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比较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比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比较分析

篇1

中西方各具特色的文化特点,源于各自悠久的发展史。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传承千年文明的民族。中国文化,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后经不断发展变化,形成极具东方特色的文明与文化。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西方首饰设计元素、运用材质,结合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美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概括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与首饰的关系。

关键词:

中西文化;首饰;差异

1首饰起源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可追溯到史前时期,人们用一些奇特的方式装饰自己,如在皮肤上刺下花纹、用装饰材料刺穿自己的皮肤。对于绝大多数民族来说,首饰都带有某些更为深远的意义色彩:有时是一种图腾的崇拜,对苍天的祈祷;有时是地位身份的强调说明。因此,几千年来,几乎在每个国家,珠宝首饰皆因它的美丽、价值、非凡的神秘意义等,始终受到珍视和珍藏。如果说远古时代的首饰只是为了满足祖先们的自我美化的愿望,那么欧洲中世纪的珠宝首饰意味着世间的权力,中世纪的珠宝首饰是精神的升华,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首饰则意味着财富,十八、十九世纪的珠宝首饰意味着富裕和优雅的体现。二十世纪以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也为珠宝首饰带来了革命,它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尤其是妇女显示个性、美化自身的附加物。

2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首饰图案上的体现

珠宝首饰上的图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饰中常单独或组合使用宗教、图腾、神话、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形及其他特殊符号等图案。中国人看重图案的寓意,多为吉祥、富贵,如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福在眼前等。亲近自然是西方图案的主题,多为动物花草等图案。中西方首饰中的图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美,更代表了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3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首饰材质上的体现

中西方所信奉且推崇的思想各不相同,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主导地位,推崇“仁义礼智信”的生活信条,其中“礼”的观念极度被推崇。这种哲学思想所包含着含蓄、内敛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这与西方社会的思想,进而与审美倾向大相径庭。玉,恰恰是这种审美观的完美体现。中国人认为白玉温润,有一种静宜的美感,传达着内敛,不张扬,有君子的品格,所以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极为喜爱白玉,爱玉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清朝时,中西方的交流变得频繁,缅甸翡翠开始慢慢的引入了中国,中国人又开始对翡翠饰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清代翡翠饰品受到热烈的追捧,直至今天,白玉和翡翠首饰依然备受中国人的青睐。

4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首饰审美倾向的体现

中国的华夏美学和审美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对比中国审美原则而言,西方的审美注重形式,且善用彩色宝石来表达珠宝的晶莹剔透之美,而对于宝石本身的品种和其所代表的含义并不太在意,是一种客观美的体现。中国古典美学注重审美经验的内部关系的研究,而西方古典美学则侧重审美对象的外在属性的研究。大多数西方人对首饰装饰追求的是艺术美,艺术美是首饰里飘逸出来的设计者所巧妙寄托的内在寓意,是设计者思想。与中国相比,西欧的历史远不及中国悠久。正因为如此,人们所受到的思想束缚少,首饰创作的主题能较容易地冲破传统的束缚,表现得更加丰富和生动,从具体到抽象,从古代到现代甚至未来,无不涉及。中国美学受儒家的影响,把美学的和谐同伦理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提倡“中和之美”。所以中国首饰常以富贵祥和的图案为设计主题。在中国的珠宝首饰中,经常出现龙、凤、麒麟、龟等瑞兽的形象。另外,中国美学讲究对称,认为对称本身就是美,只有对称的东西才有一种韵律感。且喜欢偶数,认为偶数可以表达成双成对的美好愿望。而西方首饰常以自然的花叶、蝴蝶、蜻蜓、蜜蜂等自然生物为主题,突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对称感,突出材质本身的美感。以卡地亚的经典设计为例,卡地亚的经典设计图案是豹子。它以豹子的各种造型为灵感设计出了很多时尚首饰。所体现的是豹子的速度之美,野性之美,矫健之美。而同样题材的设计在中国首饰中就是不会出现的。因为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瑞兽,所以在以富贵祥和为基础的中国美学观念里,它就不能代表美。

5结论

如果把中国的美感比喻成洛神之美的话,那西方的美感就可以说成是维纳斯之美。中国首饰佩戴的美,就如同洛神一般,给人以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般的美感,不用回眸已生百媚,这就是中国首饰美的绝妙所在。而西方人心中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按照西方人的观点是无需用多余的衣装去点缀她、掩盖她的,她本身的身体线条就是美。“悬垂”效果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比较推崇的,它表达了一种朦胧的写意格调。首饰中金属、玉石等佩饰也往往悬垂着,特别是悬空垂挂下来的效果更呈现动感之美。而西方则跟乐于创造出的装饰效果,这也正是维纳斯之美的体现所在。西方人以首饰来衬托、赞美、再现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又是中国审美观念所不取的。中国首饰乐在呈现飘渺柔美般的线条,而西方首饰的饱满且富有生机的形态,则是别样之美。中国首饰通过款式、色彩及图案的暗示意义,蕴含对宇宙万物的主观理解,而西方首饰则以科学的态度去塑造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中国首饰是与西方首饰有所不同,但,在今天,人们的审美和需求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纯粹的某种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对于首饰佩戴的需求。保留中国传统的精髓,吸收西方实质的精华,建立一种国际化模式,使首饰真正为人们的生活平添光彩。

参考文献:

[1]石青.首饰的故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2-6.

[2]邵献伟,吴晓菁.服饰配件设计与应用.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04-105.

[3]闫黎.首饰达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0-82.

[4]高芯蕊.中西方首饰文化之对比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37-55.

篇2

关键词:模数制度;概念差异;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T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75-02

1.前言

在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模数制度都被认为是营造技术的重要内容,尤其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模数制度与建筑营造观念和思维、营造制度和营造技术及建筑项目的组织管理都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建筑史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对于模数和模数制度的认识和研究也不断扩展,至今已有多项研究课题针对模数和模数制度的概念进行分析和阐释,从不同角度拓展和扩充了模数制度的概念分析与研究。

2.西方建筑模数制度

对模数的概念,西方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建筑中调节尺寸、比例和结构关系而采用的一种尺寸单位。通常被用作度量单位,基于某种柱式或整栋建筑比例的计量单位,多数将柱子的直径或半径当作计量单位或模数。而西方建筑中所使用的“模数”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将模数作为统一构件尺度的最小基本单位,这点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中已经有明确的体现:模数是各类柱式最重要的控制尺寸,使得各柱式的柱础、柱身、柱头和檐部尺寸之间相互协调。如果将五种柱式和它们的所有要素联系起来,能够从塔斯干柱式到混合柱式形成高度递增的序列关系(见图1)。

