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试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试教育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有效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这一理念的实质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宰。但要将这一理念完全地实施到课堂教学中,其瓶颈是要转变根深蒂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传统观念,让教师不再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束缚,自觉放弃“三尺讲坛”上那种“高”于学生和以“我”为中心的教学心态。为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准确地定位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

一、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思想

教师要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点对教育教学思想、内容、方式等进行改革,目的是要让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要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内容。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所以,教师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用“以学生为主”新型教学观统领自己的教学思想。

二、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思想意识

教师要有明确的“服务思想意识”。教师甘于为学生服务是“以学生为主”的前提条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古诺特博士的话道出了老师思想观念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我认为“要做一个好老师应从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服务思想开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一种教书育人的高尚职业,因为教师是人类灿烂思想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学生学习思想文化的服务者,得到的是一种高于金钱和物质的精神享受。这种享受始于一种无私的教育服务,服务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的思想文化和让学生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因此,教师要有“学生是主人,我是仆人”的思想,不要总以“管住”和“灌输”的观念教育学生,而要以我是“仆人”的态度来教书育人。我认为,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会自觉地摆平那种高于学生的心态,才会放下“为师尊严”的架子,才会主动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双边关系,才会体现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才会有更真灼的议论、坦诚的交流,教师才会自觉地将“灌输”转变成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会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

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主”的基础。要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因为做到尊重学生,才不会居高临下地看学生,才不会轻视、辱骂学生。另外,尊重是爱的一种体现,只有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才能与学生亲近和友好相处,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次,要学会理解学生,因为理解是取得信任的基础,师生交往必须以理解学生为前提,只有相互理解,师生间才会彼此信任。师生彼此理解和信任所营造的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必然会产生教学相长的效果。反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也不会主动亲近你,就难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就是空谈。

四、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篇2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改革 新方向

一、通识教育的由来

“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奴隶制度下的古希腊。当时由奴隶来从事所有的低等劳作。奴隶主不再需要专业化的学习,而是注重个人的素质、思维能力、文化修养方面的形成和提高。亚里斯多德更是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凸现人格完善与修养提高为主要特征。它与专业教育相对,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它应该普及到每个大学生;其旨在培养积极投入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与学识,其教育目的是以宏观、远大、有器识的基本认识为基础,使学生充分了解人类文化与历史、世界环境与人文素养。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的关系

大学英语是我国近1800所高校全部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指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同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由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和非专业知识类课程组成,其中,外语课程在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从课程性质来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课程培养功能来看,英语教学又与“全球化”相契合,通过课程中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从而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加具有对世界文化的包容性;从课程设计来看,现行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三、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把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在:外语教学是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只是单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以便通过各种考试,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我们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素质的发展都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听力理解能力达不到要求。相当多的学生听不懂英语谈话的大意,更无从掌握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也很不满意。(2)阅读能力尚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布很不均衡,难度适度的文章基本上能掌握中心大意和主要事实,但是对细节的领悟能力、上下文判断推理能力等还很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阅读技巧的训练。(3)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有待提高的一个方面。学生的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在汉译英中有理解错误、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措辞错误等。另外,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4)学生的口语能力也不容乐观。有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较弱,达到较好的口语水平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还不到1%。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目标的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应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统整的知识,强调价值体系的教学及学习情境的陶冶,来熏陶学生的情感与启发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精神,在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自由化的大环境中,使大学英语教育成为一种开放的价值理念体系,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创新”、“关心社会”的通才。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广博的人文素养知识,了解英语国际政治、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等知识,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了解国外的一个窗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很大的促进学习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依据,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的题材应该兼顾人文类、娱乐类和科普类,其中以人文类题材为主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创建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校园文化。通常所指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被称作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即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英语活动,邀请各国教师或者留学生参与交流,举行英语电影节日、话剧表演并组织各种英语讲座、竞赛和娱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英语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外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与开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部分。自主学习中心建设是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外语教学任务,不断完善外语素材和实验指导等外语听说教学资料。保质、保量开出各项实验,完成教学任务,使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实验的开出率不断提高,确保学生英语听说训练任务的完成。积极进行外语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吸收和适应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听说能力。

自主学习中心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基地。学习中心应具有资源丰富、手段先进、安装了自主学习系统和体验英语学习系统这些基本功能。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需要,注重学习资料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实现“人机交互”的理想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通过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提高英语能力。

五、结语

大学英语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调的现象。通识教育作为教育学中的方法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必然会对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平.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N].

