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

篇1

根据我国的公共图书管的藏书总量、流通人次、书刊外借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在不断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值得飞跃,但是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在管理上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存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图书经费保障机制、图书馆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用人机制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改善管理的方向性是解决公共图书馆管理问题上的重要问题。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新方向

(一)改善公共图书馆管理理念

改善公共图书馆管理理念是实现管理新方向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上传统的思想一直是注重收藏,特别是一些性质比较高、藏书权威的机构在面对图书的收藏方面就特别的注重,在管理理念上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读者方面,但是读者是图书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面对这一点上我们要实现新的突破,要善于打破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强图书对于读者的作用意义,以及实现读者阅读不同图书的可能性,这样就真正的实现了图书的使用价值,要实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就首先要放开对于图书的管理制度,但是在放宽政策制度的时候,读者的自我行为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两方面的突破就真正的将图书的价值发挥到实际中来。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新方向

实现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新方向首先就要打破公共图书馆对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上的依赖,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要创新化的按照系统行业归口,各个级别的公共图书馆要从管理上突破所在系统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制度限制。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机制要实现对图书馆的战略性指导,加强统筹规划能力,从而保证图书馆事业大的发展规划方向。管理体制上要能放开手,实现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上有独自的支配权,有能够实现价值的发展空间,管理体制上实现图书馆不再受系统管理的束缚,创建科学体系规划地,加强公共图书馆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一些文献资源建设上要实现存在的价值,不能从管理制度上造成图书的重复与浪费现象,要形成高效发展机制,从而保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图书经费保障机制

新方向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制约性的公益组织机构,国家的财政支持是公共图书馆收入发展的主要方向。2005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公共图书馆获得的财政支持占其收入发展的79%至89.3%之间,图书馆管理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44.7%至49.6%。根据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主要的方向是人力费用支出上,因此我们要改善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渠道丰富化、金额数量增加、使用规范化。在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上建立专门的经费法律制度,明确说明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与使用方向,同时加强对于图书经费的保障,每一个层次的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经费要达到公共图书馆费用支出的35%以上。

(四)公共图书馆管理机构新方向

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机构上的管理制度程序一直延续的传统的金字塔形式,因此在组织机构的上主要是实现职能分工,但是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不断发展的今天实现图书馆分工细化、部门设置细化,在每一个管理部门之间要加强横向的沟通,为整个的图书管理机构创造新的方向性,同时要关注在新的管理机构中部门内部的团结合作,尽可能的保证内部的分工上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与规范化,例如在图书馆信息管理部分中间要将内部的信息系统规范化,对于整体的信息系统有一个主要负责人实现操控,其余的下线人员要完善与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保证整个信息管理上的完整与规范,为读者查阅阅览图书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性。

(五)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机制新方向

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机制上首先要打破的就是传统的图书馆人事制度与计划经济之间的联系,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对于员工管理上的创新,因此在面对这一个问题上新的方向性就是要不断的实现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机制要实现透明化与科学化,保证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实现不断的更新,加强对于新型的技术手段的掌握,特别是一些高端的科技人员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机制中的使用价值的体现。这样在人们进入图书馆后能够面对新的科技管理技术。

三、结束语

篇2

一、“订单”模式的招生是成人教育的趋势

根据2006年和2007年初的招生统计,天津市招生成人学员2.6万人。其来源为往届高中、中专生占32.7%;在职人员占65.3%;其他占2%。可见,在职进修仍是学员的主体,其进修的目的经调查大体为几类(1)调换岗位;(2)升职;(3)调单位;(4)单位人事部门要求。这四种情况反映了目前用人单位的知识水平意识,而且此举大有流行的趋势。

(一)“订单”模式招生的市场前景和社会作用

总理在十一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强调了国家在职教育上加大了投入力度,2007年比2006年多投入近百亿的资金。这表明,我国目前缺乏专业技能的高级人员,这一点,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接触中能得到证明。近年来的招生工作分析和总结看,“订单”模式的招生,人员集中,便于管理,知识传授针对性强,学员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兴趣浓,返岗后学习的知识立即在现岗中得到应用。比如:2006年为和平区工商局干部办一期大专班,32人次。2007年为和平区中小幼教师开办两个班《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专业》,共计194人。2008年初我们又接收民政局“社会工作者”培训生500人,教委专接本学员200人。以上的学员,无论返岗的还是在学的均表现出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从返岗生的追踪调查中表明,85%的学员投入到适合用上所学知识的岗位,并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从整体看,我国受大学教育的人口比例为总人数的5%左右,而美国的比例为35%左右,我国目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仅为350万左右,而成人职业教育每年的毕业生达到2000万人。从另一个角度讲,普通大学毕业生从业存在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够的缺陷,而成人职业教育,尤其是“订单”模式的教育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缺陷。这就是说,无论从待招生的人数上还是从需求程度上,成人职业教育在今后的多年里将会有很宽阔的前景,尤其是“订单”模式的教育,更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为社会提供适用人才。

