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关认知发展原理认为,人们心理的发展离不开认知结构的优化发展。也就是说,人们形成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先入为主的特征,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即心理学家研究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同化优先于顺应原理。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前概念的影响下会由心理出发,因而会不自觉的进行排除,产生思维定势,因此,增加了科学概念创建的难度。基于前概念的该类作用特征以及认知发展原理,我们只有明确学生呈现的认知规律,方能制定更新学生误差前概念的有效对策,提升科学概念教学水平。
一、进行教学前测,全面显现学生前概念
基于前概念在科学概念学习中的影响作用,在创建新概念前期,教师应利用有效方式尽可能显现学生前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自以为是,这样势必令学生在学习新概念过程中面临失败,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存在“空气并非物体”的前概念,更谈不上空气会有重量……倘若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引导学生建立新概念,即空气需要占据相应的空间,而且还有重量,便不能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令学生前概念清晰显现,是学生开始探究“空气占据相应空间”这一属性的起点。教师通过组织并优化教学训练,通过设计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动手,不断寻找位于各个方位的空气,证明空气确实是一个实在物体,存在于我们周围。这样下来,便可为其创造变更错误前概念的良好机遇,进而比较容易构建起新的科学概念。
教学实践不难证明,通过该类探究活动,激励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学生便较为容易的消化“空气占有空间”这一新概念知识,至于“空气有重量”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显现学生前概念,进行系统的挖掘与合理的分析,方能明确教学设计初始点,抓住切入点,进而有的放矢,从而创建新的科学概念。
二、预设认知冲突,科学转变误差前概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旦学生对自身前概念不十分满意时,便会自主形成求知学习欲望以及获取新技能的好奇心,进而形成应对处理认知冲突的学习动机。可让学生尝试通过前概念进行现象阐释,并作出合理辩护,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形成一定的冲突作用,令其清晰的明确前概念所在。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关知识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可明确,一些学生前概念为“声音通过挤压形成”,例如,挤压塑料便可形成声音。而一些学生则提出相反的观点,即挤压纸张无法发声,而是需要通过摩擦发声。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直尺无法通过摩擦以及挤压的方式产生声音。学生的这些认知可谓较为片面,因此无法形成认知平衡,这样便会使其原有形成的认知心理图式变得动摇不定。
为此,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应从学生前概念实际认知水平入手,激化有差错的学生前概念认知矛盾,选择学生认同的某一发声方式进行研究。在课堂之中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各类发声现象以及具体方式的异同性。该阶段中,学生学习思维则会逐步贴近“振动”这一概念,通过不断的探究学习,进行合理科学的假设、实验,从而获得正确概念。当然,这并非代表学生马上构建了新概念图式,这是由于学生前概念始终较为顽固的占据在头脑之中。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持续不断的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推理分析,方能基于观察为基础开展实践教学,令学生由较多的实验现象中,分析抽象出鲜明的共性特点,归纳出科学的结论,用正确的概念替代有偏差的前概念。
三、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树科学概念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设计探究情境,让学生依据自身理解,对实验操作以及科学问题的最终结果进行预测。然后,教师可选择恰当合理的实验参与学习探究,逐步利用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进而阐释原理与问题成因。因此,我们通过创建新概念,更新学生的前概念,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均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尽量借助各种各样的实物,使教学探究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关知识时,学生有这样的前概念:水果是生吃的,蔬菜有些熟吃、有些生吃,动物全部是烧熟了吃。于是上课开始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学生在教师选取的丰富探究材料之中,慢慢品尝食物,体会感受和接触各种食物。学生不难发现,有些水果也可以熟吃,有些动物也可以生吃……通过学生交流讨,教师引导和归纳,使学生明白:吃食物首先要保证其卫生安全,其次才考虑食物的营养和口味,这样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明确学生前概念后,应有目的进行探究材料的选择,在特定的探究情境下,进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积极创建新一轮的科学概念,提升学习能力水平。
四、组织合作交流,能有效应用科学概念
合作交流学习可避免学生个体存在的认知学习局限性。在学生积极的合作探讨、交流研究过程中,可全面超越自身原有较为片面狭隘的思维认知,进而知晓彼此的不同见解、独到观点。同时,合作学习阶段中,每位学生均可变成积极参与一员,在自由、愉快、平等互信的氛围中将自身原始观点全面阐述出来,并显现前概念。该类原始观点以及前概念有可能存在矛盾性,因此交流阶段中经常会令学生意识到其原先认知思维的相对片面性以及不科学性,进而产生出更为独特、创新的猜想。该类猜想通常为贴近科学概念的原型,可通过重复性实验得以验证其科学性,再利用这些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时,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溶解”这一概念之后,可让他们讨论交流、分析判断 “麦片在水的作用下可否溶解”这一问题。进一步明确基于其糖类成分可在水中溶解,但其中的燕麦成分无法溶解,因此麦片在水中不能溶解。这让学生在判断分析过程中,能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思考,有效应用科学概念。
又如,在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这一课程内容时,通过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反复实验,学生较容易理解条形磁铁的两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判断分析圆形以及环形磁铁有没有磁极?如果存在磁极又在哪儿?该类学习活动,可令学生逐步完善自身初步构成对磁铁性质的思维认知,进而使其更好的捕捉理解并应用科学概念。
总之,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学生特点、实际状况入手,基于学生前概念知识自身特征,辨析了解与其科学概念存在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辅助引导学生创建科学概念综合系统。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持续优化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科学概念教学的全面升华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亮,赵建华,吴向东.基于思维建模的概念学习过程探析――以小学科学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5)
[2]周艳华,何善亮.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探究――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课例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9)
篇2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英语,启发
【中图分类号】G623.3
