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病虫防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稻谷病虫防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和培育壮秧
1. 优质高产品种的选择。各地要根据不同稻田的地力和当地的水、温、光、气等自然条件,选用最适的优质、高产、高抗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可供选择的品种有:株两优819、中早22、昌优11号、丰优299、内二优6号、宁粳1号、新两优6380、Ⅲ优98、协优9308、中浙优1号、Ⅱ优明86和新两优6号等。播前对种子进行精选,且千粒重应达到26~28克。每亩用种量:常规早稻5千克左右、晚稻4千克左右;杂交早稻1.75~2千克、晚稻1.5~1.75千克。
2. 壮秧的培育。当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应抓住暖头和冷尾,抢晴天播种早稻。晚稻则要根据抽穗安全期和弹性秧龄等选适期播种。采用湿润育秧时,按1∶10准备好秧田;抛秧的,按每亩用434孔秧盘65个;培育机插秧苗,按1∶80~100准备好秧田。采用湿润育秧的,每亩要施用20~25千克三元复合肥(11-15-15)做基肥,二叶一心期再施氯化钾和尿素各2.5~3千克做“断奶肥”,移栽前3~4天再追施4~5千克尿素做“送嫁肥”。用秧盘育秧的,“送嫁肥”应根据苗情灵活施用。水稻播种后至一叶一心期,要保持沟中有水;二叶至三叶期,应采用浅灌和湿润相结合的水管理;三叶期后要保持不淹没心叶的浅水层。
二、确定好施肥量和定植密度
1. 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的确定。在本地区前三年稻谷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增加15%~20%即为目标产量。所谓地力产量,就是在不施用氮肥的情况下每亩所能收割稻谷的产量,一般为早稻250千克,晚稻350千克,单季稻370~450千克。
2. 施肥量的确定。氮肥施用量要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来确定,一般每增产稻谷100千克,要增施纯氮5千克、磷肥2~3千克、钾肥4~5千克。
3. 调整施肥比例。氮肥基肥的施用量应占总施用量的50%,分蘖肥占20%,穗肥占20%,粒肥占10%,氮肥(N)、磷肥(P2O5)、钾肥(K2O)的适宜施用比例为1∶0.3∶0.8。分蘖肥的施用方法是:早稻在移栽后12天左右施用,晚稻在移栽后9~12天施用。穗肥的施用方法是:早稻在移栽后30~35天施用,晚稻在移栽后25~30天施用;当水稻叶色偏深或群体偏大时,应推迟并减少氮肥的施用量。粒肥可在破口抽穗期施用。直播稻田氮肥的施用方法是:基肥占总施肥量的20%~25%,分蘖肥占40%~45%,穗肥占20%,粒肥占10%。磷肥应全部做基肥施用。钾肥一半做基肥或分蘖肥施用,另一半做穗肥施用。
4. 适时移栽和合理密植。湿润育秧移栽或抛秧时,适宜秧龄为早稻25~30天,晚稻21~25天。机插秧适宜秧龄为早稻20~22天,晚稻15~18天,叶龄3~4叶期。移栽行、蔸距为20厘米×16.7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抛秧为65盘(434孔秧盘);每亩应栽插或抛秧1.8万~2.2万穴;杂交稻每穴1~2粒谷苗,常规稻每穴3~4粒谷苗。
三、改进田间水管理
水稻移栽后,前期要保持浅水层,以利促早返青、早分蘖。当大田中苗数达到有效穗数的80%~90%时开始晒田,但不要重晒;倒二叶抽出至剑叶露尖时停止晒田,后保持浅水层至抽穗。齐穗后,大田要交替进行干干湿湿用水,以利养根保叶,收割前6~8天断水。
四、巧防治病虫害
篇2
关键词 抛秧水稻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除对策
水稻抛秧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现代稻作轻型栽培技术,2006年白帽在中稻上推广面积达2 000多公顷,占中稻种植面积10%以上,已充分显示了其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优势,但抛秧稻田病虫害发生复杂、杂草危害较重。
1 抛秧水稻的生育期特性及栽培特点
据白帽的耕作制度和温光资源条件,水稻抛秧在品种选择上,一般要求中熟杂交系列中稻品种,在茬口安排上以前茬油菜田和闲田为生,与常规手插移栽水稻相比,抛秧水稻秧龄期较短,一般在25d以内,比普通水育大秧短10d左右,如秧龄期过长,则秧根连结不易分散,就无法抛栽。抛秧时间早,具有抛秧时伤根少、扎根浅、起发早、分蘖节位低、基本苗数足、有效穗数多及后期青秆黄熟等特点,有显著的早发优势。
2 水稻抛秧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
抛秧水稻田前期有利于杂草发生,分蘖期而遭1代二化螟为害;中期有多种病虫发生和为害,如2代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穗期的稻飞虱、叶尖枯、稻曲病和稻谷粒黑粉病等相继发生及为害。
2.1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量大,危害重
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产卵为害具有明显的趋嫩绿习性,特别是岳西县第1、第2代二化螟及四(2)代稻纵卷叶螟处于抛秧水稻生长优势明显,植株嫩绿,极易引诱螟蛾产卵为害。据2007年6月18日调查,1代二化螟枯鞘株率:抛秧中稻田平均为29.6%,手插中稻田平均为9.8%。7月20日调查四(2)代稻纵卷叶螟蛾量、卵量:抛秧中稻田平均蛾量30.45万头/hm2,平均卵量412粒/百丛,手插中稻田平均蛾量16.86万头/hm2,平均卵量278粒/百丛。7月20日调查四(2)代稻飞虱,抛秧中稻田平均有稻飞虱3 420头/百丛,手插中稻田平均有稻飞虱1 040头/百丛。
2.2水稻纹枯病发生早、病情上升快
水稻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抛秧稻田分蘖快、封行早、群体大、湿度高,因此抛秧稻田纹枯病的发生特点是发生早、为害重、时间长。据历年资料记载,抛秧稻田纹枯病初见期比手插秧稻田早10d左右,但病情上升较快,据2007年7月10日调查,抛秧中稻田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平均为4.6%,而手插中稻田水稻纹枯病仅有零星发生。
2.3穗期病虫害相继发生及为害
由于四(2)代稻飞虱虫口基数大,防治技术不到位,导致了五(3)代稻飞虱发生量大、为害重,2007年8月15日调查,抛秧中稻田平均有稻飞虱5 870头/百丛;稻曲病、稻谷粒黑粉病在水稻抽穗扬花时遇雨水多、湿度高,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则发病重。
2.4杂草猖獗发生为害,防除难度大
由于水稻抛秧后至秧苗扎根立苗前,田间不建水层,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对杂草特别是稗草种子的萌发与生长极为有利,因此杂草的发生数量明显多于普通插秧移栽稻田,而且发生高峰提前,杂草的大田生长为害时间拉长,对水稻的危害加重。抛秧水稻杂草发生量大,人工拔草难度大、花工多、效益低、效果差,同时对秧苗的影响也较大。而化学除草安全性差。抛秧田秧苗秧龄短、抗药性差,前期根系裸露在土壤表层,增加了根系对除草剂的吸收,因此对除草剂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如含有乙草胺、甲磺隆成分的混配除草剂在抛秧田使用均易产生药害。
3 防除技术与方法
根据抛秧田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在防除时应抓住前、中、后(穗期)期,实行阶段性重点防除。前期以化学除草为中心,分蘖期以1代二化螟防治为重点;中期(孕穗期)防治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2代二化螟;穗期以防治稻飞虱为主攻目标,兼治叶尖枯、稻曲病和稻谷粒黑粉病。 转贴于
在杂草防除中,针对抛秧水稻“苗小草多”的特点,为确保稻苗安全和除草效果,应采用“一封一补”的2次化学除草技术。“一封”即掌握在抛栽秧苗基本直立后(抛栽后5d左右),施药封杀杂草,宜选择安全性较好的丁苄、幼禾葆等药剂;“一补”即抛秧后15d,田间仍有较多残存杂草,必须进行补治,使用精克草星、抛秧精克等药剂。“一封一补”前后配套使用,除草效果可稳定在90%以上,安全性也比较好。
在病虫防治上,应根据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结合气象因素和具体田块的苗情,确定防治的主攻对象和防治时间,合理混用氯虫苯甲酰胺、锐劲特、毒死蜱、吡虫啉、噻嗪酮、纹霉清、爱苗等高效低毒残留农药,控制多种病虫害。
篇3
