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的常见病害防治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瓜的常见病害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棚室黄瓜;发生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识别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4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10-02
近年来,棚室黄瓜病害的种类逐年增多,给黄瓜生产带来严重损害,由于许多病害的症状极其相似,如果不能正确加以识别,用药不当,将会延误病情,给黄瓜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现介绍黄瓜棚室几种常见易混淆病害的发生症状、发病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广大菜农参考。
1 黄瓜霜霉病
1.1 发生症状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最常见的一种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发病严重时,影响黄瓜结瓜或造成提早拉秧。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后迅速扩展,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出现霜霉状,霉层为灰黑色,病重时,叶片病斑相互连片,病叶枯黄而死,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1.2 发病规律
黄瓜霜霉病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 ℃,适宜发病湿度为85%以上,温度高于30 ℃或低于15 ℃,可抑制该病的发生,湿度低于60%时,病菌孢子无法产生,湿度低于70%时,病菌孢子不能发芽造成侵染。
1.3 防治措施
黄瓜霜霉病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黄瓜品种;二是实行轮作,加强管理,使棚室内的温湿度不利于其发展,且调控好肥水,促进瓜秧健壮[1];三是药剂防治:①烟熏法。一般在结瓜期发病前进行,用45%百菌清烟剂3 000~3 750 g/hm2于傍晚时将药剂放在棚内,放置密度60~75处/hm2,密闭棚室,次日清晨通风。②喷雾法。常用药剂有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2 黄瓜角斑病
2.1 发生症状
黄瓜角斑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造成侵害,受害部位主要为叶片。初受害时,在叶片上呈现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形成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当外界湿度较大时,有白色菌脓现于叶背病斑处,且容易造成开裂或穿孔[2]。果实及茎受害后,初呈水渍状病斑,有白色菌脓着生其上,果实上的病斑可沿维管束的果肉向内扩展,并可蔓延到种子,幼苗发病时,子叶上初生水渍状圆斑,稍凹陷,后变褐色干枯。
2.2 发病规律
病原菌可随病残体或种子在土壤中越冬,存活期可达2年。种子带菌,发芽后即可引起初侵染,对子叶造成侵害,出苗后子叶病部溢出的菌脓,可借昆虫、水流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侵入部位有气孔、伤口及水孔,从而造成多次重复侵染。低温、高湿、重茬的棚室发生严重,特别是当叶片上有水珠或结露时间长时发病更为严重。
2.3 防治措施
黄瓜角斑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从无病瓜上选留种,瓜种可用70 ℃恒温干热灭菌72 h或50 ℃温水浸种20 min,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 min,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 h或100万U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 h,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三是药剂防治,用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预防,7 d用药1次;当发病较轻时,用氟硅唑咪鲜胺600~800倍液喷施,5~7 d用药1次;当发病严重时,用氟硅唑咪鲜胺300倍液喷施,3 d用药1次,喷药次数视病情决定。
3 黄瓜靶斑病
3.1 发生症状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初受害时,呈现直径1 mm左右的黄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为不规则形或圆形,病斑整体褐色,中央呈现半透明的灰白色,叶正面的病斑粗糙不平。发病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 mm,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居于病斑中央,当外界湿度较大时,有稀疏的灰黑色霉状物着生于病斑上。
3.2 发病规律
黄瓜靶斑病由细菌和真菌混合侵染引起,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存活期可达6个月,第2年外界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雨水或气流进行传播,完成初侵染。该病在结瓜盛期发生较多,发病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最终导致植株枯死[3]。
3.3 防治措施
黄瓜靶斑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彻底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同时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种子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摘除中下部病斑较多的病叶,减少病原菌数量。三是药剂防治。如发现病情即使用20%硅唑·咪鲜胺1 000~1 200倍液均匀喷施于患病处,效果突出,或用黄斑净对水进行叶面均匀喷雾,或使用黄瓜靶斑净25 g对水15 kg均匀叶面喷施,发生严重地块适当加大浓度,间隔5~7 d再喷施1次,可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4-6]。
4 棚室黄瓜常见病害的识别方法
4.1 黄瓜霜霉病和角斑病的区别
霜霉病叶背面,在高湿度环境下,能看到黑色的霉层,但如果温室环境比较干,就无法看见较厚的黑色霉层,角斑病则无黑色霉层。霜霉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几个多角形水渍状病斑,病斑较大,而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背面产生针状水渍状病斑,往往几十个病斑同时发生,病斑较小。角斑病的病斑颜色呈浅灰白色,有透光感,后期易穿孔;而霜霉病的病斑由于真菌寄生,多呈不同程度的黄色,不透光,不穿孔。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而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4.2 黄瓜靶斑病与角斑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叶两面色泽相近,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两面均无霉层。
4.3 黄瓜靶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明显,病斑粗糙不平;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不清晰,病斑很平[7-9]。
5 参考文献
[1] 孙学亮.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85-186.
[2] 任素樱.保护地冬春茬黄瓜花打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26.
[3] 武秀梅,李玉芬,史军,等.温室黄瓜栽培的生理病害及其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22.
[4] 杨桂花,孙鹏.大棚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89,199.
[5] 李龙昌,张立甫,冯会敏.棚室黄瓜几种常见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2001(2):19.
[6] 徐爱霞,李建峰,魏钊,等.黄瓜常见易混淆病害的识别及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9(1):35-36.
[7] 王华.棚室黄瓜几种病症的原因及防治[N].吉林农村报,2010-05-05(4).
篇2
关键词:黄瓜病害;症状;防治;安徽利辛
利辛县每年种植露地、保护地黄瓜面积在1500hm2以上。由于黄瓜生育期内病害严重,部分农户不能掌握病害知识,防效差、损失重,病害严重的瓜田减产30%以上。现把我县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黄瓜霜霉病
霜霉病属真菌病害,借气流传播。发病适温15~25℃,相对空气湿度83%以上。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子叶被害初期呈现褪绿色黄斑,后扩大变成黄褐色。真叶染病后,叶缘或叶背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因受叶脉限制病斑扩大后呈多角型淡褐色或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连成片,使叶缘卷缩干枯病斑破裂,但不穿孔。防治上以生态综合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苗和植株,阴雨天到来前(大棚栽培)用30%百菌清烟剂每次5.25kg/hm2熏烟,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次15kg/hm2进行预防。发生霜霉病后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乙磷铅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7~10d喷1次,喷药后遇雨,雨过后重喷,发病较重时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
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毒25~28℃繁殖最快,湿度越大发病越重。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和果实。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型,病斑灰褐色或淡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斑有乳白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月痕,病部质脆易开裂或穿孔。发现病害可用30%DT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防治。
3黄瓜炭疽病
黄瓜炭疽病属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里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借风雨、昆虫传播,发病适温20~24℃,高湿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尤以生长中后期较重。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圆形淡褐色病斑,其上着生橙黄色点状胶质物。幼苗茎基部受害时,变色缢缩,幼苗猝倒。成年叶片发病后,病斑开始呈红褐色,有一圈黄纹,叶上病斑多时合成不规则大块斑。叶片干枯干燥时中部破裂穿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红色黏质物。瓜染病后,病斑近圆形,初呈淡绿色,很快变成墨绿色并凹陷,病斑中央长出小黑点,潮湿时表面溢出红色黏稠物,干燥时开裂。在防治上,用55℃热水浸种20min进行种子消毒,发病初期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400倍液喷雾防治,阴雨天保护地栽培可用5%百菌清粉尘或7%克炭疽粉尘喷粉防治,每次15kg/hm2。
4黄瓜白粉病
白粉病属真菌病害,发病适温16~24℃,湿度大于75%,在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易发病,病菌借气流传播,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和叶柄,初发病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小斑点,条件适宜时病斑逐渐扩大,连接成片,甚至布满整个叶片。后期白色霉变成灰白色,叶片枯黄卷曲。发病后选用42%粉必清悬浮剂600倍液或12.5%烯唑醇600倍液防治,也可选用27%高脂膜100倍液或小苏打500倍液防治。
5黄瓜枯萎病
黄瓜枯萎病也叫萎蔫病,病菌属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和未腐熟的有机肥中越冬。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侵入,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堵塞导管。病菌发育适温24~28℃,相对湿度90%以上,酸性土壤和重茬地发病重。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尤以开花结果期发病重,特别是在连阴雨、低洼积水、重茬、土壤干湿变化大等条件下易发病。幼苗发病时茎基部呈黄褐色并缢缩,子叶萎垂,引起立枯。成株发病,茎基部呈水浸状,腐烂并缢缩,后期沿茎发生纵裂,裂口逐渐向上蔓延。被害株最初部分叶片或植株一侧叶片中午时萎蔫下垂,似缺水状,早晚恢复,后萎蔫叶片增多,直到整株枯死。病茎维管束变成褐色,病部有琥珀色胶状物流出,湿度大时病部生出粉红色霉状物,最后维管束干缩成麻状。在防治上,实行茬口轮换或嫁接栽培,进行种子、苗床消毒,加强栽培管理。定植7d后用高锰酸钾800倍液灌根。每株每次灌100mL,7d灌1次,连灌3次。发病初期用10%治萎灵水剂或用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翟广华.日光温室黄瓜无公害防治技术[J].山东蔬菜,2007(2):41.