篇3

1.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英语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英语教英语(TeachingEnglishthroughEnglish),并注意所用语言的正确性、纯正性和流利性。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新教材层出不穷,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地道性和交际性。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促使教师不仅把语言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和传授技能的工具,更把它看作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目前,由于课堂仍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唯一的方式和场所,教师更应该注重传达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我在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时较能注意所用英语语言的可接受性、简明性、阶段性和实用性。具体做法是:

2.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我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逐步扩大用语量,使学生保持兴趣,不断挑战,从而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2用英语授课。不管上对话课还是课文课,我都坚持使用英语。尽量采用学生学过的词汇,但难免有不少学生不懂的词汇,如在用英语介绍课文背景知识时,这时辅之以实物、挂图、简笔画、表情、手势、表演等,或者借助板书形式加以说明。总之,注意所用的语言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

2.3力求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规范和准确,并根据年级不同调整语速的快慢。

2.4努力创设英语语言情境。把课堂当做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场所,鼓励学生多讲英语,在英语课上,除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课文表演、课文复述等活动外,还经常根据所教内容,呈现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用语。并经常启发和组织六年级学生用英语简单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或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又深化了教材内容。

3.运用新鲜、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英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情境教学法、听说法、阅读法等。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固定一种教学方法,而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状态为目的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1游戏比赛法。好强、好胜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利用游戏比赛法教学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能让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尤其是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还能令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情境活动法。好动是小学生的另一大特点。教师如能把学生好动的特点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则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要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教师讲课时面无表情,学生会觉得愉快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慢慢消失,直至没有,甚至会厌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展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要常搞常新,精益求精;活动要有魅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要务实,不能搞形式主义。

3.3教育现代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日新月异,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在电脑上制作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的软件,生动直观,形象逼真,学生的兴趣必定很高,学习起来也就有滋有味了。

篇4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理论;英语谜语

一、引言

随着认知科学在各个领域中的渗透,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在欧洲发展起来。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倍受广大学者的关注。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对言语意义的构建进行动态的分析。谜语的发展和更新,尤其是英语谜语更值得人们去分析和研究。应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对英语谜语的认知解读是对英语谜语研究的一大补充。能够帮助我们再现人类的认知机制是如何在言语理解过程中进行操作的。

二、英语谜语

布莱恩特在《谜语字典》(Dictionary of Riddles ,1990)中对谜语的定义作了进一步阐释:究竟是什么让谜语不同于诸如格言、谚语、寓言或语法和算术方面的智力游戏等“俏皮话”呢?说到底就是谜语中比喻的使用。广义上说,谜语就是以比喻的方式,通过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语)来对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显然,谜面的比喻必须恰当准确,要不然就无法猜了,同时这些比喻必须要设计得让读者或者听众感到困惑和为难。根据《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四版)对“riddle”的释义是:“让人迷惑的问题、陈述或者描述,以此让人们开动脑筋。”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二版),“riddle”这个词源于古英语的“raedels”,意思是“建议”或“看法”。 所谓谜语就是“措辞有意隐晦或费解的问题或陈述,尤其以娱乐的方式提出,供人猜测或回答。”这个定义较之《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要完整和精炼得多,因此,我们拟用来界定文本所要探讨的谜语。本文所要分析的英语谜语为事物谜(descriptive riddles)

三、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Fauconni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它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概念合成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概念合成至少是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心理空间组成:即两个属于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 input spaces),一个能抽象概括两个输入空间内容的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包含有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合成空间(blend)。

具体整合过程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I、II)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射,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空间,即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并形成层创结构。因此,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合成网络。

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投射过程是非单向的,可以从I到II,也可以从II到I;而“合成空间”则由两个“输入空间”同时向其映射而产生,但从输入空间到合成空间的概念投射是有选择的,并不是所有的输入空间所包含元素都能投射到合成空间。类属空间反映两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合成空间还包含其他空间都不具有的层创结构,由图中合成空间内长方形表示。层创结构并不直接来自输入空间,而是认知主体对投射的对象经过复杂的认知加工后而在大脑中形成的层创内容。Fauconnier(1997)指出,它主要是通过组合( composition)、完善( completion)和扩充(elaboration)这三种方式运作的。Fauconnier和Turner(2002)对概念整合中重要的关系进行分类,并讨论了它们被压缩的方式。这些重要关系有:时间、空间、代表、变化、指称-对象、非相似、部分-整体、原因-结果。

此外,Fauconnier和Turner(1998a,2002)认为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整合网络。尽管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了与各种类型的整合网络相关的连续统一体,但是这个连续统一体中有四种更加突出,即简单网络(simplex networks)、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s)、单边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双边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s).

四、英语谜语事物谜的在线分析

本文的研究采用实证研究和定性分析想结合的方法。本文的实证研究即实验法,让身边的同学或者懂英语的人猜英语谜语,让猜谜人自己说出他们在猜谜时的思维,在线解读对英语谜语理解中的整合思维过程和特点。

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了概念整合网络的四种类型,下面以 mirror networks(镜像网络)为例在线分析English Descriptive Riddles(英语事物谜)。

4.1

In the corner on the wall

I lie in wait for my prey

Without hounds or firearms

I stretch my nets around me

And my table is seldom bare(an animal)

对于这个谜语,我找了六位同学(S1,S2,S3,S4,S5,S6)来猜,其中只有一位同学猜错,以下是他们的猜谜思维分析:

S1:第一句,in the corner on the wall, 后面又说,stretch my nets around me,显然,net is in the corner on the wall, 这个狩猎者等待所有的prey都沾到nets上,这样就猜出是spider了啊。

