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2软件与理论基础
该类课程,以软件知识的讲授为基础,需要将相应的设计理念与美学知识穿插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区。矢量图形软件以Illustrator为主,让学生学会图形的绘制方法与管理编辑技巧。位图编辑软件以Photoshop为主,让学生学会图像的选择、调整、调色与效果处理等方法。
1.3处理方式与知识点
绘制或采集:图形的第一步要绘制,图像的第一步是要采集。Illustrator绘制图形的主要工具有钢笔、直线、矩形、文字、画笔这几个工具组,且除了画笔,其他和Photoshop的使用方法很类似。图像采集的方法有很多,最简答的方法是手机拍照,也可以使用专业的摄影摄像设备或扫描仪获取。选择:有了图形图像以后,第二步要进行取舍,尤其是图像。Photoshop中的选择工具主要有矩形选框、套索、快速选择、裁剪等工具组,配合选择菜单,将所需要的图像元素进行抠取出来。保护:不论是绘制的图形,还是获取的图像,合适的素材非常难得,在编辑的时候,要进行保护。Photoshop中蒙版、智能对象、智能滤镜和调整图层,都能很好地对图形图像保护。修饰:对于损坏或者颜色不足的图像,使用修复工具可以很好地还原,使用色阶曲线等调整命令或者调整图层,能够很好地进行颜色处理。特效:很多的时候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需要特殊效果设计。图层样式、图层混合模式与滤镜,或者利用插件,能够制作丰富的图形图像效果。
2教学方法
如何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于图形图像类课程,主要有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场教学:让学生边学边做,在学习软件操作进行实际的开发设计。在计算机机房里面配合多媒体相应软硬件设备,老师边讲解边演示,讲完以后,学生可以直接进行操作学习,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理论性的知识或作品欣赏,可以利用投影设备一起观看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学生能够及时地操作演练,有助于改善学习效果。案例教学:大部分的操作性知识,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模拟一个实际的案例制作过程,掌握参数在设计中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会软件操作,也要能自己的实际设计开发作品。将一个真实的任务,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创意设计、软件开发。对比教学法:很多的工具都能实现同一效果,前后的知识点要进行对比教学,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操作中,设置也会不同。
3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主要包含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50分,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即考核学生的软件制作能力,又要考核设计开发能力。平时考核方式包括课堂作业、出勤与讨论、大作业。每次课后布置与本次课程主讲知识点相关作业,每次作业应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并上交,迟交或者作业不满足要求均按零分计算,每次作业按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20分。出勤是指课堂到课情况,讨论是指课堂教学中工程案例讨论、知识点讨论、作业讨论等,按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10分。大作业包括综合案例或者比赛作品设计,是指按照教学进度要求,学生进行按照相关比赛的要求进行设计开发,按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20分。期末考核方式包含理论考试、上机操作。理论考试,以试卷为主,考核学生相应的设计、软件知识基础,总评后折算成20分。上机考试以操作为主,包含命题类和设计类两种,各占15分,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命题类题目,设计类题目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放在平时,以考核学生的创意与美学知识为主。这样即考核学生软件的熟练程度,又能考核学生的真实设计开发能力与创意能力。
篇2
一、多思考,多总结,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市场上卖的练习题是做不完的,少进行机械化重复训练,不要茫无头绪地投入“题海”,而应该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关键在于打好基础、寻找规律,每做一题,都要明确考查内容,思考解题角度,探讨解题方法。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考查点,都要明确考查方式,熟悉难易不同的题型。易错的题反复做,已会的题不重复做。在平时听课时,一个明智的学生,应该听教师对该题目的分析和归纳。但还有不少学生,不注意教师的分析,往往沉浸在教师讲解的每一步计算、每一步推证过程,听课是认真,但费力,听完后是满脑子的计算过程,支离破碎。教师的分析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出处理这些问题的大策略、大思维,还要花一定的时间自己总结,归纳理解记忆。
二、抓基础知识题,少做或不做难题,精选题目,做到少而精
只有解决质量高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没有辨别、分析题目好坏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选择复习的练习题,以了解高考题的形式、难度。考试中,基础知识占了80%左右。如果能很好地掌握每个基础知识点,在保证基础知识点少丢分的情况下,20%的综合题和难题是可以再拿一些分的。因此,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在难题上。其次,确保运算准确,立足一次成功,解题速度是建立在解题准确度的基础上,更何况数学题的中间数据常常不但从“数量”上,而且从“性质”上影响着后续各步的解答。所以,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要稳扎稳打,层层有据,步步准确,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假如速度与准确度不可兼得的话,就只好舍快求准了,因为解答不对,再快也无意义。
三、面对难题,讲究策略,争取得分
对一个难题,确实不知道从哪入手,没有思路时,一个明智的解题策略是:将它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到几步就演算到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
如果解题过程中困在中间某个环节上时,可以顺着中间结论,往下推,看能否得到正确结论,如能得到预期结论,就再回头集中力量解决这一过渡环节。若因为时间问题,中间结论来不及得到计算,就只好跃过这一步;此外,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做不上,可以把第一问为“已知”,完成第二问,这叫跳步解答。也许后来由于解题的顺利对中间步骤想起来了,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经过努力而解决了开始不会的难点,可在相应的题尾补上。做题时不要着急,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四、建立错题集,做到“题不二错”
错题要么反映自己知识的疏漏,要么反映自己思维的偏差。由于人的习惯意识很难改变,解题也是这样,如果一开始将一个题做错了,那么今后就会常常做错。所以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随时把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摘下来,然后改正,继而把正确的过程和以往做错的进行对比。这是查补缺漏的好方法。错题本不只是把以往的题反复做几遍,而是要通过使用它来归纳各种类型题目的解答思路,归纳答题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习惯。
五、全面复习,严格训练,不猜题,不押题
很多学生在总复习时都会进入“扬长避短”的误区,就是很容易地放弃一些自认为是不行的学科。这样便使该学科上的“漏洞”越来越大。而学习上的弱科往往主导着整体成绩。况且,自己认为“优势”的科目,如果发挥不好,考试下来也未必一定是高分。要是提前放弃了弱科,那结果可能是“满盘皆输”。每一科的复习都要均衡,必须全面展开,并通过练习进行严格训练。大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复习时就乱了阵脚,复习没有目标,不全面,训练跟不上,甚至猜题押题,结果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在以往高考中不乏先例,我们应引以为戒。
篇3
关键词:迁移教学法 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
迁移教学法就是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入手,由“知识点”的迁移、扩展形成“知识线条”,再由“线”的丰富、类比形成“知识面”,再借由其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的“知识面”通过积累、分析、综合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在教师引导下,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和即将学习的内容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在熟悉的知识内容引领下逐渐向前推进,完成全部知识体系的学习积累。
迁移,既可以是具体技术的和知识的迁移教学,也可以是原理理论的迁移,甚至是方法方式的迁移。
