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科研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科研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杜威 新课改 反省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57-02

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直从事教育活动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新课改主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虽然新课改与杜威教育思想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所基于的教育哲学基础不同,但是再度审视,可以看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理念有许多共性之处。本文通过比较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的理念,进一步分析我国新课改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凸显新课改的价值,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一、杜威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理念概述

(一)杜威教育思想概述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之一,在此哲学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不应该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况。(2)“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认为学生已有的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基础,离开经验对学生而言,知识是别人的知识,对学生本身而言没有实际的意义。(3)“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一切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典型的、纯净的、理想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各项活动之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增长。(4)学习即反思的过程,杜威认为要想获得“真”知识需要对内容、策略、活动等一系列要素进行元知识监控,强调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旨在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

(二)新课改理念概述

教育改革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持,每一轮新课程改革都是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过程。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可以将其归纳为十二个字“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体验、创新”。从这十二个字可以看出,第一,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者应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积极体验;第二,每一位学生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经验能力上存在差异,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第三,学习不应脱离社会属性,学习的过程是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第四,“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体验、创新”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改理念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依据原有的知识结构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即“经验结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的建构或生长”。①

二、杜威教育思想与新课改共性之分析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新课程改革理念始终贯彻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进行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智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主体间的差异性,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而杜威的教育思想将学生视为经验的主体,是行动的主体,是思维的主体。同时在杜威的相关著作中,也体现了他对学习主体差异性的认同,例如他曾以柏拉图的思想为例来说明人的禀赋各有不同。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对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性的认识是一致的。

(二)强调情境创设,关注学生体验

新课改目的是打破教学中机械的、接受式的、死记硬背的训练方式,鼓励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去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杜威在其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思维的五步法,在思维五步法中,提出了情境对于思维的重要性,“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②,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体验。

(三)重视反省思维的重要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元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强调教师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做认真的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反省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往往走入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知识学是我们视为当然的东西,是已经决定的,经过整理有的,已被确认的和已受控制的东西,是确凿的、有象把握的、是被批准的,于是人们不加思考地接纳,这并不是一种肯定的感觉” ③,他认为,反省思维可以将模糊、疑难矛盾以及某种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的、连贯的、确定的和和谐的情境,是思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强调“做中学”

新课改中认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经验依赖于学习者对现实展开的观察、操作和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概括。也就说,新课改始终贯彻这样一条理念“为了认识物体,主体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从而改变它们,他必须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再聚拢它们”,④因此,新课改中提出了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这与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杜威认为“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⑤,例如学生在学习缝纫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学科知识转为自己能够理解并应用的知识。

三、杜威教育思想与新课改差异性之分析

虽然在上文中我们提出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有共性之处,但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性。第一,在培养目标上,新课改着重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与信息时代人才的要求相符合的,而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具体社会技能出发,例如缝纫工、电工等,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者”色彩,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二,在教育的社会上,杜威认为“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而新课改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强调文理渗透,相对于杜威的教育思想而言,新课改对于课程的设置更具灵活性和科学性。

综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满足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如“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做中学”,摒弃了传统的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借鉴作用。因此,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深化新课改。(2)新课改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吸收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并融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教育生态学、多元智能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它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要求,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因此,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有责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新课改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发展。

注释:

①陈琦.教育心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2.

②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9.

③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7.

篇2

关键词: 生物学科 概念教学 策略研究

做好生物学科中的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做好概念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生物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节省时间,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过程。习惯采用讲述的方式直接给出定义,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所学概念只是文字记忆。学生不能正确理清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现象。对各生物概念没有深层理解,理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应用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影响,没有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

要想实现“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指导。重视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理解生物概念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或者指导个人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这一具体目标为导向,我的生物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在每节生物课上都让学生在透彻理解各个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学到实用的知识是我教学的主要目标。

接下来是探索研究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手段。要想讲透概念就要尊重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经历,只考虑怎么教,不考虑怎么让学生学的教学旧理念、旧方法必须摒弃。备每一节课都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什么方式方法最受学生欢迎,学习效果最好。所以,我花在备课上的时间较多,我总是在不断修改课件,努力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上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大胆表达。渐渐的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潜能逐渐被挖掘,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喜悦和成就感,自然课堂教学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对于简单的生物概念引导学生自学并解析其中的含义。如“细胞”这一概念,学生可以自学,自己分析,教师稍作点拨就能落实。如“呼吸系统”学生通过看书,结合教材上图片完全可以自学,教师就不要灌输,引领学生自学较好。稍难的生物概念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教师借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比如“细胞”、“组织”、“器官”三个概念学生只靠阅读文字无法真正理解和区分,教师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直观展示区分,也可以联系人体某一器官分层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和区分,在归纳生物概念时再强化关键词,或者通过概念图进行强化,如此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相关概念。