关键词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舒城县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是双季稻北缘,属一季稻和双季稻混栽区。利用杂交籼稻进行再生稻栽培,是获取两季高产、省工、省种、低成本、充分利用水热资源的好措施。2006年棠树乡再生稻面积发展到近100hm2。据笔者在三拐村的推广示范,面积6.6 hm2,品种为Ⅱ优69,前季平均产稻谷7 650kg/hm2,再生季平均产稻谷3 600kg/hm2,两季合计产稻谷11.25kg/hm2,比单纯种一季稻多收获一季,比棠树乡双季稻均产10.5t/hm2增产稻谷750kg/hm2。
1再生稻的生长特点
再生稻是靠地上各节位的腋芽生长发育而抽穗结实的,它的腋芽在前季稻成熟前就已开始伸长分化。前季稻地上各节都有一个腋芽,越在上节位的腋芽,生长发育越早,同株上节位的腋芽对其下节位腋芽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现象(顶端优势)。为了促进腋芽生长发育,宜在前季稻抽穗后15d左右增施肥料,供给腋芽足够的营养需要。此外,留茬高度与再生成穗率呈显著的正相关。据笔者观察:齐泥割的,腋芽死亡多,成穗率极低,留茬15cm的再生穗率达70%,留茬30cm的再生成穗率达90%。
2栽培技术
2.1播期及品种选择
再生稻栽培在我地关键是把好再生稻的安全齐穗关。根据我县历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杂交籼稻的安全齐穗期为9月15日,随着水稻补偿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前季稻的播期已有较大的提前,我县前季稻的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前季稻生育期为145d左右,再生稻生育期为60d,两季稻生育期共205d。再生稻在前季收割后25d左右抽穗,从而能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品种上一般选用耐肥、秆壮、后期不早衰、再生能力强、生育期相对稳定在145d以内的杂交组合。如适合我地栽培品种有Ⅱ优69、汕优63、丰两优一号、国丰一号等。
2.2培育壮秧
早春气温低,要采用薄膜低拱架覆盖旱育技术育秧,秧本田比为1∶30。头年秋后及早准备苗床,并进行培肥,培肥方法:干耕干整干施肥的全层施肥法,使碎秸秆、杂肥等有机肥充分腐烂、熟化,避免肥害死苗。播种前10d调酸施肥,施尿素300~500kg/hm2、过磷酸钙500kg/hm2、氯化钾400kg/hm2,使肥料充分均匀地拌和在0~15cm土层中。苗床畦宽1.2~1.4m,长8~10m,畦沟宽与深为20~30cm,播前浇透水,同时每平方米用敌克松2~4g对水喷施消毒。播量为450kg/hm2,催芽露白即可播种,一叶一心期喷施15%多效唑2kg/hm2(浓度300mg/kg)。出苗后注意搞好苗床温、水、肥的管理,培育壮苗。
2.3前季稻大田栽培的关键技术
2.3.1施足基肥,增施磷肥。在前季稻中增施磷肥,能提高前季稻茎叶中贮存的干物质及氮、磷营养成分,有利于再生芽成活,芽苗萌发早,齐穗早,使再生稻得到较多的高温天气,从而再生叶片光合产物多,增加产量。前季稻基施复合肥750kg/hm2、过磷酸钙125kg/hm2。
2.3.2统筹兼顾,插足基本苗。再生稻株高有限,而且叶形缩小,不会产生相互遮光现象,穗数越多光能利用率越高。因此,前季稻栽插密度要统筹考虑,尽可能插密一些。适宜的密度为16cm×23cm,丛插带蘖壮秧1粒谷或不带蘖2粒谷。基本苗不少于50万苗/hm2。
2.3.3科学追肥,适时烤田、搁田。在栽后7d左右用30~45kg/hm2尿素挑施三类苗促平衡。栽后50d左右施穗肥,施尿素150kg/hm2;前季稻齐穗后15d左右施促芽肥,此时再生稻的倒二芽已开始抽穗分化,施尿素225kg/hm2;够苗烤田,一般栽后25~28d或280万苗/hm2时烤田。大田要开围沟和中沟彻底烤田,减少病害,保持后期植株健壮;搁田在收割前15d进行,方法是堵死进水口,让大田自然落干,使得收割时田面湿润,但脚不粘泥。
2.3.4防治病虫草害,确保两季高产。我地需要防治的主要病虫有二化螟一代及二代、稻蓟马、稻飞虱和纹枯病。选择好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路农药,在病虫害防治最佳时期用药,从而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化学除草,在插后7d用18%苄・乙可湿性粉剂80~120kg/hm2拌土撒施。
2.4收割留茬与后期管理
篇4
(浙江省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温岭317500)
摘要: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益,保障稻米品质安全,通过采用重大病虫监测,运用高效、低毒农药和“一喷多防”、“一药多用”、“治前控后“技术措施,在早稻、连作晚稻、单季稻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等4 种病虫防控减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的防控减化技术区能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农药品种数量减少7 种,防治次数减少1~3 次,农药折纯使用量减少46.10%~93.84%,产量增加2.23%~8.81%,经济效益明显。开展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是实现了对水稻重大病虫害有效控制。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防控减化;效益
中图分类号:S435.11,S4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14110055
基金项目:温岭市科技项目“稻田农药减量增效安全使用关键技术研究”[温科(2009)29 号]。
第一作者简介:冯永斌,男,1983 年出生,浙江温岭人,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植保技术推广工作。通信地址:317500 浙江省温岭市太平街道三星大道22号楼201室浙江省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Tel:0576-86137808,E-mail:Fyb-036@163.com。
收稿日期:2014-11-10,修回日期:2015-01-12。
0 引言
温岭市地处浙东南沿海(121°9′50"—121°44′20" E,28°12′45"—28°32′2" N),水稻是该市主要粮食作物,由于常年受稻飞虱——主要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螟虫——主要是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等的危害。2006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物保护方针,同时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1-2]。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并呈混合发生态势大发生、大危害年份频率偏高,每年需要化学农药进行多次防治,既加剧了农药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增加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的抗性水平达40倍以上、对毒死蜱22倍以上、对阿维菌素敏感至低水平抗性[3];毒死蜱及其复配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和保叶效果逐渐下降,应用阿维·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4];褐飞虱对吡虫啉高达814.2 倍抗性、对噻虫嗪66.2 倍、对噻嗪酮13.0 倍、对烯啶虫胺尚敏感[5];井冈霉素防效逐渐下降[6]。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节次防治,高度重视稻田有害生物的科学安全防控,尽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稻米品质安全。2011—2013年笔者以设定的病虫为靶标,按照防治指标[7],进行防控减化技术应用的探索,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防治次数,以期为水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绿色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分早稻、连作稻和单季稻。防控减化技术区:面积7337~14674 m2,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4种病虫作为全季防控的靶标,根据其发生和危害情况,在防治适期时喷施设定的对口药剂进行防治;对比区:面积1134~4002 m2,在防控减化技术区周边选定2 户农户,农户自主确定防治时间和防治药剂等,自行田间管理;不施药区:防控减化技术区中留出面积133~167m2,不喷施任何农药,作为病虫防治指标和效果等的评价。