一、“传道”向 “授业”迁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传道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具体技术,也可通过技术总结出道理;既可以正向迁移也可以逆向迁移。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学习道理,而是首先要求学生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门手艺。北京某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墙面上挂着一块小牌子:理论够用,实践为主。职业教育更是应该首先让学生掌握技术,应用于实践。在这一层面,教师如何做到从“授业”迁移到“传道”,或者先“传道”而后“授业”?这里有一个修与悟的关系,“悟”是理解、掌握、醒悟、明了; “修”,是修习、修学、选修、必修。因悟而修,是解悟;因修而悟,是证悟。先明白技术原理再去学手艺、技术是因悟而修;先学技术进而明白技术蕴含的道理,是因修而悟。具体应用的顺序,应该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而定。现代高职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找到合适的位置,尽量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层现象。正如龚自珍所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修与悟的辩证关系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既懂得技术的道理,又懂得技术的应用。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理和具体事例相结合:有修有悟,交叉运用,信手拈来。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人才。
二、教学实践实录
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都开设中国古典文学课,它是我校古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最低要求是学生背诵经典诗词作品,而比较高的要求则是学生透过古典文学能够把古典文学和古建专业相结合,明白古建筑是从哪来的、是怎么来的,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古典文学和古典建筑归根结底都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类的课程不会立竿见影显现教学的直接效果,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与古典艺术形式融合的目的和状态。我们在为古建筑专业学生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和同行交流。
对于古典文学这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拿捏和掌握非常重要,也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如果规定课时是40课时,那么假如任课教师只是粗浅地讲下来,则每一章节都难以展开,对具体的知识点难以深入,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还是所学寥寥、一头雾水;如果教师精讲、细讲,则每一个章节几乎都可以讲40学时。所以任课教师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紧紧抓住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有目的有条理进行课程归纳和提炼。
我们可以对比下面两种教法的异同和效果:
(1)现代化的“传统教学”
将每一章节的诗词歌赋用PPT幻灯片制作演示投影,精美的古典绘画插图,知名播音员的诗词朗诵音频,诗词作者的生平简介,诗词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介绍,诗词的现代汉语翻译,诗词表达作者隐含思想的揭示。
这可以说是一堂标准传统授课方式的课程计划,虽然内容丰富,虽然使用了现代教学的幻灯片演示,图文并茂的插图,电子设备音频输出,但是并没有考虑授课对象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背景以及这门课程在整个古建筑艺术设计课程中的作用,没有明确的专业印记和特征。换句话说,如此的课程设计可以给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讲授。没有针对性,没有解决问题的目的性,仍然是传统授课。只是把传统的课程内容经由现代化的电子教学设备展现出来,其内容和本质还是传统授课。课堂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程是否能够结合,结合是否紧密,结合得是否有机是检验课程设计效果的标准。
(2)迁移教学设计
如何将古建筑知识体系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相结合,将古代文学知识揉进古建筑艺术设计,我们进行如下尝试,例如唐诗中的楼、宋词中的庭、元曲中的台、明清小说中的阁。也可以设成:唐诗中的“亭台楼阁”、宋词中的“栏杆庭院”元曲中的“雕梁画栋”、明清小说中的“水榭花木”,诸如此类,将古典文学进行总结提炼归纳,把其中和古建筑有关的知识点提取出来和古建筑知识共同讲授。下面以宋词章节的课程设计为例对迁移教法进行展示。
①“知识点”导入部分:宋词中的“庭院”,先给学生看琼瑶的小说《庭院深深》的剧照,对小说简单介绍之后讲小说名字《庭院深深》的由来。
②“知识线”形成部分:由琼瑶剧照《庭院深深》引出欧阳修的“庭院深深”――《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提问学生庭院为何“深深”?如果学生不能立刻回答出来,那么教师可以引导:“面阔”是指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进深”则是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所谓庭院深深,就是进深方向的尺寸比较长。然后向学生介绍古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和形式。中国古建筑无论皇宫还是民居都是平面展开,用“进深”表达院落的距离大小规模,四合院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之分。除此之外,院落的平面是四方形,而且轴线分明,左右对称,这种平面布局是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体现在建筑布局上也是方方正正的四边形。另外,院落的平面还有一个特征是左右对称,这和一进、二进、三进院落一样都是规矩方圆、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反映,这是儒家思想的范畴。
接下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整首词进行翻译、解释。然后教师对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对作者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其中的名句传承进行拓展,比如,李清照非常喜欢欧阳修的这首词,尤其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还因此作词《临江仙》效仿:“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借此,让学生对比欧阳修的词和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丰富和润色,引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概念。进而向学生介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其中的古建筑知识。这样,古建筑的景和词人的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宋词的精华和重点知识,寓情于景寓景于词,水到渠成完美结合,便于学生对所学古建艺术的知识进行横向的思考和对比,加深专业知识的记忆以及宋词文学修养的提升。
③“知识面”扩展部分:向学生介绍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词,比如歌词。歌词中古典文学的文脉清晰可见,比如取自古典意境的周杰伦的《台》、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周杰伦的《青花瓷》,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等。这些现代词人一首三分钟的作品,往往要背后下上三十年的苦功研习古典的精华。同理,一个建筑师首先应当成为一个古典文化的承载者,然后才能成为传播者。
三、课程设计小结
宋词的迁移法单元设计有两个时空轴“线”,横向的空间轴:欧阳修――李清照;纵向的时间轴:李清照――琼瑶,欧阳修――莫言等作家,无一不是深受古典文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大师。这两个时空轴交汇形成知识面。单一的古典文学识记即使有对比、类比和专业知识扩充还是不够的。扩展迁移,则是古建中有古诗词,古诗词中体现古建。教师应该对古典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当代作品当代生活建立联系,使学生明白:古典文学不仅仅是知识和历史,还要懂得它在今天的演绎形式以及它能够穿越古今而不衰的道理,达到在潜移默化中“传道”的初衷。
这样的教学链条设计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既不突兀又无断层,即将所有宋词的精华和重点讲到,又具体结合了古建筑具体知识,使古建专业的学生能和自己的知识结合,既有熟悉的内容又有新的知识收获,水融学有所得。整个课程的单元设计,贯穿了古典文学、古建知识、儒家文化、古典美学、古典哲学,宋词蝶恋花――庭院――四合院――一进二进三进的院落――天圆地方――儒家思想――美学特征――次序规则――等级制度――李清照《临江仙》――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婉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当代词人的完整顺序。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点线面的教学,学生即可将前期学习的古建筑概论、瓦石、彩画知识与古典文学结合、对比、综合,形成完整的古建筑立体知识体系。
古建研究所所长王世仁说:“建筑师拼来拼去拼的是知识。”。所以课程改革的难点,不仅仅是授课形式和方法的改变,而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古建知识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讲好一门或一堂专业课。
参考文献:
[1]孙爱军.对于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思路的探究.科技创新导报,2013(15)
[2]贾文捷.关于深化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职业教育,2013(3)
篇4
关键词:文艺学 考核 层次性
