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补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补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补习方法

篇1

【关键词】 异步教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一、分层异步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异步”是相对于教学的“同步”而言的,指的是通过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去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这里的“层次”指的是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方面的层次的不同,以至于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学习的态度. “分层异步”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化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二、传统教学与分层异步教学的对比

1. 传统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同步教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在一个班级里不管成绩好坏,接受能力强与弱,所有的同学都接受着同一种教学方式,同一种教学内容;另一个是,一个班级里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都跟老师授课的进度是相同的,即老师讲到哪,学生就学到哪.

2. 分层异步教学

“分层异步”教学的概念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步”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教学目标且能够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式.

3. 分层异步教学的优势

分层异步教学对比传统教学,其优势在于能够将老师的指导形式跟学生的学习形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老师的指导形式为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和全体指导,学生的学习形式为自学、互学、群学和请教教师.

三、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在分层异步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异步教学才能更有效?可以根据以下几条策略来实施分层异步教学:

1. 学生层划分策略

要实施分层异步教学,首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状态,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将学生进行“隐性”分层. 所谓的“隐性”分层说的是,分层只在教师的心中,明白哪些学生是哪个层次的,这样做是因为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受到伤害,然后根据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 目标设计和选择策略

在分层异步教学中,“异”指的是在指导方式、练习内容、评价等方面的异,但所教内容还是必须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对某一学习内容设定几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给予一定的目标定位引导,最后再根据目标的差异,进行异步教学.

3. 分层设问策略

分层设问策略,就是让教师对某一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几个问题提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能解决一些基础性、变式性的问题,也能尝试着解决一些难度高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4. 个别指导策略

个别指导是分层异步教学的重点,但是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在分层异步教学过程中,会有两到三个不同的层次,要加强各个层次的过渡引导,达成最终的“统一战线”;第二,要加强分类指导,及时对不同层次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第三,延展学习时空,促进“提升”和“补差”.

5. 分层练习策略

分层练习策略就要求在对练习问题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弹性,以便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举个例子来说,可以针对数学的某一个方程式设计一道有多种解题方式的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用一种或多种解题方法对题目进行解答,并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尝试利用多种方法去解答,以便提升他们的能力.

6. 合作互助策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与困惑,以及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认知,都是非常有用的课程资源,能否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关系到班集体教学的优势是否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可以利用“高层次”学生的能力与优势去帮助“低层次”学生,以达到最终的共同发展.

7. 区别评价策略

分层异步教学评价,要根据层次的差异,给予不同的评价,让评价指标达到弹性化、多元化和手段多样化,以便使评价能够发挥它的激励功能,激励“低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能够积极自主的去学习,也能够发挥它的矫正功能,矫正“高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其优势上更为突出.

8. 习惯矫正策略

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关系密切,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用多种方式去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的来说,要引导的内容有:一是学会倾听,二是学会读书,三是学会表达,四是学会认真书写,五是学会反思和总结.

9. 环境支持策略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构建有利于学习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反,在一个非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会阻碍学生的发挥,降低其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要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将分层异步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从而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达到一个班集体在各个方面都能快速提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课题小组.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篇2

关键词:中小学;篮球教学;滑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5-0038-02

滑步是篮球运动中的基本防守脚步移动技术,它易于保持身体平衡,可向任何方向移动。滑步动作的正确连贯性直接决定着防守移动的速度和防守对手的成功率,是给对手造成进攻压力、降低其进攻得分率的关键。在篮球运动教学过程当中,对防守技术的学练往往不被重视,“重攻轻守”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利于学生对篮球这项球类运动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因此,本文从篮球防守技术提高的角度出发,从中小学滑步技术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着手,通过对滑步的技术动作要点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切入,介绍几种有效改进滑步技术动作实效性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以供参考选用。

一、滑步技术动作分析

关于滑步技术的分类,可以分为侧滑步、前滑步、后滑步三种。在实践运用中,运用最多的是侧滑步,要求“两脚平行站立,两膝较深弯曲,上体略前倾,两臂侧伸。向左侧滑步时,左脚向左侧迈出同时,右脚蹬地滑动,向左脚靠近,两脚保持一定距离,左脚继续跨出”。

然步是一项连贯运用的技术动作,“身体不要上下起伏,左脚向左侧迈出同时,右脚蹬地滑动,两腿不要交叉,重心保持在两脚之间”是保证技术动作正确性的要点。实践运用中,滑步技术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和其他脚步技术,如交叉步、并步等等结合使用达到防守效果。中小学篮球运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技术动作的连贯重复性和持续性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同时也是技术运用中实效性的体现,是保证防守质量的核心环节。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中小学篮球技术教学的目标定位主要是掌握基本的动作方法,教师要从根本环节分析学生技术动作错误的原因,在滑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

