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范文
时间:2023-04-08 07:1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 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 The statement of human knowledge system by Qian 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网络系统(图2)。
附图
图2 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 The network system of science 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 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附图
2 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 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 Five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 Sens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 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人口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是人口系统中的要素;资源中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资源、大气资源等又是资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交通、铁路、航运、航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电讯、电视、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等。系统嵌套系统,分层次子系统与交叉子系统,构成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首先是将系统分解为多层次的子系统,明确其中的交叉子系统;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地确定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与指标体系;第三是根据指标(相似准则)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最后是检验该巨系统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大多数是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子系统,在一个地区全面研究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有效实例不多,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地理系统工程。笔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国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统一解决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曾进行报道,之后笔者在“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一文中进行阐述,首先所能进行的研究是虚拟地理系统工程。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是21世纪的世纪工程,尚需有识之士共识,广泛地深入研究,进一步的论证。转贴于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实践指日可待。
4 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 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 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 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 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 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5.
[8] 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 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10] 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83-302.
[11] 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61-274.
[12] 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篇2
一、注重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世界各地区的地理现象,是该地区诸多因素相互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抛开其它因素,孤立地讲解某些地理现象,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地理现象,不仅学生感到难度大而且容易混淆,记不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避免这种现象,最好是采取分析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抓住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在讲欧洲西部气候特征时,抓住地理位置这个基本点,联系西面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加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山脉多东西走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形成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要避免孤立地阐述地理现象,还必须正确地运用分析比较法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教学中科学性的又一体现。因此,不同的地理现象之间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教学中如能将不同的地理现象的突出特征加以科学的分析和对比,既可避免容易出现的张冠李戴现象,又能达到一箭双雕的良好教学效果。如在讲中国地理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两节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使用比较法将两个地区放在一起讲,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地区中的主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突出特征加以对比,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从对比中强化记忆各自的区域特征,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防止片面性和绝对性
在地理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只注意地理现象的普遍性而忽视了特殊性,从而造成以普遍性代替特殊性。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某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讲得太片面和太绝对了。如在讲到气温分布和降水这两个问题时,教师就不能片面、绝对地强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和“离海洋越近降水越多”,而应该在让学生记住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变化的其他诸多因素。如我国纬度较高的新疆吐鲁番夏季气温要比纬度较低的拉萨高得多;距离海洋较近的天津市每年降水量少于远离海洋的四川盆地。这就充分说明了不能片面地绝对地阐述地理现象。
要防止片面地绝对地阐述某种地理现象,还必须注重科学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这是因为某些地理现象包含有两个侧面,这两个侧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形成和出现。如在讲“世界地形的变化”一节时,讲到使地形变化的力量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这两种力量都在永不停息地进行着,而这两种作用是一对矛盾,其中每种作用分别是矛盾的两个侧面,现在的地形就是在矛盾的统一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讲述时,就不能表述成内力作用结束后外力作用再进行。只不过是内力作用表现一般较强烈和明显,而外力作用一般较缓慢。某一阶段内内力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外力作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罢了。
三、注重人文地理,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新的地理科研成果不断出现,新理论、新概念、新现象的不断增加,这就要我们努力掌握新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一些现象。如在教学中注重贴近生产,走进生活,联系国际国内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把学习地理知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解答一些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这才是学习科学知识的真谛和地理知识科学性的归宿。如在讲到“世界自然资源”一部分时,联系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这些具体事例,给学生明确指出:帝国主义发动军事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和控制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推行强权政治的霸权主义。在讲到世界环境的保护这一问题时,联系我国某些地区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程度扩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以及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范围的扩大等地理现象,指出这都是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恶果,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现实性。
