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事务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事务专业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事务专业培养方案

篇1

[摘要]文章介绍了法律事务专业培养掌握法律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濮阳职

>>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运行保障 论高职高专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 论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论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浅论怀特海教育节奏理论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民法教学中的运用 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婚姻家庭法课程中的应用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高职高专法律事务专业教育的创新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学生行动能力培养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困境与对策研究 高职社区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探 论模拟法律事务教学的认知论基础 法律事务专业采用模拟法庭进行毕业考核的具体方案及题目设计 高职法律院校法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法律事务优势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论企业法律事务的职责特点及功能 基层央行法律事务工作存在的难点及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03-18.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教高[2004]3号)[Z].2004-10-19.

[3]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4]赵晓丹.高职法律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4).

篇2

一、加强法律意识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2011年,建议在公司范围内开展以合同管理为中心的普法教育及培训工作,要以合同管理为主题,密切结合本公司经营管理实际,务实、有效的组织开展,通过活动,在整体上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同时,积极推进合同管理工作,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员工依法经营意识和执行操作水平,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律审查,防范风险,服务基层要坚持法律审查的独立性,继续做好对合同的审查工作,加大对临摊的监管核查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平时管理相对薄弱的业务和环节的法律审查及指导,如有必要做好法律意见书,并督促落实。对公司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业务、及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参与谈判、合同文本起草、法律风险提示及法律审查等方式,为经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法律服务。

三、加强业务合同管理,提高经营合规水平加强对合同文本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进一步规范合同文本的使用,不断提升合同质量。按照租赁管理等要求,对合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同时要把合同的检查作为日常例行工作,并持之以恒,力求关口前移、消除隐患。

四、改进诉讼管理,提高诉讼效益继续加强诉讼论证,提高诉讼效益,杜绝无效益诉讼。继续强化案件管理,全力推进未执结案件的执行,为清收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力求胜诉案件执行收回等工作有所突破。改进诉讼管理,要对企业经营,特别是合同案件发生条件及其管理中风险预警进行论证、提出可行的处理办法,为完善合同管理、做好预警反应、及时中止风险提供法律服务。

五、做好自律监管工作,切实防范法律事务工作风险按照法律事务工作自律监管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律监管职责,对各公司各部室及分支机构的法律事务工作做好检查,对各项职责范围内的业务做好自查。

六、关注业务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调研工作要在往年开展的调研工作基础上,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调研水平,为领导决策和规范业务操作提供法律支持。加强调研的主动性,多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单位在业务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风险隐患,扎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严密论证,揭示风险隐患,提出可行性建议。注重对业务经营中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识别风险、提示风险和提出对策。

八、从法律角度出发,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督促各基层单位法治企、依法行政,从而提高依法管理水平的高度,切实重视法律工作;加强对公司经营中法律工作的指导,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经营人员素质,着力培养与法律事务有关人员求真务实、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法律事务对经营管理的支持保障功能。

篇3

一、抓好“五五普法”工作,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提高依法合规管理水平2008年,普法教育及培训工作以合规管理为主题,密切结合本行经营管理实际,务实、有效的组织开展好“五五”普法,在整体上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同时,积极推进合规管理工作,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业务操作水平,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高我行风险防控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律审查,防范风险,服务营销坚持法律审查的独立性,继续做好对信贷业务(合同)的审查,加大对非信贷类业务的审查力度,扩大#律审查范围,特别要加强对当前案件多发,管理薄弱的业务和环节的法律审查及指导。继续做好法律意见书的出具工作,并积极督促落实法律意见。加强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合规合法性论证,对新产品、新技术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保证业务创新活动的合法性。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参与谈判、合同文本起草、法律风险提示及法律审查等方式,为业务经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法律服务。加强对支行法律审查的检查和指导工作。

三、加强业务合同管理,提高经营合规水平加强对合同文本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进一步规范合同文本的使用,不断提升我行合同质量。按照强化贷后管理等要求,对合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同时要把合同效力的检查作为年度例行工作,持之以恒,力求尽快见到成效。

四、加强转授权管理,有效发挥转授权动态调整作用根据上级行转授权,继续做好年度转授权工作。加强转授权动态管理,密切关注转授权执行情况,对出现重大风险隐患的支行或业务,要及时调减、暂停或收回相关权限,充分发挥转授权动态管理对业务经营和风险控制的杠杆作用。做好转授权执行情况的检查。

五、改进诉讼管理,提高诉讼效益继续加强诉讼论证,提高诉讼效益,杜绝无效益诉讼。继续强化案件管理,全力推进未执结案件的执行,为清收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力求胜诉案件执行收回突破200万元。改进诉讼管理,要对“中止风险之诉”发生条件及其与贷后管理中风险预警的衔接进行论证,提出可行的处理办法,为完善贷后管理、做好预警反应、及时中止风险提供法律服务。加强诉讼费用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律师聘用管理工作制度。抓好经济纠纷案件责任追究移送工作的落实。

