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境教学法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情境教学法概念

篇1

关键词 数学概念教学 情境引入 生活情境 问题情境 实验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Methods of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Situ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JI Guoping

(Zhejiang Jiande Hangtou Junior School, Jiande, Zhejiang 311612)

Abstract Modern teaching theory thinks that import ability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is a key initiative to learn new knowledge.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ing concepts can be described as a top priority. Many concepts often require the creation of a situation to import from interested students, the familiar start, and the first student accepted the creation of a situation, to show the concept generation process, causing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desire for students to really "move". Used in the context of mathematical concepts introduced in class can be achieve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purpose.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mpulso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a reference theoretical results related experts in the field,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of teaching practice, to talk about the situation import method of teaching math concepts.

Key words mathematics concept teaching; situation introduction; life situation; problem situation; experiment situation

1 聚焦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乱象

概念教学,主要是解决“从何来”、“到哪去”的问题,“从何来”的问题解决不好,概念就无从生成,或者生成不全甚至是错误的概念,最终会在“到哪去”的环节出现新的问题――漏洞或者错误。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末,我校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对七年级六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期末考试卷进行了概念性错误点统计和分析,发现大部分班级概念性错误率都在80%至85%之间,个别班级在85%以上,可见,概念性错误的广泛存在。进一步调查、反思后发现,原来大部分教师对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教学时对数学概念的引入很随意或引入方式不恰当,过分注重形式化,不重视过程和内容的合理性,处理方式刻板,还有老师对数学概念照本宣科,一带而过,代之以大量的训练,反复讲练。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学生对数学概念的产生、生成缺乏一个生动的过程,所生成的数学概念存在偏差或者不全甚至错误。另一方面,大量、反复的讲练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感到数学索然无味,直至厌恶数学。

2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情境引入法的具体措施

2.1 生活情境引入法

数学概念的产生、生成,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具体,建立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的东西,成为学生能亲身体验的东西;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如,教学“数轴”概念,观察生活中的杆秤特点:拿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显然秤砣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增减的方向。

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 “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合理又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概念的设计。

生活情境引入法为数学概念教学的“生活化”及现实生活的“数学情境化”提供了可能,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形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追求生活化的同时,深入思考其是否具备真实性、有效性,这样才能不背离生活的本真,才能将情境创设的真正意图与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2.2 问题情境引入法

问题情境引入法也是常用的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在概念引入时,教师应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的问题引既有利于数学概念的产生、生成,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教学“代数式”概念的引入:

我们先比较下面两个问题情境的优劣:

情境1:某教师给出引例,一隧道长m米,一列火车长180米,如果该列火车穿过隧道所花时间为t分,则该列火车的速度为多少?

情境2:设计简单的引例,矩形的长为a,宽为b,问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分析:情境1看起来是联系生活实际,实际上却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在路程含糊不清的条件下,仅仅已知时间求火车的速度的问题,不是初一学生所需要的也不是他们容易感受得到的。情境创设远离了教学目标,只求靓丽包装,不管学生需求,外表时髦却不利于学生发展。本情境联系隧道列出(m+180)/t的式子,对学生而言毫无亲切感,从一个陌生而又复杂难懂的例子引出一个易懂的定义,正如西方的一句谚语:把马车放到了马的前面!显然不利于“代数式”概念的引入。

情境2是学生很熟悉的问题,学生可以很快地列出式子,从而引入课题。这样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代数式。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2.3 实验情境引入法

实验情境引入法最大的优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不过,这种引入法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防止“跑题”,防止用时过长,所以要慎用、巧用。

如“乘方”概念的引入:

用“折纸”实验来引入“乘方”概念,既简单易操作,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还特别符合乘方运算的特征。引入时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报纸层数与对折次数有什么关系?再把结果表示出来,这样很自然就引出乘方概念。

动手操作的效果是学生们通过实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一场实验下来,可以掌握80%的教学内容;动手能力差的同学,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习的理解力。同时,在今后的知识运用中,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错误。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去主动发现与学习新知识的奥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

3 运用情境引入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效

3.1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教师经常用问题情境导入的方式上课,学生们为了能正确地回答情境引入中可能提到的问题,都积极主动地去预习新课,不知不觉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2 学生的概念性错误明显减少,成绩提升

2012学年第二学期末,我校八年级数学备课组再次对该年级各班学生的数学期末考试卷进行了概念性错误点统计和分析,发现了明显又可喜的变化:(1)全年级数学平均分比上次调查时提高7.3分;(2)所有班级的错误总点数和概念性错误点数都明显下降;(3)五个班级的概念性错误率都降到70%到75%之间,只有一个班级在75%以上,但也已经降到80%以下。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情境引入法的改进和合理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 结束语

总之,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在数学概念教学时充分重视运用情境引入法的合理性、有效性,恰当地应用生活情境引入法、问题情境引入法和实验情境引入法,我们的数学概念教学一定会走向轻负高效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明选,王华民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篇2

    一、《商业会计》教学现状

    《商业会计》学科是在基础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具体表现:一是抽象,与基础会计相比,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二是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对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压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一些学生失去了对《商业会计》学习的兴趣;三是技工学校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习基础较差,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部分《商业会计》教师从大学毕业就参加工作,基本没有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只能以教材为中心,导致理论脱离实际,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教材枯燥,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

