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价值”概念,不包括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只包括蕴含在人的行为中的精神性价值。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使用的“价值”概念包括双重维度,即以“善”为原则的道德价值和以“正义”为原则的政治价值。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道德价值;政治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价值观培育活动,目的是实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播的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无非就是人们对于某种价值所持有的观念,即对于某种价值在观念上认同或者不认同的态度。因此,价值观培育的逻辑前提是澄清什么是“价值”。只有明确了什么是“价值”,才能进一步探索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价值”?本文将初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语境下的“价值”概念,而不是讨论价值观。
一、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及其主体对自然物相对价值的立法
在广义上,自然物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形成的物,另一种是人在某种自然形成的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而形成的人造自然物。所以,狭义上的自然物所指的是自然形成的物,而广义上的自然物包括人造的自然物。因此,一切物都属于自然物,它们和精神相对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当中,自然物的价值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但是,为了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说的价值的本质,我们首先要区分两类不同的价值。一类是自然物的使用性或欣赏性价值(如果我们把欣赏也看作一种功用的话,那么欣赏性价值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使用性价值,即作为欣赏的使用价值。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部自然物都归结为它具有某种使用性价值);另一类是某种精神或观念因为符合真理而具有的精神性价值。第一类价值显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我们对这一类自然物的价值应该有本质性的分析,以澄清它为什么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本文讨论的自然物,包括自然形成的和人造形成的自然物。和人的自然需求相关联的价值,相当于经济学中一个物体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一物对某人有使用价值,但对于另外的人不一定具有使用价值;一物在某一时间或地点对某人有使用价值,但在另外的时间、地点不一定具有使用价值。价值是由主体的需要决定的,这不是说物绝对没有价值。物虽然绝对是有价值的,但是相对于个别主体而言,这一价值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自然物对主体的需要来说具有的是使用性价值。(2)主体需要的个体性差异,决定了自然物并非对每个个体都有价值,因此自然物对于个体来说有相对价值。(3)主体的自然需要决定了自然物对其自身来说是否具有价值,因此,主体需要就成了自然物相对性使用性价值的“立法者”。概言之,人的自然需要为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立法。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为什么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被排除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外———因为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所针对的主体性条件是个体的自然需要,而自然需要是由人作为自然物(生物)的需求决定的。自然本性决定了人们需要的产生,而不是由人们的某种观念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自然需要,是完全由自然物的生理机能决定的,而不是教育的结果。
二、实践理性是精神性价值的立法者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说的价值,是和人的行为相关的,即在行为中承载着的精神价值。精神性价值的本质是“善”,因此我们认为符合“善”的原则的行为是有价值的。对于这种精神性价值来说,我们再也不能从物当中去评判了,而只能回到人的观念当中加以评判。观念是思维的产物,对这一观念的精神价值加以评判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物具有怎样的使用性价值,是很容易被人们直接从感知中加以判断的。但是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性价值的态度,即其价值观来说,我们的评判和鉴别就非常困难了。说到底,评判或者改变一个人对精神性价值的认同和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除了和人的自然需要相关联的价值,还有和人的自由意志相关联的价值。这些存在者不是因为其具有使用性价值。使用性价值即便存在,也可能以消极的方式来成就超自然需要的价值。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人的精神需要,比如对高尚人格的需要、对正义感的需要、对良心的需要等等。总而言之,这是一种超越使用性价值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一般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即便有某种“物”出现在价值行为当中,也不是因为物本身就具有这种精神价值,而是由于人的行为赋予了其某种精神价值。比如,我们把一支笔赠送给朋友的时候,这支笔就变成了友情的载体,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友情就是一种精神价值。但是,这种能够承载精神价值的物本身,也应该是有某种价值的东西。如果一个物没有使用价值,要想成为精神价值的承载者,就一定要具有其他的价值。物本身的使用价值或者审美价值,并不直接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精神价值。在人们的精神价值当中,虽然有某物出现,但物本身的价值是消极的,即它仅仅提供了表达精神价值的“条件”,而其本身并不具有精神价值。唯有人作为主体把某种意义赋给它的时候,它才可以用来表达某种精神价值。我们现在需要追问的是:这种精神性价值来自何处?精神价值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因此,这种价值的本质是人的某种精神的显现。而从性质上来看,这种精神是有价值的,它独立于人的感性需要,自身就具有价值。比如,一切道德行为或者正义的行为,往往是通过牺牲物质利益、感性快乐而获得的。这说明,在我们所谓的“高尚”的行为当中,体现的是一个行为主体的“精神价值”,它不依赖于物质的使用性价值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精神性的价值是不需要把物质利益作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认为道德永远是一条来自理性的“绝对命令”[1],道德价值是没有功利性的价值作为前提条件而独立存在的。因此,由这种精神的支配而实施的某种行为,就是符合“善”的原则的,因而是有价值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到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理性当中去寻找精神性价值。人们在行为当中总是有具体目的的。这一目的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是为了某种实用性的或功利性的目的;另一种是超越功利的理性目的,比如良心。根据康德的道德学原理,一切从功利性目的出发的行为,都不应该是符合道德法则的行为。只有我们的目的是追求良心的满足或正义的需要,这种行为才是有精神性价值的。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理性是能够为自己颁布法律的,它抛开了一切功利性的诉求,单纯从理性的正义法则出发来行为。因此,精神价值的根源在于实践理性本身,它和人的自然需要毫无关系。我们无法从一个人的行为现象当中评判其行为是否是有价值。比如,一个人“路见不平一声吼”,我们能否从这个人的行为中评判其价值观呢?显然不能。如果这人是出于“报复”的心理动机,或者是为了“讨好”被帮助的人,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算作符合正义原则的行为,因而不具有精神价值。就其行为的表现形式来看,他似乎是出于“正义感”,但我们无法判断其真实动机,因此也就不能对其行为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这就是说,精神价值来自于行为主体的实践理性颁布的正义法则,因此,精神性价值是主观的。关于精神性价值,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精神性价值的本质规定是“善”。(2)精神性价值是对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它要通过人的行为得到体现。(3)精神性价值不能从行为结果当中得到评判,而只能通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的反思得到评判。(4)实践理性是精神性价值的立法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的双重维度
从总体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人的价值观的培育,无非是对人的道德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培养。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爱情观、婚姻观、财富观、事业观、幸福观等等,都是从这两种基本的价值观中推论出来的。
1.道德价值及其客观性
抛开人在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存在,人只剩下最为纯粹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由内心的道德法则所支撑的世界。人有向善而在的自然本性,但是人为什么经常偏离道德法则呢?原因在于道德法则经常受到其他力量的干扰和破坏,这一力量无非就是个人的私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帮助人,使其内心的道德法则建立起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不仅要知道道德法则的存在,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按照道德法则的要求而存在。一般来说,人们对道德的认知是容易的。即使没有受过教育,人们也会很容易地了解道德的力量,因为道德本身作为实践理性的立法原则是直接发生的,它甚至不需要教育。正如那些没有接受过充分教育的人,也可以知道道德法则的力量并按照它来行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功能就在于它让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法则来行为。道德价值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实践理性颁布法律而形成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是道德的,他人是无法评判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价值没有客观性。正如康德为道德所给出的定理:“你应当这样行为,使你的行为规则同时成为一条普遍有效的法则。”[1]只要有健全的理性,每个人都会发挥自己的实践理性,颁布相同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在道德价值上,每个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都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道德价值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决定了在道德价值的认同问题上,几乎不容易形成分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人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基于这种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道德价值的客观性,我们就没有权利教育他人按照道德价值来行为了。但是,除了道德价值以外,思想政治教育最关注的还有政治价值。在政治价值的层面,问题会变得复杂一些。
