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新闻自由 司法独立

引言

新闻自由源自作为民主制度下的言论自由,但是又不同于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被称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新闻记者更被称为无冕之王,新闻媒体似乎可以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天然的排斥外力的干预。任何社会不能拒绝新闻自由,否则这样的社会将是极权社会;任何社会也不能缺少司法独立,否则这样的社会将是不存在公正、犯罪横行的悲惨社会。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平衡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权力的有效保障,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新闻自由与公众知情权

在西方,最初的大众传播手段即印刷术的出现,成为推动民主建立的原始动力之一。当时,作为新知识新思想载体的书籍承担起批判传统社会的功能。虽然各国统治者和官方教会都极力实行言论控制,但西方社会具有多元化特征,各民族国家并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和影响、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政教分立、教会内部的分裂等因素,以及思想家和学者追求真理的勇气等,都使思想的控制难以奏效。

同样,那些曾为民主理想而奋斗的政治思想家都认识到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民主制度以公民和各种社会集团自由平等地参与为基础,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公平竞争和妥协中形成政治决策。新闻自由是民主价值观在传播领域的表现。民主社会的大众传播不能允许传播手段为政府和少数权势集团所垄断,从而形成对人民大众一边倒的强制性灌输,它要求保障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实现一种不同知识和观念的自由市场。

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留下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话:“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维护这一权利。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段语录被美国新闻界作为标准高悬于各报社的墙上。杰斐逊坚信:“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向他开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所发现出来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他认为,“可以放心地信任”人民,“让他们听到每一种真话和谎言,并且作出正确的判断。”(1)

在现代民主社会,公民有获得参政的权利。但人民只能根据得到的信息作出决定,而这些信息主要是由媒介提供的。如果公民没有得到充分、正确、全面的信息,也就没有“充分知情的民主”(well-informed democracy),因此新闻自由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新闻媒体向公众提供信息,也就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知情权(right to known),国内又译为获知权、知晓权等,指公民了解政府和行政机关的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它是在当代西方得到承认的一项新的公民权利、民主权利。知情权连接新闻自由和公众参与权,如果公众不能有效获取新闻信息,甚至不能获取信息,那么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公众在对信息不能有效占有的情况下参与国家和社会活动,必然导致参与范围狭窄,参与深度不够,进而使参与行为表面化形式化。实现知情权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和行政机关主动将信息公开,另一种是便是新闻记者对信息的挖掘。前一种是政府机关应尽的义务,后一种则关系到新闻采访和出版问题。有关对政府不理的事件,政府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公开,但公众又有权知晓,这时媒体就必须担当这个任务。媒体担当这个任务的理论基础就是新闻自由,通过新闻自由实现公众知情权。

二、司法独立与社会正义

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也规定在各国宪法之内。司法独立是司法的当然要求,裁判者独立于两造超然于待决纠纷是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前提条件。现代法律理论的发展将正义区分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其中程序正义基本内容中就包含着司法独立。司法独立作为程序正义的基本内容,其含义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法官中立,任何人不能充当自己的法官,法官与待决纠纷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使纠纷公正审理的因素;法官独立,法官仅凭自己的良心和理性以及经验裁判,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约,法官可以基于特定理由排除该因素的影响;3、消极裁判,法官审理案件严格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不主动审理案件,审理事实限于所控事实,所深被告限于指控书所载被告,裁判罪名限于指控罪名。一般而言,司法独立主要又指法官或法院独立于其它机构和个人,其它机构和个人不能干预法官审理案件,不能对法官施加任何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裁判的外力。对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的评论报导,应当受到特别限制,新闻采访只能是纸面的记载,不能懈怠录音机、录像机进入法庭。

司法独立被无数次重申作为司法乃至宪法的基本原则不是偶然的。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表明司法作为社会纠纷解决方式的终局性、不可重复性,因此司法必须保证绝大部分纠纷得到公正处理,使整个社会正义在司法过程中得到绝大部分的实现,否则司法就会被人们抛弃。在实体法公正的前提下,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基础就是审理过程必须公正,无偏私,即程序正义(又称程序公正)。司法独立对社会正义的保障,就是通过对审理案件的裁判者的规范,保证裁判者中立独立的地位来实现,任何有违裁判者独立中立性行为的出现,都是对司法独立的严重违反,法庭必须排除,甚至不惜重新开始审理过程。

三、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

新闻自由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有效行使,但新闻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由于电视新闻必须吸引大量观众和压缩报导以适应节目时间紧凑的特点,所以几乎不可避免地有过于简单化、琐碎和哗众取宠的毛病。由于追求效果,往往热衷于新闻的刺激性。所以很自然,事务的常态不是新闻,变态才是新闻。“好消息不是新闻”,“坏消息才是好新闻”。人们都在工作不是新闻,罢工才是新闻;西方新闻界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另外,新闻到底应当深入到社会何种程度,如何解决新闻自由与其它权力(权利)的冲突?在司法方面,新闻自由在何种程度上才是既保障了自由又无害于案件公正审理?媒体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审判公开的同时,又可能对另一重要的法制原则——司法独立构成威胁。诚如有学者所言:“现代大众传播工具如新闻报纸、无线电与电视等之发达,往往对于法官独立性构成威胁。由于大众传播工具对于司法领域之报导,而对司法之影响程度亦日渐上增,因为整个社会舆论,均为大众传播工具所控制,有些法官之审判,就可能受此等组织之传播系统所控制之舆论所左右,而失却独立审判之立场。”可见,对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作一番有效分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首先,新闻在司法上作用就是新闻监督,以媒体报导间接实现审判公开,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居住分散,不太可能经常以旁听的方式去了解司法、监督司法,因此使直接审判公开呈现一定的局限性,而公民对于法院审判的案件应当享有知情权,这样就为间接审判公开留下了合理的空间。媒体报导和监督恰恰充当了扩大审判公开范围、最大限度实现公民知情权与监督权的角色。另一方面,直接审判公开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许多地区法院由于受审判场所、设施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群众旁听的需要,有时甚至发生影响法庭秩序的情况。通过媒体报导实现间接公开,可以弥补审判场所、设施的不足,成为公民了解司法、监督司法的主要途径。

其次,司法对新闻报导具有天然的排斥倾向。司法的独立性要求法官必须保证自身的超然性,美国法院规定:法庭和法庭的一切设施受法庭控制,法官有责任严格控制法庭和法院处所的环境以确保传媒和公众不干预被告接受公正审判。法官可运用若干程序上的方法来排除报导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一)推迟审判案件直到偏见的危险消除;(二)如果有关的报导尚未充斥整个州,将案件转移到另一县区,或从另一县区引进陪审员以代替转移案件;(三)监督对陪审团成员的预先审核,以确保对被告的清白与否抱有先入为主的候选人不能入选陪审团;(四)隔绝证人或至少警告他们在作证前不要听从传媒对于诉讼的报导;(五)命令重新审理;(六)限制性命令,禁止案件的所有当事人向传媒做出带有倾向性的陈述。保证司法独立是案件审理的前提,无论媒体发表何种言论,只要可能影响案件审理,法庭就必须加以排除。