另一种方法策略是密切联系生活和学生经验、经历进行概念教学。如在学习“先天”和“学习行为”的教学时可设置很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分析,思考。如“为什么健康的新生儿生下来就会吃奶,这有什么意义?”“现在你会穿衣,吃饭,说话,唱歌……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吗?你有了这些本领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蜜蜂采蜜,鹦鹉学舌这两种行为有区别吗?”学生在分析以上几个问题时后会畅所欲言,表达交流过程中就学会正确区分“先天”和“学习行为”获得途径的不同、意义的不同,认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达到激励学习的效果。学生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也可以作为概念教学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安全用药”概念时,学生陈述的用药常识和用药经历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讲述、倾听、交流相关经历时认识到安全用药的重要性,掌握安全用药的基本常识,利于以后更好地生活。教学《基因的显性与隐形》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一些性状进行学习。如有的学生父母都是双眼皮,自己却是单眼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也打开多年心结,取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教学《免疫与计划免疫》时密切联系学生亲身经历,如接种疫苗的经历,轻度外伤伤口自愈的经历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的实例,深刻认识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方式对人体的危害,对社会、家庭的危害。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液压与气动;课程改革;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10-02

引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许多教育学者对于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徐晓歌等人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机制的创新进行了研究[1]。刘华提出了以学生探索、解决“真实问题”的“类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胡文龙对于工科多层级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3]。本文基于项目教学理念的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是围绕多个能涵盖知识点的实践项目并结合传统教学方式而开展的全新教学模式,该模式综合了当前传统类型教育、任务驱动类教学[4]和案例型教学[5]的特点,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了所设计的实践项目中去,让学生以设计实践为导向,进行积极地、自主地完成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就是说所有课程大纲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都必须围绕实践项目这个核心展开,而且这些知识能够与项目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一、总体设计思想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建筑、交通运输、军事器械、海洋工程、矿山冶金、食品加工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均十分广泛。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及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增加项目的设计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理解和应用。具体的改革首先应从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开始,以项目实践教学为导向,增加学生设计实践实验环节的学时。其次,转变思路,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项目教学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加强师生教学互动交流。同时,将现有的实验课程进行全新的编排,并针对学生存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安排相对应的操作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尽量让所有的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列出考核细则。例如本课程(液压与气动)的考核可以由6部分组成,分别为平时出勤成绩,占6%;平时作业成绩,占12%;随堂测试2次占20%;实验成绩,占5%;项目成绩,占7%;卷面考试成绩,占50%。因此,最终本门课程的总成绩为上述6部分成绩之和。同时,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可以结合实际项目及实验进行边操作边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核心――“主动者”。

二、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该项目教学是把液压与气动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大量查阅资料,总结工程实际中所遇到的液压与气动问题。运用到的知识点包括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的选取,各类液压阀在回路中的作用,液压辅助件的应用,液压基本回路的设计,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等。项目设计的过程包括:(1)设计任务;(2)设计思路;(3)液压回路图设计;(4)最终方案的确定;(5)元件的选取;(6)项目报告及答辩。

三、项目实施方案

1.总体实施步骤。首先,梳理课程体系,整理课程知识点,制定教学改革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其次,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再次,进行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将实验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实验教学;然后,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核;最后,汇报总结,提出意见及建议。

2.实践项目的实施。项目采用分组形式进行完成,每4个或5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个项目题目,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任务分配,分工要明确。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实时地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并纠正错误,对知识进行细化的讲解,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每个项目都需要小组内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在小组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上,做好组织、分工、配合等各方面的工作,培养了学生在团体中找准定位、发挥特长、与人协作等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好基础。同时,这些活动也增加了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互相交往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实践项目的进程安排。实践项目的题目下发后,同组的负责人根据项目的安排及各位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配,依据课程的进度,积极开展资料搜集、查阅、整理及方案的设计等工作,并按时进行答辩验收,上交项目报告,其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自课程开始,一直到课程结束,学生利用课外14学时完成该项目。

4.实践项目的成绩评定及评分标准。课程进行期间,严格考勤。本门课程课堂上共讲14次,要求每个学生每次上课提前5~10分钟到教室,在主讲老师所提供的签到表上由签到(不得代签,如果通过对比每次签到的笔体发现有代签的,当事人平时出席成绩均计零分)。无故缺席4次或迟到6次,平时出勤成绩为零。平时出席成绩占6%,出席成绩为零的学生不能参加结课考试。按时交作业,同时杜绝抄袭,如有雷同,无论抄袭者还是被抄袭者,其成绩一律为零,平时成绩占12%。

在课程进行期间,会进行两次随堂测试,占总成绩的20%。本门课程还有4个学时的实验项目教学,占总成绩的5%。实验课程的要求与理论课程一样首先每位同学每次实验必须提前5~10分钟到指定的实验室签到;其次,在教师及实验师的安排下认真完成每个实验,同时在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并按时统一提交,杜绝抄袭;最后,按照学校的安排采取笔试的方法进行结课考试,卷面总分100分,卷面成绩的50%为结课考试的成绩。