2.政治价值及其客观性
政治价值是指建立在某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正义性。如果一种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符合正义原则的,那么其就是有价值的。政治价值是通过国家制度和法律被规定下来的,而意识形态就是对这种制度和法律的合法性证明。所以,政治价值与道德价值不同,后者不需要外在的立法来加以确认,它完全凭借一个人的良心道德法则得到确认;但是政治制度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制度和法律得到确认,政治价值的本质在于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正义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人们的政治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证明一种政治价值的客观性。如果不能证明一种政治价值具有客观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必要了。我们凭借什么教育他人服从一种没有正义原则的政治制度,接受一种没有正义原则的意识形态呢?显然,政治价值的客观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产生的,也不是从抽象的自然法当中衍生出来的,而是从一定的经济基础中建立起来的。因为政治价值不过就是保证经济基础得到确立的价值系统。这样,政治价值实际上是由其经济基础的正义性决定的。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种经济制度是以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普遍占有为基础的,那么这种经济基础就具有了正义性,因而也决定了它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正义性。在这个意义上,所主张的公有制经济基础,“私有制的扬弃”[2]就应该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建立在其上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它才能获得政治价值。此外,政治价值的客观性还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这里我们要承认政治价值的相对客观性。所谓相对客观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因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会有差别。每一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对自己的国家是实用的、有效的,但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不一定是有效的。这意味着除了经济基础决定的绝对客观性以外,还要承认不同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相对客观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价值观培育所应考虑的问题。
作者:丁亚春 黄梅 马玲 单位:吉林大学医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21-03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二者的活动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因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必要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笔者检索到的出版最早的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专著是金鉴康主编,1987年9月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该书分别用三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从那以后一直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对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不同观点。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过程中,理论界有人提出了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哲学讲的客体是物,主体是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学再用客体概念,就会忽视甚至否定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的平等性,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就在于没有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发挥好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学都不用主客体这个概念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不应该再用这一概念。
那么,是否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和继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呢?笔者的观点是不仅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而且还需要深入研究它。要继续研究,就要回答用了“主客体”的概念是否就否定了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性。笔者的观点如下:
1.用“主客体”的概念没有否定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双向互动的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传授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只有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教育客体传授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都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的参与教育活动。缺少了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将哲学客体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客体的内涵和属性就发生了变化。哲学讲的客体是指物,思想政治教育学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人,作为人,他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他作为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的丧失。
2.用“主客体”的概念是否就否定了主客体的平等性
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第一,二者的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同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在我们社会,他们的政治地位、社会责任和人格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在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二,二者的不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不平等性。可从两个方面看:
一是从素质来分析。从二者的理论水平、政治素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存在着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于是执政阶级按照一定的政治和专业标准挑选出来,又对他们进行了专门的培训,一般来讲,他们的理论水平、政治素质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从这一点讲,二者是不平等的。假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水平、政治素质平等了,都处在同一水平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没有意义了。
二是从矛盾双方的关系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一对矛盾。关于矛盾双方的关系,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1]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矛盾中,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处于矛盾主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承担着组织、主导和协调的作用。处于矛盾次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组织、主导和协调的对象。
3.教育学不用主客体概念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不能应用主客体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这就是前者的阶级性远远大于后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两门学科都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学重点研究的是德育,其次才是智育。教育学也强调德育,但重点研究的是智育。两门学科都强调阶级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更强烈的阶级性。执政阶级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授本阶级的理论,以此来指导人们的思想,统一人的行为,达到对社会进行软控制的目的。所以,社会的政治组织、政治集团要从政治和行政的角度用纪律来约束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教育学中的教育活动也有纪律,但它主要是从行政的角度来约束教育对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个概念从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二者的关系非常有必要。只有科学地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他们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本质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别,二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对立性。他们在性质、地位、角色、素质、活动方式、任务侧重点和作用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对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性质、角色上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性质上是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是指它们在根本内涵上的差异和对立。