但是必须指出,虽然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并不表明二者不可调和。美国虽然1972年布朗兹伯格诉哈耶斯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否定了新闻记者享有不披露秘密信息来源的特免权,但是由于是以5:4微略优势票获胜,且投决定性一票的鲍威尔大法官赞同另外四位法官的看法,认为在其它情形下应当给予新闻记者至少是有限的拒绝披露秘密信息来源身份的作证特免权。自此,给予记者作证特免权以保护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就成为美国法律界和新闻界热切探讨的问题。目前美国一共有3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建立了保护记者不披露秘密信息来源身份的作证特免权,一些州通过法院判例也确立了限制性的新闻记者作证特免权,显然如果没有司法独立,法院一定不能确立保护新闻自由的判例比国内影响立法机构立法。(2)司法独立由此对新闻自由产生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新闻监督作为保证审判公开的一项举措,使法官在公开中裁判案件,有力的防止其它机关和个人的不当干预,有力保障了法官独立判案,毫无疑问促进了案件的公正审理,对维护司法独立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处理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必须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笔者认为,新闻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引申出来的权利必须得到保护,同时司法独立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础也必须得到体现,在一般情形下,应当坚持新闻自由的优先地位,新闻记者应当享有包括采访、出版司法事件的权利,新闻记者对秘密信息来源应当享有拒绝披露的权利,只有在记者掌握的材料是对案件审理的关键证据时才能被法院强制披露,但是如果新闻自由所保护的利益面对的是司法独立所保护的国家安全利益时,则必须让位于司法独立。总之,披露应当是非常情形才得以允许。

参考文献

篇2

实用之学,热门之术

务实派文科生打破了黑色童话,但仍无妨他们在深造的路上继续前行。读研、出国进修也常常成为他们充实、提高自己的选择。

十年一度法律梦

讲述人:轩轩 中国政法大学

初中开始就迷上美剧了,每次看到剧中的律师和医生穿着精致的套装、开着名车,查起案子来心细如尘、思维缜密就心生羡慕。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现实生活中的律师并非那么潇洒,但律师这个职业理想却早已在我心中扎根。

2007年志愿填报,我接受调剂,在上海一名校念中文,中途转专业未果,只好开始了四年的文艺女青年的生活。我并没有放弃最初的理想,大二暑假开始,便在律师事务所做助理。尽管助理的工作只是打打杂,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而我仍然兴致勃勃,因为内心深处的法律梦再度被唤起。

大四上学期,我拿到推免资格(类似保研),投出了十份简历,目标全部是法律硕士专业。如我所愿,现在的我,正坐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课堂里,延续我的梦想。为了这一天,我坚持了十年时间。

闲暇时间,我仍然穿梭于两个律师事务所之间,一边做助理,一边努力夯实我的法律知识。明年,我将参加司法考试,既有压力,又有挑战。

我的同学和学妹中,很多人成为律师、法官、中外名企法律顾问,当然也有人成为商人,甚至作家,正是法律专业训练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严谨的逻辑做最强大的后盾。

我的经济我做主

讲述人:肖安 厦门大学

会计专业一次就业率可以算是众多文科专业中最高的,我的同学很多大二大三就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也有人在毕业时顺利留在自己的梦想殿堂。一部分选择出国读研的同学,到澳大利亚学习会计相关专业成为他们的首选。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愿意留在国内继续读书,北大光华、汇丰、清华经管或者美丽的厦大,都有会计专业学生的身影。

注册会计师(简称“注会”)是最热门的执业资格考试之一,拿到注会证,你的就业前景就明朗得多,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由于会计工作对地点毫无要求,只要你能力有余,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可以“多点执业”:很多人即使有稳定的工作,也能在其他公司兼职。会计学的工作绝不会只局限于账簿之中,只要你善于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会计工作的提升空间也非常大。

经济、金融、会计学等专业虽然文理兼招,但对数理思维要求非常高。我们是“最不文科”的文科专业,也是文科生中的金牌就业主力军。另外告诉你们个小秘密,都说学经济的学生会理财,因此这种“经适男女”很受欢迎哦!

管智经世,厚德博学

讲述人:赵梦 山东大学

管理专业一般分为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两个大类,工商管理相关专业和经济金融等专业就业领域大致相同。公共管理包括文化产业管理、传媒管理、卫生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就业涵盖各个领域。我们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本科毕业选择去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对口岗位非常多,也有人接着读研,或者出国。

管理专业的课程量大,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知识, 细化到各专业领域的课程更多更杂,因此毕业生往往知识面非常广,也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因为管理系学生是“以一当十”的人才。放眼当今社会,市场上大量商业性企业为管理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管理学类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在商业性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教育行政管理对应的学校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对应位置是中层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对应位置是HR部门,公共管理专业的对应位置是助理、秘书等。

每年暑假,很多公司都在招大三年级的管理培训生,大家也都是通过这种实习,毕业时找到称心的工作。

务实派

我之所爱,何以为用

在“我爱的”和“我需要的”之间,总有一种似是而非的神秘关系。选择或“被选择”的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和哲学专业的学生,大概最明白这一点。但其实这些学科也具有非常实用的一面。台湾作家、导演吴念真曾说:“我是谁?有人这样解答:你是你念过的所有的书,是你爱过以及恨过的所有的人,是你所经历的所有的事。” 因为学科的知识会被慢慢消化,成为你本身,体现于生命的每个细节。

百无一用是书生?

2011年11月5日23:00,竹枝:“写纸巾的内容营销话题,有一个话题方向是情感类诉求,类似于‘当XXX的时候,只有纸巾陪着你’。还真有那么一个晚上,全办公室的人都走了,剩我一个人在关了灯的办公室里哭,一张一张地抽纸巾。做文案五个月,第一次写到跟自己的生活,有那么一丁点关系的东西。”

学姐竹枝去做了文案,是让人很吃惊的事情。她孤傲冷漠如其名,又才华横溢得让人不敢接近。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宁愿选择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继续读研或者选择一些不需要太多交际的工作? 后来想,她的确是适合做文案的。能用文字揣摩人心、能将一切平常都变得美丽的中文系才女,的确应该将文字的美传播给更多的人。她在日记里说过一个故事,有四个卖橘子的摊位,第一个前面什么都没写,第二个写着“四元一斤”,第三个写的是“四元一斤,包甜”,而第四个却写“四元一斤,甜过初恋”。所谓文案,大概就是第四个上面简单的、额外的那四个字。那四个字,让暗淡的街道、过去的时光,一刹那明亮起来。

