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般来说,‘良好的品性’的获得是需要通过教育和传授来进行的。”就是因为“品性”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我们更加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品性教育。一名优秀中职学生,不是仅仅体现在技能上,必须智力,技能,个人,社会四个方面均衡发展。我认为中职品性教育应该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进行,通过家长,企业渗透日常教育中,在不知不觉地净化了每个学生的心灵。坚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相信我们的品性教育能更上一层楼,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
一、 教育工作者自我完善,提升个人品位
教师不但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老师身上看到诸如诚实、公平竞争、替他人着想、宽容、共享等品质,同时,要力图通过培养品质道德和民主价值观的教学计划和多种教学方法来给学生提供经验,努力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要逐步更新教师观念,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引入参与式、渗透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完善品性教育的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从而可得提高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品位,是加强对学生品性教育的前提。
在中职学校中,多数学生的家长说,孩子在家管不了,还是老师的话能听进去些。可见,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他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注重为人师表,构建自身形象。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才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品性教育
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是学生品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我校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技能节四大节日活动中,学生陶冶了情操,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完善,良好品性的形成。爱心义卖,消防演练及法制教育,食品卫生知识讲座,使学生受益匪浅。班级的早读“三字经”;“文明礼仪·伴我行”,“中国梦·我的梦”,“校园禁毒”主题会等特色活动为载体,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化了,让学生产生梦想,为之努力,从而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同时针对学生社会化的问题包括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的问题,和父母之间沟通问题,和别人之间如何交际的问题以及他们以后在社会上会遇到的问题,通过设计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课,来讨论、体验如何去面对,处理这些问题。从而达到对学生品性教育的目的。
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来获得最佳品性教育
学生的“德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其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与行为习惯密不可分的。父母是孩子的最初教育者,比学校更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和与众不同,因此他们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不仅仅是得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还要关注学校方方面面的信息,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而中职学生的家长在谈到与孩子交流时,家长们存在两方面困惑,一是:自己忙,没有时间去和他进行,另外一种就是总感觉孩子不听话,没有共同话题。通过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QQ群”为家长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家长体会到“家长是引导者,孩子是决策者”,“生活上,学习上是伙伴”等让家长理念发生变化。家庭、社会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品性教育氛围,让他们在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去学习并接受那些整个社会所倡导的好的行为。
四、改变评价机制,促进品性教育的发展
以往,人们也强调品性教育,但是究竟实施情况如何,学生的吸收情况如何,除了学生的考卷和日常行为,学校无法去准确横量的。很多时候,学校没有很强烈地去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意识。总是认为,他们学的如何和自己以后的未来关系最大,学校不必为此操心。最近,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品性教育效果的评价而且在评估方式上,除了原来的考试外,增加了更新的评估方式。通过整个学校的运行情况的资料来衡量,比如,学校出勤率的变化,学校暴力事情是否减少,问卷调查的普及等来考核学生的品性教育。
篇2
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
1.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
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与毕业生的接触,发现部分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能从事什么职业,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因为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临近毕业了,却无法找准定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清楚自己的需要,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通过SWOT分析法、5“What”法等测评方法,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大学生根据人职匹配理论进行职业定位,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
2.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当前,大学生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误区,如“只愿去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愿去新(新疆)、西(西藏)、兰(兰州)”,“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清自己,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储备,帮助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克服就业的种种误区,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3.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②就业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充分准备、准确定位,而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技能不熟练。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到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学会发展,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层次。
4.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总量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递增,而受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毕业生的岗位数量却在减少。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找工作时看一步走一步,盲目追求高薪、待遇条件较好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再重新选择,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技能、关系等,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耽误时间。其实,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全面的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会更科学、更高效,也有利于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自身发展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刚刚结束高考,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开始进入自主生活和学习阶段,部分新生会表现出不适应的现象,如学习兴趣不明确、缺乏长期目标、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适应基于自我管理的大学学习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新生做好学业规划,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树立他们的生涯发展规划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有效形式。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轨和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加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设定阶段性计划,并实事求是地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毕业生在毕业前完成规划意识的建立,到了工作岗位后,他们的职业发展会更加顺畅,提升工作满意度,实现高质量就业。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中心,倾向于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信息的、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就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但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应该是职业生涯指导,即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清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整个高校的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在新形势下顺应时展的要求,实现部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 能转型。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基础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人才在市场上的合理配置
