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解构主义建筑;草书;室内设计;书法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单纯从造型艺术来看,草书不同于普通的楷书、隶书,它具有朴素简洁的形象,但又并非不可识别;解构建筑不同于西方古典建筑的繁复和现代主义建筑的简约,但依然具有实用功能而非纯艺术的。无论是草书还是解构建筑,它们都在外在形式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孤傲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同时,又具有其本来的实用和使用功能,是唯美与实用的结合。审视解构建筑与中国草书,两者具有诸多共同的造型特征。
一、不规则与简约美
在众多风格流派中,解构主义建筑是对“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的最好诠释。解构主义的简约不是乏味的、没有内容的,恰恰相反,它的内容需要细细体会和感受。那些看似混乱的几何形的构图,内在折射的恰是解构主义打散之后重构的设计原则。和现代主义建筑以前的建筑风格相比,解构主义没有古典时期的严谨对称、繁复的线脚、山花、穹顶壁画,没有哥特教堂刻着精美雕刻的飞扶壁、层叠后退的大门和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没有折中主义的古典元素堆砌,没有洛可可的繁复和奢靡,没有新艺术运动的具象的卷叶草和看似液体流淌的墙体。奥迪尔・德克和伯努瓦・科尔内特1989年设计的苹果电脑总部方案,平面上简单几何形寥寥几笔,线面元素结合,既实现了苹果电脑公司总部的功能性需求,又具有苹果公司本该具有的科技感、时尚感和现代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设计方案。
解构主义的简约性还体现在建筑基础构建的模糊性上。比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墙体和屋面没有明显的界限,设计师从总体入手的设计方式,倾斜的墙面从屋面直接而没有转折地延续过来,自然、简约。墙体可以代替天花,或者说难以区分墙体和天花,因着设计师一体化的设计,使得解构主义建筑更显简约。
草书是高度概括的字体,其纯净的点划与线条蕴藏着简约洗练的艺术形象。偏旁部首的构成要素,往往一笔带过,线条能省则省,力求简洁。虞卫毅在《试论草书艺术的美学特征》中认为:“在草书中,一点可以代替一划,一划可以代替数划,一个有着较多笔划的繁体字在草书中往往被简化为寥寥几笔,许多复杂的偏旁与部首被简单的符号所代替,加上笔划之间可以连属与借代,使得草书在形体与书写上都得到了很大简化。”从这个角度讲,草书已将简洁、简约的美学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解构建筑与草书的另一个造型特征是不规则性。解构主义建筑和以往任何风格的建筑相比独具造型特色。古典建筑时期的最大特点――对称布局不复存在,即使工艺美术运动的手工痕迹、新艺术运动的卷草花纹也不见踪迹。和后现代主义相比,解构主义造型的夸张、变形、倾斜、突变有过之无不及,这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明显特征。解构主义的不规则还体现在它的散乱、残缺、突变。“散乱”,更多体现在解构建筑平面的布局上,点元素、线元素不规则排列,类似平面构成法则里的密集构成,“点”要素随意散落在建筑平面里。“残缺”,是解构建筑不规则特征的另一个体现。有的解构建筑好似一栋没有完工的建筑,还有些工地的特征,用类似脚手架的结构作为装饰,比如贝希尼设计的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它们追求一种人为的不完整,好似一件没有完成的雕塑、没有离开画架的油画、一首未完待续的乐曲。“突变”,是指各个构件的连接和转换具有偶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在多数观者认为造型还应该延续的部分戛然而止,在曲线流动顺畅布局处突然锐角转折或突然停顿,色彩的交接没有过度,造型的对接突兀偶然,例如矶崎新设计的迪尼斯集团办公楼入口设计。解构主义建筑造型中的散乱、残缺、突变等特点也同样出现在草书形式语言中。“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崔瑗在《草书势》中总结了草书的变形、倾斜、夸张的形式特点。对于草书的不规则的字体变形,孙过庭说:“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他认为草书既有变化、变形,但又合乎书法字体书写规则,不是简单地乱来和乱变。而张怀所说的“发迹多端,触变成态”也是在强调草书艺术在不规则的变形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学特征。
二、动感的线条美
解构建筑和草书都具有倾斜、动感、重心不稳、流动飘逸的造型特点。解构建筑动感的营造主要通过非水平、非垂直的线条排列,或者运用体现动感的曲线构图。解构建筑师常常使用富于运动感的曲线碰撞、锐角倾斜的平面构图、多维直线交叉错落的立面展现,营造出倾斜、扭转、错位、游离、重心不稳的动态效果。从天空俯视古根海姆博物馆,简直就是一个草书风格的中国汉字,流动、流畅、自由、灵动。哈迪德设计的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也具有明显的动感和张力。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方案,无论从平面还是立面看都是折线反复、连续出现,具有强烈的线条动感。蓝天组设计的德累斯顿综合电影院也有相似的动态效果。对于动感的表现方式,盖里使用扭曲,哈迪德和蓝天组采用倾斜的三角形构图,里伯斯金运用动态折线的方式,都取得了很好的动态效果。
