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

篇1

关键词: 高等医科院校 实验室 开放管理模式

实验教学是医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推行实验室开放、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目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

近年来,由于扩招,许多医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条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若仍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让学生多做一些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难度非常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实用性、面向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如何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基地,有力地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实验室开放的意义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一直存在着因学科需要而组建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归属于学科教研室管理的状况,这种建设模式往往会带来投入大、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后果,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适应院校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

二、实验室开放管理现状的调查

在现行实验室管理模式下,教学实验室归属于各教研室,各教研室对实验室的建设都追求“小而全”,往往形成分散、封闭、规模小、效率低的格局。由于实验室重复建设,资源无法共享,一是增大了对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的需求,二是“吃不饱”现象比较普遍,致使仪器设备使用率低、更新缓慢,实验教学设备陈旧,教学实验室建设无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从而制约了实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另外,医学实验教学内容与现代医学发展相比已显落后,但现行实验室管理模式却不利于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近几年,我们对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例如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新形势下医科院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有效模式研究

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初步成效为适应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医学实验学技术分类为依据,逐步对各类医学基础实验室进行优化重组,建立了形态学、机能学、病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实验室管理改革已初见成效。

1.优化了实验室结构。我校将原隶属于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寄生虫学,细胞生物学、生理生化、免疫学等教研室的教学实验室,根据实验技术归类、学科群分类和功能设置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形态学、机能学、病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四个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集约化程度,优化了实验室结构。

2.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益。调整后的实验室可以承担多学科专业的同类实验教学任务,各部、系均可使用,使实验室场地与设备的使用率明显提高,实验室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将同类实验设备集中,如显微镜集中在形态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实行专管共用,最大限度地避免设备闲置,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益。

3.提高了实验室档次。我们建立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后,统一规划,重点投资,少而精地购置目前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建设经费充分发挥作用,逐步建设高档次的教学实验室,实现了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化,形态学科实验显微录像化、机能学科实验微机化。以机能学实验室为例,我们配备医用计算机(54台/室)和计算机功能描记软件系统装置,完成血压、呼吸、心率、心电和各类生物电信号的测定;同时配备了血液黏度计、血氧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和分光光度计等生物理化检测设备,以便完成人体功能研究的实验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吕兆丰,李建民.医学院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1):27-28.

篇2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民办高职;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34-02

学生事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是学校管理水平一个异常重要的指标。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民办高职的特殊性,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应制定以适应民办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管理策略,探索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思路和方法。

一、学生事务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

1、学生事务

不同的人,对学生事务的具体定义不同。比如,方巍 认为:“学生事务,指的是学生非学术性活动或课外活动”。具体而言,“学生事务”是指涉及到学生的“课外活动”、“学生活动”、“ 住宿生活”、“情绪或个人的问题”等方面的事务。

2、学生事务管理

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即用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条例来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保障学生的权益,达到管理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学习和个人成长等目标 。具体内容包括: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思政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学习指导、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奖助贷工作和后勤服务等。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学生事务管理方式单一,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属于专科第二层次,来源较为复杂,有普通高中生,也有中职生和成教生。学生入学时学习成绩较低,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甚至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厌学情绪,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很多学生缺乏对未来的思考,没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与此同时,他们爱好广泛,对许多事物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从小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多,使得他们有更好的才艺和社交能力。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这些特性,必然要求灵活创新的学生事务管理方式来适应。而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而且大多都是处理繁琐的事情,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很多人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认识本身存在偏差,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只侧重最基本的常规管理,一般仅限于安全管理、纪律约束和事务管理,而较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和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色教育就显得非常薄弱。甚至有些民办高职院校直接照搬公办院校的管理模式,忽略了民办高职学生的特性,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2、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

学生事务管理包括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思政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学习指导、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奖助贷工作和后勤服务等方面,这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者各方面素质都很高,能够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正确地去处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大多不是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出身,以本科生为主,专业背景也比较复杂,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靠平时的学习与经验积累,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任务繁重、难出成效的工作,很多高校都不是很重视,尤其是辅导员,作为学生事务管理一线人员,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在工作中没有归属感,流动性非常大。而学生事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和连贯的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每一位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当学生辅导员出现断层时,学生事务管理就会有所变化。辅导员离职或转岗,导致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不连贯,影响工作效率和效果。

3、学生事务管理各项制度难以落实到位

民办高职院校是独立经营自主办学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学生,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就不仅仅只是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而又多了提供消费者和消费者这一重关系,学生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因此,如何争取更多的生源,是各民办高职院校最为关心的问题。学校在招生的时候,打着“一切为了服务学生”的旗号招揽更多的生源,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为了不失去生源,很多时候都不会完全按照制定的管理制度来执行,比如控制及格率和毕业率,对有些严格来说不符合及格和毕业条件的学生“放水”,管理制度落实不是很到位,一方面给了学生钻空子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事务管理者很难拿捏管理的尺度,轻而易举地失去了作为管理者的诚信。

4、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间缺乏沟通,工作效率低下

为顺利地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民办高职院校一般会设立一些相关的职能部门,包括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和后勤管理部门等,他们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理论上,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对院系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业务指导,从而形成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完整的框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部门往往缺乏横向的交流与沟通,彼此自成一体,需要信息和数据时都从基层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处收集,信息共享远远不够,很容易造成工作机械性重复或遗漏,加之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面对学生时,不能真正提供专业的服务和管理。

