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

篇1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而概念又是通过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同时,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为了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独立、完整而厚实的概念,在教学中必须。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内涵的每一层含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层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分几层?哪几层?采取“剥笋子”的方法,一层一层地加以剖析,把每一层含义都讲清楚了,一个比较厚实的、富有“立体感”的概念也便呈现在学生面前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便更深刻了,运用也自如了。

带领学生认真研究概念的外延。外延是由内涵决定的。概念内涵确定后,就必须认真分析此概念与彼概念及他概念的不同,从而正确把握此概念的外延。这样,使学生正确地把握概念,不至使之与其他概念混淆起来。

把概念放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去讲解概念。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如初中政治课“刑罚”这一概念。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刑罚”概念,必须从刑罚的最初产生、到阶级社会的刑罚、社会主义国家刑罚存在的必要性等等方面的内容阐述,这样学生才能对刑罚这一概念有完整的理解,不至于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偏见。

总之,我们在每讲述一个概念之后,不论概念是大是小,都要使学生能掌握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样为理解掌握系统的政治、经济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

具有普遍关联性。哲学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错综复杂、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

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但是同一政治理论中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概念、其他知识点之间有种种联系,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中,认真分析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就必须揭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更大范围内更完整准确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因此,我们在政治课概念教学中必须努力构成概念教学的立体框架。

我们根据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对思想政治课中基本概念的讲解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中心辐射法,在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时通过延伸、扩展等手段,努力构成这一概念立体化的框架结构,使之层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行一种多角度、发散式立体化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要求学生从概念的定义中找出关键的字词,作为这一概念的中心,根据这一点,要求学生回忆出与此相近或有联系的一些其他概念,把它们进行比较。 转贴于

在新旧概念的比较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新概念的定义中提示新要领有哪些方面的本质特征即与其他概念的不同,进行逐层分析。

对每一层次进行分析时,在学生弄清这层含义内容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指出从这一层次角度上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便构筑出这一概念教学的立体化框架结构。在这过程中,学生既能理解新概念内涵和外延,又能理清楚新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既能把握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又能掌握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

思想教育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一句话,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是概念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德育功能,挖掘德育因素。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在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及学生文明行为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篇2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著名科学家牛顿对光学、力学等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的时空范畴是不科学的。他认为空间是脱离物质运动的绝对空虚,时间则是与物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持续性,因而导致他的时空理论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爱因斯坦对时空范畴做出了科学规定,认为时空和物质不可分,随物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时空特征,从而建立了科学的时空理论。因此,范畴的水平如何,直接制约科学理论体系的水平,是科学理论发展程度的显示剂。同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跻身于当代科学之林,就必须加强对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的研究。发达的科学必然有着发达、成熟的范畴及其体系,由此可以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体系完善与否是这一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基本范畴研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一)认识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认识作用,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思维和认识的工具,在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知识、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中的作用。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5]18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方法作用,是指基本范畴作为思维方法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范畴自身升华中的作用。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6]178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内部化;专业化;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朝着更加专业和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不论是在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更加精确、系统和现代的教育内部化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概念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专业性和学科科学发展要求建立起来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学科建设、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中主动地构建自身专业学科知识架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化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与教育本身、教育主体和客体等进行有机融合,在学科建设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促使教育相关内容组成统一有机的系统,构建专业的、科学的、独立的知识架构体系和教育活动体系。根据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基础和立足点,不论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还是教育实践活动,都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主要的活动对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当中,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的点,从而更好地确定教育主题和教育理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核心是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思想实践发展活动,具有独立、自足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烈的专业色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部化,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内部化,还有一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内部化。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化就是建设自身的学科、研究自身学科的问题以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觉的学科认识体系

当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化倾向十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在学科建设自觉性上十分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科建设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要从学科发展的规律、学科建设的态度和学科建设应当遵循的理念等方面采取措施,这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构建的学科认知体系。为了在学科建设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培养和建设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定位、内涵、特点和学科价值等等。要做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培养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情感认同,只有在情感和心理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能够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到坚定。其次,要自觉培养自身的学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自身的学科职业伦理建设,这样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过程中做到爱岗奉献、积极努力,从职业认同和职业理想方面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念”。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判断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发展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科学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的认知、理解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研究内容进行探讨,要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核认知当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科学探索体系。而这一科学探索体系的建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敬业的科学研究精神,这样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相关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科学精神树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真精神。求真精神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现实相贴近,教育内容要能够将社会当前真实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进行客观地展示,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其次,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精神,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保证。严密的论证方式、理性的内容分析以及知识的真理性探究等等,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性精神。另外,探索精神作为科学研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学科的科学研究、内容规律的探索以及理论和实际的实践联系等等,都需要科学探索精神。通过以求真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索精神为主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树立,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工作的科学性。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培养

