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55-02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也是衡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学前教育专业能否建立足以支撑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把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自己核心任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必须建立符合自身课程任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的合格毕业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教学及其改革为导向,以构建学生的儿童科学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亲自参与为主体,以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系统。根据调查得来的现状可发现,在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状况:实践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一种内在的、系统的、科学的逻辑体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实现,值得深思。本文是针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呈现的种种问题,开展相应教学改革,以提高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以下将分而述之,以供同行商榷。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模块作为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认知、能力、情感构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目标。
认知实践教学目标涉及对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对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具有从事学前科学教育的教育观。
能力实践教学目标涉及具备和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技巧,包括观察和了解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能力;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出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科学领域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能创设以科学活动为主的区域活动;初步具备组织和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情感实践教学目标涉及注重对科学情感的培养,认识学前儿童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喜欢本专业,树立专业意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能力为本,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为改变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一种内在的、系统的、科学的逻辑体系,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构建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式。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标准和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课程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主,重新设计与组合,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融入学习任务中。学习任务分为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和通用能力三个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围绕学习任务讲授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观看与之相配套的幼儿园视频课,让学生从教态、语言、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技能培养指设计教育活动方案并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待具备一定能力之后到幼儿园进行实践训练。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三个递进式环节,把学习任务的难度逐步加深,理论和实践融合度进一步加强。通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字排版、资料查找、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基本上在每一学习任务中都有所体现。具体内容安排见表1。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形式的设计及特点
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是教?W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现重要手段和途径。根据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观点,构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图1。具体而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所需的教学时间为4个学时,具体分配分别为理论知识1.5个学时,观看教学视频0.5个学时,模拟课堂教学为2个学时,幼儿园实践教学所需时间为3-4周。教学时间的安排为学生参与课堂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理论后实践,在实践中又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交替,螺旋式上升。
(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模拟课堂教学活动分四步走,即设计活动方案―模拟试讲―点评―教学反思四个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得以完成。为巩固教学效果,通过搭建的教学反思微信公众号,把学生修改后的活动设计方案和教学反思的心得体会推送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参与到教学活动,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
(三)个别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运用合作学习法推进模拟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小组形式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具体的工作。活动方案实施顺利又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梳理好每一个环节。以小组点评和自我点评完成教学活动的点评环节,这要求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得以实现的。整个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有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亲自参与探究的活动,经历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基于教学实践形式的设计,学习过程的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学习品质的养成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学习任务完成中实现的。为更好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习过程需量化考核应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才是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性评价,从而改变了过去一考定好坏的现象。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量化考核表设计如表2 。
过程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占总分的50%。其中,在教案设计和活动实施与组织环节上分别设计集体和个人分值,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不同任务给予不同的分值,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结果性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占总分的50%。
(五)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模拟幼儿园科学教学情境来满足学生在技能训练上的需要,通过校内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实施的每一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模拟教学毕竟与幼儿园实际教学是存在差距的,这就需到幼儿园进行真正的实践训练。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先校内实训后校外实训,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先熟悉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每一环节,后到幼儿园有备实践。
篇2
本世纪初,英语课程在小学阶段开始全面开设,随之出现小学英语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在农村小学更是如此,因此,大量的其他学科的教师改教英语,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小学阶段的英语师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水平普遍较低,本身英语水平有限,发音不准,教学方法单一,根本无法满足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要求,更无法保证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质量,且有让小学生“误入歧途”之嫌。除此之外,近年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英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不高。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堪忧,主要因为高校扩招导致高校门槛降低,特别是高职生的入学成绩更低,面对这种生源状况,如何从课程设置入手,使高职课程的开设符合社会的需求,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院在英语教育专业上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开设了“儿童英语教学技能”这门课程,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直接进行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成为让学生从掌握英语教学技能向具备较强综合教学能力转化的重要课程。
二、该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从2006年开始,在英语教育专业中开设“儿童英语教学技能”课程,这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属于首创。该课程主要包括十项基本技能:英语语音、课堂英语、英文书法、简笔画辅助教学、英语歌曲与歌谣、英语游戏、英语故事、英语短剧、课堂教学设计、说课。该课程以教学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强化学生通过模拟教学直接体验英语教学的意识。
该课程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运用教、学、做、习、评五位一体的LIPIA教学模式,将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每个教学技能,在“习”的过程中,熟练运用教学技能。第一位:(Lecture) 精讲示范。教师向学生精讲英语教学技能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结合放映一些英语教学片段或亲自示范,引导学生观看、分析、讨论;第二位:(Imitation) 观察模拟。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优秀示范课录像,和见习等,总结归纳教学技能要领,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的模拟;第三位:(Practice) 体验反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堂模拟教学训练。模拟课堂可采取分解模拟教学、微格模拟教学、“五步”综合模拟教学三种形式进行。通过模拟课堂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各英语教学技能并能利用各技能进行初步的教学。通过自己的模拟教学录像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第四位:(Internship) 顶岗实习。学生由课堂走上教学工作岗位,课堂上老师创建的学习情景毕竟不同于真实的岗位,学生只有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走上真实的教学岗位,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真正的教学能力。第五位:(Assessment) 学习评价。采用多元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理论和实践评价结合,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评价结合,构成了对学生学业的多元评价。该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全面、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多元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该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技能学习和课堂模拟训练阶段,采用技能模块化训练方式,在校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完成,达到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程度;第二是校外顶岗实习阶段,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主要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感受英语教学,同时验证英语教学技能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教学技能,逐步练就综合教学能力。
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课程教授与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校内实训主要通过模拟课堂教学完成,校外实习通过我院实施的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即,大一见习,大二短期实习,大三顶岗实习。