大学生的理想职业生涯,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达到个体和社会共赢。就业不是单纯地“找工作”,它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职业选择。盲目就业会给人才市场造成混乱的局面,从而导致学生与企业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在竞争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只好盲目就业,甚至失业;另一方面,庞大的求职应聘队伍增加了公司选拔人才的难度,甚至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学生引导到了“人职匹配”的选择道路上,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为人才市场的供求理顺了秩序。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降低离职率和就业压力
由于缺乏指导,没有长远打算,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盲目择业,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出现随意违约和频繁跳槽的现象。而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在择业时往往很慎重,能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离职率。一些大学生“契约意识”淡薄,随意地更换工作,频频跳槽既会影响个人职业的稳定发展,也会导致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谨慎选择,形成另一种就业压力,从而使大学生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择业、积极从业,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就业的有效举措,而且也是推进高校就业工作与时俱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 特殊教育 意义 价值
从一般性质上来考察综合实践课,其不但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同时,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在实践中,不断地产生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人又通过主体客体化的活动来指导实践。关乎这一过程,将促进人本身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谓“特殊教育”可以理解为: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增强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比重,就直接体现了上述概念中,关于“特别设计的课程”这一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以“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为题,目的就在于对特殊教育教学环节中,有关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法乃至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探讨。这里指出,本文关于特殊教育所针对的学生为:智力残疾的学生。
一、特殊教育的特点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对聋童没有进行早期语训,就会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也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因此,特殊教育也更强调大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关于综合实践课的意义探讨
受到智力发展水平滞后性的影响,智障学生今后如何较好地融入社会,则成为了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微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表现为:可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从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表现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实现智障学生与普通人平等的生存权。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1.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不可否认,存在智障孩子的家庭是不幸的。家庭给予他们的关怀能满足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关乎他们未来的生活,却成为家庭所难以面对的问题。具体考察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使他们今后顺利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发挥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作用。
根据上文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其中有一项关键的要素就是: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该要素,就需要综合实践课来帮助。通过有关家政服务的训练,如洗衣服、客房服务、插花、面点制作等。就能在不增加学生的理解与操作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最终,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
2.为学生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奠定基础
关乎平等生存权则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的。这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商品化社会的特征逐渐清晰。人口的生存需要,除了拥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外,主要还是通过个体劳动所获得的工资,在市场进行商品交换来实现。因此,智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所获得的技能,便成为他们今后自食其力的砝码,更是他们今后获得平等生存权的前提。
三、关于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根据上文的论述,已经知道了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意义。这里,就综合实践课的价值进行一定的探讨。本文将从:(1)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优化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3)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这三个方面着手。
1.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增进特殊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力度。从而,培养智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的客观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2.优化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不重视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在教学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形成今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殊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就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3.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作为综合实践课的又一个功能,就是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具体而言就是:(1)增进了学生融入社会的勇气;(2)缩短了学生融入社会之后的适应期;(3)强化了学生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目前,在特殊教育领域普遍增强了综合实践课的开设。这里,本文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综合实践课应遵循“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在设计中还应紧密围绕各科目的综合训练,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杜高明.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干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1).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STS;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和《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现有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数(含研究生培养机构、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教育机构)4300多所,高等教育的总规模突破3000万人。从数量上讲,中国已经跻身于高等教育大国。然而,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在质量上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仍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美国《大西洋月刊》于2012年2月16日刊登题为《为什么中国没赢:美国高等教育依然好得多》的文章,指出中国大学课堂的缺点或多或少众所周知――死记硬背、过分讲究学业表现,每周上课时间超过25学时,班级人数过多;大学生通常拥挤在4人间或6人间的宿舍(很多学校还有8人间或更多人一间),缺少学生社交场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的概念狭隘,重视学业而忽视学生发展等等。文章一出,立即引起国内诸多媒体热议。然而,国内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如此。