2012年7月21日07:08,竹枝:“总有一天,我可以进入一家我曾经梦想的公司,写出哪怕一句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一辈子可以工作的时间这么长,我相信总会可以。”

爱哲学,爱智慧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我想了很久,现在想明白了。”蜀桐笑着说,“精神性的东西,是人生最重要的。”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她的父母希望她成为的,是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希望她的人格美像古琴音般使秋天变得爽丽,甚至使流云留驻。大一的时候老师在班上问,有哪些同学是自己选择哲学的?她是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个。其实老师在毕业前,应该再问一遍,有哪些同学爱上了哲学,觉得很值得?我想当初觉得委屈的那些人,会郑重地举起手来,蜀桐想必是第一个。

蜀桐说,真正不怀成见地进入这个学科后,才发现它是那么深邃、那么美。读计算机的在帮别人设计软件,读会计的在帮别人数钱,读外语的在帮别人翻译,读法律的在帮别人申辩,而只有我们,在思考生命。三年的知识积淀让她对什么都有自己的一份见解,不盲从、不愤激、不漠然,她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去回应这个世界。

“悉达多是王子,他拥有那么多,可还是放下了,成为释迦牟尼。”蜀桐在和我QQ聊天时曾说,“物质、虚荣、名利,我们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况且,当我们放下的同时,得到的是一切。”

你们睡了,历史醒着

冬青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的是龚自珍的一句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读历史的人恐怕比读中文的更不好找工作。这些在灯下埋首于古籍的人,眼光都落在过去——其实不然。读历史的人,有一份深厚的素养,使其不至于愚昧和专断;善于观察,用长远的眼光,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篇3

本文将对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以及我院汉语言专业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我院汉语言专业的发展。

一、汉语言专业概况

该专业在中国自1994年开始招生,经过不断发展,现在部分高校在该专业下又设有不同方向。如上海交通大学设有中国语言文化、经贸、中国科技文化三个方向;华东师范大学下设商务汉语方向。我院设有汉语言文化和经贸汉语两个方向。该专业主要课程包括汉语读写、汉语口语、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报刊等语言技能性的课程以及中国概况、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民俗、中国简史等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此外,实践教学环节还包括语言实习、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大部分高校对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是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八级或以上,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可以毕业。

二、我院汉语言专业的特殊性

我院汉语言专业依托于上海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大系统中,在课程设置、学分要求、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和学校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学校存在着很大不同。

首先是学制。上海大学采取10周为一学期的“短学期制”,全年分为秋季、冬季、春季教学学期和夏季实习学期。留学生需要用更快的速度来适应上课、复习、考试各环节的连接,也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10周的教学时间,有效地消化吸收上课内容,才能从容应对考试。

其次是学分要求。在我院汉语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留学生除了要得到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实习学分外,还需要获得20学分的任意选修课学分。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课和跨学科、专业选修课两部分。这两部分课程都是和中国学生一起听课,统一考试,由开课部门统一管理。留学生在选修这样的课程时,可以有最大的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有基础的,对自己学业、就业有帮助的一些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然,这些课程对只学了一年或几年汉语的留学生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笔者在下文将讨论此类问题。

第三是教学管理。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国际交流学院完成,而教学管理主要根据学校相关文件执行。在涉及到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问题上,我院在获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许可下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如考勤制度、试读警告制度、插班生学分认定办法等都参照学校相关文件规定,而适应留学生特殊性的相关规定比如免修政治、体育类课程,及格标准调整为48分(48分的及格标准只适用于学校公共课程和跨学科、专业课程,本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及格标准为60分)等。

第四是班级概念淡化。由于上海大学采用学分制,留学生可以在教学秘书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汉语水平自主选择所上课程,他们所在班级处于变动调整的状态,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五是导师制。我院已经指派了相关教师充当本科生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该生的学习进程的指导、学术研究能力等。

三、关于我院汉语言专业教学和管理的几点思考

自2003年9月我院开始招生以来,笔者一直担任该专业的教学秘书工作。在此,将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和对留学生进行访问调查的结果,分析和总结该专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如何加强班主任(教学秘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辅导员和导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

教学秘书、辅导员和导师是上海大学为本科生配备的管理和教学方面的指导老师。教学秘书主要负责学生的教学管理,是学院和学校教育部门的联络人,起到的是上传下达的作用;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动态、困难和问题,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解决后顾之忧;导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这三者均关系到留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我院现在的教学秘书和辅导员由一名教师担任,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如何加强管理成了首要的问题。笔者有以下思考:

建立专业学生班级网络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用实名或匿名发表意见和建议,就汉语问题、学习方法、生活困难等方面进行讨论和互助,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和老师以及学院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和误会。

建立定时家访制度。鉴于留学生上课较分散,个人课余时间不尽相同的情况,辅导员可到留学生宿舍进行家访,这种聊家常的氛围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甚至抵触情绪,帮助学院了解学生情况,也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不必要的隔阂。

2.实习如何开展

我院汉语言专业分为汉语言文化和经贸汉语两个方向,而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汉语+文化、汉语+经贸具有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需要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中的实习环节中进行充分的考虑。

每年的实习即语言实践安排在夏季学期进行,为期5周。这段时间不应只是一份报告或论文就能完成教学目的的。必须要为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让他们真正融入到中国社会中去,从而真正提高留学生主动关心中国社会、主动参与中国社会发展和改革的积极性。

我院曾多次组织该专业留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2005年6月去青浦文化馆了解田山歌,7月去嘉定文化馆了解草编和竹刻,2006年7月前往七宝古镇进行社会调查。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会写出实践报告。在此基础上,学院与上海大学莘远公司、青浦文化馆、嘉定文化馆、上海市闸北区大宁街道等单位筹备建立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实习基地。

3.如何建立汉语言本科生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由于汉语言专业班级概念淡化,学生在上课以后就分头赶到别的教室上课,导致有的学生一两个学期过后还不知道同专业同学有哪些。这些情况不利于建立该专业的集体意识。一个专业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有了集体意识,才会有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才能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开展工作。

在培养目标方面,我们也期待并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能成为其他汉语生的领头羊,在学习、比赛、活动和社会交流各方面展现出他们的风采和优势。然而,现在的情形是大部分是内向的日本学生,而且分散在宝山和延长两个校区,语言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在建立集体意识上有一定的难度。

我的建议是,针对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亚洲,日本学生所占比例相当大的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工作。根据他们的特点,调动积极性,消除集体惰性。日本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努力但主动性不足,参加比赛等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可以把学生打破国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联络和安排具体活动。另外,定期组织学生举行班级活动也是建立集体意识的有效办法。

4.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共享校资源

本院师资和外院系师资都属于学校共享的资源大平台。学生在选修公共课和跨专业课时,能接触到各专业、各领域的其他优秀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和他们交流学习。如对中国唐代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听历史系课程,就相关问题请教历史系教授。对中国社区特点进行研究的学生可以请教社会学的老师。而想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留学生能在文学院学到相关理论知识,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所学理论结合起来,有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5.如何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促进学业进步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分制,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上海大学在低年级设置导师岗位。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后,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导师制对于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和关键。现在入学的留学生大部分是日本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鉴于其中一部分同学想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者有攻读硕士等深造的要求,为其配备导师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业。导师一般可采取讲座或咨询的方式予以指导。

篇4

大家好!