模拟课堂是校内重要的实训方式,通过该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教学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各教学技能,然后走出校园,进入真实的课堂,把书本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真实课堂上,让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有机地融合。模拟课堂是一种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真实课堂则是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真刀实枪的历练。通过两种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使他们不仅掌握各种英语教学技能,而且亲历了真实的教学场景,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英语教学能力,最终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教师工作岗位,成为优秀的儿童英语教师。
三、该课程开设的效果和课程发展展望
经过近6年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使用的备课材料经过两年多的整理和编辑于2008年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教材采用了课程名称“儿童英语教学技能”作为书名。该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我院该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小学生们的欢迎。
篇3
【关键词】家长;教育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述评
家长,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教育者和执行者,因此家长的教育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实施,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及教育”调查中指出,“在影响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诸家庭因素中,家长的教育素质是最为重要的因素。”①近些年来,人们针对家长的教育素质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哪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梳理。本文运用文献法,查阅近70篇有关文献,并从中筛选出22篇,围绕家长教育素质内涵、家长教育观念、家长教育知识以及家长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试图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关于家长教育素质内涵的研究
欧阳连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就是指家长运用多种知识实施家庭教育的技能和技巧,家长的教育技能和技巧又主要体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②该研究更侧重于把家长教育素质理解为能力。焦健则将家长素质分为了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特殊素质即我们所说的教育素质,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教育能力。③赵忠心在其著作中没有具体提到家长教育素质这一概念,而是将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之一归结为家长自身的素质,其中包括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以及家长的文化素养。④杨宝忠认为,家长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⑤王铨、赵俊志将家长的教育素质概括为6个方面:现代的教育观念、全面的教子育儿知识、科学的教子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⑥该研究对家长教育素质的概括更为具体,可实际操作性更强。孙宏艳则与王铨和赵俊志的看法相似,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具体包括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⑦张庆守提出家长教育素质是由多维素质组成的综合性系统结构,应包括品学素养、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⑧综上,对于家长教育素质的认识,我国学者们虽然还存在些许差异,但大致可将家长教育素质概括为家长的教育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究阶段,未能将家长教育素质具体化,使其能够成为可量化、易评价、可实践性强的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
二、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研究
俞国良与辛涛对其构成做了进一步阐释:人才观是家长对人才价值的理解,亲子观是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教养动机,儿童发展观是对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教子观是对自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⑩许晓辉、庞丽娟的研究将家长对儿童的发展评价纳入到家长教育观念里,进一步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輥輰訛张庆守的研究是从家庭教育对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这一角度对家长教育观念构成进行了划分,忽略了亲子观在家长教育观念的作用。輥輱訛刘秀丽与刘航认为在其总结的7个观念构成中,儿童观、教育观和亲子观是核心要素。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总结,但划分略有重叠,且缺少对儿童发展进行评价的评价观。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帼眉与何大慧认为,家长教育观念受社会文化、家长自身经历、文化程度以及对育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輥輴訛李百珍与关颖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受社会现状、家庭背景影响之外,还受家长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的制约,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对教育观念的差异影响显著。輥輵訛俞国良与辛涛认为,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认识上存在“自我构建”和“文化脚本”两种看法。“自我建构”是指家长的教育观是父母自我建构的过程,它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文化建构”是指家长教育观念是其在接受文化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文化信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视角,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即“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是自我建构和文化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輥輶訛该研究理论上阐述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却没有对其形成规律进行深入探究。李洪曾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受职业、学历的影响之外,还与父母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有关系。从家长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程度来看,一般父亲比母亲高,高学历比低学历高,年长的比年轻的高,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的经理比医务人员、机关一般干部、店员高。輥輷訛“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机制:一是找到“动力源”———引发转变观念的内在需要;二是升华系统———提高认识,动摇陈旧观念;三是感染系统———激感,促进认识向行为转化;四是实践导向系统———利用科学的手段巩固认识与行为。该研究从家长内在深层动因的角度揭示了旧观念解构和新观念形成规律,提供了新视角。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观念构成的认识在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和教子观上基本一致,之后评价观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但现有的研究不能全面客观地呈现其形成规律和影响因素,缺乏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
关颖将家长教育知识分为“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教育知识”、“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通过该研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独生子女家长当中,学过“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家长比例最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其次。赵忠心认为,家长教育子女应具备的知识有:“优生知识”、“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张庆守指出,家长应掌握的教育子女的知识有应包括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知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关于家庭教育目标以及内容和途径的知识、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方法学知识。华桦的调查表明:“家长最主要的家教知识来源于‘自己的经验积累’,占48.1%。换言之,部分家长主要依靠固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传统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开放而多元的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尚未形成。”金晔在其对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学习的现状研究中指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比例高于母亲,学历较高的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自我导向性更强,职业工作稳定性高的家长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投入上要高于相对职业不稳定的家长。家长喜欢和常用的学习方式是“自我阅读”,而家长们认为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朋友同事间的交流”和“与教师交流”。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家长学习教育知识的动机、途径、方式、投入等方面。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关注不够,现有研究相对杂乱化、片段化,大多附于其他研究之下,对家长教育知识应然要求的研究不深入具体,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获取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家长教育能力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界定研究
赵忠心认为,“所谓教育子女的能力,就是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技能、技巧。”輦輴訛胡海燕认为,家长教育能力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性认知、理解性情感和理解。
(二)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
赵忠心把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总结归纳为三点,分别是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庆守把家长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分为6项:了解与分析能力、教育选择与规划能力、建立密切亲子关系的能力、家庭教育实施能力、教育协调和沟通能力、家庭教育环境设计能力。輦輶訛此概括较前者更细致具体。胡海燕侧重从人的认知、感情和行为实践活动三个层面,把家长教育能力分为理解性认知能力、理解性感情能力和理解性实践行为能力。陈永坤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情绪管理能力、逆境智能、学会学习、创意思维、理财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国际视野以及世界公民意识等。
(三)家长教育能力发展的意义与方式研究
关颖认为,家长教育能力的缺陷会导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感受,而家长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则是家长教育能力缺陷的关键。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程度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导致其教育能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輧輮訛缪建东把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发展阐述为父母的成长,其意义在于它是角色变化、科学育儿的必然需求。他认为父母教育能力拓展方式有:“在生活的过程中向比自己有经验的长辈或者同辈学习、主动通过看书读报或上网查找信息等方式自学、接收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三种方式基本概括了现有的发展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方式,但不够细致和具体。综上,目前关于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从促进家长教育能力发展途径角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缺少家长教育能力发展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素质开展了许多有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长教育素质的内涵,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应然要求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在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掌握状况和获取途径的研究。总的来说,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对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对家长教育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法、思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居多,比较法、个案法、观察法较少,缺少长期跟踪式的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丰富研究内容的同时增加研究的深度,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根据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深入地开展家长教育素质的相关研究,为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注释:
①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6[R].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②欧阳连.家庭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8-22.