一、历史:STS教育,从价值理性角度反思传统科学教育
(一) STS的兴起
英国科学家斯诺(C.P.Snow)于1959年5月在剑桥大学发表了题为《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的演讲,提出西方社会生活中“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裂、冲突,这一观点被称为“斯诺命题”。而工具理性的盛行强化了两种文化的对立,由此带来教育领域的诸多困境。随着社会工具理性的愈演愈烈,科学在一段时间里被视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客观真理”,科学文化全面压倒了人文文化,后者变为弱势,甚至在某些人心目中成了百无一用的东西。在科学知识至高无上的体系下,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极端崇尚科学能力,片面强调智力水平。库恩(T.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历史主义科学哲学观,其“范式理论”(paradigm)挑战了传统科学教育的基本假设,也推动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破坏等社会问题,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科学社会功能的反思。在这种背景下,STS运动应运而生。[1]1982年,美国“全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发表了题为“科学、技术和社会:80年代的科学教育”的宣言,强调要引导学生将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与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代公民。随后,各种形式的STS教育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问世。
(二)STS教育
1.STS概念和基本观点
STS的英文为“Science-Technology-Society”。STS教育源于人们对滥用科学技术和由此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反思,也是对过去崇尚理性探究而忽视其社会价值的传统科学教育的反思。[2]迄今为止,中外学者们还没有就STS概念达成共识,美国大多数学者通常将STS视为科学史、技术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研究的总称。[3]STS教育集中反映了科学教育中的价值理性,被称为科学教育的范式转换,被视为当今科学教育的主流。
毕华林教授将STS教育的基本观点梳理为:科学教育应该教授与当代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知识;内容应该与个人需要有关;应该在把科学教育视为人类整体知识的一部分这样的更加综合性的背景中学习科学知识;应该让受教育者了解科学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发现给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难题以及获得公众支持的重要性等。[4]
STS教育注重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能运用知识和技术改变自身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状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对社会公众问题的参与意识;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能及时触摸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STS课程
STS课程因应了西方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综合了社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的所有课程形式的总称。“将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问题引入科学教育领域,用富于人文关怀的批判性视角来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积极地帮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形成恰当的科学伦理观,并培养他们做出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的能力。”[5] STS课程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个人发展目标。换言之,它更关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在教育目标方面,它追求的是全面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实际上是将科学领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扭转”;教育内容“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为大多数人的未来生活和职业需求做基本的科学知识与科学能力的准备”;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学生的个人探究和主体体验,反对以专制的态度将现成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6]。
从STS教育的发展来看,主要集中在非高等教育领域,但我们发现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越来越重视从社会价值理性角度解读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例如,有学者就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典型的STS具体案例分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找到行动上的理论来源。[7]
(三)STS教育中的价值理性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把人类社会活动的合理性分为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和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工具理性只关心如何借助理性达到预期目的和这一实现过程的程序与条件,忽视这一目标的价值意义,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而价值理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对目标作出整体性与终极性的价值评估。
科学教育的内容与个人的生活需求相关,首先要求学生树立价值观,从而产生科学学习的动力,以及应用科学技术的方向。STS教育在反思传统科学教育的基础上更多体现了价值理性。
孙可平博士通过对STS教育目标进行系统考察,发现所有的STS教育项目都扩展了科学教育的目标,突出了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文化的目标。在发展个体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对科技议题的决策能力、发展学生的价值与伦理观念等个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STS教育还提倡,扩展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对社会生活中的合作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由此可见,STS教育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
二、现状:高等教育领域,工具理性盛行、价值理性缺失
近年来,受教育科技取向思潮的影响,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新的“斯诺命题”正在上演。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的过多干涉,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定位,催生了高校盲目合并、官僚机构的庞大和学术的政治化倾向等问题;将一切指标尽可能量化,“唯论文数量论”、“唯科研项目论”、“唯高级人才百分比论”、“唯毕业生就业率论”等在高等教育界长期盛行[8]。
冯建明教授在《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中指出“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水平大学对价值理性的追索”。例如:大学越来越面临精神缺失和文化危机;道德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并未与大学校园的外在形象同步提升;随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层次的丰富而来的是全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批评;科学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却乏重大成就可陈;论文、项目、获奖、专利等反映学术能力的数据屡攀新高,而大学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备受质疑和批评;大学教授队伍庞大与传统的师表形象和人们期待的科学巨匠、人文大事似乎渐行渐远。冯教授认为:“对此,我们当然可以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我国高水平大学在一段时间以来重指标轻根本、重数量轻质量、重物质轻精神、重科研轻教学,偏离了价值理性的发展轨道所致。”[9]高水平大学的价值理性缺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内高等教育领域价值理性的弱势地位。
至此,在高等教育领域,工具理性完全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
1948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做了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报告,告诫清华学子,文理教育的分家会导致人的片面化。[10]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将大学的基本职能限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实际上或者脱离于时代,或者屈从于社会需求。国内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均按照政府或市场的需要来培养国家定向需要或“适销对路”的人才,弱化了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理性教育,这实质上是一种被工具化的人才培养。在工具理性主导下,高校围绕着效益产出转、专业设置围绕着市场行情转、受教育者围绕实用功利转,高等教育以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专业人才为目标,忽视了教育之于人的意义,导致高等教育工具理性过于凸显、高等教育价值理性逐渐弱化。[11]特别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国内高校之间规模效应带来的竞争压力,最终使高等教育一边倒地投向了工具理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价值理性的缺失现象;高校教育者和学生都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教育中一味追求有用的学历、证书、知识、技能等;解决了“如何做”的问题,却忘了解决“为什么做”的疑惑。就个体而言,很多学生虽然有高学历,找到了高薪职位,但他们生活并不幸福,反而内心焦虑迷茫;对于社会整体,我们看到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类毕业生盲目创业,以及中国社会精英层普遍无原则、无责任甚至无良知的现象。一方面毕业生受到科技商业明星的榜样蛊惑,崇拜他们工具理性带来的成功、财富与地位;另一方面,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由于价值理性的孱弱,除了外表享受风光,实则精神不平和、心灵不幸福,因为他们所受的高等教育并没有使他们得到价值理性的训练,没有解决好使命感,没有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三、趋势:高等教育,呼唤价值理性
