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建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改变,体育游戏课程已经慢慢被接纳,并且被融入到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体系中。对于体育游戏课程的重新审视,使得高职高专体育游戏课程建设得以迅速开展。
1 高职高专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高职高专游戏课程的建设,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成为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具体来讲,高职高专体育由此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体育游戏课程,不仅仅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理论,还能够在改变其体育观念、培养良好锻炼习惯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二,有利于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游戏课程建设,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高职高专学生的积极性,由此能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三,有利于教育模式的改革。体育游戏课程具备多内容、多任务、多形式的特点,处于这样丰富的课堂氛围中,往往能够使得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2 现阶段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基本情况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事业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其一,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化程度高的体育教学教师人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二,高职高专体育学生体育教学参与意识不强,存在很多翘课,缺席的情况;其三,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设施不全,难以给予学生提供相对高质量的体育教学环境;其四,受学生专业实习的冲击,在有限的体育课时内,系统的体育教学计划显然难以完成。如果上述的问题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到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也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全面培养。因此,积极尝试以体育由此课程建设的方式去进行课程改革,以改变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现状。
3 高职高专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策略
通过对于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虽然部分院校在积极尝试以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方式去改善体育教学现状,但是其成效并不是很明显,存在以下的几方面问题:体育游戏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框架不科学,教学模式存在思考误区等。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去进行改善,是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3.1 重新界定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目标
将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纳入到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体系中去,归根结底来讲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如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细化到体育游戏课程的时候,没能做到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的话,势必会使得体育游戏课程教学方向发生偏失。对于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来讲,应该积极从以下角度去进行思考:其一,立足社会职业人才体育素质的需求,确定体育课程建设的通识目标,以培养社复合型人才为教学出发点;其二,结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多样化的拓展游戏,使得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体系得以巩固的同时,实现其体育锻炼能力的提升;其三,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增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体育游戏项目,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其四,突破以个体竞技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意识,开发合作型的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对此,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去深化学习体育游戏课程的基本理论,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去。
3.2 建立健全体育游戏课程教学内容框架
很多情况下,部分院校在将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纳入到体育教学过程的时候,依然以传统体育课程游戏的理念去引导,出现了很多伪游戏课程内容和形式,这与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基本精神是相互违背的。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游戏课程教学,应该具备体育游戏性质和特点,并且兼备活动性的教学内容框架;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思想,能够以科学的手段为基础,进行合理创新和改革;应该具备明显的层次,使得内容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在进行体育游戏课程设计的时候,不仅仅将体育学,体育技巧纳入其中,还应该将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纳入其中,也使得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展现出丰富性的特点。
3.3 构建体育游戏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
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融入一体。具体来讲,课堂游戏教学中应该牵涉到理论讲解、教学实践、游戏创编、课堂实习等内容;课外实践应该涉及到教师辅导、参与体验、师生点评和实践运用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体育游戏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在课堂课外得到最好的培养。首先,积极将体育游戏全新教学模式运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去,综合评估教学效果和质量之后,明确体育游戏课程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发挥功效;其次,将已经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从理论和实践数据的角度去进行宣传,鼓励更多的高职高专教师参与到体育游戏课程建设中去;最后,随着大范围的体育游戏课程建设探索工作的开展,在此过程中积极去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不断地完善高职高专体育游戏课程建设体系。
篇2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改革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剂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大学体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一套从竞技体育衍化而来的重竞技,轻健身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影响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积极响应国务院教育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总结反思我校在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了课程建设改革研究方向,提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现就研究过程和成果情况小结并提出对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从1998年开始,结合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上,删除了以往竞技划太强的内容,如田径、体操等课程。从形式上改变了一个单元两个教材,五次课一个单元的传统式教学方法,采用一年级普通体育课。开设有趣味性、娱乐性、健康性,终身性的项目,如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初级拳,初级剑,二十四式太极拳,篮球、排球、足球。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体育技能,而且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业务专长,从而调整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2003~2004学年,结合我校“3+3+2”培养模式(三学期基础课,三学期专业课,两学期实践课)将体育教学分三个学期进行,新生入学后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第四―八学期实行选修课,逐步形成了我校非体育专业“3+5”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1.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3学期的公共体育必修课程;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在前3学期选修3项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3.学生在8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
课程内容:
1.体育必修课: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11项;
2.体育选修课:体育概论、形体训练、体育舞蹈、乒乓球等17项。
二、教材内容的更新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以一套比较完备的、立体化的系列教材。因此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新的教材的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下,2002年5月对现行体育教学现状与现用体育教材的分析,经过在本省有关院校调研编写了《新编大学体育教程》教材,填补了我系在教材建设方面的空白。
2003年,我校《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又有了新的改革,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进行选课,这样《新编大学体育教程》又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在2004年我系又一次组织全体教师结合开课模式,根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了解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现用教材作为参考内容,以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为基准,组织骨干教师力量,做广泛的走访、调查,并通过各种渠道售及相关资料,通过分析研讨,拟定教材初稿,在通过进一步的研讨及走访相关专家学者,制定出符合健康教育思想、适宜我院实际的新教材《体育与健康》系列丛书。
《体育与健康》单行本,共7册。其中包含了1个总册(包含学校体育,体育健康运动处方,体育娱乐与拓展训练,游泳运动等内容),6个分册(篮球、排球、健身与健美、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散打、跆拳道等内容),从多方面体现了体育的教育,健身功能,并体现出多面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健康教育的标准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课,去订购教材、这样即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又节省下经费的支出。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出去培养,请进来指导,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2001年重点课程评建中深感我们课程组学历层次较低,硕士研究生比例为零,对课程建设有一定影响,为此体育部领导经过认真研究,从2001年对课程组成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送出深造,充实他们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截止2003年7月,有14名教师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及学位进修班的学习,均已结业。到目前为止课程组教师的学历深造达到90%以上,另外我们还自己培养在读博士一名,硕士一名,引进硕士三名。