(二)毕业生推荐工作势在必行

普通大学的学生毕业前都领到一张推荐信,此信是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和活页户口,一经录用,多数为终身员工。成人职业教育没有此等条件,所以招生的范围一般受地域的限制,学成后的去向多为本地单位。受习惯认识的影响,多数人事部门录用新人还受“正式大学生”这一传统概念的影响,这使得成人教育增加了难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成人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完善的关键问题之一。尽管上面讲过“订单”模式的招生或解决或回避了这一问题,但“订单”生源不是在学人数的全部。现天津市成人职业教育各院校招生总人数为3.5万,其中在职的占83%左右,其余为往届高中中专生、外来人员及下岗待业人员。而后者的人群规模是相当可观的,每年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升学率不足7%,就是说每年大约2万人流入社会,这部分人员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由于上面讲到“毕业等于失业”现象,目前还不能调动这一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而开发这一群体的关键在于就业的可能与否。如何做好这一工作?根据我从事成人职业教育20年的经验得出的体会认为:

1.加强宣传力度。这不是简单的喊一喊就能达到的目的的,需要走出校门到那些新建企业、发展势力强的企业做积极的宣传。多数单位想不到成人职业教育这一用人途径,我们的工作是让他们认识、尝试录用、满意、再录用。

2.了解企业需求。对用人单位的预测决定了学生毕业后能否被录用的推荐率。而这一预测是需要了解市场、了解国家政策的。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市场,成人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主要是企业。所以前瞻性的分析是招生工作必不可少的。以前程序:一般宣传———等学生报名———设置专业———授课———毕业走人。如果将推荐就业考虑到招生工作中,那么就可以做到:分析市场———针对性宣传———定专业招生———授课———毕业推荐。如果推荐成功率高,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发展方向

目前,中职学校图书馆仍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层面,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以几方面:一是服务形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面对面”、“一对一”的借阅服务方式。图书馆所有的工作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而展开,以有限有形的文献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和传递为主要内容,即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服刊,资料等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二是服务工作的被动性。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有的馆员以自己是图书的管理者和主人,而不是服务者,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习惯于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三是服务工作的封闭性。由于中职学校图书馆发展历史短,外部联系少,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向型服务模式,大多局限在图书馆之内。四是服务对象的固定性。由于条件限制,图书馆的活动少,影响小,读者少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本校部分师生。

中职学校图书馆要想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构建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向。

一、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首先要改变以收藏文献种册数为衡量图书馆规模、等级、服务能力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信息利用效果作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的观念,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无功是过的观念,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引向深入。广大的信息服务人员要自觉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服务意识。这样馆员才能从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中跳出来,图书馆才能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机制。

二、重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一般是以文献管理为中心,按文献类别或工序来设置部门,如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等。这种模式将采购、加工、整理、服务相分离,部门划分过细,不利于信息时代的高效管理。重组管理模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市场运作方式。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分类编目工作上投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实这些工作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来完成。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可达到相同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其二,建立流通、期刊、咨询部门一体化管理方式。流通、期刊、咨询一条龙服务,为读者提供中外文图书,期刊一次性信息管理服务,减少读者查找信息的盲目性,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馆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文献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上来,将分散的文献信息集中起来变为有序信息,按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总结、概括、加工提炼,二、三次开发文献,达到文献深层的利用,使流通及期刊管理的档次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立馆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质量

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语水平及计算机水平。信息时代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服务技能,是馆员的职责要求。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也是图书馆在新形式下的重要工作。图书馆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装备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带有特色,富有个性。但事实表明,还有些馆员没有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图书馆要打破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订出具体详细的馆内培训计划,设专门的监督检查人员,督促每个馆员达到要求和目标。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使馆员清晰地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势在必行,从而主动利用自学、培训、专题辅导、进修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充分利用网络,发挥圈书馆网络阅谈导谈作用

网络阅读导读是图书馆馆员借助一定的手段,以帮助网络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阅读品质,形成较高的信息素质为目的,面对学生网络活动所进行的有效的引导、辅导和指导行为。

(1)强化信息导航功能,培养读者网络阅读能力。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超文本,图书馆要当好信息的引航员,推荐专业站点和热门网站,有针对性地引导读者掌握鉴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和方法,使之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防止网络迷路。图书馆可以在校园网开展“读书咨询”、“新书介绍”等活动,组织有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和学习,促使学生的网络阅读在浅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另外,图书馆应借助社会力量,采取新方法、新手段、新模式,积极开展各种展览、讲座、阅读等活动,创造性地发挥以收集、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源,传递知识情报为主要特征图书馆功能。为校园精神文化系统输入了新的信息,为中职师生丰富完善自身文化修养、创造科技文化新成果提供了重要场所,

(2)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阅读效果。日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网络读者提供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在滋生着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应借助计算机的分级审查制度控制,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减少网络对学生的毒害,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确保积极,健康的网络阅读效果。

(3)重视阅读的品位与质量,做好导读工作。导读在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图书馆要有一批具有丰富网络阅读知识和较高信息素质的图书馆员,他们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承担网络阅读导读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等因素,可编制推荐书目或导读书目,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篇4

关键词:融资租赁 银行存款 优势 财税政策

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占很大的比例,而融资租赁是我国中小企业筹集资产的关键点,因而融资租赁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将融资租赁与银行长期借款的比较,分析融资租赁公司发展需得到的相关政策支持来分析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前景。

一、融资租赁与银行长期借款相比的优势与劣势

(一)融资租赁的融资方式和银行长期借款相比,手续更加简便且易获得信誉。融资租赁的融资方式,承租人要向出租人申请办理租赁物件, 出租人进行审核后, 决定同意或不同意承租人提出的申请。若同意,双方可正式签订租赁合同。与银行长期借款相比,融资租赁出租人对承租人各方面的审核就显得十分简单,手续也是较为简便的。一般信誉较差的企业可以通过融资租赁获取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资产,并且可以省去任何的抵押。