公元1世纪的罗马工程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认为建筑模数是“一座建筑物的整体及细部的构成比例的结果。这些比例是基于量之上的,模数是从结构自身中发掘出来的”。虽然并未对模数概念做出准确的说明,但是提出了模数、细部、柱式、柱径、比例、均衡等关系,认为建筑物整体和细部之间比例的均衡是建立在此模数关系的基础上,在分辨柱式时,与其它构件形状相比比例关系更加重要。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新建筑理论的定义和实践,传统建筑理论中引进由伽利略和笛卡尔所开创的新科学思想。新科学的目标是依据几何学和量化性质理解世界,并用数学语言描绘自然现象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新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各种科学现象已经不仅仅被当作可以观察的东西,而是首先将其看作是能够通过数学来清晰构思的事物。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建筑理论的研究注重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古典柱式的规则被表述的更加精确和易于记忆。十七世纪的法国建筑师夏尔-佩罗(Chareles Perrault)在他的《古今之比较》关于建筑学的章节中明确指出,比例关系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一直在修改。另一位法国建筑师克洛德-佩罗(Claude Perrault)则和维特鲁威一样相信比例关系对于区分柱式的意义要比“决定它们特点的各部分形状”更加重要。同样重视比例关系的还有十八世纪法国建筑师弗朗索瓦-布隆代尔(Francois Blondel),他用科学方法来证实比例关系体系的存在和重要性,并认为“建筑学作为数学的一部分,具有稳定持久的原理,通过学习和思索,就有可能推导出无限的结果和对建造有用的规则”。在建筑实际尺寸的成功决策中已经包含了理想比例关系的增减,并且详细论述视觉校正的问题,用著名建筑作为证据,强调校正尺寸使其在透视上显得比例正确的必要性。

具有现代意义的模数制度的发展,是伴随建筑领域的现代主义的发展进行的:1920年美国人A·F·比米斯首次提出利用模数坐标网格和基本模数值未预置建筑构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E·诺伊费特(Ernst Neufert)提出著名的“八分制”,瑞典人贝里瓦尔提出综合性模数网络和以10cm为基本模数值的模数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体系蓬勃兴起,建筑模数受到重视,至60年代,建筑模数已经形成三种理论:比米斯模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模数,雷纳级数。这些理论对现代建筑模数数列中的叠加原则、倍数原理、优选尺寸等都起过作用;70年代起,国际标准化组织房屋建筑技术委员会陆续公布了有关建筑模数的一系列规定,使得建筑模数制度成为国际标准化范围内的一种质量标准。

从西方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西方建筑中对模数制度和模数关系的应用产生很多的变化,但是比例关系始终是西方模数制度的核心内容。西方模数制度也是将设定模数单位作为模数制度的基础,通过对不同构件与模数单位之间的尺度和比例关系的控制,达到掌握建筑物整体尺寸关系的目的。

3.模数制度内容分析

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模数制度被认为是对基本模数尺度构成现象进行的制度层面的总结。由此“模数制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尺寸单位的使用规则。如果深入探究“制度”含义中关于社会结构的内容,会发现“模数制度”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因素,它是一个以建筑尺寸和比例关系表达社会等级秩序的复杂规则。通过模数制度的规定能够有效控制建筑实体基本单位和比例尺寸,从而表达社会等级制度的差异,维护阶级社会的等级秩序。

由于模数制度的内容复杂性,在研究模数制度的过程中将模数制度的内容构成划分为三方面的内容:模数单位、等级关系和尺度关系。其中:模数单位是模数制度中基本度量单位的数量规则,既是尺寸协调中的增值单位,同时也是尺度设计的基本单位,以数量的形式表示单体或构件之间的比例,并通过所对应的尺寸将比例转化为具体的数值;等级关系是模数制度中基本单位应用范围的控制性规则,以建筑使用对象和使用目的为依据,通过对模数单位和尺度关系的使用范围的控制,限定建筑的规模和型制;尺度关系是模数制度中构件尺寸的比例规则,包括比例关系和尺寸关系两方面内容,比例关系是指单体与单体或单体中各部分之间尺寸大小的相对关系,尺寸关系是指单体中各构件的具体尺寸关系,确定尺寸关系的目的在于确定构件的尺寸大小,以形成与模数相关的比例构成。由此,可将模数制度解释为:在建筑单体的尺度设计中对比例和尺寸关系的规定。

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模数制度中,模数单位、等级关系和尺度关系逐渐完善并发展为相对独立的模数单位制度、数量级差制度和尺度控制制度。材分模数制度和斗口模数制度中,这三部分内容均已形成,并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备的模数制度体系。对模数制度进行内容构成的基本划分,能够将复杂的模数制度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各组成部分,从而将综合性的模数制度的分析分解为模数单位制度分析、数量级差制度分析和尺度控制制度分析。

4.中西方模数制度差异

中西方建筑营造中都有比较成熟的模数思想,并且对模数和模数制度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都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定,但是对比两者内容,能够发现中西方模数制度之间的差异,反映出其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中西方模数制度的差异进行说明。

首先是模数单位制度的区别,中西方模数的基本单位都是小尺寸的衡量单位,两种模数体系都选择建筑中一个最基本的构件的尺寸作为建筑的最小模数单位。西方建筑模数制度中通常以柱式直径为基本单位,中国木构建筑模数制度中则是以斗拱部件的尺寸为基本单位。但是深入分析建筑模数与比例的关系时会发现,西方的模数单位试图在人体、几何形体和数字之间找到某种联系。这种人形的图解在维特鲁威、阿尔伯蒂(L.B.Leon Battista Alberti)、菲拉雷特、维尼奥拉(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甚至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等建筑师、建筑理论家有关模数讨论都曾出现。在此思想的影响之下,《建筑十书》中确立以下部柱径为模数,将多立克柱式的柱高假定为与男性身体比例相应的6倍柱径,同时将爱奥尼柱式的柱高设定为与女性身体比例相近的8倍柱径。与此不同,中国模数制度的基本单位,始终体现十分清晰的营造概念。材分制和斗口制的模数单位的基本尺寸的取值,更倾向于木材性能的经验性取值,是经过工匠多年摸索得到的适合木材性能和房屋建筑的尺度。相比之下,中国木构建筑的模数单位更加重视材料本身的性能和建筑营造的需要,而不是刻意追求人体比例或数字美学。

其次是等级制度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建筑中都存在不同等级的建筑模数未确定不同规格建筑中的柱子、梁和屋面的尺度及建筑高度,但是这种等级制度的表达却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模数制度中不同等级的模数单位所表达的是不同类型的建筑,是以不同柱式来确定不同的建筑造型和基本比例,与社会地位及身份等级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模数制度中等级制度则是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模数制度中单位的分等规定建筑型制、规模与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营造与社会秩序联系起来,赋予建筑独特的社会性和文化内涵。

篇3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这种不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更多是受到哲学基础、审美思想、文化背景的渗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造园思想,并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民族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其中中西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差异,为中西园林艺术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拉开了鲜明的距离。