2.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
近年来我系年轻教师的比例大大增加,为使年轻教师很快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很有效的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很快脱颖而出,独当一面,是摆在我学科面前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对刚进校的年轻教师,我们采用以老帮新,进行传、教、带,根据教师的业务专长,选派副高职以上的教师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制定培养计划签订培养目标。
3.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我系部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总书记的三个代表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不断的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觉悟,使每位教师做到敬业爱岗,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辛勤园丁。
四、科学研究
1. 我部结合2001年6月省教育厅体卫处在杨凌召开全省教学改革研讨会的精神。召开了体育部科研论文报告会,会前体育部全体教师作了成分的准备,研讨会上踊跃发言,积极讨论,仅目前教学改革方向及我系部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为我部今后教学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制定每学年召开一次,体育教学科学研讨会。
2.结合学校津贴分配制度制度,我系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多发表高水平论文,为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
3.科研立项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前,因为任课教师对科研立项理解得不深,目的不明确,从而忽视了科研立项工作的开展。结合目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部对此项工作改变了以往的看法,明确了目的,认识到了重要性,从而加大了该项工作的投入。
五、《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到正确的积极导向作用,真正改变原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用身体运动素质的测试指标来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行的是目标管理,即不管学校怎样开展体育运动,只要能达标就合格。对学校而言,新标准提供了一个评价体系,据此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气候条件、场地条件、学生兴趣、爱好等来安排适合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避免学校将测试项目作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来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
从2001年实行教学改革以来,我们通过各种尝试也走了一些弯路,经过课程组全体成员不懈的努力,我校大学体育课在教学内容改革与研究,教材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及体质健康测试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新的“3+5”教学新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之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一切得到专家组的肯定。于2003年被评为校级一类课及校级精品课。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公共体育;立体化教材;选编;原则;结构;特点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90-03
Abstract:College sports building materia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part of and three-dimensional sports teaching is a new type of teaching overall solu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ching innovation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s for new concepts, new ideas. Based on documentation,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research analysi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ree-dimensional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cessity, My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ports is the current status of materials, standardization of building three-dimensional materials selected sports system. And from the multi-level discuss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e building,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ideas, in written materials, content and structure can reflect on the subject of sports features, but also achieve the goal of standardization, to promot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 in-depth reform so that it will become not only the academic value creation, while the College Sports broad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material.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materials;public sports;selected;principle;structure;features
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能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教育观念的变革。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教改成果的表现物,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体,也应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媒介。教材中所贯穿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思想, 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持先进性,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材选编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一个学科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内发展速度与水准,是一个具有宏观性的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
我们应坚持终身教育和质量教育的理念,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口径的拓宽需要,重组教材编写体系,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以过程质量管理教育为核心,把握教育内容和体系的创新, 优化选题,优选编者,切实提高新编教材的质量,让学生用上质优品高的教材。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1.1 课程建设
体育课程建设是一个以课程总目标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先导,以大纲与教材为主体,以实践与考核为手段等环节组成的循环系统。目前,在高校公共体育改革中,体育课程建设被视为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这是由它在整个公共体育教育体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所决定的。体育课程建设又是和教材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教材建设直接反应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是体育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改革的成果相当一部分要体现到教材建设中去,教材更新是课程改革的延续和反映,同时反过来也是规范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的手段。因此,教材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1.2 教材建设
“十五”期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材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绩, 并出版了一批较高水平教材。然而, 不管从内容、编写视角、教材多样化等方面,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问题仍然突出:雷同、抄袭、只编不著, “职称教材”、“赢利教材”、行政“指令教材”充斥课堂,结果出现教师不讲、学生不看、但教材照发的不正常现象。虽然经过多次的修编, 版本也在逐步增多,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原有体系的束缚,量多质次。[1]既使在今天, 众多高校的体育教材体系依然是技术教育与体质教育思想的反映,并形成了封闭的定式。
1.2.1 指导思想和理念落后
许多高校公共体育教材与其说编写教材,不如说是对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剪贴和翻版, 增强体质与增进健康没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材内容编制的主题仍然以运动技术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三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式步骤化学习,未形成有学科特色的能引导学生自觉、科学地从事体育运动的教材体系。首先是缺乏体育健身的价值理念和增进健康的方法,过分强调定型模式的竞技技术,各种动作和规则过于复杂[2];其次,对体育理论的关注程度不够,尤其是关于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很片面,不够系统;第三,同其他相关知识缺乏联系。
1.2.2 选编视角存在偏差
教材编写多是从编者的视角出发,把它作为教师用书来编,而忽略学生需求。高校公共体育教材应明确学生才是教材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价值主体,学生需要通过教材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树立积极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目前多数学校的学生作为消费者没有权利选择教材。因此,编写教材前,首先应通过调查统计,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指导如何领会知识,学习体育动作,科学地锻炼身体,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检测与评价,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并且,教材的编写人员组成不合理,多由教师组成,缺乏学科课程研究人员。
1.2.3 缺乏创新,缺少多样性和连贯性