课程中所进行的实践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7%,其主要包括三部分:本组学生自评(3分),指导教师评分(2分),答辩成绩(2分),三部分之和为项目总成绩。其中,各组学生自评部分,由该组学生之间相互打分,最后由小组负责人签字后上交给任课教师,每组学生互评的平均分不超过2.5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差不小于0.5分。打分过程中要以小组成员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大小为依据。指导教师部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表现、讨论的积极性、承担的任务、项目完成情况、报告书完成情况及PPT演示文稿完成质量等给学生打分。答辩部分,由现场评委打分,包括项目的完成质量,讲解清晰度,汇报时间,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5.实践项目报告要求。项目说明书应该叙述完整,文理通顺,字迹工整,公式、图表规范,总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各组的项目报告应独立完成,不允许出现严重雷同的情况,若出现将会严重影响成绩,而且项目报告中应明确说明小组成员中每个人负责的内容,以及在整个完成项目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等。同时,所完成项目中研究内容的完成度会影响到每组成员的最终成绩,因此鼓励各个小组进行讨论选取比较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设计和深入研究。同样严禁从网络或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剽窃抄袭,如有发现,选择该项目的小组所有成员的实践项目成绩以零分计。

四、总结

在理解并掌握液压与气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汇报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在实际中的运用,提高查阅资料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以实际项目和实验项目等带动教与学,并从中组织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克服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使知识从原理性向应用性、综合性转变,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达到国家对工程应用人才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歌,张晋恺,张徽.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2013,(29):196-197.

[2]刘华.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以整合性“类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来自美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课堂教学研究,2014,(8):6-12.

[3]胡文华.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篇4

1 CDIO人才培养模式

CDIO是当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 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采用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 课程教学现状

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中,操作系统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对先修课程的总结和提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理解,又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大型系统软件的基本结构、模型和算法,掌握各类系统的集成应用。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课程本身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决定该课程的难度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总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抽象

操作系统课程中主要涉及到进程管理、作业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设备管理等五部分内容。五部分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操作系统的课程主体。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中常常发现操作系统课程中内容与 Windows、Linux、Android和IOS等系统有很大的差距。课程所学内容和实际操作脱节,因此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常常遇到不同章节连贯性差、理论性强等问题,使得授课过程大受影响。

2.2 实验手段单一

操作系统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总共为72学时。由于实践教学课时很少(仅为18学时),学生缺少实践锻炼,很难深刻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些学校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但时间也很短,想要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完成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显然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目前我们学校操作系统课程实验安排是让学生模拟实现几个经典算法,比如进程调度算法,存储器管理中静态、动态分区算法。实践教学中验证性内容偏多,设计性、综合性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内容偏少,没有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使学生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因而也影响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 教材陈旧,理论重于实践

国内的操作系统的教材普遍注重理论性,内容有些陈旧,没有将一些新颖的知识引入课堂,大都是原理的介绍但又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连贯性,而规范的课程实践指导资料市面上比较少。操作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这些理论知识是无法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的。

3 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考

在深刻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下《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众多弊端,笔者开始尝试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3.1 以问题为驱动改革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中的算法都很抽象,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驱动教学法。在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由生动的实例过渡到操作系统的算法中。比如在介绍了死锁的概念后,抛出问题“怎么样能有效预防避免死锁的发生?如果你是操作系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随后引入银行家算法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质疑探究和创新的空间,又提供机会让学生边学边做,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所以这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中好好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

3.2 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

在进程管理章节,介绍信号量的PV原语,这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可以补充选择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比如司机售票员之间要想正确的同步,必须采用信号量机制在协调他们的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般会设置3-9学时的“指导性自学”环节,如能充分利用好这个环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每节课设置一个课程相关的开放话题,分组讨论,指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制作ppt上台演讲,最后老师总结发言。这样以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3.3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笔者所在学校在两年前就开通了全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网络平台中的电子教案、课后练习、实验辅导、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外自学的网络环境;在线答疑、作业提交、网上留言为师生提供了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互动平台。同时教师也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资源,上传操作系统新发展动向和技术等相关资料。

3.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教学有积极导向作用,是检验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考核。为充分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笔者在探索构建开放式、全程化的考评体系。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综合考量学生出勤、课堂提问、课程实验、课后作业等情况等,有效地将学生自主学习等情况纳入考评体系。通过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CDIO模式下的能力培养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在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基本达到了强化专业学习基础、突出编程能力的培养目标。

篇5

关键词:聋生;教学策略;高效课堂

聋生不同于正常儿童,由于听觉和语言双重障碍,聋生更擅长使用视觉,因此,我们应该更倾向于发展聋生与其视觉相关的能力,备课时,更应注重聋生的特殊性,多选择形象化的视觉教学媒介,多关注聋生的核心素养。然而当前,初中聋生英语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因此对现行初中聋生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初中聋生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英语教学中经常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教学中的创新不够。十几年的教学经历,“题海式和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使聋生学书本知识有时会非常吃力,谈何创新。

引导聋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尚待提高。以往英语课上过于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不显著。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聋生的特殊性出发,应关注教学策略,组织聋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是重中之重。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实施不够好,有待提高。

对聋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不够,若能力测试题稍有难度,聋生就不能准确地作答,特别是少数聋生对于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题总是答非所问。例如,2013年中考完形填空题:

Cars are very popular in America.When the kids are fourteen years old,they dream of having their own 1. Many students work after school to 2 a car.

