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比较注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课时容量限制、教学进度控制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设计上。在“做中学”的教学中,如何设计、安排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结合实践,学习他人先进,本文总结一些教师的具体做法,浅谈以下几种: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总思想
解决数学问题就是利用数学概念、定理、性质、公式、法则以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知识点进行排序。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进行排列,简单的讲,就是数学思维的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每一步都要讲究依据,这就是数学的科学性。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的依据又是什么……,这是数学思维的顺序问题。若某一依据找不到,思维就会受阻,整个思维过程形成的解题思路就会失败。相反,若每一步的依据都已找到,那么这个思维就形成了正确的解题思路链,从而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解决问题的方法又简又繁。这正是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以及思维深浅度,宽港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开始他学到的东西都是纷繁复杂的集聚在大脑当中的。若不进行数学思维的正规训练,想问题就会无头绪,从而找不到解题思路,时间长了容易影响学生的进取心,导致学生厌学。所以对学生有目的进行思维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做中学”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1、谈谈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思维训练,这正是能正确进行数学思维的起点。
现在的高中生,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很困难。学到的基础知识一多,他们就无法驾驭了,这就给教者提出了一开始就得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课题,还要坚持不懈。
总则是训练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多样化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思维训练,一般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设置的问题要深刻。具体体现在“做中学”的学案中,可以采用问答式、填空式、练习题式,还要从逆向设问、变更条件设问,以及用类比式进行训练。
这样由浅入深,按认识规律来逐步训练,学生就会很好的通过这一关。
2、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规律性的思维而它们又是高中数学组最重要的内容。
对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基础知识思维过程的进一步加工。这可以作为学数学,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二阶段,众所周知,中学数学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画图、推理的技能、并通过训练时之成为自动化。基本动作主要有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反证法和数学归纳法等。
对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思维训练要贯穿在整个“做中学”的教学中。在“做中学”的学案中可以用三个步骤来实施训练计划:先让学生模仿,再进行分析,最后提高总结。
数学是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力。其地位非常重要,这就要训练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并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还要训练学生会用简明准确的数学语言阐明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要求表述清晰、合乎逻辑。
逻辑思维还是揭示数学理论的极其重要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几乎渗透到获取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每一过程。因此,这种训练是“做中学”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进行的训练,所以要在设计“做中学”学案时,要有目的地设计要求口头回答的一些问题,表述一些问题的求解思路,多让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并及时纠正。
4、空间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必由之路。
空间想象的能力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它是把现实世界物体形状通过思维加工,落实在纸上,从纸上表示的情况想象出空间图形元素的位置特征,性质和数量关系。故在“做中学”的学案中须先让学生多观察,然后动手模仿画图。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模型,在拿实物或标准模型、经常让他们看,体会这种立体感。或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些立体动画,激发学生兴趣,感受逼真的立体元素特征。在解题时,掌握好思维的顺序,先画好较为准确的图形。将复杂图形分解为简单图形,将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从而建立起空间问题的正确思维。
5、按数学思维进行教学思维训练,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在处理数学中的问题时,所显示出来的带有规律性、概括性的本质内容。思维进入到这一阶段就进入了较高层次。数学思想对解题有指导作用。
中学阶段涉及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划归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特殊化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来源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把握这些思想,就能更有效的提高数学思维和能力。对数学思维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把它贯彻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函数形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并加以研究。同时引导学生把解析式表达的数量关系当作方程来处理。按这种思维解题就能简明,有效,清晰。纵观几年来的高考,几乎每年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涉及到这种思想,所以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训练,可通过具体问题,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画出准确的图形成图像,然后引导学生从形上研究数。这样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数形结合的反复过程,使问题解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与形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数与形是不可分的,使学生遇到相关问题能从数想形,由形算数。
6、数学思维的综合训练,这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是零散训练的升华阶段,综合训练可采用以下需措施:
篇2
关键词:思维训练;创造意境;求同求异;引导
德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曾说过:“教材的选择排列应适用于学生心理的自然发展。爱猜是小学生心理特点之一。由于知识缺乏、思维不受约束,容易发散,创造欲就会十分强烈。”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我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意境,在创造探索的情况下研究想象,拨响思维的琴弦,激起创造的浪花。
所用思维训练方法如下:
一、求同求异进行思维训练
求同即模仿,跟我学,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掌握如何具体操作,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认识长方形时,将长方形横放、竖放、斜放,变换不同位置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
