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5s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5s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实验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实验室管理能有效的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本文阐述了“5s”现场管理法的内涵,指出了当前实验室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电子实验室为例,探讨基于“5S”现场管理法的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
【关键词】
5S;实验室管理
高职院校电子实验室作为电类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场所,承担着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一般由电子技术、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电气控制、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等实验室构成。实验室的设备种类繁多,包括各类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万用表、电烙铁等,且用料复杂,如电子产品组装实验室所用到的各类电子元器件等,如此一来就给实验室的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能更好的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笔者认为在电子实验室的管理方面有必要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引入“5S”现场管理法。本文将探讨“5S”现场管理法在高职院校电子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1“5S”现场管理法的内涵
“5S”现场管理法一般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一种企业独特的管理办法。“5S”现场管理法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因其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为“S”开头,所以简称为“5S”。
2电子实验室管理现状
电子实验室较之其它专业实验室来说,实验设备的维护力度及实验室的管理难度都相对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自觉性不高,缺乏自我管理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本身就不高,存在携带早餐、随地乱扔垃圾、不按实验室操作规程操作等现象。对于电子实验室来说,就存在实验设备如万用表随意摆放、下课不关闭设备电源、撕扯各类设备测试线等现象。此类现象既增加了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量,也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2)实验设备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损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按照实验室操作规程来操作相关仪器设备,例如万用表测量档位错误导致万用表损坏,短接直流稳压电源正负输出红黑夹子导致保险管熔断,DIY电路连线错误导致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3)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造成的实验设备零部件损坏没有及时反馈给实验室管理员,这将直接影响到下一堂课的教学效果。(4)电子元器件种类繁多,查询起来不方便。以最普通的电阻为例,其标称值按国家标准E-24系列来分的话就有172种之多,且多数元器件还要留意其参数与使用环境是否一致。建立一套有效的电子元器件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相信,通过将“5S”现场管理法引入到日常实验室管理中去,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实验室的管理现状,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3引入“5S”现场管理法的意义
电子实验室的管理和企业的现场生产管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性,例如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实验室就相当于企业的小型生产车间。“5S”现场管理法同样适用于电子实验室的管理,其实施结果势必会大幅度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1)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在以往的实验室管理中,实验室管理员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琐碎而繁杂,引入“5S”现场管理法,加强对学生、实验指导教师、设备、物料的有效管理,保证实验实训的有序进行,使日常管理形成常态化,标准化。(2)改善实验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推行“5S”现场管理法,实验室管理员可以及时的了解实验室设备运行状况并做出维护与保养,学生使用起来也能得心应手,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3)提高学生素养,培养良好习惯。就学生方面而言,引入“5S”现场管理法,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企业实施的“5S”现场管理法对员工素养的要求。
4“5S”实施具体举措
(1)树立“5S”管理意识。在实验室内部或者走廊醒目位置处张贴“5S”现场管理法相关内容,并从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始就灌输“5S”管理思想,使学生能用“5S”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2)整理与整顿。实验室管理员在实验前要明确学生人数与工位数,按学生人数配备工位,只保留实验必需品且按工位数配备实验设备,并督促学生不得随意移动实验设备的原始位置。(3)清扫与清洁。实验过程中保持场地环境整洁,实验完毕做好实验室卫生,清理垃圾和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检查设备损坏情况并做好记录。(4)建章立制,提高素养。在实验室的醒目位置张贴实验室管理制度及重要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流程,促使学生按规范操作实验设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5小结
“5S”现场管理法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实验室管理员、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学生三方的共同配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全、高效的实验环境,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并为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做出贡献。
作者:苏神保 丁红 唐松文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玲丽.7S管理在电工电子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
[2]李艳梅,陈庆华.“7s”在高校电工电子实验室中的柔性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4)
篇2
关键词:高职;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
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暴露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和矛盾。而课程是高职教育的基石,只有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彻底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符合市场需求。现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为例,阐述创新在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1“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
1.1根据食品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核心课程
