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

篇1

[关键词] 本科早期阶段 研究性学习 能力培养

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倡导研究性学习,借此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开拓和创新能力。目前多数大学生仍然只习惯于灌输式学习,忽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缺乏独立筛选信息、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不善于思考与反思,缺乏主动质疑、自主探索精神,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此情况之下,短期或间断性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亦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模式逐渐转变成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式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本项研究是本教学组经多年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结果,旨在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前提下,探究出一条适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途径,为大学生完成各种角色的转换寻找一条出路。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分组

从2005年至2009年,每年选取大学一年级临床专业本科生20人,自愿报名,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同届同专业的其他学生20人作为对照组。

2.研究方法

对每届学生的研究均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大一下学期,此阶段各门基础医学课程刚刚开课,可以利用课堂及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医学基础期刊杂志,尤其是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各类文献,同时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第二阶段,大二上学期,聘请图书馆专业教师教授学生文献检索方法并实践。第三阶段,大二下学期,学习综述撰写的方法,并确立大学生科研课题,撰写课题申报书及综述。

3.检测指标

(1)综述撰写情况

综述撰写技巧、写作水平及入选《医学生论坛》情况。

(2)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情况

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答辩、立项及科研情况。

(3)考取研究生情况

2004级、2005级和2006级三届毕业生考研情况。

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各组资料比较用t检验。

二、结果

1.综述撰写情况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培训,实验组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文献的查阅方法,能够利用图书馆及校园网数据库检索信息,懂得如何分析、判断、取舍信息及对信息的管理利用,掌握了综述的内涵及写作技巧,而且经过与指导老师的多次探讨及修改,多数学生的文章被本教学组采用,刊印成册。对照组虽然也学习了文献检索方法,但因缺乏目的性和实践性,学习兴趣不高,而且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写作水平受到限制,综述被采用的较少(P

2.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情况

经过大量阅读各类科学文献,学习撰写综述,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实验组学生基本具备了科研思维能力及科研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分组(5人1组)、选题、撰写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书及申报答辩都很得心应手,表现出了较好的科研素质。所申报的课题多数通过答辩,获得立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

3.考取研究生情况

实验组中只有2004级、2005级和2006级三届毕业生。由于多年的科研训练,实验组大部分学生具备了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均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多数学生选择了考研。就已毕业的三届学生而言,选择考研的学生在复试时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因为他们有过科研经历,且已发表多篇文章,有的面试老师评价他们的水平已达到研二学生的水平,考研通过率较高,被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名校录取。而对照组有的学生因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而在面试时被淘汰。

三、讨论

1.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

本学院为了提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学院范围内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从2004级开始,在每届学生读大三年级时,通过联系指导教师、报名、初选及答辩等程序最终立项,获得一定金额资助,课题时间1年至1年半。考虑到即使大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知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在申请课题、做课题过程中都会有一定困难,也会给指导教师带来不便。因此,在大一下学期伊始,通过自愿报名方式成立科研学习小组,分阶段给予一定的科研能力培训,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答辩、获得立项,并完成科研任务,借此培养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并使其成为习惯,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乃至终生。

2.开展此项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听从教师指令,缺乏反思和主动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对一切都感到新鲜而又陌生,从高考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却又进入无所适从的盲目状态中,大一上学期就是在这种状态中度过的。学期结束后,多数学生都感到了大学生活的无聊、人生的盲目和未来的渺茫。此时亟需有人为他们开启引航灯,带领他们走出迷雾。

大一下学期各门基础医学课程,如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均已开课,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学生逐渐走出困惑、重新树立信心和目标、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最佳时期。从谈心、交流思想到发现并培养兴趣,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状态,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学习本专业的意义,逐渐让学生重新找回自我,并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科学文献,开始接触科研。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阅读,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医学各专业的内涵,继而请专业教师为学生讲解科学文献的检索、查阅及综述、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文献,并尝试撰写综述。然后经师生反复讨论、修改,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查阅专业资料的方法,学会了撰写综述,培养了分析、总结能力,为下一步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观察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学生主动了解事物的感知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实验,亲眼观察了科学实验的各个环节,亲身体会了科学实验的内涵,实地发现了科研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想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存在问题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对科学文献主动查阅的愿望,并产生自己要创新的渴望,这就是科研的萌芽。在申报大学生课题过程中,每个组员逐渐具备了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意识到只有通过集体的努力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就。经过培训的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时积极性极高,兴趣浓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合作愉快,课题通过率较高,而且科研过程较顺利,情况也很好,有的被重要或核心期刊发表,说明第一阶段的培养得到了初步成效。从2004级到2006级学生考研情况可以看出,因具备科研经历并发表多篇文章,在考研面试时占有明显优势,在读研过程中也表现了较高的能力与素质,而对照组虽然有的学生也通过了考研初试,但在面试时因缺乏基本科研能力而遭淘汰。从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反馈的信息即可说明对实验组学生多年的持之以恒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3.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要通过英语、计算机考级,同时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做大学生课题确实困难重重,实验组学生倍感压力。但从报名伊始,他们就已做好心理准备来迎接这一挑战。虽然中途有个别人因种种原因退离小组,但多数学生都能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利用早、晚、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做课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效率,在实践中学会了统筹规划,学会了面对压力。

指导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日常工作外,也参与到了学生的活动当中,这无形中增添了繁忙与劳碌,这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菊,邹璇.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转换[J].长江大学学报,2009,32(1).

