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

篇1

一、从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入手

儿童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更多体现出比较直观的特点。对于儿童来说,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性会充分的吸引他们的注意,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会在情感方面得到冲击。所以在欣赏课上,教师可以把一些鲜艳色彩的作品和对比强烈的作品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另外,儿童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经常会侧重于某些细节,而忽视整体,或者只是看到整体而忽视细节,先入为主的情况在儿童的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他们在欣赏作品时候没有一定的顺序,这也就导致他们对美术作品经常没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于小学生来说,作品给他们的第一印象会非常深刻,这样的印象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对作品的记忆会比较牢固,弊端也可能是先入为主,造成对这幅作品理解的偏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方法的引导,要让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去欣赏作品,同时培养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表达出来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觉察自己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候的特点,是不是带着自己的主观视觉在解读每一幅作品。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注意这种现象,在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在认知观察和思考能力方面,得到更加理性的训练。

二、重视专题欣赏课的精心设计,围绕一定主题展开

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围绕某一种特殊的主题来开展欣赏课的教学也是小学美术课堂上常见的形式。对于要欣赏的主题,教师要提前进行设定,并且围绕这一主题,收集更多的资源,帮助学生在这一主题下得到更多深刻的体会,有更广泛的视野。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通过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的美和现代的美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的不同点,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要学生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种风格,哪一种风格会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感受,将这些内容都要仔细讲清楚。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当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将自己的主观观点去直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要引导学生去觉察和体会自己的感受,不要让学生盲从教师的观点,要梳理自己的见解。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促进自己欣赏

水平的提高正如前文所分析,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经常是先入为主的,受到第一印象影响比较大,而且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有选择的去解读每一幅作品,这样就使得他们对整幅作品的认识不够全面。例如,很多时候学生会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是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让他们渐渐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和维度去欣赏每一幅作品,不要用一些已有的观念,限制住自己的思维。要多给学生发言和分享自己观点的机会;要让学生们学会相互分享,借助美术欣赏课这样一个平台,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四、结语在小学美术课的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并欣赏每一幅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的理念,在教学方式上推陈出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篇2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价值;美术欣赏

一、幼儿园美术欣赏的教育价值

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是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1.美术欣赏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审美心理的构建。

幼儿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只有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而美术欣赏活动就是对幼儿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再教育”的过程。在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优秀美术作品,就能充分调动他们运用已学的色彩、线条、构图知识等对作品进行分析。这大大地丰富幼儿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2.美术欣赏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

幼儿园的美术学习包括创作活动和欣赏活动,创作固然是艺术实践活动,欣赏也是一种美术实践活动,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欣赏活动,能让幼儿接触到他们在创作中不曾遇到的问题,引发他们对美的多样性的思考,他们会从中学到许多表现方法和个性化的美术语言,这对幼儿美术创作活动是一个必要的补充,并有益于促进他们美术创作质量的提高。

3.美术欣赏活动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和艺术语言的发展。

在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过程中,幼儿会接触到风格多样、形式丰富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他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许多新奇的知识。如:不同的画种、中外经典建筑、中外神话、民间艺术、美术家的故事、不同国家和地域儿童美术作品等。在欣赏过程中,幼儿会获得很多的信息,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有助于幼儿对艺术语言的理解,拓宽了他们的语言范围。

二、幼儿园美术欣赏中存在的问题

1.把美术欣赏活动等同于美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有些教师通常会仅仅介绍一些美术家的生平、趣闻轶事等,或是将历史事件以及作品中的特定情节介绍得头头是道,但未涉及到具体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忽略了美术作品自身的“艺术语言”特点。另外,教师的讲解对美术作品的讲解往往是对书本和他人评价的照本宣科,缺少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深入体验和理解,加之自己缺乏美术方面的素养,这使得有限的美术欣赏教育缺乏其独特的魅力,不能有效地吸引幼儿。