教材单一,内容变化少,不能形成特色,配套辅助教材几乎没有,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尚属空白,从而导致教材利用率极低,教学模式改革进度与教材变革形成了鲜明反差。教材没有处理好“承前启后”问题,在专项的内容、教学的进度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重复,没有层次性、阶段性、延续性,没有起到对中小学体育延续、补充和发展的作用。[3]同时,现今教材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这也是导致学生毕业之后中断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高校体育选择项目内容,既要重点考虑竞技体育项目中健身效果较好,学生喜欢的项目,又要充分考虑社会体育所普及的锻炼项目,突出健身项目和民族传统优势项目, 突出健康知识、体育文化的传播等内容,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较好衔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2 教材建设的立体化趋势
立体化教材又称之为多元或一体化化教材。立体化教材体系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运用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现代教育手段,并不是单纯以现有教材为核心,简单地配套电子音像出版物。而是以课程为核心,整合并拢聚资源。从内容上讲,“立体化教材”包括了主教材、教师参考书等;从表现形式上讲,“立体化教材”主要有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材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的途径, 它在学术、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具有先进性,对使用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有较好的层次差别和针对性。它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的途径,是高科技时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
“立体化教材”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打破了过去纸质教材、书本教材的单一性,使传统的授课方式发生转变,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教师可以同时采取纸质、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手段向学生讲授知识,课堂会更生动活泼。[4]通过立体化教材,专家、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体系,可以及时反馈各种信息,使“教”与“学”真正互动起来,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动态性、立体化的特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5]。
立体化教材中的所有元素都依据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统一的计划和安排,各个维度、各个元素都体现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特点,最终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在内容呈现、能力培养和应用服务,以及出版流程上多形式、多阶段地体现出质量教育目标下的“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3 融入标准化理念的公共体育立体化教材建设
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教师用精练的语言、精湛的示范和科学的教法而达成,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但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的能力一定会有所下降。并且,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得清楚,也就很难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这时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难题。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这一难题的解决变得可能。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教材立体化发展有其逻辑的必然。
与时俱进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将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新形式和新阶段,作为一个新的课题,首先要做好立项研究工作,在教育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解决好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加强教师培训,并把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资源有机地整合,并逐步修订、完善,使之形成精品教材,切实促进和提高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3.1 新指导思想下的高校公共体育立体化教材选编原则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展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学习领域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同时《纲要》还明确了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①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②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③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④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⑤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纲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力求丰富多彩、实效,并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民族特色。
3.2 公共体育立体化教材的层次与内容
编著需要一些必要的基本条件, 定位于集中教学资源,并以多种形式展现,核心是整合教学资源,经过若干的试点和推广,建成包括学科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课程网站等分层次的立体化体育教材。
3.2.1 学科教学包
针对教与学的不同对象和目的,多角度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诠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价。[6]下面层次的建设是为更高层次的建设打基础,只有下面的层次建设好,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建设,否则将成为无本之木,难以持续发展(如图1)。
3.2.1.1 主教材
课程中最基础的工具, 符合本门课程基本知识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信息载体。它包含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关联系,融本门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于一体,是教学平台的支柱。
3.2.1.2 教学参考书
教师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所述,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还应该讲解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发展演变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它以丰富的资料和对主教材配套知识点的剖析,成为教学平台的基础。
3.2.1.3 电子教案
作为教师授课的基本工具,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对知识点的把握及明确的教学方法,体现教材内容的精华,也是学生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指南,是教学平台的旗帜。
3.2.1.4 CAI课件
主要是用动画、仿真等技术,以多重链接的方式将知识点中的学习难点和重点架构成立体结构, 形成双向互动工具,从而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更加灵活多样。
3.2.1.5 电子音像
具有可解除受学习地点与环境约束,又具有课本的便携性和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等特点。运用它既可下载所需的各种教学内容,也可随时随地学习,它的信息存储量大,成为教学平台的新型辅助手段。
3.2.1.6 网络课程
它能够突破原有课堂教学的局限,借助自身独立的双向沟通功能,将主教材、电子教案、CAI课件等融为一体,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具多样性,成为教学平台的导向标和助力器。
3.2.2 教学资源库
通过第一层次积累的多样学科教学包的基础建设,建设教学资源库就是要按照课程、知识点和媒体素材三层组织结构管理,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搭建起来: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学科教学包,并运用数据库和媒体制作工具软件为开发工具形成的学习系统。要把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素材用科学的方法植入数据库,使其纵向构成独立的课程包,横向组织结构实现三层优化。这种立体化数据库的优点在于借助“教学资源+课件开发工具”,有利于开发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课件。[8]教师可以按教学大纲要求和重要的知识点,将媒体素材(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按学科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用光盘或网络的方式建设各具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它对于教师授课、电子教案的编写以及开展网络课程的教学等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2.3 课程网站
根据相应的学科、专业及教学层次,建立服务型课程网站。立意和出发点要从更高的学科、专业建设层面出发,借助现代化的服务器和网络系统,运用媒体制作工具软件和网页制作工具软件等开发工具,建设具有交互型特点的网站。使用浏览器实现教学信息服务、教学资源服务、教学过程服务和教学资源建设服务等服务功能,通过网络表现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它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中以web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支持学生探索式、协作式等学习方法。[9]它可以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可以用以开展校内(免费)、校外(收费)的网络化教学以及为远程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立体化教材开发的几种模式
利用辅助设备进行立体化教学是现今立体化教学最主要的方式。从方便性来看,笔记本电脑应该是使用的首选,根据教学人数的多少,配套相应的设备满足教学需要,充分显示设备辅助的一体化功能。除此之外“光盘版教材+网络版教材”、“电子教案+光盘教材+网络资源库”、“网络教学+电子杂志”等模式都有纸质教材不可比拟的优势,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既便于交流和沟通,还使信息传递成倍增加。[10]
4 结论
高校公共体育立体化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带来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态,同时也引发了对教育观念、价值观念和教育目标的重新认识。教材编撰部门需要把握其质量特性,树立标准化的教育质量管理理念,从与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的角度,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的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应建立一个保持继承和创新动态平衡的教材选编机制,全方位加强出版资源的融通与共享,密切与软件、电子音像等相关单位通力合作,在教材体系、结构和内容设计上用多媒体互动和网络支撑等多种形式来提升教材品质。[9]
立体化教材的使用还离不开网络、计算机及其它现代媒体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也应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重视必要的资源配备。同时注重建立一支既熟悉本学科的前沿与发展方向、又有教学科研经历的编撰队伍,加强开发和应用的结合,由此才能建立全新的和完整的公共体育教育立体化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 [2][3]李海平.高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35-37.
[4] 孙京新等.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立体化教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1):28-30.
[5] 胡亚梅.建设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库[J].江苏高教,2004(4):70-72.
