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肉鸡产业;多目标;发展模式;河南大用集团

中图分类号:S873;S83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0968-04

Research on Multi-objective Symbiotic Development Model of Green Broiler Industry

――Taking Henan Doyoo Group as Example

MA X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Abstract: Broiler processing was an industry which highly demanded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capacity because of its high consummation of corn and energy resources, and very impressive wastes production of wastewater, manure, chicken blood and chicken feathers.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achieving energy saving, decreasing production costs and improving economic efficiency had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ensure rapi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poult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of China. Henan Doyoo group’s industrial involved poultry breeding and feeding, food developing and processing quick-frozen meat products sales and logistics distribution. It had done a lot of effe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recycling economy, and realized multi-objectives winning in enterprise, ec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finally formed virtuous cycle of development for green broiler industry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through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nergy and logistics flow in the process of breeding and production, and coupled symbiotic, recycling utilization.

Key words: recycling economy; broiler industry; multi-objective; development mode; Henan Doyoo group

我国肉鸡消费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其肉鸡消费占肉类的比重较高,如日本为37%[1],美国为40%[2]。日本人均年消费肉鸡量达40 kg以上[3],美国人均年消费肉鸡量达50 kg以上[4],而我国人均年消费肉鸡量大约是10~12 kg[5]。国内鸡加工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单一,集约化程度低,预计随着肉鸡消费量的增长,鸡加工产业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6]。随着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美国高盛、美国泰森、泰国正大等国际资本已经开始在我国布局,并步步逼近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之一――禽类养殖与加工[7]。国外企业既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也拥有环保节能的饲养加工技术,在肉鸡养殖加工规模、自动化程度、产业链条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等方面都比国内民族企业具有更大优势[8]。因此,通过提升科技含量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增强国内民族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保障养禽业快速稳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河南大用集团发展绿色肉鸡产业的要素分析

河南大用集团创建于1984年,注册资本金10 478万元,是一家集畜禽良种繁育、养殖、饲料生产、食品研发加工、冷链销售、物流配送、兽药疫苗研发生产、包装彩印为一体的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产业模式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集团下设淇县大用、北京大风种禽、焦作大用、周口大用、濮阳泓天威药业等9家控股子公司,1 300多个网络销售点。截至2010年12月底,拥有总资产18.4亿元,资产负债率56%,银行信用等级连续11年被评定为“AAA”级。2010年入选中国肉类强势企业,名列第九位。其主要产品生鲜鸡肉年产量45万t,商品鸡年养殖规模2.5亿只,在国内同行业位于第三位,在河南省居第一位。目前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全国饲料行业百强企业,是中国中西部最大的肉鸡产业化生产企业。大用产业链全方位实施ISO9000质量标准要求和HACCP控制体系,养殖、加工、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在有效控制范围内。

1.1 外部要素分析

大用集团的主要生产基地位于河南省。河南省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原料资源丰富;河南省实施了“66511”现代畜牧业跨越工程,着力打造国家优质禽畜产品生产核心区,政策支持力度大;大用集团所在地鹤壁市是我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主基地所在地淇县是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县,政策环境优越;大用集团的生产模式有利于带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绿色农业产业化;集团总部所在地淇县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全境南北,境内拥有两个铁路货运站,区域物流运输半径小、运输成本低,交通十分便利;集团生产基地所在地农民有禽类养殖传统,养殖水平相对较高,与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系紧密。

1.2 内部支撑条件

1.2.1 拥有先进的污水处理和废弃物处理设施 自主开发的畜用大风机及纵向通风技术,利用地热资源的湿帘蒸发降温技术、简易节能鸡舍建设技术、饮水技术等已经投入使用,并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场、冷库等耗能、耗水量较大及产生污染的环节,做好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为主的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使“三废”趋向零排放,能耗、水耗大幅度下降,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新建基地设备设施尽量采用节能环保产品,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

1.2.2 大用集团拥有“三中心”的研发平台 “三中心”即“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家禽安全加工及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发了基于地热资源的湿帘蒸发降温技术、简易节能鸡舍建设技术等一大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循环经济技术。

2 多目标共生性产业发展模式

大用集团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肉鸡加工业为核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依托,食品质量安全为根本,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纽带,企业战略重组为契机,着力优化配置各种要素资源,在循环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卓有实效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对养殖和生产过程中物流和能流的合理配置、耦合共生、循环利用,达到了企业、生态、经济、社会的多目标共赢。

2.1 先进的产业化模式

一方面引入了农村金融、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等金融工具,成立农村合作社,创导“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的“五合一”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序的行业自律机制,维护行业内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9]。另一方面,加快机制创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健全合同签订程序,明确权利与责任,逐步实行合同可追溯管理,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10]。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有效地扩大了鸡加工产业规模,为节能型规模化养殖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2 完整的产业链条

大用集团拥有国内肉鸡行业最完整的产业链条,注重企业价值链构造,前展后延,全力做好以肉鸡精深加工为主业和以屠宰副产品综合利用为副业的“主副两链”。

2.2.1 主业链 以玉米、豆粕原料――饲料加工――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养殖――商品鸡屠宰――熟食深加工――冷链物流――连销经营的肉鸡饲养加工及产品流通产业链(图1)。

2.2.2 副业链 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商品鸡屠宰

――下脚料或废弃物的开发利用(鸡肠子、鸡羽毛等下脚料或废弃物生产蛋白酶解生物饲料、鸡骨素等);②肉鸡饲养――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种植业(玉米、大豆等);③肉鸡屠宰+肉鸡饲养――废水+鸡粪――沼气发电站――主业链+种植业。

两条产业链各要素之间相互构成横向耦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网状结构,形成了上、中、下一体化,科学严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相互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模式。通过组织集团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资源的使用量,把上一环节形成的污染物变成下一环节的原料,形成循环的一个长链条,最终消除污染,实现零排放的循环发展。

2.3 科学的生态共生体系

通过组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来延长产业链条,减少肉鸡饲养和加工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再生资源。形成科学的生态共生体系,包括环境保护体系(图2)、节能降耗体系(图3)和综合利用体系(图4)等几个部分。

2.4 注重技术创新性

大用集团在产业及循环经济发展中,借鉴了国内外大量的先进技术经验,加快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实现“创新中发展,发展中治理,治理中利用,利用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良性循环,对促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其中,“活性蛋白酶分解羽毛角质蛋白技术”拥有自主产权;以家禽加工副产物骨架和血液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综合利用,生产出系列高附加值超细鲜骨泥、呈味肽基料等系列产品;利用地热资源从源头解决了燃煤取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并节约了成本;采用新技术对鸡血综合加工利用生产血球蛋白粉、血浆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