草书艺术的运动感则更加显著,张旭曾观看公孙娘舞剑并从中悟出草书书写的真谛,僧人怀素在观看流动的云彩过程中得到启示。这两位草书巅峰大师,都是从动感的舞剑和流动的云彩中获得草书的巨大进步和启示的,出离自然又融入自然。季羡林曾介绍,博物院将有草圣之称的著名书法大师怀素的作品《自叙帖》中的一段文字,用投影方式放大到和墙壁一样大的效果,结果,作品流动的线条和疾风骤雨的气势撼人心魄,竟然使人不敢在下面走动,甚至连呼吸都困难,可见草书的动感之强烈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中国草书“追求一种破碎、冲突、扭曲和斜置等美学效果”(1)。单一的横向或纵向的线条都给人以静态不变的心理形象特征,而成角度、倾斜的线条和中心点、重心点的倾斜和偏移会产生动态的视觉心理暗示,亦即动感。即使草书在书写过程中以线带面、以点带线,甚至人为地断开或有意的连笔,都不影响动态的效果。形断意连、虽断尤连,气势的贯通不辞一点一划的间断,甚至反而会加强视觉上的张力感。卫恒评草书“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即是对草书的动感的准确而形象的描述。隶书、楷书虽然方正且具有运动感,但还只是隐形的运动暗示,而草书将这种运动感外化并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 多维的时空之美
解构主义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人们只有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建筑的时间性概念。当人们穿过拉维莱特公园时,这种空间――时间的转化尤为明显。人们在公园的建筑、道路、桥梁、水体中穿行的过程中,视角、视点随着身体的移动不停地变换,而身体的移动是在占用时间的前提下完成的,人们因而欣赏到不同于前一刻的空间画面,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移步异景。解构建筑时空艺术的转化和共存在大型公共建筑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当人们游走于毕尔巴尔博物馆内部走廊时,其曲线流动的平面布局,不断变化的建筑立面,不断变换造型的景观小品,水平、垂直动线的规划,都进一步使人们明确解构主义建筑是经典的时空艺术。
解构主义建筑的时空特征还体现在一年之内不同季节、一季之内不同月份、一天之内不同时间段,同一个景观造型、同一个建筑单体所呈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有时一天之间,同一个景点、同一个建筑可以展现出不同的风韵。人们评价西湖的美曾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可见当人文景观融入了时间因素以后,时空互溶和转换使作品本身更趋完善和多元。给解构建筑加入时间、自然的因素,它们本身也会展现出另一种美:或为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妩媚,或为拉维莱特公园的硬朗,或为IBA社会住宅的沧桑,或为阿尔巴尼亚新议会大厦的灵动,这些美学特征都在不同时空的比照中更加显现出自身的魅力和诸多的审美可能性。毕尔巴鄂博物馆不同浏览路线的设置,使得不同的路线产生不同的时空对比和光影效果――时间在流动、空间在变化、色彩在转换。这就是第四维空间亦即时间在解构建筑中的显现。
草书也具有多维空间特征。由于草书在书写过程中在时间顺序上有着相对固定的规则和技法,所以草书的书写有着可预测的方向性,且过程不可逆转。这里的时间、空间关系既不是承接关系,又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统一关系。除去时间则草书的空间感不复存在,离开空间则时间因素没有意义。因而草书是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隐含着时间性的――第三维的虚幻空间。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留白常常被造诣极高的中国艺术家故意使用在水墨画和草书中。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都是留白高手,并因此有“马一角”和“夏半边”之称。在“非黑即白”的草书世界里,更是因着二极的黑白艺术效果,在留白的纸面上突出了有与无相生相成的空间视觉印象,给观赏者的思绪留出延展的空间。因为黑色才能彰显出白色,如果没有黑白对比就没有草书艺术,因此黑白二色在一张纸面上共存的草书形成了虚幻的三维意象空间。另外,草书线条的交叉,不同方向线条的飞舞、流动,同样可以在二维平面中获得三维空间的虚幻感受。
四、结语
解构主义建筑的外在造型飞升飘逸,和传统的建筑形式相比没有任何的继承性文脉特征,即不食人间烟火、不按传统规则设计,但它没有脱离建筑设计的根本规则。横平竖直的楷书就好像简约的现代主义建筑,如果把楷书看作现代主义,那草书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解构主义。草书是解构也是重构,是对楷书的形式、线条分解后的重构。草书字体狂放无羁,它将线条进行的重新排列、重构,以及恰到好处的变形和夸张,都完美地诠释了解构主义的精神实质。
注释:
(1)参见王振江《解构主义建筑与中国行草》,《学术探讨》2011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王伶儿,崔初阳.论书法的多维空间感及表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
- 上一篇:小学数学补习方法
- 下一篇:乡镇分管农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