篇3
【摘 要】针对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进行分析,探讨了对地理科学所带来的影响,结合这些内容概括了什么是地理科学,此后探讨并阐述了地理科学的主流和优势,内容包括:解决“定位”问题,地理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地理科学整体传统优势等。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能够为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理科学;信息化;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地理学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20世纪的今天,地理学家在当今社会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帮助。当今社会,地理科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意义深远。
一、网络化对地理科学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使网络时代的中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渐得到普及,网络时代已经深入人心,我国宽带高速互联网发展迅速,其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捷,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人为津道服务,这一变化促使我国各种业务在网络之间更加方便的结合在一起。网络化还别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方面,我国已经开设2万多所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建立了相应校园网络,我国即将把网络化普及到中小学,从而让更多的校园实现网络化。同时,我国电子网络产品得到大幅度提升,如今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逐渐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产业。
二、地理科学
我国曾经拟定“十五计划”时,声明过,要重点解决“定位”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一声明也适用于地理科学发展规划中,作为地理科学,需高度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其具备较高的综合性,只要将地理科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完善,才能切实解决这些基本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人口资源问题,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地理科学来源于自然,其根本出发点主要来源于环境本身,其具备自身独特优势。地理信息重点研究时间和空间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地质地貌而言,具有极大帮助。
三、地理科学的主流和优势
1.解决“定位”问题
地理科学帮助人们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但是其不是包罗万象的。相关学者指出,地理科学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综合,顺着综合性思维的引导,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钱学森老先生对其曾作出概括,认为地理信息是定量和定性的综合集成。地理科学的新陈代谢极强,也有较高的吐故纳新能力,比较擅长对诸多相关科学以及分支学科等先进成果进行利用,制造出诸多相关学科以及分支学科,生成“精品”的大学问。只有充分掌握从复杂甚至不确定的巨大系统当中获得有限的、取样复杂的观测大数据,同时从数据库当中提取出相应的表征性有效信息,进一步升华,成为有价值的原始创新知识。能够对全球、全国、地区甚甚至小区等不同尺度的区域空g做出详细分析和模拟,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总体战略方案或者工程规划设计。对于地理科学而言,其没有必要和行业部门之间争地盘,和分支领域高低级重复。地理科学具备独特的综合性教材,同时也有独具特色的原始创新性项目,要想对地理科学现论、方法做出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培养并早就一批高层次综合型战略策略和工程设计人才,深入解决当地所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地理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理科学主要目标是怎样对日新月异的观测数据等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加强数据挖掘,充分掌握地理过程的时空转换管理,对未来趋势做出长期预测和预报。缺乏再现历史过程以及预测未来的趋势的能力,地理科学也就很难矗立在科学之林中,获得色会以及科学界的认可。“蛋糕还没有做大的时候”过早的研究如何分配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在地理科学内部,谁唱主角,哪一个分支重要,何种领域是优先的,一定及时明确。在整个地理科学还没有发展壮大的前提下,如何能够群策群力,促使其相互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大力发挥群策群力的整体以及传统优势,促使地理科学知识在创新竞赛当中能够大有作为,这属于广大群众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地理科学整体传统优势
地理科学整体传统优势一共有三种:
(1)地理科学取法与自然,但是却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如冰川、胡泊、滑坡、荒漠、高原、山地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公认的辉煌成就。对土地资源、土地利用以及城市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地理科学当中任何一门学科教材均充分考虑了我国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特点,但是其各有各的侧重点,这而理念的共识以及信息源的共享,对于当下这个时代的地理科学综合教育以及科研等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基础。
(2)地理科学从来就非常重视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对时间和空间之间相互转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地理坐标系,主要是将地球的自传、公转作为依据,在古代,曾经应用天文和时间定位方式,对地球的经纬度进行测定,有时会反过来应用这些大地测量成果,对地球的椭球率和地图投影、地壳形变等进行研究。对地质、地貌等进行研究过程中,通过现代科技,再现自然历史过程。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模型,从而对未来的全球变化进行预测。当时的计量地理学可能是成熟过早,而今却重整旗鼓,借助对区位的理论的讨论、对空间分布情况的分析,为网络时代重新认识城市发展、生态经济问题等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3)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地球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卫星遥感、全天候不分昼夜对地观测等在地球的表层形成了一个天罗地网,为地理科学提供了一个多维形式的监测以及虚拟现实依据。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其不但为地理科学带来了相应的综合性集成全数字化工作平台,其还和管理科学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科学广受好评,在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社会经济学界中广受好评。此外,其和工程自动化设计之间相互衔接,逐渐成为工程设计的崭新分支,被广泛应用在城市规划当中,通过智能小区设计方式以及管理管理方式,这属于地理科学理论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化中的一大喜讯。
4.牢固抓住网络信息时代的机遇
牢牢抓住网络信息时代的机遇,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地球信息科学,将其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将其作为地理科学和相关学科之间互相沟通的一个桥梁,此外,建设信息时代新型地理科学。地图学、气象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一度被列入到20世纪地理学的十大创新思想之中。借助全球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方式,促使21世纪的地理科学焕然一新。地理科学具备多尺度和多维度的时间和空间分析能力,也就是地理科学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将会空前提升,建立一个全新的地理科学系统理论和方式,也将随之实现。
四、结束语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重点把握网络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同时进一步发展地理科学,促使其得到进一步完善,借助信息化推进地理科学自身现代化,做出结构性调整,面向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促使二十一世纪地理科学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方创琳.面向国家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思考[J].人文地理,2011,04:1-6.
