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技术入门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雕刻技术入门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雕刻技术入门教学

篇1

【关键词】食品雕刻;烹饪专业;学习兴趣;创新教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饮食方面,不但要求可口,还要求美观。因此现今很多高档饭店都非常注重食品雕刻。通过食品雕刻来传达出某种寓意,使宾客不但享受到美味,而且享受到艺术。基于市场的这一需求较为旺盛,很多职业院校的烹饪专业也加大了对食品雕刻的重视,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大学校的就业率。

1、食品雕刻的意义

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食品雕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才能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从而为培养学习兴趣打下良好基础。所谓食品雕刻,就是以食品为材料,利用专门的刀具,通过一定的雕刻技艺,来雕刻出各种各样优美造型的烹饪技巧。常见的食品雕刻一般多为花卉、动物、人物等等,这些雕刻出的作品栩栩如生,仿若真品,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作为一种具有很强观赏性与艺术性的技术,食品雕刻不但可以美化宴席环境,还能够烘托宴会主题,提高宴会的档次。因此目前食品雕刻在一些大型或高档的餐厅、酒店、宴会、节日庆典,甚至是国宴上,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如何激发食品雕刻的学习兴趣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食品雕刻还是一种较为陌生的技术,学生并不了解食品雕刻所用的各种刀具都是什么用途,也不懂如何运用这些刀具来雕刻出完整的作品。因此在初开始进行食品雕刻教学时,教师不能直接就向学生讲解各种专业知识,这样容易使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味,兴趣全无。为了激发学生对于食品雕刻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2.1创新教学方法,做好示范工作

在每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当根据本节课程内容事先雕刻出成品,并将成品带到课堂上,使学生看到这件作品就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并想着自己如果也能雕刻出这么好看的作品就好了。那么此时再进行教学内容讲解,必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大其学习兴趣。另外,展示示范作品的方法不能是直接放在讲台上,而不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到,这样也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有节课堂教学内容是进行花卉雕刻。在上课前笔者事先雕刻了几朵,并将其放在一盆鲜中,然后在开始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的优雅,然后再告诉学生这些花朵里有几朵假花,谁能找出来,就把这朵花送给谁。这样一来,学生就由原本的惊奇,转为极大的兴趣,开始寻找花盆中的假花。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开展了本次课堂的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2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实训练习活动

为了使学生对食品雕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教学期间可以用各种多媒体来展现丰富的食品雕刻艺术作品,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在饭店或酒店开业期间,或是当地的美食节期间,带领学生直接去现场观看,那规模的宏大、作品的逼真、技艺的精湛、组合的巧妙,每一次都会让学生深深地折服,被那些作品感染和陶醉,产生共鸣。学生对食雕艺术充满无限的向往,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出来。

在学生跃跃欲试,想自己雕刻出作品时,是最佳的实训练习时机。在实操练习环节上,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在练习中的优点,并及时表扬,还可以将优秀学生的食雕作品,拍成照片,在班里或校内进行展示和讲评,以此调动学生学习食品雕刻的浓厚兴趣和自信心。

2.3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充分调动创造热情

仅仅只在课堂上通过书本或多媒体来传达食品雕刻艺术,还是不能使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食品雕刻的精髓。因此教师若有机会,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到植物园、动物园、菜场等地方去观察,让学生了解各种花卉在不同开放阶段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动物的神态表情,了解山水花草等自然的景观,等等。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很好的把握动植物形态,使雕出的作品贴近自然,逼真传神。

2.4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平时练习时间太久,学生易产生厌倦感,故而不定期地采取操作技能竞赛,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赛范围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横向比,也可以在全年级、全校展开纵向比,将每次竞赛中优秀作品都写上学生的名字,放在学校的公共橱窗里展出,这样学生的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也增强了。通过竞赛,一方面,经过专家的评判和技术指导,学生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改进、提高,另一方面,他们能发现同学间的差距,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进一步发扬迎头赶上的精神,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通过参加竞赛,学生的经验不断丰富,自信心增强,技能水平也不断提高。

2.5狠抓学生基本功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

教学应该从简单内容入手,循序渐进,加强雕刻刀法的训练。教学中要求学生熟悉各种原料的性能,掌握不同的握刀姿势和运刀力度。可先教学生握刀姿势,原料打片,削皮,削制半圆形胚、圆形胚、椭圆形胚,后教雕刻简单的梅花、兰花、喇叭花等,再学月季、牡丹、玫瑰、荷花等花卉的雕刻,这样可以很快使学生学会和运用刀法;先学花卉雕刻,后学花篮、花瓶、花盆等雕刻,使学生可以自己将雕刻的成品组合成一件完整的食雕作品;先学单一,后学整体,如先学独立的小鸟雕刻法,待学会了方法,掌握了要领,记住了小鸟的特点后,再学整体立雕小鸟。

2.6鼓励学生要有坚强的毅力,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学习食品雕刻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顺利度过入门阶段这一难关期。每一位学过食品雕刻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起步入门阶段是最困难的。很多意志力不强的人,就是在这一阶段败下阵来,并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从未接触过食品雕刻的学生,他在学习刻第一朵花的时候,会觉得非常吃力,手不听使唤,下刀没准,这就是所谓的困难期。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下去,一朵花不行练两朵,十朵不行练二十朵……,最终会练好的。一朵花练好了、掌握了,学生就会对食品雕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就会进一步增大对食品雕刻的学习兴趣。

3、结语

总之,食品雕刻是一门精细繁琐却极具艺术美感的技艺,学生若能够完全领会和掌握食品雕刻的精髓,则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前途必然不可限量。为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走的更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调动、激发和延续学生对食品雕刻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篇2

在这个新世纪,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习生物学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接受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理念,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只是机械性地记住教师传授给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力。所谓的“学习力”就是指能通过创新思维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据笔者观察,目前的农村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生物学科的师资配置不合理,有的任课教师根本没有学习过系统专业的生物学知识,面对图文并茂的教材也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灵活地驾驭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初中生物课程作为等级科考试科目,教师让学生在考前做模拟卷,死记硬背考点以应付考试。笔者曾对考生做过的模拟试卷和近几年的初中生物学业会考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学生完全为考而学。基于这两点,学生对生物学科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识记,无法领略生物学特有的学科魅力。农村初中毕业生中学业成绩偏差的学生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因此,升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仅生物学基础知识极度欠缺,对生物学的学习也失去信心和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力弱的根本原因。基于此,需结合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心理效应,增强学生自信以提升学习力。

1.心理暗示效应,肯定学生。

暗示心理学理论认为利用暗示手段可以使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高度协调,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创造让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实施暗示教学,当然恰到好处的赞许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岁末笔者组织学生雕刻水培漳州水仙花球,首先组织观看《漳州水仙花雕刻技术》录像,沉浸于《漳州女》曼妙的音乐中,了解水仙栽培历史及水养方法,观摩名家雕刻技法,欣赏各种水仙造型,领略省花的魅力。教师现场示范雕刻方法,强调雕刻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细节及注意事项。因种球形状各异,学生的雕刻无奇不有。经过近一个月的浸养水培、细心呵护,最后用千姿百态的学生作品在教室走廊上办个水仙花展。雕工虽笨拙,造型虽简单,但无一不是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创作,吸引了很多老师、同学的眼球。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很多学生表示来年还要再尝试雕刻水培水仙球。“一定会比今年漂亮。”学生的自信溢于言表。在整个实践体验过程中,没有简单的说教,只有学生对“美”的期待、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欣赏等无声的暗示。

