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害虫的防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害虫的防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有机农业 病虫害防治 原则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4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量逐年增长,近几年,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为我国农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提高作物的质量,但是,病虫害一直困扰着有机农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开展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成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
一、对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1.重视生态平衡的建造,进行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种植病虫害基本原理是对自然生态体系进行模拟,增加种植作物的多样性,传统的单作物种植提供了统一的生态条件和资源条件,病虫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容易迅速发展,益虫由于可以觅食的种类较少加上栖息地有限,往往很难较好地繁殖和生长。所以,采取多样化的种植,引进品种多样的农业资源,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圈,对于害虫的防治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多样性种植包括时间多样性和空间重要性两部分,时间多样性主要包括对于植物播种时间的把握,对收获时间准确的计算等,空间的多样性包括种植品种的多样性,地理空间以及种植土壤的多样性,通过生态多样性的建造,有效的促进益虫的生长和繁殖,益虫的增加有利于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2.对生产过程进行强化管理,减少病虫发生概率
在树苗、种子进行选择时,对抗病的品种进行优先选择,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选择以后及时对种子进行处理,对播种前的种子要晾晒充足,用温水浸泡,将带有虫病的种子及时的剔除。在病虫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调整和制定栽培制度,播种尽量避开病虫高峰期,做到在虫害和益虫同步生长时进行播种,或气候不适合病虫生长时期进行播种。播种以后及时的播撒虫害药物,将病虫从根源消灭。当树苗等作物长到一定高度时,对枝杈进行整齐的修剪,及时的定花定果有助于将含有虫害的枝桠清除。搞好田园卫生管理工作,保证作物种植场所的清洁和卫生。
3.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实现农作物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虫害的综合治理。病虫害治理要综合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平衡发展发展。在虫害防治之前,计算机准确计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对虫害控制的最大限度值,制定虫害预警装置,当虫害超过预警值时,及时的采取防治措施,如果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虫害的密度较小,难以造成较大的损失,可以利用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对虫害进行防治管理,节约治理成本。病虫的防治要采取最优化的措施,避免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尽量运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既达到虫害防治的效果,又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作物在进行虫害防治方法选择时,尽量利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对生物、物理方法优先考虑,积极地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例如,种植土壤,种植方法,作物品种选择等,避免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地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加大技术投入
农业技术人员要做到三个“深入”即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深入研究,科技人员要深入群众内部,坚持以人为本,定期对农民开展问卷调查,整理群众反映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快速有效的查找相关的书籍结自身的田间经验,编制成农作物病虫防害小册子发放给农业种植人员,指导他们农作物虫害防治工作。农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要定期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手把手指导农业种植人员农作物病虫防害技术,总结出各类虫害病毒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特点,细致的指导,确保他们真正掌握防治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技术。
5.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适当的采取物理、生物的防治措施
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采取化学方法,通过大量播撒农药,将害虫杀死,这种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首先,化学农药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们食用农作物中包含残余的化学药品,影响身体健康。其次,采用化学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给环境带来污染,违农药对河水污染严重,造成生态破坏,影响生态平衡,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物病虫防治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不足,例如,在有机农作种植场所定期的释放鸭子,鸡等以虫子为食的家禽,有利于对虫害的防治,利用灯光对昆虫的吸引作用,可以在灯光周围对昆虫进行布网猎杀。在农作物周围布置纱网,设置昆虫障碍,隔绝昆虫进入作物区的路段,有效的进行虫害防治。
二、小结
农业作为我国的主要产业,关系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不断地创新,深入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双丰收,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会柱.求真务实 稳步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9(3).
[2]陈振天,孙丰年,宋婷婷,等.吉林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状及发展思路[J].吉林农业,2010(6).
篇2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有关农业害虫防治的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原始防治阶段、化学防治阶段、综合治理阶段、持续控制阶段.
1.1原始防治阶段
公元340年前,我国南方农民就利用黄琼蚁(Oecophyllasmaragdina)防治柑桔害虫,这在世界生物防治史上是最早的(陆庆光,1997);在1800年前,我国农民已知道用砷剂、汞剂和藜剂来杀死害虫;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使用硫磺、铜、油类及各种有毒物质作为杀虫剂,并有了熏蒸方法(湖南省长沙农业学校,1965),也有了用“掘沟法”治理蝗虫及螟虫的记录;宋代定有严格的治蝗法令——这是全世界最早的治虫法规(湖南省长沙农业学校,1965).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治手段原始单一,应用天然材料为杀虫剂.
1.2化学防治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DDT、666等合成有机杀虫剂的产生和使用,害虫防治进入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阶段.后来,其它有机氯、有机磷以及菊酯类农药相继推广使用,使化学农药的品种多样化.由于各种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加之化学农药的速效性和稳定性,使得化学防治显示出其特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人们由此产生了害虫防治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的乐观主义思想(邱式邦,1996).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防治手段单一,化学防治效果明显,并占主导地位.
1.3综合治理阶段
自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后,人们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许多严重问题,如害虫产生抗药性、有益生物减少、主要害虫再次猖獗、次要害虫再次爆发成灾、食物中的残毒、环境污染等.面对这些严重后果,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害虫防治途径.50年代初期,“综合防治”一词就出现于我国农业害虫防治的报告中;1975年,我国正式确立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害虫治理方针(马世骏,1979).在国外,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出现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李典漠等,1983);到了70年代,美国的几位昆虫学家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的新概念(朱弘复,1981).IPM的提出对害虫的控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费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迅速为世界各国的植物保护工作者所接受,成为当今各国所奉行的植物保护方针.其指导思想是:要求多种专业相互配合,并要考虑到各种病虫害(包括节肢动物、杂草及其它生物);要求尽可能用所有可应用的防治手段建立一个最优防治方案;植物保护只是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方面;要考虑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因素.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强调各种防治手段的协调性和合理性,摆脱了过去防治手段单一的局面;害虫防治的目标是把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造成损失的水平之下,而不是消灭害虫.
1.4持续控制阶段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对害虫治理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同时考虑到人类自身生存以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1992年7月世界环发大会召开以来,确定了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发展模式.为此,Tshernyshev(1995)提出了一个新的有关害虫治理的概念——害虫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害虫发生的初期采取措施,避免害虫的大发生,并加强信息收集和监测.由于EPM不采用化学农药和大规模释放天敌,其防治成本将会大大低于IPM(张真等,1996).1995年7月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13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可持续的植物保护造福全人类”(Sustain-ableCropProtectionfortheBenefitofAll);大会开幕式的主报告明确提出“从保护作物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FromProtectingCropstoProtectingAgriculturalProductionSystems)的观点,即要从过去仅仅针对直接危害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扩展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以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其特点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依靠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自我调控能力,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总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害虫治理将会逐步得到完善,越来越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为人类造福.
2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行性
地球上约有100多万种昆虫,有害的昆虫有8万余种,但真正造成危害的仅3000余种,在一个地区严重危害的也只有几十种.我国约有14万种昆虫,其中仅有少数是农、林、牧、医方面的害虫,少数是害虫的天敌,大多数是益、害不显著,也就是中性昆虫(张广学,1996).中性昆虫作为当地生物群落中食物网的不可缺失的成员,作为天敌的食料,它们在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自然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害虫的持续控制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谋求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共存,以达到自然控制害虫.现代生物学、现代生态学(包括化学生态学)、生物技术以及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等多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为害虫的持续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1利用抗虫品种
寄主抗性是最有效的和最持久的,如果是多基因抗性则使害虫难以形成生物型来对抗植物的抗性.在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上应用抗虫品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生物技术的发展、育种技术的提高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内,使作物对害虫产生抗性.但这方面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的努力.
2.2利用害虫天敌
利用害虫的自然天敌控制害虫花费较少且具有持续效果.天敌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地控制130余种害虫,其中利用寄生性天敌控制害虫成功的就达115种(张广学,1996).
