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分析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分析基本理论

篇1

【关键词】会计信息 资本市场 股票

资本市场是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是一国市场体系中的核心,它不仅能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产的有效率分布,而且还是信息的聚集地。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重要场所,它对于调节资金流向、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股票作为交易最为频繁的金融资产,其市场价格会对新信息迅速作出调整。如果将证券市场上的信息看做一个集合,对于该信息集合,股票价格能对集合中包含的所有或部分信息做出反应,投资者也能根据企业公布的会计信息,做出投资决策。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展开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委托理论

1976年,詹森(Jensen)和麦肯(Mecking)提出: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集合。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企业主决定聘任一位专门从事企业管理的专业人士,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这位专业人士在企业主授权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而业主按约定给专业人士支付报酬,此时,委托关系产生。

委托关系在公司制企业的广泛存在使得委托问题产生,即人与委托人的目标不一致。人目标在于增加报酬和闲暇时间,同时尽可能的避免风险,而作为委托人的股东的目标在于投资资本保值增值。当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不一致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产生。

会计信息的是指管理者向委托人(外部利益相关人)履行报告职责。它是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者获得投资企业信息的重要途径,能够缓解委托关系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经营管理者出现道德风险。即通过会计信息,使投资者获取更多信息,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

二、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

委托关系的广泛存在使得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增加报酬和闲暇时间,在作出决策时,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企业的目标,且并不承担决策不当造成的后果的现象。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供给方与信息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信息需求方相互之间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之间。

由于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对变更信息掌握的不同,也有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发生。管理人员参与了公司决策,对会计信息的认识更为全面,投资者远离企业,并不知道财务数据包含的全部信息,在无法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时,会按照信息的平均质量水平去评价每一个上市公司的行为。

三、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是指有关公司的信息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在市场上得以传递,并且行为比语言更具有影响力。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的会计信息判断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信号传递原则也促使公司更加注重自身的实践行动,而非公开发表的声明。

股价和成交量对某一事件做出反应是市场投资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后,做出决策的结果。当上市公司披露某一信息时,该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传播使股价波动。股价波动的方向及幅度取决于投资者对这一信息做出分析后的对该行为给予的评价,多个投资者的行为集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股价走势。所以,会计信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一个群体决策叠加的效果。

四、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是财务学家法玛(Fama)在其博士论文《股票市场价格行为》中提出的。资本市场是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在资本市场上有效的前提下,股票作为交易最为频繁的金融资产,其市场价格能够反应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而且能够对新信息迅速作出调整。股票价格中包含的信息集合的大小不同,市场的有效性程度也不同。根据信息集合的大小,可以将市场有效性分成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三类。

(一)弱式有效市场

弱式有效市场上股票价格能包含的信息集合最小。该信息集合均为公司的历史交易信息,也就是说,股价没有对新信息做出反应。如果市场仅对历史信息做出反应,则该市场弱式有效。

(二)半强式有效市场

半强式有效市场上股票价格能包含的的信息集合大于弱式有效市场的信息集合。该集合的信息除了公司的历史交易信息,还包括公司的最新消息。如果股票价格反映了历史信息和新信息,则该市场半强式有效。

(三)强式有效市场

强式有效市场上股票价格包含的信息集合最大。该信息集合不仅包括公司的历史交易信息和最新交易信息,还包括未予以公开的仅为公司内部人员掌握的信息。如果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的与公司相关的公开以及未公开的信息,则该市场是强式有效。

有效市场假说同样可以应用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在不同的有效市场上,股票价格对信息反应方向及程度不同。投资者能否在投资时,充分考虑变更信息,并将该信息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取决于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类型。

综上,本文运用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信号传递原则、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上对募资投向变更公告及其引起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传递会成为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会计信息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和投资决策,使得股票价格变动。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投资者掌握的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较少,不能判断信息含量,因此投资者可能会做出逆向选择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能否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任健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田翠香.论会计信息和资本市场有效性[J].《当代财经》,2003(8).

[3]谭洪涛,南楠.资本市场金融企业上市与我国会计政策[J].金融会计,2003,(2).

[4]冯淑萍.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J],1999,(1).

篇2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 高职 平面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1-02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Bai Fuxian

(大庆职业学院,大庆 213022)

(Daqing Vocational College,Daqing 213022,China)

摘要: 《消费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特点的学科。根据职业教育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的要求,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但在现阶段该课程往往存在教材内容不适用、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考核标准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教学中出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现象。因此对这一课程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改革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Abstract: Consumer psychology is main course of marketing specialty, is to develop market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ability of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is the discipline with comprehensive, applied and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go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he main task of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i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build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structure, promote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However,at this stage,the course often exist in some issues, namely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are not suitable, th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are obsolete, and assessment standards is not scientific, which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in teaching that students are lack of learning initi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unable to combine. Therefore, reforming this course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s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discussed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consumer behavior,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stimulat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of studying,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sing knowledge.