3 多目标共生性产业模式下的能量流和物流分析

3.1 能量流分析

大用集团作为一家家禽养殖加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的生产用能主要是肉鸡养殖及加工所消耗的电力和热力,原煤和电力是企业购入的主要能源。电力主要由社会电网购入,自身还有部分沼气发电供应,热力主要由燃煤锅炉供应,部分鸡舍采暖由地热井供应。

从图5可以看出大用集团主要能源流向和用能结构。大用集团各生产环节以外购煤电为主,2010年集团外购煤62 144 t、外购电68 917万kW・h。另外企业利用地热资源向养殖、孵化、屠宰环节冬季供热、夏季降温,该部分可以节约大量的煤电资源。该项目在集团内正处于推广阶段,已建成部分全年节能折合标准煤为5 800 t。集团内部还利用养殖粪便及屠宰废水产生的沼气发电,作为集团内部的用电补充,该部分经统计全年发电量为1 364万kW・h,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3.2 物质流分析

大用集团养殖、加工具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投入产出物质基本上是配套满足自身需要的。在饲料加工环节,约有33%的饲料产品外售;作为终端鸡肉产品大部分作为冷鲜分割肉出售,小部分作为深加工的冷鲜肉出售;和主产业链配套的废弃物利用主要包括屠宰厂废物利用和养殖废物利用。

从图6可以看出大用集团作为养殖加工企业的特点,主要物质消耗为玉米等饲料,2010年全年产量为839 496 t,其中566 120 t作为集团自身种鸡及商品鸡养殖饲料消耗,另外273 376 t作为外售。种鸡场消耗61 969 t饲料,全年产种蛋16 168万枚,种蛋送至孵化厂全年可孵化鸡苗15 008万只,鸡苗经肉鸡养殖场养殖后,每年可以提供14 290万只商品肉鸡,屠宰厂屠宰14 290万只商品肉鸡可以得到257 220 t鸡肉,其中有56 250 t作为深加工原料,其余外售。

围绕整个养殖加工主产业链,在养殖阶段副产有鸡粪便共693 571 t,其中有60%进行了综合利用;在屠宰加工阶段副产有鸡内脏、鸡血、鸡毛、鸡骨等,目前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70%左右;在孵化阶段副产的蛋壳年产生量为1 617 t,受到技术及成本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利用。

4 结语

在多目标共生性绿色肉鸡产业发展模式下,大用集团资源综合利用类项目都是以企业原有需要花费成本处理的废弃物或者是附加值较低的废弃物作为原料,进一步加工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售或自用;节能减排类项目可以减少企业外购燃料的费用,还可减少污染物排放收费。截至2010年底,集团建设的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从增加收入和节约成本两方面新增收益为8 200万元,占整个集团利润的28%,对集团整体效益的提高具有极大的帮助,增强了集团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多目标共生性绿色肉鸡产业发展模式对于农产品资源丰富、有传统的禽类养殖基础、地热资源丰富、交通较为便利的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中军.肉鸡标准化生产技术探析[J].甘肃畜牧兽医,2010(2):41-43.

[2] 王 健.美国肉鸡加工的质量控制[J].中国家禽,2010,26(13):23-26.

[3] 李延州,刘 明.关于禽类冷冻加工技术的探讨[J].冷藏技术,2010(3):43-46.

[4] 区子弁,王 琴,成 坚,等. 肉鸡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和应用[J].中国家禽,2010(3):66-69.

[5] 白 雪.肉鸡屠宰加工工艺介绍[J].养殖技术顾问,2010(5):229.

[6] 李绍庆.从泰国肉鸡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历程看中国肉鸡业发展[J].饲料广角,2001(14):1-4.

[7] 龙浩洋.肉鸡屠宰加工过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201-202.

[8] 郭利京.中国城乡居民养殖产品及其加工品消费趋势分析[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0,17(3):53-56.

篇2

关键词: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环境调控;产业定位;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7

2010年12月,河北省政府提出了在服务首都中对接北京,选择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4个地级市和14个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并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对接首都的新兴产业带、环绕首都的明星城市带的战略构想。为此,本文针对环境调控前提下,对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等进行一些探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勇于探索、创新务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以强力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主题,以促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联动为关键,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协调、产业生态、布局优化、城乡一体、体制创新、人民富裕的宜居宜业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联动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规范,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大框架下,认真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总体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园区规划等,并且要使这些规划相互衔接。同时,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同北京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联动、协调发展以及人才、技术、资金、土地、信息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和联动发展。

(二)调整结构,低碳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区域竞争力,需要加快吸收和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和文化创意及现代服务业。同时,要推进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大力开展节水、节电、节能、节油等,产业要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方面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

(三)优化布局,聚集发展

按照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集中治理环境,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优化园区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通过优化布局形成功能分区和产业组团,聚集工业形成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聚集农地形成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生产,聚集第三产业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特色突出、集约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格局。

(四)注重生态,绿色发展

要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导向,推动有限资源向新兴产业和绿色服务业方向配置,壮大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发展绿色服务业,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要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标准,综合、循环、低碳、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努力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五)创新模式,转型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符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定位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处理好河北省、北京市和环首都14个县(市、区)以及所属的产业园区、乡镇和辖区居民的权益关系,创新管理模式,统筹协调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的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等方面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积极参与北京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和国际产业链分工,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发展目标,确定三大功能定位,推动两个优化,促进两大发展,实施四项重点工程”(既“13224战略思路”)。

(一)围绕一个发展目标

“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

(二)确定三大功能定位

城市功能定位:“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

生态功能定位:“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

制度创新功能定位:“环首都‘城乡一体化’试验区”。

(三)推动两个优化

“优化产业布局,集中治理环境”。

“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

(四)促进两大发展

“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

“发展绿色服务业,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

(五)实施四项重点工程

“低碳园区建设工程”。

“低碳工业发展工程”。

“生态农业发展工程”。

“绿色服务业发展工程”。

四、产业定位

(一)产业定位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方略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远大目标,以及根据《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主导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思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需要同北京产业紧密联动、错位发展。

为此,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定位可确定为:“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

“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是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以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示范和现代物流等为支撑,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身养老、生活宜居等为基础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同时,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围绕“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和“环首都‘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等功能定位。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空间布局可概括为:“一圈、四区、六基地”。即,“一圈”:“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六基地”:“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一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都市农业、精细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农业、科研农业和环保农业。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二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三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金融、信息、物流、旅游、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等。