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和对立必然导致二者在角色、地位方面的区别和对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组织、引导和控制整个活动的开展,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组织、主导和协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主要针对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这种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者、组织者和塑造者,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直接指向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尽管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他仍然是被教育者和被“塑造”者。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性质上是对立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角色上的对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色是执政阶级的代言人。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除了利用国家机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外,还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传播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用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由执政阶级严格挑选出来并经过培养的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成了执政阶级的代言人,这就是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接受教育的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灌输”理论和培养的对象。他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自我修养掌握执政阶级的思想,并用这一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形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色被“控制”和被教育者。当然,这种控制不是人身被控制,也不是思想没有自由,而是指其要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为。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素质上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素质上的对立,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由执政阶级严格挑选出来,又经过了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因此,他们在理论修养、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方面强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才能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为本阶级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不具备上述条件,在素质上,尤其是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上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必然存在着对立。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必要。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任务侧重点、活动方式上的对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尽管是平等的,双方都在为社会发展勤奋工作。但在教育的具体任务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任务的侧重点却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任务”则受制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符合执政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活动方式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教”,他所从事的活动是教育和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学”,他所从事的活动就是接受教育。他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指导下,学习、掌握科学理论,提高思想水平。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作用上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性质、角色、素质、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对立,必然导致二者的作用不同。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于是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他起的作用是:组织作用、主导作用和协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这些作用控制着教育活动发展的方向,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双向互动的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有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作用是:参与作用、制约作用、反馈作用和检验作用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这些作用尽管重要,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相比较,不具有主导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包含着两种形式:一种原始的、自然的统一;对立的统一。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原始的、自然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原始的、自然的统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都是人,二者统一于人这个系统,都具有人的共同本质属性。在我们社会,他们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共同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的转变,从而达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一般实践相比,有几点不同:一是实践的主客体都是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主导性;三是实践的内容主要是理论传授和思想观念教育的活动;四是实践的结果是既能直接产生精神成果,也能间接产生物质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统一的内容是: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素质的对立统一。在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二者无论在理论水平,还是思想认识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别,通过教育活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理论水平,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养,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素质上达到统一。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行为上的对立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未统一之前,他们之间的行为存在着差别。通过教育与实践活动的锻炼,二者在思想上达到统一后,行为上就会统一。
第三,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的对立统一。个人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矛盾。个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发展,如果不根据社会的要求和按社会规范行动,就会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社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必然会通过法律、道德以及规章制度来限制个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这样个人和社会必然会发生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了解社会的要求和掌握社会的各种规范,按照社会要求来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反之,社会的发展也要充分考虑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个人发展提供条件。这样个人的发展就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达到了统一。
篇3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进行深度研究,是本书的一个重点。作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概念群,包括一个一级概念和其他四个二级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群。“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部存在着一个知识空间,它是一种结构的存在,存在着层次分布”:即事实层次、现象层次、理论层次和学术层次。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探讨,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作者主张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寻找先进和科学的方法,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支持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性政治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把握,需要从要素、关系、整体等若干方面的系统化把握,实现“系统建构”,即“以系统思维方式为主导的系统方法论,主张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在整体性基础上的专业性,在学术性前提下的社会性,在嵌入世俗生活之中的科学提升,寻找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专题探索以外,该书在论述过程中还结合探讨了人的成长、思想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等诸多方法及方法论观点。
《职业教育改革新视野》
作者:邱永渠
定价:65.00元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ISBN:9787561548547
《职业教育改革新视野》
《职业教育改革新视野》由邱永渠和余培雄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我们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本书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整体趋势,指出在改革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