课程改革要求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情景中教、学生在情景中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真实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做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用实物创设情景
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多说、多练。但是反复单调地操练,会使英语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降低学习效率。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还不能脱离对直观物品的依赖,进行抽象思维,这时,利用实物教学能使课堂更形象化、趣味化。在教学PEP版英语教材3A Unit1时,教师课上把学生们的物品收集好,在教授句型show me… 时,将实物举起回答,学生们积极参与老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说和做的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巧用图片创设情景
图片教学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借助图片、教学卡片,我们可以将一些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明确,形式多样的图片能以静态的美吸引学生的眼睛,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好帮手。例如在教英语单词时,学生眼看图片和词形,耳听其音,口读单词,这时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活动,加深了对所学单词的理解和记忆。但教学卡片不是万能的,为此笔者拍下学生们课间画画,看书,交谈等动作的照片,并将这些照片放进自己的课件中,并提出相应问题:他/她可以做什么?孩子们看见自己或身边同学的照片,很是兴奋,都努力尝试说出句子,而不仅是只蹦单词了。
3、用表演创设情景
每单元的故事教学结束后,我都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也会准备相关角色头饰,学生们带上这些可爱的头饰,自然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几个同学一个小组进入到故事中的情境中,模仿人物的语言、动作及表情。在表演的过程中,台上的学生表演的忘我,台下的学生观看的仔细,课堂里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故事内容掌握的很好,有些学生更是能将所学的故事复述下来。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出规则进而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小组活动是必要的。可以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开展小组演示,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
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的活动。运用小组演示法,设置情景,让组员按角色扮演书中的人物。在小组共同讨论作出完整的演示方案后,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2.开展小组探索与创造,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的主动学习。
小组探索与创造在课堂上的体现是,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探索和创造,可以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和归纳,独立追求问题的答案。小组共同探索和创造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发展求异思维。
3.开展小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交际性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历来就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训练就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与吸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阅读训练是让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钻研书本及有关阅读材料,强化巩固知识和阅读技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小组阅读后,通过笔答、口答、讨论、信息转换、测验、应用等渠道,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的信息不断传递给教师和学生。采用小组阅读训练,可以增强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使这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反馈变得更及时,且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课本和练习册里的阅读材料极为丰富。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成员集体阅读、轮流阅读、集体讨论、集体答卷,集体研究后独立答卷、互相检 测等。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量大、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通过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驱使下,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有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小学英语课堂。由于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手段,每个学生在英语课上都是主角,他们的成功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都觉得英语课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享受。总之通过教学中的这些尝试,我的英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空前高涨。作为教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也切身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欣慰和喜悦。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充实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
篇3
一、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在教学数学概念时总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掌握概念的内涵。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案例1:《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
1.通过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师出示3张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2.通过操作活动再次认识平行四边形。
活动1:用两块三角板来拼一个像刚才那样的四边形。
活动要求:①选择2块同样的三角板拼一拼,拼成像刚才那样的四边形。②拼好之后看一看,是不是拼成了像刚才那样的四边形。
(1)学生独立操作。
(2)交流。
(3)小结:这样我们又通过拼一拼的活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样的四边形,他们的每组对边不仅方向一致,长度也相等。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活动2: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活动要求:①先想一想应该怎么围,再动手。②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围的?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交流。
(3)小结:原来我们只要对边方向一致并且钉子的数量相等,就可以围出平行四边形。
活动3: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
活动要求:①用6根同样长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②用8根同样长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
(1)学生独立活动。
(2)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你是怎么摆的?
