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高等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96-02
学习方法指导研究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真正引起人们重视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洛曼指出:“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他们如何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解决问题,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现在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时候了。……我们需要总结关于怎样学习,怎样记忆,怎样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原则,然后设置一些传授这些一般原则的应用性课程,最后把这些一般性原则渗入到学生的各门学科中去。”随后1970年,保尔・朗格朗对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并对学习方法指导与终身教育的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阐述[1]。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指导研究主要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习高等数学,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教与学如何有机地配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围绕这一主题对一些特殊问题国内也有一些研究[3-4]。但对这一问题系统研究的还很少。本文通过对高等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现状的剖析,提出普通高校大学生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改革的基本方法,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这是因为创新人才既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也是传播者。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离开创新人才培养,国家、社会都不会进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所决定的,是高等院校教学功能的根本目标所在。创新人才通常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构成要素是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构成包括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和个性品质等诸多方面。高等数学是普通高校大学新生首选课程之一,掌握好高等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当前高等数学教学的重心在于教授学生如何掌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有些教师甚至认为高等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因为检验高等数学学习的优劣在于学生高等数学的考试成绩,而高等数学考核的手段就是做题。解高等数学习题需要分析问题、寻求方案、将已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不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所在吗?于是他们得出高等数学不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只需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的培养。学生只有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高等数学教育只有通过传授高等数学知识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另外,也有部分人认为: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多,课时越来少。并且高等数学任课教师普遍教学任务重,低年级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再加之高等数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而高等数学知识体系几百年的千锤百炼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有问题不适合研究性学习方法。由于人们缺乏对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内涵与外延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使得高等数学任课教师不仅对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缺乏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对加强高等数学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因此,强调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在高等数学教学体系改革甚至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十分必要。
二、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意义
目前,学习指导的研究已经成为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不仅具有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的功能,更有助于学习科学的发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普通高校高等教育中开展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意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说明:
1.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党的十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常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务委员刘延东在题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学习方式”,并进一步指出“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高等数学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创新学习方法,改革学习方法指导。
2.是信息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的接受学习方法、工业社会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法之后,人们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新理论、新方法及井喷式的知识信息。因此传统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要求。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对学生而言必须提倡研究性的学习,让其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对高等数学任课教师而言,必须强化高等数学研究型学习方法的指导,即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组织指导学生去开展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的充分体现。高等数学是普通高校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以应试为目的,以接受性学习方法为前提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和高效学习方法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模式,久而久之,形成“两强两弱”(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弱)之现状。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指导是传统的学习指导的挑战,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学习研究的自主性、探究性,强调问题发现及对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其形式在于引导而不是教导。
4.是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师生观的最好诠释。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让过去《高等数学》教材和辅导教材便是学生的知识世界变为整个世界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得信息、知识和方法。高等数学任课教师的功能作用由原来的选择、组织、计划、决定和评价转变为以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为主的帮助、合作和参与,提倡教师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和互相学习。“引导、理解、协作”将构成良好师生关系。
信息社会是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加强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突出素质教育、大众教育的改革宗旨,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特别是在高等数学学习的低年级阶段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打基础的时期。教学生如何学习,使之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整个学习方法指导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数学素质的培养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数学课程在大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课程本身又以理论高度抽象、推证逻辑严密、计算方法巧妙、应用涉及而著称。加上课程信息量大、课时少、缺少系统集中学习指导,要学好这门课程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有效的高等数学学习方法和系统的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是广大学生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郑毓信,马忠林.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灵华.研究性学习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70.
[4]杨芳.数学公共课研究型教学模式之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15-17.
[5]贺定修.论高数研究性学习步骤[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2003,16(2):75-77.