在农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支持下,通过充分的行业、企业及毕业生调研分析,确定“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烘焙工是食品行业主要技术岗位之一,主要从事食品行业焙烤产品的生产、开发和管理,其专业特定能力必须学习和掌握[1]。学生通过对“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种焙烤食品的制作方法及品质评定方法。
1.2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企业生产真实氛围的学习情境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的课程改革,基于焙烤制品生产过程进行设计,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引导,以5S现场管理为理念,以实际工作岗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2]。课程的总体规划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课程的项目设计以生产具体的焙烤产品为线索;课程的内容按完成某项焙烤产品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操能力、工作态度来设置,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则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来进行,同时融合“中级烘焙工”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开发学习资源,采取校内实训、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3以5S现场管理为要求,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互融合
5S是起源于日本企业的一种现场管理模式,分别是Seiri(整理):将不用的物品清离现场;Seiton(整顿):将有用的物品布置存放;Seiso(清扫):清扫现场,保持清洁;Seiketsu(清洁):巩固维持制度化;Shitsuke(素养):提高员工素质。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企业生产真实氛围学习情境的同时,以企业现行的5S现场管理办法为理念,做到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相衔接,实训操作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衔接,力争培养出具备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1.4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
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养成[3-4]。课程评价的标准,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考核评分细则。在完成每个任务后,要求学生按照评分细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检、互检。最后教师进行总体评价,从而保证公平、公正、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要点
2.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
按照过去传统的学科型理念组织教学时,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各种焙烤产品的制作方法,虽然培养了一定的实操技能,但是与企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在项目化课程的改革中,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依据烘焙工的职业发展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烘焙工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针对烘焙工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典型工作任务,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特性,对“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创新式的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操技能。“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整体设计项目见表2。
2.2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实训为手段,设计出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思路是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转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进行课下的自主学习、课上师生讨论确定方案,提倡创新,允许个性化方案的存在。项目4(蛋糕制作)的学习情境设计见表3。
2.3以多媒体为手段,构建“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库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课程教材不应再是[1][2][3][4]单一的纸质课本;而应以多种形态、多种媒介、多个层次出现,形成立体化教材,如教学视频、PPT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相关国家标准、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论坛等多种教学资源。
3“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效果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依据行业烘焙工的职业发展阶段,以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创新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了以下几个转变,即以课本知识点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产品为中心、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转变为实操训练为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完成课程项目,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衔接。高职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得到较好的实施,既需要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也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将不断深入实践和探索,在不断完善项目化课程的改革基础上,带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李荣.对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0):24-25.
金爱咏.浅谈推行5S管理提高实验室检测现场管理水平[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2(12):47-48
李方桥.高职磷化工检测技术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广州化工,2013(6):270-272
篇3
关键词:实训基地技能训练技术服务实训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就要突出技能教育,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着力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按照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才能完成为国家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一般情况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耗资较大,单方面依靠学校很难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引企入校”、“政校合作”、“车间化改造”、“企业捐赠”等多种途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成融学生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校内顶岗、承接生产任务、对外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按需求、分层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满足课程教学、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需求,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 “引企入校”建设电动工具装配车间,满足学生校内顶岗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金美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的电动工具装配线和老化线各一条,在校内建成55个工位的电动工具装配车间,并引入现代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参照企业“5S”管理标准营造企业职业氛围。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该实训室建成后不但承担了企业生产任务,并满足学生校内的顶岗实习。以此为基础,通过实践和研究形成了“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运行图如图1所示,为其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2 “政校合作”建设电动工具检测实训室,取得资质开展对外检测