作者:邱均平
定价:49.80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ISBN:9787030395078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
本书第一部分是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类排行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大学及其学科专业的竞争力;第二部分是全国各大学概况、各类排名结果、优势专业及联系方式,分地区展现高校排名情况,并且将高校分为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民办院校三类,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本书结构合理,观点新颖,结论可靠,信息量大,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研究型大学教育成本的核算与效率评价研究》
作者:冯宝军
定价:33.00元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ISBN:978751414107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内部化;专业化;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朝着更加专业和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不论是在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更加精确、系统和现代的教育内部化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概念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专业性和学科科学发展要求建立起来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学科建设、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中主动地构建自身专业学科知识架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化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与教育本身、教育主体和客体等进行有机融合,在学科建设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促使教育相关内容组成统一有机的系统,构建专业的、科学的、独立的知识架构体系和教育活动体系。根据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基础和立足点,不论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还是教育实践活动,都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主要的活动对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当中,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的点,从而更好地确定教育主题和教育理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核心是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思想实践发展活动,具有独立、自足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烈的专业色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部化,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内部化,还有一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内部化。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化就是建设自身的学科、研究自身学科的问题以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觉的学科认识体系
当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化倾向十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在学科建设自觉性上十分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科建设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要从学科发展的规律、学科建设的态度和学科建设应当遵循的理念等方面采取措施,这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构建的学科认知体系。为了在学科建设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培养和建设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定位、内涵、特点和学科价值等等。要做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培养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情感认同,只有在情感和心理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能够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到坚定。其次,要自觉培养自身的学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自身的学科职业伦理建设,这样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过程中做到爱岗奉献、积极努力,从职业认同和职业理想方面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念”。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判断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发展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科学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的认知、理解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研究内容进行探讨,要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核认知当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科学探索体系。而这一科学探索体系的建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敬业的科学研究精神,这样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相关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科学精神树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真精神。求真精神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现实相贴近,教育内容要能够将社会当前真实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进行客观地展示,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其次,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精神,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保证。严密的论证方式、理性的内容分析以及知识的真理性探究等等,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性精神。另外,探索精神作为科学研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学科的科学研究、内容规律的探索以及理论和实际的实践联系等等,都需要科学探索精神。通过以求真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索精神为主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树立,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工作的科学性。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培养
社会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实践基础,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工作,需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对社会的分析、认知、理解和提炼,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深入到社会体系当中,同时也要将社会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的内容当中。具体来说,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就要对社会进行仔细观察、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以及注重社会发展的改造方向等等,从多个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使之具有社会关怀性、社会解读能力和改变社会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批判,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成功的重要体现。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需要以一定的边界为限,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必须要对边界有着较为明确的限定和认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边界意识的构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条件。边界意识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在思想上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具有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从业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意识的重要体现。其次,在教育活动中以及学术研究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学科进行区分,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另外,不论是在学科建设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对所谓的边界进行研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倾向性提出来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需要从多个角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4(2):16-21.
[2]叶方兴,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4(9):162-167.
[3]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求实,2011(12):93-97.
[4]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从工作研究到科学研究的转型———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14-19.
[5]李萍.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与组织化[J].科学中国人,2016(5):247.