文艺学系列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由《文学概论》、《文学批评》、《西方文论》等课程组成的有机体系,其构成原则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1]
具体的说,文艺学系列课程多以《文学概论》课程为核心,由《西方文论》、《古代文论》、《文学批评》、《美学》、《文学批评史》等性质相关的课程组成,形成“以文学概论为基础、以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为两翼,以文学批评为落脚点的课程性质相同、功能相异、服务同一教学对象、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多门课程的整体建设。”[2]文艺学系列课程的考核重视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关切考核内容的层次性,破除了课程之间的壁垒,重视立体、互补的考核体系的构建。
考核的层次性是指考核体系既有全局视野,实现对整个知识体系的全局把握,也要认清课程的交叉关系,理清课程的重叠内容,避免多门课程对同一个知识点的重复性考查。即便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查,也需要结合课程的开课先后顺序、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的学科定位进行针对性的考核。为了实现这点,在考核之前应当先将课程分为四个层面,即基础理论层、理论扩展层、实践应用层、元典阅读层。通过区分课程的定位、重难点、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的差异,实现科学的考核。
一、考核的层次划分
1、基础理论层考核
涉及课程有《文学概论》《美学》《艺术学概论》,以讲授基础理论为主,考核学生能否以宏观视野和理论高度去阐明文学、文艺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关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阐释和推演的能力,重在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面向一年级的《文学概论》为例。作为文艺学系列课程的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它以文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对文学活动的属性、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同时也提倡从具体的文学案例入手,注重理论阐述的生动性,关切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该课程内容覆盖了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五大板块,以阐述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活动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形式的特性、文学和读者的互动关系。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提高文化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学习其他文艺学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该课程考核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作为基础理论层面的考查,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第二,作为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考视基础性,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相对较低。
2、理论扩展层考核
涉及课程有《西方文论》《古代文论》,考核学生对中西方文学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能够理解重点概念、理论在文论发展史上的形成和流变,了解重要理论家在文论史上的地位,以检验学生对文艺理论史知识框架的把握能力。
以面向三年级的《西方文论》为例。该课程作为《文学概论》的拓展课,以西方文学理论、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概括分析自古希腊到当代的各种学说,总结其中重要的理论,帮助学生掌握西方文学理论、文艺理论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在更高理论层面认识评判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反思文学遗产的综合能力。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理论,理清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线索。明确文论家、著作、思想在文论中的位置、作用及传承关系。弄清西方文论与哲学、美学、伦理、文化、宗教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该课程考核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时空跨度大。考核内容从古希腊到20世纪,覆盖了数千年的理论发展史,考核难度大。第二,文化差异大。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时代语境的特殊性,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某些概念的原意,误读较多。如“形而上学”、“解构”、“后现代”等。第三,考核的覆盖面差。该课程涉及重要理论家近百人,进行专题介绍的有几十人,普通的考核无法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覆盖。
3、实践应用层考核
该层面涉及课程有《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批评》《视觉文化批评》,考核重在改变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树立学生开放、多元化的大文学观念,重点检验学生审美反思和批评能力。
以面向一年级的《文学文本解读》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目的是“深入了解文学文本解读的性质,系统掌握有关文学文本以及文学文本解读的知识,从而建立起文学阅读的专业眼光,不断提高对文学文本审美意蕴的理解、解读的能力。”[3]在诗歌解读方面:理解古典诗歌主题和意象,评判诗经、唐诗、宋词等体裁的审美价值。理解现代诗歌的结构特点、写作方法和解读方法,评判现代诗歌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在小说解读方面: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能辨析古典和现代小说的本质差异。在散文解读方面:掌握散文分类及发展脉络,评价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在电影解读方面:了解电影的艺术特征,掌握电影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该课程的考核具有二个特点。第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重视考查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艺术推想力。第二,重视对表达能力的考查。重点是对学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考查。
4、元典阅读层考核
该层面涉及课程有《中国文学理论名著阅读》、《外国文学理论名著阅读》,考核学生对元典的理解能力。元典在西方语义中有经典和圣典的双重含义,是经历人类文明传统陶冶而来,蕴涵了深刻道理的优秀典籍。同时,元典具有开放性“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原型,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性的框架,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就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之源,一再发挥启迪功能。”[4]从这个角度看,回归元典是必要且可行的。
以面向二年级的《外国文学理论名著阅读》为例。该课程选取了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代表性文学理论成果,所选篇目简练精纯,以质量见长。选取了《理想国》《诗学》《忏悔录》《判断力评判》《美学》《艺术哲学》《作家与白日梦》新批评》《写作的零度》《影响的焦虑》《文学理论》等代表性篇目。这些篇目提纲契领,集中描述了西方文论发展的主线,从中可以一窥西方文艺理论演变的全貌。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元典的阅读,避免因翻译造成的误读,避免因低水平转述带来的断章取义,实现对文本原意的回归,还原出文化的质感和历史的深度,发现元典的生成和运作机制。
该课程的考核的重点是检验学生对字外含义的理解力、结合文本语境的领悟力。通过考核加强学生对元典的认识,帮助学生品位原汁原味的思想、精神和方法,避免对文艺学知识片段式的理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分层考核的操作策略
因为文艺学系列课程的互补性,经常出现对同一知识点的重复考核的现象,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也造成了考试资源的浪费。在新的考核体系中,应当平衡基础层、扩展层、应用层、阅读层的关系,实现高效的考核。