1.蹬地脚和迈出脚移动时间差过大,造成动作脱节,两脚距离缩短,从而给进攻队员“让出”了突破和超越的空间,尤其在持续防守的状态下难以保持动作的蹬地和迈腿的同步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下肢力量较弱,难以完成持续性防守。

2.篮球运动中,能否将对手牢牢“牵制”的防守准则,是“身体躯干始终要阻挡在进攻队员的移动方向上”,这就要求防守者脚下移动要快、要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滑步过程中上身前倾角度过大,出现“塌腰”,造成重心前移,难以随着进攻队员的移动及时变向,从而不能和进攻队员“正面相对”,失去防守合理位置,究其原因,核心部位力量薄弱是主要症结所在。

3.在滑步的运用环节中,学生技术动作连续完成的能力较差,重复动作之间脱节明显,动作完成不协调,手脚配合动作中身体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学生的技术动作运用“虎头蛇尾”,即滑步距离越长,学生的技术动作变形越严重。

三、提高下肢力量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

1.半蹲平移

动作要领: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屈膝半蹲,膝盖的投影点不超过脚尖,上身微微前倾,臀部不要后移过多,双手握拳于胸前,练习开始后,右脚向右侧移动一步,左脚跟进,连续移动两步后,再按照同样的方式向右移动回原位,如此反复进行。

教学重点:在移动过程中,重心不要上下移动,上身不要向前倾。

注意事项:大腿前侧的膨胀感会比较强烈,证明肌肉得到了锻炼,根据学生情况,完成10~20个循环为一组,练习3组。

2.侧弓步直立

动作要领: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练习开始左脚向左侧跨出一大步,呈侧弓步下蹲,上身直立,双臂伸直于胸前,随后左脚蹬地,下肢发力将身体推回还原,右脚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练习,左右侧交替进行。

教学重点:在练习过程中,躯干始终保持与地面的垂直。

注意事项:依据个人身高,跨出的步幅要适中,不要过小或过大,根据学生情况,完成10~20个循环为一组,练习3组。

3.保加利亚深蹲

动作要领:后脚搭在40~50厘米高的垫脚物上,背部挺直,向前俯身蹲起,下蹲时膝盖不超过脚尖。

教学重点:臀部发力完成练习,下蹲时胸、膝、脚始终保持一条直线,胸部位于膝盖正上方。

注意事项: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不同高度的垫脚物;动作节奏匀速较慢;下蹲时臀部后撅,根据学生情况,完成8~15个为一组,练习3~4组。

四、提高核心部位力量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

1.交叉摸膝

动作要领:平躺于垫上,双脚收回靠近臀部,上身抬起约45°,伸左手摸右膝,然后躺回垫上,再次起身时用右手摸左膝,交替进行。

教学重点:可以用“手心触碰膝盖”的要求来确保上身抬起的角度。或是以手掌伸向膝盖外侧的方式加大扭转角度。练习时动作速率不要太快。

注意事项:根据学生情况,完成16~20个为一组,练习3~4组。

2.平板支撑

动作要领:以双手和脚尖作为支撑点,在垫上将身体撑起,双手打开与肩膀同宽,处于身体正下方,手肘不要完全伸直,头部自然放松。腹部收紧,臀部、上背部和头部在同一水平线上。保持动作静止。

教学重点: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塌腰。否则锻炼不到腹肌还可能伤到腰椎。

注意事项:根据学生情况,也可以用肘部支撑,完成30~60秒,重复多组。

3.支撑分腿跳

动作要领:在上述平板动作状态下,腰腹用力,双脚跳起分开,后跳起收回,反复多次。

教学重点:不能塌腰,手臂要有力稳定地支撑住身体的重量,也可以采用向腹部收腿跳的方式进行。

注意事项:根据学生情况,也可以用肘部支撑,完成30~60秒,重复多组。

五、提高协调性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

1.弓箭步蹲跳

动作要领:上身直立呈弓箭步姿势,前腿膝关节保持90°直角,后腿下蹲,膝关节也呈90°,在双臂带动下,双脚同时发力起跳,腾空后前后换,同样呈弓箭步落地,平稳站立好后,重复进行。