2.3利用昆虫性激素
昆虫性激素既可以监测害虫的发生,预报虫情,还可以在田间规模使用,干扰害虫的正常行为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目前我国已有棉红铃虫、棉铃虫、梨小食心虫、甘蔗二点螟和玉米螟等性激素被广泛用于虫情测报和防治(邱士邦等,1994).据估计,全世界已合成昆虫性激素化合物1000多种,已商品化的达280种,其中用于干扰的18种,诱杀的28种(Whitten,1993),在害虫的持续控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2.4利用种间化学信息物质
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天敌之间存在化学信息物质,如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引诱害虫,害虫产生利它素引诱天敌,特别是害虫取食后产生的互益素对天敌有引诱作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策略,在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2.5利用生物制剂
我国的Bt制剂1991年产量就达4000t以上,在全国使用面积达100余万hm2,能防治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40多种害虫.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生物工程菌方面也取得了进展.非洲利用白僵菌及绿僵菌制剂防治蝗虫成功.我国白僵菌制剂基本上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近年来对10多种昆虫病毒进行了研究,已经制成病毒制剂,用于田间防治.利用病原线虫制剂防治害虫也已有研究(王晓容等,1995;徐洁莲等,1995).
2.6利用植物杀虫剂
目前已知的植物次生物质约有3万种,其中生物碱、萜类和酚类分别达6500、5900和5000多种.根据昆虫对次生物质的反应,可以将其分为拒避和抗生2种类型.由于这类杀虫剂的杀虫率和持续效果比化学杀虫剂低,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植物杀虫剂一般不杀伤天敌或对天敌的杀伤力不大,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可以在害虫的持续控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未来杀虫剂的发展趋势,现在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李捷等,1996).
2.7利用昆虫辐射不育技术
50年代中期,美国在西印度群岛的库拉索岛大量释放经辐射不育的螺旋蝇雄虫,彻底防治当地牲畜大害虫野螺旋蝇获得成功.80年代后期,我国在贵州省惠水县一个30多hm2的柑桔园中释放15万头辐射不育的大实蝇雄虫,使柑桔被害率从7.5%降低到0.005%(王华嵩等,1993).辐射不育技术有利于害虫的自然控制,是害虫持续控制中一项有效的技术.
2.8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
昆虫生长调节剂是第3代杀虫剂,它影响昆虫正常生长和发育,破坏昆虫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而使昆虫死亡.按其作用方式主要分为苯甲基苯酰脲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蜕皮激素及其类似物(蒋志胜等,1997;冷欣夫,1994).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选择毒性,只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安全,因而在害虫持续控制中很有发展前途.
2.9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防治虽然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问题,但它仍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提高化学农药的生命力,使其更加有效地控制害虫.轮用、混用农药可抑制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应用特异性、选择性高的农药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应用低毒、广谱、低残留的农药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10利用农业技术
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改良生态环境以不利于害虫繁殖和发育;农作物合理布局,切断害虫的食物链;利用植物对害虫的耐害性和补偿功能控制害虫;利用自然因素,保护生态多样性,保护天敌,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利用耕作方式控制害虫,轮作能恶化单食性及寡食性害虫的营养条件和生活条件,可减少虫源,套作和间作有利于保护和繁衍天敌,对地下害虫可用饱和灌水法防治.5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采用合理的措施成功地对一些害虫实施有效的防治,可以充分说明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行性.例如,改造飞蝗的发生地消灭蝗灾(陈永林,1979;马世骏,1979),选用抗虫品种防治小麦吸浆虫(周明爿羊,1979),调整耕作制度防治三化螟,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蒲蛰龙,1991),停止使用广谱性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等等.可见通过创造不利于害虫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即实施害虫的生态控制,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同时也是持续性的.多彩的大自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建立高产、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实现害虫持续控制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3害虫持续控制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现代的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马世骏等,1984).在此类复合系统中,最活跃的积极因素是人,最强烈的破坏因素也是人.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它与周围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有不断的物质、能量和有机体的交换,有时来自外部的物质、能量和有机体对农田内部的有害生物可能起到特别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进行有关害虫控制的研究时,多数是以中小尺度的自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从宏观上考虑其它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的作用.这种以中小尺度的自然系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难以阐明大尺度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解决不了受到外部各种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影响的农业害虫持续控制问题.因此,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在我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将可望从系统和群落的水平深入理解植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害虫发生及其天敌繁衍的生态机制,并提出以利用品种抗性、生境调节和自然天敌为基础的农业害虫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社会条件、经济结构及发展水平等本底资料的调查和分析;各种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与农业技术体系的相互关系.(2)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农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类群结构、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的演变过程;各种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生境条件、农业技术措施与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相互关系.(3)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时空动态;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与害虫发生特点及天敌繁衍规律的相互关系.(4)根据不同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品种抗性、生境调节等农业技术措施,保护和提高自然天敌的效益,促进害虫的持续控制.目前可采用的研究方法有:(1)选择若干个自然景观、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地理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和向各地行政部门索取有关当地的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经营方式、人口分布、科技教育、思想文化等资料.(2)采用群落和种群生态学的野外系统调查、室内生理生态实验、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测定不同功能类群(植被、害虫、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蜘蛛等)的丰富度、均匀性、多样性,从行为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动态关系.(3)根据系统的层次组织原理,把结构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依次逐级分解为相对简单的亚系统.应用植物保护、农学、气象、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各级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4)围绕本项研究的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生物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等方法,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各个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机制.
篇3
[关键词]植物保护;普通昆虫学;教学方法
1前言
《农业昆虫学》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的最为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是以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害虫的种类及形态特征、害虫的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以及害虫种群及为害的监控、预测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农业昆虫学》不仅是一门强调农业害虫防治理论知识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典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随着中国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和招生数量的持续走高,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了不少调整和改变,为《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学生来源不一而程度良莠不齐,总体学习兴趣较差,课堂教学客观干扰增多,实践性教学环节效果不佳等等,因此,《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势在必行。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及实践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探索,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课程改革内容
2.1适度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由仵均祥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昆虫学(北方本)(植保专业用)》为主要教学参考书。该书全面阐述了北方地区主要作物的各类害虫的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和具体防治技术。该书编写也极具特色,首先以防治理论为先导,以为害特点对害虫进行分类介绍,最后以作物类型为主线,阐述了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及果树的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这本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其编写主要针对课堂理论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实用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弱。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其中许多内容要结合当地特别是华中地区的主要害虫发生特点进行优化,并且需要适度调整。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在总论部分增加农业害虫发生状况的最新知识点,在各论部分针对对口生源和非对口生源的招生情况,主要讲解华中地区的重点发生昆虫,对于对口生源因其高级中学阶段有专业基础而对河南地区的某些害虫发生情况进行详略调整,同时结合标本馆馆藏的农业害虫和生活史标本材料,对多年发生严重的害虫和近年发生为害的次要害虫变主要害虫的典型种类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些害虫各个时期的形态鉴别特征、重要生物学特性、种群发生动态和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让学生学有所用。根据培养要求,强调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使学生能够把握近年来农业虫害防治的新趋势,了解新出现的虫害新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2.2应用多媒体、数字成像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画面生动、信息传递量大、来源途径广泛、便于获得与传播等优点,经过近些年的逐步演替,已基本替代传统板书挂图式教学方法而成为当今高校教学活动的主流方式。农业害虫不但种类繁多、相当一部分种类虫体小,通过各种音像处理软件(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处理,将原本个体微小的昆虫形态特征、行为学及重要生物学特性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播放虫害防治的影片、自制录像等,较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互联网+创新时代的来临,为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拓展了教学活动的深度,使学生以低成本和便捷方式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
2.3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地点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实践地点,除了传统的实验室,还有试验田、农场、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公园、小区,在感受不同病虫害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记录有相关的农业昆虫、病虫害,积极主动查找资料,这种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2.4完善课程考核办法
根据《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内容偏多而逻辑性弱、重点分散、难点较多及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选择笔试、随堂测试、专题论文、有害生物标本采集、标本鉴定、实验报告、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分组辩论及实习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期完善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业进步的目的。我们通过改进教学大纲,重视教学实习环节,细化了粮食作物生产中的虫害种类调查和防治方面的教学实习,同时兼顾蔬菜和果树方面的内容,加大了相关考核指标的比重,将其成绩单独核算。此外,为了更多地了解虫害的综合防治理念,实习中我们还增加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的药效试验。通过开展小课题、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和实习活动,促进学生在理解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观察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验证假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农业虫害调查和防治等实习活动,教师的教授实践知识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以不断的巩固和提升,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结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方式和选择多样化的实习地点、完善考核方法等多种渠道和手段的尝试,《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月芹,董钧锋.高校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教学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6):14-15.