六、做好自律监管工作,切实防范法律事务工作风险按照法律事务工作自律监管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律监管职责,对各县(区)支行的法律事务工作做好检查,对各项职责范围内的业务做好自查。

篇4

关键词: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实践与思考

一、法律专业设置毕业论文环节的意义

法律事务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一样,毕业论文环节的设置是检验学生几年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是指导教师悉心指导的成果体现,是学校发现和提高专业教育水平的参考要素之一。于高职法律专业而言,除了给学生讲授法学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法律职业技能,完善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体现的是其写作能力和对某一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认知能力。在高职法律专业设置毕业论文这个环节是有必要的,在具体的设置上,应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同高职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方案紧密结合,

以期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操技能。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既是对学校、学生学风的检验,同时还会对学生将来的职业道德的养成产生深远影响。

二、呼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现状

呼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环节设置的现状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是在三年级第一个学期。之所以选择第一个学期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是基于第二个学期学生会有顶岗实习的任务。其次,在具体毕业论文设置上,教研室往往会给出学生一个写作论文的大致题目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并拟定自己的具体写作目标。第三,在论文题目范围的设定上,我们往往偏重于对具体的或有争论性的问题进行拟题。

经过近几年毕业论文的指导,我们发现,对学生而言,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对既有知识“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学生在形成思路的过程中既能复习到了以往所学到的知识,还能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和观点;同时,学生的专业写作水平和文书写作水平在这个过程也得以反馈。

三、呼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调查问卷

为更好地完成课题,我们在法律事务专业三个年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年级发放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份;二年级发放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份;三年级发放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7份。问卷调查主要涉及12个问题。其中涵盖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被调查者对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了解程度、如何选题、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否了解写作规范、是否有必要开展论文写作专题讲座、论文写作是否能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创新形式、是否可以与技能大赛结合、对论文答辩环节的知晓度及建议等问题。

针对有效问卷,我们做了相应的归纳总结:

四、呼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

历经十余年毕业论文的指导,我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既有写作态度、写作能力问题,也有选题陈旧和答辩中不熟悉论文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一)选题方面,学生缺少创新性和挑战性,选题趋于陈旧和集中

部分学生在选择论文题目和题材时,考虑的不是热点社会法律问题或热点案件,而是过于保守的选择了成熟甚至有些陈旧的话题。他们认为,成熟的题材在资料的收集上比较容易,风险小,容易进行答辩。这样导致的是在一届甚至连续几届的毕业论文中如“夫妻财产制”、“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等论文的“上镜率”很高。

(二)论文格式和内容存在不规范的问题

论文写作不同于我们日常习作,它有着统一的规范和格式要求。毕业论文环节开始前,老师都会将标准格式和注意事项告知学生,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论文格式不规范的现象,甚至连字体、行间距等都不符合要求。部分学生喜欢在论文中引入案例说明法律问题,但往往引例不具有代表性或者引例的概括和表述上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学生论文的内容在逻辑结构上不成体系,自己对毕业论文缺乏一个系统化和整体化的认知。部分同学参考文献不规范。只有少数学生能在第一稿完成时格式标准,内容明确,错误率低。

(三)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不端正

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存在大篇幅抄袭他人作品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引用他人作品或表述缺失注释或说明。态度不端的问题不仅仅使得毕业论文环节意义缺失,更重要的是学生诚信缺失问题。这样低水平的复制式论文写作完全与论文答辩的设置背道而驰。

(四)缺乏系统化的毕业论文写作培训

目前,没有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设置专门的培训或讲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完成认知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的良莠不济。

(五)缺少对缺失学术规范或写作水平不高的毕业论文的惩处措施

基于毕业、就业率等问题的考虑,对于论文完成水平不高的学生往往提出批评教育,必要惩处措施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不够。

(六)毕业设计环节形式传统且过于单一

十余年来,毕业论文设计缺乏更多渠道、多方式的探索和创新,传统的论文写作与各项比赛或文书写作、案例分析未能很好的借鉴、融合。

五、呼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探析

针对呼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调查问卷中学生的各项需求和建议,我们可以对毕业论文环节做如下改革探索:

(一)深化解析毕业论文环节存在意义,确立符合实践需要的目标构建

职业院校的法律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技能的侧重培养。因此,在毕业论文中的映射就是我们在对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设计的时候也应该偏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在论文题目设置上,尽量突出新颖性和实用性。如果对社会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或各项技能大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允许他们以调研报告或法律建议书等方式完成毕业设计的考察。换言之,调查研究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或典型案例并形成书面材料或法律建议的这个过程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更愿意去写他们感兴趣或有感触的事情,这样可以避免说空话、说大话,更加符合毕业论文环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二)强化学生学术道德建设,规范论文格式和内容