1.A.cars puters C.bikes D.houses

2.A.borrow B.buy C.lend D.sell

大部分聋生都能选出第1题的答案,根据句首就能得出结论,但是对于第2题就无所适从了。针对此类型题,今后还需强化拓展聋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初中聋生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因此,初中聋生英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构建聋生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的多重性,提高初中聋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视觉是聋生认知英语的主要器官。备课前,注重教学策略的构建,通过多媒体在视觉上的优势来带动各种感官的学习,将会使英语教学更加有效。如果在单词教学中能让聋生做到眼、口、手、心同时使用,就可使各个感官间产生联系,加深对单词的记忆。比如聋生看animal,按照自然拼读法则轻声练习跟读,接着用眼观察单词,同时伴随手势拼读,大脑中英循环输入“animal-动物,动物-animal”。这样,聋生会学得很轻松,记忆更深刻。

2.优化教学策略,建立高效课堂

其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要放下架子,与聋生形成一种朋友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创造出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我们班有一个男生,他平时很内向,不爱跟同学交流,但是我发现他自尊心特别强,因而我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真聪明!”或与他进行心灵沟通,从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慢慢激发他学习英语的情感。此时,我深刻地感觉到,作为一名老师是多么幸福,“特教”这个职业让我感到无比自豪,每当我付出一点爱,收获的就是孩子们无比的信赖与爱戴,我时常会在心底呐喊“我是一名特教工作者”。

其二,注重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英语高效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灵活,学习效果显著。而如今,初中英语实施了新课改,教材不断地更新、编排,那么怎样才能使聋生课堂教学走向高效呢?

(1)在游戏中学英语

游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聋生的注意力,提高聋生的记忆效果。聋生学英语,主要靠视觉的“头脑风暴植入”,对课堂的投入以个人的兴趣为主,比如词汇教学,可以用guess the riddle猜谜或“发音口形”猜词的方式进行。又如句型教学,如“Hide and Seek”“Act and Say”小游戏,能使所学的语言材料更加真实,能更好地培养聋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有语法教学,可以设计真实的生活情境,让聋生参与表演(role-play)。例如,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教师既可用情境教学(go shopping购物实景课堂),又可用Hide and Seek组织教学,这些游戏既调动了聋生的参与性,又提高了聋生的拼读能力(手势拼读)。

(2)Group work的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Group work的展示过程中,充分设计好教学策略,能使组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Unit 3 What color is it?中的Group

work阶段,聋生竞争意识强烈,他们都积极抢答拼读单词,就连学困生也能积极参与,学习效果极为明显。此环节可以使每个聋生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协调合作的师生关系能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当然,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教材的改革、考试制度的改革、教师素质的提高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总结。

总之,初中聋生英语教学要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聋生的核心素养。亲爱的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一起竭尽全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改革中完善,在优化中创新,给聋生营造出一片无限广阔的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天地,让每一个聋生都获得成长和进步!让我们一起为之fighting!fighting!fighting!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对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还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这些又是决定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指的就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老师教授的内容和学生吸收内容的一个比例,换句话说就是45分钟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也就是学生通过此次课堂教学有无进步、收获和长进,或者学生的付出和学到的知识很不成比例,就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表现。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改注重增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得提高的一个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以及最终学校学习水平的高低,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课堂效率提高方面的研究,加强理念,与实际共赢。与此同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小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课程时,起初是较有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用合适的恰当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终生的学习十分有益。

二、新课改下影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使我对目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象深有感触,不论是一些学习习惯,还是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现状,可总结如下:首先,目前广大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科目学习时,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仅仅是将所有知识进行教授,而没有提炼更好的总结性课堂教学方法;其次,小学生年纪小,对事物缺乏准确的认识,和他们讲学好语文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是不会理解的,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缺乏的;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较为缺乏。这对于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的,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语文课堂效率,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兴趣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人脑指令人体去实施一定的行为。通过这个朴素的哲理我们可以分析出,意识对于人的行为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第二,应采用多种方式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复制到多媒体中,而很少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功能,多媒体有听说互动的功能,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施,在多媒体设施中安装对话软件,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小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三,请名校和外国的学生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如果能够请到名校和优秀学生参与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有助于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小学教师应该与小学生加强交流

交流和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和小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够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因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小学生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会了解到学生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积极和小学生交流低年级语文学习心得,并认真总结和小学生的交流内容,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小学生养好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提高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列出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每天督促学生的语文学习,监督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要有计划,因为只有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低年级语文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第二,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多给予奖励,在同学中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对表现自觉的学生加大鼓励和表扬力度。

四、总结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仅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对于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也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提高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为如何通过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7

>>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刍议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 浅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有关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分析探究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 浅谈信息化浪潮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浅析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浅议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思考 女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教育对策探析 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研究 有关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经济网,大学生防骗调查:30万调查者近三成测试不及格,2016.9.30,http://.cn/l/2016-09-30/doc-ifxwkzyh3839136.shtml.

[3] 俞雯祺,大学生“黑客”为炫技 盗取千万公民信息只卖千元, 浙江在线,2014.6.16,http://.cn/system/2014/06/16/020085113.shtml.

[4]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准黑客” 不为利益为“炫技”,,2014.8.7,06版, http:///html/2014-08/07/nw.D110000zgqnb_20140807_1-06.htm.