[2]张晓,王有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专业承诺、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里学杂志,2010,18(12).

[3]汤卉.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4]肖祥彪.中西生命哲学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展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12(5).

篇2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研究性学习 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22-02

2007年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保障基础教育师资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状况及存在问题、教学能力等开展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但很少涉及对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调研。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应是免费师范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很有必要对免费师范生研究性学习的状况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指导和改善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整群抽样方法,自编“免费师范生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抽取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75份,回收问卷355份,其中有效问卷345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有效收回的调查样本涉及8个专业(数学、化学、生物、物理、中文、思政、历史和英语),其中理科185名,占总数的53.6 %,文科160名,占总数的46.4 %。男生 152名,占总数的44.1 %;女生 193名,占总数的55.9 %。2008级学生192名,占总数的55.7 %,2009级学生153 名,占总数的44.3 %。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研究数据运用SPSS19.0和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免费师范生学习相关理论的自主性不强

在对“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问题的回答中,77%的学生选择听教育学教师讲解,有12%的学生选择听讲座、报告会,有8%的学生选择互联网学习,另有3%的学生选择查阅相关书籍。这一方面说明学校开设了相应课程,举行了相关内容的知识讲座,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了资源,另一方面也显示大部分学生是按照学校的课程要求去学习相关理论,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研究性学习本身就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但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一直禁锢学生的思想,这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仍习惯于灌输式学习, 被动学习知识成了思维定式。

(二)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认识存在误区

在回答“研究性学习适合针对哪些学生开展”时,虽有76.7 %的学生认为“全体学生参与”,但仍有16.0 %的学生选择“大部分学生(不含差生)”,7.3%的学生选择“少数优等生”。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全员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认识不足。[1]针对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7.8%的学生认为应由教师来评价,19.0%的学生认为应由学习小组进行评价,73.2%的学生则认为应由教师与小组结合评价,这说明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有自己正确的认识,但对于评价方式,有17.5%的学生选择只注重结果,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很看重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三)免费师范生对待研究性学习态度积极

学生在回答“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动机(多选题)”时,有296人选择“兴趣爱好”,285人选择“提高能力”,68人选择“拓展视野”,15人选择“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大部分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是因为兴趣爱好,目的是为了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态度积极向上。

(四)教育实习对提高学生认识有促进作用

对2008级(已完成教育实习)和2009级(未经历教育实习)免费师范生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经历教育实习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知程度更高(见表1),收获也高于低年级学生(五)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待提高

在“常见科学研究方法掌握”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只有1.2%的学生“完全掌握”(选项得分为4),14.7%的学生“基本掌握”(选项得分为3),78.8%的学生“知道一点”(选项得分为2),5.3%的学生“一无所知”(选项得分为1),这说明多数免费师范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还需进一步提高。2008级与2009级学生对此题的均值分别为2.785和1.456,从中可以看出,高年级免费师范生对常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优于低年级,差异显著(x2=0.043,P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引导研究者的思维方式,还能规范研究者的研究行为。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还有欠缺,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认识有些模糊,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搞清楚其相关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学习的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设置的相关课程,还应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报告会、讲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课题,训练科学的研究方法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选题,可以通过申请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得到锻炼,科研课题的申请与立项研究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高校每学期都有针对学生的各类课题申请,仅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有多种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申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课题进行申请,成员有序分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发挥;从课题的提出,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等的确定,整个过程都渗透着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可以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因果分析法等,[2]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收获和进步。

(三)珍惜教育实习机会,强化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操作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践,更能加深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利于自身教学能力与所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教育实习中利用人教版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专题,设计《果酒的制作》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收获知识,体验研究性学习过程,领悟全新的思维方式,而且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不同版本的高中教材都有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章节,以生物教材为例,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中图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中的探究实验等,都非常适合应用研究性学习开展教学。

(四)重视学习方法,及时有效地和教师沟通

研究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学会具体的、直接的学习内容,也不是单纯体验每次学习过程,是要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在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所创造。调研表明,免费师范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这种有效学习方法的学生还偏少,需要在今后研究性学习中进一步加强与提升。此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选题的深度、可行性程度、设计方案是否合适、学习中能不能持之以恒等,这都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学生要学会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主动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困惑。