(二)融资租赁与银行长期借款的当时不同。银行长期借款的当事人是借方与贷方,这两方人,当事人只需签订一张贷款合同;融资租赁的当事人除去出租人和承租人,还包括供货商。三方的当事人需签订两张合同,分别是一张租赁合和同一张购货合同。两个合同同时生效。

(三)融资租赁与银行长期借款约束企业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融资租赁的合同中, 虽然含有较多的限制条件,但基本没有限制承租人的生产经营活动。银行长期借款合同中就包含了各种复杂的限制条件,且大部分是对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

活动进行相关的约束限制。

(四)融资租赁与银行长期借款的还款方式有所不同。银行长期借款还款方式有三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到期一次性还清本息,还有就是定期等额归还也可以分批归还。银行长期借款的本息偿还一般是来年支付。融资租赁与之不同,它的租金一般是以定期等额方式偿还。

(五)融资租赁的筹资成本一般高于比银行长期借款的成本。

(六)融资租赁的筹资方式会有优惠政策。

(七)融资租赁与银行长期借款筹集资金的用途有所不同:企业获得银行长期借款后,可以用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融资租赁的用途则有较多的限制,融资租赁是利用“ 融物” 来“ 融资”的, 资金的只能使用在租赁资产上。

(八)融资租赁与银行长期借款有不同的实现信用过程。

(九)融资租赁签订的合约是不可取消的,而银行借款 则不同,在使用借款时, 可双方商量变更借款数或借款期限。

经以上分析可得出,银行长期银行借款与融资租赁的筹资方式,分别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企业在筹资时需根据本身的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筹资方式。

二、融资租赁的发展需要何种政策的支持

融资租赁的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支持,融资租赁涉及企业所得税、流转税、房产税、印花税等。为尽量减少我国因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09年一月时,我国生产型增值税就转为消费型。消费型增值税有助于刺激投资、也大大地带动了我国的经济。但却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现在,租赁界与税政部门以各种方式进行沟通,以期望争取相对合理的执行方式与税收政策,使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我国占较多的比例,中小企业对完全就业的实现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常会发生资金短缺的现象,而融资租赁是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有较合理的财税政策对融资租赁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融资租赁界需努力争取着五个方面的财税政策:

(一)承租人增值税中的进项税予以抵扣的问题

承租人以融资租赁的方式获得设备,当租赁期满时,无论是否要转让设备所有权,供货商都可将增值税发票开给承租人,在承租人进项税额中予以抵扣。在合约出租时间内,承租人返回租赁物,其中出租物的抵扣额应按退货相关规定做冲回。

(二)抵扣营业税的凭证

售后租回及直接融资租赁等业务,融资租赁公司可与财税部门进行相关的沟通,争取获得可证明交易的真实性的单据作为抵扣营业税的凭证。

(三)企业所得税

1、投资抵免的优惠政策

为实现我国环保、节能、安全等行业的顺利发展,企业购置设备用于环保、节能、安全等行业应借助融资租赁的方式,更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会计处理上,只有租赁资产的资本化才可享受相应抵免优惠的政策。

2、债权损失的准备金税前扣除的政策

我国财税部门颁发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以保证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保险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融资租赁公司在其本质上也属于金融保险业,其债权不可收回的风险也很高达一定程度,应争取获得类似政策的待遇。

(四)印花税的设立

按立法部门解释:融资租赁包含两个合同以及三方当事人。按此说法,融资租赁公司在具体交易中,不仅含有二个合同以及三方当事人,反而是多个合同多方还有当事人。除去融资租赁合同,还有涉及赠与合同、买卖合同、运输合同、借款合同、保管合同、技术合同、委托合同、仓储合同等等。税务部门是要把它当做一个合同征税?或是多个合同征税?因此建议税法部门规定租赁公司只需交融资租赁合同里的印花税。

(五)会计处理

从经营管理本质上看融资租赁公司属于金融机构,其公司的会计处理方式应与银行的处理方法类似。

三、结论

融资租赁公司在与银行长期借款的比较上,还是存在很多的优势的,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也愿意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俩筹集资金。但是面对在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融资租赁公司作为一个刚兴起不就得行业,起发展还存在很多的困难,若要融资租赁公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获得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只有融资租赁公司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中小企业不再筹集资金上被束缚住脚步。

参考文献:

[1]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关于制定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扶持性地放政策的建议.上海政协.2009年

篇5

作者:邓水珠 付丽明 朱桂姬

【摘要】 本文通过对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的分析阐述,提出了各种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使护理质量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 影响 手术室护理质量发展 因素

随着高科技及外科领域的发展,手术技术也有了飞越性的进展,专科分工越来越精细,手术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作为影响手术质量之一的手术室护理质量也有了很大发展。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及主要有:

1 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因素

护理人员新的护理理念因素是手术室护理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与力量源泉。护理人员应树立新的护理理念,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及专业素质,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及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工作应认真细致,做好围手术期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具备慎独精神,做好手术室其它方面的护理工作。

2 护理管理因素

管理层对护理质量的重视及手术室科学先进的管理制度决定着护理质量发展的方向,管理者应注重护理质量的可持续改进,在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既是护理者同时又是管理者,需在实践中不断与管理层共同改进及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3 护理实践因素

现主要谈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手术配合实践。

3.1 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实践 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波动较大及复杂,个体差异也较大,护理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观察不同时期患者不同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沟通技巧,使不同患者能够以良好心态适应手术这一刺激源。

