕塑《书》以书的矩形为基础,进行大小组成,磊叠上升,磊叠象征知识的更新与积累,它的造型上与图书馆大楼相似,寓意着学习成功要靠勤奋,要一块一块地累积起来。在材质上用彩色金属板制作成各式各样的书籍,多彩寓意丰富多彩的知识。设立在图书馆中,是对知识主题的点题,同时,雕塑《书》在环境空间中起导引和凝聚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源,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弘扬“科教兴国”精神,这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旗帜。雕塑《书》的底座材料设计上,是用花岗岩石制作,修长的造型象征坚实和向上的语言思意,有效地衬托和突出了主题。

4.校园雕塑要表现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雕塑《蝶》(图2)以反映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为主题,表现现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朝气蓬勃、健康成长的形象,主题体现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理念。

雕塑《蝶》设立在草地上,运用汉白玉大理石的材质,非常突出。纯洁白色与周围深绿色的树林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它不设台座,完美地与自然环紧密相连。它运用抽象几何造型来进行形状组合,拟人的动态,组合起来,像盛开的花朵,又像一群飞蝶,翩翩起舞;仿佛一群天真浪漫的孩子在草地上,沐浴着阳光。他们欢快而具有动感的舞姿让观众有融入其中、跃跃参与之感。人、环境、雕塑成为一体,造型生动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也达到了与环境整体和谐的效果。

如今的大学院校的发展趋势是建设成为集教育、研究、艺术欣赏、休闲、娱乐、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式的大学”,这也必将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形象。校园雕塑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装饰和美化校园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功效。我们要巧妙地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为建设现代化的新校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