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未融资和融资的区别

篇1

【关键词】预付租金;未确认融资费用;新摊销法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对融资租赁,承租方要按实际利率法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出租方要按实际利率法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对先付租金(每期期初收付的租金)未确认融资费用如何摊销、未实现融资收益如何分配,该准则并无规定。最权威的说法是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上说法:“在先付租金(即每期期初等额支付租金)的情况下,租赁期第一期支付的租金不含利息,只需减少长期应付款,不必确认当期融资费用。”(见该书426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这还是过去的老办法。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这样做并不妥,不符合新准则。《企业会计准第21号——租赁》第十五条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第十九条规定:“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配。”第一期也在租赁期内,凭什么不分摊融资费用?在租赁的第一期,应付租赁款已经发生,根据权责发生制,它就应当分担融资费用。不仅如此,它应分摊的融资费用在租赁期内是最多的,因为它的应付租赁款最多。不错,第一期支付的租金是不含利息,但不等于第一期就不分摊未实现融资费用。应按应付租赁款减去第一期租金后的余额计算第一期应分摊的融资费用。下面用一权威教材上的例子(陈信元主编《财务会计》(第二版)33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说明“第一期不摊销融资费用”的老摊销方法和笔者提出的“第一期要摊销融资费用”的新摊销方法。

2001年1月1日,甲公司将1台设备出租给乙公司,设备成本23000元,公允价值29000元,租期4年,每年初应付租金8000元,租赁利率8%,设备预计经济寿命6年,无残值。合同规定租赁期满时乙公司可以10元的价格优先购买该设备。老办法的摊销表是:

新摊销表和前面那个老摊销表区别之一就是增设了第二栏“计息基数”。拿第一年来说,由于第一年初已支付8000元租金,这8000元就不再计算利息了,第一年的计息基数只能是28616-8000=20616。这20616元的应付租赁款应当在第一年计息,利息费用为20616×8%=1649元。这正是老办法忽视的地方。后付租金第一期的计息基数和应付本金额是相同的,(在本例都是28616元),不需要分设;先付租金这两项不相等,需要分设。这是先付租金摊销表和后付租金摊销表的主要区别之一。许多教材中这两个表的格式是相同的,实际上是把后付租金的摊销表照搬到先付租金的摊销表中来,这是它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区别之二是:老表中第二年摊销的1649元新表中挪到了第一年,老表中第三年的1141元挪到新表的第二年,老表中第四年的594元挪到新表的第三年,整体上移一年。第一年不仅摊销了融资费用,而且它分摊的融资费用最多。但最后一年不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

最后一年不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咋一看似乎有道理,因为:1.未确认融资费用前三年摊完了,第四年就不用摊销了。2.第四年(最后一年)年初把全部应付租赁款付清了,当年不产生租赁利息费用,就不再摊销了。但仔细一想,这样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租赁期是四年,却是按三年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最后一年不分担任何融资费用,利润会因此过高。另外也不符合新准则,新准则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分摊”,既不能漏了第一期,也不能漏了最后一期。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又想出一个办法:最后两年改为直线法。上例最后两年应摊销的融资费用均为594/2=297。摊销表也应改为:

摊销办法改变了,会计处理也要改变。第一年原来不需要编制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会计分录,改革后则需要编制这笔分录。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8616

未确认融资费用3384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2000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8000

贷:银行存款8000

每月分摊利息费用时记

借:财务费用(1649/12)137.41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37.41

后几年支付租金的会计处理同第一年相类似,就不一一列举了。

出租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方法及会计处理也要实行类似的改革。

篇2

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或财务租赁,是由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要求向供货人购买租赁标的物,然后出租给承租人使用;融资租赁合同期满时,承租人可以按照租赁合同的规定,选择退租、续租或者留购该租赁标的物。融资租赁是以承租人占用融资成本的时间计算租金,这是其与经营租赁最本质的区别;在实务中以实质上是否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为标准来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融资租赁按照租赁所涉及的关系复杂程度,可细分为直接租赁、售后回租和杠杆租赁三种形式。(1)直接租赁。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融资租赁,也是融资租赁的典型形式。是由承租人直接向出租人承租其所需财产并支付相应租金的租赁形式,涉及到出租人、承租人和租赁资产出售方。承租人在整个租赁期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并负责租赁固定资产的维修和保养。直接租赁的主要出租人是制造商、金融公司、租赁公司等,出租人对租赁固定资产的好坏不负任何责任,设备折旧也由承租人承担,因此,出租人在直接租赁中承担责任较小。虽然在租赁期内出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但不承担租赁物件的维修、保养和折旧等费用。(2)售后回租。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融资租赁形式。是承租人先将其拥有所有权的资产出售给出租人,然后将该资产租回使用的租赁。在这种租赁形式下,出售资产的企业可得到相当于资产售价的一笔资金,同时还拥有资产的使用权。售后回租由承租人承担租赁资产的维修费用等。(3)杠杆租赁。是融资租赁的特殊形式。它涉及到四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资金出借人和租赁资产出售方。从承租人角度来看,这种租赁与其他租赁并无区别;但从出租人的角度来看,出租人只支付购买资产20%-40%的资金作为自己的投资,出租人以该资产为担保向资金出借者借入其余60%-80%的资金。在这种租赁方式下,出租人既是出租人,又是借款人,同时拥有对资产的所有权,但必须按时偿还借款。

二、承租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原则

对承租人来说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没有所有权,但需承担租入资产的维修、保养和折旧等费用;同时,企业还应在“固定资产”一级科目下单独设置“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租赁合同签订后,承租人应当以该项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借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账户;对承租人而言,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费用也应计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按租入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可将其理解为由于融资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在租赁期内的分摊,因为融资租赁本身就包含了融资的目的。在租赁期内,承租人为正常使用租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技术咨询费、人员培训费、维修费、保险费等各项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具体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初始直接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以后年度要确定利息总和); 贷记“银行存款”(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额)、“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最低租赁付款额)。以后每年支付租金时: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租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租金额);支付维修费、保险费等费用时:借记“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

同时,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有关租赁的相关规定,承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当期的融资费用。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借记“财务费用”(当期应分摊额),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当期应分摊额)。

三、实际利率法下融资租赁承租人会计处理实例

以内含利率为折现率确认融资费用是实际利率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笔者根据现行准则,结合会计实务经验,对实际利率法下融资租赁承租人会计处理进行解析。