(五)学校完善相应政策,调动师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学校应完善相应的政策,充分调动学生以及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给予研究性学习充足的经费支持,增加各类大学生科研课题数量,促进更多的免费师范生积极参与课题。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新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完善学生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让学生主动走进研究性学习,强化教师指导,这样效果会更加显著。

[ 参 考 文 献 ]

篇3

 

一、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建设的依据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只是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规划

 

根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依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课程”被确定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四大课程领域”之一。

 

结合当地社区资源与社会实际,以及本校基础与特色,在《纲要》原则规定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因时、因校的调整与扩展,开发与创新,拟将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划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能,传统与信息等四门特色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特色课程之一,成为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狭义的某一门学科,更多的是强调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用,要体现它的综合性教育因素。

 

为此,本校以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科目,以数学教研组为开发团队实施开发研究,并申报立项有何祥齐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

 

1.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属性。

 

当前,在我国基础性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专设的国家课程,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有形无实的境地。无疑,这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2.“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研究性学习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而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这一学习方式。

 

其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所以,其他领域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脱离不了其他领域课程而独立存在。

 

四、“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建构成一门真正的课程,而不再是随意被搁置的,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升学率的形式化教学。以数学教学为目标科目,结合课题研究,得出以下实践结论。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并非包含关系。首先,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数学教学,获取数学知识。

 

其次,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仅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方面,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识为课程内容。

 

2.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让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这一整体。

 

本校在每学期开始由各学科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学校教研室,由教研室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时间、课时、教师、教学场所等,形成学校统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表,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能够独立实施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实施程序,凸显课程特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程序进行:第一,准备阶段。选题、分组、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第二,执行阶段。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实验、观测等获取研究资料。

 

第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程的特色。

 

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与创造;强化对“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成果,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要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强化素质教育,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的课程,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全力践行。

篇4

【摘要】: 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结合病原生物学学科特点,对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存在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并进行了有关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期帮助学习者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实践

一病原生物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主要基础课。本课程由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两部分组成。传统的教学因其研究范围广、知识点繁多、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许多学生反映该学科难学而失去兴趣。同时,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新医新药层出不穷,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赶上时代步伐,又使学生主动分析、处理问题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而且,团队合作意识、探索意识都得到了加强。

二、病原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1、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式改变的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中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知识学习,创新教育比较落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入手,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它激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合,提出疑问,探索新的知识领域,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不同方式去得到不同结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周密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

2、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病原生物学课程偏重于对基本概念或理论的记忆,缺乏深层次的启迪,很难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具有预设性、封闭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课程偏重于实践性的专题的解决,具有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其内容要能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用与日常生活中紧密联系的一些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通过介绍近年重大爆发事件如2003年的非典、2006年的禽流感、2008年的手足口病及2009年的甲流等,以及生活中很好的素材如乙肝、狂犬病、口蹄疫、疯牛病、结核等。什么原因引起疾病,为什么这种疾病会爆发流行,如何确诊及防治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地探索,并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先贤们崇高品德的熏陶。第二用学科的疾病的预防、健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病原生物学知识虽然抽象、难理解,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各种感染后的病理现象学生非常熟悉,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用学科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运用课外科普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每年的全国科普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防治结核日等时间,可以安排学生在广场举办多项科普宣传活动,并鼓励有兴趣的学员参与进来,进行预防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诊、防、治的科普宣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对开放世界的问题意识、大胆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研究能力。现有三种模式能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Ⅰ临床病例式讨论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每章节可设置一堂临床病例式讨论课,让学生对临床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并促使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Ⅱ科研课题专研模式:安排适当内容的课外科研,让学生参加科室、小组的科研课题的申报、讨论、研究生答辩等活动,陪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习惯和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Ⅲ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模式:采取“课上确定题目—课下研究—集中交流—问题解决”的路线,指导学生课外搜集文献资料、正确选择科学事例或探索事实的条件,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思想与知识准备不足,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指导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目前,由于学生在课题上很大程度可以自主性选择,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与传统知识相比有了根本性变化。但是,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学生研究课题涉及学科知识太多,大多数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存在知识准备上的不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课堂走近生活。

2学生信息储备量不够,一时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模式

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历来是医学专业学生最感困难的一门学科,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抽象、枯燥,缺乏兴趣。随着教学时数的减少,这一矛盾尤现突出。因此,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感觉查找资料无从下手。选题没有思路,难度大,说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信息来源少,阅读涉足面不够广泛,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师生交流没有一个平台,缺乏一个展示平台,学生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让学生多接触和了解这门学科。

3学生选题中急功近利,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

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果有无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也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但是,学生在实际选题过程中,不少学生对于选题的目的不太明确,急功近利,往往选择的问题是自己关心的、熟悉的和容易完成的内容,这样在培养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上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选题上要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沟通和分享,以增长学生的见识。

4片面理解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为唯一的研究性学习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单纯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课题研究,容易造成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学习相脱节。因此,要求教师把研究性学习向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5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现行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往往是以小组形式完成,每个组员的能力与贡献大小的评价是一个难题,实际过程中实施的情况不太明确。同时,学生选题的实际意义、难易程度、研究价值、研究结果并没有统一实施标准,因此,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中,学生往往重视的自己最后的分数。这就要求学校及指导老师应该有多个阶段的评价,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6、社会缺乏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对研究性学习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孩子的考试成绩。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当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探究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晓辉.浅谈分层次教学法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19:313-321.