端正的学术态度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也会对其诚信观的养成起到很好的作用。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相关法律工作的要求是严谨的态度和踏实的行动,因此,学术道德建设的强化十分重要。

(三)开展系统化的毕业论文专题知识讲座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学生对毕业论文选题、论文规范、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问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专题知识讲座,为学生创作毕业论文扫除障碍,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完成论文写作

(四)建立失信论文惩治机制

对于毕业论文写作上存在严重有失规范并拒不改正的学生,给予延迟毕业或重新组织答辩等形式的惩治是有必要的。我们给社会培养和输送的应该是更为优秀的人才,针对有瑕疵的环节要及时修正。换言之,优秀的学生不仅体现在技能上,还要体现在职业道德上,而职业道德又会受到在校期间的道德体系的影响。

(五)强化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丰富毕業设计形式

毕业论文答辩环节是学生将其论文写作的精华展现的舞台,传统的一问一答形式可以朝着趣味性、多样化的方向改革,在调查中,这样的环节改革也是学生需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我们可以把眼界打开,不必拘泥于论文的写作,形式上可以做大胆的创新和丰富。调查报告、职业技能大赛的作品、法律意见、热门典型案例的分析等形式都可以添加进来,甚至可以跨专业合作。只要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方式我们都应该去尝试。

篇5

 

一、发展蓝色大学法学专业背景

 

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如此,必然要求有大量各行各业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来满足社会期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法律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640余所,在校生的总人数约为35万人。不同水平的院校纷纷设立法学专业,招收大量法学本科生。就辽宁省而言,具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共计20所,在校生总量为1万余人。很多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非常注重对法律课程的学习,以掌握法学知识作为求职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据2010年的全国硕士招生报名统计,法律硕士仍居报考人数最多的十个招生专业之列,位居第二。全国具有法律硕士授权点的院校有115所,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在众多设置法学专业的学校中,我校要突出蓝色大学的特色,培养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同时,为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实现海洋强国梦,依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培养高素质的涉海涉渔法律人才迫在眉睫。而“法学教育的正确定位和创新发展决定了法律人才的培养的效果”,因此,明确我校法学专业的定位及特色发展是重中之重。

 

二、蓝色大学法学专业定位及特色发展的理念

 

蓝色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科定位与特色发展与一般综合类学校的发展有所不同,要在“蓝色海洋”学科背景下谋求自己最大化的发展,而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因此推行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凝练大连海洋大学法学专业教育的特色须遵循以下理念:

 

1.科学定位

 

罗伯特· 赫钦斯曾指出,“大学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导致大学的极端混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项事业必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对蓝色大学法学专业进行科学定位。要以科学的方法推行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所谓科学定位是指:以科学的方法明确目标、制定方案、优化资源、彰显特色。结合涉海涉渔法律事务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法学教学计划,将涉海涉渔教育贯穿到培养计划中,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法律学是一门现实科学,而不是纯粹的规范科学”,法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各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作为地方涉海高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与我校自身办学的内在条件,我校法学专业教育的定位及特色体现在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涉海涉渔高级法律人才。

 

2.特色发展

 

我校明确指出,要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以涉海学科为先导,带动相关学科,坚持学科渗透,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涉海专业方向,突出学科中的海洋特色。因此,建设蓝色大学法学专业既符合我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也适应了国家发展海洋战略的整体要求。

 

3.全面提升

 

“法之立也,为民造福耳。”我校刚刚起步的法律硕士教育正在探讨以法学基础教育为依托,结合我校建设“蓝色海洋大学”的目标,进行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法律硕士教育不仅要为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诉讼型法律人才及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治国人才,更重要的是作为具为法律硕士授予权的涉海高校,要着眼于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涉海涉渔的法律专才。全面提升我校法学教育的质量。

 

三、蓝色大学法学特色发展的途径探究

 

1.夯基础——巩固法学本科教育,将已经取得的专业建设成绩为法律硕士教育奠定基础

 

“学术是支配大学的核心与根本,大学正是在学术这一本质特点上确定着自己存在的根据。”社会的发展使法学广泛渗透到生活的各行业、各领域,社会分工趋于精细化,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政府执法者,尽管很难掌握各行业全部的知识和技能,但作为法科毕业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是“应有的共同规格和最基本的要求”。法律的基本原理及价值理念仍是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的基础。

 

法学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三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其中,基础理论课程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和铺垫,专业基础课程是法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和重点,专业技能课程是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巧。

 

近年来,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积累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强化法学基础专题课,使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法律专业技能,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的研究能力,事实调查能力,交流沟通、谈判、诉讼、非诉讼争端解决、接待、组织和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等;通过扮演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2.抓机遇——以法律硕士授权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实践,实现法学本科、硕士教育特色一体化

