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意义

篇1

同志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年贫困大学生救助金发放仪式,帮助今年*名经济困难家庭大学新生解决燃眉之急,这一爱心善举,充满温情,传递着正能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不畏生活艰辛,在逆境中奋进,在奋斗中成才的学子们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积极开展助学活动的各级慈善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今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措施,为确保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开通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奖励基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绿色通道”。另外,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我省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些举措的落地生根,必将标志着一个多元化、体系化、制度化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必将为顺利推进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也必将会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县委、县政府也有信心、有决心,秉承优良传统,把**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项民生工程做好,让贫困学生得实惠,让广大群众满意。

一直以来,县慈善组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广施义举、扶贫济困,积极开展各类募捐活动,已连续*年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共支出*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人,为贫困学生家庭缓解了困难,为我县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说到**,大家都知道**人民打造了三大名片,一张**茶,一张金丝峡,还有一张就是**教育这棵常青树。**教育高考上线万人比连续*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说**人民创造了教育奇迹。今年,我县高考再次取得可喜成绩,在参考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茅。全县*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人,上线率*7%,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9.71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876人,上线率55.65%,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0.68个百分点;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71人,居全市七县区之首。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得益于广大教育战线同志的辛勤培育,也得益于广大家长朋友的默默支持,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爱心人士的解囊相助。

今天,借参加贫困大学生资助金发放仪式的机会,我就资助大学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同志们,爱心助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更是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净化一种社会风气,呼唤一片社会真情,倡导一种文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捐资助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宣传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捐资助学工作的认识,使捐资助学深入人心,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要及时宣传在捐资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通过示范带动,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为更多的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担当和负责。

小善举、大爱心,筹资善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是关注民生,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实际举措,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对于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要做好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等工作,切实为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每一项资金管理好、发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里,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继续发扬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伸出援助之手,积极资助贫困大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学子都能顺利入学。救助一个贫困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就是放飞一个希望。你们的一份关爱,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次善举,将激起更多人对党、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能献出一点爱,每一位贫困学子的大学梦就会变为现实。我们真诚希望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贫困大学生送去一片真情和关怀。同时,希望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要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给慈善事业注入经济实力,壮大慈善救助能力,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帮助。

三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需要广大贫困学生的秉承和传递。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资助制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建立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意义

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时间比较短,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发展,大学生资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资助制度随着高等院校的政策发展及我国教育体系政策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建立并发展大学生资助制度,对社会和国家而言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资助制度影响最直接的大学生群体角度讲,通过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能让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获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对于这些受资助的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推行给了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在大学的深造改变自己,回报社会。制度推行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新希望,是他们个人价值实现的有力帮助。

其次,从教育发展角度讲,现代社会,人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学生面临的最现实问题就是入学需要的种种费用。因此,一些大学生因为资金问题而没有机会迈进大学校门。随着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享受到资助制度带给他们的帮助,圆了大学梦。表明通过资助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给予更多寒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平等机会。

最后,从整体国家发展角度讲,通过开展大学生资助制度,让更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对国家培养人才非常有帮助。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是青年人,越多的青年人进入大学校门学习,国家人口素质水平就会越来越高,作为国家发展支撑力的青年人的作用发挥越积极。因此,这项制度的建设和推行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和高素质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贫困大学生的认证审核过程不够规范

在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实行过程中,高校首先应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审核,确定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更规范、有针对性地发放助学资金。但是,就目前情况看,社会及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认证审核规范性程度比较低。例如,大学期间,每一位贫困生都需要提供自己所在地区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生证明。然而,如今贫困生证明开具流程非常简单,民政部门对提出贫困认证申请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进行实际核实,而是直接加盖印章给予认证。此外,在高校贫困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通过班级投票等方式认证学生是否贫困,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能否拿到资助金的标准。无论是民政部门还是高等院校,这种对贫困学生的认证过程都是存在漏洞的,影响教育公平,不利于真正贫困学生获得应有权益。

(二)通过银行获取资助贷款的渠道阻力重重

在我国贫困学生助学制度中,银行助学贷款是贫困学生获取助学支持的另一个途径,当前,我国也有多家商业银行在运行助学贷款业务。但是,就目前发展情况看,银行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意愿并不强烈,贫困学生通过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存在相当大的阻力。一方面,从银行自身运作角度讲,银行内部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工作方面制度保障存在欠缺,没有在规范合理的制度下运行,因而在学生申请贷款的过程中,银行受理及最后发放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另一方面,从个人信用角度讲,当前我国在个人信用制度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健全,在贫困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过程中,银行出于个人信用能力保障等因素的考虑,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助贫困学生的意愿,这些情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银行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能力的发挥。