关键词: 消费心理学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 项目教学 考核方式

Key words: consumer psychology;curriculum reform;case teaching;project teaching;assessment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57-02

0引言

《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等学科基础之上,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特点的学科,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对于学生,使其在校专业课的学习、心理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确引导消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来看,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严重脱节,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所以对这一课程进行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

1消费心理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授课教学方法,老师讲课的方法仍然沿用“原理+例子”的模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也引进国内外先进案例,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案例没有发挥真正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结构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必须进行改革。另外,由于学生普遍缺乏普通心理学知识,《消费心理学》又涉及到心理学很多基本理论,内容较抽象,学生很难看懂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方法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采用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消费心理学课程教材大多以普通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为基础,同时也结合其它学科理论,但没有能够很好的把各部分整合起来,没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从整体上大多数还是偏重理论,另外,教材编写模式上缺乏创新,不利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1.3 采用的考核方式单一以往我们检验《消费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理论问题、原理问题占大多数。这种纯理论的考试,让许多学生认为平时不用学,考试时背背就能拿好成绩,考完了所学的知识也就忘的几乎所剩无几了,于是便造成了学知识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谈不上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他技能。这种考试方式需要改革。

2改革教学的思考

2.1 改革教学内容,采用基于模块的任务引领式教学职业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应围绕着市场营销专业岗位技能体系结构确定所需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不求体系化,只求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理论知识是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的,只要做到“必须、够用”则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教材内容按管理流程设计成六大模块,其中“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分析”和“消费者的个性心理分析”模块属于“基础模块”,“社会因素与消费心理分析”和“商品因素与消费心理分析”和“网络营销中的消费心理分析”模块属于“应用模块”,“营销服务与消费心理”模块属于“提高模块”。“基础模块”是消费心理学的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心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应用模块”与实践联系最为密切,是消费心理学的核心模块,主要介绍在营销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提高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灵活选择的部分,主要介绍了营销沟通的技巧、怎样处理影响服务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引人了现今与消费心理学相关的最新知识和方法。

2.2 改革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而选择的具体、实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感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如何实现“贵在得法”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摸索,我们在消费心理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同时,还尝试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下面就几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和探讨。

2.2.1 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针对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为环境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消费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消费者所特有的各种心理现象的,这些心理现象是在购买行为中产生的,是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规律。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消费者,消费心理学就是研究每天发生在他们身边或他们身上的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基于这一的特点引用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消费情景和消费行为作为案例,采用先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方式进行教学;还可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授课。教师的任务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消费者满意度与忠诚度体验这一节中我们让学生讨论最近两年的日本本田和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分析召回事件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让学生分析QQ和奇虎360之间的冲突对消费者购后心理的影响。学生反应热烈,分析积极。从而拉近学生与消费心理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消费心理学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2.2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消费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可能的消费角色,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消费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体验,达到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目的。还可以由一组人表演,其他学生针对该组人员的表现进行分析,这样的情景再现会更真实、具体,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表达的能力。比如关于商场折扣、营销人员推介技巧、服务过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情景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有的模拟营业员角色,有的模拟顾客,来加深对消费者行为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2.3 分组讨论法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而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潜能的最好办法。因此,利用分组教学的办法把一个班级自由组合分组,这样可以让每位同学都有上台表述观点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积极进取精神。

2.2.4 项目教学法在传统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中,采用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而“项目化教学”是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以实际项目为实践教学对象,将知识点融入项目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老套路,以完成“项目”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项目活动设计偏重于操作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典型项目为依托,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任务案例进行剖析,通过模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3 改革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评价以往消费心理学教学结果的考核,只注重概念、原理的掌握,记忆内容偏多。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节,不会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消费现象和消费行为。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期末理论考试评判学生的做法,增加学生平时课堂讨论和实践作业的考核比例,注重过程评价。课程成绩评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为20%案例分析报告、30%课堂表现或小组讨论和50%课程内容考试三大模块,这一考核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平时不学、期末考试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完就把知识全部忘掉的应试型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全程投入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林红.“模块式任务先导”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广西教育,2009.18.

[2]叶福华.试论案例教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J].2006.2.

[3]于显辉,徐长冬.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经贸,2008.10.

