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篇1

1教学的低点要低一些

初中物理面向全体同学以及学科特点以及物理教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比较“低”的起点.

1.1教学起点低的好处

(1)符合学生的物理学情,学生刚刚学习物理,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大影响,如果起点过高,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现象,尤其在初二,浮力、压强都是学生不容易吃透的物理概念,教学的起点更是要放低点,低起点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继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亲近物理,喜欢物理,爱上物理课.

(2)有利于开拓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生活情境设置低起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更为原始化,视野更加深,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观察和思考,他们就能够从生活中选择更加多的课程资源,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用到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中来,在应用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比较容易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物理学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促进学习内驱力的提高.如减少噪声的方法,尽可能地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找实例.学生就很容易地能够对噪声的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

(3)教学起点低是相对的,起点的设置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将教学内容进行拆解,设置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情境中,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2课程的资源要宽

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物理课程资源非常的少,往往不能通过实际的生活资源解决学生的认识概念,以及通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拓课程资源,使自己的教学丰富多彩 .课程资源主要是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或者可以让学生理解的物理情景.

2.1源自于生活

最重要的来源主要就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例如,给学生呈现几种晒衣服的情境,要求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衣服容易晒干,继而引发学生猜想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2源自于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气压的知识,就可以举例一个美国旅客在空中突然飞机门打开了,他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处于安全状态.

2.3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

例如,同学们都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是一个理想化实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请问是什么实验?你是如何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2.4源自于对教材知识和概念的深度挖掘

适当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为什么说水的密度是1000 kg/m3,有红外线,有紫外线吗?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的区别和联系?导线,用电器如果没有电阻行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适当将概念分阶段地提高

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未知走向已知、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这也是认识的规律.

例如,密度的概念,我们认识问题时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知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一般的不相同,然后再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是第一步.经过对于密度概念的初步的认识,为了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和必要的物理练习再进行确认或者事实认定,这是第二步.最后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密度概念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有关密度使用时的规律.这是第三步.最后上一个台阶的是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到密度在一些情况下是可变,当然这个可能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范围,但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密度的变化问题再加深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认识.初中物理中力的概念的学习,力臂概念,电阻的概念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认识.

物理概念教学活动是有计划地分段进行的,在设计“如何教学”时,首先需要把物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这些单位通常称作物理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物理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要根据物理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物理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广度应要求恰当;物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要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物理教学内容难点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如何检查,要有可操作的方法;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有科学性.最后,练习的配量,包括练习的量和质,练习的方式和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4重视概念的应用

概念是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应用让学生对于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实际上概念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都在于能够应用,应用时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能够让学生能够看到,能够接触到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有些老师为了接轨中考,任何一个概念学习了以后就喜欢用中考习题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起点太高了,而且中考的习题虽然有些难度不大,但并不适合刚刚学习这个概念的学生,可能有区域,教材特点,实际生活中可能就无法让刚刚接触物理概念的同学适应.因此我们建议刚刚开始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应该围绕中考进行,而应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实际选取材料,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有用,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如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力能够使物体变形,如馒头,弹簧变形,通过自己在生活中骑自行车的实例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自己拍打桌子或者自己不小心撞击到物体感知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惯性的概念,通过自己骑自行车感知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自己被别人推动理解惯性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总之教师通过身边的事实或者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切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概念,巩固概念.初中学生尤其要注意这些.

5选择教学策略

篇2

关键词:物理概念;课程标准;初中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物理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信息,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特点,处理好教学中各个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为学生切实营造一个良好的物理概念学习氛围,进而为后面深层次的物理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内容,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每个概念在教材中的地位,力争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把握住难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概念要生动直观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本质的抽象概括。因此我们在引入物理概念时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特点和概念本质,采取灵活多样,简单易学的教学方法。我在物理教学中一般采用下述方法:

从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例进行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物理实验现象引入;利用学生熟知的知识进行引入;用类比法引入概念;通过问题讨论引入概念等。

在进行概念引入时要注意掌握一些技巧:一定要选择一些典型、全面,能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的事例,以减少非本质特征干扰学生理解概念。引入时所选择的旧知识要与新知识有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容易形成模糊的或者是错误的概念,从而导致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不正确的联系。所引入的问题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概念的建立要准确、简洁