③焦健.合格家长素质简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2):50-53.
④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⑤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0.
⑥王铨,赵俊志.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尝试[J].中小学管理,2013(11):38-39.
⑦孙宏艳.父母应具备的教育素质[J].家庭教育,2007(2):4-10.
⑧张庆守.新世纪家长教育素质要求与养成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7,3(28):135-140.
⑨陈帼眉.家长的教育观念[J].父母必读,1992(11):4.
⑩俞国良,辛涛.社会认知视野中的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87.
关颖.家长的教育素质及指导———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引发的思考[J].天津师大学报,1998(5):33-39.
许晓辉,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62-63.
刘秀丽,刘航.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现状及问题[N].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192-195.
陈帼眉,何大慧.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个值得重视的新概念[J].家庭教育,1994(01):47.
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1995(4):9-13.
李洪曾.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99(2):38-43.
“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02(4):67-73.
关颖.家长教育素质对独生子女发展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8(10):15-23.
华桦.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45-50.
金晔.城市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陈永坤.对话式家长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4
一、 21世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现代化的教育观。所谓现代化的幼儿教育观念就是现代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幼儿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观念。幼儿教师应帮助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和植物),关心真理、知识、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幼儿教师只有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
2.科学的儿童观。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科学的儿童观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2)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人。(3)儿童是独立的人,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4)儿童是完整的人,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识、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儿童,才能正确对待儿童,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成长。
3.发展的眼光和未来意识。幼儿教育的对象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幼儿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才,要用未来社会的标准来培养今天的孩子,应该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因此前瞻性的战略目光对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未来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竞争意识、国际意识、全球意识等。
4.娴熟的教育技能。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幼儿教师能歌善舞却缺乏应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技能,在幼儿师资培训过程中往往也是忽视了有关教育技能的培养。而教育技能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更为重要。新世纪的幼儿教师应充分重视教育技能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提高。教育技能主要包括观察了解幼儿、创设幼儿园环境、组织教育活动、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等技能。
5.健全的人格特征。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可见,教师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幼儿,他们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而且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明显。
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师学生进行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幼儿教师战斗在幼教一线,他们是教育理念的直接践行者,所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理念的培养尤为重要。对德州市100多所幼儿园的抽样调查中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幼儿园缺乏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仍徘徊在八十年代的水平上。这也是造成部分地区幼儿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具有了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师,才会实施现代的教育。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对中外教育理念演变的了解,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关注,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和科学的儿童观。
2.创设宽松、公平、多元化的环境,帮助幼师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加德纳认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甚至因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使之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思幼师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在培养学生个体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以致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幼师教育教学的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掌握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
1西方和谐幼儿教育观的嬗变
西方幼儿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5世纪,主要以古代希腊、罗马的幼儿教育为主。随后,文艺复兴时期及宗教改革时期初步涌现出一些先进的儿童教育观,到了近代,西方教育者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的理论思潮开始蓬勃发展直至现代。本文从和谐儿童教育观的萌芽及雏形、发展与升华、科学化与实用化等三个时期,通过这三个时期内对和谐幼儿教育思想的阐述、梳理,汲取积极的和谐儿童教育观。
1.1西方和谐幼儿教育思想的萌芽及雏形
在西方幼儿教育发展史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在这期间,出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普鲁塔克等许多著名的教育家。虽然这一时期专门论述幼儿教育的著作很少,但是仍提出了许多对幼儿教育颇有价值的观点。当时,奴隶制国家雅典城邦比较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在雅典城邦的学校教育中形成了最早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古希腊“三哲”都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如柏拉图在自己的《理想国》中,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幼儿教育十分重要并且实行地越早越好[1]。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想家,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注重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2]。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因此在婴儿期就注意不能娇生惯养,人的教育应从摇篮时期就开始了,周围的一切环境、事物、人都应保持幼儿的纯洁性而努力。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又一个辉煌时代,和谐教育被重新发掘出来,维多利诺、伊拉斯谟、蒙田等都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人物[3],他们在培养的目标上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人的智慧,并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维多利诺创办了“快乐之家”,他认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一定要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学生只有在优美的环境和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身心才能和谐发展[4];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人不是生而为人,而是教养之后始为人,是理性使其为人。蒙田要求在对儿童施行教育时,首先应该重视体育,并强调儿童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愉快、自由的成长。
1.2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升华