(二)产业“四区六基地”布局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空间布局将重点围绕“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发展方向,以14个县(市、区)产业发展特色和区域统筹协调为基础,以“四区六基地”产业布局为平台,坚持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培育发展一批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等基地。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加快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绿色产业集群,构筑和完善低碳工业、生态大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链,构建主导产业清晰、接续产业有力、支撑产业完善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强提升同首都经济的融合和共生,接纳首都低碳绿色产业和高科技人才,形成同首都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金融和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等紧密对接。形成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完成环首都“一圈、四区、六基地”的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建设良好的自然和谐生态环境。

情景分析注解:

翻2番情景:GDP在“十二五”时期翻2番需要大手笔和大智慧,需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同首都全面对接,必须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以及文化创意、金融信贷、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环渤海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综合交通枢纽、物流基地以及区域性的科技创新聚集区,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此时,第三产业将占很大比重,产业结构形成三:二:一形态。

翻1.5番情景:需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全面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吸引首都高端产业、技术、资金和人才,实现同首都产业的对接。此时,第二产业仍将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形态。

翻1番情景:需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科研、信息、管理、品牌、营销等能力,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框架体系。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都市农业等。初步形成同首都产业的对接和互动。此时,第二产业仍将为主,第三产业有较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形态。

(二)分阶段发展目标(2010-2015年,2016-2020年)

1.“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基本成型阶段

政策制定基本成型。制定实现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所必需的主要政策和制度;完成各种规划、政策和文件的完善和修正工作;向国家、河北省、北京市等尽可能争取到相关政策支持,形成支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政策体系。

体制构建基本成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4个地级市和14个县(市、区)、乡镇、产业园区以及北京等责权利关系;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基本成型。

产业和项目体系基本成型。基本建立了以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导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了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发展,以及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和发展绿色服务业、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的良好态势。

空间布局基本成型。基本建立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六基地”产业布局;基本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优化布局,形成有利于集中治理环境的空间形态;基本形成优化工业布局、集中治理工业污染,以及优化农业布局、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优化服务业布局、治理城镇污染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

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成型。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形象;基本形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环境监测、监控和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基本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

2.“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提升完善阶段

体制机制提升完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提升和完善;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所属市(县)、乡镇、产业园区以及北京市等责权利相关的体制机制得到提升和完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得到提升和完善。

产业融合和竞争力提升完善。提升和完善了以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导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框架体系;提升完善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体系建设;完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同首都间的产业和环境的融合;完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完善了主导产业及其企业和产品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空间功能拓展提升。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六基地”的空间功能的拓展提升,同时不断提升“四区六基地”的生态环境品质,打造出主导产业明晰、生态环境良好的精品功能区,建立起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与北京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广泛协作关系。

经济发展要素提升。提升完善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立起符合具有区域协调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形成充满活力的资金、技术、金融、信贷、信息和人才等多要素汇集的经济发展聚集区。

篇3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的概念初见于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绿色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影响下而随之兴起的新的经济概念,从国际到国内的经济学界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绿色经济做出了解释。虽然目前对绿色经济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其核心内容的理解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环境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二是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增加绿色经济发展的新目标;三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途径[1]。

二、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与绿色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绿色经济的发展是通过绿色产业来实现和构筑起来的。

目前,对绿色产业的定义主要基于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如林毓鹏(2000)[2]将绿色产业定义为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绿色技术的采用为其内在需求,以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外部成本,追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其目的的企业及其相关组织的集合。也有从产业范畴划分的角度定义绿色产业,如刘国涛(2005)[3]认为绿色产业包括广义的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区。绿色产业是一种适应区域型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类型,其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界限具有模糊性。

绿色产业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特定的内涵。李春才(2004)[4]认为其内涵具体表现在:绿色产业必须使用绿色生产力要素进行生产;绿色产业的生产过程必须加强绿色管理;绿色产业的自然环境必须是绿色的。而蔡凤兰(2007)[5]也指出绿色产业必须保持其“绿色”特征:(1)必须使用绿色生产力;(2)绿色产业的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必须具有绿色品质;(3)绿色产业的自然环境必须是绿色的。

三、绿色产业的创新模式

绿色产业创新是指通过绿色产业链上各要素的变革,实现绿色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发生改变。张昌勇(2011)将旅游产业的创新模式划分为以下四种[6]:

(1)绿色技术推动创新

绿色技术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的新型的现代技术系统,在减少企业生产的边际外部费用的同时一般也能降低企业生产的边际内部费用[7]。绿色技术创新是在绿色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含技术的内在创新和外部绿色理念的创新以及技术推广,才能具备充足的、系统的创新源支撑绿色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故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模式是以内外部多元技术创新作为支撑的。

(2)绿色产业联动创新

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企业作为产业的实施主体,在产业的形成以及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的绿色化是一个发展过程,绿色企业的联动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过程性,需要系统化地逐步推进。在企业管理方面,绿色产业的发展需要绿色企业管理层的通力合作,制定绿色经营战略,展开强有力的经营管理,拓展绿色市场,发展绿色品牌,强化绿色营销,宣传绿色消费并根据自身的行业类型和特点,发展不同层次的企业文化、技术战略和组织结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鼓励员工创新,优化企业内部控制。

(3)绿色政策拉动创新

绿色政策的内涵十分丰富,目前国内外对绿色政策内涵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研究层次不一。现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包含绿色经济政策、绿色财税政策、绿色投资政策、绿色信贷政策、绿色认证制度政策、绿色能源政策、绿色管理政策、绿色消费政策以及绿色技术政策等方面。政策创新往往具有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能在一段时期内从宏观上把握产业动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和保障绿色产业创新实现,从而带动绿色产业链的主体积极向发展目标靠拢,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4)绿色消费驱动创新

绿色消费是伴随人类进步的一种新价值观和消费观,反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进程,绿色消费形成绿色市场,从终端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消费驱动模式必须具备强劲的驱动力才能带动绿色产业创新,而在市场经济下,绿色消费的驱动力则源自充足和多样的绿色消费需求。随着绿色信息的传递以及绿色理念教育的普及,在公众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公众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公众对于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标志和绿色服务等绿色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加深。绿色产业应该提供更加充足、更多品种、更加优质的绿色产品才能有效地维持供需平衡。

四、绿色产业的发展策略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从世界经济社会的文明发展来看,经济产业的绿色发展、经济的绿色文明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的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绿色文化和绿色理念已经渗透到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确立了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伴随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环境变化趋势,绿色产业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境改善和保护理念,其灵魂是绿色文化,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就必须要树立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和谐的绿色发展理念。