[例]宏达公司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决定采用租赁的方式租入生产线设备,在2008年12月15日,与经纶公司签订了一项租赁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如下:(1)租赁标的物:生产线设备;(2)起租日:2009年1月1日;(3)租赁期: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4)租金支付: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50000元;(5)该生产线的保险、维护等费用均由宏达公司承担,每年约3000元;(6)合同规定的利率为年利率7%;(7)该设备在2008年12月15日的公允价值为500000元;(8)合同签订过程中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为1000 元;(9)该设备为全新,估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10)租赁合同到期时,该项设备的公允价值为80000元,宏达公司享有优先购买该设备的权利,购买价为100元。

本例中,租赁合同到期时,宏达公司享有优先购买该设备的权利,而且优惠购买价远低于该项设备的公允价值,所以在起租日就可以合理确定,宏达公司将会选择行使这项权利;另外,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508156.29元(计算如下),大于该生产线设备公允价值的90%,即450000元(500000×90%)。所以该项租赁应该按照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相应账务处理。

(1)租赁开始日,首先计算确定该设备的初始入账价值和未确认融资费用

最低租赁付款额=每年租金×4+合同期满优惠购买价

=150000×4+100=600100(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150000×(P/A,4,7%)+100×(P/F,4,7%)

=150000×3.3872+100×0.7629

=508156.29(元)>500000元

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为公允价值500000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合同期内最低租赁付款额-租赁开始日该设备的公允价值=600100-500000

=100100(元)

2009年1月1日,宏达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501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1001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600100

银行存款 1000

(2)宏达公司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会计处理:

首先,计算确定融资费用分摊率

按照实际利率法的要求,融资费用分摊率应当是,使2009年1月1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等于该设备初始价值时所使用的利率。

即: 150000×(P/A,4,R)+100×(P/F,4,R)=501000(元)(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

其次,用插值法计算租赁内含利率:

当R=7%时,150000×(P/A,6,7%)+100×(P/F,6,7%)

=150000×3.3872+100×0.7629=508 156.29>500 000元

当R=8%时,150000×(P/A,6,8%)+100×(P/F,6,8%)

=150000×3.3121+100×0.7350=496 888.5

因此7%

用插值法求R:

(508156.29-500000)/(508156.29- 496888.5)=(7%-R)/(7%-8%)

R=7.72%

(3)在租赁期内按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见表1)。

由于存在四舍五入的情况,故需对2012年确认的融资费用进行尾数调整:

100100-38600-29999.92-20735.91=10764.17

(4)支付租金、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会计处理为:

2009年年末,支付第一年租金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5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

同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还需在每个月月末分摊当月应负担的未确认融资费用。2009年每月应负担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为:38600÷12=3216.67(元)

借:财务费用 3216.67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216.67

2010年年末,支付第二年租金时,所做的会计分录与第一年年末支付租金时的会计分录相同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费 15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

但是,2010年每月月末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与2009年有所不同:29999.92÷12=2499.99(元)

借:财务费用 2499.99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2499.99

2011年年末,支付第三年租金时,所做会计分录与前二年相同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费 15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

2011年每月月末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为:20735.91÷12=1727.99(元)

借:财务费用 1727.99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727.99

2012年年末,支付最后一年租金时,仍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费 15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

2012年每月月末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为:10764.16÷12=897.01(元)

借:财务费用 897.01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897.01

(5)计提租赁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租赁资产的折旧期间应根据租赁合同而定。在租赁开始日,由于可以合理地确定租赁期届满后,宏达公司可以以优惠价格取得该设备的所有权,因此,应以设备的使用寿命5年作为折旧期间计提折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见表2)。

2009年1月31日,计提本月折旧=93220.38÷11=8474.58(元)

会计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 8474.58

贷:累计折旧 8474.58

以后各年会计分录,同上。

根据“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这一规定,本租赁合同应按47个月计提折旧,即2009年应按11个月计提折旧,其他4年分别按12个月计提折旧。

(6)履约成本的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7)租赁期届满,按名义货价购入该设备,宏达公司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费 100

贷:银行存款 100

同时,宏达公司还应将该项设备从“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账户转入自有固定资产账户。

借:固定资产 ——×× 设备 5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500000

篇3

一、新租赁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新租赁会计准则的框架结构

新租赁会计准则分为八章三十九条。第一章总则:该章共三条,分别对制定依据和目的、租赁的定义、适用范围做了说明。第二章租赁的分类:该章共七条,分别对租赁开始日、划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标准、租赁期和不可撤销租赁、最低租赁付款额、最低租赁收款额、经营租赁等问题做了规定。第三章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该章共七条,分别对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等问题做了规定。第四章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该章共四条,分别对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等问题做了规定。第五章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该章共三条,分别对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等问题做了规定。第六章经营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该章共五条,分别对经营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等问题做了规定。第七章售后租回交易:该章共三条,分别对售后租回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等问题做了规定。第八章列报:该章共七条,分别对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和出租人、经营租赁中承租人和出租人应该披露的会计信息等问题做了规定。

(二)关键术语的界定

1、租赁。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新租赁会计准则定义中不包括土地租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而企业只有土地使用权。

2、租赁开始日。租赁开始日是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租赁条款做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

3、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

4、租赁期。租赁期是指租赁合同规定的不可撤销的租赁期间。承租人有权选择续租该资产,并且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不论是否再支付租金,续租期也包括在租赁期之内。

5、不可撤销租赁。只有在以下一种或数种情况下才可以被认定为可撤销的租赁:经出租人同意;承租人与原出租人就同一资产或同类资产签订了新的租赁合同;承租人支付一笔足够大的额外款项;发生某些很少会出现的或有事项。

6、最低租赁付款额。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的,购买价款应当计入最低租赁付款额。

7、或有租金。或有租金是指金额不固定、以时间长短以外的其他因素(如销售量、使用量、物价指数等)为依据计算的租金。

8、履约成本。履约成本是指租赁期内为租赁资产支付的各种使用费用,如技术咨询和服务费、人员培训费、维修费、保险费等。

9、最低租赁收款额。最低租赁收款额是指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对出租人担保的资产余值。

10、经营租赁。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

11、租赁期开始日。租赁期开始日是指承租人有权行使其使用租赁资产权利的开始日。

12、租赁内涵利率。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13、担保余值和未担保价值。担保余值,就承租人而言,是指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就出租人而言,是指就承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