[2]郭娜.研究性学习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91-2392.

[3]杨如松.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3):60.

[4]尚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0:60-61.

篇5

一、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山区学校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比较单薄,形式单一,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极大地推进和丰富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山区学校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探究活动难以开展,甚至根本没有办法开展,大多采用从书本到书本的“讲授式探究”。很多都是在纸上“做实验”,在卷子上分析“学生心理素质”等,山区学校师资薄弱、经费短缺,探究活动的开展,要结合自身实际,从“探究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探究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心理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重视模仿、继承,接受知识等,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传统教学已不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它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低下,使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

(二)学生对自身心智心理方面感兴趣、好奇,但缺乏必要的常识,说明开展心智训练活动既有需求又有必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较成熟,一味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心理剧、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学生会感觉没新意、太表面化,因为很多活动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按程序操作就可以了,这让学生缺少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的机会。因为学生心理困惑渴望自我了解,渴望与同龄人沟通,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自己。

(三)把“心理问题”作为可实践、可学习、可评价的客观问题,探究既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又满足山区普通高中学校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如高一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显著,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克服不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及如何发展等问题都很模糊甚至迷茫。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独特问题出发,将外在的知识和活动与主体的探索结合起来,走进学生内在的心灵世界,让学生主动地汲取相关知识、探究问题,获得内心的感受和领悟。例如:我们通过“高一心智训练活动”的研究课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找及寻求一些可靠的数据和问题等,完成系列活动案例设计,并组织实施活动、体验探究等,使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社会生活为自我服务。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步骤

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把学生的主观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规律。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以“高一心智训练活动”为例子)

(一)情境创设阶段

1.活动任务

(1)进行必要的应变能力训练;掌握探究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高一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特征及情况的相关报道、资料等;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3)设计一份“高一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访。(4)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汇总信息,归纳问题,提出子课题。(5)确立探究活动子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指导建议

(1)营造探究活动氛围,向学生提出“高一心智训练”活动主题,并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教材,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方法与技能的通识培训。例如:如何进行访谈,如何设计活动案例,如何撰写论文,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对实验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等。

(2)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问题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自身。让学生带着“高一心智训练”的活动主题,通过书刊查找、网络搜索,收集有关心智训练发展的资料,如了解高一这一阶段学生心智特点,为设计问卷调查表提供第一手资料。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探究活动主题讲述一些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激起探究的“火花”。

(3)结合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把通过深入问卷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形式获得的信息记录在“探究活动资源卡”上,建立探究活动资源档案。

(4)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结合调查问卷分类汇总的结果,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子课题,并填写好子课题申报单。

(5)综合学生申报的子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确立若干子课题。

小结:该探究活动是分层次的,让学生凭着个体的潜质与爱好、基础与经验对知识进行选择性汲取。教师根据活动主题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的对象变为主动探究的角色。学生不再感觉到学习的无奈与重负,他们享受到的是浓郁的人文气息、平等的求知空间、愉悦的成长场景。

(二)实践体验阶段

1.活动任务

(1)了解学生心智检测的主要指标,了解常见的测验手段。(2)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3)根据子课题的内容设计探究方案,规范操作过程,科学记录现象。(4)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提炼观点。

2.指导建议

(1)辅导老师要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目的、步骤、方法及组员分工等,指导他们制订出活动方案。

(2)山区学校学生的知识面不广,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难以把握的,这个时候学生也许无法继续下去,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指导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勇于探索。

(3)整理、总结、归纳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探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如何把研究过程中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实验数据,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撰写研究报告(或考察报告、调查报告等),力求让学生把实验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等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信息,主次分明地进行梳理、归纳。同时老师还要分享学生收获成果的喜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小结:让学生自主选题、主动探究,使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他们就会围绕着既定的活动目的主动参与;就会依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就会努力把已有的经验,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运用于实践中去体味。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个体生命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三)总结提升阶段

1.活动任务

(1)学生汇报、交流探究活动中的做法、经验、教训等。(2)在小组间或班级间开展讨论,交流汇报。(3)科学评价,及时反馈。

2.指导建议

(1)根据学生探究阶段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组织交流汇报活动,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表达能力等。

(2)根据各自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分析高一学生心智状况及呈现的问题,得出结论,形成小组建议,撰写有关的研究论文;开展高一心智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摄影图片展示等。

(3)指导学生根据探究实验结论和汇报交流体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开展辩论比赛,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和竞争意识。