[6] 周远清.教学创新需要建设精品教材[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2-13.
[7] 周耿娣等.抓好21世纪标志性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2(1):59-60.
[8] 冯永平等.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 2003(1):34-36.
篇4
摘 要 本文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具体从政策指引、课程体系确立以及教学结构三方面对高职院校在体育课中如何将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机结合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 高职院校 有机结合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带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非常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中开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不仅能够利用它们的普及性和娱乐性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对现有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
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作用分析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经历长期发展和积淀后流传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是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的现实反映。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悠长,故传统民族体育项目非常多,如龙舟、舞龙舞狮、腰鼓、太极拳、摔跤、武术、毽球等。这些体育项目是与该民族的精神意识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不仅可以用来健身,还可以用来进行文化传承和民族教育。
对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项目均具有一个突出的、统一的特性,就是整合性。绝大部分项目都是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的,利用这种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和传递同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感,还能够让民族内的人们形成一种非常强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中开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了解和继承民族体育项目增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力和向心力。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体育课开设的目的是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的竞技精神。而传统民族项目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竞技性,无论是摔跤、龙舟还是武术等,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竞技精神,这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相匹配的。故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体育项目,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实现健身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体育教学的长远目标是应该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让体育锻炼具有完整性和持续性。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具有习惯性、普及性、民俗性等特点,其活动形式和内容所受的约束较小,对场地和行为方式的要求较低,可以通过在学校学习后,进行持久性、长期性锻炼。
二、高职院校中体育课与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实践
(一)政策的引导
将高职院校体育课与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机融合首先需要在政策方面获得支持和引导。要注重适当的经济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开发和拓展,通过编写相关教材、对项目特点和技术的等进行研究、制定可适用于教学的运动方式和竞技规则等增强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适用性。由于现行的体育课中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通常以武术为主,其他项目内容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对较弱,研究水平相对落后,若希望能够实现这些传统民族项目的较好的、顺利的开展,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点,选择性的逐步开展和开发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对于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他们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所开设的体育项目进行实地深入学习,向相关领域的体育活动专家虚心请教和学习。在学校政策方面,应该鼓励和提倡希望开设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体育老师进修,对于具有熟练的传统民族体育技能和技术的优秀教学人才进行引进,或者与地方进行合作。总之,若想将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有机的融合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并确保其有序的开展,必须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引导。
(二)课程体系的开设
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教学条件,可以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多种传统民族体育课程,由于不同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同,故在学生进行课程选择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初步选择,教师再根据学生情况进一步进行筛选。
此外,由于传统民族项目涉及种类较多,内容差别较大,且师资力量有限,故在进行课程体系确立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于必修课程,可以选择太极拳、武术、拔河、跳绳等经典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对于进阶阶段的体育项目的设立,如兴趣式或俱乐部式等,可以按照学生兴趣,依照上述选课方式进行课程开设,此类体育项目有摔跤、轮滑、搏击和防身、舞蹈等。
(三)教学结构
完善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教材、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对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而言,其在教材的编制方面应该突出体育内容的功能性,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体育技能为其大学学习提供保障,为其后续的职业发展以及终身体育的锻炼和培养提供支撑。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中,应该突出层次性,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尽量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具灵活性、客观性以及全面性,综合考虑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对相关体育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度、自身的发展情况等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评价结果不能让学生具有太多的压力感,而是让学生享受传统体育运动,培养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增强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性。
三、总结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中开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现有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挖掘和整理,使其更加规范,更加适合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增强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沈桂萍.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思考[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1(2).
篇5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近几年来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改变了旧的教学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得到了一定完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得到加强;体质健康得到一定提高;课程体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教育理念。同时发现体育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师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场地设施不足等。是制约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前言
自2005年以来,公共体育教学部以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立足我院师生及场地设施现状,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公共体育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初步建立了“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本文试图分析“新大纲”实施四年来,本次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以便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体育课程模式。
2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现状
2.1培养目标
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我院加强了课程改革及学科建设,确立了我院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二项锻炼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健康的体魄,为今后扎根西部、服务山乡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工作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我院公共体育教学部制定了如下工作思路:抓好体育课程教学与改革,帮助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抓好学生竞技体育活动,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的理解。
2.3体育课程现状
课程设置方面:大一开设体育基础课,大二开设体育选项课,大三开设体育选修课。课程结构方面:努力打造以体育健康理论教学为基础,体育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锻炼与校外活动以及运动训练为辅助,努力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康复与保健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方面:开设有田径、球类、武术、健美操等。
2.4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1)从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了认识基础。(2)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显示:“兴趣爱好”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说明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魅力具有浓厚的兴趣,为体育锻炼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和同学一起锻炼占52%,排第一位,老师指导下进行占36%,排第二位。调查发现大学生喜欢自由、排斥束缚。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没有紧张压迫的感觉,同时排除独自一人锻炼的孤独感,培养了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是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4)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显示:每周进行1—2次锻炼的占69%,3—4次的为28%,5次以上的仅为3%,与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相差甚远。(5)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显示:认为场地设备差的学生占45%,排第一位,我院地处山区城市,运动场地的面积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限制,加之运动设备有待更新,场地设施有待完善,是阻碍我院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6)大学生喜爱和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调查显示:喜欢篮球运动的占52%,排第一位,其次为羽毛球占35%。篮球是我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场地设备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学生的课余运动需要,加之山区省份篮球运动开展得较为普及,所以喜爱篮球运动的学生较多;排在第二为的是羽毛球,学生喜爱羽毛球运动是因为这项运动受场地设备的限制较小(这里的羽毛球运动是大众体育概念的运动,可以不需要正规球场和球网)运动量也不大,适合普及开展。