[4]李迪.《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网络财富,2009.18.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32-02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课之一,由于其理论比较抽象,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方法就是其重要方式之一,它的采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案例教学是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案例分析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先于其他专业课程开设。对于首次接触大量经济学专业名词的学生而言, 感觉其理论,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较为抽象。通过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例如,在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可以让学生就当前的中央投入4万亿用于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政策进行讨论,分析这一政策的原因,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的相关理论。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2.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通过案例教学这一载体,这一难题可以有效解决。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经济学案例教学要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要以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枯燥生硬的苦差成其乐融融的求知欲。以“消费者行为理论”部分的教学为例,按原来的教学模式对其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时,由于该理论包含了较多的心理分析和专门术语,许多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和运用。而如果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问题入手,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为例,则可以通过更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

3.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壑,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开展内容复杂、知识涵盖面广、关系国计民生的综合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要求同学们用IS―LM模型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等问题。同学们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造力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之后,大家都反映对枯燥的经济理论越来越感兴趣了,并且进一步了解了的国家的政策,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有助于师生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互动中,活动的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尤其是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 具体形式也多种多样。形式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形式。

1.课堂穿插案例。这是案例教学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方式,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消化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教师既可以采用经典的传统案例,也可以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选取新案例。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案例多来自国外,对于这类案例选取时要考虑到中国当前的经济实际。实施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案例材料,学生个人阅读,课堂分析讨论,教师总结。

2.章节总结时分析案例。这一阶段的案例可以确定为问题型的小案例。教师在某一章节的授课结束时,为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本章基本理论知识而选取的案例。具体方式可以是由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此章节或相关问题的理解。

3.综合案例讨论。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以后,有意识地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这一形式适合于某一章或几章教学内容结束以后,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涉及内容复杂、头绪多的实际案例的能力。如在讲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等章节的基本理论以后,就可以针对去年中国呈现的通货膨胀和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等综合性案例讨论和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等等,在运用中强化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相互配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相互配合。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要求学生首先掌握理论的要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案例讨论,一定要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否则,案例讨论难以展开,即使勉强为之也很肤浅,分析不到问题的实质,收效甚微。因此,知识传授是主要的、先行的环节,要扎实学好基本理论,不可忽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作用,为案例而案例。

2.西方经济学理论学习与中国的现实案例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与中国现实情况和历史文化背景有较大差异,目前我们国家也缺乏系统的、本土化的案例。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案例,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国家的现有案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收集、编写以中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案例,更多地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以便较好地将所学“ 西方经济学” 原理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

3.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数理模型之间的关系。经济学与其他的社会科学不一样,它更多地用数理模型说明社会经济问题,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命题的正确性,注重数理推导和计量检验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案例教学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学生容易感兴趣,也容易接受,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案例教学迎合学生口味而忽视经济学的逻辑严密性、抽象性,忽视对数理方法的训练,而是应该主张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配以大量的经济数理练习,通过规范严格的训练,让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

4.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特点问题。突出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为了强调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相对独立的地位,强调以专业化标准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力求把学生已有的理论素养、知识文化转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把枯燥单调的理论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解变为师生的教学互动,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教师的讲解不再是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告诉学生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兹.西方经济学小品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李晓西.宏观经济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付泳,林军.对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思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篇5

关健词:证券投资 实验技术分析 基本面分析

金融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实验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已成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模拟实验,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将跨课程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和我校金融学院举办的炒股大赛, 在教学过程中购买模拟交易软件, 通过这些途径, 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 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禾手段,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深化。

一、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实验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 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 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验环境下接受证券投资理论教育, 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 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证券投资分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分析技术, 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术等。另一方面, 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综合应用的艺术。证券投资分析的目的就是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 即通过对各种影响证券价格因素的分析, 来判断证券价格的变化。但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繁多, 而且在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得证券投资分析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要求证券投资分析人员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手段, 来判断和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对证券分析技术的主观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方法的不同, 就可能会导致证券投资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技术是是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础, 而综合应用的艺术则更高一个层次。

二、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实验具有实习性、综合性、协同交互、时间集中、资源独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不确定、实验要求高等特点,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予以确定。

(一)两种实验倾向的侧重点和考查标准不一样

目前证券投资实验有两种不同的实验倾向, 一种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 通过实验来完成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化, 实验的重点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另一种则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上, 即实验就是通过做模拟操作, 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 让其模拟操作,重点在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上。

1.实验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技术, 则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的掌握上相反, 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 则在实验设计中要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熟练掌握上, 而对证券投资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实验要求则相应降低。

2.考查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上, 则实验结果的考查将会是证券投资分析的最终结果, 即模拟投资的结果是底是亏、盈利或者亏损的数额是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 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则实验结果考察的目标则在于学生对各种分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上, 模拟投资的结果并不是考查学生实验效果或者学生实验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hi138/Com]