[2]许兰燕.水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探析[J].才智,2012,01:374.
篇4
一、课程学分安排
本研究所选取的学校与地理科学专业的总学分和各模块的学分比例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课程所占学分进行比较时,将各个学校的课程经过重新分类组合,主要有4类,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果如表1。
[学分(比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总学分\&北京师范大学\&44(27%)\&81(49%)\&10(10%)\&15(14%)\&166\&华东师范大学\&44(28%)\&74(47%)\&24(15%)\&16(10%)\&158\&东北师范大学\&51(33%)\&75(48%)\&25(16%)\&14(9%)\&155\&四川师范大学\&55(32%)\&73(43%)\&30(18%)\&12(7%)\&170\&湖南师范大学\&55(33%)\&79(48%)\&20(12%)\&12(7%)\&166\&徐州师范大学\&54(32%)\&78(45%)\&18(10%)\&22(13%)\&172\&长春师范学院\&60(34%)\&61.5(35%)\&21.5(12%)\&33(19%)\&176\&宁波大学\&50.5(30%)\&66.5(41%)\&33(20%)\&14(9%)\&164\&安庆师范学院\&57.5(31%)\&69(37%)\&24(12%)\&37.5(20%)\&188\&][表1][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学分安排]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校的总学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教育部重点高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这三所学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教育课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均在10%~20%。宁波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课程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所学校比较注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得较多。
二、专业特色课程
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中,各学校的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相同,而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都有特色课程。研究所选取的各学校公共课程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政治、历史、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而实践课程则几乎完全一致,包括部门地理野外实习、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课程可以概括为“大同小异”,“大同”指这些学校都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引入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引入性课程主要是《地理科学导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区域地理课程以及技术性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为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等,也包括环境方面的一些课程,如《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影响评价》等;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区域地理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技术性课程分为地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面的课程,如《测量与地图学》、《GIS概论与应用》、《遥感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小异”主要是各个学校的专业拓展课程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如表2所示,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特色课程最多,主要集中在遥感方向。在乡土地理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有《乡土地理》,但湖南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则有较为具体的乡土地理课程,分别为《湖南地理》和《江苏地理》。华东师范大学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课程主要是《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笔者认为各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一般与学校的优势专业方向以及该方向的教师有关。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李小文院士的研究方向为遥感;而华东师范大学有河口海岸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该方向的陈吉余院士。另外,其余学校也有相应的专业特色课程,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天体观测》和长春师范学院的《地球与宇宙》。
[学 校\&特 色 课 程\&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乡土地理》《GPS原理与应用》《地表水热平衡》《流域管理》《数字地面模型》《微波遥感》《遥感影像地学分析》《海洋遥感》《3S综合实习》\&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最新地理文献阅读》《软件工程与GIS设计》\&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四川师范大学\&《灾害学原理与减灾》\&湖南师范大学\&《天体观测》《城市气候学》《矿产资源学》《湖南地理》\&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地理》《海洋学》《工业地理学》\&长春师范学院\&《地球与宇宙》《可持续发展研究》\&宁波大学\&无\&安庆师范学院\&《地理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表2]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也是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的主要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学校均开设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育基础课程。与地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方面的课程,如《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分析》、《地理新课程研究》等。各学校都有教师教育类的特色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中必修课程模块研究》、《高中选修课程模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管理学》、《国外地理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多,而且比较有特色,如《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直观教学》;长春师范学院的教育课程开设较为全面且独具特色,如《地理三板教学》、《中学地理活动设计》、《中学地理习题解答》、《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笔者认为这对培养大学毕业后的地理教师有很大帮助;而安庆师范学院的《中学地理科技活动》是其它学校都没有开设的,值得借鉴。
篇5
1.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手段
选择和运用合理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能很好地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运用“讲授法”讲解这一内容,学生由于缺乏空间概念还是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在讲授时,配合黄赤交角简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如flas,直观展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好理解记忆。因此,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地理教师日常教学有直接联系,它作为教师素养的一部分,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2.影响学生地理兴趣培养的重要因素
地理教学技能是以地理教学行为为载体,而地理教学行为则是地理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教师树立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往往主要选择和运用“讲授技能”,师生关系成为一种“授受关系”,学生对地理学习很难产生兴趣。如果教师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往往注意把导入、讲授、提问、承转、评价、使用媒体等多种技能,结合教学进程,加以选择和运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对话关系”,课堂气氛活跃,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往往较好。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建立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都至关重要。