S2: mouse?因为第一句说in the corner on the wall, 谜目又是animal, 基本就是老鼠了啊。

S3: 从谜面中看出,the prey也就是food 是放在nets上的,而且还是in the corner on the wall, 然后又说,wait for my prey,等着猎物自投罗网,一猜就知道是spider。

S4: “in the corner on the wall, I lie in wait for my prey” 这两句一看是墙的边边角角的个什么东西,再根据后面的nets, 就想到spider了。

S5:这整个谜面说的就是狩猎,你的谜目又说是animal, 这个狩猎者是in the corner on the wall and wait for the prey, 而且狩猎工具不是hounds或firearms,而是nets,重点是nets, 用nets捕捉猎物的动物肯定是spider了

S6:最后两句最具特征,用nets来网住猎物的动物,不是spider还有什么,然后再将spider与谜面的几句话对照一下,也都符合啊。谜面中的其它句子好像没啥作用,只是用来确认一下谜底是否符合。

这则谜语的谜底是spider。对于这个谜语的理解,从字面意思先着手,这几位同学都是头脑中带着谜目对谜面进行分析的。但是他们分析的重点有所不同。S1着重分析了第一句和第四句,那么focus是corner on the wall和nets,后又将注意力转移到第二句上。S2将谜底猜错了,因为他只注重分析了第一句,就草率了得出谜底是mouse。S3直接能够想到捕猎到的食物会放在nets上,后又联系第一二句,就得出了谜底。S4是通过第一二句,以及nets想到是spider。S5逐一按照顺序对谜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作为重点的nets让她想到谜底是spider。S6认为仅仅是后两句中nets让他猜出谜底是spider,而谜面中的其它句子只是起了将谜底和谜面进行对照的作用。

“spider”这个谜语若是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在线分析解答谜底的思维。整个谜面说的是 “hunting”这件事,猜谜人猜谜时也是围绕着这个来猜,那么“hunting”就可以作为一个“框架”,谜目是猜一动物,并且也会和hunting这一事件联系在一起,谜面中有说到“firearms”和“table”,谜目为动物,因此所创建的两个心理空间,即Input space I和Input space II,分别包含human’s hunting和animal’s hunting,输入空间I中的对象分别为human’s hunting, hunter A, someplace, prey A, hounds or firearms, table for prey; 输入空间II中的对象分别为animal’s hunting, hunter B, in the corner on the wall, prey B, without hounds or firearms but nets, nets for prey。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特性或者成分(hunting, agent, place, object, tool, dinner service)对投射到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中。

这个谜语在概念网络中则是mirror networks(镜像网络)。根据Fauconnier和Turner介绍,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s)的特征是网络中的所有的空间都享有一个框架,包括合成空间。

在这个谜语中,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成分两两映射,并且分别投射到类属空间。但是谜目是猜一动物,所以会有选择性的将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也就是概念整合中的组合过程(composition)。完善过程是通过谜目的帮助来完成的,也就是猜谜人通常看完谜目之后,总会带着谜目对谜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个谜语的谜目为动物。这样,组合结构被进一步完善,也就是其中可能会使人想到猫,老鼠,狗等等的动物。对输入空间II进行分析,即谜目是动物,谜面说的是hunting,那么就会有狩猎者,地点,猎物,工具,装猎物的用具。我们对思维进一步进行扩充:An animal in the corner on the wall, wait for my prey, without hounds or firearms but nets, nets for prey。此则谜语描述的是我们所熟悉的动物,我们可以将扩充后的结构与输入空间中的成分进行配对从而找出最佳匹配,也会将合成空间中的成分返回映射到输入空间,更加确定谜底是蜘蛛。

此外,此则谜语所包含的重要关系为: representation(代表),因为谜面中用table来代表nets.

五、结论

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英语事物谜进行了动态的分析。概念整合是一种意义构建的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事物谜有强大的解释力。通过对英语事物谜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仔细的描写和阐释,期望能找出猜谜与制谜的内在规律,了解事物谜的语言结构,丰富事物谜的创作过程,提高猜谜者的创造性,增强事物谜的娱乐效果,为英语事物谜的研究拓宽新的思路,而且对以后教学过程中的词汇教学、句法教学、幽默语言及各种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更为丰富的理据。更为重要的是,希望该研究为以后的语言学提供更丰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陈光尧, 1933,《谜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段宝林,2005,《中国民间文学摘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戈玲玲.教学语用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概念隐喻 情感谚语 认知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07-02

一 引言

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聚焦于隐喻研究。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自从1980年Lakoff与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就成了语言学家开始着手研究的重要课题。新兴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凭借隐喻这一认知手段,语言学家试图从语言的视角重新认识世界,并反映人类思维的规律。在语言表达上,不同民族的隐喻思维和认知具有共性。情感谚语作为语言的精粹,同样能够反映出人类对情感这一抽象概念的隐喻思维与认知的共性。本文以中英情感谚语作为研究对象,把概念隐喻视为理论框架,试分析情感谚语所隐含的隐喻特征共性,以便揭示中英两个民族对于情感这一抽象概念在认知思维上的关系。

