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逻辑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者的逻辑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者的逻辑思维

篇1

在企业人事管理活动中利用逻辑思维,是提高管理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管理人员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才能为企业人事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才能为管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开展措施。此外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思维能力,还能为企业发展建设一支综合实力强的生产经营队伍,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逻辑思维角度出发开展人事管理活动,能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个人只有受到关心和尊重才会更加努力的为企业效力,在开展人事管理活动中,发挥逻辑思维能力,体现管理的人本主义色彩,让内部员工感受到轻松和快乐,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快建设企业内部文化,使企业发展走向规范化、人性化。

二、目前人事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事管理活动中缺乏活跃性

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人事管理活动时,根本没有明确开展人事管理活动的目标,而是将人事管理活动置之于形式工作,没有对活动进行筹划和思考,导致整个活动失去活力,员工参与机会少,没有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和心理想法,没有形成一种互动交流和发展模式。这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重视基层工作人员思维的开发,不懂得利用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导致企业人事管理活动质量低。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

企业人事管理活动中缺乏逻辑思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领导不够重视人事管理活动,导致下面管理人员也不够重视活动的开展工作。管理人员没有将时间精力花费在活动策划工作上,而是更加关注领导的动向和决策,这必然导致整个人事管理活动效率低下,且很多管理人员收到传统思维的限定,活动开展的内容多半比较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吸引工作人员的注意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基于逻辑思维角度高效开展人事管理活动

所谓人事管理就是指针对部门用人以治事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为主要分析对象,依据法律对人员录用、培训、激励和保障等方面进行规划和管理。企业进行人事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内部公正和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而基于逻辑思维角度进行人事管理活动,就是要求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为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献计献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思维管理方针,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管理思维是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员工更好地为位企业发展效力,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保障自身价值的实现,还能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管理人员要开发工作人员的各种能力,就必须要观察和贴近基层工作人员,深入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工作人员的需求和各自具备的优点。然后定期开展基层互动交流活动,激励有才能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点,并且培养优秀员工的先锋带头模范作用,实现企业内部“先发展带动后发展”的人员发展模式。

(二)科学管理思维方式,提高人事管理活动的质量

科学管理思维方式通过采用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发展对效率的追求,打破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人力管理者要充分运用抽象和分析方法,对人事管理活动的预期效果进行预测,并且对影响人事管理活动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影响要素,然后针对每一个环节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规范中开展活动,使活动具有新意且不失大体。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管理者;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管理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全球化、技术发展、激烈竞争等一系列因素更进一步加深了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不确定性环境对创业者的冲击更大,影响更深,不确定性更是创业情境的本质。创业者一方面和其他管理者一样,要设法控制和预测不确定性,尽量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又要拥抱不确定性,从不确定性中把握机会,甚至养成低风险厌恶的心理素质,这是创业者成功的重要因素。创业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有什么好的经验?此问题不仅涉及创业,对所有企业都有帮助。

与成熟大企业相比,新创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一般并未形成清楚的市场需求、稳定的市场供给、明晰的市场制度和结构,创业活动面临双重的不确定性环境,既要将外部并不完备的市场纳入考虑之内,还要确保新创企业在高度资源约束条件下健康成长(张玉利等,2011)。Miller(1983)的研究发现,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具有三个核心维度--创新性(Innovation),风险承担性(Risk-taking)和先动性(Proactiveness),这三个核心维度都与不确定性紧密相关。创业者所处的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Knight,1921),因此,不确定性问题是贯穿创业过程始终的中心问题。不确定性与创业高度相连,是创业者和学术研究都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面对不确定性环境,创业者要在应对不确定性的过程中确立和提升竞争优势。

一、 不确定性的表现

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难以预测。Bennett和Lemoine(2014)指出,由于环境要素常常变化且要素之间的交错更加动态和复杂,处于动态复杂环境下的VUCA时代,环境呈现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因此其本身更加难以预测;(2)非线性的变化。全球产业结构格局、市场态势和竞争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不少变化始料未及甚至一些变化是混沌的。这些非线性的变化对工业时代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教条、范式、规则、战略以及成功的秘诀发出挑战(罗仲伟,2005),使得人们无法依据以往线性变化的经验展开工作;(3)信息的急剧增加。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介入,导致了信息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互联网具有信息获取成本低以及大数据等特征,可能会创造大量机会。因此,人们面临着如何对海量信息和机会进行选择的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经营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

二、 管理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面对经济环境中不断加大的不确定性,成熟大企业的管理者也在不断地从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谋求突破。

首先,管理者在努力增强管理手段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如计划工作实施滚动预算、变动预算、柔性计划等,在组织方面借助流程再造、组织扁平化等手段增强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方面的努力对渐变的环境有效,对巨变的环境则功效甚微弱。因为这本质上还是遵循了预测的思路和逻辑,总体来说,被动适应环境很难让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领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历程中,相对于生产者导向的经营模式,以顾客导向为核心理念的经营模式一度曾经很先进,但在今天的环境下,已经显得落后了。

其次,努力塑造深层次的竞争优势,以改变应万变。如打造核心能力、动态能力,RBV等。这方面的努力主要体现了“变”,跟随不确定性,锻炼企业的内功和深层次的优势。

第三,强调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如提升领导力,面对不确定性,出现了强调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变革型领导、愿景驱动、二元和多元组织、悖论管理等不同的应对方式。

尽管管理者做了很多努力,基本上还是坚持目标导向,在目标驱动的前提下,跟随不确定性,依据预测展开行动。

三、 创业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创业是在创造一种机制,是在资源高度约束、不确定性强前提下的假设验证性、试错性、创新性的快速行动机制。创业者就是在创建新企业的过程中试图创造这种行动机制的人。管理者在应对不确定性环境时,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创业者可以模仿管理者,但是,由于创业者的资源禀赋无法与成熟大企业相比,所以创业者无法轻易像管理者那样去应对不确定性环境。

Bhide(2000)将创业依据不确定性和所需投资分为边缘型创业、风险型创业、公司内部创业和革命型创业。多数创业者选择不确定性程度低的环境创业,在不确定性程度低和所需投资程度低的情况下,创业门槛较低,所以边缘型创业出现的较多,但是,边缘型创业的利润较小。选择革命型创业的创业者很少,虽然其潜在利润较多,但是,革命型创业的不确定性程度和所需投资都较高。所以,一般的创业者由于缺乏经验和创业资源,都想极力地规避不确定性。

为了能够规避不确定性,首先,创业者可以整合外部资源,借助外界的力量。尽管创业者处于资源高度约束的情况下,但是由于知识具有分散性(Hayek,1945),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Dew et al.,2004),创业者具有的信息可能对于发现创业机会很重要。大公司资金充足,但是可能对创业机会的敏感性不足。所以说,创业者面对不确定性环境,可以引进风险投资,也可以寻求与资源充足的大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甚至将大公司发展为创业伙伴。

其次,模仿性创新也是创业者经常采用的方式。采取这一方式的好处是创业者基于率先创新者的经验教训,以后发创新者的形式进行创业,进而可以帮助创业者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少走弯路。模仿性创新特别适合缺乏核心技术的创业者,帮助他们省去了研发阶段的大量早期投入和新市场开发阶段的大量风险投入,因而能够有效规避不确定性,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中游环节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有可能帮助创业者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从追随者变成行业领先者。

再次,创业者可以利用产业集群中的专业化来规避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产业集群中蕴含了丰富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集群外部性、网络关系和专业化分工蕴含和产生了市场型创业机会和技术型创业机会,创业者的进入门槛较低。同时,产业集群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创业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帮助创业者在面对不确定性环境时,获取低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四、 专家型创业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Sarasvathy(2008)在访谈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口语报告分析法(Protocol Analysis)对27位专家型创业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她对专家型创业者的界定标准包括4条:(1)一个单独个体创业或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2)已经创建了一家或多家公司;(3)作为全职创业者的时间在十年以上(包括十年);(4)至少参与一家新创企业的上市。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对不确定性环境,需要关注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已有研究重点关注创业者行为和决策的因果逻辑(Causation),基本假定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预测未来,我们就可以控制未来(Sarasvathy,2001)。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目标的模糊性,专家型创业者依据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并不事先预设目标,而是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做出相应的假设,在实际决策中对自己的假设判断进行验证,面临更迭的新环境和新资源更新自己的假设并进一步验证,从而获取相应的回报。