篇6

关键词: 课外科技创新项目 经济困难大学生 创新型人才

一、问题提出

创新性不足一直是当前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大多生活在边远山区,与社会接触的渠道少,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实际操作能力弱等问题,并制约其发展,因此,从学校和学院层面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本文提出“经济困难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方案设计。

二、研究实践意义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院每年到校的科研项目逐渐增多,学院学生管理队伍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立足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学院鼓励并组织经济困难学生申报科技创新的课题,联系学院资深教授、导师或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学院优势科研资源,通过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省级、校级创新团队、国际合作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等平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的出现,同时促进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程,以满足市场经济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完善贫困生资助和培养体系

通常各院校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模式主要是物质资助和经济困难生活动的开展,例如各类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爱心礼包、自助活动等。通过课题研究的参与,贫困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完善经济困难生资助和培养体系。

(三)为师生交流提供平台

由于受跨校区影响,高校师生在课堂中交流时间减少,通过该项目的开展,为师生交流提供平台。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科研方法、学习理论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同时也了解学生的需求,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项目实施步骤

(一)申报范围

学院在校本科生,以经济困难生为主,项目执行时间12个月,要求学生离校前完成申报项目。

(二)申报要求

1.申报项目要有一定的前期预研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技术可行性;申请者应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2.每项目负责人仅限1人,参研人员一般为5人(含负责人),不得少于2人;负责人不得同时申报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项目;在研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本次立项项目。

3.项目时间周期为12个月。

(三)项目管理办法

1.根据项目建设计划,项目组自觉接受学院对项目的管理,包括参与学生学术交流活动、成果展览、接受中期检查、抽查和结题考核。

2.中期检查:学院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或阶段性检查,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3.项目结题:学院成立项目结题答辩工作小组,由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结题答辩工作。学生项目负责人要及时撰写项目结题表和总结报告等,提供相关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创意方案、实物作品、软件等成果的支撑材料。考核结果分为不合格、合格和优秀,考核优秀的作品将组织推荐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创新性实验的比赛。

(四)项目实施步骤和阶段安排

项目实施步骤:对项目进行全面宣传――组织学生申报课题――组织专家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评审――对评审通过的课题进行中期检查――课题结题――形成可研性报告,成果推广。

第一阶段: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管理制度等资料。

第二阶段:对项目进行宣传,组织学生申报科技创新课题,提交课题申报书,并组织专家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评审。

第三阶段:收集整理前期工作的资料,并形成项目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学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

第五阶段:课题结题,要求各课题负责人提交研究成果、结题报告和发表的论文、专利等相关资料,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考核。

(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经费由项目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并进行运作,由项目组组长监管。

项目经费的使用要本着以下原则进行支配:一是项目导向原则。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课题申报,促进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二是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项目经费的支持对象是在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做到专款专用,转账核算,将经费的使用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三是鼓励创新原则。项目经费的资助倾向于创新性强、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科技项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的发展。

每学年资助10个创新性项目,每个课题预拨支持经费1000元,具体的经费审批视课题情况而定。

四、效果及反馈

(一)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

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创新性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锻炼,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成一批大学生创新性成果的出现。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生生直接深入接触课题研究,充分实现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参与过项目的生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既拥有科研经历又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石。

(三)创新实验项目影响广泛

每个创新项目在学生中都产生广泛的影响,某些未参与项目的学生表示对本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以后有更多让他们深入实践的机会,其中一些项目被推荐参加全国性比赛。

(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以外接触的学生面通常只有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为本科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推动创新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就要促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在本项目开展过程中,严密的管理机制、灵活的运作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是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管理到位是项目领导小组超强执行力的有力体现,形成多种育人途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更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方式,有力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需要改进方面

(一)需要充裕的时间完善项目

时间充裕的话,学生通过良好的研究平台,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会取得更卓越的创新成果。研究具有连贯性,指导教师希望参与项目的学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参与科研工作。

(二)项目资助面不够宽

由于经费有限,项目资助面有待拓宽,项目应该提高整体资助力度,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项目,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措施保障。

(三)保证项目持续性开展

一是可以保障同学们的参与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连贯性,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二是为学院的研究平台源源不断地输送学生,既保证科研的连续性,又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得以贯通。

参考文献:

[1]纪利琴,苏巧平,薛颖操等.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式方法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28(11):192-193.