例如:语文课本《曹冲称象》,第一步,请学生示范,老师一步步做,学生一步步学。第二步是做,相同的要求学生说,做与老师相同的操作。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强化操作技能、技巧。第三步是做不同的,主要是在已知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即:要求学生想出与教材不同的方法,这个过程还要请学生通过语言来阐述他们的想法、创意,在创作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
二、利用课本的图画、插图进行思维训练
这种训练方式主要是通过欣赏、思考、议论、评价、联想、发散迁移的过程,用欣赏图画的方式进行创新思维。在这种情境刺激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感受、感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例如新课程数学低年级教材,在教材起始部分配以各种插图,学生积极思维,拓展思维角度和广度,提出大量不同的教学信息,在此基础上思维得到了不拘一格的训练。
三、变抽象为具体进行思维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到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切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各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四、利用电视广告等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我们要求学生用批判性眼光去欣赏分析广告作品,并和家庭成员一起讨论“如果我做这个广告,我应当如何考虑”,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走进生活,用孩子自己的眼光对广告进行评论,在批评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五、感知一般与特殊进行思维训练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共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行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者只有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需要,巧妙安排,灵活运用,才能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多极化,频繁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参考文献:
[1]王向东.思维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
篇3
每个人的脑部都分成了左右和右脑,并且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是可以激活我们的脑部组织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脑潜能开发---左右脑思维训练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脑潜能开发---左右脑思维训练方法
1、训练数学逻辑
家长对孩子进行数学、逻辑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开发左脑的目的。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早,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相对较迟,因此,抽象思维的训练要采用形象、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说,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数一二三四,而是让孩子数苹果、数鞋子等;学会了数数,再学加法和减法等运算。学习运算也要与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如与具体情景相结合,孩子容易接受。具体的运算会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等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再着手训练孩子的推理能力。
2、锻炼右手
手与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脑发达,手也就灵巧。反过来也一样,手锻炼得灵巧了,相应的大脑半球也就更发达,手巧则心灵。右手由左脑主管,经常锻炼孩子的右手,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左脑。锻炼右手的机会很多。拍球、弹琴等,都能锻炼右手,对孩子来说,锻炼左脑最好与游戏结合起来。
3、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锻炼孩子语言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多听、多说、多读。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神话、寓言、诗词、童话等。多听可以积累词汇、领会语义、熟悉语境。父母也可以经常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编故事,续故事,复述故事。编、续和复述故事除了锻炼语言能力外,还锻炼孩子的逻辑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因为故事的先后展开,都有内在的逻辑。适度地让孩子早一点认识汉字,及时地打开獐自己获取知识的大门,让他们提早阅读,这对锻炼语言能力、广泛接受知识很有好处。要给孩子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多接收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多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训练,这对开发左脑是很有好处的。
右脑思维
右脑思维者指的是一群惯用右脑,右脑比左脑发达的人。右脑思维者一般左撇子占多,因为右脑支配左半身,左撇子惯用左边肢体。一般人都是惯用右手,所以左脑比右脑更加发达一些。右脑思维属于感性思维方式,因为右脑负责图画、音乐、韵律、情感等分工。
右脑思维者的特点:
右半脑发达的人在知觉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强一些;而且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强一些。在各种动作上相对更敏捷一些。
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
右脑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有些人身上,直觉思维甚至变成一种先知能力,使他们能预知未来的变化,事先做出重大决策。
左脑的记忆回路是低速记忆,而右脑的是高速记忆,左脑记忆是一种“劣根记忆”,右脑记忆则让人惊叹,它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刺激右脑。有意识的调动左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是开发右脑的有效方法。
五个非常棒的儿童右脑开发训练小方法
一、刺激指尖法
可以把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即掌管这块肌肉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
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练习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
二、借助外语开发右脑
美国神经科学家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三、体育活动法
每天跳上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的让左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的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四、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的能力
要教孩子指物画画,指物说词。有时我们会见到,一些家长让很小的孩子背古诗,孩子非常流利的背诵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然而他并未见过鹅,也未见过鹅悠然浮水的样子,这样只能在左脑中留下一些文字符号,非常不利于想象力的开发。应该到农庄,至少到动物园,在形象场景下学这首诗。孩了再背诵这首诗,头脑中出现的不再是一些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生动的景象。
五、借助音乐的力量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右脑开发的七个训练方法
(一)脑波放松训练
首先,我们要对脑波有个初步的认识。人脑中有许多的神经细胞在活动着,而呈电器性的变动,也就是说,有电器性的摆动存在。而这种摆动呈现在科学仪器上,看起来就像波动一样。这种脑中的电器性震动我们称之为脑波。用一句话来说明脑波的话,或许可以说它是由脑细胞所产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由于电子工学的进步,脑波的周波数也得以用仪器测定。国际脑波学会就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定为α(阿尔发)、β(贝塔)、δ(迭尔
塔)、θ(西塔)之名。(相关文章推荐:你知道脑电波吗?)
