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下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评教系统 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015-0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课改,已历时四年,其理念已为每一个职业学校的教师所熟悉,几乎人人都认真地学习、研究并实践了它,逐渐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和“多元化的评价观”。在此过程中,“如何依据新理念上好课”一直被职业学校视为重中之重,对“如何来评价教学工作”却重视不够、研究不够。而这一问题却关乎到能否巩固课改成果并深化课改工作,关乎到能否确保新课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绝不容忽视。为此,我设计并开发了多元化评教系统。
1 多元化评教系统的设计依据
评教系统应该发挥六大功能:
导向功能:合理的教学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定标导航”作用。
诊断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发现教学活动或被评价对象有哪些方面欠缺或偏离目标的要求,使被评价对象发扬成绩,改进不足。评价过程与如同看病,只有经过科学的诊断才能“对症下药”。
鉴定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可以认定、判断被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评价者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给与被评价对象恰如其分的不同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指导,以促进工作的进步;被评价对象也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改进功能:教学评价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促使被评价对象不断完善与优化。
激励功能: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对于先进者说,评价的结果是对自己过去成绩的肯定与表扬,会对成功的经验起强化作用,使被评价对象更加努力、主动,以保持或取得更大的成绩;对于落后者则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如仍不努力就会被落下得更远。
监控功能:教学评价能够促使被评价对象与评价目标相比较,以确定自己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自身与目标的差距,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朝着评价目标前进。
2 多元化评教系统的合理设计
评教系统的合理设计,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要具有上述六大功能;二是要符合新课改理念;三是能存取大量无垃圾数据且快速;四是统计结果科学;五是要易用、安全、稳定、可靠;六是能够继续发展以满足新的用户需求。据此,我做了如下精心设计。
2.1 评价主体设计
为实现多元化评价,我设计了三个评价主体:学生、同行、教师本人。不同的主体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以满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加以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定先的主要依据。(各主体的评教表祥见附件)
2.2 评价结果处理
分别处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及教师自评的成绩,得到各类评价主体给每位教师的总分、平均分和最低得分项。再按照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评价主体的所占权重得出最后成绩。可以按照教师最终获得的有效总分或有效平均分进行教学质量排名,依据最低得分项,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3 评教系统设计
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分别供两类用户使用。
前台:用户是评价主体。评价主体通过身份选择和输入登录密码、验证码后,进入评价页面,依次选择年级、班级、科目、教师,对各项评价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提交即可。
后台:用户是系统管理员。管理员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后,可进入后台管理系统相关数据,包括评价教师(被评价对象)、评价信息和评价结果的管理。通过“评价教师管理”,可以对“年级、班级、科目”和“教师”进行“增、删、改”等操作;通过“评价信息管理”能够对“评价内容”和“分值”进行“增、删、改”等操作;通过“评价结果管理”,可以分别按教师、按科目、按班级、按年级查看和删除评价结果,可将评价结果导入到Excel中,以满足其它需要。
3 多元化评教系统的具体实现
3.1 关键技术
(1)选择SQL Server 2005+技术。理由之一是能够从两方面减少过程冗余,避免同时大量访问数据库所引起的系统反应迟钝,甚至瘫痪。一是利用本身的编译特性,系统除第一次运行需要编译使得执行稍慢外,以后都是直接执行;二是系统中凡是访问数据库的地方,一律使用SQL存储过程,只需分析、编译和优化一次。这会显著提高数据库驱动的网站的性能。
(2)采用基于Web的三层架构(即表示层、业务处理层和数据层)。大大降低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本;将数据访问和逻辑操作都集中到组件中,增强了系统的复用性;模块化使得系统很容易在纵向和水平两个方向拓展:一方面可以将系统升级为更大、更有力的平台,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规模来增强系统的网络应用。
(3)安全性保证。所有密码都用MD5算法进行加密;每个用户对一位教师只能进行一次评价;利用session和cookies对象,实现对用户的跟踪,保证每类用户只能在自己的评价页面进行操作。
3.2 部分系统界面
(1)前台登录界面,如图1所示。
(2)学生评价界面,如图2所示。同行评价及教师自评界面与此类。
(3)后台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
(4)后台管理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
4 结语
我的评教系统已经使用了近两年,它可以高效地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效地深化了课改工作、巩固了课改成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还为学校合理配置师资资源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篇2
[关键词]“新零售”概念;营销人才;优化策略
一、“新零售”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什么是“新零售”
关于“新零售”,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新零售”概念是区别于传统零售的一种新型零售业态。“新零售”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不断普及,得益于电子商务特别是商业领域线上销售模式的开发与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电商线上线下联动的不断饱和,纯电商发展的时代显得越发无力,而且电商问题逐步暴露。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家关于推动零售业转型相关政策的带动下,以重视用户体验为中心,采取线上线下以及多方跨界联动的发展模式备受业界重视和关注。它不是简单的O2O即线上线下联动和物流的简单配合,而是在注重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科技基础上的一种营销理念的变革,一种渠道壁垒的打破和渠道瓶颈的突破。
(二)““新零售”模式
对应到“新零售”模式上,业界一致认同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线上线下+物流。在原有零售业线上线下渠道开辟的过程中,增强线上线下两者的联动性,实现资源互补,从而达到线上线下合作共赢的目的。同时由于物流在当今人们消费生活别是零售产品等资源配置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业内很多人士不是积极构建自己的专业物流体系,就是积极与物流行业进行深度合作。因为在信息社会,速度就是利润,效率体现在速度上。通过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在物流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物流配送高峰期就近配送,实现同款同价,到店就近取货,使线上线下成为销售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关系。其二,构建零售行业内部营销平台。从现代营销理念出发,产品的销售效果在于保证产品的品质、关注用户需求,同时还在于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平台的打造。在这个平台上,数以万计的制造商、营销商以及相关的合作伙伴都能够实现更深度更密切的合作。其三,利用科技打造范围更广更优质的体验式消费服务。顾客就是上帝,从消费场景化构建出发,为的就是更进一步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关系,有效影响用户的购物心理,增强顾客与商品之间的黏和度,提升客户忠诚度,最终树立品牌形象。
二、“新零售”在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新零售”的理论基础根植于现代市场营销学
并为其延续发展提供方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营销学大师杰罗姆麦卡锡在其著作《基础营销》一书中提出了营销4Ps理论,并在随后的市场营销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近些年,随着O2O、电子商务以及物流业融合发展新态势的出现,市场营销理论亟待得到进一步探索发展,“新零售”概念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前沿。“新零售”理论的发展为现代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
(二)““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及“新零售”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2016年,马云在杭州云溪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认为单纯的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将是线上线下与物流结合的新时代,阿里更是将2017年定为“新零售”元年。国务院办公厅也在2016年“双十一”当天下发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号召实体零售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实例,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营销人才的现实需求日益增加,这不仅是“新零售”电商平台网络营销模式的兴起和高速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点变化的客观现实。
(三)高校营销人才高品质培养的内在需求强烈
作为管理类二级学科的市场营销专业,担负着培养我国市场营销管理人才的重任。“新零售”理论是现代市场营销的最新发展成果,“新零售”模式的兴起使得社会对现代营销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才能够培养出更合适的社会人才。加强对“新零售”教学的研究,调整我国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是高校营销专业教育教学的必然出路。由此可见,重视营销专业,提高现代营销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相关学术界教育界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从对比中找到优劣势,从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从“新零售”概念的变化中发现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变,加大对行业营销人才教育上的物质和文化投入,促进高校营销专业的高品质发展。
三、当前高校营销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出现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出现,培养目标不明晰不明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实用性不强