14、资产余值。资产余值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15、未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是指租赁资产余值中扣除就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以后的资产余值。

二、新旧租赁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

(一)租赁开始日的区别

1、原准则。企业应当将起租日作为租赁开始日。但是,在售后租回交易下,租赁开始日是指买主(即出租人)向卖主(即承租人)支付第一笔款项之日。

2、新准则。新准则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租赁条款做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将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并确定在租赁期开始日应确认的金额。

(二)融资租赁承租人租赁资产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

1、原准则。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通常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但是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

2、新准则。一是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二是取消了“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的规定。

(三)承租人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

1、原准则。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2、新准则。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计入租赁资产价值。

(四)融资租赁承租人应收融资租赁款及未确认融资收益

1、原准则。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出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2、新准则。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五)未确认融资收益、费用的分摊

1、原准则。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在与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结果无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

2、新准则。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

(六)超过租金支付期确定收入的改变

新准则取消了原准则“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租金的,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

三、新租赁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一)将会加强企业对法律、合同的尊重

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即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就资产使用权转让所签订的合同。我国的《合同法》把合同定义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现实中,有合同不依,不尊重合同,尤其是不尊重合同期限的现象时有发生。新准则的约定体现了国际趋同,体现了对国际共同法则的遵守,体现了对法律和合同的尊重。所以新租赁会计准则的执行,必将要求企业加强企业对法律、合同的尊重。

(二)将会影响租赁双方的损益

融资租赁下,初始直接费用列支问题将直接影响融资租赁下承租人和出租人的损益。不同的是,增加承租人的当期损益,将当期费用递延到未来租赁期内确认;减少出租人的当期损益,将当期收入递延到未来租赁期内确认。一般情况下,融资租赁情况中初始直接费用额度不大,因而对融资租赁企业的损益影响也不大,但该项准则的变更却是权责发生制的体现。

(三)加大了未确认融资费用、收益分摊的难度

新准则规定:融资租赁下,未确认融资费用、收益分摊分配利率选择实际利率法,加大了未确认融资费用、收益分摊的难度,但却体现了精细管理的要求。直线法、年数总和法不再作为实际利率法的补充,原因不外乎是这两种方法的计算和操作虽更为简单,但却偏离了融资租赁的经济实质。因此,新准则此项内容的变更,对融资租赁双方、租赁费的确认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四)加大了租赁双方盈余操纵空间

在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上,新旧准则没有很大的差别,唯一的区别是原准则用账面价值来衡量,新准则引用公允价值。对于租赁中,标的物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别较大时,往往会影响融资租赁的判断,从而影响会计核算与资产结构。公允价值的引入,对租赁企业双方乃至活跃的租赁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在本质上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它是相对于历史成本的一种会计计量模式,在会计反映上,它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做到了动态反映。新准则审慎引入公允价值是一种国际趋同,更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但是,租赁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融资手段,在我国的应用并不广泛。运用公允价值的三个前提(有活跃的市场、能够可靠地计量和能够取得的公允价值)不很充分,使得公允价值的实际使用缺乏基础。从而加大了租赁双方盈余操纵空间,同时也加大了审计和监管部门的难度。

四、实施新租赁会计准则的建议

(一)对于租赁资产公允价与其原账面价值差额的处理

《准则》第十三条指出“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可见,租赁准则与债务重组准则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一样,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将公允价值作为出租人对外交易的计价基础。那么,对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原账面价值间的差额如何处理呢?准则并未明确说明。参照其他新准则的做法,应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原账面价值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

(二)关于未实现融资租赁收益的确认

《准则》第十八条指出“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由于本文第“三”部分所述原因,可将第十八条修改如下文:“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显然,这里讲的现值就是以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所计算的现值。而租赁内含利率又是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为现值、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为各期现金流量、按年金现值及复利现值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因此,第十八条的内容也可按下文进行陈述:“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租赁资产公允值与初始费用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原账面价值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修改后的条文与原条文相比,既体现了对《准则》前文相关内容的继承、避免了重复,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助于初学者迅速掌握租赁日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三)对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准则》第十一条指出“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新的准则体系是很认同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的,一些具体准则也较多地使用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因此,既然已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就可以考虑按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这样既体现了新准则体系在资产入账价值确定的一致性,又避免了计算现值的麻烦。

新准则的出台,进一步规范我国租赁市场,但是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而且新准则目前只在上市公司实行,国内一些中小型企业要全面实行新准则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过渡的。

篇4

在我国,新三板就是区别于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退市的企业,主要包括了非上市的股份公司股票进入中小企业的股份转让系统中报价转让。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颁布了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来支持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交易活动,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也促进新三板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新三板由融资方、投资方和主办券商三方组成。融资方指的是要在新三板市场中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往往超过两年,仍然处于发展时期,没有上市。投资方就是在新三板中进行投资的投资人,有个人投资者也有机构投资者。由于中小企业还处在发展中,其自身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求新三板的投资方具有较强的风险判断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主办券商主要负责督促拟挂牌的中小企业,督促他们及时、客观地汇总和披露信息。

二、中小企业在新三板的融资方式和渠道

2013年底,新三板在全国范围内普及,2014年全国各地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企业呈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上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发行私募债、定向增发和股权质押融资。

(一)发行私募债

2012年5月22日,新三板市场的私募债试点正式启动。2014年,证监会提出把私募债的试点范围扩大至全部新三板,相关业务尝试都在稳步进行。

总体来看,我国新三板市场的私募债业务尚处在起步阶段,在规模上还无法与银行贷款及股权融资等融资方式相提并论。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及不断扩大的各地试点,私募债有望成为未来新三板市场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

(二)定向增发

相对来说,新三板的定向增发审批流程较简单,只需在证监会备案即可,发行的成功率较高,增发的市盈率也普遍高于主板市场股票发行的市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采取定向增发的形式进行融资。

(三)股权质押融资

股权质押融资是上市公司较为常用的融资方式,企业将部分流通股或限售流通质押给银行、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中介,从这些金融中介中获得贷款。新三板企业的股票在挂牌转让后即有了流动性,可以被转让和质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

截至2014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了213笔股权融资。相比常见的固定资产贷款融资等融资方式,股权质押融资具有操作方便、风险较小、评估流程快捷等优势。不过,大多数银行对新三板企业的股权质押贷款额度并不高,往往不超过500万元。