(3)小结:不管是用6根还是用8根小棒,摆的时候对边的根数都一样,就可以摆出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是对平行四边形特点的初步认识,教师首先出示日常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接着又设计了3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拼一拼、围一围、摆一摆中逐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理解。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的观察、交流、操作活动,逐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还积累了观察、操作等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学理依据与教育资源,他们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又可以成为再认识其他事物的工具,如此往复,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成为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2:《素数和合数》的教学
1.在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在1-20中,奇数有( ),偶数有( ),素数有( ),合数有( )。
思考:①填完后说说有什么发现?(有些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如9;一些数既是偶数又是素数,如2)②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除了2以外还有其他的吗?为什么?
2.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6=( )+( ) 8=( )+( )
10=( )+( ) 12=( )+( )
3.师:这里的6、8、10、12都是什么数?是不是所有不小于6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是一种猜想,要证明它可不容易,这就是世界有名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去查阅有关资料。
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概念系统化。在解决这种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深入地思考问
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案例3:《认识面积》的教学
1.周长与面积概念辨析:
(1)这儿有两个图形,先用红笔涂出它们的面。再用蓝笔描出每个平面图形的边线。
(2)我们用红笔出他们的面是平面图形的什么?(面积)用蓝笔描出描出的边线呢?(周长)
师:是啊!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体验感悟:下面老师做一个测试,如果你觉得老师描述的事情与周长有关,就用……的手势表示;如果你觉得与面积有关,就用……的手势表示。
(1)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去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一圈的长指的是周长还是面积?
(2)工人师傅在操场上铺上了碧绿的草坪,这草坪的大小指的是……
(3)放学后,几个同学看地面脏了,就用拖把把地面全面地拖了一遍,这地面的大小……
(4)为了使餐桌布变得更加美观,妈妈在餐桌布的四周缝了一条花边,这条花边的长是指( ),那餐桌布的大小是指( )
学生在刚接触面积的概念时容易和周长的概念发生混淆,因此教师首先设计了描一描、涂一涂、比一比的活动,通过用不同颜色表示常见平面图形的边线和面,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接着又利用具体情境通过对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加强了对周长和面积含义的本质区别,使知识前后贯通,同时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体现在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上。从认知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价值的不仅是概念本身,而且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能力。
案例4:《乘法分配律》的教学
1.用字母表示规律。
引导:既然写不完,那你能不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生用字母表示。
揭示:(a+b)×c=a×c+b×c
2.用语言描述规律。
同学们真行,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那你能不能用语言来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1)同桌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出示规律,揭示课题。
篇4
关键词: “阳光教育” 中小学体育 学校体育
所谓“阳光教育”,就是教师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一种教育。“阳光”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意象。用“阳光”来指代这种教育,是为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作为一种正在生成中的形式新颖、内涵丰富、针对性强的教育主张,阳光教育既不虚幻,又不神秘,它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暗含着对学生潜能的肯定和重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阳光教育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包含着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再认识;阳光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育结果或教育方法,而更应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多向互动、反馈和影响的过程。
1.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提出“阳光教育”这一理念,主要是基于对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关注和反思。当前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国家教育方针贯彻不力;二是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偏、难、窄、怪;三是教学形式与方法相对陈旧;四是师生关系不够和谐。以青少年儿童发展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近10年,“健康第一”的背后,却是中小学生身体状况普遍不良。学者们对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长期跟踪调查和研究表明了我国学校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体质状况来看主要体现在体重的两极化趋势日趋严重。从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出现心理偏常和心理障碍等现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这已经不单纯是学校体育出了问题,而是学校教育本身存在问题;不是学生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和顾惜自己的健康,而是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所造成的恶性竞争和基础教育追求升学率必然形成的重智轻体,使学生不得不以身体为本钱,以健康为代价,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2.“阳光教育”理念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最佳诠释
基于对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存在弊端的关注和反思,“阳光教育”理念适应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对解决中小学体育在前进道路中所遇到的困难有很大帮助,为中小学体育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合格人才,提供独到而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2.1作为一种爱心教育,“阳光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学校体育教育方针,是注重生物个体需要和发展的前提下提出的一种教学体育教育理念。这正迎合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是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它主张自立自强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人格、重视个性,表现为理解和信任学生,为新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新颖并内涵丰富的新选择,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2.2阳光教育理念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具体化,体现了社会与人发展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在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诠释,表明人相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等的发展。体力是人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阳光体育理念正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强调了关于体能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2.3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合理贯彻“阳光教育”理念,可以扭转现行体育课很多不良状况;能够改变传统学校体育教学过于突出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可以丰富体育课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潜力的适当挖掘;更能贴近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对创建和完善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体育体系有着促进意义。
