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

篇1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体育教学 存在的问题 新发展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体育也面临着新的教学改革。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体育教育无论在内容、结构还是对学生的考核形式上都有了极大的创新。高中体育教师应抓住新课改的有利形势,摒弃旧的教学理念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础。

二、传统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理念落后。竞技运动项目通常是传统高中体育的主要教学部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对运动技能和技术的掌握,忽视了体育的目的是锻炼身体。学校只重视体育教学的短期效果,忽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二,教学方法单一。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尽管有不少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改进,仍旧存在着一些长期积淀下来的顽固问题。传统的传艺式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独创性和自主能力;三,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具有特殊意义,高中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巨大,再加上家长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体育课产生逃避心理。

三、高中体育教学新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下,高中体育教学取得了新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进步

纯粹的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新课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对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通常靠进行田径、三大球以及体操的训练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技术,教学时以全班学生为教学对象,对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做区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容易被忽视掉。而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需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体能不同等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和以往的教学活动敷衍理论知识形成鲜明对比,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通过对健康知识、营养和保健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育意识,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还应将我国体育历史、奥运发展历程等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体育的热情,引导学生领略体育魅力[2]。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社会将教师的职业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整个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最重要因素,学生通常被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教授的知识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只能从教师处获得知识。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凸显,个性得不到张扬。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在进行田径运动之后,为增强学生韧带活力,教师一般会安排学生做侧压腿活动时,在统一口令发出后,由于学生的习惯不同,有的喜欢前压腿、有的习惯左侧压腿,另外一些同学则喜欢右侧压腿。对于这种训练,教师不必要要求学生按照统一规则进行,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压腿方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锻炼氛围,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愉悦,调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后面的体育训练做好“暖场”。

(三)更新教师的体育教学理念

高中生正处于接受知识的上升阶段,对各类知识的把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另外,体育教师还应将新的体育文化、动向等融入教学中去,增强高中体育课程的内涵和思想性。由于高中教育的特殊性,高中体育教学既要秉承基础教育的特性,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拔高,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体育爱好项目,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体质的发展,从而增强高中体育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以跑步为主的传统热身活动,形式比较单调,为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安排其他项目进行代替,如:健身操、游戏、太极拳等项目也能起到很好的热身效果。在进行比较激烈的体育如跳山羊、单双杠等活动项目,教师应注意对不同体质和性格的学生进行观察,对于在运动中表现不佳、体能较差、胆小自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杜绝对这类学生进行负面评价,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内容,使学生保持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自信中学好体育课程[3]。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对体育科学等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懂得人体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思维,思考选择怎样的姿势、力度才是更科学锻炼方法,鼓励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所学到的体育科学知识运用到体育锻炼中,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中体育教师要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教学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学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促进高中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玉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新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1(34):113-114.

篇2

摘 要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排球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排球在高职院校的普及,特意引进了快乐体育的理念,其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树立其终身体育的观念,对于促进高职排球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分析了开展快乐体育在高职排球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高职排球教学过程中应用快乐体育理念的策略及体现。

关键词 快乐体育 高职院校 排球课程教学 应用与表现

快乐体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特点,来培养其对于体育的兴趣,以此来促进其自觉地参加到体育的锻炼中来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排球课程教学属于高职院校常规的项目,也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但是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沿用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快乐教学理念为高职排球的课程教学的改善带来了希望,促进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

一、开展快乐体育在高职排球教学中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全面改革的进行,学校的体育教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高职教育的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一些较为不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厌倦都不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利于其终身体育的目标实现。因此,将快乐体育理念应用于高职排球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快乐体育是教育学的基础,中外许多学者的乐学思想理论促进了快乐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其构成的直接基础。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也就影响了快乐体育的思想和实践。快乐体育指的是从终身教育与个性发展出发,从学生的情感培养入手,对于学生开展健全的个性教育与身心教育。它的中心是将全面育人当作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将全面的终身教育看作教学的目标。因此重视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喜欢、快乐的基础上开展体育的理论知识与锻炼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快乐体育教育,使得体育教学在快乐中进行,为终身体育的目标服务。面对高职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借助快乐教学势必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排球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职排球教学过程中应用快乐体育理念的策略及体现