(一)高等教育要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在追求科学的工具理性行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价值理性给予信念、意志等精神支持。如果不能解决“求知是为什么”的价值理性问题,科学发展的工具理性将失去意义。
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和实现途径。通过工具理性阶段性地对人自身生活环境的开拓,不断促使价值理性确立新的人生终极意义与目标,为实现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现实支撑。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价值理性解决主体“做什么”的问题,而工具理性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两种理性分别作用于不同层面,只是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广泛应用,功利主义等各种因素使工具理性占了主导地位,价值理性日益失落,两者之间疏离和扭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各种危机的根源。工具理性主导下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衍生出环境、能源等相关政治、经济、甚至社会道德、伦理等问题,人们对价值理性回归的呼声就愈来愈高。在高等教育层面,急需价值理性来平衡工具理性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而价值理性对高等教育的指导也将更加深入、全面。
(二)价值理性的传承是教育的本质与前提
爱因斯坦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演讲中,对“这一支以应用科学作为自己专业的青年人”提出忠告:“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于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标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价值理性的传承是教育的本质与前提,人类探索科学领域,是为了使自身得到更大的解放,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如果忘记这一初衷,教育则会沦为异化人本身的工具,使绝大多数人不能得到身心的解放与自由。
(三)价值理性之于高等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在其他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和塑造在人格、精神上健全、完整的人。台湾学者黄俊杰认为:“大学之基本功能在于教育,在于引导青年生命的成长。”[12]价值理性对高等教育的深刻意义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凸现。保留高等教育的价值理性,才能对现实高等教育发展起到精神引导和平衡作用。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Abraham Flexner)在《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中谈道:“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西北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安心教授,针对教育部提出“高校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的“专业淘汰制”规定,提出,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对受教育者个体进行关注;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了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的一切工具目的也将会变得没有意义;重视高等教育的价值理性,可以防止高等教育沦为“精神退化的制器工厂”。[13]
参考文献:
[1][2]高芹.STS教育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6-8.
[3]刘兵.STS与基础科学教育[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7-13.
[4]毕华林.STS教育与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12-15.
[5]杨明全.STS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07(7):5-8.
[6][9]冯建明.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14-16.
[7]马会端,陈凡.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国际STS研究的多元化走向――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IASTS)会议述评[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6,10(5):106-112.
[8]王萍.高等教育要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J].教育探索,2010(10):9-11.
[10]杨明全.论当代科学课程的人文取向[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暨首届研讨会论文集[C].2008-12-12.
[11]安心,刘拴女.呼唤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质量观[N].中国教育报,2011-08-22(8).
篇5
关键词:园本课程再开发 园本研究 一日整合教育方案
“一日整合教育方案”是“园本课程‘再开发’的园本研究”的前期课题“园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在“园本课程‘再开发’的园本研究”中继续深入思考和探讨其价值。为促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及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一、“一日整合教育方案”的理论价值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理念和精神。
《纲要》的理念和精神是“一日整合教育方案”设计的方向。《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作用,调动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纲要》关于教师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和树立开发、利用资源、共享资源、促进发展等理念。对“一日整合教育方案”具有方向性和理论性的指导意义。
1.树立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理念,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
2.树立有机整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的理念,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
3.要求教师将课程、资源、教育手段及孩子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发现幼儿一日生活、环境及各领域内容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
(二)生态生物学理论。
美国学者U・布朗芬布伦纳(UriBronfenbrenner)创建的生态生物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关系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所组成的。
1.微观系统:这是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其周边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
2.中间系统:它是处于微观系统中的两个事物(如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外层系统:它对儿童的发展只有间接而无直接的影响,比如,父母工作场所、家庭生活条件、各种视听媒体等。这些都会渗透到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去;
4.宏观系统:它是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来自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价值观念、信仰和信念、历史及其变化、政治和经济、社会机构等。例如,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更强调集体主义;
5.时代系统:它主要是指儿童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所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
这些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的同心圆――同心圆模式。如上图:
该理论系统表现的同心圆模式与“一日整合教育方案”的构架图有相通之处。具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如图所示:
“一日整合教育方案”的架构图,呈“日”字框,框内似太阳状的圆圈意为幼儿一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充满阳光,既能点题又具有艺术性地表示一日整合教育的架构。圆心的上下左右的长方块是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类型,其中教学活动呈纵向贯穿全日;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呈横向与教学活动相互交叉;同时目标整合、内容整合、方法整合、资源整合形成整合的整体。体现了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以教育评价为归宿;集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为一体的有机循环整体。