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讲得简洁、准确,学生能够接受,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话学生不易遗忘。反之,如果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某概念时,教师讲解繁琐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模糊不清,这将会影响学生理解概念,甚至影响后面的记忆和应用,进而影响学习兴趣。概念是用最简洁精准的文字表达,是经过反复实验验证与推敲得来的。例如,在讲解力的作用力的概念表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简短的几个字就可以说明力的本质。可以从语法角度去分析“力是作用”,力是什么作用呢?由“物体对物体的”几个字精确地揭示出力的物质性。有人会说有两个“物体”不就是重复吗?其实这里面的两个物体,是说明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至少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四、揭示概念的本质,实现理解上的突破

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明辨是非,摒弃干扰因素,正确理解概念,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好基础。

如,我在惯性概念授课时是这样做的:讲解时我以外力停止作用后,小车、铅球等物体仍能继续运动的事实为出发点,逐个分析小车、铅球继续运动的原因,经过分析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在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仍能保持运动。反驳了“外力是使物体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然后我又继续分析小车沿斜面下滑实验:当小车从斜面上滑下进入铺着毛巾的水平面上时,小车在通过很短的距离后就停下来了;对照这个实验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让小车在同一斜面上滑下,进入表面光滑的玻璃上时,小车通过的距离要比铺着毛巾的水平面上远得多。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初步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越远。进而我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设计一个理想实验:从斜面上滑下来的小车进入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如果不受任何阻碍,小车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下去。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概念。最后总结提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防止学生出现“惯性是某些物体所独有”的片面认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熟记概念,而且应以概念为基础,让学生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加强练习,巩固运用概念

在刚开始学习概念时,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模糊而不深刻,常和已学过的相似的旧概念混淆。教师要提供针对概念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来练习,以巩固和加深概念。如,在学过“摩擦力”和“弹力”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弹力吗?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产生吗?摩擦力一定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然后,再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相联系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挤压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弹力”。摩擦力必须是在两物体之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才会产生。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例如,我们常见的传送带传送货物,人在走路时等。在反复的练习实践中,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记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另外,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概念的阶段性。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序地、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要通过实验验证与加强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多次循环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最终掌握。

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尽量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去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并领会物理学家的实际创造过程和得出这些物理概念及规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力求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生物概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是学生理解与记忆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了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明确提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从课程内容的10个一级主题中确立了50个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生物学重要概念。初中生物是学生生物思维形成的基础环节,而生物概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更需要透过概念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并能更好地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也就是说,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实验、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概念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构建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将学习由一种对全新知识的学习变成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延伸和拓展,使学习由从“无”到“有”的过程变成一种从“有”到“有”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体会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顺其自然地引入概念。“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植物体生命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由于呼吸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中感性认知很少。那么,怎么使学生对学习的概念或相关内容的知识感兴趣呢?我们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概念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概念学习中(见表1)。

二、实验探究,生成概念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具有构建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培育科学思维等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活动课程资源。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实验现象,使

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充分感知所学内容,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真正理解生物学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尤为强烈。”因此,基于实验的探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结合“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内容,考虑到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如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不了解),教师应该选择和提供哪些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建构呼吸作用概念呢?我们应该有效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创设探究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探究,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发现事物的规律,为概念的建构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建构而来,学生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概念形成较好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实践出真知”、“事实胜于雄辩”是能穿越时空的教学法则,也是概念建构过程中众多教学策略中的首选。

三、归纳总结,完善概念

实验可以凸显概念所包含的关键属性,上述案例通过对实验的拓展延伸以及内涵的挖掘,学生对植物体具有呼吸作用这一生物学重要事实就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呢?于是,再通过对三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将学生自然引向对呼吸作用实质问题的探究。这样,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相关概念最终得以确立和完善。