二 概念隐喻及情感

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最初源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后来在论文《当代隐喻理论》中莱考夫(Lakoff)阐述道: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莱考夫把这个具体的概念域称为始源域或原概念,抽象的概念域称为目标域或目标概念,且认为“隐喻是原概念向目标概念的映射”。莱考夫把该隐喻称为概念隐喻,其核心内容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人们普遍认为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于人体、人的日常经验及知识,而所有这些又与环境和文化密不可分。莱考夫声称“隐喻映射的普遍性有所不同。一些似乎是具有共性的,另外一些是广泛的,还有一些似乎是某种文化特有的”。笔者认为,这源于环境及文化对人们认知模式的影响。借助概念隐喻,语言学家试图根据不同地域人们语言的表达方式来探究隐藏在情感谚语之后的认知模式的共性。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由于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人类的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对人类情感的研究构成了探索人类认知研究的基本部分之一。由于情感的抽象性,人们常常借助于概念隐喻对此类谚语进行表达。

三 中英情感谚语的概念隐喻特征共性分析

情感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特殊感觉,具有极其丰富的、普遍的象征性含义。情感谚语作为表述人类情感的语言精粹,深受英汉两个民族的喜爱。没有隐喻,抽象的情感概念常常不能得到充分的诠释。缺乏隐喻的情感谚语,同样无法很好地、全面地阐释“情感”的主题。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以《中华谚语大辞典》《英语谚语荟萃》 中搜集来的情感谚语为研究对象,尝试揭示中英情感谚语在隐喻表达上的某些共性。

人类思维的共性之一就是借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事物。情感是人类一种反应内心感受的重要现象,而这种现象又是复杂抽象的,人们要么借助于具体及有形的事物来映射描述它,要么把它归属于某种超自然的“魔力”,所以情感本身常常被隐喻化。英汉情感谚语中,两个民族往往采用相同的概念隐喻来映射人类的这种特殊感觉。

1.用具体事物隐喻情感

首先,情感是物质(emotion is a substance),如:

Stolen pleasures are sweet

Much coin,much care

Much science,much sorrow

Pity is a lever for quickening love

Wrath is a transformer

喜从天上至,祸自地中消

爱情是美德的试金石

人们用物质隐喻情感,是因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物质的交换与流通,所以物质就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为其熟知的东西。这种用具体形象之物隐喻抽象模糊之物的表述就源于人类最初的认知模式。

其次,情感是容器(emotion is a container),如:

Love is full of trouble

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

笑里藏刀

爱情就是五味瓶,内含酸甜苦辣咸

人们以容器隐喻情感,是因为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很容易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及情感也看做一个容器。“情感是容器”的概念隐喻就源于中英两个民族这种共同的认知模式。

2.用人隐喻情感

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其肉体的各种器官和功能就是一种语言。因此,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倾向于用身体作为媒介。人以其身体去认识世界,描绘事物,表达情感,正可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此,中英情感谚语中都有以人来隐喻情感的表述。

首先,情感是邻居(emotion is a neighbor),如:

Joy and sorrow are next-door neighbors

True love never grows old

When sorrow is asleep,wake it not

能为爱情系上永久的保险带的,不是结婚而是真诚、体贴与尊重

其次,情感是杀手(emotion is a killer),如:

Anger punishes itself

Care killed a cat

Fear kills more than illness

Work won’t kill,but worry will

气伤身,怒伤肝

忧伤神,愁伤身

猫有九命,忧虑丧生

恐惧杀人甚于病

3.用魔力隐喻情感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及英国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无不让人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让人生死相许”的内心呐喊,这些都是情感具有魔力的最好印证。这说明中英两个民族对自己无法解释清楚的某些东西(如情感)常常借助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如魔力)来诠释。中英文以魔力隐喻情感谚语的例子有:

Emotion is a kind of negative magic power

Envy and wrath shorten the life

Love makes all hard hearts gentle

怒气使人脑失灵,是非曲直难辨清

喜则人,怒则兽

四 结论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概念隐喻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在情感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表达上中英语言有着相当多的共性:中英情感谚语中常常采用具体或有形之物来隐喻抽象的情感概念,以使抽象的情感概念得以较清晰形象的表达;而对于那些无法用具体事物形象表达的情感谚语,中英两个民族都习惯于借助一种超自然的魔力来隐喻。显然这些共性与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模式及共同体验密切相关;它们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及文化共识。本文希望通过对中英情感谚语概念隐喻的共性解读来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借此探讨隐喻与语言、思维和认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 新概念英语 《新编实用英语》 设计体系 教学启示

作为享誉全球的最为经典地道的英语教材,世界著名的英语教学权威L.G Alexander编著的《新概念英语》,以其体系严密、编排严谨、实用精湛、趣味浓郁深受英语学习者的喜爱,它使学生有可能在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理解、口语、阅读和写作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其完整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英语学习体系,为英语教师教授高职英语教材——《新编实用英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参考。