篇3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各有各的价值,它们根本不可能相互替代。学科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反映。当前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一)学习目的的变革:从掌握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
以往的学习,不管是“接受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都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尤其强调对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高,出现所谓普遍的“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知识量不成正比。这种学习显然难以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时代主题。研究性学习力图从根本上超越学科的界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不断迈向未知领域的一种学习活动,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还要使学生在真实的或者是特定设置的情景之下能够综合地应用知识、能力去界定、发现问题,解释、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学习内容的变革:从单一、封闭性向综合、开放性转变。
在我国,由于受教育功利主义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行分科学习。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应用多科综合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这就对传统的相对单一、封闭性内容的学习提出挑战。研究性学习正是迎接了这一挑战,它主张在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同时,除了学校给学生提供现成的课程之外,还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社会资源中寻找“课题”,使得学习内容呈现开放性特征。
(三)学习过程的变革:从接受性向自主性转变。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尝试,谋求学生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挖掘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接近生活,关注周边的现实世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直到最后的成果展示,都是由学生“自作主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引导,发挥协助者的作用,而不是取代学生进行这些活动。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与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隔离现实生活世界的学习过程形成鲜明对比。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掌握更多知识、学会高效学习。因为就知识的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而言,一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信息是极其有限的。教师必须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提取和处理这些信息,如何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如何将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迁移至今后的学习中。而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这样的时代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同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所得的具体知识和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增强了研究意识与问题意识,学会了对所学知识的取舍、解释和应用,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因此,研究性学习进课堂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探究问题的产生,研究问题的发展,预测结果,验证结论,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优势,还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二者相得益彰。
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基训练”。
任何学科所强调的“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其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不能就此否定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强“双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的心血的结论。用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的过程。而“双基”正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用以对自身进行有意义构建的知识和技能。离开了“双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所以,正确的做法应为:在一如既往地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二)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无论对什么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不可。只有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时,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才有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意义,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只能算是画蛇添足了。因此,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所应该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不断的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
(三)认识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
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不应该强调和追求它的即时效果,要用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研究性学习,要将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构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在总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年轻的教师等方面起很好的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的,可根据研究的内容与主体及所采取的研究手段等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要充分;二是教师的指导要明确;三是学生研究的层次要分明;四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五)制定适当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不应要求过高、过多、过全。每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过程的开展围绕某一目标进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符合教学的实际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使用,真正使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扎扎实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
(六)处理好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传授为主,学生是学习的受体,但也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可取的精髓。如实验操作是一项基本技能,过去强调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现在仍不失为一种掌握技能的好方法。实验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才能得到熟练与提高。我们可以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篇4
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这种损坏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类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池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用量也猛增不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废旧电池被随意丢弃,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巨大的隐形公害。所以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已成为当今环境问题的燃眉之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改造和优化环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1、准备阶段
①组织研究小组。从高二级6个班中各抽选6人,分成6组,各组推选一人为组长,负责执笔书写小结及报告。
②确定研究的内容及目的:a、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能,以及电池中氧化剂和还原剂。b、调查废旧电池是如何处理的。c、认识回收废旧电池的意义和价值。