篇3
[关键词]春大棚 黄瓜生理病害 发病原因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93-01
北方地区早春气候变化异常,表现为早春高温、低温早霜或严重干旱,加上棚室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栽培管理方法不当等原因,常导致早春大棚黄瓜各种生理病害发生。但因生理病害不传播蔓延,不被广大菜农所重视而造成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现简要介绍北方春大棚常见的黄瓜生理病害的种类、症状、发病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以便在生产中有所遵循,为大棚种植户提供参考。
1 大棚春黄瓜常发生的生理病害种类、症状、危害
1.1黄瓜“戴帽”现象:幼苗出土后种皮不脱落,而是夹住黄瓜一片或二片子叶。将影响子叶光合作用,不利于培育壮苗。
1.2黄瓜花打顶:蔓生性黄瓜在正常生长期限内,植株生长分化为多个雌花而形成自封顶,不再有新的幼叶产生,使植株停止伸长生长及增加叶片数量。将延误黄瓜上市期,最终导致前期减产严重,影响产量效益。
1.3黄瓜化瓜:从幼瓜开始受害,残花未退小瓜黄色萎蔫,果实膨大中途停止,最后成干瘪状。将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影响其效益。
1.4黄瓜畸形瓜:植株生长正常,但瓜呈畸形,表现为大头瓜、小头瓜,细腰瓜,弯曲瓜裂果。将导致黄瓜推动商品性,影响产量、效益。
1.5黄瓜障碍型冷害:低温过后,轻者叶缘或部分叶片组织呈黄白色,重者叶片枯死、失绿。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
1.6黄瓜叶烧病:植株中上部叶片病部叶绿色明显减少,形成白色至黄色斑块。将导致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产量。
l.7黄瓜生理性萎蔫:整株叶片萎蔫,有的早晚可以恢复,几天后死亡,茎部没有发生病变。
1.8黄瓜焦边叶:以中部叶片居多,表现叶缘组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外,还易感染其它病菌。
1.9黄瓜氨害和亚硝酸害:a.氨害。施肥后3-4天,叶片形成不定形的褐色斑,后变成褐色,该病的特点是发生突然。多整个棚发病,棚口及四周轻于中间,多危害幼芽。b.亚硝酸害。施肥后10-15天,植株近地面的老叶出现水烫状斑块,后受害部位变为白色,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从背面观察略下陷。影响光合作用,还易感染其他病菌。
1.10黄瓜沤根:沤根是育苗期常见病害,根部呈水渍状,初为灰白色,后发展成锈褐色至暗褐色,严重时根皮发锈后腐烂,且容易拨起。因为黄瓜生长不定根的能力强,有时在锈褐色尚未完全腐烂的侧根中,混有新发出的白色新根。沤根植株的地上部,似失水状萎蔫,叶片从叶脉间变黄至黄褐色,最后全株叶片焦枯,茎萎枯死,多成片死亡。
2 大栅黄瓜病害识别的复杂性
温室大棚环境复杂多变,黄瓜病害发生的种类多,既有侵染性病害,又有生理性病害;而且这些病害又经常同时发生,这难免给识别和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由于下列的原因,可能使识别和诊断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
2.1环境特殊,常见的病害典型症状不明显。温室大棚和露地条件不同,由于环境条件特殊,使得一些主要病害的典型症状在温室大棚里的表现发生变化。如黄瓜霜霉病在温室里的病斑就要比露地条件下为大,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病原菌可以侵染到叶脉上。在低温下,黄瓜炭疽病在叶片上也失去了边缘比较明显的近圆形、黄褐色病斑这一典型症状,而变成了边界不清的灰白色褪绿浸润状污斑。有关温室大棚条件下不同病害的症状表现,国内研究和积累的资料还比较少,无疑给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带来困难。
2.2条件适宜,多种侵染病害混合发生。温室大棚特别是日光温室不易克服的高温条件,常为多种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因此,常可见到在温室大棚里多种病害同时发生,特别是一些症状比较接近的病害的混合发生,无疑要给识别带来困难。譬如在低温寡照时期,日光温室里黄瓜可能在多种细菌性病害发生的同时,也混有霜霉病、炭瘟病、疫病和灰霉病等侵染病害的发生。而有些病害的症状非常接近,譬如同样是在叶面出现圆形和近圆形病斑,就有可能是炭疽病、红粉病、叶点霉叶枯病、长蠕孢圆叶枯瘸、细菌性圆斑病、固叶枯病等。如果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就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2.3非侵染病害发生的频繁,常会给人造成错觉。温室大棚中,常因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和营养、用药以及栽培管理的不适而引起植珠生育异常的生理病害,生理病害又常常比侵染性病害发生得普遍和频繁。生理性病害还经常与侵染性病害交混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经验或技术不熟练,往往很难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做出明确的诊断。
2.4新的病害不断地出现,诊断时缺乏经验和资料在温室大棚中,过去较少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些次要病害,可能由于品种、环境和栽培技术的改变而迅速发展成为主导病害,而且新的病害也在不断地出现,如黄瓜红粉病、菊巨假单孢病就是近年在温室大棚发生的新病害。
3 大棚黄瓜常见生理病害综合防治方法
3.1黄瓜“戴帽”现象综合防治方法:播种前浇足底水,覆土适当,一般1.5-2.0cm,播种覆土后扣地膜保湿,床面适当喷水。
3.2黄瓜花打顶防治方法:a.要延长黄瓜植株风光时间,控制温度。从黄瓜出苗到10片真叶异型,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要早揭草苫,晚放草苫,保持棚内夜温15℃左右。b.植株一旦出现花打顶现象,及时将顶部雌花摘除,根据植株长势,合理疏果,长势强的可留1~3个较大果,长势留弱的应全部摘除。c.出现花打顶现象后,要选晴天,进行1次浇水施肥,肥料要施速效性氮肥,一般每亩使用尿素20千克。b.出现花打顶现象,可用500毫克/升赤霉素处理生长点。
3.3黄瓜化瓜防治方法:a.黄瓜化瓜时用0.2%硼酸,或0.3%硼砂的水溶液喷花,b.在水肥管理上促与控有机结合,在根瓜坐位前,控制氮肥使用量和浇水次数,保持较大的昼夜温差,争取参见光,采用CO2施肥,促进光合作用强度。c.合理疏瓜,可隔2-3节留下1个顺直健的瓜,去掉多余的幼瓜,以减少养分消耗。d.控制夜间强度,不要过高,以减少呼吸消耗。
3.4黄瓜畸形瓜防治方法:a.畸形瓜应及时摘除,避免养分消耗;b.严格进行温湿度管理;c.增施钾肥、有机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d.不要强行打叶,注意下位叶的光照情况,防止叶片枯萎。
3.5黄瓜障碍冷害防治方法:a发芽种子需在0℃条件下,进行低温锻24小时,增加抗寒能力;b.根据大棚性能,外界气温,掌握适当定植时期。一般在当地棚内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l0厘米土温稳定16℃时定植此较安全;c.低温天气采取有效防冻措施,如:盖草苫、生火炉、放烟雾、点蜡烛等;d.夜晚已发生冻害,大棚要缓慢升温,使黄瓜生理机能逐渐恢复。
3.6黄瓜叶烧病的防治方法:a.加强棚温管理,及时通风;b.有经验的农户,尽量避免采用高温闷棚防治霜霉病的方法。
3.7黄瓜生理枯萎蔫的防治方法:a避免大棚高温干燥造成田间积水,尽量采用大棚软管滴灌技术;b.加强中耕管理,晴天高温高温条件下,增加大棚浇水量。
3.8黄瓜焦边叶防治方法:a.棚内外温差大时,不能突然放大风;b.使用杀菌剂、杀虫剂时,注意使用浓度和使用量。浓度按产品说明配制,使用量以雾滴沾满叶片为准; c.盐份含量高的士壤,应利用休闲时间泡水洗盐。
篇4
黄瓜不同的病害侵染、发生、流行均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中,以温度湿度最为主要。除病毒病等少数病害发病需要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大多数病害适于在温和、高温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叶片吐水、结露或伤口湿润的情况下侵染植株而发生。黄瓜的多种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0℃~30℃。这些病菌发生的适宜温度,均在黄瓜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之内。因此,只要黄瓜生长发育,病菌也就随之发生、发展,病害是很难避免的。
1 农业防治
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控制好温度和空气湿度,适宜的肥水,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通过放风和辅助加温,调节不同生育时期的适宜温度,避免低温和高温;深沟高畦,严防积水,清洁田园,做到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避免侵染性病害发生。
2 病虫害防治
2.1 白粉病
白粉病俗称“白毛”,为真菌性病害,是保护地和露地黄瓜的常见病害。从幼苗到收获期均可受害,但以生长后期受害较重。
危害症状: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开始叶面上长有近圆形的白色小粉斑,逐渐向外缘扩展,形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白粉斑,许多白粉斑互相连片,直至整叶布满白粉。霉层下面的叶片组织由褪绿变成褐色,后期霉斑呈灰白色,长有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并渐渐变成黑色。严重时叶片背面也布满白粉,稍触动叶片白粉可向下飞落,最后叶片枯死。一般叶片自下向上发展蔓延。叶柄和茎上霉斑与叶片相同,叶柄上的霉斑环绕1周后,叶片变黄枯死。
药剂防治: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同时,在喷药时不要忽略对地面的喷施。
2.2 炭疽病
黄瓜炭疽病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黄瓜炭疽病菌除危害黄瓜以外,还能危害西瓜、甜瓜、冬瓜、丝瓜、瓠瓜等。