3.“阳光教育”理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学校体育也必须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进行认真反思:重新认识和调整体育和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健康新理念,明确健康的社会意义和终身价值,注重短期开发的同时把握长远发展。
3.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性和创造性。
从“阳光教育”角度讲,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关爱不应仅限于一味强调安全的防护和保障,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课程实施状况是与其核心动态要素――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参与和投入程度高低是决定课程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就必然要求在教育者一方,教师不再是传递教学内容的“教书匠”和被动的执行者,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并通过各种活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被教育者一方,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相互之间合作学习,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3.2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获得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已经建立起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全新教育理念,构建起体育教学基本框架。体育课程的内容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与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并贴近现代社会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通过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唤起学生学习和竞争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主动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完成学习。要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把运动作为生活的内容来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使体育运动成为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直至终身。
3.3关注个体生命的完整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阳光教育强调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完整性,综合考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体育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全面的能力素养,而且能够形成良好的品格、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健全的体魄,特别是以自信心和责任感为核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校体育还应该特别关注生命的个体差异,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将每个学生的巨大潜能挖掘出来,找出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最擅长的项目,以每个个体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让优势项目带动学生生命整体发展,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生命,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生命、发展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不断超越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广虎,吴敏.体育教学方法新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33-35.
[2]周洪宇,广少奎.“阳光教育”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7-18.
篇5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 Pass. 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书后盖印儿、发放小礼物等方式。有时,甚至亲切的对学生笑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在课后会互相评比书后的“印绩”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
篇6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入了一泓活水
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了“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上一块小黑板,开辟了“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好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了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学生们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一块崭新的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四、语文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STEM;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不断突破,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广受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一门课程。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的教学质量,仍然是值得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而在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STEM教育,则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开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STEM学位人数也同样是评价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其加以渗透和体现,无疑是提升我国综合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STEM教育概述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可以将其等同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学。不过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任何一门单独的学科都难以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多学科协作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是STEM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STEM教育的概念体系。一般来说,对STEM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种认知:首先,认为STEM是一种典型的后设课程,也就是说相关学习者需要在完成STEM课程之外,继续学习如何综合性地使用这四门学科去解决问题;其次,认为STEM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是对STEM知识的有机整合;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STEM是一种具有探究性特征的教学策略,它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STEM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三种观点出发,本文研究中将STEM界定为:STEM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对STEM的综合实践,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对于学生的科学、工程、技术以及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也是当前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STEM 概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基于STEM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普遍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善加引导,必然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STEM教学思想的渗透,成功地从多维度、多层次构建了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并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内容,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了从多个角度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STEM教育思想,虽然从表面上看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察能力的强化,但是在STEM概念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完全没有必要局限在这两个方面。如果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认知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养成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STEM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间万物运转的本质,而不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对于教师来说,STEM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同样是提升课堂质量和对课堂教学节奏掌控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STEM教学思想,更是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值得我们对其加以更为深入的探索。