(2)促进绿色科技创新

绿色技术要求技术、产品、服务等符合环保规范,这既有利于改善环境,又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反映了其建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构成了传统产业整合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绿色技术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成为传统产业绿色化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绿色科技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重视绿色科技的研究、开发,积极引导和推广应用;三是建立绿色科技与产业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四是利用国际资源,拓展绿色科技产业发展空间。

(3)完善绿色产业政策体系

绿色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使用一定的政策导向,干预和调整经济的行为,通过对绿色产业进行扶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促进绿色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针对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制定针对性的调整政策,通过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研究开征环境税,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促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二是通过执行新的绿色投资政策,引导投资向环保领域方向发展,以此促进产业的绿色化调整。三是建立绿色产业布局统计、绿色产业链跟踪溯源和绿色产业体系的评价机制,正确认识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制定更加有针对性、有效的促进绿色经济产业发展相关政策[8]。

(4)创新绿色营销模式

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组合,使企业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绿色产品的促销突出绿色特性,通过各种形式作绿色广告宣传,使消费者了解绿色产品、关注绿色产品、关心环保问题,在其心目中树立企业及产品良好的绿色形象;绿色产品的包装选取无毒性、少公害、易分解处理的材料,如纸包装、轻化玻璃包装等,以保证产品使用后包装废弃物合理的再利用;建立企业自己的绿色分销渠道,这样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并获得对分销渠道的完全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分销过程中的污染和社会资源的损失,同时直接在市场上扩大知名度,向消费者直接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晓青.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EB/OL].民建中央网站,2009,11.

[2]林毓鹏.加快发展我国绿色产业[J].生态经济,2000(02).

[3]刘国涛.绿色产业与绿色产业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4).

[4]李春才.略论绿色产业明[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5]蔡凤兰.我国绿色产业健康发展道路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7(23).

[6]张昌勇.我国绿色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

篇4

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低碳理念与低碳发展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了减少旅游产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及碳与温室气体的排汹量.减少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环境的污染、影响、破坏,我们应当创新低础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积极促进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低碳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向旅游者提供低碳旅游产品来满足其旅游、闲暇消费的需求,日闭十全大众提供低碳旅游产品也是低碳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基础。由此,我们在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中.必须坚持低碳旅游产品开发原则.在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研究、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完善和提高旅游产品的环保性。因此,为实现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政府应通过管理、政策控制、价格。使旅游工具由私家车改为公共交通工具。和游客选择关闭旅游目的地的距离。旅游企业也应注意低碳、清洁生产。为了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在生产和服务的旅游旅游产品,尽量使用再生材料,运行,以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低碳发展。

二、低碳旅游环境笆理原则

低碳旅游环境管理、开发是对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起到了重登的作成。内此,在低碳旅游产业发展与模式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低碳旅游环境管理、开发原则,以当前国际标难化组织提出的IsOl4000系列标准及指南为指导,运用环境管理体系(驯S)标牌、环境审核(EA)标难、环境标志(EL)标准、生命周期评价(LC八)标推、产员环境冈素(Ws)标准指导低碳旅游环境的管理与开发。基于此,在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中,政府运用必要的政策手段加以干预和调控,并积极展开低碳旅游环境的管理、保护。

三、低碳旅游生产者责任,义务原则

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旅游产品并发者、服务提供者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义务感,因此,在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中,需要积极树立旅游生产者的延伸责任、义务,使旅游产品生产者通过环境属性设计低碳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即让生产者关注其产品的环境友好的表现,使社会上的所有成员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可以和谐发展。在这方面,经济政策(如资源税的征收,促进绿色会计和税收制度,鼓励环保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调整政策(如能源效率标准,废物处置标准,产品认证和其他强制措施),信息工具(通过相关信息的释放利用市场和消费者,标志,电源通过产品环境信息标志)来实现。通过对低碳旅游产品的推广,促进旅游产业系统的规制和优化,促进旅游业的低碳发展。

四、环境伦理导向原则

倡导低碳旅游产业的目的是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因此,发展低碳旅游产业,应当文化旅游茸重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与环境伦理道德情操,自觉地应用在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自然和提供绿色产品,让游客可以实现低碳消费,低碳消费,降低材料消耗和无害的,做一个消费者行为的良性循环,不破坏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由此,我们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原则为主导,建立环境保护性的旅游观念、行为伦理与价值标准,认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共生关系,从而使旅游者以超越自身的利益来审视自然、善待自然。同时.就低碳旅游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指导关系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自然共存的和谐发展。基于此,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区域的一体化设计,坚持旅游目的地管理和管理,减少对旅游地的负面影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健康以及可持续共存,确保自然系统和学生人权。

五、科学技术导向原则

低碳旅游是一种缓解旅游生态环境压力的新旅游经济范式,核心发展逻辑是降低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环境管理、旅游服务中的能源消耗、碳诽放置、碳足迹。因此,必须在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采用低碳及相关科学技术,减少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其中,可在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环境与设施设汁及旅游过程中,积极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尽量减少或消除游客和旅游的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环境的企业,以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空气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水和目标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的水土保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常规能源(如煤、石油等)的海外使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力、风力、等)发展清洁能源,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更少的昂贵和稀缺的原料。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不会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

篇5

关键词:发展竹产业;对策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1 景谷县发展竹产业的意义

目前,景谷县对天然林进行全面禁止采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措施。由此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来了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制约了阳谷县经济发展。竹子具有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而且竹产量大,经济价值高,易于满足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需要,为景谷县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同时,竹子具有强大的保水功能,能够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而且竹子用途特别广,适用于建筑造纸、生态旅游等,为人们提供美学价值。因此,景谷县大力发展竹产业,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为实现我县经济发展、群众脱贫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景谷县大力发展竹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

2 景谷县发展竹产业的得天独厚条件

目前,景谷县不仅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土地资源也比较丰富,同时政府部门能够给予充分的重视,群众对于大力发展竹产业也比较认可,上下一心,具有良好的发展时机。对于景谷县发展竹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2方面:

2.1 优越的自然条件

景谷县位于云南西南,主要分布有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一个自治县,其地理坐标为N22°49′~23°52′之间,E100°02′~101°07′之间,下辖8乡4镇,多为农业户口,共有60023户农户,口密度为38.64人/m2。目前,景谷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4.4%,远超国家平均水平,林木生长量在全国也遥遥领先。同时,景谷县以山地高原为主,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谷坝内镶其中,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2 上下一心,有良好机遇

目前,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生态安全策略,云南省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设想,而景谷县也开始走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生态旅游,构建民族特色文化路线。目前在县政府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齐心协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路线不断完善,促进竹产业跨越式发展。