一、《新概念英语》的设计体系

其可以作为入门篇的第一册,从简单的日常口语入手,帮助学生走进语法,了解一些简单的句子构成;作为基础篇的第二册,有着科学完整的语法系统,覆盖了所有要用到的基础语法点,全书以句子为难度进行细分,分成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讲简单句;第二单元主要讲并列句和复合句,第三单元主要讲非谓语动词,从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就是以讲句子为主,难度不断进行提升。作为复习与综合运用知识点的第四单元,用来复习巩固语法点,不断提升英语水平。每个单元有24课,就是对每一个重点语法点不断地进行复习深入,横向以句子为难度进行提升,纵向在同一个知识点上不断地进行复习深入,一横一竖建立一套非常科学的语法系统;作为提高篇的第三册,以第二册的基础语法点为铺垫,把所学的语法功能化,通过长难句的阅读,找到看句子结构的方法。有了阅读作为输入,就可以有写作作为输出,仿写课文中的长难句。而且第三册的内容多以议论文为主,为通过英语三、四、六级打基础。有了二册的基础篇,有了三册的提高篇,双剑合璧,就可以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作为上升到精神境界的新概念第四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赏析一个国家的语言、一个国家的文化,进而换一个角度了解语言。

二、从《新概念英语》看《新编实用英语》的课堂教学

作为以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依据编写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它符合“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向,能够较好地满足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帮助他们打好英语基础,更好地运用语言、了解文化。

1.语言基础与实用能力培养的结合。

纵观整个《新概念英语》教材,其实就是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原版英语文章的阅读,不断地巩固语法、输入句子、输出作文,让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同时,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而换一个角度了解语言。这和《新编实用英语》所要达到的打好语言基础与培养实用能力相结合的目的是完全符合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新编实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时,既要教好语言、讲清语法,又要重视应用型内容的教学,比如在课文讲解时,不要在语言点(词汇、语法)的教学上花太多的时间,而忽视课文背后的文化含义;在教名片的阅读和写作时,可以自己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套写;在教通知的写作时,可以以学生身边的活动为实例进行套写。总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教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与掌握知识。

2.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有分有合,突出综合训练。

《新概念英语》这套教材有一个完整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英语学习体系,学生有可能在英语四项基本技能——理解、口语、阅读、写作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在《新编实用英语》的编写中,先听说、后读写,听与读是输入的重要手段,说与写是输出的重要手段,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有分有合,同时也突出了训练的综合性,很好地和《新概念英语》的编写体系相对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引导学生自然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做到“学为了用,学用结合”,最终达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目的。比如Unit2的主题是Saying Thanks or Sorry,感谢信、道歉信就是该主题的引子,因此应该先引导学生看懂名片,而后围绕名片进行口语训练,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实际的交际环境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学以致用”的愉悦体验。

三、结语

《新概念英语》作为全球英语学习的经典教材,为中国人学习英语提供了许多帮助。而《新编实用英语》作为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编写的高职高专教材,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很好的介质,两者在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应该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借鉴《新概念英语》的长处开展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灵活、有趣,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真正做到“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学为了用、学用结合”。

参考文献:

[1]周颖菁.《新概念英语》的文化内涵及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2]魏绪涛.《新概念英语》历久弥新的奥秘与启示——兼论“民考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选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方晓国.新概念英语课堂导入法[J].科技风,2009(3).

篇7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十年课改;变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0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01

教育部组织课程专家对实施十年之久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颁布以后,全国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掀起了学习和研究新课标的热潮。作为普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我们也对新课标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发现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认真严肃地回应了十年课改过程中初三化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紧扣化学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此,我们将学习和研究新课标的一些认识与体会和同行作分享。

一、重新认识化学是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对化学的定义:“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而新课标前言中对化学的定义如下:“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事实上,新课标采用的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化学的定义。我们认为,新课标对化学的定义的修订有助于保持初高中化学课程设置的一致性,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化学究竟是什么,让教师认识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物质的,化学的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它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化学的定义关注的是化学科学的研究内容,对于很多教师来讲,该定义过于抽象,定义中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化学科学的价值。

二、规定了8个必做学生实验

回顾过去十年的初三化学课程改革,课程专家们注意到了实验教学在全国各地的学校教学中都有弱化的倾向。在过去十年中,有很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对这种倾向进行了批评。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我们拿什么让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化学是一门“外语”,是靠记靠背的学科。可以说,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了实验教学的缺失,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没有得到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落实,学生对化学学科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课程专家在修订课程标准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给予了及时的回应。新课标兼顾到了初三化学的启蒙性和阶段性特点以及一些条件比较不足的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至少让学生完成8个最为基本的实验。

三、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三维目标是课程改革以后提出来替代“双基”的一个名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的时候,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不得要领,很多教师要么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混在一起,要么就是设计的目标空洞无物,没有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相融合。比如,有教师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时候,喜欢设计“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目标,而没有写明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事实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应该是基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完成和落实的。因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别强调了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该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并举了样例供教师参考。