(二)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的着重点不同

在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验过程中, 我发现将证券投资实验目的放在提高学生证券投资技巧或者综合应用上, 效果并不好。学生在进行证券投资实验以前, 大多数同学对证券投资的实际操作知之甚少, 对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所以, 直接进人模拟投资分析过程, 学生大多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 甚至有同学连基本的交易信息都无法看懂, 实验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达到。

对于初次接触到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 很显然首先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综合应用的艺术问题, 而应该是技术问题, 即通过证券投资实验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在证券投资实验中, 实验的目的主要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原理、对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训练, 巩固和应用各种证券投资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间题的能力。

(三)分析软件花样众多, 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各种信息

能熟练运用各种证券分析软件和交易系统, 对于对于学生能够进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过程至关重要, 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该过程, 因为在证券投资课程学习中一般不会对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过多的介绍, 所以, 如果没有该过程的准备阶段, 将会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无所适从。

(四)重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忽视证券基本面分析实验

在目前的证券投资实验中, 技术分析往往被学生所推崇, 但实验过程往往也会有问题出现, 即对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应用规则繁多, 在现实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 效果也不一样, 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鉴别和运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实验工作被忽视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该部分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 收集历史数据相对比较困难, 需要相应的其他统计分析技术才能完成这部分的实验。但这样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 实验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分析技术,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无事可做的局面。往往会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动盯盘, 时间长了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第二, 忽视该部分的实验, 无助于学生应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 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技术。

另外因为证券投资分析涉及宏观到微观经济的各个方面, 因此, 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实际上是对学生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和考察,这部分实验的缺失, 将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投资者素质的逐步提高, 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在被市场所广泛接受, 而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投资者必须进行基本面的分析, 即通过基本分析方法来判断大势, 寻找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个股。如果不对基本面进行分析, 仅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投资, 如同打牌时不看牌, 风险可想而知。

三、提高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效果的心得和建议

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授中, 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相呼应, 及时进行证券投资实验。我认为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绍与掌握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 在该阶段的实验过程中, 我认为应该首先由实验教师对投资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进行讲解, 对分析软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标进行讲解, 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分析软件的安装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进人系统、如何看大势、大势的信息组成部分、个股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主的操作软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模拟交易软件, 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了解证券交易行情显示各项指标, 对证券交易产生感性认识。

(二)改进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技术分析实验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一要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手段的原理, 特别是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指标的计算原理, 只有掌握了各种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会明白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应用规则进行实际验证。该验证过程对于学生掌握技术分析方法极其重要, 因为技术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 在证券投资课程中虽然有老师已经讲解过, 但学生根本没办法在短暂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不同的规则, 而且各种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验证。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 必须设计好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实验内容和步骤, 不能放任自流, 任由学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让学生掌握原理的步骤中,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内容, 在学生对应用规则进行验证的时候, 每个技术分析方法需要验证哪些内容, 怎么去验证,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术的实验作为一个重点

在实验中进行基本分析的思路应该是, 在基本分析技术

的实验过程中,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宏观经济、行业以及个股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即当前的形势如何, 未来的经济政策的走势会怎么样, 哪些行业值得投资, 值得投资的行业里那些个股又具有投资价值。方法上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 具体手段上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分析技术等。[]

参考文献

[1]王嘉, 何海涛.对当前证券投资实验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 2005.(5)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脸室研究与探索, 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韩书俭.改革实脸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实脸的兴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 .24(3)

篇6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辅导员;就业工作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1]。辅导员是学生就业指导最直接的老师,在其中应该而且必然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2]。利用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机会,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去开拓自身的职业生涯。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与具体技术

1.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3]。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为ABC理论,它的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BC来自三个英文字的字首,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合理情绪疗法是艾里斯通过切身体验感悟和总结出来、用于帮助自己同时帮助他人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了11种不合理信念: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进一步把这些主要的不合理信念归并三大类27种,即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自己周围环境及事物的绝对化要求和信念[3~4]。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对那些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果。

2.合理情绪疗法具体技术。(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这个过程是通过治疗者积极主动的提问来进行的,其提问紧紧围绕着求助者信念的非理性特征。(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自己的情绪所困扰时,使他产生沮丧、无助的情绪和不恰当的行为反应。(3)认知性的家庭作业。这是指在每次心理治疗之后,学生要完成一定的认知性的作业。

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

1.焦虑担忧。许多学生的中学阶段是在极其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度过的,考上大学后,感觉学习目标已经实现,容易产生放松心理,导致在大学期间学习目标丧失,精神涣散,昏昏度日。这就造成在择业过程中因为专业知识不扎实而产生焦虑心理。焦虑心理常使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紧张、意志消沉、无所适从[5]。