 

大学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组织,若自我封闭将会导致发展的落后与停滞。

 

对外界环境的辩证吸收是保持其活力发展和优化进化的必要途径,在强化涉海涉渔特色课程、加强法律教育的同时,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与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相适应不可缺少。要增加涉海涉渔法律实践性课程,如海事案件活用校内模拟法庭,增加校外海洋管理体验等环节。

 

3.筑特色——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坚持特色办学,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我校法学专业突出了大连海洋大学“蓝色”学科优势,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蓝色海洋经济相关的国际海洋法、海洋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涉海诉讼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向。本专业特色突出,突破了一般高校法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更专注于海洋管理、海洋环境等法律教育,开设了国际海洋法、渔业法规、海商法、海洋管理等特色课程。

 

理论方面,构建涉海涉渔特色课群体系,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突出“蓝色大学”法学理论教育特色;由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涉海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涉海实践教学体系化,形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实践教学特色,最终为国家培养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为涉海涉渔管理机关培养管理人才,为涉海涉渔诉讼培养专业律师。

 

实践方面,邀请大连海事法院、大连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毕业生代表共同研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讨论,特别是针对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养方面。随后,借鉴其他法学专业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制订我校人才培养方案。

 

(1)结合海洋渔业法理论及实务,做好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法理学专题、中国法制史专题、宪法专题、民法学专题刑法学专题、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诉讼法专题、行政法专题、经济法专题、国际法专题等。选修课按我校专业特色,设置海洋法专题、渔业法专题、海事诉讼等专题。实践教学包括法律文书、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谈判。实务实习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海洋渔业管理等实务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进行。在职业能力上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等方面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事务、结合法学理论展开,重在反映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2)成立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设立开展法律涉海实践教育的平台

 

首先,由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涉海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涉海实践教学体系化,形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实践教学特色。

 

其次,“法庭进校园”就是把人民法院的真实审判活动搬移到学校进行。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与人民法院协商沟通,选取人民法院在审的案件到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在校学生参加全程旁听,观摩庭审现场,以达到使学生切实了解人民法院真实审判活动目的。法学专家工作站和交叉任职是经学院与大连海事法院协商推出的双方合作的新方式,即法学专业优秀的师资受聘大连海事法院人民调解员,同时,海事法院的法官经学校聘任担任在校学生教学指导教师。这种方式不仅为学校的优秀师资提供了接触实务,提供了实践教学能力的有力支持,也使得审判机关共享学校的法学教育资源,实现共赢。

 

4.谋发展——突出蓝色大学法学教育的特色,全面提升我校法学专业办学层次和社会知名度

 

强化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成员来自政府、司法实务部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大胆尝试“法庭进校园”、模拟示范庭、法学专家工作站、交叉任职等多种方式,保障法学教育具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不仅方便了在校学生直接学习法庭审判,而且对于人民法院和主审法官也是一种督促和提高。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与审判机关之间的合作双赢。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1.解决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学专业特色

 

传统法学人才的培养,是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人才局限于狭隘的法学专业范围内,是标准化与同质化的。本课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采取实际措施凝练“蓝色大学”具有涉海涉渔的法学特色教育,特别强调和注重法学学生解决涉海涉渔法律事务的综合能力,解决了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学专业的特色。

 

2.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

 

本项目研究法学专业定位,不仅强化扎实的法学理论教育,还认真安排涉海涉渔法律职业教育内容,并与司法部门联合实施开放式办学,增强了法学专业教育的适应性,缩短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

 

3.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接地气”

 

本课题法学专业教育必须先参加法学专业专题教育阶段的学习,再有所侧重参加其他平台的某些特定涉海涉渔法律课程和实务环节,这样保证重点突出,能使掌握法律知识和具有解决涉海涉渔法律问题能力相互促进。

 

五、结语

 

蓝色大学法学专业定位及建设途径一定要依托海洋背景,坚持特色办学的原则,避免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要科学确立法学专业建设目标,走特色发展的途径,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法学专业一定会成为理工类高校中一个独特的、优势的专业。要坚持学科渗透,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涉海涉渔高级法律人才。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大连海洋大学不仅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而且会以涉海学科为先导,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涉海专业方向,而且我校的法学专业也会成为蓝色海洋大学中的特色学科。

篇6

Talking about Application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 Contract Law Teaching

LI Yanyuan

(Faculty of Law Application, Ha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aikou, Hai'nan 571100)

Abstract "Contract Law" is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Legal Affairs compulsory course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lecture-style teaching, the use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 in teaching courses in contract law is more conducive to fully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and initiative, students of legal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e use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 you need clear teaching objectives, adjust course content and assessment standards.