教学重点:在练习过程中,身体始终保持直立,两脚跨距不要太小。

注意事:落地尽量平稳,根据学生情况,可要求半蹲进行练习,完成8~14次,重复多组。

2.空中转体跳

动作要领:原地直立,双脚起跳后转髋转体,进行90°、180°、360°等不同角度的旋转,然后双脚落地。

教学重点:上半身要挺直,双腿同时起跳和落地,不要分步进行。

注意事项:起跳速度要快,发力要充分,空中体会腰腹用力的感觉,根据学生情况,年龄越大旋转的角度可以越大。

3.双替跳

动作要领:左脚向前跨步,后脚跟着地后过渡到前脚掌,然后双手向上用力摆动同时左脚发力向前上方跳,右腿大腿抬起至与地面平行,腾空时起跳腿伸直,然后起跳脚前脚掌落地,接着右脚向前跨步,准备起跳,重复练习。

教学重点:起跳时单腿要迅速蹬地,腾空时膝关节和踝关节不要过于放松,准备落地缓冲。

注意事项:根据学生情况,可以多次进行。

4.之字形双腿跳

动作要领:两脚间距与肩同宽,脚尖朝向跳跃方向,半蹲,双腿同时发力,向右前方跳跃,空中双臂向上,充分伸展身体,双腿落地后,再向左前上方跳出,重复上述动作。

教学重点:身体腾空时,体会腹部发力动作。

注意事项:练习时候,两侧跳跃幅度不要太大,注意落地缓冲,根据学生情况,可以多次进行。

六、练习时的注意事项

1.练习手段和练习量要适当,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运动能力水平的学生要采取适宜的练习次数,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94-01

1.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主要特点

1.1 目的明确,主题突出。在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由于微课是采取一个个微视频为教学载体,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中段数学知识难点或疑点上,可以聚焦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中段数学问题,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1.2 素材广泛,内容丰富。微课的微视频素材来源十分广泛,可以由经验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来提供,也可以作为学校体验活动由小学生来提供。所以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对于微课的应用,素材来源十分广泛,内容较为丰富,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1.3 师生互动,发散思维。微课能够很好地让师生通过视频来进行有效互动,教学素材整理、教学过程展现以及课后知识巩固都可以通过有效互动来实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还能够推动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微课的合理融入方法及策略。

2.微课的合理融入方法及策略

2.1 利用微课来创设课堂氛围。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很多同学和老师感到特别困难和头痛的事情,因为数学知识不仅理论性强,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习题训练,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课堂上鸦雀无声的情况,不是学生不想学,而是单调的数字让他们提不起精神来,而数学老师如果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情形肯定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学生可以在短小、精湛的微课视频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老师还可以看完微课视频后,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对学过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气氛自然也就被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十分的高涨,使数学课堂取得真正的实效性。

2.2 利用微课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记忆。有些老师认为微课与多媒体视频教学差不多,所以也就不用太过重视,其实不然,微课比多媒体更自由、更短小精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各个知识点的解读,还能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为老师的进一步讲解提供机会。因为一般的微课也就十多分钟的时间,不象多媒体一样,一观看就是一整节课,像看电视大片一样,微课以其微小、量大的特征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方式,而且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各个疑难环节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找到知识点,比如说对于数学公式的各种变化,数学概念的详细图解等等,都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来进行演示,这就会让学生看到更加鲜活的数学知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还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

2.3 利用微课给予差等生更多的学习机会。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对于那些数学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这点时间根本不够他们吸收和掌握,如果长此以往,笛С杉就会越来越差,而利用微课教学法,可以让给这些差等生更多的补习时间,可以利用微课件的反复重播功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然后进行重点的补习和巩固,直到弄懂、学会为止,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老师,提高了学生,而且更增强了差等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更加的积极和主动。

2.4 进行科学、合理的微课件制作。要想让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前提就是要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微课件的制作,只有使课件理论联系实践,才能做到学生们的均衡吸收,才能让微课件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及课件制作的准备,把数学中的一些细微部分以及重点、难点,找出一条系统的引线进行课堂的导入,不但要声、情、像、文并茂,而且还要用更加新颖的方式进行展现,这样才能在这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里吸引住学生的眼球,紧紧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而且在进行微课件制作时,还要顾及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要达到微课件内容的全面化、层次化,既不能让好学生看着无聊,也不能让差等生学起来吃力,这更需要老师从全方位、多角度的去进行课件的设计,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与融入,让学生上完微课以后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他们对数学的印象,如果在观看完毕以后,再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就可以收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黎敏. 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 何晓园. 小学数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5.