三、中小企业在新三板的融资效果分析

(一)有助于中小企业引进风险资本

相比其他的资本市场,新三板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要求较低,对拟上新三板的企业的财务要求也没有其他市场严格。不过,企业同样不能存在重大隐患事项,管理、关联事项等也要具有清楚的规范。同时,在新三板市场上,信息能够得到充分披露,这样极大地保证了信息的对称性,基本投资方能够获取全部的企业信息,减少了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二)有助于中小企业从银行等金融中介获取信贷资金

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迅速,且企业规模较小,在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也较高。这使中小企业不容易从商业银行中获得贷款资金。当中小企业决定在新三板上市时,会获得来自主办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对其进行的全面的调查。在全面客观地披露企业信息之后,在接受社会检验之后才能挂牌上市。这一举措使这些中小企业的信息更加透明,也便于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前检查,全面了解企业,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也更加容易。此外,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后,还可以通过股权质押融资的方式,以自身的股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获得信贷资金。

(三)新三板市场上的融资渠道仍然较狭窄

虽然新三板市场上为中小企业打开了集中融资渠道的可能性,却仍然面临着融资渠道较狭窄的问题。定向增发等股权融资手段成为新三板企业的首选融资渠道,也被广泛普及,而私募债、公司债、可转让债券等产品仍然没有向所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开放。此外,股权质押融资被银行的接受度不高,且能够贷款的信贷资金较少,也减少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中小企业过于依赖股权融资,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影响融资效率。

(四)新三板的市场机制使中小企业退市不易

目前,新三板在交易机制上未映入连续竞价交易机制,在市场中流通的股票仅占挂牌企业股票的很小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企业的股价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企业的定价会比较困难,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转让符合要求的股权来退出投资,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转板机制和完备的退市机制,对企业没有产生有效激励的影响,资金使用的效率也受到影响。

四、提升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中融资效果的对策

(一)推进新三板转板机制

目前,新三板市场机制使中小企业不易转板及退市。此外,新三板企业的上市还采用了IPO的方式,和普通方式并无区别。为了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建设并完善新三板挂牌企业直接转板到主板上市是实现板间流动的重要一步。

(二)降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门槛

可以适当降低个人投资者进入新三板市场的门槛,这样有利于活跃市场,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且为新三板市场注入更多的资金,使新三板市场成为真正的融资市场而非挂牌市场。

(三)推进新三板竞价机制

部分优质的企业可以采取竞价转让的方式,质量中等的企业采取做市转让的方式,质量一般的企业则采用协议转让机制,这样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新三板企业的认识,也有利于吸引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运作主体;融资方式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35-04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促进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07年已达到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1%,但其中的70%以上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一个长期存在并影响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产生“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市场结构的垄断特征、所有制歧视、企业规模歧视及外部环境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二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适于银行抵押的不动产数量少,在生产过程中存货及原材料等又占用着大量的流动资金,此现象在季节性、周期性等特征明显的企业尤为突出;同时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制度不允许银行经营仓储业务,加之银行缺乏产品评估、仓储管理、商品拍卖等专业知识,使银行将企业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拒之于千里之外。三是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差、非系统风险高、管理规范性差、平均融资规模小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其在银行的信贷评级中处于较低级别。分析表明,一方面中小企业“有款贷不到”,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有款贷不出”,造成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为解决上述矛盾,融合金融创新和新型物流增值服务的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除以往用固定资产或存款抵押以外,中小企业还能以自有原材料、在制品以及产成品等进行抵押,获得贷款。这两种融资方式的发展弱化了企业担保及房地产抵押在借贷中的地位,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普遍欢迎。

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物流金融常被认为是供应链金融的一部分,或者它们被看做是同一种融资方式的两个称谓;实际上,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是服务于不同融资对象的两种不同融资方式。为正确区分它们,纠正当前使用上的混乱,以下将对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和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区别、运作中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并为金融机构制定出合理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图。

二、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区别

(一)两种融资方式的可行性

在国外,众多的银行及大型物流公司(如UPS)对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了实践,获得了良好收益。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的迫切需求为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国外相比,它们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因为:一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需要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深圳发展银行及交通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招商银行提出的物流金融等服务,均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二是物流企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创新以及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五方物流的服务方式相继出现,为物流金融及供应链金融提供了物流保障;目前,国内大型的物流公司如中国外运、中国远洋、中国储运等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了商品融资及物流监管业务。三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仅存货就高达30326亿元,若按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资产可以担保生成约1.6万多亿元的贷款。实践证明,这两种融资方式既能有效盘活中小企业存量资产,缓解融资难问题,又为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开拓广阔的蓝海市场。

(二)两种融资方式的相关概念

1 物流金融

(1)定义

物流金融是包含金融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指贷款企业在生产和发生物流业务时,其为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通过物流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同时,物流企业为贷款企业提供物流监管及相应的融资及金融结算服务,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服务活动。

图1为通常意义上的物流金融业务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仅为供应链或非供应链的某一贷款企业进行服务,由于仅面向一个企业,此融资方式流程简洁,不存在关联担保,且融资关系简单清楚,风险性小。

(2)运作主体

从定义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主要涉及三个主体: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贷款企业。贷款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者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相互合作、互利互惠。

(3)运作模式

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的不同,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及综合模式。其中资本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包含四种典型模式:仓单质押模式、授信融资模式、买方信贷模式和垫付贷款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其流通模式有两种:替代采购模式和信用证担保模式;综合模式是资本和资产流通模式的结合。

2 供应链金融

(1)定义

供应链金融指给予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其目标客户群主要为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目前供应链金融已应用在了汽车、钢铁、能源、电子等大型、稳固的供应链中。

由图2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是为某供应链中一个或多个企业的融资请求提供服务,它的出现避免了供应链因资金短缺造成的断裂。在具体融资过程中,物流企业辅助金融机构完成整条供应链的融资,供应链金融模式不同其参与程度也不同。由于面对整条供应链的企业,金融机构易于掌握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

(2)运作主体

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三个运作主体: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其中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金融机构为融资服务的提供者;物流企业仅作为金融机构的人或服务提供商为贷款企业提供仓储、配送、监管等业务。

(3)运作模式

从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别以及解决方案的问题导向维度,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分为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采取的标准范式为“1+N”,即以核心企业“1”带动上、下游的中小企业“N”进行融资活动,“+”则代表两者之间的利益、风险进行的连接。