[2]仵均祥.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刘兴平,李东.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农林高校“昆虫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1(2):60-62.
[4]姚永生,冯宏祖,王兰,等.《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联合教学实习模式的探索[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2):93-97.
[5]陆秀君,何运转,董建臻,等.普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3):71-73.
篇4
关键词:野木瓜;茶叶;方竹;三大产业;病虫害;综合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11302
1引言
正安县位于遵义东北部,地处长江上中游乌江干流芙蓉江支流中上段,位于云贵高原北部娄山山脉东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28°09′~28°51′,东经107°04′~107°42′,北接重庆南川区,东北毗邻道真县和务川县,东南与凤岗县和湄潭县交界,南靠绥阳县,西北与桐梓县接壤。土地面积2595km2,有林地面积19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6.28%,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劳务输出大县。正是因为正安县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很适合发展野木瓜、茶叶和方竹产业,但是随之而来的病虫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害虫种类逐年增加,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2三大产业病虫害概况
2.1野木瓜病虫害
野木瓜病毒主要有叶枯病、立枯病等。
野木瓜虫害主要有桃蠢螟、星天牛、蚜虫、食心虫、菜青虫等。
2.2茶叶病虫害
茶叶病害主要有茶芽枯病、茶炭疽病、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等。
茶叶虫害主要有尺蠖、毛虫、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橙瘿螨等。
2.3方竹病虫害
方竹病害主要有竹丛枝病、竹煤病、竹赤团子病、竹黑痣病、竹黑粉病、竹秆锈病等。
方竹虫害中危害竹苗害虫有蛴螬、地老虎、蛞蝓、蝼蛄、蟋蟀等。危害竹苗嫩叶的害虫有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竹螟等。
3三大产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3.1野木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野木瓜病害初发时用多菌灵、叶枯灵、百菌清、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其中叶枯病7~9月危害严重,危害叶片。防治方法:冬季清洁田园;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喷雾。虫害发生后可喷“菊乳油”、“功夫乳油”等杀虫剂予以防治。其中桃蠢螟以幼虫蛀食果实。防治方法:冬季清洁田园;幼虫初孵期用2.5%敌杀死3000倍液喷雾。发现星天牛,成虫可人工捕捉,幼虫可用药棉蘸氧化乐果原液塞入蛀孔内,用黄泥封实洞口毒杀幼虫。结果期,要采用生物措施和人工措施消灭害虫。
3.2茶叶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茶园病虫害防治是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之适当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等,从而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
农业防治:修复生态,创造不利于害虫和杂草孽生,有利于各种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中耕锄草,消灭有些害虫蛹和幼虫;冬季清园,剪走枯枝、病虫枝和细弱枝;摘除茶毛虫卵块蓑蛾护囊等。
生物防治:构造复合型人工生态保护天敌;人为释放天敌,增加天敌数量。
物理防治: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害虫成虫,用性信息素防治茶毛虫。
化学防治:必须做到合理用药,把化学农药用量压到最低限度,以保证白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家和国际上规定的农药残留极限,切实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
3.3方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竹丛枝病又名“扫帚丝病”,防治方法:在竹枝上喷洒波尔多液,以预防病菌感染。竹煤病的防治方法:以消灭蚜虫为主,如用乐果等可防治蚜虫的若虫。竹赤团子病的防治方法:喷石硫合剂。竹黑痣病的防治方法:历年发病重的竹林可试喷1%波尔多液。竹黑粉病的防治方法:如竹林内出现少数竹株发病时,应及时砍除病竹(最好在黑粉飞散前),并把有黑粉的小枝烧毁,以免蔓延。竹秆锈病的防治方法:发病轻的竹林,应及早砍除病竹,烧除病部;发病重的竹林喷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氨基苯磺酸,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3次,效果较好。
方竹虫害防治:一是进行土壤害虫调查。如虫口密度大,可用敌百虫粉剂散于地表,再翻入土中,半月后播种和栽苗。同时结合整地捕杀。二是苗后发现地下害虫危害苗根,用敌百虫500倍液或马拉松800倍液在苗行开沟浇灌毒杀。对地老虎、蛞蝓等可采用鲜草在苗床诱集捕杀。三是对一些吸食叶汁的蚜虫、介壳虫等,用乐果3000倍液、敌百虫或马拉松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
竹笋害虫防治:竹子笋期害虫有竹笋夜蛾和竹象鼻虫。防治方法:出笋前用敌百虫50%可湿性粉剂或马拉松稀释成800倍液,喷洒林地。出笋后用上述农药隔一周喷洒一次,亦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成竹害虫防治:常见的成竹害虫有竹螟、竹蛾、竹蝗、竹蚜虫、竹青虫、竹螨等。防治方法:局部发生食叶害虫,可用敌百虫或马拉松1000倍液喷杀。大面积发生时则用90%敌百虫50倍液喷杀。对于吸食汁液的蚜虫、竹螨可在其活动期用5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喷杀。每10d喷1次,连续2~3次即可见效。
4存在的问题
正安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在省、市、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4.1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大,防治难度较大。二是病虫种类增多,危害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4.2制约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三是防治经费短缺,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5对策与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报工作。三是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四是加大资金投入。
正安县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加大了“四个转变”的新进程,即防治思想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防治策略由以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转变,防治模式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防治效果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全县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性防治”新理念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而以“监测+预防性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要内容的低成本可持续控灾新防治模式正在推行,从而使正安县真正发展成为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特色产业大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森林病虫害防治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47~49.
[2]李淼,马义华,余国权.金佛山方竹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世界竹藤通讯,2007(3).
[3]郭桂义,胡孔峰,孙慕芳,等.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6(3).
[4]胡小国.野木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
[5]郝锦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收稿日期:20130803
篇5
Abstract: Rice is one of the main crops, and the rice prod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a's grain securit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demand for the quality of rice is higher and higher.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original rice pest contro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PM,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pplied pest control technologies, built a simple paddy rice IPM, and finally established the perfect paddy ecological system.