[3] 梁培斌.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0-52.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手段;自主性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状况的客观论述

1.学生数学素养普遍不高

实际上,大部分小学生本身对于数学课程产生较强的抵抗心

态,这和其忽视数学知识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有着直接性关联。相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学,内部教学资源设置过于简陋,无法提供生动的实验操作平台,致使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系统化研习信心不足,综合性学习素养自然骤降,这便深深限制了今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衔接延展进程。

2.课程设置过于随意

透过现下我国小学整体教学水准角度观察,数学课程设置结果遗留明显的盲目、随意特性,大部分学校领导为了应付上级检验,甚至会忽视学生一切实际状况,对于数学教学质量不予关注,教学动机严重紊乱。在此类背景影响下,有关指导教师也不依照教材和学生能力,制订妥善的教学计划,令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感知积极性全速降低,即便是家长们都选择让孩子在课后参与相关补习活动,但还是无法发挥根本性改造功用。

3.情境课堂教学环境极度缺乏

小学数学教师因为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讲课方式过于保守死板,学生无法体验到快乐新奇韵味,所以根本不会自主地进行预习、复习,以及认真处理教师安排的作业,最终应试成绩不够理想,无法获取更好的进步成就。以上现象的产生,核心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个性综合式发展诉求。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讲,其想象力极为丰富,如若教师始终单纯地延用公式、概念灌输方法,无疑会令课堂现场学习交流氛围陷入一阵死寂,学生跟进的积极性也自然不高。

二、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科学创设举措的验证解析

1.趣味性故事的适当穿插

结合素质化教育方针进行深入探讨,不管在任何课堂之上,教师始终扮演着一类引导者角色,其一切活动安排,都要时刻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应试成绩加以逐层拓展。就是说,在全新样式的小学数学课堂之上,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引导理念,结合最新技术手段组织各项趣味性知识解析交流活动,同时联合不同生动细节进行趣味性故事叙述,稳定情境课堂教学辅助实效。如,教师在开展几何知识讲解活动过程中,可以考虑结合学生手中的橡皮、格尺等作为演示道具,进行一段和数学相关的故事生动讲解,令学生自然地感应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全程维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依照教师安排完成对应实践操作项目,及时处理好不同阶段的预习、复习工作。

2.实用性游戏情境的科学创设

数学课程本身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以往教师在课堂之上讲授完毕之后,会安排学生较多的作业内容,试图令此类群体在题海战术中获得突破。但是,无形中给小学生的身心造成沉重的压力,渐渐令其对数学课程感知兴趣骤减,最终思维创新能效将令人难以直视。面对此类状况,教师完全可以考虑在课堂之上创设一系列实用性游戏单元,将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和定律法则自然融入其中,令学生在参与游戏环节中进行自主思考,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挖掘修整解题思路,总结完善化数学经验,将已有知识充分调动去拆解重组较为复杂抽象的概念,最终形成较为科学的数学学习模式。这也是情境课堂布置的动机,对于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和整体人文素质提升,都会产生较大的支撑辅助作用。

另外,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提出一些新奇的、难度性较大或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理解能力进行思想性的引导,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讨,使学生融入课堂中,融入数学中,当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思考时,教师便可更容易地开展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思维创新和素质拓展成果,可以看出此类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优越性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可有关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的不足问题着实纷乱复杂,包括课堂情境创新改进能效不足等。希望笔者在此提供的意见,能够适当引起相关师生关注,愿意共同携手为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体系,贡献应有的支撑辅助力量。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能力;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改变以往传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思维和各项能力发展培养。更重要在于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全方位洞察数学学习活动本质特征,使构建的知识体系更加牢固,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构建数学反思平台 培养反思技能

从日常课堂教学情况得知,大部分教师在讲解完毕后会第一时间翻开教材布置作业,而学生也只能周旋在作业习题之中。必要时教师还会单独指导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失去反思机会。事实上教师要花费相应的时间引导学生自问反思,如通过反问自己今天老师讲了什么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我掌握了哪些知识来确定后续补习方向,对教材知识还存有哪些疑问来提高质疑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单位1”,此时该教师就在课堂上摆了一堆为6根的小棒和4根的小棒,同时向学生提问:“两组小棒的二分之一相等吗”,学生给出了相等或不相等的答案,甚至讨论激烈还说:“4根小棒的一半是2,6根一半是3,两组怎么可能一样呢?”。最后教师总结,因为“单位1”从6变成4,自然而然它的二分之一也就相应发生变化了。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也使问题多了不少解决途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具备反思经验技能和实践技能,从情感方面激发学生反思积极性,同时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反思的学习环境,常常运用“你的想法和其他同学比有什么不同吗?”“还有解法好在哪里呢?”等提问诱导学生进行反思。