首先,感谢区委组织部和大村办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我区大学生村官朋友们共同分享我的任职感受。我叫郭伟涛,毕业于许昌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年月,我放弃了的教师工作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怀揣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走上了“大学生村官”之路,年月被选聘到村村任村主任助理。今天受区委组织部的委派,我将从个人的视角谈谈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感受。

(1)首先,我先浅谈一下我一年来的工作感受。

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一定要放下架子,摆正位子。就是既不要把自己当成乡干部,也不要把自己当成村干部高高在上。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更是很可怕的。唯有自己先做好一名村民,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村干学部。

二、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学生“村官”,要立足长远,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成长成才,实现价值。既要俯下身子,谦虚谨慎,又要发挥优势,学以致用。做好六种角色:做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做新思想新理念的转变者、做基层情况的调研员、做民事纠纷的调解员、做村民致富的启发人、做乡村发展规划习者。

三、学习学习在学习。简而言之,就是要时时处处都要多虚心学网习。

四、真诚为群众服务。与群众打交道,自己吃不透的东西,不要随便答复别人。自己力所能及的,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为别人办到,唯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群众心坎上,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五、创业与发展,必须超前思维。(略,下面会具体阐述)

(2)下面,我就自己的创业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烟叶种植

年月,我来到村,经过一个月摸底,对村有了初步了解。防火期间,刘书记下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动员全乡广大村民规模化种植烟叶。首先通过和村干部座谈,摸底,基本掌握了那些村民有种植烟叶的意向。然后通过发放宣传单,走访、调查、座谈等形式,确定了三到四大户愿意大规模种植烟叶的。我和村干部带着政策宣传信息单,找这几户具体座谈,通过讲信息、讲政策、讲政府的协调及补助力度,基本上说通了他们种烟。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承包地土地协调相对困难,秋季种植马上开始,个个种植户纷纷知难而退,令我们村“两委”班子非常伤心,一月来的工作结果就这样顷刻即流。不过,痛定思痛后,我和村干部也一直再反思,为什么种烟户稳定不住,后来我向王书记提出了可以引导我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员回村创业和带业的思路。王书记听了,当即采纳了此建议,发动全村党员及干部向在外工作人员传递我村种烟的信息,不久,我村在上海的一名创业成功者愿意回家乡投资,经过电话联系沟通等等诸多形式和困难,我村这个人从上海做飞机快速返乡。他就是现在的大股东之一的刘峰,后来他高兴的说:“在乡政府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我用多年在南方赚的钱承包了200亩的烟叶地,还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我要好好把业创好”

后来我也积极参与土地承包工作、育苗工作、种植工作、浇水施肥工作、和田间管理工作。建烟炕时,由于资金暂时不足,在王书记的超前思维鼓励下,我也投进去了一万元。当时他说:你刚毕业那一万也确实不是个小数目,但是,只有你投钱了,你才会更用心参与其中,以后你获得的经验会更大的。不久,他说的话应验了,我们种的烟叶质量在全乡是一流的,其他村的种烟户纷纷来学习,顿时我心里宽慰多了。跟着聘请的技术员我学到了很多种烟知识,和王书记在一起我也学习到很多的农村管理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二、食用菌种植

说起食用菌种植,刚开始我也是无意间干起来的。记得年月底,我的一个本家哥哥四处借钱,说是没有钱买食用菌原料——棉壳的钱了。于是我就忍痛割爱把我准备买电脑的3000元钱借给了他。

其实我们是有代沟的,他比我大的多,不过后来经过我们不到一个月的接触我感觉他人还不错,种植技术还可以,就是管理跟不上,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又经过我一个月的思想斗争,分析分析他的优于劣,分析分析我的优于劣,我发现我们两个刚好能够优势互补,联合起来干事业刚好能够弥补自己的各自不足。经过我和他的协商谈判,我们达成合作,正式开始合伙种植食用菌,一般情况下,用玉米芯种植,投入与产出比是1:2~2.5左右,也就是说投入一元,基本上能获利0.8~1.2元。用棉壳种植,投入与产出比是1:3.5还要高,如年春节,我们2000元的料,产出的蘑菇买了000多元,除去成本我们净赚了5000元。但是创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其中遇到了原料难买的问题,去外地进料成本又太高,风险太大,培养的技术工,如装袋人员不固定等问题相续出现,日常管理的漏洞问题也相续出现,资金的管理,出菇的时间及上市的把握等等尤为重要,不然周期把握不好,会降低我们的利润的。蘑菇最多一年可种三茬,一般我们种两茬,棚需要一定时间休整,杀菌、消毒等等。目前我们两个大棚一茬的利润在20000元左右,再去掉技术工人的工资,基本上纯利润股有15000元以上,这样算来,我们一年的收入能达到40000~50000元。也刺激了农村留守的富裕劳动力就业,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

三、网上营销,传承玉器(古器)文化

说起古文化,我是从大学开始系统学习与研究的,我上大学有个毛病,不爱文学爱历史,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看着人家历史系好玩,所以就经常听历史系的课,选修历史方向的选修课,经常在图书馆不看文学书但看历史书,对历史书籍情有独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就真的与历史文化结缘了,主攻玉器方向,重点是春秋玉雕文化和明清玉器文化,擅长春秋“圆帽工”玉器的鉴赏与交流。

现一实体店铺实行出厂一站式服务,网上店铺直接营销现以全面开始。我们现在采用工厂(妻在其中)+实体店铺(岳父)+网上店铺(我独有)多渠道多元化经营模式,来达到我们的多产共生、多元共生。我的网店主卖玉器,货品来源,手工雕刻作品(有十年以上的师傅)、代卖老货老玉、自己购买的又出售老货老玉、替别人拍卖的东西。本人经常踩古玩市场,偶有捡漏。常参加古玩行业协会的交流。至于网店的其他运行细节以及利润问题,涉及商业运作问题。在此不便细说。

网络,是二十一世纪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最便捷载体,只有通过他才能推动新世纪的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希望大家都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波音飞机的大亨们很厉害吧,但是你们是否知道,波音飞机的大多零部件都是从其他的中小企业购买来的啊!所以说没有中小企业,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公司的大亨们就很难造出这样一流的飞机,所以说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繁荣,也离不开网络载体和中小企业(主体)的繁荣发展。网店是十分的文明和开放的,他解决了在网下没有成本开店的烦恼,只要肯动脑子,一切都会属于你的。我要说网上商店,还是有辽阔的白色空间的,如何把他们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案,需要我们心灵不老、精神不老的开拓者去尽情的挥洒。我相信,只要有爱、有爱好、有追求,有梦想幸福一定会属于你的。那你还犹豫什么,马上行动吧。