    二、《商业会计》课程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自己就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一部非常生动、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生活化的教科书,只有教师达到了“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并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才能驭繁就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疑,想学生之所难;才能真正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真正达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商业会计》情境教学法是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将商业流通企业会计实际业务情景,如购进商品、商品入库、支付结算和销售核算等内容,加以典型化处理,创设具有一定真实和情感色彩的业务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模仿角色,体验业务流程和操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三、情境教学的合理组织和实施

    在《商业会计》的情境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教学场景,模拟与现实相同或相近的情境,结合教材和实际业务,提出活动目的和要求,提供解决问题的流程,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解“材料采购”与“原材料”的差别时,我假设学校买了一些货物,卸在操场上,便是“材料采购”,然后从操场搬到仓库,才是“原材料”,学生都会意地点点头。在讲固定资产概念时,其中一句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物质”,讲解时举例:汽车开着会不会变成拖拉机?楼房住着会不会变成茅草屋?学生都开怀大笑,这样学生对固定资产便有了形象的理解。如讲“现金”时,我出示一张品相不是很好的面值为一角的人民币,问学生这是不是现金,学生大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双方相持不下,待我把“现金”的概念讲解后,说:“请刚才说这是现金的同学,把你们身上所有的钞票,都交出来充公。”学生对现金的理解十分透彻。在学习“资金的筹集与取得”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分析企业资金从哪里来,学生分析了“投入、借入、接受捐赠”三条渠道后,有的说:“偷”、“抢”、“骗”、“走私”等,气氛相当活跃,我一一讲解,然后点评:“同学们,你们真是生财有道啊,看来你们学习会计的选择是绝对正确的,为你们无悔的选择加油吧,但是后面列举的几种方式违反了会计监督的哪一条呢?”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教师用风趣幽默、调皮的、生活化的语言,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会计产生浓厚的兴趣,把会计学习当做一种愉快的享受、一种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情境教学法包括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和模拟现实法等。它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工具间的交互性。一方面,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出发,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到会计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会计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会计案例,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运用情境教学法必须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运用适当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在《商业会计》的情景教学中,必须注意和思考以下问题。

    1.从教学目标出发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的出发点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教学目标,从掌握技能角度出发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是为了玩而玩,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不加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活动前和活动后一定要强调教学目的和要求。

    2.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使学生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3.创设情境需要自然贴切。情境教学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情境与教学内容要有机结合,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不可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篇3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学;课堂提问;自主探究

一、对“问题教学法”认识

1.“问题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问题教学”?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其著作《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1972)与《问题教学基本理论问题》(1975)中,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曾有过详细的论述:“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简要地说,“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索解决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素质。

2.“问题教学法”的优点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预设问题情境,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问题教学法”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1.“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1)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生的启示开导要适时;(2)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提出的问题也必须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3)问题的提出要符合逻辑,同时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如: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4)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并及时对提问做出相应的调节。

2.“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1)结合教学目的及相关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2)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3)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4)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5)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中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教学内容为例,简要阐述问题教学法的课堂上实施过程。

为了让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先通过一个小实验:观察硬币和纸片的下落快慢,并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类似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发问:物体下落快慢是不是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大小?再通过播放录像短片:比萨斜塔实验。在学生得到前一个问题答案的同时,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因素的思考,作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接着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抽去空气的玻璃管中金属片和羽毛同时从静止下落时的快慢是否相同。让学生借助实验事实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并做出初步的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已经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轻重无关。但教学不能停步于此,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如播放1971年阿波罗15号宇航员在月球上做的锤子和羽毛下落实验的视频,提醒学生观察两者下落的快慢,并要求学生比较相同物体在地球上下落的快慢。从而让学生对自己先前得到的结论进行质疑并补充:物体在不同的地点下落的快慢并不一样。

至此,学生已经基本清楚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与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3.“问题教学法”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与情境,对提问不能过于直接,也不能过于隐蔽。如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能会提问:什么是质点?作为复习,这样提问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作为新课的学习,这样的问题只会使得学生在教材中找质点的概念,而不是去主动构建这样一个概念。

如果我们将问题设置成这样一种情境: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这时,有同学可能画出来比较复杂,有同学画出来却比较简单。老师可以让学生对两种图画进行比较,让画得相对复杂的学生描述简单的图画,他就会发现:研究物体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因素为研究问题的次要因素时就可以用“点”来代替,从而由学生就自主构建出“质点”这个概念。

(2)不要为提问而创设问题,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不能只限于“呈现型”问题,要注重“发现型”问题与“创造性”问题。同时教学的主要精力要放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上。

(3)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代表学生的学习不需要或是很少需要老师。在问题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课前更加充分的备好课,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学生主体性能在参与中极大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梁仲华.浅谈问题情景的创设.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9(2).

2.韩建华,罗志华.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11.