2.骄傲自负。自负心理主要发生在某些具有“优势”的大学生身上。他们一直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对象,与周围的同学相比,他们很容易有优越感和自负感,所以在择业时不免产生自傲的心理。这种骄傲自负的心理往往适得其反,他们在面试或实习时容易给单位或公司留下不踏实、浮躁的感受。

3.自卑怯懦。由于自身的学历文凭、毕业院校的声誉以及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可能造成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产生自卑心理,形成脆弱、优柔寡断、怯懦的不良性格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特别是遭遇拒绝的时候,这种自卑心理更为强烈,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敢面对现实等。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敢参与就业竞争。

4.依赖他人。依赖是指个体因缺乏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问题交付给他人。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为:依赖家人,把找工作的事情完全交给父母,希望父母及亲朋好友能托关系帮自己找到工作。或是在对用人单位进行选择是不是靠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过分依靠父母之意和朋友之言来取舍工作,更多的也表现为从众心理。

三、辅导员如何合理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由年轻教师担任,其年龄、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没有代沟,容易产生共鸣。对于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辅导员容易凭借角色优势,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本人进行沟通,帮助其进行客观分析,克服困难、走出误区[6]。

1.化解焦虑担忧。引发焦虑心理的主要不合理信念是碰到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的解决办法,那是莫大的不幸。辅导员首先是帮助他们更新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有些事物根本就没有答案,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解决是不可能的。其次通过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归因,使毕业生始终充满信心地寻找工作,以实际行动来降低焦虑水平,这样焦虑的心理才能得到缓解和克服。

2.克服骄傲自负。骄傲自负、看不起别人,是许多能力优秀生的通病,他们往往目中无人、唯我独尊、自我优越感强烈。辅导员在疏导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3.改变自卑怯懦。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说有什么妙方的话,那么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辅导员,首先,要给予有自卑感的学生以正确评价,纠正其过低的自我评价,这对恢复学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扬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有效克服自卑感;其次,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尽早改变自卑怯懦心理。

4.避免依赖他人。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个不合理信念即依赖他人。他们认为应该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减少依赖,使生活过得更加充实。

四、总结

辅导员根据以上各种在择业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要加强帮助和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寻找影响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并逐步改正。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异常的紧张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又促进合理信念的巩固与情绪的轻松愉快[7]。

此时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理性地进行分析,什么样的行业单位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而不是盲目寻求热门行业。在就业区域上,不要存有乡土观念,比如说在南京读书,择业的时候不一定要固守在此,有好的发展和待遇,也可以拓展自身的求职区域,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大学生只有把个人意愿同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种种心理问题,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才能在就业的重要关头,勇于面对挑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柳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2).

2]王传芳,卫永霞.论心理咨询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基于学生工作案例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3][美]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M].郑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13.

[4]陈源.理想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2-63.

[5]杨东霞.浅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云南经济学报,2008,(2).

篇7

一、现行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

1.管理主义的理念。学校或教师在客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因此,相应的学生管理就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以维持学校的秩序和现存的师生关系。“官本位”的表现形式在高校中也无处不在。现行的高校学生工作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出政绩或“亮点”,把管理者职位的升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制订工作方针和措施的时候也是采用“选择性原则”,但选择的路径是朝向有利于既得利益者而非学校中那些确实需要获得更多帮助的学生。

2.以事为中心的功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在制订学生工作和措施时存在着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本主义”的倾向,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正当、合法、真实的需要,也较少考虑措施的长期后果。比如,对学生考试作弊处理上升至勒令退学以后,学生的作弊行为并没有很大的收敛,有时还呈上升趋势。再如,经过心理咨询以后的学生又重新回到产生问题的环境关系中,原有的“旧伤”又可能重新恢复或萌发。这两个例子说明,一是过度注重“事”而无视对“人”的考虑,虽然制订了应对措施,但实施结果往往会与良好的用意大相径庭,二是对问题学生的帮助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上,而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全面服务。再次,现行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忽视了学生是“社会人”的特征,工作中往往没有利用“家庭―社区―学校”这个系统。有的只是班主任通过通讯与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而没有从整个学校机构的层面将学生工作与家庭、社区联系在一起。现在迫切需要通过高校学生工作来构筑学校与社区联系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寻求和挖掘社区资源来分析和帮助学生问题;通过社区建设活动来提高适应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简单应急式”的机制。现行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承担职责与功能的细分,使得学生问题的处理最终还是落到天天与学生直接打交道的基层院系身上,而基层院系由于对学生问题协调的局限性,以及本身工作事无巨细,所能做到的往往是“就事论事式”或“简单应急式”地处理。这种结果导致学生问题的管理和处理只能浮在面上,而无法将其作为日常工作去研究、预防和管理,导致问题学生的问题得不到系统的研究,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找不到根源,学生问题的解决缺少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如:心理干预、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现行高校学生工作从观念、功能和技术上都显现出被动或“救火式”的不足,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大量新情况的出现。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思考