关键词: 水稻害虫;IPM;稻田生态系统
Key words: rice pest;IPM;paddy ecologic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303-03
0 引言
水稻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hm2,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1]。从事稻作生产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50%;全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的丰产丰收对于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我国水稻生产的各时期均遭受到各种害虫的危害[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也转向侧重于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高标准要求。因此,对病虫害防治策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稻田害虫主要类群及发生特点
1.1 稻田害虫主要类群
我国已知的水稻害虫已达250余种,其中最主要有20余种。包括以下种类:①螟蛾科害虫:在我国危害水稻的螟蛾科害虫有十余种。其中危害严重发生最普遍的有三化螟、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②稻夜蛾类:我国常见的有8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粘虫和大螟。③稻飞虱:我国有13种飞虱可危害水稻,其中以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危害最味严重。④水稻叶蝉类:我国危害水稻的叶蝉较常见有14种,其中黑尾叶蝉和白翅叶蝉发生最为普遍,发生量大,危害最重。叶蝉不仅可以通过刺吸水稻营养液,破坏水稻植株的输导组织造成危害,还是水稻病毒病的重要传毒媒介。⑤稻弄蝶类:我国稻弄蝶的主要种类有直纹稻弄蝶、曲纹稻弄蝶、隐纹谷弄蝶、么纹稻弄蝶、南亚谷弄蝶5种,其中危害最重的是直纹稻弄蝶。⑥稻蝗类:国内已知稻蝗有15种以上,其中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有5种:中华稻蝗、小稻蝗、长翅稻蝗、宁波稻蝗、短翅稻蝗。⑦稻蓟马类:我国危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稻蓟马、稻管蓟马、花蓟马3种,其中稻蓟马危害最重。⑧害稻甲虫类:主要有稻象虫、水稻负泥虫、稻根叶甲3种,此外,部分稻去还有入侵害虫种类发生,如稻水象甲。⑨稻眼蝶类:常见危害水稻的有稻眼蝶、稻褐眼蝶2种。⑩害稻蚊蝇类:我国稻区常见危害水稻的有稻瘿蚊、稻摇蚊、稻小潜叶蝇、稻秆蝇和稻水蝇等。???稻蝽类:常见有20余种,其中发生较普遍,危害较重的有稻绿蝽、稻黑蝽、大稻缘蝽和四剑蝽。以上类群中,大螟、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直纹弄蝶、黑尾叶蝉、粘虫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严重影响我国水稻生产。此外,在不同稻区各有特殊的主要害虫,如新疆的稻水蝇、东北的稻小潜蝇和稻摇蚊、华南的稻瘿蚊、江浙一带及华南诸省的稻眼蝶、局部地区的稻象虫等危害水稻严重,甚至成灾[2]。
1.2 发生危害特点
由于水稻害虫种类繁多,全国各地水稻种植制度存在差异性,因此害虫发生危害特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发生危害水稻生育期的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如,二化螟在北方稻区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在孕穗期为害造成枯心和枯孕穗,在抽穗成熟期为害则造成白穗和虫伤株[3]。②部分种类害虫具有迁飞能力,研究表明:稻飞虱除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外,在其它大部分水稻种植地区均不能越冬,其春秋季初始虫源主要来自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4]。稻飞虱主害代是迁入代,是直接危害成灾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灰飞虱发生数量增大,致使北方稻区局部地区条纹叶枯病严重发生[3]。如2006年,辽宁盘锦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达10万公顷,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83.3%;平均减产1%~5%,其中,减产5%~10%的稻田约2.5万公顷,减产超过30%的稻田约0.1万公顷,减产超过50%的稻田约0.01万公顷,部分稻田甚至绝收。损失稻谷约1400万kg,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万元[5]。③大部分稻区病虫害的发生较重,表现为重大病虫暴发强度大,次要害虫上升,为害加重。发生危害严重的病虫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中等以上的有稻飞虱。④部分害虫发生危害范围扩大。如稻瘿纹在华南、江南南部丘陵或山区中等发生,发生范围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水稻螟虫主要发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及华南稻区;二化螟在江淮、长江流域、江南、西南、北方稻区发生。三化螟在长江流域沿江、华南稻区发生。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中下游、江南和华南、西南稻区发生;稻飞虱在华南、江南、长江流域、江淮及北方、西南稻区发生。以上害虫均有向北扩展的趋势[1]。
2 稻田害虫防治技术
2.1 植物检疫和抗性品种的应用
植物检疫对防治检疫性稻田害虫有重要作用,水稻象甲在我国是水稻害虫中检疫的主要害虫。通过植物检疫切断虫源是防治检疫性害虫的最好方法。
利用水稻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最经济且具实效的方法。研究发现:品种的抗感性是引起褐飞虱生物型变异的根本原因,褐飞虱生物型变异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抗虫品种上,致害型由弱变强;在感虫品种上,致害型由强变弱。致害型之间的变异是可逆的,不同致害型演变需要经历的最少代数不同,与生物型类别和品种所含抗虫基因类型有关[6]。通过杂交或诱发突变的方法可选育出多种抗虫品种。如湖南、浙江等省育成了高产优质、抗褐飞虱的早籼HA7913-7、HA7913-4、杂交稻威优64、威优35、中稻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浙丽1号等;1997年,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培育的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粤香占等,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表现出良好的抗虫害作用[7]。
2.2 农业防治
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深耕改土、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控水、除草等农业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降低部分害虫的危害程度,从而有效减少水稻虫害的发生和对产品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施肥方式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进行对比,发现专业部门测土制定配方施肥的田块明显低于农户自己习惯施肥的田块。其中,配方施肥田块中,最高束叶率为27.6%,平均束叶率为12.8%,百丛幼虫量最高为410头,平均为185头;而习惯施肥的田块最高束叶率为41.3%,平均为23.9%,百丛幼虫量最高为660头,平均为290头。因此,要及时合理施肥,并重视N、P、K的配合,以减轻水稻害虫危害。灌溉和排水可以迅速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对很多水稻害虫也可获得显著防治效果。如:当越冬代三化螟幼虫即将化蛹时,及时灌水,可以使其缺氧而被大量杀死。二化螟化蛹多在距水面不高的稻基或叶鞘内,在幼虫老熟和化蛹时,可放干田水,降低化蛹位置,然后灌水20cm浸田,杀螟效果良好。在稻飞虱发生期可通过进行排水搁田,降低田间湿度,有效地抑制其发生,减轻危害程度[8]。
2.3 化学防治
通过化学农药即杀虫剂防治害虫,是目前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化学防治具有受环境条件影响小,收效快、方法简便、且防治害虫效果好的优点,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如使用有机氯类杀虫剂,可使稻铁甲、稻象甲、稻蝗得到控制,使用有机磷和有机氮类杀虫剂,可使裸栖性和幼虫态历期长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下降。使用化学防治的策略是抓两头秧苗期、孕穗抽穗期,放宽中期分孽期,“治秧田、保大田”,尽量减少施药频次。在需施药时,必须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针对性强的选择性农药,否则容易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7]。适时适量,选择合理的药剂配方及剂型,可有效地对害虫进行防治,同时,对天敌、访花昆虫、传粉昆虫和其它生物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维持和保护稻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杀虫剂,减少用药次数采用有效低浓度等方法,可有效保证稻米质量安全。
2.4 生物防治
传统的生物防治概念,是指通过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及病原菌的引入增殖和散放来压制另一种害虫。广义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天然(无毒)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使其不能造成损失的方法[9]。它包括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虫、捕食螨和蜘蛛治虫、有益脊椎动物除虫、信息素及农用抗生素的利用等。生物防治具有如下优点:①高度选择性,对人、和有益生物及作物较为安全,且不污染环境;②对病虫的发生有较长期的抑制作用;③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生物防治在水稻生产上有巨大的应用前景[10]。