四、聚焦学习情景的真实性和有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应该“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这是对过去十年课程改革过程中情景创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纠正。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共课总是离不开情景的创设,各式各样的情景的创设着实使化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学课堂变得比过去“有趣”、“热闹”了。然而,当人们对这种“有趣”、“热闹”的课堂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这些“生动活泼”的情景很多都是虚假的或者对于学生加深对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并没有意义和帮助。情景创设到了最后成为了“噱头”,变成了为创设而创设。课程专家注意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提出“可以采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景”。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多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促进学生加深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欣赏化学学科知识的价值。

五、强调试题情景的真实性和内容的科学性

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后,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探究”、“开放”等理念,全国各地的初三化学试题和中考化学试题的编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试题的编制很多都有相应的素材作为情景,要求学生在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然而,很多化学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了试题编制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很多情景都是试题编制者“闭门造车”想象出来的,出现了很多与生产、生活实际不相符的情景素材,出现了很多本身就有科学性错误的试题。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套试题编制出来以后,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由于很多教师没有认真去分析和研究试题,只是简单地将试题拿来为已所用,导致这种充满“虚假情景”、“科学性错误”的试题充斥着我们的初三化学教学。因此,课程专家在修订课程标准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一点,特别强调要加强试题编制情景的真实性和内容的科学性。

六、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的一致性

过去十年的化学课程改革留给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困惑就是评价改革的问题。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十年,中考依然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近两年来,国内有不少化学教育工作者将研究的重心转向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考试之间的一致性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与考试之间的一致性较高,而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较差。可见,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直接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和最基本的要求,应该作为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依据。教师应该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中考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向课程标准看齐,与课程标准内容的要求保持一致性。因此,课程专家在新课标中提出“要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的一致性”。

七、建议在教材中设立专门的方法栏目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课标都高度强调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都对如何实施和落实科学方法教育提出了建议。新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可以在教材中设立专门的方法栏目”。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三化学教科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编排的角度来看,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设立了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栏目,将枯燥的化学知识通过各种栏目尽可能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近些年,有关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很多。有不少学者提出初三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应该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途径直接将相应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而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体会。显然,修订课程标准的专家认同了这种观点,并在新课标中得到了体现。

八、引导学生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

新课标提出初三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提出要使学生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明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当今社会,人的衣、食、住、行都离开不化学。因此,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都与化学息息相关。近来年,发生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蔬菜农药残留、化学火锅、“塑化剂”风波、茶叶稀土超标等。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出现,使得很多人对化学持一种负面的态度,认为“化学是罪恶之源”。事实上,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好与坏都掌握在人的手里。新课标课程内容标准在“化学物质与健康”中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中加入了“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的内容。作为化学教师,在进行情景素材的选择、情景的创设的时候,如果选择这类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情景,应该着力引导学生辩证地来看待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辩论和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而不应该过度渲染化学的负面价值。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充分肯定了过去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果,也直面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体现出了课程专家的勇气和对未来课程改革方向的思考,值得我们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研究,并在实践中去进一步体会新课标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概念隐喻 词汇教学 多义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77-01

1 概念隐喻与多义词教学

隐喻是一种对事物有效的认知手段,概念隐喻特质是概念性的,其实是一种跨域的系统映射,既“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我们可以了解隐喻的方向性和系统性。术语“域”则为一个巨大的隐喻意义集合,两者之间的映射也就构成了隐喻的工作机制。“源域”大体上是未知的并且抽象的,而“目标域”则多为具体的并为大家所熟知的。跨域映射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映射。

一词多义在英语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其一个本体多个意义的特性,成为许多高职高专学生单词学习的难题。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在单词记忆上,多采取首先把英语单词翻译成汉语,再去记忆。同一个词每次出现都作为一个新的单词的出现来记忆。事倍功半,结果还无法令人满意。事实上,多义词的释义具有系统性,因为所有的引申意义都来之该词的基本意义。其核心意义通常来之于我们已经熟知的,其它释义多由这个基础得以衍生。如果学生了解同一个词汇的不同意义的隐喻关系,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单词并形成长期记忆。我们将概念隐喻引入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记忆背诵单词。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多义词的基本含义后,鼓励学生按照概念隐喻的方法探索其引申含义。

2 概念隐喻应用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教学实验过程

为了验证概念隐喻对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设计了实验证明。实验主体为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系石化1234班全体同学,该班有52名同学。试验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在实验班同学入校后对其进行多义词综合测试,简称前测,经过一个学期应用概念隐喻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多义词测试,简称后测。运用SPSS软件对两次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其有效性。

现举例说明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汇教学中引入概念隐喻。

在《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出现了“cool”这一词。原句为“I need to cool some bottles of beers,so I put them in the freezer.”此时根据概念隐喻教学方法,笔者设计两个问题:

(1)请学生给出cool的基本含义和引申含义。

(2)讨论两个意义间的内在关系。

当实验班学生接触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同学可以说出cool的基本含义,而只有一小部分的同学可以说出隐喻意义。而至于第二个问题,则鲜有同学可以答出。此时教师开始引入概念隐喻相关知识来帮助同学,由于我们知道cool的本意为凉爽的,是一个形容词,此时鼓励学生将其转化为动词,隐喻意义是什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听取他们的回答,并给予正确的解释。cool作为动词,即为使物体冷却,并基于此,告诉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可以根据我们遇到的多义词在句中充当何种成分,判断其词性,从而根据已有经验,映射其意义。此时,笔者为了巩固隐喻的教学,在黑板上给出一句话“We should wait until tempers have cooled.”学生可以应用刚刚接触的概念隐喻的方法,不难得出其隐喻意义。通过这种方式,高职高专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这个词的不同意义,并牢牢的记住他们。

3 概念隐喻应用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教学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开始前,笔者对实验班全体同学进行了一次英语多义词测试(前测),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笔者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同学再次进行了一次测试(后测)。笔者得到了两组数据,运用SPSS软件中的配对样本检验功能,来验证实验的有效性。(表1,2)

如表2所示,实验班在前测中平均成绩为9.8529,进过一个学期的概念隐喻多义词教学,后测成绩达到了12.8824。实验班平均成绩提高了3.0295,由此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对多义词的掌握水平较其入校时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样我们分析配对样本去比较,根据SPSS软件我们可以看到,前测与后测的的sig值为0.000。这一个值远远小于标准值0.05,说明实验班在前测与后测中,成绩存在明显差异,综合可得,将概念隐喻引入高职高专英语多义词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英语多义词的习得。

参考文献

[1] 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2] 黄兴运.词汇的认知研究—隐喻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11-19.

篇9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86-03

一、改革的背景与基本思路

(一)CDIO工程教育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专业。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背景与基本思路

新时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产业结构战略升级,要求高等教育迅速做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变革,要求工程技术人才既要掌握应有的知识,还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具备对本专业、本行业乃至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大系统的理解与掌控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好的从事职业工作的工程能力和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鉴于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模式与现代工业发展对高级工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针对制约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此背景下,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创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对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能力和现代工程意识的应用型本科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决定积极主动地应对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要求,以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引,以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为龙头,以团队建设和项目运作为着力点,以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激励机制与管理制度创新为保障,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对CDIO工程教育理念内涵的科学分析

(一)能力本位

CDIO工程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育学生能够领导新产品开发、实施过程控制和指导系统的创造与运行。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必须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来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其次,CDIO的目标强调的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其教学模式就是通过真实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社会实际环境下的系统构思和工程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

(二)“做中学”与“一体化”

CDIO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将工程产品、生产流程或生产系统的生命周期抽象为“构思、设计、实施、操作”4个阶段。其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完整的项目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建立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联,以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得到真才实学。这实际上就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个人能力、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这就要求正确处理课程的功能定位与课程体系架构之间的关系,以全面落实由职场需求和学科专业要求确定的能力和态度目标,以反映职场典型工作和任务的综合性项目为载体,科学设计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三)工程教育环境与产学合作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以最短的时间和精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产品。CDIO第一条标准就是关于环境的定义:产品、流程、系统的生命周期发展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是工程教育的环境。所以,对工程教育而言,就应该将职业的实践环境引入大学作为教育的环境,首先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把产业界做过的项目来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把课堂学的知识和技能付诸于实践。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替代现代产业环境,只有经过真正产业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工程的需要。因此,必须引入产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实用的技术,更且在成本、质量、团队合作、劳动安全、班级管理、沟通交流等各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高。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

基于对CDIO内涵的分析,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导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要求和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将企业生产的实际引到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二)全人教育

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习得,还要使教育者在世界观、方法论、智力、情商、道德操守、创造性、身体与心理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即培养“完整的人”。

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一、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构目标与原则

“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徐锦芬2012:51)。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重构的目标是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并保持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供适合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其原则是以促进自主学习为主导、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以‘项目’学习为依托、以多元化考核为保障和鼓励机制。

以自主学习为主导:就是在课程设计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研究有效的培养途径,培养他们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和意识。因为在外语学习中,无论是从获得语言输入,还是保证输入和输出的质量角度来说,都需要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如在接受语言输入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在语言输出时,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监控、自我修正,这样才能保证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束定芳、庄智象1996)。

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就是在课程设置中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要依据,英语教学要充分体现与学习者学习需求的相关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的有用性,级学生感到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成就感以及相应的责任感。这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刺激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保持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项目学习’为依托:就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项目学习’的方法,使阅读、口语或写作课基于项目来进行,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的协商、讨论甚至辩论,学会阐述个人的观点,同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以评判性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管理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还可以通过项目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共享知识,达到交流沟通、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这种自我指导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提高语言水平,大幅度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Rost2002:26)。

以多元化考核为保障:所谓多元化考核就是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不再以单一考核成绩为标准。此外,考核方法还要包括学生自身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在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监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或项目,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1.各取所需式学习: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英语课程对多数学生已没有挑战性,其一刀切的课程设置已不适合当代的大学外语教学。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以及学习内容的多样性的教学原则和课程设置,即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提供一些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在课程开始前可以通过学习需求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和意愿,发现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用途,使学校能够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兴趣,提供相应的英语课程。这种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习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是学校和教师组织教学、选用教材、决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各取所需式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的学习。对于有提高、强化英语各项技能需求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通用英语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听说、翻译技巧与实践,或者雅思/托福听力等。而对于希望通过英语学习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则可以选择通识教育类英语,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欣赏等。