我国园林著作《园冶》里面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图画:“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卷一“一·相地·山林地”),强调园林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非违背自然,征服自然,使人为美融入自然美,园林正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用书中原话概括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观,其具体表现是对俗的反感和对诗情画意、清、远、幽、静、雅、野、虚、深的追求,讲求园林设计的诗情画意,提倡以自然材料造景,妙在取其画意,不在材料价值。而在设计手法上讲究的是巧于因借,精于体宜,则体现了中国园林顺应物性,利用物性的哲学思想。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不论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影响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西方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理性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 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2造园风格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 自然” 一直是中国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 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 讲究表现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 均显得自然和谐, 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物, 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从现象上看, 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 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 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 呈现出几何形状, 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3空间处理手法上的差异

在空间处理上, 中国古典造园“ 命意在空不在实” ,显现的是活泼的、动态的、多点透视的空间。中国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 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它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 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 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 达到无限的空间领域。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犹如画幅一样, 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 在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组织中, 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 都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而西方古典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 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段落分明, 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 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 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 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中西园林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中西虽然空间距离遥远, 文化背景迥异, 园林形式千姿百态但造园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就是为了补偿现实生活境城的某些不足, 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我们通过研究二者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各自个性的比较研究, 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 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 以使中西方园林艺术存在更多方面的综合

4中西方园林布局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筑。 以法国宫廷画院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平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性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强调这根中轴线来进行布置。在这根中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物。在建筑物前后则是几何造型如地毯般的草坪与树, 它们作为建筑的陪衬, 使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可以说, 西方古典园林是以建筑物为中心、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原则来构园, 所以西方古典园林越发显得只是建筑物的扩大或延伸, 连山水花木也仿佛是建筑的组成部分。

5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差异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6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人类最初是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的。自从人类建造了房屋后,就远离了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这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重要一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园林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只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中西园林建筑不仅与各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大相径庭,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西方园林建筑使用砖的技艺独步天下;欧洲园林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与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关,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令人十分信服的解释。多山的中国并不缺少石头,万里长城除了夯土外,即多多使用石材;森林茂密的欧洲也不缺少木材,欧洲最初的园林建筑即经历过伞状树枝棚时期。 东西方民族的文化与性格差异在园林建筑材质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园林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7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和谐以及诗情画意。意境的处理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的最高境界。正中国园林以“境”为上,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人情思中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而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中国园林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西方园林中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一种对照。而且,通常这类园林或包括精心修剪的植物、喷泉、以及精心制作的雕塑等等的园林要素,以传达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

参考文献

[1]许自力.中西造园水法浅比〔J〕.中国园林.2002.(5):62-64.

[2]温军鹰,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古文化[J],时代文学,2008(12)

篇4

【关键词】中外建筑;文化意念;建筑结构;差异

建筑的英文是Architecture,这个单词是由Archi和tecture组合而成。这两个单词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哲学和技术,说明建筑是最高技术与哲学的综合。如美国建筑师路易·康所说,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精神灵魂。

一、中外建筑的结构差异

在欧洲文明发展史上的两河流域,由于当地缺少优质石料而粘土资源丰富,导致砖结构的发展。砖的使用又促使叠涩式和辐射形的拱券和穹窿结构出现,这就是巴比伦建筑的结构特点,。古希腊由于当地石料丰富,创造了石梁柱结构体系,形成灿烂的古希腊建筑。像加特农神庙等建筑的立体面上,常投以柱廊。柱式和柱廊的设立是为了换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现人类的曲线美。

而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征便是以“框架式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就是先用粗壮的木柱构成房屋的大致结构框架,使得主要木梁可以支撑整个房屋的重量,然后再用不同的木柱一步步搭建。因为主要的木梁承载了房屋的重量,所以四周的墙壁不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早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其原因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处于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是以黄土高原的黄土为材料而创造的夯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木构架的。

二、中外建筑的文化差异

外国古代代表性建筑主要是宫殿、陵墓、庙宇、教堂,这些都通常是形而上的精神要求。古代人知识未开,他们把未知的苍茫宇宙、世间万物理解为神力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塑造上常把空间处理得幽暗、神秘,气氛压抑、威严,外观圣洁、庄重。体现出让宗教主宰人们灵魂的设计意图以及对于神灵敬畏崇拜的精神内涵。

同样在现代西方建筑中,例如圣家族大教堂,它作为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代表,闻名于世。它依旧以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雕塑、壁画等为特点。其内部以修长的束柱来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其设计者高迪,将教堂的三个立面分别以隐喻的手法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诞生、受难与复活,并将教堂原有的方塔改为圆塔而且增加到18个,分别表耶稣的12个信徒、4个传教士和圣母玛利亚,而中央最高的一个塔尖象征着耶稣本人。不仅是塔尖的数目具有一定的含义。高迪通过隐喻和装饰把教堂的纪念性推到顶峰。像这样的高直建筑,其异乎寻常的比例和高耸挺拔,都给人强烈向上感,似乎要把膜拜上帝的灵魂带进天堂,体现了人们对于宗教神权无限向往的精神内涵。

中国故宫是典型的院落式组合建筑群,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是按一定规划建造的。其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并沿着这条中轴线依次按照皇权、地位、作用等来排列建筑。故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极强的封建性,建筑又是皇权的象征之一,于是在开间形式、屋顶、颜色、平面柱网都有很森严的等级制度。

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在于讲究人伦次序,注重现实人生,淡化了,它始终都要灌输现世精神,体现儒家思想,是一种传统的,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就像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就像手中画卷,必须组建展开,慢慢体味,不可能同时看全。

三、中外建筑的风格差异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希腊人高度的建筑才能和大量的建筑活动,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建筑不以宏大雄伟取胜,而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欧洲建筑作为西方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体现了对雕刻式建筑的追崇,但欧洲建筑并不只有结构美,还有立体美学建筑。以圣家族大教堂作为代表的西方建筑,最明显的特点便是石材筑成,所以,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就比较单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另外,不得一说的便是其拱券技术,这项技术从罗马建筑开始为之后的哥特式教堂,清真寺等建筑都有着至深的影响,它为实现开敞的室内空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同样,以故宫作为代表的中国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善用色彩。鸟瞰整个故宫宫殿,第一感觉便是色彩浓重,金碧辉煌。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经久耐用,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以后有用朱红色装饰柱子、梁架。尤其是在皇宫,寺庙,多用黄色,红色,明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和寺庙才能使用。

四、结语

中西方建筑由于在文化、地理位置上的不同,导致两者有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视科学与宗教,所以,圣家族大教堂和故宫两者尽管都有宏伟感,但两者的本质完全不同,一个是对宗教,对耶稣的崇高之情;一个是皇权至高无上的统治情怀。再者,西方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利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分析演进,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顶技术;从哥特式建筑的尖券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都发扬了西方人勇于专研、创新的精神。中国的建筑是相对保守的,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木建筑的相识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变,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时间较长,同时也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盛产木材有一定的关系。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含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反映出来。但作为一名现代人,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些古代建筑深厚的艺术价值,是人类建筑史上一笔珍贵的财富,影响着每一位前去瞻仰的游客,为历代后人所适用。