危害症状:黄瓜整个生长期间均可被害。幼苗子叶受害,多在子叶上出现圆形、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幼茎受害,基部变褐、收缩,引起猝倒。有时病部溢出橙黄色胶质物。成株期受害,叶片上病斑呈圆形,初为水渍状,后为淡灰褐或红褐色,干枯,边缘有黄色晕圈,病斑直径大多为4~20毫米。潮湿时,病斑上有粉红色粘稠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干燥条件下,病斑易开裂穿孔。严重时,叶上病斑汇合成大斑,使叶片提早干枯死亡。主茎和叶柄发病,病斑椭圆形,深褐色,严重时病斑连接,包围主茎或叶柄,病部以上瓜蔓及叶片萎蔫枯死。瓜条染病,病斑椭圆形,初呈浅绿色,凹陷,后期病斑产生粉红色粘稠物,易开裂。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30%~40%复方多菌灵悬剂300~500倍液或代森液500倍液或百菌清500~6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每次用药液量30~35千克,连喷3~4次。
2.3 霜霉病
危害症状:该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叶背出现水浸状淡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型黄色斑。发病严重时小病斑汇成大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的霉层。
药剂防治: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或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霜霉一扫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喷3~4次。
2.4 白粉虱
白粉虱症状:成虫和幼虫群聚为害,并分泌大量,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并引起煤污病。
药剂防治:用背负式机动发烟器或3MF-3背负式植保多用机把1%溴氰菊酯或2.5%戊菊酯(杀灭菊酯)油剂雾化成0.5~5μm的雾滴,悬浮在空气中杀灭成虫。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喷雾每隔6~7天喷1次,连续防治3次。
2.5 瓜蚜
篇5
一、选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应选择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即基地所处大气、水污染的工矿企业地下水,河流上游无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基地应距主干公路40米以上。
二、农业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针对本地区常见病害,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2、施足有机肥及采用配方施肥。生产中大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生物肥料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底肥,既保证蔬菜优质高产,又保证硝酸盐不超标。每公斤黄瓜、番茄的硝酸盐含量要小于150毫克,因此要施足有机肥,尽量减少化肥用量。
此外,近年来引进、开发的惠满丰、促丰宝等多元复合液肥,含有多种氨基酸、类黄腐酸、氮、磷、钾、微量元素及数十种植物化学成份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作物综合生化调控能力和迅速补充养分的功能,应用后对多种蔬菜具促生长、耐寒、提早成熟、延缓生命周期,改善作物品质,增产10~50%,且无污染,对降低硝酸盐含量有显著作用。
3、加强栽培管理。
①轮作倒茬:如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实行3年轮作,可有效地控制瓜类枯萎病等。温室蔬菜种植二年后,夏秋季种一茬葱对根病和土壤病害防效明显。
②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果、消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可有效减少病虫害侵染。
③适期晚播、定植:秋延后番茄和黄瓜,如育苗定植过早则病毒病严重,应适当晚播。一大茬黄瓜育苗过早,霜霉病会严重发生。
④通风口用窗帘隔离,防止蚜虫、白粉虱等害虫侵入。
⑤采用地膜全覆盖、膜下灌、滴灌、渗灌,降低温室相对温度。要适时适量灌水,晴天上午灌,注意放风排湿,降低棚室温度。
⑥培育壮苗、健苗:采用营养钵育苗,即高温促根,又低温炼苗,防治徒长,使幼苗健状,增强抗病力。
⑦无土栽培:无土栽培产量商、品质好、病害轻,而且硝酸盐含量可降低,是生产绿色蔬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物理防治及生态防治
1、物理防治:利用干热处理杀死种子内夕卜的病苗和病毒利用温汤浸种杀死种子内外的病菌;高温季节,每亩施铡碎的麦草100公斤,.翻入土中,灌水后覆膜,经15.20天高温处理,可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设置黄板、黄皿诱集蚜虫和白粉虱;施用巴姆兰高脂膜,预防病菌侵染;夏秋季节,用遮阳网遮阴.,可降温、防蚜、防雹。
2、生态防治:高温闷棚对黄瓜霜霉病、黑星病有一定防效,即先一天喷药、灌水,中午将温室密闭,使黄瓜生长点部位温度上升到45℃左右,保持2小时,然后多放风降温,加强管理,效果更好。用云南黑籽南瓜等做砧木嫁接黄瓜、西瓜等可防治瓜类枯萎病,防效达95%以上。用野生水茄、托洛巴姆、刺茄做砧木可防治茄子黄萎病。
四、生物防治
1、抗病毒剂1号防治番茄:甜椒病毒病效果达73。81%。。912钝化剂1000倍液浸种30分钟,可控制辣椒种子上的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和侵染,用弱毒疫苗N14、卫星病毒$52可防茄果类病毒病。
2、灭蚜茵防蚜效果达95%以上。每亩甩10%浏阳霉素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茄子、豆类、瓜类蚜虫效果很好。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效果较好。
3、r角链霉素、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可防治黄瓜,甜椒细菌性病害和大白菜软腐病。
4、农抗120可防治黄瓜炭疽病瓜类白粉病等、木霉素可防治立枯病、茵核病、灰霉病等多种真菌病害;武夷霉素150倍液可防治番茄叶霉病、灰霉病、黄瓜黑星病、瓜类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
五、科学用药
1、合理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施用次数使用浓度、安全间隔期施药,药剂要交替使用尽量使用烟雾剂,少用药液,施用无毒的化学药剂等。
篇6
1黄瓜病虫害发生种类
近年来,保护地栽培迅速推广,其提供的特殊条件加重了黄瓜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增多了其危害种类。生长期内的主要虫害有斑潜蝇、蚜虫、螨类、烟粉虱等[4];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灰霉病、枯萎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蔓枯病、病毒病、疫病、白粉病、细菌性叶枯病、根结线虫病等。其中,以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蚜虫、潜叶蝇的危害最重。
2黄瓜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自然控制作用,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危害的环境条件,采用耕作、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以及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安全、经济地控制病虫害。
2.1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选择时要针对当地病虫主要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品种。实行轮作,不能与茄果类蔬菜重茬,尽量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2.2物理防治
2.2.1防虫网覆盖技术。覆盖防虫网可在设施上形成封闭隔离空间,切断病虫的传播途径,有效阻止成虫进入产卵或幼虫直接进入危害。银灰色防虫网有趋避蚜虫的作用,还可降低病毒病的发病率,同时减少了用药次数,保证了生产的无公害化。
2.2.2 创造适宜的生育条件。定植前清洁田园,杜绝病菌、虫卵的积累,栽培期间及早摘除病叶、老叶、病果,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种群数量,减少病虫传染机会;增施腐熟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注意氮、磷、钾平衡施肥,适当增施钾肥、使用微肥,保持较好的土壤理化性状;实行高垄、高畦,大小行种植,防止田间积水,充分通风、透光;采用膜下灌水,晴天上午灌水,并及时通风,降低空气湿度;摘叶、打杈、摘心等农事操作应在晴天及日出后进行,防止操作中病菌从植株伤口侵染;加强环境管理,防止雨水经通风口淋入,带进病菌及沾湿,控制好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创造不利于病虫危害,有利于植株健壮生长的环境条件。
(1)土壤消毒。1 m2苗床土由代森锌与五氯硝基苯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物8~10 g,与30 kg细土混匀构成,其中1/3铺底、2/3覆在种子上,播种后覆膜,并保持床面湿润。还可用40%甲醛50倍液喷洒苗床土,用量30~50 mL/m2,覆盖薄膜,闷4~5 d后揭膜,待甲醛气味散尽后(约2周)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 kg/hm2,混入细干土450 kg/hm2,混匀后均匀撒入定植穴内。保护地栽培可在夏季高温季节深翻地25 cm,撒施切碎的稻草或麦秸 7 500 kg/hm2,加入氰氨化钙1 500 kg/hm2混合起垄,铺地膜、灌水,保持20 d,可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2)棚室消毒。对棚室空气进行熏蒸消毒,减少空气中的病菌、虫卵积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每茬定植前4~5 d采用硫磺粉45 kg/hm2加8%敌敌畏乳油3.75 kg/hm2,混合锯末,分几堆点燃,密闭2~3个昼夜,然后放风至无味后定植。
(3)降低空气湿度。采取通风、膜下灌水,减少灌水、延长灌水间隔期、加温等方法可以有效降温,防止温室内病害的发生,尽量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下。晴天上午温室气温高于25 ℃时,可开放顶风口短时间快速排湿后,关闭通风窗继续升温。温室升温至30 ℃时再次开放顶风口排湿,气温保持在28 ℃。如果春秋季节温度不是太低,还可以将前风口扒开一条缝隙,有助于快速排除湿气。阴天上午如室温达到22 ℃也可开放顶风短时间迅速排湿后,关闭通风窗继续升温。并保持气温在20 ℃以上。如遇连续2~3 d连阴天,白天温度不足20 ℃时,可进行加温,并配合通风降湿。冬季早晨可加温降湿。
