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药工程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药工程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 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遥感技术是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探测技术,其综合了物理、化学、电子、IT技术等多门学科,是一种使人们感觉器官得到延伸的新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铁路工程、水利工程、油气管道工程的选线、选址过程中。当前,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分支,并在这些年里取得比较好的应用成绩。当前工程地质遥感技术被成功应用于工程勘测已经成为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独特领域。但不少文章对刚才地质遥感技术应用进行探讨时,没有较为系统的总结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对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1 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勘测的必要性

在各大工程开工之前一般都先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勘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设计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要想使建设工程能实现其预期的效果,除了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外,还应对工程建设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特征等自然环境条件进行了解。如果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地面勘测法,很难保证高质量的地质勘测,尤其在遇到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时,传统的地面勘测法远不能满足地质勘测的需求。一旦工程地质勘测工作质量不高,会使后期工程选线、选址变动的风险加大,这是对人才资源、经济支持、自然资源的浪费。而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勘测中,能有效克服传统地面勘测法的不足之处,完成高精度、高质量的勘测,给提高工程质量和产生预期效果和效益提供一份重要保障。

2 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特点概述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俗语要表达的意思是因地制宜,考虑实际影响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遥感技术在众多领域中得到运用的同时,各应用领域的应用经验不能生搬硬套。例如根据天气预报对图像分辨率没有过高的要求,在考虑这一特点的情况下,选择天气卫星接收图像更为适合。但在土地规划、农作物产量预估工程对图像分辨率要求更高,因此应考虑使用具有分辨率高以及实时性的陆地卫星这一渠道来获取遥感信息。

遥感技术应用特点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工程勘测特点不同,因此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于以上提到应用也具备其应用特点。从日常工程勘测经验来看,不难归纳工程勘测的特点:第一,勘测从面到线,再从线到点或者直接从面到点,实现从粗到细的深化;第二,勘测精读要求更高;第三,勘测结果能迅速被工程施工进一步验证;第四,常通过外业调查实测为主要的地质资料获取方式。充分考虑工程勘测的四个特点,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与其他工程遥感技术应用不同,表现为宏观陆地卫星图像与航空遥感图像结合应用,以满足不同精确度的需求,另外,其应用特点还表现在对遥感判释成果的高外业验证性的强调上。

3 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特点概述

我国是一个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具体情况与外国有很大不同。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没有国界的,但其应用特点却因国家或地域有所不同。

3.1 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效果明显而独特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地形及地质明显要比其他国家复杂的多。要对人迹罕至、交通条件不发达、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地区明显不能使用传统地面勘测法,而遥感技术因其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这些地区的地质勘测工作中。由此不难得知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经历多种特殊复杂的自然勘测条件,实现了诸多技术难题的突破,取得了明显而独特的应用效果,积累了许多重要且宝贵的经验。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效果的独特性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办法拥有的。

3.2 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被大量基建项目推动

我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基建项目在过去和近期内都被落实或即将落实。如过去重大的高铁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送等项目工程的选线、选址都大量应用了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另外,我国在不久的将来要实现“八纵八横”的公路主干线铺设工程,为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和提升平台,从而成为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的新发展机遇。值得注意的是,工程遥感技术应用促使这些项目取得明显的效益,同时工程遥感技术也经受了大量的实际应用和检验,实现工程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发展,促使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

3.3 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积累大量重要而典型的图谱和经验

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具有注重重要而典型图谱积累的特点。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更是实现了这些图谱的大量积累,包括了不同地区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典型的图谱,其中的400多对的典型图谱已经被确认为珍贵的图谱。另外,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还具有重视判释与应用经验的总结,不仅体现在科研工作中,还体现在实际实践中。

3.4 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具有特殊的应用模式

在以前,不少人认为遥感技术在工程选线、选址这些前期应用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认为勘测后期和施工阶段中应用遥感技术没有意义和没有价值。因此以往的工程地质遥感技术仅被应用于工程前期。但我国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在实际施工中常遇到实际地质情况与建设工程设计文件不符,甚至严重不符的情况。因此,我国的遥感技术人员尝试在施工阶段应用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经过南昆铁路建设对施工阶段应用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效果进行检验,证实了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扩展了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成为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的一大创新。最终,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形成了其特殊的应用模式,即工程建设勘测设计阶段、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工程运营阶段的全过程应用模式。其中,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应用正在如火如荼的推广和应用中

4 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新展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突破发展,该项技术必定会在更多的工程施工中得到普遍的应用。

首先,卫星图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能为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卫星图像在地质勘测中的重要性,并能实现对不良地质动态进行即时检测,因此,其必将成为一个新应用方向。其次,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重视黑白航空像片判释能力的提高。由于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多数生产者在航空遥感图像选用方面仍常以黑白航空像片为主,因此这也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的新方向。再次,数据综合分析是工程遥感技术进一步应用的突破口。通过数据综合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地质构造和岩性判释的方法已经在国外出现,但我国目前还没有成功应用的例子,因此这也成为新的努力方向。