参考文献:

[1]金雅庆.中外建筑艺术赏析.《大家》2010年第6期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

[3]鲁石.你应该读懂的100处世界建筑.陕西师范出版社,2007

篇5

一、现代美术教育与中国画的相关介绍

1.现代美术教育及其形成基础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风格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学习、借鉴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国画也可以说是在美学思想的积累、沉淀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美学思想越来越具有融合性。现代美术教育思想是在中国古典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征:第一,传统儒学思想的美与善有机结合、统一。儒家对于“无声”“无味”以及“无色”的论断,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了艺术和审美之间的表征关系,从情操陶冶、精神美的角度提出应该观照人的心灵。第二,道家美学思想的美与善有机结合、统一。道学家对于审美思想以及道学理论的表现主要可以归纳、总结为“观道”“悟道”“体道”三点,同时还可以立足于还原事物本质的角度说明超越人类世间万物的自由境界。第三,楚骚美学中混合儒道思想。道学比较推崇自由奔放,而儒学强调高尚情操,将两者融合成一体,有利于启发人的思维,升华人的情怀。第四,禅宗美学中美与禅的结合、统一。佛家思想中融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而且在人的解脱以及认识上主张、提倡“梵我和一”的世界观,以空灵、淡泊的心理追求净化自己的内心,进而提高艺术与审美主体内心感受的境界。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围绕着“社会和艺术”“自然和艺术”“人和艺术”等领域。如,亚里士多德在传统美学理论“模仿说”中的主要思想是“艺术模仿于自然”。现代派美学思想中,主要将印象派作为划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界线,印象派并不支持古典派,其往往利用现代光学理论和光学实践展现绘画艺术。

2.中国画

中国画的概念非常宽泛,狭义的中国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国画,主要是指利用我国传统的宣纸、墨汁、毛笔和颜料等材料和工具创作的绘画作品,时代风格比较突出,民族特色也比较鲜明。从广义上而言,中国画的概念较为丰富,主要是指极具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趣味和传统审美理想的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民族绘画,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较为丰富,年画、帛画、画像砖、壁画、崖画、画像石和漆画等都属于中国画。

二、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画教学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美术发展状况,近年来不断改革,首先就体现在美术史教育方面。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外美学,为其后期进行艺术创作以及文化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中国画越来越强调基础美术教学,初期基础学习过程中,静物写生等教学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和视觉观察力。当然,学生在以后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灵活运用这些视觉观察技巧和基础能力,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观察各种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客观事物,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中国画的发展基本上与传统美术教育保持一致。我国自成体系的美术教育模式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出现僵化、停滞的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对于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的融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着力于有效调和中西文化。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学习诗词歌赋为基础,追求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美术教育和现代美术教育的侧重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如果违反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实际,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盲目地叠加、融合于一体,很有可能造成消极影响。虽然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于中国画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在创作题材方面,中国画的取材极为丰富,特别是很多素材都来源于自然、生活。相对于传统中国画题材而言,现代美术教育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中国画题材的格局,同时也在创作理论知识系统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美术教育范畴。其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绘画技巧,现代设计、西方油画等创作技法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的创作方式。

三、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主要体现为“雅”“清”“俗”“淡”四个字,而现代美术教育强调画家要提炼审美观念,从审美情调和形式感受等角度进行创作,更能够突出艺术思想的融合。为此,应该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完善现代美术教育,促进中国画的发展。

1.强调绘画形式的多样化

中国画一直以来非常强调突出绘画形式语言,形式语言主要是对于人的情感、能力、心智和意志的自我肯定和观照,体现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无限追求,并且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操和理想。形式语言不仅可以布局构图,还可以定格造型、运用色彩,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理想和情志。著名画家顾恺之在分析绘画构图的过程中提出了“置陈布势”的主要原则,谢赫也提出了“六法”的理论思想,这些都突出了形式语言在中国画构图形式中的重要地位。如,《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主要可以划分成三段:第一,刻画汴京郊野风光,主要通过环境、人物突出其氛围。第二,以汴京市区街道作为描绘对象,细致地描绘了繁华的街市和高大的城楼。第三,以具体人物情态作为主体,通过散点及焦点透视的方式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情感色彩非常浓厚。中国画的造型非常强调视觉的真实性,特别是点、线、面构成方面非常强调线条的质感,这也使事物显得非常生动、传神。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主要通过线条表现神像、火焰、龙等物象,整幅画的画面非常有动感、质感。这种融合具象和主观的绘画方式主要应用了点、线、面的造型艺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形式语言对于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性,作品如果缺乏形式,根本不可能成立,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内容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对于现代美术教学而言,形式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铺垫。

2.强调创新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表征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审美意象和人的职业、文化层次、年龄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熟练掌握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便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画创作水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从情感融合和选择意象方面将事物的意趣和形象凸显出来,这样有利于将对于客观材料的想象力提炼出来。中国画审美特征主要凝练了美学思想,而且主要基于美学层次对事物的审美进行观照,从而深层次、全方位地展现审美特征。如,中国画在创作鸟、人、鱼、山、水等元素的过程中,必须将艺术表现手段与审美意向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高度综合听觉、视觉、时间、空间和造型表现等各方面,给观赏者以丰富的视觉感受。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因此每一幅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人品。现代审美意象发展的新思路是提倡自主创新,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画者可以学会观察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真、善、美。现代美术教育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国画的研究学习不能局限于传统古老的方法,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定创造,巧妙地融入多元化理念。在对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视点仔细、深入地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及个性,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的情感及其表现也会有很大差异。画者在绘制中国画的过程中,应该以一种高尚的品格进行创作,在选材、创作手法方面也不应受到客观事物的空间、时间的局限。此外,应该尽可能从大自然的四季交替、牛马羊群、花草树木等自然物象中寻找创作灵感,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中国画作品。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0-0141-03

A Study of Course Design Reform of Drawing Specialty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GAO Da-gang,HU Song-jun,CHEN Zi-ju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Art education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being a special teaching field, in modern advanced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course design reform is always a key point and difficulty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over, the courses of drawing specialty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disciplines. University art education in the new age is no longer a pure skill training, but more of cultivating the art and humanistic attainments of student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rt education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ince most of the professional drawing courses in Chines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re related to Western practical technique courses, this thesis compares Chinese course design of drawing specialty with that of Western drawing specialty, reviews and refers to excellent and typical experience of art education course design and reflects on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current drawing specialty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with a view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ourse design reform and drawing specialty in the long term.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drawing specialty; course design; reform

Internet :.cn

中国综合性大学的高等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普及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绘画专业课程的价值体现为所有的学生学会创造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作品,是挖掘美术人才的良好途径,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能力与素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家庭、服务于个人。本文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的高等美术教育绘画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新的探索,对比中西方美术绘画专业课程体系上的异同并分析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特点