Key words contract law cours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object

1 合同法课程定位

本文所指的合同法课程,是高职高专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属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具的课程。其理论性主要体现在合同法所涉的各项法学原理上,在民法体系中,合同法作为当今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之一,集中反映了民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是民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践性在于合同法本身源于实践,是对法律实务中合同订立、纠纷、管理等各方面的约束和规范。合同纠纷在实践中占突出地位,合同纠纷的预防和解决是法律事务岗位的主要工作之一。在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教学中,需突出其实践性。这不仅仅是由合同法本身的实践性所决定的。更是由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突出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与专业相对应的法律职业岗位处理常见的法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自然十分重要,但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法条、介绍案例显然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才是教学的关键。通过合同法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合同法及相关知识订立常见合同、预防常见合同风险和解决常见合同纠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住几个重点法条。

因此,本课程需以我国现行合同法为依据,以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为核心内容,结合合同法的实施运行实践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具体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分析和处理各种合同实务问题。

2 合同法课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在传授合同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职业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将专业学习和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无缝衔接。而从事法律职业,要求学生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谈判、协商的能力,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具体到合同法课程,则要求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根据当事人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结合法律规定起草、审查、修改合同,进行签订合同的磋商、谈判,对违约行为采取合法合理的救济措施等等。采用填鸭式的理论讲授法,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几个法条,缺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练习机会。而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以致用才是根本,学生必须将合同法律知识与合同法律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了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及违约的救济、责任承担等合同法律知识后,要能够运用这些法律知识解决相关的合同法案例问题。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就是解决实务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也在这个过程得到了培养锻炼。

其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其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而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是模拟法律实践的仿真操作。采用源自实践的合同案例材料,让学生协商起草合同,或是解决合同纠纷,这显然比死记硬背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理论、法条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解决案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学生必须充分参与,例如收集合同法相关资料、查阅法条、并运用这些法律知识进行逻辑思维、推理等等。案例的解决情况直接检验着学生学习效果。相比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有效的学习检验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合同法课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

3.1 确定教学目标

即学生通过对合同法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及掌握合同法及相关的知识,具体而言,包括了解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基本体系及其研究对象;熟悉合同法的主要法条、立法基础和适用条件;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具体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了解当前合同法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知识目标的完成是为了培养能力目标作基础。如前所述,高职高专法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具体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合同法基础原理分析和识别不同的合同类型;能根据具体交易需要订立相应的合同;能运用法律分析和解决常见合同纠纷和案例,即根据不同类型的违约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措施,分析和处理各种合同实务问题。学生学习法律课程,不单单是掌握知识及具备法律从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法律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成为法律人的基本素质,这是法律课程的共同目标。而合同法课程作为法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同样看重学生法律职业素质的培养。本门课程所要完成的素质目标主要有通过模拟合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私权精神及诚实信用的品格。

3.2 教学方案的调整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合同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与标准做了相应的调整。

教学内容方面,选取合同法具有代表性、常用性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委托合同实例等做教学案例或教学项目。根据合同法的实际运行实施,引入实务中常见的合同问题及合同纠纷,以分析案例、完成项目为主。

在教学过程方面,综合情景模拟、法律咨询、项目化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合同法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按照实务中合同协商成立、生效、履行、终止的流程设置各个模块的任务。将合同法的基本知识贯穿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例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案例材料,按照分组进行合同协商,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需阅读、查找合同订立相关法律规定及解释,收集并修改相应的合同示范文本,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协商,并最终制定出合格的合同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点评、讲解,而不再是一昧的讲授。

篇7

关键词:国际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大学公共英语-法律专业英语-法学双语课程层进体系;课程系统设置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涉外法律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根据中国法律人才网的统计,我国85%的法务职位都要求竞聘者熟练掌握法律英语,而事实上,目前在法律界82%以上的法律工作者只具有单一的法律背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涉外法律人才需求总数是当前从事涉外法律事务人员数量的五倍[1]。因此,我国当今迫切需要培养既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为改变国际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落后的局面,中国司法部早在《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设想》中明确指出“重点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法律人才和职业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与此相呼应的是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8年制定了新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该大纲将原大纲中规定的“专业阅读”修改为“专业英语” [2]。二者都强调了专业与外语(英语)结合进行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拟以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为例,本着培养国际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目标,基于法律英语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分析,探讨如何在四年不间断的英语学习框架下对法律英语课程做出系统的规划和设置。

二、法律英语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法律英语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许多高校法学院在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都开设了法律英语课程,部分政法、英语院校甚至设置了法律英语专业,以培养法律专业或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涉外法律事务的能力。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了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法律英语课程的开设,但从总体的实践效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我国法律英语教学实践及理论研究跟现实的需要还相差很大[3],还达不到培养既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人才的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专家、学者都纷纷撰写文章探究原因并提出诸多建议,比如对法律英语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法律英语教学的定位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等,导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问题等等,影响了法律英语教学的效果[4]。