5小结

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在工程选线、选址勘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取得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供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不断提高,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会随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应用特点。

参考文献:

[1] 何钟琦,王学佑. 国外遥感地质技术若干新进展——第八届国际遥感地质专题会议概况介绍[J]. 遥感信息. 1992(02)

[2] 张小勤. 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4)

[3] 王钦敏. 卫星遥感技术发展和应用动态[J]. 遥感信息. 1995(04)

篇2

1制药工程技术概述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制药工业整体水平不高,一方面制药技术、研发能力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尤其在药物合成技术方面(包括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另一方面,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弊病,限制了医药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积极开展制药工业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民生、科技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制药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工艺和设备。

1.1工艺分析

第一,针对制药过程的技术分析。一般来说,制药过程就是对药品生产流程的模拟,其中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应用,通常一种药品的制造,事先要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组合实验,反复对比,找出药品与疾病之间的关键要素,减少风险和副作用,最终才能批量生产。以合成药品为例,当前已经进入了“科学设计时期”,即“反合衬分析”,从疾病特点与合成目标分子出发,利用化学反应的逻辑知识进行分析,并设计出科学的合成路线。第二,针对制药批量技术的优化。制药企业针对工艺特点建立生产线,需要详细剖析各个流程的特点,如高温处理、灭菌处理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确无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设备会不断投入使用,就要进一步从产量和质量角度对工艺进行优化,以提高经济效益。第三,针对制药质量的监督管理。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底线,尤其是制药企业,其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必须从制药工程技术角度入手,建立一套完善的药品质量监督体系,并按照国家规定开展审核工作。

1.2设备分析

制药设备与制药工程技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别针对药物合成方面,发挥了很大的限制作用。近年来,随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推广,制药设备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第一,从加大药物合成技术研究力度出发,在设备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设备操作等方面加大投入,一方面符合国内药品生产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向国际高标准要求靠拢。第二,制药设备加大生产环节的管理。在药物合成技术的前提下,需要对药品成分进行必要的分离、浓缩、还原、氧化、卤化等处理,复杂的只要工业需求就决定了设备的多样性、综合性;因此,开发易于清洗、便于灭菌消毒、方便保养维护的新型设备就成了必然需求,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制药工业生产中的失误几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制药工程技术创新

2.1加强高新技术制药人才的培养

药物合成技术在整个制药工程技术体系中处于顶端位置,具有复配型居多、药物更新快、工艺复杂、周期较长等特点,我国制药工程技术整体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人员因素占据很大部分。现代制药工业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知识、理论较为缺乏,尤其是涉及制药工业中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即缺乏理论方向,也缺乏必要的实践环境;因此,必须确立高新技术制药人才的重要地位,积极构建培养的环境,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工程技术模式。

2.2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生产经验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任何产业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再合作范围上也从国内延伸到了国际。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制药工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化学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成果,不断弥补我国制药工业的技术缺陷,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结语

篇3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 五星式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39-02

为了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都增设了制药工程专业,农业院校也不例外,专业核心课程生物技术制药也随之提上本科教学培养计划。生物技术制药涉及知识面宽,让学生全部掌握显然不可能,因而各高校也各有侧重点。就农业院校而言,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并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基础,但药学基础薄弱,因此生物技术制药的教学内容应立足于生物学基础,突出工程技术特色;同时还应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使学生在精的基础上博学,提高学生在择业中的竞争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同时加以一定学时的实验,按照“规律—原则—方法—模式—策略”的过程进行。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心得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一般,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反应和思考,学生不知所学何用;能进行实验操作,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往往换一个研究对象后就无所适从。学生被动学习,没有兴趣,老师的授课得不到响应。

一般教学层次分为三个阶段,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从学生考核成绩来看,基本处于第一层次,知道What,仅50%的学生知道Why,不到15%的同学知道How。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应是:要融会贯通和尝试应用。

一、五星式教学的应用

“五星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即“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模式是由当代国际著名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理论家梅里尔提出,重在强调了融会贯通,比较适合各种课程的教学。在生物技术制药授课中,我们尝试了这种教学模式。

激活旧知阶段是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结构,鼓励学生温习旧知,然后再利用这一结构来学习新知识。如在学习“基因工程制药”这一章,可依据学生先前的知识,先提出基因工程制药流程:目的基因的获得重组载体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的大规模生产产品的分离纯化半成品的鉴定成品包装。该流程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如基因工程原理中涉及的基因克隆技术(PCR,酶切,连接,转化鉴定等),微生物工程中涉及的发酵工艺条件的控制等。在此思路下,学生熟悉的知识简略带过,对学生不熟悉或原先不理解的知识可作重点讲解。

示证新知阶段是帮助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其中教师的指导起了重要作用,如通过上述基因工程制药流程,学生不仅可串联每个知识点,同时又能补充新的内容。