(4)种子消毒。药剂浸种:黄瓜种子用55 ℃的温水浸种10~15 min,不断搅拌,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然后用10%磷酸三钠消毒30 min,随后用饱和石灰水搓洗3~5 min,最后用清水冲洗3次,捞起种子用干毛巾撮干或晾干,目的是消除种子所带病菌,例如疫病、病毒病、炭疽病、蔓枯病、角斑病;温水浸种:将50~55 ℃温水在搅拌的同时缓慢加入放有种子的瓦盆,使种子均匀受热,持续10~15 min,待水温降至30 ℃时停止搅拌,但要继续浸泡一段时间;温汤浸种:将55~60 ℃热水倒入已用凉水浸泡过的种子,注意边倒边快速搅拌,待水温降至35~37 ℃时,停止搅拌,继续浸泡一段时间,注意不要将种子烫伤;药剂拌种: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或用其浸种2 h;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4%拌种,可预防多种真菌性病害;为预防细菌性病害,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或72%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2 h。
2.3生物防治
利用蚜虫等害虫的趋黄性,将自制的黄板置于大棚内行间,黄板规格为50 cm×50 cm或50 cm×70 cm,在黄板上涂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黄板设置个数为300~375个/hm2,黄板高度与植株高度齐平,每隔7~10 d重涂1次机油,杀虫效果显著,可以控制烟飞虱、蚜虫等害虫的危害。
2.4化学防治
选用10%益收丰颗粒剂15.0~22.5 kg/hm2拌土450 kg/hm2沟施,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分别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万U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角斑病;选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杀毒矾M8的1 500~2 000、600~800、400倍液防治霜霉病;分别选用72.2%普力克水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1混合液的800、500倍液喷雾防治疫病;分别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的600、800、500、800~1 000倍液防治灰霉病、白粉病[5-6]。
要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在每年病害流行期到来之前,未发病期间每隔20 d左右喷施1次广谱性药剂预防病害;及早发现病虫害及时用药,对症用药;需2~3种药剂混合施用;灌水前、雨雪天气之前施药防病;药剂应喷在叶片发病的一面,或叶的上下面均施药剂,喷药应均匀,植株的各个部位都喷到药剂,整个温室内统一用药,最好整个种植区内统一用药,彻底杀灭病虫;晴天上午打药效果好,阴雨、雪天气不灌水、用药。药剂选用要有针对性,视病情交替轮换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安全间隔期,以防中毒事件的发生[7-8]。
3参考文献
[1] 李湘秦.棚栽黄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青海农技推广,2011(4):40-41.
[2] 胡亮,李娜,谢贵华.确山县目光温室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2011(9):38.
[3] 张洪印.温室大棚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11(4):17-18.
[4] 徐华,魏红.锦州地区黄瓜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蔬菜,2011(3):19-20.
[5] 肖艳,邓银宝,曾敬富,等.8%氟硅唑微乳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07(1):65-66.
[6] 李洪山,申玉香,马旭东.棚栽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化学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7(9):62-64.
篇7
【关键词】:烤烟;病虫;防治
1.烤烟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
我国烤烟种植历史悠久,广大辛勤民众在种植过程中所遇病虫害大致可分为40多种,笔者通过走访调查,根据种植民众口述,对烤烟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作出如下总结:烤烟种植中易发生的病害可分为4个类型,其中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及根结线虫病害,细分下来有40多中病害,危害最严重及涉及种植范围最广的有10多种,如黑胫病、炭疽病、赤星病、白粉病、根黑腐病、青枯病、野火病、蛙眼病、角斑病、空茎病、普通花叶病、黄瓜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病、蚀纹病毒病和根结线虫病等,最易造成种植户的直接损失[1]。
2.导致烤烟种植中病虫害发生的因素特点
烤烟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的症状不同,因此导致病害发生的因素也不同,但每种病害发生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如,烤烟黑胫病多发于多雨潮湿时,当天气潮湿时,烤烟病部表面会产生一层稀疏的白毛,高温高湿有利于黑胫病的发生与传播,病菌可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上存活三年左右,并通过地面流水及雨水迸溅传播;烤烟炭疽病也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并发,但是它与烤烟黑胫病不同,25~30℃是烤烟炭疽病发生的适宜温度,超过35℃则少发病;烤烟赤星病,其发病环境也与潮湿有关,但在潮湿环境中只是病害的形成并无造成直接的损害,当天气干旱时才会导致赤星病病斑发生破裂,大面积病斑相互连接合并时会使叶片枯焦脱落,一般是高温阴雨时易发生赤星病,且病菌以菌丝在病株残体上越冬,靠风进行远距离传播,靠雨水反溅进行近距离传播等等[2]。
3.烤烟种植中常见病害综合防治策略
3.1烤烟黑胫病的防治
已发烤烟黑胫病的种植地可实行烤烟抗病种与普通烤烟种轮作制度,若是头年发病的烤烟种植地,必须进行2-3年的轮作。同时应适时早栽,起垄栽植可避免田间的水分过多或是积水。在移栽前用25%甲霜灵锰锌500~800倍液醮根一次,并带药移栽;移栽后用25%甲霜灵锰锌500~800倍液喷淋烟株茎基部,易发病的地块栽后连续施药2~3次。若发现烤烟黑胫病的病症可在发病初期用25%甲霜灵锰锌500~800倍液均匀喷淋或浸根,每7天一次;也可用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隔7~10天再叶面喷施一次;还可在烤烟提苗时用“移栽灵”稀释至2000倍药液与硝酸钾溶液混在一起灌根进行防治。或是耕种时选用对烤烟黑胫病有较强抵抗力的烤烟种,如:云85、云87、K326、K346、NC82、NC89、G140、G28、中烟90、CF978、CF965、中烟9203、中烟98等,如发现少量病株,可及时拔除病株。
3.2烤烟赤星病的防治
在烤烟株团棵期、旺长期和平顶期叶面喷施磷酸氢二钾、绿芬威一号等可明显减轻赤星病的侵害。同时,适时早栽,培育壮苗;适当稀植,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早打脚叶,适时采收。一旦发现烤烟赤星病的病症,应采用药剂防治,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400-500倍、0.3%赤星杀手(多抗霉素)水剂300倍、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400-600倍和10%多抗霉素B(宝丽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在打顶后对烟株(特别是中下部叶片)进行均匀喷雾,每5-7天一次,连喷2-3次即可控制赤星病流行。或是选用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如中烟90、中烟9203、中烟98、中烟100及K346等较为抗病。
3.3烤烟白粉病的防治
烤烟白粉病一般在烟株中下部叶片发病最多,常烤成褐色烟或焦枯烟,对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适时早栽,烟地深沟高厢,早打脚叶,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清除残叶,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施用比例,控制氮肥的用量。同时还要通风透气,减少病源。一旦发现烤烟白粉病的病症,可用药剂防治,防治白粉病药剂很多,但以粉锈宁和多菌灵为好。在发病初期,及时用15%粉锈宁500倍液,或50%多菌灵l000倍液喷中下部烟叶,喷2-3次,隔7-10天喷一次,防效可达90%以上。
3.4烤烟根黑腐病
烟株在大田受到根黑腐病的侵染后,生长缓慢,许多植株矮化,极易拔出,小根尖端腐烂,大根表面呈粗糙的黑色凹陷病斑,根系常常支离残缺。如遇冷湿天气,病株停止生长,而当天气转暖时,许多病株可以长出新根,恢复正常生长。已发烤烟根黑腐病的种植地可实行烤烟抗病种与普通烤烟种轮作制度,若是头年发病的烤烟种植地,必须进行2-3年的轮作。加强田管采用高起垄,高培土措施,防止田间积水。合理施肥,不要过多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对苗床土壤消毒,可用溴甲烷熏蒸苗床,一般30-40g/m2; 发病初期用800倍70%的甲基托布津,72%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施并灌根,或每标准厢用“移栽灵”农药一支,兑成1500倍液,均匀喷雾或浇施,每7-10天一次;移栽前可浸根一次,移栽后喷淋烟株茎基部,易发病的地块栽后连续施药2-3次,施药后立即培土效果更加。比较耐烤烟根黑腐病的种植抗病品种有K326、NC82、NC89、G80、G140和中烟14等品种较抗根黑腐病[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烤烟病虫防治工作不仅可以减少种植户的损失,还能保证卷烟的口感及质量。因此,政府可在每个种植地区开设烤烟种植病害防治中心的驻点,并鼓励烤烟种植户主动与烤病害防治中心的工作人员互动探讨,进而做好烤烟病害防护工作,以确保烤烟健壮生长及稳定的生活收入。
【参考文献】:
[1]游志音,林祥永.龙岩烤烟害虫综合防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6):277.