3.衡量地理教师专业成熟度的重要尺度
衡量地理教师专业成熟度的基本要素是地理专业知识。这里的“知识”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的知晓,包含知识和技能的涵义。教育专业知识的第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对教师职业的正确理解。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教学技能,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个方面是对教育效果的认知,即运用教育评价手段获得教育效果以及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行为。而教育手段,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技能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度的有力指标。
4.实现地理教师人生价值的前提基础
著名学者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一名教师,选择了教育工作,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毕其一生肩负着追求科学、创造艺术、成就事业的伟大责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站在地理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师的人生价值,设想如果一名地理教师只会运用“讲授法”,彻底与信息技术脱节,试问其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答案很明显:拥有丰富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师梦想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前提。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生提前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是为了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二、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师范性”
近年来,多数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某某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培养“基础教育的专业化教师”。某些高师院校片面追求综合性、学术性、开放性,轻师范性,导致大批地理师范毕业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地理科学知识,学术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却严重缺乏教师意识,不愿当教师。笔者在河南大学和信阳师院部分年级做了初步调查,参与者225人,各个年级均有,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列出了不同年级对所在学院或专业师范性气氛是否浓厚的评价。从中可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院或专业的师范性气氛不浓厚。
2.“填鸭式”现象严重
笔者对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大学三年级的72名同学就“你对专业课教师所采用授课模式的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3%选A,65%选B,30%选C,2%选D。可见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而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近期各高校不断创新尝试的主要项目之一。
“空对空的理论讲授,一成不变的讲与听”都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后遗症。这种教学模式长期作用的结果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缺乏主动性,逐渐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填鸭式”教学也忽略了对学生独立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由此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以此方式培养的学生难以在地理基础教育中承担起开展优质教学的重担。
3.实践环节薄弱
高师院校在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实践中,存在着重地理知识传授、轻教学技能培训的现象。同时在体现师范性的地理教学方法和技能训练过程中,由于与实际结合不够,常常使得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率较低。据笔者了解,本校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实践十分薄弱。一是实践时间短,一般6~10周;二是实践形式单一,主要是教育实习,地理课堂见习和模拟训练极少,导致师范生不能很快适应教学工作、新地理教师成长进程缓慢等。
4.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对于师范生掌握现代教学技能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观摩—分析—试讲—实习模式、微格教学模式和多媒体交互培训模式。而现实情况是,课堂试讲和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培养和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两个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由于受实习时间有限和实习基地不稳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实习多数流于形式,因而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主要在课堂内完成。这一模式过于强调单向教学行为的规范,缺乏真实的教学环境,致使师范生难以激起“角色扮演者”的真实体验和自我反思。另外,地方高师院校现行的教学评价标准多为具体、量化的评价表,侧重外显行为和短期效果,忽视了不可量化的教学能力培养以及师范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导致师范生的积极性不能长久保持,培训效果欠佳。
三、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
1.重视专业启蒙教育,充分发挥隐性课程作用
专业意识可以使人的专业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可以引发强烈的专业热情,使尚处于专业蒙昧状态的新生尽早树立专业意识。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意识启蒙可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向新生提供大量专业地理信息,尤其要注意突出师范教育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看到大有作为的未来;二是在低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努力寻找与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沟通的渠道,真正体现其对“专业”应有的基础作用。妥善处理这两个环节,就可以达到使学生对专业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之目的,加快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换,延长基本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同样的隐性课程在师范性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在校园环境及日常管理工作中营造师范教育的氛围,使学生逐渐完成“我是地理教师”的角色定位,主动自觉地按这一角色的需要规范言行、锻炼能力。
2.提倡多样化教学,有效培养地理教学技能
教学观摩是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教学技能的起点。教学观摩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实践活动,观摩他人的成功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之典范,让其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等。通过多种形式观摩,直接吸收他人经验,使学生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形成有效学习的起点。高师院校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观摩相对较少,应该加强此方面的实践,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
说课是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教学技能的难点,它通过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通过说课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说课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而提高说课技能,另一方面还可积极利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理念。据调查得知,大家对说课并不陌生,很多学生都参与过,但同样是低年级学生的反映值得关注,需要加强重视。