尝试应用阶段是帮助学习者运用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知识结构来促进应用,其中教师只起到辅导作用。如在学习动物细胞工程时,学生可参照设计一个学习思路,并注意与前一章“基因工程制药”的异同点,再通过比较差异一一进行学习。以下是学生设计的流程图:目的基因的获得重组载体构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细胞的大规模生产产品的分离纯化半成品的鉴定成品包装。

动物细胞和微生物的生理结构、活性特点相差甚远,通过比较,学生能很快掌握在构建基因工程细胞时采用的载体,转化方法与微生物有较大区别,同时通过生理结构的比较,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培养过程中的动物细胞抗剪切力弱,对外界因素敏感。进一步可以理解: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为降低剪切力对细胞的影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改造反应器,或通过固定化方法等进行生产,由此又会引申出对应的知识点。这样,有了清晰的思路,通过比较式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就水到渠成了。以此类推,通过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就很容易掌握“植物细胞工程”章节的重点内容。

融会贯通阶段强调“反思”,通过反思帮助学习者总结提炼他们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如“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章节结束后,可利用农业院校的花卉园圃,让学生亲临现场,观赏各种花卉,深入理解植物组织工程的意义,同时进行现场教学,深入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和规模化生产流程。通过现场教学,相信学生会自觉重拾课堂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并分析理解。

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是另一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通过猜想、尝试,反思解决问题,或者教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从而真正理解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问或他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在抗体制药这一章中,重点是讲授单克隆抗体制备,完成后可提出问题:为何市售单克隆抗体的价格远远高于多克隆抗体?根据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思考内容大致都会涉及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特点、各自的制备过程和抗体分离技术以及相关成本等问题,此时老师要及时补充知识盲点,如课本外的多克隆抗体制备的一般方法。学生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分析实际的生活现象,兴趣大增,对老师补充的课本外的知识也更容易接受。因此可见,合理的问题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的同时学以致用。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对于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还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实际案例作为被剖析对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寻找实现途径。这样可以组织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提供的矛盾,参加讨论,各抒己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如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乙肝表面抗原的制备。学生首先要自己查询资料,总结制备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意义(即为什么要制备乙肝表面抗原,涉及免疫学基本知识复习),制备方法(自然会去了解各种可能的途径,包括一般方法和最新最有效的方法即基因工程方法),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方法(了解基因工程法的优点),怎样应用(会特别注意前人一般采用什么载体、基因和宿主细胞以及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等。可见,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在这个学习任务中都一一重现,同时也体现了“五星式教学”的“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四个过程,更重要的是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其学习层次也由简单的知道what,逐渐上升到why和how。今后再遇到类似的课题研究,学生就知道怎样去解决,分析和解决能力也由此提高。

由此可见,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反思,各种教学模式都在进行尝试,一门课往往需要根据各个章节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观能动性。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但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多媒体课件内容只是原始课本内容的照搬,缺乏艺术性,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审美疲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课件制作还应该在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方面进行改进,同时老师还应该加强课前准备工作,以配合好多媒体教学。

除优化课件外,我们还增加了一些视频和动画,视频内容如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产业讲座和蛋白电泳等,动画如各种层析分离、蛋白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原理与操作以及验孕棒的检测原理等。这些都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并对具体的实验操作有一定的辅导作用。

五、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自身优势的关键一步。根据生物技术板块,通常将生物技术制药分为基因工程制药,动物细胞制药,抗体制药,植物细胞制药,酶工程制药以及发酵工程六个知识结构,但每个知识结构和相关技术体系的特点不同,以及受教学计划学时的限制,实践教学内容也只能结合自身的特点侧重于某一方面。如沈阳药科大学的国家精品课程生物技术制药,实践教学偏重于基因工程制药,浙江大学生物技术制药实践教学侧重于基因工程制药和蛋白质工程,广东职业技术工程学院的国家精品课程生物技术制药则侧重于发酵工程。给合我校实际,基因工程制药是基础,但微生物、植物和动物资源更丰富,因此我们还另外设置了一些实验,如从动物胰脏和软骨组织、鸡蛋以及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各种药物,并进行药物的活性检测,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了解药物有很多来源,以及有多种制备方法。在实验中我们注重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进程,很好地诠释了“老师教、学生学、自己做”的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等综合能力。

根据上述各种方法的尝试,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最终也得到了学生积极的反馈,但该课程毕竟涉及知识面广,学生一时也难以全面掌握,我们还须立足于现有资源优势,不断尝试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寻找与学校、学生优势相契合的结合点,使原本枯燥且专业性强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盛群力.五星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B

[2]夏焕章,熊宗贵.生物技术制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雪梅.“问题”教学法的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4]张理,张焱.问题教学法及其在本科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科技信息,2007(23)

[5]陈新梅.问题教学法和头脑暴发在药剂实验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6]蹇华丽,杨幼慧,朱新贵等.巧用案例与问题法提高发酵工程工艺原理教学效果[J].微生物通报,2011,38(2)

[7]王东斌,王敏丽.工科专业多媒体课堂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2010(5)

[8]高玲.1+2模式下“教学做一体化”在《生物化学检验》中的应用及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6)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11055)