防控减化技术区和对比区除了随水稻生长而兑水量增加外,在耕作制度、品种、种植方式等一致[8-10]。(1)早稻(2012 年):试验设在该市大溪镇念母洋村,前作芋头,品种为‘嘉育253’,5 月1 日机插移栽,种植密度21 万丛/hm2,7 月18 日收割;防控减化技术区和对比区喷药器械为农友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每次防控兑水量相同,即每公顷兑水量450~900 kg。(2)连作晚稻(2011 年):试验设该市新河岸头村,品种为‘秀水09’,8 月2 日手插移栽,种植密度31.5 万丛/hm2,11 月20 日收割;防控减化技术区和对比区喷药器械为市下SXLK16背负式喷雾器;每公顷兑水量:防控减化技术区450~900 kg,对比区450~600 kg。(3)单季稻(2013 年):试验设在该市大溪镇殿下村,前作小麦,水稻品种为‘甬优6号’,6月29日机插移栽,种植密度15万丛/hm2,11 月27 日收割,病虫防治减化技术区施药器械水稻抽穗前用市下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抽穗后用浙江大农CU063WZ-TJ50 担架式动力喷雾器,每公顷兑水量450~900 kg;对比区喷药器械为天文牌TW-1601 背负式喷雾器,每公顷兑水量450~675 kg。
1.2 防治原则与农药
根据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等4 种病虫发生特点,药剂防治技术上采取“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主治与兼治相结合,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至2龄高峰、稻飞虱2、3 龄若虫高峰、纹枯病在病情激增前作为防治适期,重点做好穗期混生病虫害的主兼治[11-13]。所用的药剂和每公顷商品用量见表1。
1.3 调查方法
(1)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采取平行式跳跃取样方法,然后计算枯心率和单位虫量;其中螟虫每代二化螟危害稳定期后调查200 丛中的枯心数和虫量;稻纵卷叶螟:每代主峰防治后7 天调查100 丛中的卷叶数和虫量。稻飞虱:每代主峰药后7 天调查50丛的数量。
(2)水稻乳熟期,5 点取样,调查25 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情级数[14],计算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3)防控减化技术区、对比区和对照区5 点取样,每点5 丛,调查每点的有效穗,再从中随机取100 穗调查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测定千粒重,计算单位产量;实割产量:防控减化技术区3 块、对比区和对照区共5块田用收割机进行田间实割测产。收割脱粒后的稻谷经除去粗杂质后称湿谷重量,将样谷折算成稻谷标准含水量(14.5%)的净稻谷重量。
1.4 计算方法
株害(卷叶、发病)率=[受害株(叶、发病)/调查株(叶)]×100%
病情指数={[Σ(各级发病株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结实率=(调查实粒数/调查总粒数)×100%
理论产量(kg/hm2)={[(千粒重×单穗总粒数×结实率/100)/1000]×有效穗}/1000
防治成本(元)=农药成本+喷药人工成本
产值(元/hm2)=实际产量×稻谷价格(早稻按收购价2.96元/kg,连作晚稻和单季稻按当地市场价3.00元/kg)
经济效益(元/hm2)=产值-防治成本-(劳务费+土地租金) (防控减化技术区、对比区和对照区成本相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虫发生情况
2.1.1 螟虫主要是二化螟(一般占90%),1年发生4代,分别发生在早稻、早稻抽穗和单季稻及早插连作稻、晚稻穗期,特别是大发生的年份,对水稻的危害很大。2.1.2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从外地迁入,发生期、发生量受迁入期和迁入量的影响;灰飞虱在本地越冬,发生量一般很少;白背飞虱和褐飞虱1 年发生5~6 代,白背飞虱主害代为四(2)~六(4)代,主害期为6 月下旬至9 月中旬,危害早稻、单季稻和连作晚稻;褐飞虱主害代为六(4)、七(5)代,主害期为8 月下旬至10 月中旬,对单季稻和连作晚稻危害极大,如果褐飞虱控制不好,晚稻后期会造成大面积的毁秆倒伏。
2.1.3 稻纵卷叶螟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一样从外地迁入,1 年发生5 代,从5 月开始至10 月,发生的时间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接近,6—9 月是稻纵卷叶螟的主害期,即从早稻抽穗期—晚稻抽穗期。
2.1.4 纹枯病常发性病害,一般发生严重。
2.2 主要病虫的控制效果
综合表2、3 可知,防控减化技术区的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在五(3)、六(4)、七(5)生量最大的峰(主峰)防治1 次与不对比区前峰、后峰防治2 次的虫量接近,损失率也较低,而不施药区的虫量均比较高,如单季稻五(3)代稻纵卷叶螟卷叶率11.66%、百丛虫量167条,连作晚稻七(5)代稻飞虱百丛虫量8760 只,均远远超过了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为8.7 条/百丛[15-16]和稻飞虱治当代控下一代为100头/百丛[7],穗期为500头/百丛[17]。早稻1 代螟虫和单季稻的4 代螟虫尤其严重,早稻2 代(孕穗抽穗期)单季稻4 代(孕穗抽穗期),对比区主治和兼治的控制效果不及防控减化技术区。纹枯病对比区中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使用井冈·蜡芽菌3000 mL/hm2防治纹枯病,效果较差,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高,防控减化技术区用肟菌·戊唑醇150~225 g/hm2防治效果显著(表2~3)。
2.3 产量影响程度
表4表明,防控减量技术区经济性状优于对比区,其中早稻有效穗增加26.25 万穗/hm2、千粒重增加1.07 g,实际产量增加483.3 kg/hm2,增率为7.25%;连作稻有效穗增加24.75 万穗/hm2、千粒重增加0.17 g,实际产量增加732.45 kg/hm2,增率为8.81%;单季稻有效穗增加4.95 万穗/hm2、千粒重增加0.27 g,实际产量增加199.95 kg/hm2,增率为5.38%。
2.4 农药使用及效益
表5 表明,早稻防控减量技术区农药成本比对比区高,但农药商品使用量比对比区下降61.22%和46.10%,经济效益仍达1131 元/hm2。而连作晚稻和单季稻防控技术减量区每公顷防治次数均4 次,农药商品使用量分别为2460.0 g 和3615.0 g,折纯后分别为630.0 g 和1266.75 g,经济效益分别为12415.5 元和6370.5 元,比对比区减少1 次和3 次,农药商品用量减少89.6%和84.4%、折纯减少93.8%和86.3%,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025 元和1345.5 元,农药减少的数量和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是一项贯穿着水稻整个生产过程,只有应用良种、合理耕作和科学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的基础上,方可实现农药的减量。
本研究表明,运用重大病虫监测和组合高效低毒农药集成应用,是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上体现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的重要措施。(1)黄贤夫等[18]认为正确制订防治策略、掌握防治适期、实行指标化防治是实施安全用药的首要原则,可避免盲目用药。所以要抓好药剂浸种、药剂拌种、化学除草的基础上,根据病虫测报情况,抓好分蘖始盛期至拔节期、孕穗后期、灌浆期这3 个阶段主要病虫的混配兼治,是实现病虫害防灾减灾效果的关键技术环节。胡国宏等[19]认为但如遇某单项病虫重发时,则应适时调整使用剂量或使用次数,关键要做好病虫害的“二查二定”。(2)张小岳等[20]认为选用高效、长效药剂是实施减化技术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减少防治次数和农药使用量。组合高效低毒农药集成应用,关键环节与减化技术的高度结合,能够有效控制其主要病虫危害,减少防治频率和农药用量,促进控害增效。(3)科学用药、合理配方是提高防效、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祝剑波[9]认为选好目标农药和合理混配,用好“一喷多防”和“一药多用”的策略技术。分蘖始盛期至拔节期,在二化螟发生较重区域应以二化螟防治适期为主,混配兼防纹枯病和稻飞虱;在孕穗后期,应以稻曲病预防适期为主,混配兼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在灌浆期应以褐飞虱防治适期为主。选用农药产品时交替使用,既可延缓害虫抗性、提高防治效果,又可降低成本。