(三)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教育家H・加德纳(Hoe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每个儿童身上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多种智能,教育工作者只有加强学校和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为儿童创建一个开放的、支持的环境,才能发展儿童的智能强项,改进儿童的智能弱项,促进儿童心灵全面而充分地成长,使儿童将来能够大有作为。
该理论对“一日整合教育方案”的启示:
1.既要注意挖掘社区物力资源的潜力,也要重视发挥社区人力资源的作用。
2.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一日整合教育方案”设计的源头。他的“活教育”的课程论提出:(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2)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3)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4)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教学。他的课程论强调了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宝库,是活教师,是活教材”的理念;体现的大课程观、整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社会教育观与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倡的生活化、社会化、幼儿化、环境化、主题化、整合化、渗透化的课程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与“一日整合教育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意义。
(五)瑞吉欧的方案教学理论
瑞吉欧方案教学体系诞生于意大利北部一个名为瑞吉欧艾米里亚的小城,由当地的杰出人文主义教育家马拉古兹发起并领导。方案教学的特点就是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与周围事物发生交互作用,自主地丰富和完善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向更高一级的认知阶段发展。方案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在满足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让幼儿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瑞吉欧方案教学的理论是以整合的观念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重视活动内容的整体性,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注重真实生活和环境在幼儿自主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这一教育理论对我们探讨“园本课程开发”的“一日整合教育方案”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一日整合教育方案”的实践价值
(一)明确整合什么
1.观念整合――即整合对指导“一日整合教育方案”的各种理论观念,注意各种理论的联系和渗透。避免机械的、片面地理解某些教育观念。
2.目标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是指把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的目标进行整合制定。
3.内容整合――是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是指以主题为主线,联系和寻找幼儿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及各领域内容与主题的结合点。并进行整合。
4.资源整合――是指充分挖掘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与主题内容有关的、潜在的教育资源,并加以提炼、运用和整合。以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幼儿学习空间。
5.方法、形式及手段整合――方法、形式及手段整合是指灵活运用学科、区域、环境、游戏、生活、家园共育等方法、形式和手段,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经验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重要的是在实施教育活动中的灵活整合。
6.发展整合――是整合教育中核心的整合,是其它各项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实现了发展的整合,才能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
(二)明确如何整合
1.视一日生活为一个教育整体
幼儿园一日生活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一日整合教育”的源泉,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可概括为三大块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
学习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生活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游戏活动是课程内容整合的重要方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日整合教育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要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的资源及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资源利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学习联系生活、利用生活,游戏反映生活、反映学习,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
2.关注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教育内容之间的整合
(1)学习活动内容的整合。专门的学习活动内容整合主要表现在学科领域方面。领域内容整合的常用形式有:
领域内的整合:同一领域内容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如,关于动物的知识,经常与关于植物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与一定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联系在一起,甚至还跟科技联系在一起,其中也很可能有分类、数量等数学的内容。
领域之间的整合:多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如:主题综合活动――“动物”,认识动物;动物的分类;有关动物的故事;有关动物的歌曲;有关动物的主题画;玩动物运动会;与动物交朋友等一系列活动中,将科学、数学、语言、音乐、美工、社会、健康等有机整合在一起。
(2)游戏活动内容的整合。主要表现在各项游戏活动内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再与学习活动内容整合渗透。
(3)生活活动内容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一日生活的各项生活活动内容和生活环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再与学习活动、游戏活动整合渗透形成“一日整合教育方案”。
“一日整合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是在主题综合活动的基础上丰富和创新的,表现在重视生活活动的资源的利用,主张把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的内容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主题内容贯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的学习形成一整体。
(三)明确如何实施
1.交流与整合――即班级教师每天上午在活动前须进行交流、整合各自的活动内容(资源),建立各项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整合教育的目的。在这过程中,教师们凝聚集体的智慧,解决共同的问题,体验思考的乐趣,成为研究的共同体。
2.拟定或调整活动方案――交流讨论如何将主题与学科活动有机联系再分解到区域活动中;如何将主题渗透到生活环境和游戏活动中;如何进行家园共育;使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3.活动的开展、开发和创新――将“一日整合教育方案”付之实践。
一个合理整合的活动应该是各种活动要素有机结合的活动。如何才能使各种活动要素有机结合,实现真正的活动整合?主要通过活动的开展、开发和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实现“一日整合教育方案”。在活动的开展中实现活动目标;发现问题及开发利用潜在而广泛的教育资源,同时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设计。
4.活动的生成与开展――教育情境的生成和教育机智的运用。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活动的情境是经常变化的,有些信息与当前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且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应充分利用。这就是要求教师有一种生成意识,生成能力,对幼儿的新需要、新兴趣、新发现有接纳和支持的态度。把即时性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手段整合起来,补充和生成新的整合活动方案。
5.评价与反思――即交流、分享、反思一日生活活动的过程。
班级教师每天下午在幼儿离园前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集中交流和回顾幼儿一天活动的情况,以评价活动方案实施的效果。如:活动方案整合效果如何?幼儿的表现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等。并酝酿明天的“一日整合教育方案”。
“一日整合教育方案”是一个独特的园本化课程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整合教育模式。它追求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强调教师树立整合教育的理念;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和整合;主张计划的预定性和变通性以及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有机整合的灵活性;避免以往教学计划单一、目标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现象及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之间封闭、割裂的现象;将以往的单一、封闭、割裂的一日生活现象转变为集“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为一体化的整合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勤.幼儿园实施整合教育的实践研究.松江教育.
[2]唐燕.一日整合教育方案的探讨.新课程实验与研究,2004.