2.在欣赏过程中忽略与幼儿的互动。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内容的选择对幼儿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选择了一个幼儿不感兴趣或没有关系的题材,幼儿便不能体验它,更谈不上对其认知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有些教师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只顾自己沉醉于对艺术品的欣赏中,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只把幼儿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与幼儿沟通,忽视幼儿领受的程度和内心感受。幼儿缺少参与欣赏、体验美术作品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没有自身的感知和体验,即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因而缺失自我感受、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其审美素质的下降。

3.把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相互割裂。

在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时,把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相互割裂看成是一种单一的活动。美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综合美术素养的促进,对儿童美术创作能力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的结合,儿童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大师们对艺术语言的运用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美术创作中来,从而丰富自身的艺术感觉,提高综合美术素养。

三、幼儿园美术欣赏的实施策略

1.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师作为引导幼儿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桥梁,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引导者、帮助者、观察者和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感受美术作品,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由于幼儿经验、认识能力有限,他们对美术作品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些看法也许是十分幼稚的,但只要是他们在对作品感知和体验基础上产生的,教师都应予以尊重和认可。

2.学会提出问题,并教会幼儿提问题。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为了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采取对话法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中,从而挖掘幼儿的潜力。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相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幼儿进行形式思考以后,还要帮助幼儿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要让幼儿听得懂。

参考文献:

篇3

一、学生在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不了解

当将一幅世界名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这幅画可以给幼儿欣赏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可以。”“幼儿肯定看不懂。”审美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能力,它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等诸多心理要素,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他们的美术欣赏与我们成人的美术鉴赏不同,有其自己的特点。相关研究表明,2岁以前的儿童,其美术欣赏是一种生理、直觉的反应,尤其表现在对颜色、形状的早期偏爱上,这些都为其日后较高层次的美术欣赏活动奠定基础。2岁以后的儿童,在美术欣赏的感知和理解方面,虽然受其认知水平的制约,可能不能深入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但其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评价等均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说,幼儿的美术欣赏是幼儿的一种主观审美活动。

(二)缺乏名画欣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名画欣赏中,教师起着桥梁作用。要引导幼儿很好地欣赏名画,教师首先得知道一定数量的世界名画,而在教学中却发现除了一些大众皆熟知的世界名画,诸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齐白石的《虾》等,学生对世界美术史上的大量优秀作品知之甚少。教师在有一定的名画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能谈及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作品来引导其欣赏。另外,对名画的欣赏,教师需要了解画家生平、所属流派、创作背景等,具备美术欣赏的技能,而这些也都是我们学生非常欠缺的。

(三)美术欣赏方法\用不当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最基本的方法是对话法。这里的“对话法”是指教师、幼儿、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名画欣赏模拟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对某一幅名画的背景知识说得头头是道,但心中没有“幼儿”,名画欣赏活动变成了名画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学生自身艺术素养的缺乏,其对美术作品的讲解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其次,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容易忽略“幼儿”的存在,不与“幼儿”沟通,所提问题没有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另外,对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的基本步骤不能很好把握,整个模拟教学环节较混乱。

二、提高学生组织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能力的策略

(一)相信幼儿审美能力,明确幼儿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特点

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儿童都是艺术家。”在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方面,他们同样是天生的艺术家。但由于受到年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要多于形式。这一阶段的幼儿对美术作品有一种“求实”的态度,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往往是画面上画了什么,而且会将作品的中心意义理解为其生活经验中熟悉的内容。如,在欣赏米罗的《哈里昆的狂欢》时,很多幼儿会认为画家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创作的,原因是画里有乐器,在幼儿那里,乐器是代表快乐的。第二,初步关注美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由于受其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幼儿对线条和形状的感知,倾向于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色彩方面,幼儿从辨认颜色,逐步向指认和命名发展。相比较而言,幼儿对色彩的视觉效果感受性较强,而对色彩的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感受较弱。在空间构图方面,很多幼儿能感知到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感受构图的节奏。如,在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有幼儿说,“看到这幅画感觉很高兴”,原因是“这幅画的颜色都是一深一浅的”。另外,大部分幼儿都能感知作品的情感表现性。南京师范大学的孔起英教授曾对某幼儿园大班36名幼儿做过一个测验,在不告诉其美术作品名称的情况下,让幼儿欣赏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后,给它起个名字。幼儿起的名字有:黑暗空间、魔鬼画、恐怖世界、大战斗、妖魔鬼怪、破坏世界的地方、古代的战争等等。第三,对美术作品有自己的审美偏爱。相关研究表明,在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偏爱方面,幼儿喜欢再现性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美术作品中所描绘对象的非再现性作品。也就是说,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如果幼儿看不出画中画了什么,他们很可能就不喜欢它。