(三)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助学机会较少

对大学生进行资助,还需要高等院校为大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业提供支持。因此,高等院校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些诸如勤工俭学这样的工作机会,让大学生通过参加劳动获取劳动报酬,有更多机会为未来发展打基础。但是,就目前实际发展情况看,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十分有限,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一般为图书馆协助管理工作,公共卫生打扫等,这样的工作机会在高校十分有限,需要获得资助的大学生人数是多于勤工俭学机会的。因此,“职位”的供需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资助存在的不足。

三、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对策分析

(一)强化对贫困大学生的审核审查

要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审核审查,需要社会和高校共同努力。首先,民政部门,特别是基层民政部门,在为大学生开具贫困证明的时候应严格按照审核标准执行,不可敷衍了事,对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查。其次,高校是直接确定大学生资助金发放的机构,因此,在对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的同时,应该公平地对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进行调查,保障助学金发放更加公平合理。

(二)银行要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银行要重视对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从制度领域完善相关助学金贷款制度,整体制度流程化,提高办事效率。此外,从国家整体层面讲,应强化个人信用制度建立,完善对公民个人的信用管理,让银行在对学生发放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减少申请人个人信用审核程序,增强银行助学贷款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能力。

(三)高等院校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未来,在高等院校发展中,高校要重视创造学生勤工俭学机会,通过学校、社会等多种途径为学生争取和创造一些勤工俭学机会。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勤工俭学锻炼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就业机会的创造和争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工资,减轻学习负担。

四、结语

大学生资助制度建设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未来需要高等院校、社会及国家等多个部门多渠道为大学生资助制度建设共同出力,拓展贫困大学生学习资金来源,增强大学生资助制度发挥的效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即在小学和初中免除学费、课本费,并给予住校生生活补助费的政策。为了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股室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校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名单公示制度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教育、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地组织财务、督导员联合对各乡校的贫困生生活补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对违反财经纪律要求的学校进行责任追究。可以说,现在的小学和初中既是义务教育也是免费的教育。2009年,全县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中小学生14500人,其中小学9606人,初中4894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5792人。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各届对贫困学生爱心助学。

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滇沪对口支援,争取上海宝钢集团对我县部分贫困学生进行资助,2003年至2007年每年资助200名贫困学生,每名学生每年受资助500元,每年共10万元。2008年受资助300名学生,共15万元。二是争取相关部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民政、扶贫办、民宗局等相关部门每年力所能及地筹措资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关工委、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从物资方面也对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三是争取项目资助。2007至2009年争取中央彩票公益教育助学项目资助普高学生145人,每人每年1000元,三年共计14.5万元。四是通过各渠道争取企业、个人进行救助。2008年受企业、个人救助,物资、资金合计16.5万元,其中昆明呈钢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对我县瑶家山小学瑶族学生捐赠363双新球鞋,323公尺精纺毛呢和1220件衣物,总价值1.6万元;广东惠州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昆明华灯世家捐赠5000支节能灯泡,价值12.5万元;上海金山区奶牛管理站6名职工从2007年开始对我县10名中小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年1200元,共计2.4万元。其中今天享受奖助的李刚同学,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受到山东宏发科工贸有限公司高成法董事长资助,每年5000元,共资助2万元。类似受到资助的还有翟川川和饶家银两位同学。五是建立干部职工“一对一”贫困学生帮扶制度,动员全县干部职工积极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以上工作,我县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救助贫困学生的良好氛围。

三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工作。

今天,我们举行这个仪式发放的就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金。对贫困优秀大学生进行奖助始于2006年。由各县向社会筹集资助资金上交××市教育基金会,再由××市教育基金会统一核定指标返回各县奖助。每年我们向全县广大教职工发出为贫困大学生捐资助学的倡议,2008年,教师捐资10.8万元,2009年捐资7.62万元。可以说,向此次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的是我县全体教职员工,是他们兴善举圆了我们学子的大学梦,是他们扶贫困支教献出了力所能及的爱心。从2007年起,我县按照《××市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认真做好贫困大学生奖助政策的宣传和筹资工作。享受贫困大学生奖助的标准要求:一是要考取一专以上高等院校的学生,包括一专、二本、一本及以上重点院校。二是要考取以上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应届生,不能是往届生。每年在一专录取结束后,资助中心及时地进行情况摸底,在充分考虑各种资助渠道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符合奖助条件的学生进行排序筛选,并对拟奖助学生情况和奖助政策在全县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学校和教育局政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2008年受奖助大学生8人,2009年受奖助大学生10人。

四是职高国家助学金工作。

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我县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我县凡就读于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都能享受。2009年春季学期,我县享受国家助学金人数为168人。