2、实施阶段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的途径和方法。a、查阅书报、杂志、资料、文献、上网等,获取相关知识。b、访问家庭、工厂、机关、学校、电池销售商、垃圾回收站等。c、设计调查表,应包含目的时间、地点、调查对象、调查人、建议等。d、完成调查记录,应包括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其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危害,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回收价值及回收情况等调查项目。
3、完成调查报告:活动结束,共收集到调查表12份,在教师指导下,各组对调查表的资料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完成调查报告6份。
4、交流与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教师应对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①各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各组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方法。③访问调查对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④调查数据是否真实等。
三、结论及建议
(一)电池的种类。常用电池可分为干电池,蓄电池,锂电池以及燃料电池等。
(二)实用电池的特点:1、能产生稳定而具有较高电压的电流;2、完全,耐用且便于携带;3、能实用于特殊用途;4、使于回收处理,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三)废电池的危害
目前,无论是在马路上还是在居民生活区内,几乎经常可以看到被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电池。今后,随着各种用电池做能源的电器设备的增加,这种现象恐怕会更多。废旧电池是一种很厉害的污染物,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杀手。由于使用分散,回收难以管理,废弃电池再生成本较大,加上目前还缺少科学、经济的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法律保障强制废旧电池的回收,废弃电池一般均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据了解,一粒钮扣电池所含的汞能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1号电池腐烂后渗出的汞会污染一立方米土壤,并使其永远不能生长植物。废电池的危害是持久的,无论是在大气中,还是深埋在地下,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含有的汞、镉、镍、铅等重金属上,造成对地下水、土壤的再污染;这些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很难排除。随着生物积累浓度越来越高,于是造成对肾脏、肝脏、神经系统、造血机制的损害,严重时会使人罹患"骨痛病"、精神失常甚至癌症,这就是所谓的重金属公害病。具体情况如下:
铅能使人体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出现不正常运作。如神经衰弱、手足麻木、消化不良、腹部绞痛、肾炎等以及能引起血液中毒和其它病变。
汞及其化合物毒性都很大,特别是汞的有机化合物毒性更大。人若食用0.1克汞就会中毒致死。当汞进入人体后,即集聚于肝、肾、大脑、心脏儿先天性汞中毒,或畸形,或痴呆。汞的毒性是积累性的,往往要几年或十几年才能反应出来。和骨髓等部位,造成神经性中毒和深部组织病变,有机汞还能进入胎盘,使胎
镉:镉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其化合物也大都属毒性物质。震惊世界的日本"痛痛痛"就是因镉污染而致。镉对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毒害是多方面的,且治疗极为困难。因此,由于镉化合物具有程度不同的毒性,用任何方法从废水中除镉,只能改变其存在方式和转移其存在的位置,并不能消除其毒性。因此,镉废水的处理应尽量与回收利用结合。
铬酸、重铬酸及其盐类对人的粘模及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并导致伤、接触性皮炎。这些化合物以蒸气或粉尘方式进入人体内,分布于肝、肾中,出现肝炎和肾炎病理。还会引中鼻中隔穿孔、肠胃疾患、白血球下降、类似哮喘的肺部病变。
(四)废电池的处理
目前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式,混入生活垃圾的废旧电池的危害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四个过程中:
1.填埋。在填埋过程中,废旧电池内的重金属会通过渗滤作用逐渐扩散开去,将周围的水体和土壤污染。如果人类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或吃了出产于这些被污染的土壤的蔬果,那么重金属就会慢慢渗入到人的身体,严重的会诱发起多种病变,危害极大。
2.焚烧。废旧电池在高温下会腐蚀设备,其中某些重金属在燃烧炉中挥发到飞灰中,造成大气污染。焚烧炉底重金属的堆积,也会给产生的灰渣造成污染。
3.堆肥:废旧电池的重金属含量较高,会造成堆肥的质量下降。
4.再利用:将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一般采用反射炉火冶金法,工艺虽然容易掌握,但是回收率只有80%,其余的铅以气体和粉尘的形态出现,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健康。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国家首先提出了课程改革,其中尤其注重对学习方式的改革。虽然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已经意识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于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界公认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人们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于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重大任务。新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重视研究性学习。当时最先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是上海市,主要在上海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尝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也在逐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高职院校化学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一般为一线工人,他们更加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使得研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实施并推广更具有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了解化学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应用,为下一步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定的基础。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当前,国内专家与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尚无定论,有的人认为它其实就是一门研究性的课程,还有的人认为这仅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在确立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采用问题探索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经过,培养他们的自我探究能力,让他们学会对知识产生质疑,并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研究性学习。从狭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研究的活动,即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某一个专题作为学习的对象,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该专题相关的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二、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与选择原则
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不能预先设计特定的知识体系,也不是全部由主观意识决定,而是师生一起在探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对象和学习者共同作用产生的。它具有三大特点:开放性、可研究性、生成性。选题要尽量来源于亲身体验,尽可能跨学科,范围要广,内容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创造目标和问题作为核心,用探究的方式来选择和组织。在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时一般要遵循5个原则:关注学生经验、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现代科技、关注学科知识、关注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在选取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要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贴近生活,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减少教师的知识传授环节,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
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亲身去实践,在这种体验的基础上把知识转化为综合素质。
三、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及意义
