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实验室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实验室管理办法

篇1

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适应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和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实验动物的生产,包括实验动物的保种、繁育、饲养、供应、经营等活动。

实验动物的使用,包括科学研究、教学、检定和以实验动物为原料或者载体的产品生产等活动。

第四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分工合理、市场规范、资源共享的原则。

第五条省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科技部门)主管全省实验动物工作。具体工作可以由省科技部门委托省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负责。

市、县(市、区)科技部门应当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的实验动物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教育、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农业、林业、环保、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

第七条鼓励、支持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推广、普及。

第二章生产与使用管理

第八条从事实验动物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申领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实验动物的生产环境、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对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标准要求,具有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的基本检测手段;

(二)实验动物饲料、垫料、笼具、饮水等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

(三)有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和正常生产需要的专业人员;

(四)有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

(五)实验动物种子来源于国家实验动物保种中心或者国家认可的保种单位、种源单位;

(六)试生产的实验动物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第九条申领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省科技部门提出申请。省科技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条件的,通知其试生产;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实验动物试生产结束后,试生产单位和个人应当向省科技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省科技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验收,对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五)项、第(六)项规定条件的,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条从事实验动物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申领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实验动物使用环境、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对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标准要求;

(二)实验动物饲料、垫料、笼具、饮水等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

(三)有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和动物实验人员;

(四)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

第十一条申领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省科技部门提出申请。省科技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审查,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使用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需要延续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省科技部门提出申请。省科技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三条从事实验动物保种、繁育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使用国内、国际认可的品种、品系和繁育方法。

为补充种源、开发实验动物新品种或者因科学研究需要捕捉、引进野生动物的,应当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实验动物运输工作应当由专人负责。运输实验动物的工具和笼具,应当符合所运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

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和等级的实验动物不得在同一笼具内混合装运。

第十五条从事动物实验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使用符合相应等级标准的实验动物、实验设施设备及饲料、笼具等相关产品;使用的实验动物应当来源于具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并附有质量合格证明。

第十六条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验收、检定和以实验动物为原料或者载体的产品生产,应当把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和相应等级的动物实验环境设施、设备作为基本条件。

第十七条未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或者已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未按照许可条件、范围和要求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其取得的动物实验结果无效,科研课题不予立项,科研成果不予验收、评奖,生产的产品不得出售、使用。

第十八条实验动物的进出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质量与防疫管理

第十九条实验动物按照国家标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控执行国家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国家、行业尚未制定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

第二十条从事实验动物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营养学的要求和生产环境、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标准,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检测。各项操作过程和检测数据应当有完整、准确的记录。

第二十一条从事实验动物生产的单位和个人供应或者销售实验动物时,应当出示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并提供质量合格证明。

质量合格证明应当标明实验动物的名称、规格、等级、数量、质量检测情况、购买单位名称、出售日期、许可证号;单位提供的,由单位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公章;个人提供的,由个人签名盖章。

第二十二条从事实验动物质量及相关环境设施条件检测的检测机构应当依法经质量技监部门计量认证合格。

检测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依法出具检测报告。

第二十三条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验动物的特殊要求,做好实验动物疫病预防工作。

第二十四条合法捕获的野生动物作为实验动物的,应当经捕获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并在进入实验动物饲养前,再次隔离观察。

家畜家禽等作为实验动物的,应当经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并在进入实验动物饲养前,再次隔离观察。

第二十五条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实验动物染疫、疑似染疫或者染有人畜共患疾病的,应当按照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规定,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科技部门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发生重大实验动物疫情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四章生物安全与动物福利

第二十六条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实验室感染,防止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实验动物流失及病原体泄漏。

病原体感染、化学染毒和放射性动物实验,应当在符合安全标准的实验设施和设备内进行,并按照生物安全等级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分类管理。

实验动物尸体及废弃物等应当经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不得将使用后的实验动物流入消费市场。

第二十七条从事实验动物基因修饰研究,按照国家有关基因工程安全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善待实验动物,维护动物福利,不得戏弄、虐待实验动物;按照科学、合理、人道的要求,尽量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减轻被处置动物的痛苦。鼓励开展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研究与使用。

动物实验涉及具体伦理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人员

第二十九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加强对实验动物工作的管理;其设立的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动物工作的日常管理、项目管理和动物实验的伦理审查。

第三十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特点和专业水平,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晋升活动;组织技术工人参加技术等级考核。

第三十一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采取防护措施,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对健康状况不宜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整其工作岗位。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省科技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单位和个人的生产、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并公布。

第三十三条省科技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个人的生产、使用场所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三十四条省科技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举报制度,公布举报方式,受理、核实公众举报;对违法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行为,应当依法及时组织处理。

第三十五条省科技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公布被许可的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单位和个人的有关信息,便于公众查询和监督。

第三十六条省卫生、教育、食品药品监管、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协助省科技部门做好本行业(系统)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未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使用许可证,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由省科技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予以关闭,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未按照许可条件、范围和要求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由省科技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20xx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予以关闭。

第四十条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使用许可证的,由省科技部门收缴许可证,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省科技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可以对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单位和个人处20xx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撤职或者开除。

第四十三条省科技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不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自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

实验动物的基本内容实验动物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内容

1、实验动物育种学:实验动物育种学主要研究实验动物遗传改良和遗传控制,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的实验动物化。2、实验动物医学:实验动物医学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它在生物医学领域里如何应用的科学。

3、比较医学:比较研究所有动物(包括人的)基本生命现象的异同。

篇2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31-020 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开放是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它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科研作风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

青岛农业大学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室是由山东易创电子公司开发的显微互动教学系统,配置了40套学生用机和1套教师用机,由数字化多功能数码显微镜、软件教学平台、图像处理与分析模块、双向语音交流系统、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组成。实验室投资较大,为了提高投资效益和实验室的利用率,2009年开始进行开放管理和建设的探索。

1 信息化建设

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室隶属于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微生物学实验》。面向全校生物类课程及学生开放后,课程数目及使用人员显著增加,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和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在硬件条件上,建立了监控系统,对实验室进行24小时监控运行,主控室设置在实验中心办公室,由实验室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根据使用时间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软件条件上,我们开发了一套网络预约系统,在校园网上运行,供全校师生预约使用。该系统除主要的预约功能外,同时也可作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设有指导教师管理、实验室管理、实验科目管理、实验项目管理和实验安排管理等。实验室管理包括实验室介绍、配置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管理员等。实验中心各实验室的有关信息,同时搜集各高等院校公开发行的实验课件做成网络实验库,并链接至国家精品课程,供使用者参考。

2 实验室管理

2.1 管理人员保障 青岛农业大学的实验室管理实行校、院二级制管理,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室属于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中心由学院院长担任中心主任,下设1名副主任。每一教学实验室均配有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义务,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

实验室开放以后,使用时间延长,为了减轻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我们采用勤工助学人员进行辅助管理。每学期初,根据勤工助学学生的上课情况,合理安排好值班顺序,在每天实验技术人员下班之前半小时进行交接,并做好记录。