(二)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明确幼儿园名画欣赏的内容

在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美术欣赏知识,还应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方面,除了介绍一些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书籍,如蒋勋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和《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小顾聊绘画系列等,推荐一些优质微信公众号外,还将学生分成由5~6名学生组成的分享小组,每次课前5分钟分享名家名作。对名家名作的介绍要结合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尽量选择幼儿园常用的名画。

纵观世界美术史,名家名作灿若繁星,但未必都适合给幼儿欣赏。首先,对于初涉名画欣赏的幼儿,可由抽象性作品入手。如马蒂斯的《忧愁的国王》、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米罗的《荷兰的室内》、康定斯基的《抒情诗》、吴冠中的《小鸟天堂》等艺术大师的抽象作品。抽象作品没有真实的物体、人物,主要是以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等形式因素间接传达意义的,其欣赏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有时甚至完全就是靠一种直觉。相较于成人,儿童天赋的直觉和感受力遭到的破坏较少,更容易与抽象作品达成默契和相通,这些作品的欣赏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具象性的作品。具象性作品的欣赏大多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知识的,为幼儿选择的具象性作品其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接近、表现手法易于幼儿理解。如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迎春图》、米勒的《拾穗者》、米莱的《盲女》、怀思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等。再次,还可以考虑为幼儿选择一些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梵高的《星月夜》、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等。这类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可综合运用其之前在欣赏抽象性作品和具象性作品中获得的经验。

(三)认真准备模拟教学,备好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的各个环节

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在大、中、小班都可以进行,但小、中班的名画欣赏更多是渗透式,一般到了中班后期或大班才会开展专题式的名画欣赏活动。每次活动半小时左右,而且欣赏活动常常会与操作活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一次完整的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描述阶段、形式分析阶段、解释阶段、评价和表现阶段。

描述阶段:主观感受和印象的描述。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描述出来,而不涉及作品的涵义及价值。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以梵高的《星月夜》为例,教师可以提以下问题。如,“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除了星星和月亮,你还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描述阶段的欣赏主要是指出作品中包含哪些形象,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独立欣赏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形式分析阶段:对美术作品的特征和品质的描述。所谓形式分析是分析美术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线条、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这一阶段的指导是幼儿名画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同样以梵高的《星月夜》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这幅画的线条、色彩、空间、动态等方面设计问题。如,“画上有哪几种线条?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画上有哪些颜色?月亮的颜色感觉怎么样?”“画的前面画了什么?后面画了什么?他们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你是在什么地方看这幅画的?”“欣赏完整的一幅画,你觉得怎么样?”这一阶段教师自己对名画要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并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些美术欣赏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名画的情感体验。

解释阶段:对美术作品潜在意义的理解。这一阶段一般涉及到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等。当然,这些知识需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介绍给他们。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作品的意义已有预期,但不必要求幼儿无条件接受教师的观点。对于具象性作品的欣赏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教师也不必苛求幼儿完全按照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对于抽象作品的欣赏,教师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说出自己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给名画命名的方式来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如,“这幅画使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评价和表现阶段:对美术作品价值的探讨。在幼儿名画欣赏中,这一阶段不是重点。幼儿对名画价值的认识与我们成人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名画价值也不同,如果幼儿能说出自己对作品的喜欢之处,说出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或是吸收作品的某些方面到自己的创作中,可以说就已经达到欣赏的目的了。教师可以这样来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