高校营销人才培养基数大,但是为社会输送的合用的营销人才却存在着极大的缺口。这既是现代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营销领域用人的基本情况,出现了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两难”局面。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使得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在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上极度缺乏,有的高校甚至还在沿用传统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而营销学本身很强调实践性。因此,高校实际培养出来的营销专业人才在符合岗位要求、适应岗位环境以及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此外,从人才市场需求来看,“新零售”要求营销人才不仅需要精通营销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信息素养、网络技术、心理学知识、职业素养等相关行业知识技能。
(二)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性不合理现象
当前,在“新零售”背景下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上缺乏协调性。其二,各高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缺乏必要的规范。其三,营销专业选修课没有从企业的具体需要出发,而且缺乏系统性,这就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照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完善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高校教师资源有限高校教师资源有限,影响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效果
任何学科的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且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档次、质量和教学效果。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师资质量的提升。当下高校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师资专业素养保守传统,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结构配置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造成了某些专业课程由于没有师资而不能开设、新的教育培训内容无法更新等现象的出现。
(四)实践教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当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有所发展,不少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但是也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其一,校企合作的内容如何与专业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校企合作中学生如何才能切实深入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中,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作。其三,校企合作如何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校内实践活动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构建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支持。
四、“新零售”概念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和办学特和办学特色,提高营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要竭力提高营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具体来说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导,根据“新零售”业态下营销人才的岗位用人标准,科学制定未来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真正突出营销的专业特色,重视实践教学,形成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牢牢抓住校企合作不动摇。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振兴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零售业无处不在,“新零售”作为各类零售的必选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把握行业需求,真正提升营销毕业生的实用性。
(二)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高校营销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育人为本,德能并修首先,针对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的问题,根据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科学设定培养目标,并依据目标优化自然学科教学内容,合理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内容。与此同时,从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出发,从实用角度入手,精简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营销专业内容的时间,大力加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有效拓展。其次,规范和完善营销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教材要及时进行更新,选用知识全面、观点客观正确的教材。此外,要提高课程体系在顶层设计上的规范性,加强校际间营销专业教学交流,缩小在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差异。最后,结合“新零售”业态的需求,细化区域行业的真实需求,设置针对性、应用性、实操性更强的课程,实现课程教学与“新零售”业态及岗位工作能力的无缝对接。课程体系设置既要包含营销理念、沟通技巧、产品推广策略、客户心理等内容,也要包含线上客服、软文写作、网图处理、网页美工等,结合线上、线下工作要求综合开展营销实训。
(三)内外结合内外结合,合理分工,统筹安排改善师资
首先,在“新零售”背景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要尽快转变营销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但又不要完全依赖教育技术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环节。另一方面,紧跟市场形势变化,“新零售”需要的营销人才是线上线下市场均能驾驭的人才,需要加强学生以体验营销为主的软营销能力培养,所以教学内容要随之调整。其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诸如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加大实践课程的仿真程度和增加实践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市场的变化和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最后,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转型空间。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在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这个过程需要学校有为教师转型保驾护航的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
(四)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高校在继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逐步改善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局面,建议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地方经济转型的需求来开展深度合作。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首先改变观念,明确高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地位,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办法等,使企业也成为培养高校营销人才参与者、管理者和考核者,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同时,完善政府相关政策,规范高校相关制度,企业与高校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篇3
[关键词]新工科;混合式深度学习;学习活动;“金课”
在《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中提出“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中要求“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教高〔2019〕8号)中又进一步强调“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这就意味着新时代高质量新工科专业“金课”教学观是以混合式教学为平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世界知名混合式学习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指出“混合式学习中的线上线下学习比例分配问题、怎样混合才能取得最好效果,是混合式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亟待深入研究”[1]。黄荣怀教授认为“学习活动设计在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混合式学习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2]。据此,学习活动设计是解决柯蒂斯·邦克教授所提问题的切入点。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深度学习理论蕴含着新工科专业“金课”的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是工程实际问题驱动的[3]。美国教育技术学家戴维·乔纳森的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连续统理论的教学设计思想[4]为从浅层到深度、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活动无缝衔接奠定了问题驱动的理论基础。即问题连续统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的相融合为高质量新工科专业“金课”混合式学习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一、学习过程性理论
(一)混合式学习理论
根据《“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的“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精神,混合式学习就是线下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和线上的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其建设宗旨在于融合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各自优势,综合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培养21世纪学生所需的“核心素养”。
(二)问题连续统理论
美国教育技术学家戴维·乔纳森认为是问题驱动了深度学习的发生,并提出了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连续统理论[5]。该连续统由逻辑、运算、故事、规则应用、决策、故障排除、诊断、策略绩效、政策、设计及两难共11个不同类型问题组成,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良构问题趋向静止和简单,而劣构问题趋向复杂和动态。尽管两个问题解决的认知方法不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良构问题是解决劣构问题的基础[6]。这是因为,解决良构问题的认知对应着具体领域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结构性知识:解决劣构问题除了解决良构问题的认知成分外,还包括情感、价值观、动机、情绪和态度等非认知成分。正是两个问题共享了认知成分,才使得解决良构问题是解决劣构问题的学习基础。此外,德雷福斯的七阶段职业能力成长模型理论也说明了情感等非认知成分对专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情感多寡之分[7]。尽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习得是以传统教学的良构问题解决学习为基础的,但也不是一个简单线性迁移,需要一定的教与学策略指导,这也是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关键所在,即采取什么样的教与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从解决良构问题能力向解决劣构问题能力迁移。