社会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实践基础,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工作,需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对社会的分析、认知、理解和提炼,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深入到社会体系当中,同时也要将社会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的内容当中。具体来说,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就要对社会进行仔细观察、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以及注重社会发展的改造方向等等,从多个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使之具有社会关怀性、社会解读能力和改变社会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批判,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成功的重要体现。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需要以一定的边界为限,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必须要对边界有着较为明确的限定和认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边界意识的构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条件。边界意识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在思想上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具有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从业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意识的重要体现。其次,在教育活动中以及学术研究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学科进行区分,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另外,不论是在学科建设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对所谓的边界进行研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倾向性提出来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需要从多个角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4(2):16-21.

[2]叶方兴,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4(9):162-167.

[3]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求实,2011(12):93-97.

[4]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从工作研究到科学研究的转型———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14-19.

[5]李萍.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与组织化[J].科学中国人,2016(5):247.

篇4

该书九大元理既独成一个知识体系,合起来又能成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体现了统分结合的原则。同时,该书对各元理的分析又非常透彻,深入浅出的分析介绍各大元理的产生、涵义、功能、研究方法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著,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通过深入研究,我认为该书在具有科学性与重要性的同时,在篇章结构、定义解释、内容以及观点与现实之间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结构上看,缺乏完整性

本书罗列了九大元理,而九大元理是怎样来的,划分的标准、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没有阐述,直接就把九大内容罗列出来,给人感觉非常突兀,内容缺乏完整性。我想,如果在九大元理之前增加一个总纲式的章节,对这几大元理进行一个系统描述,如几大元理的来源、划分标准等。在本书结尾增加一个章节,把研究这些元理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归结。这样开头有了,结尾也有了。能够使本书结构更加完整,体系更加完善。

二、 在概念上,对重要概念缺乏科学解释

本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那么何谓“元理”,它是否等于“原理”,如果不等于,它该如何解释。是指最原始、最基础的理论,还是另有其它的解释。我记得高中政治教材里介绍过“二元君主制”,这两个元是一个意思吗?说实话,我们在看到这本书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没弄清楚该词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要让读者对本书感兴趣,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它,必须对这个概念进行认真解释,并把它与“原理”进行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本书做到准确把握,解除心中的疑惑。

三、 在现实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首先,本书所有内容都在讲理论,几乎没有相关事例说明,形成了为理论而理论的状况,如果能使用一些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本书的价值就会更高。比如,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从问题提出——概念辨析——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几乎都是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缺乏事实论证。既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不相符的情况,如果有的话,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解决。只有做好这些,才真正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

其次,本书也存在理论与现实不相符的问题。理论要求较高,要求人们高标准、严要求,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难做到,甚至理论与现实刚好相反。比如,在理论中常要求人们清正廉洁,不要,但现实中却有蔓延的趋势,尽管党和国家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仍难以有较大改变,导致人们对理论的不信任。当然这不仅是本书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以上两方面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想,如果本书适当增加点这些内容,那么本书的可读性会更强。

四、 从内容看,有的表述不科学

首先,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依据,也因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本章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为题,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类型、特点和价值的主客体等问题进行探讨,从价值论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中的元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价值论不应该仅仅是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应该更加关注围绕时代主题,围绕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问题。

其次,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论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为焦点对象、主要对象、核心对象、边缘对象等,并且对每一种教育对象的要求均不同。而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上述几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管是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不分官职、职业、年龄等,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都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在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承认人的生存和发展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人的思想品德也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着决定性影响。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展开历史变迁专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试图通过历史考察洞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优化环境探索路径和方法。我认为,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给予最主要的重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224-0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1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1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1]。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2]。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3]。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4]。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5]。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6]。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1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2)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3]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

[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2007,(11).

[6]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2007,(5).

[7] 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2007,(5).

