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教育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 新课改 教师教育

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这个概念早已不再陌生。简单地说,它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国家公民,其实质是“全人”的培养。然而极少有人关注基础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问题。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是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所需要的。钟启泉教授在南京大学所做的演讲《新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中指出:“新课改的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亮点是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这种“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与通识教育所呼吁的“全人”的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应该将通识教育拓展到基础教育领域,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容贯穿到接受高等教育之前的阶段,进一步考察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合理的改革路径。在一定意义上,这能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础教育领域中通识教育理念的定位

根据博耶教授的观点(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中),首次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概念引入大学教育的是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ckard教授。“其最初被赋予的含义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①。

通识教育理念主张的是“全人”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中“人”的生成,不再把教育变成是对人进行各种社会角色的教育,进而维护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这种“人”是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人”②。通识教育的作用是把人与世界关系的处理能力外化,这种外化的最高表现是人的主体性。从这个层面上讲,通识教育是使人摆脱各种约束,强调人性的修养、实现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价值目标。然而在西方19世纪以前,通识教育一般就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在基础教育领域,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我国,教育的内容大致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文学艺术、历史和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和技能,以及做人的态度、素养。从中也可以看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均属于通识教育范畴,而通识教育正是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

虽然通识教育的理念让所有热爱教育的人心潮澎湃,但是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想现阶段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开展通识教育,难免会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景。然而笔者认为,将通识教育向基础教育领域延伸,有利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搭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过渡的桥梁。在通识教育理念下,中小学生首先要学习基本学科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各种基本能力和形成各种情智的基本保证,因为这些知识反映了人类的集体智慧,代表了人类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在激烈的竞争和评价制度的压力下,全面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素养。

二、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瓶颈的反思

1.通识教育与新课改共同的“界点”――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全人”。

正如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所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③通识教育的目标,即确立人的主体性的价值目标。它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思考通识教育的基点,深化“课程”,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中小学新课改是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所需要的。它主要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融入了世界各国优秀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体现了当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着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的发展。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宗旨的一种活动。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它的实现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新课改是一种强调对话的哲学。毋庸置疑,新课改的理念与通识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也是终身教育的内容。这种课程愿景是美好的、科学的、完整的、开放的。“情景学习”、“研究性学习”、“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等新鲜的元素丰富了课程内容。它们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观念与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新课改的瓶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强调对话哲学,在实施中还面临很多难题。首先是基础学习的研究与学习观的转型问题。传统的基础学习观认为,课程知识是客观的、外在于儿童、供儿童打开的“知识百宝箱”。新的知识强调,知识是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意义。其次,教师的角色转变是新课改的另一个难题。黄甫全先生指出:“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大动力是教师,最大阻力也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④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核心因素,其素质和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钟启泉教授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动》的演讲中指出,教师专业化的定位问题是目前新课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的课程实施观,课程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科专家研究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而是鼓励教师从事“以校为本”的研究。在“高考集中营”只关心分数、不关心人格的这种大环境下,新课改呼唤着教师的通识教育:要求他们改变传统的学习观,树立新的教育观、知识观。他们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创造课程的研究型实践者;他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是全球课程改革的必然走向。但是,规律要得以实现,必须借助外在的客观条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各环节都时刻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程实施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课程实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进行“对话”的环节。讲到这,自然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在促进新课改理念得以实现这一规律中的价值。但是教师得以专业发展本身也是一个重大课题。它的实现要借助外在的客观条件。下文尝试基于新课改理念得以实现这个大前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作出思考。