(三)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是相对机械式记忆的浅层学习而言的,该概念是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在1976年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我国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8]。在修订后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人的认知被划分为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9]。从学习活动角度来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六个层次学习也就是从基本概念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的动态发展过程,构成了学生认知学习活动连续谱。深度学习是从布鲁姆的“应用”教育目标开始的,也就是说,应用既是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迁移的起点,也是浅层与深度学习的结合点,但仅有应用这个认知活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分析、综合及评价认知活动的能力。
二、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一)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结合问题连续统和乔纳森工程问题类型分类方法,可形成符合工科专业课学习的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表明,新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良构问题能力学习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学习动态转化过程。在良构问题学习中,习得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用于解决规则问题训练,掌握了结构性知识;上述三种知识用于故障、设计及两难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劣构问题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利用了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六个认知层次,其中,应用起到浅层和深度学习的结合点作用。以此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学习利用教材上的习题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考试成绩,但仍属于解决良构问题的浅层学习阶段,这也是《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的教学设计问题所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模型具有普遍意义,理论上可以指导线下、线上或混合式学习。为了指导混合式学习,还需要根据混合式学习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二)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迈克尔·富兰的新教育学认为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促进“以‘现实世界’的行动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深度学习”和乔纳森的利用技术开展课堂问题化学习环境设计,但他们指的也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线下课堂深度学习。段金菊将深度学习理论用于线上学习,形成了网络深度学习理论。目前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下教学或线上学习,从上述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理论来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研究有助于柯蒂斯·邦克教授提出的“混合式学习中的线上线下学习比例分配、怎样混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等问题的解决。混合式学习兼融了线下教学和线上学习的优点:线下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快速、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但缺点是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尽管线上可以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难以开展深度学习。开展深度学习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灵活个性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这一混合式学习理念在线上浅层学习和线下深层学习的混合式深度学习中的体现是:线上浅层学习、线下深度学习分别对应着浅层学习内容和深度学习内容,线上线下的问题结合点是规则应用问题,认知目标的结合点是应用。也就是说,在进行混合式学习任务设计时,将浅层学习内容留给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学生通过浅层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和解决良构问题的能力,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劣构问题学习主要还是在线下进行。
三、教与学策略
根据混合式学习活动的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及线下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制定了问题驱动混合式深度学习教与学策略。
(一)教的策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运算、故事问题,规则应用问题和工程问题原型三个问题分成三种学习组织方式:运算、故事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线上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规则应用问题建议学生进行线上小组合作学习,该部分的问题类似于教材课后作业习题,但要强化工程背景介绍。通过该形式进行学习,学生了解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要的程序规则;工程问题原型也就是没有教学化处理的复杂工程问题实例,该部分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指导下的线下合作学习。教师根据每次授课内容,将教的策略落实到学习任务单上,并于课前几天在学习空间向学生,便于学生课前学习。但这个教的策略也仅仅是指导性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修正。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属于初学者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会识别大量职业能力所涉及对象的客观特征,并接受在相关事实和特征基础上进行行动的规则;线上小组学习阶段依然缺乏工程背景的情境化学习,但通过规则化问题解决,掌握了怎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规则方法;线下指导合作学习属于熟练、专家、精通、实践智慧学习阶段,该阶段更依赖于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互相体验学习、解决工程问题的风格,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非认知内容。
(二)学的策略
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理论,大学生在校学习是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方式上进行指导的,使学生科学地“忙起来”。因此,线上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也不是盲目的,需要依据深度学习策略指导。美国学者EricJensen、LeAnnNickslsen[10]提出了开展深度学习的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得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及评价学生的学习七种策略路线图。尽管七种策略是指课堂深度学习,但也有助于混合式深度学习的开展。其中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前三个策略符合教师的教的策略,后四个侧重于学生怎样学的策略。1.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学生拿到教师在学习空间上的学习任务单时,应根据任务单的导学提示,回忆自己以前所学过的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线上学习资源或教材学习,再次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建构性自主学习准备好先前知识基础。2.获得新知识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线上或教材学习资源学习新知识,并尝试与自己先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线上小组学习,公布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完善、丰富自主学习内容。3.深度加工知识、学习评价深度加工知识阶段是以线上小组合作学习为起点、线下指导合作学习为中点、学习评价为终点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自主学习所得的知识解决了带有工程背景的规则性问题,掌握了布卢姆的应用教育目标;经过线下教师有效指导的合作学习,习得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经过小组互评、教师指导及自己反思评价,实现解决问题能力迁移。
四、结语
新时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人们生存的必备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也成为新工科学生的工程核心素养。混合式深度学习既是教育现代信息化带来学习革命的必然选择,又是培养新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主导学习方式。科学合理地“忙起来”进行混合式深度学习需要理论指导,学习活动连续谱理论为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建议。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电化教育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3][加]迈克尔·富兰,[美]玛利亚·兰沃希.极富空间:新教育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M].于佳琪,黄雪锋,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美]戴维·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刘名卓,金慧,陈维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18.
[5][美]戴维·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刘名卓,金慧,陈维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17.
[6]盛群力,魏戈.聚焦五星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49.
[7]徐献军.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5-76.
[8]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9][英]麦克·格尔森.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M].汪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16-17.
篇4
追逐在线教育,是追逐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在线教育真的是如此简单吗?一位在线教育平台运营的朋友说道: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人力后,平台上线三个月后,付费用户数量才两万多人,是吐槽还是炫耀?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指点江山、大谈战略,空谈误国,没有把想法落地,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当真正的实践过,经历才知道其中的艰辛,即使一个三十分钟的视频录制,有时候都需要反复录制半天,才能搞定。
如今,微信发展到6亿的用户规模后,微信从产品阶段晋升为企业战略,成立事业部后张小龙信中提到:思辨胜于执行。而只有规模到一定程度才能找到突破。可是,作为一个新领域,就不能囫囵吞枣,邯郸学步。总结了五大推广方法,仅此抛砖引玉!