3 景谷县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尽管景谷县竹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是在具有优势条件的同时,也具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竹幼苗价高,群众经济能力有限

目前,景谷县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实效,但是大部分农民群众还只是解决温饱问题,而对于竹苗购进,靠栽种竹业发家致富只能停留在想象,成为目前景谷县制约竹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竹幼苗种植养护所需成本较高,苗圃基础设置差,技术薄弱,造成竹幼苗价钱比较高。而且对于竹产业补助体系尚未健全,没有专项资金对于农户进行补贴,制约了竹产业种植。

3.2 科技普及率低,种植成本增加

虽然景谷县对于技术科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科技推广与科技培训力度不够,造成农户不能及时掌握竹种植技术,导致种植成本增加。同时,有些农户不能对竹种植进行有效管理,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一些还没长成的竹子就进行砍伐。对于发笋少, 成竹率低的竹子不能进行有效管理,造成种植成本增加。

3.3 竹产业开发研究资金匮乏,加工产品单一

由于对竹产业投入资金有限,造成竹产业开发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致使产品加工单一,制约景谷县竹产业的发展。目前,景谷县竹产业加工主要靠传统的手工工艺,规模小、档次低,形不成市场规模,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4 景谷县竹产业发展对策

景谷县竹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考虑统筹兼顾。因此,要想使景谷县的竹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就要树立产业化、规模化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明确目标,建立现代化竹产业经营体系,打造景谷县品牌竹产业。具体对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采取灵活育苗方式,加强幼苗技术管理

要实现景谷县竹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就要选对竹幼苗品种,并采用多用育苗方式,保证幼苗的成活率。同时,明确育苗目的,减少运输过程中运输费用以及苗木损失,加强育苗技术推广,提高幼苗成活率,促进竹产业的长远发展。

4.2 加强技术推广,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景谷县在发展竹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过程中要积极推进技术推广和培训,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实现科技兴竹的产业模式。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统筹技术推广经费,加强竹产业管理水平培训。实现科技兴竹,科学管竹的高水平竹产业模式。

4.3 树立品牌模式,加大产品开发

景谷县在发展竹产业过程中对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品牌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开发模式,打破小农思想。加大竹产品开发资金投入,以传统产品为基础,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对于景谷竹品牌的发展力度。对于资金来源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建立开发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

5 结语

总之,景谷县竹产业发展既有机遇,又有调整。对于其中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同时要根据现有条件予以解决,实施战略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只有立意高,才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水平,实现环境保护与竹产业发展的共赢。相信随着不断的摸索发展,景谷县竹产业将会成为景谷县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光胜.用阳光心态扫描竹产业[J] .中国绿色时报,2012(10).

篇6

关键词:绿色经济;财税;金融

一、绿色经济概述

相关的环境经济专家曾经强调,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发展一定要在适当的领域内,才能够是经济发展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并且有效地减少环境被破坏以及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自然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在发展绿色经济时一定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首要目标和工作基础,然后在将推动经济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在这一时期我们主要坚持的原则是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在以产业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绩。其实从本质上来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较有着一定的独特性,更加突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而不是一味地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或者注重环境而忽略经济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确实是适合当代世界发展的新模式。

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财政金融支持下的发展现状

财政金融对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各样因素的阻碍,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概念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很多人做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并且将其当作是我国想要不断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从实际的实践状况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境,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没有构建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来加以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也没有创造出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金融支持政策,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金融政策支持对于绿色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够明显。

(二)资金的来源结构还比较单一

我们分析绿色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可以发现资金的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是以财政投入为主,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并没有构建出一个合理的体系去刺激绿色经济模式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保障绿色经济发展,财政投入的资金支持也相对薄弱,而且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无法使绿色经济发展持续进行,我们必须寻求社会资金支持,才能够更好地帮助绿色经济走向良性发展。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应用阶段,我们需要细化每一笔资金支出,才能够保证资金充分支持职能发挥作用。但从实际的表现来看,我还无法对绿色经济发展资金运营的整个过程进行充分预算,在社会广泛融资过程中,没有具体预算往往会带来一定的融资风险。而且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融资的手段和方式相对落后,而且整个市场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认可度不高,融资困难也相对较高,这也就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绿色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无论是环境问题还是资金的利润问题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三)具有较长的收益周期

绿色经济产业主要强调的内容就是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整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无法离开硬件设施的支持。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就必须要新增配备一些相应的基础设施,我们都知道完善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只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才能显现出来。而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相对于绿色经济产业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传统行业中,而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更短,这也是我国绿色经济融资困难原因之一。

(四)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的作用式微

我国和一些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绿色经济发展属于比较晚,而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我国缺乏相应完善的经济体系,而且我国并没有针对绿色经济信贷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这使得我国绿色经济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总会出现不太适应的情况。第三点就是我国针对绿色经济产业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少,而且定位也较为模糊,这些对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来说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久而久之就导致社会环境等等对绿色经济的保护越来越弱,金融对其的支持程度也越来越少。除了这几点内容以外,我国的财税部门对于绿色经济产业的资金支持,部分都是以资金返还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保证一定的市场秩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是如果我们要想得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改变这种资金支持的方式,增加资金对应绿色经济产业的刺激作用。首先就要制定出符合产业发展特征的财务规则,让其在绿色经济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有一定的保障,因此也没有对绿色经济发展制定出相关的财政保证措施。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财税部门,对于绿色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持产生一些顾虑,而这种顾虑也影响了商业信贷。

三、针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的相关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所带来的作用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需要我们结合国家的发展现状,以及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去制定出合理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只有这样所构建出来的相关法律法规才可以最大的推动绿色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给予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支撑,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除此以外我国的政府也应该发挥出自己的职能优势,对于绿色化的企业构建一套扶贫政策,鼓励传统企业做到升级转型,不断地向绿色经济方向所发展,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收等等,以此来提高企业转型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信贷体系的合理性

信贷体系的合理性对绿色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商业银行我自身所掌握的大量资金,对产业的发展产生良性的促进作用。所以作为商业银行本身,必须要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势必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除了在执行国家政策之外,还能够根据世界发展格局以及产业资金分析,为绿色经济产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制定更合理的信贷政策,帮助绿色经济产业更好的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商业银行还应当根据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实时的信贷风险分析,在控制好信贷风险的同时能够给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数据支持,在不盲目放贷的前提下,促进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三)要强化金融服务的创新工作