2布置合理反思任务 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知识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但众所周知,中国学生普遍课业压力大,导致多数学生将教师布置的作业当做任务完成,解题后不会对其思考,长期以往学生思维方式墨守成规,解题思路僵化,逐渐成为习题机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回顾自己的学习方式。首先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该阶段思考主要是让学生思考自己看到题目后首先想到什么,途中又遇到哪些不解以及错误,为什么要犯这些错误,可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或自己的思考方式为什么和教师、其他学生不同,原因是什么。在思考中有没有对答案做过预测,而这些预测是否发挥作用?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就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学生A:3.6.9都能被3整除。学生B:那么在13.16.19的个位数上3.6.9,就无法被3整除。学生C:12.15.18.21都能被3整除,然而这些数和个位上的数字关联不大。学生一步步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除了能培养学习能力,一定程度还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反思涉及知识;如某数学教师就让学生在课后反思涉及到数学思想方法,挖掘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在其他情况下是否运用过这些方法,现在运用和以往运用有没有什么不同。种种反思都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

3利用解题进行反思 活跃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和解题有着紧密联系,往往会通过解题巩固所学知识,也借助解题提高数学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解答数学题中只单单凭借经验,以至于频频出现错误,甚至还会限制思维,无法更快更好解决问题,影响数学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解决小学数学实际问题的重点为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如题目中问题和哪些条件有关联?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问题?由此一来学生才会深刻掌握知识,更会在解题后反问自身:“我为什么要出现这种错误”、“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解题规律”,逐渐提高反思意识。例如某教师在讲解《表内除法》一课时,题目为动物园里有24只白鸽子,8只黑鸽子,每个笼子里有4只,一共需要多少笼子?同时提出四种解法让学生选择,引导学生对比并反思4种解法,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是关键环节,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下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改变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而教师也应积极构建反思平台,布置合理反思任务及借助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增强学生反思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金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 2015(2):106-106.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障碍 原因 对策

数学学习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一种类型,尽管这类儿童智商正常,在学习上也给予了充分的指导,但其数学成绩和数学能力明显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儿童的平均水平,专家指出可能是由于数学学习能力或技能的缺损而导致的。2005年J.william等通过对出生队列的研究发现,数学学习障碍的累计发病率达到5.9%―13%,其中男性儿童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面对数学学习障碍儿童数量大学习数学困难的这一状况,不得不需要教师采用特殊的教育手段来帮助他们将数学这一集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学科进行更好的而无障碍的学习。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障碍

数学学习障碍是指正常发育的适龄小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学习障碍,源于数学知识认识处理过程的异常,由各类不同的数学学习障碍构成。这里要排除由于弱智、视听障碍、情绪障碍等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以及由于受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原因所产生的学习障碍。

二、小学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

1.源自学生,主观因素。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自制力较差,多喜欢凭借自己的喜好做事,在学习上多表现为喜欢的学科就认真努力;不喜欢的学科就不愿学习,甚至是放弃,而且数学学习内容的枯燥性更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不当也易导致学生对老师有偏见,令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也不愿关注老师所教的内容。

2.客观原因,源自学科。课程标准前言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在内容上舍弃事物本身的一切属性,只保留事物量的关系和物体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可见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如概念的抽象、命题的抽象等,障碍由此而生,不足为奇。

(1)难以建立起所学的知识表象。学生受自身思维特点、理解水平的局限,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对一些不常见的素材也不熟悉,因此难以建立知识表象,缺乏具体形象的支持,思维活动受阻造成学习障碍。

(2)新旧知识难以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头脑里没有可同化新知的原经验。处理不当,即会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障碍。如教学年、月、日,需要联系时、分、秒内容,完善时间知识树。不可否认,教材螺旋上升的单元安排让相互链接的类单元脱节,学生认识了年、月、日,再问与时、分、秒的关系时,却愕然许久。

3.环境因素。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有的教师却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考虑学生在学习上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只是一味要求学生对于每天所讲解的知识都必须全部掌握,让学生缺乏深度的思考问题的机会,丧失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这种不良的学习方法成为他们以后获取新知识的极大障碍,即认知障碍。更有的家长在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不好数学的基础上,给孩子乱报一些所谓的补习班,更令学生对数学产生烦躁恐惧心理,导致数学学习不良的恶性循环。

三、障碍消除的方法及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应该努力减少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增加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使学生较好地消除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数学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多引入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在现实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印象,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数学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的程度和学习方法又是不同的,因此,要想教育出一名优秀的学生,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手段一定要是适合这类学生并能够被这类学生所接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并针对学生特有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3.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数学素养。由于小学生缺乏数学学习所需要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对于各种数学学习技能掌握不足,所以教师的“教”在这一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教材,订阅相关的业务书刊,不断学习,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所教内容,做到对所教内容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认真研读新教程、新教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篇7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困生"成因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大致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例如有些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较同龄孩子滞后,性格较为内向,接受能力、动手能力、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导致了学习困难;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因素影响,教学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导致了学习困难;再次是家庭教育因素影响,有些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松散甚至缺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够重视,加上本就知识基础不牢、自控能力较差,导致了学习困难。