2.5我院学生体质状况
对近几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分析显示:(1)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高,但平均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我院学生身体匀称度不理想,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不好,且分布不平衡,身体形态评价指标中正常体重率只有45.46%,其中男生仅为43%。(3)我院学生呼吸系统机能不好,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测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达20.22%,同时性别、年级差异显著,男生不及格率高于女生尤其突出。(4)我院学生心血管机能较好,台阶试验测试优秀率为43.67%,良好率为43.29%,及格率达99.75%。(5)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中,我院学生立定跳远平均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下肢爆发力不好,立定跳远优秀和良好率不高、多数处于及格水平。男生握力体重指数测试结果显示我院男生学生肌肉力量良好;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显示我院女生柔韧素质优秀率、良好率分布不平衡,好的多数集中于开设有舞蹈课程的系,如音乐系、初教系。
3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通过课程改革,努力实践“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初步建立起“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
3.1修订了《公共体育教学大纲》
我院以往公共体育教学大纲是从专科体育教学大纲经初步修订而成,因以往的修订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且均是由一人独立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我院教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能适应现在公体课教学的需要。我院通过改革制订了新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为实现公共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新修订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在总体上突出了以下特点:(1)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以及师范生技能目标五个方面进行较为科学的定位。(2)新大纲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理念。在教育观念上注重了学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加强了体育和保健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突出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尽可能体现高师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特点。(3)新大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在力求内容丰富多彩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满足学生爱好及兴趣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初步建立了“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课程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在体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变革。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改变了我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新课程主要体现在一个“转变”即体育普修课向体育选项课转变;一个“延伸”即体育必修课向体育选修课延伸;两个“为主”即以身体练习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四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程评价方面:充分体现以下特点:(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3)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该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专家、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几个途径实施;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任课教师评价等实施。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有序
成立学校体育指导中心,负责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定期举行田径运动会、迎新杯篮球赛、欢送杯足球赛、体育活动节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成立了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棋类协会等体育社团,并对体育社团进行业务指导,引导各社团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4体育竞技活动有所提高
组队参加省大学生飞利浦足球比赛、贵州省三人制篮球比赛、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参加遵义市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等,在参与省市举办的各种体育竞赛中,我院学生敢打敢拼,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我院获非专业组团体总分第五的好成绩,有效地带动了学生锻炼的热情。
4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4.1挖掘民间传统体育,丰富教学内容,改善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
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但现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或者没有太大的变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既不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应付考试的学习心态。
遵义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在体育课教学中,利用民间传统体育自然资源来扩充体育课程资源,把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的民间传统体育进行创编,制定规则,让学生自编游戏或舞蹈动作,并进行自我练习,教师注意鼓励并帮助参与编导和练习,帮助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学生探究、主动、合作的能力和发挥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4.2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次、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我院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教学管理、教法、组织、创新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尽相同,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力度不够;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不够,或不能做到区别对待。还没有真正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进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体质状况、教学内容、学生人数等,可以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更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个相对现象。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又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篮球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技术水平进行分组教学技术好的学生进行教学比赛,对差的学生进行技术练习。这样可以树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尽量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4-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都是从专科层次转变过来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层次水平,教师的实际能力还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要,跟不上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也给了教师新的机会,为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学校每年派教师外出进修,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加强教研室建设,明确教师学科方向,正确处理好体育专业课与公共体育课的关系,从学校到教师都要树立起两方面都要抓、都重要的观念,不能顾此失彼。
4.4充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课程资源缺乏。我院现有的体育场地随着体育馆的竣工,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任然不能满足教学及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开发灯光体育场馆的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运动空间和运动时间,给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努力建设好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课程,如越野跑、定向越野、健美操、武术、民间体育等,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缓解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篇6
论文摘要:通过对福建省巧所本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里的调查,分析总结了目前福建省本科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里的内容、门类、学时以及考核评价等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丰富体育课程内容;限定学分、弹性修学体育必修课;多层次、学分制管理体育选修课;明确定位体育保健课;拓宽专项运动训练课的发展空间;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系统等转型期福建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里的改革发展思路。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健康为第一要素,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课程评价都进行了明确、详细的界定,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生物学、社会学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川。新时期办学方向与办学层次的转型,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了解当前福建省本科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特进行本次课题研究,以期从中找到契机,为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福建省巧所本科普通高校(包括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闽江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莆田学院、龙岩学院)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其教学大纲、计划文件,并对部分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和老师进行访谈,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将巧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类比较与分析。
二、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现状
1.体育课开设项目分布情况
如表1所示,目前福建省15所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共有52项,项目丰富多彩,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开设项目主要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上,其中三大球和武术在高校开展得最好。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在开设了这些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厦门大学根据学校的师资和场馆优势还开设了一些具有健身性、民族性的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且开展得较好;集美大学结合航海、轮机、水产学院专业特色开设了具有院校专业特色的项目如速度轮滑、航海特色体育。另外,由于田径项目的竞技性强,相对其他项目较枯燥,一些高校的田径项目逐渐转变为定向越野、马拉松、野外生存等项目。
2.体育课程门数情况
如表2所示,福建省高校开设体育课程门数不等,最少的5门,最多的32门。其中,厦门大学是开设课程门数最多的学校,开设课程门数多达犯门(以作者收集到的实际教学大纲为依据)。