当阿尔发静态波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α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充满灵感及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相关文章推荐:α脑电波相助,轻松学习速读)
“脑波放松过程”是放松感官,聚集体内能量,诱发阿尔发静态波,从而进入大脑幻想与创造空间的过程。这是右脑学习最为关键的淮备阶段,因为一旦思维进入阿尔发静态波状态,就会快速接收影像,挖掘出储存在潜意识深处的东西。越放松,呈现的影像也就越多。达到完全放松,要过七关。学会放松会让你受益匪浅:让身心逐渐包围在爱里、冷静沉着、快速恢复到最佳状态,说明找回记忆中的影像。
(二)眼睛训练
眼睛训练威力无穷。双眼的刺激能够对视觉、记忆、情感、思考、创造力,甚至直觉产生巨大影响。眼睛训练会启动整个大脑,这是因为每只眼睛都连结着大脑的左右两侧。每只眼睛的视觉接收器右侧都与左脑相连,而左侧则与右脑相连;右边远处的视野靠左脑来形成,而左边远处的视野则靠右脑来完成。中心区域由左右脑共同完成。(相关文章推荐:快速阅读训练中缓解眼睛疲劳的方法)
眼睛运动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①增强聚焦能力
②提高浏览速度
③刺激大脑发育
④加速回忆搜索
⑤整合左右脑
⑥提升敏感性
(三)视觉影像训练
视觉影像训练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训练过程,可以激发观看物体后像或者负像的能力。什么是后像呢?当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这种现象叫做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像和负像。正像在于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痕迹。如在暗室里把灯点亮,在灯前注视灯光三四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看见在黑的背景上有一个灯的光亮的痕迹,这就是正像。因为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同样的“亮”的品质。随着正像出现以后,如果继续注视,就会发现在亮的背景上出现一个黑斑的痕迹,这就是负像。因为它保持的“黑”品质和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亮”品质相反。如果用的是彩色刺激物,例如对一个红色的四方形注视一定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张灰白纸上,那么在这张灰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蓝绿色的四方形。这是负像,因为它保持着与原来效应刺激物(红色四方形)互为补色的(蓝绿色四方形)色觉。但是,在彩色的视觉中,却很少有正像出现。
后像能够启动用于影像记忆力的主要视觉中心。将正像转变为负像,然后再将负像还原为原始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你正在训练自己的思维像照相机一样工作!后像还可以通过帮助大脑思维形成更加清晰的影像,提高视觉能力,打开统领记忆力,直觉能力和创造力的右脑潜意识区域。黑白后像会提高视网膜杆体细胞的功能;彩色后像则会加强锥体细胞的功能。这是右脑教育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因为学习者可以立刻亲身体会到它的效果。(相关文章推荐:视觉停留和快速阅读的关系)
(四)思维影像训练
思维影像训练是一种超凡的训练过程,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二维和三维的影像。通过训练,影像变成融合全部感官的,全息的、有型的图像。大脑思维是灵魂的实验室,在你的思维影像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你就可以运用思维,在实践之前,慎重而具体地想象一番。(相关文章推荐:在大脑里画思维导图)
进行这项训练的目标:
①训练在大脑中形成影像。
②用各种感官来体验影像。
③从各个角度观看影像。
④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和改变影像。
(五)观察训练
观察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双眼以捕捉到更多的细节。观察得越细致,记忆越清晰生动。观察训练是以“右脑潜意识处理所有资讯,左脑有意识处理所有资讯”这一原理为基础,有利于增加左右脑处理资讯的数量。(相关文章推荐:五个方法练习你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六)记忆连结
记忆连结中包含了有次序性物体。一般来说,顺序记忆主要靠左脑完成。(记住,左脑负责线性,逻辑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通过一个“趣味故事”连结模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右脑也引入其中!(相关文章推荐:连锁记忆法)
(七)影像记忆力/速度阅读
影像记忆力指的是,在瞬间同时记住几件事情——按顺序或者随意。我们通过图片、形状、词汇、句子、数位等等来进行训练。虽然这种快速记忆一直被视为是右脑的职责,但这里的游戏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大脑左右两侧共同发展——右脑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影像,然后通过语言、绘画、行动、玩耍来增强左脑的功能。
篇4
〔文章编号〕1004—0463(2010)12(A)—0030—01
一、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不少学生数学学不好,不是由于智力低下,而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不良影响所致。因而,要实现中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应从非智力因素入手。一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抱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二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才之路以及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关心爱护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使学生热爱老师,进而热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四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才能通过学生的自觉、努力发挥作用。
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是由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分析性、敏捷性所组成的开放性动态系统结构,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基础是概括,核心是思维品质。中学数学教学要在抓好“双基”的基础上突出“三大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好学生概括能力的前提下,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分析性和敏捷性等思维品质,最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近年来,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各地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实验,提出了直觉性、判断性、区别性、归类性、猜想性、变式性、变图性、多解性等思维训练方法以及启发式教学、自学辅导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六课型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方法,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各类教学对象和各种教学内容。因此,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把某一种方法当成固定模式去机械套用,而应把每一种方法看成一个“基本动作”,遵循一定的规律,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指导不同的学生;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了解数学家们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过程或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实现对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三、引导学生明确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手段、方式的总和,数学思想是教学研究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根本想法。为了解决各类数学问题,势必产生各种根本想法,根据这些想法就可创造出不同的数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必然得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反之,数学知识中又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数学思想方法就没有数学的进展。在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中,首先必须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学知识蕴含着哪些数学思想,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其次,还应让学生知道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又具体分散在哪些章节的哪些知识点中;再次,要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篇5
关键词: 数学语言 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注重思维,探索创新。美国语言学家布龙非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要自始至终把语言教学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为数学学习铺好路搭好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下面我就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谈谈看法。