篇8
关键字:计算机视觉;作物病害诊断;进展;模式识别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5)02-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Vision in the Plant Disease Diagnosis
PU Yongxian
(Computer Science Dept .Dehong Teachers'college, Dehong Yunnan 6784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crop yield loss caused by disease in more than 12% on average, disease occurs not on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also decreased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Research by computer vision technology realizes fast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crop disease,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hich is the urgent demand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Articles on computer vision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the crop disease diagnosis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order to get these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rop disease diagnosis each link, points out the shortages of computer vis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rop diseas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op disease intelligent detection technolog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Computer Vision; Crop Disease Diagnosis; Progress; Pattern Recognition
0引言
在作物生产中,病害是制约作物质与量的重要因素。病害发生,往往致使作物的使用价值降低,甚至还会导致大面积减产,乃至绝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病害防治是个关键的问题之一。因各种原因植保人员匮乏,而种植户个体素质差异及受一些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作物病害诊断存在主观性、局限性、模糊性等,不能对作物病害的类型及受害程度做出客观、定量的分析与判断,结果要么是药量不对、要么是药不对症,严重影响了作物的质与量。
计算机视觉也称为机器视觉,是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来模拟和再现人类视觉功能的科学,也被称为图像理解和图像分析,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以及数码相机、手机等摄像工具像素的提高,将机器视觉用于作物病害诊断,实现作物病害的无损检测、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1]。报道最早的是在1989年穗波信雄等人[2]对采集的缺乏钙、铁、镁营养元素的茨菇叶片图像进行研究,在RGB模型中,利用直方图分析了正常和病态的颜色特征。为适应农业信息化的迫切需求,国内外学者对机器视觉用于作物病害诊断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而取得进展主要集中在近10年,涉及的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葡萄、黄瓜、甘蔗、蔬菜等病害[3-14],这些研究针对不同作物,从不同侧面为作物病害实现自动化诊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机器视觉比人眼能更早发现作物因病虫危害所表现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细微变化,所以利用这种技术病害病害与人工方式相比,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精准度,为作物保护智能化、变量喷药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综述和归纳了机器视觉诊断作物病害的主要技术:病害图像采集、增强处理、病斑分割、特征提取、特征优化、病害识别等各环节的方法及现状,指出了机器视觉诊断作物病害存在的不足和研究方向。该研究对实现作物病害的机器视觉诊断技术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机器视觉识别作物病害的技术路线与进展
作物病害因其病原物种类不同会产生形状、颜色、纹理等不同的病斑,通常专业植保技术人员就是根据这些特征判断病害的。机器视觉诊断作物病害是通过无损采集病害图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图像增强处理、分割病斑,提取病斑特征、优化特征,用模式识别技术诊断病害类别及危害程度,从而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图1为机器视觉诊断作物病害的技术路线图。
图1机器视觉识别作物病害技术路线图
Fig 1 Technology roadmap of machine vision recognition crop diseases
1.1病害图像采集与增强处理
(1)病害图像采集方法。图像采集是病害识别的第一步,采集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识别结果。常用采集设备有数码摄像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手机等。其中,数码相机便于携带,能满足图像清晰度要求,符合野外作业等特点,因此病害图像采集中用得较多。依据采集环境氛围分为室内采集和室外(田间)采集两种。室内采集是将田间采摘到的病害标本经密封保湿后使用CCD摄像机或数码相机在室内摄取病害的标本图像。在田间采集图像中,有学者为了采集到高质量的图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陈佳娟[5]采用便携式扫描仪采集图像,以减少自然光照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徐贵力等人[6]设计了活体采光箱,使照射光变成反射光,从而避免了阴影,以减少误差。这种规范图像采集方式虽简化了后期图像处理和识别的难度,但基层生产单位可能缺乏配套的技术设备,且会使病害识别过度依赖图像。为扩展应用范围和通用性,有学者对在田间自然光照射下直接获取的病害图像,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诊断病害进行了研究,如李宗儒[7]用手机拍摄了苹果的圆斑病、花叶病等5种病害图像,对病害图像增强处理、分割病斑,提取病斑特征,用BP神经网络识别病害,获得了较好效果。姜武[8]用Canon EOS 50D相机在阳光充足的早晨拍摄山茶叶片图像,进行颜色分形和RGB强度值提取,用支持向量机对山茶分类识别,取得了较好效果。
(2)图像增强方法。在采集图像过程中,因受设备、环境等因素影响,往往使采集到的图像含有噪声,若不对其增强处理会影响到病害的正确识别率。病害图像增强是为病斑分割,特征提取做准备,所以应确保在去除噪声的同时,保证病斑边缘不模糊。图像增强处理根据其处理的空间不同,分为空域法和频域法。空域法是对图像本身直接进行滤波操作,而频域法是对图像进行转化,将其转化到频率域中去噪处理,之后再还原到图像的空间域。图像增强处理常用方法有:直方图均衡化、对比度增强、均值滤波、中值滤波、高斯滤波、锐化等。王静[9]利用数码相机采集了赤星病与野火病两种病害图像80幅,采用灰度图像直方图均衡化及中值滤波两种方法对图像增强处理,实验表明,中值滤波去噪效果最好,在保留图像病斑边缘信息的同时,使病斑轮廓与细节更加清晰,便于后期病斑分割及特征提取。刘芝京[10]采集黄瓜早、中、晚期的角斑病病害图像,分别用均值滤波、中值滤波、高斯滤波等对图像处理,实验表明这些去噪方法中,高斯滤波效果最好。
1.2病斑特征获取
(1)病斑分割
计算机视觉主要是依据病斑的特征信息诊断病害类别及危害程度的。因此,彩色病斑的准确分割,是后期提取病斑特征,病害类别的客观、准确诊断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针对作物病害图像分割算法有阈值分割、空间聚类、区域分割、边缘检测分割、计算智能方法等。由于作物病害图像存在背景复杂、病斑区域排列无序、颜色、纹理分布不均、病斑边界模糊、叶片表面纹理噪声等干扰,因此尚无一种鲁棒性好,且简单适用的通用方法,也还没有一种判断分割是否成功的客观标准。近年来学者们对作物病害图像的分割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寻找一种更具潜力的分割算法,以期获得更完美,通用的分割方法。赵进辉等人[11]分析了甘蔗病害图像的颜色与形状特征,采用面积阈值及链码分割赤腐病和环斑病病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管泽鑫等人[12]提取水稻病斑与斑点外轮廓颜色,用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13])分割病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邵庆等人[14]以小麦条锈病为例,对获取的小麦病害图像采用迭代阈值分割和微分边缘检测分割病斑。温长吉等人[15].用改进蜂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实现玉米病害图像分割。祁广云等[16]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及BP神经网络对大豆叶片病斑分割,能有效提取病斑区域。毛罕平等人[17-18]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对棉花、玉米病害图像的病斑进行分割。张飞云[19]采用K-means硬聚类算法对玉米叶部病害图像分割,得到彩色病斑。张芳、仁玉刚[20-21]用采分水岭算法分割黄瓜病害图像,正确率均在90%以上。刘立波[22]对水稻叶部病害图像的分割进行研究,结果证明,模糊C均值聚类法的分割效果较好,但速度欠佳,Otsu法分割效果略差,但速度较快。濮永仙[23]利用支持向量机检测烟草病斑边缘,以分割彩色病斑。石凤梅等人[24]利用支持向量机分割水稻稻瘟病彩色图像病斑,其分割效果优于Otsu法。
(2)病斑特征提取
计算机视觉识别作物病害用到的特征主要有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颜色是区分病害类别的重要特征,有RGB、HSI、Lab、YUV等7种颜色空间模型,可得到颜色特征值和颜色特征差异,而模型的选择会影响到病害识别效果。纹理是指图像中反复出现的局部模式及排列规则。作物病害图像正常与病变部分的纹理在粗细、走向上有较大差异。纹理特征有基于灰度直方图的统计测度,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和基于游程的纹理描述特征。提取纹理特征的方法有分形维数、小波变换、Gabor小波变换、局域二值模式,以及Gabor分块局域二值模式方法等。形状常与目标联系在一起,形状特征可以看作是比颜色和纹理更高层的特征,它能直观描述目标和背景之间的区别,不同病害的病斑在尺寸大小、似圆性、长短轴等方面有不同特性,对旋转、平移有很强的稳定性。提取病斑形状特征的方法有弗里曼链码法,傅里叶描述子,多尺度曲率空间方法等。王美丽等人[25] 在HSV颜色空间提取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病害图像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对病害进行识别,识别率达96%以上。蔡清等人[26]对虫食菜叶图像处理后,提取其形状的圆形度、复杂度、球形度等7个特征,用BP神经网络识别病害。王克如[27]提取玉米病害图像中纹理特征的能量、熵及惯性矩作为识别病害的特征,实验得出,以单个特征识别正确识别率达90%,综合应用三个纹理特征,识别率达100%。田有文等人[28]提取葡萄叶部病斑的颜色、纹理、形状特征,用支持向量机识别,实验表明,综合应用三种特征的识别率比只用单一特征的识别高。李旺[29]以黄瓜叶部3种常见病害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取病斑颜色、纹理和形态特征总共14个特征,用支持向量机识别,实验表明,分别以颜色、纹理、形状特征识别,识别率分别为72.23%、90.70%、90.24%,综合3种特征识别率为96.00%。