2.皮格玛利翁效应,赏识学生。

“皮格玛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我们对学生充满期待,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对他们进行鼓舞、启迪,学生自然情绪高涨,学习劲头足,兴趣也更加浓厚。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这样一个抽象的课题时,引导学生从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因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学生交流起来没有难度且展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笔者向学生展示近几年从事漳州水仙矮化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一个探究实验《不同浓度多效唑对漳州水仙的矮化效果测定》,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学生的进步,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得出结论。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但因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严谨探究获得的,这种成就感,加上老师的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无比快乐和喜悦。

古人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对学生进行言语评价。对学生抱有期待,经常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中职学生因学业不良,很少受到公正的评价。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拿过一张奖状,他们特别渴望能得到肯定和认可。生物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对于基础的要求不是非常高。只要学生有所进步,教师就应多多表扬,不要以为学生不需要。

二、培养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以提升学习力。

学生学习力弱,好比庄稼不自主吸收水肥,必须根据作物生长习性测土施肥,科学管理。我们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原因,摒弃对这些学生的错误认知,明白学习力弱不等于弱智。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中职学校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开发潜能,最终成为社会生活中出色的一员。因为兴趣是学习力中最充沛、最快乐、最轻松、最美好、最活泼的品质,兴趣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它能让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变成活泼有趣的东西。

笔者根据中职学生学情,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降低学习门槛,学有所得。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如何将这些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手中呢?心理学中有种说法,称为“登门槛效应”,当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到高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接受水平,使授课内容难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层层递进地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学有所得,自然有兴趣去学。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入门实验,对一个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没什么难度,无非是利用初中阶段所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探索新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根本不懂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更不懂如何规范制作临时装片。我们应分化难度,先利用一节课时间手把手地“补课”,先复习巩固显微镜的用法,学会制作装片,然后组织学生完成当前的教学内容。又如,《生态工程》这一章有两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细研教材,发现内容过于冗杂,学生难以接受。反复推敲整合,选定一个专题《我国的生态农业》。但是“生态农业”有关内容在教材中仅有零星分散的两句文字,只谈到“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经过大量收集资料,结合个人实践经验,我专门印发了题为《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拓宽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就当前被热切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我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引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继而,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研读有关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领悟其用于指导我国的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事例源于生活,原理引自教材,经重组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机活力,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内容生活化,学有所用。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职学习更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对技能素质的要求更高,忙着传授脱离实践、纯粹理论的知识是无意义的,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善于选用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充实课堂,让授课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如《生物技术实践》这样的选修教材,绝大多数普高学校忙于应对高考,没时间也没条件开设,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却大有裨益。《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无不彰显生物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非凡魅力。哪怕教材中个别专题设备要求较高,没办法开展实际操作,可是不能忽略它“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少来自乡镇,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教材中谈及中国荷斯坦牛的选育,结合地方保护品种白眉山羊的生长现状及民间的消费习惯,与学生一同探讨既适应本地环境、生长速度快又能迎合消费需求的优良品种该如何选育。让教材理论真正应用于生活,缩小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3.创新教学方法,生动新颖。

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倡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方法。各类电视节目、教学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给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单靠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在谈到“远离白色瘟疫,将戒毒进行到底”的知识时,“”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虽然课文只用一个版面简单介绍,学生却显得兴趣盎然,提了很多问题。这时就可以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与发现》系列片扩展知识,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宜采用小组合作、发现探究的方法来教学,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安排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学习生长素的作用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想办法催熟,并让他们把催熟的过程记录下来到班上分享。结果学生不但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搜集了各种农业知识,长了一番见识。带学生参观笔者的实验鸽场和中蜂基地,通过实地观察观赏鸽的家系性状变化及良种蜂王的选育过程,真切体会遗传与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大早备好枸橼酸钠及相关仪器,让学生亲自去家禽屠宰场索要鸡血或鸽血,既节省了经费,又体验到了知识探究过程的艰辛和乐趣。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57-01

1 在我县职业教育中开展木工工艺教学的现实基础

《礼记・曲礼下》曾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木工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和辉煌的历史,现存于世的诸如闻名世界的中华民族瑰宝北京故宫、武术圣地嵩山少林寺、布达拉宫等历史文化名胜都是由许多木工工艺建成;同时木工又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如各类桌椅、柜子等生活器具。可以说木工从古自今就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现代社会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木工工艺不仅能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掌握一门技能,更加充实完善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泰顺地处浙江最南端,多山少地,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但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林业资源尤其突出,90%的森林覆盖率,漫山遍野的苍翠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泰顺的最好馈赠,开展木工工艺教育培训有着十分便利的自然资源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我县有众多竹木加工企业,有些企业的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开展木工工艺培训有着非常扎实的产业基础;我县拥有众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最美”木拱廊桥溪东桥,还有提线木偶,特色古民居等等木质结构建筑和器物,开展木工工艺教育培训可以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打造我们泰顺自己独具特色的竹木文化产业。在我们泰顺这个浙南明珠开展木工工艺教育培训,有着先天优越的自然资源基础,底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完备的经济产业基础。

2 开展木工工艺教学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于2007年8月,现有教师一百多人,专业教师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2人,开设有农业、雕刻、财会、建筑、机械、电子等专业,这几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及全校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长足的进步,先后建成省级示范专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民间传统工艺等专业,并获得浙江省首批中职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浙江省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基地等荣誉。在我县开展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实现就业创业,促进社会和谐及创收增收;开设一批及具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如雕刻专业,涉农专业等,为我县培养了许多优秀专业人才。虽然取得了许多来之不易的成绩,但先天不足仍然困扰着我们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训设备非常落后,专业师资极度缺乏等,使我县的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着硬件不“硬”,软件不“软”的情况。开展木工工艺教育,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办学,进一步提升我县职业教育的办学开展水平。

2.1开展木工工艺教学有广泛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家居用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木工家具逐步走进我们生活,各类木工需求越来越多,现有的木工又非常紧缺,同时有许多现在非常流行的木工DIY爱好者想自学木工自制家居但又苦于找不到学习的场所,如果在我们职业学校开设木工教学便能很好的缓解木工紧缺的情况,同时也为许多木工DIY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锻炼的平台。

2.2开展木工工艺教学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师生“教”与“学”的有效融合

职业教育由于发展起步晚,普遍存在着教师难以有效教学和学生难以有效学习的矛盾,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普通教育学校过来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有着很大不同,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探索和追寻的;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工作难点,职业教育的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稍差,但是动手能力比较突出,木工工艺教学由于上手容易,入门快速,积极性高等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调动上课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克服厌学情绪,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最终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篇4

>> 漫谈:课堂里的机器人(二) 漫谈中医的辨证(二) 漫谈智能机器人 漫谈中医的体质学说(二)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二) 漫谈机器人的人工智能 雕刻艺术漫谈(二) 合唱训练漫谈(二)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二) 漫谈身份的二重性 漫谈二次函数在高中阶段的应用 网络布局飞刀漫谈(二) 漫谈药酒与养生(二) 贵州水族音乐漫谈(二) 校园歌曲创作漫谈(二) 漫谈曝光组合技法(二) 漫谈二轮志书对失误、教训的准确客观记述 青少年科技创新漫谈 第二讲:科技小发明的主要技法 京城二锅头漫谈 漫谈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大家可以看看去年创客嘉年华的展品。3D打印、互动艺术和创意工作坊是去年的热点,要是今年创客教育能够成为热点就好了。今天刚刚把课题的申报材料交到东城区,东城区报了29个,只能批准七八个,所以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不过无论是否申报成功,研究都会继续。

陈杰:你之前和导师一起做了不少课题吧?