篇4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1.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比较单纯、真诚,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丰富,对画画非常喜欢。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用哪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设问、小故事、小品、展示教具、录音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欣赏内容,采用不同的激情方法。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指导中要有的放矢,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指导中都有所得。我们认为,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美术技能技巧不可缺少,它是幼儿将自己的情感、意向和观念托付于材料,使材料转变为表现的媒介,没有它,这种转变就不可能发生。这就同语言一样,人不可能不用语言或运用自己不懂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指导和帮助幼儿探索和驾驭美术材料。但是,由于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各异,兴趣亦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材、统一要求”的做法,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

3.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应成为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关于传授知识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的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直接传授知识作用熟悉不足,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葫芦画上半个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学生就难以得到,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试想,美术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谈论,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美术教师的注重力应保持在直接的视觉观察,对美术作品目力接触,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之处。我之所以坚持这一点,就是因为将注重力转移到美术作品的其它方面的诱惑力既强盛又普遍。美术作品中有些什么东西,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则要轻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师便将经历投于此道。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方式;方法

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篇6

1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2 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3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篇7

造型和时空综合造型构图,炼儿童画“穿越”时空的创意无限民间美术构图存在其随意性的特点。比如,金山农民画的构图形式,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我们在儿童绘画作品中也有见到,但儿童画的构图与农民画相比略显单调,我们可以多让学生欣赏农民画构图,以它为参考画出儿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所以在儿童画教学中,让学生多从生活入手,多写生。再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中的造型,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结合民间美术家不仅能将一个物体的几个特征同时表现出来,还能多角度观察到几组物体的特征,做综合表现,它们又能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物体与事件组合在同一画面中,表现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有一次,其中一个学生刚好去参观了养猪场,就一口气在纸上画了“穿越”时空的《智能养猪场》,有农民种粮食、收割粮食、侍养员喂养等全过程。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构图欣赏,学生在猪的身上画上了美丽的花纹,创作的这幅画还获得了区科幻画比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二、取其完善性与概括性

造型特点,炼儿童丰富的现象力和概括造型能力民间美术造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崇尚完善。在作品中,很少看见残缺的人物形象,它讲究人物的完整性。民间美术造型上的概括也是其一大特色。概括性手法最突出的是大胆取舍,力求“舍其形而求其神”为突出本体。如河北武强年画的门神造型为了突出“粗眉大目,神形要足”的特征,艺人不惜将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高,体态横向夸张,充满整个画面,形成一种身架四撑,方厚如山的力度。而在儿童画中,概括性的造型,求全求大的审美意识也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可通过鉴赏再进行临变作业,要求在临变过程中,引进学生自己的联想、体验,进行一些创造,这样学生会很快进入创造者的角色,增强信心,增加兴趣。

三、取其民间美术强烈浓重与柔和典雅的色彩

炼其儿童画中丰富色彩的表现力中国民间图形的色彩形式是两种极端的色彩形式并存,极为典雅的调和色彩构成和极为浓重强烈的对比色彩构成。如金山农民画,喜爱用纯度高的色彩来表现自己的作品,还能巧妙运用补色关系,把各种色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黑白相间,红绿相映,单纯中显丰富,对比中求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装饰风格。儿童画的色彩与此殊途同归,是一片阳光照耀的圣地,所以它们的色彩也无形中力求艳丽丰富。

四、取其民间美术形式多样的技法

炼其儿童画创作形式的多样性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如,剪纸、年画、农民画、等等。技法也是各有不同的,但就民间艺人用材料来说,大多是就地取材,信手拈来的材料作品。我鼓励学生学习民间艺人那样合理地运用材料,启发学生以生活环境周围随手可拈的东西,通过画画、剪剪等,变着法子地使形式更促进内容上的完善。民间美术活动,是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应尽的一份责任。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去继承与发扬它,挖掘民间艺术的精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挖掘民间美术素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收集民间美术的点点滴滴,使这一艺术奇葩在少儿纯洁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

篇8

论文摘要: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不是简单地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进行认真的观察体会,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其自身素质是影响幼儿欣赏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倡导的宗旨。

一、美术欣赏在幼教活动中的意义

美术欣赏作为一项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学中存在着,是学习美术不可缺少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术欣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了解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拓宽创作视野,弘扬人类正义精神,确立开放、宽容的审美心理,重构知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样,美术欣赏也是对幼儿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能使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欣赏内容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