产业的投资基金对于绿色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而且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需要有更长远的投资目光,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我们甚至可以建立一部分专用性资金,只用于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给整个行业以资金保证,帮助行业发展。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广泛地向社会融资,能够帮助绿色经济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最后由于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效果和传统行业相比较来说比较缓慢。因此,我们必须要能够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然后再寻找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提升投资者的信心,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创造出更加和谐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

(四)将政策的支持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

政策对于产业的支持作用,一定要以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为基础。国家对于绿色经济产业的政策支持,旨在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充分明确政策的内容,制定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和投资规划。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宣传,提高社会对于绿色经济产业的认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我们社会融资的成功率。当然我们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针对环境产业的提出一定的税务征收建议,避免环境资源的浪费,也避免环境污染的加剧。总的来说,我国的财政政策对于绿色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在财税金融政策的制定上,建议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对市场的经济实际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依据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去构建出适合发展的具体方针和策略,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推动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而对于绿色经济产业来说,有了充分的资金作为保证,才能够制定长远有效的发展计划,更好的发展绿色经济产业。

篇7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律令村地处边远山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过去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严重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存在“生产容易外销难”的问题。律令村党支部书记刘义杰说:“以前我们村群众的思想保守,加上各方面条件落后,导致大家对致富的信心不足。所以,要加快发展,推进产业富民,就得支部领头,为群众引路。”针对现实问题,律令村党支部积极充当起农村经济发展的“经纪人”,负责帮助创业大户解决土地、公路、水利、电力等实际困难,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创业户抓好农产品外销。为打消群众顾虑、树立发展信心、鼓励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村党支部成立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抓好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

2014年底,村党支部组织创业青年到重庆、四川等农业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考察,认真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考察结束后,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了“农业产业发展研讨会”。经过认真分析,村党支部认为山区有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富足等特点,非常适宜种植绿色果蔬。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果蔬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只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抓好绿色果蔬产业发展,将来一定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所以,村党支部决定以“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模式,由党支部牵头,积极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积极性高的农户投资创业,先创建1至2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认真总结发展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村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重点扶持,创建基地

律令村党支部通过对农村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改变以往“漫天散花”的扶持模式,集中精力创建好农村产业精品示范基地,让“基地辐射效应”促使广大农户加入到新型农业产业发展行列中来,达到产业富民的最佳效果。2015年,村党支部积极主动与交通、水利、电力、农业、扶贫等部门对接,争取产业扶贫项目,修建农业生产便道12公里,修建农业灌溉水渠1200米、小型防旱池10口,安装变压器1台,将电力设施延伸到示范基地,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在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中,土地问题是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村党支部多次组织村民会议讨论,最终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并解决入股农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和支持。在技术服务方面,为确保种植出优质的海椒,村党支部派出一名支部委员专程到外地学习海椒种植技术,然后上门蹲点为创业户提供技术指导。为打通产品销售渠道,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考察,与遵义辣椒商会签订了“韩国优质海椒”种植订单合同,确保产品产得出、销得走,为创业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优化服务,产业强村

篇8

    关键词:绿色食品;网络平台;直销店;流通效率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09

    New Model Research on Ciruclation of HeiLongJiang Green Food——Based on the Network and Outlet Store Platform

    DONG Jin-hong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Northeast Forest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new efficient circulation pattern by combining network platform and the direct selling stores was creaed, a high efficiency, low cos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hannel green food distribution model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serred up which would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green food circulation.

    Key words: green foods;network platform;outlet store ;circulation efficiency

    我国的市场流通体系是自1978年以来经过5个阶段的不断摸索和改革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东北部,由于受到地理、气温众多因素的限制,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开始的时间较全国其他省份晚。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和气温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黑龙江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天然优势,将劣势条件转化为了优势条件。依托优势条件,黑龙江省率先推出绿色食品的概念,目前在绿色食品方面已经在全国占据了领军地位。今年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担负着北菜南运和冬储菜基地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产业政策下,笔者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流通模式,希望为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优化做出一定的贡献。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现状

    1.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土地总面积47.3万km2(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农用地面积3 950.2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目前,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28.7万km2,占全国的1/4;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40万km2,占全国的1/2;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产量910万t,占全国的1/5。全国平均每8个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产品中就有一个是黑龙江省的产品。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超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29个,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00多项,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22%,有17个县(市、区)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不仅领军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而且正在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十大产业之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2006—2010年基本情况见表1。

    1.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体系现状

    1.2.1政府参与度逐渐提高从2012年政府绿色食品报告会议中可以得知,黑龙江省政府在2011年绿色食品取得突破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2012年,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争取达到130家,产品560个,在2011年的基础上争取达到增长4.6%和5.7%。从提出发展绿色食品概念开始,黑龙江省政府就从不同层面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绿色食品认证监管、生产基地的建设、对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每年由政府牵头举办的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方面都有政府的参与。但是在参与度提高的同时,至今黑龙江省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部门,只是将参与分化在不同的部门,各部门还不能达到有机协调统一,参与度的提高并没有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1.2.2龙头企业规模初现截止到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531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65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总量910万t,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全省龙头企业已经有10家涉及绿色食品产业,其中国家级的重点企业有3家。这些企业通过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绿色食品,将农户、市场、运输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成型的产业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2.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遇和竞争并存虽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2011年增长速度超过15%,但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相比,黑省绿色食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份额为1 000亿美元,而我国的产值仅接近2亿美元,增长的潜力无限。

    与机遇并存的是竞争,全球市场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在设置比较苛刻的标准。绿色贸易壁垒一直是国内学者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出口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要想找到突破口就必须从质量上严格达到标准。而在国内市场中,其他省份的绿色食品发展对黑龙江省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福建省经过12年的发展,2011年绿色食品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9%,居于各省份第四名,但是其出口额却超过黑龙江省跃居第一。从产量规模和出口额规模上来说对黑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4绿色食品流通模式多样化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中包含了两种流通模式:“七位一体”和“五位一体”。“七位一体”主要适用于跨省份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物流实体、销地一级批发市场、销地二级批发市场、农贸零售市场、终端消费者7种不同的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多,成本相对较高,这种模式最常见的例子是从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到北京、哈尔滨这样的远距离流通,具体如图1所示。“五位一体”适用于区域内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农村合作社、销地市场、超市/专卖店、终端消费者5种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相对较短、价格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渠道常见于本地生产销往本地。

    这样的流通模式也是城市化扩张的结果,仅就省会哈尔滨市而言,市中心面积已经由2004年的1 660 km2扩大到2011年的4 272 km2,面积上扩大了2倍多。城市化使得绿色食品的种植从城郊不断转移到农村和偏离城镇的地方。然而,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主力仍然集中在城市里,这样,从地理位置上而言,绿色食品从生产地流通到消费者中间环节就会在无形之中拉长,必然会出现流通成本增加、流通效率降低的现象。