篇4

[关键词]制药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88-04

0 引言

制药工程是化学、药学、制剂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制药工程专业知识以及从事药品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开发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化学、药学、制剂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等各个方面的训练,具备药品的生产、工程设计、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并可根据GMP和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以及环保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设计,从而最终达到药物生产企业所要求的具备药物生产、管理、营销、工程设计和改进等方面的人才目标要求。

国内制药工程专业是在1998年教育部调整工科本科专业时出现的,从1999年秋开始招生,招生层次为本科生;而国外第一个制药工程教育计划早在1995年就已产生,并且专业培养以研究生教学为主,起步时间和教育层次都较高,因此,国外院校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内涵的理解更专业、更实用、更侧重于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等相关工程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国外院校多以西药合成的生产工艺、制备技术、设计技术为主体构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但是,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我国现阶段制药行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将制药工程的内涵延伸到从药品的研发到生产上市的全过程,这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各环节:新药的研发与专利申请,药品的临床实验,药品的生产,药品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等。与传统药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更适合在新药的研发与专利申请、药品的生产、药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

江苏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成立于1999年,2001年开始招生。从办学开始就始终紧抓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综合型人才而努力。在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始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强实践”原则,因材施教,培养能在制药行业各环节发挥作用的合格人才,为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经过十多年努力,在制药工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其改革思路和成果总结出来,以求对全国各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一定帮助。

1 专业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前提。针对制药工程专业这个名词来讲,制药工程应为具有药物生产特点的工程技术,其中心是工程技术,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课程体系,强调药物生产专业特色。所以,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必须体现具有药物特色的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制药工程专业的起源主要来自化学化工学院和药学院,少部分来自医学院。因为专业背景的原因导致在化学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较多,而药学药剂类课程明显不足;在药学院和医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药学药剂类课程完整,而工程类课程缺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应当根据专业背景的不同,努力使得制药工程的工程课程和药学药剂类课程合理的分布,完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实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设置理论课程

制药工程专业为具有药物特色的工程技术专业,因此,制药工程专业其一应包括化学类基础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其二应包括化工类基础课程,如化工制图、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原理、电子电工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热力学等课程;其三应包括药物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在具备以上专业基础知识后,根据药物生产过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药物生产过程从原料开始,经过反应前的预处理进入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分离,得原料药,原料药经过制剂便可以得到最终产物――药物。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应当包括制药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生物工程、制剂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设计等主要课程,但是这些仅仅是工程化的主要课程,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必须为药物特色开设大量的课程,如仪器分析和应用波谱解析、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GMP、制药工业三废处理技术等一系列课程。因此,上述课程应该组成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坚决杜绝根据教师能力和教师习惯开设一些课程,错误的专业课程开设理念会给专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便。

2.2 专业方向的淡化和体现

制药工程专业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总体上淡化专业方向,个体上体现专业方向的原则,即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是不分专业方向设置的,所有的专业学生都必须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不存在因专业方向不同而课程不同的现象;而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讲,都会有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这时必须体现出个体的专业学习研究方向,为此根据不同的方向开设专业方向选修课,如化学制药方向开设药物合成反应、有机反应机理、药用高分子材料等课程;生物制药方向开设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中药制药方向开设药用植物与生药学、中药学等课程。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学习,又可以深化专业的深度。

2.3 细化制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

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曾经将制药工程课程进行高度的综合,将多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以节约授课课时,满足教学计划学时限制的要求。但实践证明,一门课程包括的内容太多,授课教师难免出现部分专业知识不精的现象,采用多位教师合作上课的方式,授课方式和前后的衔接等问题经常因为教师其他教学任务而无法实现完美衔接,致使授课的效果下降。为此,制药工程专业核心内容采取细化的原则,每一部分开设一门课程,既能突出其专业性,又能利于就业。因此,根据细化的原则,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制药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生物

工程、制剂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设计、仪器分析和应用波谱解析、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GMP、药厂三废处理等课程,不再采用合并课程的方式,专业教育效果明显好转。

2.4 开设制药生产管理、销售和前沿动态类课程

制药生产除了专业知识外,必须增设制药生产管理、销售和前沿动态类课程。因为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工人,生产管理人员和销售方法和队伍等都成为制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开设医药营销学、市场学和管理学等课程;同时,作为一名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学生若不能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必然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因此,开设药物设计学、新药研发和制药前沿动态等介绍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5 适应考研的需要

近年来,受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影响,考研热门化,制药工程专业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必须照顾考研的需要。首先,在课程开设方面,考研的课程适当增加课时量,加强理论授课;其次,课程学时和学期分布适当调整,即尽量降低各学期学时的差距,同时照顾到第7学期学生的考研和实习问题,将部分课程调整到第7学期开课,节省了学生考研复习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因考研复习而大量缺课的问题。同时,课程体系中应包含实验设计方法、计算机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及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等重要课程,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奠定基础。