这种模式很好地契合了“Pivot”的思想,体现了在试错和验证的基础上进行快速迭代,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快速假设验证的、螺旋上升的实践决策方式--奏效逻辑(Effectuation)。其基本假定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控制未来,我们就不需要预测未来(Sarasvathy,2001)。专家型创业者变预测为控制,将线性的、目标驱动的因果逻辑思维转化为非线性的、手段驱动的奏效逻辑思维(Dew & Sarasvathy,2001)。这样做的好处是强调了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利用手段导向进行决策的优势,对传统因果逻辑形成了挑战,代表了一种创业研究方法的范式转变,有利于创业者随机应变地应对不确定性。

McMullen和Shepherd(2006)进一步区分了第三人称机会和第一人称机会这一项研究成果,其实强调的就是创业情境中以机会为中心的客观不确定性和以资源为中心的主观不确定性。针对专家型创业者,首先,他们从客观角度出发,识别和区分客观不确定性,对创业机会进行识别和评价;其次,他们从主观角度出发,面对客观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创业机会,依据可承担损失(Affordable Loss)的原则评估自身的资源禀赋,利用客观不确定性,甚至可以创造创业机会(Sarasvathy et al.,2010),进而创造不确定性。

所以说,面对客观的不确定性环境,专家型创业者保持开放的态度,拥抱不确定性。基于奏效逻辑的手段驱动方式,专家型创业者可以与客观不确定性进行互动,从主观角度建构和创造不确定性,从而可以创造未来。依据这些思路,已经出现了诸如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Baron,2000)、创业拼凑(Bricolage)(Baker & Nelson,2005)等不同的实施手段。

五、 管理者、创业者和专家型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的比较分析

由于成熟大企业的组织规模庞大,管理者一般都是以较为固化的因果思维逻辑为主,采取目标驱动方式,跟随不确定性。成熟大企业仍以目标规划为主,管理者遵循预测的思路和逻辑,根据行为结果反馈来调整手段,这就制约了成熟大企业探索未来的速度。尽管成熟大企业的层级结构森严,但是,基于不同任务导向,管理者应对不确定性的反应时间并非一成不变,有可能较短,也有可能较长。

Sarasvathy(2008)曾指出,创业者之间的差异甚至比创业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差异更大。一般的创业者与专家型创业者的重要区别在于专家型创业者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而一般的创业者具有的创业经验有限,甚至没有创业经验;专家型创业者具有创业成功的经历,而一般的创业者并不一定有创业成功的经历;专家型创业者比一般的创业者更具有灵活性;专家型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比一般的创业者更强。

面对不确定性环境,创业者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像成熟大企业一样熟练依据因果逻辑制定目标并采取行动。由于一般的创业者没有专家型创业者的经验丰富,他们也不可能充分掌握奏效逻辑思维。因此,他们仍会在实际行动中首选目标驱动的因果逻辑思维模式,基于调查和解读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从而规避不确定性。随着创业经验的丰富,他们开始利用“Pivot”的思想,集合奏效逻辑的手段驱动方式,企图通过控制未来的方式,加速商业模式的假设验证,从而推动新创企业的发展。相对于专家型创业者而言,一般的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的反应时间更长。

专家型创业者由于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成功的创业经历,比一般的创业者更能体会资源稀缺对创业的限制。因此,他们主要采取奏效逻辑的思维方式,不预先设定目标,以手段驱动为主。他们对“Pivot”思想的理解比一般的创业者更加透彻,采取假设驱动的试错方式快速进行试错和验证,最大化利用创业资源和所获得的信息,延伸了“手段―目标”导向的框架。丰富的创业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不确定性,甚至创造不确定性,以寻求创业突破,由此,他们应对不确定性的反应时间最短。

因此,得出管理者、创业者和专家型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的比较分析,见表1。

六、 管理启示和挑战

创业情境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不可获得,同时也尚未确定。所以,创业者无法准确的预测环境和行为结果,这就导致创业情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某些条件下,创业者是环境的塑造者,创业者行为会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创业者与环境动态复杂性进行互动,会诱发创业者特征与行为在互动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多样性和不可捉摸性极大地加深了创业情境的不确定性。创业者面对不确定性,选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是当务之急。

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认为,企业不论大小,都逐渐从企业模式转变至创业模式。管理者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基于成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体系,也在不断地改良其管理手段,逐渐向创业思维靠拢。创业者可以借鉴成熟大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手段来应对不确定性,但是,创业毕竟是特殊的,在互联网介入的网络环境下,新的创业实践并不是简单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本质上是创业者思维的一种转变,挑战的不是创业者资源禀赋,而是创业者认知(信息处理和解读能力)和决策(判断和选择能力)背后的技能。因此,专家型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和策略对一般创业者来说显得尤为珍贵。

基于专家型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的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奏效逻辑、反事实思维和创业拼凑等为创业者更好地体验和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但是,新创企业要在应对不确定性的过程中确立和提升竞争优势并非易事。尽管最新的创业理论与实践已经引入了控制未来而不是预测未来、手段驱动而不是目标驱动、“将就”手头现有资源等思想,但是,传统的“定计划”、“拼指标”等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存在。如何提升基于假设驱动的创业迭代速度,仍是创业者面临的重要难题。专家型创业者擅于以小成本快速反复验证假设,其独特的逻辑思维方式为一般的创业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一般的创业者需要理解其与管理者和专家型创业者之间的异同,重点借鉴专家型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的经验,结合自身的信息和资源优势,做到利用不确定性创造未来,才能保证创业的可持续性。借用《君主论》的作者马基雅维利的一句话,“任何人想要长期维持成功的话,便必须经常随着时代改变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玉利,田新,王瑞.创业决策: Effectuation理论及其发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2):48-57.

[2] 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1983,29(7):770-791.

[3] Knight F.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

[4] Bennett N, Lemoine J. What VUCA Really Means for You[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4,92(1/2).

[5] 罗仲伟.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融合[J]. 中国工业经济,2005,(9):114-121.

[6] Bhide A.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ew Business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技术型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形成规律及绩效作用机制研究”(项目号:7127218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理性与绩效作用机制研究”(项目号:70902050);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项目“创业团队结构与过程互动视角下新企业成长绩效来源的动态跟踪研究”(项目号:201190)。

篇3

关键词: 管理创新思维 管理认知变革 作用机理 中国情境

引言

管理学界对于管理认知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主要探讨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战略层管理者,其管理活动中的认知模式对于战略绩效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马骏等,2007;单利娜,2012)。然而,管理认知的凝滞特性和动态刚性也使得“如何实现管理认知变革”成为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尚航标等,2013;2010)。有学者认为,管理认知变革本质在于决策者知识结构的解除、变化和再形成,反射出管理工作对于知识创新的要求。知识创新过程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因此,管理者的创新思维研究将成为突破管理认知变革、符合管理工作创新性要求的一个新视角。

管理创新思维内涵与特性相关研究

(一)管理创新思维的内涵

管理创新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管理者的创新思维活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心理智能说、思维方式变革说。

心理智能说认为,管理思维是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为实现本组织的既定目标,参与管理实践过程的心理智能活动,管理创新思维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既要充分挖掘逻辑思维的潜力,又要善于利用直觉、联想和灵感等思维方式的创造性(王续琨、刘世玉,2002)。思维方式变革说则认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催生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管理思维方式应当具有开放性、系统性、辩证性、前瞻性和跨越性,实现优化思维与非优化思维、精确性思维与模糊性思维的对立统一(刘海英,2004;曹利军,2008;伊迪・韦纲等,2009)。

从学者们对管理创新思维内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种新型思维主体是管理者;思维形式不再是单一的逻辑思维或线性思维,而是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维度不断扩充与丰富,强调整体系统性、前瞻与开放性,关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协调统一;思维内涵进一步阐明了管理者创造性思维应用于管理实践工作的时代意义。

(二)管理创新思维的特性

管理创新思维是一种创新性的管理思维,具有创新思维和管理思维的复合特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维认知论的角度来论述这种新型思维的特性,将管理实践和非认知理性内容结合研究较少,而这两个视角却反映了管理创新思维的本质属性和动力基础。

1.管理实践性。管理创新思维产生于管理实践,其属性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密切相关。管理实践活动是组织内协调、控制和导向性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统筹性和综合性特征。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肩负企业战略决策等重要任务,是管理创新思维研究的重点,其创新思维主要来源于统筹协调和战略决策等管理实践中,并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例如,有学者研究万和、华为等企业战略变化,其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是管理思维的一次更新(尚航标等,2010;武亚军,2013)。