[8] 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和核心,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名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为了培养出适应世界所需的一流的人才要在各个方面实现质的跨越,在创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方面实现跨越,在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方面实现跨越,以上这些质的跨越都需要相应的学科建设作为支撑点和核心点。学科建设是高校立校之本,如果将一所学校比喻成为一棵大树,那么他的枝干和枝叶就是所谓的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好坏状况直接严重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这种影响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如果高校很好的抓住了学科建设,那么就意味着其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这样就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局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主要从学科历程、学科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队伍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论述和总结发展历程,正确认识到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这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学科历程、学科体系、学科研究对象、学科队伍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的发展,并提供了一些见解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党的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阶段,主要成绩经验都经历了不断的成熟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酝酿和准备阶段;(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初创试点;(三)思想政治学科的系统建设;(四)思想政治学科的整体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从酝酿到提出观点,再到初创试点,初步建设,再到后来的不断发展扩大,其也在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教育学科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样学科才不会被其他一些学科所代替,不会失去建立和发展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从诞生这个学科的那一天其就一直在争议研究对象这个问题。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和科学性也衡量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否成熟,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研究对象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对不同的意见进行科学分析,还能揭示出研究领域中的矛盾关系。这也是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但是,在学术界中还一直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形成统一的看法,多年来学术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这种争议一直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所以,经过学术界的统一观点,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这样表述: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发展规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队伍

一个学科的建设都有相应的学术学科队伍,学术队伍可以说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起着主导的作用,一个学科建设是否有效快速的发展,都和队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一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也经历了相应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两支学术研究队伍:一是高校以外的社会研究力量,另外一个是高校系列。前者主要包包括企业、党政部门和军队三部分;后者就是本文所讲到的最主要的学术学科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统一的队伍,即以学科学术领头人为核心,老龄青年相结合,有很强实力的一支学术学科队伍。我们知道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发展是充分提供人力的支持和人才的保障。根据经验得知,没有一支经验丰富质量一流的学术队伍,想要有一流的学科基地简直是无稽之谈。对于新成长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与理论的合并无疑又影响和阻碍了学科队伍的发展。尽管一些带头人有着丰富的理论功底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但是从学科的整体情况考虑,不论是与其他方面的学术学科相比还是与学科自身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相比,在学术队伍的建设发展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深层次不易改进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学科力量相对薄弱。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成立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学科力量的是否强大也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早期,该专业的师资都是有其他学科专业转过来的,由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相当一部分人虽然名义上是属于这一学科实际上根本胜任不了此专业的教学研究。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志很快的融入到这门学科领域中,别且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但这样的人才毕竟是少如牛毛。这样导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的人员混杂、学术力量较弱、队伍不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队伍的建设发展和学科力量的提高。

第二,学术带头人匮乏。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有相应的创始人和带头人,这些前辈和专家在学科建设当中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也是同样重要的。在我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直未有自己的学术圈子,相关的刊物也没有办起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高水平人才仍然相当的匮乏,学科的发展也相应的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第三,队伍建设有待改善。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中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并且学术背景和专业化程度也普遍较低,这样的一支学术队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要想实现可持续良性的发展,必须培养和制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骨干队伍,尤其是要重视年轻有为的接班人,这是比为条件更是可行之路。因此,加强和提高学术队伍的建设要从长远考虑,深谋远虑,应把培养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年轻骨干和充分发挥前辈专家带头作用的计划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一门学科的体系建设是影响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也有了初步规模,基本成熟并且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由于学科体系自身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所以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理论研究一级学科的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适应和定位也成为我们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一门学科的体系是否严密是够完善我们可以从学科体系构成的三方面来了解认识:

第一,学科研究对象。一门学科是否成立的首要条件就是是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界定和明确其研究对象,需要我们更需要学术界做大量的工作

第二,学科的专属概念、范畴和术语以及研究方法。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全面的认识,这无疑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受到外界的质疑。所以,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时首要条件就是确定相应的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有哪些方面,针对一个还是多个,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只要明确这一问题我们才能有个构建的开始。然后,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内容,其研究对象就相应的决定了基本内容,但其基本内容不能原地不动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条件的变化,同一个研究对象决定的学科内容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最后,要规范学科的专属概念、术语和范畴,由理论作指导,认真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渐的取向和特点,从自身性质出发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

第三,学科研究内容。思想学科内容是由学科对象所决定的。而学科内容一般情况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相应的结构;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的如何实施与发展的规律。目前,在我国由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所成立的研究方向不是很明了,相对的缺乏,才,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优点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难度和问题。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提出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诸如学术概念的不精准;学术边界的不明确;研究方向的不明确模糊等。