篇4

关键词 动态情境教学法 原则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Dynamic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LI Changh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e actively explore the dynamic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he exploration we realized gradually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ynamic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needs to insist on several important principles, so as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completes the teaching target, and obtain the ideal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dynamic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principles; application value

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实际,我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体多元动态情境教学法,以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①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动态情境教学法概述

动态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能力教育,更是一种观念教育和信仰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动态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增强学生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在动态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开展了多种尝试,主要有实景展现情境、实物展示情境、图片再现情境、音乐感染情境、思考问题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和表演体会情境等。

2 动态情境教学法要始终坚持的原则

为使动态情境教学法不搞形式主义,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参与性、选择性和目的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有效地接受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实施此教学法时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2.1 渗透性、参与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渗透性是指教学设计的各种情境所涉及的内容具有渗透性。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各种动态情境应体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渗透到设计的各种情境中,藏而不露,使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挑战性。

参与性是指情境所涉及的形式要具有参与性,大多数同学能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有参与其中的欲望。只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才能使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真正形成有效互动。

主体性是作为处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多种属性,其中自觉性、目的性、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主体性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属性,即通常所说的人的主体性。动态情境教学法中所说的主体性是指设计的情境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参与的自觉性、目的性、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往单纯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教育,使主客体间很难产生统一的情感体验。在动态情境教学的设计中应注意渗透性、参与性与主体性相结合,注重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贯彻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实施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在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中,自觉体认渗透在情境中的观点和观念,形成信仰,坚定信念。

2.2 直观性、生动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直观性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视觉直观、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形式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理论和发展认识能力。

“生动”在百度百科中的基本解释是“意态灵活能感动人”。我们教学法中强调的生动性即情境设计要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和思考。

体验性是指在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基础上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感染下产生欢乐或苦恼、爱或恨、喜悦或愤怒等感情。使学生产生真切的态度体验、较深的情感认同和较高的学习热情,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3 时效性、生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教学情境应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即情境设置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把握好知识的难易程度、深浅程度,要有较强的问题色彩。

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教学情境还要把可操作性与其时效性和生活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应尽可能设计成关注时政热点、社会焦点与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动态情境模式。

2.4 层次性、针对性与方向性相结合

所谓层次性即在情境环境的问题设计时要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考虑到学生心理特点、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所谓针对性即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设计情境,使学生从情境教学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理解知识、提升认识。所谓方向性即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掌握理论、培养能力、丰富情感、树立理想和确立信仰、坚定信念这一方向进行。活动形式要服务于教学内容,不可单一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在设定课程目标时,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应把方向性与针对性、层次性的要求相结合。

2.5 多样性、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创设情境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广泛使用实景展现情境、实物展示情境、图片再现情境、音乐感染情境、思考问题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和表演体会情境等。情境创设虽形式多样但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上下功夫;认真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多种形式把情境中的声音、色彩、形象不知不觉地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与语言一起被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此来缩短学生与政治理论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进而达到增强实效性的良好效果。

3 动态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动态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缩短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首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印下印象,它便应当同这几个感官去接触”。夸美纽斯的论述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动态情境教学法正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中的当局者,既是剧中人又是评论员,能够在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些线索的基础上获得教学知识点,再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

其次,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动态情境教学正是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可供联想的具体生动的背景信息,运用一定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感染下产生欢乐或苦恼、爱或恨、喜悦或愤怒等感情,从而起到情感影响的作用。

第三,动态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的同时,从各方获得的各种感性认识充分积累,在相应情绪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影响下会提高认知灵活度,影响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在如临其境的情境下学生对设置的相关问题也会反应积极,这会唤起他们分析问题的强烈意识,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渴望,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从而在情境中有效地体认知识传授中的观念,达到信念教育、行为内化的效果。

基金项目:枣庄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研究”项目编号:YJG12028

注释

① 焦新.袁贵仁:努力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05-14.

参考文献

[1] 石丽琴.案例教学法:构建和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关键.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总第98期).

[2] 黄秀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途径.思想研究,2009.26(6).

[3] 肖晓燕.运用情景教学法 提高政治教学质量.铜仁学院学报,2009.3.11(2).

[4] 冯霞.思政课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总第98期).

[5] 罗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教学探讨.教育评论,2011(5).

[6] 李建强.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高校理论战线,2004(10).

[7] 钟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8] 赵峰.情境教学法在《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效果.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9).

篇5

[关键词]学习方法能力 高职学生 范畴教学法 范畴内涵 范畴术语

[作者简介]周长春(1964-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职业教育。(重庆 404155)童洪志(1978- ),男,江西九江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行政管理学院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学校教育管理。(重庆 4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机制与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KS18,项目负责人:周长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5-03

一、范畴教学法相关研究回顾

学习方法能力是高职毕业生适应风云变幻的经济社会和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教学法改革。劳耐尔的职业能力理论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三要素,其中的方法能力特别是学习方法能力是其他两种能力的基础和要素,是一种根本能力。目前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实践的核心在于专业能力,对高职学生根本性方法能力的培养忽略、定位不准、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是其突出表现,现有高职课程体系中也少有专门的方法类课程和相应教学内容,这是导致高职学生丧失抽象思维基础、方法能力和迁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徐维凡认为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研究高职范畴教学法能有效强化师生方法能力意识,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维素质,为其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提高高职师生教学能力和效果等都有着积极意义。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分析了范畴教育的原则、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张智、周长春等就范畴教学法作了些初步思考,汤红明等分析了概念的教学方法,彭德林认为概念教学法是现在我国高校哲学原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这些相关或类似研究为范畴教学法的后续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从中也可发现范畴教育理论也未就范畴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作较为细致的论述,概念获得模式尚未涉及范畴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从而为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空间。通过该研究,试图构建旨在大幅提高高职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理论借鉴