一、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经过长期自觉的训练,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说的条件,需要学生说的,教师绝不代替;多给学生留下交流的空间,需要学生探讨的,教师绝不灌输;多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包办。此外,教师应关注课堂上偶尔出现的数学语言的瑕疵,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教师还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的语言训练方法,对学生加强训练,如理解和、差、积、商、扩大、缩小、质数、合数等概念。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如问:“什么是指质数?”有的学生说:“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再问:“4能被1整除吗?能被他本身整除吗?4是不是质数?”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应该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
二、教师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学生起到模范作用
教师的言论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数学语言是精确的,在这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好表率。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前后连贯、逻辑性强。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也较强,表达也较准确、清楚、简练。有些教师偶尔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2”、“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这些不科学、不规范的语言,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起到模范作用。
三、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还应培养其书面表达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应用题、写数学日记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又有助于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如:我上一年级课时,我班学生梁玉娇写的数学日记《今天我当家》:今天,妈妈给我50元钱,叫我去买水果和蔬菜,我买了一袋苹果6元钱,黄瓜一斤2元,虾仁一斤28元,一袋草莓5元,售货员考我要多少元钱?我在心中列式:50-6-2-28-5=9(元),很快地说出要41元钱。售货员接着又问:我还给你找多少元?我说还要找我9元钱。售货员夸我真棒,我心里很高兴,回到家里,我把剩下的钱给了妈妈,妈妈满意地笑了。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进一步了解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算理,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中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利用教具图表直观演示,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应用题的条件、问题,分析思路和解题过程。通过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高年级则可要求学生逐步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练且有根据地进行表述。如让学生判断:“6528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可让学生叙述为:“因为6528各位上数的和是21,21能被3整除,所以6528能被3整除。”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四、教师示范,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小学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如有的学生说:“8是倍数,2是约数。”“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说都不准确。其次,说话要有根据、连贯、通顺。如:“19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又因为19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所以19是质数。”
五、让学生在口头表述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全体学生的数学语言都能得到训练,我在课堂中采用“五环节”教学模式:导学―自学―展示―探究―总结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想法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导之以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
[2]浅谈小学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3]快乐学习报.
篇6
一、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
现代文阅读观念强调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知识网络,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础,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
三、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认识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调整组合能力;比同较异能力;评价鉴赏能力。
篇7
表象思维(mentalimagery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汉语文及其教学具有全脑开发的独特优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开发少儿学习潜能可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抓起。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imagery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平衡组实验设计,整个实验为时一个学期(半年)。
(二)被试选择
本研究被试来自西南师大附属小学(重点小学)和重庆市北碚区梨园小学(一般小学)两校二年级的学生。西南师大附属小学二年级共5个班级,梨园小学二年级共3个班级,根据两校上一学期(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成绩,结合随堂听课以及对学校领导、老师的访谈,在两校二年级进行实验。两校实验班、对照班任课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方面条件相当。在两所学校选取被试,以考察本研究在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验效果与本研究训练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材、教法
实验过程中,教材主要采用人教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为体现、突出表象思维训练,实验班选用少量与教材同质的材料,但所占比例很小。
本研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特点,设计了一组以操作、加工表象为核心的思维训练策略,指导实验班教师在领会、掌握策略实质的前提下,组织、实施教学,主试坚持定期、不定期随堂听课,并组织实验班教师观摩教学、交流心得各1次。
本研究实验的具体策略及实际操作如下:
形象识字: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挖掘字词本身所蕴含的形象信息,或根据汉字形、音、义的特征人为赋予它特定的形象信息,以便唤醒学生已有的表象储备,使之参与到相关字词的认识之中来。
情境识字:教学中,根据相关字词创设特定情境,或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有关情境,也可直接利用影视、书报、街头广告等做字词学习背景,这样就把孤立的字词融入到活的情境与氛围中,把学与用巧妙地联系起来。
想象书空:在写字练习时,先让学生对照写字练习册或蒙写,或临摹,使学生不仅熟悉相关字词的笔画与构成,而且使他们形成字词在田字格或半字格中的具体表象。书空时,学生实际上是在重现、操作已形成的字词表象。
图文互译:训练时,先呈现图画或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体味画面或文字材料的前提下,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画面情景说(写)一段话,或就文字材料绘出简笔画。
听音响说话(写话):利用音响设备,先播放一组采择于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各类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让学生据此通过想象说出或写出一段话。
想象体味阅读: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语词与表象沟通,使文字材料转化为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四)测查材料
1.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量表。
本量表是我们参照中央教科所编制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量表》并经过试测分析与专家评定,最后编定的。量表由20个子项目构成,其中兴趣、态度各10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定。
2.看图说话。
从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小学生看图分类作文丛书《写人》《写物》《写事》《写景》等书中,精选出画面生动形象、形式简洁活泼、富有想象空间的图画100幅。测查时,由被试随机抽取一幅图画,准备5分钟后,自由口头表述图画内容。测试前,对四位主试(教育心理学硕士生)进行培训,统一评分标准,被试成绩为四位主试所评分数的均值,采用百分制计分。
3.听音响写话。
这是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一部分,音响资料由重庆北碚电台提供,测试时,选取一组本身没有言语意义、无逻辑联系的自然音响,播放给被试听,要求据此写一段话,满分为20分。
4.其他材料。
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和大纲要求,与两校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长一道共同编定字词学习与语文综合能力测验试卷各一份,采用百分制计分。
(五)实验程序
前测:对初步选定的条件大致相等的4个班级进行语文基础与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前测,在筛掉个别被试后,统计分析表明各班之间无显著差异,随机确定实验班、对照班,筛掉的被试仍在原自然班中进行实验与对照,只是不作统计处理。