2.2 管理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规则》等规章制度,学院制定了《实验室预约开放管理办法》和《仪器设备预约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开放实验室根据本实验室的特点还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如《互动显微镜室开放管理办法》、《互动显微镜室的安全和卫生制度》等,维护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使用人首先进行网上预约,并填写《实验室预约开放申请表》和《仪器设备预约使用申请表》。由管理者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和实验项目,统筹安排,签字批准。使用时,使用人首先学习有关的管理规定及操作规程,然后才可以使用,使用后要做好仪器使用记录及实验室使用记录。实现了程序化和规范化管理。

2.3 安全保障 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室的仪器主要是电脑和显微镜。电线分布密集容易发生火灾,为此我们除了配备足够的灭火器以外,还要求每位使用者在使用前都要学习《互动显微镜室的安全和卫生制度》,尽可能减少意外的发生。

计算机是常用的工具,而图像采集需要存储设备,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有U盘或MP3等移动存储设备,这些设备在许多机房使用,非常容易感染病毒,一旦其设备携带有病毒,并在实验室里使用,会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甚至整个局域网瘫痪,严重威胁到正常的实验教学。为此我们安装了硬盘保护系统。并要求学生把文件放置于桌面上,用完删除,实验技术人员会在每周一上午进行硬件设备的定期检查维护。

显微镜属于精密仪器,镜头的保养尤其重要,我们除了要求每次实验结束后都要擦拭镜头外,实验技术人员还会定期进行全面维护,延长镜头的使用寿命。

实验室配有监控系统,严格按管理制度执行。管理者发现使用者违反操作规程及工作流程时,有权处罚。管理制度规定第1次违规可以当面纠正,第2次违规给予警告,第3次违规可以停止其使用权。

3 实验室开放的实施

3.1 实验室的开放时间 可分为随时开放和定时开放,使用时均需要预约。

随时开放主要针对数量较少的使用对象。实验室管理员在开学第一周,进行仪器保养和维护,然后根据实验教学计划任务的安排列出时间表,在预约系统上,供使用者参考。使用者通过网上预约,事先向实验室提出要做的实验内容和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只要实验室没有计划教学实验任务及实验设备满足预约要求,使用者就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实验。

篇3

在约克大学,针对首次进实验室人员包括学生、新进职工、访问人员均签署安全注意事项,并要求遵循其管理规定。特别是化学类实验室,新进入员必须先进行安全培训方可进入实验室区域,同时每人配备全套防护装备(包含护目镜、实验室衣服及鞋子),进实验室必须穿戴,否则不予入内。培养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警惕性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国内实验室对于安全管理也有相关规定,然而从导师到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流于表面。只要导师同意就可以进入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没有经过正规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埋下隐患。另外,约克大学在安全培训的时候反复强调:如果你感觉事故局势超出你的控制能力或不知道如何处理,应迅速撤离危险区域,电话报警或求助,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同事撤离。这样的安全教育告诉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及同事。而笔者曾在国内遇到学生为了掩盖自己打翻致癌液体在地面,用大量酒精清洗的,导致液体挥发更严重的事情。由此可见,安全意识的培养在面对如何处理临时突发安全事件时的重要性。

二、健全的安全制度

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安全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在组织架构方面,约克大学设有校级和系级健康安全咨询委员会,由学校各专业代表组成,完善健康与安全的相关政策;安全管理的总负责人是约克大学的1位副校长,负责制定大学健康安全管理的方针和政策;同时健康与安全咨询委员会聘用3位专家,分别负责为放射性防护、生物安全和职业健康提出建议。大学设立安全办公室,负责所有与安全相关的具体事宜。各学院领导全权负责学院及各系的工作环境及实验室的安全。各院系均聘有一位专职安全员及多位兼职安全员,协助大学安全办公室在各学院系落实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这种层层负责的制度,对于学校及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在大学的整体安全框架下,结合各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条例及办法,基本上涵盖了实验室的相关安全领域:

1.消防安全,包括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消防疏散演习规定、个人紧急疏散规定,消防安全处罚条例、火灾事故条例、火灾自动报警报告等。

2.化学品安全,包括化学品实验安全评估规定,废弃物处理办法,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办法,危化品管理条例,通风橱的管理规定,威胁健康危险物的控制等。

3.工作场所及设备安全,包括电气安全测试,建筑物石棉安全规定,工作状态下设备使用及防护规定,仪器设备及教学设备操作规定,设备例行检查及维护规定等。

4.电离辐射安全,包括镭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管理,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等。

5.生物安全,包括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生态管理办法,生物/医药废弃物的处理等。

6.一般安全规定,包括健康安全手册,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定,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健康和安全标识管理规定,无烟规定等。

7.意外,包括事故与意外报告流程,事故调查规定,急救处理流程等。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更深入

1.实验室危险评估系统。建立实验室安全危险评估系统,检查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可能对人身产生伤害的可能性,从而决定规避伤害的方法。具体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各学院指派的学生导师,行政管理者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做出相关评估。同时,每年年底要设计下一年的实验计划以及预计使用化学品的种类、数量等,进行安全评估。若未经过安全评估的实验是不能进行的,未申报的化学品也无法购买。国内高校及研究所对于实验计划的管理深度相对较浅,缺乏深入管理实验室的安全机制。

2.重视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向来是国外高校重视的环节。在约克大学,安全培训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广义的安全培训,由院系的安全负责人负责,主要培训内容为用电、用气、安全逃生、疏散演练等广义的培训,每个学期培训2-3次;第二阶段为实验室安全培训,由实验室安全员负责,主要针对各个实验室的安全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具体按照人数每周进行。培训结束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重视和强化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步。

3.严格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对于已经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有相关安全隐患的实验室,必须彻底整改通过后方可使用,几乎不考虑实验的进程等其他因素,安全位一票否决制。笔者曾接触到一个做碳材料的实验室,因墙壁上有黑色未知不明材料沾污导致关闭一个月,采样检查结果黑色不明物质为非碳材料,然后整个实验室彻底打扫检查后开放。虽然这感觉有点吹毛求疵,但是确实是以安全为第一考量。实际上,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力是国内高校及研究院所共同的课题,单单制定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和落实,并且当出现与制度相悖时,则严格进行监督和追责。

四、结语

篇4

1.1实验室设施、设备不完善

实验室在设计和建设上没有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致使实验室本身在建设方面就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如室内流通环节不合理、密闭性差、通风系统过滤器装置不合理等,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缺乏与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相适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在影响正常实验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

1.2日常管理不规范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工作场所,操作者在进行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血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都要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危险因子。日常管理不规范的表现有:个别实验室存在不使用微生物专用培养箱而采用大房间开放式培养微生物的现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收集、包装和灭活等用品与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有些实验室采用没有标志的普通垃圾袋包装生物垃圾;学生将实验室工作服带出实验室个人保管,不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日常管理不规范暴露出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3学生自我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当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实验课所用的标本来自病人,如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等采用人体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等标本。即使是学生提供的标本,也可能存在诸如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痢疾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病原菌。另外,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经常接触的有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以及少数二类高致病性微生物和有害生物因子,这些都出现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学生常常接触已知和潜在的生物危险因素。目前,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未能到位,部分学生对于生物安全知识了解甚少,没有意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例如有的学生进实验室不穿工作服,接触阳性标本不戴手套,微生物接种时不戴帽子、口罩,有的甚至在实验室吃零食、喝饮料,将干净的书或物品随手放在实验台上,将实验废液随意倒在下水道里,实验用过的阳性标本不经处理就扔在垃圾桶里,下课不洗手或不认真洗手。