四、对比分析,巩固概念

初中生物课程的生物学概念中,有很多看起来像是独立的、跟其他的概念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通过仔细分析,会发现他们之间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推理或者比较,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总结归纳,进行生物学概念的比较讲解,树立学生正确的理解能力,把握概念本质,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也可以将含义相反、容易混淆的生物学概念加以比较,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理清他们之间的区别,避免概念之间的相互混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概念本质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学事实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建构了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本质认识仍然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对相反概念的对比讲解,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采用列表格的方法从发生的部位,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变等方面引导学生寻找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掌握概念。

五、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学生掌握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抽象理解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学会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解释生物学现象,或应用概念来分析、解决一些生产、生活或自然界中的实际问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因此,学生构建起重要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或设置新情境,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巩固、迁移和运用。

综上所述,生物概念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前提条件下,生物概念教学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要不断深入研读课标,在课堂教学中“围绕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以真正落实课标要求,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相信在教师的努力之下,一定会引导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对生物学概念能够良好的理解与把握,为今后的学习、创新及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树华.提高课堂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学生物教学,2011,(6):32-34.

3.殷歌.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教育研究,2012,(8):94-95.

4.黄子容.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2011,(11):24-25.

5.张华.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概念教学[J].大众周刊,2011,(3).

篇4

关键词:教学差异;教学策略;学习习惯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差异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洁,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易

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

二、高一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

1.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与教法

高中物理旧教材第一章是力,起点高、难度大,使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头一章学下来,便有一小半打起了弃学物理的退堂鼓。现在新教材把难学的静力学放到了第三章,且适当降低了难度,而把旧教材的运动学拆分为第一、二两章,使之更好地与初中教材衔接,降低了高中物理的入学门槛。

2.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

3.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本届高一我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地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5

一、增加实践体验,丰富感性认识

1.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多数物理概念、规律都是从物理实验中得来的,或是通过物理实验而得到验证的,因此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取材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实验的问题情境尽量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物理实验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实验的器材、对象尽量采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替代。用贴近生活问题情境来进行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把原始的生活问题加以简化抽象,然后用简单的物理实验来研究的过程,其实这就是原始问题的解决过程,这种直接体验对于提升学生解决原始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2.积极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物理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不是仅仅来自于课堂之上,课外也是学生积累经验,增加体验的广阔天地,所以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等手段外,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的物理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到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从而获取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与经验;并且在获得直接知识经验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会获得较大提高。通常初中生可以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有趣味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社会调查活动。例如,在热现象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完成“纸锅烧水”的趣味小实验,通过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发现实验中的有趣现象和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用多媒体手段强化感性认识

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呈现手段组合起来构成综合的信息系统,改变了以往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环境,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传统教学中,除去实验,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感性认识较少,多数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传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利用电脑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智能化地、最大限度地、生动而有趣地、高质量地适时处理各种声音、语言、图像、图形、视频的同时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知识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也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认知结构

1.在教学中融入物理应用性知识

从初中物理教材来看,初中物理知识总体上范围不算太广,主要是力、热、光、电这几部分最浅显的入门知识,所涉及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难度也不算大。但是,从初中生所解决的原始物理问题来看,许多问题背景是超出教材的,需要学生有更宽的知识面的,为了提高学生对原始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不囿于教材,应当对所教学内容作适当地扩展和延伸,多介绍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应用性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所教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扩大知识面,开阔思路。

2.渗透现代科技成就,拓宽学生视野

提到拓宽学生知识面,一定要涉及到现代科技成就,因为学生生活中到处能感受到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便利,新闻中天天能听到新的科技成就,这里边有不少是和物理学相关的。关注现代科技成就与科技新发展已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成为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利用现代科技成就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从而增加学生解决原始物理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现代科技成就,比如结合光学的学习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培养;思维能力;策略

一、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每一项科学成果的发明都得益于科学家的想象。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性,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通过由斜面下滑的小车这个实验来说明小车的阻力越小,下滑的距离越远。在实验当中不能为学生呈现小车不受到阻力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想象由斜面下滑的小车在不会受到阻力的前提下,结果会怎样?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应当激励学生敢于想象,且要认真地引导,从而解决问题。