    2新模式构建及优势分析

    2.1新流通模式构建

    “七位一体”模式适合于异地远距离的流通,受到物流环节的影响比较大。由于运输距离远,在流通过程中,绿色食品很容易出现腐烂、挤压、缺失,损失率比较大;而“五位一体”模式适合于本地近距离的流通,农村合作社在中间起到的影响力比较大,我国当前存在的农村合作社组织与市场体系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日本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起到的作用也远没有日本的农村合作社示范效应好。鉴于此,笔者结合当前成熟的网络平台和借鉴日本成熟的直销店模式来构建一种新的、信息对称的、高效的流通模式,此模式是一种“四位一体”模式,可以暂且称为“网络+直销店模式”,具体模式结构见图2。

    2.2新流通模式优势分析

    新模式主要是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的问题。国内学者有提出“四流协同的理念”的新模式来解决农产品在经济过剩条件下需求不畅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现代农产品发展的问题。笔者借鉴这样的理念从政府、信息流、资金流、直销店4个方面来分析新流通模式的优势。

    2.2.1发挥了政府统一规划职能依据现在的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在绿色食品参与度比较高,但是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绿色食品的流通是一系列过程的有机结合,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绿色食品规划部门,统一规划领导全省范围内的绿色食品流通。图2中可以看出,笔者构建的“四位一体”模式是由绿色食品部门统一指挥协调进行的,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市场的不同参与者进行即时沟通,使得流通过程达到统一协调,将不同的参与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

篇9

[关键词]齐齐哈尔;小城镇;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03 — 02

2010年,黑龙江省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重大决策,全面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齐齐哈尔市随即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推动一元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崭新时代。三年来,齐齐哈尔将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把尊重农村居民意愿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把搞好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先导,把产业发展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支撑,把解决好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把走特色之路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方向。

1.齐齐哈尔试点小城镇建设优势分析

1.1政策导向优势。

近年来,黑龙江省启动实施了“百镇建设工程”,并将其作为加快推动城镇化步伐,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载体,纳入全省“经济区、十大工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推进。齐齐哈尔按照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要求,通过三年的试点小城镇建设摸索,坚定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并将以其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12月,齐齐哈尔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坚持以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统领,全力推动齐齐哈尔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建设目标,将“三化”建设上升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总思路,为加快以提高城镇化率为目标的小城镇建设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

1.2区位资源优势

齐齐哈尔地区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是连接内蒙古东部、吉林及大兴安岭地区的重要枢纽,属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嫩江是我国两大未被污染河流之一,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景观独特,夏季凉爽怡人,冬季瑞雪纷飞。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素有“装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之都、滨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齐齐哈尔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土地肥沃,水利资源、矿产资源等都很丰富,具有雄厚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1.3产业基础优势

独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一是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二是原料基地庞大,品牌认证较多。三是研发实力较强,产业基础夯实。共有各类科技人员24万人,各类科研机构25个,中高等院校11所,职业技术院校55所,其中著名的黑龙江省农业研究所、农机研究所、畜牧研究所、马铃薯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园艺研究所、林业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等八家农业研究机构均座落在该市,为齐齐哈尔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雄厚传统工业延伸配套优势:齐齐哈尔地处哈大齐工业走廊,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重点城市之一,是黑龙江省重点发展工业城市之一。具有装备制造、煤油化工、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纺织等27个工业门类企业,工业基础雄厚,而装备制造、煤油化工是齐齐哈尔传统的支柱产业,具有很强的配套发展优势。

广阔现代新型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具有发展新型主导产业基础。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是齐齐哈尔主导发展的新型产业。近年先后引入龙华新能源汽车、甘南蓝天蓝天能源生物天然气等新能源项目,引进发展蒙西水泥、钢结构等新材料项目,自主发展的安泰生物400吨乳酸链球菌素和3000吨蛋白胨项目,参鸽药业等新生物医药项目,为小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基础。二是具有以现代物流为牵引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条件。小城镇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建立现代快捷、高效的物流体系是小城镇产业发展和活跃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三是具有北国特色旅游发展潜力。齐齐哈尔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扎龙自然保护区最为突出,原始自然生态保护如初,有水禽天然乐园之称,其中尤以珍禽丹顶鹤闻名于世,现着力开发的扎龙温泉旅游名镇,将极大带动齐齐哈尔旅游产业发展。

2.齐齐哈尔小城镇建设的制约瓶颈

2.1城镇建设规模小吸纳能力弱

10个省级试点镇,除扎龙乡为区属镇财政走转移支付外,其他9镇年财政总收入不足4838万元,镇均不足540万元,税收仅为2714万元。13个市级试点镇中,区属乡镇4个,其他9镇年财政总收入不足8776万元,镇均不足500万元,税收仅为2714万元。乡镇财力十分有限,城镇建设多数依靠自然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城镇现有建设规模普遍较小。据2011年统计数据来看,除城关镇外的115个乡镇建成区面积126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乡镇建成区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7.7万,仅占全市总人口的6.65%。全市城镇化率仅为35.65%,比全省、全国的56.5%、51.27%分别低20.85和15.62个百分点。基于现有的城镇建设基础,试点小城镇的人口吸纳和承载能力都十分有限,且建设资金需求较大、财税乏力,小城镇建设推进难度较大,后续发展能力显弱。

2.2产业发展速度慢带动能力弱

近三年,齐齐哈尔以“15211”园区建设工程为统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全面加快城镇建设步伐。2012年开复工产业项目156个,完成投资177亿元,成为近年产业项目建设数量最多、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一年,但其财政总收入不升反降,同比下降16.1%。齐齐哈尔23个省、市两级试点小城镇产业定位在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及农贸流通的18个,工业、商贸的3个,旅游观光开发的5个。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层次不高、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经济结构不优,抗御风险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工业园区建设滞后,牵动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对税收贡献率较低;财源结构不合理,增收乏力。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对小城镇建设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

2.3基础设施底子薄承载能力弱

现阶段,受财力限制齐齐哈尔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历史欠账较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成体系、不成规模,底子极其薄弱。截止2012年底,齐齐哈尔市农村剩余泥草房37.87万户、1946万平方米,住宅砖瓦化率73.8%;村镇道路总铺装率达到70.85%,道路硬化率达到9.65%;自来水收益总人口145.87万元,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8.7%。