1.险评估工作不到位

在使用传染性或有潜在传染性标本进行实验前,必须对微生物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实验应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然而一些高校对这一重要环节重视不够,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还有一些高校完全没有对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病原微生物实验进行风险评估,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文件。

1.5管理监督措施缺乏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一般都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了标准操作程序,但往往忽略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不但缺乏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行政管理规范,而且缺乏具体的实验室技术操作管理规范。部分实验室尚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监督措施,多数条款没有具体分工,未能责任到人,监管不力。

2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

2.1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训工作

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等法规文件,把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将生物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尽早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严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完善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制订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同时,把责任分级落实到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的所有人员,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绝不姑息任何违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清洁的工作服,除必要的书籍、笔记本和文具外,其他个人物品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严禁在实验室里大声说话、打闹、乱走动,严禁学生在实验室里吃东西、喝饮料、吸烟、嚼口香糖,不可把任何东西放入口中。如果受到病原菌污染,应立即消毒,不可轻视和怠慢。微生物实验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如化学试剂、剧毒药品、玻璃器材、生物制品、菌种、实验仪器、培养基等,若不加以科学管理,实验室就杂乱无章,直接影响实验室的整洁和工作效率,因此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3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工作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硬件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建设。对已开展病原微生物研究活动的实验室进行定期检查,确定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否运行、保养良好,是否配备了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2.4加强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生物安全管理

严格管理菌种、危险品、剧毒药品。目前实验室所涉及的病原菌有炭疽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产气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黄色微球菌、链球菌、水弧菌、脑膜炎双球菌等。为了合理有效地保藏管理菌种,根据《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实际状况,制订实验室菌种的保藏管理办法:(1)购买菌种时必须是卫生部规定的正规单位,为了避免菌种的死亡或变异,应采取妥善、可靠的方法,设置专用冷柜保存菌种。(2)建立菌种使用记录,指定专人负责,对一、二类菌种设专柜,单独保存。(3)使用菌种时采取严格防护措施,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4)加强菌种安全管理,防止菌种丢失。(5)危险品、剧毒药品管理应符合国家和公安部门及学校统一规定,落实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由专人、专柜保管且上锁,防止危险品及剧毒药品被盗、泄漏或误用。

2.5加强对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动物的管理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明确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分类原则,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避免实验室或环境污染,进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使用的实验动物必须经过检疫合格,且不得擅自带离实验室饲养,实验结束后存活动物要送回动物室,死亡动物要做无害化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分为感染性废弃物和非感染性废弃物,不能随意丢弃,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隔离、消毒、包装、转运、保存和处置。废弃物应分类按不同要求进行消毒处理,如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性材料(血液、痰液标本等)及接触感染性材料应放置于结实塑料袋中密封,高压120℃消毒30分钟才能移出实验室。用过的实验材料如试管、玻片、烧杯等放入装有消毒液的废液缸内,每天更换废液缸的消毒液,应保证消毒液的量为废液缸内总量的1/2,浸泡至少30分钟才能移出实验室。废弃物应分类丢入垃圾袋,依据废弃物的性质及数量选用适合的包装材料,确保无泄漏,处理前后都应在固定位置存放,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2.6加强实验室的消毒和清洁管理

篇5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生物实验室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核心场所,会涉及到水、电、气等安全使用,同时,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还必须确保各项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避免失误操作引起安全事故。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积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对现场的各项仪器、实验试剂以及药品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实验后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通过安全环保教育活动向广大实验人员积极推广应用高效清洁的实验方法。

一、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特征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新建各种类型的实验室,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培养现代科研人才。高校生物实验室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其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生物实验室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人员流动性大、突况较多以及安全控制管理难度大等。与其他各类实验室相比较,高校生物实验室储存了大量的现代化精密实验仪器、各种各样的生化试剂、易于燃烧爆炸的实验物品以及具备毒性的化学物品等。此外,高校生物实验室所要涉及到的科研项目众多,不同项目要求的实验条件也会具有差异性。在部分生物实验中某些实验材料是活性器官或者活生物,在该部分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妥善处理便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二、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软硬件方面问题

高校高层领导未能够充分认识到生物实验室环保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日常安全环保管理资金投入上较为匮乏,实验室内部各项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够有效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节能环保和防护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物实验的要求,容易对实验人员与周围环境造成威胁。与此同时,高校领导过于注重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安全环保意识普遍偏低,未能够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督促现场实验人员按照制度规范操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缺乏定期对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导致一部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未能坚决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因此,导致不能有效提高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二)安全环保管理制度问题

众所周知,保障各类实验室高效稳定的前提就是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好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然而,由于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整体安全意识浅薄,工作观念落后,未能够正确认识到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的重要性,导致各项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相互推卸责任。此外,相关部门岗位人员职责不够明确,未能落实好责任制度,做到权责统一,不断加强实验室现场的科学规范管理,这样无疑降低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不利于各项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废弃物处理问题

生物实验室常见的废弃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生物活性材料及其代谢物。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常常要使用到活性动物和各项植物等实验材料。活性动物在解剖后会遗留下来大量的废弃器官,动物也会产生一定的代谢物,这些废弃物如果不能进行妥善处置,就会造成对其他实验项目的干扰和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各种传染疾病的发生,不利于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二是有毒有害物品及其实验废弃物。在部分实验当中,实验人员需要应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品,例如,常见的氰化物、重金属、甲酰胺、四甲基乙二胺以及丙烯酰胺等。该类实验物品具有较大的毒性,倘若不规范管理、处置,不仅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实验人员在使用有毒有害物品进行实验后,会产生各种污染废弃物,不及时处理的话也不利于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放射性物质及其废弃物。在生物实验室中存在着各种具有放射性的样品,实验人员在进行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经常要使用放射性元素作为标记物,只要经过放射性元素处理的实验物品、材料以及仪器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放射污染,现场安全环保管理人员如果不及时将放射性污染进行科学处理,就会导致该污染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规范建设

高校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水平和条件,适当加大对实验室设施规范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要确保生物实验室选址的科学性,积极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设施和事故防范设备,加强对实验室内部环境的优化改善。对于陈旧的生物实验室,高校要通过改造更新确保各个电路、管道的安全性,还要不断完善实验室通风系统与现场监控设备。其次,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安全管理意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加强对现场各项高端仪器设备、化学药剂以及实验物品的规范管理,保证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完好无损,能够正常投入到实验中进行使用。最后,高校要注重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事故防范管理工作,要根据国家防火相关需求及时配备好消火栓、灭火器等设备,对于存放贵重物品、药品的库房要贴好警示标志,在实验室外明显位置要张贴好各种安全标识,时刻提醒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规范管理操作,杜绝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高校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水平,实现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利用。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制度