在该探讨中,范畴是指高职教育的课程范畴。该探讨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德国教育家沃尔夫冈・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范例性原则,促进学生主动性原则,范例教学的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另一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古德诺、奥斯汀在思维研究基础上的概念获得模式理论,概念获得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呈现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定义命名、总结思维策略等。

三、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一)高职范畴教学法概念

高职范畴教学法是指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个性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掌握课程范畴,以高效习得命题、原理、规律、技能和提高高职教师施教能力及高职学生科学思维、独立学习能力、有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高职范畴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从高职课程的根基上进行教学切入,高职范畴教学法是其他高职教学法的基础。据其运用主体,高职范畴教学法分为两种,即高职教师角度上的高职范畴施教法和高职学生角度上的高职范畴学习法;据其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高职范畴教学法也可分为两种,即高职师生习得课程范畴的高职范畴教学法――范畴习得高职范畴教学法和高职师生运用已掌握的课程范畴进行后续关联内容教学的高职范畴教学法――范畴运用高职范畴教学法。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包括学习掌握课程范畴的程序和运用已掌握范畴发展认知结构的程序,其中,前者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

1.引入先行组织者,获得新知生长点。先行组织者是现有认知结构中的既有材料。引入先行组织者,就能为将学习的新知识准确地找到生长点。奥苏贝尔在其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扉页中用特大号字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如“农业”和“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两者的内涵就是新知“农业结构”内涵的生长点。

2.创设教学情境,导出范畴问题。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职学生既有图式等,创设生动、形象、感性,利于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为了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同化和顺应新知识提供生长点,促进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同高职学生经验契合。一切教学问题都根源于课程结构的基础即各种课程范畴,因此,应在激起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实时引出教学中应解决的范畴性问题。同时,要明示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必须达到的直接学习目标和多元价值,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处于高职学生最近发展区。

3.范畴的形式识别。范畴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同一概念体系中的本源,是理论体系的基础。若课程中某一概念没有相应的上位概念,则该概念就是课程范畴。范畴的内涵形式,一般采用“术语+是……”“术语+是指……”“……称为+术语”“……谓之+术语”的常用句式,其中的术语是从形式上明确的范畴。范畴内涵的本质即上述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对事物的“性质、发生、关系或功能”的描述。范畴的内涵、特征和外延,三位一体,统一于范畴,构成范畴这一本源概念的逻辑要素。在学科体系课程中,范畴的文本位置一般存在于章节标题中,范畴的内涵描述一般位于标题下的首段首句,少有置于首段中间或首段末尾,更少置于后续段落中。

4.范畴术语的结构分解。首先,分解范畴术语,得到术语成分。范畴术语大多是复合词,对其进行分解是可能的,也是有效学习范畴的重要方法。如农业经济学课程中“农业结构”就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范畴术语,对其可分解为“农业”与“结构”两个部分。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中,重点分析的术语成分也不同。若高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既无“农业”也无“结构”等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成分包括“农业”和“结构”;若已有“农业”而无“结构”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结构”;其余类推。其次,分解范畴内涵,得到内涵因素。将范畴内涵分解为若干因素,顺次、对应、相对独立地分别剖析范畴的内涵因素。

5.确立范畴内涵要素。首先,明确范畴内涵中的全部构成因素。其次,明确有些因素是内涵中的核心或关键因素,它们对范畴的内涵和范畴内涵所指称事物的本质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因素则不然。确立范畴要素就是要在范畴内涵的各个因素中找出决定范畴内涵的主要因素,对范畴内涵的构成要素给予高度的针对性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确立范畴内涵要素的方法是将范畴内涵各因素的意义与范畴术语各成分的意义进行匹配,其意义和范畴术语成分的意义对应相同的范畴内涵因素一定是范畴内涵的要素。如“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中的“组分”“联系”“比例”三个内涵因素是“结构”这一范畴内涵表述中的三个要素。

6.整合范畴内涵要素。范畴内涵是其要素的综合体,其要素在被分析时是相对孤立的,得出的结果不可能是范畴所欲表达的意义和所欲指称的事物。只有对分解、确立的范畴内涵要素进行整合才能形成范畴内涵,才能反映一个其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范畴内涵所指称的事物。正如将高职学生已有“农业”与“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的内涵进行综合就可轻易发现、建构、生成新知识“农业结构”的内涵;如果高职学生只有农业内涵图式,则着重加工新知识农业结构中的结构;余可类推。这就是迁移,就是创新,尽管这种创新是一种类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而具体的方法是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加工法、逻辑方法和综合方法。

7.兼顾内涵前提条件。由于所有范畴类似于所有规律,它所反映的是有限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同其他事物也是互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是“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范畴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研究某一范畴即其所涉事物的联系时,就无法同时考虑该范畴所涉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情况下,就只得设定范畴研究的一定前提条件,否则,范畴的科学性、普适性就会难以保证。如“生产可能性曲线”范畴的内涵成立至少就有四个前提条件,否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不能成立。