(一)选取恰当的器材

排球运动大部分的技术都需要人体表皮和排球的直接接触,例如垫球,对于初学者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厌烦,特别是女学生,她们较男生更易放弃排球的练习。由此,为了保障排球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开展“快乐体育”、抵消学生的消极情绪,可以选取软式的排球以取代正常的用球。这样在练习时就可以抵消学生的负面情绪,促使其更加认真地投入练习中。另外,软式的排球缓冲性比较好,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也更容易使学生获得练习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二)简化排球教学的规则

传统的排球教学,过多强调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则展开教学比赛,而这样虽然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排球的比赛规则,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在这样严格的规则束缚下,大多的学生无法进行比赛,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技术或是动作的失误而中断。因此,排球比赛就会显得较为枯燥,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使其无法从排球运动中获取乐趣。面对高职排球课程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简化比赛的规则,具体体现在,可以允许学生两次接触球、四次触击球使其过网,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发球技术的条件下,可以允许其采取抛球方式,放宽学生持球的尺度等。这些简化的规则,可以使得大多数的初学者获得较为连贯的排球赛,从而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三)快乐化的组织教学

灵活地运用教学的组织方法来营造和谐、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达到学生运动技能和体验乐趣双赢的效果。同时要重视教材内容的迁移与创新,结合教学的实际,适当运用激励与其它的手段,从形式和内容方面优化教学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正确运动观念和运动行为的习惯。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喜爱运动的动机,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充分地享受运动固有的快乐,改善其不喜欢排球运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取启发式教学,例如排球的基本技巧中的垫球动作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在水中嬉戏时互相泼水的动作来启发学生;又如,扣球技术的“鞭打”,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甩鞭子动作。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对于排球运动所表现出的能力是不同的,存在个性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个性,要因人而异,对于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要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而对于技术掌握较差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悉心辅导,培养其自信心,在进行排球比赛时,要重视合理的搭配,尊重每个学生的权利与自尊,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促进其协调与沟通,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结论

贯彻快乐教育的理念,对于高职排球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的精神与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学生作为中心,使其享受排球学习的快乐,将快乐教学的理念融入到我们排球课程的教学中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运动氛围。本文分析了开展快乐体育在高职排球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高职排球教学过程中应用快乐体育理念的策略及体现,以更好的促进高职排球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洁.我国高职院校排球选项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1).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体育课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小学的体育课堂给学生所呈现的是和谐、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活动空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致特浓,乐于参与。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新的教学模式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一、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

在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的教学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真真正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能够茁壮健康地发展。

教学中,我改进教学形式,选取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

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自信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选取适合学生锻炼的分组训练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完善训练的规则与方法,选取适合锻炼的场地及训练用具。考虑学生身体的不同程度与水平,根据他们自身的接受程度进行合理安排锻炼,使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来,增强他们参与体育课的那份自信心。对在训练中表现非常认真,训练极其刻苦,效果又很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体育课的教学素材也多,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灵活选取教学内容,依据体育课堂目的、任务及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达到适应学生自身的状况与发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有利时机,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参与课堂教学,将学生自身的活动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行为,启动学生的敏捷思维,采用积极、研讨的方式,辅之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 新课改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59-02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一样受到重视。小学体育课作为孩子踏入校门后接触到的第一门系统的体育教育和训练课程,其对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课的最终目的,不是完成每节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而是要让体育成为每一个孩子今后的学生生活,乃至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体育和健身的意识伴随他们的成长成熟,直到人生终点。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对他自身的健康成长有益,更关乎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的好坏。因此从宏观上讲,小学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传统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

体育课历来是最不被重视的一门课程,伴随着学生文化课压力的增大,一些学校甚至临时取消或挤压体育课的时间,而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学校的做法不予置评,最后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课采取轻视的态度,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考分最重要。有了这样的想法作基础,想在今后的学生生涯中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是很难的。