高校要想实现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就必须针对以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人员相关守则》以及《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等具体实验操作守则和管理办法。管理人员要切实落实好各项制度,严格督促现场实验人员规范操作使用各种物品、药剂和仪器,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环保性。此外,安全制度的制定必须涵盖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的安全管理、活体动物及植物安全管理以及药品试剂等。

实验室管理部门针对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特殊性,要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的规范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要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例如,通过根据不同部门的属性,逐级去签订安全责任书,这样能够保证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明确落实责任,避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高校要组建起专业的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实验室安全制度的监督执行工作。

(三)强化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工作

1.规范处理生物活性实验材料。在高校生物实验中,教师会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活性生物实验,对于废弃的生物活性材料,尤其是微生物与细胞等,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消毒或者灭活处理。例如,对于细菌的处理可以通过使用15%次氯酸钠进行30分钟的消毒作业,有效稀释过后进行排放,这样能够最大化降低实验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2.科学处理有毒有害实验废弃物。在生物实验环保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严格督促实验人员按照规章制度科学处理有毒有害废弃物,将不同的废弃物进行分级分类,收集处理,不能将所有废液倒在一起进行集中处理。例如,过氧化物与硫化物、有机物以及氰化物等。实验人员为了避免有害有毒废液的泄露,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就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收集在不会被废液腐蚀的容器当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其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实验人员创建出安全和谐的实验环境,确保各项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生物实验室管理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的专业安全培训,促使他们树立起先进的实验管理理念,自我规范操作管理,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大对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各项安全设施,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环境健康。

参考文献:

[1]潘勋,张淑平,赵庆双.高校生物

学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1(4):115-118.

[2]许业河,黄建榕,廖秀萍,等.浅

谈高校化学生物类实验室安全的危机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8(6):165-167.

[3]杨平,陈燕灵,黄建平.建立实验

篇6

在临床检验工作过程中,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仅直接接触患者,而且还要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类标本。在每个环节上病原微生物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侵袭机体,导致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包括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医院易发生感染的因素及对策进行讨论。

1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防护设施不全:多数医院检验科都存在业务用房分配不足,不能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致使工作人员的生活区和实验区域交叉,卫生间与患者共用,存在很大的医院感染隐患。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检验科基本生物安全保护设备如:紫外线消毒灯、消毒、灭菌器、生物安全柜、洗眼、洗手设备、常用消毒剂等配置不齐全或无,不能做到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2 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和消毒药品配置不足:有的实验室限制或不为工作人员购买隔离衣、防护眼镜、一次性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消毒药品不能保证足量供应。

1.3 缺少切实可行的实验室消毒制度,或制度仅流于形式:由于医院对于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工作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与支持,检验科人员很少参与到医院感染方面的管理和学习。虽然今年来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具有完善的临床试验质控保证体系,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监测的标准化程序,因工作人员相对知识的缺乏而造成检验科内预防感染的制度、措施不健全或流于形式,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1.4 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

1.4.1 有的检验科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工作未认真执行消毒隔离操作程序:检测后的废弃标本随意放置,受污染的台面或地面不及时消毒,未按要求洗手或对手消毒,对突发事件如血液和体液的飞溅污染未及时、正确处理,这极大地增加了工作人员感染的可能性。

1.4.2 部分工作人员图方便,轻制度,忽视自我防护:在接触各种标本时不戴防护手套、口罩、帽子,张小容等报道仅有30.67%的人在操作时能戴手套;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接待客人;穿污染工作服装进入生活区;在工作中不洗手接听电话;不能按正确程序洗手;缺乏必要的预防院内感染知识和突发感染事故的处理知识,以至于不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发生意外感染事故时不知如何处理等。

2 对策

2.1 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检验科感染涉及到临床各科室,由于放疗和化疗的开展,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使医院感染不断出现,要及时采取预防、治疗、隔离等措施,就必须有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2.2 对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和复杂。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近年来日渐增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我国更为严重,约在50%[1]。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亦成为工作人员面临的一大威胁。在美国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1993年普通病房在2%以上,在ICU则13%[2]。

应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要对其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以进行有效治疗。

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不断增加,如大肠埃希菌、克雷白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对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步骤。

2.3 对工作人员进行病原学监测: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可以存在于病人、医护人员,亦可存在于医院的环境中,因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常必要。如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病房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对一些特殊部门如换药室、手术室、产房、婴儿室、ICU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在层流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数不能大于10cfu/m3,一般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不能超过200cfu/m3。

2.4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检验科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实验室安全防护、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同时医院感染科要加强对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工作的管理,院感专职人员要深入科室检查、指导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在知识更新、技术操作、管理水平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医院领导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规范的设计合理的布局是搞好院内感染工作的基础,在实验室布局设计时应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储藏室、休息室、试剂室及培养基室等;半污染区通常包括缓冲间、更衣室、工作人员专用卫生间及卫生通道等;污染区包括各实验室的标本收集、存放、检测室等。在每个实验室出口处设洗手池,并配备免接触式水龙头、手烘干机(或一次性试纸)及洗眼器。

对实验室的地面、台面、仪器表面、试管架和空气等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消毒方法,规定消毒时间,如:每日工作完毕应对所使用仪器表面进行消毒,每周对恒温箱、冰箱内表面进行消毒等。工作人员应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还应做好记录;在发生传染性物质污染后要立即清洗、消毒并立即报告主管领导,做好记录,以备查验。

医院为工作人员提供足量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每个实验室都应配备各类应急处置所需的消毒药品并定期更换,固定存放于便于拿到的地方。

加强院、科两级的监督检查,加大奖惩力度,督促工作人员认真按照制度规定做好院内感染预防工作。

2.5 严格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确保各项操作按规程进行如:洗手时用洗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指、手背、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洗手时间不少于15s,最后用流动水洗净。用“七步洗手法”能有效地去除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洗手后采用消毒纸巾、纱布或毛巾擦干,不宜设置公用擦手巾。静脉采血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患者进行操作前要进行洗手或手消毒。采血小枕上覆盖卫生纸巾,每采血一人后揭去一张。无菌棉签、棉球、纱布等开启后使用时间为4h,未用完的重新灭菌。在操作中戴防护手套、口罩,对有潜在感染性的血液、体液等物品在操作时要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检验中被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地方,要马上用消毒剂擦拭。

2.6 加强自我防护: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和宣传,使工作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基础知识,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习惯,充分认识不注意自我防护的后果,从而自觉遵守各项制度。

3 小结

医院在预防院内感染工作中应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必要的、有效的措施,促进检验人员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强化自我防护,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技术,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对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对传播途径、医院环境以及隔离措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监测,努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贺学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药性观察[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268.