五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对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08年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年,全县只有一例学生贷款,2009年在全省铺开,凡具有我县户口贫困的大学在校生均可申请每年不超过6000元不低于1000元的贷款,具体贷款金额根据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两项费用总计来定。今年,我县参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176人。目前,申请审核工作已完成,上报和核批工作正在进行中。按省上安排,贷款拨付工作将于11月20日以前完成。

篇4

一、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的实际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勤工助学的组织和管理中育人。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工作中,从思想上帮助贫困学生克服精神压力。在开展勤工助学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贫困生的精神、心理问题比经济问题更难解决,他们表现出自卑和无望感,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成熟的个体,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正是这种不稳定性,应该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机会,同时给以思想教育。

2.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具体实践中育人。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自主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面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大学生在进行勤工助学的活动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二、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尚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实施勤工助学资助贫困生这一形式的作用较为明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勤工助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勤工助学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建立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实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但是,少数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不够健全,导致勤工助学的整体效益较差,资源共享等无法实现。

(2)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不够突出。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或工作人员片面的认为勤工助学是帮困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味的追求为贫困生提供工作岗位,没有深层次开发勤工助学的育人等功能,没有把勤工助学与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无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勤工助学的信息渠道有待拓宽。勤工助学的岗位不足、经费不充裕与贫困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由于勤工俭学在高校推行的时间普遍不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内容庞杂、形式单一,大多限于家教、资料整理、卫生清扫等较低层次的工作岗位,缺乏切实可行的市场开发和对外联络,导致勤工助学的信息来源渠道较为狭窄。

(4)勤工助学的性质意义认识不够到位,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业与勤工助学之间的关系。如有的在勤工助学的认识上有偏颇,认为勤工助学就是为了赚钱,以至于“勤商助学”;有的随意弃之,往往碍于面子,或吃苦精神不够,以影响学习为由,放弃一些参加勤工助学的机会等等。

(5)勤工助学的社会参与不够规范。勤工助学在从校内岗位向校外岗位的延伸过程中,出现了学生的合法利益受损的现象。有的学生无法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务合同,在劳动时间和报酬等方面发生纠纷后,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容易陷入被动地位。

(6)对高校贫困生过多的物质倾向。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有些变味儿,贫困反而成为一种资本,只要手持贫困证明,就可以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轻松获得勤工助学岗位,还可以享受国家、省政府助学金等其它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贫困补助,也只体现出对国家资助贫困生政策的一种执行。

三、针对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相应的解决措施

(1)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勤工助学育人工作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这是搞好勤工助学工作,并实现育人这个最终目标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下列原则:一是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正确的助学方向的原则;二是客观公正,易于操作的原则;三是近期效应与长远效果相结合原则。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有关勤工助学的组织机构,并根据在校学生数和贫困生数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实现人员的专门化、专家化、专业化。此外,还可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监督制度、联系制度、跟踪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并切实落到实处,促进勤工助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改良工作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督促相关工作人员遵循一些原则性的工作方法,如按需设岗、按劳计酬的原则;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原则;拓宽渠道、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的原则;贫困生优先、裼怕加玫脑则等。

(4)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资金,其来源途径可以有学校下拨的专项经费、社会各界的帮扶资助、勤工助学基金的保值增值等,实行专人、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作为其它活动开支。

篇5

关键词 人文关怀 视域 感恩教育 贫困生 综合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推行大众化教育,高校开始不断扩招。同时,高等教育并轨制和收费制改革,使得贫困生在高校大学生中比例不断增加,成为高校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目前,据统计,在中国的普通高校中有约50%的学生来自农村,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约为2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比例近10%。农、林、师范类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更高,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才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初见成效,初步确立起了学费减免、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资助工作组成的资助系统,另外还有针对西部特困生的诸多帮扶措施。社会各界企业与个人成立的助学金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体现了国家、社会、学校对贫困生的关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谬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他认为社会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各种经济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个因素变化可以引起另一个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反过来推动初始的那个变化。经济学方面研究的“贫困循环”理论对于教育学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方面的贫困,导致文化、心理、获取信息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贫困,造成综合素质方面的贫困引起就业竞争力方面的贫困,从而出现经济方面的再次贫困。因此,大学贫困生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体问题,也是家庭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问题。如何帮助受资助的贫困生走出这样的困境,高校提出将感恩教育引进课堂,把感恩教育和学生资助工作紧密结合。在人文关怀视域下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感恩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来帮助贫困生,使他们心存感恩之心,将感激之情融入到生活学习之中。

1 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所在

感恩教育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实现其最终价值。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应当分为三部分:感恩,报恩,施恩三阶段。这是“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教育手段。大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正处于成长期,结合高校内涵建设,感恩教育定能够顺利进行。而感恩之心的存在,也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引路明灯和责任感培养的催化剂;报恩,是实现的对社会的回报。报恩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特定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国家社会。为了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即是一种感恩回馈行为;施恩,简单来说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无意识中,做出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具有推动意义的事情并且心怀感激之情。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联系。“首先,感恩之人应有报恩之心,这是感恩教育的首要作用。其次,报恩是一种真情实感,自觉自愿的行为。最后,施恩的人要有不求回报的心,心甘情愿付出和奉献。这样社会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成为可能。”①