篇5

[关键词]4H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赵莹雪(1971- ),女,四川西昌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广东 广州 5114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20103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20-02

一、前言

当前旅游业正面临着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的需求,旅游人力资源素质已经是国家旅游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以1986年旅游业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标志,我国旅游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2009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中国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成立于1979年的上海旅游学院是中国第一所旅游高等院校。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高职旅游管理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到2012年年底, 国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各类专科及高职院校已超过1081所,在校生总数达11.55万人。这些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提升,导致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与旅游业人才需求间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完善。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始办于2003年,近年来该专业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在总结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前期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构想,以期进一步完善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与旅游业界存在“结构性供需错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为旅游业培养服务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还是中高层管理人才,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有较大差距,学生总体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仍比较盲目。造成大量毕业生择业时转行或因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等原因,短暂就业后离开旅游岗位。这种问题的出现并非由于旅游人才供大于求;相反,当前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据统计,当前我国旅游业有近6000万就业规模,但实际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者却只有4450万人。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在2020年旅游业的就业规模将从目前的6000万增至1亿人左右,广东是“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要在2020年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对旅游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结构性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2.课程设置欠合理,专业能力培养与旅游企业要求不匹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与中职生相比,有更多的理论知识、更强的理解能力;与本科生相比,应相对具有更强的旅游实践能力,应该更能胜任旅游一线或中级管理工作。因此,对于操作性和实际性要求很强的旅游业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但是,由于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源于传统的地理系、历史系、管理系等,因而显出浓厚的母体色彩,缺乏应有的主体特色。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存在一定程度的“因人设课”“因力办学”的现象,实践课及相关学科课程开设较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突出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欠佳、能力与素质结构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仍存在差距。

3.教学安排缺乏弹性,专业实践安排与旅游企业用工时间需求相脱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通常实行寒暑假学期制的教学安排,而旅游市场具有明显的淡旺季特征,旅游企业在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往往是用工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和最乐意接受实习生进行专业实践的时期。然而,此时往往是教学计划中的假期,没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安排,因而在合作企业提出用工需求时,学校通常是作为中间者告知学生有相应的兼职机会,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这期间学生的专业实践往往是零散和缺乏组织的,实践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都难以实现。同样,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专业实践往往又是旅游企业用工淡季,旅游企业即使勉强接纳了实习生,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很少,教学与实践脱节。

4.教学方式与评价形式单一,人才职业素质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旅游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旅游业将面临更多选择、更高服务质量的需求市场。此外,中国尤其是广东省旅游正由传统的“低起点,高增速”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的“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这些变化对旅游人才要求进一步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然而,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体验,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难以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致使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是基于4H人才培养目标,即“高文化品位、高服务技能、高情感智商、高自我提升(high cultural quality,high service skills, high emotional quotient and high self promotion)”,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打破学期授课制,实行旺季顶岗、淡季学习的弹性教学制,经过两次“校内学习―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工学交替循环过程,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实现一年会讲解、两年能导游、三年懂管理的三阶能力递进。

2.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解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业界存在的“结构性供需错位”问题。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前期专业调研,与旅游企业相关人员与行业专家开展专业研讨,了解到广东旅游业将急需以下两大类旅游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一是高级基础性旅游人才,工作在旅游企业一线岗位,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其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业务技能直接关系到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作为一个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需要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国际档次的高文化品位、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旅游消费服务,这就需要大量高级基础性旅游人才做保障。二是高级专业性与新业态旅游人才。广东正全面提升旅游魅力,实现传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结合国民休闲计划的推广,大力开发省内专项旅游,推进旅游与文化、科技、农业、林业、海洋等相关产业与行业的融合发展。这种发展需要一批既熟悉传统旅游业又了解岭南文化、广东历史、海洋旅游、生态旅游、会展节庆以及其他特种旅游的专业人才。

针对两大类人才需求,确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4H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广东旅游业,坚持职业道德、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技能特长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高文化品位、高服务技能、高情感智商、高自我提升”――4H素质的、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岗位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导游员、旅游计调员、旅游咨询员、旅游营销员、景区管理员等,需要获得导游资格证、旅游咨询师证、旅游计调师证、旅游营销师、旅游产品策划师、景区管理师等岗位证书之一。

其次,改革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解决高职旅游人才专业能力与旅游企业要求不匹配的问题。通过走访旅游行业企业、回访毕业生,广泛开展广东省旅游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任务,根据典型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配置课程;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编排课程顺序,构建“基于4H培养目标的三阶递进”专业课程体系。我院的具体做法是与广东省旅游协会以及多个旅行社密切合作,搭建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方参与的“三元组合”教学平台,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剖析每一个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此确定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项目,具体如下表所示。

第三,改革学期制授课形式,实施弹性教学安排,解决专业实践安排与企业用工时间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吻合旅游企业生产服务周期,教学要素围绕区域旅游旺季进度配置,平时以课堂教学为主,旺季学生全部进企业顶岗,工作与学习交替实施;教学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教学安排上打破原先两年半校内学习、半年就业实习的“2.5+0.5”的传统授课教学安排,以满足企业旺季人才需求和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安排大二暑期7月中旬到8月下旬进行教学顶岗实习,大三下半年进行就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校内学习―顶岗实践―再校内学习―再顶岗综合实践”的校内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将第五学期提前1个半月从暑假开始,11月底结束,安排暑假的1个半月在企业顶岗实践,9~11月再返回学校学习。

该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面的共赢。对学生而言,一方面,通过有组织地对不同岗位的实践,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全方位认识旅游企业的操作流程和业务,实践各岗位的职业技能,促使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的教学流程,不断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12月份是用人单位的集中招聘期,此模式可保证学生在签约后随时进行就业实习和提前进入就业市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学校而言,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通过暑假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为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提供了平台,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企业而言,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旺季用人之需,而且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从而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基础。

第四,改革教学方式与评价形式,解决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改革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方式为学校+“企中校”+“景中校”的多元教学方式,改革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为“教师+企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让学生在“企中校”“景中校”中全方位体验旅游企业文化与职业环境,潜移默化地感受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指导教师,并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以及季节性员工等服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旅游企业员工一起工作和生活,淡季在景区学习基础理论课程。这种开放的培养方式,使教学环境从学校扩展到企业和社会,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扩展到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教学方式由“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引申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由教师单方评价扩展到“教师+企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从而达到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吻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四、结语

高度重视并有效推进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职业人才,以满足旅游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将是我国旅游业与世界接轨过程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总结前期专业建设成果,构建了“基于4H人才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旅游教育与旅游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为核心,探讨如何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对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旅游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荣明.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五所院校的调查研究[D/OL]. 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1-06-

01.