篇7

[关键词] 自动化检测;管理;血站;检验技术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59-02

随着检验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化及信息化的发展,大部分血站实验室都配置了全自动分析系统,并根据《血站质量管理办法》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实现了全面有效的自动化管理体系。血站自动化检测既提高了检测质量和效率,也减少了人为误差和受污染的机会。目前,血站检测系统使用的自动化仪器主要有两大系统,其中前处理全自动加样器是AT、RSP 以及STAR,后续酶免分析系统是FAME 和BEPO[1]。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检测水平,应采取科学、先进、有效的管理方式,本文结合本站2年多来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有效、长久地运行自动化管理手段,得到稳定、可靠的检验结果作如下探讨:

1 人员素质

由于大部分设备都依靠人员操作,所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对实现有效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资深工作人员带教,接受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以及相关的安全、卫生培训,经测试合格后获得国家规定的血站工作人员上岗证。实验室工作人员除了进行以上的相关培训外,还要对新进的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充分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及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并对新进的设备安装调试,建立设备及项目的标准操作规程,对培训和考核结果进行记录,以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及检验结果准确性降低。成立质量考评小组,每月按照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各科业务工作进行考核,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错误,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2 设备与仪器管理

建立仪器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监控程序,并严格实施,每台设备设专人管理并使用唯一性标签标识。具体措施如下: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设专人负责仪器的购置。购置仪器的人员需从仪器的厂家、可行性方面考虑是否购置,并在添置洗板机、酶标仪或离心机等高档设备后,向计量部门申请检定,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定期做好仪器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并设专人管理设备档案,包括购置审批手续、产品合格证、计量检定合格证、验收手续记录、使用说明书、使用记录、损坏维修记录及其他变动情况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另外,对于新进的设备必须经安装调试确认完成后才能使用。指定专人负责自动化检验设备程序的编制,其他工作人员不能随便改动,如有变动应立即修改。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照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并保持整洁干燥,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校准,包括设备的保养、电源检查等,做好维护记录和校准记录,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3 标本与试剂的处理

3.1 标本的处理

由于血液标本的处理对自动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很大,所以工作人员应做好标本的采集、贮存等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首先,每个采血人员需考核上岗,合格后才准正式采血操作。其次,每个标本都应有唯一的条形码标签,且贴于试管中部,以免条形码扫描不能正常进行。另外,工作人员还需保证离心后的血标本无溶血、脂血的异常现象,保证有足够的血清量,如有异常,填写标本返工单,由外采人员重新取样,确保标本符合各检验项目的要求。在取样后需严格执行血液贮存条件,每天对贮血冰箱温度记录3次,用2%戊二醛对贮血冰箱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处理,血液在有效期内发放,对于过期报废的血液要及时处理。

3.2 试剂的处理

保证进货渠道正规,所有试剂必须经国家认可,具有质检部门及本站质控科确认的合格证书,免疫试剂还必须有批检激光防伪标志。使用前将试剂放于室温平衡半小时,检查试剂包装密封是否完好,试剂是否足量,检查合格后,按比例配制试剂,且尽量由一人核对,以免加错试剂。试验完成后将剩余试剂加盖存放于2~8℃的冰箱内,严格填写出入库、交接手续。为避免标本的污染,出现花板现象,一般2周需清洗容器一次。

4 环境要求

由于自动化仪器对环境要求较高,如不注重实验环境,往往易形成潜在隐患。实验室的建筑与设施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的规定[2-4],要求实验室布局合理且有明确的分区,有充足的照明和操作空间以及有效的消毒设备。实验室室温应保持在18~25℃,相对湿度保持在50%~80%,环境温度过低易使弱阳性标本出现漏检现象,实验室周围也应避免电网强磁场的干扰。为排除环境因素对仪器的影响,实验室主管应购置自动化仪器对实验室环境进行评估,必要时提前做好实验室环境改造的准备[5-6]。

5 操作流程要求

为确保检测项目、实验步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检验科免疫项目的检测原始记录和实验操作步骤应精确到每分每秒,并执行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定期总结、整理,保证有据可依。

目前,按照《血站质量管理办法》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血站实验室质量体系已经建立,但建立全面有效的血站实验室自动化体系不是最终目标,我们旨在如何使整个体系有效、持久的运行。为了提高血站自动化检测管理水平,应保证实验室充足的人力资源,并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保证设备仪器的正常运行,持续改进实验室质量体系,为安全输血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 2006:167.

[2] 张悦.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5(3):59-60.

[3] 庄执文,陈红,刘鹏. 血站实验室管理与自动化检测的探讨[J]. 中国健康月刊,2011,10(7):36-37.

[4] 段瑞. 血站实验室自动化检测与管[J]. 实用医技杂志,2008,7(30):68-69.

[5] 赵红胜,邢培清,刘玉振. 血站系统自动化检测仪器的选[J]. 中国输血杂志,2005,12(2):89-90.

篇8

[关键词]处置 管理 实验危险废弃物 高校

一、高校常见实验危险废弃物的种类

危险废弃物,即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收入49类危险废物,498种危险化学品。其中包含医疗废物和剧毒废物,危险废弃物中大部分是危险化学品类废弃物。高校教学科研中常见的实验危险废弃物种类有:

1.危险化学废弃物

危险化学品系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废弃的危险化学品即为危险化学品废弃物。

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和腐蚀品等7类。

高校教学科研中实验室产生大量危险化学废弃物,其潜在的危险性也最大,是高校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中的重点。

2.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是由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如:氰化合物、生化合物、硒化合物、汞、锇、铊、磷等。剧毒化学品废弃物在高校实验室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实验危险废弃物。

3.放射性废物

这类废弃物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因其有自身衰变、放射等特性,单独列为一类,高校实验室中一些仪器设备以及专门从事放射性实验中常常会产生放射性废弃物。

4.高校附属医院产生的医疗危险废弃物

这类危险废弃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分感染性废弃物、病理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药物性废弃物、化学性废弃物五类。

二、高校实验危险废弃物的常见处置方法

1.废弃物处置的方法

处置废弃物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安全合理利用废弃物和无害化处置。处置方法按处置的的原理,分为物理、化学、生化三种。

物理方法:利用废弃物的物理特性,通过改变其外形如压实、破碎、分选分类、脱水与干燥、固化,或将有害物质分离、隔离如蒸馏与溶剂萃取、吸附、膜分离、离子交换、电渗析、包装,以方便下一步处置、减少处置量。

化学方法:利用废弃物的化学特性,通过化学反应如沉淀、中和、氧化、还原、焚烧、热解等,消除或降低其危害性。

生物方法:利用废弃物能被微生物降解特性,利用微生物如菌类将其分解,消除或降低其危害性。

三种处置方法各有优劣,对不同的废弃物,在不同的处置条件和要求下,可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有时同时或交替综合采用。

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都不能将其消灭或破坏,只有通过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变才能使放射性衰减到一定的水平。而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长,并且衰变的产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较为独特。

2.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危险废弃物的常见处置途径

(1)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处置

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法规、制度规定进行。

目前大部分高校处置危险化学废弃物,专门委托经公安、环保等批准的、具有危险化学品处置许可资质的部门进行,实行定期集中统一处置的办法。学校实验室和保卫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负责处置的管理。