2.6 加强专业实践体系改革

专业实践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开放性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一直都很注重实践体系的改革,专业课程实验选择经典项目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紧抓制药生产项目进行,训练学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分析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重在训练学生查询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和统计分析的能力,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重在训练学生对工业化生产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感悟能力,毕业设计为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性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前的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必须引起重视。同时要不断改进实践体系,提高实践体系对学生技能的训练,适应社会医药经济发展要求,拓宽专业就业面。如毕业设计的形式不要局限在制药工艺流程的设计和毕业论文上,市场营销类和管理类毕业设计的形式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将毕业设计的形式多样化。

2.7 优化课程在本科各学期中的分布

在满足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需将课程根据课程体系中理论的前后关系将课程合理分配到大学本科的8个学期中,避免学期间学分分配差别较大的现象,避免因此而造成学生在某一学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象。同时,制药工程专业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个方向的课程,三个方向的课程必须合理分布,防止出现某专业方向课程在全面学分制中因选课人数不足停课的现象,并且合理分布还可以让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完成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多学习一些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2.8 理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理清,这对于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太大,搞不清楚课程的先修和后修关系,势必造成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掌握不佳,因此,完善制药工程专业导学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选课,意义重大。

3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注意事项

3.1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有利于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实现,同时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实现规范化、稳定化和可变化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将成熟的教学内容规范地延续下去,而且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状况改变部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加强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后续工作,但是监督管理工作却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授课内容的重复现象,在课时如此紧张的制药工程专业,杜绝重复现象可以节省很多的课时,让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其次,强调课程体系教学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教学的监督,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监督,避免应付导致课程体系改革形式化,失去专业改革的意义。

3.3 正确引导学生选课

引导学生选课的教师必须完全把握课程体系,防止在选课过程中误导选课,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同时,摒弃专业课程必须由专业教研室担任的错误理念,专业课程未必一定由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承担,很多课程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即使专业教研室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3.4 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竞争力度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合理的加大教师的引进和竞争。一般情况应该根据弱势专业方向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调控,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行。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竞争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提供保障。

篇5

制药工程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新药品的研发和制备。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对于新药品的研发能力并不强,很多制药企业也缺乏新药品的研发能力,在这之中,有很多因素是由制药工程水平不高造成的。因而加大制药工程技术的创新,开展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新药品开发和制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还能够提高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能力,从而降低同类国外药品的价格,给患者带来切实的惠利。

2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策略

2.1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首先应当给予充分的人才保障。这不但要求制药企业积极引进相关的创新人才,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加大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可以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充分结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人才是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在人才上有了保障,才能真正促进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

2.2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结合

在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药工程的作用对象是人,因而对于质量和效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反复试验,确认药品的安全性,才能将大量制备推向市场。因而在制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应当重视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对于出现的一些新的制药理论,在分析其可行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多次的反复试验来验证其效果,并且严格检测药品的质量,确认其安全性。这也要求实验操作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进行实验,做好数据记录工作,并且选择最恰当的方案。

2.3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就我国的制药工程水平而言,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因而对于我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来说,可以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特别是一些特效药物的制备技术。对于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来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同制药工程技术创新并不矛盾,在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只是借鉴先进技术的特点,而不是全盘应用,否则就失去了了创新的功能。同时,结合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扩展,实现制药新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包括在其他药品制备方面的应用,这对于制药工程技术创新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论

篇6

一、制药工程的改革创新意义

1.1制药领域的先驱的道路,引领先进技术,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药物化学,制药工业,药物制剂从最初的发展,在多个领域的一般工程相结合的现在当然由可以看出走制药工程的社会和经济进步,体现出制药工程的改革和创新。从成立之初的制药技术的空白区域,到化工原料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到申请国际专利,中国的制药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半个世纪,制药工程产业在中国,生产水平是原料的主要生产国。这样的市场需求和持续快速发展,与人们一直密切相关。

1.2制药创新,对药物治疗的需求,并继续扩大主要以推动改革国际制药工程中国地位进行改善生活标准和卫生用于治疗人的关注组,这个市场在面对个性化,促进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有可能继续增长。目前,国内任何的需求,不能满足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技术完全克服这种情况。医药行业,让我们走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制药厂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一些国际,人均消费在中国医学还是比较低的,但是,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仍然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铺设制药工程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因为缺乏技术,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个立足点,在中国医药行业的相对落后,新医药的制药工程技术,能够提高人们的综合实力只有不断创新发展。

二、制药工程要改革与生产优化的办法

2.1在工程领域,进行制药工程的技术开发,是本世纪一个新的觉醒,为中国制药工程,通过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研究人员用正确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就需要探索目前的经验可资借鉴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问题。专家的培训,已成为一个优先考虑的事情。制药工程人才在该领域相当广泛,并通过设置技术熟练的专业人员的参与,高等教育与生产基地的交流,加强制药工程生产产家的技术创新响应,在有限的员工中,吸取无限的技术优化创新。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做的是为了准备未来制药工程,在这方面,人们能够加大人力资源开发。这些人才,应该是制药工程指导发展的未来方向。高级人力资源的培训,在相同的时间来了解制药工程管理的能力,充分反映制药工程领域的优势,应该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具有较高的要求。