幼儿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欣赏接受能力和范畴,才能为幼儿欣赏教学做好前提准备。首先,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欣赏中,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二、幼儿美术欣赏的范畴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性的,什么样的物象他们可以感知、接纳,接纳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而,我们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前需要了解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对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赏活动真正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实际上幼儿在出生2-3个月时就对生活中的光和声有了明显的感知,并能够逐渐熟悉某种形象和声音,过了4个月,它就会主动寻找光源和声源,5个月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兴趣的物件,并能通过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声来体验人生最初级的审美乐趣。

2-3岁是幼儿能够欣赏具体形象和感知具体情节的阶段,幼儿情感是单纯的,他们为之陶醉的事物都带有某种幼稚的特征。简单的形状、单纯的颜色以及单纯的情节都能引起这个阶段孩子的共鸣,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现很少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经历有限,他们的内在情感比较单纯、自然,审美体验也是单纯的,已有经验的参与比较少,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对物象感知的认识及伴随着的感性愉快。

幼儿过了6岁以后,大脑机能日趋完善,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就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了明显增强。精力的充沛给幼儿的审美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相当成熟,艺术才华也逐渐显露。历史上许多驰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都在幼儿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一般来说,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大致包括3类:

1.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雕塑及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

2.儿童画家创造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作的,深受幼儿喜爱。

3.幼儿的绘画: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同园同班孩子较好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距离幼儿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绘画作品的欣赏,在幼儿的欣赏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使幼儿欣赏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儿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不断延伸。而对好的欣赏作品,要使幼儿产生美的感受,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使幼儿、教师和欣赏作品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似与不似的审美评价

幼儿对美的感受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对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儿一般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们也总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就单一色彩的物象与五彩斑斓的物象来说,幼儿一般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较强,并且能够激发幼儿多方面的联想,也最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愉快。这种凭借好听好看韵标准来判断对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儿在审美力发展提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审美毕竟是一种宽泛的精神活动,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这种初级的标准当中,粗犷的造型、滞重的色彩在绘画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从不同角度传达着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儿能够真正切实地欣赏这样的美就要跳出初级标准的束缚,向更高层次升华才行。

似与不似的审美标准是幼儿美术欣赏中一个很重要的层次。在艺术观念上,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是以道德为价值判断准则的。中国传统历来讲究作道德文章,把绘画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劝戒”、“著生沉”这一辅翼道德的层面上。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笔墨的,但在作品的内涵上也是借物咏怀,抒写胸中逸气。因此,历代的绘画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作者表达兴趣和情绪的痕迹。幼儿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从似与不似的角度,由教师悉心引导去观察,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抛开具象的束缚,主观地去理解作品。因为幼儿的思维还处在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一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总之,让幼儿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必须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作品须接近生活才行。因此,欣赏美术的似与不似不能以对错的观点来评价,不能随便否定,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逐步提高。

四、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

在幼儿欣赏活动中,涉及美的内容是宽泛的、多彩的,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幼儿美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调查显示,幼儿园课程中美术欣赏活动开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把这种活动列入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篇9

我国大部分青少年想象力较差、创新思维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幼儿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时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课程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一时期正是幼儿身体素养和能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幼儿审美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幼儿园美术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实行趣味教学。

二、 幼儿园阶段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传统教学理念仍存在,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

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园阶段的美术教学改革仍然不太成功,教师只注重教学成果展示,对于幼儿的过程性评价不足,忽视幼儿主体地位,不注重培养幼儿审美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严重影响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 教学手段单调,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随着我国现代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教学之中。但是在一些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部分老师没有把多媒体充分利用起来,只是简单的用口传教授的方式。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教师不对教材内容做详细充分的扩充,不能很好地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的枯燥和单调极大地影响到幼儿园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三) 幼儿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现代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自控能力不足。因此,在美术课上,教师要利用学校和教师自身条件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大部分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要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另外,教师不能总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想法,要积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三、 创新趣味教学,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一) 充分掌握幼儿的实际特点,提升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