篇5
该书九大元理既独成一个知识体系,合起来又能成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体现了统分结合的原则。同时,该书对各元理的分析又非常透彻,深入浅出的分析介绍各大元理的产生、涵义、功能、研究方法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著,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通过深入研究,我认为该书在具有科学性与重要性的同时,在篇章结构、定义解释、内容以及观点与现实之间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结构上看,缺乏完整性
本书罗列了九大元理,而九大元理是怎样来的,划分的标准、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没有阐述,直接就把九大内容罗列出来,给人感觉非常突兀,内容缺乏完整性。我想,如果在九大元理之前增加一个总纲式的章节,对这几大元理进行一个系统描述,如几大元理的来源、划分标准等。在本书结尾增加一个章节,把研究这些元理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归结。这样开头有了,结尾也有了。能够使本书结构更加完整,体系更加完善。
二、 在概念上,对重要概念缺乏科学解释
本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那么何谓“元理”,它是否等于“原理”,如果不等于,它该如何解释。是指最原始、最基础的理论,还是另有其它的解释。我记得高中政治教材里介绍过“二元君主制”,这两个元是一个意思吗?说实话,我们在看到这本书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没弄清楚该词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要让读者对本书感兴趣,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它,必须对这个概念进行认真解释,并把它与“原理”进行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本书做到准确把握,解除心中的疑惑。
三、 在现实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首先,本书所有内容都在讲理论,几乎没有相关事例说明,形成了为理论而理论的状况,如果能使用一些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本书的价值就会更高。比如,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从问题提出——概念辨析——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几乎都是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缺乏事实论证。既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不相符的情况,如果有的话,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解决。只有做好这些,才真正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
其次,本书也存在理论与现实不相符的问题。理论要求较高,要求人们高标准、严要求,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难做到,甚至理论与现实刚好相反。比如,在理论中常要求人们清正廉洁,不要,但现实中却有蔓延的趋势,尽管党和国家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仍难以有较大改变,导致人们对理论的不信任。当然这不仅是本书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以上两方面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想,如果本书适当增加点这些内容,那么本书的可读性会更强。
四、 从内容看,有的表述不科学
首先,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依据,也因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本章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为题,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类型、特点和价值的主客体等问题进行探讨,从价值论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中的元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价值论不应该仅仅是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应该更加关注围绕时代主题,围绕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问题。
其次,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论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为焦点对象、主要对象、核心对象、边缘对象等,并且对每一种教育对象的要求均不同。而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上述几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管是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不分官职、职业、年龄等,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都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在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承认人的生存和发展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人的思想品德也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着决定性影响。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展开历史变迁专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试图通过历史考察洞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优化环境探索路径和方法。我认为,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给予最主要的重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定位;研究进展;深化
对思想政治教育该学科的定位与内涵进行研究,是对该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的基本性的问题,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领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学科设立了之后,学界之中一直在对其进行研究,在马克思理论被设立成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编程了其下属的二级学科之后,该学科的地位便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这也使得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学术人士有着更为开阔的学术空间,学者们研究的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
1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的内涵方面的研究
1.1对于该学科的内涵的几种不同的认识
1.1.1 “学科专业论”。该说法与理论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差别。
1.1.2 “知识体系论”。该说法与理论主要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是被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之下的一门教育学科。
1.1.3 “综合要素论”。该说法与理论主要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并不是由单一的要素所构成的,而是通过多种并不相同的要素共同构建而成的。
以上三种不同的认识之中,“学科专业论”主要是侧重对学科的发展同专业建设之间的联系进行强调,其主要目的是使得学科的发展与专业的建设能够共同地发展;“知识体系论”则主要是强调构建出严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与建设的基础性的地位的发展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促进与深化,“综合要素论”则主要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其组成的要素以及结构与功能进行阐述,这对于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的内涵之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路径的参考。
1.2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对象
1.2.1 “现象论”。这一观点组要是将思想的现象作为该学科的逻辑的起点与元概念,主要提出的概念有“闪光的思想”以及“思想的闪光”两个不同的概念,学者认为,从思想闪光到闪光的思想是思维运行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的表象的思想与活动均被包含在思想现象的概念里。
1.2.2 “关系论”。应将整个社会分成思想的关系以及物质的关系,思想的关系是并不以人为的意识以及意志为转移而构建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对思想的关系进行强调才是该学科需要研究的对象。
1.2.3 “观念论”。有研究人员人为,一般来说,思想与政治的教育所进行的大量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思想价值的观念来进行展开的,其最终的目的便是成功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价值方面的 引导,最终使得人们的思想价值出现转变。
2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的定位方面的研究
2.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的定位在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
有学者认为,作为理论学科所下属的二级学科,在对该学科的定位进行探讨时应主要对两个方面的不同问题进行解决,其一是对学科的认识,主要是为了对一些知识上的困惑进行澄清,其二则是学科的清理,主要是为了对学科的建设之中一些实际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另有学者认为,作为理论学科所下属的二级学科,这是对其最为基本的学科的定位,而想要准确地对这一定位进行把握,还需要深入地对理论所下属的其他的二级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地理解,并对其中的关系进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应在对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科的依托,以此来增强学科的依托意识,在依托之中来谋求新的发展。
2.2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同社会科学、哲学等其他的学科的关系进行定位
思想政治的教育是一门有着极强的综合性的学科,其自身有着较为鲜明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的存在,其并不是孤立的发展与存在的,其主要是在的理论的指导之下,辩证地从其他的学科中吸收其需要的、有益且合理的理论成果来壮大自身,因此,将该学科防止在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体系之中,对学科的外部的关系进行考察,这也将成为对学科的定位进行研究的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角度。
3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我国的诸多学科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以作为指导方针与思想的国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的二级学科,其所包含的意义与占有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对学科的内涵与定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笔者在本文中较为简略地从内涵与定位两大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进行了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潜涛、张新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与定位研究综述[A].思想教育研究,1002-5707(2014)5-0003-13.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 教育规律; 教育理论;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74-0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为理论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使这个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教育学的范畴有了明确的定位,也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面临着对自己学科内涵和学科定位的重新思考。这种重新思考,需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得到展现,而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方法和最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辨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现象和问题,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去探究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动因和本质,从而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中有以下内容:第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它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和产物,是一种客观现实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数的先哲一直都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第二,用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是一种鲜活的说服艺术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一门处在运动和发展中的学科。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它决定了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环境和主客观条件等因素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研究中要避免用僵化、固定的模式去套鲜活的说服艺术。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的理论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与现实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入手,得出较普遍的结论,以便用结论去指导实践。第四,坚持唯物史观。从经济关系出发去分析上层建筑问题,一切政治现象都根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人们在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社会中,形成了与他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从经济关系出发去探索自身的诸问题。