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和谐幼儿教育思想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捷克的夸美纽斯。他的《母育学校》、《大教学论》等著作,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并提出要改革学校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5]。文艺复兴后的17至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对绅士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方法等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绅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身体健康、心灵完善、身心协调发展的人[6]。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爱弥儿》中集中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提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尊重儿童的天性,启发诱导儿童的发展;学习实用知识;培养儿童的兴趣;重视劳动,强调手脑并用;锻炼身体,训练感官[7]。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充分提高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出儿童本位论,使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一生致力于贫苦儿童的教育,使教育走出了贵族的藩篱。他在《天鹅之歌》中这样说:“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8]裴斯泰洛齐认为,应该对儿童的天赋能力加以培养,使其逐步发展,直到成熟,他把教育理解为儿童天赋才能的和谐而自发的发展过程。
1.3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科学化、实用化
19世纪是教育科学大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有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杜威等。在这一时期,由于心理学的加入,和谐教育思想显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即科学化。赫尔巴特格外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者应严格监督儿童的发展,提倡用监督、威胁、权威、爱等方法管教儿童,使儿童受到平衡的多方式的教育。在赫尔巴特所设计的课程中,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对学生的心理要求、心理兴趣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福禄贝尔是德国教育家,近代幼儿园的创立者及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人的教育》是其教育代表作。他主张教育适应儿童的天性,提倡重视儿童的积极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个性,强调劳动的重要性。19世纪后半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思想家杜威把实用主义的哲学理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育理论体系。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主张: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
2西方儿童教育观对当代儿童教育理念的影响
西方儿童教育思想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发展,逐渐变得自然,完善,更具启示借鉴意义,其积极的和谐幼儿教育观对现在幼儿教育界有着明确的引领作用,但其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幼儿教育观也需我们辨别并摒弃。
2.1积极影响
西方和谐儿童教育思想的儿童教育观可以说开创了重视儿童教育的先河。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再到近代工业革命直至现代以儿童心理为研究的教育思想,都在逐步重视尊重儿童的地位,肯定儿童的价值。在教育观方面,也逐步由成人控制儿童的发展到让儿童按照身心规律自由发展;在教育手段上,由之前的父母严格管教,到专门教育机构(幼儿园)的管教的演变;在教育目的上,由之前的儿童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工具,到儿童是自由发展的个体,无不体现出儿童地位的提升,和谐幼儿教育思想的逐步形成。现今主流幼儿教育思想,就是建立在对在西方和谐儿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结合当前社会幼儿教育现状发展而来的。
2.2消极影响
西方儿童教育思想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消极的、对现今幼儿发展不利的思想。在古希腊的儿童教育思想中,儿童是城邦未来发展的新力量,过度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不利于儿童未来身心健康发展。在中世纪的儿童教育观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儿童的教育应最终接近上帝。近代及现代的幼儿教育理念较之前的相比已经愈来愈人性化,越来越趋于完善了,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及所处环境的差异,有些教育家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既有一些落后的、相互矛盾的和主观臆断的东西,也有某些以偏概全的推论。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着重某一方面的功能,可能会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在吸收借鉴教育家的理论时,也应科学、理性、全面地看待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西方和谐儿童教育观的现代启示
西方和谐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研究其历史嬗变及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探索和谐幼儿教育的实现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理顺西方教育体系下和谐幼儿教育思想的脉络,对于教育者更好地解读西方幼儿教育家的作品及其儿童教育观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3.1正视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教育家逐渐肯定儿童,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因此,当前幼儿教育的前提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是未来的花朵,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珍惜、爱护他们,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孩子[9]。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要多听一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不能恐吓他们,更不能体罚他们。
3.2国家应重视学前教育,强化儿童教育管理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家主张国家办教育,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家为了所有儿童能够更好地得到照顾和发展,主张把所有儿童集合在一起生活和接受教育,并安排专人负责。单从中国国情来看,这种措施实施起来不现实,但其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强化国家对学前教育政策和资源的投入,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尽可能的使每一位学龄前儿童接受教育,力图在儿童的童年期提供更多、更科学的教育资源,为其整个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西方教育家特别注意教育内容的选取,给孩子们讲的故事要是正面的,善的,易懂的,一切丑陋的都不予考虑[10],音乐教育等也都对内容有着严格规定。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儿童时期的可塑性是最强的,虽然当前对于学内容可能不太现实,但至少应具有基本的一致性,比如教给孩子最基础的知识,教会幼儿明辨是非。总的来说,应该采取文化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并重的策略,偏向道德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培养优秀公民。
3.4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培养
西方教育家如洛克、卢梭等,强调对儿童进行体能保证的前提下,学习基本知识,并且注重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从这些教育家的教学内容来看,儿童的全面教育思想已初见端倪,这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来说,儿童的全面培养已经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时代进步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过多地注重为小学做准备的知识性学习,而忽略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幼儿教育“小学化”明显,不利于儿童健康长远发展。
3.5重视学前教育的环境
篇6
【关键词】儿童观 困境 出路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1] 即我们如何看待儿童,怎样评价儿童。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教育实践等诸多方面选择的不同,所以儿童观直接与儿童教育相关。通过对中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变进行回顾与反思,期望找寻到现代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
一、儿童观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儿童奥秘的探索从未中断,儿童观也处于不断变化中。通过对刘晓东《 儿童教育新论 》中儿童观演变历史的梳理,可以了解到西方现代儿童观始于18世纪,教育家卢梭对西方儿童观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卢梭认为,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他提倡遵循儿童自然天性进行教育。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19世纪教育领域中出现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他们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规律为依据,由此来科学地认识儿童。随后一些生物学家、教育家开始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观察记录,并发表关于儿童心理和儿童发展方面的著作。19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儿童的观察研究大量展开。
进入20世纪,杜威、蒙台梭利等著名儿童教育家提倡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儿童本位”在实践方面具体体现在新教育运动所确立的宗旨以及“新学校实验”中,由此推动了儿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上半叶,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引领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但是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新传统教育理论流派“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开始对进步主义的儿童教育观进行尖锐地批评。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日内瓦学派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等,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他们的观点都对儿童观及儿童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西方现代儿童观向21世纪演进。20世纪中后期,学术形态上的儿童观逐渐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国际儿童组织先后通过了《 儿童权利法案 》和《 儿童权利公约 》,而后者确立的“儿童优先”的原则,是对“儿童本位”的权利宣言。