篇8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堂 课程 教师 环境 教学质量

课堂是学校有机体的“细胞”,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说到底还是要落到课堂上。但是,怎么落实到课堂上,这是原则性,根本性问题。理论指导实践,理念决定行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事关高职教育质量的方向和制度,怎样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改进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

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内涵

2014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天然要求。产业是职业教育之本,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前提,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融合,为产业发展服务。产业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因产业的需要而存在。

产教融合的产教不是生产之产,也不是教学之教,是职业教育与国家产业体系结合。在宏观上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基本关系。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培养目标和基本功能问题。体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最终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对接和结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既是理念层面上也是在操作层面、技术层面、途径(方式)上解决职业院校怎么办学的问题。校企合作可以设计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解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聘用、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等等问题。

工学结合是在理念层面上指导职业院校怎么培养人,怎么组织教学活动的问题,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时代需求,遵循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机制。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

2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教育中的落实

对于现代职业学校而言专业是支柱、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这一切理念、思路与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人才培养方案以下四点互为因果,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培养目标及规格”,是对专业的战略定位,决定着人才的行业定位、职业定位、单位定位和地区定位以及人才应具备的竞争能力,反映出专业的就业特色和优势。(2)“职业领域与职业能力分析”,是对“培养目标及规格”所确立的行业定位、职业定位 的具体展现和明确规定,是对人才应具备的竞争力的细化和具体化,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特点。(3)“课程体系与课程信息”,是在“职业领域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实现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具体规划和安排,是职业能力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4)“保障条件”,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提供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软硬件要素。

目前社会心浮气躁,常常忽略职业教育的品质灵魂。很多院校热衷于在短时间内造就新“理念”和“模式”,但忽视基本的教育规律,内涵建设却要弱得多。结果是“理念”五花八门,“模式”满天飞,常常用同样的词语,谈的却不是同一个事物。我们必须本着工匠精神来搞职业教育,那就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从改变我们的课堂做起。

3高职院校课堂改造的必要性

目前,在高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低效现状,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欠明确、教学内容人文缺失、课堂管理松懈、职教特点不够明显等等。先就课程、教师、学生,授课几方面说一下高职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学习,才能达到社会以及行业企业的要求。合理的课程结构、科学的课程内容才能有高效的课题教学。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仍存在着学科类型过多、缺乏整合性,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有的院校授课使用的教材是本科类的教材,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偏深,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更新,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也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达不到人才培养的标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出现重教不重学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部分教师职业情感淡漠,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课堂管理松散、教学组织随意,教学内容理论多于实践,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缺乏生动等现象,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入学标准的降低带来的后果是高职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有些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是差生的选择,因而自暴自弃、不求上进、不重视学习。课堂上学生表现出厌学、玩手机、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学生缺乏参与意识,课堂教学效果差。甚至有学生受“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影响,出现急于工作,不安心学习的情况。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飞快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与各门课程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就授课载体来看,除了教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和PPT课件。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学都采用的是多媒体的技术教学,然而部分教师因为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在多媒体教室里也往往只局限于PPT演示,没有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高职教育,我们有必要解决高职课堂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课堂进行改造。

4高职教育课堂改造的策略

4.1从课程改造我们的课堂

上述的核心要素是“课程体系和课程信息”。想实现工学结合,而又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我们可以没有教材、甚至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体系,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如果把一所学校比作一个工厂,那么课程就是这个工厂的生产线,学校组织的教学过程就是在生产线上生产产品的过程。如果生产线落后,那么无论生产技能如何精湛,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如果课程不合理,有时还会发生教学越努力,教学效果越差的情况。

职业教育在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回归“人格本位”的课程观,回归教育的本源,将“做人”、“做合格的职业人”放在首位。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伦理、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等多种要素融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改变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呈现方式,转向“工作过程导向”的体现职业教育自然属性的课程。和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学生企业“用得上”的问题。同时更要坚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岗位转变能力等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4.2从教师改造我们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助学的主阵地,尽管课堂是教师主导的,但并不一定是要教师亲自讲授的,即就是讲授的,也不一定是要教师讲授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有效的职业教育的课堂一定是“行动导向”的,教师必须要根据这一原则把课堂组织起来。“行动导向”的教学就是边学边做、“手脑并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与做,把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助学作用。学生学习的越深入,教师助学的要求就越高。

目前的现状是,职业学校的教师理论教学能力有余而专业技能培训能力相对不足,只有部分专业教师能够适应社会所期望既是教师又是培训师;既能开展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实习实训的“双师双能”素质要求。所以,要改造我们的课堂,还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并加大企业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教学工作的力度。

但是,职业教育的课堂也并不是冰冷的工作流程,同时也是充满人的活动的工作过程。因此,把情感融入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是科学,同时课堂教学也是艺术。课堂活动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生命体验的。目前的课堂有一种极端量化教学目标的技术化倾向,而忽略了课堂的“感情”。职业教育的课堂不只是会做了没有,更重要的还有在与他人的沟通交往、互动共情的过程中,不断地走向深刻的生命体验历程。