三、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通识教育发展

新课改在课程理念上强调“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学科为基础,开设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课程评价强调多元化的评价制度,等等。这是新课改的展望。它的实现,要依托教师的实施。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呢?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教师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的通识教育发展是新课改的路径选择,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识型的教师仅仅依托一些流于形式的培训是不可能实现的。新课改的理念呼唤着教师的“通”与“识”的素养。简单来说,要求中小学教师文理渗透、学科交融,学文科的懂得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学理科的能理解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且应用这些知识时能得心应手,而不是一无所知;其次,因为教师是一种“释疑”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基础和正确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具有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及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育人”的使命必然要求他是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从而能肩负起时代重任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师的这些有待提高的“能力”和“素养”正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使命所在。通识教育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涵盖整个学科领域,进而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目前主要由高等师范类院校承担教师教育的任务。笔者认为,将教师教育逐步纳入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体系,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是“大学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因为通过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更有利于实现教师的“通识化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鼓励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加强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通识型教师意义重大。总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理念逐步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延伸,新课改的提出,就是人们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对话”的哲学观反思和检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思维选择。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思想,应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注释:

①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8,57.

②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与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③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

④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6-365.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与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篇2

一、概念、目的与意义

(一)互联网+教育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

(二)研究的目的

紧跟国家改革发展步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为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见解,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为摒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改良目前现状,培养出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素养的高职学生,为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三)研究的意义

1.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结合新时期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互联网+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水平。

3.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积极组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联盟,加强与学校各专业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状况、特点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各专业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并将其融入到不同专业机械课程的教学之中,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规划尚欠合理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涵盖了机械制造中基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与生产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课程涉及到的机械制造机器、设备的构造、特征、功用等。材料的性能、特征、内部结构等,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其在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单凭教材的图文结构,致使教师难以讲授,学生认知困难,学习的兴趣会严重受挫,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教师应寻求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问题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纷纷涌现,并日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但在教学法运用上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即要将课程内容的繁、难、旧、深,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和解决,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与社会职业需要,展示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适应性,让学生科学地、轻松地掌握知识。

(三)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上尚欠合理

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基本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卷面分数,凡与本课程考试有关的内容就比较重视;凡与本课程考试关系不大的内容就不重视,甚至连看都不看。易使学生产生平时不认真,考试抓突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蒙混过关,考完就忘记的弊端。

三、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适应时展,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核心,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紧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研究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最新的互联网+理念,利用手机APP、微信、QQ、微博等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知识解构,开发整合素材,搭建互联网+理念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调整课堂教学流程,制定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试点班级,对全新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验证,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适应新的角色。

(二)课程教学改革步骤

现今入学的高职学生都为90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充满了挑战性,对所有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访谈。

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总结课程教学现状及相关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解析,确定课程教学改革原则与对策。

利用MindManager软件进行头脑风暴,结合机械相关专业岗位群的特点,简化和突出《机械设计基础》的核心知识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利用课程专业教师联盟,共同研讨开发多媒体素材,真正以学生为核心,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生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篇3

为了引领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对此课型进行实践研究,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基于动手实践的情思交融概念课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情智发展。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激感启动思维

不论学生所要理解的数学概念是数与代数领域的,还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也不论数学概念是描述式的,还是定义式的,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抽象。因此教师在概念课教学的引入阶段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就是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认识方程》时,我们从学生熟悉的“跷跷板”入手引导初步感受平衡,接着引出天平进而引导学生在感受“平衡”的基础上理解方程左右恒等的性质;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寻找一些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借助这些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可以让学生准备生活中大小各异的一些物体,进而在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问题情境中逐步引出体积的概念。

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愉悦的的投入的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开启自己思维的大门,从而为后面深入有效的探究做好铺垫。

二、实践体验形成概念,点燃情感促进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指尖上跳跃着智慧。”的确如此,学生是很喜欢操作活动的,具体形象的操作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结合生活情境引出概念之后,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活动材料,安排相应的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进而在思辩中完成对数学概念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物体并有序数出面、棱、顶点数量,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再进行“制作长方体”的活动。【小组材料为:卡纸、直尺、剪刀、胶带、信封(内有2个或3个已知的面)。】同时要求学生边制作边思考:长方体面的形状和大小关系?长方体棱的长度关系?