社交闭环
笔者本身就职于华图教育集团,故此,开篇先从此开始来讲述什么是社交闭环!早已成为公务员培训领域的领头羊之一的华图教育集团,如果仅靠广告宣传就能够成为领导者,与仅靠业绩就能够压下一大批地域性公务员培训机构,那么想得就太理所当然。华图拥有一个互联网运营中心,下设省级运营机构,下放到地。总部聚集资源,打造起核心优势后。再进行孵化省级,而省级孵化地级市运营中心。
而且从上而下打造成为一个体系后,从下而上就会反哺起整个体系。就比如一个公司的多个项目,需要调用各个中心资源,到成长起来各个中心又会往项目要资源。而华图一个省级互联网运营中心而言,上百个QQ群、一个日均IP上万二级域名网站,几万微博用户,几万微信用户,加上一批批的分类信息等渠道。目前大部分教育机构,是无法实现这种闭环,是因为行业的特性与先见性造成的结果!社交闭环,并非产业链上下游,或者每个行业侵占的闭环。在互联网情况下,作为教育机构,一味的依靠线下渠道,最终恶果是成本增加,盈利逐渐缩小。如今,借用互联网的工具,用户变得最快、最好、最直接的用户。
在线教育运用社交手段的时候,需要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社交闭环路径。微博、微信、QQ群、平台、竞价等等,形成一套完整的链条,而非单一的渠道。用户口碑的传播,比自吹自擂更加可信,而且如今时代用户掌握更多的主动。开荒时代,由于信息闭塞、急切、限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时间短,因为是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社交媒体运营推广,切记一句话:用户不只是用户!社交闭环中,各个渠道如何实现,就事关执行力与策划了,这里笔者就不多说!(由于公司机密,所以部分数据无法公开!不过上面也足够了!)
名师公开课
前段时间,在淘宝同学与极客学院,笔者付费学习了几个课程,是什么促使笔者用付费的手段学习?刚需。一个课程或者一个培训项目,要想真正让用户付费,切入刚需才是王道。化妆品、衣服、书籍、充值卡….,为什么这些你就不见担心没有人购买?他们担心的是用户看不到,而非不购买的行为。无论化妆品、衣服,还是书籍、充值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一种刚需品。同理,在线教育平台课程同样是有着刚需,但是如何找到用户的刚需,就成为一个难题。而名师公开课,是一种免费手段来吸引用户的方法。
一个在线教育平台,从头到尾都是铜钱味道,那么用户是愈来愈少,不要跟我说购物网站,因为购物网站满足用户一个需求:方便。如果你现在的平台依靠渠道推广缓慢,为何不尝试免费公开课,一期一期做下来。一个早期在线教育平台多贝网,相信很多人都了解。最早是作为一个免费公开课平台,邀请一些老师上去实时授课,而平台就负责推广,自然而言,老师也会捎带推广。回过头看,多贝网其实积累太多的资源,只是由于部分运营问题才造成如今不上不下的问题,始终没有找到实现什么、做什么?
校企联盟
传统教育机构的渠道,一般不离学校,要么跟学校合作,要么是学校的学生。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给老师更好的辅导环境,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场所,能够给学校更好学生质量,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学校就是一个池塘,而如何在其中抓鱼,各有有的手段。这部分就不多说,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做市场推广大部分都了解的。
平合
平合,是指不存在竞争前提下,两个用户存在同质的平台采用的一种合作推广方式。比如K12教育。K12教育受教的学生,而付费的家长;那么针对职业培训机构目标人群有成人或者家长人群,那么通过合作实现双方资源的共享。职业教育拥有庞大的成人用户,而K12需要达成付费,攻占的是成人用户,最后就可以做到:孩子学习,家长也在学习!
平合与上下游整合的区别是:前者是跨界而行,后者是一条线上;前者影响力扩散到其它领域,为后面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后者深化行业,强化自身行业地位。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可以同步进行,本质上,并不存在冲突。而且冲突是战略层面,考研决策层掌控全局的能力!
在简单举例:餐饮行业。一个餐饮独创儿童餐与成人餐,消费而言,大小都是会选择消费,毕竟孩子饿了要吃食物,大人总不好意思不点餐。平合,是对用户时间与需求把握出发,也是教育机构强强联合的一种互补的形式!
O2O转化
O2O概念,随着学大教育金鑫的站台,一步步深入传统教育管理层脑来。而目前而言,传统机构要想复盘的最好路径选择O2O模式。传统机构拥有者线上机构难以匹敌线下资源,而能够把教育从线上到线下,从线下到线上,双向互动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最好不过;对于家长而言,一分钱学习两份东西,并且能够实施有效监管,何乐而不为!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校企合作;软件测试
DOIDOI:10.11907/rjdk.16232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197-03
0 引言
随着软件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软件产品质量,软件测试作为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途径也因此受到行业领域的关注与重视,软件测试岗位的就业前景也变得越来越好。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随着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持久深入的校企合作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开发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
《软件测试基础》课程大多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中开设,但是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更新慢,教学方法、手段陈旧,课程评价考核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效果不佳。该课程在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院与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泽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从事软件测试的IT企业紧密合作,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改革,培养了一大批软件测试人才,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课程组成员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国际软件测试资质认证(ISTQB)的考试大纲,以及行业、企业对软件测试员的人才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同确定本课程的目标为: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发展前景,掌握测试的基础知识,了解测试用例的概念、意义;能够搭建测试环境,掌握常用的黑盒、白盒用例设计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手动功能测试并撰写测试报告与缺陷报告;了解常用的自动化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理解测试工具的原理,了解测试管理的概念与流程等。
本课程以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将测试基础知识、相关技术方法、测试管理贯穿在整个测试流程中,从而构建测试各阶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课程中以“虚拟公司”作为组织形式,在运作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行为导向和职业性原则。行为导向,即创造师生互动的仿真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协作式学习方式,反复操练,从而形成符合企业要求的行为方式和职业能力。职业性原则,即要求实训目标和就业目标高度一致[2]。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平台,通过具体工程项目及案例素材,使用测试管理工具从测试需求建起,测试模块划分、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执行、缺陷管理,加强学生对测试管理工具的使用。
2 以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创设
《软件测试基础》课程最好在第三学期开设,因为这时学生对软件行业已有一定了解,并已具备初步的编程经验,课程共计64学时。依据软件测试的工作过程可以将课程划分为6个学习情境,共15个工作任务,具体如表 1所示。
学习情境1中主要让学生认识缺陷并知道缺陷产生的原因,掌握软件测试的定义、目的、分类和原则,熟悉V模型、W模型、H模型等软件测试的常见模型;熟练掌握软件质量模型的分类和各个评价指标,并明确软件质量与软件测试之间的关系;会查询互联网中的招聘信息,分析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岗位职责及发展路径,并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习情境2中让学生能够明确软件测试的依据,并阅读需求规格说明书,理解测试需求的概念,会对测试需求进行挖掘;能够理解测试计划的重要性,知道测试计划的一般组成要素。
学习情境3中让学生能够理解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黑盒测试的常用方法,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决策表、因果图、场景法、正交表等来设计测试用例;能够灵活地运用白盒测试的常用方法,如逻辑覆盖法、基本路径法等设计测试用例。
学习情境4中让学生学会测试环境的搭建,如在虚拟机中部署PHP、JSP、.NET等应用程序;理解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的概念及基本流程,熟悉集成测试的策略,能够使用JUnit 等工具来开展单元测试;能够掌握缺陷的概念,会正确记录缺陷,掌握缺陷报告的基本格式与内容。
学习情境5中要让学生理解测试总结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了解测试总结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学习情境6中能让学生掌握手动测试与自动化测试的区别,了解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等工具的原理,初步掌握脚本的录制和参数的设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 “互联网+教育”方式的课程改革深化