4.3从环境改造我们的课堂

世界上少有一家学校能够独立完成职业教育。

英国的“业本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即“将学习与工作角色相联系”的学习。业本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学习活动在工作场所里进行。职业教育在真实现场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但是学校把真实的生产线或者工作过程建在学校,这巨大的成本是不可能的,即使仿真也是困难重重。现代社会的主流是变化,知识在变、技术在变、理念在变、生活方式在变、生产方式在变,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会因为快速的变化而不能适应。“黑板白板上都种不出庄稼”,职业教育的课堂需要放在“车间”,放在“田间地头”。合理和现实的就是校企合作,以此为平台来实现工学结合的各种教学模式。其中现代学徒是比较优越的实现职业人才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可以最大化的为职业教育的课堂提供最真实的教学环境。真实的现场、真实的任务、真实的角色。都反映了学生学习环境的根本变化,这样的教学环境变化会带来课堂教学成效的根本性改变。

4.4从教育技术改造我们的课堂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提及:“信息技术对教(下转第10页)(上接第8页)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 “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建设50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00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满足职业学校师生教学需要,成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建成高水平数字校园网,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由此可见,利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创新高等职业的教育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是顺应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教育云、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学习、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育信息化的新名词越来越被大家熟悉并接受,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多媒体网络交互、虚拟教室和实验室为主的虚拟现实、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把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做有机的整合,利用信息化,把一流的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可共享、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呈现、课堂氛围营造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学习方式。真正的实现教育的信息化,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结语

教与学的结合,形成了课堂,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载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现代学徒制可以为职业教育课堂创造最真实有效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提高教学的效果。只有从课程、教师、课堂环境、教育技术四个方面改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切实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现状,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云,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教育科研 效益 科研成果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使教育健康规范地发展,就必须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给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益,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然而,在充分看到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性不断高涨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学校对教科研成果的消化吸收不重视,以至于形成了“多研究,少推广”、“墙内开花墙外红”的尴尬局面。教育科研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这深深地影响着科研人员从事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影响教育科研效益的因素

1、教育科研选题与教育实际需求不吻合

科研选题脱离实际教育需求是造成教育科研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许多教育科研人员并没有深入基层了解当前教育界急需什么样的科研成果,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申报课题,这样的科研成果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对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另外,科研人员在申报课题时还存在着“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审批并没有严格按程序执行,使许多没有科研价值的选题通过审核。这样,科研选题严重脱离实际,就不能保证科研成果为一线的教师与学生服务,教育科研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2、教育科研经费流失现象严重

充足的科研经费是保证课题质量的前提条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它必须有足够的成本支撑科研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然而,在科研经费年年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则显示,我国目前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科研经费黑洞已是公开的秘密,很多专家、学者争课题、抢项目,目的不是研究,而是让更多的科研经费流入自己的腰包。尤其是教育这一特殊的行业,它不是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社会上没有对口的部门直接划拨科研经费,而是依靠政府等的支援,科研经费的来源相对较少。这样,教育科研的成本较高,加之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较长,致使教育科研效益低下。

3、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急功近利观

目前,不正确的观念阻碍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进程。许多人对教育科研缺乏科学的态度,对“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理解不深甚至出现误解。他们往往认为第一生产力就是直接生产力,进而以为教育科研可以直接转化为教育效益。这种要求教育科研“立竿见影”的急功近利观念无疑妨碍了教育科研成果应有效益的发挥,使得教育科研成果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这就不可避免地挫伤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教育的对象是人,因而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要有一个漫长的效益周期。

二、提高教育科研效益的策略

教育科研效益的提高主要应从教育科研的选题、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着手,其中教育科研的选题是着眼点,科研过程中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着重点,从而提高教育的科研效益,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

1、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要适应教育实际需求

一方面,教育科研人员应深入教育基层,了解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需求,而不仅仅只从个人立场出发来申报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即使影响力再大的教授、学者也应该按科研管理办法的规定办事,而不是靠向熟人打声招呼就可以顺利地申报课题;再者,科研主管部门也不应该给“走后门”的行为亮绿灯,不管是有名气的教授还是新的科研人员应该一视同仁,遵照规定办事。这样,才能找到教育科研效益不高的症结,以便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加强对教育科研经费的管理

当下,教育科研人员通过虚报经费、收集假发票冲抵等手段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量科研经费的流失给教育科研带来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力度。例如,把对教育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审计与监督力度,公开教育科研经费的详细用途,加强对教育科研人员的法制教育等。真正使教育科研经费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避免浪费现象的出现,从而为教育科研效益的提高解决经济方面的难题。

3、转变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急功近利观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相当长的周期,教育科研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我们要允许相对滞后效应的存在,不能轻易地在短时间内对一项教育科研成果下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尤其是基础理论性成果推广应用的评价更不能操之过急。无论是由教育科研得出的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的新认识还是提出的新概念或新学说,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具有多大的价值,大多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确定的。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科研效益的发挥。

教育科研能够引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丰富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学校的科学发展;对于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益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广大教师要将“抓科研,提质量,促效益”的口号落到实处,扎实、细致、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教育科研效益的提高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教育科研是潜在的教育生产力,它只有通过推广和应用并在实践中加以 “消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方的教育科研存在重科研而轻推广、重成果而轻应用的状况,不少教育科研课题一结题就束之高阁,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总结、推广和应用,教育科研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状况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阻碍了教育科研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制约了教育科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思考和分析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是当前每一个教育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的认识