二、双服务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是它的突出特点。自地球上有人类社会以来,它在所有的阶级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传播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活动密切联系。“它的目的主要在于让一定的社会成员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其性质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灌输和传播的活动。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法律观点等的教育。”[1]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的教育活动,只是灌输和传播的途径因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专利,也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在西方,所谓的思想“自由”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政府同样在发挥意识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为政治服务和必须满足政治需要的特点。“政治,说到底,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 服从社会政治需要,就是维护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国家的制度、方针和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坚持以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主导进行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阶级、政党或国家机构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政治需要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突出的特点,决定它必定是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执政党或国家专门机关的掌握之中,并作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必然体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要求,等等。对它的研究也必然要求遵循服从于社会政治需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种精神需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社会对人的要求会不断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人们在思想、品德、行为等各方面总是表现出不够适应、不够成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尤其是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3]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需要在不断增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利益矛盾的凸显等问题出现,要求人们具备有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人际沟通,缓解压力追求心理健康、青年人正确处理爱情问题、应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缩短进入生人社会的时间并尽快融入陌生环境等多种能力。同时要求人们在自身生活中通过理想信念的树立,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精神动力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等等。服务于这些要求,为教育客体提供他们满意的精神产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的形成、奋斗目标的激励和人格境界的提升,为人们从事经济工作、业务工作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体现这一原则。
三、从教育规律探寻教育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即使是政治思想的“灌输”,也要遵循教育的原理和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尊重人们自由思考的权利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引导,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有益活动,也是一种思想恪守和思想解放的统一的活动,而不是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创新和挑战的工作。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应关注教育方法的研究,关注一般教育规律的研究,关注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关注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经济地位、是否有和心理特征等具体特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主客体关系、思想和行为的关系、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者素质、教育管理和领导等理论问题,“着力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运作的规律,揭示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6]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等基本规律,从而建构合理的理论逻辑体系,并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服务性等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教育。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学科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7]目前,最核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即积极探索如何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播给受教育者,让他们接受和认可并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层面上去解说方法的依据,或去建构方法论的体系,而在于探索适用于某特定领域和特定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索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的有效运用。因此,应用研究中的方法研究与基础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有所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通常也包括方法的部分,也对方法、途径、载体等作出论述,但这里是从原理的角度来研究方法,主要是确定方法的理论依据,并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应用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应该结合当代国内外实际,向着更为具体的方向前进。”[8]例如,研究者可以总结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跨学科的方法搜集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并系统整理,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四、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研究的发展所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政治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9]综合性的特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必然会涉猎到广泛的研究领域,必须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成果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由于学科的这种特点,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研究,而应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当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绝不是使自己变成大拼盘、大杂烩,而是吸取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用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规律,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10]
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的方法论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所谓定性研究,就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矛盾分析法和系统方法是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质,又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量,要把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量的分析深化对质的认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时,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认识的规律是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过程。感性认识使人们获得足够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经验材料,再“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11]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材料是思考和分析的对象,是形成概念、理论、模型的基础。因此,在搜集经验材料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1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在进行文献研究、观察、调查、实验等研究工作时,要注意搜集有关量的材料。在进行这种调查工作时,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理应学习和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的教学效果、教育对象的特点等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然后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模型统计出相关量的指数后再进行定性分析等。分析的结果有益于进一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参考文献
[1][5][6][7][8][9]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39,39,40,43,43,42.
[2][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研究――唯物史观的科学揭示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4,15.
[3][10]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4,53.