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绘画专业的理论研究不再追求宏大的、统一的教育理论与体系,而是更多地深入到具体的社会艺术门类中对不同的就业需求提出具体的艺术教育理念与构想。我国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 对基础课的教学非常重视,大部分课程时间安排都是以基础课为主;

⑵ 对技能技巧训练非常重视,相比较而言,轻视观念上的教育;

⑶ 更加注重对艺术的人文情感表现力,体现情感更为积极的一面;

⑷ 建立在西方古典素描基础上,以西方绘画先入为主的基本功训练模式。

以上四个特点也说明了中国综合性大学有些依赖西方实用技术课程,传统文化背景的消隐和我国对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泛化,在教学上西方绘画方式与观念在学生心中扎根,学生定向思维里面无非就是素描、色彩,色彩在刚入学的那会儿学生接触最多的即是水粉和水彩,上了大学之后真正意义上接触到油画材料和丙烯材料。综合型大学也开设了诸如国画、陶艺、漆艺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一味的追求临摹,这个不光在中国画课程里面出现,其他绘画课程里面也同样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待作品缺乏艺术的眼光,照搬原作品的样式,没有灵活运用到技法,孔子《论语・述而》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临摹前人的优秀绘画作品可以去学习他的技巧和领悟其精神气质,但如果只是照搬原作品而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新出来的事物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综合型大学开办绘画专业也是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现在需要从综合型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出发,来找准未来综合型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的定位和目标。

二、中西方综合型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

哈佛大学将艺术学习当做是一种认知行为来研究,并因此创立了“零点项目”,该项目来源于美国著名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他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一样的,都是在人的理解过程中发现、创造与增长知识的手段。他发现人们忽视了艺术符号的认识功能,疏忽了美术教育,所以才打算从零开始,也就是之前说的“零点项目”。绘画课程里面设置的写生内容,也是充分说明了感受生活是艺术过程的主要成分,这就要求作者不仅有感受的能力,还有改变感受的能力,可以使用与儿童同样的发展系统,但是不是使用同样的方法,要有运用符号的能力,把已知对象与图画、标记或其他意指它的因素联系起来。反对将审美经验的认识等同于概念的、推论的和语言性的东西。

我国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古典素描基础上,却并不是建立在中国画的基础上,也造成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并不是说学生的造型能力不行,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理解中国画的精神,作画光达到表面上的形似是远远不够的,最终目的是要传神。中国美术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还是欠缺不足,中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用艺术技巧来进行艺术创作,没有几个学校开设过诸如美学、艺术批评等相关课程,也是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这个科目始终不等同于语数外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下的状况把美术教育视为应试教育来发展,限制了学生的艺术能力与审美能力。中国艺术教育正在以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目标的道路上发展,课程安排也是丰富多样具有本民族特色,也开展了相应的选修课程,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文化底蕴,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让学生的素质有所提高,不再是单纯的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要求学生不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做人,从而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西方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中的艺术为主要学习对象,融合各种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并且把这种文化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融汇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与不同文化人群相互交流沟通,起初的西方艺术教育是以学校开设的画室学习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创作实践,但随着之后艺术教育新观念的灌输,美学与艺术批评等课程也走进了学生的课堂当中,丰富了学生创作实践的真正价值,也不再是局限于视觉艺术,与艺术相关的门类也被概括进来,舞蹈、音乐等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层次和品味,将学生的兴趣从艺术的情感高度转化到艺术的认知高度,同时也很注重学生在作画过程中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以学科为基础要求学生均衡全面的培养自身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要求学生在习作时要做加减法的实验,从而获得视觉和实践经验,在西方艺术教育领域中,艺术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将结构式、说教式经验带回艺术教育课程中来,既重视艺术本身的内在价值,也重视艺术的外在功能。

三、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具体措施

(一)对现有的综合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进行整体评价和分析

综合大学院校里面有很多各种不同专业,其中艺术学院是较为独特的,绘画专业则是艺术学院里面的重要专业。作为综合大学里面的绘画专业与那些艺术院校里面的绘画专业应该有所区别,要发挥各院校的优势,艺术院校的绘画应是更为艺术化,师资资源及院校历史等不同,而综合院校里面则在体现绘画造诣的同时,理应全面发展,在人文和艺术间做好权衡关系,充分发挥师资优势。与更多的专业结合,绘画也不要仅仅只限于全是绘画学科,不然是没有办法与专业院校抗衡的。

这也是目前国内各大院校普遍的现象,在教学大纲里面各种学科和课程的不合理,导致众多学生毕业后受生活所迫难以找到工作而被迫转行,尤其是综合大学学生,甚至连专科学校都不如,所以针对综合大学里的绘画专业需要改革,统筹发展,区分于专业院校,充分利用本校综合优势,合理改进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及师资资源的分配,在继承传统文化专业同时,创新和开拓新的专业和结合其他专业来有效地迎合现代化社会,同时借鉴和引进更优质的教学体系和高级师资人才,完善整个艺术体系,让各个专业相互交集,尤其是设计专业,更能有效地与生活完美结合。

(二)推动与完善绘画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科学有效的服务地方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社会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学方式也必然要受到经济的影响。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教学发展提供相应的经济条件,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一定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产业结构做出优化调整,这些变化导致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甚至是课程内容的安排都要做出调整,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其他发达地区艺术综合院校的宣传和整合力量改变当地发展状况,通过艺术创作宣传当地,成为旅游度假区的可能,从而带动经济。服务地方经济范围并不只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本课题组去考察的几个地方有北京,贵州独山,广东河源。以及后面可能要考察的上海和广州附近地方。涉及的地区包括了一、二、三、四线城市。所涉及的经济、社会条件丰富,能够更好地提出服务地方经济的教学模式。

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要想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绘画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就需要创新,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加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性。以实地田野调查为主训练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注意提升绘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大学生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创作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注重实用性的发展,以增加绘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以“教学”有效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

进行绘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顺利开展,需要综合院校和当地政府和当地企业的友好合作,创作写生基地的建立则是主要合作手段,写生基地的创建无疑会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能在进入社会前进行热身活动的同时对于当地也起到不错的经济推动,艺术的宣传推动作用是无限的,有很多地方都是因为写生基地的建立而逐渐演变成艺术家的创作之都。绘画专业通过每年将准毕业生带到地方进行实习,去学习当地布依族、水族的传统工艺,服饰文化等,学生通过画笔宣传自然之美,用镜头传达风俗之美。

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民族刺绣、织布、蜡染等等,培养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大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做出贡献。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必须要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就能使该地区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应该积极结合民族特色,展现艺术的魅力。

少数民族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虽然艺术教育相对滞后,但是其本身的先天自然和风俗优势是巨大的艺术宝库,综合院校可以建立创作写生基地,写生基地的建立一是可以带动一批学生老师前往进行艺术创作,在当地消费;二是通过艺术创作的对外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自然风俗,从而形成旅游业的发展可能。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就要考虑必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素质绘画人才为宗旨,让毕业生具备创造原创性绘画作品和绘制商业性绘画作品的能力,从根本上适应当前就业环境,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增加对艺术市场的分析课程,如商业绘画技法研究、艺术市场画廊经营与运作、装饰画创作等,让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绘制作品的能力。通过课程的改革和置换,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有一个互补联系,艺术家和大学生通过在自然环境保存良好的地区获得创作灵感,进行艺术创作,在发达地区进行画展和相应的学术活动以及与艺术市场合作,这样就同时服务了经济落后和经济发达两种不同地区。

小结

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探索活动,迎合了教育的实际和学科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绘画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不再是泛泛而谈的大道理,而是需要塑造学生让其从课程规范中融入到各个社会艺术门类的就业群体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为了他们能够掌握和理解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未来自我建设的目标,在改革的过程势必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发现了问题就得及时解决问题,也要处理当下的大学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对大学绘画专业学科教学改革方法进行探讨,注重结合绘画专业自身的特点,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富有综合性大学教育特色的教育研究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4.