2.系统开放性。管理者的创新思维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更广的视角来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因而管理创新思维兼具系统性和开放性(刘海英,2004)。开放性要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由封闭式、半封闭式逐渐向开放式、纵横式演变,跳出企业内部思考问题,将企业战略定位与区域、国家和世界市场环境相联系。系统性则是在开放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思维系统的活性,需要管理者更多地吸取新知识、经验、观念和方法等外部信息,更多地应用各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直觉、灵感、联想和辩证思维等),来激活原本僵化的思维结构,实现管理创新。

3.非认知理性。不同于认知与情感、意志的对立关系,个体思维的另一面则包含了主体自身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因素对于思维的认知因素具有动力、定型和互补等重要作用(林崇德,1986;周耀烈,2008)。就实际的管理工作而言,管理者正是在求新求变的动机和情感作用下,形成管理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和前提基础,激发工作状态,勤于思考,突破定势、开拓创新(王凯伟、周波,2011)。

管理创新思维影响管理认知变革机理的研究

研究管理创新思维如何影响管理认知,首先要明晰思维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然而至今,学者们对于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依旧是各持己见。一类观点认为,思维是认知的核心,认知既包含记忆、知觉、判断、推理、思维等“冷认知”成分,又涵盖了情感、偏好、动机、意志、文化价值观等“热认知”成分,因而,认知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就是思维(李庆安、吴国宏,2006;张茉楠、李汉铃,2004);另一类观点则认为,思维与认知是相互独立的两类科学,认知科学的研究路线和方法存在严重缺陷(黄华献,2012;陶伯华,2012)。认知科学缺乏对高级抽象思维,比如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甚至极端认为算法和程序可以演绎出人类情感与意志等高级思维活动。综合上述两类观点可以看出,思维对于认知的全面发展存在一种重要而积极的补充作用。

就管理认知变革而言,其本身意味着企业管理者知识结构的解除、变化和再形成(Gavetti G, Levinthal D,2000)。其中,解除是指管理者知识结构中原有知识的主动遗忘,是个体主观能动性(如变革创新意愿)的反映;变化是指将新知识主动纳入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是管理者创新思维(如直觉、联想、辩证思维等)的反映。对于这两方面的影响,学者们做出了如下研究:

(一)情感等非认知理性因素的创新驱动作用

情感、意志、性格、动机和信念等往往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管理者创新的内驱动力和前提基础(王凯伟、周波,2011;李庆安、吴国宏,2006)。研究认为,积极乐观的情感能够帮助管理者迅速而冷静地分析管理问题,找出根源,积极采取行动;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可以使管理者坚定信心,不畏险阻,大胆革新。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强度如何,往往受这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创新意愿的强烈,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尽相同,有学者据此划分出能动、预测、分析、防御等战略类型(吕鸿江等,2013)。研究表明,管理决策者只有发挥自强精神,进行积极适应性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崔立中等,2006)。

(二)管理创新思维的知识创新作用

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管理认知方式主要有逻辑演绎(分析)、规则(局部)搜索、类比等,研究思路依旧局限于认知学科的范畴,缺少对于管理者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如直觉、联想、灵感等)等思维方式的探讨。已有学者研究指出,先进灵活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管理者形成新的认识成果(杨楹、林振义,2001)。先进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信息过程中,不会固守原有的思维框架和路径,能够根据信息、材料的变化特点及时调整,转换主体的认知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信息和材料进行剖析,做出新的判断,获得新的认识成果。反之,僵化的思维方式往往把新事物、新信息再次纳入旧的思维框架中,阻碍主体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经济环境动态多变,管理目标的模糊性和创新性,使得原有管理认知研究成果――以逻辑思维为代表的基础抽象思维方式难以 “独当一面”,企业管理者需要更全面、更灵活、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来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激活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此,学者们认为管理者需要对既有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进行反思,不断更新和运用多样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思维的先进性,创新企业管理知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管理者直觉、灵感、顿悟等创造性思维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例如,有学者认为,管理决策者面对非程序性、非常规性问题时,直觉、灵感、顿悟能够促使决策者抛弃常规,创新决策思路(王凯伟、周波,2011);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综合运用更有利于更新思路,能够创造新的管理知识,不断丰富和活化企业管理知识系统(李志等,2009;柏菊,2011)。

中国情境对于管理创新思维影响的研究

管理本土化研究体现出中国企业管理情境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已经承认中国情境差异的合理性,并开始探索这种情境差异对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尚航标等,2013;蓝海林等,2012)。中国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植根于企业管理实践,新的思维形成必然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卢明森,2005)。对此,学者们主要从制度政策、企业性质和国家文化等方面做出探讨。

(一)制度政策

美国学者诺斯(1993)指出,制度变迁过程始于人类的共同信念,而这种信念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合法化的思维活动。鲍莫尔也曾在其代表性著作《资本主义精神》中系统地探讨了制度环境对于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配置的关键性影响。可见,国外学者肯定了制度政策对于管理思维、创新精神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制度差异。政府主要控制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市场资源,因而企业必须要面对于政府的关系网络,有学者称之为“社会资本”。学者们认为,非正式制度环境下,企业更多倾向于培养“社会资本”型核心能力,忽视专业性;正式制度环境下,企业更多倾向于培养“行业专家”型核心能力,重视创新性(曾萍等,2013)。因此,在中国自主创新战略政策的引导下,政府需要更多的放开市场干预,给予企业创新制度上的扶持优惠,激发企业的自主适应性,更多地释放创新思维。

(二)企业性质

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企业异质性不仅来源于企业惯例(认知能力),也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例如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这些特征不仅导致企业发展轨迹不同,还反作用于企业管理者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赵晓丽等,2013;庞长伟、李垣,2011)。国内学者对比不同规模企业在相同行业或市场政策影响下的竞争力,以及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的创新意识,认为非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灵活性,大型非国有企业最有利于管理者创新思维发展,而国有企业受制于政府监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者创新思维的发挥。

(三)国家文化

国家文化与创新思维发展是具有互动机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管理者擅长系统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习惯于正向思考,乐于求同;缺乏前瞻思维、精细思维和开放性思维,使得管理决策者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学者们认为,在知识经济发展和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战术的双重影响下,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要立足市场,寻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打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中国管理者创新思维能量释放提供良好支持(王勉青,2012;伦蕊,2008)。

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研究评述

虽然管理认知的研究在管理学界已经引起重视,但管理认知刚性阻碍企业发展等问题也使得学者们不得不思考认知变革这一新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创新思维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以管理知识创新为中间变量,影响管理认知变革的机理主要表现为: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因素对于创新意愿的驱动作用,管理者自强、积极和进取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有力推动管理者不断创新,成为管理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如灵感、直觉、顿悟等)有助于管理者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任务,为管理知识的更新注入活力。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者们关于管理认知与组织战略之间关系的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管理创新思维为管理认知变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通过知识变量,影响管理认知变革,进而间接影响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组织绩效,对于推动企业竞争力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对此,本文将整个研究思路加以概括,如图1所示。

(二)研究展望

目前,管理学还处于多范式的前科学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未来的研究转向有两点,其一在于进一步打开管理认知变革的研究视角,关注管理认知刚性的预警机制研究、管理认知变革的评价系统研究、企业管理者创新思维开发培训研究等方面内容;其二在于继续开展学科交叉性研究,将认知思维与制度创业理论、企业家精神研究相结合,关注当前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全球化进程中的管理创新问题,提出符合企业管理实践需要的管理思维、管理创新思维范畴。

总之,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将传统的管理认知能力提升为驱动创业创新创造行为的关键要素。只有重视管理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发,才能更有效地激活创新精神,从而为实现强国梦激发更多的创新思想、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马骏,席酉民,曾宪聚.战略的选择:管理认知与经验搜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2.单利娜.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组织印迹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3.尚航标,李卫宁,蓝海林.如何突破认知凝滞?管理认知变革的理论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

4.尚航标,黄培伦.管理认知与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万和集团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3)

5.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

6.刘海英.管理思维方式变革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1)

7.曹利军.现代商业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思维创新[J].商业时代,2008(12)

8.伊迪・韦纲,阿诺德・布朗.前瞻思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武亚军.“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J].管理世界,2013(4)

10.林崇德.试论思维的心理结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11.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2.王凯伟,周波.基于非理性因素的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行为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13.Cognition and intelligence: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mind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4.李庆安,吴国宏.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林崇德的智力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6,29(1)

15.张茉楠,李汉铃.不确定性情境下决策主体认知适应性研究的范式探索[J].中国软科学,2004(12)

16.黄华献.思维科学界说试论[J].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 2012

17.陶伯华.试论思维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分界[J].思维科学通讯,2012(1)