[11]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篇8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内在逻辑联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6―0103―06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简而言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的本质的基本概念。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并能揭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某些规律,而又能为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创造一定条件的基本概念。研究和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加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之间具有极其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基础理论维、价值认识维、教育过程维、对偶范畴维和方法载体维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
一、基础理论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有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这样。要建立这门学科,首要的前提和基础,是要弄清楚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理论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
就这些一般范畴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言,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起点和环节。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曾有精辟论述:“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这就是说,应当根据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来确定学科的研究对象。那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便是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领域所特有的矛盾的研究而确定的,因而要确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就要考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区别于其他研究领域的本质所在,而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系统自身而言又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逻辑在先的,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逻辑在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起点和环节,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发展和结果。
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之一。确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是解决了建立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基础问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有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不言而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坚持以完整准确的的科学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能够得以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没有作理论指导,就没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就不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坚持用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作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同时,我们应当在完整准确地学习、把握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最密切、应用得最多、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的那些基本原理、原则和理论。这些基本原理、原则和理论主要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灌输”的原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等。其中,灌输原则尤为重要。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类活动体系中的特殊性,它集中表现为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灌输;另一方面,以思想灌输为手段,是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再次,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对人们进行理论灌输。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实现从“现有”向“应有”的转变。而要使人们顺利实现从“现有”向“应有”的转变,主要途径是对人们进行理论灌输。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价值认识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众所周知,在的所有原则和方法中,基本的是两条,即它的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第一次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最博大的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有机统一起来,说明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实践既是善的,也是真的;既是符合理想的,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以为指导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必然要体现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之一,就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特点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以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为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价值性,是指在它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而且,在价值认识维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三个一般范畴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人们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之后,就会自觉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功,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而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在规定的丰富性以及教育对象素质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三、教育过程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后,就要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观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这样,就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演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从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体系中的价值认识维就自然地演化为或具体化为教育过程维。
就这些一般范畴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言,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首先,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要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首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情况,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活动规律,这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将它摆在教育过程维的突出位置。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我们不仅要从微观上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还要从宏观上研究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客观条件,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且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就必须研究各类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逻辑在先的,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逻辑在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起点和环节,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和结果。
复次,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有特殊的规律性,首先是因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是有规律性的;人们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去做。因此,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中,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逻辑在先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逻辑在后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环节,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则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发展和结果。
第五,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侧面、各层次的整体及其运行规律,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桥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其按照科学决策和正确的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和任务有序、协调地发展,在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就需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调控机制,以适时对系统运行过程加以调控。例如,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前提,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关键之一。为此就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控机制的研究,通过推进目标管理,赋予各部门和有关人员以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目标,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目标管理,可以使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而克服工作中 的盲目性、随意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虚状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第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按思想政一治教育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动力机制、工作机制、作用机制、接受机制、外化机制和评价机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类型和重要内容之一。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可以从一个重要方面推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而实现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又能够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信息反馈和评价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标志着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构成了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四、对偶范畴维: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创新
一方面,“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表现。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这些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这样,就从教育过程维中,引申出了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重要地位的四对一般范畴,即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创新。
就这些对偶范畴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言,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导与从属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一,这些对偶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既是的学风和本质特征,又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第一项,是思想的根本观点。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所以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因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做了错事,使工作受了损失。也就是说,违背了的学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正是恢复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的体现。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同表扬与批评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原则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抓住表扬和批评这两个环节,并且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以表扬为主,然而,批评和自我批评仍然很重要。众所周知,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可见,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两者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有机统一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中。面对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的重要特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又要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如果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是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那么,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就是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既是适应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和发展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最后,对偶范畴维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第二,这些对偶范畴自身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之一,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理论与实践高于各种原则,又寓于各种原则之中,只有通过各种原则才能体现出来。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重要地位的这三对一般范畴,无论是表扬与批评,还是主导性与多样性,抑或是继承与创新,都要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只有融会到各种原则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显示其正确和威力。可见,理论与实践在对偶范畴维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其他三对一般范畴同理论与实践相比,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第三,各对一般范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各对一般范畴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各自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完全孤立地以某一对一般范畴为指导,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在既定条件下,各对一般范畴之间的相关关系,综合运用诸对范畴,充分发挥对偶范畴系统的整体效能,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展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五、方法载体维:心理咨询、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载体的理论依据,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体现。这样,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的运动中,这些对偶范畴又自然地转化为以心理咨询、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诸范畴为标志的方法载体维。由此可见,这些对偶范畴在逻辑上就是联结教育过程维、方法载体维的逻辑“中介”,它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的运行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媒介作用,使之构成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整体。