3.1 利用雨课堂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合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由传统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转变,打破以往学生学习时空的限制,按需学习,让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共享。由于本课程概念较多,课程学习后还需通过工信部的考证,线上教学教师通过清华大学研制的雨课堂平台将PPT课件、微课、测试等资料上传至云空间,并推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上,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复习工作,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均被自动完整采集,有助于量化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并把握学生学习轨迹[3];传统的线下面授,则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困惑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3.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篇6
Reform and Practice of Quantum Mechanics Hybri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POC
LIU Rong HOU Hong-lu DONG Wei LIU Wang-yun HUI Ying-xue
(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worldwide rise of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learning platforms, a hybri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SPOC for small-scale specific learning groups has emerged as a powerful means of truly embodying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ining go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ntum mechanics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SPOC-based hybrid teaching”, studi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tudents, SPOC quantum mechanics course hybrid teaching method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Key words】SPOC; Quantum Mechanics;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1 SPOC的产生
追溯国内外在线课程的发展,从1989年美国凤凰城大学最先推行在线学位计划,成为美国第一批被认可的提供网络学位教育的学校开始,直至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OCW(Open Course Ware)项目启动,再到2008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概念首次提出[1],并在全球范围内以迅猛之势推广应用,称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兴产物。为了顺应新世纪的两大发展趋势,即全球化和信息化,中国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全面启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2014年“中国大学MOOC”平台全面运营。国内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日趋成熟,有效支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运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不仅拓展了教学时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条件,而且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然而,MOOC缺乏教师的深度参与,脱离实体学校的小班教学,难以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此同时,一种将MOOC资源服务于校园内学习者的在线教育形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应运而生。SPOC是一种将MOOC资源用于小规模、特定学习者的教学解决方案,赋予学生更完整、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2]。
致力于建设面向工科专业学生的量子力学在线开放课程,结合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量子力学课程特点,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积?O性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以“微课程”为载体,实现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SPOC教学模式”转变,研究和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基于SPOC的量子力学课程教学模式,采取线上视频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实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的目标。
2 SPOC教学模式设计
SPOC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采用校内教师的在线资源与校外相关MOOC资源相结合,通过线上教学视频、教学课间、在线作业、测验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先自行在线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讨论、答疑、实验等,最后进行线下期末考试环节,至此,整个课程完成。SPOC的核心是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3]。SPOC的教学模式全过程一般由三个环节构成:问题导入环节、线上学习环节和互动跟踪环节。具体细化过程还包括:微视频制作与上传、设置任务单、提供资料库、组织线上视频学习、开展在线讨论、线下互动教学、跟踪监测等流程,SPOC教学模式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在具体实践中,结合量子力学的课程特点,做到以下几方面:
(1)基于SPOC的量子力学课程建设采用以知识点碎片化视频(10分钟左右)与交互式练习为基本教学方式的知识点组织模式和学习模式,采取线上视频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翻转”。
(2)基于SPOC的量子力学课程建设预期形成6-8小时的在线视频课程,分为10周进行授课,每周授课时数为4节,每节10分钟左右(即为一个视频课程单元)。此外,还包含6-8小时的线下教师面授课程,分3-4周进行授课,每周授课时数为2节,每节50分钟.在线视频兼顾“快、高效、有趣”的特点。
(3)构建以知识点为单元的视频课程模块单元。结合量子力学的课程与内容特点,分解知识单元,构建以知识点为节点的知识架构。通过课程知识点的拆解、遴选和重组形成涵盖课程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前沿专题和热点问题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4)配备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作业、试题库、参考资料、资源库等完整的课程支撑资源库。
(5)基于学情分析,预习导学、设置单元作业、在线讨论、在线考试等线上教学任务和线下教室讨论、交流、答疑等教学活动,以帮助学习者有效进行学习并实现课程制定的目标。教学团队每周会引领4个知识点的学习,渐进式的推进,配以丰富的案例与实操贴士,大家可以选择适合的时间来学习、交流与练习。
(6)考核方式:视频学习完成度+课内表现+期末考试成绩。
3 SPOC教学实践
SPOC采用线上视频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核心,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视频观看和互动讨论,激励学生积极探索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转化,同时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反思,教师则以提问的方式推进这一过程,最终使学生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中理解知识,实现学习的不断延续,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的目标。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任务发生巨大改变。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而是学生应用知识到真实情景的推动者。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1)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提出问题是SPOC的起点和焦点。布朗、科林斯等学者认为,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发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活动是学习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吸引学习者。问题的产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有意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实际生活问题、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内容等相关方面提出的问题。
(2)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实施SPOC的根本保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媒体形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3)对学习成果提出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4)部分教学内容、难点问题讲授。
(5)答疑,论坛主持,实验,考试组织等。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
(1)通过观看视频(任意时间)自主学习;
(2)在线完成作业和测试;
(3)线上论坛讨论并相互回答问题;
(4)参与课堂讨论和组间辩论。