从人文关怀视域下看感恩教育,不仅仅应当针对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还应当推广为全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教育。但由于贫困生的特殊性和群体性,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受资助贫困生走出综合困境。

2 人文关怀视域下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2.1 对贫困的认识

清楚了“贫困”的概念,才能够更好地识别贫困,也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贫困生的处境,更好地解决贫困生存在的问题。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结论,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受正常生活的能力,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他认为造成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由此可见,贫困并不是先天性的,贫困的成因有许多种,有地域、社会、个人能力等综合原因造成。虽然缺乏能力导致贫困,但能力的剥夺却不是贫困人口所能够选择的。要让贫困生正视自己的生存状态,贫困是一种正常现象,有些贫困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贫困地区“靠天收”、父母无劳动能力等客观原因。同时也要树立贫困生的自信心,贫困是暂时性的,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通过能力提高而改变的。

2.2 对贫困生的认识

2.2.1 贫困生自我认识

当明白贫困的成因,贫困生就能够进入心理上的自我认识阶段。社会学理论认为,穷人的内心里实际上也并不满意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认知主流社会的一般价值,而且渴望能够通过正常的手段去达到主流文化所设定的目标。“但他们在资源和生活被剥夺的环境下,无法达到主流价值要求,因此只能以扭曲价值或发展替代价值,忍受较不完美的或偏离主流规范的行为,以应对社会环境”。②贫困生不过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唯一的不同来自贫困生自身无法改变的家庭情况的差异性。贫困生应当克服心理上和生活上的自卑情绪和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身心健康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贫困生应当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环境,抓住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学习机会。而这些机会的提供,是靠整个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受资助的贫困生应当心存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为学习的动力。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实践路径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骨干力量之一,是学生工作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作为当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帮学助困、择业交友、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就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帮助和人文关怀。在落实好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各项政策之外,还要努力引导和帮扶贫困生自立自强和成长成才。这是搞笑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如何准确把握角色意识的重要节点。找准这个节点,就是找准自己在资助育人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这对于做好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确保贫困生能上得起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需要,更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开展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党和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学校健全的资助体系为贫困生提供了生活和学习保障,辅导员帮助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享受各项资助政策,开展各类资助育人教育等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但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培养了感恩意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更通过自己的奉献实现了自身价值,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最终取得资助与育人良好效果。

资助育人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义不容辞地要做好此项工作,要从一线工作的实际出发,了解贫困生的构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贫困生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帮扶下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学有所成,实现个人价值,回报社会。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高校对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到位,仅仅停留在物质资助上,使资助育人功效片面化,其具体表现是仅仅注重资助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而忽视了后续育人教育工作,当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将资助工作放在首位,仅仅要求各单位要在资助工作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做到为学生排解生活上的困难,在后续育人教育工作中,缺乏对学生自身能力如学生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帮助,在精神层面上没有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心理引导教育,另外,在资助工作年终考核中,没有将育人的后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及获得的成果纳入考核范围,一些学校下发的关于资助工作学生意见反馈问卷中大多反映的是资助工作的开展是否落实到位,对后续育人教育工作的意见征询却很少。

(2)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没有凸显出来。辅导员在资助育人体系中是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者,是与受助学生沟通交流最多的人,其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将直接影响育人工作的成效,而很多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仅仅成为信息的传达者,没有发挥其主体作用。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关键性没有凸显出来,主要存在三方面因素:一是高校自身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虽然在资助工作中也强调要开展育人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对受助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却被忽略,也就是制度要求与实际落实情况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二是高校缺乏对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建设,辅导员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中坚力量,由于没有得到专业的资助育人工作方面的培训,要想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功效,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辅导员自身对资助育人工作内容的解读不彻底,加上一些学校对育人工作开展情况缺乏管理以及对其育人工作能力缺乏培训,从而造成辅导员对育人工作不够重视。

三、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专业与综合素质,资助工作的落脚点在于育人,辅导员要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心理教育为保证,能力提升为目标,在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实施发展性资助,由输血型帮扶向造血型帮扶转变,学校、学院尤其是辅导员要对贫困生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指导,为贫困生专业学习、能力提升加强训练,为贫困生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搭建平台,鼓励他们走出去,帮助贫困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回报社会。从而实现健康、持续、全面、和谐发展。