吴俊杰:是啊,研究生的时候做了很多,自己也申请成功过好多次。只不过,那时候是北师大为代表申请,现在我是景山学校的一个普通老师。平台不同,不过我还是很有信心。

陈杰:我觉得你行,你们这个团队非常强大。

吴俊杰:期望把事情做好,课题组里面我最年轻,那么多有丰富经验和资源的老师信任我,让我很欣慰。现在把课题的最终报告跟老师们汇报一下,课题名称是《体现创客文化的学校STEM特色科目群的建设实践》,给大家发几张截图(如图6、图7、图8)。

主持人:里面提到了创客文化了,我想问问,您是怎么想起来要做这样一个课题呢?

吴俊杰:缘起于我们学校的北京市人大代表把我的一个建议放在了人大会议里面,并且得到了比较好的反馈,建议在北京大、中、小学生中展开“创客教育”。

一开始在群里面讨论的时候题目是“课程模式”,后来有人建议我,选择“科目建设”更为实在一些,也比较符合景山学校的定位,所以就打算先做比较实在的“科目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思考和摸索“课程模式”。

主持人:您刚发的图片中提到了创客文化,那么刚刚说的“创客教育”是一种怎么样的教育呢?它在实际的课堂中,通过什么方式能体现出来?我觉得你们都挺有“创客”精神的。

吴俊杰:创客是把创新和创造作为自己核心能力的人,他们把制作物品作为一项业余爱好和休闲方式,并且把这些作品开源出来。创客的作品并不一定是电子产品,很多艺术家也自称为创客。创客中有一些从事教育类的工作、开发教育类的应用和产品的人,被称为教育创客,另外一类教师他们与创客合作开发课程,也是教育创客。而创客教育的概念是围绕着创客、创客空间和创客文化展开的。

陈杰:像谢作如自己开发的互动媒体课程。

吴俊杰:是啊,创客教育是围绕着创客、创客空间、教育创客展开的。创客教育是指青少年在区域创客空间或者学校创客空间自制创意作品的学习活动,在创意作品的制作、开源和分享、设计及产品化的过程中,通过自学、跨年龄和跨领域的学习,体会创造的快乐的一个过程。创客教育围绕着创客空间展开,学生自己制作作品的阶段可以没有课程,通过项目工作制来实施,但是针对初学者和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需要,可以由教育创客组织开发一系列的创客教育入门课程,便于学校教育创客空间的负责人选用。

融入了创客文化的机器人教学其实就是比较理想的机器人教学.

篇5

关键词:电子白板;美术;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94-2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能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媒体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具体、灵活而有趣,让学生能轻松愉悦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课上要充分运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艺术明珠――彩陶艺术”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彩陶纹饰绘制的位置和纹饰图案这两个知识点时,我播放了电影《疯狂的原始人》和科教片《原始人类》中有关原始人生活场景及状态的片段,渲染气氛。先让学生体会原始社会中的真实情况,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然后请学生到讲台上把最能说明原因的内容截成图片放在桌面上,再把它们排列起来。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彩陶纹饰绘制的位置多数是在人处于俯视角度所及的视域范围,即大部分绘制在器皿的上半部分或内侧。这是因为原始人经常会在树上活动和当时没有桌子,器物都是放在地上形成的;而纹饰的内容大多以动物纹和自然界的物体为主,是因为这些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最熟悉的事物,并明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形成的,这也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的功能,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动态情景、生活情境等,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美术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巧用功能,演绎灵动课堂

电子白板具有书写、批注、隐藏、组合、探照灯、回放、绘图等功能,教师与学生都能直接操作,把老师从讲台上解放出来。原有的PPT死板,只能按顺序放映,无法编辑修改的状态。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使用SMART Notebook软件来制作交互式课件,不仅能按照学生回答问题的顺序出示相关内容,而且可以把大量丰富的图文、视频资料放入资料库,在上课按需要出示n通过运用各种图像、多媒体等牢牢地吸引着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原来的老师家长“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使学生享受与众不同的学习时光,而且能使课堂变得灵动、充满交互性、合作性和共享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件制作完后,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但每次上课的内容及过程则根据学生和班级情况各不相同。这不仅能节省备课时间,而且能在课后与学生分享课程内容,有效地延伸了课堂的宽度、广度。

电子白板中的各项功能也是激活美术课堂的法宝。例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常常需要图片展示,并且要在图片作一些标注或圈点,突出重点。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即使采用PPT,也需要事先准备好。而采用白板后,这个问题就能有效地解决,因为电子笔既能代替鼠标操作又能代替粉笔书写,老师可以在白板上直接图画、标注、擦图、保存,当白板画满后只需另建一个白板,课堂教学更直观、有效。

此外,我还用拷屏功能,将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做为一个静态图片来保存,等到下课前进行回放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学效果明显。

三、直观感受,改变思维方式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高中美术课上,教师要巧用课件激发学生爱思考勤动手,该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比如教学《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一课时,在体会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结晶――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这特点时,如果只是“空对空”地讲解或是“地对空”地看几张平面图片,学生很难体会真切。所以我运用了三维视频的效果,让学生当导游来操作,亲身“走进”故宫,这样学生不仅能直观地认识故宫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的造型等内容,身临其境,就连建筑上的雕刻和彩画也历历在目。在我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改变着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重视增加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国古代工艺术美术――彩陶这一内容时,我用IPAD下载了一个制作陶器的游戏软件(将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每组一个IPAD),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验制作陶器的过程,再将每个小组自己“动手做”的形状各异的陶器放用实物投影展示,并说出设计的理由和用途。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彩陶设计的原理和功能。

四、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美术新课标中指出: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动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的图案纹饰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透彻地理解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我先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绘出一个基本纹样,然后由小组选择最佳作品进行拍照截图,运用制图软件让学生按小组把采集到的基本纹样以带状态、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分别复制排列,得到新的图案。这样学生对两种图案的组合方式就掌握了,接着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来源及意义,采用小组互评、组长点评,教师总评的形式对纹样的连续性、递进性、回旋性、整体性以及在设计中单位纹样之间的衔接、穿插、呼应等方面作积极评价,再以小组为单位对纹饰进行修改,形成较完美的图案,最后将制作完成的图案放到空白的器皿(陶器、瓷器、青铜器)图片上,做到匀称协调,形成完整的作品。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小组合作密切,到下课时,学生还是在热烈地讨论着各小组的“杰作”,意犹未尽。

经过实践,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每一次对艺术作品的点评,学生每一次的作业都充满着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作为美术老师要多进行多元评价,激发他们探索和创作的欲望,挖掘潜能、促进个性和创新精神等各方面的发展。

实践证明,白板技术及相关软件运用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实现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不但能将美术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象,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改变了老师教的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学,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拓宽思维、促进合作、提高审美意识的有效工具,能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美术知识,从而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01).

[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中国人发大学出版社,2012(05).