只有让幼儿园小朋友认识到美术创作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才能够有效提升幼儿进行创作的激情。如若幼儿对于美术教学没有反应,无法在绘画中体会到乐趣,那么幼儿就无法对美术创作提起兴趣。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掌握幼儿的实际特点,才能够有效发挥幼儿对美术创作的热情。例如,某个小朋友在纸上画了一个小蝌蚪人,在蝌蚪人的旁边又画了一个圆圈,他解释这幅画是自己在拍球,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教师就会充分认识到幼儿的这个解释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是有意义的,教师应当与这名儿童一起分享创造的快乐体验。如果教师不依照儿童的特点去理解儿童的行为,只是从美术作品的角度去评价这幅画,去纠正幼儿的错误,那么幼儿对于美术创作就会提不起兴趣。

(二) 积极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美术创造氛围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来说,教师首要的就是要充分尊重幼儿、信任幼儿。要以信任幼儿有绘画能力为基础,为幼儿提供绘画的机会。第二,教师要态度和蔼可亲,积极营造宽松温馨的环境,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实践自己的理解。对于幼儿提出的不寻常的想法和问题,教师要肯定幼儿的想法和理解,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对待幼儿的提问,不能盲目的去否定,也不能够禁锢幼儿的思想。宽松、和谐的创造氛围也需要尽量减少过于僵硬的规定,减少整齐划一的规定,减少影响幼儿创造力发挥的因素。教师要鼓励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美术作品。

(三) 创新趣味教学模式,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美术创作

教师要彻底改掉以往的示范、临摹、评价的美术创作环节,将游戏加入到美术创作中,丰富教学形式,实现玩与学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班内设置一面墙专门做涂鸦用,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墙上自由创作,也可以在幼儿学习儿歌时,引导幼儿依据儿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去进行创作,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四) 将美术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美术教学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要尽量将美术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和生活实物,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既拉近课程与生活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五) 带领幼儿欣赏优秀美术作品

教师应当带领幼儿多多的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幼儿画的,也可以是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幼儿的美术作品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很多优点值得其他幼儿去学习和借鉴,让幼儿去欣赏这些作品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创作能力。教师可以把幼儿的作品在班内进行展览,让幼儿在欣赏他人作品的时候,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借鉴他人的优点,继而完善自己的创作。也可以选择和临摹一些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美术大师的优秀作品,带动幼儿的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篇10

【关键词】读图 少年儿童 学会

每个时代都有它不同的图像表现特征和视觉文化传播方式。正是由于时代的差距、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人的经历不同等原因,每个人对图像的解读也是不同的,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读。所以,培养少年儿童认真对待图像上的每一个信息,学会正确解读图像,让他们能用明亮眼睛看世界,同样是少年儿童“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少年儿童对图像的感知,就如同对待文字一样,必须养成一丝不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学会正确全面地解读这些视觉文化,以丰富他们的视觉感官,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智慧、情趣和创造力。

学会“读图”刻不容缓

我们身处在“读图时代”,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纷至沓来的视觉文化冲击。孩子们更是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网络、漫画的普及,甚至在日常的课堂中也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多、更方便、更快捷,让他们几乎不用通过文字就能轻松获取大量的信息。