首先,任何一个学科专业都是由一定基本概念和相关特征内容构建起来的,如果一个基本的概念都不精准,基本原则的不确定,概念的混杂程度都严重影响着学科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不同的研究者虽然有时使用的同一个概念,但是对这些基本概念含义的理解却是大相径庭的,用法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这种混搅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很难精准化和专业化,精确度也不高,也使得该学科的建设发展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其次,理论中说到,每个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任何一个事物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中的。同样对于学科专业来说,没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但是没门学科也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是否清晰是否明确是由研究领域的相对确定性决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深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包括哪些研究领域,针对哪些研究方向,有哪些研究对象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并需要我们统一意见达成一致。

最后,研究内容成熟理论的发展模式通常表现为学科研究方式的重审和转换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都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问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两种研究方式都有各自的内在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样自身也存在着许多潜在和隐性的问题。如果两者可以有效的结合,取长补短,科学合理的处理和把握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发展。

(二)分析原因

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科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学科建立时间较短,许多理论问题未及充分争鸣讨论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研究问题却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上集中。在某些领域中,针对一些问题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群体,大量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工作者的研究精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论坛相对滞后。还有在一些学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并没有被重视起来,相反被长期搁置无人理睬。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严重阻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的完善。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

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专业领域中,都依赖于大部分工作者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和奉献,他们为改专业的发展建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同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学术界这些前辈专家的奉献精神努力程度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些工作者研究员由于专业背景、研究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理解也不同,导致会以自己专业的思维方式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理解认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时候的初始阶段都会用借签模式来代替,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的存在和发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后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学科具有不成熟性

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方面有几个方面的复杂性,我们这里做一些分析: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上来说,他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其次,从内容的角度而言,它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还具备一定的心理内容,丰富多彩;再则,就研究对象来说,有着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精神和生活需求具有一定的多样化和综合化;最后就是针对教育的过程来说,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环节,由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这是不可度量的过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是为相应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此我们也面临许多的挑战,需求和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以求甚解。

(三)建议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要日益完善和快速发展,学科建设也要相应的提高,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不断进步所需的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学科建设有所提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统筹安排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相关问题。

要经常定期的举办学术专业方面的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在大学本科中,研究生中,博士生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学术特点设立相应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已经成功设立,主要责任就是对学术开展的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评议相应的研究课题,审定优秀研究成果,这样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很好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工作者,所有学术方面的工作者他们之间的团结一致也能醋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制定相对统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要搞好学科建设工作必须以总书记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融合学科整合法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重视体现理论的整体特点下,加快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要克服本位论的束缚和限制,做到广范围,大口径,中基础,在其他学科上的专探,这样有助于增加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高校中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要重视开设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体现和反映学科专业的特点,用来区别于其他学科。如本科专业必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

第三,建立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上网归档、抽查、检查制度,规范学位论文选题。在大学期间,硕士期间,完成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重要依据。其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内容在此期间也能很好的体现出来。高校再为学生选题和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活动时,有时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所做的内容方向,对于和本专业要求特点重合率低的问题也不做相应的纠正,而是忽略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根本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健康快速有序的反战,所以,高校在为学生指导和选题时,必须严格明确有关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经典作家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和内容,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内在要求相一致。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33-02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在预期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性与服务性统一的体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述评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界定。目前,学界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目的关系界定上。张耀灿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目的等同;孙其昂先生将目标与目的进行了区分,他划分出价值追求的目的和预期结果的目标,直接和内在的意愿目的和行动的目标,存在规范的目的和实现规范的目标,以及可以重叠的目的与目标。[1]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学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目标指向时间长短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和培养目标;根据范围大小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根据目标的重要性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体现了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张耀灿等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陈万柏先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新时期,我们更应依据对象差异,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从而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上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表明,学界普遍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探索和研究也在逐步发展成熟,这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同时更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其一,基本概念界定不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研究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例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及其与任务、目的的关系,学界仍有分歧。其二,研究表层化、宏观化,缺少深入分析和挖掘。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途径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论述,实现途径也较为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标,也称基础目标,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传播的思想、观念如果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思想政治思想目标实现了。同时,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目标是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其他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投身于经济建设工作中,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参与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自身的民主参与的权利,为政府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并做好监督工作;在文化工作中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有不同内容的素质目标。未成年主体,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确定为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学生主体在知识结构、社会角色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素质目标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政治思想素质,这是大学生人格健全与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普通公民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坚持指导思想,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做到诚信、友善。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围绕“人―人”关系展开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承担者,在实践活动中处于指导、支配地位,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这是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进行选择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价值