例如,在讲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时,有学生认为波函数是经典物理学的波,也有学生认为波函数由全部粒子组成。这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通过线上视频学习、网络资源共享,再组织在线讨论,最后线下教学互动和老师疑难解答,对各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观点进行评述和指正,实现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量子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4-6]。
4 SPOC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1)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通常任课教师以整门课程为一个体系进行教学设计,但是这个体系过于庞大,学生往往看这个体系如“盲人摸象”,很难完整理解,甚至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很难“留住”学生参与线上学习。所以,建议在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时以周为单位,定期视频学习任务书,该任务书一定是具体的、可量化的,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明确本周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不等同于传统教学+在线学习,需要详细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在线学习?哪些内容需要课堂讲授?设计哪些讨论主题既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等等。此外,还需要细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确保各环节能够有机结合。
篇7
1创客教育的内涵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BA)发起的FahLah(个人制造实验室)。在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创客”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创客”进入了大众视野,并被赋予了代表??新前沿的标签。[1]创客教育是创客精神与教育的结合,是通过对教育过程、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评价的改革,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2高校创客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观念淡薄,缺乏创客氛围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不能指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毕业后找一份工作作为传统就业目标的概念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创业氛围。目前,虽然已经有一批高校建立了本校的创客空间,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实际开展创客教育。[2]
22课程传统,缺乏创新体系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对于创客教育的开展,还是以竞赛和交流的形式为主,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设计,也没有完整的工作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貌似只是一种工具,具有传递知识的作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介质,而完全忽略了课程的创新价值,因此,缺乏创新价值的课程体系限制了创客教育的发展。
23师资不足,缺少专业培训
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能够使高校的创客教育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然而,目前来看,大学创客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教师为主要力量,缺乏专业、创新教师,虽然传统的高校教师在本学科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能力,但是对创客的发展和教育方面还有欠缺。对于从事创客教育的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课堂上真正的设计、领导以及学习者。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得教师在教育概念、角色定位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让创客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3]
24设施欠缺,缺乏场地供应
创客空间是创客教育得以实施的环境,是创客们能够举办各种活动的场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尽量将学校的图书馆以及教室等地变成创客空间,但是,由于学校的经费以及设施资源的不足,导致了创客空间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设备比较陈旧、资源比较短缺等。而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场地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高校创客空间的局限性以及资源的短缺,使得高校创客教育的实施遭受了一定的阻力。
3“互联网+”对高校发展创客教育的作用
31有利于形成信息技术,形成创新教育实践场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老师和学生交流不再受限于课堂,不再受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影响。再次,信息技术也可以提供一个创客教育社会化成果评价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展示思想、设计和原型、草案等,为广大互联网用户反馈,导致创客的持续改进。[4]
32有利于生成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众创教育空间
“互联网+”背景下创客空间不断发生改变。公共空间为创客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为创客们提供了更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互联网+”的创客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公共教育空间,强调学习者的共享,团结合作,而不是个人独自一人。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沟通和实践,实现在线虚拟空间和混合学习环境下物理空间整合的深度,实现专业学习、促进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实践空间、社会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33有利于实现与互联网时代创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机会显现出明显的长尾特征,小批量的市场机会和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特性成为企业家的焦点。创客感兴趣的项目往往依赖于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细分产品,实现从创意到业务提供了条件。来自互联网时代的离线创新主体,形成了一批虚拟创新主体的主要平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创客教育空间使创客大大增加教育网络成员的数量,然后与创业教育网络无缝对接。以创造力为特征的创客学习者继续迁移到由互联网商机推动的创业教育网络。在由创业孵化机构提供的创业教育网络的学习者的行动下,从创业者继续实现转型升级,从而为创客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互联网+”下高校发展创客教育的建议
41紧扣时代主题,迎接外部挑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创客教育反映了与时俱进的高度适应性,而由于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受到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高校创客教育应该是时展的趋势。首先,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政府应该鼓励学校和社会来一起创造一个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和环境 ,从而来举办各种创客运动。其次,创客集成了一个旁听生教育资源,增加了资本和人力资源。政府和社会力量必须是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解决大学生开展创客的难题。
42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局限难题
创客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认真对待创客教育领域,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创客教育秉承正确的教育态度。因此,可以帮助对创客教育感兴趣的教师转型,也可以聘请已经积累丰富经验的社会型老师以及培训师作为创客创客教育导师,来承担学校创客教育的教学任务,同时,创建信息化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使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方便性来提升教师的各项能力。
43优化创客环境,培育创客文化
高校作为创客文化的培养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推崇创客精神和培育创客文化势在必行。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创客文化进行宣扬,利用互联网互动平台来支持建立一个社区并鼓励学生开发创客空间,呼吁学生组织创客活动,使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仪式感。这种从学校到学生层面,积极动员个人主动练习,有利于深植培养创客文化,促进高校创客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8
电商主动打破了网络和商超的边界,用“新零售”概念创造了盒马鲜生、超级物种和京东小店;共享经济主动走出了街头巷尾,把充电宝、售货架和汽车等不同场景的产品纳入了自己的终端网络;知识经济主动走出了自媒体的舒适区,开始触动探索理论的现实应用;就连主播们也走出了直播间,用短视频镜头带火了西安砸酒碗和重庆洪崖洞……