(3)特征优化
特征优化是指在特征提取完成后,将特征因子中对识别病害贡献低的因子丢弃,以确保在降低特征维度的同时,能提高病害的识别率。常用的特征优化方法有:逐步判别法、主成分分析法、遗传算法等。实践证明,优化后的特征能更好的表征病害,能在特征减少的情况下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管泽鑫等人[12]提取水稻3种常见病害图像的形态、颜色、纹理共63个特征,用逐步判别法对特征优化,用贝叶斯判别法识别病害,可使特征数减少到原来的35.2%,而病害准确识别率达97.2%。柴洋等人[30]提取了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等4种叶部病害图像的颜色、纹理和形状共18个特征,用逐步判别法优化,最终选取12个特征,用主成分优化后综合成2个新变量,分别用贝叶斯判别法和用费歇尔判别函数识别病害,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陈丽等人[31]提取了玉米5种叶部病害图像病斑特征,用遗传算法优化特征,用概率神经网络识别病害,识别率为90.4%。彭占武[32]提取了黄瓜6种常见病害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特征14个,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8个特征,用模糊识别模式识别病害,其识别率达93.3%。濮永仙[33]提取了烟草常见病害图像的颜色、纹理及形态共26个特征,用双编码遗传算法与支持向量机结合优化特征,最后得到16个特征,该方法与没有采用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识别相比,在同等条件下,特征向量减少了38%,正确率提高了6.29%。所谓双编码遗传算法,即二进制编码和实数编码结合,支持向量机作为底层分类器,分类精度作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对个体进行评估,在去除冗余特征的同时为保留的特征赋予权重,如图2所示。韩瑞珍[34]提取了害虫的颜色、纹理特征共35个,用蚁群算法对特征优化,将35个特征降低到29个,识别准确率从87.4%提高到89.5%。
图2双编码遗传算法中的个体
Fig 2 Individual in the double coding genetic algorithm
1.3病害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也叫模式分类,指依据输入的原始数据,判断其类别并采取相应的行为[35]。病害模式识别的任务是依据特征数据由分类器完成分类的,分类器设计和特征描述共同决定了模式识别系统的性能。用于病害识别的模式可分为统计模式、句法结构模式、模糊模式和机器学习方法四类。其中,统计模式识别是用概率统计原理,获取满足某种已知分布的特征向量,然后通过决策函数来分类,不同的决策函数能够产生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有两种:一是由Neyman决策和贝叶斯决策等构成的基于似然函数的分类方法,另一种是基于距离函数的分类识别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是基于模糊理论利用模糊信息进行模糊分类的,主要方法有最大隶属原则识别法、接近原则识别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法三种。机器学习指计算机模拟或者实现人类的某些行为,它的应用已涉及很多领域。目前常用于作物病害识别的机器学习方法有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移动中心超球分类器等。其中,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是目前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能够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的分类问题,且具有良好的推广和泛化能力。神经网络是基于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以训练误差最小化为优化目标,而SVM以训练误差作为优化问题的约束条件,以置信范围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所以SVM的解具有唯一性,也是全局最优[36]。移动中心超球分类器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分类器,它是一种对参考样本进行压缩的方法,可以节省空间,但其识别率不如人工神经网络高。以下是在作物病害诊断中较成功的几种识别模式及技术进展。
1.3.1 贝叶斯判断法
贝叶斯判别法是一种典型的基于统计方法的分类器。它的基本原理是将代表模式的特征向量X分到m个类别(C1,C2,…,Cm)中的某一类。操作步骤为:
(1)设样本有n个属性(W1,W2,…Wn),每个样本可看作是n维空间的一个点X=(x1,x2,…,xn);
(2)设有m个不同的类(C1,C2,…,Cm),X是一个未知类别的样本,预测X的类别为后验概率最大的那个类别;3)用贝叶斯后验概率公式计算,并进行比较,依据后验概率可将样本X归到Ci类中,当且仅当>,成立。贝叶斯分类器因其结构简单、易于扩展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作物病害诊断。杨昕薇等人[37]对3种寒地水稻常见病害图像处理、提取特征,用贝叶斯判别法识别病害,其识别率达97.5%。赵玉霞等人[38]提取玉米锈病、灰斑病等5种病斑图像的特征,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识别,其识别精度在83%以上。柴阿丽等人[39]提取了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等4种叶部病害图像病斑的颜色、纹理和形状特征,优化特征后,用贝叶斯判别法识别病害,其识别率达94.71%。
1.3.2 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法
神经网络技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其研究工作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40],因具有并行处理、非线性映射、自适应学习、鲁棒容错性等优点,以及采用数据驱动模式,故在模式识别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诊断作物病害的基本步骤是:构建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将已提取并优化好的病害图像特征数据作为分类器的输入特征矢量对模型训练,经过训练后的模型可实现作物病害的分类识别。目前应用于作物病害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主要有:BP神经网络、概率神经网络、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并衍生出模糊神经网络、量子神经网络等。BP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自学习性、自适应性、鲁棒性和泛化性。概率神经网络是径向基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分类器是一种有监督的网络分类器,在识别过程中随着训练病害种类的增加[41],其运算速度会减慢。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分类器是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由全连接的神经元阵列组成的自组织自学习网络[42],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完成数据压缩、概念表示和分类的任务,多项实验表明它的病害图像识别率都在90%以上。模糊神经网络是模糊理论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产物,它汇集了神经网络与模糊理论的优点,集学习、联想、识别、信息处理于一体。量子神经网络是量子计算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的产物,并集成了两者的优点。王军英[43]以葡萄发病部位、病斑形状、病斑颜色和主要症状为特征,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识别病害,识别率达95.36%。谭克竹等人[44]用BP神经网络识别大豆的灰斑病、霜霉病和斑点病的特征与病害的关系,其轻度病害的识别精度为87.19%,中度病害的识别精度为90.31%,重度病害的识别精度为93.13%。魏清凤等人[45]利用模糊神经网络诊断模型以诊断蔬菜病害,其病害识别率达85.5%。张飞云[19]提取了玉米灰斑病、锈病和小斑病病害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特征,用量子神经网络进行病害识别,其平均识别率达94.5%。陈丽等人[31]对田间采集的玉米叶部病害图像,对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利用概率神经网络识别病害,其识别率为90.4%,同样条件下高于BP神经网络。
1.3.3 支持向量机识别法
支持向量机[46](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是Vapnik等人提出的一款新型的机器学习方法。SVM有线性可分和线性不可分两种情况,采用不同的核函数会有不同的SVM 算法。常用的核函数有:线性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Sigmoid核函数等。SVM在基于数据的机器学习领域,它兼顾训练误差和泛化能力,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局部极小值等模式识别问题中表现出许多特有的优势[47-48],在基于图像诊断作物病害领域应用越来越多。宋凯等人[49]提取了玉米叶部病害图像特征,选择基于SVM的不同的核函数识别病害,其中径向基核函数的正确识别率为89.6%,多项式核函数为79.2%,Sigmoid核函数的识别性能最差。刘鹏[50]提取甜柿病害图像的纹理特征和颜色特征采用SVM识别病害,结果表明,当SVM类型为nu-SVR,核函数为Sigmoid,参数C=26、ξ=24时识别效果最好。田有文等人[51]用支持向量机识别黄瓜病害,实验表明,SVM方法在处理小样本问题中具有良好的分类效果,线性核函数和径向基核函数的SVM分类方法在黄瓜病害的识别方面优于其他类型核函数的SVM。越鲜梅[52]提取了向日葵叶部的叶斑病、黑斑病、霜霉病3种病害图像的颜色矩、纹理特征共9个特征,采用一对一投票决策的SVM多分类模型识别病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刘立波[22]提取了水稻常见叶部病害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对特征优化后,分别用最近邻域、BP神经网络和SVM方法识别病害,其中识别率最高的是SVM,BP神经网络居中,最近邻域法最差,BP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最慢。
2机器视觉识别作物病害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重点
将计算机视觉用于作物病害诊断,以改变传统的诊断方式,为种植户准确诊断病害,以及变量施药提供了决策支持。目前,计算机视觉诊断作物病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研究的深度、应用的范围和实用化角度看,还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1机器视觉诊断作物病害存在的问题
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对目前常用的机器视觉识别作物病害的技术进行了研读,目前机器视觉识别作物病害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以下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计算机视觉诊断作物病害正确率高,但应用到田间,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大多研究是在简单背景下、对少数几种病害图像诊断,而对大田复杂背景下诊断多种病害的研究还比较少。