1.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计划经济体制强调社会关系,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社会需要论”范式强调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联系,忽视微观层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由“社会需要论”到“宏观社会需要与微观个人需求的统一论”范式的转变,这种变化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考虑得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心理需求,紧贴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兼顾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因此,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目标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研究大都是表层化、宏观化的,缺少深入分析和挖掘。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迫在眉睫,首先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目标。目标体系的系统建设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目标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理论、主客体理论、内容理论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目标理论这一系统子要素的内容影响着其他理论要素的发展。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发挥其激励作用。激励理论普遍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励理论中的目标层次理论帮助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不同层次的目标又反过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应该是可行的,当人们觉得目标对自己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实现,人们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去奋斗,去尽力实现这个目标。

4.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制定并接受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从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避免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而导致盲目行动。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确立层次性目标之后,受教育者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反馈等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要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确立及最终实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156.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7.

Hierarchy of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 Xin-rong,ZHU Zhi-mei

(School of Marxism,Ho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00,China)

篇8

关键词:绩效评价;政治思想;企业管理

油田企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正在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迈进。绩效评价以先进的方法、巨大的作用和精细的过程而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都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努力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也是绩效评价方法的开展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含义、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的梳理,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

1绩效评价的概念与作用

1.1绩效评价的概念

绩效评价是质量和绩效、质量管理和质量经营的系统整合,旨在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即通过采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归类和分析得出价值判断,其核心是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达到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这也与当前与时俱进的“质量”新概念分不开,原来狭义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但要将工作质量包含进去,而且也涵盖了实现“追求卓越的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即我们所说的有组织的在科学体系运营下的“全面质量。”

1.2绩效评价的作用

绩效评价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助推剂。所谓企业战略是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即企业根据本身的资源和实力,客观分析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对经营领域和产品进行科学选择,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绩效评价通过层层分解、量化企业战略目标,使管理者、员工能根据绩效衡量标准,促进各个部门、员工按着企业预定目标努力,充分沟通,在部门和个人的绩效目标上达成一致意见,找到差异化的竞争途径,并将这些计划和目标作为对部门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从而在绩效评价上形成合力,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从而保证企业近期目标以及远期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企业形成优秀文化的助推剂,让企业拥有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使企业不断强化优化管理方法,从而给员工营造一种积极、团结、互相信任的工作氛围和和谐向上、适于发展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树立为企业利益服务的意识,绩效得到提高、团队及个人潜能得到开发,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绩效水平,使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进一步具体化和强化。绩效评价通过对组织指标、部门指标和个人指标的科学合理设定,指明了企业员工努力的标准与方向,从而使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到提升。通过多种方式客观公正评价部门和个人的阶段工作,使个人和部门对组织的贡献得到明确,使绩效部门和员工受到激励和督促后有了继续提升绩效的动力,找出低绩效的原因,积极进行改善。为了帮助被考核者找到长处和不足,鼓励下属扬长避短,促进个人发展,在绩效反馈面谈过程中,考核者通过与被考核者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绩效差的组织和个人制定详细的绩效改善计划和实施举措。通过这种绩效评价活动的不断循环,全面提升组织和个人的绩效。

2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念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指标整体结构,这个指标整体结构是由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各个评价指标构成。它是评价人员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准则,是由必须遵循的一定的价值标准和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化而来的能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对象整体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因为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特征,所以很难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这种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中所存在的评价内容的模糊性,由于容易评价,人们很容易注意那些直接的、显性的、近期的效果,而往往会忽视那些难以评价的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中投入和产出的模糊性,相比财物、时间、人力这些显性投入,已经确立的教育形象或者先期获得的教育效果,或已有的教育方面的无形资产等隐性投入则很难做到客观评价;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范围的不确定性,以高校为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培育,但是塑造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属于系统工程,是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后勤服务、课外活动,甚至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所以不能简单地全部将这些成绩归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及应坚持的原则