在这样的动手制作操作活动中,学生不断思考交流,面、棱的特点及相对关系在他们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之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学生完全能够发现并总结出长方体的面和棱的具体特点,从而长方体这个概念的内涵就逐渐完备了。

再比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面对两个无法用肉眼比较出盛水量的杯子,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杯子、水等材料,使学生能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多次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逐步建立容积的概念。

动手操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的还原过程。这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动手实践活动充分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促进他们思维的碰撞,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动手实践中逐步完成了对基本数学概念的认知建构。

三、强化练习巩固概念,分享情感提升思维

学生基于实践体验形成的数学概念毕竟是浅显的,仍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能进一步辨析、深化概念理解。

比如在揭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个概念后,我们要呈现一些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和不含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来辨析,还可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在揭示了“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这个概念后,我们可以呈现没有装满水的容器让学生指出其容积,还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盛满物体的容器实物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这些容器的容积。

通过类似于这样的强化练习活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更加清晰了,同时他们也在交流中与同伴分享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着自己的思维认知。

四、拓展延伸应用概念,升华情感放飞思维

篇4

1.取材生活,在实境中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环节一:教师先引导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手背、脸,然后再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表面以及课桌的桌面,让学生通过表面的感知拉开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序幕,巧妙地引出“面积”。

环节二:教师出示教具,要求学生拿出不同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纸片)分别看一看,摸一摸它们各自的表面,通过物体的平面接触,再次加深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环节三:让学生将文具盒的盖面与课本的封面重叠在一起比较,再将课本的封面扣在桌面上比较,观察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环节四:利用多媒体,把两个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用数方格的方法加以比较,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白面积有大小区分。

环节五:教师把用来做教具的圆规两边随意叉开,借助多媒体把呈现的图形凸现出来,让学生讨论能不能度量它的大小?为什么?从而突出“物体表面的大小是指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环节六: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归纳面积的含义,从而得出“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环节七:反馈所学知识。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认识那些平面图形。

以上几个环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不是教师所为,而是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的“发现”,这个发现使面积的初步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观察思考,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巩固面积概念

环节一: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面积相等的对称图形。

环节二:把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拼摆在一起,让学生分别从上面、前面、右面进行观察,说出看到的面都是些什么图形组成的。

环节三:拿出一个或两个正方形,提问学生分别可以摆放成几种形状?拿出数个正方形拼在一起,摆放出的形状还是只有一种吗?每种形状的面积大小会不会改变?

环节四:要求学生在

中的 A、 B两点间任意画一条线段或曲线,然后判断分割出来的左右两边每个面积的大小。

以上教学活动,教师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挑战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研究,它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平面意识、空间观念思维的发展,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得到体验,为进一步巩固面积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3.测量比较,加深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环节一:教师用多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等的长方形,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图一比图二大。再用大小一样的方格分别进行测量,使学生从比较中看出图一比图二大多少。

环节二:教师再出示跟图二完全相似的图三,按图一的分法把它同样平均分成 10个小方格,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分的份数一样,为什么图一和图三的面积不相等?从而突出“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相同单位才能进行比较”。

两个环节的比较,既突出了矛盾,又让学生明白“方格大小不统一,就不能用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求知欲。

环节三:让学生在学具盒中找出 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方块,使学生用平方厘米去量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真切感知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大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

环节四:带着问题进行猜想、验证,通过逻辑推理,自然得出“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两个面积单位。

环节五: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漫际音乐的熏陶下闭着眼睛想象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和 1平方米的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然后再根据想象,用手势在空中比划它各自的大小。

环节六:利用计算机投影小正方形徽章,教室地面以及篮球场面,让学生选择适合的面积单位来进行估算,分别说出面积的大小。

篇5

【关键词】CDIO;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理念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果能借鉴该理念,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近两年来,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教师一直在探索将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教育理念运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近两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增强,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本文就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做一个总结。