18.Gavetti G, Levinthal D. Looking forward and looking backward: 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search[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1)

19.吕鸿江,程明,刘洪.中国情境下的战略复杂性驱动因素研究:管理者认知视角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3(2)

20.崔立中,杨竞,郑凯.自主创新的心理实质[J].心理科学,2006,29(3)

21.雷鸣,雷霄.认知视角下企业战略行为的前沿研究[J].商业时代,2011(1)

22.March, J.G., Rationality, Foolishness, and Adaptive Intellige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

23.杨楹,林振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4.李志,李慧,张庆林.企业家创新决策能力现状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

25.柏菊.企业高管直觉决策与企业知识管理的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

26.蓝海林,宋铁波,曾萍.情境理论化:基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探讨[J].管理学报,2012,9(1)

27.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8.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3

29.张金隆,杨妍.“中国实践管理”相关研究热点分析[J].管理学报,2012,9(3)

30.叶广宇,黄晓洁.企业制度地位的区域差异、认知与横向整合管理模式[J].管理学报,2013,10(9)

31.曾萍,邓腾智,宋铁波.制度环境、核心能力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J].管理学报,2013,10(5)

32.赵晓丽,赵越,王玫.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管制政策与企业竞争力[J].管理学报,2013,10(4)

33.庞长伟,李垣.制度转型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J].管理学报,2011,8(10)

篇4

创新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或者说,凡是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为创新思维I】J。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笔者认为,理解创新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新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第二、创新思维是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所以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新思维固然有它独有的活动规律,但它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

1.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新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特别是它能提出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然而,如果仅停留在发散思维阶段,那么就会使人犹豫不决,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达不到创造的目的,所以创新思维还应包含集中思维,它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只有集中了才能发散。由于问题的产生大多是集中思维的产物,所以,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第二,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集中。人们为了寻求独创性的设想,常常任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散,但是,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往往有相当多的谬误,所以,大量发散还要通过集中导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较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因此应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一种“顿悟”。可见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3.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抽象思维是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取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活动。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发展。由以上分析可见,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正是这些不同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二、医学护理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综观中外历史上的医学专家,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基因治疗技术的发明,介入治疗的产生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正是这种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医学领域才产生了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从而推动着卫生事业的进步。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医学护理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并促使各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方面应注重如下几个环节和方法。

1.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的是通过一节节“课”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

(1)设疑发散,鼓励多思善问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造性思维培养更是如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不断质疑,因为有疑才有思。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不宜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和盘托出、将结论直接奉献。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打破思维的旧框框,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并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必把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到与自己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不可嘲笑学生的问题可笑、古怪、钻牛角尖,否则会大大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扑灭创造性思维的火苗。

(2)多采用启发一发现教学法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不可能做或做不到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丰富的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的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启发一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因为,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是启发法;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是发现法;从教学和学习两方面看,是启发一发现法。启发为了发现,发现必须启发,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教师要在发现的要求下去启发。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启发一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2.鼓励和开展相关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杂、学生人数众多等客观原因,影响了学生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有目的的鼓励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课外活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以及教师指导得当,让学生在充满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领悟课内教学来不及深究的奥秘。如通过聆听学术报告、参与科研课题、送医下乡等等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3.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非智力因素也称非智能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但对智力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那些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性格、意志、情感等,具体说它由以下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t7、自尊t7、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J。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事业有成,智力因素的作用约占2o%,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却占80%左右l3J。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应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恒动力,热情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翅膀,坚强的意志则是保证。例如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就离不开浓厚的兴趣、巨大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力。教师及学校的其他管理者都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不受定势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教师和教材,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独树一帜。因此,教学中应注意:

篇5

关键词:研究生;胜任素质;模型;培养

一、相关概念诠释

(一)胜任素质。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认为胜任素质是从第一手材料入手,发掘出的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美国学者 Spencer认为,胜任素质是指能将卓越工作绩效者与普通绩效者区分开的个人深层次潜在特征,即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王重鸣则认为胜任素质是导致管理者高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综上得出,胜任素质是指能够把高绩效者与低绩效者区分开的知识、技能、自我认知、个性特质以及动机等方面的个人特征。

(二)胜任素质模型。目前,学术界最著名的胜任素质模型有两种: (1)冰山模型:Spencer经过多年研究,基于胜任素质的具体要素,提出“冰山模型”。认为胜任素质有显性和隐形之分,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五个方面。其中知识和技能为显性,可以观察且易改变,是完成某一具体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为隐性,是潜在的、不易发现和改变的,是高绩效的核心素质要求。(2)洋葱模型:彭剑锋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胜任素质模型,提出洋葱模型。认为胜任素质像洋葱一样层层包裹,从外到内渐变为较核心部分。在该模型中:知识和技能属于表层,较易发现与发展;自我概念、态度和价值观属于中层,较难被发现且较不易发展或改变;特质和动机属于核心层,是个人潜在的特质,相当不易发展。

二、研究生胜任素质模型的主要研究概述

(一)关于研究生核心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通过对国外研究生胜任素质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孙晓敏、车宏生在独立完成胜任素要程度,对国外研究生胜任素质进行整合,得出研究生核心胜任素质模型: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自律、个人管理技能、人际关系、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六个维度。

(二)关于研究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研究。顾明远分析了影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因素,认为应在知识结构强调综合学习,文理知识相结合;在能力结构上强调学术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与社交能力。孟万金通过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文理工三科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陈木龙、张敏强在孟万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放性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中:最重要的素质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料搜集与处理能力;次之是创新能力,成就动机与自我监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再次则是动手能力。

(三)关于研究生胜任素质因素模型的研究。颜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问题,指出优秀研究生的胜任素质包括:重视结果、人际理解、归纳总结、自我控制和兴趣5项;研究生共有的胜任素质包括:主动性、信息寻求、自信、分析式思考和与人交流6项。陈石、王玉坤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研究生胜任素质与培养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高校硕士研究生胜任素质五因素模型的五个维度:专业技能、个性特征、人际互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胜任素质模型的整合分析

(1)专业技能: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历史知识、当代科技知识、跨学科知识、哲学知识、科研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 /信息寻求、分析式思考;(2)个性特征:理解能力、兴趣、上进心、重视结果、主动性/主动性、坚持性、尽责性、道德与诚实/自我监控能力/重视结果、人际理解、归纳总结、自我控制和兴趣、主动性;(3)人际互动:学术交流、社会活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人际技能、团队合作/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与人交流;(4)心理素质:承受挫折能力、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5)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可知:胜任素质最为集中的是专业技能,其次是个性特征和人际互动。有些相同或相近的胜任素质在同一维度重复出现,心理素质只在陈石的研究中有涉及,则可作为最新研究成果。对上述模型的进一步整合,得出以下5个核心导向因素:

(1)专业技能:综合知识,科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2)个性特征:理解能力,主动性,尽责性,兴趣,重视结果,归纳总结;(3)人际互动:学术交流,人际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4)心理素质:承受挫折能力,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5)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

四、基于研究生胜任素质模型的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结合专业定位。扎实的学科知识是研究生实现相应研究的基础。研究生培养必须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现实需要合理设置研究生专业课程,扎实专业知识;同时,必须加强跨学科知识培养,尤其应加强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总之,研究生培养应切实结合专业定位,同时灵活地设置课程。

(二)注重技能培训。研究技能是进行一般学术研究与科研实验的重要手段。研究技能既包括具体实践操作技能,也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应多为研究生创建实践平台,进行操作技能培训,提供实践机会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实践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具有选择性、主观能动性,应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与业余时间,为其提供学术交流、思想交流的平台。

(三)强调结合个性特征。个性属于隐性素质,不易改变。研究生培养必须建立在个性特征基础上,以保证研究生培养差异性、针对性。导师是直接接触、指导与培养研究生的专家,应发挥主要引导作用,对其研究生的个性特征有一个直接而全面的了解,进行特色培养。同时,研究生自身也应与他人保持适当地接触与交流,虚心学习并接受他人意见。

(四)关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要求认识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能客观评价自己。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关注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研究生本身应充分发挥自身心理素质发展的主体作用,不断进行自我培养。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加入一些心理辅导与指导的成分,渗入心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

(五)注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必须注重创新能力层面,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首先创新氛围应是开放的,能够不断提供新的观念,让学生接触到最新学术前沿;其次创新氛围应是自由的,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独立选择与思考;最后创新氛围应是宽容的,鼓励尝试性创新,鼓励构建创新团队或其他创新组织,对创新中的失败持包容态度;同时,还要鼓励创新形式多样化。但不能只注重形式,造成学术浮躁和自由松散。

参考文献:

篇6

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与应有状态的差距”,现阶段应有状态-现状=问题。问题是你不去解决,老板会去解决的;公司不去解决,客户也一定会寻求其他公司去解决的。问题是明摆着的、唯一的,可是大家往往看不到,“灯下黑”。

而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它因人而异,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假设和预判。有些假设和预判错了,于是推导出的解决方案也就错了,问题最终未能解决。有些解决方案太肤浅,表面解决了,过段时间又故态萌发。所以只有找到真正的问题,才能深入分析和思考,而后再顺应自然规则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创新之父”查尔斯・凯特灵说:“把问题定义清楚了,问题的一半就解决了。”看来他也非常看重问题的界定。

为什么我们提不出好问题?