实验培育:本研究只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培育,培育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每周在原有语文课时内抽取1节专门上表象思维训练课,二是结合语文教学渗透表象思维训练。对照班按常规教学,其他方面的条件实验班与对照班保持一致。
后测:学期结束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能力等项目的测试,以考察实验效果。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8.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
三、研究结果
(一)小学低段儿童字词学习的实验结果
表1被试字词学习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注:Ⅰ班来自重点学校,Ⅱ班来自一般学校,合班指相应的Ⅰ、Ⅱ班之总体,*p<0.05,**p<0.01,下同)。
由表1可知,总体上无论是合班还是分班,实验班字词后测成绩均极显著地优于对照班;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被试字词学习都取得了显著效果;进一步按被试水平分层,结果表明,各实验班中等生、差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提高非常明显,但实验班与对照班优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具体检测还表明,实验班被试比对照班被试人均多识字41个,占本期识字量(380个)的1/10强。
(二)小学低段儿童看图说话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整体上,实验合班被试与对照合班被试的看图说话成绩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优于对照班(t=4.45,P<0.01);从学校类型看,本实验在说话能力培养方面一般学校效果极为显著(t=5.24,P<0.01),而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见明显成效,从被试不同水平层次看,中等生受益最大,成绩提高最为明显(t=2.98,P<0.01),特别是一般学校,看图说话成绩实验班中等生高于对照班中等生10分之多。
(三)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兴趣、态度的实验结果
表2被试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2表明,本实验可极显著地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且一般学校的训练比重点学校的训练效果更好。语文学习兴趣方面,表中虽未反映出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有明显差异水平,但结合前测成绩分析,经过本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实验班总体已扭转了前测时呈现出的语文学习兴趣低于对照班总体的状况,且总体水平已接近显著性差异水平(t=1.84,P=0.06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激发和培养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为其言语活动提供情感支持。
(四)小学低段儿童语文综合测试的实验结果
表3被试语文综合测试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3的数据显示,总体上,实验班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其中尤以一般学校实验效果更为突出(P<0.01)。按被试不同水平层次比较,各组被试中优生组,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中等生组,一般学校实验效果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各组被试差生的成绩在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测试的成绩,激发和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下面将对本研究取得的结果逐一进行讨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
汉语字词的学习,从形、音的记忆来说,基本上属于机械记忆,是人为联想的建立。但汉语字词形符和声符又表示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它又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中,表象参与加工,能发挥被试的优势思维作用,充分利用被试的表象储备,改善被试字词学习中的理解与记忆。首先,汉字(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实践和研究都证实,对儿童的字词学习而言,“形”是主要矛盾,音、义是靠形结合起来的。字词教学中的表象思维训练正是以字形为切入点而进行的,一方面经过对字形的观察分析,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形象信息,另一方面结合被试的感知与生活积累,主动给字形赋予特定的形象信息,这种对字词的形象加工,实际上就是在给心理词典中输入词条时,也激活心理相册中的相关表象,让左右脑共同参与字词学习。其次,从字义方面看,汉字的本义实质上就是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汉语字词的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出发,对客观事物的相似或象征性表征。因此,对字词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就是建立字词与相关事物或表象的联系。第三,表象记忆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来记忆的,与语词记忆相比,它的容量十分惊人。第四,学习情境生活化,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听说能力
本实验条件下,看图联想说话(图文互译)是在引导被试观察、读懂图画内容的前提下,展开想象,并根据画面提示,就自己眼前浮现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述。这种训练,首先为被试提供了观察样本,据此引导被试学会观察,而观察是人类智慧的能源,是丰富儿童心理相册内存的重要途径。其次,画面为被试的言语活动提供了一个激活点。由此,同时打开心理词典和心理相册并搜寻待用信息,生动的画面与长期的表象储备衔接,随着困扰被试“说什么”问题的解决,话匣子也就打开了。第三,经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说话时,被试融入了对画面的独特体味与感受,此时的看图说话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述,被试说的是自己的体验、发现和思考。
听是说的基础。听音响说话(写话),有助于集中被试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初步的倾听技巧。同时,“听”能激发被试的听觉联想,扩展想象空间。听觉表象是人们在听觉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各种声音的表象,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听觉表象是一笔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认知资源。听音响说话(写话),音响能营造一种逼真的言语氛围,给被试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三)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
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由于:第一,表象思维训练强调主体在言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观察,语文学习因为融入了儿童自己的感受与发现,尤其通过对表象及其储备的激活、补充和应用,沟通了儿童的生活实际与言语活动的联系,学用结合,学习自然就成了儿童的主观需要。第二,表象思维训练通过实物、形象、言语等形式的直观教学,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第三,表象所具有的情绪情感色彩以及教学所创设的特定言语情境,使听说读写等具体言语活动既可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又可使他们心中相应的情感积淀得以抒发,情感的滋润使儿童的认知负担减轻了。此外,教学过程中各种具有表演与游戏性质的活动,将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课。
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这是源于:首先,表象思维训练为被试的言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开放的现实环境。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相互沟通、协作,改变了单调、枯燥的字词演练。因此,语文学习这只“果子”是被试跳起来能够吃到的,而且还是他们自身的确想吃的“果子”。其次,表象思维训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尤其是表情和体态语言的运用,使教师更显亲切,和蔼。这样,向师性极强的被试更多了一份对老师的依恋。最后,因为教学强调主体感受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班级气氛,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同时,言语学习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而成为主动的吸收和表达,这些都有利于被试形成语文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这一价值认同感。
(四)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能力发展
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和言语能力,这方面的原因除前文述及的内容以外,还有下列几点。
首先,表象思维训练,能够开发、利用被试储量丰富的表象,为其言语活动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认知负荷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均需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而个人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是有限的。若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所需资源与能量超越了个体所有,或资源与能量应用不当,开发不够,则易陷入资源短缺、负荷过重,从而影响问题解决与学习活动的效率。