1.教学环境的改进

原先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都采用大班化的教学方式,这样做虽然能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但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最好采用小班化教学,教学地点应选择在机房,最好是能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带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的机房。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造。因为企业专家更清楚学生应该学什么,所以,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应该组建有来自生产、管理一线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教师应深入一线,进行专业调研,加强专业岗位分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有区别的教学。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应侧重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分析处理等。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材的改编

在CDIO理念指导下,我院采用一种全新的“做中学”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流程为:教师下达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学方法主要采取项目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上课时,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安排好学习进度,把主要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角。

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课时,教师主要是作为管理者和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大量精力则用在备课上,对每个项目的设计都要结合课程内容、学生所学专业、办公自动化的新方向和课程学时制定出难度适宜、功能全面的课程项目设计,把知识点和操作技巧融入到项目当中。

这种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化教学,我院专门组织了一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编写了一套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各个模块,精选出多个项目,把知识点和操作技巧融入到项目当中。我们的做法是对这些小项目实行菜单式管理,各专业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技能要求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教学。

下面以Excel模块为例做具体说明。对Excel模块,我们分别从企业、学校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精选了10个项目,如表1所示,每个项目后面还安排了多个拓展项目。将Excel的分类汇总、图表、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模拟运算等实用功能融入到项目当中。各专业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所在专业的要求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教学。例如,师范专业学生可重点学习项目5—7,企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可重点学习项目1—3等等,课外,学生可在剩余项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自主学习,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点和熟练操作技能。

实践表明,采用这种项目化教学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职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我校初教092班,计算机基础课安排了72个课时的项目化教学后,参加浙江省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AOA考试,通过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57.68%。

4.分组学习的实现

前面已经提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项目与专业课项目不同,项目都比较小,其中的每项技能都要求每个学生熟练掌握,所以一般的项目,我们都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整个项目。但每个小组可以安排多个同类型的项目,各小组成员完成一个,完成后小组内部开展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完善,然后选取最优作品参加班级评比,最后各小组选派的作品进行答辩评比,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5.课堂教学的延伸

(1)搭建沟通平台

为了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本课程知识,我院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网上自学、网上师生交流、网上作业、网上测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服务。借助该平台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进度。

(2)创建QQ讨论群,成立兴趣小组

创建QQ讨论群,利用网络营造不间断的学习答疑氛围。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关注学科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 E,Malmqvist J,Ostlund S,Doris Brodeur(2007).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Springer,2007.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教学效率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较长的概念要浓缩要点,促进学生记忆

对概念进行记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记忆概念之前首先要对概念进行相应地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相关内容了,才能准确记忆。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可以让学生自己用自己话进行总结和浓缩,提炼化学概念中的要点,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记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学习催化剂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其记忆为“一变二不变”,这样在让学生对一变是什么进行理解,对二不变是什么进行理解,很容易就记忆住了“一变”是指催化剂能够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而“二不变”是指催化剂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进行化学反应的前后是不会变化的。

2.要进行相似概念的比较,避免混淆

初中化学概念比较多,每个化学概念之间都具有一定联系,所以学生们在对概念进行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中的相似性,并进行比较,避免相似概念的混淆记忆。另外,概念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交叉记忆、对立记忆也可以组合记忆,根据不同的概念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理解和记忆“氧化物”概念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与“含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对比并记忆,通过对氧化物和含氧化物的理解,学生会明白什么是氧化物,其与含氧化物的区别是什么等等,这样就促进学生进行概念对比,提高记忆效率,并且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氧化物和含氧化物知识的理解。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分析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自身所包含的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概念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

1.注重对关键字词的记忆,准确把握概念的内容

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含义的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准确严密地论述概念,并且要对某些用词不当而导致概念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关键词在化学概念中的作用很重要,教师在讲解之处,要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提炼,让学生大致理解某一概念讲述的主要含义,然后再进行细致学习,这样能够促进理解。