当然,这个级别的“趋势”显然不能当做孤立事件看待,人们的默契归根结底来自于无数次拼杀后达成的两个共识:
1、线上流量或许是真的枯竭了,或许是真实用户的价值变大了,总之高昂的获客成本让大多数人玩不起了;
2、当线上产业在高歌猛进中,将线下场景甩出“代差”,全方位等待提升的线下反而成为了性价比更高的流量洼地。
校园:被时代落下的“新”场景一直以来,大学生都是创业者眼中的重要目标群体:
这群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年轻人,在新的生活节奏中不仅有很多刚需场景需要被填补,同时也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让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他们更容易形成品牌忠诚度,并且还是拥有天然的高活跃度。
受众群像之外,绝对数量也非常可观。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2017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5.8万。而如果按照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高考报名人数975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50%计算,刚刚过去的高考又瞬间为带来了接近500万的新生流量。
这一系列数据让校园成为目前市场中现金流最充裕、用户质量最好的场景之一,而不少创业者也希望通过“激活校园场景”来缓解流量枯竭带来的压力。
游离在主流支付之外的校园支付 是源源不断的流量宝库“校园消费”却并没有被很好地被主流支付系统完成“升级改造”:
首先,虽然学校因为同时承载教育、居住、社交等社会职能,拥有很多高频触发消费行为的场景,如食堂、宿舍、超市、学费、班费、补习费用等等。但由于涉及财政补贴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定价远远低于实际的市场行情),这些消费行为又很难无边界地与外部市场对接,造成了许多新产品(如移动支付)难以进入校园。
其次,虽然从数字上看大学生都是年龄在18-22岁左右的年轻人,但由于每所学校之间几乎都存在着级别、定位、生源、地域等因素上的差异,让新产品在进校园的过程中面对着实际上是一个个割裂的“独立市场”,也让面向大学或大学生的针对性开发变成了一项琐碎而复杂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与校园场景的对接方式往往就被局限为了两种,要么基于教育、毕业就业等强相关需求推出垂直类产品,要么不去做针对性开发,让学生不得不去主动适应产品。
总之这些现实因素,直接导致很多领跑时代的新产品很难在大学校园里得到推广,大学生们则不得不继续沿用诞生在的上个世纪的“校园卡”来满足日常的消费需求,实体卡的结算低效、使用反复、丢失率高、盗用率高等问题也只能在现实前“选择性忽略”。
“既然食堂、超市、班费、学费等是所有学校的共性消费场景,那么一旦解决了各自“独立结算”的壁垒,设法将其全部收归到线上,并通过单一终端进行快速办结,就能让独立的“消费行为”合流成为一个规模化的“消费场景”,让大学生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新流量。”校园安心付的廖总给我们解释了校园支付最关键的产品逻辑。
未来:从场景到平台统一了国内的校园支付,流量有多大?按照每个高校10000人,日均打开次数3次,平均每次3-4次PV(扫码页面、付款页面、结算页面)的数据去计算,校园安心付在2018年完成200万+DAU,1000万+DPU的数据。
这已经是一个以每年9月新生入学季为固定周期、能源源不断进行补充、现存规模可观稳定的流量基本盘。
这个基本盘最关键的价值在于,其主体用户群是具有“活跃度高、学习能力强、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消费意愿强、可塑性强”等特点的年轻人。
要知道,虽然“年轻人”对于任何阶段、任何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都是重要的受众群体。但由于缺乏拥有成长路径的垂直场景,过去我们对这类消费群体的定位和引导,更多只能通过与其标签相似的产品或渠道进行合作,来“大网捕鱼”。
篇9
2015年,在线教育大火,突出表现在拍照搜题领域,各路创业者、资本纷纷涌入这个领域,甚至因为整个行业的火热背景,无理性放大了某些产品功能的“恶”,社会一度把拍照搜题工具批判为“抄作业神器”,大家可能以为所谓的在线教育也就这样了。
2016年,这个领域逐步趋于冷静,甚至有些公司开始倒闭。而作业帮俨然从原来的学习工具转变为一个设备激活量1.75亿,月活5000多万的综合型教育平台。
定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侯建彬介绍,中国共有2.1亿多学生,但是老师的数量远远不够,单科老师需要服务80多个学生,很难达到因材施教,所以线下1对1辅导机构比比皆是。但是,线下1对1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将好的师资资源实现最佳配置,而互联网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作业帮的初心是希望通过技术和互联网为中国所有的中小学生,提供一个专属、贴身、24小时在线的个性化学习专职老师,实现当孩子们有疑问的时候,随时随地得到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作业帮一直只做线上的原因。侯建彬说:
第一, 从很多公司的年化增长便能看得出,线上的机会比线下更大;
第二, 从模式上看,线下门店运营模式相对较重,而线上运营则相对较轻,同时能够呈现出更好的网络效应和聚集效应。
为达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作业帮首先是从拍照搜题开始的,当然这也得益于智能设备的普及。作业帮决定通过技术来解放老师端的生产力,每个学生在碰到不会做的题时,可以通过手机扫描查看答案解析。
拍照搜题之后,作业帮推出了同步练习功能。
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发现学生经常在某一个指点出错,便会给他推荐相应的知识点题目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数据个性化推荐机制,作业帮团队需要把每个科目的知识点进行拆分肢解,并建立起逻辑关系,最后由机器进行自动化推荐。
假如学生依旧无法理解该知识点,则可一键呼叫在线老师进行答疑,平台上的老师对其进行1对1解答。今年,作业帮又推出了直播课。系统观察到学生经常在某些知识点出错,就会为其推荐相应的直播课。无论是1对1答疑还是直播课,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用户反响,既能发挥出作业帮的教学优势,同时又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
侯建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功能,能够重现线下1对1辅导的场景,让学生可以达到个性化地学习。
根基:用户的价值
在线教育从去年的火热到今年逐步趋于理性冷静,置身行业中的侯建彬认为,在线教育本质上还是教育,是慢活儿,对于好的创业项目来说,节奏是不会被外界其他因素打断的,会扎实地做下去,创业的生存根本就是用户的价值,即在用户学习的过程中,给他带来哪些增益的价值。
事实上,侯建彬说的这种价值已让作业帮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认可。近日,作业帮宣布已完成B轮融资,总额达6000万美金。本轮投资由纪源资本(GGV Capital)和襄禾资本共同领投,君联资本与红杉资本等早期投资者也全部跟投。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陈瑞认为,去年在线教育的火热,很大原因是由于教育O2O所引起的创业投资的羊群效应,其中会有一些创业者对行业的思考不够深入,凭借互联网和O2O的概念吸引眼球,但忽略了教育行业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过于追逐流量以及流量变现。特别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较浅,给用户创造的价值不够,这样很难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问及作业帮与市面上学霸君、小猿搜题等的差异化,侯建彬说,虽然大家在外表看起来做相同业务,但是内在的驱动点和逻辑架构不太一样,产品形态也不一样。
作业帮业务涵盖了从拍题同步练习1对1辅导直播课等教、学、测、练、评各个环节,形成教学闭环。根据学生在学习场景中所碰到的各种学习需求,作业帮均能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适应不同学习场景。
从创立之初,作业帮就十分重视对新技术的应用,如语音识别、OCR、机器学习、在线直播等。除了拍照搜题,作业帮还开发出读题搜索功能,语音识别搜索答案解析。此外,该技术还被用于在线1对1答疑的服务质量监听,通过机器模型配合人力,参考在辅导过程中的互动信息等指标来保证老师服务的质量。
在资金投入方向上,作业帮并未采取大量投放广告获取用户的策略,而是将资金倾注于教研团队和题库建设上,让技术优势、用户体验和口碑铸造真正的壁垒。目前,作业帮拥有百人规模的教研团队,且每个月都会新生产近200万道结构化题库。
“过去两年,我们始终坚持在技术、教学内容和用户体验上的投入和打磨,这为我们积累了极佳的用户口碑和黏性。我们还将继续聚焦产品和内容,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这是我们的长线战略。”侯建彬说。
商业:守住教育初心,变现水到渠成
在商业模式方面,当前作业帮两大主要变现途径是1对1答疑辅导和直播课,但是侯建彬认为做这些并不是因为变现的压力而是业务发展结果。“做教育人把教育的初心守住,变现是水到渠成的”,侯建彬说。
截止目前,作业帮1对1答疑业务的服务语音通话时长超过20万小时,复购率50%以上。在商业模式上,未来作业帮还将逐步拓展到教辅工具等领域。
作业帮符合 “事为先,人为重”的理念。
第一,作业帮所做的事能为用户创造价值,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习惯和行为都被记录下来,不用参加线下辅导班也能实现个性化辅导,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价格上也具有优势。作业帮围绕此点不断创造新的衍生价值,增加了客户粘性,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流量到平台上;
篇10
Abstract: SPOC (small scale private online course) teaching model is a new mod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which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online high-quality video resources and offline classroom education,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OOC.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new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concept, organizational form, development status, characteristics, enlightenment and so o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form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the future.