其次,在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其言语形成之前已有了表象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沟通,有助于言语的发展,也有助于表象及表象思维的发展。
再次,表象思维训练,特别是想象体味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汉语是一种强调感悟的语言,汉语学习重知识积累,更重情感的积淀。实践和研究都表明,言语表象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感生成的关键,所谓言语表象即主体对表象的“铸意染情”想象体味阅读,要求被试在感知、吟诵言语材料的同时,唤醒相关表象,在语词与表象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细心体味文字材料所承载的特定内涵,使内部思维“图文并茂”。这实际上就是言语表象的生成与语感的培养。
最后,表象思维训练融学习方法训练于具体的言语活动之中,有助于被试自觉掌握并应用学习策略。研究表明,某些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常常是由于其在智力活动中缺少某一阶段或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而引起的。表象思维训练实质上就是在听说读写各环节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展开,让被试在感受、体味中自觉吸收、内化,从而改善被试学习的策略。学习策略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表象思维训练对不同水平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影响
本研究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均取得显著的实验效果,但各项训练在不同水平被试身上,尤其是优生身上却少有明显的训练效果。
首先,各组被试中,实验班优生与对照班优生在字词学习成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优生已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善于将表象引入字词学习活动,还是其思维发展超前等原因所致,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中等生与差生缺乏的正是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思维的情境性、形象化。因此,表象思维训练能提高他们的字词学习成绩。
其次,各组被试中,一般学校的优生在言语表述方面训练效果显著(P<0.05),而重点学校则没有明显成效。这可能是两类学校的教学差异所致,即重点学校重视口语训练,随堂听课也证明了这一点。两校被试口语表达起点不一,导致了训练效果的不同,而且重点学校被试口语已达一定高度,暂时正处于新的突破与提高的“量变”过程中,相关统计数据也表明这一趋势的存在。
第三,各组被试中,差生群体在语文综合成绩上,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表象思维训练虽在单项成绩如字词学习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其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既需以其他知识、技能为基础,也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采取相关教育教学措施加以补救,因为差生不仅缺乏思维策略,他们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明显低于优生。
五、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可显著提高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水平和说话能力,对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中等生受益最大。
(二)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小学低段儿童形成稳定、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
篇8
【关键词】说数学 小学数学 步骤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掌握好数学语言是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学生通过“说数学”可以促使其积极思考,并在说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说数学”,使其爱说、乐说、敢说、会说。
一、“说数学”的概念
“说数学”,就是把知识的内在联系借助于语言具体表现出来,使主体思维通过语言的交流变得更加清晰,并使主体的理解成为可能。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说数学”狭义的理解就是以教材为载体,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小组合作、共同交流等形式,形成自身内心的思维分析,然后采用说的形式外化出来。而广义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观察不同的事物,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然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条理地表达给身边的人,尽量让别人听懂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的语言表达中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说数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完善小学阶段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解题思路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小学生“说数学”的依据
1.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说”的可能。
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就用声音传递着信息,所以他们在小学阶段由于心理发展比较缓慢,他们向外界传递信息只能用语言。爱说是他们的天性,这就给“说数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在“问题解决”中也提出:“让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把数学的知识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运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获取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合作交流。”以上这些都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师必须把学生思维训练摆在首位,并且要求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3.只有“说”才能让学生走出“依葫芦画瓢”的思维模式。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只是停留在表象的思维范畴,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不断促进“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就是进步的表现。可很多教师不但没转化,反而约束了学生思维,重复机械的练习只是增强了学生“依葫芦画瓢”的能力,学生记住的是题型而不是思维的发展,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说”就恰好相反,因为“说”的前提必须是“思”,只有学生在思考后才能发表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的也必须经过这样―个过程。所以“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思维外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小学生“说数学”的步骤
1.自读教材。
数学教材出示后,必须让学生独立阅读,因为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深刻认识,他的思考才会有价值。明确学习内容后,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一遍教材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去理解和思考,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可多可少,可深可浅,也可以完全不懂,提出疑问。不管是怎样理解的,都要鼓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或小组、或全班同学分享,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探究促说。
现在的数学教材更注重学生“拼剪、测量、观察、绘画、演示、比较、记录”等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收到探究实效,一般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具体模式是:两人在动手过程中,边做边说操作途径和方法,同时倡导争议和质疑,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待形成共识后,同组两人又将新的整合思路重说一遍。这样学生就从单一的动手行为转化成了“口手”并用,将学生“封闭式的学习行为”转化成了“开放式的探究学习行为”,提高了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3.展示中说。
小组探究完了,就该在全班展示了,每一个小组可选派一名代表说想法,也可老师指定,好中差兼顾,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他们说的思路,萁他同学可评价,可质疑,可反驳。特别要提倡与众不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充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点评引导说。
学生们展示完后,老师点评。老师既要鼓励又要纠错。首先,激励。对孩子们的发言表示肯定,特别是对学习还有待提高的学生的发言于更要赞赏不已,其次,引导学生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最后,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灵活地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不同的表述。
5.强化练说。
学生已经对本节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就是练习和巩固了。每道练习题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然后抽学生说想法。这个环节重点放在中差学生上,只要这部分学生都能分析透彻,牢固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张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19期