篇7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创新。因此,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研究性教学模式特点,课题组成员贯彻“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教学理念,以“结构物理性质制备方法化学性质反应机理反应规律主要用途”为主线,精心设计了由结构与命名、反应类型与机理、合成设计基本理论、合成方法与技术等四大知识模块组成的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研究性教学内容。特别强调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不仅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重点讲解有机化学反应原理和方法,而且注重把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生产中的最新应用,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等研究性内容引入课堂。例如:绪论课中,教师从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方面入手,介绍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重要作用。而且引入绿色化学、富勒烯家族、有机纳米材料、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生命有机科学的糖化学、DNA重组技术和定点突变技术、蛋白质化学的分子识别技术等学科前沿[3],早期给学生渗入有机化学学科前沿和应用意识。并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事例来反映有机化学世界之神奇和有机化学工作之乐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当代有机化学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有机化学知识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成员积极探索“问题式研究性教学法(PBL)”。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研究兴趣或质疑态度的一系列问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途径,为所有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氛围。课上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简单事例,以案例或图片形式把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展现给学生,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去听课[4]。同时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问题逐一解决,实现学生在研究性“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讲授立体化学章节时,首先讲述一个简单例子:小芳梦见自己来到了神奇的镜像世界,发现平时最爱吃的口香糖变成了香菜味道。告诉学生口香糖味道改变的真正原因是所含主要化学成分“香芹酮”的手性,手性的存在使香芹酮具有互为镜像的R型和S型两种异构体,而两种异构体的性能不同。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很想知道日常口香糖中香芹酮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这时,教师适时提出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什么是手性分子?(2)什么是对映异构体?(3)如何判断对映异构体的绝对构型?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带着疑惑和探究答案的激情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进行主动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重点讲解,以上问题逐一解决,学生在下课前,能够运用所学的立体化学知识,顺利地确定口香糖中香芹酮为S型异构体。这种以问题为载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勇于探究的心态,便于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经历了艰辛的思考过程之后,不仅能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感受到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而且增强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建设三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推进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以“方案设计物质制备分离提纯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五要素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科研兴趣为目标,建设了螺旋式上升的“三层次”(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通过删减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在原有基础型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元素,把有机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实验安排在相关的合成实验中,提高基础型实验的教学起点。通过串联序列化的多步骤合成、提纯、分离等多个单元操作,构建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例如:将乙酰苯胺、对硝基乙酰苯胺、对硝基苯胺三个合成实验合并成一个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包括方案设计、合成反应、分离提纯、产品结构表征或元素分析等多个阶段。大多数实验项目是结合教师科研课题或者学科研究热点凝练而形成的,内容新颖,难度适中,具有本科生进一步可研究探索、发挥一定创造性的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该实验教学新体系由基本单元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最后进入研究创新实验技能训练,循序渐进,体现了有机化学实验自身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改进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动机,是一种培养学生研究兴趣的新型教学方式,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课程组成员探索了“分层次开放式”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中,基础型实验采取开放式预习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实验的启发性,增加学生动手动脑、查阅资料的机会。综合设计型实验采用必做实验与选做实验相结合方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全面提高综合实验技能。研究创新型实验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有机化学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又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教学实践过程中更注重研究性,主要体现在实验的内容、方法、技术和过程等多个层面,采用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选题,在“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撰写报告、汇报讨论”等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给予全方位的研究性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行设计、独立实验、主动思考与讨论。同时倡导团队合作,合理分工、共同探索研究,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提供多元化的课外实践途径,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东南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拥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验设施、学科发展及项目资源优势,通过由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学科竞赛、SRTP活动组成的“四路并进综合实践”环节,为本科生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课外科研实践平台。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拟定研讨主题,例如自己身边的有机新材料、微波辐射有机合成新方法、足球烯家族等有机化学热点问题。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文献、自拟题目、撰写课程论文。通过组织学生“专题研究”汇报,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研讨和教师点评总结,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有机化工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萌芽。“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展示科研训练成果和实验方案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和资助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依托学科发展优势,结合教师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自主申报“SRTP项目”,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感受学术氛围,接受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学会如何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科研问题。多元化的课外综合实践途径能够促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延伸课内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综合实验技能、分析讨论、交流表达、论文写作等综合科研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

    四、探索研究性教学新的考核方案

    研究性教学模式评价系统应该遵循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行多种方案的探索。因此,在有机化学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往期末“一张考卷定高下”的做法,考核评价内容从以知识测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测量为主。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平时考核包括一系列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内容,例如:教学基本知识的测验、学习阶段总结、综合问题讨论、课程论文、作业质量等。理论课程采用“平时作业及测试成绩×15%+学习阶段总结×10%+课程论文成绩×20%+课堂讨论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45%”考核方案。针对“三层次”研究性实验教学新体系,实验成绩考核主要根据学生查阅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报告撰写、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实践能力分别给出相应分数,按照一定权重,加权平均,最终进行综合评定考核。新的考核方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是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探索研究、思维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开辟教师研究性“教”和学生研究性“学”的新局面,为在课程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营造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02-02