例如,在讲解“化合物”和“单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时,教师首先要着重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这三个字,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原来化合物和单质都是一种纯净物,在以后学习中,一提到“化合物”和“单质”方面的知识,学生首先就会想到纯净物。然后,教师可以在依据他们元素种类的多少进行化合物和单质的判断,也可以说一些物质,例如石墨、金刚石、氧气组成的气体等让学生区分是单质还是混合物,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2.对概念进行变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教师在授课中,要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变式讲解,要“活化”概念,让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能力。

例如,在学习关于“固体溶解度”方面的概念时,可以这样进行概念的“活化”:第一,在N摄氏度的时候,某物质在100g水里面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为Ag;第二,在N摄氏度的时候,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某物质的质量为Ag;第三,在N摄氏度的时候,在100g水里面,要促进某物质的溶液饱和,最少需要某物质的质量为Ag;第四,在N摄氏度的时候,有Ag某物质要将其制成饱和的溶液,需要用100g的水。这样一个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学生进行区别记忆,能够很快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记忆牢固,提高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对概念进行正反列举,促进学生理解

为了避免学生混淆概念,教师可以首先对某一概念进行正面讲解,然后再进行反面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在讲解“氧化物”概念的时候,在从正面对氧化物的知识讲解完之后,可以这样反问学生“我们知道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物,但是同学们含氧化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这样的反问,让学生从反面对概念进行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重复记忆和混淆。

三、结束语

概念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概念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讲解,促进学生记忆,同时要对每一个概念的知识点特性进行分析,透彻讲解每一个概念,让学生搞清楚每一个概念与其他的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让概念在化学学习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继玲、曾琦.概念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新进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篇7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478.4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117-01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培养适应现今社会的全方位人才已经是当前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初中信息技术课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提高初中生信息技术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素质的概念

美国人波尔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词的概念,具体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信息能力素质,它包括信息组织、加工、分析、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和信息搜寻、获取的能力的能力。

2.信息道德素质,就是在整个信息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

3.信息意识素质,就是说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它体现在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和对信息的科学的认识。

二、初中生要了解信息素质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是重要任务。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能够提高获得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等问题,从而正确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社会;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时充分运用,为以后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时代中能够生存下去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整个初中时期的重要任务。

三、初中生一定要树立强烈的信息意识

1.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培养信息意识,就要培养学生把握即时信息的意识,以及追求新信息的观念。信息意识是信息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也支配着信息的获得过程,学生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牵引下,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追求信息。信息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未来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只有具有了信息意识,才有迈向成功的可能。

2.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信息意识。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信息意识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初中生喜欢模仿别人,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计算机技术展示给学生。由于学生经常受到老师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问题的影响,当遇到问题时,也会尝试这样的方法,这样便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学生。

四、发挥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信息能力教育

1.改进教学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方面,是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不是直接灌输很多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但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得信息,怎样处理信息。改进教学内容一方面要让学生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能力,以此来解决问题。

2.改变教学方法。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讲解、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思考等方式;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讲得精,练得多的原则。

五、利用内、外部环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

篇8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学习意义

1.初中阶段的概念学习是化学启蒙教育.学生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虽说南通的中考化学与物理合卷只有60分的权重,但是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之旅而言,初中化学学习是启蒙阶段.注重初中化学概念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化学是一门学生新接触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初中学生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阶段,对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师应从可视化、生活化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出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逐步接近事物的化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学习不可缺失概念学习,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学科学习的核心,是人们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研究抽象出来的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属性,基础性体现在是学生化学学习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正因为是基础,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化学概念学习的准确性、直观性和思辨性.

3.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化学学习离不开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而观察什么?分析的切入口在哪里?实验的设计方案如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性知识作为支撑,这就是基本概念的作用.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实验的设计与观察,在探究或验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4.促进化学的系统化建构.知识是系统化的.这种系统化在概念间的逻辑顺序和关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初中化学概念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前后联系和迁移的作用.从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来看,概念繁多而且琐碎,学生只有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并以此为生长点找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在大脑中形成有效的知识图式,才是有意义和长久的记忆.