2.4.1 利用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蜘蛛等节肢动物防虫 我国研究利用较多的寄生蜂是稻螟赤眼蜂,该寄生蜂是稻纵卷叶螟的重要天敌。大面积防治效果一般应达70%以上。稻田蜘蛛是水稻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主要有拟水狼蛛、草间小黑蛛、拟环纹狼蛛等,约占蜘蛛总量的70-80%。稻田蜘蛛可捕食稻叶蝉、稻飞虱、稻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螟蛉和蚜虫等。调查显示:一头草间小黑蛛一天可捕食2-3头;一头拟环纹狼蛛可捕食4-6头。据观察,稻田蜘蛛与稻叶蝉、稻飞虱之比为1:4时,可以起到控制作用[10]。水稻上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有黑肩绿盲蝽、青翅蚁形隐翅虫、尖钩宽黾蝽、捕食菅蓟马、双斑青步甲等。如尖钩宽黾蝽和黑肩绿盲蝽是稻叶蝉和稻飞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黑肩绿盲蝽主要捕食害虫的卵和低龄若虫。一头尖钩宽黾蝽成虫一天可取食飞虱1龄若虫4.2头或3龄若虫2.2头。当每丛稻株有20头左右的尖钩宽黾蝽时,对飞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
2.4.2 利用食虫脊椎动物防治水稻害虫 保护蛙类和在稻田中养鸭可防治水稻害虫。鸭能捕食稻田的稻飞虱、稻叶蝉、粘虫、螟蛾、稻苞虫、叶甲等。两栖动物中的青蛙、蟾蜍、雨蛙和等统称为蛙类。它们主要以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食料。蛙类捕食的水稻害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叶蝉、稻蝗等。蛙类食量较大,如一只黑斑蛙每天能吃70-90头稻叶蝉和稻飞虱。泽蛙一天最多可吃稻叶蝉266头[11]。
此外,阿维菌素、楝素、多杀菌素和Bt菌等是防治水稻害虫安全、高效的生物源农药。不仅对天敌的伤害较小,而且可以有效保障有机稻米的优质、高产。
2.5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包括: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处理某种害虫,使其代谢紊乱死亡;灯光颜杀;温度气体处理等[12]。研究表明:杀虫灯杀虫效果好,在100m以内能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和降低危害程度。直接减少防治成本,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用杀虫灯杀虫可减少化学用药,有效保护天敌,有效地保护田间生态平衡,既发挥天敌作用,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生态效益明显[13]。
3 制定有效的水稻IPM
3.1 鉴别潜在的害虫、主要的有益种类和评价害虫为害
鉴别害虫与有益类群是IPM计划中的第一步。然而在实践工作中,常常不能准确鉴别有害生物。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是如何确定不同种类害虫密度在多高以下可以不防治。因此,地方植保部门提供田间调查与害虫鉴定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确定防治阈值
确定防治阈值是IPM的中心任务。通常防治阈值指害虫的某一密度,达到此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否则,害虫将引起等于这一措施期望代价的期望损失[14]。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作物、害虫、天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多种害虫的同时为害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很难用实验的方法确定。这样就要求农业生产者制定不一定精确但简单使用的阈值,从而使杀虫剂的施用更适时有效。
3.3 根据不同种类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周年防治方案
随着水稻生长时期和环境气候的变化,不同虫害有着不同的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在进行水稻虫害的综合治理的时候,需根据不同种类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周年防治方案。依据早发现早治理,避免害虫大爆发的原则,执行好周年防治方案,有效降低害虫造成的损失。
3.4 选择适当的防治手段
在防治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少有化学农药,不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综合运用植物检疫、选育抗性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措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害虫的为害特点,选用适当的防治手段进行防治。同时,在防治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天敌种群、访花昆虫类群和其它无害节肢动物类群等,保护稻田生物多样性,对水稻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3.5 综合治理措施的综合评价
对水稻综合治理措施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措施的制定。使用IPM技术,不仅只是为了获得水稻生产的安全、高产,还应该考虑水稻生产全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到最后的综合效益,从而更好地完善已制定的IPM计划,更好地推广这一技术。由罗淑萍等,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PH)的方法进行分析[15-16]。其结果表明:有机水稻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最大,权重值达0.5355;生态代价在综合代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化学防治病虫害的水稻生产方式付出的生态代价最惨重,其综合代价权重值达0.6252;从综合效益代价比(RPC)来看,有机水稻生产模式是较理想的模式,其值达2.4776,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7]。
4 建立完善稳定的稻田生态系统
首先,稻田生态系统是一种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是一项综合性的依赖于水灌溉的系统,它包括人类的活动、稻株、动物、杂草和微生物以及其他作物。因为水稻是要用流动的水灌溉,流动水域散布的农药对周围生物的影响不能忽视。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农药合理使用科学的研究,加强田间毒理学和稻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18]。在稻田中使用化学农药一定要注意天敌的保护。
其次,在稻田中适当的设置生物保护带,通过种植花期较长的植物,可保护天敌安全越冬,为天敌提供适量的食源。通过人工饲养的方法,培育水稻害虫的天敌,并适时适量释放到田间,进行生物防治。
最后,通过合理的轮作等农业栽培措施,调节改善稻田生态系统。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环境的稳定性,保证稻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田块的高产稳产。
5 总结
我国水稻的综合防治技术,是以农业技术栽培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为基础,栽培措施是骨干。而当害虫为害已超越经济阈值限值时,果断合理地施用杀虫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18]。无论是哪种防治技术,在防治过程中都十分重要,一定要注意各个技术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科学合理的利用,达到最大综合防治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7.
[2]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指南.农药市场信息,2007,16.
[3]韩永强,侯茂林,林炜,等.北方稻区水稻害虫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8,34(3):12-16.
[4]巫国瑞,俞晓平,陶林勇.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灾害的长期预测[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4):25-29.
[5]潘月卓,付立东,王宇,等.盘锦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水稻,2007(4):41-42.
[6]何忠全,张志涛,陈志谊.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7(1):110-114.
[7]任启坤.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J].生物学教学,1999,24(11):40-41.
[8]刘成江,刘廷府[J].农业措施在水稻害虫防治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
[9]李云瑞.农业昆虫学(南方本)[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8-19.
[10]唐江霞.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措施[J].湖南农业,2006,3:14-15.
[11]丁海玲,周剑英.无公害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法[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1:12.
[12]章烈辉,刘占山,肖启明,等.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稻米,2009,1:6-9.
[13]邵昌余,夏忠敏,王正坤.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的诱杀试验[J].植物医生,2005,18(2):30-31.
[14]盛承发.害虫经济阈值的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1989,32(4):492-500.
[15]RamanathanR.A note on the use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63:27-35.
[16]Moffett A,Dyer JS,Sarkar S.Intergrating biodiverisity repiesentation with multiple criteria in North-Central Namibia using non-dominated alteinatives and a modifi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6,129:181-191.
[17]罗淑萍,黄寿山,梁广文,等.水稻害虫治理措施的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8,119(12):2731-2737.
[18]赵善欢.中国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1980,1:1-4.