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当中,抽象的概念是比较多的,教师可借助直观的实物或物理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针对比较抽象的“分子”,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做如下的实验:为学生准备两个量筒、一瓶水、一瓶墨水、一个烧杯,让学生取体积相同的墨水与水,随后加以混合,学生就能够观察到混合之后的液体的体积小于两种液体的体积之和,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猜想原因。如此学生就能够借助形象的实验来理解分子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统一。

三、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尽管初中学生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理,可是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比较低。为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辩证思维指的是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借助推理、判断和概念等形式辩证地看待事物。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看待事物,考察物体的内部矛盾。在物理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明确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以及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等。为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实施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教授学生物理知识是有效统一的。因此,教师务必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 复习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开放和个性化的知识观,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使是复习教学,也不能考什么,教什么。而应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眼光,为学生创设一种发展空间,使教学成为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笔者一直从事初中的物理教学工作,针对中考物理试卷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复习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的复习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 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比如,在进行 “光的反射”复习时,就创设下面的情境: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一阵大雨过后,小华和小明两人迎着月光相约来到村外散步,边走边谈,回家时两人的裤子都被路上的积水弄湿弄脏。请问,如果你是小华或小明,你如何判断路上哪里有积水,使自己不至于踩到呢?接着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凭着对路较熟;有的说出去时迎着月光,路面上较亮的地方有积水,回来时却是较暗的地方有积水;有的说……于是就可借助学生的回答,从而自然地复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等相关知识点。

二、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复习教学策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确立、规律的揭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新课程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实验,尤其重视探究实验对学物理知识的建构,在设计物理知识学习的课程安排时,很多章节将实验内容设计其中。所以物理基础知识复习时,应根据知识建构的需要,将实验复习与知识复习在时间结合在一起复习。实验复习在复习教学中有双重功能,一是以实验为材料,让学生在了解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复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技术,更应当使他们物理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例如:小明认为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小华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深度越大,浮力也就越大。小李认为,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若要回答以上问题,只需要准备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较深的容器1个,带盖的玻璃瓶1个。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来找到正确的观点。

在实验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实验结果,而缺乏对实验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监控。应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展示分析思路,纠正思路的偏差。教师也不能总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因为教师给学生的往往是专家的分析思路、思维过程,而对中间出现的不适当思路调节,新思路的寻求与评价,以及最终思路的定向过程隐藏起来,不利于学生思维过程的指导和训练。

三、以建构知识结构体系为主的复习教学策略

知识结构体系网建构,是在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基础上,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该阶段的复习具有系统性强、概括性高、条理清楚等诸多优点,强调综合能力突破。为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建构,应为学生设置更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过程中实现物理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四、联系人文背景为主的复习教学策略

新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学科,要求关注提供 宽广的人文背景,从而使学生获得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让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的美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发挥科学和人本教育功能。例如:我们可以联系古代文学中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当代科技带来的负面热点内容等。

五、互动式的复习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 前概念 初中英语 作用

前概念这一新名词在我国研究尚少,在国外的研究较国内则稍微多点。在当前研究前概念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当前前概念的研究大多是局限在数学和科学这两个学科之上,在我国便有学者从物理教学方面对前概念的应用。只有很少数的学者在其他学科,例如历史、政治及英语等方面运用前概念教学,并对其进行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渐成熟,以及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英语学习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地位的转变以及我国大力进行的教育改革都使得教师不得不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来进行英语的学习。本文是针对当前教育界中比较火热的前概念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前概念的产生途径以及前概念教学的策略;接着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最后则提出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前概念教学策略。

1. 前概念教学定义

前概念是一种比较抽象的问题,它指的是没有被下概念的一种特性。例如“我们首先是在风景里知道什么是一座森林、一所牧场、一条河流的,我们所存在于其间的生活世界是具体地、直接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强调的是未被规定性与直观性。”这句话就是说我们先认识什么事风景,像森林、河流及山川等都是在我们认识了风景之后产生的直观的认识。

“前概念”的产生途径很多的学者都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总的来说形成前概念的心理途径为:“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的局限;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当的类比”。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前概念教学策略一般的方法有“通过师生对话显示出学生的前概念;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实验验证、概念重释和比较鉴别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深刻讲授,特别是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给学生以全面的理解”。