笔者对温岭早稻、连作晚稻、单季稻防控减化技术的试验,既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与为害,又保证稻米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应加大示范与推广力度。更应结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强调的是生态调控,不是装几盏杀虫灯、挂几块黄板的简单措施组合,也不是一味地不用化学农药。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很多,不可能把所有技术都应用到某种作物的几种病虫防控上,需结合实际,进行有机排列组合,应通过田间试验进行筛选经济、有效、科学、操作性强的集成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1):5-9.
[2] 唐成庆,潘慈敏,章日亮,等. 兰溪市单季稻农药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1(1):106-107.
[3] 张帅,李永平,邵振润.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防控对策[J].植物保护,2011(2):141-144.
[4] 赵敏,李荣,吴传伟.等6 种新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281-284.
[5] 何月平,张珏锋,肖鹏飞,等.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4):642-646.
[6] 赵丽静,杨晓楠,李祥英,等.11 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比较[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9,13(05):27-29.
[7] 张左生,章强华,王华弟,等.粮油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 张国鸣,张国娟,石春华.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J].中国植保导刊,2007(5):45-47.
[9] 祝剑波.单季稻重大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示范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14(5):35-37.
[10] 吴滔滔,陈鹤松,黄建强.减量用药防治水稻病虫害试验示范效果[J].中国农技推广,2014(6):42-44.
[11] 李斌,黎祖德,黄莉.隆昌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3(10):51-52,16.
[12] 吴向辉,郑兆阳,曹辉辉,等.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述评[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3):90-92.
[13] 朱,徐庚鸿,赵德明,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2924-2925.
[14] 张跃进,王建强,姜玉英,等.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枝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5] 钱士明,高财根,付关英.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复合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4):11-12.
[16] 廖世纯,王凤英,黎柳锋.水稻褐飞虱防控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240-244.
[17] 王华弟,蒋学辉,汪恩国,等.粮油作物病虫害预报与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8] 黄贤夫,叶建人,冯永斌.水稻安全用药的探索和实践[J].上海农业科技,2012(12):118-119,122.
篇5
关键词:水稻;双季抛秧;集成技术;总结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11
水稻双季抛秧育秧时节约秧田,节约水、肥;拔秧、抛栽较传统人工栽插省工明显,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密度,增产效果明显;不伤根、活苗快,入土浅、分蘖节位低,较栽插提高产量、提早成熟。该技术模式是双季稻生产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的栽培措施。都昌县农技中心自2006年开始研究示范、推广应用水稻双季抛秧技术,现总结分析如下。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水稻双季抛秧早、晚稻品种的优化选择
通过双季抛秧田间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赣北稻作区双季稻抛秧的优良杂交稻品种(组合)。
1.2 水稻双季抛秧早、晚稻品种的适宜播种期的科学确定
根据气象、天气资料,掌握“早稻适时早播”、二晚“播期适宜”的原则,科学综合考虑双季抛秧早、晚稻的播种时间。
1.3 水稻双季抛秧早、晚稻矮化壮秧技术研究
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早、晚稻软盘育秧的化控药剂及使用方法,探讨出矮化壮秧“化控、水控、肥控”的配套技术。
1.4 水稻双季抛秧大田肥水管理技术研究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水稻双季抛秧高产栽培的水肥管理技术。
1.5 水稻双季抛秧大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根据水稻抛秧的生长特点防治对比试验,探讨水稻双季抛秧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
2 研究结果
2.1 产量结果
2007~2014年全县水稻双季抛秧面积累计8.08hm2,占全县同期双季稻面积的42.7%,至733hm2,平均单产1031.6kg/667m2,近3a平均单产1100kg以上。全县双季抛秧平均单产886kg/667m2,比全县水稻平均单产增产54.7kg/667m2,增幅13.2%,试验示范区比全县平均增产204.7kg/667m2,增幅24.7%;8a累计新增稻谷总产6621.3万kg,总产稻谷107339万kg。
2.2 试验结果
抛秧密度试验通过在不同乡镇连续3a进行的密度试验表明,中等土壤肥力,按水稻双季抛秧高产栽培的水肥管理,早稻2.2万蔸/667m2、晚稻2万蔸/667m2密度,有效穗分别为26万穗/667m2和24万穗/667m2左右产量最高。
品种对比试验:自2006~2009年,连续4a开展了水稻双季抛秧新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生育期适宜多组品种相互搭配,总结出赣北地区水稻双季抛秧品种搭配公式:早稻全生育期+晚稻全生育期≤230d。
配方施肥试验为了探索研究水稻双季抛秧高产栽培的水肥管理新技术,经过2006~2009年连续4a多地开展不同肥料品种、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施肥方法的综合施肥试验,总结出了根据稻田肥力状况配制而成的水稻专用肥55kg/667m2,按基肥:分蘖肥:孕穗肥=5:2:3的比例施用。概括成“要想亩产千斤粮,就要施足百斤肥”的简化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县推广,农民容易接受,平衡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矮化育秧试验二晚矮化壮秧技术是水稻双季抛秧高产集成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2006年5月在土塘开展了5个不同矮化壮秧育秧方法的试验,总结出一套采用适量化控药剂浸种的二晚矮化壮秧技术在试验区示范试用。方法是采用25%多效唑200ppm溶液间歇浸种,(先浸6h,中间晾2h后再浸6h)。播种时可进行室温催芽,播种前用丁硫克百威和吡虫啉拌种后直接播种,出苗后采取控水不控肥,中期化控进行调节,即2叶1心时秧苗用25%多效唑300ppm溶液均匀喷雾1次,不能复喷。通过矮化育秧技术,加强化控和水控,使二晚抛秧秧龄从20d延长至25~28d,从而在选择二晚品种时生育期可延长7d左右,增加品种选择范围,增强了高产潜力,扩大了水稻双抛区域。