第二阶段的核心课程就是专门用途英语,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划分,大致分为几个大类。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有机械、电子、计算机、财会以及一些文科专业,按照这些专业的类别,可以设置诸如机械英语、电子英语、计算机英语、金融英语或法律英语等,主要帮助他们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以满足学生未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由于各个学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两个阶段的比例要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英语课程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保持较强的学习动机,同时责任意识也会大大提高。通过对自身学习需求的分析和反思,也可以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因此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有助于改善外语课堂上沉默寡言的现象,从根本上改变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

2. 基于项目式学习:小组学习与个人表现相结合

项目式学习具有传统英语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沟通技能,同时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小组活动是项目学习的主要形式,而小组讨论则贯穿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项目内容的选择、成果的形式以及成果展示等都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学会坚持、妥协、互相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而成果展示则是学生显示自身价值和个人表现的一个平台,如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使他们愿意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下一个项目。

项目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因为在‘项目’学习中,每个人的努力都直接影响到整个小组最终成果的质量,每个成员因此都会最大限度地使自己负责的任务达到最佳化。在参与评价其他小组同学展示产品的同时,他们或欣赏、或质疑,这个过程可以培养他们评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眼光。这种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信心,降低学习焦虑(张萍,Mazur 2010)。

教师要设置符合教学目标的研究项目,明确项目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和评价方式。教师在项目学习的作用是顾问、导师和评价者。教师要适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定时进行督促、检查并提供技术指导。

3.多元化考核机制: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形成性考核可以

包括自取所需选修课,应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来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定人,可以包括学生自身和学生之间的评价。评价方式也不再由单一的学习成绩来评定,可以发展到对学习策略、项目参与程度与贡献度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评价。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总评形成学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的英语水平测试,旨在考核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以及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要在课程开始前告知学生。

评价标准的研究是一个关键问题,它关系到考核结果的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制定建议采用Likert三点或五点式记分制,它是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的评级指标,既有利于操作,又能充分体现层次差别(石锡书2009)。

三、教学实践

笔者以自己所教的两个教学班中的一个作为教学实验组,另一班为对照组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试验。教学试验期间,对照组学生继续按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每周精读课3个学时(包括一定的写作和翻译训练),听力课1个学时,共64学时。期末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全年级统一组织的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是笔者所在学校对平时测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的规定。对照组的平时成绩和其他班级一样,主要有单词测试、听力测试或写作测试等组成,基本都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

试验开始前教师给实验组的学生做学习需求调查问卷。根据学习需求的统计结果,教师为学生开设了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该课选择朱永涛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为教材,该课程涵盖了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就被告知,英美国家概况的考核将作为平时测试成绩进入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和其他班级一样为30%,期末考试时他们还将和其他班级一样参加全年级统一组织的英语测试。《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附有可供学生自学的光盘,同时每周学校为学生提供2学时的上机时间,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该教程主要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实验中学生的听力内容主要还是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主,同时增加一些从网上下载的有关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的视频。

英语国家概况主要采取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3~4人的学习小组,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一个项目。学生在阅读一个单元后,要求就该单元的内容做一个项目,项目成果通过presentation展示给全体学生。以美国的政治体制这一单元为例,项目的任务就是研究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如何实现权利的平衡与制约。明确任务后,小组成员开始制订计划并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学生主要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各自负责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任务完成后,小组学生要确定成果展示方法,如 Presentation的设计、内容或图片插入的顺序及形式等。考核采取自评、小组之间互评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法。评分采用Likert五点式记分制,就presentation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打分。

在试验开始前和结束时分别给实验组和对照组做了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估调查。自我评估表采用Likert三分量表的形式分级,它是根据徐锦芬等人(2004)的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问卷改编而成。自主学习能力评估主要包括:(1)能否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与制订学习计划?(2)能否有意识的使用各种学习策略?(3)是否能够监控并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

统计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在实验后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估上呈显著性差异(T=-2.328 P=.022*),说明该教学模式对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教师的课堂观察和实验后与部分学生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学生表示,他们喜欢英美文化,虽然内容对他们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因此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劲头。

两组受试实验前后的测试成绩也令人鼓舞,实验组学生虽然没有利用很多课堂时间学习英语教材,但是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见表1)。和实验组学生的访谈说明,英语国家概况每一单元的阅读量非常大,快速、有目的英语阅读以及小组讨论、学习和presentation等活动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Rost, M. Collaborating with learners in and out of the classroom. The Language Teacher 2002, 26/7: 25-27.

[2] 蔡基刚. 宁波诺丁汉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差异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1 (1).

[3] 石锡书. 基于项目的大学英语协作学习应用研究[J]. 中国外语教育,2009(2).

[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 徐锦芬,彭任忠,吴卫平.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6] 徐锦芬. 论外语教学中的批判性合作自主学习[J]. 外语教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