20世纪中国儿童观的研究历程则数度出现对儿童认识和看法的钟摆现象,有时甚至出现严重倒退。[2] 引入与输入的现代儿童观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中曲折地变迁着,出现了“柔弱”“病弱”的状态。[3] 改革开放后,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观念变革才有了巨大成就。但是目前在中国教育界,儿童观问题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儿童观的困境及原因
从儿童观演变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观随着时代的变化与人们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困境是儿童认识理论层面和儿童教育实践层面不同步,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这些原因。
(一)来自理论层面的原因
儿童观的问题本身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当今围绕思想理论层面的儿童观争论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两个视角上。研究视角不同,反映出来的儿童观也相异。现代主义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客体,是接受概念和知识的容器,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儿童观也不同,因此提倡对儿童和儿童期多样化的理解。儿童是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对话、协商进行自我建构的,教师与儿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提倡以“儿童为中心”。
后现代主义批评现代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因为“现代主义总是从智力和认识活动出发,而未将注意力放在实在的日常生活上。将他者客观化为公式化的、可操纵的、理论的范畴,便意味着自我与他人之间任何必要的联系被切断了”。[4] 后现代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观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有些研究者对后现代的儿童观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忽视了儿童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过于神话儿童,“儿童的概念在后现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被消解了”。[5] 后现代与现代关于儿童观的争论继续存在,它们共同的困难是理论如何向实践转化。此外,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解释说明、实践范例与指导,并且多数幼儿教师不是通过自我学习理论,而且依靠教师培训机构等进行继续教育,所以会导致教师歪曲理解或片面理解理论。
(二)来自实践层面的原因
1.工具理性对儿童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具理性思想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当工具理性被等同于理性本身应用时,就会出现工具理性的异化,具体表现为人持有一种独断性、控制性、功利性思维,失去感情、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受制于科技的程序性、规范性、强制性,人的能力片面化畸形发展,人的主体性变得不确切。如今工具理性已经侵入到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将会导致儿童观研究上的科学崇拜主义和大众儿童观的功利性。
对于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科学领域中的脑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的确为人类了解和认识儿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但在教育研究或教育实践过程中,如果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与认识儿童唯一依赖的手段,就会陷入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崇拜的观念误区,导致儿童观的研究依赖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不注重儿童观已有的研究,忽视儿童观在实践中产生的一些重要问题。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当前社会上普遍流行功利主义儿童观:教育内容上,盲目灌输儿童化,追求眼前“效益”;教育目标上,追求高分数、高智商,为国家培养未来的“人才”;教育评价上,片面追求量化的指标,并且由国家的发展需要来安排、度量儿童的发展。极端化发展的工具理性下错误的儿童观,从根本上扭曲了儿童的发展,摧残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背离现代儿童教育宗旨,造成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
2.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易改变性和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性
大众儿童观念暗中支配人们的行为。教育实践中,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易改变性和儿童日常生活中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性共同阻碍了现代儿童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接轨。
“观念是教师在实际行为时的指导,观念左右着人们对于价值观的判断。”[6] 我国幼儿教师教育观念不易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教育实践所带来的外在效果,并不太会关注理论的合理性。二是幼儿教师不敢也不愿意实践先进理论。教育管理部门和家长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要求幼儿园不出事故;幼儿教师迫于外界的压力和家长的要求,向儿童灌输小学教学内容等,这样紧张的氛围迫使教师不自觉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愿意去进行实践创新,实践先进理论。
至于家长方面,即使出于爱孩子的初衷,家长落后的儿童观也会造成儿童教育方式方法上的简单粗暴。一些家长“合情”“合理”地安排儿童的生活,包办一切,另外一些家长认为只有在训斥、教导孩子的时候才算是教育孩子,只有通过说教、恐吓、疏远的方式才能获得在孩子面前的威信。而孩子学习方面,家长的压迫与折磨更是永无止境。
三、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
综上所述,观念提倡主体本身和不同教育主体之间都存在着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困境,现代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儿童观理论层面来讲
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当重视儿童观研究,加以批判地吸收国外儿童观研究成果,还要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建立我国的现代化儿童观。同时,教育理论研究者还应注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切从教育实际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某些理论或理念出发”[7] ,以免陷入儿童观理论与实践层面脱离的困境。此外,教育理论工作者还应在对西方儿童观的介绍过程中做出清晰的解释说明,否则就会造成教育实践者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比如,《 儿童权利公约 》关系到科学儿童观的阐述,但其本身对儿童权利的说明就十分模糊,如果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加以说明与指导,就会造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不知所措。
(二)从儿童观价值取向来讲
我们无需对工具理性进行彻底地否定,因为它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防止片面发展的工具理性对儿童观造成的负面影响。当前社会提倡的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融合,因此,在儿童观的研究和形成过程中,我们应以价值理性来引导工具理性,克服用工具理性思维来处理问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儿童观,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走出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崇拜的观念误区;才能去儿童观功利化;才能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更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兴趣和需要,在教育目标上更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在教育评价上听到更多儿童的声音;才能使教育对象面向所有儿童。
(三)从儿童观实践层面来讲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树立现代化儿童观,需要更新观念。第一,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修养。虽然科学的儿童观早已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被确定下来,但是儿童观的发展还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科技发展、文化水平等的影响,一些错误的儿童观不会立即消失,还会占据一部分人的观念与意识。因此,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向全社会宣传一种通俗易懂、易被认可的现代儿童观,扬弃根深蒂固的偏见,正确认识儿童,对待儿童。第二,部分幼儿教师持有科学的儿童观,但这种儿童观也许只停留在表层。关于幼儿教师如何更新儿童观,真正实现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1.为幼儿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的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得教师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园长、教师、家长有了科学、一致的现代儿童观,就会促使教师之间合作,建立教师与家长之间和谐的沟通氛围,幼儿教师才敢且愿意去实践新理念,实现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
2.为教师提供具体转化策略和实践范例
我们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具体的转化策略和实践范例,例如瑞吉欧案例,通过学习他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儿童观,促使教师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然后在教育实践结果中获得信心,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更新儿童观,再努力践行新理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幼儿教师应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加快自身专业发展
《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应当以“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师在树立现代化儿童观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更新现有的观念、知识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才能发现自身的儿童观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3]刘晓东.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路向[J].教育学报,2010(5).