(2)关注心理健康,给予真情关爱,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存在困难,在精神上、心理上、学业上、情感上等方面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辅导员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要真心尊重他们、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开展励志教育、成功教育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保持健康的心态,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自信、乐观进取,从而激发贫困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生活动力,帮助他们感受成功,创造精彩人生。

(3)落实感恩教育、传递真情大爱。辅导员可以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强化贫困生的家庭关爱、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感恩教育使贫困生感受爱、传递爱,认识到他们并不孤单,党和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其树立生活的信心,刻苦学习,早日成才,帮助他人,回笊缁幔实现从他助,走向自助,再到助人,辅导员可以通过培育、评选、推荐、宣传学校、学院和班级各类自强之星,精心培育打造自强典型,弘扬自立自强精神,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在贫困生中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自强典型的示范引领、典型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镇江,黄建美,王国平.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的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2(5):97

篇7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

 

199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招生收费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此后,上大学免费制度在我国逐渐成为历史。近些年我国城乡居民以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高校学费也日渐增长,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全国高校贫困生大约有几十万,1999年有一百万,2006年有四百多万。2009年达到了527万,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有166.1万,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贫困生。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高校贫困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高校贫困生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措施。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学校初步建立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多元混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

1、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

中央设立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高校在校生别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励5万名,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中央和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另外专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比例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20%,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2. 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工作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按月计酬的岗位以每月40个工时的酬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计酬基准,可适当上下浮动。按小时计酬的岗位每小时酬金参照学校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合理确定,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8元人民币。

另外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还包括“绿色通道”、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缓解了贫困生因较高学杂费造成的生活压力,基本保证了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资助政策让贫困生强烈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怀理念,增强了他们为人民服务,报效社会的感恩意识。据笔者做的一份关于关于贫困生的调查显示,70%以上受资助的贫困生对国家资助政策表示满意。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仍然停留在“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的阶段。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发挥,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不高,对国家助学金的依赖性心理较重,贫困生自我脱贫的“造血功能”不足,另外国家资助政策在具体落实时也存在偏差,这些都需要进行改革和不断创新,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贫困生资助政策存在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第一,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在1993年的《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中提到,所谓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高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同时寄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在每学年结束之前,也向在校生发放此表。主要内容有两项,一项是家庭成员情况,要求填写职业、年收入和健康状况;另一项是影响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信息,内容有家庭人均年收入状况、家庭遭受自然灾害和突发意外事件以及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失业情况等。如果学生能够如实填写上述内容,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能够负责任地实地考察后加盖公章予以确认,贫困生的认定应该不成问题。事实上,很多学生不实事求是地填写信息,再加上民政部门把关不太严格,致使学生入校或开学后虚假家庭情况调查表如雪花般飞往学校,给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带来困难,毕竟学校也没有条件去学生的家乡逐一做调查。,贫困生。据笔者做的调查显示,6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周围有虚假的“假贫困生”。

另外贫困生资助程序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大部分高校在贫困生认定中采取名额分配的方法,学校将总名额按人数分配到院系,院系再将指标分配到班级,没有按照所在班级的实际贫困生数进行资助。,贫困生。这样势必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结果使得原本不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了资助,而较多贫困生的班级却很多人得不到资助。

第二,勤工助学岗位缺乏,学生勤工助学的收入偏低,报酬未按国家规定执行,校外勤工助学的资源开发不足。

据了解,很多高校勤工助学的工资每月每生大约200元,有些甚至低于这个数,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并且勤工助学的岗位技术含量较低,大多为卫生清洁岗等“劳务型”岗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和自身特点,因而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不高。,贫困生。,贫困生。很多高校还引进了物业公司管理校园,也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形成了“争饭碗”的局面。目前贫困生勤工助学主要利用的是校内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三,贫困生虽然获得了物质资助,但缺乏必要的心理救助。

调查发现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自卑现象,很多贫困生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贫困生在接收物质救助的同时,精神上却无法脱贫。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学生心理咨询室,但因贫困前来寻求心理救助的人寥寥无几。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很容易造成有事临时解决,没事无人过问的被动局面。2007年发生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便是贫困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典型案例。

第四,目前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缺乏全社会的参与。

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不断地摸索,令人可喜的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了12231.0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0.26个百分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542.30元,比2008年的7577.71元增长12.73%。2007年国家推行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也为千万贫困学生带来了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福音,可以预见将来免费学校免费专业的覆盖面一定会继续扩大。2006年教育部设立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学生资助办公室,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并成立了评定贫困生的监督机构,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探索。

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成才是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是一个长期、规范、系统的制度设计,是治本之策、长远之计。,贫困生。在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未来的资助贫困生政策会更加程序化、法律化和制度化,一个健全完善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教育部网站moe.edu.cn/

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xszz.cee.edu.cn/

3、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2007。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2007。