5、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与管理难以形成合力

为节约成本,民办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是兼职教师或者外聘教师,专职教师中也有很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和在公办院校退休的老教师组成,有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相对缺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太合理。教师与学校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导致他们大都缺乏归属感,不会把学校的前途与自身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只能做到教书,不能起到育人的作用,甚至有些教师教书也是完成任务而已,不注重课堂效果。同时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很多时候又只是强调纪律,只管把学生喊到课堂,至于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则不太关心。教学与管理没有形成合力,不能形成教育与管理双管齐下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对策

1、注重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现在90后大学生的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性。因此,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必须依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加强引导和服务,减少监督和管制,少“管”多“理”,以“导”代“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事务科学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科学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和方法

要改变单一的管理方式,需要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方法,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比如,可以开展以“学生工作部门和专职辅导员”为指导,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学生三自模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兴趣点,让学生参与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去,学会自我管理,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同时,要加强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可以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比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学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奖惩资助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等形成网络服务共享平台,不同部门的人赋予不同的管理权限,这样可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其次,可以利用网络搭建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良好平台,学生对学校的各项管理进行监督与反馈,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的及时化和有效化。

3、加强法治化管理,完善并落实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制度

民办高职院校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下不断发展壮大,要使学校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依法治校意识与制度管理的意识,加强法治化管理,不断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制度和体制,并落实到位。具体而言,各民办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切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并针对教育对象的变化和学生事务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制度。有了科学、规范、完整的工作规章制度后,就要坚决执行到位,切不可因为追求及格率、毕业率等指标而罔顾制度的存在,要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制度意识,减少偷奸耍滑钻空子的侥幸心理,脚踏实地在校学习,从长远看,这是有利于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

4、提高人员素质,构建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各高校应当充分重视这项工作,要想这项工作做得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促进学校健康长远的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队伍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各民办高职院校应该成立规范的专业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和机构,制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原则和道德规范,保证构建专业化的人员体系;其次,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再次,对学生事务管理专职队伍尤其是一线的辅导员应当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工资待遇等保障水平,并完善辅导员岗位级别和职称级别,保证其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最后,育人并不仅仅只是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应当在全校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5、完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独哪一个部门就可以做好的事情,而需要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因此,各民办高职院校应当完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实现从学籍管理到心理发展跟踪,从社团活动到党团发展,从后勤服务到资助管理全方位一体化的管理,从而形成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完整的体系和框架。减少工作中的机械性重复和遗漏,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

6、提高教学质量,合力促进学生事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难度大,学生难于管理,最大的症结就是学生学习热情低,学习信心不足,甚至有厌学情绪,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乐于进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各民办高职院校应当充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尽量引进专职教师上课,对兼职教师、外聘教师进行严格把关,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耿新山.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挑战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7):149-150.

[2] 谢丹.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事务管理对策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56-57.

[3] 周凤玲,黄波.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25):229-230.

[4] 葛皎丽.项目管理理论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热点, 2013,(12):105-106.

[5] 朱剑平.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改革研究――以广州松田职业学院为例[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 蔡文德.广州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3.

(上接第33页)工集团组织的竞赛活动。

我校机械加工部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原则,确立并实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周月季年”多层次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主要面向甘肃地区现代制造技术企事业单位,以数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工作为导向,根据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掌握较强数控加工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普通机械设备和数控设备的操作、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在约克大学,针对首次进实验室人员包括学生、新进职工、访问人员均签署安全注意事项,并要求遵循其管理规定。特别是化学类实验室,新进入员必须先进行安全培训方可进入实验室区域,同时每人配备全套防护装备(包含护目镜、实验室衣服及鞋子),进实验室必须穿戴,否则不予入内。培养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警惕性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国内实验室对于安全管理也有相关规定,然而从导师到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流于表面。只要导师同意就可以进入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没有经过正规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埋下隐患。另外,约克大学在安全培训的时候反复强调:如果你感觉事故局势超出你的控制能力或不知道如何处理,应迅速撤离危险区域,电话报警或求助,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同事撤离。这样的安全教育告诉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及同事。而笔者曾在国内遇到学生为了掩盖自己打翻致癌液体在地面,用大量酒精清洗的,导致液体挥发更严重的事情。由此可见,安全意识的培养在面对如何处理临时突发安全事件时的重要性。

二、健全的安全制度

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安全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在组织架构方面,约克大学设有校级和系级健康安全咨询委员会,由学校各专业代表组成,完善健康与安全的相关政策;安全管理的总负责人是约克大学的1位副校长,负责制定大学健康安全管理的方针和政策;同时健康与安全咨询委员会聘用3位专家,分别负责为放射性防护、生物安全和职业健康提出建议。大学设立安全办公室,负责所有与安全相关的具体事宜。各学院领导全权负责学院及各系的工作环境及实验室的安全。各院系均聘有一位专职安全员及多位兼职安全员,协助大学安全办公室在各学院系落实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这种层层负责的制度,对于学校及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在大学的整体安全框架下,结合各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条例及办法,基本上涵盖了实验室的相关安全领域:

1.消防安全,包括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消防疏散演习规定、个人紧急疏散规定,消防安全处罚条例、火灾事故条例、火灾自动报警报告等。