篇9

关键词:科学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8-0042-03

“范式”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在库恩之后,“范式”一词被用来指称“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了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围”。[1]实践证明,当理论难题得不到解决,并不断失败而引起危机以后,必然要求转换研究范式。随着新的研究范式的深入和运用,危机就会宣告结束。由此可见,研究范式的转换是理论研究不断推进的助产士。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形成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识的结果,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入发展的基点。”[2]8将“范式”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在哲学高度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必然选择。依据“范式”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公认的问题和理论本质的研究所持的共同信念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也是外部环境变迁的时代要求,确切地讲,它是二者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

一、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利弊

从历时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经历了“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向“人学研究范式”的转换。“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问题;“人学研究范式”下,则是主要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价值问题。换言之,在“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人们侧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社会政治需要的属性,着眼于社会大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宣传和灌输党的理论方针的载体,视它为单纯的政治宣传的工具。这种研究范式的产生是革命战争时期为夺取政权这一中心任务所决定的。客观上讲,这种研究范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在社会大系统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各种教育不可替代的。因此,我们党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是,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仅集中在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之下,则是有失偏颇的。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滞留在社会政治需要、工具价值的层面,从而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这一尴尬局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理论基础及其话语规则的调整和转换。张耀灿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于是,以“现实的个人”为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众多学者把“现实的个人”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仔细探究,这两种研究范式始终围绕的主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个人。归根结底,争论的焦点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论者们把社会看作是神圣化的、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先验存在的实体。他们认为,社会是目的,人是手段;“人学研究范式”下,论者们把人理解为现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肉体的人,把社会理解为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实体。他们认为,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所以,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了社会要求,忽视个人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单纯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工具,把人看作是被驯服的对象,人们称之为“社会本位”。“人学研究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克服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这种范式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社会无论其形式如何,都是由人组成的。但是却陷入了另一个片面性。它片面强调个人需要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人们称之为“个人本位”。这样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性化、模糊化等倾向,甚至会淡化或者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可见,这两种范式之间的转换,尽管是为了克服与之对应的范式下的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之下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其观点在理论和现实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他们依然停留在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篇10

1.我们是在何种境遇下开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这是一个彰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问题。如同不应脱离现实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抽象的知识体系一样,也不能无视时代境遇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转变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一门研究德育的全球趋势与本土策略之间交互作用的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全球化现象进行的理论回应。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生活世界的转变必然要求学术研究的范式创新。多元现代性型塑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也催生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在多元文化主体及其思想主张竞相博弈的实践场域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秉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学科特有的解释原则,反思自身传统和国外理论,形成学科研究的核心论域与共识性的研究意识。

2.我们何以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一个关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的问题。在资本逻辑和多元思潮的共同作用下,人类的精神生活日趋空泛,“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沦丧、寻求感官刺激和沉迷相对主义”等成为时代的精神病症。[3]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与价值选择的多元取向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即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基础,以对抗全球性的精神危机。比较研究的多维视野能够超越单一视角的思想阈限,整合人类历史中关于思想传承、政治教化和道德养成的文化资源,在同他者的对话交流中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向度上,提供国外的比较经验,使本土研究具有国际视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3.我们究竟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哪些内容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一个体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问题。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培育信念信仰、养成道德人格以及调整社会关系的政治实践,以价值观的传承和再生产为核心。每个社会都有体现其意识形态本质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中外思想政治教育都承载着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使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任务,是力求建构同转型中国相适应的规范系统,培育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意涵和实践追求,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实现方式,使其嵌入日常生活世界,转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道德选择。西方国家也在积极开展培育共享价值观、弘扬良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社会秩序的道德实践,发挥社区、社团和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创设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载体,实现个体、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些途径与方式能够为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照视域。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基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4]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根本差异在于是否坚持思想的主体性、问题的针对性以及方法的科学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研究,不仅包括对各国教育内容本身的经验描述,更注重探求比较研究得以成立的思想原则,它不是价值无涉的中性描摹,而是内隐着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承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追求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跨文化分析,反思性理解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经验,对文化、传统和习俗等思想资源进行对比研究,帮助我们洞悉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教育政策。

1.可通约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关注来自于多元文化传统和方法论取向的研究对象,尽管存在思维方式、价值立场和研究策略等方面的差异,但在追求德性修养和人格养成等方面是共通的。世界各国都在以政治教化的方式培育意识形态认同的精神基础,追求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观念,要求从宏观视域来理解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及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在“一”与“多”不断往复的辩证运动中,实现从“一元视角”向“全球视野”的观念转换。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向表明,比较研究寻求多元话语的相互承认和理解,探寻彼此之间借鉴的途径方式,在自身传统与域外经验的统一关系中,思索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出路,建构普遍化的知识类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秉持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价值立场、概念框架和解释原则,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重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思想形态和话语体系,使中华文化的特质为他者所认知认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并非是静态的固定结构,而是中西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时空“双重转换”的作用机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西方文化的本土转换,推动传统的重塑与观念的整合。