以“典型”的考核为例。“典型”是文艺学的核心概念,在文艺学系列课程的考核中都会涉及,但考核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基础课程《文学概论》的考核中,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该词惯用意义的理解,学生只需要结合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总结即可,不需要学生结合该概念在中、西方文论中的历史演变,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在扩展层《西方文论》的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对“典型”概念古今演变的把握。学生应能结合典型的希腊语的词根义,柏拉图的“理式”说,亚里士多德的“类型”说,贺拉斯的“定型”说,黑格尔的“理念”说,马恩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说等理论,对“典型”在西方文论历史上的演变进行较为完整的概括。重点考核学生对西方文论理论体系的驾驭,考评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而不仅考查学生对某单个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在应用层《文学文本解读》的考核中,考查学生在理解“典型”的内涵之后,能够结合不同的文本,对典型的艺术内涵、价值,作家的艺术水平进行准确的评判。在阅读层《外国文学理论名著阅读》的考核中,选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涉及“济金根”的篇章,要求学生能够总结论战双方对“典型”的不同认识,总结论战双方主要观点。在这类课程的考核中,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思考和总结等方面的能力,是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总之,文艺学系列课程的考核应当重视层次性,打造分工明确,各有侧重,此详彼略,互为补充的考核体系,实现考核效能的最大化。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研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艺学系列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成果 (项目编号:JY2013013)]
参考文献:
[1]王嘉才.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2).
[2]刘晗.当前文艺学课程群建设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4).
[3]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文科;讲评;构建;思维;反馈;
习题课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的习题课能够达到查漏补缺、开阔思路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上好习题课,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文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习题课去加深,而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生一上习题课就昏昏欲睡,没有精神。如何才能使习题课达到最佳效果?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根据我在文科班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或许能给同行们一些启发。
一、 课前准备
高中文科班的数学基础差,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知识消化,吸收,运用,课前的准备自然是必需和充分的。
1、摸底
“摸底”,就是要对学生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这是教师掌握第一手可靠资料的最佳途径。在上习题课之前,各学习小组把组员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给课代表,并且以书面形式上报教师。
2、温故
温故就是要求学生温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摸清数学底数的基础上,查出哪些是易错点、马虎点、知识遗忘点、易混点和思考盲点,针对这些“点”来设计出针对学生实际的“治疗”方案。比如,“马虎点”要重点讲解,“知识遗忘点”应变换角度进行重新记忆。
3、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我们缜密分析学生的错题,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仔细把脉,确立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同时教学目标中应充分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特别是情感价值观方面,要对一些学生进行信心教育,逐渐培养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挑选
挑选就是挑选练习题,在习题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典型性和梯度性。有针对性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加深巩固,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矫治”。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让学生收获或吸收更多的营养,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消化的时间。
二、 上课
1、习题课应该由易到难,逐层递进
针对文科学生数学基础差、逻辑思维不强等弱点,因此我在与他们上习题课时,注重知识点的阶梯性。习题类型一般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等,在难度上要有低、中、高三级题型,这三级之间还应插入级与级之间的“缓冲”习题,形成“小坡度、密台阶”习题,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解题,还有利于他们树立解题的信心。
2、适时总结典型题型和解题方法
针对现代学生在学习中“懒”、“靠”的特点,我在选例题时要注重以下原则:一是掌握基础。通过一定的题型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二是着重指出。告诉他们在解题时,哪些环节是解题的关键点,通过在解题时,与以往的题型不断对比、分析,总结题型的异同,找出解题的技巧。三是题型加深。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题型的训练,使学生领略到知识点的广度与深度,以便在以后遇到相似的题型时,增强解题的自信心。
3、注重情感交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在上习题课时,我注重与文科班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对学生以往的了解和分析,以及平时课堂上的表现,从而能够掌握学生学习程度,以及某一知识点的掌握与否;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形式,使学生及时反馈接受数学知识点的信息,以便让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化发挥。
4、注重师生互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教师要主动把自己的教学情感融入学生心理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的“纠错”,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即使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因势利导,随机就变,把学生的错误资源当做反面教材,认真分析,寻找根源;或者把问题切换成低一层次稍容易的相关问题作启迪,指出思考方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过不断地锻炼和积累,学生才能养成较好的思考习惯且掌握一些解题思路。
5、把题目进行延伸,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提炼解题技巧,把思维引向深入
对于文科学生变式训练很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仅靠一道题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多道题去巩固熟悉再理解。
6、课堂教学的模式多样化。
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常用模式有:教师精析型,堂竞赛法,例剖析法,组比赛法。习题课教学模式要常做变换,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丰富多彩的,使数学变的不再枯燥。
三、作业
1.成立数学学习小组
根据文科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数学基础,我把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小组中有好、中、差三个等级。
2.分层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要精心挑选极具典型与知识技能紧扣的习题,分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三部分,让小组成员明白自己可以做哪几部分的题。
总之,习题课需要教师潜心设计,从备课方面看,可能比一堂新授课还要多,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无的放失、照本宣科的状况。我相信只要勇于探索,勤于研究,就一定能上好习题课。
参考文献:
1、《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 读与写・下旬刊 2010年第11期
篇6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思想教育.而数学内容丰富,能有机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如,联系数学知识点多、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韧顽强、不怕困难、刻苦勤奋的良好作风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编撰、选用、讲评各种练习和检测中,教师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让他们逐步学会全面正确地观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周密严谨地思考,准确细致地操作,逐步形成敢想、敢干、敢拼搏,善思、善学、善总结,追求真理,勤奋自信,勇于创新,胜不骄、败不馁,沉着冷静、敏锐果断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素质.