“学校社会工作”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个案工作时期、制度化时期、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时期和新工作模式时期之后,学校社会工作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和社会事业。“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作为社会工作分支的学校社会工作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有志于为全体师生提供服务,调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二,是一种专业。我国于1988年下半年开始初建社会工作专业,目前,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三,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即有一套专门的工作技术与方法。其四,是一种制度。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

社会工作主要的任务是在强调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s)的前提下如何增强人们生活、学习的幸福感。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并以学生家长、教师、教辅人员为延伸,主要介入:个别学生,如心理障碍、不良行为、人际冲突、学习困难等;家庭的介入,尤其是不完整家庭或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等;团体的介入,包括班级、社团组织等;社区的介入,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健康成才服务等。例如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协助学生获得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以便使其人格得到正常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协助学校、家庭及社区改善其关系,以便增进各自及三者综合的教育功能;协助社会实现诸如教育机会均等、社会公正等的社会目标。

学校社会工作模式Alderson提出四种工作模式:传统临床模式(the traditional clinical model)主要依据心理学中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工作重点是社会关系、情绪失调、情绪困扰的学生。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和有效的情绪管理;学校改变模式(the school-change model)依据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工作重点是学校环境本身,包括规范、规定等。目的是要改变学校不适当的规范;社区学校模式(the school community model)基于学校与社区,目的是促使学校与社区共同、和谐发展;社会互动模式(the social interaction model)基于系统理论,工作重点是学校和学生的互动,以直接的服务方式,用个案、团体与社区工作技巧达成工作目标。

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模式支持下,我们来进一步辨析高校学生工作的缺失。

第一,理念和思维的缺失。管理主义为主的高校学生工作缺失人本、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思维。美国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学生工作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现行高校学生工作在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和平等的公民看待、在重视学生参与学校事物以及服务学生的价值导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等方面还远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没有将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进行细分对象地与以贯之。

学校社会工作首先要从观念上介入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助人活动,是利他主义行为。助人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它不仅强调助人计划的实施,更强调其后受助者困境的改善。重要的是,助人的效果并不是以社会工作者的判断为依据,而是以来自于受助者对所获服务的过程及结果的感知、分析和判断为最终的评价标准。因此,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动应关注受助者的真正需要。

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逐渐为许多高校所倡导,如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是管理作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强调要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教育管理活动。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实际上要求工作者是发现者,发现学生的困难;是治疗者,干预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促成者,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导者,提供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第二,功能机制的缺失。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学生问题是学生成长发展中居多的问题,表现为行为不良、心理障碍、情绪失调等,较少属于稳定的长久的不良行为。现行高校学生工作从规范和条例上的约束,忽视了早期的预防,忽视了以发展促预防。社会工作虽然不具备发展社会的功能,但有学者指出学校社会工作确实具备发展、预防的功能。例如香港社会福利署提出,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积极作为至少有:通过预防性、发展性的措施解决学生的学业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结合社区资源创建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团体讲座、训练、研讨等缩短教师和家长及学生的距离;挖掘家长潜力使其与子女和教师共同发展。

第三,技术的缺失。当前高校学生中心理问题、严重不良行为等问题甚至违法犯罪也频频发生,反应出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中行为矫正、心理辅导、职业辅导、人际关系训练等技术的严重缺失。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尤其缺失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为主的专业技能。

篇8

【关键词】 中医;护理;肛肠疾病;辨证施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肛肠疾病病人越来越多。有效解除肛肠疾病病人痛苦,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预防复发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一大课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正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在中医整体观基本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护理提倡护理,与现代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有很大的相似性,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系统化的中医护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在肛肠疾病病人的治疗中应用中医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肛肠疾病病人2536例次,治愈率达99%以上。

2 中医护理

2.1 中医护理评估

①评估病人的职业、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②评估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③评估直肠检查结果;④评估社会状况。

2.2 中医护理诊断与原则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依据病人证候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各种护理诊断;针对不同的护理问题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三因制宜”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原则来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有分析、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重效果地解决各种护理问题,是中医护理的实质所在。

2.3 中医护理措施

2.3.1 扶正祛邪

扶正是辅助正气,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祛邪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肛肠病人多因饮食不节,燥热内生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下注大肠所致。扶正可用药补,并配以精神调摄、饮食调养、体育锻炼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使用祛除邪气的药物,并采用手术、中药坐浴、针灸或指针按摩、温水足浴等措施,以祛除病邪,达到邪祛而正复的目的。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掌握“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的原则,注意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通过扶正祛邪,使疾病向痊愈转化。