[4][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马健生,王勇.试论儿童在后现代视野中的消失[J].教育科学,2005(5).
篇7
【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化;辨析
目前有很多幼儿园都开办了“学前班”。专业人士介绍,幼儿园按孩子从3周岁到6周岁分别开设小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是形势需要,但现在入学年龄已经提前到了6周岁,幼儿园在大班的下半年适当地搞些“幼小衔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设学前班。现在的问题是,家长们常以能让孩子认多少字、会多少数以内的运算,来衡量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好坏,导致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而将小班提前到3周岁以前,生生“挤”出个“学前班”来。
一、概念辨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教育,但实践中有不同层面的表现。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有的小学化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搬来,往幼儿身上套,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教学的形式则完全是满堂灌,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等。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一)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说得严重点,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幼儿人性的粗暴践踏,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与社会要求相脱节,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幼儿,或是幼年老成式的“小老头”,或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或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没有朝气,没有活力,没有开拓性和创造精神,难以承担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因此可以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与社会的用人需求是格格不入的。
(三)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首先,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其次,由于幼儿园抢学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第三,由于幼儿园缺乏专科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正确和准确,如不正确、不准确,幼儿到了小学便会先入为主,很难纠正,反而误人子弟。第四,幼儿园开设的一些课程未能与小学课程相衔接,如英语,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的学校并不普遍,即使幼儿园英语学得再好,到了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开设英语课的时候,原来在幼儿园所学的英语知识早就忘光了,其实并未能对幼儿的英语学习产生基础性作用或促进作用。
三、对策浅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每个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水平,有着不同的主要活动形式。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思维形象具体,个性初步形成……适宜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而幼儿教育小学化恰恰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它是利用幼儿的可塑性和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强行灌输给幼儿一些知识和技能,它更多地关注那些外显的短期效果,忽视了那些内在的、使幼儿具有发展潜力的素质的培养,扼制了幼儿潜能的自由、充分发挥,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但要完全克服和清除幼教领域的小学化现象,需要全社会的的力量支持,并且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一)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政府职能部门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对引导社会观念转变、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巨大作用。对各级幼儿教育领导机构,不仅不能撤消,还要使之更健全、规范。幼儿教育管理部门要对市场经济下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幼儿教育法规和管理文件,尤其是《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当地具体实际,科学地制定当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与各有关部门协调,加强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负责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建立督导和评估监测制度;组织培养、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的考核的资格审定制度;办好示范园和骨干园;指导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从管理上紧缩小学化存在的空间。
(二)加强宣传,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篇8
一、小学差异教育观
“天下之物,直无一同”。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儿童群体之间、儿童个体之间、儿童个体内部均存在差异[2]。差异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与心智发展的水平,不同的生活环境更是造就了儿童不同的个性。如前所述,个体发展有其内在原因,特别是对儿童而言,同样,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儿童本身的智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分组教学、异步教学、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伙伴助学等形式,将语文、数学、思品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不同认识水平和能力的儿童完成不同层级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大胆思考,鼓励学生提问,言辞风趣,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从而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二、小学个别化教育观
“圣人教人,各因其材”。个别化教学是教学中能够照顾差异的教学策略,并不是拘泥于一对一的教学。环境条件与内在因素交互作用,使得每个儿童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性格、习惯和态度的不同,需要对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儿童生命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特征和可塑性最强,各种影响最易落下“烙印”[3],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带有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需要一个心理上的协调和过渡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关心,使其迅速适应学校生活,引导他们从热爱教师开始,发展到热爱学校,乐于上学;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升学的压力逐步增大,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反而动力不足的两极分化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其不同的认知习惯,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正面强化与心理疏导方法,使其平稳地渡过这一转折期,这对于学生潜能的发展,缩小儿童之间的差异,平稳地升入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合作学习观
良好的同伴互动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形成互相竞争、互相激励、共同上进的气氛[4]。教师经常用“好,最好,中、差……”等,给学生以不同等次的定位判断。事实上,这种判断的标准存在一定的问题,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好坏、心理平衡能力的优劣,还是身体素质强弱等,忽视学生的情知表现、与众不同的禀赋与优势,缺乏一定的信度。某一个方面来对学生的评定是不公平的,在有意或无意间给学生贴上标签,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让不同民族、性别、生活环境不同的学生合作,将丰富彼此之间的学习经验。同时,将任务分给小组成员,针对一个能引起真正研究的问题共同计划他们的学习内容,合作完成他们的计划,并要求每位合作成员进行综合和总结,无疑将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合作成员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将有利于目前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四、小学扬优补缺观
基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健全儿童实际上也并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5]。每位儿童都有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在教学中不仅要克服其不足,还要尽可能发挥其优势,挖掘其潜力,把扬优和补短结合起来,长善而救其失,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缺陷补偿观,关爱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借助于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感知觉和残余视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发挥优势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关注残疾、弱点、缺陷等方面的克服,主动发挥他们的长处;审慎地确定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评定标准,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人人都成为有用之才。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对于所有的学生,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
教学既是一门技术性活动又是艺术性的活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自我反思,不断自信,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海萍.从多元智力理论看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2012,(5):247.