2.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作为一个母语为汉语的国家,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存在更多的问题和困难。英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门语言学更是一门对于外国文化理解的学科,中国人喜好形象思维,而英美国家对于分析性思维能力情有独钟。面对不同文化的碰撞,要学会、学好英语就得以充分了解英语的特点,调动一切资源来进行英语学习。在当前初中英语学习中,初中生仍旧处在死记硬背的学习阶段。尤其在学习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大多数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还是固定局限于对于文章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的理解之下。

3. 前概念教学方法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

3.1前概念教学链接语言和教材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之上,教师对于教材并不看重,反而是鼓励学生去买一堆的辅导资料,在课堂上将辅导资料作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让学生不断的做题练题,最终把学生变成了一个学习和考试的工具。面对这种情况,前概念教学便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前概念教学指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是由概念或是抽象所组成的一个世界。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直观的人之存在领域,是真正的“活”的一个“世界”。基于前概念教学的这一观点,我们在实际的初衷英语教学中,要将语言和教材联合在一起,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正的英语世界。

3.2前概念教学让学生学习完整的知识

英语知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知识,它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上的知识要远远高于对社会知识的重视,“学习知识须在课堂上”是教师们的固有想法。但是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前概念教学也强调课本知识和社会知识是统一存在的。前概念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解放教师的思想,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

4. 结束语

作为一个新的事物,前概念英语教学并没有被多数人所认识和理解,但是随着其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前概念教学策略所展现出的正面作用,必将在以后的社会里对我们的学科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1] 刘冬岩. 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Ml.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 李秋菊. “前概念”英语教学理论――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智慧[D].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兴趣教学;趣引策略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体系内重要的基础型科学,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中的一门重要的中心学科,现代化的社会建设工程要求每位建设者都要具备相应的物理基础性的知识。就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而言,初中物理肩负着引导青少年步入物理的知识殿堂、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等重要的启蒙重任,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初步观察分析能力,并实现问题的进一步解决的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培养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爱好,以及参与物理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物理教学工作的重点。

一、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物理是门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自然科学,在天文学、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等多门自然科学中处于非常基础的地位,尤其是初中物理教学,肩负着引领学生步入物理学知识的殿堂,并逐渐培养起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的重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教师照本宣读、学生被动吸收与机械记忆的层次上,兴趣教学至关重要,尤其是新的课程标准下达及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为综合性的要求,将趣引策略科学的应用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兴趣教学非常有必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存在着教学工作的主体定位不明确的现象,即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教师的教为主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其进行彻底的转变,真正地将学生作为主体,以人为本地开展教学工作,想让学生真正地处于主体地位,培养其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参与物理教学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是转变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将趣引策略科学地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在合理的时间及自由的空间下,以自身所拥有的物理知识去放飞思维,对于提升物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社会各行各业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历程中,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和不竭动力的直接来源,将趣引策略科学的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以开展初中物理兴趣教学,逐渐的培养起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现有的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自觉主动的进行合理的发散性思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立志将物理相关工作作为未来自己的终身事业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将趣引策略融入初中物理教学,开展兴趣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

二、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趣引策略的制定与应用原则

在初中物理兴趣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趣引策略的制定与应用是关系着物理兴趣教学科学性与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因此,趣引策略的制定与应用要秉承一定的原则。科学性的原则,在初中物理兴趣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要以科学完善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来作为指导,将兴趣教学手段与学生现有的物理知识及物理定论等进行综合,不能片面的追求趣味性而忽视物理教学本身的科学性。进步性原则,虽然初中物理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不变的,但就整个物理科学领域而言,其物理思维及物理理论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而趣味教学手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在物理趣味教学的趣引策略的制定与应用过程中,要坚持进步性的原则,与物理学领域内的物理思维、物理理论的发展保持同步的进步性,与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提升保持同步进步性等。主体性原则,在初中物理兴趣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趣引策略的制定与应用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真正的以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策略来提升物理教学质量,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目标。活动性原则,初中物理教学本就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需求,要求学生动手参与相关的物理实验等来对物理学原理及知识进行强化理解及合理运用,在开展物理趣味教学的过程中,同样的要坚持活动性的原则,将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手段应用于各类物理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生对物理学原理及物理知识的巩固,全面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三.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趣引策略