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水稻双季抛秧增加了密度,改变了施肥水平,因此病虫害发生规律也有较大变化。自开展该项目以来,每年都进行不同内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逐步完善总结出了一套病害预防为主、虫害重点防治、突出超级送嫁药和混合保穗药,化学防治与农业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
3 技术总结分析
3.1 运良种是前提
从2005年起,都昌县开始注重水稻双季抛秧的良种应用,认真开展了新品种对比试验,科学筛选了都昌县主导品种,同时进行了品种生育期科学搭配,科学摸索出双季水稻生育期安全搭配规律。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种规律,可以有效规避早稻低温烂秧、可确保二晚在9月20日前安全齐穗,实现双季双高产。
3.2 抛栽密度是关键
为提高都昌县双季稻产量,从2006年开始,把合理密植作为一项重大技术措施来进行推广。为切实提高抛栽密度,先是增多育秧盘,每667m2大田秧盘保证了80片(434孔),再是早稻每667m2保证了2.1万蔸、晚稻每667m2保证了1.9万蔸左右的密度,确保实现“多穗大穗”增产。
篇6
关键词:有色水稻;岩紫糯;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有色水稻的花青素在稻谷的种皮内累积,使得糙米呈现出黑、紫、红、绿、黄等不同色泽。有色稻米含有许多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花青素、酚类化合物和γ-谷维素等物质,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岩紫糯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主育成的地方有色水稻品种,是以鸭血糯、洋县黑米和闽糯580为亲本,采用复合杂交和轮回选择的育种方法,以种皮颜色和产量为主要选育目标,连续多代定向选择深黑色种皮和产量高的单株,选育出种皮颜色分布均匀且乌黑发亮、产量较高的紫黑糯稻品种[1]。为更好地服务当地农户,挖掘地方品种岩紫糯的增产潜力,在充分研究岩紫糯品种的特殊种性后,结合该品种多年种植经验,现将相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产量表现为进一步考察有色水稻品种岩紫糯产量表现,2019—2020年选择连城、长汀、永定、新罗、武平等5个点进行示范试验,每个点种植666.7m2,对照为宜优673,2年5个试点平均产量表现为新罗>长汀>武平>连城>永定,其中新罗试点2年平均产量最高,达6234kg/hm2;长汀试点产量为6035.4kg/hm2;永定试点产量最低,为5598.75kg/hm2。1.2生育期及穗部性状岩紫糯在龙岩地区种植全生育期为130d,适宜龙岩地区作晚稻栽培[2]。大田种植表现出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强、结实率高、抗性较好等特点,其株高为83.9cm、有效穗372万穗/hm2、穗长17.98cm、每穗粒数82粒、结实率为88.3%、千粒重27.4g。1.3米质及抗性表现该品种米质为二级米。属中感稻瘟病(MS),适宜在福建省龙岩地区稻瘟病轻发区域栽培种植[3],在龙岩地区作晚季栽培,其抗病性及耐寒性均较对照宜优673优;大田未发现有稻曲病发生;若高温多湿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稻纵卷叶螟局部有发生。
2栽培技术
篇7
关键词 中稻;高产;问题;改进措施;湖北荆门;东宝区
中图分类号 S51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071-01
荆门市东宝区位于湖北省的中部,地处江汉平原向西北山区的过渡地带,土层深厚肥沃。属于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春湿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是国家水稻长江中游优势种植区。东宝区种植的水稻为一季中稻,常年种植面积在1.8万hm2以上,近几年平均单产一直徘徊在8 400~8 700 kg/hm2,究其原因是当地的水稻生产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单产的进一步提高。2009年以来,东宝区一直是农业部的水稻万亩高产创建项目建设县市区。根据项目建设要求,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并强化了以统一种植优质高产主导品种为重点,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2年石桥驿镇水稻万亩高产创建平均单产达到了10 590 kg/hm2。
1 荆门市东宝区中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品种多、乱、杂。据调查,东宝区前几年种植的水稻品种逾100个,单一品种播种面积减少,品种布局呈现多、乱、杂现象。由于不同的品种适应性、抗性不同,在近年天气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下往往造成减产;不同品种的特征特性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配套技术措施,而农民往往是不同的品种均采用常规的老方法种植,从而造成减产;品种的多、乱、杂造成生产出的产品也是多、乱、杂,难以形成品牌,不利于优质稻产业发展。
(2)抛栽密度严重不足。在实际生产中,不少农民认为杂交稻宜稀不宜密,稀了可由分蘖补,密了只长草、不产谷,因而用种量越来越少,抛栽密度越来越稀。据调查,东宝区中稻用种量为15.0~22.5 kg/hm2;中稻抛栽密度普遍偏稀:抛秧一般在12.0万~16.5万株/hm2,移栽一般在13.5万~18.0万株/hm2,与要求的22.5万株/hm2相差较大。由于基本苗不足,导致有效穗少,仅达210万~225万穗/hm2,与高产要求的255万~270万穗/hm2相差较大。
(3)施肥总量不足,比例失调。在施肥上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基本未施有机肥。经调查了解,90%的农户近10年从未向水稻田施用过有机肥,前茬收获的秸秆也基本全部焚烧。近年来,东宝区每年国土整治面积在1 000 hm2以上,这些进行过土地平整的田块,耕作层遭到破坏,迫切需要种植绿肥和实施秸秆还田等措施增施有机肥,以培肥地力;二是施肥的总量不足。一般施碳酸氢铵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没有达到生产10.5 t/hm2稻谷的施肥量;三是比例失调,重氮、磷,轻钾、锌等;四是重底肥,轻追肥,基本不施穗肥。
(4)水分管理方式粗放。主要存在灌水过深、晒田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
(5)局部病虫草危害损失偏大。由于长期使用某一类的药剂,出现防效下降,杂草危害有上升趋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时有暴发的风险;稻水象甲、细菌性条斑病等检疫性病虫监控难度加大;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穗颈稻瘟病发生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局部病虫危害损失率依然较大。
2 改进措施
(1)实行主导品种公告制度,统一种植品种。组织专家结合东宝区实际,每年筛选认定水稻主导品种4~6个,公开公告,严格市场监管,首先从源头上控制品种的多、乱、杂。其次是强化宣传,利用《东宝农业科技》、短信平台、春秋大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主导品种,搞好宣传引导。第三是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项目实施区域实行统一集中连片种植主导品种,强化示范引导。
(2)做到“四改一推”,提高秧苗素质和抛栽密度。一是育秧方式“改水为旱”。即改传统的水育秧为旱育秧,培育旱育壮秧,确保秧苗素质,可实行软盘旱育抛秧、无盘旱育抛栽秧、软硬盘机插秧。二是用种量“改减为增”。即改用种量由过去的15 kg/hm2减少到11.25 kg/hm2为增加到18.75~30.00 kg/hm2。三是栽植密度“改稀为密”。由过去的抛栽12万~18万株/hm2增加到22万~24万株/hm2。手栽实行宽行窄株,行距30.0 cm、株距13.3 cm;软盘抛秧要按30万孔/hm2备足秧盘。四是栽植方式“改栽为播”。就是由过去的栽插为水稻大田直播。杂交稻用种量30 kg/hm2,常规稻用种量75 kg/hm2,保证了用种量就保证了密度,从而达到“以密取胜”的目的。五是大力推广机插秧。机械插秧可以通过档位控制密度,调到栽插27万株/hm2,基本可以保证成活达24万株/hm2。