篇6

汤惠民是谁?汤惠民是台湾大学地质研究所硕士,是台湾第一位研究翡翠的研究生,对整个亚洲地区的珠宝市场洞若观火,尤其在珠宝鉴别方面功力深厚,现任台湾矿业最高审核机构标准技术委员。

2011年,他的著作《行家这样买宝石》被引进大陆,在当当网、卓越网等网络渠道珠宝类图书中销量长期排名第一。2012年,汤惠民再出新书《行家这样买翡翠》,在如今全球图书市场都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实属异类。

初见汤惠民,一举手一投足间无不透露着他的温尔尔雅,他的才气纵横。

“励志哥”

经过简短的介绍与寒暄之后,便开始了此次访谈。谈及如何踏足宝石行业时,汤惠民的思绪被拉回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汤惠民是家中独子,因此从小就被家族寄予厚望。不过,他说自己“天资不慧”,贪玩的他小时候学习成绩始终一般,为此没少挨父亲的“巴掌”。高考成绩不理想,父亲本想让他再复读一年,叛逆的少年,为了逃离家庭的“掌控”,却悄悄以“吊车尾”的成绩(刚够学校录取线),选择了位于高雄的正修工专土木科。

当时,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盲目选择的专业,虽然不符合他的兴趣爱好,却在日后为他挖掘了第一桶金。

20世纪90年代,工科在台湾很吃香,毕业就能找到工作。汤惠民也一样,但做了监工的他却不喜欢这份工作附带的应酬。在那个“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为了改变生活,“后知后觉”的汤惠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拼博。于是,他以优异成绩考进了中国文化大学地质系;1993年,又考进台大地质研究所,师从台湾宝石学权威谭立平教授,成为台湾第一位研究辉玉(翡翠)矿物学的研究生。

然而说起自己在“拜师学艺”之初,老师问及自己对地质学中的哪个门类感兴趣的时候,也着实令汤惠民犯了难。他有着一般年少者都有的迷茫,他不清楚自己想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当时脑海中浮现的,除了亲朋好友手拿各种石头追问我各种问题的情形,就是我之所见很多人都喜欢戴玉和翡翠,而且价钱从几百到几千、几万不等,我不明白这到底有什么区别,于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所以就决心研究缅甸玉(翡翠)。”汤惠民对自己情急之下所做的选择感到颇为满意。

汤惠民告诉记者,看珠宝展览是学习珠宝知识最好的方法。第一次跟着老师去珠宝展,老师在前边走边教,他在后面学,听老师讲:“这是祖母绿,那是蓝宝石……”汤惠民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却将老师所教的东西忘光了。等老师离开以后,汤惠民马上又回到珠宝展重新回忆并做记录,就算老师再来考他,也不会有问题。这样没多久,他就可以带着学弟学妹到珠宝展给他们讲解宝石。

“学珠宝知识其实不难,但一定要多问、多看,最好带着比自己懂行的人一起去。”汤惠民说,对于初学者和刚入门的人来说,要先去分辨它是什么种类的宝石,之后再去鉴别真假;其次,要看它是否被人工处理过。一定要看实物,多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

不过毕业后汤惠民并没有走专业学者路线,这次,他为自己提前做了规划,“当时宝石研究在台湾不被重视,教授做商业又会被认为不务正业,但专职做商业又白读了这么多年书”。于是,汤惠民决定到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社区大学做兼职讲师,“最多时,我在3所社区大学兼职,同时还做过宝石零售(从香港批发宝石回台湾卖)、电视购物、兼职宝石鉴定师、开宝石网店等工作”。

翡翠购买有诀窍

在多年对翡翠及宝石进行研究之后,汤惠民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开始用自己多余的钱投向宝石,他们或佩戴或投资收藏,然而,随着“上当受骗”的人越来越多,有大部分人因着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开始搜罗宝石培训的课程。于是,汤惠民放弃了手头上的一切工作,开始专注于基础宝石教育推广,在自己获利的同时,也希望为广大玉石爱好者提供普及宝玉石的知识,以期减少人们上当受骗的几率。

翡翠是天地孕育之精华,大自然创造之杰作。翡翠的种、水、色所展示的美多种多样、变幻无穷,使人赏心悦目;翡翠的雕刻和设计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令人浮想联翩。翡翠体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自然美和人类巧夺天工的工艺美,让人心动不已,并成为人们投资和收藏的热点,因此如何购买和投资翡翠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然而,翡翠行业是一门水很深的行业,买与卖之间很多都是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润,买的人想找性价比高的货品,越便宜越好,卖的人却是想多卖一点,多赚一些。这种不对等的方式,造成交易的复杂与困难。

在汤惠民的学生中很多人都花得起钱买块翡翠坠子或手镯来戴戴,但是随着这几年翡翠价格的一再攀升,往往听到业者开价后,就退避三舍,也不敢还价钱。

另外,投资与投机的人越来越多,往往今天买明天就想卖掉赚取差价,一个货品兜来兜去转过几手后价差可以到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卖家以翡翠为不能再生资源,种老色好的翡翠越来越少,现在不买隔天就后悔的说辞,来达到成交的目地。

然而,汤惠民却相信买翡翠是一种缘份,不同的个性与气质,不会看中相同的一块翡翠。买翡翠不强求,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买到之后就得好好珍惜与对待,随时把玩或与亲友交流。每一块翡翠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与故事,让翡翠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世世代代成为传家宝,那种亲情与文化传承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那么什么才是好翡翠呢?一件好翡翠,首先是它原料质量的好与坏,其次是设计做工。若翡翠的“种”“色”“水”“底”都很好,做工有新意,具有玉文化内涵,那这就是一件价值很高的艺术品。反之次之。

除此,汤惠民认为,收藏投资宝玉石一定要以自己喜不喜欢为优先考量,不要有短期赚大钱的想法。“我每次收购宝玉石的时候,一定会把两三颗最好的锁在自己的保险柜里,10年以后一定是升值的。天然宝玉石作为自然界的稀缺资源,一定会越来越少。原来我买白玉的时候,市场还没有这么热,而现在顶级的和田玉,1公斤已经要1000多万元。如果心态很急切,什么热就跟风,急买急卖一定不会有好价钱。”

再次,懂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可以通过参加5~10人的社团,去参观一些珠宝店或者珠宝展,打好基础,提升自己的欣赏、鉴赏水平。

“我在求学的过程中,很深切地感受到古玉市场的水实在太深,真假莫测,即使对专业人员来说,风险都很大,所以一般很老的东西我是不碰的。”汤惠民说,他只收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藏品,这样把握更大些。

在不熟悉的领域投资,汤惠民也曾尝到过苦头:“十几年前,人家介绍我买高科技公司的原始股,说马上就要上市,收益能翻多少多少倍。我买了大约20万元人民币的这只股票,还偷偷计算到时候翻几倍我能赚多少钱。结果到现在这只股票也没上市,完全成了废纸。”

篇7

(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100088)

摘要: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在借鉴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推进通用技术课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对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开展调研,研究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进行论证,整体设计,制订计划,提出了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目标。

关键词 :北京市 通用技术 实施经验

一、政策保障,按要求开课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部署,自2007年秋季起,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为了确保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顺利、稳步地实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学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京教基[2008]1号)、《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学设备配置标准(试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意见》(京教基[2008]3号)等文件,决定从2008年秋季起,在北京市普通高中二年级开始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课程改革实施一轮后,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年级调整至高一开设必修课程,高二开设选修课程,并每年给通用技术教学研究提供专项资金。北京市教委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认真贯彻落实市教委的精神,责成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基教研中心”)牵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等部门配合,具体负责全市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工作。基教研中心在原中小学劳动技术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小学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室。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二处(原基础教育处)的指导下,承担并开展了一系列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学科建设、教学实践与研究等工作。

二、师资培训,注重实效性

在市教委统一领导下,基教研中心对准备教授通用技术的全体教师实行全面培训,根据通用技术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进度安排等,采取了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培训跟进,补充完善,持证上岗等方式,并在培训中做到了六个注重:

(一)注重系统学习和重点训练相结合

围绕高中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的需要,急用先学,急用先练,注重系统学习和重点训练相结合。不仅要让教师知其然,还要让教师知其所以然。

(二)注重专业技术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

为了避免出现教师在黑板上讲技术,学生背技术,教师不会用、不敢动工具设备,也不敢让学生动手实践等现象,在通用技术教师培训中,注重在安排系统技术知识讲授的同时增加专业技能实操训练的专项培训,如木工、电子、金工等培训,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三)注重为教师建构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

把握通用技术课程特征,注意把科学专业知识与技术专业知识相融合;把其他学科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和专业技能等迁移到通用技术教师培训中来,为我所用。使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自己原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新的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适应通用技术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帮助教师树立起可以胜任通用技术教学的信心。

(四)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注意把专业基础知识与当今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发展动态信息有机结合,传授给教师;注意把基础的、手工的和传统的专业基本技能,与现代化的、较为成熟的、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有选择地教授给教师,这对于教师了解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给教师进行了木工、电子、金工、机械制图等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激光雕刻木机、3D打印机、AutoCAD设计软件等的培训,使教师了解了更多的现代化技术装备。

(五)注重技术规范性和安全性

在培训中注意技术操作的可行性、规范性和安全性,根据教师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强调培训的循序渐进,把统一规范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意识贯穿在培训始终,使教师能够迁移到教学中,有效地杜绝了操作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注重信息技术远程互动培训模式

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远程互动教学方式进行全员教师培训,提高了培训效率,方便了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全员系列培训工作,解决了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初期急需教师的燃眉之急。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跟进式培训解决了开好通用技术课、稳定教学、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给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抓住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研究,注重挖掘与推广

围绕提高技术素养,体验创新设计,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技术课程目标,选取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相关专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和教研。

(一)教师培训与教研、教学活动相结合

在五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中,坚持了教师培训是课程实施的入门向导,有目的的教研活动是培训的延伸;教学活动是对培训效果的实践检验,也是对课程标准、教材进行审视和完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寻找与通用技术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资源不断丰富。

(二)开展项目教学研究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此方法在职业学校中应用较为广泛、成熟,那么,能否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和活动中应用呢?我们借鉴国内外技术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紧密联系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市(区、县)教研部门、部分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学院等,在课堂教学、冬令营、技能竞赛展示等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收到了阶段性教学经验与成果。

用理论指导实践研究,把研究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在实践研究中勇于创新,不断积累和总结具有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特色经验,再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推广和指导实践。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指导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为今后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践研究的过程,是连续不断和深入提高的发展过程,目前还在继续深入研究与探索之中。

(三)围绕重点,突破难点

在2009~2013年间,运用竞赛、作品展示和技能大赛等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既为教师探索通用技术教学方式开辟了一块实验田,又为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搭建了拓展平台。例如,运用Auto CAD软件进行创意设计,收到了初步的成功经验,使师生找到了教与学、学与做的结合点,找到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与提高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切入点。

(四)不断挖掘鲜活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

组织开展教学设计评选、教学项目、试验和实验项目、教具、学具等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教师的经验和成果,并将优秀成果与全体教师分享。

(五)多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把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寻找形式丰富多彩的“学”与“做”的活动项目,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师生都可以更好地发挥个性,进行创意设计,充分体现了通用技术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例如,举办学生服装设计展示活动,此活动依托文化遗产教育,深化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全面展示了师生在通用技术课上的成果,并且极大地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创新实践,突破了技术课程的局限,丰富了通用技术课的内涵。

(六)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通过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相关活动的实践研究,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同时,注意克服当前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的“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发现学生创造的火花和潜能;要授知识,传技能,教方法,长智慧,搭平台,塑精神,为培养适合时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借助社会力量,助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

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很多方面是借助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的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共同推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智力资源的理论知识传授与辅导,专业技术实训操作场地、器材设备的条件保障支持,专业操作技能的规范、安全性训练与校正,技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策略方法的介绍与指导等,开辟和探索了一条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多渠道开课的特色之路。

5年来,北京市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能立足实践、注重创新、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抓住了教师培训的关键环节,坚持用“做中学”的理念指导高中通用技术教、研、学活动的开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并探索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方法;在教学研究方面,体现了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特点;坚持了逐步、全面、稳定、深入地推进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原则,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果,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不断反思,有效落实技术课程

北京市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技术素养还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还不能保障课程的有效开设等,需要不断反思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教育行政部门须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保障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首先,加强教学督导,保障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方案的落实。应严格按照国家的课程方案完成教学任务,补充或完善现有的课程方案,将通用技术2课时连排,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常态的课堂教学实践。

其次,出台相关政策,切实落实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经费。目前,北京市各区、县学校发展不均衡,经费出处不统一,有的学校不能保障通用技术开课所需的设施配备。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通用技术所需要的经费问题,采取以学生人数统一、以“通用技术经费专项”直接拨给学校的作法,是比较理想的。

再次,建立通用技术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在高校,特别是在北京市市属高校增设通用技术教育专业,有目的的培养通用技术教师,从源头上解决北京市技术教师缺少、培训不到位和“常培常新”等问题,加强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在职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和基本功展示等常态工作,坚持持证上岗政策,提高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最后,建立北京市通用技术学科市级评价制度。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纳入全北京市市级会考制度之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市级会考。在现有条件下,可采取抽测的方式,进行技能操作方面的评估。

(二)教育装备部门应深入课堂,制订切合实际的政策,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已经5年了,装备部门应针对目前的教学设备和工具配备情况,进行相关调研,协调厂家,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常效机制,完成一些保障措施,使学校真正能够使用。与时俱进,增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工具等,真正保障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

(三)市教研部门要做好培训和教研工作

市教研部门在培训工作上,除了加强教师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审美观和创新意识,扩大教师的视野;在教研工作上,更多地推出市级优秀课、研究课等资源,建立相关渠道,为教师推荐更多的课程资源。

(四)学校领导要扶植通用技术教师发展

学校领导要提高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高度重视技术在培养国家创新型建设者的重要性,重视通用技术课程建设;要下决心,以长远的眼光有效地解决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困难。

学校领导要看到通用技术教师的辛勤工作,将通用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应建立通过技术教研组,为教师搭建创造研究和学习通用技术的平台,帮助教师不断地成长。

学校领导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保证通用技术每周2课时,在必修模块实践开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至少开设一门选修课程;合理使用学校经费,为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实践室场地,保障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通用技术教师应不断提高技术修养

第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提高师德素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以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铸造人格。教师的勤奋、求实、刻苦、创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以及热情、开朗、乐观、正直、宽容、豁达的个性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产生献身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才能在困境中吃苦耐劳,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为每一位学生健康并富有个性的成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而解答这些问题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并注意收集、提炼日常生活中与技术有关的、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使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让他们从技术学习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从中领悟到生命、生活的真谛。

篇8

美术史论教育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

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教授、中国美术史博士生导师)

作为美术史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不应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应当有着社会责任感。虽然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我们还是有许多事情可干的,尤其在关注社会上应花些力气。

美术史论教学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且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只是最近三、五年才有较大的变化。如除了率先设立美术史论系(或美术学系)的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外,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也相继增设了美术学系,这无疑是件大好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发达国家为楷模,争取经过不懈地努力,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在平均国民收入、产值、住房条件、小汽车拥有、教育水平等方方面面寻找差距,努力追赶。这表明中国人民的省悟与奋发。但是从美术史论教育来进行中西对比者,尚无人进行。其实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是紧密相联的,二者互补,二者互利,相得益彰。运作好了,就进入良性循环;运作差了,就陷入恶性循环。