有条件和资质的实验室,也进行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处置,如酸碱中和、沉淀、蒸馏、焚烧等,有效减少了废弃物的危害数量、强度和处置成本。

(2)剧毒化学品和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

剧毒化学品和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进行。目前高校基本是委托具有剧毒化学品处置许可资质的部门进行。学校实验室和保卫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负责处置的管理。

(3)医疗废弃物的处置

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进行,目前基本委托环保部门认定的具有医疗废弃物处置许可资质的单位开展。处置的管理主要由医院的保卫等相关部门负责。

三、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危险废弃物处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尚未完全制定健全废弃物处置及配套的管理办法,缺少或未能严格执行化学品采购、保管、使用及其废弃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的一整套管理制度,使得废弃物产生、处置的各环节互不相干,各行其是,废弃物处置源头、过程和结果同时抓无法落实,废弃物处置管理职责不明,责任无法得到完全落实,遇事推诿,怕担责任,废弃物危害隐患严重,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效果欠佳。

2.设施亏乏、投入不足

废弃物的处置需要复杂的工艺和必要的投入。从各实验室到废弃物贮存仓库,由于缺少相应的废弃物处置完善的设施和足额的经费,使得废弃物产生和收集过程中,无法完全进行有效的预处置,达到以减少废弃物量、危害强度和提高回收利用率目的。而实验室是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实验员对废弃物的成分、含量、特性最为清楚,预处理的效益最高,废弃物贮存仓库废弃物质结集地,是批量化、高效处置的场所,一旦错过将永久失去这两个废弃物预处理最佳时机。

3.安全、环保意识淡薄

随着高校环境保护宣传和法制教育的不断加强,合理合法地处置废弃物已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但仍不难发现危险化学废弃物倒入生活垃圾、下水道等随意处置现象,废弃物收集点常常会见到无来源、无品名、无成分、无含量现象,大大增加了废弃物的危害和处置成本。

4.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

一些高校对化学废弃物未实行集中存放、统一处置办法,使这些化学废弃物散存于各实验室,由于贮存条件不一、管理人员责任性不同,容易产生危害,存在事故隐患;一些高校的危险废弃物收集、保管、处置管理职能部门,未配备足够的危险品处置管理专业管理,存在外行管理内行现象,安全可靠难以保证。北京大学委托化学学院统一负责联系处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废物,从专业的角度,大大提高了危险化学废物的安全可靠性,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四、高校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途径探讨

1.制定并严格执行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使废弃物处置管理合法化制度化

高校教学、科研及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种类、危害性、产生单位各不相同,因此其主管部门、处置权限、处置方法各不相同,同时产生废弃物过程中的各环节又会对合理有效处置废弃物产生影响,因此各高校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定并严格符合本校实际的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明确各方权利、职责和义务,形成多部门合作势态、齐抓共管、依法治废的良好氛围。

2.加强宣传,提高废弃物处置全民意识

学校不但要加强对本校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还必须大力宣传国家环境保护、污染环境防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等法规、制度,使合理合法地处置废弃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时时参与环境保护成为自然习惯,使废弃物产生环节中的每个人,都提前加入到处置的行列中来,有效减少废弃物和数量、危害,提高废弃物处置的效率和效益。

3.实行废弃物集约化、专业化处置管理,提高效率和效果

集中收集存放、专业化管理、专业化统一处置废弃物,可使废弃物处置管理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可减少废弃物危害机会,提高废弃物管理效果,还可提高废弃物处置效率。有条件的高校如再配套以收集过程中的预处置,更会提高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废弃物集约化、专业化处置管理,还可以扩展到整个废弃物产生过程,如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集中采购,专业管理人员对使用跟踪监督,加之以废弃物实验室预处理,同样可以有效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和危害强度。

4.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的研究

高校应利用科研技术人员力量强、设备先进的优势,进行废弃物处置先进技术的研究,研究出废弃物减少多、危害程度小、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高、成本低的处置新技术,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为本校本单位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环境保护事业作贡献。

5.加强物质、经费支撑和管理

一是利用高校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加强处置废弃物设施、设备、化学品的投入,鼓励人们全程对废弃物的处置。

二是加强废弃物存放场所的建设和设施、容器配备,确保规范、安全。

三是实行废弃物处置费用分担制度,实行谁产生,谁处置的办法,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处置率;对无品名、成分、含量的化学废弃物收取检测费等。

四是实行奖惩措施。制订奖惩制度,对在废弃物处置管理中表现突出、贡献大的师生员工给予奖励;同时对环保意识差、随意处置废弃物甚至造成废弃物危害事故者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号令.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002.

篇9

医院检验科中心生物实验室建设工程,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多专业的综合医学工程。文章阐述了中心实验室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实施,并总结了建设中施工质量控制的体会。

关键词

中心实验室 工程 质量控制

医院检验科中心实验室建设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建筑结构、强(弱)电、信息工程、洁净室、暖通空调、消防安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院感控制及医疗废物处置等多专业的系统医学工程,需要医院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一、工程概况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新建检验科中心实验室位于门诊楼附楼4~5层,总建筑面积2010,原为物资仓库,有较大的施工改造空间条件,计划改造为二级医学实验室,并严格遵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JB50591-2010)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设计施工。

实验室平面规划分为工作区域和实验区域,因此需要进行生物安全分区和工作流程设计,以避免交叉污染。平面布局按照实验室、洁净室建设标准规定,将洁净区域集中布置并与普通区域完全分隔。不同洁净等级的洁净室(区)按空气洁净度等级高低由内向外布置,净化区域包括PCR\HIV\细胞培养室、微生物实验室,其余为非净化区域。不同洁净等级的洁净室之间通过缓冲或传递窗联系,工作人员进入洁净区时通过更衣、缓冲进入工作区域,物品通过传递窗进行缓冲、传递。

二、工程前期设计论证阶段体会

(一)多部门参与论证

前期设计论证阶段,应由医院检验科、院感管理科、医务科、门诊部、设备科等职能及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确定新建中心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和内部流程,提出初步平面布置图,严格划分实验净化区域和工作非洁净区域,广泛吸取先进经验,体现出以人为本、流程规范、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

(二)深化设计论证

由医院设备科、基建科按照初步平面布置图,结合现有施工场地建筑面积、房间布局、外部通道、周围环境、上下水接口、电源容量等因素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论证,对涉及的污水处理、废气排放、医疗废物处置问题进行环境评估,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施工预案及平面图。

(三)组织现场勘查

组织具有洁净室、医学实验室设计及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现场勘查,深化设计,并制订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实验室生物安全分区合理,有明确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标志。按规范分别设计医务人员通道流程、实验标本物通道流程、洁净物品通道流程、医疗废物及其它污染物通道流程;

2.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和通道以避免交叉污染。需通过相关门禁识别装置后方可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配置充分的安全防护设施,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工作性质,按照行业规范进行个人防护;