(3)做到“三增一移”足肥料,大力推广水稻专用配方肥。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照测土配方施肥通知单的要求实行平衡施肥。以生产10.5 t/hm2稻谷为目标,按纯氮、磷、钾分别为180~210、105~120、180~190 kg/hm2施足肥料。一是增施有机肥。在当前缺少猪牛栏粪等农家肥的情况下要大力发展绿肥生产,增施商品有机肥,实行秸秆全量还田。二是增施钾肥。三是增施硅、锌肥。四是氮钾肥后移。将20%的氮、钾肥后移到孕穗期作穗肥追施。五是实行智能测土配肥。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化验结果,利用比富得智能终端配肥机生产水稻专用配方肥,指导农民合理施肥。
(4)及时晒田,科学管水。晒田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有效分蘖的生长发育,形成大穗,壮秆防倒。晒田时间把握2个原则:一是苗到不等时。当总苗达300万株/hm2时,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最高苗在375万株/hm2左右。二是时到不等苗。当栽植20 d以上、主茎达11叶时无论苗情如何都要晒田。晒田方法可分次进行:第1次轻搁,至田面不裂缝、不陷脚,复水3~4 cm,5~7 d自然落干后,再进行第2次晒田,要重晒,搁至田面泛白根为止[1]。其他水分管理采取“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孕穗、后期干干湿湿”的原则[2]。前期浅水,晒田后及时复水,如遇高温天气,需要适当加深水层,降温防高温热害[3],抽穗后间歇灌溉,即上一次浅水层,两三天自然落干,湿润一两天后再上浅水[2],如此反复,活熟到老,收获前5~7 d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5)实行“预防为主、早防综控”的病虫防治策略,大力推行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病虫害防治从药剂浸种开始,苗期“带药出嫁”,大田立足于早防综控[4-5]。播前晒种,然后用咪鲜胺浸种,之后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拌种;秧田期重点防治稻蓟马、象甲,拔秧前3~5 d喷施1次长效农药带药下田;6月上旬重点防治早插大田1代二化螟、苗瘟;7月上旬重点防治2代三化螟、纹枯病、稻飞虱;7月下旬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8月上旬防治3代三化螟、稻飞虱、稻瘟病、稻曲病、穗期综合症。当前,要积极建设专业化的农作物病虫防治组织,大力支持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村集体组织组建植保机防队,实行统防统治。
3 参考文献
[1] 季爱民,郭晓震.南粳49在苏北沿海地区的种植表现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8):21,23.
[2] 鲍敏辉,牟庆顺.两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6):30-31.
[3] 吴志信.两系新品种两优628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8):22-23.
篇8
【关键词】绿色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
1.技术简介
选择优良生态环境和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科学排灌,采用生物或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
2.基地建设
建立绿色水稻种植基地,选择生态环境优良,外界隔离条件好,水源充足,排灌分家,沟系配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无污染,历年来病虫害发生少,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化生产的水田。
3.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品种。选用抗逆性好、抗病虫害、分蘖力强、偏大穗,适宜大棚旱育苗,超稀植栽培模式的优质高产稳产中、晚熟品种,种子质量在二级以上,发芽率95%以上,纯度98%以上,播前进行发芽试验,达不到标准的不能做种子。在东丰县适宜选择安全出穗期8月5日能够安全出穗,≥10℃积温2650-2750℃,生育期135-140天的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主推品种:超级稻吉粳88、丰优307、丰选三号、丰选四号、通95-74、吉利521等中熟品种。
4.耕作制度
一熟连作。
5.播种育秧
5.1秧田选择与基肥施用
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疏松的中性旱田地做秧田。苗床土在夏天备好,伏天高温造肥,消灭病源菌、虫卵、杂草籽等,用编织袋装好,放在避雨处存放。苗床地采用秋浅翻20-25厘米,秋做床。早春解冻10厘米时开始细做床,达到平、净、暄。结合做床每平方米施入10-15kg腐熟的农家肥料,每12-15平方米床面均匀撒施水稻育苗灵1kg(东丰县兴农配肥站研制生产),每30-40平方米均匀撒施水稻生物肥2公斤,用耙子轻轻挠几遍,使之与苗床表土混拌均匀。
5.2 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2-3天,盐水选种,然后用1%石灰水浸种,20℃条件下浸种5天,15℃浸种6-7天。再用清水把种子洗净后,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
5.3播种方法
当气温稳定通过5-6℃时进行播种。东丰县一般在4月8-15日播种,不育5月苗,稀播育壮秧,提高秧苗素质。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量控制在100-150g。简塑盘育苗每盘播种量控制在50-60g。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200g。2.4.4秧田管理。①温度管理。出苗前密闭,当80%秧苗出齐时,立即揭开平铺地膜,并开始通风练苗,床温控制在30℃以下,1.5-2.5叶期床温控制在25℃以下,2.5-3.0叶期温度控制在20℃以下,3叶期后,只要无霜,昼夜都要揭膜通风,适应气候,进行大练苗。②水分管理:3叶期前一般不补水,3叶期后随通风量的加大,看苗补水,缺水时在上午7时前一次性补透水。③施肥:水稻秧苗叶龄苗床施用“富源牌”水稻生物肥2公斤均匀撒施在50平方米苗床,撒施生物肥后浇水。④匀苗:三叶后间密补稀,除稗。
6.大田管理
6.1翻耕整地,施足基肥
①精细早整地。大田翻耕整地要求土地平整,耙碎耙细,每个田面内高低差不过寸。翻耕深度为秋翻20-25厘米,春翻15-18厘米,冷浆地深些,砂土地可浅些,要求扣垡严,不漏耕,精细整地,水找平,达到寸水不漏泥。②一次性全层施肥。翻耕前每公顷大田施用腐熟的优质农家肥3万公斤,鸡、鸭粪2250公斤,稻草灰2250公斤作基肥,结合整地每公顷施用磷酸二铵150公斤、硫酸钾50公斤,或每公顷施用25%“节本牌”水稻有机无机复混肥(东丰县兴农配肥站生产)750-900公斤或用每公顷40%“节本牌”复混肥500公斤做底肥一次性施入,做到全层施肥,以减少肥料污染,提高稻谷品质。
6.2适时移栽
插秧也要突出一个早字,不插6月秧,插秧要做到边起秧、边插秧、浅插秧,提高标准,提高地温和水温,增加有效分蘖率,促进水稻根系良好发育。东丰县最佳插秧期为5月20日至25日,插秧密度为9×6-8寸,每穴插基本苗2-3棵。抛秧技术每平方米抛秧密度严格控制在12-20穴。
6.3灌溉技术
洁水灌溉,科学用水。绿色食品水稻必须采取洁水灌溉,绝对不能用生活污水、工业用水灌田,在水层管理上总的原则是以浅为主,以水增温,以水促控,以气养根,以根保叶,达到活秆成熟。具体灌水方法:返青阶段灌3-4厘米深水护苗,分孽阶段2-3厘米浅水,以利提高地温,促进分孽;水稻分孽末期至成熟期采取以浅水灌溉为主,实行间歇灌溉,每隔3-5天灌一次跑马水,黄熟期排水,以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根系活力,保证后期成熟。水稻孕穗阶段,一般在7月20日左右,如遇17℃以下低温时,要灌水层10厘米深水保护幼穗,气温回升后逐渐落浅。安全度过低温期,防御障碍性冷害。
6.4合理追肥,促进发育
水稻分孽始期(6月5日左右)每公顷施尿素75公斤,7月10-15日每公顷追施30公斤尿素做穗肥。
7.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
7.1害虫防治
7.1.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虫强的品种;②灌水灭蛹:清明前灌水3寸以上,保持2-3天;③提倡健身栽培,增强抗病虫能力。
7.1.2物理防治