我有幸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地区进行访问与讲学,西方先进的技术、发达的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更注意到这些发达国家的全民美术素质也是相当高的。如美国,几乎大学都有美术史的选修课,而且都有自己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如日本,东京博物馆、京都博物馆长年与短期的展览非常活跃,青少年学子、老年人已成为稳定的观众队伍,而且许多事务丛集的“上班族”也常常在休息日参观博物馆和美术展,对展品评头论足。而象箱根的雕塑博物馆、奈良的正仓院,甚至比当地的枫叶、樱花还吸引游客。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内,常常可见中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席地而坐于名画前,听着老师的讲解,展开热烈的讨论(当然,是轻声细语的)。相对而言,国内的大学开设美术史选修课者,几乎寥寥。至于博物馆、美术馆的参观者,也远不及风景名胜;有些美术馆往往开幕式就是闭幕式;有的博物馆门可罗雀,经费捉襟见肘,或挪作他用,与所处风景点或茶吧、游戏房相比,十分寒酸。然而中国的文明史却有数千年,中国的人口却是世界第一。

这一切固然是特殊国情所致,但很大程度上却表明人们文化素质与美术修养的低下。

作为美术史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不应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应当有着社会责任感。虽然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我们还是有许多事情可干的,尤其在关注社会上应花些力气。

一是继续努力,培养美术史论的人才,培养更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充分利用美术学院这只“工作母鸡”的作用,多做些宣传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事,给各地大专院校输送合格的美术学教师,也给各地的出版、新闻、美术馆所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是要做些普及工作,与美术馆、博物馆、电视台、出版社及宣传媒体配合,作些深入浅出的讲座、评论,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我曾应香港城市大学之邀,为理工科的学生讲美术史知识,也应邀为德国、美国的老人讲述中国古老的美术;还在上海音乐厅为普通市民讲述中国少数民族的美术。听众反映踊跃,提出不少问题,教学相长,令人兴趣盎然。邵大箴先生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种美术学院围墙以外的事,其实也很有价值。

昔年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大声疾呼要提高全民族的美术与文化素质。经过数代人的奋斗,如今中华民族的美育比上个世纪好多了,但是放眼世界,注目先进,我们还是很落后,在新世纪中,美术学院的美术史论教育,还有许许多多事要做,不仅在象牙塔内,而且在象牙塔外。

外国美术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亟待加强

汪涤(中国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硕士研究生)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基本框架和基础资料建设。一些美术通史、断代史、国别史、画家综合研究是经受了历史考验的,已经成为西方美术史界研究的必读之作,应该有计划地翻译过来。

众所周知,在中国研究外国美术史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经历80年代西方文化介绍的热潮之后,90年代以来外国美术史的研究在学术界倍受冷落,处境甚忧。

目前的外国美术史研究正在向两个极端发展,其中一些问题值得真正喜好外国艺术的人士注意。一方面是外国美术史低层次的通俗读物泛滥成灾。大量粗制滥造的鉴赏大全、艺术史小册子充斥市场。图片质量低劣、内容枯燥、错误百出是这类读物的通病。剪刀加浆糊的便利工作,丰厚的稿费利润使外国美术史工作者误认为此是主业,忽视了基础研究。读者看了这样的读物,非但没有得到美的享受,反而对艺术敬而远之。另一方面是研究的高深化。一些学者热衷于西方美术史方法论的引进和介绍,挟洋自重,压服国人,凸显自己的学术地位。一时间图像学、精神分析、女权主义之类纷纷出笼,大批时髦理论文章涌现在读者眼前。但是读者对文章中的大量人名、地名、作品名、作家名都不知所指,如坠云里雾里。窃以为译者未必尽知,其中错译当不在少数。这些方法论文章实际上是对近二百年西方美术史学发展的总结,不读过大量西方美术史名著的读者是根本无从理解方法论在批判什么、支持什么,更无法对方法论持什么异议了。由此读者大不必遣责自己的无知,埋怨译者的无能,大家实际上都没有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谈何争论与商榷?我国目前对西方美术史中的一些基本流派和画家都没有认真地深入研究,没出过什么专著,可以说严重缺乏研究实践,又何谈在方法论上说三道四?方法来自于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到方法,以为搬用他人方法就能迎头赶上,得道成仙,乃是刻舟求剑之举。

我们的外国美术史研究要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既不能流俗,也不能超前,而应踏踏实实,一步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基本框架和基础资料建设。一些美术通史、断代史、国别史、画家综合研究是经受了历史考验的,已经成为西方美术史界研究的必读之作,应该有计划地翻译过来。断代史有个特别的好处就是既宏观又微观,既关注了个别画家的风格特点,又关注了历史长河中画家们的关联,象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罗森布拉姆的《19世纪艺术史》都是大师之作,为该领域的入门之书和通史写作的主要参考书,在西方视为经典。这些著作往往资料翔实,所持观点客观公允,非常有利于我们把握基本情况。有了这类书我们就不至于陷落到方法论美丽的陷井之中了。

画家的画论、日记以及历史上重要的艺术文献都应该比较整体地整理、翻译出来。我们过去喜欢搞摘要、语录,把这些文献全部拆散、弄乱,很不利于研究。实际上这类书很有用,对于艺术家更是这样。比如看《德拉克洛瓦日记》、《马蒂斯论艺术》、《柯罗》之类资料书,画家们就了解了大师的心声和技法决窍,比任何一本鉴赏小册子要有用得多。象Holt的三卷本艺术史文献、《现代艺术家论艺术》之类的资料书,在西方是必需的工具书,应该把它们译出来。

过去曾有一些先生译过诸如《西方艺术事典》、《希腊艺术手册》、《艺术的故事》、《中世纪艺术史》等好书,至今都是该领域写作的主要依据。只可惜90年代以来这样的工作做得太少了,读者们都在引颈企盼此类书籍早日面世。

研究外国美术史是很难成为大学者或是学术明星的,翻译、介绍和整理工作是其主要内容。但是外国美术史的研究无疑可以为艺术爱好者做些有益的事情,让他们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的精美艺术

,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在研究中,美术史工作者自己也能感受到审美的乐趣,知识的充实,这就足够了。

“批评的批评”

张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副教授、美术理论博士研究生)

美术批评有什么用?提出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些愚蠢。最近在读法国年鉴学派史家马克·布洛赫的一本小册子《历史学家的技艺》,书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天,布洛赫的小儿子问他:“亲爱的爸爸,你是否能告诉我,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处”,幼稚的问题使这位有二十多年研究生涯的史学大师激起了有关所从事职业价值的思考。扪心自问,以前他从未认真地想过这样的问题,是出于坚定的职业自信,或者有意地回避这类容易让人困惑的问题,似乎也难以定夺,为了澄清心中的疑惑,他动手写作这本著名的历史理论著作。今天,画家办画展,组织研讨会,请各方专家写批评文章,然后在专业或非专业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美术批评的重要作用似乎也是不容置疑的。舆论性工作的程度、范围和操作方式取决于当事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品位等诸多因素,与艺术本身的关系其实不大。美术批评帮助艺术的从业者支撑起一片似真亦幻的艺术的乌托邦天空,那些文章象是一群花哨缤纷的蝴蝶,辛苦地为我们的城市文化渲染出热闹、活跃的气氛。只是这样的工作就不会让人产生类似于“有什么用?”的疑惑吗?