二、引导学生学会求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在同样的学科教学中,目标不同,重点各异,实际效果就不一样.应试教育重视的是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因而千方百计对考试题反复训练,只要考出好成绩就行,造成不少学生把知识作为“敲门砖”,也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不但要用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武装学生,将学科知识生动科学地传给学生,还应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求知.
三、关心学生健康,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学生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学科学习,特别是数学,每天都有很多作业.教师上课唯恐内容和题型有遗漏,不断补充例题习题,学生成天穷于应付,根本没有自我完善的时间,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课内精讲多练,课外作业中凡超纲的、重复的、过偏过难的,可出可留的都应大胆砍去,要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时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学生睡眠休息和锻炼的时间.身体素质不仅指强壮的体魄,还包含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头脑.高中数学教学在对学生心理和头脑的训练中也是大有可为的.
四、发掘美学因素,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的素质
有人不相信数学能与美学联系,那是他不了解数学.谁说数学只是枯燥的数字和符号?每一个遨游在数学海洋中的人都会惊叹它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宝藏.它的定义的精确美,公式的简洁美,逻辑的严谨美,内涵的丰富美,变化的灵活美,真是美不胜收.更有函数图象、方程曲线,数形结合,妙不可言!但是,美是需要发现的,审美意识是需要培养的.当数学教师用充满敬业情感的语言及漂亮的板书、标准的图形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数学神奇的美时,他们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吗?他们审美的意识、情趣和品位能不得到提高吗?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这些美都是前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需要学生珍惜、继承和发扬,并具体落实到掌握好这些知识上,让自己的作业美、画图美,要争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现、创造更美的东西.
五、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
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高中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这不仅是劳技课和社会实践课要研究的课题,数学教学中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学科章章都有重难点,要学好它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同时,教师要在课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勤动脑,勤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外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还可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些教具,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验操作等,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有些学生怕学数学,除学习目的不明确和基础较差等原因外,主要就是怕苦、怕累、惰性大,遇上难题就抄袭或考试作弊,这也是劳动观念不强的表现.教师必须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抄袭作弊、弄虚作假就是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教师还要深入了解他们,热情帮助他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确定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困生对教学目标也看得见,跳起来摸得到,进而激励学生动脑动手,用自己的劳动获得进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为学生掌握好现代劳动技能、增强生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六、总结
篇7
美育是人类按美的规律建造世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是美的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美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美教育。即通过对化学美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化学美的能力,同时形成一定的化学审美意识和修养。这是一个体现情感性、突出形象性、给学生思维以自由性的过程。本文探讨中学化学美教育的以下三个问题:
1.中学化学美教育的意义。
2.中学化学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3.中学化学美教育的实施。
这三个问题,分别探讨为什么进行、进行什么和怎样进行化学美教育的问题。
一、中学化学美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材
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全面的教育能使学生在意志、理智、情感、体魄等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优秀人材。德国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年)建立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的经过就是突出的事例:1847年凯库勒考入德国吉森大学建筑系。由于听了一代宗师李比希的化学课,被李比希的魅力所征服,结果当上了化学家。他擅长从建筑学的观点研究化学问题,被人称为“化学建筑师”。曾先后提出有机物碳四价理论、碳链学说和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凯库勒于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虽具有传奇般的色彩,但发现的原因跟他具有的以下素质密切相关:(1)广博而精深的化学知识;(2)建筑学造诣和对空间结构的丰富想象力;(3)很强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4)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梦中仍在思考的科学精神。
很多专家认为美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认为园丁式或综合式的现代教育,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轻松、自由、美好、和谐的环境,学生们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大量创造“有用的”和“美好的”事物的机会,本质上是一种美育。所以现代化教育呼唤美育。
(二)有利于学习化学知识,认识化学真谛
(1)化学美感的产生,有利于激发兴趣
有一位获得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金牌的学生说,最先把他引入化学殿堂的,是初三制取氢气的实验。那时刚接触化学的他,怀着最好奇的心情走进化学实验室,最先接触到的实验装置之一,是神奇美妙的启普发生器。它那优美的造型,给人以对称、和谐的形式美的启示;它那简单的结构和巧妙的设计,给人以导真、求善、至美的创造美的启迪;它那晶莹的质地和便于观察的特点,使他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动感美。他感到化学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他从此怀着极大的兴趣,在化学世界里遨游,勤奋的钻研。
(2)化学美的想象,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
例如,学完高一化学第一章《卤素》后,可以从化学美的角度,进行如下知识总结:《卤素》的知识主线、知识点和知识网:
(1)知识主线HClCl2HClOCa(ClO)2
(2)知识点
①氯单质
②氯化氢和盐酸
③次氯酸
④次氯酸钙
(3)知识网
此知识总结深受学生欢迎,原因在于:
第一,知识主线给出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系统;知识点给出学习、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知识网给出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内在联系。此总结实际给出了结构化的、整体性的、互相联系的知识体系。
第二,知识主线的表达十分简练;知识点的表示简洁、明确、具体;知识网给人以化学美的启示,和谐、对称、简洁。能给人以化学美的想象。
凡内容和形式都符合科学美的知识总结,学生总是很喜欢,并且记得牢,这恐怕是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和审美想象的缘故,因为化学学习需要激情与热情。
(三)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健全思维结构
美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审美的直觉性、审美的情感性、审美的愉悦性。
一切审美都是从直觉开始,这是审美的基本特点。此特点与化学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以实验为基础相当吻合。在实验中观察与思考,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所以“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为手段”的化学美教育,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新制出的Fe(OH)2的“形象”是:呈现出如黎明破晓前“鱼肚白”颜色的絮状固体。但它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学生对比鲜明生动的形象观察的越细致,感受得越深入,则对Fe(OH)2的色态、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和易被氧化的化学性质识记的越牢固,理解的越深刻。
化学审美教育既提倡“以真启美”,也提倡“以美启真”。化学所揭示的“真”呈现为理性,主要以抽象思维形式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化学美所揭示的“美”。呈现为感性,主要以形象思维形式表现为美感直觉、形象等。二者有机地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
(四)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造能力
科学本身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纵观科学美思想史的发展,以下三点格外引人注目:(1)科学美承认宇宙美的存在;(2)认为宇宙美的表现形式是秩序与和谐;(3)强调科学理论必须与客观实在的宇宙美吻合。
真美合一的审美理想,一直指引、激励着化学家们进行科学发现。例如:1867年,伟大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年)教授开始编写《化学原理》一书时,他面对的情景是何等的不美:浩如烟海的化学资料急需系统整理,60多种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杂乱无章地组成化学迷宫,化学研究好像是在茂密的丛林中摸树。门捷列夫决心向大学生们描绘出一幅统一的和谐的化学图景,找出一切化学元素都服从的化学秩序。他冲破经验性研究的束缚,采取比较法,终于在1869年发现了自然科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元素周期律,为科学与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英国化学家莫斯莱(1887~1915年)根据对各种元素x射线谱的分析,指出周期律应当按原子序数排列而成;英国化学家索弟(1877~1956年)、阿斯顿(1877~1945年)分别提出同位素假说、发明质谱仪并发现多种同位素。后三人的发现,揭开了周期表中三对元素按原子量排列倒置之谜,使得原认为有点不美的门捷列夫周期表,显得更美。
美激发创造。化学中具有简洁、对称、统一、新奇等审美特征,化学不能完全离开形象思维,化学有时也要借助想象,所以化学创造离不开化学审美。化学美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化学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因为化学美不仅包括化学知识美,而且还包括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美。导真的过程和方法会使学生铭记终生,受益无穷。
二、中学化学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化学无处不含美。中学化学美有哪些内容(或表现)?中学化学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探讨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化学美。
(一)中学化学美的主要内容
如果从美的基本形态来分,中学化学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但为了更突出化学教学中美之特色,我们试探将中学化学美分为八类:
化学物质美、化学结构美、化学变化美、化学实验美、化学理论美、化学用语美、化学史美、化学教学艺术美。
1.化学物质美
化学物质美的外在表现,是它们的形态美。如金刚石的晶莹华贵,红蓝绿宝石的夺目光彩,无色水晶的无遐透明……无不表现着化学物质的形态美。
化学物质的社会功用价值,是它们的实用美。如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现代都市的夜晚打扮得繁花似锦,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加速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吃、穿、住、用、农、轻重,都与化学化工产品有关。各种化学产品美化着社会、美化着生活、美化着人类自身。
2.化学结构美
化学结构美是化学物质美的内在反映和决定因素。如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结构的空间网状原子晶体。C60是60个碳原子组成如足球形状的大分子晶体。晶体都以内部的原子、离子、分子有规则的对称排列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它们的万千仪态取决于结构的和谐、秩序和多样性。纳米科学技术的应用令人惊异地显示出物质的微观结构,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已刊入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三化学课本中)已能使中学生从清晰的照片中领略到化学的结构美。
3.化学变化美
从某种意义讲,化学变化是化学美之源。化学物质美只是化学变化美的终极表现。钻木取火、百炼成钢、烧石成灰(指生石灰)……形象地描述了化学变化美。苏杭的湖光山色、桂林的如画山水、石林的突兀奇峰……这些大自然的杰出创作,无不假手化学变化的鬼斧神工。
化学变化美不仅表现出色态万千的形象美,而且还蕴含着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美。
4.化学实验美
化学实验是化学之母。也是化学美的大观园: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设计美……真可以说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化学家们还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真、善、美。
中学生们视化学实验为化学课堂上的最好节目,他们为氢氧爆炸化合、焰色反应、铝热剂反应等实验的成功拍手叫好。他们在学生实验课上“看、闻、听、触”,“观、思、悟、记”的情景,其实是最美的化学美景之一。
5.化学理论美
化学理论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不是美的自然现象的客观形式,而是美的自然现象的客观内容。它又被人称为“化学内在美”。中学化学理论美主要表现在:质量守恒定律之美、物质结构理论之美、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理论之美、化学平衡理论之美、电解质溶液理论之美等。以上理论的美的特征是:形式简洁、包容博大;从多样中寻求统一,从统一中演绎出多样;秩序、和谐和统一。
6.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通用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电子式、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等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美是化学美最典型的表现之一。例如“H2O”表示水;表示1个水分子;还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构成;还能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