(三)两种融资方式的区别

通过(二)节的论述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与供

应链金融在具体的融资活动中既有共性也有差别,除去运作模式的不同,其他主要区别如下:

1 服务对象

物流金融是面向所有符合其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不限规模、种类和地域等;而供应链金融是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及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 担保及风险

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中小企业以其自有资源提供担保,融资活动的风险主要由贷款企业产生。

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以核心企业为主,或由核心企业负连带责任,其风险由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产生;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及贷款的顺利归还,因此操作风险较大。但是,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也会因整条供应链的加入而随之增大。

3 物流企业的作用

对于物流金融,物流企业作为融资活动的主要运作方,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则以金融机构为主,物流企业仅作为金融机构的辅助部门提供物流运作服务。

4 异地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

在融资活动中,物流金融一般仅涉及贷款企业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金融,由于上、下游企业及核心企业经营和生产的异地化趋势增强,因而涉及多个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协作及信息共享,同时加大了监管难度。

(四)融资方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金融机构正确、合理地为贷款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是各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的前提;若其未详细考察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仅凭以往放贷经验盲目地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方案,将导致金融机构降低收益、失去潜在客户群及增加不良贷款,同时,影响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阻碍所在供应链的发展。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为金融机构制定出正确选择融资方式并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金融机构接到企业的融资请求后,首先考察其是否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若是核心企业又仅为自身融资,则采用物流金融方式;若是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出的融资请求,金融机构则采用以前者为主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方案;其他情况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问题及对策

根据第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中的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能有效盘活中小企业的动产资源,两者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问题

1 在融资业务之初,由于存在对两种融资方式的认识偏差,运作主体选择融资方式时易产生混淆。

2 中小商业银行因存在规模小、资金少等先天问题,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时,其未能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融资产品,无法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3 贷款企业的融资方案均由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为其量身定做,由于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流程设计往往不完善;如金融机构在设计存货融资流程时,货物出、入库的物权控制在物流企业与贷款企业之间易出现混乱。

4 目前,供应链金融只面向国内企业进行服务,对于上、下游企业是国外公司的跨国供应链还未提出合适的融资方案;同时,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的种类及核心企业的要求较高,其业务大多只集中在钢铁、汽车、能源和电子等稳定的大型供应链中,对于临时组建或中小型供应链的融资涉足较少,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5 实际操作中,不同的融资对象产生不同的风险,运作主体对于各类风险的分析、规避和及时处置等工作并未到位;加上信息不对称、运作主体各方沟通不及时,易造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仓单流阻塞;同时,两种融资方式的外部环境发展滞后,造成融资生态系统不稳定。

(二)对策

上述问题既影响了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又阻碍了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为两种融资方式的各运作主体提出如下对策:

1 在运作过程中若发现融资方式混淆,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误纳入供应链金融的贷款企业,金融机构应适当提高企业的风险敞口,增加抵押品或仓单数量,同时加强物流企业对贷款企业及其抵押物的监管;对于误纳入物流金融的贷款企业,若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可及时引人核心企业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并相应增加融资金额;若为核心企业,可增加放贷金额,同时,引入上、下游企业,扩大客户群。

2 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与大型金融机构差异化的融资产品,以此适应中小企业融资多样性的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

3 设计融资流程和方案时,金融机构可将管理方法如六西格玛方法应用到物流金融及供应链金融的流程优化设计中,并建立顾客市场细分模型,以期提高运作主体的综合竞争能力及盈利水平。

4 金融机构应提高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在与大型供应链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中小型供应链,关注其经营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开发相应的融资产品;同时,针对跨国供应链的特点,与大型物流企业及境外金融机构合作,提出相应的融资和质押品监管方案。

5 为扩大信息的采集半径,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运作主体应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市场的前馈、反馈体系;对于可能产生的风险,设立风险等级,加强风险预警工作,如物流企业在质押品监管和交接过程中的风险,各运作主体应提出防范和规避策略;同时,运作主体应加强与保险公司、担保机构、法律机构、统计部门等相关机构的合作,保障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形成符合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稳定生态系统。

篇6

【关键词】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影响;监管

一、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目的

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成为最大的亮点。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代表性领域,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理念的核心变化,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增减和股票市价的涨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新准则没有明确界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某项金融资产的具体分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目的等因素,这为企业管理层对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留下了选择空间。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的范畴

(一)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内涵

金融资产是金融工具的资产化形式,是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的结果。本文所称的权益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对股票及其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而形成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归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项下。其中,归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准备在近期内出售以赚取差价而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基金等;归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联系与区别

权益性金融资产的“镜像”是股票及其他权益性工具,与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同属于股权投资,且上市公司的部分权益性金融资产就源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取得流通权的原非流通股。两者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是: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期末的账面价值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报告,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表决权比例、对被投资单位的实质性影响等标准进行划分,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

三、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影响分析

对某项资产的归类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资产的归类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下面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以及会计处理差异对公司会计指标、全面收益、所得税、股票价格等方面的影响,以对管理层的归类偏好做出判断。

(一)会计处理比较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属于金融资产,都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它们的会计核算方法适用于独立的具体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两者的会计核算有以下异同:

一是初始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作为初始成本入账。二是期末,两者都按期末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重大或属非暂时性时,需计提减值损失,减少账面价值;在计提减值后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又上升时,如果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投资,则冲减原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在分析范围),如果属于对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增加资本公积。三是处置时,两者都须将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出,但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出。

(二)会计处理差异的影响分析

1.对会计指标的影响

如果不考虑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一项权益性金融资产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被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不发生减值的持有期间的利润有差异,对减值期间及处置时的利润没有影响。当所持有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时,金融资产不存在减值,如果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导致当期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上升;如果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会导致投资企业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的增加,不影响利润指标。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确认的投资收益总额都等于出售价格与初始投资成本的差额,且投资收益的大小都受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影响。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每股收益大幅上涨;反之,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幅下跌。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唯一差异来源于取得金融资产时对交易费用的处理差异。由于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是一次性的支出,且金额一般不大,在本文的分析中忽略不计。

2.对全面收益的影响

(1)全面收益的含义:企业的全面收益是指“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包括公司的经营损益、持有资产的未实现和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公司的经营损益是指传统的会计利润;持有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在持有期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上升和下降,也包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持有金融资产的已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从取得至出售金融资产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包括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持有金融资产取得的应收股利、出售金融资产时收入超过账面价值的差额及转出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