就这些一般范畴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言,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首先,心理咨询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和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人们主观世界的复杂多变和心理负荷加重。心理咨询能够帮助心理负荷沉重的人,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疾病等方面的心理不适或障碍,可以启发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能够引导咨询对象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咨询是现代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应将它摆在方法载体维的突出位置。
其次,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建立在咨询对象“自愿”的基础上,因此,心理咨询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对象“自觉”接受教育的过程。显而易见,心理咨询和自我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毫无疑问,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运用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才能实现。但是,心理咨询的效果必须通过人们自己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促成自我教育,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育”。可见,心理咨询和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为补充、密切联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将心理咨询和自我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标、任务的形式和手段,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又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载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载体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但方法不能。因此说,载体论是对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这样,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的运行中,以心理咨询、自我教育诸范畴为标志的方法论又自然地转化为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诸范畴为标志的载体论。
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变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呈现出由少到多、日益丰富的趋势。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较多地运用开会、办学习班、文体活动、报刊等载体,而今天除了继续运用这些载体外,还大量运用了文化活动、精神文明活动、网络等载体。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互为补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起点;思想;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86-02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起点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中居于起点地位,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范畴和全部学科内容的最基本范畴,它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必由之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的研究现状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确定的问题上,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利益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历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利益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产生和发展的,无论是现在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历代剥削阶级的利益都属于利益范畴。而这种利益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发展的萌芽。前面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居于起点地位,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其他范畴和全部学科内容的最基本范畴,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规定性,即从逻辑起点出发只能引出唯一的一条发展路径,而反观利益说,这种观点的定义过于宽泛,从它出发引出的发展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路径不相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相去甚远。所以说利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说法不是十分准确。
2.“个人与社会说”。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所宣扬、主张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个人实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存在差距”。[1]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逐步缓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可见这种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源,所以把个人与社会定义为起点范畴。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同个人原有的思想品德基础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即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个人实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差距。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全部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来开展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总是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规范个体化的过程,这使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达到了思维中的理性的具体,这种具体是把对事物的各个抽象规定综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期望实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我认为将个人与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终点范畴更恰当。
3.“现实的人说”。认为现实的人即有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人,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在需要的支配下产生的,真正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社会发展最终也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为落脚点,应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很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意义与价值,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现象中现实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应该将现实的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观念纳入研究领域。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认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客观事实。他们认为现实的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领域的高度抽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起点,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应该说在现在的时代大背景下,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的,理应重视人的作用,但是单纯地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有失偏颇,这种说法模糊了思想政治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体现不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4.“思想与行为说”。这种观点的研究上比较深入的是徐志远老师。他将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概括为:(1)它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2)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互相规定;(3)逻辑起点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4)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2]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观点,下面我结合徐老师的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进行陈述:
首先,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按照马克思的方法论,“一个科学体系的形成要借助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具体涌现出来,而这个思维行程所开始的地方即逻辑的起点,它必须是最抽象的规定,是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的。”[3]所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要对思想与行为进行说明与阐述,引入的范畴都比思想与行为复杂,所以思想与行为在逻辑上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其次,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思想与行为应作为基本范畴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要揭示这两个规律决定人们首先要探讨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来掌握人们思想与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思想与行为作为逻辑起点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正是从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出发,一步步一层层地推演和展示出其中蕴含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其属性逐渐表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才不断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认和设定下来。
再次,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以胚芽的形式内在的隐含着后继规定的内容,一切后来的东西都可以而且必须从中合理有序地演化下去,因此他一定是整个理论体系得以进展开去,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实在基础。
最后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起点。因为思想与行为是人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起点,是人类思维中最早出现的认识对象。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为活动一般是结合着生产与生活实践进行的,在把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的同时,也将礼仪、宗教等传递下去,所以思想与行为是人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对象。其次,思维的逻辑行程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致,人类的认识史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认识最早最深刻的范畴,主要表现在知行合一的论述上,既是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可见思想与行为是历史的起点。
徐志远老师的“思想与行为说”表述相当严密与完善,对逻辑起点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借鉴,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我们期待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深化,从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划分的新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2]徐志远.思想与行为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价值 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导向价值;激励功能、激励价值等之间的机械转化,即人们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之间划上了等号,这样就给二者各自的研究带来了盲点,以下本文将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应该明确功能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功能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辞海》中对功能的解释是:功能与“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性活动系统本身对外界产生的作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入手,分析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本文仅从其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从内部结构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四个要素,主体是人和社会,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介体是主体和客体发生作用时的中介或桥梁,环体则是环境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在这个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这样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作为客体具有自身的属性,它在与主体发生作用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得到外化,进而产生一定的功能效果。因而,我们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时,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身,即从客体本身的属性角度分析其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同样应该首先明确价值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是一个关系概念,它反映了人与物的联系和关系,而更为关键的是,价值是指向主体需要的,只有满足主体需要的事物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它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与品德,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客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实现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这一说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属人的,必须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前提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实现,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的关系
功能与价值具有密切的联系,功能的实现,如果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便产生了价值。但是二者之间有区别。功能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价值则是指向人的;功能属于实体范畴,价值则是表示主客体关系的概念,属于关系范畴。功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基本符合的。
通过以上对功能、价值的概念分析,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属性对外部主体的人或社会发挥的作用或功效。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不是自发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必须满足主体人或社会的需要,只有满足了主体需要的功能才形成价值,也即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结果。
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来看,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混淆二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打下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人们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工具,意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这实际上也是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导致的。因此,厘清二者的关系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用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9.
- 上一篇: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汇报
- 下一篇:农村半年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