化学用语形式简明、内涵丰富、书写方便。
7.化学史美
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除化学实验外,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就是听化学史故事了。化学史中有举不胜举的真善美事例。化学史美不仅包括社会发展与化学发展呈波进关系的社会美,还包括化学成功发现的喜剧美,丧失发现机会的悲剧美以及科学家们表现出的崇高美。美的六种基本形态,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崇高、悲剧、喜剧,几乎都在化学史美中存在着。
8.化学教学艺术美
包括板书美、语言美、仪表美、教态美、节奏美等。教学艺术美表现着教师的素质,反映着教学水平,给学生们以很大的影响。
(二)中学化学美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物质变化的美,是化学美产生的基础。化学美是化学内容的“真”与化学形式的“美”的有机结合。化学美主要是理性的科学内在美,其基本特征是:
1.统一性与多样性
科学美学认为:宇宙的统一性就表现为宇宙的统一的美。凡是能够揭示宇宙统一美的理论,就被看作是美的科学理论。化学确认万物由元素组成,并通过元素周期表把各种元素看作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
科学美学还认为:自然界的美是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美。只有把统一性与多样性综合起来考察,从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从统一性中寻求多样性,才能对千姿百态的宇宙美作出科学美学的解释。化学美正是作出这样的解释:虽然组成物质的元素并不多,目前发现只有111种。就像红、黄、蓝三原色组成了万紫千红的各种颜色一样,这一百余种元素组成了万千色态的各种物质,使化学表现出特有的形式美。而且,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使化学又表现出特有的规律美。
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化学美的第一个基本特征。
2.秩序与和谐
秩序的原意,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和谐的原意,指配合适当和匀称。在科学美学中,秩序又可作为规律来解释,和谐还含有协调、匹配、适度等意。
化学中的秩序与和谐比比皆是:原子何其之小,但核外电子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更确切地说是排布三原理)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晶体何其之多,但众多晶体所共有的一个基本点是它们内部都具有空间排列上的周期性;物质性质千差万别,但均由其结构所决定;化学反应千奇百怪,但均源于原子最外层少数电子运动状态与组合形式的变化,并共同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美的秩序与和谐有许多具体表现形式:如对称、守恒、相似、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等。虽然大学化学指出,从宇宙整体来说,熵增加是一种最大的不和谐。但就中学化学而言,化学美主要表现出秩序与和谐。
秩序与和谐,是中学化学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3.简洁性
简洁即简单明了。科学美学认为:宇宙的进化方向与环境之间最佳的匹配,就构成了一种简洁性的美。简洁能使人一目了然,给人以简单、清晰、明确的美感。
如前所述,化学用语是化学简洁美的突出表现,简洁性是中学化学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
三、中学化学美教育的实施
根据美育的基本特征“以情感为核心、形象为手段,娱乐为形式”,本文就实施化学美教育的途径、方法、手段等,提出以下四点看法。
(一)挖掘美的内容,选择适合途径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美内容,重要点是将它们挖掘出来并选择适合的途径去实施化学美教育。
1.课内与课外两条途径
美育的基本途径是“认识和欣赏自然美,发现和创造社会美,理解和欣赏艺术美。”结合化学教学特点,化学美教育可分课内与课外两条途径。
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认识物质、学习知识、理解规律、崇尚科学。这主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学美教育。
②结合教学内容,把审美、创美活动扩展到课外。如组织自学或化学考察,参观钢铁厂或化工厂,开展采集标本活动或骑自行车旅游等。让学生目睹大自然美景和工农业发展进程,探索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形成原因。我校讲《乙醛》或《葡萄糖》等课时,多次组织学生参观暖水瓶厂,极受学生欢迎。
2.相对集中与相对分散两种形式
根据教材中化学美内容的多少,可以采取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化学美教育形式。
①相对集中的形式《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烃》、《烃的衍生物》等章,甚至《原子》、《原子结构》、《硫酸盐》、《苯芳香烃》等节,都可采取相对集中形式的化学美教育。例如在讲《苯》这一节时,把苯分子环状美的结构、凯库勒梦中发现苯结构的有趣故事、有关苯结构假说的提出与证实、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聚苯胺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苯的实验等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采用启发探究法上这节课,就是相对集中形式的一次尝试。
②相对分散的形式 课堂教学中的化学美教育多数为相对分散的形式,即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随机地穿插化学美教育。
(二)构思美的过程,运用形象手段
例如,我们可以构思《铁》复习课的如下过程:
1.归纳总结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知识点和知识网,使学生掌握《铁》一章的知识结构。
2.通过演示向FeSO4溶液中滴加HNO3,向KNO3、FeSO4混合溶液中滴加H2SO4的实验,分析溶液颜色变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Fe2+、H+、
3.通过让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进行实验(实验名称是:“FeCl2——化学反应的多面手”)进一步复习知识,培养能力,并受到化学美的熏陶。
FeCl3──化学反应的多面手
(1)各括号内分别加入何物质,才能出现所示现象?做一做。
(2)①~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什么?写一写。
4.通过解析一道有关铁变价的计算题,启发思维,升华解题方法。
此教学过程的(1)~(3)步均和化学美有关,(2)、(3)两步更是从“生动的直观”中感受到化学美。
化学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运用形象化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
①化学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
②使用直观教具(化学实物、模型、标本、图表等)。
③使用电化教具(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机、电视机、微机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
④用形象化语言讲述艺术感很强的化学小故事等。
以上各种形象化手段密切配合使用,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审美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师结合教材,编出充满真善美事例的化学史小故事在课堂上讲述,与化学实验相配合,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更加生动,充满趣味性,很受学生欢迎。
(三)构建美的氛围,激发美好情感
审美情感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当它未被客观对象激发时,它是以隐蔽的状态埋藏在心里;一旦接触到美的事物,它就会被激发而复苏。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构建美的氛围,并把自己当作“美的客观对象”,去激发学生们的美好情感。
教师的仪表,应当是端庄、大方的;教师的教态,应该是亲切、自然的;教师的板书,应当是简要、工整、富于逻辑性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流畅、生动、清晰、准确的。这里特别强调“语言美”,应格外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思想性、条理性、启发性、机动性、趣味性,以及语言外部形式的语音高低、语调快慢、抑扬顿挫,美的语言会使学生们思绪激昂、浮想联翩,升腾起美好的情感!