[3]唐燕.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篇6
一、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多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于学生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德育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创新德育教育方法与路径,适应现代社会思潮,是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与课题。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二)契合当代德育教育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当代小学德育教育要求和传统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理念与思路,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适应当今学校德育教育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与科学认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
(三)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新形势下开展小学德育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切身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在面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时候,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认知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人本理念,是创新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保障,符合现代德育教育的规律与发展路径。
二、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
(一)注重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小学德育教育愈发强调文化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渗透与强化,通过构筑学生文化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真正让文化成为指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有力武器,让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命力,推动德育教育不断发展,推动总体德育教育效能不断提升。利用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学校德育教育,要不断创新挖掘、提炼总结,从繁杂的文化体系中提炼出适应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让文化真正成为引领德育教育向前发展的核心,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与接收程度,实现当代德育教育目标。
(二)落实校本教材教育方式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摒弃传统的德育教材观念,创新教材认知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树立校本教材观念,提升教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德育教学资料。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重视,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教材认知观念,开展多元化教学,有效整合德育教学资源,实现科学教育目标。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通过编制校本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箴言纳入其中,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契合学生实际,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三)注重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
开展德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教育对于小学德育教育来说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素质的道德人才,有效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德育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利用生活检验自己的道德水平,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将来深入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基础教学,这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背道而驰,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要从理念和方式入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充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认知调查 刷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37-0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发表了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如今,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社会急剧转换的特殊时期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激烈地碰撞和冲突,其人生态度、义利观念、政治观念、道德准则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决定着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是十分有实际意义的。
二、刷单问题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解大学生对于刷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笔者对山东青岛某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9份,收回问卷148份,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为95.97%,并利用SPSS 22.0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更深入的调研并分析问题,我们把大学生分为做过网络兼职、做过兼职、做过勤工俭学工作、没有做过兼职四类。同时,为全面了解被调查人的认知情况,问卷共33个问题,主要从大学生对刷单问题认知(14道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认知(11道题)、以及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8道题)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其中大学生对刷单问题认知包括大学生对于刷单认知情况基本调查、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个体辨识、社会大环境因素同大学生对刷单认知的相互作用3个维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认知由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个人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矛盾、大学生中社会主义价值观偏差3个维度,见表1。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问题分为个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对高校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兼职的建议两个维度。对于各维度中的程度性单项选择题进行量化处理后进行问卷信效度考察,问卷整体信度为0.941,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大学生对于刷单认知情况调查
(1)什么是“刷单”
所谓刷单,指具有网络经营资质的卖家,为了提高网店等级以获得更大的经营权力,或者增加所售商品的声誉以扩大产品的销售数量,直接或者间接付款请人假扮顾客,用虚假购物方式营造一种产品畅销或服务良好的假象,从而提高网店的排名和销量并获取好的信用等级,以此吸引真实的顾客的行为[1]。
(2)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被调查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23.08%的被调查大学生曾经做过网络兼职,可见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较快的群体,做过网络兼职已经占据大学生兼职生活不小的比例。同时,有高达92.3%的人选择了在网上购物时会一定程度的“重视商品的评价,但只作为购买的参考”,无形中这也为刷单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衍生了层出不穷,屡禁不绝的刷单现象。为更直接的了解大学生对刷单人群的准确认知,问卷提出有关刷单人群问题。综合基本调查,笔者认为该基本调查部分存在大学生网购重视历史评价,对刷单的认知度较高,以及大学生网络兼职升温的特点。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及掌握现状
(1)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能够保障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的稳定和发展[2]。问卷设置四个问题,包括一个连线题,来直接或间接的调查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程度。为直接表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识,问卷提出问题“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61.5%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说过,没有刻意了解”。综合来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欠缺,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2)大学生个人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矛盾以及偏差问题
由于大学生个人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矛盾和偏差两个问题联系紧密,笔者在此处一并说明。为分析在涉及到大学生自身的个人利益问题时,大学生的做法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取向的联系,本文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驱动因素,刷单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学术诚信三个方面来了解。首先,对于问题“您什么情况下会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达77%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需要的时候”;相反,仅有30.8%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会出于兴趣原因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这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相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地不良影响。
(3)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个体辨识