2.历史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植根于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和开放的意义系统,深入理解和评价一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到决定教育制度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中去。比较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演进的历史进程,应注重分析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传统对当代的影响,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比较研究具有具体的历史规定性,应当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规律、传承模式和作用机制。历史是世代积累的文化沉淀,每个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均形成其特有的思想主题、信念信仰和价值追求,只有具体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演进中的历程与观念,才能获得真实的历史感。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内蕴的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位一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把价值准则内化于个体、价值取向具体化为社会,以及价值目标整体化于国家。作为时代命题的中国梦的表述,就是将抽象理论转化成与每一位社会成员内在关联的日常生活形式,国家意志和个人意愿通过“梦”的表述具体化和亲近化,将每个人的梦想与整个民族的愿景融为一体。

3.中介性。中介是比较研究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辩证运动,提供了国外理论向本土转化的可能性,使外在的思想资源转变成为我的存在。在通晓人类文明总体性进程的前提下,使多元文化的理论和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学科更高水平地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跨文化研究应当超越主客二分的观念,从“我-他”对立走向“我-你”对话,将不同文化传统中关乎政治教化和价值传承的概念范畴梳理出来,再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一时代语境中,赋予其本土化和时代性的解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试图建立一种能够对本土及域外道德教育具有解释力和分析力的结构图示,既非普遍主义的规范理论,也不是特殊主义的局部经验,而是带有地方性特点的中层理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克服简单罗列各国现象的直接性,也要抵制将西方的理论方法不加分析简单移入中国的片面性,而应包含理性审视与客观评价。思想立场的主体性同全球化的普遍性是并行不悖的,愈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便愈加珍视不同民族参与全球文明进程的独特路径。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性活动,实现本土立场与全球视野之间的会通,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与人类文明的共性之间,由于持续地接触和交流,不断地汇聚为普遍性的世界文化。

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意义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在于以全球视角聚焦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问题,坚守学术研究的立场和追求,既寻求贯通的共识,又鼓励多元的差异,在两者之间找寻一种动态的辩证平衡。比较研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于推动各国间的对话,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融合创新。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中,基于自我认同与相互承认基础的文化融合表达了人类文明新的“共相”,能够为多元主体提供精神生活的意义价值。当代世界各国关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植根于自身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必须辩证地加以分析和批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自己的立场、考虑自己的国情,创新特色路径。

1.视域融合。比较研究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相互敞开的思想活动,通过文化对话实现意义价值的共识性理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创设多元主体间对话的空间,使研究者超越个体的单一视界进行整体研究。多元现代性的时代,每个民族参与全球发展的路径都是独特的,要葆有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珍视与对他者文化观念的尊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和而不同”的精神追求,只有在明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诉求和动力之后,才不会以国外的某些理论范式为普遍模式,免于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普遍模式”。

2.启示借鉴。直面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当坚持当代中国的理论原则与思想方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与精神追求,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优势与西方文化的特点有理性判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价值无涉的镜式反映,而是葆有研究的文化自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特定的价值追求。当代俄罗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就在于重塑民族的精神道德基础,唤醒民众关于历史的集体记忆,构筑意识形态认同的文化根基。“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不仅是为了把握其运动规律,而且还要探讨相互借鉴的途径,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发展”,[5]建构一种能够对本土及域外道德教育具有解释力和分析力的中层理论,形成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比较研究可以吸收借鉴不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转换域外理论和经验,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化和民族化。

3.彰显自信。价值认同不仅是个体的自我建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通过与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能更好地觉解自身的意义与价值。伴随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当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将愈加彰显人类视野、时代精神和实践理念,在解决信仰迷失、意义失落以及价值虚无等人类性思想文化危机中,贡献不同于西方理性文明的中国智慧,为民族文化赋予世界主义的情怀。在传播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寻求自身经验的中国表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资源。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本土化,方式是全球化,凝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同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世界性的影响。“只有通过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比较研究,我们才可能发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6]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优势,日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到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