观念主导着行为,小学体育教学的观念也同样决定着教学方式和成果。当前很多小学在体育教学上只看重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的讲解,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跑步这么单调枯燥的项目,不明白它的价值所在,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训练,积极性不高,也不认真。处于被管理和被训练的地位,孩子们很难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兴趣。而老师也不太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不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基础,也不针对孩子的个性,整个课程枯燥无味,孩子们不仅不感兴趣,时间长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体育课收到的效果与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相去甚远。

2.师资力量不足

一些小学的体育老师,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无法适应新课改对小学体育课的要求。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最根本原因仍是学校在观念上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小学体育课无非就是带着孩子玩玩闹闹,或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或放任不管的“放养式”。这样的观念下,导致学校在招聘体育老师时,对教师的学历、素质、能力没有严格的要求,招进来的人员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的水平有限,能力低下,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而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们很难再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此外,在教师培训环节上,学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使很多体育老师根本没有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起点低,再没有机会学习,在新课程改革来临时,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表现出无所适从或消极应付。

3.评价和考核体系不规范

评价一项工作完成得好与坏,要依靠一套完整科学的考核体系,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但是很多学校由于不重视体育课,也就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没有严格监督考核的情况下,是很难提高的。其教学质量更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老师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配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通过体育学习增强身体素质,有较强的抵抗疾病和抗疲劳能力,有较快的恢复能力,才能完成智力的开发和承担文化课的重压。因此小学体育老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合理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刚刚开始,他们在体育课上爱玩爱闹,精力充沛,但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伤。作为体育老师,不仅要关注本科目的教学,还应该根据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比如上一节课是语文或数学等文化课,那么在这一堂体育课就应该安排较轻松的室外内容,组织学生游戏,让学生放松身心。这也是“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的宗旨。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课不是加重他们的负担,而是让他们释放压力。相反,如果上一节课是音乐美术等较轻松的科目,那么这一堂体育课就以教授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方法为主,让学生懂得真正的体育不是瞎玩瞎闹。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要配合其他学科,为孩子的整个身心健康发展考虑,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更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传统的体育课堂和其他文化课一样,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无视学生的感受,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处于被教育、被训练的地位。很多小学体育老师,认为学生只要学会基本的跑、跳、球类就可以了。教学方法的单一让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新课改背景下,除了明确教学目的,还要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充满趣味性。

1.游戏教学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以及开发智力都有积极作用。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因此在对体育教材的选择上,应该以科学的游戏教材为主,以此配合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应在备课时作充分准备,以有趣有益的游戏充实课堂,吸引学生。在游戏时应做到:(1)认真作好v解和示范,明确游戏规则。(2)安排、监督和观察学生的游戏过程。(3)在一个游戏结束后,认真总结存在的问题,纠正后继续游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玩乐之外有所收获。

游戏和比赛分不开,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游戏中来,而分组比赛又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协同作战的意识。例如在25米往返跑时,传统的方式就是反复练习,学生在几次练习之后就会出现厌烦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追逐跑、接力跑,输的一组要接受惩罚。这样一来相互之间有了竞争,孩子们都兴趣大增,积极参与,不仅在速度和步幅上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每个小组成员为了荣誉都全神贯注,拼尽全力。一堂课结束后,孩子们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整个课堂大家兴高采烈,欢声笑语不断,基本达到了体育教学“快乐体育”的目的。

2.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通过场景引发一定的体验,从而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低年级孩子因其心理生理特点,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长时间做一件事情。但是他们爱动、好奇、想像力丰富,喜欢扮演他们喜爱的某个童话或卡通角色。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吸引孩子注意力,在故事里完成教学。这样的教学有时需要有音乐引导和衬托,有时需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铺垫,有时需要辅助的教具。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作好充分准备。