[2]王晓红.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5期
篇9
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常用“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而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将"问题"传递给学生。因此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实施和对学生答问的评价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性原则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课件演示: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出示练习题等,再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2.提问要突出重点-重点性原则
一堂课45分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
3.提问要有层次-层次性原则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如在进行Windows95/98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都很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你们知道游戏软件买来后是如何安装到电脑中去的?电脑又是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运行的?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出目录结构,软件安装(复制)等知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4.提问要把握量力性-量力性原则
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应了如指掌。
二、“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实施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设问,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因此:
(1) 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 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2.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当学生的回答:
(1)迷惑时应平缓坡度:如面对提问学生迷惑不解,可有的放矢,巧指迷津,平缓坡度;如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力不从心,可追加问题,巧妙铺垫,帮助接通思路,或者迂回设问,让学生回答类似的问题,借助原型启发,再触正题;如因目标不明显学生茫然,可揭示目标,促其思维指向目标。
(2)矛盾时应引辩启思:如提问后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答案,可提挈矛盾,引辩启思,以统一认识。
(3)反向时应归谬促悟:有时,学生答题与正确答案背道而驰,此时,师生信息落差太大,简单交代答案,学生难以接受。为此,可将错就错,以归谬法引其碰壁,促其领悟。
(4)出岔时应疏导引正:教学中,学生常会提出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对此,置之不理或过多纠缠都不行,有效的方法是把学生思路引正。
(5)肤浅时应追问求深:如学生思考浮于表面,可追问点拨,引导深入理解。
(6)呆板时应点拨求活:如学生理解问题就事论事,可以设问发散的方法点拨,以引导学生灵活理解。
3.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及动手操作求证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
4.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课堂提问中巧妙引渡,体现提问的坡度,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由具体到抽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特点。因此,提问要体现由具体实例到抽象的坡度,在引导学生对事物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归纳,抽象概括。
(2).由特殊到一般:学生理解问题往往就事论事,难以由特殊向一般推广。因此,提问要注意强调特殊,加强感受,再巧妙引渡,认识一般。
(3) 由现象到本质:学生认识事物易被现象所迷惑,难以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因此,如果是以引导认识事物为目的的提问,可先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进而通过点拨诱导,让其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已知到未知:教学中,须把学生新知识的获取建筑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提问须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知探究未知。
(5)由发散到集中:发散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训练方法。为强化训练效果,须把发散思维训练与集中思维训练集中起来。
5.提问要把握时机
(1)利用“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可利用“开场白”揭示“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场白”要注意利用直观的趣味性的课件。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这样,“以用入读”“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促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尽快地理解其真谛。如在教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本堂课要用PowerPoint完成的效果,从最简单的文字飞入到较复杂的图片动画。然后提问:“你们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利用“开场白”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的思想距离,创设积极、和谐、富于情趣的教学环境。
(2)讲授新知识前提问,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
“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章节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一般情况下,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将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进行回忆复习,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习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重点处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
(4)思维训练时提问,抓住知识的联想点
联想是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只要教师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从个别概括出一般性,又从一般性推导出特殊性,使他们找到知识的联系性,最后形成概念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从中训练了思维的方法。如教PowerPoint制作背景时,可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可从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就可以先提问Word中表格格式的设置可从格式菜单及右击来设置,通过联想,训练了思维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 开放教学 创造思维 策略研究
开放式教学能把小学数学教学同提高学生的素质结合起来,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空间,增大学生参与力度,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前提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不要用设计好的僵化的框框去套每一个学生,而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大胆开放,敢于创新;善于启发学生,善于随机应变,通过心灵的撞击去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和图形的周长。笔者估计学生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出一元硬币、象棋子的周长,无法直接测量出画在纸上圆的周长,从而在矛盾冲突中进一步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规律。在教学时,学生果真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然而,对于笔者故弄玄虚的这个“画在纸上圆”的周长,却被一名学生泄露了“天机”:“老师,我只要用尺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乘3.14就可以了。”“糟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都给他说出来了,怎么办?”笔者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预定设计:“3.14是什么意思?”生:“3.14就是圆周率。”继续追问:“圆周率是什么东西?”(其他学生哗然大笑)学生振振有词:“我从书上看到祖冲之发现‘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 14倍。’”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补充道:“我还知道这个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笔者从容不迫地应对:“这两位同学真厉害,知道了这么多。他们认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 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吗?”(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那么安静,而笔者分明读出了一双双眼睛中透着的疑惑,脑海中正欲奔腾而出的思维浪花)“那么,我们暂且把这种说法称为‘XX猜想’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X X猜想’……”一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干戈”就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化为了“玉帛”!事实上,笔者在预设时并没有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知道圆周率和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然而,课堂是动态和不断生成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生命活动。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被自己设计的“预案”所奴役,而是抓住学生即时生成的所思、所想,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积极走入“开放”的境界,从而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设计开放性操作,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基础