事实上,美术批评的用途和价值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从业者也完全不必顾及这类容易让人钻牛角尖而无法自拔的问题,心态自如地参与其中。当下美术批评处在一种非常充分的健康状态里,在这种情形下,提出用途的疑问,容易让人怀疑提问题的动机,是不是想惹是生非。批评不外乎描述、阐释、感悟和评判具体形式中的美术作品,专业批评家多半对视觉艺术语言有良好的感悟力,眼光犀利,批评指向中包含了学术自律的意识,也隐含着某种权力意味的价值评判;而一般批评家天马行空的主观发挥往往也引出一些艺术方面的真知灼见。不过,真正归结起来,美术批评的基本要素也就是,师承关系的梳理,风格、技法的阐释,生平及艺术事迹的概要,加上批评者个人化感悟的抒写。至于非常确定的价值评判通常是功成名就的批评家所尽量要避免的,以便给自己留一点余地。

较之于学术色彩浓厚的艺术史,美术批评可以算是一门显学,专业的要求既不太严格,涉足于其间的自然也是杂色人等,纷繁热闹的场面在所难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美术批评繁荣景象背后隐藏着的批评结构理性化和批评家对批评形式的麻木和迟钝也是现实的情况。商业化社会尖锐的理性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磨砺后,已演变为强大的吞噬力量,它无孔不入的渗透力在美术领域里使得原本梳理不清的复杂的关系变得明确而有序,批评家、艺术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结构关系的明晰,使得学术、艺术与市场商业规则形成为运作良好的互动和协作态势。批评于是趋向于仪式化,作为身价的象征物。而精神旨求、文化建设的意义退居为附属性的点缀。频繁出现在各类报纸副刊的美术批评文章有点象是批评家在都市文化的喧嚣中喃喃独语,标题的大小以及所在版面位置的显要与否比文章的内容来得更加重要,在各级专业杂志上的露面多半为了具有表明某种身份。除了艺术家本人,是否有很多人真正在乎这类批评文章到底说了哪些惊世骇俗之语,不敢妄加推断。不过,热闹和欢欣总是第一位的,真实与否无关大局,可惜这是美术批评的悲哀。

美术批评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批评家的学术素养。良好艺术史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形成独特的批评视角和倾向,同时又使批评具有充分的学术含量。比如,现代美术批评家阿尔弗雷德·巴尔的艺术和批评观念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生,专攻中世纪艺术史时成形的。中世纪艺术包罗广泛,包括壁画、象牙雕刻、插图、建筑等,这造就了巴尔现代美术批评的广阔视野,他的批评除了针对现代绘画外,还涉猎现代建筑、工业设计、摄影、甚至戏剧和电影。当然,艺术史的修养并不必然地导致成功的批评,贝伦森作为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鉴赏大师,却对当代美术作品持极端敌意和排斥的态度。第二个要素是批评家之间要有针锋相对的争论。没有争论就无所谓美术批评,这也是与交错混杂的现代美术潮流相互冲撞、融会的局面相对应的。批评家的学术素养和剖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只有在与其他批评家、艺术家的对抗、辩驳中才能得到强化和丰满。批评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同时更是协作性的劳动,批评家自说自话毫无价值可言。F.R.里维斯说:批评家发现与自己观点相左同时又值得批驳的人,其心情犹如发现新大陆般的愉快。事实上很多成功的批评家都是这种心态。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几乎出于本能地寻找值得与之辩论的批评家和艺术家,而那些被批评的批评家和艺术家在阅读了格林伯格的文章后也觉得有必要与他论一番理,结果双方都从中得益。格林伯格是不喜欢用含糊其辞的句子的,一切总是尽可能地直截了当。据说哈罗德·劳森伯格有一次批评格林伯格的文章结构细部处理不当,他的回复是:“劳森伯格似乎对我的那些东西太看重了”。

也许我们过于夸大了美术批评中的争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这是一种缺乏坚定信念的征兆。至于为了某种实际上并不那么稳固的眼前利益而牺牲美术批评整体的活力,结果是得不偿失的。这样下去,有关美术批评用途的疑问会变成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重返传统掇英撷华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史硕士)

今日的美术史论家们,在准确地、系统地引进西方美术理论的同时,要花更多的精力深入地、全面地钻研中国传统美术理论,使其重现生机,并且运用到当前的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领域上来。

1999年12月11日,由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艺术的真实性”研讨会备受美术界瞩目,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溪岸图》的真伪之争。作为五代董源唯一有名款的作品,《溪岸图》是徐悲鸿1938年在桂林阳朔购得,同年初秋张大千到桂林,硬是“挟吾董源巨帧”而去,1968年张大千以《溪岸图》与王己千交换,1997年5月再由唐骝千(OscarL.Tang)家族购藏捐献给大都会博物馆。同年八月,《纽约客》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引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授、著名中国美术史家高居翰(JamesCahill)的看法,认为《溪岸图》是张大千的伪作,激起轩然大波。研讨会上,高居翰作了《对〈溪岸图〉十四点质疑》的发言,再次力主《溪岸图》是张大千的伪作。中国学者则进行反驳,认为至少是宋人之作。按常理,这种专业性极强的研讨会,感兴趣的人并不多,但不仅有近千人出席旁听,且在高氏讲完后,在场的美国人长时间鼓掌。中国专家陈述观点时,美国人却“听不懂”了。后学如我,对鉴定素无必得,更无缘亲睹《溪岸图》真面目,对此事本不敢置喙。但看了有关的报道,却觉如鲠在喉,必欲一吐。且不言西方“科学”的鉴定方法在鉴定中国书画时未必胜过中国传统的“望气”、“目鉴”法,单研讨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已显出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欺凌之态。对此,连美国美术史家CroigCluns也指出,这场研讨会,“甚至可以解读为隐含着令人不愉快的、带有种族色彩的西方学者挑战中国学者。”由此,我也联想到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领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在美术史与美术批评领域,近百年来我们大量地引进了西方美术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中,确实很大程度地存在着空疏玄虚之风,尤其在美术批评中,周易八卦、河图洛书、老庄思想、魏晋玄学,似高头大章,精彩绝伦,实隔靴搔痒,虚空缥缈,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作者自身也莫明真谛,徒弄玄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美术理论的引进,对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矫正作用,这种引进自然是多多益善。但随着西方美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我们是否该冷静地反思建立在西方美术演变基础上的西方美术理论,能否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简单地去套中国美术。以中国画而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画形成了自身完整的审美体系、价值标准、欣赏方式,六法精论、逸神妙能、传神写照、意境格调也好,计白当黑、五笔七墨、布局如弈、三远七观也好,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画的对景写生,中国画的远近法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更不是今人假设出来的“散点透视”,简单地把自身尚未真正理解、消化的西方绘画理论,不切实际地移用到中国画的评价上,无异是胶柱鼓瑟、缘木求鱼之举。

西方经济、军事的相对强大,并不是意味着文化的必然精深,但在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许多人无所适从。他们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精神不作深入研究,对中国艺术的深层内涵缺乏体悟,没有进入中国文化的堂奥却自以为是,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真正搞懂、吃透西方文化,看了几本翻译得半通不通的西方论著,盲目地借用几个自己也莫明所以的外国术语,对中国传统艺术横加指责。于是,强调西方绘画“科学性”,认为“中国画不科学”的有之,高举“笔墨等于零”者有之,刻意求新求怪求野者亦有之。眩人耳目,引入歧途,服己尚难,服人更是妄想。