金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拥有电动工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着金华区域内电动工具出口检验任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金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建设电动工具检测实训室,由该局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学校实训场所规划、实训设备配置及建立ISO/IEC17025实验室管理体系,提供检测任务,同时,派出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负责技术指导。学生参与电动工具各类项目的对外检测服务,并为电动工具企业做产品摸底检测,通过检测学生提高了职业能力,养成了职业规范。目前电动工具检测室能对外提供28项电动工具检测项目,该实训室还为在校生和企业人员开展“机电产品检测工”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拓展了实训基地功能,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提高了社会效益。
3 “车间化改造”建设数控加工实训车间等,提高生产性实训质量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AD/CAM中高级应用人才培训基地的基础上扩建数控加工实训车间。扩建时充分考虑实际生产要求和教学需要,将实训室划分成为学生训练区、多媒体教学区、自学讨论区、检测区、事故分析区等。该车间承接企业加工业务,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作为生产性实训任务由学生完成,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实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及生产性实训的质量。还制订了《企业产品加工管理办法》和《企业产品加工报酬计件考核规定》等制度,以保障生产与教学的正常运行,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4 “企业捐赠”建设电动工具陈列室,建成金华市电动工具产品展示中心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金华市工业品展示中心落户学校科教实训基地为契机,规划场地,接受电动工具企业捐赠产品,在校内建成电动工具企业产品展示中心。目前,企业共捐赠47个品种200多款电动工具,其中部分为国内市场没有、专门出口欧美国家的产品。此外,企业还在陈列室开辟了企业介绍和企业文化展示区,使学生更全面、更近距离地了解企业。电动工具陈列室既为企业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学生电动工具认识实习提供了教学平台。
5 “按需求、分层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延伸课程教学场所
根据承担课程教学、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兼顾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科研合作、基地环境、教学管理、学生就业、职工培训等方面,选择与专业对口、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进行合作。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为核心理念分“一般性”、“紧密型”、 “示范性”三个层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同组建的校外实训基地领导小组进行协调管理,按照不同的要求制定实训教学管理、成绩考核、安全生产等管理和运行制度,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落实教学项目。“一般性”基地主要以承担教师实践活动、学生顶岗或就业、科技合作等某项单一任务为主,主要承担学生顶岗实习任务;“紧密型”基地要同时承担多项合作任务,主要承担了学生实训、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锻炼任务,同时进行了科研合作和职工培训工作;“示范性”基地是课程教学场所的延伸,除了“紧密型”基地的合作内容外,还参与学校人才方案制订、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等。如《电动工具结构设计》课程,部分教学项目的载体选自浙江金美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和浙江三峰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典型产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了项目教学内容编写,这些项目的课程教学就分别安排在金美公司和三峰公司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
6 以顶岗实习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实践教学管理精细化
为了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编制了《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学生顶岗实践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工作经历证书”颁发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明确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指导教师职责、实习成绩评定方法等,制定了顶岗实习评价标准,同时形成了由校企共同颁发工作经历证书的制度。对顶岗实习实施全过程监控,实行精细化管理,其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顶岗实习特点与要求,分成集中顶岗和分散顶岗两种方式,如电动工具装配顶岗实习、电动工具生产性顶岗实习采用集中顶岗方式,由学校联系企业,集中安排。而毕业顶岗实习要考虑到学生就业,一般采用分散顶岗方式。
在集中顶岗实习方式中,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同时学校承担企业职工培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作为企业准员工,真刀真枪进入职场,校企为利益共同体,相互协商确定实习计划,共同承担学生实习的管理和考核,保障顶岗实习效果。企业员工作为学员,由专任教师进行知识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培训计划校企协商制定。在集中顶岗实习前,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企业岗位需求数、职工培训人数、时间安排等,校企双方就实习内容、实习岗位安排、指导教师等方面进行商讨,制定校企互换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的权限和职责,制定顶岗实习计划、企业职工培训计划。顶岗实习结束后,给学生颁发工作经历证书,说明实际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表现、完成的工作任务和成果,有就业意向学生可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同时,企业职工培训结束后,按企业要求对职工进行考核,合格者可推荐参加双元制成人学历教育。
实践表明,学校必须拓宽思路,对内充分挖掘,对外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才能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文姝,白凤臣,侯广华.加强管理实现对实训基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北方经贸,2008(7):184-185.
[2] 戴素江,马广,戴欣平,胡新华,王志明.基于校企双赢的“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9(4):54-56.