研究性教学源于20世纪初的初等教育实践,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同时提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观点。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应唤起学生的思维,学校则应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情景。杜威提出的思维过程可以归为五个步骤,分别为:一是设定情景;二是确定疑难所在;三是提出假设;四是对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这些正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程序。1983年4月美国的《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提出大学教育方法的革新,认为大学教育不能像初等教育那样只是涉及已有知识的整理或是简单地“讲授与背诵”,而应鼓励大学生独立地从事“研究”,大学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在我国,教育部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并强调了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此指引下,国内很多高校开始积极尝试通过研究性教学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研究性教学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破解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研究性教学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以科学研究的范式为载体,通过一些教学专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反,研究性学习以促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实现,其具有主动性、探索性等鲜明特点。在教学形式方面,无论其形式如何,教师施行研究性教学都应以是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为评判教学成功与否的凭据。在此,我们以高等院校公司金融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从指导思想与主要方法入手,具体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

一、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思想

相比高等院校的其他专业,公司金融是一门对学习者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综合性专业,现阶段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很多教师将公司金融的教育局限于理论的讲解与简单的软件应用,忽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归纳了以下几点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思想。

1.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我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第一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性地探索课程知识。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学参考书本身的知识结构体系,而应结合课程的特点,将最新、最丰富的社会知识大胆引入教学实践过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鼓励质疑精神与提倡实证分析。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教材存在的一个“通病”是,只以讲述具体观点和相应知识为主,缺乏对观点的具体论证,特别是缺少相应的实证论据。从教学的实践分析,我们发现这种论述方法对学生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一个突出表现即是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总是出现一些极其主观的观点,而对观点本身却缺乏足够的论证,造成学术的有失严谨。为此我们力图把学生的分析路径引入正规的学术范畴,结合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五步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研究性的具体过程也分为五步:①提出问题或具体假设;②寻找前人的研究;③进行初步的逻辑性分析,有条件的话要针对提出的问题寻找相应数据;④运用计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假设的证实或证伪;⑤写出研究过程并利用课上或课下时间进行讨论研究。

3.坚持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对于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可以分为“深入深出”、“深入浅出”、“浅入浅出”和“浅入深出”四种情况,这其中“深入浅出”理应成为每一名教师追求的目标。在“深入”方面,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学生甚至可以来代替教师完成某些简单内容的讲授,这样,教师就可以留下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学生很难依靠自学领会的一些知识难点。在“浅出”方面,我们强调了教师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领会知识难点的相关内容。为此,我们通过引入图形的方法,从引导学生们画期权的基本图形出发,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图形来分析一些期权方面的问题,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难点内容。

4.将教师科研与研究性教学紧密结合。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使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为紧密的结合,我们在学院层面上实施了本专科生导师制,每名专业教师对应相关方向、若干名学生直接进行研究性的指导工作。作为本专科生导师,教师要一直负责到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如果指导的学生能够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存在较为出色的表现,教师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奖励。本专科生导师制本身也直接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公司金融专业而言,任课教师应在掌握本学科前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证券投资、兼并重组等领域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经济学、管理学与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及科研评估考核等工作,鼓励本学科教师加强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并积极申报与本学科相关的科研项目,争取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创造一切便利条件,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本学科教师基本实现了本人的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二、研究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问题式教学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层面,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提出相应问题供学生思考,具体问题既可以来自于学科中的理论本身,也可以来自于社会经济实践,乃至教师通过情景假设相应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了教学知识与现实经济问题的衔接,很多问题恰恰来自于中国经济的现实,因此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本身不只是在完成某项课程,而是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二是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必须进行相应思考,在思考中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尽快解答问题,而应鼓励学生就自己的思考也提出相应问题,从而在教学上能够积极跟进。三是问题的解决与问题的延续。教师在对学生的分析结论点评的同时,也相应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延续性的新问题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内容提供伏笔。

2.考试改革。作为对学生本学期学业的最终评价,考试成绩一直是大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乃至获得学位等方面的最重要条件,因此备受学生关注。在实施研究性教学之前,学校考试成绩偏重于期末考试的比重。为了突出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向学校申请了考试成绩的改革,第一步将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了占总成绩40%。学生平时成绩除了出勤与日常小测验之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更成为了重要一环。由于教师在平时成绩给分方面具有较高的裁量权,我们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平时成绩加分公示等方式尽可能地提升学生成绩的公平性,通过努力,我们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平时成绩高或者低,而希望获得更好平时成绩的同学也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够保持公平,平时成绩比重的提升乃至整个研究新教学的实践都获得了学生的积极支持。

3.网络课堂的创新。网络课程教学是教学在课堂教育之外的有力补充。由于网络课堂天然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使之成为研究性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为了提高网络课堂的使用效果,我们在教师学生中开展了网络课堂相关应用知识的培训,并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以提高网络课堂的硬件建设,从而有效提升网络课堂的运行环境。在软件方面,我们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课堂信息系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师课件、教学案例库、相关阅读、教学习题等内容,并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实现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效果评估与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师生教学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网络课堂教学应用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也将平时成绩与学生参与网络课堂学习的积极程度相联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应用网络课堂的积极性,并在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网络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2):338-351.