二、"学困生"转化问题解决策略

1、课堂教学中给予"学困生"更多关爱

身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小学教师,我们会深刻体会到学生在个体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因此无法避免其在学习上会有"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差别,这一点在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困生"更多关爱。无论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学会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赞赏,久而久之,"学困生"一定能够转化为"正常群体"甚至"优等生"。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注重关爱"学困生"。例如在了解到有几名"学困生"普通话说的较好,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在读例题时就有意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同时给予及时表扬。有的"学困生"作业书写的比较工整,在做一些简单练习的板演时就让他们来做,如此既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这种关爱还应该在课堂评价上予以体现,要善于捕捉、挖掘"学困生"身上"闪光点"和哪怕微小的进步及时称赞和表扬,让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如此就会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作学习中给予"学困生"更多机会

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如今课堂上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构建知识体系。这种情况下,头脑聪明、喜欢动手、性格活泼、学习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自然如鱼得水,课堂自然成为了他们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然而,那些平时能力水平、学习基础较差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无法参与其中,课堂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探究、实践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自然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直接导致学生"两极分化"、"学困生"增多的原因之一。

怎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中给予"学困生"更多机会两个方面着手,以解决"学困生"课堂学习中参与较少问题。笔者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大都选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设计他们感兴趣的任务,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时,为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每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了四人小组,每节数学课更换一位组长实行"组长轮流制"。小组内讨论时互相倾听,各抒已见,全班汇报交流时则以组长为主要代表,其他组员给予补充。形成了平等竞争,相互合作的自立学习氛围,防止了因组长固定组内成员轻视"学困生"问题,使"学困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锻炼和提高了能力。

3、应用探究中给予"学困生"更多照顾

"学困生"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也都不甘人后。但往往因为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心理上存在自卑感,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不愿主动参与,缺乏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进而形成不愿思考、不愿动手动脑的不良习惯。应用探究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照顾。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反应速度慢,应用探究活动中经常会出错无成效,作业也经常无法完成。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学生的探究任务进行必要改进。可以根据"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难度、数量的练习,使"学困生"得到照顾。

笔者在教学中通常将探究任务分为A、B、C三个层次:A类为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基本任务;B类为大多数同学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探究任务;C类为少部分学生的应用拓展任务。针对"学困生"而言,对他们的要求是必须完成A类任务,B类任务可能根据自身能力尽力完成,对他们的成绩提高做到及时表扬。如此也可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滋味。此外,还要及时在"学困生"探究时指导点拨,针对探究任务的分类设计,不仅要让"优等生"学到更多知识,也要让"学困生"提高能力水平。

4、课余生活中给予"学困生"更多辅导

由于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很多,因此单靠数学课堂上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加强对"学困生"在课余时间以及课外活动时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实现转化。要针对每名"学困生"的个性特点制定辅导方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篇8

【关键词】 小学生;奥数;数学思维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以数学为内容,以高中生为对象,是国际公认水平最高的数学竞赛. 我国从1956年开始组织中学生参加竞赛,但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严禁任何地方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严禁任何中小学和校长、教师参与举办奥数班,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工作负担. 然而,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千方百计送孩子参加包括奥数班在内的各类补习班. 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笔者根据近30年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小学生奥数的内容

现在社会上统称的小学奥数,确切地说叫“华罗庚杯小学生数学竞赛”,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小学数学中的难题;二是弱化后的高级数学知识;三是基于一定思维逻辑创作出来的数学趣味题,如图形拼接、火柴棒游戏、数阵图等.

二、小学生奥数热的成因

据网络调查,我国有60%以上的小学生曾经或正在接受奥数学习. 也就是说,即便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压态势下,从家长到学生参加奥数学习班的热情依然不减. 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习奥数对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帮助. 相对于常规的小学数学教育,奥数教学的内容更深,一般都需要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用数学观念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

二是名校在“小升初”过程中对奥数成绩的偏爱. 小学升初中取消统考后,不少名牌中学似乎都与奥数结了缘. 有的通过社会力量开办的奥数辅导班变相选拔学生,有的对在“华杯赛”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前录取,特别是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大学对在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高中生免试录取,进一步巩固了家长“学好奥数前途无忧”的思想.

三是学生家长的从众心理. 从网络调查的结果看,73%的家长对什么是奥数并不了解,之所以送孩子学习奥数,主要是同事、朋友的小孩都在学,生怕自己孩子不学奥数在将来的升学和就业中吃亏. 因此,不管孩子对奥数是否有兴趣,都要送孩子学习奥数.