(2)全面收益的计算

全面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期末的资产-期末的负债)-(期初的资产

-期初的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

全面收益的计算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变动,体现了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有别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的会计理念。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作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交易费用作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只影响取得金融资产当期的全面收益,不影响以后各期的全面收益的大小。另外,利润表的损益最终会结转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下,如果不计所得税,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理方法也不影响全面收益。因此,采用全面收益评价公司的绩效,可减少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应以全面收益作为会计监管和市场监管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3.对所得税的影响

(1)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某项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不仅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的大小,也不影响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因为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确认的损益都等于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后的差额加上原计入损益或资本公积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实际上等于处置收入扣除初始入账成本的差额,因此,不管归类为何种权益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未来期间的所得税没有影响,即两种处理方法的递延所得税相同。

转贴于中国论(2)资产减值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不需计提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严重或属非暂时性时,需将公允价值的下跌作为减值损失,计入损益表。税法规定:除应收账款按期末余额5%。计提的坏账准备允许税前扣除外,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税法对资产减值的处理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相一致。因此,虽然新准则对这两种权益性金融资产是否计提减值的规定不同,但不同的归类不会带来所得税的差异。

(3)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分析。新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根据会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计算“暂时性差异”,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含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由于不同归类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因而也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可见,虽然人为因素可以操纵计入损益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小,但不能因此调节所得税。所得税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费用支出,由于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不影响公司所得税,由此可排除公司借助改变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进行税收筹划的动机。

4.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新准则下,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对公司会计指标的影响有差异,但这种会计信息的差异只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并未实质上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如果资本市场是强有效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不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但在资本市场有效性不强,人们识别、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不高,只能简单使用少数几个财务指标进行决策的情况下,这种由会计政策选择引起的会计指标的差异传导到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股票价格、关联公司的股票价格乃至整个股票市场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众多中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收益、评估股票价值并做出买卖决策。有不少学者通过数据检验证明:每股净资产或每股收益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还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每股收益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大于每股净资产及其它财务指标的解释能力。如曹国华、赖苹2006年的研究《净资产、剩余收益与股票定价: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当期的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较弱,当期的每股收益对股票价格很有解释能力,未来的每股收益对预测股票价格没有太多帮助。

据此推测,在一定条件下,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上升时,为了提高公司的营业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至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长期股权投资归类为权益性金融资产,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下降时,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权益性投资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前提条件一是持股公司认同有关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有用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二是会计利润指标、市场价值指标在评价经营者业绩时权重适当;三是持股公司对股票市场有合理的预期。显然,股票市场价格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受宏观政策、资金的充裕程度、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持股公司难以预测所持有的股票的价格走势,而其他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否能满足还有待验证。由此推断,管理层不存在明显的借助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动机。

篇7

关键词:融资租赁;会计准则;税法

一、研究背景

(一)融资租赁的历史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重创,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过剩,尤其是工业化的过剩。资本家为了灵活资本,使自身的工业技术更有市场和竞争力,机器设备得到更好的销售,交易方式开始多样化,生产商推出了分期付款、赊账销售等交易方式。但是新的交易方式存在一定资金风险,生产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保障,把传统租赁的理念运用到分期付款以及赊销等方式中,只销售设备的使用权,而其所有权仍归生产商所有,每年收取一定租金抵作货款。交易方式的终结有三种途径:货款全部收回,或者租赁方将设备归还,或者购买方用一定价格交易得到设备的所有权。这种交易方式就被称作“融资租赁”。经过百年多的发展,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工具。但是融资租赁又区别于银行贷款,其实质是以融物的形式进行融资。融资租赁不断发展创新,具有融资与融物双重效力,方式灵活,效率显著,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其灵活性和优势更为突出,不仅能巧妙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也能为中小企业使用较低成本引入先进技术设备。我国的融资租赁也在市场经济下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相关税收政策滞后,没能更好站在中小企业以及融资租赁的理论角度上,因此我国在融资租赁税收发展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二)会计准则和税法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租赁日期开始后,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部分,其账面价值由当天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与公允价值中较低的数值决定,同时将最低租赁付款额计入长期应付款,二者的差额暂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在租赁期内进行摊销。《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若签订了相关合同,那么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总额与合同签订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之和,作为融资租入的计税基础;若无合同签订或没有合约定价,融资租入国定资产的计税为公允价值。因此需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二、国外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研究

融资租赁起源于美国,在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较早,其政策体系较为完善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对融资租赁的税收优惠主要总结为以下两种:

(一)投资减税政策

吴晓宇(2009)、严卫中等人(2010)的研究中总结了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在融资租赁业方面实行的税收政策。英国于1970年颁布实施了金融法,一方面对企业在机械设备与厂房等方面的投资上,给予第一年税收一定的免减鼓励;另一方面在更广泛范围内,各类型的设备与厂房均有相应的减值减税政策,虽然这两项政策不能同时使用,但仍鼓励了投资和融资租赁。美国在1962年提出投资税收抵免制度,随后的经济复兴税法颁布,在简化租赁行业条款的同时,进一步将可以抵扣设备金额的应纳所得税比例扩大。

(二)加速折旧制度

折旧属于资产的抵扣项目,它的增加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若当年的折旧越多,那么缴纳的所得税就越少,这对于企业是一种可以延迟税收的优惠政策。日本在折旧制度方面有较早的探索,1978年以前日本租赁业就开始推行提早折旧政策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吴晓宇)。而德国在企业和工业发展过程中,对折旧制度有更全面的探索,在德国出租设备和厂房,不仅可以在折旧政策下延迟支付税收,同时依然拥有设备的所有权(严卫中)。美国在1962年开始,对折旧年限有了更细化的规定,其税法先后两次缩短了折旧年限。俄罗斯的政策使租赁设备折旧年限为正常年限的三分之一(赖琬妮)。

三、国内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研究

(一)融资租赁的流转税政策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对营业税、增值税都有了新的规定,而对于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融资租赁单位和其他单位有不同标准,在负税方面缺乏一定的公平性(倪真莹2009)。新增值税条例的差异化对待,体现了我国融资租赁税负缺乏公平性,税基缺乏统一标准(左俊2010)。而这种计税方面,在某些方面沿袭了增值税进项减削,模糊了销售行为与融资租赁的区别(王淼2011)。