教师使用的化学仪器,一定要让学生赏心悦目,洗刷干净,摆放整齐;教师演示实验时的动作,应该熟练准确、符合规范;教师绘制的化学图表,应该形象鲜明、色彩美观(当然应无科学性错误)。化学教师应带着最佳的心境进入教室,亲切自然、坚定乐观。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美的氛围,并以自己美好的形象,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四)创设美的情境,培养创美能力
篇8
一、《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材层面———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零散欠整合《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具有跨度大、覆盖面广、知识点密集等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而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该课程教材产生之初,主要是将三大力学和四大结构直接嫁接组合,课时较多,难度偏大。近几年项目化教学教材的开发较多,但内容多、课时少、难度大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针对高职类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而编制的该课程教材更少。教师又忽略了设计专业学生理科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学时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与取舍,从而导致讲授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与主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目标和要求难以达到。
2.学生层面———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根据我院这几年招生情况分析,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每年平均有2/3是文科毕业。加上入学专业教育的粗泛化,使学生对专业本质认识较浅,因此大部分学生会把学习重点放在建筑设计类课程上。由于从思想态度上的不重视,加上基础薄弱、课时少、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学习主动性缺乏,反过来也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师层面———教师教学设计不够翔实教师主要的授课对象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中给的课时较多,教师会在两年内完成整个知识的传授,讲授知识较多较细。但该课程对建筑设计专业来讲是专业基础课,课时安排较少,教师对这种少课时低基础的教学本身不太重视也不太适应。加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除从事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完成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改科研等多项工作。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略显不足,教学设计不够详尽,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课时分配存在随意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不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或设计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模型分析、轻实际联系。建筑力学模型是建筑结构的高度抽象化,教师教学时容易忽视对理论模型与实际结构联系的深入讲解。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将理论模型与真实建筑对接起来,会使学生对力学、结构、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进而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解题技巧、轻规律总结。结构出身的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追求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忽略建筑设计专业对力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要求。这不利于学生对力学与结构规律的认知与掌握,更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建筑设计工作服务。
(3)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目前选用的《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材主要强调学生能够技巧性地解题,重视结构的量化求解,忽略了定性判断能力的培养。由此减弱了学生对力学现象和力学规律的认识分析能力,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结构选型的判断,影响了建筑设计的质量。
(4)重知识传授、轻表现手段。由于授课教师本身专业的限制,而忽略了结构与建筑关系的分析,忽略了建筑专业学生“天生”对美学的需求。课件制作、授课方法与方式的单一,加上理科技术的枯燥,都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状态反过来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
二、基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1)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力学和结构知识,才能完成建筑设计工作,这是成为合格的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师工作的范畴主要是分为建筑概念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实施三个阶段。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若干年内都会参加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而其中力学与结构部分一向是考试的难点内容。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既要满足毕业后进行正常的设计工作需要,还要满足学生中期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的需要,并且使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后序适当拓展,可以满足成为优秀建筑师的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易于教师执行和把握。(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认真听取建筑专业教师的意见后,基于建筑设计专业知识需求特点,教师确定详讲、略讲与删减内容,紧紧围绕“适用”原则,把所需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有机重组和整合,使其更加合理化和系统化。结合职业岗位需要选定的授课内容,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力。为便于教学,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材和具有特色的案例习题编写工作,让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2.教学创新设计(1)教学模式创新设计。高职学生本身素质偏低,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生源整体质量正逐年下降,他们对纯理论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用“教、学、做、训、考”于一体的“4+1+1”和“X+1”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完成专业知识传授和岗位能力培养的过程。“4+1+1”指前4个学期进行“X+1”教学,第5个学期进行专业集训,第6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X+1”是将一个学期划分成四段,每一段由3—4周的课堂教学加上1周的停课集训构成,形成校内的“学习工作交替”。当一个教学单元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教学单元学习与工作,不断重复着校内的“学做交替”,最终完成课程的学习。该课程采用“X+1”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法创新设计。一是建筑设计项目引领。建筑设计的创意过程需融入文化内涵和美学追求。力学本身含有美的要素,在教学时融入对国内外代表性建筑从力学角度上的分析和介绍,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课程首先根据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岗位知识需求,将课程内容整合成八个项目,每一项目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任务的传授都以一个相关的建筑设计工作任务作为引领。讲授时将专业知识点融入实际案例中,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二是结构工作任务驱动。“设计引领”只完成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任务驱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掌握。首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对给定的结构工作任务进行资料查阅与分析,然后教师通过讲授、设问与指导,学生通过听讲、提问与讨论等方式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既实现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目标,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考核方案设计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以“考”促“学”,督促学生查漏补缺。为使考核客观和科学,本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期末考核命题和评分要减少随意性。考核形式可多样,可开卷作答,规定学生通过参照或查找指定资料,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项目专业知识考核、项目应用考核、最终考核的比例按3∶4∶3来分配,突出能力培养。考核方案(笔者另撰文)构建坚持“能力、过程、结果”的评价原则。
篇9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首先,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诱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其次,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
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再次,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篇10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首先,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分,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
其次,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沟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串连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如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了主客体的融汇。
还有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