三、奥数学习对小学生素质的要求

从小学生奥数的内容不难看出,奥数是在课内基础知识上的提升,考察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内容比数学教学大纲要难得多,被称作数学里的“杂技”. 如同不是所有孩子都会“杂技”一样,不是所有想学奥数的孩子都适合学习奥数.

从笔者近30年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看,学习奥数的小学生应具备以下特征: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突出的自学能力;强烈的独立意识;超常的记忆力;超常的心算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富于创造性;高远的志向和抱负. 也就是说,奥数只适合那些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这类学生仅占小学生总数的3%),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基础数学知识不牢,占奥数大部分内容的难题、怪题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长期处于失败的心理中,从而挫伤自尊心,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育. 强迫这些数理逻辑智能不强的孩子学奥数,会破坏他们的正常思维,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四、对小学生学习奥数的建议

尽管从青少年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国家不主张小学生参加所谓的奥数班学习,但对那些数学逻辑智能强的孩子,是否送他们参加奥数班,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孩子对数学有无兴趣. 二是孩子学习奥数进步不大怎么办. 建议小学三年级以上、对数学有特殊兴趣的孩子参加本校教师免费举办的校内数学兴趣班,即便数学成绩进步不大也没关系,通过奥数学习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结 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奥数. 对数学有特别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小学生,学习奥数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但小学生应到三年级再开始学习,并最好参加本校教师义务举办的数学兴趣班. 但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根本没必要“赶热闹”学习奥数,否则将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王朝尘.对小学生参加奥数的看法[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8).

[2]王少芬.对小学生奥数学习的利弊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6).

[3]赵二鹏.浅谈小学奥数中的数学思想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定义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对于数学的学习更是参差不齐.那么何为小学数学“学困生”?概括地说,小学数学“学困生”是指学生智力正常,但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心理等多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暂时达不到标准的学生.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特点

即使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位教师教学,同时学习数学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渐渐形成参差不齐、优劣不同的状态.处在劣势的孩子即“学困生”.他们学习定义、定理、公式等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不会运用.课堂上他们总是低垂着脑袋,很不耐烦地看着书本,皱着眉头听讲,很吃力地做着并不困难的练习题,极度缺乏自信,没有学习兴趣,从来不举手发言,似乎这与他都没关系,即使发言,也只是结结巴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有的甚至木讷地站在那里无辜地看着教师.家庭作业更是寸步难行,困难重重.

三、形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毫无疑问,要教育转化“学困生”,首先要了解他们,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具体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做一下浅层次的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1.智力水平因素

由于遗传等先天性因素,个别学生天生智力平平或低下,乃至“弱智”,还有个别学生,可能患有“多动症”等障碍性疾病,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普通的孩子合适的时候,对于这样的孩子就显得更难了,从而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

2.知识技能因素

计算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思维能力差,表现为无序性、无过程性.

3.学习习惯因素

研究表明,小学数学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60%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发言,课后不复习,应付了事,作业马虎.经常拖沓作业、抄袭作业,甚至不做作业.上课与教师、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交流.

4.情感态度因素

缺乏W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学习困难学生一遇到数学中的难题就会自然产生畏难情绪,就会怕数学、烦数学,越来越不想学,形成恶性循环,数学成绩越来越差,慢慢地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和自信心,也缺乏学习数学的毅力.久而久之,最终导致的是厌学、辍学.

5.心理因素

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个别学生心理发展滞后,缺乏学习动力与兴趣.

6.其他因素

第一,“学困生”在综合因素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心理困难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第二,一些山区的孩子随着父母进城,由于地区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的差异,不能适应本地发达教育环境下的学习.

(二)家庭因素

1.文化氛围制约

有些孩子的家庭中,家长自身文化层次较低,个人综合素质整体上也较低,学习在家庭这个环境中没有被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致使孩子身上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完全靠“在校学习”,导致“学困生”数量较多.

2.家庭教育方式的制约

有很多农村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因此就由爷爷奶奶照看,或是送去长托,缺乏应有的管教,这些孩子不做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产生了.还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缺少关注,过高地要求孩子,每次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多少分才行,否则斥责或打骂,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其子女产生厌恶学习的倾向.

3.家庭环境的制约

父母关系不和谐、感情不和,甚至离异等因素,造成孩子情绪紧张,没安全感,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1.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当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统一进度,统一要求上课,致使“学困生”跟不上进度.教师的步伐越快,学困生落下的就越远,总是赶不上教师的进度,学困生就知难而退,最后干脆放弃.