基于自身多年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课程体系化的建设问题上未引起重视。法律英语课程往往孤立开设,与其它相关课程并无衔接,这些课程间的安排既无前承性也无后续性,成散兵游勇状态,这些课程往往由不同学院开设,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不能互相衔接并有效支撑形成合力,难以形成真正的交流与合作,无体系化的设置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满足培养国际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要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教学体制的影响, 各课程分属不同类型学分,分处不同学院管理,学院部门间沟通交流不够,不能为课程的系统开设提供指导,缺乏跨学院的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和设置,致使各课程间系统性不强。

三、法律英语课程与大学公共英语和法学双语课程的性质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进行的与英语有关的教学一般分为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双语教学,而大学英语教学又分为两个层面----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面向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与英语有关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法律专业英语课程和法律双语课程。从性质上廓清法律英语与大学公共英语和法学双语教学的关系,有利于法律英语课程的系统化设置。

1.法律英语课程与大学公共英语和法学双语课程的性质定位分析

1) 大学公共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课程属于基础英语学习阶段课程,通常设置在一、二年级,其教学内容是掌握英语语言共核,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使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并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课程内容范围比较广,题材多样,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

2) 法律专业英语课程是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性质的课程,法律英语是法律科学和英语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法的语言,指表述法律科学概念以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英语。其课程内容限定为法律专业题材,但其性质是一门以法律为内容的英语课程,其侧重点是与专业有关的语言教学。

3) 法学双语课程是指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来讲授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的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信息和法学专业领域的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其性质定位属于法学专业的知识型的课程,而非语言类教学的课程。

2.法律英语课程与大学公共英语和法学双语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三类课程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三类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的和要求等的不同恰恰体现了三者“基础-过渡-深化”的关系[5],从而决定了三者在开设时间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前后延展性的特点,在内容上互为衔接,逐层递进。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法律英语和法律双语课程的基础,学生在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后,要求提高专业英语能力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因此蔡基刚提出专业英语是大学(公共)英语的发展方向[6],扎实的英语基础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铺垫。坚实的英语基础是后续专业英语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而法律英语课程进一步巩固基础英语学习中所学的英语基础知识。而法律英语课程是公共英语课程向法律双语课程过渡的桥梁,没有好的基础英语水平和全面的法律英语学习,就无法有效的开展法律双语教学。

四、法律英语课程系统设置的方案与设想

明确法律英语课程与大学公共英语和法学双语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实现法律英语课程系统设置的基础。按照三类课程“基础-过渡-深化”的关系,依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可以建立逐步铺垫,逐层展开的大学公共英语-法律专业英语-法学双语课程层进体系,形成大学四年英语不间断的一揽子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以便产生规模效益,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法律英语应用能力。

要建立大学公共英语-法律英语-法学双语课程层进体系,必须明确“公共英语是法律英语的前导课程,而法律英语是法学双语课的前导课程” [7],该体系是否能有效设立的关键是将法律英语课程的开课规模不断延展和深化。开课时间上,要将现在通常开设在三年级的法律英语课程向前延伸到二年级,向后拓展到四年级或研究生阶段,以加强法律英语教学并突出其过渡桥梁作用。

二年级的初级法律英语课程,作为入门课程,以积累法律术语词汇为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法律英语语言特点,使学生初步把握法律英语句法语法特点,打下法律英语阅读理解的基础,掌握基本的法律翻译技巧;法律知识的学习侧重对英美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和部门法的概略介绍。三年级的中级法律英语课程,语言方面的操练侧重法律翻译、案例的导读和理解和法律文书写作(以撰写案例摘要为主),使学生进一步提升法律翻译技能,对案例的研读和分析能力及专业文献的导读理解能力,进行较深入的专业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原则原理的理解和把握,训练学生的法律推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思辨的能力。四年级或研究生阶段的高级法律英语课程,侧重于法律语言学原理的介绍,英文立法条文和合同条款及其他类型司法文书的的解读和翻译,法律文书写作(包括律师信法律备忘录和案件辩论书等)及法学著作的研读等等。

五、结语

大学公共英语-法律英语-法学双语课程层进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法律英语课程的系统设置,并形成四年英语不间断的一揽子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以便产生规模效益,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打下法律英语语言基础,具备从事涉外法务事务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少伟,王建芬 论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兼谈法律英语教学[J], 社会科学论坛, 2008 (2)下

2.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内部交流期刊.大学外语教学通讯. 第3期.1998年

3. 何宏莲,王巍 法律英语教学与法律双语教学的关联性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4. 张文娟,沙丽金 法律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改革思虑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 (1)

5. 何宏莲, 法律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联性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J],2006(3)