2.化学品安全,包括化学品实验安全评估规定,废弃物处理办法,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办法,危化品管理条例,通风橱的管理规定,威胁健康危险物的控制等。

3.工作场所及设备安全,包括电气安全测试,建筑物石棉安全规定,工作状态下设备使用及防护规定,仪器设备及教学设备操作规定,设备例行检查及维护规定等。

4.电离辐射安全,包括镭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管理,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等。

5.生物安全,包括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生态管理办法,生物/医药废弃物的处理等。

6.一般安全规定,包括健康安全手册,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定,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健康和安全标识管理规定,无烟规定等。

7.意外,包括事故与意外报告流程,事故调查规定,急救处理流程等。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更深入

1.实验室危险评估系统。建立实验室安全危险评估系统,检查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可能对人身产生伤害的可能性,从而决定规避伤害的方法。具体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各学院指派的学生导师,行政管理者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做出相关评估。同时,每年年底要设计下一年的实验计划以及预计使用化学品的种类、数量等,进行安全评估。若未经过安全评估的实验是不能进行的,未申报的化学品也无法购买。国内高校及研究所对于实验计划的管理深度相对较浅,缺乏深入管理实验室的安全机制。

2.重视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向来是国外高校重视的环节。在约克大学,安全培训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广义的安全培训,由院系的安全负责人负责,主要培训内容为用电、用气、安全逃生、疏散演练等广义的培训,每个学期培训2-3次;第二阶段为实验室安全培训,由实验室安全员负责,主要针对各个实验室的安全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具体按照人数每周进行。培训结束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重视和强化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步。

3.严格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对于已经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有相关安全隐患的实验室,必须彻底整改通过后方可使用,几乎不考虑实验的进程等其他因素,安全位一票否决制。笔者曾接触到一个做碳材料的实验室,因墙壁上有黑色未知不明材料沾污导致关闭一个月,采样检查结果黑色不明物质为非碳材料,然后整个实验室彻底打扫检查后开放。虽然这感觉有点吹毛求疵,但是确实是以安全为第一考量。实际上,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力是国内高校及研究院所共同的课题,单单制定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和落实,并且当出现与制度相悖时,则严格进行监督和追责。

四、结语

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包括各种操作、训练室),是隶属学校或依托学校管理,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

第三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条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要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章任务

第五条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完善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教学资料,安排实验指导人员,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第六条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应当吸收科学和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条根据承担的科研任务,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工作。努力提高实验技术,完善技术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保障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科学实验任务。

第八条实验室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第九条完成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计量及标定工作,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开展实验装置的研究和自制工作。

第十条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的各项规范,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第三章建设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实验室的设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和饱满的实验教学或科研、技术开发等项任务;

(二)有符合实验技术工作要求的房舍、设施及环境;

(三)有足够数量、配套的仪器设备;

(四)有合格的实验室主任和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有科学的工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实验室建设、调整与撤销,必须经学校正式批准。依托在高等学校中的部门开放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调整与撤销,要经过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要纳入学校及事业总体发展规划,要考虑环境、设施、仪器设备、人员结构、经费投入等综合配套因素,按照立项、论证、实施、监督、竣工、验收、效益考核等“项目管理”办法的程序,由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归口,全面规划。

第十四条实验室的建设要按计划进行。其中,房舍、设施及大型设备要依据规划的方案纳入学校基本建设计划;一般仪器设备和运行、维修费要纳入学校财务计划;工作人员的配备与结构调整要纳入学校人事计划。

第十五条实验室建设经费、要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要从教育事业费、基建费、科研费、计划外收入、各种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实验室建设。凡利用实验室进行有偿服务的,都要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实验室建设。

第十六条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申请筹建开放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室,以适应高科技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十七条高等学校应通过校际间联合,共同筹建专业实验室或中心实验室。也可以同厂矿企业、科研单位联合,或引进外资,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建立对外开放的实验室。

第十八条凡具备法人条件的高等学校实验室,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可取得法人资格。

第四章体制

第十九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归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或本系统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

第二十条高等学校应有一名校(院)长主管全校实验室工作并建立或确定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行政机构(处、科)。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结合实验室工作的实际,拟定本规程的实施办法;

(二)检查督促各实验室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组织制定和实施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归口拟定并审查仪器设备配备方案,负责分配实验室建设的仪器设备运行经费,并进行投资效益评估;

(四)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情况的审核评估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任用、管理制度;实验室在用物资的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等;

(五)主管实验室仪器设备、材料等物资,提高其使用效益;

(六)主管实验室队伍建设。与人事部门一起做好实验室人员定编、岗位培训、考核、奖惩、晋级职务评聘工作。

规模较大的高校,系一级也可设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岗位或机构。

第二十一条高等学校实验室逐步实行以校、系管理为主的二级管理。规模较大、师资与技术力量较强的高校、也可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

第二十二条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高等学校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

第二十三条高等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由主管校长、有关部门行政负责人和学术、技术、管理等主面的专家组成。对实验室建设、高档仪器设备布局科学管理、人员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提出建议。

第五章管理

第二十四条实验室要做好工作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要针对高温、低温、辐射、病菌、毒性、激光、粉尘、超净等对人体有害的环境,切实加强实验室环境的监督和劳动保护工作。凡经技术安全的环境保护部门检查认定不合格的实验室,要停止使用,限期进行技术改造,落实管理工作。待重新通过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第二十五条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发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安全保密的法规和制度,定期检查防火、防爆、防盗、防事故等方面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要经常对师生开展安全保密教育,切实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二十六条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不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不得污染环境。