5、陈至立,在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5月16日。

6、周济,加强领导细化管理狠抓落实——在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的发言,2007年5月16日。

7、陈艳,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8。

8、崔艳菊,吉林大学贫困生资助研究[D],吉林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

1 高校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资助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贫困生的界定不够明确

高校对贫困生的界定不够明确,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及其相关费用,或支付相关费用十分困难的学生。”高校贫困生的评定是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准确性,影响到学生受资助机会的公平性。然而,各个地区划分家庭经济水平的标准不一样,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得不到了解。学生仅凭一张自己填写的个人家庭经济情况表到所在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就可以作为判断贫困生的依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贫困生界定的不科学,不严谨的现象,甚至导致很多人对贫困生认定结果的真实性的质疑,随之衍生出一个特殊的群体“伪贫困生”。各高校在制定贫困生资助评定体系中也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有限的资金没有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而使不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了资助。

1.2 部分高校学生资助评定过程充满了主观色彩,缺乏科学性

教师尤其是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在对学生贫困档次的划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师在具体落实资助的过程中却没有将一碗水尽最大可能端平,难以保证资助金评定工作的公正与有效。就目前来看,各高校根据总的要求下发总的评定标准,各个院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再制定一些规则,然后再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评选出应该资助的学生。但是,由于这个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不严密性,班主任或辅导员仅根据相关证明或班干部的一面之词就判定某个学生是否贫困,甚至存在十分严重的暗箱操作行为,这就出现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班干部之间拉关系、走后门现象。

1.3 高校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种种复杂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资格认定中弄虚作假,出具假证明;贿赂领导和老师,拉关系走后门;有的学生一旦被评为贫困生就请老师、同学、舍友出去大吃大喝,买名牌就是不交学费;还有的学生的确很贫困,但由于虚荣心很强不去争取而自愿放弃机会;以及目前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一切向“钱”看,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更甚至有的学生获得资助后觉得他理所应当得到资助,不知道感恩社会和国家,不去回报社会和国家等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表现的诚信意识缺乏,责任感不强严重影响了资助和教育效果。

2 不良现象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致使资助工作举步维艰,就目前来看,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原因也最为复杂,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2.1 道德滑坡,诚信教育投入不够

一般情况下,学生申请贫困助学金必须如实填写贫困申请表,然而,学生在填写申请理由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资助,不惜想尽一切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编故事感动老师,甚至背着良心说自己的亲人已故,可谓不择手段,道德滑坡。这些问题足以看出,大学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更甚者,有些学生一旦获得资助就请同学老师出去大吃大喝,唱歌跳舞,挥霍浪费,而那些正在为学费而发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学生就是因为不会巴结老师,不会在老师面前表现才得不到资助。这样,很难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严重影响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

2.2 学生自身公平公正意识不够

部分学生缺乏追求公平、公正意识,严重影响了资助的公平、公正性。具体表现为:有些贫困生并不认为自己贫困或并不想公开自己的贫困身份,因而根本不去申请;一些学校在认定贫困生时,不仅需要学生提交申请,而且要在班级当众宣讲自己及家庭的贫困状况,然后让同学评定,评定结果还要在学校公开。这无疑会使一些敏感、自卑的贫困生感到难堪;而一些并不太贫困的学生反倒不以为然,更有可能去申报。这就造成有资格的人不能获得资助,而获得资助的人却不是真正的贫困生。学校在资助方式上应注意一些细节,如保护申请人的个人信息与隐私,维护其自尊等。

2.3 自私自利,个人利益至上思想观念的冲击

一定程度上讲,道德滑坡的根源在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重要性。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它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等形式。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有的学生自己没有获得资助,就对那些获得的学生出言不逊,针锋相对,心生怨恨,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从此僵化,极其不和谐,严重影响了资助的育人目的。

3 解决对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为了解决其经济困难的问题,也是通过有效的途径和积极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创造必要的条件。

3.1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应该坚定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由于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公民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自私自利的贪婪在蚕食人们的良知。孩子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等。在高校资助过程中,表现为获得资助的学生不知道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因此,在资助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刻不容缓,让学生明白“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才有大学生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今天。