篇6

[关键词]高校 历史 双语教学 困境

[作者简介]关庆凡(1980-),女,黑龙江海伦人,齐齐哈尔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世界史、专业外语、国际关系等教学研究。(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12-03

双语教学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它也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教育部早在2001年8月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尤其是“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10年来,伴随着教育部有关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精神,全国各大专院校也都在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努力朝这一方向和目标迈进。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前行的路途中,双语教学在各大专院校的实施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师资、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评价机制等。从高校历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情况来看,所遇到的问题既有其共性之处,也有其特别之处。笔者结合双语教学的实践,对历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历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困境

1 历史双语教学碰壁中国史。“双语教学在碰到历史学科中的‘中国史’时,面临尴尬。”尤其是有关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受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局限,有些教学内容很难找到与之相应的英文思解释,即使勉强解释通了,也是“变了味儿”的东西,“跑偏”现象严重。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失去了东方文化的特有魅力。因而,中国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实施双语教学必然遭遇困境。相比较而言,历史学科中的世界史比较适宜开展双语教学。尤其是世界近现代史文献资料丰富,时空概念又与现代接近,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因而,世界史方向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实施双语教学是目前比较适宜的。

2 缺乏通用性强的历史双语教材。一本好的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没有合适的教材而空谈双语教学,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选取合适教材难的问题,是目前高校双语教学出现的共性问题之一。但历史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更加突出。理工科或文科中的法律、经济等专业可供选择的双语教材的数量和质量要高于史学类。这与大方向的中国传统重理轻文的观念有关。理工类等学科门类从一开始就率先开展了双语教学,而历史学类开展双语教学明显滞后。目前,各高校历史双语教学普遍采取自编讲义的形式进行。很少直接引用英语母语国家出版的原版教材,比如:著名美国史学家L.S.Stavrianos所著的A Global History一书,英国史学家H.G.Wells的A shortHistory of the world一书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英文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二是原版教材在编写思想、体例、内容取舍等方面与我们教材的编写习惯差距甚大,直接引用会造成师生普遍无所适从。对此有学者建议“迫切希望提供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教材,如香港、新加坡的新版教材”。但教材的编写习惯等问题依然存在,仍不能直接“为我所用”。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多数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双语教学工作者仍处于自编双语教材的单兵作战、“自我奋斗”的状态。自编教材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科学性不强,内容不够全面,跟不上双语教学的长远发展目标。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解决历史专业双语教材问题。

3 历史双语教学师资匮乏且没有相应的培训机制。双语教学师资匮乏是高校双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历史专业在这方面的窘迫程度更重一些。目前,各高校的历史专业双语教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且多为年轻教师,兼具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外语基本功的教师是少之又少。有些高校为了迎接教学评估,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匆匆开展双语教学。一些教师只能硬着头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地匆匆上阵。然而,几轮教学下来,相应的双语教师培训机制却没有展开。或许仅有少数的重点高校选派合格教师出国培训且理工类和文科中的“重点”专业优先,对于广大的一般高校来说,鲜见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即便是选派优秀教师前往重点高校观摩、研讨也是不多见的。因而历史专业双语教师普遍在信息渠道狭窄,涉外机会少的情况下教学,只能说是闭门自修。

4 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尽管理工类和部分文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历史专业双语教学起步更晚,教学经验、模式方法等发展更滞后一些。这与有关部门对历史双语教学研究不重视有关。无论历史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授课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为此,有的学者提出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等级实行分班分层次授课。但这种方式对历史专业来说是不现实的。历史专业招生人数受社会供需关系影响在逐年缩减,本就是一个小额班级,再分等级分班授课,不符合有效的师生比例,对于学校来说,会认为是浪费教学资源的表现。面对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各高校历史双语教学仍普遍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一言堂”,这种方式不仅使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感到乏味、失望,更重要的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积极性。总之,目前各高校对历史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成果十分不理想。

5 教学效果普遍难以上层次。在我国。双语教学通常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门外语(常指英语)进行非外语学科的专业课教学。教师通过两种语言的切换使用,使学生达到能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学习专业课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它有两个学习目标,一个是专业知识目标,一个是语言目标。终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门外语来达到学习专业课知识的目的。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重点高校在教学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方面占优势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外,广大的普通院校在各方面设施配套建设跟不上的情况下,必然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不是损伤了专业知识为代价,就是损伤了语言知识为代价,很难将二者有机结合。如前所述,在整个历史学科双语师资匮乏、缺乏有效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甚至没有一本实用、通用性强的历史双语教材的窘境下来谈高层次的教学效果是不现实的。尤其在近几年高校扩招,普遍反映生源素质下滑,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好的氛围影响下,学生浮躁情绪严重,对双语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也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径

1 课程设置应循序渐进且量力而行。中国史方向的课程在目前情况下不适宜开展双语教学,但并不等于永远不开展。有的学者提出:“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则更需要我们具备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能力。”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长远目标来看,这种提法是正确无疑的。只是目前的教学情况实际远远达不到这种要求罢了。在历史双语教学遭遇中国史面临尴尬的情境下,以及目前的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的客观事实情况下,面对现实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不妨采取一种“先洋后中”的态度。既然世界史方向课程适宜目前条件下双语课程的开展,那我们就尊重客观实际,大力开展此项工作。等待世界史方向双语教学课程在教学模式、方法和经验等方面取得极大成熟后,再来开展中国史方向的双语教学工作。对于中国史方向开展双语教学文化韵味的“跑偏”现象,我们可以降低双语教学的实施层次,不一定非要用全外语的形式来授课,体现中国文化底蕴的内容仍用汉语传递给学生,涉及的具体历史词汇也要翻译给学生,这样既不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也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今后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文化的基础。如同中国人用汉语解读外国文化会失去“原汁原味”一样,用外语解读中国文化也必然会“失味”,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也不必苛求。切不可忘记双语教学的根本着眼点在于专业知识目标。因而,在目前阶段下,我们只能采取一种逐步过渡的形式,课程设置上,“先世界后中国”,对于中国史课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采取教学方法。

2 多方合作解决教材和师资问题。短期内大环境下重理轻文的观念很难扭转,为尽快缩短历史专业双语教学与其他科类的发展差距,除了呼吁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关注和加大投入外,我们应更多考虑利用现有条件,加强校际合作,加快历史专业双语教材和师资建设。一系列实用、通用性强的历史双语教材的问世是在第一线从事历史专业双语教学的工作者的众望所归。应推动各高校历史专业的双语教师加强沟通,经常性举办历史双语教学会议,互通有无,集思广益,钻研原版教材和国外最新史料,尽快编写出大量适合同类层次教学水平的高校历史双语教材。历史是一个传统学科但又是个小学科,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形成不了多大规模。双语师资的缺乏就更显窘境了。有的学者提出可以“利用优厚的条件聘请国外的同行学者、教授”,亦或“从校内挖掘资源、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到国外去深造”。这种做法可行但无法普及,因为在目前,广大的普通院校在历史专业还无力承担庞大的引进和派出费用。最为切合实际的办法就是加强同行业者的交流,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历史双语教师培训基地,选派国内一流水平的历史双语教师作为讲师,为同行教师进行培训。这是解决历史双语师资瓶颈的一个快捷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