[2] 黄华明.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6.

[3] 魏传义 主编.艺术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

篇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美学意识已经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装饰画作为一门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被应用于平面设计之中,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装饰画色彩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装饰画色彩的作用,提高平面设计的水平。

色彩在装饰画中作用分析

装饰画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但讲究与室内环境的协调和环境的烘托效果。装饰画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备抽象化以及象征性两大特征。在色彩运用方面通常不会受到客观自然色彩的限制,将色彩抽象成文化概念。我们国家的传统绘画长期以来注重五色说,也就是红、自、青、黑、黄,它涵盖了哲学的主观的象征含义,并且也产生了比较稳定的传统的色彩美学体系。五色涵盖了色彩元素中的色相以及明度的对比,最关键的是黑白之间的对比,能够提升人们的视觉冲击力。传统装饰画充分利用五色来体现色彩浓重以及对比鲜明的效果。传统装饰画的色彩中涵盖了古老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在现代设计过程中被充分参考、借鉴以及吸收,从而使得色彩的情调与深层的文化理念融为一体,以充分体现现代设计的时代美感。

装饰画色彩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1.装饰画与包装设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商品注入感彩已经成为诸多企业打造品牌,将产品推向市场的一项重要手段。就包装设计来讲,其色彩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一些传统色彩的案例就非常多,如靳棣强先生为“荣华饼家”所做的一系列包装设计,就以传统色彩与图案作为基本设计元素,展现了企业背后的文化层次。同时,从包装设计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包装设计与标志设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包装设计不需要标志设计那样深邃、含蓄,它更需要使用大面积的传统色彩进行烘托,这样才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吸引顾客的眼球。设计大师陈幼坚先生也非常善于将传统色彩融入其设计之中,而且能够将传统色彩与西方美学完美的结果在一起,如此之设计既饱含东方神韵,又不失西方的时尚现代。比如在为某品牌的茶叶包装进行设计时,其色彩选择了黑、黄、红为主色调,在大面积的黑色之中点缀着黄、红两色,使作品带有浓重的中国风,让人观其产品就马上联想到了名人雅士品茶的情景。

2. 装饰画色彩与标志设计

传统装饰画,有着风格简约、色彩单一的特性,这与平面设计目前所追求的简洁、纯粹、醒目的设计理念是一致的。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之中,有许多优秀作品都运用了装饰画色彩,从而使产品增色不少。下面笔者就以2008 的申奥标志为例,论述一下装饰画是怎样提高平面设计水平的。红色一直都中国人所喜爱,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喜庆、兴旺。我国一直有尚红色、贵黄色的习俗,因此申奥标志选择红色来作为主体底色,印章则选择了以传统的太极图案,而印章这种形式带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它和奥运五环结合在一起,象征着中华民族对奥运、对世界的一种承诺,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奥运吉祥物的设计也大量应用了装饰画的色彩,多角度的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仅仅从色彩设计层面来看,福娃的颜色是按照中国五行来选择的,这是对传统色彩美学的一种表达,同样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奥运五环相结合,更能够向世界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悠久与灿烂。

装饰画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分析

前面我们便指出,平面艺术设计包括了海报设计,包装设计,样本设计。而这三种设计和装饰画设计是否有相似之处呢?其实这个不难理解。我们把一个合适的海报设计成一个具体大小的画,然后装进一个画框中便可以形成一个装饰画。因为现代装饰画设计的理念和平面设计的理念的遥相呼应离不开的。但是,严格的来说。手工装饰画的制作工艺不比工艺品装饰画,手工装饰画相当繁琐而且时间需求比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品装饰画要多得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精力来完成。而工艺装饰画所花费的时间少,金钱少,制作工艺快,价格低廉。但是不管如何说,制作装饰画的过程中,不管是哪种装饰画,都需要用到平面设计中的色彩理念和应用,图面的构成空间,文字数字抽象理解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认为,装饰画再怎么衍变下去都和平面艺术设计是分不开的关系。说到这里估计有人说了,平面设计是不包括装饰画设计的,而说装饰画是属于绘画专业的,而这又回到了我们前面说所的,现代装饰画有很多是由电脑制作而成,然后用生产的方式所制造出来然后销往世界各地。就算不算上这一层关系,绘画出一幅完整的装饰画所用的东西。谁能说和平面设计完全没有关系?所以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随着时代进化的脚步越来越快,装饰画和平面设计的关系也会随着时间而越来越密切不可分离。

结束语

篇8

1.现代美术教育及其形成基础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风格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学习、借鉴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国画也可以说是在美学思想的积累、沉淀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美学思想越来越具有融合性。现代美术教育思想是在中国古典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征:第一,传统儒学思想的美与善有机结合、统一。儒家对于“无声”“无味”以及“无色”的论断,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了艺术和审美之间的表征关系,从情操陶冶、精神美的角度提出应该观照人的心灵。第二,道家美学思想的美与善有机结合、统一。道学家对于审美思想以及道学理论的表现主要可以归纳、总结为“观道”“悟道”“体道”三点,同时还可以立足于还原事物本质的角度说明超越人类世间万物的自由境界。第三,楚骚美学中混合儒道思想。道学比较推崇自由奔放,而儒学强调高尚情操,将两者融合成一体,有利于启发人的思维,升华人的情怀。第四,禅宗美学中美与禅的结合、统一。佛家思想中融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而且在人的解脱以及认识上主张、提倡“梵我和一”的世界观,以空灵、淡泊的心理追求净化自己的内心,进而提高艺术与审美主体内心感受的境界。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围绕着“社会和艺术”“自然和艺术”“人和艺术”等领域。如,亚里士多德在传统美学理论“模仿说”中的主要思想是“艺术模仿于自然”。现代派美学思想中,主要将印象派作为划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界线,印象派并不支持古典派,其往往利用现代光学理论和光学实践展现绘画艺术。