2.2理论实验与制药工程的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工程体现的是绝对独特的产品开发,必须是有效的,因为它是人类,危害人体有没有作用的对象。一种生产工艺显得较为单调,但是,必须遵循一步一步的流程来总结这些工作的步骤,因此,重复的基本药物工程实验会有很多。结果和实验数据,因为许多连续实验,总结,以更好的借鉴。证实了这一结果,有必要通过技术处理不同的方案,以确保已满足功能要求,更好的确认对人体的影响是否有害。它允许工作人员必须为每个参与的人的身体在安全这一系列的流程步骤实验,是非常慎重的,任何错误和疏忽。技术上,重复实验中,需要不断更新的概念和实验程序,只有技术专家进行技术和创新的积极整个优化改革医药生产技术,更好的总结学习更新生产工艺。

2.3这些领域的创新都依赖于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技术,科研和制药工程,国外先进技术的相互渗透,会影响改革结合的创新药物工程技术联合开发的方向。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国外的先进技术,能够有效地扩大,加上扩张的基础上,面对新世纪的创新,有利于创新思维和研究人员的概念扩展。今天为了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整体生物工程和成功案例化学工程前,确定要推动仅学习的总结和新的信息,并相互关联的,在使用时,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在这些地区,这是必须承认的主项目和关键技术,有利于交联等科学,新技术的诞生人均和现在比较空完全准备面对国内市场的努力促进国际制药工程中国田径有越来越多的每一个需求,必须执行创新优化后的技术。

三、制药实验的合理设计

3.1选择毒性低的原料和医药产品,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的要求,同时实现目标的实验中,试图使用毒性较低的替代方案,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验。

3.2合理优化教学大纲实验,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实验产品的有效使用,回收实验的产品,可以减少产生的废物和试剂的使用。需要制药工程专业分析化学实验,通常是人工合成和鉴定,需要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是非常实用。以更合理的实验成为实验材料接着,尝试对合成的产品的组合实验,所以我们教育过程中通过产生大量的废物,以降低常规实验,实现提高试剂的利用效率。

3.3尽量减少的微型实验的试剂,以满足实验的目的,其特征是指不良的实验室设备在本实验条件下,实验的跟踪实验室设备的小型化和药物,有效地降低成本的实验,以减少试剂消耗,减少的量放电实验的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实验时间。另一方面,重点实验改革和发展中的固定和预防化学污染的焦点为了进行思想的指导下,采用微型绿色化学实验,一定要仔细和认真的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装置,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灌输,可以让实验设计更加自主。

四、结语

生活新世纪的时代,健康的主题是,以得到人们的重视,带来的人对药品的需求的关注,中国医药工程的结果,为制作的产品是合格的,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仍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更好的促进创新需要,全面改革的成就,从而促进医药产品的开发。按国家标准创新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的健康和生命的概念,通过扩大思想与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通过不懈努力以提高制药生产水平,中国在制药行业中,联合工程创新化学,增加生物制药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海蓉,彭方毅,敏,郑一敏,姜和,彭方亮,赵卫兵.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02).

[2]申利群,夏璐,许海棠,杨立芳.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05).

[3]李华,胡国勤,梁政勇,张静,章亚东.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04).

[4]刘宏伟,罗晓燕,宋恭华,廖道华.制药工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01).

[5]谭倪,聂长明,袁亚莉,刘慧君,肖新荣,陶李明,何军.新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04).

篇7

[关键词]药理学;制药工程;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其中药学知识领域中重要的知识单元——药理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靶点之间相互作用规律[3]。药理学知识与化学、工程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融合是培养制药工程这一交叉学科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药理学作为制药工程系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被设置到大三上学期完成,共48学时。自该门课程开课以来,学生对课程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且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较佳。然而,随着教学经验的逐增,笔者通过对教学效果的系列调研,发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适度改革更上一层楼。由于制药工程学属于新的专业,全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由于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药理学的基础薄弱。因此,针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本文对药理学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如下。

1药理学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根据需要,笔者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课程人员组织形式以及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提出了相应改革。

1.1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1)模块式教学,及时小结:药理学课程内容较多,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逐一介绍每类药物,学生感觉信息量太大,难以记忆。于是笔者将课程内容分为5大模块:药动学及药效学总论;外周神经系统药物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药理;内脏系统药物药理;激素类药物药理。进行模块式教学,并及时在每个模块学习完毕后进行小结,辅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全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找知识点间联系与规律的学习习惯。