第二十七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物资的管理,按照《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高等学校物资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法规、规章执行。

第二十八条实验室所需要的实验动物,要按照国家科委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及各地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具体规定,进行饲育、管理、检疫和使用。

第二十九条重点高等学校综合性开放的分析测试中心等检测实验室,凡对外出具公证数据的,都要按照国家教委及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规定,进行计量认证。计量认证工作先按高校隶属关系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实验室验收合格后部委所属院校的实验室,由国家教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进行计量认证;地方院校的实验室,由各地省政府高校主管部门与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认证。

第三十条实验室要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要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水平考核。

第三十一条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物资、经费、环境状态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及时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实验室情况的准确数据。

第三十二条要逐步建立高等学校实验室的评估制度。高等学校的各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实验室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室效益、实验室特色等方面的要求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细则,对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开展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作为确定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第六章人员

第三十三条实验室主任要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修养,有实验教学或科研工作经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相应专业的讲师(或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学校系一级以及基础课的实验室,要由相应专业的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以上的人员担任。

第三十四条高等学校的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均由学校聘任或任命;国家、部门或地区的实验室、实验中心的主任,副主任,由上级主管部门聘任或任命。

第三十五条实验室主任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编制实验室建设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二)领导并组织完成本规程第二章规定的实验室工作任务;

(三)搞好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

(四)领导本室各类人员的工作,制定岗位责任制,负责对本室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

(五)负责本室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工作人员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六)定期检查、总结实验室工作,开展评比活动等。

第三十六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实验室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各类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要各司其职,同时要做到团结协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第三十七条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要参照在校学生数,不同类型学校实验教学、科研工作量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合理折算后确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流动编制。

第三十八条对于在实验室中从事有害健康工种的工作人员,可参照国家教委(1988)教备局字008号文件《高等学校从事有害健康工种人员营养保健等级和标准的暂行规定》,在严格考勤记录制度的基础上享受保健待遇。

第三十九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由实验室主任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按照国家对不同专业技术干部和工作职责的有关条例规定及实施细则具体确定。

篇5

关键词: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管理;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16-02

由于实践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生物类、化学类专业需广泛地使用各类化学品。但因多种原因,许多学校在化学品的管理使用方面采用传统的手工统计等方式,因此存在管理分散、保障条件不足、监管缺乏、管理人员工作量大等问题,导致库存积压、药品变质经常发生,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在当前高职教育要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条件下,实训(验)室的管理要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为避免因化学品管理不善引起的安全事故,更有必要对化学品进行规范的科学管理。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在化学品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其他高职院校化学品的管理对高职院校化学品的管理方面有一些看法。

一、合法

各高职院校化学品的管理使用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的《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1995)、《关于加强化学危险品管理的通知》(1999)、《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199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2005)等有关规定。

二、安全

安全是一切活动的根本保障,化学品的安全也是学校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相关部门都应重视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1.宣传培训,统一认识。我校和其他多个学校在提高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方面的经验是:对化学品管理人员通过岗前安全知识培训、在岗操作技能学习及对各种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理培训等形式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1]。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安全系数的评估与检查的机制,防患于未然。

2.健全制度,落实职责。管理制度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教学中的化学品的管理必须健全采购、保管、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各方面的制度,科学、严密、规范地制定系统的管理制度,如:“危险化学品采购申报制度”、“化学品保管制度”、“化学品领用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使化学品安全管理有章可循。

3.落实职责,措施到位。我校和其他多个学校对化学品的管理经验是:存放化学品的位置应通风、干燥,远离火源、电源、热源、生活区、办公区,且应到公安部门备案;库房应按国家标准配制,其门窗须为金属结构,试剂柜也应符合相关的规定;管理人员应当政治可靠、工作认真、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身体健康;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必须做到“四个专用”(即专用场地、专用库房、专用存放室柜、专用管理人员)和“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本账、双把锁、双人领、双人使用)等[1,2,3]。

三、规范

对化学品的规范化管理可有效地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将化学品的危险降至最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统一入库。由于高职院校科研任务相对较轻,原则上同一学校内的所有化学药品都应在同一地点统一存放管理,这样有利于管理人员熟悉了解本学校化学药品的现状,避免重复购置,使有限的经费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也可减少一些药品因存放时间过长导致失效引起浪费。实践教学场所可允许长期存放一些最常规使用的药品。

2.存放规范。我校药品在库房中首先要分成无机类和有机类。无机类通常按照卤素及其盐类、硝酸盐、硫及硫酸盐、碳酸盐、磷酸盐(含单质磷)、硫氰化物及氰化物、金属及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其他几个大类,无机酸宜分开单独成一类。存放时还应考虑化学品的禁忌关系、危险程度。有机物通常按照烷烃、烯烃、醇、醛、酮、酸、酯、醚及相应的盐分类存放,指示剂一般按其指示类别存放,染色剂通常按其名称中颜色顺序分类存放,生物试剂如糖类、氨基酸一般按其功能团或繁简顺序分类存放[4]。

3.规范使用。有研究人员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引入到化学品的管理中。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即利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也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5]。研究者指出要对化学品从存放、分装、配制、使用、处理等方面进行绿色管理[6]。