微格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教学技能的重点,它是利用微型教学方法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一门必修课,是整个师范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重要桥梁,其主要内容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分解为各种教学技能并分别加以训练,然后再综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从而形成整体课堂教学能力。分小组试讲也是微格教学的一种方式。通过调查得知,高年级同学的参与率比低年级要高得多,说明教学实践年级分布很不平衡,应在低年级也适当安排一些实践内容。
评课是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教学技能的增长点,是教学反思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一种高效反思活动。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强化,或给予指正,让学生思索与修正,可以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在评课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切磋、协调、合作、讨论、分析和反思,既能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又能使学生不断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学人所长、补己所短,从中不断地超越、更新和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技能,最终获得专业发展。
篇6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XX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2012年应届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获悉贵学校的情况,籍此机会,我由衷地希望自己能为贵学校的辉煌明天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的社会又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所以社会需要的是终身学习型的、具有多种能力和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课每科保持85分以上的好成绩),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电脑等基础知识,还熟练掌握的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多种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课外知识。在经过庐山与广西的野外实习不仅让我融会贯通了本专业的知识更让我掌握了野外实习的各种技能。
兢兢业业是我学习和工作的宗旨。一直以来,我工作勤勤恳恳,大胆创新,我的组织、策划、协调、社交以及统筹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和社会的大熔炉,多方面的学习和各种各样的困难,使我从中获得的是自信,是能力,是斗志。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我激情荡漾。
我坚信:机遇,总是青睐有能力和有准备的人。为此,我一直在努力,在追求。能够得到你的赏识,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
此致
敬礼
篇7
一、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方向模糊不清
近些年,高师院校的连年扩招以及中小学校教师容量的相对有限,给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综合性以及层次丰富、结构完善的学科体系的发展,使原有相对单一的师范人才培养日显不足。由于非师范专业和社会经济结合更紧密,能给学校或学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增强学校办学的实力, 地方高师院校纷纷设置非师范专业,在办学方向和招生规模上倾向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忽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非师范专业多为新专业,学科建设赶不上其传统的师范类专业,师资缺乏,大部分非师范专业教师是由师范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大多缺乏应用型、实战型技能及相应工作经验,不但影响非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师范专业的师资力量,使得师范专业的择业竞争优势进一步被弱化。
2.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脱节
当前,地方高师地理教育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存在诸多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脱节的现象。如多数地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重视地理理论科学的研究,忽略实践教学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中学地理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不相吻合,多数高师教师从未研究过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更未执教过中学地理课程等。另外,多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比例较少,忽视中学教师应有师范素质的锤炼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更新,不了解中学地理教学规律,讲授课程缺乏相互协调配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使得多数地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受现行教学计划及全国高校课程结构的影响,在课程结构中,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对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征的学习与培养均分散于各门课程中,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没有较完善的计划。在课时安排上,一般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总课时基本控制在2 800课时左右,其中 “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实践教学和全校统一要求的通识教育课时,各院系不能调整,各类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时数仅占总教学时数的60%。专业课教学时数少,课程内容压缩,不但影响各类实验课和选修课的开设,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能力和专业思想的培养也受到限制。同时,由于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对地理科学专业重视不够,在招生计划和招生规模方面每年仅招一个标准班或隔年招生,专业选修课程开设过多,难以保证所有专业选修课程的选修学生人数达到院系开设标准,造成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类似必修课,最终由院系确定,使专业选修课名存实亡,从而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地理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历来地理学的教学计划中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在实验室进行专业实验,在野外进行专业实习。但是,由于师资不足,实习与实验经费短缺,实习基地少、课程多、任务重,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或被迫缩短时间,只开展基础地理野外实习,或被迫取消;由于实验仪器设备陈旧、缺乏,教学时数偏少,实验课被迫缩短,多以基础地理验证性实验为主。毕业论文是地方高师院校本科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从事科研的能力。由于许多地方高师院校资源库建立不完善,必备的实验与科研条件缺乏、院系对专业发展不重视等原因,使学生对地理学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极为陌生,给学生撰写地理科研论文带来限制,在论文观点、研究方法、分析手段上缺乏创新性,往往生搬硬套,任务性明显,使研究成果难以取得创新性的突破。
二、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
的探索
1.明确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向中学输送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其培养的师资质量将直接影响地方中学教育的水平。因此,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国敬业,掌握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教学、教研与科研能力的合格中学地理教师应为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对宽(专业)口径、厚(专业)基础、适应性强以及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交叉型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变化,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应拘泥于为中学培养合格中学地理教师的培养目标,还应根据学生、社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要,肩负起培养层次目标和职业目标合格的工作者的重任。这样的人才培养,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灵活性,又可以为其继续硕士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