(2)病害图像分割背景简单,对于自然状态和复杂背景下的病害图像分割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因作物病斑的大小、颜色等图像特征在不同时期有差异,对于某一发病时期建立的作物病害诊断系统,用于不同发病时期诊断识别率会有所不同。
(4)许多分类算法和分类器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不能适合所有作物病害识别,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实现各诊断系统之间的客观比较。
(5)不同研究者使用的病害图像各不相同,难以比较不同。
(6)机器视觉诊断作物病还是少数专家对某类作物在局部范围内的研究,很难满足现实生产的多种作物、不同区域同时诊断的要求。
2.2进一步研究重点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为:
(1)机器视觉识别作物病害技术从实验室向大田扩展时,需综合考虑所提取的病害图像特征在复杂背景下的可获取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等。
(2)机器视觉诊断作物病害系统应充分考虑不同发病时期,识别特征的变化规律。
(3)研究适合多种作物在复杂背景下实现病斑分割、特征提取等高效的图像处理算法,在模式识别方面要侧重于模糊数学、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组合优化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4)建立规范统一的作物病害图像数据库,图像可普遍获取,建立合理完善的病害分割、特征提取、病害种类识别等系统,以及病害评价标准。
(5)模式识别病害中的算法需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建立统一的评判标准,评价方法适合所有的识别算法和各应用领域,采用定量和客观评价准则,可精确描述算法性能,评判应摆脱人为因素。
参考文献:
[1]GEORGIEVA K, GEORGIEVA Y, DASKALOV D.Theoretical substantiation of model of system for evaluation a state of vine plants and taking a decision for plant protection activities[J]. Trakia Journal of Sciences (Series Social Sciences),2003,1:30-32.
[2]穗波信雄.图像处理在植物生长信息提取中的应用[R].日本:农业机械学会关西支部研究会资,1992:63-46.
[3]SASAKI Y , OKAMOTO T. Automatic diagnosis of plantdisease-recognition between healthy and diseased leaf[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1999,61(2):119-126.
[4]陈佳娟,纪寿文,李娟,等.采用计算机视觉进行棉花虫害程度的自动测定[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2):157-160.
[5]贾浩.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玉米叶部病害识别技术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
[6]徐贵力,毛罕平,李萍萍,等.差分百分率直方图法提取缺素叶片纹理特征[J].农业机械学报,2003,34(2):76-79.
[7]李宗儒.基于图像分析的苹果病害识别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8]姜武.模式识别技术在山茶属植物数值分类学和叶绿素含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9]王静.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烟叶病害自动识别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10]刘芝京.基于图像处理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研究[D]. 成都:西华大学.2012.
[11]赵进辉,罗锡文,周志艳.基于颜色与形状特征的甘蔗病害图像分割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9).
[12]管泽鑫,唐健,杨保军,等.基于图像的水稻病害识别方法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5):497~502.
[13]OTSU N A. Threshold selection method from gray-level histo-gram[J]. IEEE Trans Syst Man Cybenet, 1979, 15: 652-655.
[14]邵庆,张楠,路阳.小麦病害图像识别处理及形状特征提取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35(8):35-37.
[15]温长吉,王生生,于合龙,等.基于改进蜂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玉米病害图像分割[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3):142-147.
[16]祁广云,马晓丹,关海鸥.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提取大豆叶片病斑图像[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5).
[17]毛罕平,张艳诚,胡波.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作物病害叶片图像分割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
[18]张柏毅,朱景福,刘勇.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作物叶部病斑图像分割[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1,3(10).
[19]张云飞.基于量子神经网络和组合特征参数的玉米叶部病害识别[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8):1286-1290.
[20]张芳.复杂背景下黄瓜叶部病害识别方法研究[D].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4.
[21]任玉刚,张建,李淼,等.基于分水岭算法的作物病害叶片图像分割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2,32(3):752-755.
[22]刘立波.基于图像的水稻叶部病害诊断技术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23]濮永仙.基于支持向量机与多特征选择的作物彩色病斑边缘检测[J].计算机应用系统,2014,9(23):118-123.
[24]石凤梅,赵开才,孟庆林,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稻稻瘟病图像分割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44(2):128-135.
[25]王美丽,牛晓静,张宏鸣,等.小麦叶部常见病害特征提取及识别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4,50(7):154-157.
[26]蔡清,何东健.基于图像分析的蔬菜食叶害虫识别技术[J].计算机应用, 2010,7(30):1870-1872.
[27]王克如.基于图像识别的作物病虫草害诊断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28]田有文,李天来,李成华,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葡萄病害图像识别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6):175-179.
[29]李旺.基于图像处理的黄瓜叶部病害识别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30]柴洋,王向东.基于图像处理的温室大棚中番茄的病害识别[J].模式识别与仿真,2013,32(9):83-88.
[31]陈丽,王兰英.概率神经网络在玉米叶部病害识别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1,(6):145-148.
[32]彭占武.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的黄瓜病害识别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7.
[33]濮永仙,余翠兰.基于双编码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作物病害图像识别方法[J].贵州农业科学,2013,7(41)187-191.
[34]韩瑞珍.基于机器视觉的农田害虫快速枪测与识别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35]边肇祺,张学工.模式识别[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84-304.
[36]奉国和.基于聚类的大样本支持向量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4):145-147.
[37]杨昕薇,谭峰.基于贝叶斯分类器的水稻病害识别处理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24(3):64-67.
[38]赵玉霞,王克如,白中英等.基于图像识别的玉米叶部病害诊断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7,40(4):698-703
[39]柴阿丽,李宝聚等.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番茄叶部病害识别[J].园艺学报,2010,37(9):1423-1430.
[40]Han Jiawei,Kamber M.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第二版. 范明,孟小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社,2007:251-306.
[41]贺鹏,黄林.植物叶片特征提取及识别[J].农机化研究,2008(6):168-170.
[42]杨占华,杨燕.SOM神经网络算法的研究与进展[J].计算机工程,2006,32(16):201-228.
[43]王军英.基于BP神经网络的葡萄病害诊断系统研究[J].农业信息网,2013,8:30-33.
[44]谭克竹,沈维政.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豆叶片病害诊断模型的研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3,32(12):5-7.
[45]魏清凤,罗长寿,曹承忠,等.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蔬菜病害诊断模型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9):4224-4227.
[46]BURGOS-ARTIST X P, RIBERA A, TELLAECHE A, et al. Improving weed pressure assessment using digital images from an experience-based reasoning approach [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09, 65(2): 176-185.
[47] BURGES C J C. A tutorial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J].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1998, 2(2):121-169.
[48]Steve R Gun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R].Southampton: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1998:1-28.