1.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首先,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探究和自我创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高职学生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化学理论学习,他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形成了自己的辩证逻辑思维。其次,高职化学研究性学习和中学化学学习不尽相同,它更着重于学科与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初中时学习的只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不够系统;到了高中,虽然学习内容相对系统,但还是处于基础阶段,只是进一步学习了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但他们很少接触和了解该学科与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所以,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论是进行课题研究还是进行研究性活动,都必须结合该学科的特点以及专业方向,只有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型学习的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从长远的教育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只有完全渗透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深入、持久。
四、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实施的过程和评价。
首先,在课题的选择方面,要做好课题的筛选工作,好的课题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决定整个工作的成败。确定选题的过程比真正动手研究更为重要,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具体表现在其思维活跃程度、对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以及其自身完成工作的独立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上。选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有:第一,题目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方向性、价值性、可行性;第二,题目不宜过大,不要太抽象,选题依据要充分。
其次,在制定方案方面,要体现出研究此课题的原因、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何研究以及最后的成果形式等。撰写研究方案的框架一般为:课题名称、研究成员、目的与意义、内容、方法、步骤等。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工作是不同的。学生的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组,邀请指导老师,查阅资料,梳理思路,为后期工作做准备。初步确定活动方案,然后通过会议论证、讨论、表决,最终确定活动方案。而教师的工作则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利用的资料,给予一些指导,为学生把握大的工作方向,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活动方案。
再次,在组织实施方面,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始准备、中期实施以及最后的结题。在开始准备时期,教师要指导学生确立实施目标,指导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让他们积极投身于该活动中,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同时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与技能,即确立研究思路、学会科研的方法。在中期实施时期,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实践、共同体验。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监控、管理、适当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给他们创造有利的研究和学习环境,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结题时期,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帮助他们充分地展示研究成果,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最终给予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评价是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它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过程监控的有力手段。其目的就是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最终使学生的成绩持续提高。研究性学习重视的是学生整体学习过程,不局限于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研究性学习评价是动态的、发展的,应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给予整体评价。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徐长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1).
篇6
【关键字】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1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研究性学习,广义上,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研究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学习;狭义上,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等方面选择一些专题进行研究,通过这种研究获取一定的知识,并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指学生通过研究一些问题来主动的掌握新知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手段。
对于地理这门课程,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些研究专题,对其问题进行自主研究,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其因果关系,最终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或者说是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自主的发展,学生可以在更大的课堂中学习新知识。虽然说是研究性学习,但是与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只是通过研究某个问题的方式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新的东西,掌握新的技能,这种过程并不要求一定得得出结果,但是要有所收获。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符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2研究性学习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2.1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首先需要一个研究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运用相关知识,验证这个假设,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把新知识和旧知识都运用到研究过程当中,并且要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学会正确有效地收集、处理信息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需要主动地去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在研究性学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手段、途径来有效的获取信息,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这些途径包括网络、文献、地图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加上自己的判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来对问题进行研究。所以,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2.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怀疑课本的权威,积极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设立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看待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地理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条件,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研究过程当中,这样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培养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2.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必不可少,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每个小组都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围绕小组问题来共同努力,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动用大家共同的智慧,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得出结论。小组活动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要有集体意识,要细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积极分享自己的见解,成员之间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心中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最后的结论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能锻炼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3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3.1地理教学着眼点的确定策略