3 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目前,学者们普遍认同的双语教学的实施层次有三种:一是简单渗透型。二是英汉整合型。三是英汉双语思维型。0第一种就是使用中文版教材,授课过程中用汉语教学,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重要的历史名词、人名、历史事件等关键词介绍给学生。目的是扩充学生英语词汇量,使学生熟知相关历史词汇的英语表达法。第二种就是教学过程中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所使用的汉语和英语的比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第三种是双语教学所能达到的理想层次。这一层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英语为教学语言,而且要用英语进行思维,同样也要求学生达到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思维、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程度。根据目前高校历史双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多数处于前两种层次,很难说是真正的双语教学。在教学界还没有摸索出更多更切合我国国情的历史双语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因地制宜摸索打造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妨引入历史双语教学中。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习者的‘学’以及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我生成。这就为基础好的学习者和基础差的学习者提供了同等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差异性平等。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其知识的生成与建构。”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其积极意义就在于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带着任务去学习。它有助于解决基于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产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通过师生间的积极交流、沟通和配合,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语言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双赢,切实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当然,无论选择或创新何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要结合历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要考虑历史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中的不同地位,灵活多样地选择和运用。

篇7

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适切性是指这类人才具有的能力能与当前社会需要或者地区发展需要、与大众需要以及对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双向促进作用。这一能力培养的标准要求地方高校必须不断审视周围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结合自身具有的教育资源不断调整自己的特色人才战略,服务地方。能力培养的适切性,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新意或迎合市场的短期需要,而是既要体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又能基于变化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的适切性,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这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

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适切性

公共管理专业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出现的新兴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针对公共部门与中介组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决策执行能力,而非公共决策能力。因此,公共管理专业具有实用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实用性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本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在工作中具备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甘于服务的精神等。本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高低,社会各方面认可的程度直接受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制约。因此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切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综合考虑各项能力指标,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当前地方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描述原则化,缺乏指导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专长,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逐渐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的产品输出环节出现诸如“学历倒挂、大学生回炉、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等现象,所有这些现象的解决迫切要求高教的行政管理者、以及高校的领导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外社会大环境、学区中观环境以及学校微观环境的变化,逐渐转变教育观念,结合高校的办学类型与办学层次,树立正确的、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标准化、无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高校以笼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没有具体化,没有针对专业的差异性有区别性的加以描述,实践中缺乏指导性,再加之相关配套工作跟不上,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像公共管理这样的文科专业来说,由于没有客观、具体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凭借原则性的描述进行主观把握,再加之培养过程中理论灌输远多于教学实践,因此人才的应用型很难保证。另外,应用型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的,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具备的能力结构也有所差异,因此,社会对其要求也各不相同。准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把握其本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科学的定位应用型人才,细化人才素质的标准才能为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的合理搭建提供坚实基础。

(二)实践环节薄弱,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不够

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备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根本能力特征。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普通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能单一追求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应该在一定理论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但是,现实是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缺乏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学术化”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操作联系不够紧密,学生通过课堂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但是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不够,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缺乏充足的实践资源,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岗位供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使得应用型人才缺乏参与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实训实习基地对于学生的实习也存在认识差距,有的基地认为实习学生就是“免费的劳动力”,因此,把一些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跑腿打杂”的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去做,疏于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励,学生没有机会体会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专业实践能力也不会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三)人文技能与观念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方向是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各层管理岗位,也就是大多要进行管理工作或者领导工作。根据行为科学家提出的相关理论,管理者应该具备三项技能,即技术技能、人文技能与观念技能。技术技能即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能力,人文技能即人才的人际交往、与人合作、沟通等能力,观念技能即人才的全局意识、问题意识、领导意识等能力。不同专业掌握的技术技能不同,但是人文技能与观念技能是相通的,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和可迁移性,不会随着工作和专业的改变而变化。可是,我们比较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并将其贯穿于应用型人培养的各方面,包括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人才考核评价等。但是对学生的人文技能与观念技能培养相对薄弱,较少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冲突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全局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独立性、责任感、自我效能感、进取心、高度事业心为主的人格特质的培养。这对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极为不利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不单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而且也要德行兼修。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除了关注技术技能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其他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培训。

对地方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适应性的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权变的人才培养理念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教育教学改革顺利推行的思想保证。因此,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些能力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该如何培养,这些问题的良好解答是我们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以及方案确定的先导。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理念是当今社会各方面全面发展对人才素质诉求的教育体现。新时期,高校领导者对大学的本质应该有一个更加全新的把握。大学不仅要回归学术的本真,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体功能,追求真理、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更应该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之下,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社会功能的履行依托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因此,高校领导者要积极地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人才成长的规律,树立权变的人才培养理念。所谓权变,就是指高校的人才培养目的既不能横向上千校一面,也不能纵向上人才培养的目标静止不变,要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的提高逐渐加以改变,最终实现高校“反哺社会”的目的。因此,高校领导者要突破传统的“专门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的领域,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有求真务实精神,又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学校育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将人类优秀的学科文化精华传递出去,加速人才成长的过程。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结构的设置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人才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影响到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高校要根据区域性发展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形成立体的发展性课程结构体系,使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相结合,并设置以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综合实践课程以及自主选择课程,从而使这一课程体系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从根本上保证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当前实用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人才培养根据应用型人才“知识基础较宽、应用性较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培养方案中应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中,突出理论教学的知识性与应用性的结合,构建出丰富化、多元化的理论教学体系;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多模块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欲望,夯实知识储备;整合课程内容,既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又要兼顾人文性。通过学术性、知识性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陶冶人文素养。

(三)改革教学形式,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受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的影响,高校的教学过程一直延续着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虽然很多高校的教师也在尝试改革教学方式,应用新的教学策略,但是从整体上看,高校的教学没有摆脱传统的影响。高等教育是实用性、技能性的教育阶段,面对的学生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求知求美、自我实现欲望非常强烈的阶段,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前,应该首先对受教的群体有一个较准确的认识,转变传统的教师绝对权威的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教师多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适度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增强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及时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和疏漏,领悟思维策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根据人数的多少、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异质结合,强调群体内的互助与合作,尽可能地给每个人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参与不仅是建构、保持和应用知识的基础,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学力。