本文受到篇幅所限,仅做了较为表面的论述,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加以更为详细的讨论和介绍。但是笔者相信,将STEM教学思想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是有其必要性的。只要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真正意义上把握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就一定能够从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中获益。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初中教学;中小学衔接;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更具有阶段性。初中和小学教学又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常会遇到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各方面都很优秀,可一旦升入初中,不知道为何,各方面感觉都很吃力,学生自己压力大,家长跟着发愁。究其原因是中小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致使学生无法完全短时间适应。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我们如何能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给学生升入初中做好提前准备,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不同
1.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变化
自觉性差、依赖性强、自我意识薄弱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教学环境的转变,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升入初中的学生更加要求独立自主,思维方式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即思维由“是什么”向“怎么样”“为什么”变化,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没有小学的一些初步和转变或者学生不能实用这些转变,就会出现失落、挫败、迷茫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教材、教法、学法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一般比较简单,知识点不多,题量不大,难度小,对于知识也只是识记和浅层的理解,不做过难的要求。而初中无论是在知识的量上,还是在难度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对学生独立完成的要求也有所增加。
从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学主要以朗读、感性阅读为主;初中语文则更加侧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堂容量也很大。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小学学生只要记忆力好,勤学习,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而初中只靠死记硬背是无法提高成绩的,即使高成绩也缺少一些灵性,缺乏创新的能力。
二、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做好与初中的衔接
1.在心理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由于年龄和环境的变化,使初中与小学学生在心理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在平时的小学高年级班级教学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认知心理,如,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自主的学习,通过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全堂课引导的心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2.加强学生思维转变的训练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转变,学生的思维也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方面转变。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感悟能力。中学的学习不再是小学那样只让学生认识“这是什么”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多思考、多总结。如,写一段本文作者当时的感想,给课文写一个小结,刚开始学生一定不适应这样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更多去思考,无形中为学生升入中学做好了思维的准备。
3.教师在教法上适当转变
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更多的是创设一些生动的、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更加得到强化,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时间去大量地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适当地开展抽象思维的训练,如,让学生在现实的感悟中体会某个名胜古迹的意义,并从中得到启示,还可以开展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
4.学生在学法上的适应转变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小学其实真正的目的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跟着教师学”,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我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学习方法的交流课,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一些更加适合自我的方法,适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地在字词记忆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将来在初中不盲目乱抓打基础。
中小学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与学的不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但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给学生升入初中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文儒举.浅谈七年级与六年级语文教学衔接.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2(08).
篇9
一、学生概念的获得与偏差
学生概念获得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概念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自身的内部条件,即学生必须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二是教师方面的外部条件,教师必须对学生所提出的概念的关键特征的假设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从外界获得反馈信息。然而,在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从而产生了概念获得的偏差。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容易出现的三种错误情况:
1.扩大内涵,缩小外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把概念的一些无关特征当成了本质特征,在概念的内涵中不仅包括概念的本质特征,还包括了非本质特征,从而扩大了概念的内涵,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合数必须是偶数,实际上,合数可能是偶数、也可能是奇数,数的奇偶性并不是合数的本质属性。
2.扩大外延,缩小内涵。当学生没有把概念的所有本质特征完全包含在概念的内涵中,或者,没有认识到本质特征,却把非本质特征当成了本质特征,就可能扩大概念的外延。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教学中老师会选择一些“非标准”的梯形让学生辨别,帮助学生排除标准图形所带来的干扰,避免出现误将“上底短,下底长,腰方向(腰相等)”等非本质特征当作本质特征的片面认识。
3.混淆概念。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把一些相似的概念搞混淆。发生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能够清晰准确地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概念的无关特征。
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
二、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变式
“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变式用以说明同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一组实例。这些实例都是概念的正例,但是它们在概念的非本质特征方面有变化。
(一)图形变式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割、拼、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通过转化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强化概念理解的环节中,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中不对应的一个高和一个底,并要求大家求出它的面积。
通过交流分析,学生明确: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相应的底和高。运用变式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从而真正掌握概念。
(二)符号变式
如教学“方程”时,在这个判断是不是方程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并以此来推断出下面的6道题目,哪些是方程。