(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内涵

“推广”是指“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应用”则是指“使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是指包括传播、学习在内的一切扩大教育科研成果使用范围或起作用范围的活动。它包括教育科研成果的传播交流、自发运用以及有组织的推广和应用3种类型。狭义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则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教育科研成果的思想、内容和方法等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使之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经理解、内化、改造而转化为教育效益的过程。推广应用的成果既包括“课题型”成果,也包括“教改型”成果。本文中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取狭义之意。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基层校长和教师相结合的队伍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

(二)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内容

与 “物性”范畴的自然科学研究不同,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是一种“人学”范畴的研究。就内容而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两个方面:

其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只有当科研成果中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得到传播并被社会认可时,它才有推广应用的市场。为解决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学习、掌握和遵循教育科研成果所揭示和总结的科学规律和原则。同时,科研成果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也可启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持续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新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其二,先进的教育行为,即先进的教育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为解决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有必要将科研成果中所包含的新颖而实用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及时加以推广和应用。

二当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由于忽视成果的推广应用而效益偏低。即便推广应用,也大都是急功近利,步入推广应用的误区。分析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对症下药,有效地改变教育科研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状况。

当前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经世致用”的优秀成果供不应求。出于职称评定和业绩奖励需要,许多教师做课题时热衷于文献研究,习惯于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写论文、出专著,对教育实践中的现实矛盾和需要熟视无睹,对教育实践与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难点问题,既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也无法提出有力的对策。这种与教育实践严重脱节的教育科研成果,既难以向教育实践转化,也不能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周济部长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有些研究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漂浮在半空中,真是像形容的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很多论文抄来抄去,是简单重复的跟风研究,没水平,也完全没有现实意义。”2)点上热闹,面上冷淡。一方面,我们有众多的“课题型”“教改型”科研成果,一些学校也纷纷成为课题或教改的实验基地;另一方面,出于“同行是冤家”的狭隘竞争心理,地区间、学校间、专业与学科间要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意共享成果的“技术封锁”现象,要么习惯于凭经验和感觉办事,不愿也不想推广应用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点与面、提高与普及没有很好地结合,致使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出现点上热闹而面上冷淡的现象。3)被动应付,半途而废。受“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的鼓舞和启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以下发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推广应用某个成果,但有时也会因未考虑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成果应用者的自身条件等因素而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在这种行政命令的外部强制推行下,广大教师在推广应用某个成果时,大多只对结果感兴趣,而对课题研究的艰辛过程望而却步,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半途而废。4)问题不清,目标模糊。任何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产生的。但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成果应用者们往往不能亲身感受这些问题,也很少对课题的研究目标加以分析和揣摩,其推广应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要么不知道究竟在推广什么或为什么要推广,要么无法理解成果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精髓,得其形而忘其神,盲目模仿,不得要领,步人“问题不清、目标模糊”的误区。

导致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步入误区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来自事物的外部,有的来自事物的内部,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第一,成果的类型和质量是影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内因。一方面,由于教育科研管理与成果评价的机制尚未理顺,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一直都是根据获得课题经费的多少、参与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所获奖励的级别和数量来确定。许多教育科研不是面向教学实践需要,而是单纯为了追求所谓的 “学术价值”而进行的与实践相脱节的研究。“纸上谈兵终觉浅,闭门造车多无用。”这种研究所产生的成果并不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既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也没有取得经过科学验证并具有较为稳定的成效,成果本身很难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教育科研中,“应用型”“开发型”的教育科研成果实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而言,教育科研成果可分为“基础型”“应用型”和“开发型”3种。“基础型”研究主要以取得较高的学术价值为目标,相对而言易于评价(现有的国家评奖制度即较适用)。相比之下,“应用型”“开发型”研究由于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涉及更多的环节、更多的方面且具有更大的风险(除管理风险外,还有教育环境风险、经济风险、社会评价风险等)而难以准确地进行评价。因此,当前这种过多偏重于“基础型”成果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应用型”“开发型”教育科研成果的忽视,同时也诱导教育科研工作者将过多的精力用于对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的追求而忽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二,外在激励机制的缺乏和评价体系的不足是影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外部原因。在基础教育领域,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依据升学率。迫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苛刻的社会评价,高分和高升学率仍然是广大教师现实的 “硬”追求。相比较而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则只是费时费力的“软”任务。与高分、高升学率挂钩的经济利益远比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更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缺乏进行成果推广应用的内驱力。即使想推广,也没有充裕的时问和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形式基本上是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开成果鉴定会或评奖。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校等成果应用部门的发言权很少,评价标准在现实操作中被抽象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也即文本质量。这些评奖结果与高校科研人员的利益密切相关(关涉工作成绩评价、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进修资格获取、科研经费申请等)。于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部分教育科研人员和单位有意识地选择风险性较小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外在激励机制的缺乏也使教育科研人员对成果的推广应用抱有畏难情绪。较之纯粹的基础研究,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难度很大。做基础研究,科研人员只需跟自己“较劲”,仅仅在一个领域内努力即可;而与学校合作进行成果的推广应用则需要科研人员具有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统筹能力等,同时还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情,费时费力。