1.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悬念型趣引策略

新课的引入是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前奏,对于教学起着酝酿师生的教与学的情绪,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及逐步的渗透教学主题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采用实验、事例讲解、提问等手段,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立疑设问,以悬念的制造来增强本堂课的趣味性。充分利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的集中去参与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在结束本课的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所学到的知识,就上课初始阶段教师所提出的悬疑性的问题,进行主动的思考与探究,寻求问题的有效解决。在该过程中既保证了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又能使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深化理解与有效利用,在悬念性问题的感知、困惑与新知识的学习、领域以及运用知识实施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大气压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进行如下实验,将没有破损但被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让学生细心观察,很快就会发现乒乓球很快恢复原状。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理,就会聚精会神地参与本堂教学教学活动,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趣味型趣引策略

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本环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趣味性知识、典故或实验等,在课堂之上建立起愉快的教学气氛,实现以情激趣、以趣导学的目的,让学生在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的氛围中参与物理教学。例如:在“摩擦力”的讲解中,教师多就摩擦力的基本概念等进行分析讲解,当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到摩擦力的有效作用的必要条件时,教师可与学生进行配合性试验,教师和学生各持一个黑板擦在黑板上的不同部位,就其不需要的板书内容进行擦除,学生拿着板擦正常的擦黑板,教师用板擦的背面擦黑板,在教室内的其他学生看来,讲台上的两人使用的力气并没有太大差别,学生能将粉笔字擦除,教师却没能。此时教师可发问“虽然知道大家清楚这中间的差别是我用了板擦的背面,操作不规范所导致了无法擦除黑板上的字,但大家清楚里面的物理原理吗?”然学生带着这样的趣味性的疑问进行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摩擦力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相接处的面上有力存在。虽然教师也使用了同样的力,但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在板擦的正面与黑板上。

初中物理教师采用合理的引课方式,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融合,开展物理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升物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蒋玉芳.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激发初中“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

[2]赵国一,董松一.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启蒙和兴趣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

篇10

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教材因素。

高中和初中的物理教材有较大的坡度,不能很好衔接。另外,数学知识与物理教材内容衔接不当,例如,学生尚未学习极限的概念,在物理上就很难理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等,即数学知识与熟练程度跟不上物理的需要,加大了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

(二)教学方法因素。

由于初中教材的要求相对较低,老师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于是放慢教学进度,对同一物理问题反复讲解,采用题海战术,学生很少有自己理解、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难以形成理性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中,由于教学内容增多,教学进度加快,课后习题类型多变,大量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课后消化、理解。而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原来已习惯了的被动接受方式中,自然对新的教学方法不习惯,这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

(三)心理因素。

1.思维方式不适应。初中物理研究问题一般是建立在实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实验的观察提出问题,再通过分析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出结论,实际上是以“直观教学”为主,其认识过程基本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规律。而高中物理大量的教学要求是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的,是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有些无法借助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结果,学习程序未必都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有时要求学生从已有的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建立物理概念和掌握其规律。这种抽象程度较高的思维方式,学生开始学习时会很不习惯,自然会感到物理难学。

2.学习方法不适应。由于高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教材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要随着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单纯的“听”、机械的“记”,不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另外,初中物理的学习,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较多,而要求推理、论证的较少;而高中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不仅要理解,而且要灵活运用,如果学生仅仅能记忆、背诵概念、定律的字句,而不甚理解,则不能灵活运用,概念、规律也难以掌握。加之,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比较通俗,学生容易看懂、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严谨,有时虽然能读懂文字,甚至能背诵,但是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产生理解教材的困难。

二、教学策略

(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螺旋式上升。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教师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等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1.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应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2.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小。通过这个实例,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

3.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球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应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内容,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设置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订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理论性强,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3.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与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总之,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学生将兴趣投入与正确的学习方法相结合,就能解决“物理难”这一困扰大多数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