3.2手术配合的实践 作为综合手术室护理工作面广而复杂,要保证护理质量,重视实践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综合手术室手术配合主要包括常见选择手术的配合,较少开展高难度大手术的配合,常见急诊手术的配合,复杂急诊手术的配合,新技术、新业务的配合等,面对如此繁多手术种类,护理人员有时因技术力量搭配,轮班等诸多因素影响,护士很难以对每种手术都有时常参与实践的机会,面对这种状况,要保证高质量配合护理人应做到

3.2.1 较少开展的高难度大手术的配合 洗手及巡回护士术前可参加病历讨论,并详细阅读手术步骤书,向经验丰富的同志询问手术医生的配合习惯,物品使用习惯,做到心中有数,术中配合随机应变,不理解的手术原理及方法,可适时询问医生,术后做好手术配合步骤及手术医生配合习惯的记录,并时常翻看手术配合记录。如有开展同种手术,即使没有机会再次参与,有时间也可认真观看手术过程,术后与洗手及巡回护士共同讨论有无手术步骤及习惯的改变,并作好记录,便于强化记忆与手术的配合。

3.2.2 复杂急诊手术的配合 此类患者病情重而复杂多变,护理人员接到通知后,应根据手术诊断综合分析,该患者行手术治疗需用到哪些特殊物品、药品,并征求医生意见,所备特殊物品等是否齐全及适用。同时与麻醉医生共同作好患者抢救工作,认真观察病情,如发现与术前诊断不一致,或有其它并发症而需用其它特殊物品未灭菌时,应迅速利用替代方法,考虑现有的同种功能其它物品取代,以免延长手术的时间,影响患者抢救。

3.2.3新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的配合 术前可参与病历讨论,与医生共同讨论所需的特殊手术物品的准备,熟悉掌握新使用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术中认真观察与配合,术后作好详细记录。

3.2.4常见选择手术及常见急诊手术的配合需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护理方法,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及配合质量,同时保证手术患者及自身安全。

4 高科技因素

高科技的发展,诞生了先进的仪器设备、手术用品、药品、消毒用品等,提高了手术质量,护理人员应意识到高科技因素所带来的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变革与发展,护理人员应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努力学习新技术新业务,不可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5 护理科研因素

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理论和技术提高,促进护理知识更新的有效措施。在实践中应重视提高护理技术和技术革新的研究。手术室的护理科研主要包括: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领域、控制感染与消毒灭菌措施领域、护理带教领域、新技术与新业务推广应用领域、护理器具改进等。

6 理论学习继续教育等因素

管理层所制订护理人员的科学培训计划,如送护士外出进修学习等,可促进护理工作信息的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应加强护理人员学习新技术、新业务的培训。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了解国内外手术室护理发展的动态,加强理论学习,以适应手术发展的要求。

总之,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发展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才能促进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迅速发展。

篇6

贵州省平塘县摆茹小学558300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尊重客观是教育发展的主流。本文针对现在的教育形式,对城乡教育现状谈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城乡教育尊重客观规律现状主潮流

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来自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育界仁人志士们对教育改革众说纷云,都对教育改革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令我感到震惊的是课本的难度有了更大的加重,其是根据城里学生大都上过幼儿园的孩子而选择并编写这样的教材,让农村中有些没要读过幼儿园的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了。还有初中英语中发达地区,城市里从小学就对英语较为重视,幼儿园、小学三年就开设英语课程,有一定的基础,对当今选择的教材能适应。然而,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农村的一些领导也选择城里学生用的教材,毕竟农村学校有的没有英语教师,未开设英语课,让农村学校的孩子无从适应,导致厌学辍学,比如像初中英语教材,刚进初一就要求学生会说些简单的英语口语,一个单元要要求学生背一两页生词,再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生刚进校翻开课本,就是那么几幅图画,没有更多的例题,让老师头疼,学生厌倦,如此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太不现实了。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大国里,就应该制定适合众多人口这一客观现状,才使大部分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状况都应采用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同的教材。犹如教师在课堂中"因材施教",那我们怎么不会"因地制宜"呢?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敢于面对现实,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客体学生,基础薄弱,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一步登天,根据自己学生的基础和状况,循循善诱学生,孜孜不倦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学有所获,整体国民素质提高了,国家才能强大。

在当今发展迅猛的中国,城里的许多家长在重视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钢琴、吉他、英语培训等,使孩子从小就在拼搏的环境中成长,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基础油不同层次的提高,在课堂中能轻松接受并领会老师的传授,甚至有的家长还花钱请家教,使得学生对改革的教材轻松地快乐的接受。

然而,在农村许多家长知识浅少,无法辅导孩子,由于家境贫困,孩子刚出生父母就远走他乡,打工挣钱,大多数孩子都和爷爷奶奶相偎相依的生活,缺乏父母之爱,没有得到城里孩子得到的东西,从小就在枯燥单调中度过他们"快乐"的童年,如此高深的教材对农村孩子来说真是"难于上青天"啊。

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行动上倾斜农村,提高办事效率,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把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努力实现办学条件的统一化、标准化,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先进的教学设施所带来的教育愉悦,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均衡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

还要壮大农村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每年都选招新教师加盟教师队伍,并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仍满足不了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区小学,年轻教师仍是少而又少。各级政府要不惜资金,足额足量地补充农村所需要的年轻教师和专业教师。壮大农村师资力量是均衡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针对农村教师队伍,除了正常的工资保障外,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每年都有很多新教师不愿去农村,但不得不去农村任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低,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并且自己要付出很多,还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如果各级政府能对教师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年轻的教师们就会在农村教育战线上留得住、干得好。