作为输送中学合格地理教师的母机,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变化,在理论上,掌握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研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大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师范类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使师范类专业课程在专业总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达到25%以上,师范类专业技能课程在师范类专业总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至少达到50%,突出师范性、教育性、实践性;在师范类专业技能课程的培训中,要体现传统地理教学与现代地
转贴于
理教学相结合的理念,突出传统地理教学和现代地理教学的优势,如三板教学技能、专业教具制作和使用(含电教等)技能、教法与教材分析技能、教案编写技能、说课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地理课外活动技能、现代地理教学技术技能。此外,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三字一话、教师口语、教师礼仪、班主任工作及心理健康的培训,使学生能够自如地驾驭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工作。
3.科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以参加实际工作为目标,因此,从“厚基础、重实用、突特色”的视角出发,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既重视传统地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加强现代应用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通用性需要。在课程设置及实施中,院系应合力做好如下几点:①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并重为理念,加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与教师教学类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联系,调整、重组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征;②保证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及其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强化师范性、教育性;③加强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现代计算机绘图技术(cad、3dmax、photoshop)等专业应用技术课程的设置,培养专业技能;④克服选修课开设困难,使选修课设置名副其实。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及社会挑选做好准备。
4.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篇8
我国未来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贸易、城市化、人口健康、资源综合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优化、环境改善和国家安全等都需要地理科学做出积极贡献。地理科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前沿并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自1986年创建以来,长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内涵建设,已于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惟一的地理科学专业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一、专业办学条件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人;博士后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专任教师主要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中科院的北京地理所、成都山地所、新疆地理所等,具有良好的人脉资源与学缘结构。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教授与副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近年来,专任教师先后主持或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国土资源厅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2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58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项,科研考核连续5年获全校理科第一名。同时,专任教师还主持或承担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9项,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奖励8项。建设有四川省级重点课程1门(人文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4门(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旅游学、水文学),校级精品课程3门(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课程数量位居全校前列。
该专业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所需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较为充足。学校图书馆藏书230余万册,有地理类藏书近10万册,有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ebscohost、eco psp、ccc、isi proceeding等多种中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学院资料室的面积约200m2,有100余种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和近万册藏书,每年新增图书、杂志1 000余册。专业实验室面积约5 400m2,有基础实验室28个、开放实验室23个,仪器设备总价值600余万元,万元以上大型仪器28台;有arcgis、erdas、mapgis、geostar和cass等国内外专业软件实验平台。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丘陵地区国土资源统筹利用工程实验室为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心为四川省地理科学专业惟一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该专业的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基地不断完善。1996年,经四川省国土局同意、省教育厅批准,由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和川东北地区58个市、县国土资源局联合成立“四川师范学院国土管理学院董事会”。董事会不仅为专业建设提供资金与智力支持,同时为学生的实习和见习等提供条件,这也是四川省地理科学专业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此外,还有南充市污水处理厂、青居曲流国家地质公园、凌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嘉陵江中游阶地等近郊实习基地;乐山—峨眉山地区的部门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成都—西安—延安地区的区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以南充市5所中学为核心,辐射四川盆地的广安、绵阳、广元、巴中、达州、德阳、乐山、眉山、内江、南充、遂宁和雅安等12个地市的70余所中学地理教育实习基地。
二、主要优势特色
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固有的优势和特色。作为四川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历来把师范专业特色建设作为提升办学实力的根基。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学科特征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厚基础”、“强实践”。
1.负重自强、铸魂励教,矢志不渝为基础教育服务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必须能够结合实际、灵活自如地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课程与课堂教学是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于2008年修订、实施。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新方案将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单独设课,并开设天文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数字地球导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土地法学、房地产估价、可持续发展导论等与中学地理教育和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的选修课程。为了夯实学生的教育教学功底,新方案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书法和地理学科教学论外,还增设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地理素描与三板艺术、地理活动与地理教学、中学地理微格教学、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等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还组织