6. 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篇8

民法学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即使最深奥的民法理论也可以用生动的实例解释的浅显易懂,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也可能包含着深刻的理论命题。教学过程中,民法学课程组教师着重采取了以下方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渗透与融合:(1)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2)从实例引发理论思考,由理论思考演绎更为丰富的民法实践。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将各种方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从抽象的理论结构中分析出问题存在的各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3)考察民法制度的由来与演变,跟踪民法学理论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的发展观念和前瞻性思维。(4)密切关注民事司法实践,强调民法解释学的实际应用,拉近教学活动与司法实践的距离。

民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民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改革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民法学的教学还是应以这种方法为主,适当穿插课堂提问、小规模讨论。(2)课堂讨论针对民法学课程中一些重要问题、热点问题或典型案例组织课堂讨论,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又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必须事先让学生充分准备而不能随机讨论。具体做法可先布置讨论题目,介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主要争论观点,开列主要参考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广泛收集资料基础上准备发言提纲,并指定几位同学重点发言(或根据学生发言提纲质量选择代表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可随机发言展开讨论。讨论结束时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学生观点加以点评,引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学习思考。(3)学生试讲对民法学中某些易于讲解的内容可让学生在精心备课基础上试讲,教师加以点评。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对某一专题有全面认识,也锻炼了学生口才,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4)学生自学民法学中一些易理解的概念、原则、史实、学派观点等,在教师提出思考题、列出参阅书目后交由学生在课间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以提问方式对学生自学情况加以考察,对学生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答,逐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5)案例教学民法以调整民事生活为其宗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民法学的教学中能否有效应用案例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典型性、有一定难度的民法案例,在讲授具体法律规定前就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案例,如同置身案中,并结合提出的问题反复独立思考并进行分析研究,然后选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发言,鼓励展开辩论,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来发现法律,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找到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内容的改革。我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比较全面、系统、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合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应用性法律人才。民法学课程本着培养具有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思维、权利观念和公平意识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深刻领会民法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运用民法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管理与组织能力等。

2.课程设置的改革。关于民法课程的设置,透过民法课程的设置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各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民法课程,加大法律事务专业教学中民法课程的比重。我们认为,在我院法律事务专业民法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民法课程设置的改革要考虑内外两个因素:(1)就内部来说,应考虑民法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民法课程的教学体系应该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民法理论基础、较强的民法思维潜力为主要目标。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可以给学生搭起一个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2)就外部来说,应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为:律师、公证员助理;乡镇、街道办事处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社区人民调解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书记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律顾问、法律助理等。有学者更深入指出,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大民商法类课程的比重,应成为我国高职法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据此,民法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可以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

(1)民法学理论教学部分就可分为民法总论和民法分论两块,共七个知识模块。民法学计划学时108学时(理论教学78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七个模块计划学时分别为:民法总论36学时,人身权8学时,物权20学时,债权12学时,知识产权4学时,财产继承权12学时,侵权责任14学时。)具体为:模块一、民法总论,共36学时(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其中,①民法概述8学时②自然人6学时③法人6学时④非法人组织2学时⑤民事法律行为6学时⑥4学时⑦诉讼时效4学时。模块二、人身权共8学时(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模块三、物权,共20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其中,1、物权的一般原理4学时,2、财产所有权6学时,3、他物权10学时。模块四、债权,共12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其中,1、债的一般原理8学时,第十四章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6学时模块五、知识产权,共4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其中,第十八章知识产权概述1学时,第十九章著作权3学时,。模块六、继承权,共12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其中,①继承制度概述2学时,②法定继承4学时,③遗嘱继承4学时④继承的其他问题2学时。模块七、侵权责任,共14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其中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2学时,一般侵权的构成要件2学时,侵权责任的抗辩2学时,侵权损害赔偿责任8学时。

(2)理论教学的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从整体而言,本课程的重点有三个:一是民法本质、民法精神、民法理念的理解;二是民法理论的法理逻辑结构与体系的准确把握;三是民法各具体制度规范的理解和领悟。将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密切结合,除理论教学上补充法律实务内容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通过案例教学、观摩审判、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实习实训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运用民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分页标题#e#

(3)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民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从高校和实践部门的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一致认为山东政法学院的学生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办案过程中操作能力强,业务水平较高。我院设立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思想就是通过有效开展民事案例研究、模拟法庭训练、法庭论辩训练以及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学生对民法理论与实践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成为应用型人才,从而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与改革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

(4)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法学主干课程的108学时中,含有实践教学30学时,主要内容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在民法学课程外,我院还应该单独设立一系列专门的民事实践实训课程。我们建议增开除《民事案件快速处理能力训练》课程外,还应加开比如《民事案例研究》课程(建议学时24学时),《民事法律理论与案例研究》讲座(建议24学时),《模拟法庭训练》课程(共40学时,其中民事诉讼模拟法庭训练20时),法庭论辩训练(共20学时等专门的实训课程。