[2]万娟.学校无差生,评价有差.[J].辅导员(教学版),2012(4):60.
[3]徐平.多元智力理论评估理念对教师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2,(11):187.
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37-2
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受家庭环境的限制,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状况等都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关于现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1 留守儿童的学习及教育环境不容乐观
城市的高度发展使得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学习及教育环境的差距。部分村办学校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极其匮乏,致使教学质量低下,长此以往,会影响儿童学习的兴趣,逃学、辍学、失学现象较城市高,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在外打工,多数都由家中老人代为管教,而他们会因为教育经验的不足或者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太过溺爱,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忽视了孩子的日常教育问题,致使不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思想动态,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1.2 农村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和观念会对孩子的个性产生不良影响
反映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普遍心理问题主要有任性、冷漠、自卑、失望、敏感、自我封闭等。由于青少年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但不当的教育方式会造成部分孩子缺乏自制力、固执倔强、不能自我调适情绪等。在行为特点上会表现为不合群、叛逆行为严重,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在整个人的发展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是相当重要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在这期间,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大,但同时也会有自制力差这样的缺点,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逐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的原因
2.1 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使其家庭教育角色弱化,并且与子女之间联系较少,一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在心理上与父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隔阂,更不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与交流,而父母由于工作的辛苦,有时也忽略了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使儿童感觉不到家庭的浓浓深情,缺乏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有的父母甚至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以自身的经历认为读书并没有太大用处,甚至不支持子女的读书与学习,没有看到教育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和长远的作用,以短期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对子女造成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另外,由于在家看护孩子的代养人普遍知识水平较低,也更谈不上有良好的教育观念,可想而知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2.2 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一直以来我国的地区差异也较大,表现在教育上,城市教育的高度发展与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也影响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农村,人们看不到教育带来的直接实惠,对他们来说,教育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加之近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对孩子持续的教育投资更看不到光明的未来,靠知识改变命运这种观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所以在现实面前,有些父母不重视子女的读书问题,甚至早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担负由于成人外出打工而留下的农活。农村的教育氛围较淡薄,同时,农村落后的教育理念、师资水平、教育方式等,也使得农村教育缺乏动力和实效性。
2.3 弱势的群体归属
在现今社会,由于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本身农民工在城市中已归属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子女仍然没有摆脱这一身份,在所有的青少年中依然被视为弱势群体。他们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同样处于弱势地位。在城市中,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农村家庭中,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依然很严峻。一方面,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心理上较为自卑,一般性格较内向;另一方面,由于在学校中,他们自身的表现与优秀的学生比差距较大,老师的关注度较低,甚至被归于“问题学生”一类,极容易被孤立。其实这些“问题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缺少关爱,缺少一定程度的沟通和引导,最终产生了逆反或抵触的心理。
3 解决办法
3.1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摒弃落后狭隘的思想观念,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予以重视。一般来说,完整的家庭能够给子女提供较为有利的教育和发展环境。正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都不在身边,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某种缺失。虽然父母平常不能在留守儿童身边教育和照顾,但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经常的情感交流,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予以鼓励,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和沟通方式,真正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并且及时把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予以积极健康的引导。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对于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不良问题不能一味地打骂和斥责,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自身意识到错误所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便是父母应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自身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鼓励子女认真读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便不在孩子身边,也应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与孩子积极进行沟通的同时,也要与代养人和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以便发现孩子不良的思想动态,及时地予以引导和教育,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篇10
一、从教育观念的结构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教育观念的结构。以下从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按照学前教育观念的内容体系,可以将教育观念的结构划分为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由于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飞速发展,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结构内容已经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发生发展规律,而且呈现系统化、结构化、组织化、概念化的观念群体系,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很显然并没有从本质上获得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的本质内涵,而且不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特点,只是对学前教育零散的、个别的感性认识。教育观念的心理学成分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认知成分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看法,认知成分的具体表现有可能是概念化、专业化的认知,也有可能是经验性的认知;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情感倾向性,表现为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是否认同,比如态度上的喜恶、情绪状态上对某种教育观念的激情、执着或冷漠等等,高层次教育观念的情感成分是稳固的,表现为对正确的教育观上升为一种坚定的教育信念;行为成分是指教育观念在行动中的表现,对行动的影响力等等,具体表现为教育观念对教育行动是否具有推动力,对教育行动的效果是否具有良好的影响。从以上心理成分分析,在认知成分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的认知成分是经验化的,不是概念化的;在情感成分方面:其情感成分比较复杂,可能表现为不稳定,容易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发生变化,也可能受思维惯性和个性的影响表现出固执;在行为成分方面:其行为成分的作用力不可低估,但由于专业性较弱,有可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不良影响。可见,无论是从学前教育学的教育理论内容结构,还是从教育观念的心理结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与专业化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差距,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将至关重要地直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教育实践的方向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她们将来的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身心是否健康和谐发展,从宏观上而言,她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在短短几年的专业教育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进行重构,促使她们确立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观念,是摆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