二、基于意义学习理论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1.基于“图式标识”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化学概念的构成来看,其图式往往涉及几个相关的子图式.这些子图式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单质”和“化合物”时,笔者引导学生抓子图式,从“单质”定义的图式上看涉及两个重要的子图式(即概念的关键词)有两个:“同种元素”和“纯净物”,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单质”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化合物”的概念,抓住定义中的“不同种元素”和“纯净物”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化合物”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然后从两个概念的子图式出发,对比两者,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再用PPT展示例题,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检测.

2.基于“样例”的归纳式学习的策略.例题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具有效仿功能.通过例题,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其中的规则和经验,促使学生反思构建概念应用的图式.例如,在讲“化合反应”时,笔者提供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3Fe+2O2点燃Fe3O4;CO2+H2OH2CO3;2CO+O2点燃2CO2.引导学生对这些反应方程式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等式前后的物质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学习.

篇9

关键词: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基本含义;课堂教学

医用物理学是物理学在应用领域的延伸,是物理学理论和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产生的一门应用学科。其发展是以普遍意义上的物理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为基础的。医用物理学的发展得益于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物理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医用物理学的进步。在医学教育中,不同专业的教育都将医用物理学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医学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客观上要求医学教育要应对新形势进行必要的改革,为此,卫生部在2012年提出了“卓越医生培养计划”项目,以期通过这一项目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专业人才。在项目推动下,一些医学类高校提出了“优秀医生”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本文即从这一理念出发,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就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作简单的论述。

一、对医用物理学的认识

1.基本含义

对于医用物理学的含义很多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综合参考这些对医用物理学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的医用物理学实际上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物理学的延伸,是一般物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它实际上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应用型自然科学。目前在医学临床诊断、治疗方面普遍采用的各种窥镜、微波、超声、激光、核磁共振、核医学、断层显像等技术都是物理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在医学上运用的例证。医用物理学的发展得益于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物理学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医用物理学的进步。在医学教育中,不同专业都将医用物理学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2.物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物理学是以具体物质的基本属性和运动规律作为研究目的的一门自然科学。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应用领域得到空前的拓展,于是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边缘学科”,例如,生物物理学、物理化学等。医用物理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它是现代物理学和医学结合产生的一个交叉学科,作为医用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每次重大发展和进步都带来了医学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医学诊疗技术的根本性变革。而医学则是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生命科学,医学所研究的人体生命现象实际上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在人类生活的世界中,任何生命现象都必然会和相应的物理过程联系在一起,而对生命现象本质的揭示也就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物理学的方法。由此可见,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为医用物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目前医用物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薄弱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的增加,医学院校扩大了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这直接造成了医学专业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与之相应的在高校从事医用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师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就造成医学院校中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超负荷工作。而且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实验器材的数量有限,同一个教师的实验教学往往具有很高的重复性,通常教师为了满足每个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实验,教师不得不将同一个实验讲解和指导数十遍,而且越往后的学生往往在前面的学生做实验时就已经耳濡目染了许多次,轮到自己时兴趣已经大大减弱了,积极性严重不足。目前实验教学面对的教师少、设备数量少、学生人数多的尴尬局面直接造成了医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成为教学的薄弱一环。

2.教师知识构成存在缺陷

目前多数讲授医用物理学的教师都是普通物理学专业出身,物理学知识丰富,但是医学知识严重缺乏,而医用物理学又不是单纯意义的物理学,是物理和医学结合的交叉学科,这一学科特性决定了其讲授者要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以便在教学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讲解。但是在目前该课程的讲授中显然缺乏这种兼具两种领域知识的教师,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实际上是给学生讲授物理知识,也就是说学生拿的是医学物理的教材,而教师实际讲授的知识却是完全地地道道的物理知识,医学专业特点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知识讲授与医学专业渐行渐远。我们经常听见医学专业的学生抱怨物理难学,但是又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不能将物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3.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我们知道高校的课堂教育中,很多学科教育实际上还是采用中学阶段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目前的医用物理学教学中,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仍然还只停留在这一模式上,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完全是以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教大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没有被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基于“优秀医生”理念的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