转贴于
编写《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必读》供学生查阅拓展阅读书目、地理学人风采、专业期刊网站、报考研究生及地理教师职业发展等相关信息。
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除了落实新生入学教育、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员制、期中教学检查和严格考试纪律等常规管理外,还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固定时间、固定教室上自习。大一学生参加手工绘图技能比赛,大二学生参加自然地理野外调研报告比赛,大三学生参加课堂教学技能比赛,所有学生选择性参加数字测图技能比赛、gis软件操作与二次开发技能比赛、遥感专题应用技能比赛、城市规划软件操作技能比赛、autocad软件操作技能比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设计比赛等,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了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除了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评聘基础教育兼职教师外,还定期邀请基础教育一线名师如四川省教科所张白峡教研员、南充高中何从春高级教师、南部中学赵海特级教师、德阳二中饶萍教师(第五届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等给学生讲授示范课,还定期将学生带到南充市5所中学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评阅试卷等,还选派优秀本科生去顶岗实习或参加中学地理教师置换培训项目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真刀真枪地磨炼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2.校地合作、科研强化,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学人,必须具备丰硕的实践经验、敏锐的学术思维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已建立起由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到设计、由设计到创新,“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探究实验”逐步推进,“实验—实训—实习”互为补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互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专业教育与择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必修课非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均有严谨的教学大纲及配套讲义,非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占总学时9.9%;一些技术性或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地图制图、测量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特别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占其实验实践学时85.0%;近郊乡土地理实习、乐山—峨眉山部门地理实习、成都—西安—延安区域地理实习、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等,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占总学时20.3%。
作为地处非中心城市的地方性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建校65年来历经两次分合、七易校名,学校建设发展深受无区位优势、队伍不稳和投入有限等问题的困扰与制约,但西华师大人一直秉承团结一致、毫不气馁、孜孜以求、积极作为的优良传统。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承蒙社会厚爱及董事会成员单位支持,已在嘉陵江中游、川东北地区、川中丘陵区、四川盆周山区的土地利用与保护、城市与区域经济、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数字地貌与环境信息等领域主持或承担200余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研项目。教师以身作则,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所学专业。利用教师项目较多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地图数字化与专题制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与维护、遥感图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区域综合调查、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等工作,通过科研工作磨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学生结合科研工作申请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和撰写毕业论文等成效显著,广泛涉猎土地利用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评价、区位优势分析、教育教学改革等领域。
篇9
的革新进程,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本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
够学有所用,提高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关键字:地理教学革新;教学方法;教学思维;课堂教学效率;
一、地理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地理教学还是处于低级阶段,由于很多地区在中招考试中根本不考地理科目或者地理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不太重视地理学科,而是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上面,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局必须要对地理学科的教学进行改革。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地理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改革的必要性:
(一)从我国目前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地理教学改革适应了时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我国的生产力要想得到不断提高,必须有雄厚的人才力量做支撑。为了更好的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需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思想,不断调整教育机制和教学方式,从而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三)从地理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
地理科学只有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而进行适当改革,对地理基本知识和教学思想进行适当革新,把地理学科中先进的思想理念灌输给学生,保护环境,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理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革新中遇到的问题
地理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的革新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一下:
(一)中学地理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利于学生构建地理基本知识框架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删减了很多难以令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却相对的增加了很多实际操作课和课外活动。这不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在组织课外活动中会涉及到很多安全问题。如果这些活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地理教学进度能否按时完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差别太大,没有体现高考试题深度和广度的统一性
不同地区使用的地理教材都不相同,目前主要是有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不同教材对同一问题探讨的深度都是有差异的,这些因素不利于高考题目的设计和考查。