我曾在一家世界500强的日资企业做“问题分析和决策”培训,有位部长十分有感触地和我分享了他的痛苦经历。他三年前就向日方老板提出要在某个位置上增加一名员工,结果提了二年还是没有批准,让他十分苦恼。最郁闷的是,到了第三年,老板还是在那个位置上加人了,但老板并不认为这是他对公司业绩的贡献,他自己也在抱怨很难和日方老板沟通。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我没有把问题界定好,因为没有一位老板喜欢听到加人或者增加资源的要求,老板更关心的是公司眼前的目标完成和长期的战略落地,如果当时不是从增加人手切入,而是从公司业绩现状和目标的差距入手,讲清楚公司问题和增加人手之间的逻辑关联,可能就能说服老板,及早解决,双方也都会感觉好一点。换句话说,你要提得出问题,就先得有一种结果导向和客户导向的思维模式,要有格局,同时,还要能够讲清楚目标和解决方案之间的逻辑关联,以此才能说服老板和客户。

如何解决问题?

在明确问题以后,能不能找到解决方案,还有赖于我们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经常看到大家兴致勃勃地投入许多人力物力,实施所谓的解决方案,结果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这些投入和问题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这就是不合逻辑。

所谓逻辑性,就是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一定要有因果关联,要经得起推敲。在公司中我们经常看到大家情愿花许多时间在执行上,即使执行不下去推倒了重来,也不愿花时间在计划上。大家都知道PDCA循环,但实际上我们常看到的是没有周密计划就匆忙实施,做了许多忙乱的无用功。久而久之,我们就陷入了忙忙碌碌,突发事件不断,问题又一直得不到解决的死循环。

做事的结果如果不需要用原先设定的目标来对照检验,那么不假思索地提出解决方案就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这种提问题的方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案者可以从老板那里获取资源,另一方面老板也可以用来检验提案者的能力,通过做事来知道谁是人,谁是妖。

想真正把问题解决,还要依靠程序化的方法。常见的有八个步骤:1、界定问题;2、锁定课题;3、寻找主要原因;4、制定行动计划;5、执行;6、跟进检查;7、标准化;8、将遗留下来的问题纳入下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正好对应PDCA的循环,通过不断滚动PDCA,来推进问题的解决。

除了以上八个步骤,仔细讲起来,解决问题还存在三个层面。有些问题是现象层面的,谁都能看到,老板能看到,员工也能看到。但万事都有规律,如果你能找出问题的规律,你就进了一层,这要求我们花费时间去收集数据、总结规律。更高层面的解决问题是去改变事物的结构,就是变革和创新。

篇7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启发诱导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能力,并且保证其个性和主张得以发展是每一位教师都一直在思考的课题,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和要求。在进行教学思考和改革的过程中,从传统教学典籍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常常可以获得意外的收获。我国传统教育经典书籍,被誉为第一本教育著作的《学记》对于上述问题具有颇为精妙的论述,可以借鉴书中的理念和主张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改革。

一、诱导而不牵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记》中,有着非常经典的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其含义是指教师对于学生要诱导而不牵拉,师生关系才能够融洽。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候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对于数学教学活动,许多时候兴趣往往比管理更为重要,或者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循循善诱,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逐步渗透,引导学生慢慢发现数学课堂中存在的神奇和美妙,然后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时候,学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科现象,甚至对于数学课堂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排斥情绪和恐惧心理。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诱导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这种情况下,进行主动反思和改变,从感情入手,扭转这种不利的情况。如果教师急于改变当前的情况,强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更大的反抗,甚至是敌对。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和排斥心理,从接受老师逐步过渡到接受课堂,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从劝勉而不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在某些时候则需要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前提和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抽象逻辑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许多时候,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一时难以转变思维方式,无法顺畅地理解内在的数理逻辑关系,导致学习非常困苦。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需积极回答问题,完美地完成作业。急于求成、严加约束,很多时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和策略。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学生很多时候非常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希望能够获得足够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进行兴趣化学习,通过讲述数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数学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轶事,数学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重大问题的案例等。

三、启发而不直接告知,提倡探究式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极强的启发诱导特征,数学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此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的原理,将问题抛给学生,使其处于问题情境之中,“面对挑战,激发其斗志”,然后,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独立的思考和尝试,并且提倡小组学习,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做到“相观而善”,互相提供彼此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其学习能力也得以提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婧.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0.

篇8

(一)管理直觉力的本质

1.管理直觉力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该培养和拥有的一种基本能力管理直觉力是建立在管理直觉思维基础上的一种管理能力,而管理直觉思维作为人类直觉思维分类之一,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它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人的右脑的结构与功能,它产生的心理机制则是思维中潜在的无法言说的一种意识,是对事物的一种模糊的心理体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本身就拥有直觉思维,需要的是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在物流管理领域强化其管理直觉思维,经过大量的管理知识积累、管理实践总结、思考与顿悟而形成管理直觉力。此外,我们前文中所提到的,近年来多发的突发性事件所需要的应急物资的提供,对效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的目标追求,也是对物流管理者提出培养和拥有管理直觉力的客观要求。2.管理直觉力是以管理实践和管理知识为基础的管理直觉思维可以使物流管理主体瞬间洞悉物流领域管理现象、问题、对象、关系、事物等的本质,最终解决问题具有突发性、整体性和本质性,时间短、效果佳、效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直觉思维和管理直觉力无需物流管理主体花太多的时间、力气或不花费精力而突然产生或拥有。管理直觉思维的产生、管理直觉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管理知识和管理实践经验作为基础,需要物流管理主体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思考与顿悟,不能凭空想象,需要作为未来物流管理主体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不断地、长期地进行管理知识积累、学习、思考与结合实践的总结才能逐渐获得。3.管理直觉力的培养、管理直觉思维的产生和作用离不开管理理性思维管理直觉力是一种建立在管理直觉思维基础上的能力,而管理直觉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它的产生及发挥作用离不开理性思维。第一,管理直觉思维以大量的管理知识和管理实践经验为基础,是经过长时间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管理主体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然后理性运用概念和判断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而出现的直觉思维,它不是突发奇想;第二,管理直觉思维与管理理性思维互补,“在一个问题的结果过程中,当分析思维方式难以施展和奏效时,直觉思维便被启用[2]”;第三,管理直觉思维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后,需要在以往经验与新成果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通过逻辑思维进行论证、分析等才能成为科学合理的管理理论成果,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二)管理直觉力的表现形式

关于管理直觉力的表现形式,笔者借鉴了我国学者周义澄从认识论角度提出的“直觉的判别、直觉的想象与直觉的启发[3]”,提出管理直觉判别力、管理直觉想象力和管理直觉启发力,并在三种表现形式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直觉信心力。1.管理直觉判别力管理直觉判别力,即物流管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物流领域管理对象、问题、过程、关系等的一种迅速识别、直接理解和综合判断能力,也是物流管理主体依据大脑中已有的管理知识体系和经验快速识别所面临的物流管理现象与问题是否与之类似,从而直接判断管理问题与现象的类型以及应该采取何种处理或应对的方法的过程。管理直觉判别力作为管理直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在物流领域管理问题认识的初期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2.管理直觉想象力前文,笔者提到,提出管理直觉力的背景源于物流管理主体所面临的管理情景将愈加复杂多变,物流管理主体要面对的问题一般都是突发性的、非程序性的问题,很多时候由于外界信息的不充分或者因为时间敏感而无法收集大量充分的外界信息,物流管理主体并不能根据所面临的零散信息就做出直觉的判断,在其思维中存在大量的空白点,这就需要物流管理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借助思维跃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猜测,跳出传统逻辑分析的框架才能实现。因此,管理直觉想象力,就是在未遵循任何逻辑框架的情况下,管理主体通过想象将长期记忆中的材料进行自由组合,而形成新的联系的过程和能力。3.管理直觉启发力管理直觉启发力,即管理主体思维未通过判断和想象,也未依靠头脑中的信息类比,也不依赖潜在的知识和思维元素所自由组合而成的自由想象,而是由外界信息刺激下发生的联想联系,是从所思考的问题之外的另一信息中得到启发而解决问题的能力。4.管理直觉信心力由于物流管理主体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和情景复杂,问题不是很容易就能解决,可能遇到诸多困难和挫折,甚至阻拦,这需要物流管理主体一直持有信心和勇气,相信自己的判断、想象、启发等,坚持下来,这种能力笔者将其称之为管理直觉信心力。