例如在学习障碍跑时,有的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不敢练习,这时老师可以先给孩子们讲一个特种兵的故事,通过艰苦训练后进行实战,让孩子扮演特种兵,把障碍当成敌人的防线,终点就是攻打的目标。为了拿下目标,每个孩子必须跨越障碍。教师还可以为孩子们分配角色,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孩子担任队长,负责带领队员穿过火线,女孩子扮演卫生兵,等等。在这种情境下,孩子们就会忘记恐惧,将自己代入角色,积极参与,情绪高涨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目的。

(二)师生互动,做良师益友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师形象,不再是一个严肃、刻板的传授者形象,而要转变为一个能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在玩乐中传授技能的良师益友形象。转变形象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平等相待,积极沟通。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因学生的存在才有价值。即使是个小小孩童,也应得到尊重。因此小学体育老师要放下架子,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征求他们的意见,选择他们喜欢的游戏进行互动。与小学生互动有很多技巧,但是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让孩子喜欢和你在一起。

体育老师可以组织课外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针对不同孩子发展他们的能力和特长。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讲笑话,经常转换角色,从教师变成学生,和孩子们站在一起,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体会他们的心理和情感。

(三)因人而异,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倡导个性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教育的目的不是批量生产商品,而是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出个性鲜明的人才。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可以发现,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强求他们步调一致是不现实的,有的孩子天生身体素质好,运动神经发达,有的孩子四肢协调能力差,相比之下显得笨拙。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静。有的胆小怯懦,有的强势霸道。偏胖的同学大都不爱动,不合群的孩子找不到练习的伙伴。面对种种差异,教师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表现出偏爱和轻视的态度,然后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弱势,加以鼓励和培养。比如爆发力不强的学生往往很有耐力,缺乏力量的学生往往很有柔韧度。掌握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后,对于他们的特长要赞扬,对于弱项要鼓励,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不会因为不擅长体育运动而失去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懂得肯定自己,认为在体育课堂上,总有一项运动是自己擅长并喜爱的,并且将这项运动坚持下去,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

篇5

一、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模式,加深合作探究程度

高中生的年龄大约在16-20岁左右,已形成相对独立的思维,对处于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会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加上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探究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启发、引导的辅助促进作用,强化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桃子”。目前,高中语文中最为常见及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但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一是前移教学关口。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开展预习活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前掌握一些基础性知识,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教学中解决,增强学习活动中的针对性;二是设计探究思考题。在教学中,学生都是根据探究思考题开展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活动的,所以,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渗透在探究思考题中,帮助学生一步一步,逐渐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及时地给予点拨和启发。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点拨和难点启发,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模式,可以调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大学生对学习投入的力度,提高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高中语文素质化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扩大教学信息容量

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是高中语文教学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受欢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信息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针对教学内容补充丰富的教学信息,增加学生的真实感知。例如在开展《长江三峡》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生动演示巫峡的秀丽、瞿塘峡的雄伟和西陵峡的险峻,不仅丰富了教学信息,也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产生了情感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三峡水电站的纪录片和数据,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长江三峡,并认识到三峡的重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面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鉴于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不能用同一要求与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生,否则会打击到其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习边缘化。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兼顾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实施:一是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和流程时,应兼顾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为各个程度的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与自己能力相同或是略高一点的范围内开展学习,只要学生付出努力基本都可以达成学习目标。二是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出难度系数不同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对于优秀生,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其精彩的回答为全班做思维导向。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出较为简单的,只需稍加思考,甚至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提问后进生,增加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有效防止学习边缘化。三是在练习考核环节;教师可以制定出不同的练习标准和考核要求,如在练习时可以从数量上区别安排,在考核时,可采用AB卷分别考核优秀生和后进生,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课堂中引入生动教学,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感知,促进教学活动更为深入、有效地开展。例如在进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我的志向,我的未来”等主题讨论活动,在活动结束后,也可以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创设出对应的教学情境,不但提升学生的心理感知能力,也增加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故事引入和音乐辅助等方式,为教学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为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情感基础。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程序式教学法 单元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些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吃不透,有些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上体育课了,我在与老教师谈起这方面的问题时,感觉老教师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他们认为是否又回到了过去的“放羊式”教学中了。其实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对传统教学设计的更新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课改的成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我认为按新课程标准上体育课不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放任自由,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是否有序地全身心参与体育的学习和锻炼了,学习方式是否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互帮互学、合作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方式呢?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共性的教学经验,是通过前人多年的实际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是良好教学经验的系统升华,我们称之为体育教学方法,即教学方式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学方式是否得当、关系能否促使新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能否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吸引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至关重要,我作为一线教师,认识到了新课程下的体育课要一改过去的那种陈旧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呆板的系统性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法、程序式教学法和单元教学方法等新的教学方式正走进体育教学的课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始终走在新课程标准的最前沿。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在不断地探索中,总结出了几种教学方式。