8.匹配范畴术语成分与范畴内涵要素。抽取组合范畴内涵中的关键字、词,并将它们同范畴术语中的同义成分匹配,发现它们之间意义上的同一关系。如将范畴“农业结构”内涵中的“自然力、生理机制、劳动调节、生命过程、生产产品、事业”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农业”匹配,将其中的“组分、联系与比例”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结构”匹配。农业是结构化的农业,结构是基于农业的结构。这种匹配整合紧密联结了范畴内涵与范畴语词,使词义一体;紧密联系了范畴内涵同范畴术语各成分,当知觉到某一范畴术语时,就能自然引起对范畴内涵要素的联想,而不必机械记忆;整合了范畴内部各个因素;促使高职学生思考对内涵的概括命名为什么用此术语而不用彼术语,真正明白内涵释义与范畴术语意义之间的本质联系。

9.范例助学范畴。范例是在运用范畴教学法过程中,引入的辅助高职学生同化或顺应范畴可以仿效并符合高职学生经验,适合学生现有能力并能使新知识即范畴纳入其既有认知结构的典范性事例或模板。范例引入的理论依据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该操作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其现有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使新知识与既有认知结构能够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引入的教学范例应结构要素完整,能全面例解课程范畴。异于教学情境,范例的作用在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范畴问题,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为此,其内容和结构需要同范畴问题的内容和结构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引入范例助学范畴等这个环节也可紧置于引入先行者之后。

10.明确范畴的特征和外延。范畴特征是指范畴所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所表露出来的心理迹象,它是界定事物的内涵中的事物之本质或特有属性。事物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区别特征。事物特征存在于界定事物的内涵之中,一般可借助对比的方法从反映事物的范畴内涵中获得。掌握范畴所指称事物的特征,有利于高职学生准确确认事物,有效避免事物之间的混淆,在学习和工作中准确地把握目标、交流沟通和有效操作。明确范畴的外延就是要明确范畴所适用的范围,范畴外延的常见表达式为“范畴包括……”或“根据……不同,可将范畴划分为……”,明确范畴的外延对于后续学习中分析、综合等方法的有效运用和创造性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总结范畴教学法思维策略。在获得了正确范畴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范畴习得的过程进行总结,总结他们是如何发现范畴的特征的,如何对范畴进行假设的,又是如何证实假设的,然后得出习得范畴的有效思维策略。

四、结语与展望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和结果。人类思维的运作过程就是不断地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取得新的认识的过程。目前,高职教育供给同高职教育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矛盾,表现之一是高职毕业生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思维素质、学习方法能力。不证自明,在高职学校现有主流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下所提供的高职教育是无法真正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素质、独立且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可在一定区域内,对现有高职教育教学法等所引致的高职教育供求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另外,学习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范畴教学法效果评价、高职范畴教学法实施的资源条件等,都有必要进行后续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彩琴.逻辑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林自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5]彭德林.在概念教学法的背后[J].理论界,2008(12).

[6]孙鼎国,王杰.西方思想3000年[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7]汤红明,邓维秀,赵杰,等.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2005(3).

[8]吴锵.思维素质与概念教学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3).

[9]杨永萍.概念获得模式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研,2008(22).

[10]周长春,钟洪燕.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实践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

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教学;案例教学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原因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第二,教学计划不科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学进度过快,教学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指导。第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认为高等数学难学,概念较多,计算量较大,难以理解,没有意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第五,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脱钩,教学方式单一。

2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能够从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客观反映出教学内容与要求,这是一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够设计出生动又贴近实际的数学情境,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见解,建立出最贴切的数学模型。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一,使数学学习情境具体化。案例教学法使教学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使现实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让学生能在学习和研究中深刻了解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意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学。第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变得生动化,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意义和来源,避免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第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

3实施案例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3.1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是指要在教学案例中设置合适的课时数,并依据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其中,讨论环节应占整个课时比的20%。

3.2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要对接触到的数学概念进行细化,然后让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在布置案例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概念应用到教学案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3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是指选择的教学案例要浅显易懂,使学生能快速消化吸收,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贴近现实,不易选择理解难度较大的案例。

4经济管理类高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4.1更新教学理念,改良教学内容

不同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在教学标准和要求上就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原则相违背,会直接影响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基本学习内容和高标准学习内容,基本学习内容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高标准学习内容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突破高等数学课程上的编排限制,课程难度要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果。

4.2引入高数典故,培养学习兴趣

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如果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就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了缓和这种教学氛围,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些许数学典故,如陈景润刻苦钻研数学定理、哈密斯对四元数的研究贡献、微积分理论的诞生,这种情感力量可以成为学生学习高数的动力,会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课程体系

高等数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因此,要全面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授课内容和知识体系。教师要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进行详细研究,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税法;社会实践;学生讨论;在线学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吉林老师正式提出情境教学法。该教学方法一经提出,立刻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很多教师均纷纷将情境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希冀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情境教学法发展至今已在我国教育界产生深刻影响,情境教学法是本土教学方法的典型代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截止目前为止关于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但关于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税法课堂中运用的研究却较为鲜见。基于此种情况,文章特针对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税法课堂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何谓情境教学法呢?魏晓艳(2016)在《浅谈情境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中指出: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需要,设立以“情”(情感)为经、以“境”(环境或情景再现)为纬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引发出相应的情感和态度而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上述关于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界定虽未得到学术界的共识,但也准确表明了情境教学法的本质内涵。综合已有文献研究成果,我们可将情境教学法简单理解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营造特定教学情景,从而深化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更具生动性、活泼性,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税法课堂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税法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不仅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税法学习兴趣,同时高校财会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税法理论知识和税务处理方法,也应该具有运用这些税法理论知识和税务处理方法解决税务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增加税务模拟实训教学环节,加强税务实践技能训练。那么,究竟如何在高校税法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总结几种具体运用方式阐述如下:

(一)结合纳税实践创设情境

《税法》是一门政策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坚持理论讲授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方法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突出岗位实训的特点,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1.纳税场景式教学。以实际应用场景为核心,重现企业实际办税流程,通过对企业实际纳税工作的模拟,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和掌握纳税实践经验。

2.设计实践性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真实软件、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操作。

3.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提供实现开票上机操作的软硬件环境、纸制发票、纳税申报表等资源。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税法课堂中的重要运用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可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倍感兴趣的学习相关税法知识。基于此种情况,高校税法教师可有的放矢地在课堂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例如,执教“增值税征收范围”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先重点讲授何谓货物,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不属于货物的,我国目前并不会对其征收增值税。待学生明晰这一点后,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经常去商场或超市购物。请问商场里面销售服装是否要对其征收增值税呢?”问题抛出后,很快便有同学回答道:“应该对其征收增值税,因为服装属于货物的范畴之内。”待学生回答完该问题后,教师又列举了生活中的常见销售物品,并让学生讨论是否应对其征收增值税。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死板,又不失生动;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税法看似是一门极为枯燥的学科,但只要教师肯动脑筋,积极结合生活实际在课堂中创设情境,那么我们的税法课堂教学质量定然会成倍提升,同学们对税法的学习兴趣也会稳步增长。这不正是我们高校税法教师一直以来所期待的吗?

(三)结合学生讨论创设情境

高校税法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一言堂。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讨论,通过学生讨论不断深化相关学习内容。学生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结合学生讨论在高校税收课堂中创设情境亦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执教“税法”第一课时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税收的起源、本质、形式及特征等。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大可不必直接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直接向学生进行灌输,而应针对相关问题,直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讨论情境的有效创设,学生最终自然会明晰税收的起源、本质、形式及特征等。但为巩固学生所学,税法教师在学生讨论之后可进一步进行总结。如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向社会成员强制地、无偿地取得的物质财富。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及无偿性等诸多特征。具体教学实践表明,结合学生讨论在高校税法课堂中创设情境是有效的,它不仅可调节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可让学生对相关税法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结合学生讨论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做法,是情境教学法的重要运用方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不应做甩手掌柜,而是应该适时融入学生讨论,与学生一起共同对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让学生的讨论方向呈现出更高的正确性。

(四)结合在线学习创设情境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很多大学生均习惯于运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掌握水平。基于此种情况,高校税法教师也可适当结合在线学习创设情境,让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税法课堂中的运用更具现代性。例如,执教“税收种类”时,高校税法教师可将学生带至多媒体教室,让学生通过电脑到互联网上搜索目前的主要税收种类。通过在线学习,同学们很快便能明晰当前的税收究竟有哪些种类。待学生在线学习完毕后,税法教师要求学生将当前主要税收种类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流转税类;资源税类;所得税类;特定目的税类;财产和行为税类。这样的做法可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让他们在大脑中更好建立知识表象。如若学生的在线学习积极性高涨,税法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每一种税收种类的具体作用,让学生对各个税种进一步加深理解。结合在线学习在高校税法课堂中创设情境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是学生所普遍欢迎的一种情境教学法运用方式。因此,高校税法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创设出更加有效的在线学习情境。

(五)结合社会实践创设情境

高校税法教学仅在教室内实施是远远不够的。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税法学习兴趣,让他们将知识更好运用于实践,高校税法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结合社会实践创设情境,不断提高税法教学质量。例如,高校税法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税法知识后,可将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小组深入社会,调查和了解商家对税法的了解情况。在此过程中,如若商家对税法并不了解,小组成员需积极向商家进行税法知识普及。通过税法知识的普及让商家更深入地了解税法,并积极按照税法规定按时交税。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让更多商家了解税法的真正作用:税法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法律保障;税法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手段;税法对维护经济秩序有重要作用;税法能有效地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对税法教师结合社会实践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极为感兴趣。通过社会实践情境的创设,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税法的真正作用,也进一步增加了税法学习的几分兴趣。因此,高校税法教师应积极结合社会实践创设情境,不断深化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税法教学中的运用深度和广度。