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管理直觉力的培养策略

管理直觉思维不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头脑中固有的,管理直觉力的拥有和培养也不可一蹴而就。管理直觉思维和直觉力的培养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专业教师有意识地提供或创造一定条件,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养。

(一)广而深的知识储备策略

广博而深刻的知识储备是形成管理直觉力的知识准备。广博的知识可以使物流管理主体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从而为多视角、多层面的管理直觉思维提供知识条件。然而,广博的背景知识,如果不与专而深的管理专业知识互为补充,即便是思维活跃,也可能由于认识肤浅而不能形成管理直觉思维。因此,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来讲,既要拓展其除了物流管理领域之外的知识面,更要狠下功夫,花大力气和时间钻研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物流管理之外要广而博,物流管理之内要专而深刻。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充实知识基础,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形成管理直觉思维。

(二)掌握直觉捕捉技能以多方感悟策略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综合决定了管理的复杂性。管理的复杂性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时时刻刻将管理知识、理论与管理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去“悟”。“悟”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最高级的管理活动[4],是管理知识内化的必然途径。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学科说到底是一门门“悟”的学科,学生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自己发现并掌握这些学科的内在规律,才能融会贯通,达到真“懂”,从而提高其管理直觉力,推动管理创新。其中,善于捕捉管理直觉是管理“悟”的关键。当苦思冥想很长时间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暂时将管理问题先放一放,散步、观察外界、与同学好友聊天、打球、钓鱼等会更容易产生管理直觉思维;当然对于有些管理者来说,抓住问题穷追猛打,也是产生直觉的一种技巧;有时候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比如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或者头脑风暴,激发智慧火花等等。一旦管理直觉出现,不管是什么,有没有用,一定要先用笔记录下来。

(三)营造良好氛围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与合理想象策略

物流管理专业专业教师应该花心思和时间为学生营造良好课堂、课外氛围,允许每一位学生自由、大胆地发表见解以及展开设想;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提问及钻研;不能给予条条框框的约束;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缺少互动的教学方式等等。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课,应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让学生思维自由飞翔,养成质疑、分析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以提高管理直觉信心力策略

管理直觉信心力作为管理直觉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培养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首先要有良好而健康的心理——较强的自信心、对事物的专注、对成功的强烈欲望、强烈的好奇心、敢于冒险、热情执着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而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其管理直觉信心力,比如,文体活动、各类竞赛、励志讲座、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活动等。

(五)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专业教师的选择与培训策略

篇9

今年下半年普通逻辑自学考试有什么新变化和新特点呢?

我们知道,普通逻辑自学考试主要内容是传统逻辑,如同素材性质判断形式之间的对当关系、换质法和换位法、三段论等,它们是一种非形式化逻辑,比较多的使用自然语言和结合人们的日常思维。自学考试还有一些数理逻辑内容,特别在复合判断及其推理和模态逻辑等章节,如真值表、两个德摩根定律,各逻辑公式间的推导等。数理逻辑是一种形式化逻辑,以人工符号这种形式语言建构形式化体系,不用或很少使用自然语言,离人们日常思维较远。逻辑的非形式化部分与形式化部分是互补的,共同为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长期以来,我们认识上有片面性,似乎形式逻辑的现代化就是要强调形式化,这样,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逻辑自考试题使用愈来愈多的公式符号和形式推导,考生当然就感到逻辑难学,自考难通过。即使勉强通过了,很快就忘记了,日常并不感到学逻辑有用。

经省自考办批准,1998年下半年普通逻辑自考增加非形式化试题。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日常思维的各个领域,但是,这类试题既不是考核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考核逻辑的专业知识,而是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和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题型是单项选择题,每一题由题干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共有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考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知其然,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答对得分。显然,整套逻辑试题的难度比过去有所下降,考生会感到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很有用。我相信这种新变化会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考生欢迎的。

我国有些外资企业招聘员工也用这类试题来考核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应聘者感到很陌生,无所适从,结果不是在外语和计算机,而是在逻辑考试中被淘汰。今年开始江苏逻辑自学考试一改,今后应聘外资企业遇到的这种尴尬就会越来越少了。

对于这类非形式化试题,虽然都是单项选择题,但从题干中所问的问题,可以分为六类:

一、由前提确定结论型

题干所给已知条件是前提,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定它合乎逻辑的结论。

例1、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交警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

如果司机坚持己见,那么,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必须同意的?

A、扣照但不罚款。

B、罚款但不扣照。

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

D、既罚款又扣照。

E、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哪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

[题析与答案]交警的处理决定,其形式为“pq”,司机不同意,即(pq)。(pq)等值于(p∧q)∨(p∧q)(见《普通逻辑自学指导》第49页)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所讲之蕴析律,上式又等值于(p∧q)(p∧q)。所以,本题的答案是E。

例2,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题析与答案]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所以,本题答案是B。

二、由结论寻找前提型

题干所给的是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能得到此结论的前提。

例3,如果张英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那么,他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上述断定是基于以下哪个前提作出的?

A、张英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B、张英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C、人民大学研究生都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D、只有人民大学研究生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E、人民大学研究生中一定有人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由D推得:“只有张英是人民大学研究生他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转换的公式,就可得题干中的结论。

例4,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人心涣散,那么该企业的领导肯定不懂管理心理学。

若要上述断定成立,必须以下列哪一项为前提?

A、企业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就会人心涣散。

B、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企业就没有凝聚力。

C、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管理,就能使企业形成凝聚力。

D、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E、不学心理学的管理者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的假言易位律,C就能得到题干中的结论。

三、加强前提型

题干中有前提有结论,但题干中之前提尚不足以推得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补充前提,才能得出题干中之结论。

例5、小王和小李关于抽烟有如下对话:

小王:“我想,你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小李:“这很难说。”

小王:“至少我没有反对你抽烟啊!”

小王的话中隐含着的前提是什么?

A、抽烟有害健康。

B、抽烟对健康没多大危害。

C、抽烟者对不抽烟者没有多大影响。

D、如果我不反对你抽烟,那么你也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E、如果我反对你抽烟,你就可以反对我抽烟。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有了D,加上题干中小王的第二句话,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才能得到题干中小王第一句话这个结论。

例6、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这一不利的结果是由于这种味精的一种主要成分——谷氨酸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有助于证明味精中某些成分造成这一实验结论?

A、大多数味精消费者不象实验中的人那样食用大量的味精。

B、上述结论中所提到的谷氨酸在所有蛋白质中都有,为了保证营养必须摄入一定量。

C、实验组中人们所食用的味精数量是在政府食品条例规定的安全用量之内的。

D、第二次实验时,只给一组食用大量味精作为实验组,而不设不食用味精的对照组。

E、两组实验对象是在实验前按其认知能力均等划分的。

[题析与答案]题干中所述之实验为差异法(求异法)实验,其特点是同中求异,也就是其他先行条件相同,只有一点不同,即实验组食用大量味精,对照组不食用。所以,本题答案是E。因为有了E,这实验才可靠。

四、反驳型

前面三种类型都是用推理进行证明。原来题干中的前提真或者经补充前提而使前提充分真,那么,可以演绎证明结论必然真或者归纳证明结论非常可能真。由结论真寻找前提也是一种证明。反驳可以反驳论题(推理的结论)、反驳论据(推理的前提)和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一)确定选项以反驳结论。

例7、一种对许多传染病非常有疗效的药物,目前只能从一种叫ibora的树皮中提取,而这种树在自然界很稀少,5000棵树的皮才能提取1公斤药物。因此,不断生产这种药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种植物的灭绝。

以下哪项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把从ibora树皮上提取的药物通过一个权威机构发放给医生。

B、从ibora树皮提取药物生产成本很高。

C、ibora的叶子在多种医学制品中都使用。

D、ibora可以通过插枝繁衍人工培育。

E、ibora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区。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A、B和E都可以减慢该种植物的灭绝,但最能削弱上述论断的是D,既然可以人工培育,该种植物就不会灭绝了。

(二)确定选项以反驳论据。

例8、地球外有没有生命是科学家长期探索的课题。1996年美国航天局对火星陨石的研究中,正式提出了表明火星上36亿年前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并向全世界科学家挑战,欢迎他们证明这一论点是错误的。科学界对此反映不一。以下是一些专家的意见:

在这些意见中,哪个是对美国航天局的挑战?