中西艺术的文化底蕴、审美方式各居一极,二者是各自独立的艺术体系,许多有睿智的、清醒的艺术家已意识到一味从西方寻找“真经”,是无法拯救传统艺术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内涵使得它具有无法想象的生命力和生发力,吸收借鉴他者的经验固然不可或缺,挖掘、发展自身的优良传统更是重中之重。我们的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是否也该好好反省呢?我们不必固守祖宗之法一成不变,也不该把祖宗之法一概地抛在脑后吧。今日的美术史论家们,在准确地、系统地引进西方美术理论的同时,要花更多的精力深入地、全面地钻研中国传统美术理论,使其重现生机,并且运用到当前的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领域上来。如此,这一领域中的诸多弊端方有望改进。

美术批评需要交流和对话

李敬仕(绍兴文理学院美术系副教授、花鸟画家)

人类文化没有一个永恒的模式,也没有一个绝对中心。理论家们在讨论中西美术理论对话时,应该具有中国本土问题意识和特定语境的要求。

美术批评的对象通常是美术作品和美术家,因此,它同美术家的关系应该是相当密切的。在现时代,欲望、金钱这些物质追求经由市场消费逻辑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词时,一些画家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包装推销自己,对美术评论宠爱有加。而另一些美术家则对美术批评持冷漠甚至蔑视的态度。这其中有美术家本身的原因,如理论素质的低下和学术视野的狭隘,使他们对美术批评毫无兴趣。但也有对美术批评现状感到不满的原因。有位画家对我说:“那些写美术评论文章的人,读了几本理论书,就到处乱套。他们也许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艺术史的知识,但并不懂画,他们哪里知道我为什么要用这块颜色,怎能看得出这块颜色好在那里?”这话虽有些偏激,却也不无道理。对于美术理论家来说,需要以宽容的学术胸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加强同美术家乃至广大读者的交流和对话。这里我冒昧对美术批评中某些现象谈一些浅陋的看法。

首先是不少文章对视觉形式的特点缺乏具体分析或分析不能令人信服。在艺术家心里,他所见所闻的一切,却被转译成了他所理解、把握的艺术媒介形式,而其它因素都退而成为艺术创造的潜在背景因素。对这种艺术审美创造上的形式的“特殊性”不进行深入分析,就难以切入作品的本体。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绘画史上卓有影响的理论著作,大多出自大画家之手。如中国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论画》和《画品》,作者是顾恺之和谢赫,北宋《林泉高致》的作者是郭熙,明代作《华山图序》的王履,倡导南北宗论的董其昌,清代作《苦瓜和尚画语录》的石涛,都是赫赫有名的画家。这些著作不仅被历代画家们奉为经典,就是在中国美学史上也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对各种视觉形式的感悟和理解,殊非易事。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即使是专业画家,对他所从事本专业以外的美术作品也难以作完全的解读。一个中国画家看油画,大多也只能停留在欣赏层面上,很难在形式层面上作出令油画家心悦诚服的深刻分析。美术批评家批评的范围涉及国、油、版、雕、年、连环、宣传、壁、民间美术、艺术设计甚至建筑、书法等等,我们不能苛求理论家对美术各门类的样式都进行实践,但评论家必须花大力气对其形式语言的特点进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发言权。如果评不到点子上,对美术家来说无异是隔靴搔庠,无济于事。美术评论中常有这样的现象,评论家写文章大加赞扬的作品,画家却认为并不见得是好画。有些推介文章,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文字不多,却东拉西扯地写了不少有关文学史、美术史甚至哲学方面的知识,生硬地和他所要评论的对象联系起来,给人一种评不出什么也硬要说些什么的印象。还有对美术现象的一些评说,也难以使人认同。如有文章说:齐(白石)体的后人,“以吴作人为代表”;并把水墨人物画分为徐(悲鸿)和蒋(兆和)两派,说在明暗造型的手段上,徐氏以染为主,蒋氏以皴为主,把方增先归为徐派,把刘文西等一大批画家归为蒋氏门徒。这种说法未免武断。因为在中国画家眼中,蒋氏的人物画有以毛笔代替木碳笔画素描之嫌,作为中国画殊笔法的“皴”,和西洋画中的明暗完全是两回事,且在人物肖像画上运用皴染技法早已有之,怎么成为蒋氏的专利,谁用了皴法,就成了他的门徒呢?

其次是美术批评的话语方式,在80年代中期以后有了很大变化,引进了大量西方文化思想的新名词、新术语和新概念。一些自命精英的前卫理论家依据这一表象,相信中国美术的进程也应实现同一模式的转型,而对本土民族文化和写实画风给予轻蔑的否定,对西方现代性文化不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加以观照,不作批判性的理解,而是沉浸在现代迷信之中急于建构现代乌托邦。一些理论家屈从西方话语中心,并以此为荣。他们以单一的线性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把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强加处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的具有斑斓色彩的本土美术。按照耗散结构的理论,进化不是按单一轨线进行的。因此人类文化没有一个永恒的模式,也没有一个绝对中心。理论家们在讨论中西美术理论对话时,应该具有中国本土问题意识和特定语境的要求。

美术批评中还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某些文章故弄玄虚,语言晦涩难懂。文章写给什么人读,应该有一个定位。读有些文章远比读黑格尔著作还难,画家看不懂,一般读者就更不懂了。如果只给自己小圈子里的人读的话,那就没有发表的必要。有的文章中大段深奥莫解的文字,在仔细琢磨之后,原来说的是很平常浅显的道理,学问不深,文章很深,只会令人厌弃。再有是某些评论家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在那里指手划脚,口气武断专横,以为自己说的都是真理,不能容忍别的声音,这当然令人反感。还有一些心浮气躁的理论家,在和某些画家作互利性的交换,其后果必然导致美术评论的庸俗化和学术人格的沦丧。凡此种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艺术评论家的底牌

真正的艺术评论家应具备最起码的历史意识与鉴别批判能力,他们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宁静而不为物役的自由灵魂。这可谓真正艺术评论家的底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关于艺术的评论话语都是源自牧羊人内心的亦或附庸的神话。牧羊人不但可以是神明的上帝,也照样可以是艺术评论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牧羊人就没有羊,没有羊也就没有牧羊人,没有牧羊人就没有这个世界和关于这个世界的历史,也就更没有必要再有牧羊人和羊所必需的食物和水。既然有了牧羊人,就必须有应该属于他的羊、他的食物和他的水。为了能顺利地找到并得到食物和水,艺术评论家便毫无必要再顾及颜面而不好意思以一种有时连艺术家都拍手叫好的相当体面的圈层话语,如帝国主义般地肆意和占有艺术品创造的原初意义,并美其名曰指点创作和引导时尚,直到把好端端的艺术家糟蹋到不会画画才肯去折腾点儿别的。惟惜乎斯世艺术家众矣,却教那牧羊人太也不好意思停业盘点。是为天职艺术评论家之一副活形也。

艺术品是真正艺术家真正天才的创造,是原初的价值性话语文本,但又有优劣之别,诚如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和自我超越》所说:“斯德哥尔摩国家美术馆里令人惊叹的伦勃朗作品——仅仅为这些作品,我们就值得来这儿——和同一美术馆的一幅华托的珍品体现了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任何时代里,像华托那样的艺术家,甚至尚根本无法与华托相提并论的绘画从业者,实实在在地多如牛毛,并缘此无限地孕育着所谓的艺术评论家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