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书本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理解,没有做到实践。研究性教学与之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活动也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本中的知识,同时也要注意其他学科在地理学中的渗透,让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积极参与到探索研究当中,亲手实践,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收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更加牢固,教学效果更好。
3.2教师角色的定位策略
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新转变自己角色。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①教师是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设立能为学生提供和发现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②教师是学生研究活动的指导者,指导学生选择、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指导学生对地理及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的途径、方法、处理信息的方式、分析思路、提炼观点和相互分享讲评等课题研究方面的技能;③学生是研究活动的合作者,研究性学习教学是师生、生生间的合作学习过程,教师要以探索科学知识的求真务实精神去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追求科学知识的真理所在。
3.3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应该改变对自己的定位,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为中心给学生讲解新知识,在研究性学习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思考的空间。同时,由于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对问题的认识也不一定到位,这就对自主研究造成了障碍,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学生帮助,对于同学遇到的问题、难点,给予讲解、引导,并且鼓励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自主完成任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并且把握好学生的动态,以保证研究性学习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黄端端.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刘云贵.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5
篇7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介入模式 高职高专 计算机专业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研究的方式来主动获取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学生研究意识、能力和精神得到提高的一种主动探索型的学习方法。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但受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只针对某一学科,采用“主题探索”、“学科部分探索”的形式。而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以通过相对完整的研究项目打破学科间的障碍,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并且参与研究全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体验研究,学会研究。
对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的计算机专业而言,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正日益成熟。在计算机专业开展研究型学习的尝试是十分必要的,其意义在于:(1)强调通过研究引入教学,形成研究性的教。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仅仅靠一味的知识传授,会使教学始终滞后于社会需求。教师的研究活动无疑成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驱动器,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种框架和一种态度,而不是固定的知识点的授予。(2)研究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将会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这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尤为重要的,研究型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让学生达到独立研究的过渡性学习环节。
二、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就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育创新而言,要切实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以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为前提,引进项目实训、介入模式等落实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主旨、目标和任务。
1.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高等性为基础、职业性为内涵、社会性为取向,培养目标具有强烈的岗位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学校靠专业支撑,专业靠课程构建,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专业的兴衰。为此,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向社会,瞄准市场。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特点,拓宽课程实践空间,以人为本,关注课程体系的创新。在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强化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增加专业的特色、强化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2.教师素质保障
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更要成为学生知识、思想、行为的管理者和共同构建者。为应对知识的快速更新,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学校要出台相应的制度和奖励办法,鼓励青年教师定期深入企业跟班实习,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加大聘用兼职教师的力度,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
3.项目实训
项目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参加一些与实际相关的模拟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科学探索、综合实践,培养科研素质的一种活动。
其方式有:(1)教师设计一些与实际需求相关的模拟项目,给学生分派制定项目中的某一专题,由单个或者多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等方式进行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发组成课题组,从社会实践中选择研究项目开展研究,最终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报告或者论文的形式公布。此模式下,整个过程中学生要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等方式开展研究。
4.介入模式
在常规专业教学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还可引入介入模式教学,即走出教室、深入社会,教学活动与实战操作合二为一,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学生与员工、学校与市场这四个层面上的转换。在介入模式中,重点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对口的单位,师生深入介入其中,教学之间发生良性互动,学生是主角而非过客;整体上以技术单元为课程阶段,以鲜活实例诠释抽象理论,环环相套,步步为营。这种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的接触,大大有别于以往候鸟式的实习与见习,介入就是实战。
介入模式深入企业、贴近市场一线,实施中反馈的信息可以用来及时调整与优化课程设置,对于加快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将大有裨益。
三、结语
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实际困难,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也不会在短期形成统一的实施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精神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方法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实施,最终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积极的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顾可民,王晓丹,景秀丽,刘春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8,(11).
篇8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三个显著的特点。在数学学科领域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三个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的各种需要。
一、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的渗透
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既展示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又反映了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因此,利用数学开放题引入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数学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体现。数学开放题的构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问题本身的开放性获得新问题。二是,问题解法的开放性获得新思路。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的渗透