优秀医生的培养途径有两个:一是高等医学专业教育;二是从事医疗工作后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和积累。在这两个途径中,专业教育的作用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认为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医生”就必须在“优秀医生”理念指导下针对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1.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无论是医学还是物理学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对实验教学的要求较高。针对目前医用物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实验教学加以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一方面,针对实验教师少的问题要尽可能通过招聘引进、在岗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构建一支数量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为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创造条件,扩大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的空间。学校要提供学生对实验类型和层次进行选择的自由度和权利,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师资状况、实验条件以及生源状况等因素灵活设置实验课程。例如,虽然课时规定了学生的实验课程只是要求做六个实验,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学校实验室还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实验项目和不同层次的实验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设备,避免出现部分实验设备过度利用、部分实验设备却长期闲置的现象出现。而且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有利于多方面培养的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在医用物理学教学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最终都是要靠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的素质是医用物理学教学能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医用物理学和一般的物理学教育不同,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物理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以便能在教学中将物理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与医用物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相符,而不是借医学之名行物理之实。而目前医用物理学教师队伍存在着知识结构缺陷的现实窘境,教师物理知识丰富,医学知识却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容乐观,成为阻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培养“优秀医生”理念出发,在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中,要将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懂医学、懂物理、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放在突出位置来抓,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医用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学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进具有较高素质的医用物理学教学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在岗培训、进修以及交流学习等方式为医用物理教学的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让那些物理学专业出身的教师通过后期学习培训掌握专业教学所需的基本医学知识,使其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将物理学和医学知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医用物理学教学。

3.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的医用物理学课堂教学模式普遍较为僵化,还是停留在教师利用教材直接向学生讲授知识点,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与学生重复的练习达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在教学中得到体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兴趣的基础上,采取案例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展开讨论,作出自主判断,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而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教学为基本方法、以分组讨论为补充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医用物理学是医学和物理相交叉的一门学科,是物理学在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而产生的一门实用型学科。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医用物理学是一门基础性专业必修课,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基础性作用。在目前的医用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知识结构缺陷、实验教学水平低下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僵化等一系列不足之处,这给医学教育为社会培养“优秀医生”目标的实现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我国医学教育和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长远目标来看,根据目前医用物理学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是提高医用物理学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唐伟跃,李云涛,刁振琦,等.卓越医师教育背景下医用物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医用物理学杂志,2012(6).

篇10

【关键词】函数 初高中数学衔接 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67-02

自从2005年高中数学实行新课标改革以来,初中和高中的数学老师都在讨论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高中老师认为初中的数学教材与高中数学脱节,没有为高中数学建筑好基础,这严重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数学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高中在高一时专门安排老师对学生进行初高中数学教材的衔接教学,但是实际效果常常不佳。事实上,对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显性知识的把握上,还应更注重涵盖在数学知识中的学习思想,要注重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与高中数学的教学和学习相适应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函数的概念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在数学教材中学习的第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中蕴含的思想以及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始终,是高中数学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数学概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对初高中数学教学进行全面衔接。

函数的概念在初高中数学教材中都有所涉及,然而这一概念从初中到高中的发展趋势是由浅到深、由表及里来发展的。初中数学的函数概念比较浅显,主要是为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基本的知识概念、方法和思想等方面做好铺垫,提供参考。高中数学老师要把这一概念作为新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基于这一概念来对初高中数学教学进行全面衔接。

一、通过对函数的概念和定义的讲解对初高中数学进行衔接

初中教材中关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只是学习了它的描述性定义,即通过两个同时变化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定义函数。这一定义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这两个变量是同时发生变化的;二是这两个变量只要确定了其中一个变量的值,那么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就确定了。