(四)延长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实践的实效性

以往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受传统的教育思维的限制,比较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理论教学时间较长,实践环节被忽视,时间安排短暂,或者即使安排教学实践环节也是走过场,成效不明显,尤其是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以往简单的走走看看、观摩式的教学实践,效果较差。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实践的充分锻炼,职业要求的核心技能得不到养成,导致就业时竞争力下降。要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职业适应期,在人才培养阶段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三十二条也提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时间课程与活动课程,坚持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等等。”因此,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夯实学生的“三维”知识储备,即基础知识、相关知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保证学生的教学实践时间,适当的延长实践环节,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采取分散安排的做法,最早在学生的第五学期安排相应的实习任务,以后的第六、七、八学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区别安排。对那些在第七、八学期准备升学考试的学生,其教学实践可以提前进行。另外,学校、系部也要尽可能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广开实践渠道,为学生争取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实践过程结束之后,也要加强对实践效果的考核,设定评价指标体系,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获取相应的学分,对毕业产生实质影响,以此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保证实践的实效性。

(五)提高教育者的专业技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师资,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基本具备当教师的条件。且由于他们来自于各高校,能带来各校的风格和特色,扩大了各专业的社会信息量,是较受欢迎的师资群体。但是,他们中部分是来自非师范院校,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且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专业技能较差。尤其是对于公共管理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教师缺乏在其他公共部门任职或者锻炼的机会,专业技能较弱。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职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尤其是凸现技能的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有计划地将一批高学历,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相关行业去,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一线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内容充实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以从行业聘请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通过业内人士与本校教师的交流学习,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六)拓宽实习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篇8

一、加强领导、广泛动员

我校党委和有关部门始终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实践活动列入学生培养的总体框架之中,并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取得了较大成绩,无论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团队总数、参加人数、涉及地区和社会影响都呈稳步上升趋势。为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成绩提供了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根据团市委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今年的特殊情况,紧紧围绕抗击非典和促进经济建设两个重点,广泛动员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赵文同志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各院系制定详细、周密、安全的措施,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院系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广泛宣传动员,并结合各自年级特点,制定了本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把农村贫困地区、城镇社区作为重点服务地区,把防治非典服务、医疗卫生下乡、大学生“*”实践服务作为重点活动内容,切实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增进对人民的情感,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识,调动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重点考察北京市的教育发展状况,为首都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力争把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精心组织点面结合注重实效

针对非常时期,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都在家学习的特殊情况,

为了保证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学校团委适当转变组团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把集中组团与分散实践的方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增加,并扩大了实践范围。.初步统计,我校今年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超过人次,实践地区包括北京、安徽、湖南、湖北、内蒙古、江苏、山东、黑龙江、辽宁等余个省、市、自治区,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政法学院分团委在接到通知很短的时间就组建了暑期“*”社会实践宣讲团。本次宣讲团成员主要由级班法律专业和学生理论社团的同学组成,按照学校团委“就近就便”的工作原则,在八里庄街道鼎力社区居委会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当地居委会反映该社区居民对于法律咨询的要求较为强烈这一实际情况,实践团在鼎力社区西区小花园开展了法律咨询活动。同学们积极、热情、认真、严谨的为居民们作了有关婚姻、财产继承、民事纠纷等方面的法律咨询,得到该社区居委会领导和居民们的一致好评。此外,实践团还与居委会的同志举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座谈。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除了组织在校学生到社区开展活动外,政法学院还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支持返家学生,立足家乡,利用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和调研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外院级英语教育系班的同学以北京市大学生为关注对象结合国家的发展,人才的流失,就当代大学生责任问题展开讨论与调查。调查报告深刻而发人深思。英文系级班实践小分队深入到房山区后浦村进行主题为“关注教育与人才”的调研活动。他们利用问卷和走访等形式调查了当地的人口、生活、经济水平,尤其是教育等具体情况。在村里唯一的小学里和村委会的领导对当地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同学们用新时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角,切实的调查体会当今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社会实践增长了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加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社会位置和价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外院英语教育系的学生在暑假期间自己组织家附近的小朋友义务授课,不仅仅丰富了暑期的生活,还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文学院通过走进社区、郊区及利用电话与网络采访等多种形式,围绕包括“*”思想与特殊时期高尚精神的宣传、“抗击非典珍爱健康”宣传、非典时期先进人物事迹宣传以及绿色文明奥运宣传等四项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重点在于深入社区,在朝阳区和平街道和平家园社区和房山区琉璃河镇祖村,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对当地居民宣传防治“非典”的重要性,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希望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提高首都市民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

资环学院以党员大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围绕首都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新北京、新奥运”的建设展开社会调查。针对生活中比较突出的交通、治安、环保、卫生等问题展开细致的调查并提出解决建议,为北京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迎接年奥运会献计献策。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使学生有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数学系分团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到北京的国土房管局,汽配中心,打字复印服务部,编辑部,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统计处,宣武区安顺城菜市场,永定机械厂,天驰油集团,大兴电器配件加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和挂职锻炼。科技社会实践小分队,就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同学们围绕大学生思想状况、大学生消费观念、能源问题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研究并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报告。更多的同学走进社区,了解社区、为社区建设提建议、在社区开设服务站,参加本地社区的环境保洁、小区巡防、义务为本社区的小学生、中学生开办数学、英语辅导班。部分同学通过提前到小学、中学进行实习,不但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更多的体会到了教师责任的重大。“追寻学长足迹”主题调研小分队,活跃在北京的普通教育战线,利用暑假走访了数十名数学系毕业生,通过采访他们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经历和体会,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数学系的未来发展以及在校生将来能适应社会要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生物系团总支在同学中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通过电话、信件、网络与每一位同学取得联系并在踊跃报名的学生中挑选出多名同学,组建了“*”宣讲团和社会调研团。设立专门负责人,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队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社会实践期间,同学们深入到郊区、学校、家属区,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走访,同时也亲身感受基层干部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付出的艰辛,大大改变了他们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片面认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通过宣讲,很多学生还同一些单位、社区结对子、交朋友,双方建立起长期的联系。此外,部分同学对师范生就业情况、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教育的建设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切实的感受到了“*”的实践对国家发展、百姓致富的重要意义,对“*”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实践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社会实践的锻炼让他们有机会学到很多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自信。

为了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今年八一前夕,音乐学院组织学生骨干来到了武警支队二大队的所在地,举办了“鱼水情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会与武警支队二大队共庆八一文艺晚会”。同学们从接到任务的短时间内以极大的热情精心组织和排练演出节目,演出当天,精彩的节目博得了武警战士们热烈的掌声,虽然天空下起了雨,给演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热情,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得到了锻炼,积累了舞台经验,并且展现了音乐学院学生的良好形象。

此外,历史系、物理系、美术学院、教科院、化学系、信息工程学院、初教院等院系也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度,为树立当代青年良好的政治水平、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纵览今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重视、组织精心、注重实效、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内容丰富、社会反响强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辛勤耕耘、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