四、创新

研究人员探索了对化学品采用超市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管理方式,究其核心就是借助网络手段采用化学品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目前有一些学校进行了这些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7,8]。由于软件开发的成本不高,笔者建议各校可根据本校的情况开发出适应本校校情的软件,该软件至少应包含以下功能:

1.该软件应包含管理模块、教师应用模块,使用人员须认证通过后使用。

2.采购申请。任课教师在学期开学初即通过该软件填写本学期药品购置计划,该计划在管理人员处自动合并汇总,并自动与库存比较,由此生成本学期的购置计划。管理人员也可通过该软件对未及时填报计划的教师进行提示。

3.入库登记。管理人员将新购置的药品按编号、品名(别名)、型号、规格、批号、数量、单价、生产日期、购进日期、保质期、存放位置、生产单位、供货商、使用状况等登记入系统(原实践教学场所的以上物品均可如此登记)。

4.教师使用。任课教师如需使用药品,应在系统中填报申请表,打印出来由实训(验)室管理人员经主管领导签字到库房领取,系统应能对历次领用情况进行记载和自动比较。

该软件也应适用于仪器、器材、材料。

总之,对高职院校实训(验)室化学品的管理应当合法、安全、规范,而且应当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妙贤.农业院校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安全管理[J].农业与技术,2004,24(5):175-177.

[2]周舟.高校教学物资仓库(化学药品)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29):189.

[3]蓝建京.高校化学与生物双专业实验室的药品管理[J].科教文汇,2012,(2):185-186.

[4]卢晓翠,罗海吉.科学管理实验室药品试剂[J].基础医学教育,2001,3(2):139.

[5]闵恩泽,傅军.绿色化学的进展[J].岩矿测试,1999,18(2):81-86.

[6]何邦平,陈杰,钟如意,刘小宇,朱梅,杨峰,徐建明.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13-114.

[7]薛叙明,张启蒙,汤戌龙,李军.高职院校实验室化学药品的科学管理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5-88.

[8]曾建强,陆海南,黄海儒,黄晓红.高校化学药品超市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62-64.

篇6

关键词:实验室 安全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64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既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安全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之一。高校实验室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都应深入分析成因及隐患,探索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

1 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高校实验室规模小、底子薄,先天不足等问题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处在一个条件和闲难同在的关键时期。高校实验室存在实验仪器多、人员多、实验用品复杂等多种因素。许多高校部分实验室房屋结构设计不合理,出现线路老化、防火等级低等问题,给实验室带来许多安全隐患。教学设备陈旧、老化、落后及超期服役的现象是实验室火灾隐患之一。以笔者所管理的实验室为例,教学设备中,九十年代购置的大约各占1/3,许多仪器已进入维修高峰期,将其报废又难以保证教学、科研的需要。

针对实验室安全的专项资金不足,使得安全设施陈旧落后,形同虚设。实验室消防设施的配备不足、监控设施的形同虚设、应急动力供应的缺乏、门禁系统得不到实施等等都是实验室安全所不能忽视的方面。笔者所在的实验楼为8层,只有大厅的一个监控摄像头,其有限的监控范围使得实验室小件物品的丢失及师生的财产丢失只能以备案作为结局。

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安全环保的思想,存在着安全工作有投入、无产出的现象。现阶段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意识的淡漠也让他们随时处于危险之中。不按实验指导老师的要求做实验;好奇心的驱使下随意的触碰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后的废弃物随意丢弃,甚至将废液直接丢进水池,为一己方便将他人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

制度体系不健全,监督追责不力。实验室是危险试剂和有毒药品相对集中的地方,而近年来高校的投毒事件皆是因为对有毒药品的管理没有做到位,使得学生轻而易举的就拿到剧毒药品,对他人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伤害。事故发生后不对事故进行深入的追责处理,息事宁人的态度让安全事故的严重性起不到警示作用。

2 实验室安全问题的管理策略

2.1 加大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及设备更新频率

实验室新建、扩建中,应按标准化实验室的要求,充分考虑实验室的设计、建设、仪器设备的安放、安装及实验室水、电、气、毒等设施的规范和完善问题。在改善和增加教学实验用房的同时,力争在保证学生教学实验室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配备相应的准备室,减少高浓度及有毒药品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要从基建设备费中每年提出-定比例用于常规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积极争取国家资建设项目经费及专项设备费。

2.2 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及装备水平

学校应在基本建设启动费中重点安排实验室安全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实验安全设备维修费和实验室改建费等的经费比例,规范实验室必要的安全设施或者技术防范系统,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和设施,安装必要的监测、监控设备,使实验室尽可能符合国家和地方主管机构安全评价标准和要求。

2.3 提高实验参与人员素质及安全意识

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补充积极进取、责任心强的中高级人才加入到实验队伍中来,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明确。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开展安全自救技能培训等种种举措并行,确保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学生这三个主要群体有安全人心,时时留心的安全理念。

2.4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及追责机制

各高校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校内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条例,同时各院系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专业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在此前提下明确岗位职责。构建学校、职能处室、学院、实验室、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者的安全管理体系,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责任到人。

2.5 安全制度的完善及长效机制的建立

制度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是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行的强有力保障。国内高校需要借鉴国外大学的一些成功经验,在教育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深入开展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通过组织校内外专家编写安全书本教材和电子教材,制作网络视频学习资料,建立安全考试与测试系统,不断扩大安全研究与实践成果;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来建立实验室安全的长效机制。