视觉文化是人类教育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文字能力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文盲,因为他们不具备文字接受和传达文字的能力。同样,还存在着另一种意义上的文盲,那就是缺乏视觉文化的文盲。这类文盲对视觉现象不敏感,从而获取信息的能力十分低下,更不能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整合成某种形式传达给他人。很多人在美术馆参观或者翻开画册时,不管一幅美术作品有多么的经典和伟大,最多几分钟就结束了参观或者阅读,并且作出“很糟”或“很好”的简单评判后,就结束了对美术作品的观看。不久前,《文汇报》上曾刊登了一则消息:一批中国的中学生去法国巴黎卢浮宫参观,面对《蒙娜丽莎》等人类的艺术瑰宝,根本不当一回事,匆匆一瞥,扭头就走。是他们的感知能力超强?还是他们不懂得欣赏?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如何杜绝这类文盲的产生?个人认为,普及提高少儿读者的视觉文化,应该成为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图像信息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一般情况下,图像传达着三类信息:一是语言信息,指我们对此图像用文字或语言来命名的信息;二是指示的信息,指图像直接指示的意义;三是隐含的信息,指图像进一步传达的意义,包括象征和隐含的意义。这三类信息中第三种是最难理解的,这恰恰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协助少年儿童应该完成的学习内容。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图像。在人类尚未发明文字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用岩画、壁画记录了当时人类的生存状态,使信息获得了凝固性和永久性,超越当时的时代,留存至今,这些图像成为现代人了解人类最早生存状态的媒介。自从文字诞生以后,文字逐渐成为人类知识和观念的载体,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以及了解世界。在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加。对于视觉信息的传达,图像的信息含量往往是文字信息的数百倍。而且在阅读的速度上,对图像的理解是一目了然,而对文字的理解则需要逐字逐行来完成。

另外,美术作为信息功能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即使在文字发明之后,依靠图像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功能还是十分普遍的。到了宋代,我国的书籍已经开始附加了插图。明代中叶以后,随着俗文学创作的繁荣,书籍插图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如明代陈洪绶绘的《水浒叶子》。在清代,《红楼梦》的刊刻几乎和插图同时问世,《红楼梦》借助图像传播的形式,迅速向大众进行渗透和辐射。如今,古典艺术和精英文化也正在不断地以“读图”的形式展示给人们。《老子》、《庄子》漫画化,甚至出现了《图解资本论》、《图解中学数理化》,把严肃的学术著作和抽象的自然科学理论也予以图解。大众文化对形象化的追求使人们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从而通过视觉冲击达到吸引大众的目的。

正确引导少年儿童有效读图

今天,任何报刊,尤其是少儿报刊,如果没有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版面形式,想吸引读者的关注,那是难以想象的。不可否认,图像满足了受众的感觉器官,图像消费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读图时代的到来反映出人们的眼睛从抽象的理性探索转向直接的感性的深刻变换,在这个过程中,图像恰好优于语言成为合适的媒介。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人的感知系统中,视觉是极其重要的一种。通过美术教育帮助少年儿童提高解读、鉴别图像的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今,图像作为一种信息传媒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图”不再是“文”的附庸和补充,而是并驾齐驱的,相互作用有着不可缺少的视觉符号和设计元素。读图也不是对手中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识别,而是应该表现文字所不可能被表达的内容。我们应该引导少年儿童接触和欣赏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各种类型风格的视觉艺术作品,使他们熟悉视觉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的敏锐性、理解的深刻性,促进他们解读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读图才不会流于形式,少年儿童的读图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加强。

长期以来,由于对美术作品功能的误解,对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评价,往往以单一的固定判断来统一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心灵。因此,造成了少年儿童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貌似真理的格式化结论,丰富的美感体验被放逐,对作品“对话能力”的严重缺失。对话需要美术作品信息的传递,对美术作品的解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的美术作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给多少”的行为,而是一个“如何给”,如何使少年儿童增强和作品“对话”的能力。

读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美感体验,而是一种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意识的再创造。读图也不是少年儿童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识别,而是应该着力体验文字所没有或者无法表达的内容。我们提倡有意识、多角度地读图,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重视情感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人类视觉的珍馐美味,学会读图则是教会少年儿童如何享用这种珍馐美味。由于少年儿童经验的局限,更因为知识水平的差异,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往往会一知半解。我们不必急于用文字的补充代替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不要把成人的观念和思维作为理解的尺度,也不要把约定俗成的理解强加给少年儿童。美术作品要根据不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审美活动的要求,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螺旋式递进关系,不断丰富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真正做到有效提高少儿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少儿美术工作者,要重视美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在提高全面素质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人文教育,带给他们惠及一生的东西:用传统的精华为其作奠基,用人文的环境为其培植,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其武装,用科学的理念促其发展。让少年儿童真正学会“读图”,使美术教育真正充满人文关怀,真正促进少年儿童的素质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信达《透析基础美术教育》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