篇6
[关键词]植物保护新技术;生态农业;应用
生态农业是一种根据生态学及经济学原理,在不损坏环境因素以及不影响生态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农业模式,是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是现代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结构中,其地位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要使生态农业有更好的发展,就要良好地利用植物保护新技术了,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以促使生态农业实现稳定良好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综合效益。
1植物保护新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一是应用植物保护新技术可对传统植保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和完善。举例来说,在玉米、水稻之类的农作物实际栽培耕作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旱地免耕栽培技术、水田连作免耕栽培技术或水旱轮作免耕栽培技术,更合理地节约参与生产的人力、物力,有效降低甚至防止太阳日晒,此外,还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用水,对温度、湿度以及pH等相关指标进行优化,从而保证了相应环境生态化,更能满足植物生长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二是应用植物保护新技术可使病虫害侵害减少。加强植保新技术的使用,可大幅度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确保农作物在适宜条件下健康、良好生长,使农作物产量得以提升,使生产损失降低。三是应用植物保护新技术可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植物保护新技术进行利用,可以对化肥、水分等一系列生产要素进行控制,可以较好的节约农业生产中成本的投入,更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2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化农业中的应用
2.1防虫网阻隔技术
在当前生态农业生产及发展过程中,防虫网阻隔技术目前属于较为常见的物理性质防虫技术体系,能够卓有成效地降低病虫的繁殖率。这种方法属于物理性杀虫方法,与化学方法相比,同样有着理想的成效。实际生产过程中防虫网的有效合理利用,可在物理层面上防止害虫出现在种植区域,从而产生较好的防治效果,不但能大幅度减少害虫的总量,而且还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作物来自害虫的破坏,与此同时,还能使小环境的温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发生炭疽病及软腐病的可能性,既能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又能一定程度提升产量,符合生态农业及绿色农业的新趋势。根据目前实际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来看,最佳选择是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PE)的22目防虫网,如果是防烟粉虱或其他身材比较小的害虫,最好还是选择30目及以上防虫网,这样便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防虫害效果。
2.2光诱技术
当我们谈到光诱技术的应用时,一般说的就是频振式杀虫灯应用。这种设备可以把光学原理与声波、气味同时结合起来,引诱害虫,使其聚集到一起,再集中地进行消灭。这种技术有一点好就是杀虫范围广、数量多,多种不同类型害虫均能被诱杀,效力广,非但不会给农作物带来实质性伤害,还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问题,没有了农药残留,还可以保护环境,积极响应农作物绿色、无公害的号召。在近几年具体农业生产的实践当中,光诱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仅能使目前种植中的害虫数目明显减少,并且还可以让下一种植时期害虫数目明显降低。综上所述,频振式杀虫灯的科学合理有效安放,可对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种类的害虫进行有效防治,节约了防治成本。更值得一提的是:此类杀虫灯的操作方式简单便捷,操作逻辑设计科学合理,价格亲民,有较强的可调性,使植物生长无任何有害化学元素引入,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深远的意义。
2.3技术
在技术应用方面,是基于害虫普遍具有趋黄性的这一个特征,利用黄板对害虫进行集中诱杀。在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及生产中,我们发现黄曲条跳甲是危害大、还难以防治的害虫。针对于这种害虫进行的传统防治中,惯例是使用药性较强、药效副作用更猛的农药,会严重污染土壤,破坏周围的生态,最终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通过对黄板的合理科学利用,可有效针对趋色类害虫诱杀,尤其是对于其中的趋黄害虫。这种杀虫方式的科学使用,可让高毒性农业用药使用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有效减少,能对人们身体健康进行较好保护,成本相对来说低、可控性也很强,还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土壤及其周围生态环境所产生影响以及污染,得到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2.4性诱技术
在性诱技术应用方面,它的关键就是如何更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性诱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害虫的,从而使我们防治的目的得以实现,在杀虫及害虫防治方面,这种性诱剂具有比较理想的实际应用效果。举例如下,在针对斜纹夜蛾的防治中,通过1个性诱剂芯的使用可将380头左右的成虫杀灭。再比如在甘蓝、甘蔗的生长过程中,针对小菜蛾这种害虫的防治中,通过1个性诱剂芯的使用可诱杀成虫约850多头,防治效果非常理想。另外,玉米粘虫性诱剂、小食蝇性诱剂也具有比较理想的诱杀效果。
篇7
关键词 小麦地下害虫;发生;防治;安徽淮北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72-01
小麦地下害虫喜食萌芽的麦种,咬食幼根和嫩茎,使幼苗萎蔫死亡,造成缺苗断垄,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淮北地区小麦地下害虫发生种类增多,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小麦地下害虫主要集中在秋季和翌年春季为害,一般情况造成减产5%~7%,严重田块减产15%以上,降低了农民收入。
1 害虫种类与危害
1.1 蝼蛄
蝼蛄为害小麦的时间从播种开始直到小麦乳熟期,它在秋季危害小麦幼苗,以成虫或若虫咬食发芽种子,咬断幼根嫩茎,或咬成乱麻状,使苗枯死,并在土表穿行形成隧道,使根土分离,造成缺苗断垄。
1.2 蛴螬
幼虫为害麦苗地下分蘖节处,咬断根茎使苗枯死。一般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为为害高峰期。蛴螬冬季在较深的土壤中过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幼虫开始向地表活动,地温15~18℃时,即为活动盛期。这时主要为害返青小麦和春播作物,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成虫白天潜伏于土壤中,傍晚飞出活动,取食树木及农作物的叶片。雌虫把卵产在10cm左右深土中,孵化后幼虫为害大豆、花生及麦苗。每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过冬,如越冬幼虫多,翌年危害就重。
1.3 金针虫
以幼虫咬食发芽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不整齐呈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春季3~5月是危害期,常见的金针虫2~3年才完成1个世代,大部分幼虫在23~33cm土层中越冬。地温达8~10℃幼虫开始活动,10~12℃时上升到小麦根部周围开始为害,4月中旬为害最重。干旱或多雨时,幼虫躲在土壤深层,这时为害较轻,雌虫把卵产在3~7cm土层;幼虫在10月上旬开始为害秋播小麦,10月下旬开始越冬,金针虫成虫不取食,幼虫每年在小麦返青期至孕穗是为害高峰期,主要蛀食茎基节幼嫩部分,切断输导组织,使上部茎叶枯萎,造成白穗,尤其细胸金针虫旱春活动为害严重。
2 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1 土壤温湿度
土壤的温度能影响金针虫、蛴螬、蝼蛄在土中的垂直移动和为害时期。一般来说,当10cm土温达3~6℃时,其幼虫和成虫开始活动,土温12~20℃时处于危害盛期。地下害虫对土壤湿度的要求有差异,当土壤含水量15%~20%时危害最严重。土壤含水量13%以上即适于为害。
2.2 地势土质
蝼蛄在沿河含盐碱低洼的粉砂土中密度最大,蛴螬和细腰金针虫在含有机质多的淤泥地危害严重。
2.3 植被饲料
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3类地下害虫喜食的植物,因而小麦、玉米普遍受害严重。且前茬作物种类与地下害虫发生量也密切相关。
2.4 耕作条件
深耕、精耕细作地块的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危害较轻。耕作对地下害虫不仅有直接的机械杀伤作用,而且夏翻或冬翻可将休眠的虫态翻至土表,减少虫源。
3 虫情调查和测报
要做好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须先进行虫情的调查,及时作出预报,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蝼蛄、蛴螬、金针虫的发生数量可采用挖土调查,在播种前或秋收后选择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地势、不同茬口的地块,1hm2以内的地块取3~5点,按对角线取点,每点1m2,挖土深度50cm。1hm2以上的地块,每增加0.67hm2可增加调查点1~2个。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治指标:蝼蛄0.3头/m2以上、蛴螬3头/m2以上、金针虫4头/m2以上即可防治。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一是深翻土壤,将虫带出田外集中杀死。早麦结合田管,如发现地表有虚土堆,可下挖4~5cm,找到蝼蛄随手杀灭即可。此外,精耕细作可压低虫口15%~30%;二是采取施用腐熟厩肥、改良盐碱地等措施,以减轻蝼蛄、蛴螬等害虫的危害;三是水浇地可结合作物生长的需要适当浇灌,以抑制地下害虫的危害;四是适当调整作物的播种期可减轻受害。
4.2 化学防治
一是土壤处理。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5%甲拌磷颗粒剂15.0~22.5kg/hm2,或50%辛硫磷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1.50~2.25kg/hm2,对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全田,立即犁耙入土中。用30%的呋喃丹颗粒剂37.5~55.0kg/hm2,或用2.5%敌百虫粉剂22.5~35.0kg/hm2拌细土150kg,随整地施入土中。二是药剂拌种。75%辛硫磷乳剂1kg对水100~200 kg,拌种1 000~2 000kg(注意浓度不得超过0.2%,以免影响发芽率)。也可以用敌百虫结晶0.5kg对水8kg,喷在100kg的麦种上。药剂拌种时,用药量要准确,混拌要均匀,种子要晾干。三是毒饵诱杀。麦麸5kg上锅炒香后作为饵料,用90%的敌百虫55g,加水500g稀释,与饵料拌匀成毒饵,穴施30kg/hm2左右。四是浇药水。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30kg/hm2对水10.5t;或55%甲拌磷30kg/hm2对水22.5t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
4.3 物理防治
一是灯光诱杀。蝼蛄、蛴螬、金针虫均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可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或烧火堆诱杀成虫。二是堆草诱杀。细胸金针虫对新枯萎的杂草有极强的趋性,可采用堆草诱杀。
5 参考文献
[1] 赵印勇,王乐荣.淮北地区小麦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2001(10):20.
[2] 孙锋,高波,蔡军.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11):32.
[3] 苏广艳,鲁马军,李轩.小麦苗期地下害虫的为害及补治措施[J].河南农业,2009(1):23.
[4] 赵晓凤,于秀华,侯翠荣.小麦地下害虫防治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5):25-28.