可见,开设课程门数与学校的场馆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息息相关。由于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趋于多样化,这必然要求配备各专项体育教师,同时体育教师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较深的知识层次和水平;另外,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是体育课程设置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体育课程设置等于纸上谈兵。
3.体育课开设必修课学时情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川。比照《纲要》要求,福建省有接近半数的高校没有严格执行《纲要》精神(见表3)。这种情况与各高校对体育的具体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
4.体育理论课开设情况
理论知识是运动实践的先导,体育理论教学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之一。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首先要保证足够的理论课时,教学时数上没有保障,必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z)《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川从表4可以看到,福建省高校开设理论课学时最少的为8学时,最多的有24学时。比照《纲要》,理论课应该开设约16学时,福建省的情况令人担忧,符合要求的学校只有6所,共占40%,另有半数以上(9所,占60%)的学校是不符合要求的。大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匾乏与其在智力方面的优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5.开设体育课程类型情况
福建省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类型丰富,其中开设比例较高的是选项课、理论课、保健课、选修课(见表5)。福建省高校体育课的主要授课形式是选项体育课(100% ),其次是传统体育课与选项课相结合,而单纯的传统体育课授课形式已经被绝大多数高校所抛弃。在对待那些体弱、病、残等有特殊原因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73. 3%的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有部分高校实行体育课免修政策。个别高校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了重修课、综合课和课外活动课。另有三所高校的选修课采用的是俱乐部的上课形式。这表明新《纲要》颁布后,福建省高校普遍开始重视“三自主”、理论课和学生弱势群体,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建省高校正从制度上和形式上落实了体育课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
6.体育课考核评价情况
从表6中可以看出,福建省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主要是期末的体育考试,考试形式虽有多种,如教考分离、自教自考等,但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没有摆脱常规的“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的“一刀切”的应试考试方法。这种考试方法有其好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评价考虑得不够,这种缺少对学生主观努力因素和技术学习提高幅度的考虑,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特别是“体育差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思路
1.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人发展,课程内容建设将朝着教育性、健身性、时代性和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发展。开设的体育项目应符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符合未来人群健身活动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
2.体育必修课实行弹性修学、限定学分的方式
改变学生在大一、大二修完体育必修课程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修课计划,在大学期间的任一学期完成体育必修课学时和学分,不对体育课程的修课时段做限制。
3.体育选修课采取多层次、学分制管理的方式
体育选修课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种。限制选修课规定学分、学时,但不规定具体修学年限,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侧重地区或学校传统特色项目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任意选修课有固定学分,开设的课程完全由学生自选,旨在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具体授课形式可有教学俱乐部和课外俱乐部两种。
4.明确定位体育保健课,为终身体育服务
对部分身体异常(功能性、器质性)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同时对康复体育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选修体育保健课。向学生讲授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科学地养护身体。
5.拓宽专项运动训练课的发展空间
将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课纳人体育课程管理的范围,把运动训练、竞赛与学分、成绩相挂钩,体教结合,有效推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适当延长修学年限,相对集中几个专业,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第二学位课程,拓展就业渠道。充分发挥特长学生进入高校和课堂的隐性效益—成为高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篇7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健康状况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如何更好地在高等学校开展体育工作,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巫需解决的问题。但纵观近几年国内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宏观层面,而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则甚少涉及。针对现状,本文作者从高校传统体育课程入手,运用调查法,文缺法,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对山东省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了这些高校实施公共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最后本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0.前言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了学生未来健康状况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如何更好地在高校开展体育工作,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以适应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挑战,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函需解决的问题。但纵观近几年国内的健康教育研究,大多停留在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宏观层面,而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甚少涉及。研究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对于改变现实的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对象为山东省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
1.2.1.1问卷调查法,随机发放142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07份,(男生721人,女生686人)回收率为98%。
1.2.1.2访谈法。分别对各所被调查学校的分管校长,体育教师。
1.2.2文献法。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学学校体育的资料,以及在各学校查阅了在校生的体育课成绩以及素质达标成绩。
1.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结果。本研究利用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已经成为各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这一指导思想的理念显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强调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从事体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2.2教学模式现阶段,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改革有着极高的期望,山东省各所高校也有不同形式的探索,有些学校已经逐步地改变了传统的上课方式。如有些学校在2006新学年将实行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即从新生人学即开始上选项体育课,打开行政班的界限,实行一、二年级必修公共体育课选项的方式,三、四年级开设选修体育课的方式(原则上一年选择一项课程,个别素质全面的学生可以一年选择两项)。一年级选项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等实际状况,在进行分班,摸底,体能测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选项需求进行分班分项教学。二年级选修课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体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主要以提高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健身习惯为主。部分学校也开设了保健与康复体育课。该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过胖过瘦)等学生开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太极拳、太极剑、基本素质、球类运动、康复保健知识以及物理康复治疗等内容为主。这一系列的尝试,使得体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 2.3教学项目选择在体育课的选择项目上,各所高校都呈现了项目多样化、娱乐性的现状,学生更关注一些娱乐性强,易于开展的项目。如体育舞蹈、武术搏击、球类项目等。这就要求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应注意以人为本,淡化竞技体育,注重健身性的体育健康项目和竞技项目的搭配,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能延续到成年期进行的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材,避免竟技体育教学内容的低层次重复,降低难度,改变规则,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感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
2.4考核考核是课程建设的向导,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作用。通过访谈了解到,各高校对于学生的体育课考核,逐步步人综合的轨道,一般考试内容包括各专项综合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占总成绩80%;理论知识,占总成绩10%;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进取精神、提高幅度、考勤),占总成绩10%。但是这种考试的内容、形式不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过程评价纳人最后的成绩,并且在占总成绩80%的专项综合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的考核内容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山东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为目标。
3.1.2教学模式实施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健康需求,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3.1.3山东省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学生喜爱,易于掌握的项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3.1.4体育健康课程评价标准和方法较科学客观,且易于操作,能对学生的三维健康观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3.2建议
3.2.1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定位摒弃注重技术的教学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模式。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的健康发展自始至终贯穿于体育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进健康,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3.2.2以学生为本,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强调一个“活”字,让学生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创新能力。
篇8