①民事案例研究课程的内容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锻炼学生运用民事法律解决实际中民事纠纷问题的能力,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找到把法律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思维方式和规则;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撞击,激发大家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从而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②民事法律理论与案例研究讲座的内容实通过专题讲座与专题案例讨论的形式,对民法课程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培养研究能力。

篇9

一、当今高职民法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民法发展的曲折性,使得我国民法课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再加上高职教育是一个新型教育类型,其课程教学无论是在教育的培养目标、结构设置等宏观方面,还是从教育模式、方法、内容和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都传承本科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民法课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具体而言有:

(一)在培养目标方面,民法课教学没有和法律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长期以来,法律教学并非从事法律职业的必要条件,更不是惟一途径,因而民法课教学也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训。这使得法律职业与民法课教学之间缺乏制度联系,民法课教学与民事法律实践脱节。把民法课教学作为纯粹的知识传授性的教育,虽然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二)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释现有的民事法律条文以及论述民法学课程的体系、历史发展、概念的争论及一些基本理论,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涉及甚少。但是,在现实中纯粹的民事条文的分析几乎是不存在。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不正常的现象,一个熟背法条、理论深厚的人竟然不会解决实践中的案例,而一个没有专门学过法律的人反而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民法课教学方法单一。在民法课教学过程中,讲授式的理论教学过多,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仿真模拟教学等运用过少。

由于现行的民法课教学存在以上的这些问题,因而造成现在的民法课教学只是传授给高职院校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不能使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们学会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面对民事法律实务时,其动手能力不尽如人意。由些可知,民法课教学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以及社会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高职院校民法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民法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现代教学思想的核心是,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为学生创建思维活动的空间,进而培养其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在国外,课堂教学较多采取的是“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这对实现双向交流、教学互动及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顿悟力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简言之,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创造精神,这应成为我国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民法课教学要改变以往和学生交往和沟通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学生的需要和学生面临的问题,不能只关注自己准备的教案和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案的关系,教案最后是否会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二)教材与课外读物并重。传统的民法课教学由任课教师选定一本教材,教师和学生都围绕该教材进行教与学,考试一般也不超出教材的范围。而目前民法课程的教材不下20种,各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而教师在选择教材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只能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教师应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教材和课外读物并重”。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传统的民法课教学由任课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很少甚至没有设实训教学环节。很多教师形成了“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忽视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没有直接感性的认识,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对民法理论的适用与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从“以理论教学为中心”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并重”,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三、高职民法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民法课教学的模式是一种训政式的、由上而下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如此教学,理论肯定与实际相脱节,这样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天生营养不良”,毕业后,无法立即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民法课教学必然做出积极的改革:

(一)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法律思维

高职院校的民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的角色的转换,引入诊所式教学方法。

1、通过运用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所式教学的实质和目标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攻克难关,协调处理所面临的法律事务。在处理实际案例时,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所面对的法律问题,然后协商讨论达到共识,从不同的角度将理论探讨推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老师居于指导地位。通过实际案例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如何与法官、检察官、对方当事人打交道;如何查阅案卷材料,准备证据,撰写司法文书,如何准备庭上辩论等。

2、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在运用知识处理法律问题的时候,老师的指导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式的指导。学生亲自接触案件,处理法律事务,老师只是作为“旁观者”发言,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老师和学生都处于独立的地位,双方不必追求对同一问题的共同见解。对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做出“好”与“不好”、“对”与“错”的判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

(二)运用“二位一体”的民法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体现。学习民法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把民法的教学分成理论教授、操作能力培养两个环节进行。

1、注重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我们所倡导的理论讲授,不是教师满堂灌,而是将“传道”与“解惑”相结合,并且在“传道”时突出重点、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清楚,教给学生较成熟的理论,以免学生误入歧途。注重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教材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教学应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抽象理论知识,而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回归具体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演练,其对消化教材、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技能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德国的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教学模式,将课堂设在工厂与车间的旁边,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这种方式可以借鉴来改变课堂教学依纲照本、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形态。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将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空间。

篇10

尊敬的公司领导:

我是您的秘书xx,很遗憾的告诉您,我要辞职了,辞职报告已经写好了。

这阵子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辞职,最后还是决定提笔写下这封辞职报告。 很感谢能有机会与您共事,也是基于对您的认同,无论周围的压力有多大,无论其他人说什么,我不辩解,抗着,只希望努力是有结果的,是能帮助到您的,只希望有一天能看着广居民生逐步长大,成长为参天大树,只希望能有机会在树下纳凉。

另外,在与各部门沟通的时候,中高层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基本都感到迷惘,公司的战略目标不清晰,他们对自己的发展也感到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