1.操作工具开放。现实问题是多样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往往是多样或非现成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目标,自由选择操作工具,是实现开放性操作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学实际测量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测量工具,量出教室的长或宽,学生经过讨论、实践选择的工具各有不同。有的用卷尺直接测量;有的用米尺累计测量;有的伸开两臂累计加测量……学生既要利用各种工具,又不成为工具的奴隶,培养了自主探索能力。
2.操作策略开放。同一个问题,由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其解题的策略也不会相同。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不要过多地暗示,要把设计操作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实现操作策略多样化。例如,教学正方形认识时,让学生手拿正方形纸片,自己想办法了解各边的关系。结果对于“正方形四边都相等”这个特点,有的学生是测量发现的;有的是比照正方形一条边的长作一条边,再将它与其他三条边相比较发现的;有的是将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的……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再创造”。
3.操作结论开放。条件的开放性往往伴随着结论的不唯一性。有意识地减少常规操作实践题的条件限制,可诱发学生全面思考,大胆想象,多向探索,使结论趋于多样化。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后,让学生用一根长12厘米的铁丝弯成长方形,再求出它的面积。学生操作后,发现可以制成无数个长方形,虽然相邻长和宽之和为6厘米,但长、宽无法具体确定。因此,面积答案也无穷多,有的学生还发现长方形的长、宽越接近,面积也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即边是3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最大,从而在开放性结论中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以上三种开放性的操作方式并非完成割裂,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能使操作实践题更有开放性、思考性、挑战性,就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操作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达成开放式教学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思维宽阔的多行道上,发展创造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可操作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增强思维创造性。例如,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三角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操作、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量不断增加,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鼓励大胆猜想,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创造型的人才,我国的教材过多的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其实,从探索新事物的本质、规律即从创造性活动考虑,直觉思维由于具有整体性、跳跃性(而不是像逻辑思维那样具有直线性、顺序性),往往比逻辑思维更适合于探索和创新的需求。事实上,创造性活动中的关键性突破(即灵感或顿悟的形成)主要靠直觉思维。伊恩.斯图加特说:“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许多创造性的发现都是基于直觉,如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设都是基于直觉,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哈密顿在散步的路上迸发了构造四元素的火花;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又叫做猜想。这种直觉思维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还要经过检验、证明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此,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估计、大胆假设。因为新颖独创的思维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①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状,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②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然后倒入长方体容器里,测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③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长方体(教材上的方法)。尽管有的设想不切合实际,失败了,但这些猜想中都包含一个成功的因素,那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3.精心挖掘练习题,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整体进行的,而逆向思维总是与顺向思维交织在一起。因此,教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顺向思维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教材里存在着大量的顺逆运算、顺逆公式、顺逆关系,如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空间里的上下、前后等等。许多数学知识也正是通过这种可逆转换来发展和深化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顺向问题都可以变为逆向问题,而且问题的条件越多,改变成逆向题的数量也就越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进行数学问题的逆向转换,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丰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学应用题:“一年级二班教室里原有学生45人,出去多少人,还剩25人?”在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时,让学生理解:“原有的人数减去出去人数等于还剩人数,即45-( )=25”或“原有的人数减去还剩人数就等于出去人数,即45-25=( )”,还可以想:“还剩的人数加上出去人数等于原有人数,即25+( )=45”。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先顺后逆的认识训练,这对学生解决问题本身以及扩展他们的认知领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4.设计数学开放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的开放题,不但要有多个答案,而且要有多种不同的解法。也就是说,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多角度观察,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教育价值。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例如,在算盘上用一个上珠和四个下珠表示出两位数,从不同的方法考虑,可以得出27、36、45、54、63、72、81、90等。又如:“一辆汽车要行300千米,前3小时行了全程的2/5。照这样计算,走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解法一:300÷(300×2/5÷3);解法二:3×[300÷(300×2/5)];解法三:300:x=(300×2/5):3;解法四:(300×2/5):300=3:x;解法五:1÷(2/5÷3);解法六:(3÷2)×5……通过以上多种不同的解法,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解法也各不相同,能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可见,经常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促进其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常抓不懈。对学生思维训练必须长期精心培养,贯穿于每一节数学课,每一次数学课外活动中。
2.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不“唯纲”,不“唯本”,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薄弱环节,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体质、年龄、智商、学习态度等方面条件各不相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会出现差异。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宜采取不同训练方法,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