教师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主体。从陕西地市级高职院校的情况看,体育课教师在教学信息化方面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信息化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体育课教学始终围绕着教师、课堂、教材,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接受、模仿,成了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化、集约化教学的组织形式根深蒂固。体育课教学信息化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思想,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信息资源和手段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构建成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用传统的思维方法推行教学信息化,只能把信息技术当成老师上课的工具,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教学还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无法真正体验知识、原理的生成过程。二是对教学信息化内涵认识模糊。目前,在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两大误区:一个是本末倒置。教学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教学,而不是信息技术。然而,有的老师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简单地认为体育课教学信息化,就是在多媒体教室中实施教学,把体育课上成了信息技术课。另一个是简单相加。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且是教学资源和环境。在学校开展的一些多媒体应用公开课中我们看到,教学内容和过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模一样,光是把普通教室换成了多媒体教室,把板书换成了演示文稿,缺乏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要素的深度加工,把信息技术限定在工具应用层面,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简单相加,没有体现信息技术与体育课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三是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不高,一方面是基本素养缺乏。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认识不到位,常用信息技术设施和应用软件的学习和研究不够,使用能力和技巧不高。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师要制作教学资源,一般要掌握基本的文字素材软件和图像素材软件。文字素材软件包括常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等,艺术文字处理软件Photoshop、FreeHand等。图像素材软件包括图像制作软件画笔、金山画王、CorelDraw、Painter等,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PhotoDraw等。另一方面是设计能力不强。高职院校一些教师对教学信息化认识片面,为了应付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和公开课,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简单相加,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认识,教学信息化设计能力低下。教学信息化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观,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2体育课教学信息化建设对策和建议
2.1加强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
一是建设适度的硬件设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要本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做到实用、实惠。学院要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总体意见,并列入学院改革发展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建设硬件设备过程中要考虑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确保教学场所的全覆盖。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校际合作、借助公共平台、与信息技术公司共建等方式进行硬件建设。高职院校要深化管理机制和体制改革,优化校园信息化管理方式,增强教学服务意识,合理布点,方便师生使用,为教学信息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硬件设备的使用率。二是加快软件建设步伐。高职院校教学软件建设严重滞后,成为教学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大障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信息化机构,根据硬件情况研制和配置相应软件资源,使软硬件协调推进。体育部专业教研室要加快数字化体育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组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对现有的体育课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对成熟的教学图片、文字、音像等材料通过数码技术,加工生成可在计算机上传输的数字化资源。要加强与商业软件公司、重点大学等机构的合作,引进专业化的资源和软件,并积极进行消化吸收,结合本院实际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建立教学信息化激励机制,出台相关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发课件。
2.2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第一要素,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所以体育课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理论,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和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教育观念。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观,更新传统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师要由知识的中心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知识接受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教学工作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现代信息社会资讯发达,信息储存和传播非常方便,当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之中,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焕然一新,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进行学习,获取知识途径四通八达的教学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由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因此,教学工作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格局,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达到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了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了个别化、差异化和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以及探究的欲望被调动了起来。二是强化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具有深厚的信息技术素养是落实体育课教学信息化的有力保证。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明确目标和任务。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理论水平,更新信息技术与课程理念。使绝大多数要达到教师会正确使用常规多媒体设备,掌握常用教学软件,会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训工作要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学校要组织选派电子信息系的老师与体育课教师结对帮扶,大力提倡教师参加国家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活动,使教师尽快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最后,进行水平考核。水平测试既要考核理论又要考核实际操作。组织专家命题阅卷,进行信息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对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取得等级或资格证书的,可以免于考核。实际操作主要考核信息技术与体育课教学整合的能力,每位教师上一次信息技术与体育课教学整合的展示课。
2.3构建体育课教学信息化模式
教学工作的四大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活动结构形式的总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信息化条件下,体育课教学信息化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得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在长期的体育课教学信息化实践中,我们归纳总结出了如下四种体育课教学信息化模式:一是多媒体演示模式。多媒体是指计算机与人进行交流的多种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由计算机加以控制和管理的。教师利用教学媒体技术,化远为近,化动为静,化微观为宏观,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克服了教师以往用语言极力描述,也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形象的尴尬局面。因而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群组交互模式。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能把多媒体信息载体整合在一起的,然后通过图形菜单、图标、窗口作为人机交互的界面,利用鼠标、键盘等输入设备实现人机信息沟通。教师与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视听设备可直接进行双向交流。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整体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在知识的探求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随时可直接向教师直接反馈信息,学生之间可组成群组,进行实时会话交流,同一兴趣小组,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三是虚拟现实模式。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和多传感交互技术,可以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利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或者利用传感设备,进入虚拟环境,成为虚拟空间的一员,实时进行交互,感知虚拟现实中的各种事物和对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教师通过运用虚拟技术,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教学,进行知识原理的虚拟实验验证、技能技巧的虚拟训练过程,逼真模拟现实情境。四是网络远程模式。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学可以面向不同的群组,师生虽不见面,但通过网络,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向老师进行咨询,利用交互式的网络课程和网络上浩瀚的资源,学生可以超越时空,在虚拟环境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化学习,并能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
3结束语
篇9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改革和蓑学方法改革.要注t培养和曩高学生的蓑学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套需要的适应性。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专业性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部领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目录》中,均把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学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模式变化很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加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力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学校体育学,应走在改革的前列.为此,就我校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情况与同仁进行初步探讨.
从1997年9月到200。年5月,分别对我系1998届、1999届和2000届毕业班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法进行改革.1998届学生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个别章节的个别间题进行集体讨论,仅仅对“体育课的密度与负荷”一节,运用讲授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评估和教学实习均不尽人意.针对这种现状,系领导汇集任课教师,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认为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组织形式缺少吸引力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一般,教学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并及时研究对策,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时分配的荃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改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专门讲述教材与教法,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技艺,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设计,体育课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探讨等.