二、教育观念重构:对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目标、内容和建构思路的理论探讨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建构专业化教育观念的思路。
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和内容。根据教育观念的有关理论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预设观念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就是构建一个牢固的、具有行动力和良好教育效果的,并且内化为学生素质的,呈现专业化、系统化的学前教育观念群体系,具体目标内容包含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学前儿童学习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等等。这是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应该成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培养方面的根本方向。本发展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和评价准绳的作用。为达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第一、二种形态的教育观念。以上内容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外学前儿童教育家如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陈鹤琴、陶行知等的论著;国家颁发的经过严格专业论证的学前教育政策文件,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等,以及体现当前学前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的、登载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重点内容体系。
2.结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获得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思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属于认知发展领域的范畴,建构主义理论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鼻祖皮亚杰提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现有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内化发展起来的,通过掌握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以及心理抽象这一概括机能的提高,促使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变化、重组,就会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系统。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适当水平内容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据此,可以从理论上获得以下几个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重构的思路:第一,要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的意识,促使学生在现有图式基础上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建构更高水平的学前教育认知结构。第二,要从学生的学前教育预设观念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建构和螺旋式上升。第三,要创设协作、会话等情境,促进学生通过自我会话、互动会话等活动进行更有意义的建构。第四,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高级心理发展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的完善,抽象概括机能、反思能力的提升等等。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各种途径,例如本专业开设的专业理论课、读书活动、专业写作、见习、实习等都应该围绕以上思路进行。
三、实践探索: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探索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结合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的教改实践,以在本专业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说明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具体实施方案。
1.通过大量的正反学前教育案例对比,促使学生对其现有预设观念产生危机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循序渐进建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偏差的情况,她们没有认识到专业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一些学生甚至凭感觉认为做幼儿教师不需要太多的书本理论知识,对理论课程存在一定的轻视和厌倦心理。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建构先进教育观念的意识,笔者注重切合学生的体验以及正反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专业发展觉醒意识。例如,笔者向学生提出过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幼儿因为争抢玩具而吵起来,甚至打起来的时候,专业的幼儿教师和不够专业的幼儿教师分别会怎么处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好奇的探究中议论纷纷,由于这时她们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尚未建立,往往难以说出专业的幼儿教师的做法,她们的讨论停留在“教师为幼儿充当裁判”这样的处理方案之中,最后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她们终于明白“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之时,教师充当裁判”不是专业的做法,因为在这里“教育的主体是幼儿”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调停,而专业的幼儿教师绝不会充当幼儿发生冲突时的“裁判”角色,而是充分利用幼儿发生冲突的契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幼儿在冲突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问题。经常性地对正反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之后,学生就会讶异地觉察出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先进的学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她们阅读和感悟教育理论的意识,提高了她们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性。而且对这些大量的学前教育正反案例、专业和非专业的案例中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切合她们原有预设观念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学生原有的预设观念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得以重组,这时,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的低水平和非专业化状态会让她们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和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带来的不适感和对新的平衡状态的追求又会促使她们继续学习,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观念的重构。这时向她们介绍学前教育专业书刊的条件就成熟了,这时,笔者就向学生列出一些本专业的阅读书目,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提升,不断建构高层次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
2.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读书环境,形成读写氛围,形成协作互动的意义建构。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指导之下,笔者意识到读书兴趣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书香四溢的专业文化氛围。唯有让学生耳濡目染书香,阅读的兴趣才会生发,阅读的激情才会点燃。为此本专业召开了以“读教育名著,悟教育真谛”为主题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活动,以演讲、朗诵、读倡议书等形式,号召人人动手,构建本专业的阅读角,学校也专门购买一批教育名著,放置于阅读角。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本专业学生还动手营造好课室和宿舍文化,张贴了“阅读,心灵的呼吸”、“读学前教育名著,悟学前教育真谛”等标语,张贴了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中外学前教育家的画像,每位学生还制订了一个阅读写作计划,张贴于专业教室专设栏目中,便于相互交流,互相监督。在专业教室后面的宣传栏里,教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出版小组,定期出版一些读书宣传内容,如“我的教育感悟”、“我的读书体会”、“我的读书发现”等栏目。此外,笔者积极把阅读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活动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市里办学先进的幼儿园,引导同学们细致观察,深入了解,用心体会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办学策略等,把好的做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对实践中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也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在高级思维层面进行感悟、概括和反思。针对阅读疑难和实践困惑开展教育观念交流讨论会,教师作适当地点拨,或参与其中讨论交流,有效促进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学生常常在教育观念交流会上针锋相对,为教育问题争论不休。例如:“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你赞同吗?”这个论题就曾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笔者趁机引导学生精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让学生在大师思想引领下获得儿童关键期、敏感期的有关理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由于网上QQ聊天在学生中普遍运用,本专业还发动学生利用QQ空间这个平台,把教育随笔发表在上面,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评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教育观念建构更有效的平台。
- 上一篇:体育课堂智慧教学思考
- 下一篇:识字教学的概念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