3.配备洗眼器、冲淋装置及其它急救设施及耗材,并保证以上设施可正常工作。对生物安全、防火防爆安全、化学安全等做出充分警示;

4.实验室出口处设有专用手部消毒设备;

5.设置易燃、易爆物品专门的储藏室、储藏柜;

6.保持安全通道畅通。

(四)专家审核

设计方案经医院设备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核确认后,进行工程招标。

三、工程建设中的体会

(一)各专业设计方案选择

1.结构及装修方面

(1)室内采用岩棉彩钢板结构配以铝合金辅材。洁净室采用整体圆弧过渡方式,即墙面与墙面、墙面与顶面、墙面与地面均采用圆弧过渡,避免卫生死角,有利于空气流动和减少涡流区,保证净化效果。吊顶检修口规格600mm×600mm,在关键部位必须设检修口,便于检修和日常维护。

(2)地面采用具有防静电功能,且耐磨、阻燃、耐腐蚀、防水、防漏、防渗性能的PVC地板,PVC卷材地胶板厚度大于2mm,颜色由检验科按分区选定。PVC卷材地面下做水泥自流平基层,地面有荧光箭头指示(实验室分区、安全出口、疏散口)。

(3)门窗采用不锈钢包边玻璃门和大景观窗玻璃(玻璃距离地面30cm),全部采用钢化玻璃。单开门1m,子母门1.2m,门1.6m,门底部均安装不锈钢踢脚护边,实验室区域平开门均配备闭门器。

(4)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各种台、架、设备应采取防倾倒措施,相互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其侧面至少留有80mm、后面至少留有40mm间距以方便清洁。当靠地或靠墙放置时,用密封胶将靠地、靠墙的边缝密封。

2.净化空调系统

(1)净化空调系统是整个实验室净化的核心,净化区域包括PCR细胞培养室、HIV细胞培养室、微生物实验室,其余为非净化区域。

(2)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如下: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34.8℃,湿球温度为26.7℃;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10℃,室外计算相对湿度为45%~65%。按上述要求,所选用的医用卫生型净化空调机组参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设置,采用4台净化空调机组(初效过滤段:可冲洗金属框板式尼龙网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段:可冲洗金属框板式无纺布中效过滤器)和3台排风机组,保证各实验室需求。

(3)采用带循环风的空调净化系统,空气气流流程为:新风(初效过滤)―空调机―加压风机―中效过滤段―送风管―高效过滤送风口―回风口―回风夹道―空调机房。回风小于50%,排风大于50%,上送下回,满足负压要求,空气经空调机降温、除湿、消音,用初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方式对净化区域内的空气进行过滤,满足二级生物实验室净化要求。

(4)排风系统采用独立排风方式,经中效过滤后排出,排风机与中效送风机组连锁控制。

(5)在机房设置宽大的检修空间,方便机组的维护与检修。

(6)冷热源由置于屋面的风冷模块式机组提供(按全年全负荷选型),同时并入大楼中央空调管网。

3.恒温恒湿自动控制系统

温度、湿度指标是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室内的舒适程度,按标准要求,温度全年必须控制在22℃~25℃之间。净化区每间房内配备自动控制系统,对房间湿度、温度和风速实施预设及调控,系统将其自动地控制在国家规范要求的范围内。本系统还必须具有空调机组开停机控制、运行显示、排风消毒控制、辅助加热控制及显示功能。

4.强电控制系统

医院供电系统虽然有双回路供电,但鉴于中心实验室设备集中、用电负荷量大,对供电稳定性、安全性要求严格,一旦发生突发电路故障将会造成信息丢失事故或生物安全事故,因此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电器材料严格把关,电缆、开关、插座、电线、断路器应选用质优产品;

(2)设立本建筑区域独立的供电单元,由医院配电室辐射专线电缆供电。专设保护地线,设置防雷浪涌保护装置。实验室强电单元设置漏电、短路、过载、缺相保护,动力配电柜内设置气溶胶灭火器;

(3)针对实验操作间、生化室、冷库、冷链系统等特殊场所,单独设置UPS电源机房,以保证用电的连续性;

(4)照明设计符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净化区照明采用百级手术室净化灯带、净化气密灯盘,不宜采用普通灯盘、灯带;

(5)按消防规范设计布置消防应急照明、应急疏散标志、气溶胶灭火器。

5.智能化管理系统

中心实验室标本接收、传递均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工作区、办公区均设置了对讲呼叫系统和门禁系统;电梯、楼梯、通道等所有入口均设置了门禁和监控系统及警示标志,防止误入,确保安全。

(二)施工现场管理

1.合理划分工作界面。中心实验室是门诊附楼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楼下是医院药品、设备仓库。因此,施工前要做好前期水、电、暖等各系统的外部连接准备工作;提前做好施工楼层防水层、集中排入医院污水处理池的下水管道、生物安全柜通风管道等配套工作;提前计算用电负荷量,改造供电专线,制作专用接地装置。另外,断开楼层内原有的暖气管路,确定由医院供水管网、配电室、信息中心、监控中心接口连接的位置和线路走向;净化区域内的各种装饰装修、各种管线敷设、各种设施设备采购安装等,都要具体明确,合理划分,多方配合。特别是与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医院信息化系统、消防系统,必须与整体改造工程统一施工,进度和施工面严密配合,实现无缝连接。

2.及时修改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调整施工。施工过程中,应从便利角度出发,及时听取使用科室的意见,每周会同各监管职能科室、施工方、监理方等现场检查沟通,不断完善和修改细节设计,有效优化施工做法,消除质量与安全瑕疵,避免再次改造。

3.妥善协调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施工过程中,多家、多专业同时施工,交叉作业,时有冲突,因此需要每天召开工程协调会,及时合理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防止施工事故,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

(三)严密组织各项验收

每道工序完成后必须经监理和建设单位验收,否则不宜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大宗材料进场必须验收合格方可用于工程;各类设备进场必须验收,认真核对设计参数;所有材料的资质报告必须齐全,各专业系统性能的测试也必须进行验收。另外,在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监控的前提下,要求施工方先进行工程整体观感质量检查和水电、信息、净化空调系统的联合试运转和系统调试。此外,洁净室空气净化效果应经当地疾控中心检测验收合格后,由医院组织施工、设计、建立单位等共同验收,验收合格后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参考文献

[1]建标110-2008.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S]. 北京:卫生部规划财务司,2008

[2]GB/T50341-200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

篇10

1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设立

1.1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背景1984年,清华大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为学校的分析中心和材料中心实验室添置了一批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学校的分析仪器得到了更新和水平的提升。两个中心是当时为全校师生提供公共分析测试服务的单位,必然要有一定的费用来保持中心的平稳运行,如水电、试剂、仪器设备的维修和部件更换、仪器设备功能的二次开发、新测试方法的研究和辅助装置的研制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当时的情况是两个中心都没有这方面的经费来源,只能通过收取测试费用来平衡支出。尽管当时对校内用户的收费给予了很大的优惠[1],但是对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和经费不足的学生论文工作仍是不小的负担。1986年,由原设备实验室处(现为实验室与设备处)牵头,联合财务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科技处共同出资建立了分析测试基金。学校也拨出一些经费支持分析测试基金,对使用这两个中心的仪器设备的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还设立了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2-3]。这两项基金后来合并为“实验室开放基金”。