3 结语

“安全源于警惕,事故来自麻痹”。实验室安全无小事,它没有休止符,要常抓不懈。实验室安全事关师生的生命健康和安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教育体系、预防体系,确保实验室安全任务落实、管理规范、意识增强、防控措施都到位,通过狠抓落实,开创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篇7

关键词: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70-02

一、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现状

1.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管理人员工作懈怠。目前大多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具备相关的专业管理工作人员,但是在管理内容的详尽方面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具体来说,管理制度规定得比较宽泛,对于具体的有损坏实验设备的学生或者老师的处罚规定比较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或者老师的一种“纵容”;除此之外,一些管理人员对这一工作存在偏见,认为是不重要的工作,所以在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上存在懈怠。

2.学生们对实验室正确的使用及管理方法比较模糊。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们每天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实验练习,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不正确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设备造成了损害,而且也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例如,经常有一些同学把自己优盘里的游戏或者视频放到实验设备上,不仅占用了设备的存储空间,严重时导致全体设备中毒,影响学生和老师们的正常使用。

3.实验室设备损害情况严重,影响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目前实验室里的设备损害情况比较严重。不管是计算机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还是广告设计实验室,各种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破坏,对后来学生的继续使用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维护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前的培训不到位。艺术设计类的学生是实验室的参与主体,所以他们对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设备的维护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培养学生们对实验设备的责任意识方法很多,但目前主要通过课前培训来进行提醒、告知。实验室课前培训主要是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由专业课老师进行讲解,主要告知一些上下课时间、借用规则、座位管理规则等,而学生对这些“可有可无”的规则制度是太不用心的,只把这一培训看做是“形式主义”。

2.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水平有限。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数都遇到了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他们即不属于学校的行政人员,也不属于任课教师行列,处于学校人事管理的边缘。不仅是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热情,把自己的职业看成一种“闲职”,而且学生们还有同学校的任课老师们也对他们有一种“轻视”的态度。久而久之,这些管理人员纷纷申请调离,进一步造成了管理人员的缺失与混乱。

3.实验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大多数实验室(除新建实验室)设备陈旧,使用过程中频发故障,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学生们专业技能的提高。具体原因表现在:学校资金有限,设备更新缓慢;实验室管理人员维护水平有限,对一些有破损的设备不能及时修复;学生长期不正确使用实验设备,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速度;工科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1.做好课前培训,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器材的素质。学生们对实验室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使用实验设备时的责任意识和认真态度,而这种意识和态度的培养主要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前培训。课前培训可以在以前僵化模式上有所突破,具体地可以以视频的方式来详细介绍管理条例及正确的使用方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使用实验器材的责任意识;还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记录(包括使用地点、人员、开始使用时间、停止使用时间),来追踪学生们的设备使用情况,以此来规范学生们的使用行为,明确使用责任,减少设备的磨损情况。

2.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是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直接方法。实验室管理制度大致应该包括四个部分:实验室设备使用详情介绍、实验室学生使用守则、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这四部分要从细节入手,尽可能考虑到学生们及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问题,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在管理制度的公布及张贴方式、位置上多做创新;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尽量地使用一些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具有人文关怀的词语,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

3.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可否认,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或教师队伍,对提高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管理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实验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验室教师的归属问题,学校一定要严格明确,或属于行政人员或属于教师队伍,以此来承认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学校地位,激励他们好好工作;二是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具体可以表现为定期送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修或参与职称评定等,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考核与监督,采取不定期考核,并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升职与加薪上,以此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提高实验室的使用质量。

4.与时俱进,建立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很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和工作态度问题,而是实验设备本身过于老化、功能欠缺,很难与现代需求相匹配。艺术设计类专业是时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和老师必须十分了解当代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以及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所以实验室器材的及时更新对学生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与艺术设计领域的相关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学校则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并且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人才,这样一来企业与学校实现了“双赢”。

总之,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相互协调与不断沟通。在现有情况下大家要把实验室的管理创新看做一件大事来抓,及时发现问题,重视问题,并慎重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从心理上把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实践练习放到重要位置,明确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科学、高校、先进的实验环境,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权力涛.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管理与维护[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学报,2007,(04)

篇8

1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主要职能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是高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加强学校环境卫生、教学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及食品饮食卫生的监测与督促;加强对传染病(校园易发生传播或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疾病、常见病的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以及对师生的健康教育、疾病监测与防控等。

2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2.1 缺乏长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只有针对学校卫生机构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没有比较完善的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对江苏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欠缺

大多数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由高校卫生机构人员兼任,或学校后勤管理处(公司)负责,具体工作仍是卫生机构人员承担。学校卫生机构人员普遍缺少,有些高校甚至只有1~2名医护人员应付简易门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2.3 高校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高校的迅速扩展,高校服务行业日趋繁荣,公共场所的数量逐步增多,如宿舍、食堂、商店、洗浴中心、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这些场所人群聚散频繁,若通风不良、环境不洁,极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或传染病流行[1]。目前,大多数高校未能按照公共场所卫生要求进行严格管理,缺少严格卫生管理制度、无卫生责任人或制度落实不严格;有些学校学生住宿环境、卫生设施未能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发展,明显不能适应高校公共卫生的需求,存在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大隐患。