一、启发式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学生不用动脑思考已有知识与现有知识的结合。学习过程死板,学生没有激情,更没有积极性。如果所授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贴近生活,让学生从发现到学习,从被动到主动。这样自然而然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住所学知识。下面的例子就是我在课堂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

我在给八年级的学生上技巧课――前滚翻时,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忆翻滚要点,并提问设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什么样的情况需要我们做出翻滚动作”,让学生积极思考、回忆,然后举手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说明在生活中,当人们在突然摔倒时,或从高处滚落、身上着火、躲避危险时等,常会使用向前滚翻,学生认可后,老师再启发向前滚的动作要领,即团身低头,快速前滚。学生领会后再慢慢练习动作就能比较快速、牢固地掌握。

二、程序教学方式

程序教学方式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教材一步一步地显示出来,使学生通过这种顺序逐一学习和掌握教材的知识、技术和技法的一种方式。在教学实际运用中,我会关注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关于篮球中的运球教学,可用以下四个程序进行教学:

(1)教师启发、呼呼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针对NBA篮球发表意见。

(2)学会原地拍球。示范讲解后学生练习熟练再进入下一程序的学习。

(3)学习行进间运球,学生能行进运球20米者可以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否则应留在程序二中继续学习。

(4)运球接力比赛,将进入程序四的学生均匀分为两组,进行往返接力比赛。

三、 跟上时代节奏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式上给了我们一片广阔的天地,使得每一个体育教师都能在这片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能,正所谓“战无常法”。在新课标和新理念下,教学方式不拘泥于统一模式,老师可以通过欢快跳跃的快节奏健美操的学习,锻炼学生全身的协调能力,增强心肺功能,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 单元教学方式

单元教学方式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打破过去大纲条条框框的约束,根据运动项目体系,根据学生掌握技能快慢及学习兴趣,可在较长时期内,甚至一个学期固定学习某项运动技术和技能。

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师生的上课积极性,增加运动乐趣。老师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地、器材,不同的条件下,力争设计出更多、更好、更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快乐地锻炼身体的同时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在设计和发展新的教学方式时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所设计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在课堂运用中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中一定要按照教师预定的目标要求进行,同时兼顾课堂中学生的即时信息反馈,防止口号化、标签化,切忌生搬硬套。

三、各种教学方式一定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切忌“放羊”教学。

四、在新颖多样的教学法中,合理安排场地,检查器材,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在保证学生安全、快乐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地转换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谢彬《新课程教学设计》(体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一、确立体育教学的目的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进行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的传授。从大的方面来讲是让学生在体质上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形象,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体育课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身体健康发育;正确的运动技能;科学的运动知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可以说,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品质是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与示范为主,较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1.强调教师课堂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教为主”为“学生主动学为主”,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协作式学习掌握体育锻炼技能。教师也可以先教会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几个学生,再由他们带领小组学习,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压力,也能使学生养成协作学习的好习惯。

2.开展因材施教,兼顾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差异。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等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的这种客观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运动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长和体质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组别,分别制定相应的体能考核目标。

3.重视合作,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集体荣誉感,也能让学困生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如能将培养协作意识、荣誉感与学习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体育教学才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每个班级中都有体育技能的两极分化现象,对于因身体肥胖、瘦弱、胆小或对体育缺乏兴趣等身体、心理原因而导致的体育技能落后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单独辅导、分组合作学习、设计有趣比赛等方式,让这部分同学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心以及自己的行为和形象对集体的影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身心愉悦,使他们更自信、更健康、更有毅力。