2.教师应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不适当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抓“学困生”有以下方式:(1)拼时间.(2)压作业.(3)多指责.这些教师没有系统地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采取的措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3.学生因素

部分孩子会嘲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使得学困生越发自卑,情智发展与年龄增长不符,从而会造成这些学困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厌恶,没有兴趣自然谈不上乐学、好学.

四、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自身素质虽有各种差异,但绝大多数在智力水平上并无明显的差异.因此,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加以探讨.

(一)对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多一点爱,多一些关注

“学困生”与普通学生相比更需要教师给予温暖和疼爱.教师要在教育中时刻坚持“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的原则,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长期淤积的心灵创伤.

2.加强知识技能的渗透

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因此,消除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一些常用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第三,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

4.增强自信心及学习动机

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带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

(二)对家庭因素导致的“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学校与家庭相结合

积极争取“学困生”家长的配合,从家长那里获取学生在家的表现,这样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就更全面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2.父母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要总在家里大吵大闹,不文明地讲话,要多为孩子购买书籍,抽时间多陪孩子看书,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要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陪孩子谈心.

(三)对学校因素导致的“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能力

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渠道,学困生学会专心听讲,掌握听课方法,引导他们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同时,要让他们与同伴交流学习方法,因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学习更有助于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c内化.

2.定目标管理,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在布置作业中要注意难易程度,对学困生进行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及时表扬鼓励.在出试卷时,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容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形象.

3.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1)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造条件,使其参与;

(3)鼓励评价,巩固兴趣.

4.进行个别辅导,逐个击破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顾及“学困生”,对待学困生,要采取谆谆诱导、逐个击破的方法,从起步开始,先要放低要求,耐心地辅导他们点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5.锻炼意志,帮助学生度过反复期

教师应适时将“学困生”的断层知识、缺陷知识弥补起来,对有进步的“学困生”必须在鼓励的基础上,适当地指出其不足及努力的方向,当“学困生”成绩下降时,不要责怪、埋怨,相反说明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反复是正常的,帮助他们总结失误.

6.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篇10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措施

一、后进生存在的原因

1.基础知识不扎实。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运算的精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等等,都要求学生必需有扎实的基础。而在事实上,一部分小学毕业生数学知识根本不过关,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导致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

2.不适应学习环境。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简单,进入初中后,无论学习内容、范围、方法,与小学比较起来,都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具有独立性与自觉性,在学习方法上做到灵活多样。事实上,一部分学生因不能立即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而造成数学学习成绩落后。

3.思维能力跟不上,缺乏学习兴趣。小学数学主要是四则运算,单向思维,一进入初中,知识内容发生了质变:一是用“字母”为主的符号表示数,二是建立有理数概念,引进了负数。因此,部分学生思维能力难以跟上,对数学产生畏惧感,这是产生数学后进生的主要原因。

4.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由小学进入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心理上讲,初一学生年龄都在13岁左右,正处在意识记忆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如果不能较快适应这两个转化,就会渐渐跟不上教学要求, 数学学习渐渐落后;从生理上讲,初中大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较强,跟不上就会产生放弃的心理,因而也就出现了数学后进生。

二、防止和转化后进生的措施

1.搞好中小学衔接。首先,知识上的衔接。众所周知,数学的显著特点是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因而新生入学,要结合新课内容,加强旧知识的复习是防止和转变后进生的先决条件。尤其要重视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因为这部分知识在初中数学中占很大的比重,更是难点所在。其次,学法上的衔接。在小学,一部分学生“死读书”,学习方法以简单模仿、死记硬背为主;另一部分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不注重挖掘课本实际,忽视数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因此,入学伊始应让学生认识到小学的学习方法已不适应初中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常规训练,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形象思维。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动力。数学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否保持和发展。为此,培养和提高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拓展形象思维的有效措施,是转变数学后进生的重要保障。首先,设置悬念。人人都有一种好奇心理,越是奇思妙想,越要探个究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置情境,引起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面对丰富的图形世界,可设疑问:怎样画几何体的三视图?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教师因势利导: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不过需要学习一门新课——几何,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其次,引导学生自解。在数学教学中,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自解,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获得愉快情绪,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讲授“平行”时,可先安排学生讨论火车轨道平行吗,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平行的定义,再讲解其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架设桥梁,突破难点。通过复习旧知识,把新、旧知识进行对照,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应用题这一难点,教学时让学生从题目中找出数量关系式或等式、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等作为突破难点的切入点。最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列举实例可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并指导学生带着数学思想去观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设置情景:把100元钱按照定期一年储蓄存入银行,到期得本息为121.17元,那么这次储蓄的利息是多少?这种储蓄的年利率又是多少?这样的实例,对学生既不陌生,又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