更要制定激励措施,引入竞争机制随着中小学校长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校长年轻化彰显着农村教育的生命活力和教育潜力,大多数校长工作热情高涨,严谨务实,理念先进,思路创新,是推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力军,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家里手。但在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中,自身素质、管理水平和工作思路参差不齐,有些教育管理理念滞后,不懂教育规律,对自己要求不严谨,缺乏常规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经验,具有严重的守摊思想和小进即满意识,这些校长的办学思想无疑会成为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阻力。因此,应该加大考核力度和完善任用机制,能上能下,动态管理,通过有效机制,让懂教育、明白教学常规、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的一线骨干教师走上领导岗位。

对农村孩子而言,并不是没有好的方法,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状况,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路子,因材施教,不断地挖掘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很多知识,对农村孩子来说条件较差,我们应客观地看待,不能把城里的教学路子硬搬到农村的教学课堂,免得得会落得"东施效颦"。教育教学的发展会停止,教育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了。

总之,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良好的良性教育环节,才会使国家的经济、科技综合国力增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客观现实,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在现有的客观现实中奋力拼搏,我们的发展才有更美好的前景,所以我认为尊重客观现实才是发展的主流。

?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篇7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求发展、转变观念快致富”大讨论活动的精神,凝聚广大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团结一致向前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快速推进我场事业和林地经济的发展。根据大林党字[2006]21号文件要求,经林场党支部研究,决定在全场开展“解放思想求发展、转变观念快致富”大讨论活动。为使活动取得切实成效,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司大讨论活动会议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联系实际找差距,针对问题议对策,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理清加快发展的思路、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凝聚加快发展的合力,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刘生店,推进我场各项工作快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内容

认真、深入学习贯彻公司“解放思想求发展、转变观念快致富”大讨论活动精神,积极参与公司提出的五个观念和林场提出的“十个怎么办”的大讨论,同时,面对新的阶段、新的形势,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找出存在的差距,深入思考和研究加快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在五种观念上实现突破,一是破除安于现状、甘于落后的旧观念,树立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发展意识;二是破除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的旧观念,树立与是俱进、敢创敢试的改革意识;三是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旧观念,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创业意识;四是破除自我封闭、固守田园的旧观念,树立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开放择业意识;五是破除坐等靠要、靠天吃饭的旧观念,树立面向市场求生存、某发展的市场意识。同时结合单位实际认真讨论“十个怎么办”,重点开展“三学三比”,坚持做到“三个结合”。认真讨论“十个怎么办”即:1、为什么说刘生店林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全公司迈向新阶段过程中,刘生店林场积累了哪些基本经验?要创造新经验、新成就,在全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怎么办?2、面对重要发展机遇期,全场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与新的要求和先进单位相比,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差距和不足在哪里,在扬长避短、扬优成势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办?3、新的形势对刘生店林场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按照公司提出的打造“鲲鹏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凝聚人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公司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办?4、实施开放型经济主战略,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主攻大项目,我们应该怎么办?5、推进林地经济进程,培植支柱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场域经济发展后劲,我们应该怎么办?6、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建设文明美丽的山水园林场,进一步提升林场品位,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7、统筹林地经济发展,破解“发展”难题,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促进林地经济发展,改善职工群众生活和林场面貌,我们应该怎么办?8、加快林地经济发展,做大做强现有项目,吸引更多的林区在外成功人士回林场创业,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在林场经济中的比重,我们应该怎么办?9、打好山水生态牌,发展旅游产业,尽快把牛心山建成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型的风景区,我们应该怎么办?10、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新刘生店林场,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要把讨论的重点放到怎样提高和推进事业和林地经济的发展,林地经济工作怎样贴近公司中心工作,如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重点开展“三学三比”一是学理论,比创新。每个人要按照“解放思想求发展、转变观念快致富”大讨论的各项要求,切实学以致用,强化创新意识,用新理念、新思想武装头脑,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学业务,比能力。面对时展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争当“学习型”干部,切实加强业务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亲民、为民、富民的本领。三是学先进,比贡献。每个人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深入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在推进工作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在“三个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大显身手,争先进位,为推进我场各项工作做出贡献。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大讨论活动与当前的“冬采冬运”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大讨论活动与“建设和谐平安林场,打造文明富裕刘生店”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三是要把大讨论活动与推动单位当前工作结合起来。

三、方法与步骤

大讨论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分专题、有重点的方法,从10月下旬开始,集中两个月的时间开展。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10月20日—11月10日)。通过召开动员会,让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大讨论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林场广播、有线电视和板报,要配合大讨论活动,大力开展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举措的宣传,同时,推出一批心得文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学习讨论分析查摆(11月10日—12月10日)。即学理论、学讲话、学经验。要注意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联系实际找不足,对照先进找差距,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采取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紧紧围绕大讨论活动的主题,从加快刘生店林场工作发展的高度,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广开言路,分析问题,查摆不足,建言献策。

第三阶段:总结整改(12月10日—12月20日)。通过总结“大讨论”活动的成果,疏理归纳合理化建议,形成加快刘生店林场工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把大讨论成果和建议疏理归类,书面报送公司大讨论活动办公室,制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强对大讨论活动的领导,林场成立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郭晓忠、郭克金;成员:吴长吉、陈浩、李文渊、张修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修义兼任办公室主任。

篇8

一、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每年中考、高考结束后,都是职业院校的“招生大战”。在全国职校就业形势明显优于其他院校的情况下,为什么仍旧是这种“就业好招生难”的情况呢?