三、如何推动地理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革新进程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渴求,使地理教材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针对在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新编排新教材,更加注重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统一性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学纲和新教材,认真了解并及时完成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重视构建地理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及时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出每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只有将知识主干挖掘出来才能通过一定的知识补充,深入方式让学生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才能使地理教学更加“丰满”。
(二)广大教师应该大力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在新课改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现行教材相对于老教材在编排上增加了一些学生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能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而增加学习地理的趣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学科,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完成义务教育标准课程的基础上可自编一定的乡土地理教材指导学生学习,结合本地情况实地考察本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一方面贴合实际的教材能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大力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由于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性,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各科老师的教学要求,使很多依靠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只能依靠老师,书本来完成,导致学生理解相对困难,教学形式单一。为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增加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建立一批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把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降低教学难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地理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地理学习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地理学科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切实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智;中学地理教育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5年07期
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这样有利于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同时学生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一、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1.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高中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在熟悉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对自身教师的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而且要有充实的教学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育好。当然,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绝对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不亦乐乎,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接受了多少缺从来也没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学中只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以自身为主.利用教材和图册等必要的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教师点拨,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知识。
2.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的预设上下功夫,如何把这堂课的内容先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就是如何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贴近生活,让学生找到自身和课本的切合点,把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引入到教室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课本中的地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也比较容易。
3.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
3.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前就要明确所要讲授章节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上下功夫,深入钻研高中地理新课标和新版本的教材,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无误的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3.2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突破策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明确教学重难点,这样才能做到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同时还解决了疑点,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又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堂课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教师讲解时简明扼要,提问时富于启发性,使学生思想有所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3树立终生学习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实施,不光要改变教师的“教”,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由以往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为积极的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这样才能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升。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新课改实施中不能放松地理知识的积累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我们教师也不能步入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因为“重过程”而忽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能以忽视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代价。因为地理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2.注意克服探究和讨论学习方式的泛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探究式和讨论式是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活动难度大,必须精心设计。就地理学科内容来看,涉及实践性、社会性、现实性和综合性强的地理知识,才适宜引导学生探究。在设计探究讨论学习活动时,必须把握好它的量和度,要防止课课都有探究,节节都搞讨论,克服探究活动次数过多,讨论走过场,频率过快,问题肤浅等泛化现象。
3.合理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间的交流。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不是课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淡化“装饰”效应,使教学工具与教学主体相适应,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4.注意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