三、重视课外体育教学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内教学内容,更要重视课外引导。教师要细心设计科内课外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对那些在体育方面具有特长且有信心、有能力、能吃苦耐劳的学生进行单独培养,为他们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强化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体育特长方面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健康人格。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精神;通过个人和个人、小组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体育教学除了较少的室内课以外,教学场所都是操场。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要比上室内课的教师大一些,组织管理好学生,让学生不分散精力,确保安全等,这些都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及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各种综合能力,才能通过才艺展示吸引学生,才能通过各种“绝活”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五、学会对教学进行评价

篇8

(一)做参与者,用自身的情绪直接感染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肯定是崇高的、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更容易受到情景暗示,被老师的个人情绪感染。例如,在《三只小猪》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主题式教学的情境设置中,设置“大灰狼来了”的情境。教师扮演猪妈妈,学生扮演猪宝宝。教师通过问题“一只大灰狼悄悄地从树林里钻了出来,小猪们该怎么办”进行引导,一句“大灰狼来了!,突然转变自己扮演的角色,由猪妈妈变成了大灰狼,立即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四处奔逃。然后伴随一句欢快的语调:“大灰狼逃走了!”迅速完成大灰狼到猪妈妈的角色转变,吸引学生向自己靠拢。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提高快速起跑的反应能力。此时,教师在学生眼里应该是他们的玩伴。教师的直接参与、情绪的变化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个精神饱满、态度积极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他的学生必然也是充满朝气、活力充沛的。如果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热情地投入,那么带领体育活动的教师必定要更积极、更热情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只有教师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强烈感情,才能把这种情绪感染给学生,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感情。

(二)做观察者,时刻捕捉学生的信息

观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行为,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掌握观察学生的基本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体育活动的空间比较大,学生会不断变化活动的位置和状态,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比普通教师更加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在不断变化的活动过程中捕捉到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事故。如在进行单双跳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观察。采取固定位置的简单做法将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共同练习,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只有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即时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一些活动器械,如绳子、铁环等,通过不断调整位置来加强练习,并逐步提高练习难度,做到活动指导有的放矢。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由于学生的体质差异,每个学生的身体适应能力、活动量大小、技术动作掌握都是不相同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仔细观察、关注学生,根据观察的细节,针对不同的学生体质、不同的教学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增强学生的上课兴趣。

(三)做引导者,突破传统的指挥官概念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是一个指挥者、主导者和仲裁者,而应当是以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然是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活动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发言权、自,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完全释放学生个性潜能。还是在《三只小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利用垫子合作搭造房子,教师积极融入到学生队伍中,和他们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我们要盖怎样的房子?房子怎么盖?给它取个怎样的漂亮名字”等问题提示学生,引导学生造出自己满意的房子。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碰到一些意外状况,这是由于这一阶段学生年龄小,理解事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为一个共同参与者去不断提示、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根据课程要求完成教学活动。

教师要把自己转化为与学生并肩的探究者,不断引导、启发,促使学生养成准确理解与正确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进程,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最终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科学理念。

(四)做赏识者,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重视赏识孩子。作为真诚赏识学生的教师,要做到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关注学生态度的转变、关注学生观念的确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活动比赛竞技性强、参与学生多的特点来突出赏识的重要性。在比赛学习过程中,如有学生表现良好或有明显进步,教师应当及时进行褒奖。学生会非常重视老师的赏识,哪怕只要老师对学生获取的小小成绩给予一张笑脸,学生也会兴高采烈。这样,可以使得褒奖的学生自信心增加,而其他学生也会为了受到褒奖而表现得更加主动积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地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赏识者。

篇9

一、小学体育游戏的特点

1.游戏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线,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以及协调性、灵敏性、观察力和表现力等,增强体质,并学会正确的动作,为将来学习较复杂的动作和技能打好基础。