(一)对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不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偏差,认为只有实在读不上普高或者大学的,才会被迫选择学习技术。这种轻视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身上,对于政府部门的招考也有限制,更不用说在大城市里落户等问题,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并且也体现在职业学校本身,无论是普高还是高等院校,都需要划定一定的分数线,才能够入校就读,只有职业院校不需要通过这一限定,只要愿意过来读书,就能来,当然,从一方面来看,这体现了职教的低门槛性,也使得很多文化不行的学生能够拥有学习一门特长和技术的机会,但是仍有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认为这种低门槛甚至是无门槛代表了职校是没有人愿意去的。

(二)职业院校本身的缺陷

职业院校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和特长,要实践,就必须要有配套的设施设备,有相当丰富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最好的效果。但是,就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很难有一整套完善的硬件设施,一个综合性的职业院校,或许某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较好,但是要达到每个专业都有相关配套的比较完善的设施,还是比较少的,这就限制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广度,而就深度而言,不得不提及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了,职业教育主要还是要通过实践来实现教学的深化,但是大多数老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比较缺乏专业实践能力,造成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专业知识,但是联系不上实际,也缺少了一些学习兴趣。

二、推动职业教肓发展的方式

要突破职教瓶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使得职业教育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有一席之地,重要的方式就是“从内而外,内外兼修”。从“内”而言,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式之一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技术并不需要感到自卑和没有前途,要理解劳动是光荣的,技能是宝贵的。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工,而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这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人们认为职教远比不上学历教育,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360行,行行出状元”,职业院校的存在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提供了一片沃土。思想转变要从内而外,首先要自我认可,并不是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来学习技术的,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在技术行业有发展,与其勉强去啃书本,不如解放思想,学习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技术,这不仅仅是傍身之计,更加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从“外”而言,职校作为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载体,也必须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充实习实训基地,改善办学条件,为实践提供场所和保障。同时也需要提升教师素质,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特点,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从上而下的改变教学方式,突出体现职校特色,着重培养一批行业的领军人才,在社会上提高影响力。当前选择就读职业院校的大部分都是不想读书的,或者是家境实在困难的,被迫选择职校教育。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发展,通过生动的技术教育,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动手学;通过扶持,让家境困难的孩子努力学,用心学,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更加是培养人的品性。现在社会的普遍导向是要去做“白领”,做“金领”,而相对于技术工这种“蓝领”不太热衷,但是,技术工却是最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求培养技能人才,不仅技术上要信得过,品格上更要信得过。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德育培养,能遵守公德,明辨是非,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做新一代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篇9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35-04

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党的十七大,到“两型社会”建设,到国家“十二五”发展纲要的正式公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一个新的有重大意义的发展方向。[1]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把握它的历史背景和实现条件,如何认识它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如何平衡方方面面的利弊得失,如何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起步不久的伟大战略,十分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出发,研究怎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伦理观念形塑方面的优势,探索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方法和途径,形成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理论,以达到顺利推进这一伟大战略的目的。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伦理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进行的工程。这既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有其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

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的合理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可以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进行生态文明的伦理教育,应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前提和逻辑起点,它有其充分的合理性。

1.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内在地蕴含着要开展生态伦理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无非两个途径:一是现实的生态困境和“生态危机”对人们的教育,因生态忧患意识的产生获得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文明观念。进而产生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行动;另一个就是通过学校教育,习得生态文明的观念。为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准备,而学校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可见,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内在地蕴含着要开展科学的生态伦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当以尊重生态价值为特征的生态伦理成为植根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人格特质时,才能克服那些危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观念上的、深层次的文化痼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协同进化。

2.与现有社会文明的其他规范相比,生态伦理具有独特优势

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一方面是社会的法律体系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规范、各种社会习俗等外部力量的约束,但是,这些会使人感受到其主体性受到抑制,因而常常伴随精神上的痛苦。另一方面是思想道德的规范,它使人内心有了德性的引导,从而在调节自己的行为时能感受到自由、尊严和幸福。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尤其是这样,既要有法律的规范,更应该作为一种德性进入人们的心灵之中。加上生态环境本来就与人们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一旦进入人们的德性世界,成为人们的道德追求,就会彰显出不可小视也不可代替的独特优势。通常情况下,某种伦理原则和规范一旦形成,就必须借助于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人的存在和社会进化的观念体系、实践路径、实施方法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才能具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生态伦理教育并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3.探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伦理教育的依赖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依赖大批具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的人的有效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及时弄清在目前的中国,要培养这样的具有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的人如何入手?要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什么?生态伦理教育又如何保障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观的树立中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借助有效科学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塑研究,可以较好地认识和有序地解决这些问题。

4.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观念形成中作用独特优势明显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人们的思想。人的思想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因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它包括动机系统、心理过程系统、观念系统。在这些因素中,思想政治教育又侧重于人们的政治思想及观念系统的构建。政治思想所关心的主要是国家与社会的前途与命运,以及如何认识和解决各类社会矛盾。政治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一,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意识中居于首要的支配的地位。同时政治思想也是社会政治经济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伦理观念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应站在时代前列,以加强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和帮助人们树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体系为己任,努力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任务。