2.中国画

中国画的概念非常宽泛,狭义的中国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国画,主要是指利用我国传统的宣纸、墨汁、毛笔和颜料等材料和工具创作的绘画作品,时代风格比较突出,民族特色也比较鲜明。从广义上而言,中国画的概念较为丰富,主要是指极具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趣味和传统审美理想的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民族绘画,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较为丰富,年画、帛画、画像砖、壁画、崖画、画像石和漆画等都属于中国画。

二、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画教学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美术发展状况,近年来不断改革,首先就体现在美术史教育方面。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外美学,为其后期进行艺术创作以及文化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中国画越来越强调基础美术教学,初期基础学习过程中,静物写生等教学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和视觉观察力。当然,学生在以后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灵活运用这些视觉观察技巧和基础能力,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观察各种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客观事物,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中国画的发展基本上与传统美术教育保持一致。我国自成体系的美术教育模式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出现僵化、停滞的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对于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的融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着力于有效调和中西文化。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学习诗词歌赋为基础,追求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美术教育和现代美术教育的侧重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如果违反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实际,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盲目地叠加、融合于一体,很有可能造成消极影响。虽然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于中国画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在创作题材方面,中国画的取材极为丰富,特别是很多素材都来源于自然、生活。相对于传统中国画题材而言,现代美术教育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中国画题材的格局,同时也在创作理论知识系统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美术教育范畴。其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绘画技巧,现代设计、西方油画等创作技法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的创作方式。

三、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主要体现为“雅”“清”“俗”“淡”四个字,而现代美术教育强调画家要提炼审美观念,从审美情调和形式感受等角度进行创作,更能够突出艺术思想的融合。为此,应该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完善现代美术教育,促进中国画的发展。

1.强调绘画形式的多样化

中国画一直以来非常强调突出绘画形式语言,形式语言主要是对于人的情感、能力、心智和意志的自我肯定和观照,体现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无限追求,并且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操和理想。形式语言不仅可以布局构图,还可以定格造型、运用色彩,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理想和情志。著名画家顾恺之在分析绘画构图的过程中提出了“置陈布势”的主要原则,谢赫也提出了“六法”的理论思想,这些都突出了形式语言在中国画构图形式中的重要地位。如,《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主要可以划分成三段:第一,刻画汴京郊野风光,主要通过环境、人物突出其氛围。第二,以汴京市区街道作为描绘对象,细致地描绘了繁华的街市和高大的城楼。第三,以具体人物情态作为主体,通过散点及焦点透视的方式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情感色彩非常浓厚。中国画的造型非常强调视觉的真实性,特别是点、线、面构成方面非常强调线条的质感,这也使事物显得非常生动、传神。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主要通过线条表现神像、火焰、龙等物象,整幅画的画面非常有动感、质感。这种融合具象和主观的绘画方式主要应用了点、线、面的造型艺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形式语言对于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性,作品如果缺乏形式,根本不可能成立,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内容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对于现代美术教学而言,形式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铺垫。

2.强调创新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表征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审美意象和人的职业、文化层次、年龄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熟练掌握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便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画创作水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从情感融合和选择意象方面将事物的意趣和形象凸显出来,这样有利于将对于客观材料的想象力提炼出来。中国画审美特征主要凝练了美学思想,而且主要基于美学层次对事物的审美进行观照,从而深层次、全方位地展现审美特征。如,中国画在创作鸟、人、鱼、山、水等元素的过程中,必须将艺术表现手段与审美意向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高度综合听觉、视觉、时间、空间和造型表现等各方面,给观赏者以丰富的视觉感受。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因此每一幅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人品。现代审美意象发展的新思路是提倡自主创新,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画者可以学会观察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真、善、美。现代美术教育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国画的研究学习不能局限于传统古老的方法,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定创造,巧妙地融入多元化理念。在对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视点仔细、深入地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及个性,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的情感及其表现也会有很大差异。画者在绘制中国画的过程中,应该以一种高尚的品格进行创作,在选材、创作手法方面也不应受到客观事物的空间、时间的局限。此外,应该尽可能从大自然的四季交替、牛马羊群、花草树木等自然物象中寻找创作灵感,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中国画作品。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设计理念 差异 借鉴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 “ 就人论人,就事论事 ” ,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

西方的园林设计理念

1. 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 少即是多 ” ,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 “ 最小干预 ” 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对自然美的态度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3. 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 “…… 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 ” 也就是说,实体 “ 有 ” 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 “ 无 ” 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一目了然的追求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5. 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又是统筹和综合的技艺,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就某一个项目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社会,单一性的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现在这种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实际是对生态学的误解,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最终必将像国际建筑那样遭到抛弃。

6. 规律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本土园林设计的特点

朦胧美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偶然性的设计规律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3. 受传统文化影响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三、启示与发展

1. 提倡未雨绸缪,杜绝急功近利

尽管目前我们的园林景观市场表面上看来是一片 “ 欣欣向荣 ” ,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我们的园林景观行业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哪些东西?现在看来,留下来更多的是遗憾,是若干年后人们不齿于面对的园林景观垃圾,是对园林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糟蹋和破坏。如此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下去,中国的园林景观行业将走向没落,甚至遭到全人类的唾弃。

2. 深入理论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形式主义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 “ 风格 ” 、 “ 风情 ” 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篇10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理念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场所和环境,它对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人类的文明进步又促进了城市景观的创新发展,在城市景观之中,涵括有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它们共同影响和渗透,成为了衔接人类与自然、城市与人类之间的媒介,在研究西方景观设计与中国城市园林景观的互动关系的同时,我们寻找到全球化与地域文脉的契合点,在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以生态多元为原则,融合民族传统内涵与西方设计理念,探索适合于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新时期西方城市景观设计思潮的借鉴性分析

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席卷全球,为人类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全球化的审美旨趣,对面临城市环境和社会变革的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模板,在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能一味排斥西方设计思潮,而要寻找其中与本土城市景观接轨的渠道,从而立足于我国国情,将生态理念与人文理念相融合、中国传统元素与国外先进园林设计理念相融合,寻求我国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发展路径。

(一)工艺美术运动思潮

它倡导朴实无华的设计风格,抑制哗众取宠式的矫饰和伪造,渴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其设计风格向抽象简洁的方向发展,注重城市风景园林的实用功能,追求现代设计效果。例如:杰基尔园艺家创作的花园设计,显现出简洁高雅、有限尺度的空间、自然材料的选用特点,用规则式布局与自然植物景观相映衬的方式,协调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二)新艺术运动思潮

它较工艺美术运动更为积极,在工业化进程中,新艺术运动思潮注重运用自然界的独有线条,显现出自然的缠绕、牵扯、韵律,例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采用了富于自然风味的花卉图案和阿拉伯图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躁动不安的空间效果,极具梦幻情趣。

由上可知,西方城市景观设计正在深入探索景观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景观设计与艺术规划、生态、地理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为传统园林的变革提供了契机,西方优秀的三位景观设计师罗伯特.马尔克斯、路易斯.巴拉甘、伊萨姆.努古奇,深受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感染和影响,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空间功能特性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成功地运用了艺术、雕塑、景观之间的联系,在景观设计造型中抽取基本元素,表达出简洁有序的时代美感,使城市景观设计和极简主义艺术家在艺术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