2.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比赛因素,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传播奥运理念,可以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使其在不断的挑战中发展自我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3.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些体育游戏,能起到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兴奋性的作用。把某些教学内容换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某些基本技术,运用体育游戏进行诱导教学,可缩短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并且能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体育游戏的选择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根据课程的不同部分及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游戏

游戏除了单独作为一个教材上课以外,大部分在上课时为辅助教材。这就要考虑到与其它教材搭配的合理性,不然就起不到游戏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在准备活动中,为了活跃上课情绪,或者为了配合主教材,可以编一些游戏性辅助练习。在结束部分中,为了达到轻松愉快的目的,也可选择一些活动量不大而轻松快乐的游戏。在基本部分中,为弥补主教材的不足,可采用一些与教材相反或是相关的游戏。例如,一节课中主教材是跳高,在准备活动中除了自编有利于跳高的起跳摆腿游戏以外,在基本部分就不再安排下肢跳跃性活动过多的游戏教材,而应安排一些发展上肢力量的游戏,如“看谁力量大”“抛实心球比赛”“推手比赛”等。在主教材是垒球投掷时,因其主要是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就可以安排下肢活动多的游戏,如“接力跑比赛”“跑台阶比赛”等。为了主教材技术进一步的巩固提高,也可以安排与主教材相关的游戏,如主教材是弯道跑,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实践弯道跑技术的要领,也可以安排“十字接力”游戏等。当然,当今流行的利用一个游戏情境贯穿整堂课的选择方法也是可取的。

(二)根据人数多少选择相应的游戏

根据实际人数选择适当的游戏内容,可使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游戏,要考虑每个学生都有活动机会,既要保证课的密度,又要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如人数多可选择“大鱼网”和“警察与小偷”或分若干队进行“火车赛跑”等游戏。相反,人数少选择“双人对抗”和“攻堡垒”游戏就较为合适。

(三)根据本校的场地、器材实际及季节变化选择相应的游戏

场地大小,器材多少是游戏的必备条件,要求实事求是地考虑游戏教材的安排,有些游戏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如学校场地比较小,在做“黄河长江”游戏时,可把两队的间隔距离缩短,要求学生快速反应。气候变化也是做各种不同游戏的一个因素。冬季,冰雪类游戏就比较合适,或者选择取暖类体育游戏,使学生身体发热,动作灵便,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夏季就要格外注意游戏的密度和强度,一般密度和强度小些为宜。另外,要善于利用教学中各种器材,随机应变地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

三、课堂体育游戏的一般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提出游戏的名称

通常是教师提出游戏的名称、目标、任务和通过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哪些精神和品质,同时教师提出本课要求。

(二)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及注意问题

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讲解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精于点拨、启发、引导,并提出有趣味耐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集中精力,边听边思考,诱导学生对游戏产生极大的兴趣。

(三)示范,分组练习

教师示范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戏的成败。示范要根据游戏的特点,选择完整示范法、分解示范法、正误对比示范法、夸张示范法等。同时,要掌握示范的时机、距离、方向和位置。教师示范后,根据小学生理解程度,考虑是否选用学生示范,如选用学生示范应以中等生为宜。学生示范后应及时指出优缺点,做得成功者应顺水推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做得较差者,也应以鼓励为主,帮助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必要时在教师辅导下帮助完成示范动作。

分组练习。教师要合理分组,鼓励学生情绪,争取第一次练习成功。游戏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强体质。运动负荷要符合学生生理承受能力,过大的负荷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之则收不到效果。

(四)分组比赛

这是游戏教学的。一般来说,游戏新颖,竞争性强,比赛的气氛就越激烈。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进行一至二次游戏比赛,以满足他们的欲望。这期间,教师应注意活泼性与组织管理的科学性相结合。如游戏队形站位注重合理性,手势和语言提示应注意正确性,组织纪律、执行规则强调严肃性,使游戏比赛形成团结紧张、生动活泼的场面。

(五)宣布结果

课已尽,趣犹存。游戏结束时的评判工作,是游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小学生对游戏活动的结果,即胜与负极为关注。因此,教师在评判时,必须根据规则要求,实事求是地做出明确公正的裁决,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评判中还应注意鼓励那些失败者,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表扬在游戏中勇敢顽强、积极拼搏、遵守纪律、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的同学,并教育大家向他们学习。对获胜者,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勉励他们更谦虚谨慎,争取继续领先。同时,还要启发小学生把游戏教学中的收获,迁移到平时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以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国强,张健忠.体育游戏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功能.