3.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

针对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诚信严重缺失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加强诚信教育,应以教育为先以奖惩辅之,各高校应该将“诚信为本”的做人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和诚信教育,促使大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提高自身境界。奖励学生诚实守信行为,惩罚违背诚信的行为。为了提高资助过程中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学校可以将诚信的具体规定写人到相关的制度中去,并在资助过程中严格考核,从而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其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把其内涵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风气,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来引导大学生,让学生学会在利益面前知荣辱,以大局为重,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从而保证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高校资助过程中出现了资助评选评定的不公开公正问题,体现了高校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它严重地影响了资助的效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十分重要。民主法制是解决社会不公和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根本性保障,当代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主力军,大学生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与否对高校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法治知识学习,使其在积极思想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同时,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法治意识和观念,并积极践行,才能使高校资助过程中对贫困生的不合理评定不再发生,才能保证高校资助的有序高效开展,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总之,资助育人工作是各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资助育人效果。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他们的观念,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继续推进资助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公正、合理、高效的大学生资助体系,达到资助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的资助工作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拟探讨新形势下提高资助精准度和公平公正行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资助;信度;公平公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能有机会走入大学校园继续求学;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个体差异等等因素,高校确实存在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无力承担其学业和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日常生活缺乏基本的经济保障。生活方面的困境必然对其心理和身体的成长和学业的发展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旨在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在校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自政策实施以来,已给千万大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然而,其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其实施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提高资助精准度和效率的方法和路径。

一 、当前贫困生认定的主要问题

首先,贫困生认定依据的信度有待提高。 目前,在校学生申请贫困认定,主要是基于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该表简要概括了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如家庭人口数、家庭成员职业、收入情况,并且需要由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份调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却不得而知。这一方面是由于申请人本身的诚信水平,另一方面当地相关部门的审查未必到位。诚然,在认定过程中,辅导员及评定小组也会综合考虑申请人平时生活的开销度用情况,但其实际可参照性也较有限。在评定方法上,高校通常以班级为单位,由评定小组成员进行投票表决并最终认定,这种方式看似公平民主,却也难免受一些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有些同学家庭经济并非真正困难,平时各方面表现一般,但善于拉拢关系,在同学中人缘较好,这样在投票中必然占有优势。另一方面,某些家庭经济真正困难,腼腆内向不善交际,从而人缘关系一般的同学却往往因得票较低而与资助无缘。

其次,缺乏责任回馈机制,单向索取。近年来,国家逐年提高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范围和资助额度以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而且这种资助是无偿的,并未要求受惠者进行任何形式的回馈---既没有在学业成绩上作出任何相关要求;也没有对其社会责任上进行要求,如社区服务、义工等。由此,一方面会导致申请门槛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它似乎会让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贫困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接受援助,而且是无偿的。一定意义上,资助贫困会异化为奖励贫困,受助者的感恩之心、回馈社会之心必然会淡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激起非资助学生的心理的不平衡,同样是在校学生,别人却因贫困生的特殊身份得到了资助,如果单从物质方面衡量,资助金额甚至往往大大超过通过辛勤努力和良好的素质得来的奖学金,这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独立进取的积极性,当然也不利于同学之间的互尊互爱、和谐相处。

再次,资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的资助工作作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辅导员组织班级评议人员共同认定,尚不存在特定的机构或部门专门负责贫困生工作。另一方面,又缺乏可靠的客观数据,而辅导员在观察能力和工作方法和能力方面都有差异,由此,其专业性和针对性均有待提高,

二 、提高资助精准度的路径探索

基于以上主要问题,为了提高资助的精准度和公平公正性,实现家庭贫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现有的实施方法进行改进。

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体系。如前所述,在资助工作的的评定过程中,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困难,却通过开具假证明、编造家庭经济情况差以及拉拢同学关系等方式申请资助。在获得资助后,往往会不合理地使用资助款项。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其诚信意识的薄弱。当然,诚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家庭、社会、高校、政府和个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还需要引入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制度予以约束,从而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行为。具体来说,可以建立诚信档案,客观地记录在校期间的表现,从而督促其增强自身的行为约束,一定意义上能够提高资助工作过程中个人所提供信息的可信度。

其次,多部门密切配合做好贫困生精准认定工作。贫困生问题不仅是高校的主要工作,而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就目前的实际工作而言,资助模式是建立在有效的家庭经济评估的基础上的,仅仅依靠高校很难获取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相关的可靠客观数据,相对而言,当地政府更加清楚申请人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在审核盖章时确实把关,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而不能仅仅是程序性地盖章。另一方面,在今天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要构建起高校、银行、民政、房管等部门资源共享的立体的信息平台,为精准定位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最后,明晰贫困认定标准,提高资助工作认定的科学性。国家资助政策的初衷是要满足家庭贫困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基本需求,从而保障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实际工作中,资助工作往往基于学生个人的申请材料来认定其贫困程度和受资助等级。然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学生个体对什么是“基本需求”的定义往往不同,他们对于维持学习和生活正常进行所需要的物质的数量也有差异。因此,往往会有一些月消费额在大学生平均消费水平之上的同学认为自己困难。由此,有必要通过调查分析,确定某地区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致的消费水平,从而确立一个清晰的贫困认定标准。

最后,进行责任教育和爱心教育,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虽有差异,但都是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前者强调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而后者注重个体对他人的回馈。它们共同作用激励贫困学生早日自强自立,提高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同时,还需引入一定的约束机制。目前,从国家助学金的认定到发放的整个过程,其受惠者除了在最初申请时填写相关电子或纸质申请表格,出具一份由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之外,并没有任何其他的义务,也没有任何的形式的回馈机制、约束机制。因此,榱舜俳健康向上的氛围,高校应该对受助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社会服务等方面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强调其对社会的回馈,增强感恩之心。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多部门的密切配合。首先,大学生群体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自立自强。其次,要利用大数据时代的资源优势,确立可行的认定标准和依据,实行贫困学生的精准识别,为客观公正地做好资助工作、为家庭贫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深,胡相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J].教育评论,2008(3).