(2)浸入式教学模式:在用多媒体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该专业学生缺乏医学知识背景及缺失临床实践环节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使用实物(例如收集各类药物的药瓶,说明书等)及各种教学用道具(例如眼的解剖结构模型等),使学生的平面学习变成实物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合理发动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情景模拟(如扮演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的表现及解救),积极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1.2课程人员组织形式:在以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单一,从授课、答疑到考察都是由笔者一人完成。本次课程改革涉及多种教学手段,因此要求参与课程教学的人员组织形式有所变化。具体表现如下:(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吴静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及扎实的医学背景。在课程改革中主要负责提供相关教学道具,并就一些情景演示环节进行指导;(2)中南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江俊麟教授常年从事药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能敏锐地把握药理学的前沿问题。在课程改革中主要负责协作指导多媒体教学的制作及审核模块式教学的合理性;(3)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物相关方向的专家刘佳佳教授,作为制药工程系的老牌领导,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制药工程系的现状与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课程改革中主要负责组织、协调与管理等工作。

1.3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将知识点“逻辑化”:虽然药理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信息量大,但各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笔者拟通过将知识点“逻辑化”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并由此推导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杜绝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2)将知识点“应用化”: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笔者拟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及时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评价,进而进行调整性干预、引导。例如在第一部分药动力学的教学过程中,用一道计算题“68kg患者使用某药,已知该药的F值为100%,Cp为15mg/L,CL为0.65mL/min/kg,Vd为0.5L/kg,该药的治疗窗为10~20mg/L。请问DL为多少?给药速度为多少?”让学生体会基础理论知识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2药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单向性教学模式向双向性教学模式转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向性的传授知识,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的机器。笔者拟适当设置课题互动环节,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做出针对性调整。具体改革方式为:2/3的课程时间老师教授为主,1/3的课程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反馈。讨论和反馈的范围包括:对所接受的知识点的理解是否完全(可通过习题练习的方式体现)?是否需要老师再补充其他相关知识?

(2)单一性教学模式向浸入式教学模式转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几乎全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视觉疲劳的现象。笔者结合了“多媒体为主的基础理论知识教授”、“展示实物”、“辅助教学道具”及“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单一性教学模式向浸入式教学模式的转化。

(3)被动式教学模式向主动性教学模式转化:传统的教学过程多为被动式教学,即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但实际上,本科生是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群体,照本宣科不是本科教学的初衷。培养本科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是该项目主要目标之一。具体改革方式为:对与关键知识点的讲解模式由“讲授”变为“提问”,即在确认学生以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4)传统思维模式向逆向思维模式转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学生提问或出题”的环节。每堂课结束前5分钟留时间让学生模拟老师的角色来提问或出题。“提问”是指提出自己疑惑不知的问题,而“出题”是提出一些自己知道但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这种逆向思维的模式可以考察学生主动总结及思考的能力。该方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动对本次课内容进行课堂小结的目的。

(5)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化:①提出争议性问题,组织小组辩论赛;②提供药理学相关的前沿性科学成果,引导学生自主解读。

3药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既往的考核体系是理论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而平时成绩主要来自出勤率。该体系很难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总结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及主动思考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而且会诱导学生形成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改革后的课程考核从理论考试及平时成绩两方面实施改革。具体的考核方法如下:(1)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试题分A1卷(闭卷)(占理论考试成绩的60%)和A2卷(开卷)(占理论考试成绩的40%),其中A1卷主要是常规的试题,A2卷为应用及理解题。考试时间100分钟,其中前60分钟为闭卷考试(使用A1卷),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后40分钟为开卷考试(使用A2卷),重点考察学生应用已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提供系列参考资料)。该项目合理结合了开卷开始和闭卷考试的优势,与既往的闭卷考试相比,更能从应用能力、总结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及主动思考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2)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①情景模拟(占平时成绩的30%):整个教学过程将设置2次药理学情景模拟环节。允许班级学生自由组合后获得每次情景模拟的机会(原则上每人只能参加一次);②药理学相关前沿科研成果解读(占平时成绩的20%):整个教学过程将设置1次药理学相关前沿科研成果解读环节。允许班级学生自由组合后获得成果解读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科研成果,以多媒体制作为主要解读形式。考察点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团队分工协作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讲解能力等;③小组辩论赛(占平时成绩的30%):由老师提出药理学相关的争议性问题,自由组合正方、反方进行辩论。考察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④考勤(占平时成绩的20%)。

4结束语

药理学是链接化学与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之一。从临床角度提出问题,用化学的方法解决医学的问题是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对本课程的改革促成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学习的目的及意义,避免今后从事药品相关研究工作时选题的盲目性。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研究思路,为培养以交叉学科融合为特点的制药工程优秀人才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郑俊霞,杜志云,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08:245-246.

[2]顾兵,李华南,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9,03:36-38+67.

[3]李振,杜春娟.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3,08:758-759.

[4]金坚,邱丽颖,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26:151-152.