[49]宋凯,孙晓艳,纪建伟.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玉米叶部病害识别[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155-157.
[50]刘鹏,屠康,徐洪蕊,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甜柿表面病害识别[J].现代食品科技,2011,27(3):349-353.
[51]田有文,牛妍.支持向量机在黄瓜病害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3):36-38.
[52]越鲜梅.基于图像识别的向日葵叶部病害诊断技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
1 项目基金:云南省科学研究基金子课题(2013Y571)。
作者简介:濮永仙( 1976-),女,云南腾冲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器视觉诊断作物病害,智能农业方面的研究。
??
??
篇9
1.褐斑病
在夏末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生重。叶、叶柄、叶梗、萼片均可发病。叶片发病初期出现边缘不明显的紫褐色小斑,而后扩展成3-4mm的不定型斑。在一片叶生有多片病斑时。在一片叶生有多片病斑时,扩大联合,是整叶变为暗褐色,最后成黄褐色枯死。在病斑中散生很多小黑点(病孢子)。叶柄、叶梗发病初产生紫褐色斑点,并办扩大后向纵长延伸,使叶柄、果梗变为黑褐色。病害发生盛期正遇花芽分化期,所以可影响下年产量。病害在老草莓园及栽植过密、杂草多的地块容易发生,多雨的年份发生重。衰老的叶片抗病性差。品种间抗病有明显的差别。
防治方法:栽培上要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密植。田间发病始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加水500--700倍喷洒,每隔10天喷一次可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2.灰霉病
该病是开花后发生的病害,在叶柄、叶片、花蕾、花果柄、果实上均可发病。叶上发病前症状:花萼片变红色,发病时产生褐色水浸状病斑,在高湿条件下,叶背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叶柄、果柄受侵染后变褐,病斑常环绕叶柄、果柄、最后萎蔫、干枯。被害果实症状最明显,发病常在接近果实成熟期。果实发病初期出现油渍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是全果组织变软腐烂。受侵染果的表面,常生出一层灰戎状物。病原菌为灰霉病,除危害草莓外,还侵害茄子、黄瓜、莴苣、辣椒、烟草等多种作物。在20℃左右及高湿条件下,形成孢子,飞散蔓延。31℃以上的高温、2℃以下低温和空气干燥时,不形成孢子,不发病。病原菌在受害组织中越冬,孢子随风和水广泛传播。
防治方法:首先需要从栽培入手防病。选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地块栽植。要合理密植,避免氮肥过多防止植株过度茂盛。及时清除老叶、苦叶、病叶、病果,并及时销毁深埋。保护地栽培要经常通风,避免湿度过大。
3.根腐病
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向上凋萎,以至枯死。支柱在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根的中心柱呈红色。
防治对策:草莓移栽前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浇于畦面,然后覆土,整平移栽,以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菌,降低田间菌源基数,减少传染机会。
4.黄萎病
该病是土壤病害,主要症状是幼叶畸形,叶变黄、叶表面粗糙无比。随后叶缘变褐色向内凋萎,直到枯死。
防治方法:严格引入无病植株种植;缩短更新年限;用氯化苦13.5升~20升或太阳能覆盖薄膜灌水进行土壤消毒;拔除烧毁已发病者。
5.叶斑病
又称蛇眼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
防治方法: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发病初期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700倍液,十天后再喷一遍。或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200克对水75千克进行喷雾。
二、保护地草莓常见虫害及防治
1、蚜虫
1.1病状识别。蚜虫在草莓植株上全年均有发生,以初夏和秋初密度最大。蚜虫多在幼叶叶柄、叶背面活动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缩、扭曲变形。蚜虫是病毒的传播者,能够传播55种病毒病。
1.2防治要点。及时摘除老叶,清理田间,消灭杂草;草莓开花期前可用50%敌敌畏溶液1 000倍液,或10%吡虫啉1 500倍液,喷药1~2次。一般采果前15 d停止用药。
2、红蜘蛛
2.1病状识别。红蜘蛛喜欢在未展开的幼叶或叶背面上吸取汁液。被害叶片呈现黄白色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致使整个叶片布满黄白色花纹,严重时叶片黄化皱缩卷曲或枯黄死掉,使植株矮化,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和产量。
2.2防治要点。花序初显时,可喷克螨特2 500倍液防治,隔7 d再喷1次。采果前用20%增效杀灭菊酯5 000~8 000倍液防治2次,隔5 d喷1次。
3、虫病害
3.1病状识别。①草莓根结线虫病。受害植株根系有大小不等的根结,剖开病组织可见细小的乳白色线虫,根系不发达,侧生营养根增生,地上部长势弱。②草莓茎线虫病。叶柄隆起,叶片扭曲变形,花和果实形成虫瘿,植株矮化。剖开畸形组织,在皮层或薄壁组织可见到大量线虫。
篇10
其中灰霉病是呼兰区保护地蔬菜发生比较重的病害之一,可使蔬菜减产程度达20%以上,有的甚至绝产。经过调查发现霜霉病、灰霉病、枯萎病、菌核病等病害发生面积比较大。而灰霉病成为一种常见病害,根据发病棚率和病株率等数据将该病危害严重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3个级别。发病棚率在70%~100%,病株率在40%以上为重度发病,产量损失达40%以上甚至绝产,冬春茬温室早春茬大棚内的黄瓜、番茄、西芹、甘蓝等均有重度发生;发病棚率30%~70%,病株率20%~40%为中度发病,产量损失达20%~40%,早春茬秋延后大棚内的西葫芦、西瓜、甜椒、菜豆等中度发生;发病棚率30%以下,病株率在20%以下为轻度发病,产量损失达20%以下,早春茬大棚内的叶菜,秋延后大棚内的茄子等蔬菜轻度发生。
1、发生原因
两年来,我们在呼兰区富强村、伟光村棚室生产基地、呼兰新星韭菜种植基地共计调查温室大棚数量达1600多栋,经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灰霉病发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1 气候影响
被调查地区经度126.77度,纬度45.75度。冬季寒冷雪大,日照时数短,常连续出现恶劣天气,对冬春茬,早春茬棚室生产影响很大,棚室内很容易形成灰霉病发病小环境。
1.2 棚室条件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温室大棚建造各式各样,条件各不相同。特别是温室取暖保温通风设施良莠不齐,其中还有少量的土温室、简易大棚。但主要监测点的温室大棚建设标准比较合理,棚内设施较好。调查中发现,棚室的取暖通风条件和灰霉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1.3 管理粗放
在2年的调查中发现,有些蔬菜产区在农业生产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清园不及时不到位。棚室整地时,对含菌量很高的残枝败叶清理不彻底,特别是有部分小温室各种杂物肥料乱堆乱放,植物病株随意丢弃,给病菌造成了良好的越冬越夏环境,作物二次感染机会大大增加。二是种植品种多,管理难度大。同一个棚室种植多种蔬菜,加大管理难度。水肥、温控、通风等管理不同期。这样就难免造成棚室内湿度大温度低,有利灰霉病的发生;病害防治不同期,如有一种蔬菜易感灰霉病,就会造成整栋棚室各种蔬菜间互相传染,造成大面积发病造成经济损失;蔬菜采摘不同期,造成温室没有空闲时间,不能及时清园和药剂闷棚处理。三是农药使用不合理。在棚室生产中,部分农户用药不合理。有的在蔬菜未发病前,预防用药次数过多,反而使棚室内湿度加大,或者用药量过大产生药害,大大降低作物抗逆性,利于灰霉病发生。有的在棚室蔬菜灰霉病发生后,重复使用一种农药或者农药搭配不合理,使治疗效果不佳。
2、防治技术
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葡萄孢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分生孢子依靠气流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在寡照条件下,空气湿度90%以上时,4℃~31℃可发病,但发育适温为20℃~23℃。寡照、适温(20℃左右)、相对湿度大(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寄主生长衰弱的易诱发本病。可见,低温、高湿、光照不足是蔬菜灰霉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其中湿度为发病的主导因素。由于冬春季节大棚内的生态条件平稳,病害容易发生。针对灰霉病发病原因,我们采取如下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1 合理施肥
增施腐熟有机肥,抓好配方施肥,重视磷钾肥的施用,培育壮苗,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2 通风降湿
保持棚膜清洁,增加透光率。合理密植、减少荫蔽、改善光照条件,适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上午保持较高的温度,使棚顶露水雾化;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夜间特别是下半夜应适当增温,避免植株结露。
2.3 合理浇水
浇水要选在晴天进行,避免在阴雨天浇水,同时要控制浇水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湿度。
2.4 清除残体
对病叶、病果和病枝要及时摘除,装在塑料袋内,带到棚外集中处理,以防止病菌再次浸染。
- 上一篇: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方案
- 下一篇:乡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