[2]欧巧云.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三维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3).

篇10

关键词:贫困生;现状;对策

一、X大学贫困生现状及成因分析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X大学,共有南北两个分校区,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共设有14个学院。根据调查问卷统计X大学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发现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贫困生数量多,比重大

截至2010年9月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贫困生群体庞大,贫困生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20%)相比相对较高。

2.学校贫困生形势严峻

根据相关部门对西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的统计,约75%的大学生月生活费超过500元。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贫困生月人均生活费达到500元的学生仅占到了30.59%。

3.学校贫困生来源复杂,分布呈多样性

主要由以下六类学生构成:一是来自经济较落后的农村;二是家庭成员年老体衰,不但缺乏劳动力,还要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迫使家庭欠债累累;三是学生来自城镇,但是父母下岗,无固定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四是孤儿、父母离异或有一方去世,无力承担学生的学费;五是家庭兄弟姐妹多,家庭无力负担同时上学的费用;六是学生本人或者家庭遇到突发性事件,家庭很难支付大笔的费用。

二、X大学贫困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1.贫困生资助体系尚待完善

X大学当前主要采用的是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长期的推广使用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下表所示:

贫困生对学校的资助工作满意度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贫困生对X大学的贫困生辅助体系通体满意度较高。约70.24%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资助工作较为满意,但仍有29.76%的学生认为工作仍存在问题。由于学校贫困资助体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多的隐患问题,在具体实施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2.缺乏科学的贫困生认证方法

贫困生的认定一直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争议最大的环节。由于现在各高校在贫困生认定方面还缺少统一的认定标准,因此学校在贫困生的认定方面难免会出现认定程序混乱、认定标准缺乏量化标准等问题,再加上部分学生的贫困申请材料存在弄虚作假的嫌疑。这样不仅会影响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浪费了资助的资源,还将直接影响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

3.助学贷款申请难度较大

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信用类贷款,学生无需抵押,且贷款利率较低。一直以来,助学货款都是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经济困难最基本的途径。但自2002年起,相关规定要求贫困生申请贷款的比例不得超过在校生总数的20%,且每年不能贷款超过6000元。一方面,很多银行出于利率等利益考虑,担心贷款无法顺利收回,不愿意贷给学生;另一方面,助学贷款数量多、金额少、成本高、利润低,大多数银行对助学贷款都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以各种理由推脱,甚至部分银行都暂时停止了助学贷款的申请和发放业务。让需要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贫困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三、解决大学贫困生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和信念教育

诚信的缺失是当今贫困生资助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多银行不愿意为贫困生发放贷款首先是因为学生的诚信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学校要教育贫困生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诚信体系档案。包括有无违纪、是否按时偿还贷款、是否按时交纳学费等。并定期对不诚信的学生进行通告批评。其次,要帮助贫困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同为贫困生但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才为他们树立榜样,教育他们勤劳奋斗的重要性。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信念。

2.努力发掘社会各界的资助力量

X大学目前在这方面已做出了相关的尝试,如通信工程学院近期就在积极与中兴联系,试图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吸引一批助学贷款。学校应在学校内部鼓励和推广这种做法,改变以往等待捐助的被动做法,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通过组织化的社会资助经费筹集方式,积极与杰出校友、广大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发掘其贫困助学的潜力,不断扩大学校捐资助学的覆盖面,从而使更多的贫困生能依靠社会的力量,顺利完成学业。

3.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优先推荐贫困生

首先引导用人单位走进学校,把学校关于学生的培养计划介绍给他们,组织单位与贫困生的座谈会,让他们了解高校的贫困生,也让学生了解这些单位,最好能达成用人单位与贫困生的合作,即单位资助贫困生上学,贫困生毕业后到该单位去就业。这是一种双赢,用人单位在高校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后备培养基地,在社会上也会形成良好的影响,而贫困生既解决了学费的烦恼,可以专心学习,又解决了就业问题。

高校的贫困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X大学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丰富我国贫困生资助和管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姜涛.XY大学贫困生认定标准及其管理途径的研究[D].陕西:西安理工大学,201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