(二)融资租赁的所得税政策

我国税法规定在融资租赁形式下承租人对租入的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1999年我国颁布的技术改造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提出设备的投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抵免所得税。但是我国关于融资租赁所得税现有政策法规发面存在局限,首先其适用性有一定限制,仅针对国企和集体企业;其次企业只在进行国产设备购置时,才能享受投资抵免,缺乏灵活性;再次企业对内资和内外融资租赁企业政策细则方面存在差异,缺乏公平性

四、结论及建议

融资工具能否更好适用,推动企业和经济发展,还需要政策引导。融资租赁存在许多优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政策的研究可以看到政策支持鼓励下,企业在融资方面取得的发展。同时,要依据国家的经济发展适时地调整政策以更好地指引其向正确的方向迈进。我国的融资租赁业起步较晚,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努力改进和完善有关的税收政策。同时国内的融资租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其发展空间,利用其他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使融资租赁业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宋爱华.浅探完善我国融资租赁业务税收制度[J].财会月刊,2012(20):33-35.

[2]张芳梅.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中融资租赁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2012(2):87-88.

[3]喻虹.营改增下有形动产融资租赁税政的变化及会计影响探讨[J].财会学习,2016(2):165-166.

篇8

一、 范围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企业所得税税法实施条例》 中无形资产是指纳税人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二者主要差别是:在会计准则中由于 商誉与企业自身不可分离且具有不可辨认性,不包括商誉。但在税法中无形资产是包括商誉的。

二、确认比较

在会计准则中确认时满足三个条件:(1)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2)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 地计量。《企业所得税税法实施条例》无形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1)外购的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 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2)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3)通过捐 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三、初始计量的比较

1.外购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但购买无形资产超过 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按所购无形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入账。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在信用期间 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例:某A上市公司20×6年12月31日,从B公司购买一项商标权,由于A公司资金周转比较紧张,经与B公司协议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支付款项。 合同规定,该项商标权总计6 000 000元,每年末付款3 000 000元,两年付清。假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为6%,2年期年金现值系数为1.8334。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无形资产现值=3 000 000×1.833=5 500 200

未确认融资费用=6 000 000-5 500 200=499 800

2006.12.31应确认的融资费用=5 500 200×6%=330 012

200..12.31确认的融资费用=499 800-330 012=119 788

借:无形资产——商标权5 500 2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99 800

贷:长期应付款6 000 000

2006.12.31付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3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3 000 000

借:财务费用330 012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30 012

2007.12.31付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3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3 000 000

借:财务费用119 788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19 788

《企业所得税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外购的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对于具有融资性质延期付款外购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在:(1)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准则按所购无形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入账;税法按实 际支出额作为计税基础。(2)利息摊销不同。会计准则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中。税法 不存在摊销问题,需进行纳税调整。

2006年计提折旧额 = 5 500 200/2 =2 750 100元

借:管理费用 2 750 100

篇9

关键词:未来应收账款;追索权;债权转让通知

基本案情

2013年2月5日,光大银行常州支行(以下简称“光大银行”)与常州市德美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美公司”)签订《贸易融资综合授信协议》,约定光大银行为德美公司提供最高额1500万元的贸易融资。同日,光大银行与孙某签订《最高额保证合同》,约定孙某为上述综合授信协议项下一系列债权提供1500万元的最高额保证。同日,光大银行与德美公司签订《有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协议》,约定德美公司将基础交易合同项下应收账款转让给光大银行并可以循环使用保理融资额度,光大银行有权将尚未收妥的应收账款无条件进行反转让。

同日,常州朗锐铸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锐公司”)与德美公司、光大银行签订《应收账款债权转让三方协议》,约定德美公司将其现在或将来基于与买方朗锐公司订立的基础交易合同项下所有应收账款转让给光大银行,德美公司签发的商业发票经朗锐公司确认后方可据此向光大银行申请贸易融资。同日,德美公司向朗锐公司发出《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书》,要求朗锐公司将付款汇至专门保理账户,朗锐公司确认并承诺将按要求付款。同日,德美公司以金额为18916610.27元的增值税专业发票、商业发票和应收账款转让声明及朗锐公司的确认回执,向光大银行申请开立金额为15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光大银行依约开立,上述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朗锐公司履行了付款义务。

2013年8月1日和2日,德美公司分别以金额为6455842.82元和14173687.24元的增值税专业发票、商品发票和应收账款转让声明及朗锐公司的确认回执向光大银行申请开立金额为400万元和1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光大银行依约开立,汇票到期后,光大银行实际垫付400万元和10994775.82元。2013年9月2日,光大银行与德美公司签订《应收账款质押/转让登记协议》,约定德美公司将对朗锐公司的应收账款质押给光大银行,并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办理质押登记,质押财产价值20629530.06元。

代垫款项到期后,朗锐公司、德美公司和孙某均未履行还款义务。光大银行遂诉至法院,请求德美公司、朗锐公司共同向光大银行偿还垫款14994775.82及相应利息;孙某就上述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判决朗锐公司向光大银行清偿债务2120322.87元及相应利息,并对垫款本金14994775.82元及利息中超过2120322.87元的部分向光大银行承担赔偿责任;德美公司对上述债务承担共同清偿责任;孙某对上述德美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宣判后,朗锐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律评析

本案的法律焦点问题是,有追索权保理与无追索权保理的区别、保理合同明确约定转让未来应收账款条款的合法性问题。

一、有追索权保理与无追索权保理的区别

按照保理商在债务人无法偿付应收账款时,是否可以向债权人反转让并要求其回购应收账款或归还融资款项,保理业务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回购型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买断型保理),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主要区别如下: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第二项规定:“无追索权保理是指应收账款在无商业纠纷等情况下无法得到清偿的,由商业银行承担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综上可知,无追索权保理中的保理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绝对对商务合同债权人无追索权,追索权是相对的。一般而言,在因债务人的信用风险(无力支付或破产等情况下)导致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时,保理商对债权人无追索权,但在因商务合同纠纷争议导致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时,保理商对债权人仍享有追索权。因此,保理商承担的是买方的信用风险,而非卖方的履约风险,在产生商纠的前提下,无追索权保理商仍可向卖方行使追索权,追回融资款。