他们的景观园林改革产生了二个方面的重大影响:其一,直接影响了城市景观的艺术思维。在西方城市景观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语言的转化,看到现代抽象、简洁的景观设计思维,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改造和繁琐的矫饰,替之以彻底的创新和功能性设计,寻求思维上的艺术与生态的融合。其二,传递了更多交流空间和精神层面的内涵,从建筑、生活用品等方面,产生了审美艺术追求和态度的根本转变。

二、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观理念阐释

中国城市古典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观,博大精深,它可以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山水、植物、建筑,形成为有机的整体,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人足不出户即可领略自然风情,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愉悦感受和体验,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味。在自然观的理念之下,我国的城市合肥的景观设计采用了如下设计理念:

(一)空间的立体延伸和拓展

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包括有若干空间层次和多种景物构成元素,诸如:山石、流水、植物、光线、气味等,这些元素将景观空间分割和延伸,并与景观的其他内容相融,体现出浑然雄伟之规模,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小飞虹,由一道长廊将池水分割,犹如透明的屏风,掩映另一侧的风景,产生富于层次的景深。这种高超的景观设计手法,使简单的结构桥成为了唯美的情感体验,在方寸天地之间体现出空间的丰富变幻,构成了立体空间与景观和谐的共生关系。

(二)空间的含蓄设计

景观空间有限,为了达到视觉效果,需要追求合肥城市景观空间层次的深度变化,如:曲折蜿蜒的路径、婉转回荡的小桥、回旋盘错的堤岸、迂回幽静的回廊,这些参差变幻的建筑环境可谓精彩荟萃,让观众借景生情,流连忘返,景观在运动中被欣赏,使人在动态的观赏中看到如画的景观,给人以引导、诱发、屏蔽、开合、隐含的意境,带来了连绵不尽和深远的享受。

(三)空间的虚实设计

虚实是对立关系,它应用于合肥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具有更深内容的审美趣味,它抽象而概括,概括了诗词、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显现出相应的空间力,生成迥然各异的情境和氛围。如:山石的凝重而幽静渲染出空间虚实相互相生的关系;建筑的地势起伏烘托出景观的立体虚实结构等,还有廊、亭、阁的透空,可以获得近景实、远景虚的空间对比,从而创设出空间的意境之美,富于观赏特性,可以成为观赏者情感寄托之所。

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人文性理念阐释

在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历程中,由我国著名的敦煌壁画到西方的埃及金字塔,从古代宫廷乐舞到西方的芭蕾歌。都展示出中西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在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人文艺术性是赋予城市景观以丰富内涵和精湛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它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重点对于“人文”的把握,如:中国古建筑符号―斗拱重檐,可以将这一符号进行全新的组合和诠释,用景观设计人文理念,对景观、空间、环境进行剖析和理解。还有: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国际机场,就将建筑与人文环境密切相融,用“机场中的森林,森林中的机场”的设计理念,展示出其“绿色文化”的内涵。

我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保护,从建筑组群、公共建设、绿色设计等方面,融入传统特色文化内容的高层次文化特征,提升城市景观设计的精神功能,使人们在欣赏城市景观的同时感受到可以依恋的人文环境。要采用暗喻、隐喻的手法,表达中国城市景观之中的文化意向和环境,给欣赏者以场所感、归属感。

四、中西城市景观设计的交融与互动

我国在物质文明大幅提升的环境下,景观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开展了城市街道亮化工程、城市景观大道设计、商业MALL广场景观设计、旅游景区景观设计等。在突破不同地域的文化隔阂的背景下,西方景观设计思潮为中国的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借鉴比较机遇,西方新锐的景观设计理念结合中国传统景观的精华,激发出设计师新颖的设计思维和创新的景观类型。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从以下元素和表现手法上,给予我国的城市合肥的景观设计以推动作用:

(一)空间多功能拓展

园林景观设计之中,皇家园林景观庄严而肃穆,是整体中轴对称的形式,虽然不是“景到随机”的自然式布局,然而它采用欲扬先抑的对比手法,进行空间组织的序列排列,也有小中见大的观赏价值,例如: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留园。随着时g的推移,景观设计的主体由皇家转变为了普通民众,现代景观设计则开始了更为开放的价值观念,其空间营造采用了实用、多元而丰富的功能化设计模式,并以几何形体设计占据了景观设计理念,以生态性、舒适性、人文性为结构布局原则,对城市广场、商业区、工业园的大尺寸空间,进行整体的设计,尤其是在对城市大空间尺寸上,注重整体的气势、穿插简约、特色迥异的小空间,在虚实变化的空间结构界定中,展示出多元的空间艺术效果。

(二)推崇生态保护的城市景观设计

工业化社会下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了生态主义艺术思维,在这个艺术思维理念下,迅速融合进入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带来了城市景观构成和评价的巨大变革。与西方同样面临环境恶化威胁的中国,也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上,考虑如何评价、保护和开发丰富的自然将源和旅游将源,并以此转化为合肥城市景观设计的动力,在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处于与景观空间功能和表现状态同等地位的内容,在尊重自然和场地、遵循能源再生利用的理念,引入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思想,并贯穿始终。

(三)注重点线面的形态美感设计

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要素可以从几何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即点、线、面,这三个部分应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形成了最基本的设计语言和元素:点、线、面、色彩、肌理。其中:1、点是空间应用最多的元素。它直接牵引我们的视觉注目焦点,如:城市景观中的广场雕塑、置石、建筑等。2、线。它可以用于空间的连接、交叉、包围和支撑,在景观设计之中,轴线、路网、道路交通、边界线、交界线等,都在相互穿插中产生变换和动感,给人以丰富变化的感觉。3、面。城市景观空间有地面、顶面、竖向平面,而地面被誉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其质感、密度、色彩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它与行道树、景墙、绿篱等形成立体的联系,展示出得体的曲面视觉效果。

(四)现代艺术的融合

城市景观设计将重要的艺术审美信息融入其中,以西方为主的现代主义艺术要素,使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考虑到与艺术相联的巨大潜能,现代城市景观的艺术性是以国际化的近现代艺术审美为主流,用有形的空间展示出艺术关系中的比例、尺寸的平衡、对称、对比等;用无形的空间显现出艺术关系中的协调、自然、流畅,在有形与无形空间相融的境界之下,表达出审美的完美境界。例如: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等。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艺术相联系,在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借鉴西方景观设计思潮中的优秀内容,实现生态学、美学、文化、艺术的全面融合。

参考文献:

[1] 罗文艳. 象征特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13

[2] 张昕哲. 慢城主义引领下的当代城市景观设计[D].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3] 石晓梅. 数字多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D]. 重庆大学 2012

[4] 鲁苗.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艺术元素研究[D]. 青岛科技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