(六)结合具体案例创设情境

税法教学离不开案例的支持。为提高高校税法课堂教学质量,税法教师应积极结合具体案例在税法课堂中创设情境。这样的做法不仅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相关税法内容的理解,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税法学习兴趣。例如,执教“税率”时,税法教师可给出这样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李某2015年3月取得薪金3400元,如何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案例提出后,可让学生首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计算李某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通过学生分析,最终可得出如下两种个人所得税计算方式:(1):500×5%+(1400-500)×10%=25+90=115(元);(2)1400×10%-25(速算扣除数)=115(元)。在具体的税法课堂教学中,作者经常结合案例创设情境,通过相关案例的有效呈现,同学们对税法知识内容的学习也更加深入,掌握的税法知识也更为扎实。结合具体案例在税法课堂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一种多么新奇的做法,这仅是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税法课堂中的常用方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税法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具体案例创设情境的频率不应过于频繁,应在重点知识讲解的时候有效运用。这样的做法更加有的放矢,也更有利于提高高校税法课堂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税法课堂中,我们可结合纳税实践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结合学生讨论创设情境,结合在线学习创设情境,结合社会实践创设情境,结合具体案例创设情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情境教学法运用方式。希望文章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更多高校税法教师积极参与到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当中,通过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不断提高高校税法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税法学习兴趣。

作者:郭福珍 单位:武昌首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晓艳.浅谈情境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18).

篇8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 大学英语 课文

一、引言

如何做好课文的导入、分析以及相关词汇的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常会提出与课文话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再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随后解释词汇;最后翻译课文,并对其中的新语言点进行解释。这种模式将学生禁锢在了课本中,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导致的后果为: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就必须打破上述教学模式,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二、叙事教学法

结合叙事学、心理学等理论,熊沐清和邓达教授提出了叙事教学法的概念。该教学法倡导运用叙事化的手段设计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从而引导学生摆脱课本的禁锢,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叙事教学法适用于英语阅读、词汇、语法、口语等多方面的教学。它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情境设置、材料改编和任务布置。

三、叙事教学法在“The Luncheon”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选择以董亚芬版《大学英语》精读第四册中的“The Luncheon”一文为例,分别从课文导入、词汇学习和课文分析三个层面对叙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1.课文导入中的应用。课文导入部分可以使用情境设置形式的叙事教学法。情境设置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再现的叙事形式,结合使用图片、视频等工具,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了解教学内容。

现以课文“The Luncheon”的导入为例。教师在课前就让学生围绕“当有人请你在西餐厅吃饭,你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点餐,还是会考虑食物的价格?”这一话题,排演小短剧,然后在课堂上表演。这种情境设置的方法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为随后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此外,教师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用情境设置的方式介绍与西餐相关的知识,以丰富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

2.词汇学习中的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对词汇死记硬背的传统观念,因为单纯对词汇的发音和意义进行记忆并不意味着就能得心应手的在具体情境中对其加以运用。在词汇教学方面,叙事教学法能够超越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词汇,以提高他们的词汇实际应用能力。任务布置是词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叙事教学方式。它具体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以记叙文、对话、小品等形式将学习内容加以呈现。

现以课文“The Luncheon”的词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luncheon、beckon、apartment、quarter、presently、charming、talkative、reassure等词汇编写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⑹滦孕《涛模然后在课堂上加以朗读。通过此种办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每个单词的发音、语义,而且还能练习如何将它们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词汇应用能力。

3.课文分析中的应用。材料改编形式的叙事教学法适用于文体为记叙文的英语课文。材料改编指将教学内容通过小品、话剧等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现以“The Luncheon”的内容分析为例。本课文使用的是记叙文体,情节生动,适用于材料改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要求他们基于课文的故事情节,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单词和短语编写小品或话剧,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再现课文的故事情节。此种方法的使用,可以改变“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文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组织力。此外,通过剧本的编写和表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当然,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只有这一个环节也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以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四、结语

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叙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巨大优势。通过叙事教学法,学生可以在口语、写作、阅读、听力和翻译等方面获得综合性的锻炼。此外,该方法也能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使用叙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道伟.基于叙事教学法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162-163.

[2]宋雅鹏.叙事性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6(4):72-73.

篇9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法 实施理据 方法 实施评价

一直以来,教师教学偏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客观来说,这种方法有其优缺点。

讲授法的优缺点[1]2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尤其是高校教学来说是弊大于利的。普鲁塔克(Plutarch)说:“思想不是需要不断填充的空瓶,而是需要点燃的火花。”[2]208教学的质量大部分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质量,一个高水平的教师会认识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允许学生以他们的速度进行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进行学习,并在实践中提供有益的指导,这正是参与式教学法的理念所在。

一、关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概念阐释

参与式最初是英国的一套社会学理论,目的是吸引受国际援助的当地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在西方的高等教育机构中逐渐普及,它的出发点是让每个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目的是使每个不同的人都平等、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中掌握方法,建构知识系统。中国自20世纪末也引入了该教学法,应用于许多专业课程教学中。

那么,参与式教学的定义是什么?一般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3]159。参与式教学法有四个特点:第一,开放式的教学内容;第二,提问式的讲课方式;第三,无标准答案的习题;第四,报告/论文形式的考试[4]25-26。综合来看,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内涵为:

(1)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促使参与者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或活动有责任感和拥有感,激发大家的创造力。

(3)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参与者互相学习和提高。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理据和方法

(一)实施理据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人的自然学习是在情境中实现的,认知的功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建构主义研究者认为,传统教学暗含了这样一种假定,即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从情境中抽象出来,因此,概念的抽象表征成了教学的中心。实际上,这种假定恰恰限制了教学的有限性。他们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所以,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体情境中的活动和感知上[5]99。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积极合作使群体成员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社会互动关系对于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要增进社会次级团体的和谐,在教育上,提倡学生在学习上的互动与交流,由此达成群体关系的和谐[6]116。