第三,教师不能对教育科研成果自主创新地加以 “内化”是影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又一外因。不同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教育是一种有着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具体实施时,需要考虑许多具体情况,如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以及推广应用者的自身条件等。同样一个成果,甲在A班应用会成功,但乙在A班应用却未必能成功。同时,对于接受者来说,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复杂的“内化”过程。科研成果只有“内化”为推广运用者自身的精神财富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推广应用者不用心吃透研究成果的实质和背景,把握其精髓,不能在深入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理论反思,揭示研究规律,就可能步人“盲目模仿、目标模糊、问题不清、半途而废”的误区。

三促进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策略

(一)转变急功近利的成果效益观

不正确的观念阻碍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进程。许多人对教育科研缺乏科学的态度,对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理解不深甚至出现误解,认为第一生产力就是直接生产力,进而以为教育科研可以直接转化为教育效益。这种要求教育科研“立竿见影”的急功近利观念无疑妨碍了教育科研成果应有效益的发挥,使得教育科研成果和人才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不可避免地挫伤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教育的对象是人,因而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要有一个效益周期。我们要允许暂时的相对滞后效应的存在,不能轻易地在短时间内对一项教育科研成果下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尤其是基础理论性成果推广应用的评价更不能操之过急。无论是由教育科研得出的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的新认识还是提出的新概念或新学说,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具有多大的价值,大多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确定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论文或专著的发表是基础理论性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但论文的发表数量或专著的出版情况只能部分地反映其成果的水平和价值。只有当论文中的观点或论据被他人参考、借鉴、引用或用以指导实践时,成果才应视为被推广应用。因此,要对教育科研成果尤其是基础理论性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出正确的评价还需要对之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

(二)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供需结合”

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既需要成果生产单位的 “生产与供应”,也需要成果应用单位的积极响应,“供”与“需”要紧密结合。

第一,要研发出足够多的优秀成果以供推广之用。教育科研要努力解决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产生 “有的放矢”的优秀成果以供推广之用。一方面,我们应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努力将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设计思想和方案,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另一方面,我们要倡导以课题为中介的合作研究和交叉研究。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实际需要,组织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参加联合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例如: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在学校中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管理人员就宏观决策问题进行合作研究等。同时,鼓励在基础研究、应用与开发研究上各有主攻方向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适当的交叉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的,也要开展应用与开发研究;以应用与开发研究为主的,也可从事一些基础研究。

第二,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增加其信度和效度。实践是检验教育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熟的教育科研成果才能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然而,一些教育科研成果由于缺乏信度和效度而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些教育科研成果要么缺乏可靠性,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却得不到同样的结果;要么结果难以被证明,研究成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不大甚至不能被科学解释,研究成果能被推广的条件不佳甚至不能被复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找出能突出其精髓的要点,编成成果公报;其次将教育科研成果放到教育实践中加以检验,去除一些 “想当然”的成分,增加其信度和效度。

第三,进行招标,促进 “供需结合”。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关注成果应用的自愿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成果研发者和应用者要“两厢情愿”:前者既要有转让的愿望又要有接受检验的勇气,后者要充分认可、接受该成果并愿意在本校做推广实验;成果应用者在应用某项成果时,要充分考虑其与本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是否一致、吻合;成果研发者要理性地选择自己的合作单位,成果的应用单位也需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是否符合要求等。笔者以为,实行招标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成果应用研究招标,按一定的标准精选并确定一些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然后召开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让“供需”双方明确各自的职责:成果研发者主要承担指导工作,在指导中进行研究;成果应用者主要是学习和应用,在学习和应用中研究。总之,教育科研成果的研发者与应用者要密切合作,进行“捆绑式”研究,责任共担、经费共用、成果共享。这样既可以检验和完善成果,又可以积累成果推广经验,在成果研发与推广应用之间探索出一条成果转化的新路。

第四,共同制订推广计划,组织推广活动。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同,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会因各级各类学校的条件不同而遇到不同的困难。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考虑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状况、生源状况、学校管理,等等。因此,成果研发者与应用者共同制订推广计划,按照程序有目的地组织推广活动是落实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必要环节。从程序的角度看,成果的推广应用大致可包括以下 6个环节:确定推广应用的成果;制订推广应用计划;学习成果及相关理论;组织培训、现场示范和指导,落实推广应用的措施;反馈调整,交流研讨,发展创新;总结经验并对原成果进行再评价。其中,成果推广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成果的名称及推广应用的目的、内容、范围、过程、评价、条件、风险与补救等。

(三)加快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一个指挥棒。如果教育科研人员因进行成果推广应用而得到肯定,他们就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反之,他们只会把它当作副业,社会再呼吁号召也没有用。长期以来,虽然国家和教育科研单位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成果推广应用中的激励力度问题,但收效甚微,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学校与教师进行成果推广应用的内驱力不足。鉴于此,我们应加快建立激励机制,以推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