其次,从学科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已实现了学科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正在迈向精细化研究的新台阶,一大批研究专著的问世表明,这个学科不仅研究方式多样化,还呈现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态势。从专业人才培养来看,该学科已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他们建功立业的实践表明,这个专业优势明显,风格独特。在此基础上介入和开展生态文明伦理观念教育优势十分明显。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

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的可行性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历史的新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人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切入,将生态文明理解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台阶。卢梭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过警告。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做出过深刻的反思。1972 年,在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动了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建设。这些都为进行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塑提供了现实基础。从理论方面说,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自20 世纪中 期以来,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学者们将关于生态环境的理论思考推向了广阔的领域。西方的生态主义,生态后现代主义,生态等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有非常丰富的理论探索。这些无疑对我们怎样树立生态文明观以及树立怎样的生态文明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近年集中于对生态文明的特征的研究,国内以姜春云、张云飞、刘湘荣、廖福霖、李锦、陈寿明、吴凤章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特征都有深刻研究。这些为进行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巩英洲对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作的深刻的哲学审视和理性描绘;杨通进、高予远对现代社会生态转向和生态文明的构建这一正在展开的历史过程的描绘;薛晓源、李惠斌的《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对当前生态文明研究的理论进展做了很好的概括;[2]姬振海在对生态文明问题研究中,将文明分为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产业文明四种的学理创新;[3](P35-37)苗启明在提出制度文明之后,进一步将社会生态文明区分为生态-技术文明、物质-财富文明、制度-权力文明、精神-规范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五层双质结构,以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深层思维方式:熵理思维方式;[4](P51-55)特别是最近张云飞先生关于生态文明历史方位的分析等,都极具启发意义。[5](P5-11)这些研究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塑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

然而,许多研究者只是借用“生态文明观”这个概念,借用国外生态学理论、工业化发展的得失经验来阐述今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什么是生态文明观、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应该和可以坚持怎样的生态文明观、怎样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等类似问题的研究却十分少见。国内外的学者对于怎样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研究也不多见,研究成果相对稀少。就实践层面来看,仅有局部的、少量的诸如兴办“绿色学校”、提倡“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城市”、“生态村镇”的类似实践。对怎样树立生态文明观问题的研究还远未形成系统的、明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参与机制。至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与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研究进行理论整合,探索其实践路径、应对策略的基础研究则几乎为零……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塑研究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和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同时,该研究的有效展开,还必须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中就如何突破难点、选准重点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环节上精心设计,以保证研究的可行性。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

文明观伦理形塑的价值和意义1.理论价值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由于生态危机的强烈影响,使得全人类不得不面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又由于生态危机的产生和克服都不是孤立的,必须以系统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人们应该选择和坚持什么样的生态文明观,如何倡导和弘扬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观念塑造方面的独特优势,就成为必须及时展开科学研究的问题。如前所述,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观的树立的研究尚没有充分展开,研究成果相对稀少、专著也未曾见到,远未形成系统的、明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因此,对这些方面的问题做出系统研究,既能体现生态文明观的时代精神,又能建立一整套进行实际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体系,填补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

2.实际运用价值

“建设生态文明”虽然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但在现实中人们究竟会把生态文明摆到何等地位,以及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文明趋势,“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尚任重道远。伟大的事业,急需大批具有现代生态文明观的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应该依赖自身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顺应时代呼唤,在办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基础上再立新功,以解决当前的新问题。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的研究,不仅可以探索在当代中国树立生态文明观的途径与方法,推进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和寻求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论证,增强实践操作效果。此外,还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实践的现实问题,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时代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并为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具体的实践指导,从而增强其运用性。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

有效开展生态伦理形塑教育1.确立可行的研究目标

首先,要探索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介入我国公民树立生态文明观的领域和方法,为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称得上中国特色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献计献策。其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向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实践转化的途径与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为培育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用之才而努力。第三,努力论证以下观点:(1)在当代中国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特殊性;(2)生态文明观的树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关系密切;(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生态伦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4)生态文明观的树立离不开社会意识形态的良性控制;(5)高校应成为生态文明观的倡导者,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的实践者和中坚力量。通过这些研究,努力在可行性方面打开道路。

2.构建科学的研究内容

要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全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在树立生态文明观中的基本特征、地位作用以及内容体系、基本路径。第一,尽早开展生态文明观的基础研究。即生态文明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包括生态文明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生态文明观与生态伦理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观念的伦理形塑的关系等问题的基础研究。特别注重对一些基本 概念和范畴的立场观点的研究和清理。第二,开展树立科学生态文明观的实施路径研究。即在当代中国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现实研究。主要是在现有的生态文明观念和应有的生态文明观的实然与应然模型分析中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伦理形塑的实施对策与路径。第三,开展生态伦理与当代价值观的转型研究。即生态文明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的发展研究。主要从意识形态理论的变迁和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拓展中来思考当代中国人的生态伦理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生成与变化过程。第四,开展生态文明观与生态伦理的个案研究。即从某省、某地区的实际调查出发,从生态文明观的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有关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与现代人的生态行为选择、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中国本土的生态文明观体系,探索可操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的对策与途径。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现代与原始共生共存、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社会观念结构迥异,因而,对这种复杂地区的个案研究成果,可以用来与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观念进行对比,从而有很大的深入分析的时空和理论探讨意义。