现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难以承载小城镇产业项目发展和人口集聚,无论是满足人口集聚的生活需要,还是服务产业项目配套,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管道燃气使用率、污水处理率、道路硬化率、城镇绿化率、垃圾处理率等基础性指标很低,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性建设投入需求较大,承载发展能力有限,成为制约齐齐哈尔小城镇快速发展建设的又一关键瓶颈。

3.齐齐哈尔小城镇建设类型比较分析

齐齐哈尔在黑龙江省西部,毗邻内蒙、大兴安岭地区的地理区位,乃至黑龙江在全国所处的边陲位置,加之齐齐哈尔自身传统产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半机械化的大农业趋于主导的产业现状,综合分析来看,齐齐哈尔加快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是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放大公共资源效能、促进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其确定的到2020年“构建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多层次、网络化新型城市(镇)体系,打造1个中心城市(市区)、3个中等城市(讷河、龙江、克山)、6个小城市(其他6个县级城关镇)和一批特色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目标是符合现实发展基础和实际发展规律要求的。

目前齐齐哈尔小城镇建设仍处于“点多面广资源分散,自然发展雏形产业”的起步阶段,其选择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有“重型工业配套、农业延伸加工、食品商贸物流、红色生态旅游”等4个基本类型,以齐齐哈尔现有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导向和政策分析,未来几年齐齐哈尔小城镇建设仍处于“城市、城关镇、小城镇”这一城镇体系建设的末端,还将以现有省市两级试点镇为主要建设重点,以撤乡并村、整镇整村推进为抓手,推进小城镇建设。在这样一个产业基础和建设阶段,结合试点小城镇的自主的产业定位和计划发展的产业项目,分析建议如下:

3.1重型工业配套型小城镇:应具备一定机械加工基础,在齐齐哈尔中心城区和富拉尔基区一小时经济圈内,沿铁路线为宜。主要围绕一重、东北特钢、齐轨道公司、齐重数控、齐二机床、一拖东方红等机械加工企业,以及建华公司、华安公司、北方机器等老牌军工企业和昊华公司、齐化公司等煤油加工企业,寻求产业的衔接配套,成为产业链条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具有重型工业配套发展基础和优势的乡镇,主要有讷河市拉哈镇、昂昂溪区水师镇、泰来县汤池镇3个乡镇。拉哈镇自身具有一定工业加工基础,临近铁路沿线适合发展工业配套。水师镇临近市区,现有信林机械等加工企业,也是省级加工企业园区具有配套优势。泰来县汤池镇工业园区现已引进柒远兴轮毂制造、九洲机械变速箱制造等项目,延伸产业前景看好。

3.2农业延伸加工型小城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模式转变。在省市两级试点镇中产业定位为此类型的乡镇最多,达到9个,克东宝泉镇、克山北联镇、甘南巨宝镇等都具有一定粗加工基础,但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不足。此类型乡镇主要发展的项目有“大豆、马铃薯—豆薯制品—豆粉、淀粉—半成品销售、饲料—畜牧养殖—屠宰销售”,“绿色林果蔬菜—保鲜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服务”,“粮食种植—包装加工—绿色食品—销售”,“粮食种植—饲料加工—畜牧养殖—肉奶制品—包装销售”,“ 粮食种植—秸秆饲料—秸秆板利用—加工销售”,“深井水源—提纯加工—品牌无污染矿物质水”,“废渣—节能环保建材”等十余个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生产、采购仓储、设计生产、订单处理、加工制造、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的一条龙产业链营销模式逐步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的特色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潜能有待挖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空间很大。

篇10

关键词:层次分析;五常市;产业发展

从2007到2013年中央文件多次提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提倡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生态示范省,有必要寻求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五”期间提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提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成“产销链”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我省有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掌握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为我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供理论依据,也更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政策制定者及发展规划者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所确定的水稻优势主产区,也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之一。近几年来,五常市在农业产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稻播种面积和商品量两项指标均列全国县级单位首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

水稻是五常市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五常市是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之一,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一季粳稻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县级单位第一,是全国水稻五强县(市)之一,素有“张广才岭下水稻王国”之称[29]。2009年全市仅水稻一项就实现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收14亿元,人均增收2200元,稻米产业经济效益在全国位于前列。农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实现5385万元,位居全省17位;2008年实现6098元,位居全省14位;2009年实现7200元,位居全省12位。

(1)规模结构

(2)产业发展结构

(3)生产技术

(4)公共服务体系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现状

五常现有大米加工企业350家,国有企业1家、日本独资1家、中外合资3家、合股经营26家、民营319家。现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0万亩。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企业有26家、产品70个,无公害大米标志企业3家、产品4个,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2家(省内认证12家)、产品32个。五常稻米产业初步形成了“市场+龙头+基地”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订单面积达到16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从图3-4可看出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五常有机大米产量在逐年增长,产量增幅也在逐年增大,这说明一方面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在农民增产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现状

五常大米现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连锁店、配送中心400多个,进入大小超市2000多家,直接从事销售人员近3万人。五常大米以优质品质和品牌影响,价格不断攀升,09年水稻价格由“两节”期间的1.53元/市斤一路飙升到2.20-2.25元/市斤,五优稻四号大米价格达到5.30元/市斤,高档礼品米达到40—50元/市斤,中良美裕公司的美裕牌大米在北京卖到56元/市斤,东方集团的天地稻牌大米卖到98元/市斤。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问题

(2)基础设施问题

(3)农技推广问题

(4)机械化水平

(5)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日益严重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稻米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技术含量相对低、市场需求较大、准入门槛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规模稻米加工企业,他们具有、粗加工生产力过剩、深加工产品少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缺点。而且大量的小型稻米加工企业多以个体工商户形式存在,其灵活的采购工作、粗放的加工质量、较少的用工、税收费用,形成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加上傍著名品牌包装,以明显低于品牌大米的价格进入市场,很快地占领了稻米的低端市场,对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稻米加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存在的问题

(1)品牌保护不统一。

(2)大米认证标识使用不统一。

(3)市场开发层次不统一。

(4)品牌宣传不统一。

(5)内外市场打假维权不统一。

(6)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三、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

2、 水利工程建设起点低,配套差。

3、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4、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

5、 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四、深化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思路

五常市担负着为区域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思路、模式和经验的重任,在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确定“以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主线,围绕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五大战略,努力把五常建成国家第一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把五常大米打造成“中国大米第一品牌”的总体思路。

1、建设大基地

2、组建大集团

3、培育大产业

4、打造大品牌(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

参 考 文 献

[1]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8(3):72-75.

[2]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8):26-31.

[3]张东送,王彦,刘萍.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潜力巨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