(1) 56+23=79? (2) 23-x=67? (3) x÷5=4.5
(4) 44×2=88 (5) 75÷x=4? (6) 9+x=123
三、运用比较,揭示概念的本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似同实异、容易混淆的问题。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加以区别,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防止知识混淆、提高辨别能力。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发现运用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两个方面的学习困难:
(一)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前面的“合数”概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比较所举的每一组合数实例内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比较三组实例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概括出“合数”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明确有关概念间的关系。
学生产生概念混淆往往是由于不能区分概念之间的异同,不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时,要抓住它们的本质区分点。
例如,“偶数”和“奇数”的本质区分点是能否被2整除;“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区分点是大于还是小于“直角”或“90度角”。
四、变式与比较相兼,融会贯通
在变式的运用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以奠定概念的基础。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进行变式和比较,让分散的知识点趋于系统化,掌握概念间的本质关系,揭示解题规律,帮助学生学会模型判断。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逻辑思维性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的一种基础知识,由于受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共性错误。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棱长、表面积、体积的模型,能分辨实际问题中,需要求什么内容。
模型1:V=abh
变式一:已知一个长方体游泳池的长是15米,宽10米,深2米,在池底铺上一层碎石,已知碎石厚0.2米。 问游泳池实际能蓄水多少?(在运用体积模型中,找到模型相对应的高)
变式二:在一个棱长为24厘米的正方体鱼缸中放入一石块(石块完全侵入水中),水面上升了1.5厘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头体积)
模型2:C=(a+b+h)×4
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
变式一:用彩色丝带包扎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2分米的纸箱(连接部分忽略),这根丝带最少长多少?
模型三:S=(ab+ah+bh)×2
长方体的长是12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变式一:一盒饼干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30厘米,现在要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变式二:把一个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其中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篇10
【关键词】校本教研;理念;特征;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体现地域特色、体现学校之长的校本教研逐渐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校本教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日益突出。语文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语文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所开展的语文教学行动研究活动。如何保障校本语文教研科学有效地运行,充分发挥其对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索的问题。
校本语文教学研究,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其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研究的兴趣,增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的意识,使教师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课堂教学的优化。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明确语文校本教研的理念
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说千道万,思想转变。”只有学校里从管理者到全体语文教师,真正牢固形成了正确的校本教研观,深刻认识其概念含义、基本特性、价值意义之后,才能形成学校整体发展需要、学科研究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使语文校本教研逐渐成为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1、确信初中语文校本教研是时势所趋的。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和实际,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自主性逐渐加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思想日渐科学务实、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发注重师资优势整合的大背景下,以“为了学校,基于学校,以校为本”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校本教研能在无须更多投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本校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改进语文教育的全过程,改善学生语文学习效果,最终有效地提高本校语文教育的质量。
2、确信初中语文校本教研是切实有效的。与传统的研究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性:一是校本性,因为是从本校的学情实际出发,以解决本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由本校语文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可以长期经常性的进行;二是科研性,一旦找准本校语文教学研究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应当有较显著的收效;三是人本性,因为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这与师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不谋而合;四是牵引性,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必然涉及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的研究,逐渐解决本校语文教育发展的障碍,有效地改善语文教学现状;五是依托性,省、市、区各级专业教研员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拥有优势,而基层语文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具有优势,优势互补必将很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掌握语文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首先,语文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立足课堂。问题源自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探析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问题的化解也归宿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提升。 其次,语文校本教学研究必须面向学生。即研究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乃至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形态,研究其参与深度、参与质量和人格品质的发展状态,研究学生如何“建构”知识而不是知识如何去“整合”学生。 最后,语文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珍视经验、注重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特殊情境中所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往往包蕴着值得回味的教研价值,需要教研主体梳理、分析、感悟、升华。这中间,教师自身多层面、多角度的“反思”,是开掘研究资源的主要和重要方式。
三、体现语文校本教研的特色
1、抓住一个重点。即聚焦课堂教学,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既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生长点和落脚点。全校语文组上下要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核心和关键,多形式多层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使之鲜活生动,不仅能吸引教师积极参与,而且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真正得到“实惠”。
2、落实三个着力点。组织好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把着力点放在生动灵活的教研活动质量上,以好的效果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其次要把着力点放在组织引领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和同伴在积极互动中解决问题,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三要把每一次活动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并服务于课堂教学。
- 上一篇:篮球防守教学重点难点
- 下一篇:唐代工艺美术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