篇8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198-02
玉米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被制作成各种食品,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谷物之一。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广泛,然而病虫害常给玉米种植带来重大影响,造成产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基于此必须重视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 常见玉米病虫害
1.1 常见玉米病害
玉米种植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影响易发生病害。统计表明,玉米病害种类达到十余种之多,其中尤以大、小斑病和青枯病为代表,给我国玉米种植带来严重影响。
大斑病对玉米生长全程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在抽穗后大斑病对玉米影响日益加剧。大斑病主要影响玉米叶鞘及苞叶部分,尤其在温度18-22℃时极易产生该病害。大斑病致病菌为大斑病凸脐蠕孢。
小斑病在玉米上造成的斑较大斑病小,但数量更多,危及范围更广。患病玉米初期其病斑为水浸状,而后颜色逐渐加深,由中间向旁边颜色呈现由浅及深状,形状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小斑病致病菌为玉蜀黍凹肚脐蠕孢,在28-30℃下极易产生该病害。
青枯病对玉米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能迅速导致玉米枯死。导致青枯病因素较多,其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可诱发该病,常发生于玉米成熟期前后。青枯病期初玉米叶片突起,水分逐渐流失干枯,颈和根出现溃烂,茎中空并出现软化现象,逐渐导致玉米倒伏,青枯病致病菌为镰刀菌和腐霉菌等其他病菌共同侵染。
1.2 常见玉米虫害
玉米虫害种类多,影响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其中尤以红蜘蛛、蚜虫、玉米螟为代表。
红蜘蛛以玉米养分为食物,逐渐导致玉米组织成分被破坏,并出现黄白色斑点,最后褪色死亡,大面积红蜘蛛病虫害会造成玉米粒瘦小,影响玉米产量。
蚜虫是较为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之一,主要以戏曲玉米嫩茎和汁液为生。受蚜虫影响,玉米禾苗会逐渐萎蔫,玉米叶片卷缩,危害严重时会导致玉米死亡。蚜虫生殖方式较多,不仅可两性生殖,还可孤雌生殖,危害范围广,并具有较长周期。
玉米螟主要破坏玉米心叶,导致叶片出现成排小孔。玉米出雄穗后玉米螟会破坏胸花,致使其折断。出雌穗后玉米螟幼虫会破坏其内苞叶和花丝部分,造成玉米减产。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生长过程中受到病虫害影响,其产量和质量均受到大幅度影响,给农民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性。基于此必须研究玉米病虫害产生原因,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正确防治,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造成的影响,确保玉米生产稳定性,提高产量。
2.1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房子技术主要指对玉米生长规律进行总结,根据实际状况采取农业方法缓解病虫害对玉米造成的影响。
首先选用品种优良的种子。种植玉米前需要对当地环境进行考察,结合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玉米种一定要具有一定抗病虫害能力,在生长过程中不易被病虫害影响。玉米种植前需对地面进行翻土处理,降低土壤致病菌含量。结合气候和发病规律,适当提前种植,让玉米错开病虫害高发期,确保其安全周期时间更长。玉米若出现病虫害后,种植人员应该及时将发病叶片等部分去除,降低病虫害进一步蔓延速度,为玉米良好生长奠定基础。害虫一般在冬季前产卵,虫卵可越冬成长,并在来年开春之际孵化生长。为降低虫卵影响,玉米收割完成后可将玉米杆等带出玉米地,并对其进行集中处理,降低来年虫卵孵化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玉米病虫害目的。
2.2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大主要利用自然界生物链原理,在玉米地释放害虫天敌方式,从而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生物防治法较为环保,且具有明显效果。使用物理防治前需研究当时病虫害发生规律,在适当使其引进害虫天敌将其消灭,从而达到最佳灭虫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引进害虫天敌时应注意随环境保护,不可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选择引进物种应确保不会造成当地生物链出现混乱,引进新物种导致物种暴发,产生新问题。例如蚜虫天敌时蚜茧蜂,红蜘蛛天敌时草蛉、食螨瓢虫,玉米螟天敌是赤眼蜂。赤眼蜂产卵时会选择玉米螟等害虫卵,将自己的卵产于害虫卵内部,靠害虫卵营养孵化,使得害虫卵无法正常孵化,降低其成活率。释放赤眼蜂时机需科学把握,当每百株玉米有一到两株出现玉米螟时应进行赤眼蜂释放,且选择天气较好时释放,提高赤眼蜂对害虫捕捉能力。
2.3 物理防治法
物理防治法具有较好灭虫效果,并具有一定环保型。玉米病虫害物理防治法较多,主要有色膜色板诱杀法、灯光诱杀法、毒饵诱杀法等。
灯光诱杀法主要利用害虫具有一定趋光性特点,在玉米地夜间通过黑光灯、白炽灯等广元吸引玉米螟成虫,降低其在玉米地产卵量,以此达到防治目的。使用该种防治方法不仅可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还不会对人畜造成伤害,具有较好操作便利性。
色膜色板诱杀法主要指利用害虫特殊光谱反应,结合光色生态规律使用色模色板诱对害虫进行诱杀。例如在玉米地设置银灰色可达到良好驱虫避害目的。
使用毒饵诱杀害虫时,选用害虫喜食的食物配合药剂,在傍晚时分释放诱饵,害虫使用后便会中毒死亡。
2.4 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主要指通过对病虫有杀害作用且对玉米和人畜无害化学药剂消灭害虫或是对玉米病害有一定至于作用的化学药剂在玉米田间喷洒从而达到治愈并充好效果。化学防治法是当前玉米种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也是玉米种植人员最熟悉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当前出现一些较为新式的化学防治法,如仿生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等。这些方法具有高效、安全、迅速等特点。仿生杀虫剂主要利用方生物农药杀灭害虫,当前一些农药就是利用该原理制作出来。植物源杀虫剂主要通过抑制害虫生长方面达到消灭害虫群目的。
结束语
玉米病虫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病周期长,对玉米种植危害性较大。玉米种植人员应该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当地气候特点,寻找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以此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虫在我地区一年发生两代。昆虫生长发育有成虫、卵、幼虫和蛹四态变化。昆虫从蛾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化蛹、蛹又变成蛾,循环两个周期,即为两代。一代玉米螟幼虫主要在玉米心叶期至抽雄期危害,7月上旬至八月上旬。孵化后幼虫吐丝下垂,向四周扩散,移到邻近植株,钻入玉米心叶内,取食未展开叶,被咬食的心叶展开后出现成排的连珠孔。玉米抽雄后幼虫咬食雄穗,蛀入茎秆,后期遭大风造成玉米倒折而减产。
二代螟虫8月中旬至9月中旬危害,主要危害玉米果穗,咬食籽粒,蛀入穗轴、穗柄内部,影响养分、水分的运输。到秋末冬初,这些老熟幼虫贮备了足够的营养,在秸秆和根茬中进入越冬休眠状态。玉米秸秆垛是玉米螟幼虫越冬栖息场所,一代玉米螟虫源80%来源于玉米秸秆垛。
二、杀虫机理
1.白僵菌防治害虫机理
白僵菌是一种能寄生昆虫的真菌,经人工大量培养繁殖加工后,就可以成为一种微生物农药用来防治害虫,其对多种鳞翅目害虫都有防效,特别是对玉米螟虫防效更高。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越冬幼虫,就是根据玉米螟幼虫在越冬前必须排除体内的游离水分,以降低体内的冰点温度,才能安全越冬,不会被冻死。越冬后又必须从秆内爬出来重新补充体内的水分,才能化蛹的生活习性,乘春季幼虫从玉米秸秆内爬出之机,将白僵菌喷在跺内,使玉米螟幼虫被白僵菌寄生僵死的原理而达到消灭秸秆内玉米螟幼虫的目的。封垛后平均寄生率(防效)达70—80%。
2.赤眼蜂防治害虫机理
赤眼蜂是寄生在玉米螟卵内的一种小型寄生蜂。赤眼蜂将卵产在害虫卵内,以害虫卵液为营养,蜂卵在害虫卵内生长发育,来完成自己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害虫卵被赤眼蜂卵寄生后,害虫卵因卵黄受到破坏变质和缺乏营养,使害虫卵胚胎发育停止,在卵期死亡不能孵化出幼虫。赤眼蜂在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又继续去寻找新的害虫卵寄生,如此循环不断,将害虫消灭在卵期,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三、防治方法
玉米螟虫是一种虫原基数大、生活世代不整齐的常发性害虫,必须采取农业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生物封垛防治与田间防治,才能收到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因为一代螟虫减产程度大,便于田间防治,二代螟虫减产程度小,又不便于田间防治。所以我们采取对一代螟虫进行防治,对二代螟虫进行控制,确保玉米丰产丰收,颗粒归仓。因为玉米螟发生面积大、危害重,一家一户单独分散防治效果不好,所以采取全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成立植保专业队,按照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操作规程,开展统防统治,确保防治效果。要做到“六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技术方案,统一防螟物资,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检查验收。