2.4 职工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相对薄弱

大部分高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只忙于应付日常门诊工作及学生的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等工作,对教职工的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开展不够。教学科研的基础力量,如何做好其健康保健和疾病监控工作值得认真思考。

3 对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几点个人建议

3.1 充分认识,高度重视

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或规范,严格检查各校落实情况,做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防患未然;学校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大公共卫生管理的投入,坚持“预防为主、管防结合”的工作原则,对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并将其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

3.2 健全机制,加强管理

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学校内部的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做到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共卫生检查,及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制订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的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以防遇事措手不及。

3.3 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应急演练

3.3.1 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

通过校园网、学校广播、黑板报、讲座等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师生中普及开展个人卫生、疾病预防、应急自救与互救等有关教育,提高师生的卫生安全保健意识。

3.3.2 学校应根据实际,开展对师生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个方面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社会必须掌握的一门操作性强的科学技术,而掌握计算机技术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动手实践。对于学生而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就承载着这一功能。在计算机实验室里,由于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导致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也存在着诸多的安全威胁,因此必须分析这些安全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特点及安全现状

(一)计算机实验室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也是这个原因,使得实验室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流量大,卫生条件差

计算机设备对环境要求高,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会对计算机硬件产生影响。但是实验室必须全天开放,使用人员多而杂,导致空气温度、湿度上升,使空气质量和地面环境状况发生较大,不仅会引发一些细菌的滋生,给人们带来疾病影响,也会对电子器件的稳定性造成巨大影响。

(二)计算机设备集中,用电量大

计算机实验室内多为电子设备,用电量大,致使电路负荷较高,加上电子设备放热等情况,会使实验室内温度提高,如果线路再老化的话,极易造成短路,从而发生火灾等情况。

(三)计算机设备维护工作量大

在实验室内,计算机使用人员水平千差万别,使用目的也各不相同,加上个人的行为动机,无论是有意或无意,个别使用者在使用电脑是会造成电脑硬件的损伤。由于实验室内计算机使用人员多,计算机使用频率高,造成硬件损伤的比例也非常高,加大计算机设备维护的难度。

(四)实验室内计算机软件系统复杂,由于使用频率高,计算机系统极易崩溃

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从系统软件到应用软件,要求非常复杂,有的甚至需要多种操作系统,更不用说普通的应用软件了。不仅管理人员要安装复杂的软件系统,就是使用人员有时根据需要也要安装具有特殊要求的软件。这样极易造成计算机死机,甚至系统崩溃。因此,无论是这些软件的安装还是维护,都使得计算机的维护难度加大。

(五)计算机病毒、黑客等技术的发展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造成安全威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成为很多青少年展示才华的地方,也正是这个原因,少数使用者在实验室中使用计算机时,抱有着不良想法。在电脑上安装病毒或木马等破坏电脑或盗取数据,甚至安装远程控制软件达到不良目的,由于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脆弱的平台,这些人也很容易得手。当然也有少数人纯粹为了好玩,但这给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同时也造成安全威胁。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

通过以上对安全威胁存在情况的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室安全威胁情况比较多而且复杂。只有系统的去加以考虑分析才能提高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安全系数。

(一)重视实验室安全威胁的产生,从源头上解决一些安全威胁产生

对于电子设施,国家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在建设实验室之初就要按相关标准全面考虑,从实验室建筑到电子设备,从监控设备到各种报警设备都要进行分析,既要进行综合布局考虑,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考虑。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建设远程监控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连接到管理者的终端上,不仅可以防止偷盗行为的发生,也可以随时发现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便于及时的解决。

(二)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重点是加强监管措施

要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效率,防止安全威胁的产生,必须加强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像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学生使用计算机制度、计算机操作规范、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等必须建立建全,依靠制度的约束来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减少一些不安全因素的产生,使安全使用真正得以贯彻执行,从而也能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计算机的操作者是“人”,计算机安全需要考虑的重点也是“人”。人创造了计算机,也是人在使用计算机,计算机的安全威胁也是来自于人。安全威胁既会存在在设计计算机软硬件过程中,更会产生在利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实验室内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坚决制止破坏性的行为,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使用。

(三)做好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日常维护工作,防止安全事件的产生

计算机设备属于精密设备,大多数比较昂贵,无论丢失或是破坏都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更会影响实验、科研工作,既无法保证日常的教学工作,也会带来更大的隐形的损失,日常的维护工作也就必不可少了。

1.硬件维护工作。

根据学校实际和实验、科研等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硬件设施维护方案,制定出详细的硬件维护措施,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检查、除尘,使计算机设备能可靠运行。针对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要建立计算机设备使用记录和计算机故障记录,详细记录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和故障产生原因及维护情况,保证计算机能得到及时维修,能正常使用。

2.软件维护工作。

计算机软件维护任务最为繁琐,任务量也特别大,由于软件本身的因素会出现各种安全威胁:

(1)软件系统要采用正版软件,盗版软件中会存在着安全漏洞,有的甚至携带病毒,会对计算机带来致命性的安全威胁。正版软件虽然也会存在着安全漏洞或病毒,但在投放市场前进行了病毒检查,而且售后服务比较好,在后期的服务中,可以及时更新或追加软件补丁,预防一些安全威胁的出现。