A、这是证明地球外生命的最令人深思和浮想联翩的事情。

B、德国一研究员说,36亿年前太阳系中有众多陨石,很难确切断定哪一块真正来自火星。

C、对陨石上取下一小片金色样品进行化学、显微和组织检查表明,36亿年前这里有过原始生命、微生物生命的存在。

D、如果已发现36亿年前火星上有生命的存在,我不会特别感到意外。

E、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生命从火星来到我们所在的这颗行星。

[题析与答案]这题的答案是B。因为B对美国航天局论证的论据——这块陨石提出了质疑。

(三)确定选项以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例9,只有患了肺炎才发高烧,小红患了肺炎,所以她一定发了高烧。

以下哪个推理最有力地说明上述推理的不成立?

A、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好,所以,我一定有资格当三好生

B、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有资格当三好生,所以,我学习一定好。

C、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没有资格当三好生,说明我学习不好。

D、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不好,因此,我没有资格当三好生。

E、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因此没有资格当三好生的,不见得学习成绩一定不好。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A。因为它与题干中的推理一样,都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B、C、D和E均不是这种推理式。A这个推理的两个前提均真,结论明显不必然真,因为有可能学习虽好而其他条件不够而没有资格当三好生。这种反驳可称类比反驳,即按照相同推理形式构造一个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推理,从而表明原推理式是非普遍有效式。

(四)确定的选项虽不直接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但会削弱整个论证。

例10,全校的湖南籍学生都出席了周末的“湘江联谊会”,李华出席了周末的“湘江联谊会”。因此,李华是湖南籍学生。

以下哪项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

A、“湘江联谊会”实际上是湖南籍学生同乡会。

B、有不少非湖南籍的学生要求出席周末“湘江联谊会”。

C、如果缺乏办事人员,周末“湘江联谊会”将邀请非湖南籍学生出席担任办事员。事实上周末“湘江联谊会”当时确实缺少办事人员。

D、李华曾经出席过其他联谊会。

E、李华对组织“湘江联谊会”提出过许多合理建议。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由C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可得出:“周末的‘湘江联谊会’事实上邀请了非湖南籍学生出席”,它虽不直接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但将C加入题干原前提中去,显然就削弱了结论和整个论证。

五、类比型

(一)推理形式的类比

例11、凡物质是可塑的,树木是可塑的,所以,树木是物质。

试分析以下哪个推理的结构与它最为相近?

A、凡真理都经过实践检验,进化论是真理,所以,进化论经过实践检验。

B、凡恒星都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恒星,所以,金星自身不发光。

C、凡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

D、所有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E、凡鲸一定用肺呼吸,海豹可能是鲸,所以,海豹可能用肺呼吸。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D与题干一样,都是三段论第二格AAA式,它是非普遍有效推理式。

(二)逻辑错误的类比

例12、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这个推理中的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类似?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

B、各级干部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要遵纪守法。

C、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D、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因此,你算不得是个人。

E、想当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必费力学外语。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C和题干中都出现“偷换概念”的错误。

(三)逻辑方法的类比

例13,在50年代,我国森林复盖率为19%,60年代为11%,70年代为6%,80年代不到4%。随着森林复盖率的逐年减少,植被大量破坏,削弱了土地对雨水的拦蓄作用,一下暴雨,水卷泥沙滚滚而下,使洪涝灾害逐年严重。可见,森林资源的破坏,是酿成洪灾的原因。

以下哪项使用的方法与上文最类似?

A、敲锣有声,吹箫有声,说话有声。这些发声现象都伴有物体上空气的振动,因而可以断定物体上空气的振动是发声的原因。

B、把一群鸡分为两组,一组喂精白米,鸡得一种病,脚无力,不能行走,症状与人的脚气病相似。另一组用带壳稻米喂,鸡不得这种病。由此推测带壳稻米中某些精白米中所没有的东西是造成脚气病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东西就是维生素B1。

C、意大利的雷地反复进行一个实验,在4个大口瓶里,放进肉和鱼,然后盖上盖或蒙上纱布,苍蝇进不去,一个蛆都没有。另4个大口瓶里,放进同样的肉和鱼,敝开瓶口,苍蝇飞进去产卵,腐烂的肉和鱼很快生满了蛆。可见,苍蝇产卵是鱼肉腐烂生蛆的原因。

D、在有空气的玻璃罩内通电击铃,随着抽出空气量的变化,铃声越来越小,若把空气全抽出,则完全听不到铃声。可见,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E、棉花是植物纤维,疏松多孔,能保温。积雪是由水冻结而成的,有40%至50%的空气间隙,也是疏松多孔的,能保温。可见,疏松多孔是能保温的原因。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D和题干都使用求因果联系的共变法。

六、语义分析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日常语言表达的较为复杂的内容和含义有敏捷而准确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

例14、,“我倒不是对知识分子有偏见,实在是你们把他们捧得太高了,他们有什么了不起?大学毕业才几天。”

下述哪句语句的意义结构与上述最不同?

A、我倒不是主张平均主义,实在担心这样下去“两极分化”,拿多了会不会变资产阶级,拿少的岂不叫人可怜?

B、我倒不是反对改革,这一班新人太嫩,缺乏经验,我看他们步子一点不稳,大刀阔斧会带来巨大的危险!

C、我倒不是说他犯了错误,但他的行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应负直接责任!

D、我决不是反对这本书的论点,只是觉得其表述方式上尚有欠缺,希望进一步改进。

E、我决不是对政策有抵触,但不能忽视“另外一点”,砸掉大锅饭,操之过急不太好。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A、B、C、E与题干一样,所断定的形式是:“我倒不是认为p,但我主张p”,自相矛盾。只有D与题干最不同,不反对这本书的论点,反对的是这本书表述方式上的欠缺。论点与表述方式是两个不同方面。

考生把握以上六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对正确的答题是十分有利的。

篇10

经省自考办批准,1998年下半年普通逻辑自考增加非形式化试题。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日常思维的各个领域,但是,这类试题既不是考核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考核逻辑的专业知识,而是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和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题型是单项选择题,每一题由题干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共有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考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知其然,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答对得分。显然,整套逻辑试题的难度比过去有所下降,考生会感到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很有用。我相信这种新变化会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考生欢迎的。

我国有些外资企业招聘员工也用这类试题来考核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应聘者感到很陌生,无所适从,结果不是在外语和计算机,而是在逻辑考试中被淘汰。今年开始江苏逻辑自学考试一改,今后应聘外资企业遇到的这种尴尬就会越来越少了。

对于这类非形式化试题,虽然都是单项选择题,但从题干中所问的问题,可以分为六类:

一、由前提确定结论型

题干所给已知条件是前提,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定它合乎逻辑的结论。

例1、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交警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

如果司机坚持己见,那么,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必须同意的?

A、扣照但不罚款。

B、罚款但不扣照。

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

D、既罚款又扣照。

E、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哪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

[题析与答案]交警的处理决定,其形式为“p??q”,司机不同意,即??(p??q)。??(p??q)等值于(p∧q)∨(??p∧??q)(见《普通逻辑自学指导》第49页)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所讲之蕴析律,上式又等值于??(??p∧??q)(p∧q)。所以,本题的答案是E。

例2,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题析与答案]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所以,本题答案是B。

二、由结论寻找前提型

题干所给的是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能得到此结论的前提。

例3,如果张英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那么,他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上述断定是基于以下哪个前提作出的?

A、张英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B、张英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C、人民大学研究生都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D、只有人民大学研究生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E、人民大学研究生中一定有人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由D推得:“只有张英是人民大学研究生他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转换的公式,就可得题干中的结论。

例4,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人心涣散,那么该企业的领导肯定不懂管理心理学。

若要上述断定成立,必须以下列哪一项为前提?

A、企业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就会人心涣散。

B、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企业就没有凝聚力。

C、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管理,就能使企业形成凝聚力。

D、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E、不学心理学的管理者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的假言易位律,C就能得到题干中的结论。

三、加强前提型

题干中有前提有结论,但题干中之前提尚不足以推得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补充前提,才能得出题干中之结论。

例5、小王和小李关于抽烟有如下对话:

小王:“我想,你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小李:“这很难说。”

小王:“至少我没有反对你抽烟啊!”