①在稻飞虱或稻蓟马发生田块,利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或用捕虫器具捕杀稻蓟马。②根据害虫趋光性特点,每隔15亩田安装一盏25W黑光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可降低害虫产卵量。
7.1.3生物防治
大力推广以鸭治虫,亩用小鸭10羽左右;保护利用稻田害虫天敌(青蛙、蜘蛛);提倡稻田养鱼治虫。
7.1.4化学防治
在准确测报表基础上,采用治水田保大田,不达到防治指标不打药,保护利用天敌。在螟虫和稻纵卷叶虫低龄期,亩用苏云金杆菌100亿活芽孢/微升悬浮剂200-400克喷雾,A级也可用18%杀虫双水剂250克/亩喷雾;在稻飞虱发生盛期,A级,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30克喷雾,安全间隔期为20天。
7.2病害防治
稻瘟病:A级在稻瘟病发生初期亩用40%富士一号乳油70-100克喷雾,安全间隔期20天,或亩用70%三环唑可湿性粉20-30克喷雾,安全间隔期30天。
纹枯病:A级和AA级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450毫升喷雾。
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A级在病害发生初期,用77%氢氧化铜(杀菌得)可湿性粉剂喷雾。
稻曲病:A级和AA级在稻曲病发生初期可亩用井霉素水剂450毫升喷雾。
7.3杂草防治
采用人工除草或生物除草为主,提倡延晚翻地和精细耙地防除已萌生的杂草。插后深水扶苗,控制杂草生长,人工拔除剩余杂草。人机畜相结合防除杂草。杂草基数高的田块, A级可在移栽后5-7天,每公顷用10%草克星150-250克兑60%丁草胺1500-2000毫升,以毒土(砂)法或毒肥法撒施一次。保持水层3-5厘米5-7天。AA级禁止施用农药。以上各种有机合成药剂在水稻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
7.4鼠害防治
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养猫防鼠。人工布放鼠夹,每亩5个,防治鼠害。
篇9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防治技术 无公害
在农作物生产中,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是人们对环境以及健康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粮食生产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农作物已从传统的数量要求逐步转向为以质量为主的现代化要求,在这种农业生产趋势下,采用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与生产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水稻种植中,采用虫草害和无公害防控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一、水稻病虫害概述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是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关键措施与方法,也是当前水稻种植与生产的核心环节。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采用无公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各类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中性生物和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协调水稻种植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之间的关系,使得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科学的控制各种病虫草害。就目前农业生产而言,人们为了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发展,在工作中一般都是严禁使用各种剧毒、高毒和高残留的农业药品和化学产品,而是在工作中推广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治理方法。
1、水稻草害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在种植的过程中稻田杂草丛生,种类众多,各地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其杂草发生的种类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全国稻田中大约有两百多常见的杂草种类,其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杂草也大约有四十余种。其中在目前的水稻生产中,以稗草危害最为严重,其危害面积也最大。其次就是异型莎草、鸭舌草等。
2、水稻病害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排列全国农业之首,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大约1/4,年产量更是高达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但是水稻病害也是较为严重的,是影响水稻生产的最为重要的一环。根据多年的工作总结与分析,在目前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水稻病害约为一百多种,就目前正式记录在案的水稻病虫害也有七十多种。
二、常见的水稻种植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在水稻无公害栽培中,农业防治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有关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无毒、丰产、优质栽培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农业措施的改进与提高,对水稻农田生态系统调控达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作用。
1.1选用抗病虫优质丰产良种
经试验和调查表明,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稻瘟病发病率平均减少70%以上,减少农施用量超过50%。
1.2科学进行栽培
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病虫能力;实行宽窄行栽培,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创造良好的稻田小气侯;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栖息生活条件,减轻病虫害危害;发扬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开展人工中耕除草,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
2、生物防治
2.1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生物最佳的空间结合模式
2.1.1稻鱼、稻蟹共养防治虫害、草害,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某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建立稻鱼、稻蟹共生示范基地,在稻田内放养鱼或蟹,至2006年已发展稻田养殖2 133.3km2以上。在水稻田中利用放养的鱼类、蟹类来消灭害虫和杂草,减轻虫草危害。有的养殖稻田还在田内的四周安置电灯,夜间用来诱杀害虫以供稻田内鱼儿取食。这些田块在大田生长期内基本未用化学杀虫剂。
2.1.2稻鸭共育防治有害生物,实现增产增收
稻鸭共育是在稻田内放养鸭,鸭捕食稻田内的各种害虫,吃、踩杂草等有害生物,耕耘和刺激水稻生长,鸭粪还可肥田。由于减少农药施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品质优良无害,因此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2.2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
依据预测预报放宽对害虫的防治指标,改进化学防治技术,减轻对天敌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2.3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害虫