本案中,《有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协议》明确约定光大银行有权将尚未收妥的应收账款无条件进行反转让,因此德美公司应就光大银行融资款未受清偿部分承担还款责任。同时,根据最高额保证合同的约定,在债务人朗锐公司无法清偿债务时,保证人孙某应就德美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还款责任。

二、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合法性分析

篇10

关键词:长期应付款 会计处理

长期应付款主要包括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发生的应付款项、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发生的长期应付款项等。

一、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应付款项会计处理

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分期付款形式:未来支付的款项与现在购入固定资产价值之间是有差异的,存在一个相当于利息的问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除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外,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例1:假定A公司2014年1月1日从N公司购入A型机床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该机器已收到,不需安装。购货合同约定,A型机床的总价款为2 000万元,分3年支付,2014年12月31日支付980万元,2015年12月31日支付610万元,2016年12月31日支付410万元。假定A公司3年期银行借款年利率为6%。

2014年1月1日购入A型机床时:固定资产入账价值=980×(P/F,6%,1)+610×(P/F,6%,2)+410×(P/F,6%,3)=980×0.943+610×0.890+410×0.840=1 811.44(万元)(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折现率折现,现值=固定资产入账价值)。长期应付款入账价值2 000万元未确认融资费用=2 000- 1 811.44=188.56(万元)

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A型机床 (本金) 1 8 114 4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1 885 600

贷:长期应付款(未来应付的本金和利息)20 000 000

2014年12月31日,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及支付长期应付款时:

每期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每期期初应付本金余额×实际利率

每期期初应付本金余额=期初长期应付款余额-期初未确认融资费用余额

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1 811.44×6%=(2 000-188.56)×6%=108.69(万元)

借:财务费用 1 086 90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 086 900

借:长期应付款 9 800 000

贷:银行存款 9 800 000

2015年12月31日,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及支付长期应付款时:

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2 000-980)-(188.56-108.69)]×6%=[(1 811.44+108.69)-980]×6%=56.41(万元)

借:财务费用 564 10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564 100

借:长期应付款 6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6 100 000

2016年12月31日,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及支付长期应付款时:

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188.56-108.69-56.41=23.46(万元)

最后一年:

借:财务费用 234 60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234 600

借:长期应付款 4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4 100 000

二、应付补偿贸易引进设备款的会计处理

在实践中,企业除了通过借款和发行中长期债券取得货币资金购建长期资产外,还可以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一般情况下,是固定资产使用在前,款项支付在后。如补偿贸易方式引进设备时,企业可先取得设备,设备投产后,用其生产的产品归还设备价款。当然,补偿贸易引进国外设备,在尚未偿还价款前,也就必然形成企业的一项长期负债。补偿贸易是从国外引进设备,再用该设备生产的产品归还设备价款。笔者认为,在会计核算时,一方面,引进设备的资产价值以及相应的负债,作为本企业的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包括在“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和“长期应付款”等项目中;另一方面,用产品归还设备价款时,视同产品销售进行处理。企业发生的长期应付款及以后归还情况的核算,在会计账上设置一个“长期应付款”科目。该科目属于负债类科目,其贷方登记发生的“长期应付款”科目,主要有应付补偿贸易补偿登记引进设备款及其应付利息等;借方登记长期应付款的归还数;期末余额的贷方,表示尚未支付的各种长期应付款。该科目应按“长期应付款”的种类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例2:A公司补偿贸易引进设备的经济业务如下:

1.按照补偿贸易合同引进国外设备,其价款及国外运杂费等共151 000美元,其中设备145 000美元、工具6 000美元,规定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8.1,会计处理为:

借:在建工程 (145 000×8.1)1 174 500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 (6 000×8.1)48 6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引进设备款 1 223 100

2.A公司用人民币银行存款支付国内进口关税等国内费用共计137 000元,其中设备分担128 000元,工具分担9 000元。会计处理为:

借:在建工程 128 000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 9 000

贷:银行存款 137 000

3.上述引进设备交付生产使用,全部价值为1 268 000元(1 174 500+128 000)。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1 302 500

贷:在建工程 1 302 500

4.A公司引进设备投产后,第一批生产产品100件,每件销售价格1 000美元,销售成本900美元,销售税率为17%,这一批产品全部用于还款。还款时按18折合为人民币记账。

(1)销售产品的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账款 936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736 000

结转销售成本会计处理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900×100×8)720 000

贷:库存商品 720 000

(2)产品还款会计分录: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引进设备款 936 000

贷:应收账款 936 000

三、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款项的会计处理

融资租赁实质上是一种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形式。这种不需要支付或分期支付货币资金就可以先取得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设备的方式,就好比“借鸡生蛋”,也是企业一条颇为不错的生财之道。为与企业自有固定资产相区别,企业应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单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应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较低者,加上初始直接费用,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每期支付租金费用时,冲销“长期应付款”余额;实践中,租赁期届满时,对租赁资产有三种处理情形:一是返还租赁资产;二是承租人行使优惠续租权,则视同该项租赁资产一直存在;三是留购租赁资产。

例3:2013年12月1日,A公司与N公司签订了一份饮料生产线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14年1月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00万元;租赁期届满,饮料生产线估计残值收入为38万元,其中A公司担保余值为28万元,未担保余值为10万元。H公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定A公司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提取折旧费,该生产线2013年12月31日运抵A公司,当日投入使用,假定该生产线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600万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14年12月31日,A公司将该饮料生产线归还N租赁公司。

1.租入固定资产时(2013年12月31日):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2 000 000×(P/A,6%,3)+280 000×(P/F,6%,3)=280 000×0.8396+2 000 000×2.673= 5 581 088(元)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5 581 088(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6 280 000-5 581 088=698 912(元)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本 5 581 088

未确认融资费用 698 912

贷:长期应付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6 280 000

2.2014年12月31日会计处理为:

(1)按年支付租金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000

(2)按年分摊融资费用时:

确认的融资费用=5 581 088×6%=(6 280 000-698 912)×6%=334 865.28(元)

借:财务费用 334 865.28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34 865.28

(3)按年计提折旧时:

应提折旧费=(5 581 088-280 000)÷3=1 767 029.33(元)

借:制造费用 1 767 029.33

贷:累计折旧 1 767 029.33

2015年及2016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和计提折旧账务处理,可以比照2014年相关账务进行处理。

3.2016年12月31日,归还饮料生产线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28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