教学方法改革:把原课程教材和特色课同步进行,同时,把斑级分成5}fi个学习小组,把一周的6节课分成3次进行.第一次上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圈绕实现目标提出4}5个问题,供学习小组自学和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讲台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给学生当场打分,该分参与学期成绩评定.第二次上实践课,结合第一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各学习小组自已设计一节实践课,并推荐一名学生上课,各小组交叉进行观摩.第三次上评讲课,在交叉看课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认真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并打分,该分同样参与学期成绩评定.本教学改革方案分别在我系1999届.2000届毕业班进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我系学生并在学校举行的19”届、200。届毕业生教学能力大奖赛上连续两次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注盆教学能力的培养
C1〕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能力培养的力度.21世纪的中等体育教育要求高师生的教学能力趋向高质量、多元化,这势必要求改革现有的教学和实践模式.首先是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内容,其次是实践形式多元化,根据学生教学能力内涵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实践形式,如针对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增加“说课”环节,从而将学生的教学设计实践由原来的个体封闭式操作变为开放的、透明的、有较强的研究与指导性操作.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这一状况,增加课后集体评课,让所有看课的学生各抒已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间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逻辑思维的能力.另外,针对学生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普遍较差及不了解中学体育实际等情况,我系与市内体育设施较好的学校长期保持联系,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体育课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适量承担一些中学体育的辅工作,培养他们的组织和指导能力.
C2)增加指导性、渗透性及示范性.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素质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针对过去学生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仅靠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个人指导的状况,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全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每小组学生的备课、上课及相关事项,并定期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量化考核,形成了广大教师共同关心并切实参与学生教学能力素质培养的良好机制.
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且缓慢的过程.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理论教学与实践外,高师教育的诸环节、诸方面,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把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高师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知识竞赛,在社会调查中注重对中学体育现状的调查,经常参加中学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等。
C3)注重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能力素质向高层次发展.在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加强学生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写“说课”稿、评课稿,举办体育教学研讨会等.对一些有价值的体育教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普遍推广和应用,并给予一定的荣誉,从而形成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3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
(1)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通过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让学生站在大教育的角度上,调查研究中学体育现状,为以后进一步实施中学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C2)通过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技能,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核心目标,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了解教育信息,丰富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较好地掌握教学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
4建议
目前我校体育系课程教学改革正处于探讨之中.面向21世纪,培养素质全面发展、教学能力较强的体育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继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开设特色课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C1)充分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教师、教材、学生、教法、知识、能力的辩证关系,抓着解决间题的主要矛盾.
(2)认清当前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0
[关键词] 高校;有氧舞蹈;教学效果;因素
【中图分类号】 G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21-2
一、前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的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展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目标就是全体学生,针对全体学生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内容丰富的大学体育课程,以此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有氧舞蹈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
有氧舞蹈是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有氧健身运动,最早起源于欧美的健身行业。它是将拉丁舞、爵士舞、街舞等舞蹈元素与健身健美操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地锻炼身体的运动形式。它具有运动强度较小,运动内容丰富,动作设计优美,舞蹈化突出等特点,适合各种年龄层次进行锻炼和各种舞蹈基础的人进行锻炼;它又有别于健身健美操的固定化,它能让参与者能在不同的音乐伴奏下以很轻松的心态完成动作。有氧舞蹈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是高校健美操教学的重要补充,它的动作编排和音乐的选择能满足学生心理的要求,对女大学生的锻炼诱导情绪有积极的影响,可长期开设有氧舞蹈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快乐式教学模式,注重不同音乐与有氧舞蹈的完美结合。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践中,有氧舞蹈课程教学效果比健美操教学效果要好,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通过研究表明有氧舞蹈受欢迎的程度要比健美操受欢迎的程度要高;而且教学实践中表明,有氧舞蹈的教学效果较高和学生身体素质、期末成绩、心理状况变化指标明显优于健美操教学班。
影响有氧舞蹈教学效果的因素
有氧舞蹈课程属于新兴的课程之一,目前只在有氧舞蹈在高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从目前的教育环境和趋势来看,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学生别是女生中更多的喜欢一些爵士舞,街舞等现代舞蹈类项目。而现代舞蹈类运动项目对学生和老师的技能都比较高,因此有氧舞蹈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学生的期望和老师的技术缺陷。
由于体育课程中教学效果是检验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则复杂多样,可分为内在的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的认知因素,外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等环境因素。
(一)教师的主导因素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因势利导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教学中实现最佳教学目的的良好开端。教师的对有氧舞蹈的认知水平是关系到有氧舞蹈能否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氧舞蹈的时代性和学生急切的需求性才能更好的为教学做好准备。只有教师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和研究,才能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能水平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是有效实施有氧舞蹈教学的基础,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教师优美的示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锻炼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以达到教学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只有选择难易适中,舞蹈风格适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有氧舞蹈套路动作,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能在锻炼中找到学习的快乐。教师积极而认真的教学态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是关系到教学效果是否能达到的重要保障。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指导方法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更强,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能提高到学生主动性与再参与性。
(二)学生的主体因素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实施有氧舞蹈教学的客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学生的主体参与因素是有氧舞蹈教学中重要的条件因素。学习动机是学生将学习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因此探索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完成到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学生对有氧舞蹈产生的兴趣与爱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此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个新兴的事物要想得以发展,必须要得到人们充分的认可。因此只要通过不断的宣传和展示,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让学生能更好的认识等有氧舞蹈所带来的的益处和作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直接关系是否能顺利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因素
教学环境要求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所需要的条件因素。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教学设备是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只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有氧舞蹈由于风格比较自由化,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它的开展就需要的是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只有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学习状态和良好的学习心态。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和社会行为,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其影响力会超过物理环境。
三、结论及建议
(一)有氧舞蹈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而且能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参考,可推动我国普通高校大学体育选项课改革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二)有氧舞蹈的教学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虽然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是由于受到教师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三)积极发挥教师在有氧舞蹈教学中居主导地位,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与完成整个教学的整个过程,不断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改进有氧舞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结构,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四)有氧舞蹈课程要想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因素和外在环境条件因素,只有将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态度与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制定更为合理化,教学手段丰富化,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有氧舞蹈在高校校园中积极开展起来。
(五)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的活动,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改善有氧舞蹈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对有氧舞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才能提高有氧舞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海.将有氧舞蹈项目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6).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
- 下一篇:数学辅导课教学设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