2.3.1.1 情志调护

依据评估资料,可通过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运用谈心、释疑、开导、讲解、暗示、适应、鼓励等方法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使情志舒畅、气机调畅、气血平和,以利扶助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2.3.1.2 饮食调养

过食肥甘、辛辣、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燥热内生并下注大肠,导致肛肠部位的痔、痈、瘘、裂等疾患。故肛肠病人应给软、精、细食物以调养虚弱的脾胃,术前、术后3 d内应给流食或半流食,尽量避免排便,有利于切口愈合,以后可进普食。忌辛辣刺激,指导病人足量饮水,每日至少2 000 mL[1],清晨空腹饮用1杯温凉的淡盐水或蜂蜜水更为有益,多食水果蔬菜,保持排便通畅。

2.3.1.3 动静相宜

动和静视病情轻重而定。急性期或术后初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耗损。随着病情的好转或伤口愈合,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增强体质和抗病的能力。

2.3.1.4 指针按摩

依据中医经络理论,利用经络的传注功能,治疗肛肠术后癃闭[1]。病人俯卧,操作者以拇指或中指指峰为着力点,分别点按环跳、秩边、肾俞、气海、腰俞、三阴交及阿是穴,点按与点揉、点颤交替进行,力度以感觉酸、胀、麻、困为度,每个穴位操作持续1 min左右,穴区有痉挛现象者配合鱼际肌揉、按手法。伤口边缘忌大幅度揉按,以防出血。全部揉按需15 min~20 min。此法避免了因诱导排尿无效的导尿术,病人易于接受,既减轻了病人痛苦,又加强了护患沟通,向病人说明癃闭是术后暂时现象,经过按摩后大多能顺利排尿,使其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排尿信心[2]。

2.3.2 标本缓急

急则护其标,如新入院病人的手术治疗。缓则护其本,如病人恢复期,在标证不甚明显时,护理工作以护本为重,加强精神情志的调摄,适当食补,增强锻炼力度以增强体质。

2.3.3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特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制订其护理原则。

2.3.4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加强精神调摄、鼓励体质锻炼、注意饮食起居,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对防止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2.4 出院指导

①保持清洁,坚持每晚热水或中药液坐浴。②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习惯性便秘病人,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③避免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④忌久坐、久立或久蹲,最好使用软坐垫。⑤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倦,进行适当锻炼。可指导病人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锻炼括约肌功能有积极作用。⑥发现排便困难,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指针按摩治疗术后尿潴留[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2):710.

篇9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策略

综合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我们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干预,帮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问题,学习并解决自身的困惑,将自己的人格尽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学生素质,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同时也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供补充,以便对日后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学生个人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正确理解认识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应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扩大交友范围,让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变得丰富多彩,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交友观念。

(二)全面发展兴趣爱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会遇到在语言、文化、兴趣、人格、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差异的交往对象,使我们的交往变得不再简单,我们需做到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应付自如。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参加学生会、班干部等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舞蹈、游泳、书法、绘画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在学习中多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多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学生要处理好和他人之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和别人交流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第一次见面会因你身上的某个特质而愿意和你再次见面。第二,学会换位思考。第三,运用正确的语言艺术。第四,学会幽默。第五,主动热情。第六,学会赞美别人。第七,给自己进行积极地暗示。

(四)正确处理现实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分清现实与它的区别,现实生活才能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网络世界虽然美好但它是虚拟的,我们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通过在现实生活努力去创造也能获得。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应该做到严厉和慈爱相结合,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待子女的态度应该松一些,大气一些,父母应与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语气,用道理去说服孩子,不要强制孩子去做你所认为对的事,多些笑脸,少些发怒,多些朋友之间的亲密,尽量不用父母的威严来压制孩子,多给孩子讲些道理。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为孩子设想的未来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质,不因孩子做错事乱发脾气,应给他们讲道理,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做到家庭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不独断专行,制定相应的规定,有问题讲出来家庭中的成员一起解决,父母与孩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而又民主的家庭。

三、学校教育方面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开设相关的课程。帮助他们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碍,学习自我调节,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具体应遵循几个原则: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明确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面对人际交往之间的障碍。

(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成功交往的品质

学校应让学生重视锻炼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要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收获友谊。通过他人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增强我们完成工作的积极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锻炼好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会环境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大学以开放、民主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观念、人际交往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应宣传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社会中大众认可的观点,常开展事例教育,让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健康经济的社会风气。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

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处在其中经常接触网络中虚幻的信息,难免分不清对错而沉迷其中,打游戏或在网络上结交网友,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我们应遵循这几个原则:社会管理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自我管理和他人约束相结合,社会相关管理部门与宣传健康的网络知识相统一。社会相关部门应注重宣传健康上网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习有关网络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建立和促进良好的榜样。

五、小结

本文在以往研究结果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在和他人交往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魅力,让别人喜欢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并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第三是学校方面,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设置心理咨询室,老师引导学生正确提升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应营造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参考文献: 

[1]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5):31-33. 