1.农业防治
在5月中旬前主要是处理根茬和秸秆,旋耕整地搅碎根茬消灭越冬幼虫。采取铡碎、积肥、烧毁的办法处理玉米秸秆,消灭越冬幼虫,减少玉米秸秆在田间地头的堆放,降低越冬虫源基数。
2.白僵菌封垛
每垛用菌粉0.5kg,加水50kg,加洗衣粉25g,用手搓洗使培养料上无孢子为度,充分搅拌后,再用三层细纱布过滤,把滤好的药液装入新喷雾器内,喷洒一垛秸秆。先按每平方米喷一点,喷雾深度为0.3—0.5m,每跺12.5kg进行喷雾,最后把垛表面全喷一遍为宜。在4月20日至5月10日玉米螟复苏前,用喷雾器向垛内喷洒。
3.生物田间防治
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白僵菌颗粒剂,每亩用每克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菌粉0.5kg,兑5kg细煤渣,制成颗粒剂。于6月25日至7月5日,逐棵投放到玉米植株心叶内。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以蜂治虫,每亩放蜂总量2万头,分2次投放,第一次在玉米螟产卵初期(6月18日左右)放蜂,每亩放2点,两次放蜂间隔期5—7d。每点放一块长效蜂卡(约80粒),放蜂点的选择:从地边往里数 15垄,从地头往里走15步为放一点,之后每隔30垄为一放蜂垄,每走30步为一放蜂点。用牙签或大头针将蜂卡别在玉米中上部叶片的背面,卵面朝外,别牢即可。
四、生物防治玉米螟的好处
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幼虫,具有操作简便,不污染环境,不使人畜中毒,省工省力,防效好等优点,具有其它化学农药所不能代替的优点,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必用良方,应当大力推广。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成本低、效果好,省工省力,对人畜无毒害、天敌无杀伤、环境无污染、产品无残留,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10
总所周知,化学农药对植物、蔬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在某种程度上给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为了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生物防治是一种通过根据生态关系,以生物之间的习性和联系为特点,将一种或一类生物来控制或抑制另一种或者另一类有害生物的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技术由于具有无毒、无害、不产生抗药性、防治效率高等特点,在植物养护和蔬菜种植中的到了广泛的使用。
生物防治具有广义上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广义上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态关系链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所有方法和技术手段,它把在植物、蔬菜养护种植中用来抑制有害生物的动植物统一理解生物防治的主体。例如,在植物防害性、昆虫的不育性、抗生素的利用性等等,都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方法。狭义的生物防治,也是我们在生产防护中常用的生态防治手段,如,利用生态链关系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利用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性进行防治的方法以及常见的菌类生物对虫害的防治等等。
二、生物防治的手段
1.通过生态关系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
利用生态关系链通过有害生物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方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态防治手段。根据生态关系,任何一种害虫都有其对应的天敌。在植物养护和蔬菜种植中,我们可以通过害虫的天敌,有效的控制害虫的大量繁殖。常见的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猎杀性天敌生物防治,例如:蜘蛛、步行虫、青蛙(蟾蜍)、食蚊鱼、益鸟等;第二种寄生性生物防治,例如,甲寄蝇(Ceromasia sphenophori)、马来亚寄蝇(Ptychomyia remota)等,第三种:微生物病原体生物防治,例如,木霉菌、白僵菌、昆虫病毒等。
总之,利用有益生物对害虫的生长和繁殖进行防治和控制就是天敌生物防治手段,这种方法可以简单理解为:益虫吃虫、以虫治虫。例如,在对种作物或者蔬菜的养殖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控制鼠害,我们可以采用散养猫头鹰、黄鼬的方法,通过利用鼠类的天敌,对鼠类进行有效的捕食。在稻谷种植过程中,为了防治蝗灾,我们可以采用螳螂、灰喜鹊、山雀等益鸟,这些益虫可以对蝗虫进行捕食,降低蝗虫的数量,这些通过生态关系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的手段,可以完全脱离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农作物、蔬菜实现绿色无公害的效果。
在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时,要注意保护益虫(害虫的天敌)的生活环境,改善益虫生存的条件,为了提高益虫捕食的能力,有关种植部门要定期给益虫提供补充性的营养。此外,在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混合使用的过程中,切记在对作物进行药物的撒播过程中,要选择对益虫(害虫的天敌)无任何伤害或伤害性较小的农药,如,利用生物制剂、利用植物杀虫剂等,都不会对益虫(害虫的天敌)产生杀伤性,同时也很难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类身体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性和污染性较小。
2.寄生性生物对作物或者植物进行生物防治
在植物养护及作物种植过程中,采用寄生性生物对其进行生物防治,是目前生物防治技术新型的手段之一。常见的方法有通过培育,在作物中使用寄生蝇。寄生蝇是一种从外观看酷似普通苍蝇的一种昆虫。一般寄生蝇体长在2至20公釐(0.1~0.8寸),这种昆虫喜欢以作物中的蚜虫、介壳虫作为食物进行捕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有近500种寄生蝇科昆虫。这些寄生蝇在农业作物、林业养护、果蔬种植中能够有效的将害虫杀死,起到了有效的生物防治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寄生蝇由于本身具有寄生的特点,常常造成某些益虫的死亡,例如有些寄蝇寄生于家蚕中,造成大量家蚕死亡,严重的影响到我国蚕丝业的发展速度。寄生蜂也是一种寄生性的昆虫,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种形式,外寄生是指将寄生蜂的卵缠在了寄生体的外部,而内寄生是将卵寄生在生物体的内部。寄生蜂的种类项目繁多,常见的有:赤眼蜂、黑青小蜂等等。一般寄生蜂的体长为1.0~3公分左右,最长的寄生蜂体长可以达到5~6公分左右,如:生长在北美洲的长针姬蜂。寄生蜂也是植物、作物养护种植过程中进行生物防治不杀害虫的天敌。例如,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防治棉红铃虫的繁殖和对棉花作物的危害,可以散养寄生蜂,他可以有效的对棉红铃虫进行捕杀,达到十分显著的防治效果。
3.微生物病原体对作物或者植物进行生物防治
在植物或作物的种植养护中,采用微生物原体对害虫进行抑制和控制,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作用,常见方法有菌类生物对虫害的防治,例如,医学上常见到的抗生菌类的药物,例如青霉素、洁霉素等多种真菌类物质。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一种微生物病原体—木霉菌,它一般存在于土壤之中,属于植物根基产生的一种腐生性菌类,具有生长速度快,形状呈现棉絮状,以绿色为主,生长环境一般在温度5摄氏度至30摄氏度左右为好,也是一种喜温性菌类。木霉菌可以有效的对多种植物病症的治疗起到拮抗的作用,产生抗菌物质阻止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并且木霉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够对植物的病原体进行分解,起到很好的生物防治功能。
三、结语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环境以及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农作物、果蔬、林业进行种植与养护,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等优点,能够有效的实现全天然的养护,可以有效的使植物、蔬菜培育成绿色无公害作物,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人类身体的危害和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艳卫.蔬菜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36. [2]胡久义,樊春艳,蒋兴华.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的无害化生物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7(2):34-35.
[3]张力.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性生物防治技术概述[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6):20-23.
- 上一篇:大学历史与文化
- 下一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