篇10

主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不断提高部队经常性思想工作质量。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最基本的是掌握官兵真实思想,最重要的是加强对部队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高部队干部的能力素质,最核心的是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笔者结合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实效。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官兵的真实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经常性思想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官兵思想行为特点,经常性思想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新形势下兵员成分、入伍动机、层次结构、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经常性思想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和更加繁重的任务。一些有过打工、经商、恋爱等复杂经历的士兵成为思想问题的多发群体;入伍动机功利化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一些战士受家庭涉法、父母离异等负面影响较大,经常性思想工作常常要延伸到家庭、社会;士官一方面是思想工作的骨干,另一方面受婚恋难、晋级难、安置难等问题影响,也成为思想工作的难点;战士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脆弱,特别是心理问题在部队逐渐凸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常性思想工作,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新形势下官兵思想行为特点的研究把握,由“单一”知情向“立体”知情靠近,真正摸清每个个体的思想脉搏,增强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一要深入研究。要准确把握官兵的心理脉搏,确保经常性思想工作做到点子上,必须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分析判断官兵心理动态,重点加强对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境富裕及低龄士兵的研究,真正摸清战士对入党评优、考学提干、选改士官等敏感问题的想法,摸清官兵对提职晋升、训练考核等重大任务的真实态度。

二要真正知兵。注重与战士融在一起,打成一片,善于从细枝末节中发现战士的思想苗头;要耐心细致,注意察言观色,吃饭看饭量,睡觉看睡相,走路看走相,谈话看表情,来信看反映,工作看劲头;要发挥思想骨干、“三互”小组的作用,了解掌握每一个战士的思想情绪变化;要与战士家庭保持联系,了解在部队不易掌握的情况。对一些社会经历复杂。家庭有缺陷、现实表现较差的“个别人”,要利用官兵探家、出差等时机进行调查。找准思想问题的症结。保证对每一名战士既知道档案中的“死”的情况,又知道思想变化的“活”的现状;既知道一个时期内官兵普遍性的思想情况,又知道个别人的思想问题;既知道现实表现,又看到发展趋势。

三要跟进到位。要树立主动靠前的意识,善于把握时机做工作,盯住问题做工作,围绕当前任务做工作,确保经常性思想工作平时跟得紧、急时用得上;要发挥经常性思想工作受时间、空间制约性小的优势,根据情况变化的实际,随时随地做工作,防止思想问题久拖不决,引发更加复杂的问题;要克服一劳永逸思想,针对容易出现反复的思想问题。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工作;要有耐心、有“婆婆嘴”、有细工出细活的劲头,不急于求成,确保思想问题一经出现经常性思想工作就立马跟上。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实效,最重要的是提高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

当前,部分部队教育者做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能力、经验不足,与形势任务的要求存在差距。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来源复杂。一些指导员“半路出家”,缺乏必要的岗位过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落实和成效。二是资历不足。一些大学生干部既无当兵经历,也未经过政工培训,缺乏管兵带兵的经验,缺乏与战士“五同”热情,导致学非所用、用所未学。三是稳定性差。基层政工干部任职时间短、人员流动快,做经常性思想工作基本功不扎实。因此,政治工作必须从解决“懂”和“会”的问题入手。不断提高基层政治教育者做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能力素质,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要掌握工作内容。政治教育者要了解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基本常识,掌握一般规律,明确工作的方法、内容等必备知识,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注意什么要求和问题,真正成为做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明白人。

二要提高实际能力。做好思想工作。既需要良好动机和丰富知识,也要有实际工作能力。要懂得针对不同对象、问题、时间,利用不同时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做工作。要注意相互之间多交流工作经验,多研究工作方法,以使我们面对官兵各种复杂的思想问题时,不盲目、不怯手、不蛮干。特别要加强对基层政工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采取领导辅导、经验交流、难题会诊和典型事例剖析等方式,帮助基层干部提高施教能力。

三要丰厚知识素养。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博览群书,不断增强知识储备。加强思想修养,努力做到用科学理论武装官兵、用健康情趣熏陶官兵、用广博知识充实官兵、用优秀品质影响官兵。切实“讲好大道理、讲实小道理、驳倒歪道理”,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知识味性,使官兵听得进、印象深、心里服。

四要抓好队伍建设。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单靠政治教育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各级骨干作用,高度重视班长的选拔培养,选准配强一支以党员、士官为基础的过硬的骨干队伍。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保留优秀基层政工干部的工作,使之相对稳定,要把解决经常性思想工作“懂”和“会”的问题作为骨干队伍的必修课,采取以会代训、难题会诊、事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形式。帮助骨干增强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能力。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实效。最核心的是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

抓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理是根本,情是基础,只有情理交融,才能入耳入脑人心。现在官兵中独生子女多、交际广泛、经历复杂,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核心。

一要坚持原则性战斗性。做一人一事思想工作,要以情感人,在关心帮助中,使官兵感受部队温暖。工作中,要理直气壮地用先进的政治理论教育人、培养人,使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要联系实际,使情、理、法融为一体。对于落后、消极、错误的思想苗头,要敢于批评,坚决纠正;要始终坚持思想工作的原则性战斗性,杜绝无原则迁就迎合,避免庸俗的哄骗许诺。

二要依靠群众力量。发动官兵做一人一事思想工作,是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有效性的好方法。要发挥好党员、班长、士官这支骨干队伍在思想工作中的作用,运用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定期听取思想骨干汇报和召开思想形势会,具体指导开展工作,努力营造发生违纪苗头有人管、遇到困难有人帮、出现问题有人做的良好氛围。同时防止“灯下黑”,认真做好骨干队伍的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在部队、社会和家庭之间织起一面密集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