[2]张宏伟.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6):72. 

[3]章梅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分析与改善途径[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28-30. 

篇10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training game summary, the importance of juvenile table tennis player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the juvenile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psychological quality problems are analysized and I pointed out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These reasons are nervoustimid and so on. The availa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juvenile table tennis players.

【Keywords】 paddler; teenager;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method

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特点及重要性

1.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特点

青少年是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这段时期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人生的转变期,对各种现象比较敏感,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但在注意力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目的性,稳定性与选择性,特别是对新颖、独特、多样的训练方法很感兴趣,同时也易被一些外在事物所吸引。对于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而言,他们感情较为丰富,对比赛既兴奋又易冲动,常常会因为一分、一局抑或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训练重视程度不够。

1.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高低,在其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时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乒乓球运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色,具有较高的技、战术水平,但在关键的比赛中,由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的排除外界各种干扰,以致于出现心理紧张,胆怯,头脑短暂空白,过度激动等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这就是心理素质差造成的。心理素质训练是掌握专项技、战术的强大的动力,它可以使运动员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更好、更快地得到完整与发展,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形成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帮助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以及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2、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过度紧张状态

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缺乏对比赛正确认识,自信心严重不足,训练过度,恢复不好,睡眠不足,对成绩期望度过高,导致在重大比赛中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肢体僵硬,求胜欲下降,失误频繁。

2.2过分胆怯

青少年运动员常常会出现胆怯现象,主要是由于运动员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对手的能力,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参加大型比赛的经验缺乏,对观众、环境不适应等造成的。胆怯表现为大脑控制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控制,引起机能失调,使运动员在比赛时不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2.3过度淡漠

青少年赛前淡漠状态与运动员大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强有关。表现为参赛者感觉全身无力,情绪低落,动作缓慢,缺乏信心,反应迟钝,对比赛有畏惧感。

2.4注意力分散

注意力分散就是通常所说的“分心”。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在比赛中,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如观众的掌声,教练员的举动,赛场中的广告牌等。

2.5过度兴奋

运动员在赛前兴奋的过早,使机体的各方面过早地调动起来,能量消耗过多。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食欲不振,尿频,失眠,急于比赛。虽然在比赛中信心十足,体力充沛,但由于过分兴奋,致使赛中用力过猛,动作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球的落点把握不准,很难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能将比赛的状态调到最佳。

3、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具体建议

3.1培养青少年乒乓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参赛动机

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要重视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要使运动员从中认识到取得优秀运动成绩不仅仅是对个人,更对家庭,乃至民族,国家都有十分重要且巨大的价值,从而端正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态度。

3.2加强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提高训练难易程度,随难易程度增加,要求运动员通过自身意志努力,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顽强和坚韧的品质。勇于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在比赛中出现不利情况下,不气馁,不放弃,顽强拼搏,认真接好每一板球。

3.3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注意力的调整能力是青少年运动员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这主要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训练因素有关。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有每分必争、克服外界干扰、保持正确的心态。首先是每一分必争。在训练中,尤其在心境不佳,疲劳时,要注意努力克服自己惰性思想,并尽量把训练看作比赛,认真对待,做到每分必争。其次克服外界干扰。在训练中,要有意识的在各种干扰下练球,比如观众叫喊下,灯光刺激下。有意识的克服自己情绪上的波动,特别是急躁发火,害怕示弱等很难控制的心境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再次保持正确心态。在比赛中,不要过分考虑个人的得失以及和比赛无关的事,要把全部精力投入比赛中去。

3.4模拟比赛场上情况训练

比赛场上许多突况是难以预料的,因此要尽可能地模拟比赛场上的情况进行训练。首先要根据对手特点模拟。模仿对手技、战术的特点以及比赛习惯、风格。其次在不同比赛起点模拟。安排不同比分下的比赛,如6:6,8:8,7:9,10:10。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进入状态较慢,尾局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再次是裁判员误判和错判模拟,裁判员的误判和错判容易让运动员产生不良的心态。对此模拟有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集中注意力,从而克服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是场外情景和观众模拟。在训练中应组织一些观众,制造现场氛围,可以起哄,为自己喜欢的球员加油,使运动员犹如身临比赛现场,逐渐养成心无旁鹜、充耳不闻的良好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02-309.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0-273.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0-60.

[4]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8-188.

[5]体育院系通用教材《心理学》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120.

[6]周京兰,李莉.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25(4):2.

[7]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高等学校文教教材,19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