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也支持参与式教学。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外在激励加强。

(二)实施方法

参与式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访谈及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的各种游戏、练习活动等。可见,参与式教学法并不是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媒体,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模拟。也称角色扮演法,是指运用或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以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为参照物,让参与者进入相关角色,进行模仿、比较、优化,反复演练,以求升华理论和提高能力。

2.头脑风暴。是使每个人都能提出新观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集体训练法。头脑风暴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不对每个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3.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讨论的形式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

4.案例教学法。是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评价

(一)有效成果

参与式教学法自从引入课堂以来,广泛使用于各个学科和专业,许多实证研究都对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证实。

张凯以内江师范学院2007级15个班134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参与式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基线调查、学生座谈、学生撰写学习访谈等几种方法,对学生关于参与式教学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创设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教学实效和教师积极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66-68。

白惠芳以旅游法学为例,指出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书本教学及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并不能有效地达到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学生虽然可以掌握旅游法学的相关理论,在期末或结课时能通过课程考试,但在对毕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基于此,他们以行动研究的理论为基础,对所任教学班组进行了参与式互动教学的实验研究。认为参与式教学应用于大学教育课堂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能讲、能动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更进一步的摸索和深化[8]102-105。

(二)实施限制与困难

参与式教学真正实施起来也存在相当多的限制和困难。

1.许多教师并不愿去激励学生思想中的火花,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机械式的讲授方法。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能力、开放的学识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参与式教学方法比讲授法需要更多的课堂时间,教师如想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必须减少课堂内容的讲授时间,学生则需在课外进行更多的课程学习,教师课堂上也需要花费时间来对参与式教学进行的背景知识进行解说。

3.使用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的评估也变得更为主观和困难。以内容为定位的讲授法可以采用客观的考试来对学生进行评估,然而对小组和辩论进行评估则难以保证客观和精确。

此外,合适的教材、课堂规模和座位安排、如何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都是影响参与式教学的因素。

四、建议

通过以上的讨论,特别是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肯定参与式教学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参与式教学,学生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并且能表达通过与其同学合作所学习到的知识。基于这种方法的优势,我们应该在各级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推广。但大规模地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往往会面临文中已讨论过的许多限制和问题,从而限制了参与式教学法的广泛使用和有效实施。

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推行参与式教学法,必须经过周密详细的计划与安排,配合本校的教育水平、专业课程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为他们搭建理解参与式教学法内涵的平台,例如举办关于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培训,观摩比较成功的参与式教学法的课堂,就参与式教学法在本校的实施可能遇到的障碍而进行讨论,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参与式教学法,等等。此外,学校也应大力支持参与式教学法这一理念,适当调整目前的课程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时间、课堂考核方式等,为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参与式教学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Malawi Institute of Education.Participatory Teaching and Learning:A Guide to Methods and Techniques. Malawi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04.

[2]Ted Joseph.A Call for Participatory Teaching.Improv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Vol.26,No.3,Participatory Teaching and Learning,Summer,1978.

[3]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6).

[4]过增元.倡导参与式教学法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3,(2).

[5]吴刚.建构主义与学习科学的崛起.南京社会科学,2009,(6).

[6]梁爽.浅谈外语教学中的合作式学习理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7]蒲永红.浅析参与式教学法.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学报,2007,(9).

篇10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何谓情境教学法呢?赵敏、高兴茹、吴萍(2015)在《情境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真实或准真实的情形和景象,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将情境教学法简单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营造的一种情形与景象,利用这种情形和景象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那么,究竟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简要论述如下:

(一)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顾名思义是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适当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互动性。例如执教苏轼的《定风波》时,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可以将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查找与苏轼相关的资料,诸如苏轼的生平及他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等。然后,要求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对《定风波》进行简单学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写作手法在词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体验到苏轼不怕挫折的坚韧品格。对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将来必定要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也必将要学会与人合作。基于此种情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对于大学语文课堂来说,多媒体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基于此种情况,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有效创设多媒体情境,运用多媒体情境对大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视觉刺激,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例如执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首先播放这样一个多媒体画面,然后配上婉转悠扬的音乐。在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当中,教师说:“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这似乎正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看到这个画面之后,你们心中有何感想呢?”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可以随意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同学们的所感所想,教师即可以顺利实现新课导入,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真切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即是戴望舒的《雨巷》。”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多媒体情境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难,仅需要课前进行精心预设并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即可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设计制作出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精美课件。

(三)创设诗词情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大都拥有渊博的文学知识,对于诗词也大都较为热爱。基于大学生的这一典型特点,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有效创设诗词情境,让学生在温婉优美的诗词中进一步增添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执教李商隐的《锦瑟》时,语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诗词:“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温李无他人。”然后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诗词中所提及到的‘温李’是指哪两人吗?”问题提出之后,有同学说是指温庭筠、李商隐二人。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对李商隐的诗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朦胧、幽渺、内涵多重。同学们有了这一认识之后,在学习《锦瑟》这首诗歌时即可以更好的理解其内涵,激发同学们学习《锦瑟》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诗歌情境不可以滥用,教师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运用。只有诗歌情境符合教学主题,方能真正发挥其应有功效。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