使用生物农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如利用Bt乳剂防治水稻上的鳞翅目害虫,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减轻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同时又能大大降低对稻田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卫生品质。
3、化学防治
3.1安全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是无公害水稻生长的重要辅助措施,仅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但必须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以达到既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病虫害发生初盛期或一般发生时,使用无污染的农药品种,病虫害大发生时,则选用化学农药混配剂使用。2种以上病虫发生时,选择具有兼治作用的农药复配剂。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限制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品种,推广使用无公害的植物源农药品种。最后1次用药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
3.2坚持农药的合理轮换
长期在水稻上使用单一品种农药不仅残留量增加,而且使病虫产生抗性。因此,在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必须对所选用农药进行合理轮换,如用吡虫啉拌种,有效防治秧苗期稻蓟马、稻飞虱的危害,代替以往使用呋喃丹、甲拌磷撒秧板习惯,秧苗移栽前用1次锐劲特,控制大田移栽的返青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以代替秧苗期和大田期大量施用甲胺磷的习惯。通过这些低毒、高效农药替代使用后,稻谷中的有机磷含量会大大降低,大米品质才能达到无公害大米的要求。
4.3选用合理的用药方法
根据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才能发挥农药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必须加强病虫的测报工作,才能掌握用药的关键时期。防治时期一般是在病虫一生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作物最易受害的危险期,要做到消灭病虫在大量发生之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量施药,如浓度过低,效果差;浓度过高,浪费农药,还有可能使农作物产生药害,增加残留等。配药时用清水,先配成少量的母液,再配成规定的浓度。如果病虫同时发生可将农药混合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
篇10
[关键词] 超级稻 病虫害 药剂防治 技术探索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150-01
1 试验地点与品种的选取
试验地点为某超级杂交中稻示范基地,总面积为九百平方米,将其用田埂分成四块区域,每块试验处理田的面积为二百平方米。选用品种为两优293,我们江津区位于长江流域,海拔400米左右,一般在惊蛰左右,以就是3月5―8日播种,一个月以后进行移栽,至8月中下旬收割。
2 试验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本试验由四块试验田组成。第一、第二试验田按照药剂防治新技术处理,第三试验田按照常规施药技术处理,第四试验田不施加任何农药,作为对照组。
2.1 第一第二试验田的处理
稻种在浸种前使用2.5%的fludioxonil种子处理悬浮剂进行消毒,以防止病害,剂量按照每公斤0.10-0.13克计算。在移栽稻秧之前,要提前两天喷洒25%的thiamethoxam水分散粒剂,剂量按照每公顷11.25克,并加每公顷675.00升水计算。其主要作用是防治稻蓟马。
移栽五到七天以后,要进行追肥。追肥时拌入除草剂,成分为35%的bensulfuron/pretilachlor可湿性粉剂,剂量按照每公顷367.50克计算。
分蘖后,应当喷洒30%的difenoconazole/propiconazole乳油,剂量按照每公顷22.50克计算;5%的fipronil悬浮剂,按照每公顷22.50克;上面提到的25%的thiamethoxam溶液,每公顷水分散粒剂11.25克,兑水675升。此外,为区分第一试验田,更好地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对第二试验田施加52.5%的propiconazole/tricyclazoe悬浮剂,每公顷472.50克,用以对抗纹枯病、螟虫、叶瘟以及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
在破口前的三到七天里,以及始穗期时,需要针对纹枯病、稻曲病施加30%的difenoconazole/propiconazole乳油,按照每公顷90.00克计算。另外为治理螟虫和稻纵卷叶螟,要使用5%的fipronil悬浮剂,每公顷37.50克,兑水675.00-900.00升。第二试验田还可以为对抗穗瘟,施加52.5%的propiconazole/tricylazole悬浮剂,每公顷按照472.50克施加。第二试验田在分蘖末期与破口前的农药加施中,可以在其中一次中加入25%的thiamethoxam水分散粒剂,每公顷为15.00克,就可用于稻飞虱危害的防治,效果较为明显。
齐穗期,第一第二试验田为对抗稻飞虱,应当施加25%的buprofezin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的剂量为150.00克。在幼穗分化期,特别是初期,为对抗稻纵卷叶螟,还要施加5%的fipronil悬浮剂,每公顷的剂量按照22.50克计算。
2.2 第三试验田的处理
第三试验田按照常规施药技术进行处理。在种子消毒阶段使用稀释五百倍的40%的trichloroacetic acid isocyanuric可湿性粉剂进行稻种的浸种。在稻秧移栽前的两天,为防治稻蓟马,应当喷洒10%的imidacloprid可湿性粉剂,剂量按照每公顷60.00克计算,需要稀释2000倍。生育期间为防治病虫害,应当使用5%的jinggangmycin水剂,加上20%的tricyclazole可湿性粉剂,作为杀菌剂;应当使用10%的abamectin/chlorpyrifos乳油和20%的phoxim/triazophos乳油,外加25%的buprofezin可湿性粉剂作为杀虫剂。
2.3 病虫害的调查
病虫害的调查从水稻分蘖期开始进行,此时正是病虫害高发时期,应当每隔十三天,也就是每两周进行一次调查。调查应当持续到黄熟期为止。每块试验田取十个点,每个点取十丛,共计一百丛为样本。要对叶瘟各级病叶的株数、总的株数,穗瘟各级病穗数、总的穗数,纹枯病各级病株,螟虫病害枯心数,稻纵卷叶螟卷叶数以及稻飞虱百丛虫量等数据进行记录,最后一次调查要记录每穗有稻谷颗粒多少,稻曲病颗粒多少。此后可计算叶瘟、穗瘟和纹枯病的病情指数,计算稻曲病病粒率、螟虫病害枯心率、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和稻飞虱虫口减退率,通过这些数据说明药剂治理的防治效果。
3 超级水稻田间病虫害发生特点
3.1 病害发生情况
从第四试验田的情况可以看出,稻种若未进行消毒处理,其病株高达7.13%,主要以纹枯病为主。七八月间分别出现过两次发病高峰,上下旬各一次,总共四次。而天气影响会造成稻曲病的高发。连续雨日时病粒率会达到0.30%。
3.2 虫害发生情况
虫害以稻纵卷叶螟为主。如未施药,从六月九日的数据来看,卷叶率高达60.00%,每平方米有虫约两百头。大田生育期间则是螟虫危害最为严重的时候,枯心率最高可达28.36%。每株平均有活虫最高时为七头。稻飞虱的危害在八上中旬最为严重,最高达到每丛241头。
4 主要病虫防治效果
药剂防治新技术的病虫防治效果较好,对比对照组,对病害的防治效果通常在80%以上,虫害的防治则高达90%,比常规施药技术的防治效果要好。但第一试验田与第四试验田比较,在叶瘟和穗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仅为81.47%和40.54%,而第三试验田则高达82.93%和68.74%。从谷物产量来看,则药剂防治新技术明显高于常规技术。第一试验田每亩产量为0.93吨,第二试验田为0.95吨,第三试验田为0.75吨,第四试验田为0.68吨。第一、第二较之第三试验田增产24%、26.7%,较之第四试验田增产36.8%、39.7%。
结论与讨论
新的药剂防治技术的防治效果是明显的,对此技术的探索,仍然应当采取分组试验,对照进行。并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调配出高效且廉价的防治药剂,有效减少施药成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