1.2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目的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内跨系、跨学科的科研教学工作,加强学术交流”[4]。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高低取决于需求和服务,当需求客观存在且服务条件具备时,就需要通过一种共赢的方式使供需双方都得到满足。实验室开放基金就是撬动双方积极性的杠杆,在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更多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很好地调动了机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但解决了机组测试费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机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此外,实验室开放基金也发挥了管理部门联系机组和用户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开放基金的设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型仪器设备以传统的拨款方式补充运行费的做法,同时调动了机组和使用者的积极性,又为管理部门找到了一个工作的有力抓手,实现了多方面的效益。

1.3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主要工作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设立是一项有益的制度创新,为了保证基金的良好运作,清华大学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基金的申请、受理和评审流程。通过通知、印发“实验室开放基金使用手册”等多种方式宣传开放基金的使用情况,让更多的人清楚地了解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开放设备;通过设计合理的申请表,收集必要、完整的信息,认真组织专家评审,保证基金审批和使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2)加强管理和协调,保证基金的顺利实施。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实施,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财务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科技处等部处给予密切合作。实验室与设备处具体负责经费的管理、申请审批和考核工作,每年对基金使用成效进行总结,并向主管领导汇报,积极与相关部处沟通基金的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实验室与设备处还及时调整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将所购置的新型、有需求的设备纳入基金管理系统中,及时淘汰开放不好或者没有需求的设备,始终保持开放设备的先进性和通用性。学校设立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以鼓励机组积极工作,充分发掘设备的潜力。

2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完善与发展

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以来,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机构改革,主管部处也几经变化[5]。但是,20多年来,基金主管单位不断改进工作,努力探索适合清华大学发展的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方式,使开放基金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清华大学不断完善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制度,使开放基金得以高效地持续发展。1989年5月,经主管校长批准实施了“清华大学开放基金管理办法”,1997—1998年度第四次校务会通过了“清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实施办法”[6],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的目的、资助范围、资助仪器标准、实施程序、申报评审时间和财务管理、奖惩办法等。随之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使用办法”实施细则,细化了开放基金的申请、审批、财务管理以及奖惩措施。2005年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将“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使用办法”及实施细则合并为“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2012年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对基金管理办法做了较大修改。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清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2.2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历史变化实验室开放基金运行26年来,在基金的内涵、资助方式、资助额度、资助比例、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基金内涵的变化。开放基金设立之初的设想包括所有鼓励实验室开放的资助基金。1986年基金设立之初设置了测试基金和维修基金;1997年撤销了维修基金,大幅度增加了测试基金的数额,机组的维修资金主要来源于开放服务收入;2008年新设置了实验室创新基金,鼓励实验技术研发。近几年仪器设备的价值增加,维修费用较高,机组反映测试服务收入不能支持设备的大修。学校在“985工程”三期的支持下,2012年重新启动了维修基金。

(2)基金资助方式变化———变先拨款为后付费。实验室测试基金最初的资助方式是在测试开始前就直接拨款给用户申请的仪器机组,但学校很快就将“先拨款”调整为“后付费”方式并一直延续至今。“学校不是向实验室拨款,而是支持用户,只有用户使用资助设备后,管理部门统计服务情况后,将测试服务费拨付机组,机组才能得到相应的运行维护费和人员劳务费用”[7]。现阶段实验室与设备处每年两次集中办理测试服务的汇总和返款。

(3)基金资助总额的变化。基金刚设立时总额只有20万元,开放基金设立之初的8年,学校拨款累计277万元,平均每年34.6万元。由于运行良好,效果显著,1997年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基金的支持力度,将大型仪器分析测试基金和维修基金合并,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同时将基金资助总额提高到600万元/年[8],并且一直实施到2011年。近几年由于国家项目的申请中降低设备购置费而加大测试费的比例,使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可支配测试服务费增加。为此,学校计划将资助总额适当进行调整,同时在“985工程”三期恢复了维修基金,总额为1500万元。

(4)基金资助比例的变化。开放基金设立之初,学校科研项目经费普遍比较紧张。为了有效帮助课题组开展分析测试工作,测试基金最初对课题的支持比例为50%~70%。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基金项目、“973项目”等基础研究课题资助70%。随着学校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测试基金资助的比例逐渐降低,2012年将资助比例统一为30%[9]。资助比例的调整反映了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资助比例的调整,在年度资助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开放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了更多的自筹资金,使测试基金的总额有了大幅度增加,更好地支持了获得资助的仪器设备及其所在的公共测试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开放共享。

(5)基金管理方式的变化———纸质文档流转变电子化、网络化管理。2001年之前,基金的管理(如基金的申请、总结、数据汇总等)都使用纸质文件流转,基金的使用也采用基金卡,机组人员在基金卡上记录使用金额和余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2001年,在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帮助下,一部分仪器设备实现了基金的网上申请和评审。网络化管理效率高、信息透明度高、查询统计方便等优点得到了机组和用户的普遍认同。2006年,全校开始统一使用实验室与设备处联合计算中心开发的网络版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系统,实现了基金管理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开放基金运行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实现了基金申请、审批、使用、汇总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10]。

(6)基金资助设备变化。随着学校购置仪器设备的增加,基金资助设备也不断更新和增加。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基金资助的设备从最初需要动员加入到现在需要竞争择优。基金设立初期主要依靠分析中心、材料中心的仪器为全校服务,如今不仅分析中心、材料中心的仪器设备数量增添较多,还增加了生物医学测试中心、高性能计算平台、生物医学影像实验室等校级科研条件平台,一些院系级分析测试和实验研究平台也发展起来。

(7)服务奖金和酬金的比例提高。实验室开放基金从制度上保证机组能够从服务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酬金,学校规定从仪器设备用户自筹经费中30%作为酬金。现在用户在自筹经费比例为70%的情况下,服务收入的21%作为酬金。

3实验室开放基金的效果

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通过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实施成为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先行者和倡导者,这一做法后来被不少国内高校所借鉴,促进了高校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

3.1清华大学内部效果1986年4月至1987年9月的1年多时间,全校有21个系的377个项目使用了开放基金[11]。开放基金设立的前8年共资助课题2500项,培养人员近8000人次,约2400篇。在开放基金的支持下,SCI数量、人才培养数量均呈递增趋势,且得到基金资助的SCI论文数每年都在1000篇以上,实验室开放基金的需求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3.2开放基金的社会影响清华大学通过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做法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不少高校到清华大学来调研交流,参照清华大学的做法设立了类似的开放基金,如重庆大学[12]、浙江大学[13]、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学校。《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强调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共享,要在整合国家、部门、地方相关研究实验资源的基础上,营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和运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清华大学建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做法,完全符合以上两个纲要关于仪器设备共享的要求,得到了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认可,科技部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北京电子能谱中心”和“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开放服务取得了良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