篇4
区域名牌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于区域名牌进行过系统研究,综合他们的研究,可对区域名牌作如下定义:区域名牌是指某一区域内某一优势产业集群企业共同拥有的在该产业市场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知名集体名牌。区域名牌通常的表现形式为“区域名称+优势产业(或产品)名称”。概括来说,区域名牌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两大作用:
其一,区域名牌是区域的财富创造者。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名牌的创立,可以产生“晕轮效应”,使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的产品都无形中戴上神秘美好的光环,很快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这样,使用区域名牌的产品就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有了差异,市场价格就可能大于平均生产成本,企业也将因此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增加区域财富。根据联合国发展署的统计,目前,国际知名的区域大名牌,如瑞士军刀、法国香水、古巴雪茄、米兰时装等在全球所有品牌总数中不超过3%,但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却超过了40%,销售额则超过了50%,成为这些区域名牌拥有国的主要创汇产业。
其二,区域名牌有助于产业集群优化提升。一方面,可以提升集群的整体形象。建立区域名牌相当于为区域内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区域形象平台,随着区域名牌的发展,区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形象价值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都能从中受益,起到传播信息、创造市场需求以及排斥竞争对手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获得持续的品牌效应。区域名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与单个企业单个产品的品牌效应相比,一个产业集群整体的品牌效应更形象、更直接,影响力更大,具有更小的风险系数,更高的价值,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可使共用区域名牌的企业形成共同进化机制,在内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序分工合作,进一步强化集聚优势,赢得区域名牌集群之外企业所没有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浙江区域名牌创建进展情况
根据《浙江区域名牌评价管理办法》,浙江区域名牌是浙江名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浙江省某一特定区域内,基于某一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等优势的某一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的集体名牌。它是产业规模、质量、文化、经营理念和发展宗旨的综合性体现。
2007年以来,省质监部门已组织认定余姚榨菜、永康五金、大唐袜业、绍兴黄酒、嵊州领带、马桥经编、温州(国际)鞋都等7个浙江区域名牌,正在培育海宁皮革、新昌阀门、金华火腿、东阳木雕等一大批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区域新名牌。综合来看,我省创建区域名牌主要抓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积极鼓励注册区域集体商标,严格申报条件。打造区域名牌的第一步,就是要注册一个区域整体商标,并借此统一对外。根据我国现行《商标法》,我省块状经济企业注册区域名牌可以有两个选择,即注册共有商标和注册集体商标。由于共有商标涉及到权利分得太细等问题,如几十家共有,各自份额和权利如何规定,可能带来更多新的纠纷,因此,我省主要鼓励注册集体商标,并且要求集体商标必须与区域特征密切联系,突出区域、产业的名称,综合运用好资源性、防御性、组合性注册策略。同时,还提高了申请注册区域名牌的门槛,完善了申报制度,加大了查办力度,有效地防止了恶意抢注,打击了仿冒行为。根据《浙江区域名牌评价管理办法》,申报浙江区域名牌有12项条件,包括区域内产业集聚明显,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已形成一批名牌龙头企业;有一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和3个以上浙江名牌产品;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的销售产值占产业集群内同类产品总销售产值的30%以上等。
加快提高产业集群的标准化水平。产业集群的标准化工作是构建区域名牌的核心,没有系统完善的标准化工作,就不可能支撑起国际性、高水准的区域名牌。我省积极推动块状经济产品质量、原材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和人员培训的全面标准化工作;指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成立各级标委会和工作组,不断提高产业标准的话语权;鼓励企业开展采标工作,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行联盟标准,把推行联盟标准作为技术资源整合的有效手段,作为消灭无标生产的重要载体、作为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推广、执行产品联盟标准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建立企业推广使用区域名牌的退出机制。如在大唐镇,有关部门就努力引导支持袜业骨干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企业将专利转化为标准,筹资25万元,编制出版了《大唐袜业标准体系》一书,分发到相关企业。目前,大唐袜业区域内有6家企业参与袜类产品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已成为全国针织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袜子分会会员,50%的规模以上袜业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论证,绍兴名牌以上袜业企业100%通过了标准化良好行为、计量检测体系确认。
构建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平台。我省已创建区域名牌和拟创建区域名牌的地区,纷纷投入巨资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面向区域特色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改进工艺和设计,提高集群的整体技术水平;设立技术开发中心,为集群内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新品种、新型号、新花色等服务;广泛收集国内外产业发展状况、市场行情、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流行趋势等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电子商务服务,并做好动态信息,定期举办一些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培训活动。一些大企业还在公共技术平台中设立了自己的工作站。