关键词:SPOC;MOOC;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
Key words: SPOC;MOOC;teaching mode;information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15-02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全面覆盖及技术的革新,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至各行各业,教育也不例外。现在火爆的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信息化教学形式就是大数据变革教育的前奏[1]。
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虽有开放性,资源丰富,名师授课,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等优点,但它在师生互动,整体教学氛围方面无法达到传统大学的优势,虽能“教”人,但不能“育”人,影响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同时MOOC课程面向对象广,其授课内容较基础,不够深入;且部分学生自主性不高,有拖延症,使之MOOC课程的完成率不高,很多中途弃课。针对MOOC出现的以上问题,教育研究者提出了SPOC的教学模式,在校园内,通过线上加线下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专业学习深度。
1 SPOC的概念
SPOC其全称为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简称私播课[2]。SPOC中的S和P分别对应MOOC中的M(Massive)和O(open)[2],其选课人数及对学习者都有所要求。它是针对MOOC存在的弊端,做出的补充和延伸,其本质还是MOOC,被称为“后MOOC时代”的一种典型课程模式[3]。它是 MOOC 与校园课堂教学的深度结合与应用,使得MOOC教育本土化为在校学生学习的课程模式,可以理解为“SPOC=classroom+MOOC”[4]。
2 SPOC课程组织形式
现国际上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SPOC课程教学组织,一种适合于院校教学,组织形式为线上课前学习讨论,课后测验及线下课堂集中学习方式。另一种适合于网络培训教育,对学习者提出课程准入要求,仅通过准入要求人员有资格获得课程证书,且每周要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完成相关作业和测试,并能获得课程教师的在线指导和互动,而未通过要求的申请学习课程人员,则作为旁听生,自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可点阅相关视频资料并参与在线讨论,但不能参与授课教师的直接指导和互动讨论。SPOC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型图见图1。
3 SPOC教学模式国内外发展现状
SPOC教育在我国是近两年才渐渐被关注,而早在2012年,世界几所顶尖高校就开始了关于SPOC的实验教学。2012年春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该校“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最早进行SPOC混合式教学实验。结果,注册课程学生是以往4倍,四年时间里开设了4次,获得多方面高度评价,因课堂要求为真实客户进行软件编程,课程结束后,一半以上合作客户希望聘用完成该课程学生。2013年哈佛大学在Edx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了三门SPOC课程实验教学,学习者申报该类课程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并需完成规定的视频学习、作业和讨论,课程结束,达到要求,可授予相应证书。此外,多所国外大学利用顶级高校优质MOOC资源开展SPOC教学实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最早研究SPOC教学模式机构为清华大学,它于2013年秋季引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5],通过SPOC试验教学,首批30名学习者学习成绩与伯克利分校的成绩相当,团队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投入该课程的学习时间高于别的课程。2013年9月,清华大学自主开发的智能苑平台正式上线第一批SPOC课程,国内数十所高校首批试用。同年10月推出“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推出在线课程,在校内也利用该平台进行教学,并帮助国内院校推广MOOC和SPOC教学模式。
现在我国推广最普遍的还是MOOC教育,SPOC教学在本科院校推广的比较多,高职院校比较少,通过对本人所在学校学生的MOOC与SPOC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听说过MOOC教学,没有学生听过SPOC教学,说明在我国,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未全面深入基层,离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推广还需一定的时日。
4 SPOC教学模式特点
SPOC教学通过O2O教学模式(Online to Offline)[4]很好的将丰富的线上MOOC资源与线下面授教育结合在一起,解决了MOOC教育的一些弊端。其特点如下:
4.1 教学模式适合高校教育,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
该教学模式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灵活将网络与传统课堂教育结合,利用混合学习的视角将教学视频融合进整个教学过程。SPOC教学模式,更加适合高校的学分认证需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硬件资源,顺应教学改革需要,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2 促使教师角色的转换,贴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
教育信息化促使现今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重点从原来的授业者,变成解惑者。通过SPOC教学模式,课前的视频学习实现原来的“授业”,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其创造力,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导。教师从繁杂重复的教学活动中脱离出来,可以进行深层次教学,对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要求也提高。
4.3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更加完整
SPOC教学模式利用线上丰富的MOOC资源,线下教师面授解答,组织讨论,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主动性更强,学习热情增加,且学习者因课程学习有条件限制,需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所以对课程学习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程的完成度。
4.4 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提升教学效率
SPOC教学,通过对线上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监测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了解其学习特点及需求,支持其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及时获得教学反馈,课堂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从而影响学习者后期线上学习状况,采取边分析,边调整,再促进的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5 SPOC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启示
高职教育教学宗旨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侧重于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高职学生入校分数普遍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若盲目跟风进行MOOC教学,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浪费校内大量的硬件资源,有悖于高职教育的理念。而通过将常规不变的理论知识作为线上资源进行授课,课堂预留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和实际工程项目研讨论证,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此来看,SPOC教学模式更加适合于高职教育的教学,将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逐渐转变为以“学”为主,顺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6 结语
SPOC教学模式通过线上优质MOOC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师启迪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实现校园与网络的完美结合,解决了MOOC教育存在的弊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如何灵活运用该教学模式,组织设计好相关教学内容,需要我们不断通过实践来完善。该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实践,将为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321):8-13.
[2]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S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85-93.
[3]陈然,杨成.SPOC支持下的高校混合学习新模式[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26(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