高中的函数概念则是以数的集合为基础,侧重于研究两个非空数集所对应的数字的关系。这一概念进一步深化了初中的函数概念,体现了运动的思想,同时这一章的函数概念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映射的概念奠定了基础。这一概念从初中的变量的关系逐渐发展成了集合中的数字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从而使这一概念的定义更加深入也更加准确,这也与数学知识体系由易变难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高中的函数定义更加抽象,因此很多学生会一下子很难适应。所以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对“集合”“对应”等这些抽象概念进行讲解,要通过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学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明白不同集合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学生在初中时对函数变量的这一概念的学习经验来理解“单值对应”这一概念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高中函数的定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符号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不能仅仅单纯地依靠背诵概念。

二、通过对符号f(x)的含义的解释来对初高中教学进行衔接

数学符号f(x)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符号的内涵。有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中能准确地说出f(x)和f(a)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生只有70%,而能正确地用解析式、表格、图象来表示f(x)的只有80%,甚至还有15%的学生认为初中和高中函数的概念是相同的,只有10%的学生能准确说出初中函数和高中函数概念的区别。根据这些调查显示可以得知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符号f(x)的含义,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教学例子来使这一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一符号并应用它,使学生从初中函数相对具体的知识中实现高中函数相对抽象的飞跃,最后通过学生自己领悟和理解这一数学符号的含义。

三、通过具体的函数知识来对初高中数学进行衔接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函数的性质的学习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如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对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极值、最值都有帮助。

其实在初中的函数概念的学习中已经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直观的描述,如当数值x增大时,y也会跟着增大,而高中的函数只不过是用一种更为抽象的方式和语言把这一概念表述出来。所以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一种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来描述函数的性质,使学生变换“当数值x增大时,y也会随着增大”的表述方式为“如果x1

学生学习到函数的单调性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符号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使学生不用画图象就能够判断出函数的变化趋势。比如,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对这一概念已有的认识转换成符号来表示,从而实现由图象到符号的抽象,更好地理解奇偶函数的定义。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把初高中的教材知识联系起来,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通过对函数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的讲解对初高中数学进行衔接

高中数学老师在进行函数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要引导他们理解函数中的数学思想,高中函数的知识中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这一“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如“如果知道a0,那么学生就知道二次函数y=ax2+bx+c的开口方向是向上或是向下”。又如,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指数函数y=ax和对数函数y=logax的图象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在初中数学的教学阶段,老师就要注重为学生展示数学概念由数变为形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根据函数y=ax2的解析式,研究这一函数图象和解析式之间的关系,如当a>0时,y>0,所以x轴的下方没有图象;如当x1与x2互为相反数时,y1=y2,那么它就是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

如果初中阶段数学老师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数形结合思想,为高中学习其他函数打下基础。

此外,初高中的数学教学也应当重视函数与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在初中阶段,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研究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那么在高中阶段,学生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二次函数和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把握学习函数概念的技巧,认识到函数主要是揭示了不同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不等式主要是揭示了变量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这对学生学习函数是十分有帮助的。

五、全面衔接初高中数学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数学函数和高中数学函数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老师在进行函数概念的衔接学习时,除了在概念方面需要加以注意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引起老师的重视。

(一)要突出概念的建构过程

对于高中数学概念的学习,不能仅仅通过以概念的讲解以及例题的讲解来完成,老师还要更加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在对函数概念的定义和性质的表述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符号来理解概念的特点和性质。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高中的数学教学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在课堂中发言,因为老师觉得高中数学的上课时间比较宝贵也比较紧张,所以压缩了学生的发言时间。但是很多教学实例表明,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显著,学习兴趣更浓厚。

函数概念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个内容,如果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没有与学生做好教学内容的互动,那么对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也会有影响。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概念,还要教会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

(三)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

高中老师除了要研究高中数学教材,还要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上好高中数学的第一节课、讲好高中的第一个数学概念。同时还要理清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基本脉络,从而更好地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学习来开启高中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