数学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我打破传统师生被动“授受”的状态,构造如下学生自主探索的新模式:
比如,在进行“过三点的圆”的教学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破碎得圆形硬纸片。同时指出,每位同学拿到的是一台机器上破碎了的皮带轮,因为皮带轮坏了,机器只能停转,生产只好停下。现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比看谁能最快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使机器尽快恢复运转?学生们立时忙乎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比划划,一段弧一段弧地连接;有的几个人在一起唧唧喳喳,把各自的碎片拿来拼凑……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个几何定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和创造。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的渗透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抓住研究性学习的三个特点,逐步向数学学科领域渗透,与传统“接受性学习”相融合,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篇9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不仅要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而且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知识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我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公输》这篇文言文时,尝试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篇文章主要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楚王、公输盘)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这样一个故事。文章文言词语的丰富含义、人物语言的特色以及对间接经验的猎取、直接经验的创新等等,需要研究学习的问题很多。如果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定然是教师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沉沉。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我最后决定引用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引导学生研究文言词多义变化规律,了解汉字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
古文很多字词的读音、含义、用法变化多样,但也有其规律性。学习这篇文章,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接着找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疑难问题,不能像以往那样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语境联系上下词语进行判断,展开讨论。如,对“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一句中两个“为”字的读音、意义、用法,学生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两个“为”字都读作“wèi”音,有的认为前一个读“wéi”音,后一个读作“wèi”音。对此,我引导学生们回顾以前所学和联系上下词语的意思认真研究,于是就可以得出答案:“如果两个‘为’字都读作‘wèi’音,作介词‘替’来解义,此句翻译就变成‘公输盘替我替云梯’,语句不通,显然第二个‘为’字应读作‘wéi’音,作动词‘制造’来释义。”接着从课文中再找出有“为”字的句子加以分析,用上述的方法都能准确的解释所有“为”字的意义。又如文中有多处出现“见”字的句子,它们的读音,有读“jiàn”音或读“xiàn”音,根据资料,“见”字意义有的译为“拜见”,“会见”,“进见”,有译为“召见”有的译为“引见”等。为何同一个“见”字,它在不同句子的读音和意义有所不同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民族礼仪、人物身份的角度,深入思考、研究、讨论。学生们兴趣盎然,投入研究,运用历史知识、影视见闻、社会生活常识作旁证材料,各抒己见,争论辩解,最后由代表对各句中“见”字作共识性的发言:“君王见臣下,只能用‘召见’;臣下见君王得用‘拜见’,表示下级对上级的礼恭;客人见主人,用‘拜见’较适宜。用‘进见’次之,如用‘会见’必须双方身份平等,而且见前必有约定;至于‘胡不见我于王’一句中的‘见’,是墨子没有他人引导,就无法使自己现身于楚王眼前的,因此‘见’字在此句应读作‘xiàn’音,义译为‘引见’。”经过这样思考、讨论、比较、体会后得出结论:“判别文言多音多义词,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并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这是学生经过亲身探索研究获取的直接经验,它比传统教学仅靠教师传授硬塞的效果好得多,学生养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们热情高涨,见解精确,达到了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一目的。
篇10
1 交流平台与量规设计
交流平台是指如QQ、Blog、BBS、E-Mail、Moodle、Wiki等能够支持师生交流、讨论、协作与合作的信息技术平台。有效地使用交流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量规是一种现代评价工具,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量规一般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评价准则,指决定表现性任务、行为或作品质量的各个评价量规指标;二是等级标准,说明学生在表现任务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三是具体说明,描述评价准则在质量上从差到好(或从好到差)的序列,评价准则在每个等级水平上的表现。
量规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帮助教师和学生定义“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用量规可以有效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
2 交流平台与评价量规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各种交流平台的使用,考察交流平台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笔者设计了一个有关技术如QQ、Blog、BBS、E-Mail、Moodle、Wiki等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小组合作、知识分享,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方法、范围和目的,培养讲课、做课件的技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研究过程中,选取陇东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三年级的42名学生参与实验,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7人,分别完成QQ、Blog、BBS、E-Mail、Moodle、Wiki在教学中的应用,如Blog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他们的具体任务有三:一是能够阐释某种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及应用领域;二是掌握这种技术的功能、特点,寻找其在教学中潜在的应用价值;三是探究这种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方式,即在教学中这些技术和功能特点怎样与课程整合并发挥作用,并思考这种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其他工具平台相比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每个小组的探究结果要求以PPT的形式呈现,并选出一位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本小组的研究成果。以PPT的使用技巧、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力、每组讲解者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同时需要考虑的评价标准还包括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有关的研究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能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小组分工合作的合理性,小组合作中是否培养了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评价程序分为三轮,先是组内评价,其次是小组互评,再由教师评价。最终做出总评。具体评价项目、评价细则及所占分值见表1。
我国的课程改革中,有很多关于互动教学的呼吁和探讨。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中小学乃至大学师生之间均缺少互动交流,也没有形成师生普遍接受的交流方式和方法。教师和学生的会面大多在课堂上,而在这样的见面中,教师又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单方面地向学生传输知识或讲授道理,教师是讲授者和传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对学生而言只需要带着耳朵进课堂就可以了,不需要自主性和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和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僵化模式,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了死记硬背,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人云亦云,造就了高分低能,对于素质的提升、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在教学中探索多种交流方式的使用,努力改变现状,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