早在2014年1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颁布了《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其中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为网络商品交易提供信用评价服务的有关服务经营者,应当通过合法途径采集信用信息,坚持中立、公正、客观原则,不得任意调整用户的信用级别或者相关信息,不得将收集的信用信息用于任何非法用途[2]。”为了解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性质的辨识,该部分设立五个问题,基于对于刷单性质、影响、处罚方式及力度、个人看法四个方面对被调查大学生进行提问,对于刷单性质的认定,人群选择分布较为平均,如表2。为研究刷单性质认定和被调查人群分类之间的关系,对此笔者做了相P性分析,如表3,通过对人群分类和刷单性质认定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0026,这表明人群分类同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性质认定相互没有明显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刷单行为性质认定的比例体现了网络兼职对于大学生对某些不法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在接下来的对于刷单影响的问题中,76.9%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刷单“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虚假营销”,体现了大学生作为消费者角度,对于刷单行为的清晰认识。但是,在对于刷单处罚方式与力度问题上,46.2%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适当禁止刷单,视情节批评教育”,存在接近一半的人群认为对刷单的处罚力度是“适当禁止”,并且进行“批评教育”,这显然没有意识到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在接下来的问卷调查中,61.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可以将刷单规范管理”,再一次反映出了大学生对于刷单,这一违法行为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其自身欺骗性质,存在这潜意识中的侥幸心理。在对于刷单处罚方式与力度方面,被调查大学生显然没有意识到刷单问题违法的严重性,对于刷单存在处罚力度小,欺骗性本质认识不足的问题,认为刷单现象是个人道德或社会风气问题,均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惩罚。综合来说,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个体辨识存在着对刷单行为本质欺骗性、违法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网络浪潮席卷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于刷单这类欺骗的辨识亟待高校给与正确的引导 。
为了解个人刷单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知,问卷通过提出假设性问题“若自己开了网店,会不会选择从网上刷信u?”,从大学生对于个体利益与社会大环境作用的角度出发,发现有53.8%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如果自己开网店会刷信誉”,在此问题后设立追加问题“知道该行为违法前提下,您还会坚持您的选择吗,为什么?”,仍有39.6%的被调查大学生在知道该行为违法后,会继续进行刷单行为。
三、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引导与培养的对策分析
1.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制观念
54.8%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涉及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驱使;7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于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最大。基于此结果,笔者认为应形成学校领导基层老师,带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老师领导学生,树立榜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学习机制。同时,积极开展知法、守法、敬法的活动,在日常生活的以滴水穿石的思想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法制观念的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观念。
2.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正确义利观念
网络文化中错误的思想在大学生进行刷单行为的同时,很容易影响并且歪曲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在开设网店的问题中,仍有39.6%的被调查大学生在知道刷单行为违法后,会继续进行刷单行为。该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大学生正常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念。针对于此,学校应定期举办讲座、展览来对大学生的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净化学校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念的教育目的。
3.结合传统文化,提升道德观念
在问卷调查中,有76.9%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将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简单易懂;同时,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分别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1.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丰富的教育活动开展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优良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事迹等穿插在教育的过程中,将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教育的有效性,提升了传统道德观念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陈大勇 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A].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篇8
“和”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不西方哲学”和谐“概念相比,两者具有共通性,同时又表现出其独有的民族特色,是华夏民族自我发展起来的道德修养方式。是传统医德对行医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医者自我道德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同时“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在新时代下,又赋予其新的意义,而教育是实现其意义的根本方式,在医学生人文教育过程中,探讨“和”之思想精华,对于提高医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医学生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医学伦理价值。
“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在我国传统文化生活的道德修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以及提高医德医风建设中具有了新的意义上,医学生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储备人才,将“和”思想融如到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伦理价值。
1 坚持“和”思想,树立生命和谐的价值观念,提高修养自觉性
“医乃仁术”,医学是一种完善生命、发展生命并促进生命客观价值实现的自然科学,主旨是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服务。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医者给予任何生物的所有善意,归根到底是有益于保存和促进其生存的帮助[1],在医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帮助他们树立热爱自己生命,珍视他人生命,关注所有生命,给予万物以善行是伦理的自然要求。这就要求在高校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医学生对生命存在要有深刻的理解与正确的态度。其倡导用“和谐”的价值尺度来关注自我的存在,他人的存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内在交往关系,其“和谐”的价值就在于“人对于内在生命精神和外在环境变化相交识的深刻体验,是对人生、生命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的领悟”[2]。让医学生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下形成“天地人和”的主观感受,感受到生命的美与善,感受到生命中孕育的神圣,并因而对其“敬畏”、“悦乐”。“和而不同”,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医学生对自我的生命有新的认知,珍惜自己的生命的同时,能互位般地体验到别人生命的不同与珍贵,并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患者,尊重宇宙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医患关系的恶化,虽然有众多因素,但其中的主体仍然是医生和患者,培养医学生的和谐生命观,使之了解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双方的关系不是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彼此共同依存的生命关系,学会摆正自己与患者的关系,去尊重,包容以及关怀病人,一定可以创造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2 言传身教,构建利益谐的价值体系,提高自我修养的真诚性
顺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发,过去歌德式的伦理教育的有效性逐渐显得乏力,灌输性地、规范性的伦理教育所最终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疗对医者提出的要求,必须摆脱过去那种只将患者当出“错误”的生物来处理的式,丧性化的医疗诊断式的提出,正是对传统式的一种巨大颠覆。伦理学教育是丧长期过程,贯穿二整丧医学教育阶段,在其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尤其重要,教会如何体会人不人之间,医者不患者之间的那种谐关系,必须通过带教者自身的。
3 言传身教,构建利益和谐的价值体系,提高自我修养的真诚性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过去歌德式的伦理教育的有效性逐渐显得乏力,灌输性地规范性的伦理教育所最终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疗对医者提出的要求,必须摆脱过去那种只将患者当出“错误”的生物来处理的方式,个性化的医疗诊断方式的提出,正是对传统方式的一种巨大颠覆。伦理学教育是个长期过程,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阶段,其中,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尤其重要,教会如何体会人与人之间,医者与患者之间的那种和谐关系,必须通过带教者自身的敬业精神和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关爱,才能最终将这种价值观深入到医学生的意识当中,这也为带教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同时我们在强调医学生在创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同时,不能忘记医者作为一个社会属性的人时,必须处理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伦理教育中提倡正确的利益观,创建出和谐的人道功利并存的典范。而如何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不堕入维利魔镜,则要从人的思想入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平和、协调的心情,养成在平和心态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处原则,积极主动地去稳定思想,做出适度有效的行为,是各种因素趋于和谐,任何物,在无序暴乱中的处理结果都会是令人沮丧得,只有真正认清人道奉献与价值索取直接的和谐关系,才能促进思想的成熟,从而提高自我修养的真诚性。