[2]刘福林.体育游戏.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发展

对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究和深入探讨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也是促进教师更好地根据课程标准授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和良好习惯。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关注的是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共同作用。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逻辑分析能力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师持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与课程标准相呼应,符合社会发展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弄明白教师自身的地位、角色和学生的需求,带着家长与学生的期盼总结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关注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同时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应课程标准要求,致力于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出富有个性化的精英人才。

一、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论理解

1.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贴合的最大化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处不在,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将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并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观察数学、探索数学,将实际的事物抽象成数学现象,寻找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来源,赋予数学知识鲜活的生命。给热爱动手的学生提供一个与数学亲密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2.强调思维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思考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培养初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这一点的实施就要体现在平常的数学思考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每一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思维逻辑,同一个数学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角度不同,得出的解决方法也就截然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解题思路,并且学会抓住学生的特征,因材施教,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3.强调“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我国的应试教育不论是在家长的心中还是在学校的教学中都已根深蒂固,要去除这种长期的影响不容易,课程标准颁布后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过度重视考试成绩。留心学生日常学习的习惯,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出切身建议,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强调“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提前做好准备。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改革体会

1.师生的互动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教学过程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在同一层面上的交流与碰撞,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课堂并不是教师自己在前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毫无反应的“僵硬课堂”,也不是教师早已布置好学生的任务,提问的时候有固定回答的“固化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用思维互相感染的现代化课堂。为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上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问学生问题,给学生提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更打开了学生的心扉,让老师走近学生的世界。

2.用教科书来引导学生,但不拘泥于教科书

教科书上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精华部分,对教科书的使用不能仅限于表面上的教学,而是要对教科书中所有知识的内部联系进行梳理,找到可以深入教授的知识部分和可以忽略不计的知识。数学教师要定期召开教研会议,将教师们各自对教科书的探索成果分享给大家,集教研组的力量和智慧,为学生设计出优化后的教学方案。要善于动用学生的力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准备过程中,让他们自发收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数学现象和结论,课上与大家分享。从教科书出发,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最终再回归教科书。

3.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另一点。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数学教学更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采取学生授课的形式。教师授课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赋予学生教师的身份,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会变得完全不同。在学习三角形相似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授课,让不同的学生去黑板前讲解自己是如何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当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将三角形绘制出来,拿着粉笔在图形上比来比去时,不仅这部分知识会对这名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下面听课的学生更是会被这种形式吸引,更加集中注意力。

4.注重在探索与合作中对知识的汲取

探索中学习、合作中成长是课程标准所致力于达成的教育目标。探索、研究等活动是学生摄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由自己经过一番努力得来的成果往往不会被轻易忘记。初中数学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研究中成长,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索习惯。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对于零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我们知道零不仅代表有理数,也代表“没有”“空”“起点”的意思以及很多很多不同领域不同的意思。学生可以互相合作,用不同的手段去探索零的含义,将得出的不同结果在课堂上分享,体会知识探索的神奇。

5.从学生的角度完善教学

数学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为了做到这一点,课程标准强调,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完善教学,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课堂。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提升的空间,是否被学生所喜欢和推崇。为了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建立调查表,听取学生的意见,经常问学生问题,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真实想法。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气氛活泼的现代化数学课堂。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以时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基准,提出了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善之处,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发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数学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制订先进的教学计划,致力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探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雪梅.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需要检测些什么[J].课程・教材・教法,2010(08).

[2]夏娟.浅谈新课程标准主要理念间的关系[J].文理导航:上旬,2010(10).

[3]朱伟华.从课程标准到评价标准[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