小王的话中隐含着的前提是什么?

A、抽烟有害健康。

B、抽烟对健康没多大危害。

C、抽烟者对不抽烟者没有多大影响。

D、如果我不反对你抽烟,那么你也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E、如果我反对你抽烟,你就可以反对我抽烟。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有了D,加上题干中小王的第二句话,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才能得到题干中小王第一句话这个结论。

例6、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这一不利的结果是由于这种味精的一种主要成分——谷氨酸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有助于证明味精中某些成分造成这一实验结论?

A、大多数味精消费者不象实验中的人那样食用大量的味精。

B、上述结论中所提到的谷氨酸在所有蛋白质中都有,为了保证营养必须摄入一定量。

C、实验组中人们所食用的味精数量是在政府食品条例规定的安全用量之内的。

D、第二次实验时,只给一组食用大量味精作为实验组,而不设不食用味精的对照组。

E、两组实验对象是在实验前按其认知能力均等划分的。

[题析与答案]题干中所述之实验为差异法(求异法)实验,其特点是同中求异,也就是其他先行条件相同,只有一点不同,即实验组食用大量味精,对照组不食用。所以,本题答案是E。因为有了E,这实验才可靠。

四、反驳型

前面三种类型都是用推理进行证明。原来题干中的前提真或者经补充前提而使前提充分真,那么,可以演绎证明结论必然真或者归纳证明结论非常可能真。由结论真寻找前提也是一种证明。反驳可以反驳论题(推理的结论)、反驳论据(推理的前提)和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一)确定选项以反驳结论。

例7、一种对许多传染病非常有疗效的药物,目前只能从一种叫ibora的树皮中提取,而这种树在自然界很稀少,5000棵树的皮才能提取1公斤药物。因此,不断生产这种药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种植物的灭绝。

以下哪项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把从ibora树皮上提取的药物通过一个权威机构发放给医生。

B、从ibora树皮提取药物生产成本很高。

C、ibora的叶子在多种医学制品中都使用。

D、ibora可以通过插枝繁衍人工培育。

E、ibora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区。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A、B和E都可以减慢该种植物的灭绝,但最能削弱上述论断的是D,既然可以人工培育,该种植物就不会灭绝了。

(二)确定选项以反驳论据。

例8、地球外有没有生命是科学家长期探索的课题。1996年美国航天局对火星陨石的研究中,正式提出了表明火星上36亿年前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并向全世界科学家挑战,欢迎他们证明这一论点是错误的。科学界对此反映不一。以下是一些专家的意见:

在这些意见中,哪个是对美国航天局的挑战?

A、这是证明地球外生命的最令人深思和浮想联翩的事情。

B、德国一研究员说,36亿年前太阳系中有众多陨石,很难确切断定哪一块真正来自火星。

C、对陨石上取下一小片金色样品进行化学、显微和组织检查表明,36亿年前这里有过原始生命、微生物生命的存在。

D、如果已发现36亿年前火星上有生命的存在,我不会特别感到意外。

E、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生命从火星来到我们所在的这颗行星。

[题析与答案]这题的答案是B。因为B对美国航天局论证的论据——这块陨石提出了质疑。

(三)确定选项以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例9,只有患了肺炎才发高烧,小红患了肺炎,所以她一定发了高烧。

以下哪个推理最有力地说明上述推理的不成立?

A、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好,所以,我一定有资格当三好生

B、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有资格当三好生,所以,我学习一定好。

C、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没有资格当三好生,说明我学习不好。

D、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不好,因此,我没有资格当三好生。

E、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因此没有资格当三好生的,不见得学习成绩一定不好。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A。因为它与题干中的推理一样,都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B、C、D和E均不是这种推理式。A这个推理的两个前提均真,结论明显不必然真,因为有可能学习虽好而其他条件不够而没有资格当三好生。这种反驳可称类比反驳,即按照相同推理形式构造一个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推理,从而表明原推理式是非普遍有效式。

(四)确定的选项虽不直接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但会削弱整个论证。

例10,全校的湖南籍学生都出席了周末的“湘江联谊会”,李华出席了周末的“湘江联谊会”。因此,李华是湖南籍学生。

以下哪项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

A、“湘江联谊会”实际上是湖南籍学生同乡会。

B、有不少非湖南籍的学生要求出席周末“湘江联谊会”。

C、如果缺乏办事人员,周末“湘江联谊会”将邀请非湖南籍学生出席担任办事员。事实上周末“湘江联谊会”当时确实缺少办事人员。

D、李华曾经出席过其他联谊会。

E、李华对组织“湘江联谊会”提出过许多合理建议。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由C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可得出:“周末的‘湘江联谊会’事实上邀请了非湖南籍学生出席”,它虽不直接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但将C加入题干原前提中去,显然就削弱了结论和整个论证。

五、类比型

(一)推理形式的类比

例11、凡物质是可塑的,树木是可塑的,所以,树木是物质。

试分析以下哪个推理的结构与它最为相近?

A、凡真理都经过实践检验,进化论是真理,所以,进化论经过实践检验。

B、凡恒星都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恒星,所以,金星自身不发光。

C、凡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

D、所有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E、凡鲸一定用肺呼吸,海豹可能是鲸,所以,海豹可能用肺呼吸。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D与题干一样,都是三段论第二格AAA式,它是非普遍有效推理式。

(二)逻辑错误的类比

例12、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这个推理中的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类似?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

B、各级干部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要遵纪守法。

C、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D、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因此,你算不得是个人。

E、想当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必费力学外语。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C和题干中都出现“偷换概念”的错误。

(三)逻辑方法的类比

例13,在50年代,我国森林复盖率为19%,60年代为11%,70年代为6%,80年代不到4%。随着森林复盖率的逐年减少,植被大量破坏,削弱了土地对雨水的拦蓄作用,一下暴雨,水卷泥沙滚滚而下,使洪涝灾害逐年严重。可见,森林资源的破坏,是酿成洪灾的原因。

以下哪项使用的方法与上文最类似?

A、敲锣有声,吹箫有声,说话有声。这些发声现象都伴有物体上空气的振动,因而可以断定物体上空气的振动是发声的原因。

B、把一群鸡分为两组,一组喂精白米,鸡得一种病,脚无力,不能行走,症状与人的脚气病相似。另一组用带壳稻米喂,鸡不得这种病。由此推测带壳稻米中某些精白米中所没有的东西是造成脚气病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东西就是维生素B1。

C、意大利的雷地反复进行一个实验,在4个大口瓶里,放进肉和鱼,然后盖上盖或蒙上纱布,苍蝇进不去,一个蛆都没有。另4个大口瓶里,放进同样的肉和鱼,敝开瓶口,苍蝇飞进去产卵,腐烂的肉和鱼很快生满了蛆。可见,苍蝇产卵是鱼肉腐烂生蛆的原因。

D、在有空气的玻璃罩内通电击铃,随着抽出空气量的变化,铃声越来越小,若把空气全抽出,则完全听不到铃声。可见,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E、棉花是植物纤维,疏松多孔,能保温。积雪是由水冻结而成的,有40%至50%的空气间隙,也是疏松多孔的,能保温。可见,疏松多孔是能保温的原因。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D和题干都使用求因果联系的共变法。

六、语义分析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日常语言表达的较为复杂的内容和含义有敏捷而准确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

例14、,“我倒不是对知识分子有偏见,实在是你们把他们捧得太高了,他们有什么了不起?大学毕业才几天。”

下述哪句语句的意义结构与上述最不同?

A、我倒不是主张平均主义,实在担心这样下去“两极分化”,拿多了会不会变资产阶级,拿少的岂不叫人可怜?

B、我倒不是反对改革,这一班新人太嫩,缺乏经验,我看他们步子一点不稳,大刀阔斧会带来巨大的危险!

C、我倒不是说他犯了错误,但他的行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应负直接责任!

D、我决不是反对这本书的论点,只是觉得其表述方式上尚有欠缺,希望进一步改进。

E、我决不是对政策有抵触,但不能忽视“另外一点”,砸掉大锅饭,操之过急不太好。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A、B、C、E与题干一样,所断定的形式是:“我倒不是认为p,但我主张p”,自相矛盾。只有D与题干最不同,不反对这本书的论点,反对的是这本书表述方式上的欠缺。论点与表述方式是两个不同方面。

考生把握以上六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对正确的答题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