参考文献:
篇9
一、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多样化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贫困生收到了来自各界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国家的培养之恩,因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感恩作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为人们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二者紧密相连,一脉相承。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一个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他将中华五千年文化沉淀的优秀成果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推广与运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对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新时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感恩教育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世界观、荣辱观的建立,自身精神文化修养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二)加强感恩教育是构建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
在当代思想多元化、复杂化的大环境中,高校学生也免不了受到影响,尤其是贫困生们。家庭经济困难的他们要承受来着外界和自身生活上的双重压力,加之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影响,使许多贫困生都承担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其中有些贫困生便会产生负面情绪,会对同学、朋友、社会产生诸多的抱怨与不满,这也加大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因此,他们迫切的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感恩教育,来抚平他们的不满情绪,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化解贫困生自我否定、否定一切的心理,帮助其构建富足的精神家园。
(三)加强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共产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量的有用的人。大学生无疑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上的生力军[1]。贫困生收到了来自各界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国家的培养之恩,因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少一些对生活不公待遇的抱怨、多一些得到帮助又能够去帮助他人的快乐,才能使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开展广泛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调研
理论是从实践中凝练到的,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所以要把感恩意识这一“理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融合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有关于感恩的理论学习是先让他们在意识上对感恩有所了解,再帮助其以此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教育让学生深刻的懂得感恩之心的重要性,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引导下,让贫困大学生身怀一颗感恩之心。
(二)努力构建高校感恩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是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平台。在校园内通过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平台,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从环境中受到熏陶、教育和启发。
(三)发挥一线教师的育人作用
作为教育者本身,广大教师有责任与义务让自身的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在贫困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辅导员,辅导员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言行有着导向作用。由于他们工作特殊性,与学生接触密切,他们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平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多引导贫困生体味生活点滴、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使感恩行动生活化,普遍化。
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大学作为的重要一环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应该通过感恩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更好的审视自己,进而外化为他们感恩的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报效国家、回馈社会。此外,还应积极探索感恩教育的有效方法,在校园中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进而让他们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而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的保证。
篇10
一、把培养爱国意识作为重要价值准则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语文作为认知汉字和传递、表达、理解汉语、汉文化的一门学科,对国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大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懂得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时刻注重挖掘语文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学习榜样,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守法教育。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内容,大多文质兼美,富含教育意义,通过学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在大海中永生》《钱学森》《永远的白衣战士》《詹天佑》《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郑成功》等描绘祖国如画自然风景、反映历史上杰出人物英雄业绩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学习信念,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从而使他们树立报国之志。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牢记新课标要求,紧扣语文教学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把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爱岗敬业,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投身教师职业感到无上光荣,要把教育兴国视为己任,主动将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与自己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淡泊名利,对工作兢兢业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次要注意发现实际教学工作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真正做到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促进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三要关爱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要实施信心教育,利用各种时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他们多褒扬、多鼓励,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深化养成教育,通过严格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突出自主发展教育,根据班级实际,开展有自主品牌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活力。总之,通过教学和示范,让敬业从小在学生思想中深深扎根,使他们认识到敬业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成就事业,而且会感染和引领团队和社会风气。
三、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之中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宋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说真话,做实事。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面对不良社会环境与道德氛围对一些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冲击,致使诚信缺失;部分家长不讲诚信对孩子在人格和品行形成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一、欺骗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教育现状呼唤诚信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清诚信教育在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始终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扎扎实实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担起诚信教育的重任。在诚信教育工作中注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丰富诚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收集诚信格言,遴选诚信誓词等活动,设立无人监督“诚信书柜”等诚信场所,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佳作,学生通过学课文,理解了“诚实和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就拿我我们班的“诚信讲桌”来说,同学们平时捡到的学习用品、玩具甚至于钱,我都会把它放在讲桌上的一个盒子里,以便失主认领,始终没有一个学生会随便拿走不属于自己的钱物;在我们班的“诚信书柜”里,整齐的放着同学们从自己家带来的二百多本课外书,学年末每人读书近二十本,但是没有一本被损坏,更别说丢失,这让作为班主任的我很是激动!
四、把以善相待作为重要一个重要准则去和学生沟通交流