比如“大唐袜业”公共服务平台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设备投资500万元,检测用房600多平方米,检验能力已覆盖袜子原材料和成品检验,检验项目均通过省级质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能为袜业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检测检验服务。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块状经济行业协会积极推行包括卓越绩效模式、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5S管理和《浙江省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基本要求》等质量管理方法与规范,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制定使用区域名牌的成员企业“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办法”,对失信惩戒、质量整治、规范自律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确定了若干诚信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强化行业自律。不久前,受真丝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国内领带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遭到重创。嵊州领带行业协会做出决定,在严格执行嵊州领带行业标准的前提下,集体提价一成,即嵊州33家大型龙头领带出口企业新接单的面料和领带价格在原来基础上统一上浮10%,并要求这些企业按电脑织机的数量缴纳保证金,一旦哪家企业对外报价低于承诺的最低价,就罚没所有的保证金,并在业内予以曝光。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抵制了企业之间盲目压价的恶性竞争,同时还大大增强了企业间团队合作的意识,维护了嵊州领带在国际市场已树立的良好品牌形象。
当前,我省区域名牌推广使用工作还刚刚起步,推广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区域名牌使用主体的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不少企业对推广使用区域名牌比较迷惑,认识上还不到位,认为自己的产品大多是中间产品或贴牌产品,外向度较高,区域名牌的推广使用对企业的商业价值不明显,意义不大;部分龙头企业拥有自己的单体名牌,单体名牌的品牌效应强于区域名牌,担心推广使用区域名牌后会弱化单体名牌,对推广使用工作缺乏积极性;部分质量意识较强的企业担心由于区域名牌的使用不当,会导致行业整体质量形象的损坏,对推广使用区域名牌也心存顾虑。二是区域名牌推广使用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浙江区域名牌推广使用的政策激励措施还不多,还未建立省市县共同出资的区域名牌推广使用专项扶持资金。一些地区虽然在县市自己的浙江区域名牌创建政策文件中规定了对持续推广运用浙江区域名牌并取得实效的企业酌情予以奖励,但没有具体的量化内容和奖励额度,还没有形成部门合力,质量监督部门势孤力单,迫切需要经贸、科技、环保、国(地)税等相关部门予以配合。三是我省从事标准、计量、质量和品牌营销的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品牌经营的能力和途径也有待进一步拓展。
努力构建浙江区域品牌的支撑体系
培育和创建浙江区域名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虽任重道远,但前景广阔,只要坚持“规划先行、政府指导、协会引导、企业主导”的发展战略,就一定能够培育和创建出更多的既有区域经济特色又有较强国际产业竞争力的区域名牌,从而促进我省产业集群从全球低端制造型向高端创造型发展,成为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美誉度的名牌产业集群。
制定好区域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要共同根据块状经济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区域名牌的培育和发展规划,提出科学的推进区域名牌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拟订合理的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明确产业集群内各领域的品牌发展重点和方向,形成区域名牌、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多层次品牌体系。要以区域名牌总体发展战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创好牌、用好牌、护好牌,最终建立蜚声中外的“品牌集群”。
搭建好区域名牌发展的服务平台。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区域品牌的策划者和推动者,为区域品牌的建立搭建公共性平台。一是要整合部门资源,联合制定扶持创建区域名牌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强指导,帮助支持企业申请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三是强化服务职能,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集群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管理、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服务。四是加强区域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区域历史和人文文化资源,以赋予区域名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强区域名牌的宣传和推介工作。五是加强区域名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侵犯注册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的行为,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区域名牌进行掠夺性经营,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努力维护区域名牌形象。
发挥好行业协会协调自律等作用。行业协会、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质量检验协会等团体和认证、咨询等中介机构要在承担区域名牌载体和产业规划、资质认证、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发挥参谋、服务、协调、自律、监督等作用。一是建立集群内企业产品目录,为政府监管和市场营销提供便利。二是推动专业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扩大集群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掌控定价权创造条件。三是在制定集群内行业共性标准和区域名牌的使用章程或规定,稳步推进联盟标准的实施企业数,开展行业自律,规范同业竞争,尽快推动形成“区域内竞争――你追我赶,争当领先;区域外竞争――同心协力,优势互补”的良好发展局面。四是发挥组织和服务功能,动员、带领全行业企业组织举办地方特色商品交易会,参与国内外高层次的品牌推广活动,不断提高区域名牌的知晓度。五是在区域名牌经营过程中为集群内企业进行专业化的辅导,为会员单位提供相关信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着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区域名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