篇10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生物实验室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核心场所,会涉及到水、电、气等安全使用,同时,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还必须确保各项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避免失误操作引起安全事故。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积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对现场的各项仪器、实验试剂以及药品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实验后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通过安全环保教育活动向广大实验人员积极推广应用高效清洁的实验方法。

一、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特征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新建各种类型的实验室,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培养现代科研人才。高校生物实验室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其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生物实验室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人员流动性大、突况较多以及安全控制管理难度大等。与其他各类实验室相比较,高校生物实验室储存了大量的现代化精密实验仪器、各种各样的生化试剂、易于燃烧爆炸的实验物品以及具备毒性的化学物品等。此外,高校生物实验室所要涉及到的科研项目众多,不同项目要求的实验条件也会具有差异性。在部分生物实验中某些实验材料是活性器官或者活生物,在该部分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妥善处理便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二、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软硬件方面问题

高校高层领导未能够充分认识到生物实验室环保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日常安全环保管理资金投入上较为匮乏,实验室内部各项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够有效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节能环保和防护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物实验的要求,容易对实验人员与周围环境造成威胁。与此同时,高校领导过于注重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安全环保意识普遍偏低,未能够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督促现场实验人员按照制度规范操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缺乏定期对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导致一部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未能坚决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因此,导致不能有效提高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二)安全环保管理制度问题

众所周知,保障各类实验室高效稳定的前提就是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好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然而,由于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整体安全意识浅薄,工作观念落后,未能够正确认识到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的重要性,导致各项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相互推卸责任。此外,相关部门岗位人员职责不够明确,未能落实好责任制度,做到权责统一,不断加强实验室现场的科学规范管理,这样无疑降低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不利于各项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废弃物处理问题

生物实验室常见的废弃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生物活性材料及其代谢物。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常常要使用到活性动物和各项植物等实验材料。活性动物在解剖后会遗留下来大量的废弃器官,动物也会产生一定的代谢物,这些废弃物如果不能进行妥善处置,就会造成对其他实验项目的干扰和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各种传染疾病的发生,不利于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二是有毒有害物品及其实验废弃物。在部分实验当中,实验人员需要应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品,例如,常见的氰化物、重金属、甲酰胺、四甲基乙二胺以及丙烯酰胺等。该类实验物品具有较大的毒性,倘若不规范管理、处置,不仅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实验人员在使用有毒有害物品进行实验后,会产生各种污染废弃物,不及时处理的话也不利于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放射性物质及其废弃物。在生物实验室中存在着各种具有放射性的样品,实验人员在进行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经常要使用放射性元素作为标记物,只要经过放射性元素处理的实验物品、材料以及仪器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放射污染,现场安全环保管理人员如果不及时将放射性污染进行科学处理,就会导致该污染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规范建设

高校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水平和条件,适当加大对实验室设施规范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要确保生物实验室选址的科学性,积极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设施和事故防范设备,加强对实验室内部环境的优化改善。对于陈旧的生物实验室,高校要通过改造更新确保各个电路、管道的安全性,还要不断完善实验室通风系统与现场监控设备。其次,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安全管理意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加强对现场各项高端仪器设备、化学药剂以及实验物品的规范管理,保证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完好无损,能够正常投入到实验中进行使用。最后,高校要注重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事故防范管理工作,要根据国家防火相关需求及时配备好消火栓、灭火器等设备,对于存放贵重物品、药品的库房要贴好警示标志,在实验室外明显位置要张贴好各种安全标识,时刻提醒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规范管理操作,杜绝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高校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水平,实现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利用。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制度

高校要想实现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就必须针对以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人员相关守则》以及《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等具体实验操作守则和管理办法。管理人员要切实落实好各项制度,严格督促现场实验人员规范操作使用各种物品、药剂和仪器,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环保性。此外,安全制度的制定必须涵盖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的安全管理、活体动物及植物安全管理以及药品试剂等。

实验室管理部门针对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特殊性,要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的规范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要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例如,通过根据不同部门的属性,逐级去签订安全责任书,这样能够保证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明确落实责任,避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高校要组建起专业的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实验室安全制度的监督执行工作。

(三)强化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工作

1.规范处理生物活性实验材料。在高校生物实验中,教师会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活性生物实验,对于废弃的生物活性材料,尤其是微生物与细胞等,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消毒或者灭活处理。例如,对于细菌的处理可以通过使用15%次氯酸钠进行30分钟的消毒作业,有效稀释过后进行排放,这样能够最大化降低实验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2.科学处理有毒有害实验废弃物。在生物实验环保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严格督促实验人员按照规章制度科学处理有毒有害废弃物,将不同的废弃物进行分级分类,收集处理,不能将所有废液倒在一起进行集中处理。例如,过氧化物与硫化物、有机物以及氰化物等。实验人员为了避免有害有毒废液的泄露,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就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收集在不会被废液腐蚀的容器当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其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实验人员创建出安全和谐的实验环境,确保各项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生物实验室管理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的专业安全培训,促使他们树立起先进的实验管理理念,自我规范操作管理,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大对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各项安全设施,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环境健康。

参考文献:

[1]潘勋,张淑平,赵庆双.高校生物

学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1(4):115-118.

[2]许业河,黄建榕,廖秀萍,等.浅

谈高校化学生物类实验室安全的危机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8(6):165-167.

[3]杨平,陈燕灵,黄建平.建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