[5]杨硕晔,胡元森.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药房,2015,06:853-855.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制药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重视医药的进步与发展,而医药工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水平又密切相关。然而独立学院制订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要求?采取哪些途径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制药专门人才?笔者结合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对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以已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作为应用的有力证据,做出了客观分析。

一、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专业应培养具有现代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能在医药、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产品生产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制订符合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并具有特色的教学计划:

1.使理科与工科的学科课程相互交叉、渗透,既使学生达到了加强基础,强化技能,又达到了优化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2.改革培养模式,加强了实验与每学年实践课学分比例,并将某些重要实验课列为考试课,强化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工程为主,中药制药工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二、教材建设研究

在制定和实施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依据独立学院专业培养目标和认真研究相关学科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比重后,在选择理论知识教材中,要求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实验教材或讲义内容的选取上,要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要求教师根据本专业学生特色,可将有用知识重新编写再进行讲授,形成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色的教材,从而增强其实用性。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将颇具规模、产品丰富、技术先进的制药企业作为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具有车间设计、设备选型、工艺设计等的能力。本专业先后与长春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实习关系,初步建立了实验室——校外大中型医药企业生产车间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同时实行择优推荐,择优留企的方式,激励和鼓励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应用结果调查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2007级、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招收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直接受益学生数为473人,且以后本专业学生将一直受益。2007年级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78人及2008年级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69人已经毕业,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如表中所述。

2007级和2008级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就业地区统计表(%)

篇9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24-02

21世纪是一个以人才为核心的高级技术产生迅猛发展的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及GMP等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将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但大多数制药企业由于工程技术的问题和制药设备的落后,不能完全实现工艺设计的要求,造成产品技术含量底、质量不稳定。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陈旧,也使得药品的生产不能完全融入国际制药行业的竞争中。如何尽快的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适应集约化生产以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我国制药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医药工业的发展速度与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而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又懂得工程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几乎为空白。因此,教育部已于1998年调整了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其中在药学类增设了制药工程专业,以期培养出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宽阔的知识领域,并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重视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和见习期都比较短,而既具有工程教育背景,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比较少,在诸多教学环节中,学生很少做工程设计,多数进行专题实验。制药工程专业的课题设计环节的重点不突出,与实践脱节是目前影响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要突出该专业的特点,就要贴近工业实际,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注重发挥各学科的交叉作用,围绕重要的药物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带领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参观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建立工程制药的观念和思想,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4周,通过实习,应使学生详细了解实习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点、主要工序操作、控制方法、操作条件、主要设备的结构、尺寸和性能及工作原理;熟悉实习产品的能源条件、节能措施、“三废”防治及综合利用、实习车间的布置、技术安全、实习车间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情况;掌握实习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实习车间曾出现过和现存的问题、曾采取或打算采取的改进措施。实习结束后,应当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含设计说明书与图纸的质量,说明书内容是否完整,文字表达是否简洁、清楚,程序模块能否进行联动计算,工作界面是否友好,可读性、可移植性是否强,设备选型与车间布置是否合理、先进,主要设备总装图的结构是否正确,图纸表达是否规范,图面是否整洁、清楚等。

二、重视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强调的是突出创新性和实践能力。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很少相关,这使得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创新实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新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开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式实验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它主要分为五个阶段:①教师给出实验题目;②学生通过自学、自查文献,独立设计实验方案;③经教师审批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④总结归纳实验规律,以论文形式完成实验报告;⑤举行小型报告会。开放式设计实验的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各类文献资料,并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开放式实验的全过程中,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从事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锻炼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独立观察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学生得到了全面的科学研究训练,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能力培养上升到了高的层次,经受的锻炼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将各实验室打造成为本科生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积极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和学院级基础教学平台对学生全日开放。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以研究平台为基础,自带课题或科学问题,或以教师的课题为前提,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导师制下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术氛围。

四、提高和把握制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让学生提前参与科研实验。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通过大一和大二基础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对于进入大三的学生,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参与老师科研实验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过程。在毕业论文总体安排上要做到提前参与,做好准备,合理安排。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大三阶段就确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不仅能够在今后专业课程学习中从导师那里获得必要帮助,同时有助于毕业论文工作顺利进行,导师也能够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与自身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提前做实验,避免毕业论文与找工作和考研及复试时间冲突。毕业论文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开始,但该学期是学生最没有心思留在学校学习的时期。此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也是令指导老师最为头疼。毕业论文在预答辩阶段学生要么找工作在外、要么是考研复试在外,根本顾不上实验和毕业论文。所以提前让学生做毕业论文的实验工作,后期写毕业论文时就不会因忙乱导致论文质量下降。同时为确保论文质量,还有必要加强该实践教学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经验。教师要认真指导,及时检查学生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提出论文中问题和不足,启发学生找出解决方法和建议,督促学生按计划进度进行论文工作。

综上所述,医药工业作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产出等特点,属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由于其发展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而世界各国均将其列为未来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医药工业的发展速度与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如何才能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制药工程类型的人才?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成长为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小平,徐海星,李湘南,等.制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9(5):93-94.

[2]李华,胡国勤,梁政勇,等.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4):24-26.

[3]祝宏,刘永琼,巨修练,等.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及实践[J].药学教育,2005,21(5):17-19.

[4]谭倪,聂长明,袁亚莉,等.新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4):63-66.

[5]燕方龙,赵琳静,任新锋,等.地方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5):29-32.

[6]颜凌燕,陈明功.指导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63-64.

篇10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