篇9

一、加强学习,锐意进取。

学期来,我们认真组织教研组长和教研组教师学习了上级关于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出发点的自觉性,提高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爱岗敬业精神,努力工作,锐意进取,开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同时,我们还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和精神,着重选学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文章资料,对研究型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深入地学习和探索,我们还要求各教研组长结合学科教学组织组内老师进行专题学习。如语文组选学了《中学语文探索》、《语文教与学》、《新课题研究》中有关研究型课程的课例,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还积极在组内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公开教学课进行实践和探索,并取得成功,受到上级有关方面的好评。

二、认真规范,抓好常规。

不断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健全教导处的质量监控网络是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教导处继续规范、认真地抓好学校的各项教学常规,如教案检查、作业量检查、作业检查、教师的上下课时间、考试命题、试卷质量分析、学生座谈会和补缺补差等等。与此同时,教导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提出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下移的部署,本学期进一步加强了教研组长在教研教学分层管理的作用。在教学质量分析上,我们制订了(任课教师、教研组长、教导处)三级质量分析制,并请驻级行政一起参加教导处组织的质量分析会,积极发挥驻级行政在质量管理以及监督中的积极作用。

本学期我们还建立了备课组长例会制,每月由教研组长召集会议商讨教学工作,教导处并不定期举行备课组长工作研讨会,及时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分析和交流,并为校长进行教学调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条件。教研组长的教学管理功能得到了加强。

针对初一新生不适应初中学习以及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低的状态,教导处还组织有经验的各科教师为学生举办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系列辅导讲座,进行作业规范教育和学法指导,并成功地举办了以初一新生为重点的学校优秀作业评选和展示活动,为初一新生在初中阶段能顺利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课堂教改,注重重效。

本学期教导处以教科研为龙头,继续深入开展“优化教学过程,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课堂教改攻坚活动,积极发挥学校“课堂教改指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抓好“四个突破”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工作,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学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各教研组共开设校级以上带课题研究的公开课至少8节。

2、加大对家常课的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校“课堂教改指导小组”对课堂教改进行了有的放矢的研究和指导。本学期对“青年教师”等专题共进行了集中的课听、评课指导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家常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开展校初三教学工作调研活动。由校长室、教导处及“课堂教改指导小组”成员联合进行视导。联合参加了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分析研究了教学现状,尔后进行听课评课。课后又组织教师开设示范观摩课。

四、加强教研组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本学期我们还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工作专项申报活动和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活动,通过教学工作专项申报活动,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了教师的自主发展,使学校的教学管理逐步由“规范”向“规范+自主”转化,通过开展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也进一步推进了各教研组教科研和学科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各备课组教研、备课活动的质量。

篇10

关键词:创新 能力 提高 培养

0 引言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推行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尤为重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国家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进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如何利用好这机会提高自身能力?

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广研究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热情。《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行动指南》指出: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步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1]

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高校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带动广大高校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学生实践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倡导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

2 设计实验方案

2.1 准备阶段:对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思考和剖析,确定研究方向

刚刚接触创新性实验之初,心态往往无法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的学习者。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对实验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而促使心态转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激发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兴趣。[2]在兴趣的引导下本小组成员积极查阅各方面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社会各界人对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思考和剖析。三层模式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从而具备了很高的稳定性和执行效率。它可以将服务集中在一起管理,统一服务于客户端,从而具备了良好的容错能力和负载平衡能力,是建立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佳选择。[3]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速度快、效果优。

根据小组成员所学习的知识结构,结合所查阅的资料,了解到b/s架构下的管理系统开发是研究的热点。因而,小组成员决定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

2.2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学生是项目的主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立项,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验,学校负责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评审和日常管理工作。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关键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或者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参与实验过程,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由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既需要编程技能,又要涉及系统架构、系统总体设计。技术开发难度大。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开发难题积极与指导教师讨论。但指导教师仅仅给予本组成员引导,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并不是给出直接的解决办法,鼓励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通过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了自身能力。

3 项目实施,思维的锻炼和知识的应用

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出新的东西;三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针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而言,兼顾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能力等因素,鼓励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方向,有效果地创新。要求学生必须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培养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固有思维,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系统开发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完成实验创新过程。

首先进行需求分析,向用户了解需求,确定系统必须具有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和可用性,实现了出错处理需求、接口需求和逆向需求,满足的约束条件,预测系统发展前景。最终生成需求分析说明书。在需求分析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客户不清楚需求、需求经常变动、客户没有充足的时间供小组成员进行需求分析调研。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请教指导教师,本小组确定采用原型开发。但是按本小组设计的模型,与客户需求差距很大,这种模型开发完全是按照小组成员对系统的理解设计的,因此客户针对此模型提出了很多问题。针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小组经过讨论、与指导教师沟通,修改出新的模型重新供用户体验。用户不断提出问题,根据问题不断修改,最终确定系统模型。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步骤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有赖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直接决定了实验设计的合理性、逻辑性和可行性。在此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缺陷、优化思维,鼓舞了学生创新实践的信心和主动性,也最终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